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论文范例6篇

机械类专业论文

机械类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计算机的应用使机械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渗透到从设计、工艺、制造、检测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构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新的生产模式不断出现。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要求显然不同于传统机械制造业。因而,传统机械制造专业的教育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我们经过对相关企业广泛、深入的调研及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根据对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研究,构建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研究、开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教学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培养职业类综合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而反观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就会发现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工程人才,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我们在实践中开创了“课堂与实训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新模式,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对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两大类。但机制专业的一些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许多理论知识都与实际紧密联系,实践性非常强,单凭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这些知识,没有感性认识,无疑是纸上谈兵。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采取的方法把课堂和实训车间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把教学要点分解为两种课型,即采用课堂理论课与现场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目前我院机械类设置招生的本专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与工艺设备、数控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为了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专业整合与分流的要求,结合我们学校对大学一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通修的课程改革方案,针对机械类各专业的特点,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专业限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能力的培育,提供后续所需。

二、机械制造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机械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并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原则,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一单一专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能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高等数学(含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所有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课。我院机械制造专业采用两年半+半年的教学培养计划,其中两年半为毕业前在校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后半年提前走入企业。学生可直接就业于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制定符合实际的实习计划,配备专业的实习教师,结合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技能教学。具体采用“即讲即练式”或“理论实践交替式”技能教学模式,即指导教师在实习现场讲授操作技术,然后学生马上动手进行操作实训,及时消化,及时掌握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在“讲、学、练”相结合的技能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夯实坚实技能基础。

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突出工程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要面向市场需求,立新求精,动态改革,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我院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借鉴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中的创新思想、系统理论、优化方法等先进理论,从整体到局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实施,从宏观培养目标到教学保障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志毅.林雪娇.谈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对机械类专业教学的影响.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 丰二中.高职教育现代机械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期刊论文]-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机械类专业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就业是每个人必经的面临的问题,不同的只是在这方面的成就大小,在我们的学业生涯我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考虑职业的导向作用,在学生阶段就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趋向规划和理想,对于以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生来说更要认清这一点,理论和实践是分不开的,学习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的规划最后都必须有一个具体的工作来实现,而就业便是有一个工作来检验,实现自我。 【论文关键词】职业梦想规划 就业 一、社会环境规划和职业分析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经进入大二了,大学生活已经过半。我不由考虑起自己的前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一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我将如何面对它们,我究竟能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能否在未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能? 1、行业现状 有关专家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大型工业逐渐在复苏,社会对于精通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增大,像北京交通大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院的就业率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0%以上,生一次就业的结构和地域都非常好。今后一段时间内,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机械专业人才近年供需比也很高。 2、就业远景 机械类机械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不少同对该类机械专业的就业机械专业前景存在着误解,认为该类机械专业的对口工作看起来不太“体面”。其实,他们都忽视了机械类机械专业所具备的广度适应性,比如在设备维护、数控维修、环保设备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机械类机械专业还涉及不少交叉科,通过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为跨机械专业、跨行业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该类机械专业要求同学们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富于想象力,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其实,机械类机械专业也并非全部都只是和硬梆梆的机器打交道,比如工业设计机械专业,就是一门和艺术相关的机械类机械专业。“什么是工业设计?”有人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简单的包装。其实不然,工业设计是属于对现代工业产品、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规划设计、不断创新的机械专业。它是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形成商品,符合需求,有益环保的核心过程,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着陆点,是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相互转化的系统方法。该机械专业就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机械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设计在一件产品的价值里占多大成分,不大容易量化,因为它是蕴含在里边的,是一个软价值。国外有些类似的比方,如美国有这样一个说法:企业里如果投资于技术设备更新带来了效益的话,那工业设计带来的效益是它的5倍。这样说来,工业设计师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机械类专业论文范文3

一、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我国高职院校与现实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加指向于现实的厂矿和企业,这些现实的社会企业中更需要动手能力出众的制造者和劳动者,不需要理论层面上高谈阔论而动手能力较差的人才,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出现,很快迎合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不再像理论学习那样有好坏学生之分,而是都在一个平台或者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再就是在现实的机械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会围绕着一台机器或模具进行操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近距离地让一部分学生了解到同组学生的操作方法,对于现实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是时下的主导,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便是竞争,使得传统的学习观也发生很大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终身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的过程中,淡化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课时,转而注重学生对于所学机械课程的独自探索学习,学生会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一些机械类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使得现实学生对于课堂上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在现实的机械操作与使用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独自学习,这对于现实机械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

