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育论文范例6篇

安徽教育论文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1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排球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安徽新华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和安徽外国语学院4所院校的排球教师队伍、排球教学现状、大学生上排球课的学习态度、课外排球锻炼等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以期对提高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学的效果和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安徽省;民办公共体育;排球教学;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2;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60-03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 项目名称: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2013jyxm284)

1 前言

我国排球运动经历过辉煌也走过低谷,女排的五连冠深深的影响了我国排球运动.80年代后,我国排球运动开始在大中小城市普及,开始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现行的国家体育纲要规定高校应有公共体育课或专业体育课等,排球运动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对我国体育事业具有一定的影响.[1]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文以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本研究的文献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多位体育教师共同研究并编制《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课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4名体育教师分别向安徽省4所民办本科院校随机抽取的40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率96.25%,有效率94.8%.另外又分别向四所高校的58位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84.48%.此次发放问卷的有效率分别是94.8%和84.48%,达到统计学要求.

2.2.3 访谈法

访谈了部分教师、学生,获得了真实宝贵的资料.

2.2.4 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所得数据运用百分数计算法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排球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1 排球课教学任务现状分析

排球课教学任务现状调查问卷采用多项填写,通过对58名体育教师的问卷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有74.24%的教师认为排球课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对排球技术的掌握和理论知识的理解;有65.15%的教师认为排球课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和喜爱;有43.12%的教师认为排球课的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意识,同时认为排球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和培养学生课外锻炼习惯.以上数据可以证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认为排球课教学任务主要是提高技能与理论知识和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3.1.2 排球课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58名体育教师在排球课教学内容调查问卷中采用多项填写与选择,全部体育教师均选择了基本技战术和裁判规则;有55名教师选择组合技术,占到统计人数的94.83%;有50名教师选择排球游戏,占到统计人数的86.2%;排球运动概述与运动发展有56名教师选择,占到统计人数的96.55%;而在排球场地器材和排球运动中的规范与礼仪方面分别有4名和6名教师,即占统计人数的6.89%和10.34%.由此可以知道,安徽省民办本科体育教师在排球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传统教学内容.

3.1.3 排球教学课时数现状分析

10名体育教师认为排球实践课教学课时数充足,占统计人数的17.24%;13名教师认为课时数不充足,占统计人数的22.41%;35名教师认为教学课时数基本充足,占统计人数的60.34%.以上数据可以证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每学期36学时的排球课基本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另外研究发现排球理论课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仅7名教师认为每学期能够上满4学时理论课,占统计人数的12.07%;42名教师认为一学期只开设2学时的理论课,占统计人数的72.41%,选择不开设理论课的教师有9人,占到统计人数的15.52%.

3.1.4 排球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从58名体育教师的问卷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组织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纠错.另外还分别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有18名体育教师选择快乐式教学法,占统计人数的31.03%;有13名教师采用分层式教学法,占统计人数的22.41%;有10名教师选择合作式教学法,占统计人数的17.24%;有10名教师选择启发式教学法,占统计人数的17.24%;有2名体育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占统计人数的3.45%;还有5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其他教学方法,占统计人数的8.62%.以上数据可证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基于传统教学方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3.1.5 排球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现状分析

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师多媒体使用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有1人,占统计人数的1.72%;偶尔使用多媒体的教师有21人,占统计人数的36.21%;从来没有使用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有36人,占统计人数的62.07%.由此可以看出排球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率较低.

3.1.6 排球课考核与评价现状分析

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课考核形式为期末技能考核(占总分的60%)和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而个别学校还有理论考核,三项考核内容占总分比例为50%(技能),30%(平时)和20%(理论).[2]在考核内容上,四所本科院校的平时和理论成绩的评分标准基本趋于相同,即根据学生平时出勤率和综合表现情况给出平时成绩,理论考核则以排球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健康科学的锻炼方法为考试内容.[3]各个学校在技能考核中有所区别,三联学院和文达学院的考试内容为传球与垫球,新华学院和安徽外国语学院则以发球和垫球为考核内容.这四所高校的58名体育教师都采用终结性评价,其中也有3名教师采用诊断性评价,占统计人数的5.17%;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教师有8人,占统计人数的13.79%.

3.2 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分析

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师学历结构数据中可发现,有9名教师是本科学历,占统计人数的15.52%;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有49人,占统计人数的84.48%.4所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基本上不超过45岁,青年教师(22—30岁)有12人,青壮年教师(30—40岁)有42人,中年教师(40—45岁)有4人,分别占统计人数的20.69%,72.41%和6.90%.教师职称结构上,助教47人,讲师10人,副教授以上1人,分别占统计人数的81.03%,17.24%和1.73%.排球教师的科研能力结构上,任教期间发表1—4篇相关论文的教师有45人,发表5—9篇论文的教师有12人,发表10篇以上论文的教师有1人,分别占统计人数的77.59%,20.69%和1.72%.综上可知,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排球教师主要为硕士学历的,助教职称的,缺乏科研能力的青壮年教师.

