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例6篇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1

【Abstract】China is a mountainous country, and it is also the country with serious loss due to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Every summer and autumn,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region,it i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storm, The frequenc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region with unstabl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high, which leads to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关键词】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数据采集装置

【Keywords】geologic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monitoring; data acquisition device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77-02

1 引言

地质灾害指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震等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 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概述

2.1 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是受地质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技术的研究格外重视,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资源从事该技术的研究。由于地质灾害现象普遍量大面广,成因复杂且治理成本颇高,当下无法对其进行大规模全面治理。由此看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装置成为重要的减灾防灾手段;以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为背景,对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进行区划,在易发生地址灾害区域装置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的及时预警,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及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两部分。其中,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是通过数据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监测图形和数据进行采集及发送。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是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及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达到地质灾害预警和数据监测的目的。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及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在相互协调的作用下共同完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工作,将对防灾减灾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各类地质灾害的现场结构及发生机理皆不尽相同,而传统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设置功能单一,只适用于监测某种特定的地质灾害。因此,应研究一种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预警数据的采集通过不同的传感器进行监测。

2.2 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现状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必然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发生类型,国内外的专家W者进行了长期研究,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出了各种假设模型与理论,并对其部分予以验证。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从早期的灾害成因研究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区划,国内外对地质灾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随后形成了由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组成的“3S技术”,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更为精准的全天候数据采集监测,从而增强预警能力。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具有感知能力、通信能力及计算能力等特点的新型技术引起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国内外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已有了一定基础及成果。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传感器需要采集电路,运用的传感器种类较多时,设计的成本会增加,地质灾害监测区地势复杂,单一的数据传送方式不能保证数据得到有效传输,装置的监测地点环境恶劣难以保证供电及时。

3 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设计

3.1 装置方案设计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由数据采集装置、云数据服务器及地质灾害监测中心三部分构成,图一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左半部分即是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该装置具有对监测现场的有关数据进行采集的作用,随后经边界路由节点传送出去,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将该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地质灾害预警功能[1]。为了更好地管理在野外环节进行的无线网络监控系统的所有节点,保证数据的有效上传,需使用较为可靠的数据采集装置。互联网作为世界上互通性最为广泛的体系,将无线传感器与互联网相结合即可实现数据的远程传送。采用分布式的设计方案,采集到的现场原始数据首先上传到云服务器中进行保存,而不是直接将原始数据传输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该方法大幅度降低了系统失效的风险。

现场原始数据以从上至下的流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无线网络的数量,其中设置了4个监测网络,网络监测节点通过采集现场的雨量、泥水位等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到达边界路由节点,边界路由节点则根据情况选择无线或有线方式将数据传送至数据交换中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定位系统将数据发送至互联网中,随后传入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将采集的数据储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访问云服务器,将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预警决策将信息传送至有关部门。综上所述,通过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设计出系统通信结构。根据不同节点的特点,选择对应的传感器类型。

3.2 硬件及软件设计

硬件的结构主要以原始数据采集的节点及边界路由节点的功能组成的,是以通过通信处理电路、电源管理电路、调试电路等硬件电路设计完成的微控制系统;在设计软件时,由于程序具有可维护性以及可移植性,系统软件的设计应以分层次、板块化的特点进行设计。

3.3 装置调试

在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系统设计完成之后,通过调试来及时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错误及缺陷。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设计是由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直至数据上传等步骤组成。因此,应对各步骤进行调试,以保证装置的有效性。其中,调试方式包括实验室调试和野外模拟调试两种。实验室调试是将装置中所有功能拆分,并用特定的调试工具进行单独调试;野外模拟调试是将装置置于真实监测现场,通过监测预警中心进行数据分析。两种方法并用,对整个装置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有效性。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复杂的过程,其形成原因不仅仅与降雨有关,还与其所在地区的地势、岩体结构、植被情况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对各种地质灾害的信息进行采集及预警,对防灾减灾以及灾后及时救援提高具有重大保障,从而大幅度的减少了生命财产安全隐患。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2

