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例6篇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文1

对于这类问题的排查,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检查用户室内的线路接线是否达标、规范,是否是将线路的多个线头简陋的缠绕而不是正确使用了分支分配器。检查这类问题之后,如果没有问题则再检查室外线路是否完好,是否存在线路破损、漏电的现象。第三步则是检查室外的分配网络。一般来说这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接线不规范,没有按照要求使用分支分配器或者分支分配器的质量较低。因为国内用的数字电视机顶盒要求达到用户家中的数字电视信号的电平必须高于45dBμV,并且对于信号的要求还必须十分的稳定。所以当室内接线出现上述不规范现象时就可能出现阻抗不相匹配的问题,导致数字信号频道接收不全。

2出现马赛克

这类问题也较为常见,这类问题的出现与上一种原因不完全相同。具体分析的话,导致马赛克出现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所有频道都存在马赛克,原因可能是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电平不足,处理方法可按图像缺失的方法进行排查处理。第二类是只有一部分频道存在马赛克现象,这往往是因为线路阻抗的原因导致的,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检测用户线路的载噪比和电平。除此以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马赛克出现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分配网络的电缆接头有故障或者使用了质量较差的分配器。

3数字电视干扰到模拟电视

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一些机顶盒会对模拟电视信号产生一定的网状干扰,尤其是在电视信号电平过低的情况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输入电视机的模拟信号由机顶盒的射频输出端发出。所以解决办法是将该模拟信号由网络分配后再接入到数字电视上,即可解决产生干扰的问题。

4机顶盒出现死机状况

这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用户不正确的使用习惯,机顶盒长时间开启,即便不观看电视节目也不关闭其电源。这样一来,一些机顶盒就可能因为负荷过重而出现死机的问题。现象表现为遥控器失灵,机顶盒按键失灵。对于这类问题来说解决方法也比较简便,只需要将机顶盒关闭电源,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启动即可解决。

5机顶盒不读卡

机顶盒不读卡的故障频率也很高,常表现为黑屏或提示“请插入卡”。解决方法将卡拔出再插入,有时候需要重启机顶盒,如一次不行可多试几次,还不能解决问题就要考虑是不是机顶盒读卡器或卡坏了。

6结语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期刊影响因子;文化传播载体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6-0001-0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的普及化,新型出版方式——数字化出版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传统出版方式相较,数字化出版具有以下特点:(1)写作、编辑的便利性,缩短出版周期;(2)可以同步出版、印刷、发行,做到按照发行数量决定印刷数量,从而减少库存;(3)节约出版发行的开支,方便检索,绿色出版。本文结合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浅析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思路。

1 目前国内外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现状

1.1 国外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现状

在国外,数字化出版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初露锋芒。数字化出版运作主体主要是期刊出版大集团,在当时数字化出版虽然与印刷化出版是并存的,但是数字化出版已经开始在网上相关信息,这也就标志着印刷化出版已经慢慢向数字网络化的趋势发展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如Wiley-Blackwell等国际科学出版商(社)都相继建立了期刊的网络采编和平台、引文链接、全文数据库等各网络平台,并且还创建了链接多种资源的一站式网络服务出版平台。据有效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国外大约总共出版了6000多种高水平的学术期刊,ISI已经收录了超过50%的期刊。所以我们已经可以得出,当前数字网络化出版已经几乎覆盖了国际主流科技期刊。

1.2 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情况

在我国,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一直都得到政府的重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就有一项是推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书、收集报刊、网络出版物。鼓励自主研发数字内容、数字传播、数字服务终端的产品和装备。即将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出版业及出版社的数字化改革是重点

内容。”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数字化出版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2010年我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大约为799.4亿元人民币,较之2009年的404.4亿元人民币增长了50.6%;2011年的收入又比2010年增长了40.2%。据统计我国总共有4800多种科技期刊,超过八成的期刊已经通过知网、维普、万方这三家大型信息服务数据库实现了期刊的数据网络化出版。在我国按需印刷(POD)、期刊同步数字化上网、纸本期刊数字化等形式都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主要形式,然而与国外同行业的相比较,我国的数字化出版仅仅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2011年数字化出版的收入只达到了传统印刷化出版收入的4%,然而在国外,数字化出版的收入与传统印刷化出版之间的比例已经可以基本达到持平,甚至数字化出版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传统印刷化出版的收入。