3.3 排球课中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分析

3.3.1 大学生上排球课的意愿调查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排球课中愿意和感到一般的男、女生比例分别是85.57%和75.28%.男生愿意上排球课的人数比女生多,对排球课感到一般的学生中,男生要多于女生,而不愿意和讨厌排球课的学生中,女生人数多于男生.此结果证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喜欢上排球课,学生上排球课的态度较端正和积极,而女生不喜欢排球课的人数比例高于男生,可能由于女生担心排球运动会造成手臂疼痛,因此不愿意去接触排球.

3.3.2 通过排球课的学习学生对排球运动兴趣的调查分析

通过排球课学习,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有所提升,总体而言男生比女生的学习兴趣高但是有一小部分同学对于排球运动不感兴趣.这就说明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排球课教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女生兴趣比例较男生低,可能由于女生在体能、体质方面逊于男生,造成女生对排球运动不感兴趣的比例增高.

3.4 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课外排球锻炼情况现状分析

通过对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的379名大学生关于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调查发现,有253名学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占统计人数的66.8%;有79名学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重要,占统计人数的20.8%;有47名学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一般和不重要,占统计人数的12.4%.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可度很高,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奠定基础.

4 对策

4.1 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整体素质培养

国家教委规定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高校教师人数应达到40%,而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师的学历结构与规定相比还有富足.但在职称和科研能力方面,与其他院校相比相差甚远.因此,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师应加强科研能力,提升自身专业与学术素养.

4.2 加大排球教学改革力度,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排球教学应加强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而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上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4.3 强化现代教学方法,合理搭配排球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教学时数

实践课和理论课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合理搭配排球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时数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技能习得.

4.4 完善排球课考核评价制度,创造良好的排球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为学生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与考试氛围;建设适合排球运动的专业场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以满足学生们的需要.

4.5 提升学生主动参加课外排球运动锻炼的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吸收、消化和实践课堂所学体育知识、技能,可以顺利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强化课外锻炼意识,提高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和身体方面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连军.安徽省高校软式排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692-1693.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2

【摘要】辛亥革命后,安徽报刊迎来一次发展高潮。《安徽公报》的创办标志着晚清官报体系消亡和民国官报体系的创立,一些革命激进的报刊随着革命高潮的过去而消亡,还有部分综合性报刊发生了转型。皖省光复后,省城安庆兴起了政党报刊的办报高潮,同时,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皖省的新型报刊和文艺消闲性报刊也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安徽报刊 激进民主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面对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从19 世纪末开始,“开民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并在20世纪初成为时代潮流。清末报纸条例被废弛,民国政府制订的《暂行报律》成一场闹剧,未得实行,加之言论出版自由为临时约法所保障,导致民初报纸大量涌现。辛亥革命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 年前的100 多种,陡增至500 种①。这些新兴的报刊对新生的政权和新政府的民生政治外交等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在安徽,一批不同政治主张的人和党派创办的报纸,相继在安庆、芜湖、六安、徽州、滁县等地出现,皖省报刊迎来了一次办报高潮。

一、民国官报体系的创立与革命激进报刊的消亡和转型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以《安徽官报》为代表的晚清政府报刊退出历史舞台。各地革命政权为了掌控舆论,建立了新政府的地方官报报刊系统。《安徽公报》就属于其中一员。该报由皖都督府编印,先后由安徽都督府、巡按公署、省长公署编印,安徽印刷总局发行。我们从其栏目的设置,可以鲜明地看出该报的宗旨和定位,其主要栏目有总统示令、院部示令、本省示令、法制等。第一期的总统示令详细地刊登了《临时大总统令》,如“任命周学熙为财政总长,许世英司法总长,范源廉为教育总长……”②,在“法制”一栏全文连载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鲜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从之后刊登的内容来看,该报主要是传达中央一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令,而且《安徽公报》已经具备了后来政府机关报的特性,在该报启示中明确指出“本省各级官署及各法定机关均有购阅本报之义务”③。从报刊组织社会、宣传动员的功能来看,这个时候的《安徽公报》对辛亥革命成功后新生政权的巩固,对革命思潮的进一步传播,意义重大。