作者:李智炯 单位: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地测公司

矿山测量理论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以及各种测量计算分析软件的推出,计算机已成为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测量数据处理、自动化成图最有效和必不可少的工具。相对于以前测量工作人员在小型计算器上编程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或者进行简单的平差数据处理,现在的测量数据处理则体现出智能化、自动化和可视化,且数据处理理论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灰色理论、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新的理论大量应用于矿山工程测量数据处理中,单一模型的变形预测与组合模型的变形预测均得到了发展。以公路勘测数据处理系统为例,这个数据处理系统主要包括3部分:1)数据获取和处理模块;2)数字地面模型模块;3)绘图与设计应用模块。矿山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测量方案的设计以前都是凭经验进行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设计正在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优化设计是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下,使矿山工程控制网具有较高的精度。而在满足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的前提下,使成本最低。网的优化设计是一个迭代求解过程,它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设计任务。由测量人员与应用单位共同拟定,通常是后者提出要求,前者对其具体化,每一个优化任务都必须表示为数值上的要求。2)制定设计方案。包括网的图形和观测方案,观测方案指每个点上所有可能的观测,通过室内设计和野外踏勘来制定。3)进行方案评价。按精度和可靠性准则进行,同时考虑费用和灵敏度。4)进行方案优化。对网的设计进行修改,以期得到一个接近理想的优化设计方案。矿山测量信息管理随着矿山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更好地使用和管理海量矿山测量信息的最有效途径是建立矿山测量数据库或与GIS技术结合建立各种矿山信息系统。目前,矿山测量部门已经建立了各种用途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矿山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数据检索与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实时化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目前,矿山测量人员对这个问题都很重视,并且正在参与和从事各种信息的收集、传递和管理工作,建立矿山信息系统、矿山生活区信息系统、矿区信息系统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等。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开采沉陷预计理论按采用方法的基础可分为:经验方法、分布函数、理论模型法三大类。而常用的预计方法主要有:概率积分法、负指数函数法、典型曲线法、威布尔分布法、样条函数法、皮尔森函数法、山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法、基于托板理论的条带开采的预计法、力学预计法和有限元法。近年来,随着变形理论的深入发展,灰色系统理论预计法和神将网络预计法被应用到了沉陷预计领域,并有了一定的实践进展。同时,基于地质观点的沉陷预计方法也有相应报道。

3S技术在采煤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数据库技术、地图可视化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对包含空间定位和属性关联的问题进行计算机化处理,进而提供辅助决策的功能系统。目前,GIS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地质灾害风险性分析和地质灾害预警等防灾减灾工作当中。由于GIS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因此,其不再局限于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显示,而可提供综合多种地质灾害,并能进行区域划分的功能。RS技术的应用RS(遥感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手段,近几年迅速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的文章也多不胜数。总结归纳,遥感技术用于地质灾害监测是可行的,也是必要、可推广的。从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角度来看,遥感技术贯穿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随着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的逐步发展,遥感数据源向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过渡,其不仅具有精确的空间分辨率,更重要的是拥有丰富的光谱信息,使具有特殊光谱特征的地物探测成为可能。这也必将使得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宏观调查、灾体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中大显身手,成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GPS技术的应用煤炭开采中,大量的采空区随之出现,给采煤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因此诱发的大量的地面塌陷灾害更给采煤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以采空区为变形体所进行的沉陷观测,受采空区自身沉陷影响,很难找到稳定的地点埋设监测基点。同时,在对沉陷引起的地裂缝进行监测时,需掌握其空间位置,针对上述工作,如果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必将面临诸多不便与不利因素。作为新一代空间定位技术的代表—GPS技术,经众多技术人员从实践角度和众多学者从理论角度的验证,其不仅可以满足沉陷观测的精度要求,而且可以实现监测工作的自动化与实时化。目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变形监测项目中。而动态差分GPS技术的出现,更为地质调查、灾害地点确定等实时、高精度定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3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器视觉技术;防灾减灾

国家高度重视地区的发展,总主席也曾多次对以及川藏铁路的建设做出指示,川藏铁路的建设是新时代治藏方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治藏稳边、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未来会持续开通通往地区的各条铁路,以川藏铁路为例,沿线地质构造繁复、山高谷深,地形被切割破碎,根据川藏铁路沿线主要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资料,川藏铁路沿线具代表性的地质灾害类别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3类,总计达2130处,此外还有少量土地塌陷、砂土液化和冻土等带来的灾害。地质灾害分布广泛、隐蔽性强、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们抵御灾害的难度。主动预防、提前避险已经成为减少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而地质灾害提前预警又是主动预防当中比较重要和有效的手段之一。地区受到印度板块NNE向的持续挤压作用,近年来发生持续隆升和挤压构造变形,是现今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演化最复杂、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高原具有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工程地质问题多、地质灾害极为频繁的特点,地质灾害频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强化预警体系的建设,不仅是防灾减灾的需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保障。历经三十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灾害防治体系,每年能准确预报地质灾害上千起,帮助上万人成功避险,避免上亿的直接损失。目前国内外有较多学者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研究。王威[1]等人利用TIN方法建立地质体模型,能自动获取监测数据,结合北斗卫星的传输和三维地质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三维滑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滑坡灾害预警的快速性和直观性。许强[2]等人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进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地早期识别,利用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无人机摄影技术等,逐步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实用化和业务化运行。同时,越来越多学者将计算机、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如黄健[3]、刘汉龙[4]、孙光林[5]、崔鹏[6]、欧阳祖熙[7]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探索。随着机器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过去使用的贴片、刷漆、埋桩等方式逐渐被取代,发展为由大量的传感器构成的检测网络。常用的监测技术包括地表变形监测、环境因素监测、内部变形监测、巡视监测以及自动化监测技术。各种方法和技术都有其局限性,相对于地质灾害的普通监测来说,自动化的监测具有更大优势,可自动化采集监测数据,不受时间、天气影响;可对野外监测点实现远距离监测和遥控,节约人员成本,为难以达到的地区提供便利;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信息处理,异常及时反馈;可结合预警算法,实现超过预警值时自动报警。目前,在选择监测点、检测方式、预警成效上还有待加强,智能化、实时化的灾害预警急需加快开发和应用。

