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例6篇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1

关键词: 高考作文题 创新思维 思辨性 隐性 多义性

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备受关注,在新浪网发起的作文调查榜单中,安徽作文题高居“最坑爹”、“最寓意深远”、“最给力”三大榜单之首。

出现这种现象是否说明2012年的安徽省高考作文题出得很另类?先剖析作文原题: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从以上作文材料来看,其反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比较符合新课标“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1]的要求。“梯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相信绝大多数考生看过,也知道它的功能。故此,从命题的材料内容来看,不是难倒考生写作的缘由。

从作文命题的立意来看,命题者并没有言明哪种题意范围以此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不像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中要扣住“春光”,2008年《带着感动出发》中要突出“感动”,甚至连提示或引导的话语也没有。对材料内容如何理解,完全交给学生去处理。这有助于学生放开手脚,发散思维。从作文的立意来看,学生发挥的自由度还是比较广阔的。

从作文的文体要求看,大致保持了前几年的文体要求,除了不准写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从以上分析来看,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与往年相比,宽松了不少,理应写好此次作文。但结果恰恰相反,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普遍感到“云里雾里”,无处下笔。其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中关于写作方面的内涵。

纵观安徽省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

1.注重创新思维。

新课标要求写作“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1]就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而言,命题者不给任何提示或暗示语,实质上是要求考生就“梯子”如何放置这一日常生活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感悟,有考查学生创新思维的意图,因为我们的许多感悟、创新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牛顿通过掉落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其中一例。可惜的是,无数考生无法领会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拿到题目后茫然无措,不知所云。究其根源在于学生早已形成灌输性思想,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教诲、书本的讲解、专家的权威,天长日久,变成了一个个“接收器”。

2.重思辨性而非情感性。

从作文材料内容来看,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从梯子这一日常现象中提出看法或悟出道理。因此,它属于思辨类的作文题而非情感类的。纵观安徽省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命题有从重情感向重理性方向发展的趋势: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和2008年“带着感动出发”属于情感类的作文,2009年“弯道超越”属于情感类向思辨类的过渡,2010年“吴兴杂诗”、2011年“时间在流逝”和2012年“梯子横放”可划归为思辨类。若学生不了解这种从情感到理性的转变趋势,再加上平时缺乏理性思维方面的训练,要想写好思辨类的作文就难上加难了。

3.增加审题难度,突出选拔功能。

从增加审题难度来看,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材料主旨多隐性,少显性。

“多隐性,少显性”是指哲理隐藏在题目或材料中,而非一眼就能看穿。考生要想抓住题目或材料中隐藏的哲理,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去审题、归纳和提取。这个过程实际上有考查、测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意图。这与新课标“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1]的精神是一致的。对于作文材料中“梯子”的放置问题,思维能力强一些的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面理解作文命题中的内涵,思维能力差的考生有可能把作文题目内涵审偏,从而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跑题。许多考生看到作文题目后感到“云里雾里”,不知道如何“审”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这实际上是思维能力贫乏的表现,与平时缺乏训练不无关系。

(2)材料内涵的多义性,非单一性。

多义性是指作文考题中包含多种内涵或哲理,有待考生去发掘、去探讨。

为了更好地说明多义性作文命题所带来的审题难度,我们可以结合近时期国外的考试作文题加以比较。A.法国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目:对于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2010年文科类)B.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作文题目:①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②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坏境更有利吗?C、英国高中课程考试作文题目: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2]显而易见,国外的作文题目明确而明了。安徽省作文题目则不然,以2012年高考作文题为例,材料中可隐含以下观点:A.从解决问题方法看,将梯子放倒最能解决根本问题。B.不要忽视生活中的小细节。C.突破定势思维,转换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等。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欧美的考题是直接用理性的语言提出问题,并且问题很单一,而安徽的考题将更多的哲理隐藏在材料之中,要求考生以不同的角度从材料中发掘哲理,提出观点。并且面对众多提出的观点,考生还要揣摩哪一种观点最能体现题意。毫无疑问,这大大加大了考生的审题难度。