“安徽最早而且负有革命使命的日报,应推清末时代陈乾生所办之《安徽俗话报》,及韩蓍伯所办之《安徽船》。这两种日报,均在宣统年间发刊于安庆,以民族主义为背景,在皖鼓吹革命。”④也有资料称该报系《安徽通俗报》改名而办⑤。对于该报的革命宣传意义,主笔韩衍在其《豫告》中提及:“闻之十万毛瑟枪不如一报纸直立……若夫本报,消息灵通,事实详尽……。”⑥该报公然宣称不承认袁世凯总统职位,大声疾呼将革命进行到底。《安徽船》是一张具有全国影响的民主激进报刊,1913年与《民极报》合组为《均报》。《霹雳白话报》是革命党人史沛然创办,该报侧重于时政方面的宣传,主要报道反对蒙古独立和帝俄干涉等国内外动态;革命党人袁家声先后创办的《民极报》、《民嵒报》、《共和急进报》三份激进报刊;芜湖《皖江日报》安庆分馆的成立,对宣传革命,沟通安庆、芜湖革命党人之联系,有其不容忽视的作用。⑦

辛亥革命后,这些革命激进的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白话报》、《安徽船》、《霹雳白话报》、《民极报》、《共和急进报》等随着革命高潮的过去而消亡。部分综合性报刊如《皖江日报》、《民嵒报》等则发生了转型,继续活跃在安徽报刊发展史上。这一变化的历史原因主要是革命高潮已去,宣传鼓动性报刊已不适合新政府新生活的种种诉求。随着皖省光复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政治斗争更加复杂,这些不同背景,不同政治指向的报刊都转向对共和体制新生活的关注,政党报刊、实业报刊、专业报刊、消遣文艺性报刊兴起,替代了革命激进报刊。

二、皖省光复与政党报刊的兴起

民国初年,随着“三民主义”的广为传播,加之对新生政权的极大热情,民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参政意识遽然提高,不仅组建了很多党派,也兴办了许多政党报刊。在民初兴起的500 多种报刊中,政党报刊占据半数居多。“民初兴起的政党报刊从隶属关系上看,主要以同盟会—国民党系统和共和党—进步党系统的报刊为多。”⑧皖省代表性刊物是《青年军报》、《安徽船》等由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创办的报刊。当时倾向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斗争的报刊还有《民嵒报》、《安庆日报》、《共和激进报》、《六安白话报》、《清流溪》等报刊。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1912 年前后,老省城安庆报刊界出现第一次小高潮,当时创刊或备案的报刊,有十数家之多,为安庆报界一大盛事。“安庆久为安徽省会,其军事、政治、经济动态往往具有全国瞩目之新闻价值。”⑨加之处于安徽辛亥革命的中心位置,其政治斗争在报刊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辛亥前后短短几年间,省城安庆政党报刊林立,各报刊观点不一,政治观点复杂,它们因主办的党团改组分合频繁,但在民初国家政治之争中,就大体政治倾向,多数报刊的观点和主张或与国民党或与进步党接近。具代表性的有宣传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 字纲领的《安庆日报》,有“以讨论民主、鼓吹共和、监督政府,指导国民”为宗旨的《民嵒报》,以及由《安徽船》和《民极报》合并为“策划独立武装讨袁大造舆论”的《均报》。

芜湖有国民党芜湖党部的《安徽民报》、《安徽日报》,有共和党芜湖支部的《共和日报》,有社会党芜湖支部的《讽报》。除芜湖安庆两大报业中心外,其他地区的新闻事业也有所发展。如六安出现了宣传辛亥革命胜利、皖西各地施行新政情况的《六安白话报》,该报兴于宣统三年九月,系六安响应武昌起义而办,主要宣传民主、新政。徽州屯溪创办了宣传共和党主张和党务活动,反对封建专政、鼓吹议会制度的《新安报》,歙县也有痛斥独裁专政,而又主张“复开议会以缩小其范围,恢复自治而改良其制度”的《徽州新闻》。滁县的学生自办的动员民众积极响应民主革命的《清流声》也是在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报刊,主要刊登时事、政治宣传材料,也刊登地方政治、社会新闻。政党报刊在宣传各自政党主张时,不乏有标榜自己拥护民主共和、关心民众疾苦的言论和文章,其实质都是为了张大其党派声势,在当地扩大其政治影响。这时的报纸出版时间,大都很短暂。短暂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登台后查禁和整顿报业的“癸丑报灾”,迨至民国3 年,安徽报纸大部分停刊。

三、新型报刊与消闲性报刊

1、“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与新型报刊

“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两种社会思潮。在维新期间,教育作为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重视,即发展教育可拯救中国。“实业救国”的思潮则认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前提,是国家得以存立的基础,为抵御外辱,振兴中国,必须行实业。这两种社会思潮在报界的反应就是实业报刊和教育报刊的盛行,安徽也不例外。

《安徽实业报》以报道各地经济新闻、介绍实业知识、实业理论为宗旨,为安庆最早的实业报。这是当时适应安徽经济发展出现的一家新型报刊。此外,安徽实业厅于1917 年刊行《安徽实业杂志》,安徽“农业促进会”于1912 年创办《农业日报》,其宗旨是增加生产,“主要与乡区农民联系、灌输农业知识、改良种植方法……”⑩