1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及地区地质灾害预警

1.1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因素,分别为地质灾害的易发条件和触发条件,易发条件也指代地质孕育过程中的物质和地形条件。其中,物质条件也可以侧面反映某位置对于地质灾害提供先决条件的能力,是灾害发生之前的重要影响因子。例如:岩石体的失稳破坏和跌落会导致崩塌,滑坡的发生首先需要不稳定的斜坡。此外,地形条件会影响灾害体的运动距离、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覆盖范围等。适当选择相应的影响因子进行监测或者判断,可以有效的进行地质灾害的预警。

1.2针对地区的地质灾害预警

高原存在灾害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灾害隐患变数多,防灾减灾基础薄弱,等特点。灾害未发生时,具有潜在性,需要较长时间累积和能量转换,突破临界值后,爆发灾害;而主要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急剧性,静止物质突然发生高速位移,释放大量能量,造成巨大破坏。灾害的发生留给监测、预警、避险的时间并不多。目前,监测预警的核心是趋势监测和失稳预警。人类经济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会造成人员伤亡、道路阻断,严重阻碍了地区的发展。应积极针对重点灾害区域开展治理工作,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减小相应的危害。目前,灾害监测预警无法覆盖大面积地区,可以首先在主要干线、重点城镇附近试点,进行试验,积累经验,逐步推广监测技术,扩大灾害治理范围。

2机器视觉技术融入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2.1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

机器视觉技术旨在通过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的结果做出判断。近代以来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内存以及存储能力有较大提升,使机器视觉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常规的检查、识别工作中,通常依靠人工来完成,受人工主观影响,精度得不到保证。此外一些不适于人工作业或者人工视觉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用人眼无法进行监测、判断,机器视觉技术监测系统应运而生。我国的机器视觉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期间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唐向阳[8]等人研究了机器视觉系统的组成和应用;鲍跃全[9]等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深度融合到土木工程领域,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可以深度应用于智能防灾。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器视觉技术在许多行业都有着广泛应用,可运用于水果采摘工作、电力设备运维检修、桥梁挠度测试等领域。

2.2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地质灾害预警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是管理灾害信息与实时预测灾害的有效措施,以机器视觉技术的传感器为载体,实时监测一定区域的相关变量,结合相关计算机算法,在变量发生突变时快速准确发出预警信息。在此理论上,搭建在线监测平台,可以有效的进行灾害监测的可视化。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监测平台主要可以实现监测数据采集接收、检测数据共享交换、数据存储分析等功能。以监测平台为载体,搭建软件构架,以监测点作为感知层,采集层连通网络平台,设置内置数据存储层,应用层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展示。基本监测软件架构图如图1。

3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用及分析

3.1天摩沟监测点概况

结合软件架构,设置天摩沟监测点,波密天摩沟监测点位于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境内,建设在天摩泥石流沟内一处经过泥石流冲刷的山坡上,在国道318川藏公路里程K4044+600m处。天摩沟位于易贡藏布和帕隆藏布之间,流域面积约28km2。流域地壳活动性强,海洋性冰川发育程度高。这片区域被大量植被覆盖,常年下雨,对传统的地面调查和遥感的解译造成较大困难,测量精度较低。这片区域的泥石流极易发生、隐蔽性高,也容易突然发生,造成破坏。近15年共发生4次大型和巨型泥石流,均不同程度堵塞主河帕隆藏布,影响国道318交通或摧毁附近桥梁,泥石流产生的堰塞湖淹没村道,溃决造成下游塌岸,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3.2天摩沟监测系统构成

天摩沟泥石流沟近物源区有一处不稳定边坡。故此处边坡作为本项目的重点监测区域,因附近有重要交通枢纽以及国道,需扩大检测范围。天摩沟监测系统共包含天摩沟滑坡、通麦大桥、迫龙沟特大桥共四处监测点,总体形成完整的监测系统。分别安装相应的监测设备,包括激光夜视仪视频监控点(4G球机)、GNSS位移监测站、大气温度、大气湿度、雨量监测站进行实时监测。