三、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笔者发现由于在教授机械类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转而是在现实的动作过程中学到必要的机械使用知识,和传统的班级学科授课相比,让学生独自去探索必要的知识,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行动导向型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思维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方式,会让学生明白很多机械知识是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在相互的学习与讨论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来自于实践生产过程中的,只要学生不断去探索、去创新便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机械操作方法,该教学方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主流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改变机械类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机械知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具有如下优点,主要表现在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配合这一教学方法,由教师主讲逐渐变化为学生主学,由教师主导逐渐向学生主体进行发展,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动手能力出众、综合素质突出的机械类人才。

机械类专业论文范文4

(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 1 0023)

摘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由多门理论课程和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所组成,应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插进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类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机械类 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71-02

1 概述

21世纪以来,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大众化、普及化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超过百所专科及高职院校通过合并成为新增的本科院校。这类新型本科院校提出了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1]。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这一特色,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课程的教学更能体现学校“应用型”的特点[2]。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毕竟时间还不是很长,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在学科特色与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不同,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面的问题,以进一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具有创新应用实践能力的机械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改革

目前,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还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工作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能力还不够,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较差,工程意识还比较薄弱。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需要适应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及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目前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核心,构建了专业大类平台、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专业大类平台是在机械类专业平台上,建立机械、自动化与车辆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围绕工程技术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进行课程建设。多专业方向指注重以专业方向模块来紧贴社会需求,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紧缺情况,我院机械专业开设了数控、自动化和模具三个专业方向,针对这三个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和实践训练。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课程体系包括有三个层次:专业类内共建共享的专业基础平台、专业类内相互支撑的专业方向性课程、专业类内相互匹配的专业特色性课程。这样的柔性课程体系既保持各专业自身特色,又最大限度实现专业融合。专业类内共建共享的基础性课程群包括《机械制图》、《电子电工学》、《微机原理》、《三维CAD应用》等;专业类内相互支撑的多专业方向性课程群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传动》、《控制工程原理》《电气控制与PLC》、《汽车结构》等;专业类内相互匹配的专业特色性课程群包括《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汽车电控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等。

通过建立以突出专业综合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强化共性,突出个性,培养出基本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主的复合型人才。机械类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的融合能够使得毕业生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与专业技能,同时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丰富的学生科技活动也可培养学生综合的机电工程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工程实践活动中将体现出更好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 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讲授基本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在课堂上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发表自身见解;同时通过聆听老师与其他同学的意见获得信息反馈,通过不断地训练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巩固了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3]。学院积极推进项目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的学习为导向,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职场环境体现了面向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3];项目式教学一方面指基于项目的专业课程群改革,另一方面指单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目前机械专业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装备设计》、《数控技术》、《CAD/CAM》等核心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项目成为学生专业教育的主线,实现基于项目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改革。例如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机械产品为项目载体对学生进行相关实训。从对专业的认知实训到对机械产品的拆装测绘、制图表达、基本理论基础的学习,并依次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三维建模与工艺加工制造、数控加工仿真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工程项目入手,在实践中学习工程方式,将机械类专业相关课程学深、学透。

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问题导向”教学从教学模式视角出发,把问题的创设看成是首要的课堂设计任务,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要求创设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归纳提炼知识点,构建一种问题氛围[4]。让同学们每进入一个课程的学习中都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机械专业学生学习完成《机械设计基础》后,会依次进入《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装备设计》课程的学习,课程之间的连贯性极强。在机械设计基础中学习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并以一级或二级减速器产品的设计作为课程设计进行综合实训;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中则提出问题:如何将自己的设计产品合理的生产出来?如何将各零部件进行加工、制造并进行装配检验?怎样选择加工机床和夹具、刀具?如何减少加工误差保证加工精度等?这时学生扮演角色从设计师变身为工艺师进行问题的解决。当在进行机械装备设计的学习中,则提出问题:如何将自己选用的机床、刀具设计出来?工件的输送装备又应如何选用设计?学生从之前制造课程中作为机床的使用者变身为机床的设计者,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角色也进行多次转换,各门课程在学生的头脑中能够融汇贯通的[5],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则鼓励各专业课程到实验室中授课,在实验中传授理论。如我院《液压与传动》、《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已经做出试点,离开教室进入实验室进行授课,从教室中面对PPT到实验室中直接面对实验设备,同学们感性认识更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更深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今后力争更多专业核心课程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果。

另外校企联合也是专业努力推进的教学模式。选择性组织1-2门课程,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与相应企业联合,积极引入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到企业现场进行授课与训练,同时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中,这样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院积极推进的教学改革。

