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徽农业大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范文1

我校2016年专升本考试各科目阅卷工作己结束,根据专升本自主招生考试工作日程安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成绩查询

2016年我校普通专升本各科目成绩公布在我校招生信息网上,考生输入本人姓名和身份证号进行查询,我校不再另行通知考生考试成绩。

成绩查询网址:(zscx.ahau.edu.cn/zsbcx/)

二、申请复查

考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异议的,请于2016年4月28日上午8:00—下午 17:00时(逾期不再办理),将《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专升本成绩查分申请表》递交至我校招生就业处招生办公室(勤政楼148室)或传真至安徽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传真号码0551-65786976),学校将汇总后统一查分查卷。查分限查漏改、漏统、错统,宽严不查。试卷复查有误的将及时通知考生本人,复查无误的不再反馈。

三、咨询电话

0551-65786603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范文2

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的科技、环保等优势,不断强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大影响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农业大省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提出增强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国际贸易;安徽省

加入WTO以后,我国全面削减农产品关税,对小麦、稻米、棉花等农产品实施“关税比例配额制”,以开放农产品市场,使完全竞争体制逐渐形成。我国农产品价格、质量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本来就不明显,加上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的科技、环保等优势,对进口农产品贸易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不断增强技术性贸易壁垒,更使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农业大省安徽也不例外。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多,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主要依靠初级的、数量型的粗放式发展占领农产品出口市场,农产品出口集群和大型出口龙头企业数量有限,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也较少[1],在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品牌、差异性、精深加工等方面都缺少集约增长。所以,着力提升农产品出口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徽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加快安徽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安徽农产品出口现状

据安徽省商务厅对外贸易管理处公布的数据,2013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10.5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3.73%,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长幅度11.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农产品出口增幅10个百分点[2];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累计11.37亿美元,同比增长7.91%[3]。截至2014年底,安徽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近200家,但年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34家,年出口金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11家,年出口金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3家,年出口金额在6000万美元以上的更是只有安粮实业一家[4]。可见,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虽然增长幅度大,但缺少大型农产品出口的龙头企业。具体来看,目前安徽农产品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从出口主体看,农产品出口前20强企业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比重高2013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前20家企业累计出口4.4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41.71%,同比增长19.21%[2];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前20家企业累计出口4.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比重40.45%,同比增长21.99%,高于全省农产品平均增长率32.54个百分点[3]。从全省排名靠前企业的农产品出口额及增长速度来看,安徽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茶叶、羽绒羽毛、食品等行业。

(二)从出口商品看,茶叶、羽绒羽毛等保持较高增长2013年安徽省茶叶出口1.36亿美元,增长36.34%;羽绒羽毛出口1.15亿美元,增长60.96%;芝麻出口1.18亿美元,增长19.86%;中药饮片出口6949万美元,增长37.35%[2]。而2014年安徽省茶叶出口1.95亿美元,增长35.16%;羽绒羽毛出口1.22亿美元,增长6.37%;蛋白质出口5150万美元,增长38.93%等[3]。

(三)从所属市看,合肥、亳州、黄山、六安位居前列2013年,合肥市出口1.97亿美元,增长3.08%,居全省首位;亳州市出口1.79亿美元,增长17.00%;黄山市出口1.18亿美元,增长39.21%;六安市出口1.02亿美元,增长35.67%[2]。而2014年合肥市出口1.81亿美元,下降7.08%,亳州市出口1.79亿美元,下降0.16%;黄山市出口1.46亿美元,增长24.52%;六安市出口1.39亿美元,增长36.30%[3]。2013年,4个市共出口5.96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56.49%,增长幅度达18.24%。2014年,4个市共出口6.45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56.69%,平均增长率达8.71%。

(四)从出口地区看,亚洲、欧洲市场体量大,大洋洲体量最小2013年安徽农产品出口,亚洲市场体量最大,且平稳增长,欧洲市场增势强劲,非洲市场继续回升,大洋洲市场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拉美和北美市场增长乏力。2014年,亚洲市场增长下滑,欧洲和非洲市场增长迅猛,北美和大洋洲市场增长平稳;拉美市场增长下滑。详细出口金额和增长率可见下表。