3.3监测系统的应用

天摩沟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对检测区域实行二十四小时在线监测,检测内容涵盖各个方面,包括表面位移、实时视频、降雨量、土壤含水率、次声波、温度等。各监测设备构成一体化,是整个天摩沟监测系统架构的基础,可以快捷准确的进行数据实时监测。各自独立的监测站点通过联网的4G/SMS/北斗卫星等通信手段,形成从站点、检测中心、数据平台的双向传输。监测数据统一格式化之后再以TCP/IP方式发送给数据库服务器,由入库软件程序进行解读,数据解析之后写入相应的数据库。在未来,会针对不同的灾害进行后台程序的设定,不同灾害有不同的影响因子。最终形成的检测平台,甚至可以远程对灾害监测点的仪器进行控制,下达终端指令。最终,可视化检测平台接收到各个监测站点的数据,可通过网络发往获得授权认证的平台,远程监测灾害点各个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以监测点的机器视觉实时监测数据为载体,将不宜到达的潜在灾害区域进行远程灾害可视化监测,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挖掘。其主要流程有数据的实时读取、分类整合、数据纠正、实时分析数据、生成报告等。按照监测软件的基本构架,可进行数据信息获取、查询、管理甚至控制。

4结语

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预警面临重大地挑战。本文以机器视觉技术为手段,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软件构架,以实现灾害可视化、信息实时查询、信息处理分析、灾害预警等功能。但地质灾害存在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根据不同灾害进行监测预警,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将在未来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进行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威,王水林,汤华,周平根.基于三维GIS的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应用[J].岩土力学,2009,30(11):3379-3385.

[2]许强,董秀军,李为乐.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44(07):957-966.

[3]黄健,巨能攀,何朝阳,肖洋.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J].工程地质学报,2015,23(01):140-147.

[4]刘汉龙,马彦彬,仉文岗,文海家.大数据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综述[J/OL].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1.

[5]孙光林,陶志刚,宫伟力.边坡灾害监测预警物联网系统及工程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46(02):285-291.

[6]崔鹏,陈晓清,程尊兰,陈宁生,党超.泥石流滑坡监测与防治[J].自然杂志,2010,32(01):19-25+66.

[7]欧阳祖熙,张宗润,丁凯,师洁珊,陈明金,毛兴明.基于3S技术和地面变形观测的三峡库区典型地段滑坡监测系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18):3203-3210.

[8]唐向阳,张勇,李江有,黄岗,杨松,关宏.机器视觉关键技术的现状及应用展望[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02):36-39.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三峡库区;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湖北省巴东县地处鄂西南山区,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县国土面积3353.4km2,人口约50万,是部级贫困县、西部开发县和长江三峡库区移民重点县。巴东县三峡库区各类地质灾害198处,灾害体总体积3.82×108m3,受威胁人口40970人。近年来,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不断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综合影响下,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巴东城镇规划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规划并切实有效地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是保证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与任务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巴东县人民政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即配合有关生产、科研、教学单位,对全县地质灾害尤其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对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布置。在此基础上,巴东县经科学规划、积极申报,有62个地质灾害纳入国家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项目,总投资近6亿元。此外,巴东县尚有18处地质灾害纳入三峡库区二期非应急搬迁避让类项目,36处纳入三期搬迁避让类项目。同时编制了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我县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范围内,共调查地质灾害点468处,其中,崩塌滑坡422处,塌岸46段。

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且受到特有的脆弱地质环境条件及众多客观因素制约影响,困难大,如此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在我县尚属首次,无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学习,各项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实践性。根据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布署和巴东县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结合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特点,本文从加强领导、优化方案、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协调配合、廉政建设、突出重点、监测预警等方面,强化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建立高效有力的管理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到三峡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移民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关系到库区各乡镇城镇规划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巴东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成立了“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经常深入地质灾害勘查施工现场,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县政府不定期召开专题办公会议,总结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协调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同时县政府明确规定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和库区乡镇的主要领导,对所在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分片负责,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创造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由国土资源局组建成立了“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具体负责全县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各部门抽调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此外,国土资源局有专门的“地质环境股”和“地质环境监测站”。至此,县三级管理体系建成,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确保工作有效开展。

(二)、合理规划,科学论证,优化方案

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具有类型多样,成因复杂,点多面广,潜在危害巨大等特点,加之地质灾害防治属非标准化工程,现行的各部门的规范和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给地质灾害治理选点和防治方案的确定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优化方案,在基本查明库区地质灾害性状特征与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按照“技术可行,工程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易行”的原则,认真分析评价每个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和危害性,科学论证防治方案的合理性,做到选点准确;其次,结合我县库区地质灾害的具体特点,对选点进行反复比较,明确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与重要工程设施安全及影响移民新集镇功能的地质灾害为防治重点;第三,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请设计单位反复对防治方案进行优化,部分项目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才最终确定最优方案;第四,积极开展内部审查工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的审查和论证,对方案进行细化和优化,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第五,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实行人性化设计理念,为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如溪丘湾乡的龙船河库岸,沿渡河镇的罗坪库岸均与码头建设相结合,增设了人行梯道及船泊停靠固定的墩标,得到当地群众广泛好评。通过上述努力和实践检验,巴东县已实施的治理工程,都满足设计技术要求,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可靠。