针对以上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题特点,笔者建议:学生在平时作文训练时一要紧扣新课标,二要突出作文的创新性和思辨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考试中被高考作文“放倒”。

参考文献: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2

关键词 微信 党报 公众号 安徽日报

“一切媒介都是补救过去媒介的不足,并驱使媒介向着更加人性化发展。” 在专著《数字麦克卢汉》中,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如是说。腾讯公司推出的新型社交信息平台――微信,正实践着保罗・莱文森的论述。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介,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传播具有及时、精准、私密等诸多优势,自2011年1月21日诞生以来,已成为国内媒体和自媒体信息传播的重点社交渠道之一。

“再小的个体, 也有自己的品牌。”凭借着庞大的用户和成熟的应用,腾讯公司于2012年8月推出“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一种公众账号信息、个人用户收听订阅的平台模式。由于微信拥有数亿级的用户,且公众平台门槛低、自由度大、互动性强,因此一推出便引起传统媒体的重视。为抢占新媒体传播的制高点,2013年以来,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体,相继推出微信公众号。作为省级党报,如何借助微信扩大品牌影响力?本文试以《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对省级党报试水微信平台作一探索和思考。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和优势

1、传播及时,送达率近100%。与电视、纸媒、微博等媒体相比,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信息送达率高、点对点精准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如有突发事件和新闻,微信总能在第一时间将信息送到受众手中,而且在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送达率接近100%。

2、内容精炼,满足高效阅读。在当前相对浮躁的世界,人们的阅读时间逐渐变少。时间少、任务紧,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用的新闻,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角逐的焦点,也成为受众选择媒体的重要因素。微信公众平台通常设置几个精品版块,每天推送1~2次信息,每次推荐3~6条精华新闻和文章,满足了受众高效阅读的需求。

3、携带方便,适合随时阅读。微信依靠手机等移动终端发展,只要有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就能安装微信应用;只要安装了微信应用,就可以把关注的“微信公众平台”随身携带。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公众平台推送消息的时间相对固定,受众可以随时安排时间阅读。

二、《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实践

继第一党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13年1月1日上线后,全国各大省级党报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2014年6月20日开通,至2015年6月20日正好一周年。一年来,该公众号开设了“今日头条”“安徽印象”“小安说事”“小安海侃”“悦读”“今日舆情”等多个栏目,目前进入公众号可看到“热点聚焦”“徽风皖韵”“微话题”3大版块,推送稿件以采编的原创内容为主,立足本土,紧跟热点,注重新闻性、服务性和趣味性,注重网络化语言运用,着力打造一批有内涵、有深度的特色报道。在微信新闻稿件采编过程中,《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突出“重大性”。能否获取和传播重大新闻,一直是各大媒体角逐的重点,也是各大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作为省级党报,重大新闻体现在重点关注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国内重大突发事件以及立足于本省的重要决策和新闻事件。在微信公众号新闻传播中,抓重大新闻,其目的就是要抓住受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东方之星”游轮在长江翻沉。事故发生后,《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持续关注这一事件,从6月2日起至6月8日,在每天推送一次的3-6条精华新闻和文章里,必有1-2条新闻聚焦“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以及救援最新进展,向读者传达最新的信息,7天里有3天“今日头条”关注这一事件。进入2015年6月,安徽重大新闻不断,聚焦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6月1日第一时间在“今日头条”推出“王学军任省委书记”、6月8日推出“李锦斌被任命为安徽省副省长、代省长”;聚焦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今日头条”6月5日及时推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六安、安庆全境纳入”的微信新闻。