二、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安徽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近几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虽在小步快跑,但出口企业体量不大,与山东、江苏等农产品出口强省相比,不在同一量级,而且农产品出口的结构低端,以茶叶为例,安徽省茶叶企业绝大多数只能向国际市场输出散装的、贴牌的、低附加值的大宗茶,企业利润微薄。具体来说,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强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当前,在农产品出口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限制进口的情况不断增加,美国限制性技术法规和标准有2万多种,欧盟有1.5万种,日本有1.2万种,并且对敏感商品检测的指标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5]。一些国家还借助其先进的科技、环保等优势,对进口贸易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形成绿色技术壁垒。如对安徽出口的农产品,由抽检变成普查,这些歧视性做法直接导致茶叶、蜂蜜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4]。而安徽企业对进口国的农产品标准信息、风险预警动态获取不够及时,信息掌握滞后,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农产品贸易促进机制不完善,出口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目前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批量小、品种多,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营销成本高,农产品出口亟需加强宣传推广、交流培训、信息收集、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再加上省内农产品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正遭受空前挑战:针对国际农产品进口市场的信息资源分散,安徽省也缺乏权威信息机制,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监测预警、咨询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机制尚未形成。另外,农产品出口风险高,容易受自然条件、农产品自身属性影响,国际市场也存在粮食危机、价格波动、跨国公司垄断等风险,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弱,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制度都有待健全。

(三)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价格、品牌、质量竞争力不强目前,安徽省农产品生产、加工仍沿袭传统方式,规模小、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例如蔬菜,目前出口主要类型为保鲜类、冷冻类、腌制类蔬菜产品,而高附加值的蔬菜汁、蔬菜酱、罐装类蔬菜产品出口较少。热风干燥蔬菜产品加工厂过多,产能过剩,而国际市场需求较旺的低温真空干燥产品很少[6]。另外,农产品出口企业体量不大,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有限,安徽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所承接的订单约四分之三都是上海、江浙等地的转手订单,如作为安徽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茶叶,2014年安徽茶叶出口企业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7家,大部分茶叶出口企业年出口额在500-1000万美元之间,还有部分茶叶出口企业年出口额不到500万美元[4]。由于茶叶出口企业普遍体量较小,近百家取得自营出口权的茶叶企业,发生实际出口业务的只有20多家,大部分茶叶加工企业虽有自营出口权,但很难接到订单,有的即便能接到订单,因加工能力有限,一份订单也需要数家企业共同承接。

(四)专业生产人员缺乏,农业生产加工专业化程度低安徽省农业人口众多,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劳动力密集程度高,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锐减,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儿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人员紧缺,十分不利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和经营。此外,安徽省农业生产加工专业化程度低,一些企业往往按照客户提供的产品要求而非依据进口国检验检疫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导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遭遇通报退货的风险较大,茶叶、芝麻、花生、罐头、水产品、中药材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工厂化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高端养殖业等新型农业形式都有亟待提高之处。

三、提升安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贸易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贸易促进,推动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安徽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外向型农业工作,建立农委、质检、经贸、海关等多部门组成的农产品出口领导小组,及时沟通信息,协调解决出口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7]。农业贸易促进工作在解决农产品国际贸易纠纷、维护行业利益、减少农产品贸易成本、增强农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施认证制度,帮助企业通过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注册,建立科学的安全危害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获得国际市场准入通行证,突破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积极推行农产品价格、质量、品牌稳定上升的辅助制度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和质量不稳定,土地密集型的谷物、棉花等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仍没有发展壮大起来。而安徽省的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都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尤其是蔬菜、茶叶、蜂蜜、羽绒、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安徽省先后建立了10类农产品出口基地。因此,要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出口导向型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基地建设,在农产品价格稳定、质量保证、品牌建设等方面保障出口贸易的稳步健康发展[8]。对优质高端的农产品应建立质量、品牌保障机制,以适当方式对农产品价格予以战略调控,避免丰产减收、谷贱伤农。安排农产品出口企业优先享受国家的“免、抵、退”税政策,既可以保障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提高,又可以推动农产品结构向精细化方向发展[9]。