(三)、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非标准化的特殊工程,质量是防治工程的生命。为了高质量按时完成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巴东县从加强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入手,规范操作,加强项目质量控制。一是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先后制定了《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等十多项规章制度,为加强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二是严格管理程序,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严把勘查、设计、监测、监理队伍市场准入关、招标投标关、审批程序关,施工招投标完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三是严格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做到精细管理,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要方案的过程控制,同时加强对隐蔽工程的监督管理;四是严格按设计执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地质工作,当抗滑桩孔揭露滑带后,坚持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甲方参加的实地验槽制度,对地质情况变化较大的处理,必须严格设计变更程序,对设计变更较大的,须按规定上报有关部门批准执行。

(四)、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和工程安全

安全第一是工程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首先,强化安全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安全教育,认真审查施工的安全措施;其次,落实安全责任制,每个工程确定以建设单位负责人、施工单位负责人和专职安全员的三级安全责任人,明确各自的职责;第三,加强安全检查,根据工程进度,国土管理、安全等相关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地到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第四,加强安全施工监测,每个工程开工前,均要求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特点及环境条件编制施工监测方案,报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审批后执行,以保证对灾害体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指导施工,调整工程部署,安排施工进度;第五,实行工程保险,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行强制保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施工过程的安全。通过强有力的安全管理,确保了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正常运行,未发生因重大安全事故影响工程进展的严重情况;通过工程安全监测,未发现工程不安全因素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异常情况。

(五)、部门协调,积极配合,齐抓共管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在县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巴东县各部门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计划部门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跟进管理项目,并跟踪服务;移民局、交通部门、建设部门、库区各乡镇政府、财政金融部门各司其职。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作为业主单位,努力加强自身队伍素质的建设,主要领导分片包干,各部门明确责职分工,做到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调,积极主动地为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提供服务。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县各部门通力协作配合,确保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满足了库区各项规划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三峡水库正常蓄水提供了保证条件。

(六)、强化监督,加强廉政建设,确保工程好人不倒

在社会经济的大潮中,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地质灾害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岩土工程,队伍准入,招投标,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环节众多,涉及一系列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为预防腐败和职务犯罪,保护工程管理人员,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坚决抵制工程建设中的不正之风;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对招标投标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推行阳光作业,确保招投标工作在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下进行;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资金的审计工作,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没有发生管理人员违法违规的现象,没有出现因经济问题导致的弄虚做假、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

(七)、抓点带面,突出重点,加强巴东城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巴东县属三峡库区整体迁建县城之一,新城址紧靠老县城西侧,受地质灾害制约,在三峡水库135m回水之前的24年中,曾四次规划、三次选址、两次搬迁,巴东城区地质安全问题与防灾体系建设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巴东城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成为巴东县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中之重。在营造巴东城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地质环境条件中,必须使城区社会经济系统整体规划发展与地质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遵循限制城建规模和人口发展的规划原则,防灾体系建设必须遵循治理、监测与规范人类工程活动相结合的统一协调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路是削弱和消除不利因素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城区地表水排水系统;二是建立和完善城区边坡维护体系;三是正确选择和使用适宜的爆破技术,合理堆放人工开挖弃石土;四是综合利用,控制规模;五是注重解决重大地质安全问题。经过二期、三期地质灾害治理,有效地提高了城区坡体稳定性和防止了地质灾害的加剧扩展。受经费和时间限制,巴东城区建设用地改造和地质灾害治理任务还较重,还需加大全面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其整体抗灾能力,构建完善的城区灾害防御体系。

(八)、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加强地质灾害动态管理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库区回水和开发建设新的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将会有新的表现形式和发育特点。为保证规划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必须完善治理、监测、与规范具体工程的结合机制。现有专业监测网已覆盖巴东县库区内大部分范围,主要对27处地质灾害体实施监测。共布设水位孔19个,安装倾斜仪钻孔28个、GPS监测墩150个、抗滑桩应力监测点83个、下滑推力钻孔3个。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巴东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均配套了群测群防,由巴东县国土资源局指定专人负责,统一培训,定人定测,发放了“防灾明白卡”和“六个一”监测工具,定期给予监测津贴。2003年7月至今,群测群防系统运行基本正常。

