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范例6篇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标准化;机制创新;企业提升

1、标准化观念的创新

1.1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更加迫切

随着石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对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求越来越迫切,要求建立既符合国际贸易准则又能保护我国利益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这也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加大对国外先进标准、国外市场的准入条件研究力度,搞清我国石油行业主要产品和国外同类产品的标准和质量差距。传统的标准化管理追求企业产品合格就行,极大地迟滞了企业的创新,无法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标准上与国际先行接轨并持续跟进,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1.2树立标准化管理竞争意识

树立标准化管理竞争意识有利于石油工业技术创新。有利于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生产体系;有利于提高质量和效益。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构建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我们共同打造中石化“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企业形象的具体行动。

1.3标准化内容的创新

标准化是科技成果的结晶,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科研成果以标准的形式加以固化,更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科技成果要走向市场,以及新产品的生产、检验、包装、操作、应用等诸多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有力保证。将复杂的成果用标准的形式加以固化,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保证措施。

2.转变观念,创新标准化机制

2.1标准化管理组织实施的创新

目前,我国传统的观念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引进竞争机制,利用多种合作模式开展标准化工作,缩短先进标准的引进、制订时间,把标准化工作前移,早期介入,及时跟踪,注意参与标准的前期研究,适时制定,以驱使标准引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作用发挥的更好。

2.2标准化体系策划创新

面对石油企业的大型化、专业化、一体化,只有通过各种标准的规范才能使整个过程按照科学规律,有序进行。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既涉及到管理层面又涉及到技术层面。当我们把标准化的立足点仅放在管理层面,则标准化工作呈现虚化状态,远离经营管理核心,会显得可有可无;当标准化工作立足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则标准化工作便会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涉及到企业多个部门和生产工序等各个环节,只有站在全局工作的战略高度,进行综合系统的规划,才能按照《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要求(GB/T 15497—2003),制定出科学、实用标准体系。

3.标准化体系制定、标准化项目研究的创新

3.1以国际合作为契机,带动标准的制订

在国内外石油合同招标过程中会接触和使用许多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我们一方面可以“被动接受”,以满足国际合作需要。另一面要抓紧消化吸收,采取修改或等同采用的方法,尽快完善我们自己的标准体系,提高我国相关的技术标准水平,做到每一次项目合作,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提高的机会。通过在不同领域的研发合作,既培养人才,又完善我们的标准体系,取得多赢的效果。

3.2以科研成果为支撑,制订相关的技术标准

在科研工作中,往往能提炼出原创性技术标准。特别是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一定要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鼓励产、学、研联盟来进行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做到每完成一项成果就有相应的标准诞生,这样既有利于标准化体系的完善,又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规范化,多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3完善各层级的标准化体系

近年来,中国石化制定了大量安全管理、环境保护、设备管理等规定,中原油田也出台了许多设备管理、工艺管理、操作规程、岗位职责等规范性文件。通过实践验证,可以将这些管理规定进行整合,升级为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一定会对统一管理、精细管理具有积极推进作用。由于石油行业的特点,特别在地质勘探、测录井等领域存在着大量的工艺规范和操作规范,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转化为标准。在整理这些标准时,可以先行将管理规定或操作规程制定为二级企业标准,如果需要,再进行逐步升级、规范。

4.标准化管理机制创新

4.1健全宣传机制,强化企业领导的标准化意识

标准的竞争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日益受到国家、社会和企业各界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我们缺乏有效的宣传贯彻机制,部分领导对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思想依然存在,标准化工作实际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状态,未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引起领导的充分重视,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4.2健全培训机制,提高职工队伍的标准化水平

标准化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标准化工作者要既懂专业知识和生产工艺过程,又懂管理科学。一是吸收选拔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标准化队伍里来,通过标准化基础知识的培训,提高标准化意识和技能,加强外语、管理知识的培训,提升综合素质。二是建立标准化工作者培训学习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随时站在技术前沿,随时掌握最新动态。通过多种渠道与方法,打造一批能力强、专业精、擅沟通、会管理的专家队伍,确保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4.3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渠道

为了鼓励标准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突出创新、讲究效益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是标准化研究项目要像科研项目一样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二是标准化研究成果要像科技成果一样评选奖励;三是标准化成果的应用可以商品化,把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坚决拒之门外,避免用户遭受损失,对执行标准的产品予以“放行”,保障其规范应用者获得应有的效益。多种渠道提高标准制定者(拥有者)的积极性,发挥标准的先导性和引领作用。