2、突出“民生性”。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民生新闻也成为各大媒体的主角。在新媒体时代,想赢得粉丝的关注,更应该突出民生新闻,用民生新闻抓住粉丝的心。每年6月7日-9日的高考,是全国人民集中关注的重大民生事件。为传达高考信息、做好资讯服务,《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2015年专门开设了“加油吧高考党”“小安说高考”专栏,自6月2日起持续关注高考,每天1-2条新闻资讯,连续推出“给高考学生的30条建议”“安徽教育厅高考答题注意事项”“全省高考准备就绪,考生今天下午可看考场”“今天2015年高考拉开帷幕!我省50万人参加高考”等多条值得关注的民生新闻。自6月10日起,铁路部门推出“变更到站”服务措施:旅客购票后如需变更目的地,在车票预售期内、开车前48小时以上到车站售票窗口或12306网站变更到站即可,不用退票另购新票。铁路部门新政推出后,《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6月8日就在“今日舆情”栏目隆重推出这一众人关注的民生新闻,让读者提前知悉。

3、突出“本土性”。将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本土化”,可以让新闻更接“地气”、更有活力,进一步拉近与本地读者之间的关系。《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在实践中,更加突出新闻的“本土性”。2015年以来,总理多次在重要场合要求通信行业“降费提速”,5・17“世界电信日”前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纷纷出台“降费提速”措施。为了将“降费提速”这一重大新闻本土化,《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主动策划了系列报道,并在“世界电信日”当天“今日头条”集中推出“三大电信企业通过本报向用户发出承诺:让服务更‘丰满’,让资费更‘骨干’”的微信新闻,报道安徽电信、安徽移动、安徽联通贯彻“降费提速”的承诺。“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发生后,为做好重大新闻本土化,《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连续挖掘并推出“安徽籍潜水员官东:让出设备救人感动国人”“父亲说官东‘儿子,休息好还要去救人’”“官东事迹各方点赞,英雄的气概哪里来”“安徽全力搜寻‘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人员”等本土微信新闻。

4、突出“互动性”。就博客、微博等新媒体而言,关注者可以通过评论或私信直接与者和其他读者交流和互动,但这恰是微信公众平台的“短板”。微信公众平台新闻或资讯后,读者一般只能“点赞”,没法直接评论,公众平台也没有人力专门与读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意味着微信公众平台无法与读者实现高效的交流和互动。为克服这一“短板”,《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在采编稿件时,更加突出“互动性”,不放过任何能与读者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如2015年5月19日,该公众号精心策划在“今日头条”推出 “福利:安徽省地质博物馆4D电影票免费送,拿走不谢” 的互动新闻,抓住难得的送票机会与关注者互动,与小伙伴共同开启一场难忘的科普之旅。

三、微信传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从传统媒体,到新闻网站、手机报,再到微博、微信,新闻传播的媒介不断与时俱进,传播的效果也更加“立体化”。《安徽日报》试水微信平台,及时抢占宣传阵地,并在探索中前进,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笔者试梳理如下:

1、推广力度不够。对于党报等媒体而言,微信不仅仅是内容推送渠道,更是一次用户资源的再挖掘,是党报影响力的“再扩张”。目前,《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拥有近5000粉丝,但数量还是较少,这既与微信的关注方式有关,也体现出媒体推广力度不够。如想赢得更多粉丝的关注,除了首先保证内容优质外,还应借助更多资源、策划更多活动。一般而言,党报首先要在自己掌握的纸媒、网站、手机报、微博等阵地主动推广微信公众号,一些重要新闻后面可以附一个二维码,提醒读者“获知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也要学会主动营销,多组织一些独立活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2、内容同质严重。随着新媒体蓬勃发展,内容同质化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微信公众号亦然。由于缺乏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大多数微信公众号运营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照搬传统媒体内容成为常态,公众号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份成本低廉的彩信手机报,远不能体现微信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优势,也难以维持用户的注意力。《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不少内容都是照搬当天出版的《安徽日报》,独家新闻较少。

3、盈利能力不足。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主要靠广告盈利,但强调用户体验的微信公众号“版面”很小,其产品特点是“精、少、清晰”,过多的广告植入将直接影响受众的阅读体验,很可能会让本来就不多的粉丝“弃之而去”,因此传统媒体盈利模式不适用于公众号。微信公众号运营需要投入人力,但公众号盈利能力不足,这也是摆在《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面前的实际难题。而通过开发数据产品、实现内容收益等“卖内容”方式,从现实条件来看暂时还行不通。