(三)着力打造农产品贸易相关产业生态链标准化要从根本上破解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必须从产地源头抓起,坚定走农业标准化、现代化之路,围绕农业主导产品和重点产业,大力扶植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从农田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管理标准化到农产品品质、储存、加工、包装、贮运等,逐一制定标准,完善农产品贸易生态链[10]。此外,还要大力支持与农产品贸易相关的涉农产业,依托安徽省农业特点,重点发展农机制造、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并通过整合农工商、科技、财税、金融、交通等部门中涉农行业资源,将农业生产的资料、资金供应,产后的加工、贮运、销售、信息服务等密切联结起来,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体系[11]。

(四)积极鼓励农场、涉农企业开展农业生产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加强对涉农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是适应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需要。要依托专业化农场、涉农的工厂、基地等开展就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业技术工人,提升涉农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农业合作社进行常态化、标准化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切实推进生产技术的标准化,提高生产过程的劳动生产率,使农产品在每个环节都能保证质量。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种专业农业协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在生产、加工、存储、流通领域全面执行国际标准和技术规范,规避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安徽省还可以借助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增加农村中小学涉农培训教学、教具等投入,加强对农村务农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巫建海.安徽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9.

[2]安徽省商务厅.2013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情况[EB/OL].(2014-01-30)[2015-09-21].

[3]安徽省商务厅.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情况[EB/OL].(2015-01-30)[2015-09-21].

[4]中国农业网.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困”在哪[EB/OL].(2015-05-19)[2015-09-21].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范文3

余欣荣充分肯定了安徽省科协在服务“三农”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和安徽省农技协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积极作用。他指出,安徽省正处在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历史阶段,要充分发挥农技协组织形式独特、联系群众广泛、体制机制灵活、互助合作共赢的优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带动广大会员推广使用现代农业技术,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农民群体科学素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他强调,创新和发展是农技协的生命力,要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扎实推进农技协和联合会工作健康发展。农技协组织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精神,积极引进、应用和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大力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他要求,安徽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关心、支持农技协工作,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普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专家走进基层农技协,让更多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农技协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

张晓军对安徽省在农技协工作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科普惠农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周建强在讲话中要求,安徽省各级科协和农技协组织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安徽省科普惠农百·万工程”,培育一批示范带动力强的基层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积极探索推广“支部+协会”的农技协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安徽省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的作用,努力为巩固和保持安徽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服务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审议通过了梁寿南代表安徽省农技协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以卢家丰为会长、周建强为常务副会长的第二届领导集体,授予张锋生、王立祝、徐炎、李增智、吴运翔等5位同志“安徽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荣誉会长”职务。会议还表彰了安徽省农技协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向“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科普带头人”代表进行了授牌。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范文4

乡村一直是安徽改革的培养基地,安徽的社会转型最早是从乡村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乡村率先进行了经济改革,普遍推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引导农民走出传统的经营模式,在发展农业的战略选择上寻求新的突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乡村经济停滞不前,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乡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镇;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成为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城乡差距的扩大,导致乡村剩余人口转移到城市,过剩劳动力压力得以缓解但矛盾并未根除。其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未能适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入手,探讨职业教育与安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安徽乡村经济社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后,安徽乡村创造了家庭承包、乡镇企业、进城务工等新生事物,推进了乡村的发展与进步,乡村基本摆脱了贫困,总体实现了小康。2008年GDP达到8874.17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16.0%、46.6%和37.4%。尽管安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尚未根本改变,收入差距较大,进入新阶段又面临知识经济化的挑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进,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乡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镇,产业化进程受阻

2008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12990.4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202.5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3%。安徽省经济发展存在着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实力不强、产业链较短、整体竞争力较弱、缺乏有特色的农业科技人员和有特色的农作物高产示范基地、产业化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机制不健全、外部限制因素较多等问题。面对农产品进口逐步扩增,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流通渠道越来越宽,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新发展,产业化经营要解决的矛盾也有新变化。