教育类期刊除了前文提到的《霹雳白话报》改版而成的《通俗教育报》外,还有安徽省教育厅1915 年发行的《教育杂志》,1916 年发行的《安徽教育季刊》,安徽教育会的《安徽通俗教育报》等。《安徽通俗教育报》创刊于民国7 年。后国民党人孙希文任该报经理,聘黄梦飞任主笔。该报以“评斥军阀,评论时政,勇陈是非,扶持教育”⑾为宗旨,提倡“科学与民主”,刊登过进步知识分子王步文、蔡晓舟、朱蕴山等的政论文章,并逐渐成为“五四”运动中“科学与民主”思潮在安徽的主要宣传阵地。

《改良浅语》也是一份受“五四”运动影响颇深的刊物,此刊原为传播基督教教义而创办。“五四”运动后,《改良浅语》转为宣传新文化思想。这个刊物在内容上彻底改变了宣传“教义”到宣传新文化思想,是一份以破迷信、改良旧风俗和提倡白话文,提倡妇女剪短发等内容为中心的社会改良性质的进步刊物,是全椒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消闲文艺性报刊和副刊的兴起

芜湖地处长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处,作为通商口岸的芜湖,经济较发达,人员来往频繁,为城市市民的休闲文化滋生提供了条件。这种享乐消闲性的文化底蕴,推动了以《风月谭》为代表的消闲小报的诞生。《风月谭》是芜湖第一张黄色报纸,作为一份消闲性的报纸,专供市民阶层消闲的。其阅读对象是迎春坊、锦绣坊、美仁里、集益里、德仁里等妓院、烟馆、茶馆和戏院中人。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前后安徽报纸副刊得到长足发展。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多成为发表新思想,开拓新文艺的阵地,有力地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芜湖《皖江日报》率先将副刊辟为《皖江新潮》,芜湖《工商日报》继而开设《工商余兴》副刊,刊登白话文,宣扬科学民主,并开始了长篇小说连载,对当时的青年启蒙运动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个时期的副刊,一般只有门类之分,而无副刊之名。其内容多是倾向革命、积极的,不少进步的知识分子、青年和革命党人士都积极撰稿支持报纸副刊,宣扬新思想,新文化。也有一些商业性报纸是陈辞旧调,消闲性质,如安庆《新皖铎》的《小合罗》副刊,《民嵒报》随报赠送的副刊《皖江画报》,《唤花魂》等。

【该文系2013 年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项目编号QK201310】

参考文献

①黄远生:《远生遗著(卷二)》[M].商务印书馆,1984:163

②③《安徽公报》[N].1912-8-24

④吴景贤,《安徽新闻纸与杂志》[J].《学风》,1935(2)

⑤胡真等,《清末至解放前的安庆新闻报纸概述》[M].《安庆文史资料》第八辑,1984:43

⑥⑦⑨端木宪维,《安庆报刊概况》[M]《. 安庆文史资料》第十六辑,1987:18、47

⑧姚琦,《民初政党报刊与政制之争》[J]《. 贵州大学学报》,1996(3)

⑩《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安徽文化史(下卷)》[M].南京大学出版社,第2218页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3

晨曦初露

古老书院里的历史原声

清顺治九年(1652年),当时清王朝的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日为兴教办学,以个人名义捐银2000两,创办了一所书院,并以李的名号命名为“培原书院”,定址在安庆城内同安岭(今龙山路市中医院北边军招附近)。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下令各省在省城设立一个大书院,办学经费由藩库(省财政)拨给。乾隆元年(1736年),清廷再次下旨,进一步明确省城的大书院其地位相当于“古侯国之学”。依照这道谕旨,清朝政府把大书院当成高等教育机构。这时,以个人名号命名的“培原书院”便改作“敬敷书院”。“敬敷”一词,语出《尚书・舜典》,意为恭敬地布施教化。“敬敷书院”当时成为清代安徽旧式教育的最高学府“省学”和教育的标志,闻名遐迩。

此后的敬敷书院均由官办。历任巡抚及主要官员均兼任书院的主讲。书院的山长(校长)由巡抚亲自聘定。山长同时总领书院事务。据《安庆市志》载,先后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著名学者有刘大、全祖望、姚鼐、王宽吾等。桐城派大师姚鼐于乾隆四十五年至五十三年、嘉庆六年至十年两度主持敬敷书院,前后长达14年,并在这里写下了《仪郑堂记》、《庐州府治序》等许多文章。