4、互动相对较少。目前,微信公众号的最大弊病在于缺乏互动。作为崭新的传播媒介,微信因其及时、精准、私密等诸多优势,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恰恰由于其私密性,使得微信公众号的参与性不高、互动性不足。微信公众号在运营过程中,既没有形成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没有形成读者之间的互动,这就导致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很多神评论被忽略,用户没法参与讨论,很难形成二次传播,因此微博公众平台无法形成像微博一样的热点话题和讨论空间,受众也无法及时看到其他用户的评价和反馈。在增强互动性方面,《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做出积极努力,组织了一些互动活动,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互动交流还是相对较少,今后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互动交流方式。

四、结语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3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第一板块:现代论述文本(俗称“小阅读”)

第二板块:文言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本阅读

启示: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第二板块(一)为文言文本阅读,其选材渐趋多元化,体裁力求多变,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从考点设置看,实词、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和文言翻译是必考的考点,而虚词和筛选信息(人物性格、德行、操守、言行、政绩、才干等)是轮换的考点。实词多涉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虚词在《考试说明》所列举的18个虚词的范围之内。筛选信息和分析概括内容只要读懂文章即可。文言文翻译,以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为考点,文言句式偶有涉及,要求翻译的句子,省略内容较多,难度略有增加。

纵观近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发现其在试题结构、考查内容和要求的设置方面都体现了平稳和连续的特点,守正出新,稳中有变。命题者严格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及其说明》,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运用能力,关注现实社会,凸显人文精神,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显现出比较鲜明的皖派地域色彩。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从2009年开始,安徽高考语文学科总分值为150分,试题结构分两部分,五个板块。第Ⅰ卷阅读题,包括三个板块;第Ⅱ卷表达题,包括两个板块。这种试题结构体现出高考语文试题侧重考查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摇?摇启示: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第二板块(三)文言诗文名句默写,其所考内容立足于“常见”,均在安徽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所划定的范围内。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学生有扎实的古诗文记诵功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Ⅱ卷 表达题(84分)

第四板块:语言知识运用

的鲜明特点,符合考生答题时的认知心理。近年来,安徽高考语文试题,题型及其赋分都相对稳定,题量都是21题。

启示: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第一板块为现代论述文文本阅读,越来越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设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不过分为难学生。该板块文本选材侧重于史学、文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学科领域。命题方式上,连续四年都设置了3道“四选一”的客观题。考点设置上,侧重考查语言信息的理解、筛选、分析综合能力,即只要求考生能读懂文章,理解和整合与题目有关的语言信息。

启示: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第二板块(二)为诗歌鉴赏,其选材既注重名人名篇,同时又关注非名家,总的特点是诗歌容易读懂,诗歌的内容都有相关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四年的考点基本相同,2011年的第一问要求考生概括画面,分析情感,还是侧重于在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情感。2012年的第二问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道题,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这主要是因为古诗词鉴赏,一般都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而考查也是如此,思想情感属于内容方面的,表现手法是属于形式方面的。或许2013安徽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会稍有变化,但笔者认为一定是在这两个范围之内的变化。

启示: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表达题第四板块语言知识运用题,2009、2010年和2012年三年考查了字形,2011年考查了字音,而成语题则年年必考,病句题2009年和2012年采用判断选择形式,而2010年和2011年采用主观修改形式。仿写题为每年必考,图文转换、压缩语段、语句衔接、表达得体,都是轮换考点,突出了能力考查多元化的特点。

语言运用题被称为是高考语文试题的试验田,但安徽卷相对来说,比较平稳。这类题目其实注重思维考查题,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比语言训练更为重要。