(二)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成为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安徽乡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培训的仅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7%,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然高达76.4%。在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30~40名,安徽仅有5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并且由于科研经费不足,科技体制不合理等原因,还有相当比例的农业科技人员处于闲置和流失状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能力差,安徽农业科技转化率仅仅有30%~40%,仅仅占发达国家的一半[1]。乡村现代化的实质是科学化,根本是农民现代化,但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低下亟需提高,教育着眼点在于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创造力,开发创造潜能是教育的突破口,否则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安徽农业和乡村经济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三)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化问题突出

根据人口—劳动力周期效应,“十一五”时期安徽城乡每年净增劳动年龄人口60万左右,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现有城镇的失业人员,每年需要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00万。乡村承载的人口太多,人均占有可利用资源太少,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且人均生活水平低下,乡村内部分化日益加剧,乡村地区之间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等种种因素导致大量农民从低生产率的传统农业转移到城市高生产率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安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阶段,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转为城镇居民,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城镇化进程。但城镇化道路出现一定程度的畸形,劳动力过度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城市资源过度开发和使用,不利于城镇化,且缺乏技术的农民工只能从事低层次的体力劳动,与劳动力市场脱节,游离于城镇边缘,又出现“民工荒”。乡村社会存在的各种失衡、失调、失范和失落现象,随时可能导致矛盾的冲突,最终影响乡村城镇化进程。上述现象究其原因皆与职业教育有关,正因为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才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教育与社会各种职业沟通的桥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财富的重要媒介,是实现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其规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安徽劳动者的素质,进而决定乡村经济效益的发展速度,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安徽乡村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654所,招生37.6万人,在校生90.8万人,高等职业院校61所,招生14.5万人,在校生37.0万人。近年来,全省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了100多万名技能型人才,培训了500余万名城乡劳动者[2],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安徽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薄弱,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乏力,难以保障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优质职教资源短缺,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逐步建立起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整个社会投入的资源十分巨大。然而,职教的大发展并未带来预期的实效,反而产生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原以为职校是那些“升学无望”学生的理想去处,职校的课程将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职校生因拥有专业技能会比普通学校的毕业生更易就业,发展农村职教是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职业教育在农村应有旺盛的需求,农村职教应有广阔的发展天地,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我国的主流文化教育思想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劳心与劳力分途,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二元结构给人们留下的观念是:就业就是获得一个正式的岗位,是获得身份的变化而非获得一定岗位的劳动能力。因此,取消了就业劳动指标和包分配之后,曾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职业中专、技术学校也就是去了吸引力,职业学校的二流教育地位使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竞争也处于劣势,所以职业教育的滑坡萎缩势在必然。#p#分页标题#e#

提到乡村,人们往往不自觉地与贫穷落后相联系,因为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最慢的是农民,经济结构调整最缓慢、最不合理的是乡村,由于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现代化刚刚起步,对人才素质要求不高,对职业教育需求不旺。因此,乡村职业教育由于没有形成强烈的个人需求动力和社会需求动力,导致生源不旺、经费难筹。单靠国家拨款,乡村地区财政拮据拿不出钱,靠受教育者交,农民人均收入少,农产品价格偏低,承受力也有限,因此乡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矛盾突出,乡村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轨。乡村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培养途径不畅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中等职业教育表现更为严重。2008年安徽省中职学校生师比为38.7∶1,远远高于普通高中(22.7∶1),更高于全省普通高校(17.67∶1)[3],排位在全国非常靠后。按教育体制改革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应占高中在校生的50%以上,而普通教育的师资培训机构星罗棋布,培养专业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却寥若晨星。据安徽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职业学校在校生数87041人,教职工数为5601人,2008在校学生数101131万人,教职工数仅增416人[4],职教师资短缺,滥竽充数势在必然。许多职业院校办学方向不明,并没有为当地乡村脱贫致富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反而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负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许多学校在“普教中渗透职教因素”的改革口号下参与了追求升学率的普通中学队伍,强调职业教育重点在于规模扩张而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课程重点在于学科本位而忽视能力本位,教学重理论传播忽视实际应用,学生眼高手低,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且教师工资不能保障,政策性补贴不能到位,教师队伍的流失十分突出,整个乡村职业教育资源缺失严重。