四、结论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防治8个方面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实践,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达到了预期的防治效果,保证了2756户32426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了4个集镇12个居民点、2所卫生院、6所学校、3座特大桥、5条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使库区极为宝贵的6485方耕地得到有效保护,与此同时,库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历经7年多的艰苦努力,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告一段落,但在水库建成后库水位升降运行新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加强管理,努力把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勤丽, 吴海松, 陈江平,等. 湖北省巴东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对策[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8, 22(6):591-595

[2]闫举生, 谭建民, 李明. 鄂西巴东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初探[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2, 28(5):59-63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5

关键词:矿山测量;测绘新技术;3S

矿山测量工作是贯穿岩金矿山及煤矿从建立到废弃始终的重要基础工作,从建矿初期的地形图测绘、矿界测绘、地质勘探钻孔放样,到投产后的定位、定向联系测量、指示巷道掘进的中腰线给定测量、贯通测量、开采沉陷预计等工作,再到各种矿山基础图件的测制、矿山采矿地质灾害的监测等,直至矿山开采完毕,矿山废弃时仍须将全套的矿山测量图纸等基础资料转交有关单位长期保存。因此,各项测量技术在矿山生产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部分大型的矿山企业已初步建立了“数字矿山”系统,并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围绕“数字矿山”的建立,矿山测量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技术体系已很难保证该系统的建立与运行,以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低空遥感技术等为代表的先进测绘技术应用其中。这些发展,都为矿山测量技术的革新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1 矿山测量新技术发展

近些年,随着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矿山测量技术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摄影测量、陀螺定向、激光指向和计算机技术先后应用于地面和井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施工测量和贯通测量工作中,并有效地解决了地质勘探、采矿工程设计与施工、开采沉陷损害与防护等方面的矿山测量问题。同时,伴随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自动成图技术在矿山基础图件绘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以北京龙软公司研制的煤矿地测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代表,建立了矿山测量数据库及处理系统,为数字矿山建设奠定了基础。防爆全站仪、GPS、陀螺全站仪、激光扫描仪等测绘新仪器的推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矿山测量方法,使矿山测量朝着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和绘图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此外,矿山测量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矿山测量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指示巷道掘进与贯通测量,也不再是地面的地形测量,还应加强对地下资源开采的监督,积极开展矿区环境监测和土地复垦研究。在这些工作中,沉陷预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评价其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同时,矿山开采、越界越层开采监测也纳入到矿山测量之中。

1.2 在测量方法、仪器应用方面,要推广摄影测量技术,尤其是低空无人机系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技术,该技术的使用,弥补了大飞机费用高、难以完成小区域测绘、速度慢等不足,缩短成图周期、减小测图费用、加快矿区基础地形图更新、最终实现矿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自动化。

1.3 研究用于井下的矿用轻便经纬仪和自动跟踪、数字显示的防爆陀螺经纬仪、陀螺全站仪、全自动陀螺经纬仪等,支持巷道贯通测量工作,使矿山测量人员在仪器的支持下完全能胜任该项工作。

2 矿山测量理论发展

2.1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矿山测量实践中重要的理论之一。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以及各种测量计算分析软件的推出,计算机已成为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测量数据处理、自动化成图最有效和必不可少的工具。相对于以前测量工作人员在小型计算器上编程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或者进行简单的平差数据处理,现在的测量数据处理则体现出智能化、自动化和可视化,且数据处理理论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灰色理论、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新的理论大量应用于矿山工程测量数据处理中,单一模型的变形预测与组合模型的变形预测均得到了发展。以公路勘测数据处理系统为例,这个数据处理系统主要包括3部分: ①数据获取和处理模块; ②数字地面模型模块;③绘图与设计应用模块。

2.2 矿山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

测量方案的设计以前都是凭经验进行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设计正在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优化设计是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下,使矿山工程控制网具有较高的精度。而在满足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的前提下,使成本最低。网的优化设计是一个迭代求解过程,它包括以下内容:

(1)提出设计任务

由测量人员与应用单位共同拟定,通常是后者提出要求,前者对其具体化,每一个优化任务都必须表示为数值上的要求。

(2)制定设计方案

包括网的图形和观测方案,观测方案指每个点上所有可能的观测,通过室内设计和野外踏勘来制定。

(3)进行方案评价

按精度和可靠性准则进行,同时考虑费用和灵敏度。

(4)进行方案优化

对网的设计进行修改,以期得到一个接近理想的优化设计方案。

2.3 矿山测量信息管理

随着矿山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更好地使用和管理海量矿山测量信息的最有效途径是建立矿山测量数据库或与GIS 技术结合建立各种矿山信息系统。目前,矿山测量部门已经建立了各种用途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矿山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数据检索与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实时化和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目前,矿山测量人员对这个问题都很重视,并且正在参与和从事各种信息的收集、传递和管理工作,建立矿山信息系统、矿山生活区信息系统、矿区信息系统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等。