1853年太平军攻占安庆后,和清军有过数次惨烈的城池争夺战,战争给安庆城带来巨大劫难。至1861年太平军失败安徽省巡抚衙门重新迁回安庆时,城内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同安岭的敬敷书院也“悉数毁于兵燹”。同治元年(1862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将书院移建于姚家口西街(今孝肃路西段安庆电视台附近)。

由于当时书院地盘较小,适应不了省学的要求,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奉命在北城门外柏子桥广植树木,营建校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暮春,新校舍落成,敬敷书院移迁到现在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址上,由此揭开了这块土地百年育人的序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省城大书院改为省大学堂。由此,兴办时间达250年的敬敷书院于1901年冬停办,以全部校产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成为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掀开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崭新的一页。

风雨流变

江淮名士高擎新学火薪

从1902年到1926年,安庆北门外的这块校园(现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成为安徽近代军事教育、女子职业教育、法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兴办武备学堂是晚清洋务派官僚培养新式军事人才的主要方式。安徽武备学堂筹办于1898年,安庆知府兼学堂总办。1902年6月,武备学堂迁到敬敷书院。这里也成为青年有志之士接受新式军事教育,反对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之地。1905年秋,武备学堂停办。次年11月,安徽巡抚将安徽武备学堂改为安徽陆军小学堂。徐锡麟任总监督,1907年7月,徐锡麟刺杀恩铭,发动了震动全国的安庆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大批出身武备学堂的军官们继承了徐的遗志,终于将“辛亥革命”胜利的旗帜插遍了江淮大地。

1917年,安徽省教育厅在这块校址上开办了“安徽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这是安徽省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由于发生军阀侵入校园师生的事件,1919年冬,蚕桑讲习所与城内的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互换校址。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民国时期安徽大学创立前唯一经中央政府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其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私立江淮大学。1915年改为公立。1920年,安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法学家,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左派著名领导人光明甫就任法专校长。法专分文、法两学院。法学院有政治、经济、法律三系。这是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分科大学。1924年, 正值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光明甫参加了国共两党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26年1月,中国共产党安徽法专支部成立,这是安徽省高校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同年秋冬,光明甫遭到通缉,省立法专学校停办。

从1902年到“辛亥革命”、从“”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安庆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抗日名将方振武、焚烧英国鸦片的将军柏文蔚、马炮营起义领袖熊成基、范传甲,广州起义烈士、上将倪映典,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中的石德宽、程良,辛亥革命志士史沛然、张劲夫等,都是从安庆师范学院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莘莘学子。

寒暑迭递

名流硕儒会集竞展风流

1921年9月,省内外一些皖籍著名学者,向当时的安徽省长许世英建议创办安徽大学,经过近七年的筹建,1928年2月,省立安徽大学终于落成(现安庆师范学院校址)。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4

一、高职院校思政理论实践教学的地域文化应用

诉求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实践教学,以教育部所制定的要求为基准,设置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课时,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师团队专业性和创新意识的不足,学校对思政理论实践课程重视力度的有限等,导致学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和知识识记成效极为有限。此外,在终身制教学、素质教学的教改目标影响下,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实践教学往往惯性复制其他院校教学模式和内容,教学缺乏创新性、针对性、个性化、实践性和本校特色。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即最大化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立足本校学生思政教育诉求和思政理论实践教学的时代性发展特征,设计和构建出本校特色思政理论实践教学应用模式。

二、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育创新要求下地域文化的供应方式

(一)历史文化资源对丰富课程的辅助

以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的安徽为例,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安徽地域文化由徽州文化与皖江文化、淮河文化共同构成,并统称为皖文化和安徽文化。三大文化各具特色,如极具有区域特质和地方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内容深邃、广博,系统的融合了东方文化和社会发展奥秘,基本覆盖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文化、生活、社会、经济等的基本内容,因此被视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标本。徽州作为移民社会,绝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所收纳的清前历代4万名人中徽州就占800多个名额。如理学家朱熹、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的汪机、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资本论》唯一提到的理财家王茂荫、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哲学家戴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著名学者胡适、革命音乐家等。徽州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氛,扶贫济困、勤俭持家、兴文重教、以众帮众的宗族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和儒家思想的弘扬,包含新安画派、篆刻、版画、刻书、医学、建筑、菜系等的文化特色,以及历代名人的品德、思想、人格、学说、奋斗历程、贡献、对该历史时代及后世的影响等,都可以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辅助学生提高民族素养,完善理想和信念的重要素材。