5.结束语

标准化机制的创新能为企业不断技术创新提供保证,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领高端市场。这样就形成了技术不断发展,先进的标准不断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因此创新标准化机制是企业提升的保证,企业的发展又为标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彼此相依。我们要不断探索标准化机制的创新途径,为中石化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企业形象,打下标准化基础。

参考文献

[1]阚艳红.浅谈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创新.《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1年

[2]徐蕾.关于石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考.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5,04,34-35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企业管理;标准化;作用;意义;途径

企业标准化,是指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标准化是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世间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活动的依据。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能够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要素组织起来,使各项工作活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在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创新层出不穷,标准化日益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做好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现代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和基础工作。面对中国市场经济的严峻形势,企业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标准体系,用标准化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人员素质,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标准化管理目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业管理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必须重视标准化,运用标准化,充分发挥标准化的作用,使企业实现标准化,科学化管理,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一、企业标准化管理的作用

通过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些企业的成功管理案例中和企业的实验经营中可以看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的管理。俗话说“一个企业的发展,七分靠管理,三分靠技术”,通过这句话,足以看出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随着标准化管理的出现,将会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和有效,从而,使企业不断在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一)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

产品标准作为衡量产品质量高低的依据,对提升产品质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应根据消费者的期望与消费需求,制定出先进的标准,以将产品质量控制在产品标准要求范围内,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方向发展。为确保产品标准的顺利实施,还应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标准体系,即与产品标准相对应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以及工作标准,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多种因素得以有效控制,以切实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切实保证。

(二)标准化管理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手段

对于我国的很多企业而言,面临着产品结构与技术改造的巨大任务,而标准化发展是促进该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对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管理方式的形式进行标准化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进步与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企业也应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强化标准化的应用,以不断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三)标准化管理是促进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方法

标准化的引入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产品设计标准化,能简化产品的品种价格规格,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以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2)通过制订并实施企业内控标准,能有效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3)贯彻实施国家制订的环保、卫生以及安全等强制性标准,能确保消费者的生命与财产安全。(4)通过制订并实施国际标准,能提升产品的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一)标准化管理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保障产品质量实质上就是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现在消费者更为关注产品的安全、卫生、环保指标是否“达标”。

(二)标准化管理是支撑技术创新的需要

技术创新要真正取得实效,离不开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在此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保证标准的贯彻与落实是必要条件之一。否则,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就会变形、走样,就无法实现产业化。

(三)标准化管理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要想了解、掌握行业的生产、营销情况以及基本运行态势和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实施调控,首要问题就是要统一行业所有在用信息代码的编制标准,形成全行业一体化的信息网络。

三、实现企业标准化发挥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企业标准的制修订

对于企业产品标准而言,是企业在多年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同时也是企业的技术秘密。因此,企业在重视产品标准制订的同时,还应注重对企业产品标准的修订,这也是企业标准化战略实施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信息、市场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对于企业从事营销、科研、经营管理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于这些人员而言,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还应树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意识。就这要求企业应将加强对于标准化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重要发展的战略范畴

(三)注重技术创新与标准研制的协调统一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范文3

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标准体系的扩展;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关键字】有限闭环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管理 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自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在诸多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狭义价值链和广义价值链的概念。狭义价值链泛指单体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的价值链或被称为纵向价值链;而广义价值链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指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外部价值链或被称为横向价值链;其二是以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或被称为社会价值链。

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指的是由于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价值链,其上下游企业也可能存在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外部价值链,这样就形成了多个横向价值链互相叠交的局面。外部价值链的普遍存在,理论上讲它可以无限地延伸到整个社会,但其已失去了价值链管理的意义,为此应对多核心价值链作某些限定。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定义为:加入该价值链的核心企业间应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所谓较强的关联性是指核心企业间对事先给定的目标函数其相关系数应不小于事先给定的固值。其中目标函数为价值链中各核心企业产品、市场、财务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函数集;或值为事先指定的检测数值集。用这种评估体系,将使有限闭环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而那些虽然仍有某些业务联系而对设定的关联性检测不强的企业被排除在外,构成了价值链的有限闭环性。称由有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企业问的价值链为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

价值链管理实质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注重价值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把不同企业的人、财、物和市场等要素集成起来以使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得到提升。价值链管理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价值链的企业群。企业关心的将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而是它所置身其中的整个价值链的集成利益和发展能力。与此相适应价值链会计管理将突破传统会计管理的范围,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作为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必备的环境和技术基础要发生重大变革。

