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探

摘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地通常都为新发点,少有调查确认的隐患点和已知灾害点发生灾害。人类活动、认知局限都可能导致新发地质灾害,地表的岩土变形属于地质灾害隐患,但其只是变形某一阶段的表现,还处于发展过程中,环境的改善等也会减缓变形速度,使岩土趋于稳定,这是隐患点不出现灾害的主要原因。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识别隐患是重中之重,应当转变传统的调查思路,以受危害的对象为调查目标,尽最大可能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可以分为三类:突发性、缓发性和不确定,应当针对不同类型制定对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困境;实证;成功避让;再调查

1概述

1.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困境

县辖行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县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具体工作主要有汛期巡查、应急调查、应急处理、应急处理方案论证、应急工程和防治工程实施等,其技术工作主要依赖地勘单位的技术支持。通过研究发现,每年所发地质灾害多为新发点,已发地质灾害点再发和通过调查已确认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灾很少。一些隐患点若干年都没有变化,防灾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1.2湖南省及部分省份灾情情势数据

各省份颁布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大多记录了上年度全省灾情情势数,湖南省及部分省份灾情情势数据实证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虽然所收集的数据不全面,但统计数据足以说明上述困境的存在。防治方案中“成功避让”数据,虽没有注明是对已知点的成功避让还是对新发灾点的成功避让,但地质灾害点发灾都有一定过程,即使短暂也是有可能被发现和避让的,“成功避让”数极有可能是对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灾成功避让与对新发灾点成功避让之和。显然,对已知隐患点发灾“成功避让”数要小于表中“成功避让”灾害点数。数据本身虽有缺陷,但能说明问题。

2现象分析

1∶10万丘陵山区县(市)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与区划工作和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已经完成,各县都已对境内地质灾害点和隐患点建档设卡,并根据规模、危害程度分类为省级、市级、县级防控点。分析上述现象可以推断出以下几种可能:①调查手段的局限导致认识的局限,自然界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无法全部识别;②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属于例外;③在调查中将一些只是地表轻微的岩土体变形当成了地质灾害隐患;④有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岩土变形,即导致不稳定岩土体趋于暂时抑或永久的稳定;⑤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发现后得到重视,环境因素得到改善亦或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变形速度减缓或趋于稳定。地质体从变形到失稳有一个过程,已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只是处于变形的某一阶段,还在发展过程中。以上①②是每年新发地质灾害可能的原因,③④⑤⑥是每年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不发灾的原因。由此可见,对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3对地质灾害隐患再调查

只有识别地质灾害隐患才能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危害,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在防治工作中无疑是重中之重,以往的地质灾害调查和群众报灾都是针对已发生的和有迹象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因此有必要改变以往的调查思路,以受危害的对象为调查目标,尽最大可能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隐患再调查工作的步骤及方法:第一步,在县辖区域,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对全县辖区内全部散居居民住户进行有、无可能性的甄别;水网、道路等线性工程划分可能和不可能区段;对居民居中居住区,划范围进行有、无可能性的甄别;对车站、码头、学校、工业厂房、集镇等规范范围进行有、无可能性的甄别。采用踏勘调查和遥感解译结合完成。第二步,对有可能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居民住户、线性工程区段、居民居中居住区所划范围、车站、码头、学校、工业厂房、集镇等所划范围进行建档设卡,并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实地调查完成。第三步,根据岩土特征及引发地质灾害自然地质条件甄别地质灾害发灾的突发性和缓发性,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分为突发性、缓发性和不确定三类。第四步,针对具突发性灾害隐患点确定防治方案;对不确定性和缓发性的地质灾害进一步调查、勘查,根据调查、勘查结果确定防治方案。第五步,绘制县辖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图。

4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发性与缓发性分析及防治手段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确定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为防治主要地质灾害,是基于其常见、多发、危害较大的特点。地质灾害突发、缓发甚至有迹象不发现象,这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产生很大的困扰,也直接影响到灾区或安全隐患危害区人们的生活,因此有必要对各类地质灾害突发性与缓发性进行分析,明确各类地质灾害发灾特点,确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4.1崩塌

从崩塌定义可知:①较陡斜坡岩土体必定是较坚固的岩土体;②重力作用是其成灾原因;③外力地质作用可能是但未必是成灾原因;④成灾具有突发性。分析崩塌体受力状态,崩塌是可理解为岩土体支撑状态和岩土体自身结构状态的改变导致的地质灾害,作为崩塌体下部及与之接触的支撑岩土体被压裂、压碎、滑动、崩塌或岩土体解体及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支撑岩土体破坏等都是可能的原因。因较坚硬岩土体破坏具有突发性,就防治工作而言,应当以“治”的手段达到“防”的目的,要么清除崩塌体,要么加固支撑体或崩塌岩土体。

4.2滑坡

根据定义,分析滑坡产生的原因:①河流冲刷、人工切坡改变了岩土体支撑条件;②地震是由外部额外施加了一个外力;③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改变岩土体的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能。“岩土体支撑状态的改变”和“被突然施加一种外力”导致的滑坡地质灾害都具突发性。由于“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导致岩土体的自身物理力学性能改变”导致的滑坡地质灾害,其成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现实中就某个具体滑坡隐患而言,所处什么状态需根据具体情况定,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需要调查评价,自然斜坡是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自身也经历了这种改变的周期性作用,变形到失稳往往时间很长,对于此类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防治重点在于调查评价、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判断其发展趋势。这类地质灾害隐患具有缓发性,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难点。

4.3泥石流

一般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有3个条件:(1)大量降雨;(2)大量碎屑物质;(3)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按流域形态可以分为:(1)标准型泥石流: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m2,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分析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大量降雨、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导致的泥石流基本无法改变或代价过大,可以防控的是大量碎屑物质。大量碎屑物质来源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人为的是可以防止的;自然的可分为沉积物、(残)坡积物和滑坡、崩塌导致的碎屑物质。根据流域形态划分的3种泥石流类型可归为两大类,即沟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相对而言,沟谷型泥石流易于防治,首先是识别相对容易,这种易发泥石流沟谷具有反复发灾的特性,治理的关键是控制物源。山坡型泥石流防治困难,主要是识别困难,物源多是滑坡或崩塌提供。这类泥石流防治重点是调查识别,防治主要是对滑坡、崩塌的防治。

5结语

本文通过县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现的一种现象和对湖南省及其他几个省份十数年来地质灾害灾情情势统计分析,提出了对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相关建议,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启发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秦泗伟,刘荔.日照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建议[J].山东国土资源,2020,36(7):64-69.

[2]郭勇.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的应急治理方案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9):239-240.

[3]王玲.浅议地质灾害应急保障服务平台建设[J].浙江国土资源,2015(1):36-38.

[4]江鸿彬.浅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监理中的质量控制方法[J].湖北地矿,2002(4):163-166.

作者:杨云博 单位:湖南省地质院304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