(二)革命文化资源对实践活动的辅助

开展思政教育引导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爱国思想。爱国意识的培养以深入了解、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为起点,以本区域各类革命斗争事件、革命历史纪念馆及红色文化等资源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基础,学生从视、听、触三个方面来逐步强化对本地区革命斗争的认识,则对学生思想认知的提升更具有推动性。安徽自古就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美誉,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三国时期的“张辽威震逍遥津”战役,到柘皋战役、顺昌大捷、红巾军之战、捻军起义、淝水之战、三河大捷、皖南事变、安庆保卫战再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广大安徽人一直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惜为国捐躯,置生死而不顾。安徽不仅是陈独秀时期为中国革命培养火种的起源地,同样也是历代革命者的主战场。近现代安徽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勇直前,坚持抗战,此过程中所留下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事件,无不显示着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抵御外侮的决心。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实践中,通过组织各类如参观、聆听老红军演讲等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深刻认识到自己家乡的文化,为家乡文化的悠久灿烂而自豪,还可在解读平凡的安徽人民以国家存亡为己任,宁愿抛弃生命而誓死捍卫家乡和祖国的各类事件上,学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学会身为一名安徽人应有的强烈责任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望。

三、地域文化资源辅助下高职思政理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

(一)丰富课程内容,开展课内外实践教学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及实践活动与安徽文化尤其是徽州文化密切衔接,可作为课程创新的首要切入点。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第十章课程内容学习时,教师可邀请学生共同梳理和总结安徽古往今来的各类志士仁人及为中国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的贡献和努力,以此激发学生身为安徽人的自豪感,鼓励他们以历代志士仁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矢志不渝的毅力,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可设置成邀请学生共同调查近现代安徽人反帝反封建反外来侵略的各类斗争事件,并以日志、读后感等的形式撰写自己的感想和感悟,设计辩论赛和实践调查课程,让学生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入手调查,以客观存在的事实和数据“说话”,学生在亲身调查期间必然会受到感染,此种设计方式不仅有利于促动实践课程的全面展开,还可以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在了解和熟悉家乡文化的过程中,受到家乡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及熏陶。

(二)结合专业特性,倡导地域文化价值观

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遇到的心理、思想障碍存在差异性,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在融入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可实施“自选性+基础性”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基础性理论实践教学即侧重地域文化对同一年龄阶段,具有同种心理和生理发展共性特征学生的系统化影响,如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和形成热爱家乡的观念等。自选性实践理论课程的应用则是按照学生的专业趋向,如食品类专业学生,使其研究徽菜文化,体育专业的学生引导其探究安徽文化中的武术文化部分,历史专业的学生研究安徽文化中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发源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则为其提供徽商的发展历程资源等,学生自行选择性的阅读和研究,对其自身专业知识的丰富和眼界的拓展等均有无法预估的辅助作用。此外,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扬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应该被视为地域文化与高职思政理论实践课程结合的重点,古往今来本区域各类优秀人物的事迹和本区域民众的智慧发挥成果等都可作为鼓舞学生的基本资源,如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奉献精神、勤劳自强精神、和谐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均可辅助学生应对现阶段成长中所遇到的各类障碍,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爱护集体、关注社会的意识。综上所述,地域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有效融合可辅助思政课程的创新。除上述应用方式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平台,使用专题讲座、地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地方名胜古迹知识竞赛”和“地方古今名人知识竞赛”等、民俗和地方戏剧进校园活动等,同样可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优化的重要辅助。在现阶段高职生的思政教育运作中,学校和教师可借助校园BBS论坛的在线交流功能,实时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趋向,构建和应用具有专业性的地域文化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三下乡”、参观访问、参与志愿者行动、社会公益、服务性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锻炼和展示自己,以此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李会军,付红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地域性别文化进路[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李会军,付红梅.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建设[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06).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国立安徽大学;新中国;“国文”试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88-02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学新生招考几乎由高校命题,具有自主性;考试和招生范围由所在区的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统一划定,具有区域性。然而,作为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肇始,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学界对此研究的数量和内容有限,是高考制度研究的薄弱点。根据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资料,1950年8月,国立安徽大学面向整个安徽省和江苏省北部地区推行自主招生考试。通过报纸的宣传,在芜湖、安庆、合肥和扬州四地设立考点,实施自主招生考试,这次招考“为国为皖选拔优秀人才”,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

一、国立安徽大学真面目

国立安徽大学在哪里?每当探讨这个问题时,很多人会陷入错觉。从常识上看,合肥的“安徽大学”由同志亲笔题写,难道有误?但是,在大量的档案原件和图书资料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第一,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与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1954年“分家”――芜湖的安徽师范学院和合肥的安徽农学院。第二,1958年,芜湖的安徽师范学院协助合肥大学――合肥市安徽大学的前身的建设。国立安徽大学历史悠久,源于1928年;国立安徽大学才人辈出,倾力服务社会建设;国立安徽大学名誉远扬,就1948年的全国高等教育质量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的国立大学一共有31所,国立安徽大学排第13名”。安庆解放之后,国立安徽大学由于社会局势动荡,恰逢天降洪水,临江大堤溃决,师生迫切要求恢复教学秩序。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更好地服务人民,1949年底,国立安徽大学从安庆迁往芜湖,与赭麓的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合并,成为国立安徽大学。学校原有的师生、图书、档案、仪器和设备悉数转移赭麓。