2 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中现存的问题

2.1 期刊学术水平偏低

在我国,虽然科技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科技论文,然而这些论文却普遍缺乏学术质量,无论是在国际学科影响力方面,还是在论文的引用率方面都不高。据有效数据统计得知,从2001年到2011年6月,我国科技论文的引用率为6.2,而在国际上,科技论文的引用率已经达到了12.03.按照论文的引用率进行排名,我国只能屈居第14位。期刊学术水平较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因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比较迟,所以在国际学术影响力较小;(2)根据现有的科技评价系统,学术质量高的科技论文一般都鼓励向国外期刊投稿,这是导致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从21世纪开始,我国科技研究论文越来越少选择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其数量从2000年的42.6%跌落到2010年20.2%;(3)数字化出版的科学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与传统纸质期刊相比,数字化科技期刊的社会肯定度不高,很多学者认为利用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缺乏制约性,其论文的价值认可方面没有权

威性。

2.2 缺乏建设科技期刊数字化的自觉意识

目前,信息传播的方式日益增多,而主要的传播方式必然是网络传播,然而很多科技期刊并没有达到这个认识,很多科技期刊主要负责人至今对数字技术缺少认识,而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的数字技术水平也普遍较低,所以缺乏建设科技期刊数字化的自觉意识,局限于已有的出版方式及出版形式,大家都在观望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形势,与国外传媒相比较,我国的数字化科技期刊在动力、效果、方法方面都明显存在较大的距离。

2.3 人才与资金缺乏

如果推行数字化出版的方式,在前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然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经营效果都不是很好,面对这笔较大的前期资金都只能望而却步。另外在人才方面同样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如今数字出版方面的工作一般都交由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但是这部分工作人员却普遍缺乏出版编辑学方面的知识,所以我国的数字化出版一直都举步维艰。

2.4 科技期刊的网站格局缺少创新性

现在虽然很多科技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却缺乏创新性,很多网站无论在格局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都出现了“千网一面”的现象。大部分科技期刊的网络版只是其纸质版的附带形式,常常忽略了对网站上的信息进行维护及定时更新,其传统品牌的效力在网络空间没有办法得到延续。网络服务、技术力量、信息量及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紧缺,所以根本就没有力量维护大访问量。很多科技期刊网站缺乏时效性及交互性,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只有不到30%的科技期刊网站具有在线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正是因为缺少这个平台,读者进入网站之后,只能浏览文章,不能与网站的后台人员进行交流互动。同时,为了不影响传统期刊的发行销售情况,大部分科技期刊故意推迟网络的时间,对期刊数据库的光盘发行也是一拖再拖,最长的时间可以达到4个月,甚至更迟。缺乏时效性。

2.5 数字化出版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

如今,我国知识信息的检索方法及期刊的网络格式都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知网、维普、万方这三家大型的信息服务商都有各自的技术标准。知网及维普在页面打印、页面原样浏览的方面都是采用自己公司开发的系统软件,只有万方是使用国际上通用的浏览器。因为有不同的存储格式,所以在进行期刊维护、资源共享、数据交换的时候没有办法使用统一的全文管理系统,从而为资源的传播带来难度。这样对于资源交流、共享、监督、整合方面都是不利的。

3 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思路

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进程,所以我们应该运用有效对策为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摈除阻碍,让我国科技期刊以更快地速度实现网络化、国际化及现代化的

转变。

3.1 改变理念,加强建设科技期刊数字化的自觉意识

如今,科技期刊的传统出版形式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变革,它们必然要面对信息化、数字化的问题,每一个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都要开拓自己的思维、扩大视野,加强建设科技期刊数字化的自觉意识,主动寻找适应数字化出版的运营管理模式,从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出版业出谋

献策。

在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的进程中,很多科技期刊都做了不少有效的探索。例如,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就与很多科技期刊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就像是中华医学会所属的系列期刊的结盟,这一结盟标志着重复出版、资源的多方授权的局面的结束,这是我国首个与信息服务商达成的独家合作。而广东省出版集团也在2009年1月开辟了新传媒的商业化运营的新局面,该集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独立运营的数字出版公司,探索了数字出版新的运营模式。