一、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定位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初期,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所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其它业务系统而存在,因此它的建设目标只是为了在财务部门实现会计核算的自动化,提高财务部门的财务业务核算、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即企业实施在诸如erp应用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整体信息化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从管理变

革视角出发实现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从应用信息技术视角出发实现了企业内的信息和过程的集成。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的一个部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面向企业整体管理的需求,不仅要提高会计事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效率,还要从各业务处理中实时和自动地提取出有效的会计、财务、业务等综合管理信息以支持企业各层管理特别是高层决策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价值。到了21世纪,由于企业面临全球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的产生,为了提升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的全球竞争能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出发点一定要打破企业分割的局面,应从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和长远战略和策略发展的需求出发,实现企业间信息和过程的集成。因此,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不仅要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从价值链企业联盟的整体价值管理活动(例如,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活动、物流控制活动等)出发,提升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分析和决策能力。并按事先规定的法则,在联盟企业有关业务发生时,提取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财务、业务、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等综合信息以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综合管理、监控和高层决策管理的需求,从而提升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价值。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平台的变革和提升

为了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间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价值链企业联盟的信息技术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必须由分散的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提升到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应用系统的结构也应从c/s结构提升到b/s结构。

信息技术平台变革和提升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ais)分布能力的提升。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具有的双重性,即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同时要提升价值链企业群的整体会计管理能力,因此,企业联盟间协同工作的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应具有较强的分布能力,包括分布处理能力、分布存储能力和功能分布能力。只有在分布能力的支持下,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同时分别地支持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局部应用和企业联盟间的协同会计管理的全局应用,使两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独立的运行空间而互不干扰。

2.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异构环境能力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是由不同企业的局域网、广域网连接而成,这些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硬件平台、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如何使这些异构的系统能够协同运行是该平台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价值链信息平台必须具备的能力。

3.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表示能力的变革和提升。由于信息技

术平台的提升,在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和企业间的外部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下,使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采集由集中、事后批处理方式向分散、实时和多元化方式发展,其中会计信息采集的多元化指的是采集空间、领域、时间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的传递由手工向自动化的网络传递发展;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信息的表示也具有多元化,即信息化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更在internet技术和b/s体系结构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应用的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的变革

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是基于传统会计循环的手工系统的模拟,称为面向输出视角的模式,它使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收集和存储的是各类会计报表需要的并利用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的高度浓缩的价值信息,并不能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使之成为“信息孤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因克服上述局限,使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实现有机的集成和一体化。业务事件驱动模式将是实现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集成和一体化设计的有效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充分理解企业联盟的环境和目标的基础上完成业务流程重组或优化及会计业务与其它业务的整合后,再依次完成如下工作:考察联盟企业的与整体价值链管理有关的所有业务过程,识别业务事件(含一般业务事件、会计事件和信息事件);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的相关行为、特征及属性;识别并记录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之间的直接关系;识别控制和决策事件和控制规则;识别各事件的触发机制,含触发者、触发时刻、触发后的响应操作等。依据业务事件模式的上述分析,可得到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变革

为了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首先应实施所有业务流程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或重组。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的原则是:以流程为中心,将企业管理由过去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流程导向型。会计管理流程也将与其它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它不再是基于传统的会计循环,而是基于业务活动的“业务过程/业务事件”来建立会计业务流程。新会计业务流程的特点:由封闭到开放、由滞后到实时。同时为了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

,则应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需求,定义相关的会计控制规则。例如,定义价值链的成本控制规则、物料控制规则、资金流控制规则等(有关论述请参阅本课题的其它论文)和相关的信息规则,再依据本文有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变革中论及的观点,可将这些控制规则和信息规则集成到业务流程中去,实现价值链业务流程、价值链会计管理控制和信息流程的集成,以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五、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内涵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

由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发展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其内涵和体系结构将更趋于完备,作者曾撰文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体系结构:isca(information system,control and auditing)模型是ais (auditing information system)的扩展。isca模型由三要素组成,它们是:ais、ais的控制制度和ais的审计体系。目前,多数企业在实施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时,只关注对ais的建立和使用,而忽略了后两项工作。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平台是各联盟企业内部网与企业联盟间的外部网(extra 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基于上述网络平台的信息系统具有更大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的信息系统将可能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会计信息会很容易地被毁损、失窃和失真而导致不正确的决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非法访问、未经授权拷贝、黑客的闯入和病毒的侵入等,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质量、效果,同时会影响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由此可见,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建立以后,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和审计体系对价值链上的ais实施内部控制和定时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六、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扩展