第五板块:写作

启示: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表达题第五板块写作,从形式看,近年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各种形式皆有涉及。其中四年中有两年采用新材料作文。从内容上看,从2009年的以“弯道超越”为材料,2010年以《吴兴杂诗》为材料,2011的“时间在流逝”,再到2012年的“梯子不用时请横放”,写作内容呈现出一个“由情入理”和“由感性到理性”的趋势。从作文题的材料来源看,由2009年的时事热点,再到2010年的古诗,再到2011年回归课本,在高中语文必修④的课本的“表达交流”中就有“解读时间”的话题,2012年的社会故事“梯子不用时请横放”。从这三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题型上命题者有意识地反猜题;在内容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审视生活、体察社会,特别追求命题内涵的辨证性与丰富性;在审题上,命题者有意降低难度,不过多为难考生;在命题的容量上,尽可能考查出考生的读书含量和思想含量。

总而言之,近年来,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稳中求变,变中出新”。梳理归纳近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进而研究各个高考试题的选材特点、设问方式、答题要求及各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对探究和把握2013年高考命题改革走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2013年高考是安徽省新课程高考第五次自主命题,鉴于往年的命题经验和教训,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学科命题必定会借鉴其他省市新课程高考的命题经验,弥补往年的不足,纠正往年的缺陷,不断完善命题。依据以上我们对近年来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及我们复习备考体会,提出2013年高考语文复习的几条建议:

(一)夯实考点基础,建构知识体系

2013年高考备考复习,一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安徽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宏观布局,细部优化,夯实考点基础,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牢固识记、真正理解、灵活运用考点基本知识。二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安徽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有针对性地构建自己的复习模式。注意复习适度提前,知新温故并举;活动适度安排,多种课型并行;训练适度强化,整合知能专题。

(二)紧扣教材内容,科学安排流程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语文高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都有明确体现。教材既是高考命题的源泉,也应是高考复习的抓手和根本。高考复习要紧扣教材,不可丢弃教材,而陷入题海之中。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更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安徽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梳理教材知识点和能力

点,构建知识网络。

(三)全面复习显重点,文本为本加归类

高考复习应遵循《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切忌主观臆断。古诗词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今译以及作文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也是制约学生高考考分提升的瓶颈。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复习有必要注意突出重点。

在高考阅读方面,制约学生考分提升的因素并不是缺少答题技巧,而是缺乏破解文本的方法,读不懂文本,打不通文本内部的关节,所以,高考阅读复习不该仅仅把注意力投放在答题解题之类的技巧上,而要更多地投放到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文本特征进行解读的方法指导上。

同时,对学生高考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对学生的作文训练也根据题型做出归类,归类后易于产生规模效应,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方便学生进行自主整合,避免零碎无章。《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做了条分说明,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一条”与“那一条”常常是可以归并一起进行训练的,积极能动地把看似不相关的考点归并在一起进行训练不仅省时省力,更容易有成效。

(四)解读高考命题,复习有的放矢

第二轮复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近年的高考真题为复习材料,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这么考,切忌让劣质资料、试题误导学生。同时要聚焦高考热点、高频考点,剖析命题角度,题型变化,让备考更有针对性。

(五)科学高效演练,增强解题能力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4

他们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把微博即时性与党报权威性优势互补,增强党报传播力。《安徽日报》充分发挥微博和报纸各自的优势,对党委政府的重要政策、措施、部署,以及重大活动、重要成果,微博及时报道,报纸权威报道,优势互补,扩大影响。如中央出台“‘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安徽出台“三十条规定”、安徽省“两会”召开、“皖北五市一县一区跻身中原经济区”等,@安徽日报第一时间或进行“微直播”;《安徽日报》进行权威、全面,并深入分析、评论或予以整版解读。微博对报纸内容以“长微博”形式转发,报纸同时刊发网友评论,并围绕网民关注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报道。

二、把微博服务性与党报贴近性互融共通,扩大党报影响力。除了及时报道重要新闻、热点新闻外,@安徽日报以“关注大事、关切民生、关心热点”为办博理念,将群众关心关注的政策、服务信息,以及身边事,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事、烦心事,作为内容和吸引群众的重点。如高招期间,@安徽日报推出《高考在线》栏目,第一时间提供各类高考信息,反响很好。《拍拍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家乡的美景》《皖韵》等栏目拉近了与网民的距离,很受欢迎。报纸也经常捕捉微博上网民的关注点,进行策划报道。如对合肥火车站站前路拥堵问题,及时跟进配合,深入进行采访,主动设置话题,在头版每天围绕一个问题做连续报道,网上网下、网内网外相互呼应,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安徽日报还针对“粉丝”中年轻人居多的特点,推送的博文在语言上多运用清新语言、时尚语言。微博的这些特点也促进了报纸文风的改进,现在《安徽日报》的报道语言朴实、生动,文风有了明显的可喜的变化。