4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实验基地建设

应用型本科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必不可少的部分。为秉承递阶式、开放性和目标导向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本科机械类创新性人才,更需加强对实验基地的建设。

该院实验基地的建设在保证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基础上,同时秉持充足的开放性。以机械类专业学生为主,组织学生参与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并对全学院所有专业开放,有创意、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都可以申报创新实验项目团队,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搭建平台。实验基地优选能够提出技术创意与创新思路的学生团队,实行项目、导师与学生三方融合,由专业导师或导师群进行多方相互选择并由专业导师或导师群进行引领并指导完成各实验基地中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申报中,不绝对以学生考试学习成绩为参考指标进行筛选,申请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性、兴趣、特长和能力将是重要参考指标。实验项目滚动运行,参与的学生可以是各年级的学生逐年递次加入,每学期开放一次,接受申请,也接受退出,在运行过程中允许自然淘汰。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验室自主完成自己的课内与课外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穿梭于各实验室,参与各项科技创新项目。

5 结语

面向生产的设计、制造与技术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械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改革研究要注重创新意识培养,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求出发,推进学生在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岗位意识、有新意、有干劲的学生,让学生拥有敢想敢干大展拳脚的决心,不但从理论基础而且从意志品质都能成为企业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成家林,谈淑泳.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4(25):54-55.

[2] 刘祥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67-69.

[3] 杨传森,李晓晖.面向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4):79-83.

机械类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66-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人们的就业意识和工厂用工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于部分特种作业,国家规定必须持证上岗,这也对我国各大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改革得到了我国各大高等院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对于机械类专业来说,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教学改革其意义更加深远。

二、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生产管理不断涌现。但是对于很多高等院校来说,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资料、教学设备和场地呈现出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在专业学习和实训的过程中,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条件有限。目前,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所采用的教材相对比较落后,内容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与理论教学脱节,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走马观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没有得到锻炼。同时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激增,现存的教学设备和实训场地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且实训设备陈旧、实训消耗的费用增加等问题对实训教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效果不佳。传统的机械类专业教学,认为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指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操作模仿一遍,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长此以往势必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对实训课失去了学习兴趣。

3.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教师也有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区别,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4.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过于被动。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教学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参与实践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不高。一些教师也很难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只要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就没有了其他的要求,忽视了实践过程的重要性。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专业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环节的创新活动,最后的实践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如此,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质量,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促进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几点建议

1.优化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优化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是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主要由两大模块组成,一个模块是实验室以及实训场地等,另一个模块指的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件和软件。机械类专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学生必须在掌握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顺利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中,应该强调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完善和优化教学体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应该采取两阶段、三模块的方式。三模块主要内容有基本实践、实训实践以及综合实践这三个重要部分,并且在这三个重要部分都应设置教学和实践两个阶段。基本实践是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内容应该以简单机械操作、测绘以及CAD等为主;实训实践应该结合院校对机械类专业的职业实践学习,最常见的如数控技术专业可以开设相关的机械设计与维修等等;综合实践就是利用岗位实习来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在设计实践方案和动手操作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各项能力得到提高。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要想培养出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首先应该有高水平的教师,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到这点,以“双师”素质培训为目标,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与校外的进修学习合作,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3.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动手能力。在新时期的今天,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理论教学。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其次要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在教学内容上不应该只重视机械类专业课程,对于相关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基本英语能力的应用等等也要进行突出加强。这样学生毕业后,在拥有了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具有其他方面知识的基础,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最后就是要重点突出核心技术能力,对于一般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其核心技能应该是机械cad或机械cam技术能力,这方面的专业技能更加需要在专业的实训环境下进行理解和巩固。教师也要设计出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对核心技能的学习。

4.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仅与教师的资质能力有关,与教学资源的丰厚与否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上文中提到了在我国许多的高等院校当中,实训的场地和机械设备非常有限,极其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那么拓宽实践渠道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从外界渠道获取的更多的教学资源相比于校内的学习,其教学效果更佳,通过校企合作将丰富的时间经验带到校园中来,这对于实践教学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帮助。校外实习单位拥有真实的时间场所,在校外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依托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我们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且建立校企合作对于双方都有利。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实习基地不仅可以为科研开发提供良好的平台,还能促进人才培训工作的开展,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求,暴露出种种问题。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在教育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在上文的论述中,对于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创新和改革方法源于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感悟。笔者希望能够以此得到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使得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能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晓芬.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4(5).

[2]张玉英,刘迎春.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