“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这种对标准体系的赞誉并不算过分。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对标准体系的建设集中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结构和会计电算化实施中用手工帐等标准的制定上,它们仅是会计信息化初级阶段的一些实施标准,远不能满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复杂需求。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由单个企业发展到价值链企业联盟时,更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来指导和约束价值链中各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参照软件工程的相关标准体系并考虑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固有特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价值链财会信息表达形式(元数据)的标准,它包括价值链会计信息的准人标准(元数据的定义)、中间过渡和终极输出标准,包括凭证、账簿和报告的输出标准、表外披露项目的标准、重点财务管理指标的标准、非财务信息标准等;价值链会计信息分类和传送(xbrl)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测试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估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制度标准等。价值链会计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大大有助于价值链会计信息化有序和稳健的发展。

七、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

在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受系统集成度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使会计管理重点仍停留在对财务会计的管理上。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重点将有所突破。1986年,全美会计师协会提出管理会计应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上述目标,不仅要依赖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企业联盟间的网络平台,

在企业业务数据发生时,按照事先的规则定义,可以进行在线实时的信息采集,同时形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所需要的核算、管理和分析信息,再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和高精度的计算能力,使管理会计等的众多数学模型在ais中得以实现和应用,最终提升ais提供管理和决策信息的能力。

与管理会计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企业联盟中存在着现实和历史的大量会计管理和业务信息,对他们亟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综合查询和使用.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系统很容易得到面向各种管理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统计分析信息和决策支持信息。例如,对价值链上的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物流和资金流控制中心等建立各种面向主题的信息集市和分析模型,以支持有关分析和决策的需求。例如对资金流控制主题设计如下的内容:跟踪和反馈价值链上资金流,了解整个价值链中资金流的流量、流速和瓶颈,从而对内外部各不可控的裂变因素加以预警和控制。因此在开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中,应逐步地、稳定地使用上述技术,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管理重点由财务会计提升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八、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

价值链是由具有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构成的企业链群,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co-opetition),这些企业联合起来,追求一套达成一致的目标,同时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价值链的管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业务流程,管理的结果需要由企业的财会信息和业务信息反映,显然会计信息是最综合和全面的,也是最具可比性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会计控制,保证财会信息的准确、真实、完整变得尤为重要。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也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对价值链这样一个松散的、动态的企业链进行管理时,计划管理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方式和途径之一。计划是协调的结果,也是各企业具体经营的目标,它使链中各企业明确自身具体目标的同时,了解整个价值链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解自身对价值链的价值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企业追求价值链的总体价值,使各企业的追求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价值链管理的根本目的。

为了实现整个价值链的计划和会计控制的动态管理,其最重要的技术前提是能否及时收集和反馈价值链上企业群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大量信息,并能作出快速调整、控制和响应。无疑实施网络环境下的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价值链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重要环境和技术基础。其一是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不仅能自动处理大量而复杂的信息,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业务的急剧增长和动态变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其二在信息

系统的环境下,由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过程由系统自动、有效的完成,减少了人工的干预,这种有效的信息反映及传递机制是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基础。其三信息系统环境还能改善和规范价值链企业联盟中“业务-计划管理-会计控制流程”,如本文三中所述,只需在实施业务流程优化时,将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流程嵌入到各有关的业务流程中去并使之有机地集成,便可在业务发生时,动态地实施强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其四在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信息系统的运行不仅需要清晰的操作规程、明确的岗位分工、严格的授权机制等,这些将使价值链企业联盟的管理流程得到规范,从而使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也得到有效的执行。

九、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

价值链会计管理面对价值链联盟中的多个企业,因此对价值链联盟企业间的关联经济活动实施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是价值链相关企业主体协商同意的前提下,共同委托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价值链各方事先确定的各方经营管理活动应该遵循的标准对链中各相关企业主体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规则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用以维护规则,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效益的监督活动。其中规则是指为了确保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有效性,链中各企业协商确定和制定,并已承诺实施的各企业生产经营和会计管理活动应该采用或执行的各种目标、制度、指标等。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对象是价值链联盟中的关联经济活动;其审计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企业联盟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由价值链协调机构代表各企业拟订并签署同意的各种协议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促使价值链的各种协调方案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从而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效益;其审计目标是对审计对象的评价,是审计实施前对每一个具体审计对象需要审查时,事前规定的应该达到的要求。