三、安徽乡村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对策思考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乡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相比,其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要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有效转移乡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现代化,探讨符合乡村职业教育规律的职教模式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一)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建立和完善乡村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为乡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要加强城乡劳动力流动和开发利用的统筹调控,城乡并举,采取灵活可行的政策措施,有效引导乡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统筹全局、协调发展,依据安徽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制定完整切实而又富有前瞻性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确定符合安徽实际的科学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乡村职业教育要为乡村现代化服务就主要是建立起由地市级政府统筹有力、较完善的连接初、中、高级乡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形成以乡村高职、农业中专、地市职教中心为龙头,乡村职中、农广校、县电教中心、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职教体系。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应是责任明确、互为补充、分工合理、运行有效、城乡一体的乡村职业教育网络系统。同时,政府应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乡村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规模效益。实施就业资格准入制度,科学运作和规范教育、就业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范上能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建设需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人才。依托农村职业教育规划,形成互促共兴局面,从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转变观念,端正办学方向,明确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

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要使乡村经济走出低谷,必须以科技兴农。科技兴农是改变乡村贫困落后的基本国策,而科技发展和应用的重要任务则落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乡村职业教育为乡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方向不能变,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直接为产业部门输送各类劳动力为根本宗旨,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真正做到在办学中服务,在服务中办学,实现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培训的双轨运行。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因此,应坚持“开门办学”、“开发办学”、“开放办学”的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开门办学”可以寻求乡村职业教育的有为之路,职业学校应根据市场变化,面向企业需求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引导规范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培养各类人才。“开发办学”可以夯实乡村职业教育生存之路,一是开发新产业,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二是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发展。“开放办学”则可以拓展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通过与发达地区或国外同类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切实促进本身的发展。乡村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多元性和任务的多重性,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教学形式和培训形式,真正把乡村职业教育做实、做大、做活[4]。

(三)实施农民素质教育,为乡村现代化服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乡村职业教育应紧紧围绕乡村现代化进行建设,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现代化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新型农民,即培养乡村经济发展的后继者,使乡村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基地。笔者认为,乡村职业教育必须围绕乡村现代化进行专业建设,对学科专业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拓展专业的内涵和扩大专业的外延,改革专业定向模式。乡村职业学校要把实习基地建设成教学基地、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和学校的窗口,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乡村职业教育除能够提高办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外,还应组织力量加强对现有乡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从业劳动者的培养和提高,应控制流动的规模,以就近转移为主。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教育培训中心要加强乡村居民转岗转移及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开展分层次培训。农业高校具有科技、信息、人才资源优势,是农业教育体系中的龙头;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当前安徽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农业职业教育应担负起实现乡村“三化”的重任,一是对在乡知识青年的培训和教育,加强对高中毕业生的实用技术培训,以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传授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其科学素养;二是注重培养乡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组织技术力量对重点对象进行指导,使其成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典范;三是积极参与“绿色证书工程”活动,与农业部门合作,带动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并通过各种媒体向农民传授科技文化知识和各种信息,增强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科技意识[4]。#p#分页标题#e#

(四)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包括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动力和保证。教育部、财政部应改革中央职业技术教育补助专款使用办法,实行总额规划,分年拨付;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切实措施,扶持和帮助乡村职教的发展。同时,乡村职业学校应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谁受益谁出钱,发展校办企业,开展社会有偿服务,在培养人才、生产示范、经营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的同时,利用创造的经济效益补偿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为了解决职业教育师资不足问题,首先,依托普通院校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其次,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最后,从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中聘任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有特殊技能的人作为兼职教师。

(五)乡村职业教育应办出自己的特色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农业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模式

本文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02115)和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XSK07010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农业、农村的信息化、现代化,是我国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信息化、现代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我国缩小“数字鸿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手段。而农业信息服务是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科学、合理、适用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就成为农业信息服务的关键和重点。