二、命题教师的简介

当时,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社会秩序逐步恢复,不少有识之士对大学招考的呼声不断。这种呼声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恰如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说:“凡存在的,也就是说,凡像呼声这样事实上存在的,必然是现成的”。自主招生考试的试题中,“国文”是必考科目,该科考试试题以作文定高下,分正取生和备取生。据档案记载,这种命题由朱清华先生、宗志黄先生、敖世英先生和吴遁生先生等四人从几个方案中选出,并制定了相应的评分细则。

1.朱清华教授。朱清华先生为国立安徽大学文艺系系主任兼中文组主任,他生于1883年安徽颍州府,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通过乡试考中秀才,被乡邻称为“神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学习,和张君劢关系极佳;张君劢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是中国“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06年,他进入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这个学校后改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9―1912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奖学金,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因他一心牵挂祖国和家乡的发展,于1913年底回国,一直到1926年,他以卓越的才识成为北洋政府顾问,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期间,他在1914年担任北京国民大学董事会董事兼教员;1916―1917年,他成为北京蒙藏学堂教员;1923年,他返回安徽省,担任安徽财政厅厅长;1924年再次回到了北京,被聘为中国华北民国河北学院教授,并兼任系主任,后升为副校长;1928年,他为北平市筹备自治委员会委员长;1934年,他接替江天泽担任“私立北平民国学院”的校长;1938年,他充任振经委员会特聘委员,并兼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历社系的讲座教授;1941―1949年,他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中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44年冬,中华民国教育部设立“久任教员奖金”,朱清华先生为第一批获得者。

2.宗志黄教授。宗志黄先生为国立安徽大学文艺系中文组教授。1900年出生,江苏常熟人。1915年8月―1919年7月,他就读江苏省立第六中学,1920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甲部预科,1922年转为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国文系,和台湾著名学者李敖的父亲――李鼎彝同班同学,为1926年的365名毕业生之一。毕业之后,宗志黄先生选择去北平交通大学铁路管理学院担任国文教员,同时兼任各校国文教员。1928年8月―1929年7月,兼任私立北平郁文学院国文教员;1929年8月―1931年7月,兼任北京平民学院国文教员;1930年8月―1932年7月,任北京辅仁大学国文教员;1932年8月―1935年7月,来到安徽,担任安徽省立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1935年后,任湖南省立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战胜利后,来到芜湖,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教元代戏剧和词曲。

3.敖士英教授。敖士英先生为国立安徽大学文艺系中文组教授。1899年出生,江西清江人。他求学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这所中学历史悠久,前身是南昌府洪都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名为洪都中学堂,以洪都书院的经费办学。这所学校入学门槛高,“所收学生概为秀才童生”。1925年7月,敖士英先生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因旧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国立北京大学校名变迁,敖士英先生最终取得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的学士毕业证。1929年,他和蔡尚思、商鸿逵等人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并担任研究所的研究员。1931―1933年,担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员,同时兼职多校教员:1931―1932年兼任河北省立河北大学教员;1932―1933年兼任私立中法大学教员;1933年8月―1936年7月,担任国立北京大学讲师;1936年8月―1938年春,被聘为国立山东大学教授,随着学校从山东青岛迁往安徽安庆,再由安徽安庆远迁四川万县,不久,学校停办。敖士英先生成为国立编译馆编纂,撰写了诸如《中国文学年表》(4册)、《中国文字原始》(36卷)、《中国文字音根研究》(1册)、《中国文字音变》(1册)、《群经通论》(16册)。1944年8月―1948年7月,敖士英先生被调入国立中央大学的文学院任教授,期间主持国立英士大学文学院校务。1948年秋,来到国立安徽大学,主讲文字学,侧重于文字考证,并完成《近代学术思想》一书,共4册。

4.吴遁生教授。吴遁生先生为国立安徽大学文艺系中文组教授,1895年生,安徽怀宁人。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吴遁生先生考入芜湖的安徽公学,毕业后,在南洋路矿专门学校任教。1913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1916年夏回国,先后担任了《国民日报》、《民性报》和《明报》的总主编,因为批评时政,报纸先后遭到查封。1925年参军,先后讨伐吴佩孚和孙传芳。1928―1930年暂留安徽安庆,任省立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1930年9月―1933年6月,任省立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1933―1937年,为商务印书馆特约编著,他的《温庭筠诗选注》、《唐诗选注》、《宋词选注》、《清诗选注》,都在这一时期出版。抗日战争期间,他避难湘黔,于1943年回安徽,任安徽省立安徽学院文学院教授,在校负责行政,讲授“中国文学史”。