十、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不仅是财会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同时还是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控制规则、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的制定者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者,财会人员职责将得到大大地提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学使用价值链的财会信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网按事先制定的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和权限控制从采购、仓储、生产和销售等所有经营环节实时采集到财会数据,此时客观上就要求财会人员能够准确地分析数据、提出科学的分析结论和决策方案,工作重心转移到对财会数据监控、分析和财务决策上。

2.制定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会计控制规则、会计信息规则

和审计规则。为了使财会人员能科学使用价值链财会信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财会人员应与业务人员协作共同完成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并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的需求制定各种价值链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

3.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应在不断地在维护中实现它自身的动态变革。与哪人员不同,财会人员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重点突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变革的新需求,提出对会计控制规则和会计信息规则变革的新需求;第二,协助it人员正确理解、抽象和描述上述规则;第三,在it人员完成规则变革的信息设计后,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功能进行验收评测。

4.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结合本文五中的观点,财会人员与it人员协作共同完成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主要参考资料

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会计研究,2003年10月

杨周南,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师,2004年3月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企业经营,标准化,管理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企业标准体系已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了质量管理体系或其他的管理体系的下发,人们不太注重标准化管理,其实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或其他的管理体系”工作都是运用标准化原理。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建立以本企业的管理特点,出台一系列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相关配套的企业标准化体系,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所涉及的管理事项制定系列标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采用相应的标准化版本,指导经营,从而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

一、标准化管理能有效地把企业的各个部门严密地组织起来,发挥最大的组织效应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能帮助企业明确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权限、管理责任、管理范围、管理程序、管理方法。这些互相配套、互相协调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能正确、

定量地回答每个部门、每个人应该干什么,什么事应该由谁干;每件事应该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每个部门、每个人干的结果应该怎样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起到沟通前后、衔接上下、联结左右的作用,把企业严密地组织起来,编织成一张有纲、有目、有领、有结的严密的“网”,使之产生“组织效应”。同时,还有助于使企业组织结构精练、合理、有力。

二、标准化是企业合理配置资源,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抓手

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在商品生产和提供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和企业内部分工的不同,总是存在着大量或简单、或复杂的重复性劳动,这种重复性劳动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可定量或可定性,这就为企业标准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为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综合标准化已成为现代标准化的基本形式,它要求企业针对不同的标准化对象进行全面、整体而系统的标准化, 即对所涉及的所有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标准化要素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处理,建立一个充分优化的标准化体系,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最佳标准化效果。尤其是通过标准化将企业运行中大量重复的工作、动作、程序等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式描述下来,变无序为有序,变人为控制为标准控制,达到理解统一、认识统一,减少或避免实际操作中不必要的、无效的甚至是带来负效果的动作或程序,从而达到节省工作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之目的。同时,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随着各种标准的建立,处于企业文化第二层次的制度建设将更臻完善,进而促进全体员工价值观念的形成,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用于每一位员工身上,就会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变要为我要干,从而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完各自的工作任务, 减少因压抑、被动或枯燥、单调的工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疲劳。

企业的根本任务是以有限的资源投入,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和期望的产品,并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以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为国家积累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增值过程,其增值的大小取决于物化在商品中的活劳动的多少。不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生产越来越明显。专业化生产的结果带来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加之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资源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内流动到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按照资源总是流向消耗低、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领域、行业或经济组织的自然规律,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获得发展,除了在质量、创新和满足社会、顾客需求上下功夫外,还必须在降低消耗、节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做文章, 只有真正实现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从粗放型经营向节约型经营转变,才能不断地推动企业在风高浪激的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三、标准化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依据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的灵魂,企业没有了创新,也就没有了生计,没有了经济效益,只有面临着亏损,倒闭和破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功的把握时机,谋求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就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新的生产技术,并且要自身不断的进行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标准化,脱离了标准化的创新是不成熟,不健全的创新,它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因为任何一项科研成果,不论是新产品还是新工艺,从研制到鉴定都有标准在把关、在衡量,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有。一些好的企业如深圳华为公司等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新技术出台,而新产品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具有强的生命力。因为它的技术创新是符合国内,国际标准的,是标准化造就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出台。