三、把微博互动性和党报引导性有效结合,提升舆论引导力。@安徽日报注重与网民的互动,推出《微言》《微话题》《午间话吧》等栏目,积极引导网民参与热点新闻和重要事件的评论。报纸专辟《微博话吧》专栏,及时集纳、评点有代表性的网民观点,如《安庆‘零择校’,你怎么看?》《老城区改成步行区,洋药方能否治堵?》等。同时,针对网上一些舆论热点和负面舆论,如“一考生在歙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笔试面试成绩第一却遭淘汰”“安徽等5省份低保家庭中六成不是贫困家庭”“黄山景区内禁售泡面”等,《安徽日报》及时派出记者进行调查采访,并开辟《记者求真》栏目进行报道,对其中的一些虚假和不实传言进行驳斥、校正,@安徽日报及时予以转发,有效地引导了舆论,提高了舆论引导能力。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5

关键词:考点分布 试题特点 备考启示

作者简介:刘志勋,男,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分析高考试题,掌握命题特点,提高备考效率却是高三教师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

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共13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综合题2大题,包括5小题,共56分。具体见下表:

二、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特点

1.风格依旧,稳中求新。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整体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然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与往年高考保持一致。试题呈现的方式依然有热点材料、图表、漫画、名言赏析和综合探究。选择题仍然以较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1道选择题中有8题为“二二式”组合选择。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试题也力求实现创新。如今年不再用古语、诗词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而是用其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满新意。又如,设问方式采用以课和单元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1)问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2)问则以《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课题作为设问。39题的第(2)问以《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标题作为设问,这就使整个试卷感觉很平和,考生入题比较容易。

2.注重基础,突出能力。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如《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全球化、科学发展观、价格变动的影响、财政的作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等;《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责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等;《文化生活》中有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生活与哲学》中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等于简单的再现或相加,而是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在选择题中,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主观性试题中,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39题的第(1)问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材料(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通过近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等的变化,反映农民生活的改善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此题不是直接考查单一知识点,对知识的跨度要求比较高,不可能照搬课本和其他复习资料的答案。这样的问题设置极力避免考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3.关注热点,育人为本。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不仅反映了各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还与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的现实密切相关。如第1题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第2题的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第4题的宣传党的群众路线,第6题的加强民族团结,第8题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38题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第39题的扩大内需等。可谓素材视角多元,取材视域广泛,既涉及国家大事,也有事关百姓生活的,既有国外名人名言,也有国内传统文化,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无不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开放性。一张试卷就能让考生体验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且很好地实现了“热点、考点、知识点,点点对接”。整个试卷既体现高考选拔性的功能,又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如第1题渗透着开放意识,第2题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第3题渗透着环保理念,第4题渗透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第5题渗透着民族团结意识,第6题渗透着权利与义务意识,第7题渗透着孝道理念,第9题渗透着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第1 1题渗透着科学的人生态度,第39题则渗透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命题者真可谓用心良苦,精心设计,充分考虑选才用人德为本,凸显了国家意志。

4.不足之处。安徽高考始终秉承新课改理念,创新始终是安徽高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比如2013年试题中第7题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第8题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突破了以往选择题只考查一个模块的命题形式,虽然难度不大,却让学生体验了跨模块的滋味,这在安徽高考政治试题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但今年没能很好延续这种模块间组合式选择,开放程度不够,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此外,命题者为了一味地追求降低难度的目标,选择题干扰性题肢设置过于明显。如第2题的“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第9题的“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第10题的“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第11题的“价值判断超越社会历史条件”,考生一看就可以排除,不利于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和深度,显得试题内涵不够深刻。