我国各省市农业信息服务均取得成效,一些省市已经形成较成熟的、有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我们将对一些宣传报道和运行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以介绍,并作了各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典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一)安徽模式。为解决农业副产品销售与农业市场之间的矛盾,安徽省政府1998年批准成立了唯一面向全省农村的专业性网站――安徽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简称安徽农网),经过1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政府省心、农民开心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成为千家万户农户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重要平台与纽带,被专家称作是农村信息化值得推介的“安徽模式”。

针对安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农户上网率仍不高的现状,安徽农网跳出网站服务“三农”,已实现互联网、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和无线网的“五网合一”,建立一个上联国家平台、下联基层、横联省级涉农单位,集部门网站、电子商务、广播电视、电话语音、手机短信、视频专家在线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等为一体,覆盖全省的互联互通“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安徽农网已建成1个省信息中心、17个市中心、61个县中心、1,500多个乡镇信息站、3,300多个村级信息点,注册会员25万多人(其中涉农企业大户会员9万多个),日点击率超过5万次,访问用户遍及96个国家和地区,促成网上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安徽农网服务模式的成功取决于采取“政府主管、农委牵头、气象主办”的建设模式。由政府组织实施,在人、才、物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农委系统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把涉农政策、市场信息等内容放到网络平台上,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农委同时还具体负责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管理等问题;气象部门利用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技术人才优势,具体负责网络建设、运行管理、技术维护以及信息员的培训等。在网络基础建设上,安徽农网构建了四级组织建设管理体系,首先建立三级(省、市、县)农村综合信息中心,形成信息骨干网络,实现信息的上下传输,然后向全省1,800个乡镇延伸第四级服务组织――“乡镇信息服务站”,形成了“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能够有效地将各种信息传播到农村基层。

安徽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政府主导,形成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以互联网为中心,多种网络(广播网、电视网、电话网、无线网)集成;网络信息服务为主,“五路并进”(广播、电视、报刊、电话、短信),积极将信息服务向村庄、农户、企业延伸,破解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大大提高了安徽农网信息的覆盖面、普及率和使用率。

(二)平凉“农民信息之家”模式。2002年起,平凉市根据本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农民信息意识不强、地方财力困难等实际情况,采取政府主导,集中财力的措施,按照“临街一间房、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部电话(上网)、一个信息栏”的“五个一”基本要求,在乡镇中心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地建立“农民信息之家”,由乡镇直接管理,乡镇农技服务站办理日常工作。“农民信息之家”随时为用户提供上网查询服务,建立固定的信息墙,并按市场供求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实用技术信息和劳务信息等设立专栏,定期更新,方便农民查看。

“农民信息之家”的特点是:政府为主导,农业部门为服务主体;投入小,见效快;建立实体信息服务点,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和服务方式,离农民的距离较近,发挥了各级农业及相关部门人才资源及其他基础设备的优势。

(三)白银“神农通”模式。2005年白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数字白银”的战略目标,在“数字白银”建设中首先启动实施了“神农通”农业信息服务。“神农通”农业信息服务以市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以电信、移动两大企业为依托,在所辖5个县区68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413个村和农户安装了7,500部“神农通”农业短信服务电话。“神农通”在布局上,重点放在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科技接受能力比较强,信息需求量比较大的城郊、公路、沿黄地带的乡(镇)、村和科技示范园区;在信息户选择上,重点选择能真正起到带动作用的农村“明白人”、“科技能手”、种养大户和村社干部。在服务方式上,主要以短信咨询、短信推送和专家远程答疑3种服务方式为主。信息来源主要是由涉农部门专家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生产,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搜集整理。由市农业信息中心统一发送到“神农通”用户,“神农通”用户通过电话机及时查看各类信息,并通过“11896122”收听语音信息和“11896518”专家热线进行咨询。

“神农通”农业服务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为主导,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用户群体明确,信息服务针对性强;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见效快,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北京模式。北京模式是以北京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它是一个在以卫星宽带网络传输为主,其他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微波网络、计算机网络等)传输为辅的宽带网络传输平台上,通过信息员管理的远程站点,面向农村各群体接收和传送其所需求的信息的一个现代化远程教育系统。北京市科委、农委等为支持者,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立中心,建立县(区)和乡镇的二三级远程站点;先进的卫星宽带技术网络平台,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教育形式多样,成本低;完善的教育培训运行体系,中心专家与信息员结合。