3.2 加大资金量的投入,重视数字化出版相关人员的培养

在人才方面,数字化出版比传统出版方式要求更高,它需要的是既懂得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计算机技术、现代化传媒技术、网络技术方面等方面的知识都有涉猎的综合性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力量。而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在硬件设备的采购上,资金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资金量的投入,才能为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

3.3 建设科技期刊新颖的网络系统,积极建设数字化编辑部

据统计,已经有1000多家科技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各个网络编辑部要紧跟国际数字化出版的技术,利用好网络的便捷性,构建网络编辑、产业整合等平台,提高编辑工作的时效性,从而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建立网站互动交流平台,提高读者间、读者与编辑间交流的便利性。利用网络平台,将最新的科技信息传播给读者。

3.4 促进科技期刊国际技术标准的建设

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是依托于网络的,所以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最好要采用国际技术标准。如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信息服务商的管理都是采用信息的集成化,也就更要求一致的标准。在制定及执行技术标准的时候,要将灵活性和适应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合作性和国际性几个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标准更具可操作性及兼容性,从而确保了网上资源信息开发利用的效果及水平。

3.5 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现今虽然我国数字化出版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但是它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发展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相关法律法规已经跟不上形势,严重落后于数字化出版的发展。为了建设更优良的发展环境,推动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要求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无论是在评估标准、行业规范,还是在版权有偿使用机制或版权登记制度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健全,从而保护数字

版权。

3.6 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

不论出版业出现怎样的变革,质量优先的原则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信息的生产及传播是期刊的生存之本,相对于其他因素,质量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传统纸质化出版,又或者是数字化出版,只要掌握了质量,就把握住了竞争的优势地位,所以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是谋求期刊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不断提高期刊的创新性和学术性,才有可能得到持续发展的力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的普及化,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只有顺应这个趋势,及时改变办刊理念,才能在出版业中求得生存,谋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佳宁.我国图书情报学与化学期刊信息化现状对比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8,(1).

[2] 李娜.高校期刊数字出版现状与前景分析[J].辽宁警专学报,2008,(6).

[3] 何丽.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动因、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9,(5).

[4] 王书柏.新形势下我国科技期刊办刊理念探索[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

[5] 龙秀芬,等.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控制模式 最优控制模式 网络信息传播 信息组织 技术控制

网络信息传播平台是一个技术平台。网络信息技术是保证网络信息有效传播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渗透到了传播的每一个层面,正是这种网络技术才有了网络传播的诞生。所以,网络信息传播控制管理技术虽然较之因特网自身的发展而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但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控制而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从这个背景出发,作者打破学科界线,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避免了以技术看技术的片面性,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技术,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结合控制理论,构建出多种同构模式,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1控制

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是控制主体向控制对象施加一种主动影响或作用,使控制对象保持稳定状态或者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自罗伯特·维纳(robertwiener)创立控制论以来,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被许多学科广泛吸收,丰富了各自的理论体系,管理学也不例外,管理学用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来分析管理控制,一方面使管理控制更具理性认识的深度,另一方面,由于其更现实、更具体,从而又反过来帮助人们更形象地揭示控制论的内在机能。本论文所研究探讨的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应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正如文献[1]所述:以书目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控制,实际上是以文献信息流的书目控制为基础的多层次控制,属于传统的管理控制范畴。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活动朝着达到组织目标的方向进行,而且控制系统越是完善,组织目标就越易实现。

2控制模式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目标决定控制方式,有什么样的控制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方式。但是,由于系统控制中控制的目的不同、控制的对象不同、系统的状态不同,所选用的控制方式也不同。同一个控制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实现;同一个系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它的控制方式。这种复杂的关系,就决定了管理控制方式与模式具有多样性。因此,研究和了解控制的形式与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控制方式与模式,对于有效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分析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研究的总体框架,打破学科界线,把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技术,归结为“标记语言”、“网络协议”、“分级与过滤”、“计量评价”、“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网络安全”、“网络编目”、“数字图书馆”等技术集群,与控制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微观控制”、“宏观控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前馈控制”、“共扼控制”、“最优控制”等多种同构映射的对应关系模式。并归纳总结了各种控制模式之间的关系,绘制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3最优控制模式:数字图书馆