三、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1.明确方向,有的放矢。作为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关注《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熟悉各类题型,掌握命题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高考的规律,通过透视高考真题,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我们的做法是:进入一轮复习时,把《考试说明》中目标要求,考试范围印发每一位学生,对照要求和考点逐一复习;进入二轮复习时,认真研究当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同时师生共同探讨《考试说明》上的题型示例,赏析好题,掌握各类试题特点,明确考试要求,研究命题趋势,提高考试能力。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基础包括必要的概念、原理、方法论等。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知道疯狂地做题,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清,事倍功半。如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第38题(3)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生如果对经济生活中财政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比较熟悉,再知道联系材料,此问就应该没问题。如果学生不知“财政的作用”此问还能得分吗?所以备考中尤其是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一定要打好根基,夯实基础,每一个考点都要细化。在教学中,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虽然教师也会给学生总结,但是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而非理解,这样的记忆是不可靠的。所以必须在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自己总结知识要点,然后教师收上来批阅并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再完善补充,再批改,再完善。这样经过多次循环的辩证否定,学生对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的掌握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除了细化每一个考点外,要引导学生构建课、单元、模块的知识体系;而在二轮复习和靠后的复习中着重引导学生选择主题,构建跨课、跨单元、甚至跨模块知识体系。高考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的综合性强,突破课、单元、模块的界限,一道题往往既考查这个单元的知识,也考查另一个单元的知识,既考查这个模块的知识,也考查其他模块的知识。如2014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第39题就是跨单元、跨模块的考查。所以,在备考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密切关注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的长效热点,关注安徽的变化发展,更要把热点与考点对接起来,学以致用,抓住热点与考点的显性联系,挖掘热点和考点的隐性联系。安徽的政治虽然不考纯时政题,但往往以时政作背景。我们平时关注热点,不仅开阔视野,增加了自己“知识库”中的时政语言,而且增强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试时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我们的做法是:有选择、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获取广泛的信息,为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在一轮和靠前的复习中,每节课安排一位学生在课前进行时政报道,学生简单评说,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二轮和靠后的复习中,则提供热点背景,让学生多视角分析评价,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训练,规范答题。备考的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备考训练一定要注意量与质的结合,两点与重点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所以平时的训练次数不能太少,量不能太轻。我们认为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每个单元都应有训练,甚至重点的单元一次训练是不够的。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往往要多次训练才见成效。但是备考训练更要突出重点,抓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训练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试卷讲评与试题重组就特别重要。我们的做法是:每次训练后,教师要对各个题目的出错率做统计,对于出错率在20%以下的题目,教师不用在课堂讲解,学生有疑问,就自己在课下请教老师或学生,对与出错率在20%——40%的题目,教师也不要在课上讲解,由学生在课堂讨论解决,因为学生的出错不一样,教师也不知每个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但全班至少有60%的学生做对了,所以学生一定可以在班上找到帮助他的同学;对于出错率在40%以上的题目,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分析,寻找原因,厘清思路。此外教师还要备案,建立错题库(错题库绝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然后对这些题目加以研究,改头换面加以创新或找一些类似题重组试卷,再次训练。这样有重点的训练,可以实现了训练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答题的规范性。所谓答题规范,首先要注意运用学科术语表述,呈现教材的基本观点;其次要结合材料阐述,将材料和基本观点紧密结合起来,防止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再次答案安排要做到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最后书写要认真,不求字有多好,但一定要让阅卷教师看得明白。

(责任编辑:刘丹)

通知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范文6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86-01

一、安徽花鼓灯起源

形成与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促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形式,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产生了民族民间舞蹈类型。安徽花鼓灯便是地方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内容。

花鼓灯真正起源于宋代。花鼓灯很好的结合了双人歌舞的情节特点与集体歌舞的情绪特点塑造了十分系统、完美的民间歌舞艺术方式,它的产生与宋代民间歌舞发展趋势十分符合。花鼓灯由于具备悠久的发展历史,流行区域十分广泛,产生了各种流派。