四、标准化是企业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举措

当今国际上流行一种新的理念,即“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世界群雄纷争的游戏规则。谁制定标准, 谁就是强者和赢家。这也是实施标准战略和实施标准化的缘由和意义所在。由于标准的权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在国际市场上的某种商品一旦被纳入国际标准或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标准,该商品便可获得较高的信任度,不仅能占领市场,而且有可能一定程度地垄断市场。许多厂商在开发全球产品的同时,也开发标准, 并力争将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这一举措一旦功,不仅本企业的产品有可能成为 “全球商品”,而且由于标准中所包含的专利技术,使那些按该标准生产产品的厂商均须支付相应的专利使用费用,从而获得极丰厚的效益。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有许多。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管理;体系;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35-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处于战败国地位,痛定思痛,美国取胜理由何在?中国共产党人何以能成功?日本企业将目光转向美国学习,把中国共产党人取胜法定之一“群众路线”结合进去,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TQC(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管理,推行PDCA循环,使日本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又一经济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中国农村大地上,创造了一个春天的神话。国有企业也借改革的春风,在小平理论指导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众多国有企业纷纷从僵化计划经济沼泽地走了出来,重现生机,再现活力。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框架的确立,影响企业发展壮大的各种因素不断显现,有的问题不但制约企业发展而且已经危及企业生存的命运。比如说,有些国有企业管理层聚焦点更多落在效益优先上,更多地落在工艺装备先进、技术领先上,而往往忽视要管理科学学习和应用上。在具体行为上表现为重技术能人,轻管理尖子;有一技之长可以称之为专家,而能统管几百人的车间主任什么都不是;重设备装备的引进,轻管理技能的培训等等。这样一来,造成企业一方面机体强壮、四肢发达,另一方面企业面目苍白、管理思想低能的畸形状况。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国有企业参与的是全球一体化的竞争,竞争对手异常强大,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并获得更大发展。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管理者应立志高远、高屋建瓴。对外应有世界目光,眼光视角由国内市场转向世界市场,放眼全球行为,应清醒认识到我们生存空间有多大?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市场游戏规则如何操作?怎样寻找适宜于本企业生态位置?在自己生态位置怎样才能谋求更大发展。

对内应苦练内功,应借鉴美国崛起、日本经济腾飞下的宝贵经验,除了我们拥有国际一流装备瞄准国际一流技术外,更重要地是我们必须掌握国际一流的管理技术,使管理思想领先,内部机制充满活力。这样才能在全球一体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西方管理科学在国企管理过程中的可借鉴性

西方管理科学,正式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说管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学科之一,与社会经济状况、人民生活息戚相关,它既关系着国计又影响着民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所提出的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已心”的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会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利益形成的所谓“经济人”的观点,即“利已”动机体现为“利他”行为。在此之后,诞生了“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他针对美国当时管理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经过大量的试验,提出了定额管理制、差别计件工资制、工人培训制、职能工长制以及操作标准化、工具标准化等一整套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

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管理方法的应用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进行的,而且管理方法中的这些条件不是单一的,而且诸多条件的混合。现实中,多数企业被流行的各种管理理念和方法所迷惑,犹如雾里看花,无从选择,究竟哪种管理理念和方法更适合企业自身,谁是企业管理丛林的“指南针”?常见的错误,其一是忽视条件,移植照搬。其二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仅装装门面而已,其三凭主观臆断,随意改变。学来学去,像猴子掰玉米那样,摘的多,丢的也多,到头来手里什么都没有。这样一味不顾自身条件,追求时髦、生吞硬剥、浅尝辄止,最终往往导致失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明智的企业家,在研究本国文化、政策基础上,潜心学习和应用西方管理科学成果。海尔CEO张瑞敏在上世纪80年代按照泰罗的《时间运筹学》管理理论,带领他的班子走遍工厂的每个角落,调查什么是必需的,什么又是不需要的,建立了一套与工作挂钩的工资、奖励、晋升激励机制,使西方管理科学成果在中国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冰箱小厂,现成为年产值达1016亿元跨国集团公司,是我国应用科学管理成果成功典范。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应认真研究本企业实际,找准自己生态位置,象鲁迅先生说“拿来主义”那样,潜心学习研究国内外先进管理科学成果,去伪存真,准确客观理解其科学合理内核,咬啐嚼烂,让管理科学成果成为有益的营养,被我们企业所消化吸收。再对本企业所处的环境、人员结构、历史渊源等企业情况认真剖析,到底哪一种管理方法适合我们,我们应用的条件是什么?可以采取以点带面,先试一点,逐步推开,真正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不失当前国企强身健体,谋求更大发展的便捷之道。