最优控制理论是研究和解决从一切可能的控制方案中寻找最优解的一门学科,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着重于研究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和综合方法。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技术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之集大成,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与压缩,信息分级过滤、分类索引,信息安全,用户界面等。另外,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是最尖端的、综合的,因此也是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数字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复杂的信息类型和信息服务转换相对一致的界面,提供给读者。可以利用简单的信息技术,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的技术;可以引入全文搜索引擎,数据挖掘技术,甚至基于知识内容的检索技术;可以通过遵循某些协议标准达到一定程度的扩展性和互操作性;对信息资源要设定版权属性,对多媒体对象添加数字水印,对用户也要进行一定层次的认证;也可利用信息家电、手持式个人信息设备发送信息,提供服务。

数字图书馆集所有网络技术于一身,使多种网络信息技术控制模式融合于一体,扬长避短,使整个网络控制巨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因此,作者将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中最优控制模式进行研究。

3.1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

数字图书馆与因特网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共享和访问机制,但两者在信息资源的控制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不难看出,相对因特网而言,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经结构化了的、加以标引和组织过的巨大信息库。如果把internet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无墙图书馆,广义的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就是要优化internet的信息存储结构,提供一致的检索接口,使整个网络成为一个虚拟的、单一的、有组织、有结构的信息集合,实现跨仓储的无缝查找。

3.2数字图书馆信息控制原则数字化信息

资源库与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有较大的差异,但在信息组织与控制上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借鉴国外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和处理的有关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若干原则。

3.2.1选择性原则。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不可能包罗万象地将所有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明确主题的收藏体系。

3.2.2多维揭示原则。信息是多维的,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数字图书馆借助现代技术,表述多媒体信息特征的能力较传统的图书馆先进了许多,如图像、声音信息的全面揭示等。数字化信息的处理与检索效率也是传统图书馆技术无法比拟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

3.2.3非线性组织原则。非线性信息组织是依赖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组织模式,文本的非线性信息组织,同样将信息组织成一个网状结构,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超文本技术是这种信息组织方式的现实模式。超文本技术已广泛应用于cd--rom和互联网文献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检索效率。数字图书馆主要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非线性信息组织应该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信息组织方式,超文本技术应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标准技术之一。

3.2.4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数字图书馆的主线,是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特别是图书馆网络化兴起之后,标准化更是维系图书馆网络的基础。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和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是其主要内容。数据格式是数字化信息的基本结构的描述,只有数据格式符合大家所公认和遵守的统一标准,才可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数据描述语言是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基本特征的一组代码体系,只有数据描述语言的标准化才能实现用户和系统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标引语言的标准化主要是指用来描述信息的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以及检索要求的规范性语言。随着计算机网络化发展,规范控制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基础,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和oclc都建立起规模巨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并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

3.2.5完备性原则。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已突破了信息媒体的限制,将全文文本信息、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的信息整合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对于特定信息对象范围的收藏是完备的,这是完备性原则的第一个含义。另一个含义是,数字图书馆将整合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使得数字化信息与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在存取层面成为一个整体。为了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确保数字图书馆的完备性,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也将融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对象中,是将传统图书馆的资料(印刷型和非印刷型资料)与数字化资源的一种整合。

3.3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控制的评价指标图书馆的服务性与网络技术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的特殊性,它兼顾传统与现代,既负有历史使命又具有现代感。数字图书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获取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整个社会实现资源共享?人们并不清楚。这些问题催生了数字图书馆评价这一领域。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数字图书馆领域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3.3.1数字资源内容评价体系。a.信息收录范围。相对于其他的组织方式,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渠道更多。从国际上的实例看,数字图书馆的对象来源已远不止将现有的已出版的资料数字化,而是扩大到包括数据集、网页、教学材料、试验数据、博物馆物品、出版社的原始材料、对专家用户追踪所得的信息等。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评价:完备性:指主题数字资源建设是否完整。