北京模式的特点:政府为支持者,多部门参加;教育培训为主,信息量大,内容深入;网络为主体,兼容其他网络,覆盖面广;信息员的“双头接口”,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一)信息服务覆盖范围。“安徽模式”和“北京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渠道,发挥其他网络的辅助作用,因此服务覆盖范围最为广泛。 “农民信息之家”模式主要在乡镇中心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示范园区,对数量众多的普通农户生活区主要采用张贴信息单的办法,受众面有限。相对而言,“神农通”的覆盖面比较宽。

(二)信息服务内容。“安徽模式”的服务内容广泛,满足农民的多种需要,但农民基本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在针对性上略显不足; “北京模式”的服务内容深入,利用农民的深入学习,但信息服务内容范围稍窄;通过“农民信息之家”,农民可以主动查询和获得必要的信息,能较好地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然而在内容深度上存在不足;“神农通”模式在信息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上很有优势,但它更多的是保障了科技户、养殖大户等用户的信息需求。

(三)信息传播渠道。“安徽模式”、“北京模式”与“神农通”采取多种信息传播渠道整合,信息传播速度快,便于用户及时和灵活地获取信息,相对而言,农民的信息获取成本略高;“农民信息之家”模式基本上采取传统渠道的信息获取,农民无需支付费用,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较差。

(四)推广价值。“安徽模式”和从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体系框架的完成,到信息网络的维护,都需要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为依托,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适合资金充足的农业大省。“神农通”和“农民信息之家”能够较好地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投资较少,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可行性,适宜在经济欠发达、农民信息意识不强、获取信息渠道十分有限的地区推广。“北京模式”的实施成本和可行性介于它们两者之间,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部门的优势资源。

三、研究结论

安徽模式、“农民信息之家”模式、白银“神农通”模式、北京模式等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但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特点:政府主导,服务主体以农业部门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服务手段以网络为主,其他网络(电视网、广播网、电信网)为辅;服务内容广泛,农业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

在农业信息服务中,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关键和重点,然而有效模式的运行需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根据农民的信息需求,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提供资金的保障,构建基础的设施设备(网络、场所等)。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积极引导企业(电信运营商、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农业信息服务,使信息传播渠道和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有效解决信息服务中“最后一公里”难题,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可持续运营,真正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农村信息化服务“安徽模式”调查.省略sp.省略/other/gzjy/c-

ontent.asp?id=1581&Class_ID=8.2011.

8.12.

[2]安徽农网.农村信息化先行者.http://news.省略/area/2008.8.6.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范文6

程艺厅长发表讲话,要求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建设职教大省和农业强省的要求,以成立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为契机,加快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探索发展系统化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切实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他希望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切实为农民兄弟做些实事,切实为现代农业做些实事,切实为涉农企业做些实事,切实解决产教结合问题,切实形成整合资源服务农业。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职教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开创校企融合、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局面。他还希望作为集团牵头单位的安徽科技学院,牢固树立“大职教”理念,逐步完善职教集团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探索并形成一个能兼顾集团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聚集各方优势的运行机制;希望集团各位成员凝心聚力,积极为集团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创新农村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有效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建设美好安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徽科技学院有着二十多年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11年,该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评估,并获批为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综合类省级培训基地。多年来,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涉农专业人才,为全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汪元宏指出,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是安徽省农业行业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安徽科技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喜事。集团的成立,对于促进当前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大和办学质量提升,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层次,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实现学校、企业、行业、区域和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汪元宏表示,安徽科技学院将遵循“平等、合作、发展、共赢”的原则和“联强合优、突现特色、打造品牌、服务三农”的要求,与集团各成员单位一道,充分发挥集团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整体优势,打造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品牌,培养高级农业职业人才,为安徽省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集团的理事长单位,安徽科技学院也将积极发挥优势,竭尽所能,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