二、两项管理理念的灵活应用

(一)泰罗制的应用,标准替代职责

科学管理最杰出大师泰罗,在美国米德维尔钢铁厂工作期间,针对管理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劳资双方冲突等问题,经过大量试验、缜密的思考。提出了劳资双方聚焦点不应落在企业盈余分配上,而应落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按现行通俗说法,双方从如何更多瓜分蛋糕,变为双方如何共同把蛋糕做大,做到利益双赢,都分得了较多蛋糕。劳资双方停止对抗,转而并肩前进、友谊合作,互相帮助。替代敌对情绪,通过共同努力创造出更加财富。可以说泰罗这一思想象一道闪电擦亮了企业管理黑暗夜空,给西方管理思想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泰罗还提出了定额管理制、差别计件工资、工人培训制、职能工长制、操作标准化和工具标准化等一整套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经过二十多年风雨洗礼,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经济实体。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这无疑给企业轻装上阵带来机遇。国企内部组织形式正在发生变革,泰罗制无论是它的科学性还是当今国有企应用条件来说,都值得我们潜心学习和研究的。

国企管理传统的做法按职责设机构、按机构定人员,企业有公司、厂矿、车间等组织机构,机构里有总经理、厂长、车间主任、工人组成。从上到下各级人员各有各的职责,国企普遍做法按职责去办事。但事情办得如何?职责履行怎么样,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也不能对员工工作状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差别分配就没有了基础。

比如说和尚去挑水。方丈是管理者,方丈对老中青三个和尚分配挑水任务,年幼小和尚挑小半桶(1/3桶)、年壮和尚挑满桶(1桶量),年老和尚挑半桶(1/2桶)。挑水是职责,1/3桶、1/2桶、1桶是工作标准,有了标准,对他们各自共管城就能做出准确的评价,依据标准予以分配给以奖惩。

企业自上而下光有职责不行,还应自下而上制定详实标准,用标准替代职责去进行管理,才是可以操作的也才能做到有效的管理。

泰罗对工人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尽可能减少操作中的时间浪费和多余动作,用科学标准代替个人经验的判断。他在搬运生铁的试验中,做出工人一天至少可搬运47.5吨铁块的结论。在铲具试验中,得出铲具铲物21磅劳动生产率最高的结论。他在长达26年金属切削试验中所得出影响切割速度12个变数及其反映它们相关的数学公式等等。

国企管理者应向泰罗学习,按严谨、科学态度地本企业长期积累大量数据知识、技能和诀窍集中起来,记录下来,进行分析,简化动作,寻找规律,制定守则,形成标准,尔后将这些规律、守则、标准在工人中实行。如电器制造厂烙焊电器元件动作,有拿起烙铁、焊接元件、放置烙铁的循环过程。如果将烙铁用有弹簧的绳子悬挂在焊者上方,动作只有拿下、焊接,少了放置动作,工人劳动效率提高了1/3。在我们企业有员工长期形成许多有效的发明创造,是企业内部自己的诀窍,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应是管理有心人,哪些管用(有效)保留它,哪些无效的废止简化它,哪些缺陷需要增补和修正。尽可能将工作要求分解成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工作标准,这种标准有过程的规定,有时限的要求,有考绩的评估,有制度的约束。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环境标准化,使工人使用有效的工具,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更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管理者能够对员工工作做出准确客观的衡量和评价,才能给予员工准确合理的分配。

标准制定后只要我们严格认真落实执行,耐心细心去做,持之以恒,予以坚持,持续不断予以改进提高,我相信企业管理一定会步入良性循环,渐入佳境。

(二)建立“够得着”指标考核体系

指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企业恰当的指标会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激发人们努力工作的热情。因此,企业各类考核指标的规定,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指标要定得切合实际,设置得先进合理,通常情况下,指标应具有挑战性,必须经过人们的积极努力才能达到,也就是企业应建立“够得着”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建立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指标定得过高果实诱人,但高不可攀,人们却够不着,其一是造成心理上挫折,失去完成指标信心。其二是造成人们拼老本,透支体力,虽一时能创造“惊人”业绩,却难以为继,不能持久。指标定得过低,人们完成指标轻而易举,唾手而得,张三能完成李四照样能完成惰性随之而来。“够得着”的指标,重在一个“够”字,只有靠组织(或个人)实实在在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那么怎样建立起“够得着”指标体系呢?