其包括揭示层次、信息类型、信息源两个方面。全面性:指上网的印刷型文献和电子资源是否涵盖特定学科范围、主题领域的主要资源;是否达到数字图书馆目标读者所需求的90%以上信息内容。包括数据库的检全率和检准率,专题情况的完备率等指标。综合性:数字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为基础,但不拘泥窄有的、单一的学术内容,并且大量利用互联网上具有信息支撑作用的资源。除文献资源外,还应包括政府信息源、国际联机检索数据库、企业网站、科研机构网站等几类信息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信息源,具体包括: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公共服务信息;政府部门工作信息。

b.信息质量评价。权威性:数字资源建设是否有知名组织和专家支持。如网页内容或数据内容的作者、提供者、维护者是否有相关专业人士参与,数字资源的创办者是否有较高的声望,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核心电子全文期刊收录比例,权威出版物收录比例。独特性:也称唯一性,指数字资源内容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存在别人无法获得的资源,这是评价数字资源价值的重要方面,也是各类数字图书馆使自己的信息服务立足于众多因特网资源站点的根本。

多维性:对信息的揭示是否是多维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多维的信息揭示便于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如文字信息可以从作者、题目、出版商等多种角度来反映该信息的特征,而声音信息可以从音色、音质、音量等方面揭示。针对性:指数字资源创建的目的性。如数字资源是否明确定位,是否有明确的用户对象,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满足面向对象的专业需求。准确性:指信息内容是否科学、真实和客观。如专业概念是否科学,数据是否真实,信息来源是否一一标注,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差错率是否高等。新颖性:指信息资源更新频率。网络数字资源的传播速度很快,信息资源可以24小时随时更新,更新及时、时效性强,信息的内容更加新颖。现代信息更新率的迅速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必要性,信息的时效性也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重要性。重复率:指不同资源数据库的重复比例。数字资源的质量评价因不同资源类型其评价指标不尽相同,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二次文献数据库及电子图库的评价指标均不相同。

3.3.2技术标准评价。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标准化、描述的规范化、组织的有序化、利用的方便性、传递的快速性、技术的兼容性、搜索的准确性、检索途径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安全性等。

描述的规范化:每个数字信息对象是否被分配了惟一的识别符或名称?它必须独立于其存储位置且长期有效。技术的标准化: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索引方法,将来开发数字图书馆信息的检索工具就会非常困难,势必出现针对不同的揭示方法制作不同的检索工具的混乱局面。

在数据著录格式方面,其数据库是否不仅支持已有的国际标准(如iso2709,marc)和国内标准(cnmarc),而且支持最新的rdf和xml格式。

通用性:在数字图书馆中,信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这些信息的来源也很广,有的在数据库里,有的则存放在光盘上,有的存放在磁带机上。数字图书馆要撇开信息的类型差异,统一将它们作为数字对象进行组织。对任何一个信息单元的检索都可带动其他若干信息单元的搜寻,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

整合性:数字化图书馆不仅是数字化信息的组织者,同时也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进行有机的集成,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能否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组织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先进性:是否利用各种自动化处理技术,包括自动标引、自动文摘生成、自动篇名生成、自动分类等?由于数字图书馆信息规模如此庞大,完全依赖手工分类与标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尤其需要在自动化标引与组织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

集成性:是否能够较好地实现海量信息的存储?如何保存和管理海量数据是数字图书馆系统设计的核心任务之一。

易检性:信息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检索。海量数据的搜索效率(包括多语种搜索、图像搜索、语音搜索、智能搜索)与速度是衡量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效果的重要指标。

安全性: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过程中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

3.3.3形式评价。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有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设计方便用户浏览和查询的浏览器非常重要,其界面友好程度、功能设计、版权保护和计量方法均可以作为数字图书馆技术评价指标。前文中已多次提到,故不再重复。

3.3.4用户反馈评价。

a.登录人数。登录人数多反映网站有较强的吸引力,对大多数人有一定帮助,往往网站都会在网页上随时显示人数。

b.电子文献的利用率。使用专用软件来测定文献被下载的次数,这正如传统文献的评价指标——被引次数一样,反映了文献的利用情况,次数多则说明文献的利用价值高。

c.用户与网站的直接交流情况。用户往往在使用电子图书馆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与网站组织者联系,反映网站的利用情况,指导网站进一步完善。