2.4 矿山开采沉陷预计理论

开采沉陷预计理论按采用方法的基础可分为: 经验方法、分布函数、理论模型法三大类。而常用的预计方法主要有: 概率积分法、负指数函数法、典型曲线法、威布尔分布法、样条函数法、皮尔森函数法、山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法、基于托板理论的条带开采的预计法、力学预计法和有限元法。近年来,随着变形理论的深入发展,灰色系统理论预计法和神将网络预计法被应用到了沉陷预计领域,并有了一定的实践进展。同时,基于地质观点的沉陷预计方法也有相应报道。

3 3S技术在采煤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RS( Remote Sensing,遥感) 和GPS( Global 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 技术作为测绘高新技术在采矿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3S”技术整合及与其它信息技术的结合则必将成为未来矿山采矿地质灾害信息化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2]。

3.1 GIS 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起来的集多学科综合性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数据库技术、地图可视化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对包含空间定位和属性关联的问题进行计算机化处理,进而提供辅助决策的功能系统。目前,GIS 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地质灾害风险性分析和地质灾害预警等防灾减灾工作当中。由于GIS 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因此,其不再局限于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显示,而可提供综合多种地质灾害,并能进行区域划分的功能。

3.2 RS技术的应用

RS( 遥感技术) 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手段,近几年迅速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的文章也多不胜数。总结归纳,遥感技术用于地质灾害监测是可行的,也是必要、可推广的。从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角度来看,遥感技术贯穿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的全过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随着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的逐步发展,遥感数据源向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过渡,其不仅具有精确的空间分辨率,更重要的是拥有丰富的光谱信息,使具有特殊光谱特征的地物探测成为可能。这也必将使得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宏观调查、灾体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中大显身手,成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3.3 GPS技术的应用

矿山开采中,大量的采空区随之出现,给采矿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因此诱发的大量的地面塌陷灾害更给采矿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以采空区为变形体所进行的沉陷观测,受采空区自身沉陷影响,很难找到稳定的地点埋设监测基点。同时,在对沉陷引起的地裂缝进行监测时,需掌握其空间位置,针对上述工作,如果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必将面临诸多不便与不利因素。作为新一代空间定位技术的代表—GPS 技术,经众多技术人员从实践角度和众多学者从理论角度的验证,其不仅可以满足沉陷观测的精度要求,而且可以实现监测工作的自动化与实时化。目前,GPS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变形监测项目中。而动态差分GPS 技术的出现,更为地质调查、灾害地点确定等实时、高精度定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测量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立矿区地面和井下测量控制系统,测绘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

4.2 矿山基本建设中的施工测量,如井筒位置的标定。

4.3 测绘采矿基础图件,如采掘工程平面图。

4.4 观测和研究由于开采所引起的地表及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组织开展“三下”( 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 采矿和保护矿柱留设的实施方案。

4.5 进行矿区土地复垦及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4.6 进行矿区范围内的地籍测量。

4.7 进行矿区采矿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

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6

[关键词]瓦斯防治; 监测监控;火灾防治;煤矿灾害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077-01

绪论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目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但每层赋存条件复杂、安全形势严峻,矿井灾害一直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各大科研机构围绕中国煤炭存在的各种灾害进行聊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4],对矿井重大灾害的预防和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煤矿灾害防治领域还存在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尚未解决[5],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仍然偏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瓦斯灾害防治技术难题

1.1瓦斯灾害治理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难题

目前,我国煤矿对瓦斯灾害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对瓦斯灾害发生机理、灾害的演化过程尚不能全面认识,从而影响了瓦斯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的进展。对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认识未能突破,影响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技术发展,尤其是影响临界值的确定。需要攻克的主要难题有以下两项。

(1)瓦斯运移、抽放作用规律和瓦斯煤尘爆炸机理。对瓦斯赋存、运移和涌出规律的系统研究;对不同开采条件和瓦斯抽放条件下瓦斯涌出规律和分布特征、地应力和瓦斯运移场的耦合关系的认识;对煤矿生产环境下瓦斯煤尘爆炸特性及其演化传播规律、瓦斯煤尘连续爆炸发生的条件和传播特性的深入研究等。

(2)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防突技术基础。目前,我国煤矿地质构造对灾害的控制机理和规律尚不能认识、仍停留在“假说”阶段。虽然我国也曾做过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机理的研究多是零星展开的,缺乏系统性。

1.2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技术难题

我国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地质勘探期间煤层瓦斯含量、煤层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方法和装置。虽然这些技术已经在煤矿是用了几十年并经过多次改进,但是其精确度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其测定值普遍低于实际值,以致使有的煤矿在建井期间就不得不进行安全补套设计,及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且带来系统性的事故隐患。