生产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充分考虑系统配合、操作水平、故障时间,要把本企业的指标与本企业历史最高水平、与同行业先进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对比,比出不足,比出差距,然后找出制约潜能释放的关键,予以攻克。攻克一个指标,稳固一个,采取循序渐进,日清日高方法,使企业各项指标技术经济指标迅速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成效;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50

1 缙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成效

缙云县共有农业龙头企56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8家,县级25家。到2015年8月底,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633家,已有部级示范合作社12家,省级11家,市级16家,县星级合作社70家。目前,缙云县已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化体系。针对缙云麻鸭、缙云高山茭白等缙云县特色农产品标准空白的状况,吸取传统生产经验和先进技术,制订缙云县农业地方标准16项,形成从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完整标准体系,引领农产业优质扩量,先后共有2家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2家企业获得市级名牌产品、23个产品各类通过农产品认证。近年来,缙云县建设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项目7个,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000hm2,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46%,全县农产品质量监督合格率上升到90.2%,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解读茶叶、油桃、竹笋等种子种苗标准、方法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12项,全县共23个基地通过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达到1200hm2。发挥各级农业标准化项目示范作用,采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标准”、产加销一条龙、工农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等模式,强化辐射带动。19个标准化项目共带动周边4300户农户也按其标准生产,辐射面积达0.28万hm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标准的宣传推行力度不够,政府,企业,社会的标准化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标准文本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普通群众难于理解,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人力、物力缺乏,各部门也难于协调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推行难于形成合力,效果差。企业的标准化主体意识依然不强,无标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无标生产现象依然较为严重的存在。企业制定的标准标龄过长,标准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地进行修订,更新速度慢,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总体上还存在经营主体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标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2.2 标准体系不健全

没有制订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长远发展规划,现有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覆盖面不全,认证工作有待加强,生产主体个别认证成本高,没有发挥集体认证的优势和效益。如缙云县传统特色农产品土面,原料、包装和加工条件比较混乱,没有统一标准,即使本县人也无法辨别正宗土面。

2.3 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

在制定标准、修订标准、实施标准和宣传等标准化工作中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标准化工作的进程。特别是在制定县级农业地方标准的工作中,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县级地方农业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缺少调研和试验,照搬照套现成的其它农业标准,没有转化为适应本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难于现实的实施。

2.4 服务标准化工作滞后

随着服务贸易的逐渐兴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向各成员国发出了“呼唤服务标准”的号召,服务标准化就引起了各国标准化工作者的关注,消费者对服务标准化的认识也随之增强。但是服务标准化工作相对于蓬勃发展的服务业来说,已经显得十分的落后,政府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3 对策措施

3.1 加强宣传,增强意识,加大培育企业规模

构筑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政府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关心和支持标准化工作的的氛围,提高企业对标准化的积极性,增加资金投入,把标准化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来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规模的大小影响标准化生产意识。一般来说,规模越大标准化生产意识越强,因此,财政资金要扶大扶优扶强,以项目推进、名牌创建等为抓手,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要加快农业加工园区建设,提供壮大和集聚农产品加工的平台,每年安排一定的额度,择优和有重点支持标准化的实施项目,对于在产品质量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相关认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对于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2 加强规划,重视认证,逐步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要加快制订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要重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三品”认证。重视加工食品商标的注册和产品质量的认证,尤其要重视“仙都笋峰”茶叶证明商标的申报注册。加快申报缙云黄花菜、茭白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重视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订,尤其要重视米仁、红薯片、土面、黄花菜等独具缙云地方特色、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标准制订工作。

3.3 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的标准化主体作用,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把标准化工作作为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规范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工作,严把备案质量关,提高标准水平,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研究和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构建标准化管理工作网络,实行标准化联络员制度,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促进企业走质量振兴之路。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推广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形成全社会推动标准实施的良好氛围。

3.4 加快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强化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要强化农产品的监管力度,尽快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整合政府监管职能,增加政府监管手段。要加强蔬菜放心基地、市场放心摊位和超市放心柜台建设,积极推行净菜上市,加强日常检测监管,使百姓吃上放心菜。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执行标准化生产情况的监管,使全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规范化。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通过协会促进标准化水平的工作。建立具有一定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为企业产品质量提供科学、公正的社会中介评价。扩大服务范围,高度重视服务业的标准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方建国.实施农业标准化 推进产业特色化[J].浙江现代农业,2015,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