总之,数字图书馆评价是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面对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评价交互活动。针对具体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研究者和建设者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目标制定自己的评价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竞争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由于美国以信息产业带动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制订自己的信息社会发展计划,以求得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网络时代,谁最先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库,谁就掌握了先机。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者的手中,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若失去了信息控制权,其政治、经济、文化命脉就会在无形之中受人所制。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实现自主信息的有效控制,保障有益信息的有序传播,防御有害信息的攻击破坏,其意义等同于把住国门。数字图书馆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终将成为下一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控制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技术将是解决网络传播中“网络信息传播不平衡”以及“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等诸多宏观问题的最有效的或者说唯一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4结语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文4

黑龙江省社科信息政策的思路 李景正,马海群

论信息产业集团化发展模式 刘昊

电子信息环境下文献演化的新模式 王知津,吴凤玉

信息伦理论纲 沙勇忠,王怀诗

论信息商品的价格理论 林平忠,张建松

信息化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互动关系 钱刚,黄可心

现代社会与信息经济学 仍然

论情报生长的动力机制 陈广杰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及其加工配置 孙淑琴

论我国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 李敏

知识经济与情报科学 黄宁燕

信息技术对企业再造工程的作用分析 吴秉勤,姚广义,桑娟

图像信息基于内容检索方法的研究分析 赵丹群

利用《中国科学引文索引》对我校部属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调查分析 吴正荆,刘莉,陈茜

INTERNET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 朱晓红

通过TELNET进行LOCIS信息查询 梁翎

1994-1997年我国哲社领域"信息高速公路"研究论文的时空分布 刘玉一

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进展研究 韩秀兰

INTERNET公共图书馆 方曙,杨志萍

信息化中的区域问题:对苏南的实证分析 周毅,高峰

中国医学情报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医学情报事业诞生40周年 柳晓春,涂启建

数字化图书馆检索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王勤池,乔建行

网络环境下获取灰色文献的若干思考 高淑华

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政策研究及建设策略的思考 陈雅

计算机网络策略研究 李亮先

高校图书馆主页的设计 刘冲娇,王桂珍

企业信息化 王欣,张培英,陈巍

信息资源构成研究 周晓燕,代根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评价 王东,张文娟

培育发展我国信息市场的建议与对策 孟雪梅

推进吉林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议与对策 温平

试论信息商品需求的理论基础 王斌

关于信息管理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探讨 杨文祥,要红如

科技论文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的规范化 马妍春,黄可心

图书馆自动化设备管理的分析 解钧

网络环境下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 韩宪荣,王晓玉,李杰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期刊工作中的应用 陈晓华

图书馆的信息咨询功能 田丽娟

高校图书馆建立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可行性研究 刘万国

高校图书馆样本书库的读者服务工作 谭月生

高校《文献检索》课程建设实践和探讨 李莹

新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王玉冰,李瑛

增强《文检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报意识 王雪珍

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检索教学 李小平,张晓华

论我国信息化中的跨越式战略选择 刘凤勤,孙光明,张秀珍

浅谈高校网络化教学 李长春

论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方法 霍文杰

建设有特色的资料室藏书体系刍议 吉平平

《数学学报》1989-1998年论文及作者统计分析 关科,叶伟

从网民罢网看我国的因特网发展 刘文云

概率标引模型研究 李培

从《Plant Physiology》的引文分析看植物生理学国外核心期刊的分布 沈波

我国20所高校基金论文产出统计分析 刘彦庆

关于科技期刊半衰期计算的商榷及SAS软件计算程序 缪建兰,郭盈,管荣展

如何在网上免费检索并获取美国专利全文 李秋实

浅议查新咨询中的新颖性 逄大欣,刘莉

经济史文献分类标准化探索 宫占凤,宋玮

信息对风险决策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吴秉勤,姚广义,桑娟

基于超文本技术的税收法规查询系统开发设想 王北星

电子文献采访技术研究 黄海

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 陈巨,刘俊武,谢培铭

生物信息学的原理、应用及前景 王发生,毛君莲

科技文献出版延迟对文献时效规律的影响 杨静,邹梅

知识创新与高校图书馆 韩甬生

我国新一代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的建设构想 姜曼莉

浅议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 苏丽

图书馆与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叶丁,朱俊红,高世军

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与实现 徐宽,王永胜

关于建立水利学科网上虚拟图书馆的构想 施国良

建立高校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环境 于剑波

知识经济与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 郑莉,姚广义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图书馆的挑战 葛桂梅