1.3瓦斯抽放技术难题

(1)构造煤的探测和区划研究。为提高瓦斯抽放率,急需探明原地构造煤分布区及其厚度,探测清楚原地构造煤瓦斯含量和突出区,还需要解决在高应力、高压力、高瓦斯构造煤区使用的钻进设备和抽放技术难题。

(2)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的本煤层瓦斯抽放技术。其核心就是要解决松软煤层的顺层钻进施工问题。

(3)高抽巷瓦斯抽放技术。在采煤工作面上方裂隙带布置瓦斯抽放巷道是当前十分有效的抽放技术,但施工量大,经济成本比较高,为克服其缺点,用水平定向长钻孔代替高抽巷的研究,至今已研究出了施工钻孔长度达600米到800米的强力钻机和钻孔工艺,需要继续研究能施工1000米的钻孔的钻机、钻具和钻进工艺,同时,还需要研究钻孔测斜、纠偏的技术和装备。

(4)改善煤层渗透性的技术。多数高瓦斯矿井的渗透率较低,严重制约了瓦斯抽放技术的发展。

(5)采动区瓦斯抽放控制煤层自燃发火关键技术。利用采动卸压而提高瓦斯抽放效果是煤矿很有前景的抽放方法,但是抽放同时极易带入空气从而导致自燃发生,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对采动区瓦斯抽放控制煤层自燃的研究。

(6)瓦斯抽放浓度控制技术。抽放瓦斯时,控制抽出瓦斯的浓度对瓦斯抽放效果和安全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仍没有成功的技术和方法。

(7)瓦斯抽放标准。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标准问题就是煤层瓦斯抽到什么程度即瓦斯含量和瓦斯涌出量降到什么标准,就认为达到了“先抽”的标准和达到这一标准的技术和方法。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存在的问题

2.1瓦斯传感器技术

目前,国外应用于煤矿的瓦斯检测原理主要为热催化、热导、光干涉和红外,而我国主要为热催化、热导、光干涉,以热催化和光干涉为主。红外气体测量原理在煤矿瓦斯监测方面我国虽几年前就已展开但是最终因为其采用电机机械调制,仪器功耗大、稳定性差、造价高而不能广泛推广。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用于煤矿瓦斯检测是国际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而我国最需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热催化瓦斯敏感元件的技术指标进行提升和改进。

2.2监测监控系统

(1)监控系统传输网络体系结构需升级换代,安全和生产动态信息的传输缺乏稳定、快速、可靠的通讯平台。在地面,采用工业以太网络、现场总线组建监控系统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而我国煤矿监控系统仍然采用主从式窄带通讯体系结构、时分制通讯和低速总线巡检等传统方式,周期长,传输速度慢、故障率高,灾害隐患信息容易漏报、误报,时效性也差。

(2)目前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监测,控制功能单一,根本无法做灾害或事故的预警。利用监控系统对矿井重大灾害预测预报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不高,不能有效指导安全生产,只是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传感器设置地点的瓦斯浓度或其他参数的简单监测,不能根据变化趋势和整个矿井的信息进行专家诊断,形成对灾害的有效预警。

(3)现有的监控系统还存在报警后的处理预案不完善,现场维护力量薄弱、设备无故障工作时间短、抗干扰能力不强等。

3.矿井火灾防治技术存在问题

虽然在煤矿火灾防治理论和技术领域通过近几十年的攻关研究逐步形成了以预测预报、火灾监测、火灾预防和火灾治理技术、装备和材料为一体的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我国矿山火灾防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不够深入,不能揭示矿井火灾灾害的深层次理论问题。

(2)在防灭火材料研究方面不够成熟、缺乏针对性。

(3)防治工艺技术的创新性不强,特别是在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缺乏专用设备,导致防灭火等现场工作难以迅速展开。

(4)整体技术的继承性不高,不能实现智能控制。

(5)矸石山的危害防治技术。

4总结

以上问题,是我国煤矿灾害防治方面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需要从实用技术推广和集成,关键技术突破及基础理论研究三方面着手。具体应整合安全科技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创新体系,建立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为主体的国家煤矿安全关键技术转换平台,建立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成果推广应用和再创新平台,建立以高效为骨干的基础研究平台,国家也应继续支持煤矿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的扩建。

参考文献

[1] 王显政,杨富,朱凤山,等.煤矿安全新技术[M].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2] 宋元文.煤矿灾害防治技术[M].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 黄俊,牛艳萍,芦山.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与防治对策[J].洁净煤技术,2007,13( 3) : 94-96.

[4] 卢鉴章,刘见中.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现状与发展[J].煤炭科学技术,2006,34(5):1-5.

[5] 方树林.中国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现场与发展趋势[J].洁净煤技术,2012,18(1):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