二、安徽花鼓灯发展存在的问题

安徽花鼓灯标志了汉族民间歌舞文化发展的高级水平。此外,安徽花鼓灯艺人利用舞蹈手法积极表达了本身的思想情感,同时安徽花鼓灯还采用了很多词汇与步伐对汉族人体发展情况实施了记录,在世界民族舞蹈中是很难找寻的。安徽花鼓灯不仅体现出了极高的文化价值,还拥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对发展形势充分认清,对安徽花鼓灯艺术很好继承与发展。安徽花鼓灯艺术在传承发展中遭遇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安徽花鼓灯艺术内涵陷入了无人传承的困境。目前花鼓灯新兴艺人水平明显在降低,造成了安徽花鼓灯思想陷入了无人继承的困境。通过调查可知,虽然存在着花鼓灯的表演方式,但是根据老艺人的分析,目前的花鼓灯仅剩下一个空壳。造成这样的局面包含了很多因素,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基本上没有时间安排练习,即便是能够凑到春节进行表演也不能完成花鼓灯的很多动作与技巧,这样不仅降低了安徽花鼓灯的审美特点,还导致安徽花鼓灯艺术内涵也逐渐萎缩。第二,由于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传承安徽花鼓灯人和艺术产生了被遗忘的危险。虽然安徽花鼓灯在20世纪80年代焕发了艺术色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理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少花鼓灯艺人逐渐被遗忘,同时被遗忘的还有他们的艺术。第三,目前不少流传花鼓灯地区的政府都集中精力建设经济,对保护花鼓灯生态艺术完全被忽略。

三、安徽花鼓灯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措施

(一)根据传统原生态民族文化,民族建筑风格特点,形成一定的规模标准,挑选具有标志性的民族群居自然村,构建保护花鼓灯生态区。具体措施为:针对保护花鼓灯生态区域联系就地和整体保护的措施,逐渐对淮河流域居民特点积极恢复,重点是对产生发展花鼓灯环境和艺人生活有效复原,在所属社区环境中原状保存文化遗产、自然建筑、传统民族等,促使其形成活文化。

(二)根据人们承认、熟练掌握花鼓灯技术、在发展花鼓灯方面具有巨大影响的要求,对一些传承发展花鼓灯人有效命名。具体措施:鼓励传统传承发展花鼓灯人组织相关活动,根据师承的方式积极培养新一代传人。

(三)根据传统花鼓灯传承人单元的相关要求,对花鼓灯重要文化艺术价值资料进行抢救。具体措施为:利用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设备详细收录花鼓灯传承人表演特点与风格艺术,认真登记生活、玩灯过程,整理有关的史料信息,并且保存在相关的收藏部门。组织出版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成果。

(四)根据当地要求,建立有关花鼓灯基础设施。第一在保护花鼓灯生态区建立艺术馆,重点展示花鼓灯发展历史事件;第二是构建安徽花鼓灯艺术中心。通过展示花鼓灯艺术资料、花鼓灯舞蹈表演、花鼓灯舞蹈教学研究、收藏材料等,着重体现花鼓灯艺术文化、各个流派,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特点的花鼓灯艺术交流场所。

(五)根据国际化、高水平要求,组织有关花鼓灯艺术活动。利用积极开展讨论研究、表演节目、比赛交流等活动,分析当地民间文化信仰花鼓灯的原因,以便更好的对花鼓灯重要属性积极保存。展现保护花鼓灯艺术的成绩,促使大范围内的文化沟通,同时安排文艺团体参加国外演出,将这一宝贵的艺术扩散到国外。

结束语

综合分析,我们需要具备广阔的文化历史眼光,自觉继承发扬传统的文化遗产。采用合理的方式,不断宣传启迪,努力实行探索研究,最终形成文化历史的成功跨越。目前社会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要不断调查和思考,这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安徽花鼓灯的传承发展工作依然十分艰巨。

参考文献:

[1]李芳.浅析安徽花鼓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

[2]韩枫.安徽花鼓灯的优质基因的传承与保护[J].大舞台,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