图书馆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环境 陈榕

关于21世纪高校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思考 吕作坤,胡伟

面向内容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几种新技术探讨 傅湘玲,甘利人

Intranet网Web信息组织与管理的模式研究 靖培栋,米茜

论我国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开发与管理 辛春华

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陈青苗

论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 陈敬全

浅析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存储技术 臧国全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思考 周凤飞

区域网络下医学信息的传递 杨秀梅,邸铭

CN—MARC格式中并列题名子字段的著录 罗衍松,仇滨

专业搜索引擎的开发研究 王玉波

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研究 杨传斌

基于内容的数字图书馆检索技术 亓淑琴,东野广升

图书馆为企业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模式 刘丽梅,范敏

创建大学图书馆电话咨询业务 李莘,金岩

"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田凤江

迈向网络环境中的兴馆之路 周铁柱,马慧

数字图书馆 杜惠平

关于构建吉林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 戴磊

核心期刊评价及其负面效应 李玉进

我国《计算数学》学者的引文统计分析 赵亚莉

Metadata与数字典藏 李郎达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服务 张秀珍,裴非

Internet网上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 段其宪,宋锡荣,陈艳春

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及其馆藏宣传 万庐山

对联采统编的CNMARC数据利用的探讨 陈越,周学敏

QUIC--一个智能超文本导航系统 毕强,刘甲学

基于Web资源的信息抽取技术 郭志红

基于Web信息检索的自由度拓展与收缩 王文华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的数字化期刊的检索 陆宏弟

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访问控制问题 李爽

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超文本技术 吕晓凌

建立在信息集成基础上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支撑技术及其体系结构 黄微,牟冬梅,赵启民

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技术的原理分析 孔祥琴,阎放,叶丁

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构成要素研究 杨谦

XML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王志丽,樊玉敬

军校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探讨 王丽文,唐金国

我国数字图书馆探索及实践 朱茵

数字图书馆中数字对象的概念、作用及其命名与标识 刘友华,张福炎

数字图书馆及其实现技术 刘成山,赵捧未,窦永香

科学交流模式探讨 李国红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浅论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图书馆正面临着 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1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 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3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4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转贴于 中国论

三、对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发展的看法

由于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功能需求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功能都在不断发展。通过对上述两个项目的体系结构的分析,加上笔者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的设计必须事先考虑到开放性、互操作性、扩展性以及伸缩性。

1开放性

数字图书馆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的含义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能够与第三方系统或功能模块实现良好的对接和集成;

(2)能够方便地在本系统内部增加删除或修改某些功能模块;

(3)尽可能广地支持各种资源格式和标准;

2扩展性

NCSTRL为我们在扩展性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由于NCSTRL的成员单位比较分散,并且不断有新的成员单位及新的用户加入,最终选择了把数字图书馆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这样不但适应了数字图书馆不断延伸的特点,而且还能为本地用户提供及时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一期规划(2000—2005)就采用了区域服务的思想。

3伸缩性

由于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在经济、技术、管藏资源、用户需求等方面都不平衡,因此不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规模也将是不同的。一个好的体系结构设计必须能够适应不同规模的系统,使不同规模的系统都能够获取最佳的效率。论文参考网。

四、数字图书馆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数字图书馆虽起步较晚,但我们跟踪研发较及时,立项与操作也上得较快。论文参考网。要想取得顺利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2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论文参考网。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3人才培养提高素质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数字网络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网络数字内容挖掘;深度采集技术;互联网舆情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社会化媒体给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在于,由社交网络参与用户组成的用户关系网,构成了信息的传播链,传播链上的不同节点(用户),对于信息的传播起着不同的作用。传统的挖掘技术只关注数据内容而忽略用户维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从数据挖掘的角度,针对社交网络的特点,只有综合考虑数据内容和承载数据内容的传播链(用户关系网)才有可能获得更有价值的挖掘成果。

一、网络数字内容深度采集技术

(一)异构多维网络数据采集

异构数据采集将文字、图片、音视频、多媒体等多种数据类型定义为数据的异构性。除了对于普通网页的采集能力,对于异构数据要求具备以下采集能力:支持论坛、博客、据微博等各类网站的数采集。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做媒体信息的采集。对于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异构数据具有准确解析元数据的能力,包括智能化自动分析,或者基于模板或规则的方法实现元数据准确解析。

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重要应用趋势的背景下,参与网络信息共享的主体不再单单是数据内容本身,而是包含了参与人这个重要因素。我们把数据本身作为第一维,而把数据产生和传播的参与人作为第二维,定义网络数据的多维性。在多维特征下,为了实现深度挖掘的目标,除了内容数据的采集能力,对产生和传播数据的参与人(用户)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用户关系网)具备深度采集能力:

1.支持社交类网站用户信息采集。根据社交网站所能提供的信息,用户属性信息可以包括用户名、用户ID、信息数、粉丝数、关注数、个人介绍、个性化标签、教育信息、行业信息、地域信息、认证信息等。

2.支持内容数据中有关用户维度的信息采集。对于社交网络类型的数据源,在采集内容数据的同时,需同步采集到其发帖人名字或ID。对于多层传播的内容数据,比如评论、转发等,能够采集到内容数据在各个传播层次的驱动用户以及信息传播方向。

3.对于社交网络类型网站,能够根据需要采集用户之间的关联关系,比如关注关系,评论关系,转发关系等。

(二)社交网络穿透采集

以微博、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是一种封闭或本封闭网络媒体,其内容数据并不是完全共享的状态。每个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首先需要注册为一个用户,登录到微博或社交网站上才能浏览信息。提供社交网络服务的网站,为了网络信息安全,在用户认证、信息安全等方面一般都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交网络的数据采集一般会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

互联网海量数据以及时时刻刻产生新数据的背景,决定了任何数据挖掘工作,都不可能在将网络数据全部采集到本地的前提下进行,特别是社交网络所产生的巨大实时信息量。但是,如果采集模块能够根据数据挖掘工作的进展,不断调整数据采集的目标并提供给挖掘模块使用,则可以认为它已经为数据挖掘工作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依据目标驱动采集的要求,需要采集技术具备以下功能:

1.数据采集具有灵活的调用接口,可以嵌入数据挖掘模块,由挖掘模块按需方便调用。

2.支持多种采集手段,包括定点采集、元搜索,可根据指定的线索进行深度采集,比如可以根据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深度采集。

二、网络数字内容深度挖掘技术

(一)非结构化数据挖掘。主要包括关键词抽取、自动聚类、自动分类、自动摘要、正负面情感分析等技术,实现对网络数字内容的基本挖掘功能,为进一步深度挖掘提供基础。

(二)多媒体挖掘。主要包括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视频摘要和字幕提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

(三)热点事件挖掘。热点事件挖掘是指从海量内容数据中挖掘出网民关注的焦点事件。热点事件挖掘需要综合运用对网络意见领袖、转发和评论信息的统计,结合内容聚类技术完成。结合地域特征和行业特征,还可以挖掘出基于地域或行业的热点事件。

(四)人物关系挖掘。通过社交网络中人物之间的信息传播特点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人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利用人物之间的关注关系、评论关系、转发关系等关系展开统计分析工作,其中评论关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

(五)多维挖掘技术。以社交网络为特点的内容数据可以挖掘多维度信息,包括人与人的关联关系、人与事件的关联关系、事件与事件的关联关系以及时间维度下的事件演变过程。这些信息从不同的维度反应出事件相关的内在关联,其挖掘结果可以为网络舆情分析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三、网络数字内容挖掘技术的实践意义及发展建议

网络数字内容挖掘技术是互联网内容管理和应用的重要支撑技术,是社会化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为网络数字内容挖掘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传统挖掘技术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形成自主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服务于互联网舆情分析以及其他互联网挖掘应用,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

另外,海量数据的挖掘需要一个性能优越、功能丰富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平台,作为网络挖掘系统的底层支撑平台。平台具有异构数据的统一搜索,支持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搜索等功能;具有高性能、智能化信息处理、弹性扩展等特点和能力,可以支撑PB以上级别数据;无单点故障,具有故障感知、自动恢复、可在线扩展等功能;多检索引擎机制,对于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检索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检索引擎,比如全文检索、图像检索等。

参考文献:

[1]曹来成.利用容错技术提高P2P网络安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03).

[2]李军,马晨光,武平.一种P2P网络中对等结点间的身份认证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