三、命题教师特点

1950年8月“国文”的招考试题为“怎样做一个新中国的学生”。这篇作文从侧面反映出命题教师对语文和时事的把握程度。通过对命题教师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身上有热爱教育事业和懂得教育规律的特点。

1.热爱教育事业。国家兴衰,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兴衰,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良好素质怎么才能形成呢?笔者认为,教师的素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环境的影响,教师在特定的社会中,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现实打交道,自然受到环境制约;二是来自于内心的修养,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教师的内心世界应静若处子,而不随波逐流,应安之若素,而不随意变换。命题教师富有爱心,是对工作负责的前提,也是出好题目、干好教育的关键。

2.懂得教育规律。教育事业是客观的,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在新中国的社会转型中,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规律不断地被人们所认识,包括了教育事业必须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必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的广泛实施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教育的意义重大,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等等。这些规律在命题中得到体现,考试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选拔人才,选拔的体制和机制不能肆意妄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教育规律――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础上,也要使得人才能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德玉,许露.新中国安徽省首次招考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许露,孙德玉.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心理学教育溯源[J].皖西学院学报,2014,(5).

[3]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16.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6

摘要:企业家的成长关系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而一个区域的环境又影响着一个地区企业家的成长。如今,安徽、江苏同属于泛长三角区域,今后两省经济的联系将会更加密切。两省企业家的成长状况越来越引起大家注意,本文通过对两省企业家成长环境比较来对企业家成长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江苏省、安徽省两省虽然地域毗连,但是企业家成长环境存在很大差距。

关键词:企业家;成长;安徽;江苏

一、理论综述

“企业家”最早来源于法语中的Entrepreneur一词,有冒险家之意。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饮特龙将企业家定义为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所持的企业家理论观点是: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其作用在于创新或者“实现新的组合”,创造性地破坏经济循环的轨道,推动经济结构从内部进行革命。我国部分学者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也对企业家的含义进行了一些界定。有人认为:企业家将生产资料集中起来,利用社会上的人力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发给工人工资,从而获取利益。还有从企业人员组成角度对企业家进行界定,认为企业家的范围包括:企业经理,董事会成员、副厂长等在企业中担任高级职务、出于经营决策管理层、掌握企业经营权高管阶层。尽管上述概念定义不一,但是都反映出了企业家的本质特征:经营管理。

姚洪水提出了企业家产生和成长是一些列社会活动选择的结果,这种锻炼、培养成熟的企业家称为“企业家成长生态系统”,从企业家的成长过程来看,企业家成长所在的生态环境包括:制度体制环境、识别选择环境、法律运行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张中歧认为企业家成长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产权明晰、政企分开、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经营者市场,确保经营者流动。汪忠、曾德明和李平等人从内部公司治理角度来研究企业家培育问题,认为影响企业高层管理者成长的相关因素与公司治理关系密切。林新奇从企业家成长的文化生态进行研究,认为企业家成长与文化环境之间,不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汪艳认为影响企业家成长的外部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四个主要方面。荣兆梓通过对江、浙、皖三省的13位企业家的调查,认为企业家成长过程的内生性有两重含义:一是创业氛围的“频数依赖”,即现象多数人积极的创业倾向影响地区的创业文化,形成地区的创业氛围,进而影响更多人去积极创业;二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动的,制度环境说到底是人与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企业家成长的两种模式:以民营经济主导的江浙模式和以国有经济主导的安徽模式。本文主要对安徽与江苏两省企业家成长环境进行研究。

二、企业家成长环境

安徽与江苏两省交界,同时都属于泛长三角区域,然而经济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状况相差却比较大。总体来看,江苏的经济、人力状况遥遥领先与安徽。江苏省2011年经济总量为49110.27亿元,安徽省2011年经济总量为15300.65亿元。2011年江苏省就业人口为7898.80万人,安徽省就业人口为4120.9万人。一些列数据比较,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就业人数看还是从企业数量看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力资源状况都远远被江苏省甩在身后。两省毗邻,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改革开放政策照顾是一部分原因,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两省企业家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差距。其差距有:

(一)企业家成长的教育环境

教育是一国之本,只有搞好教育工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费用的支出在不断的增加,从1978年的94.23亿元到2006年的9815.31亿元再到2012年的21984.63亿元,已经实现了当初定下的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我们来看看江苏与安徽两省的教育发展状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安徽与江苏两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的拉大还在继续。《管理世界》期刊刊出《市场化改革与中国企业家成长》文章,在该文章中指出,在改革开放30年中,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变,企业家在调整自己竞争策略的同时也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学历、素质和技能。从企业的学历水平来看,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5年的调查数据,大专文凭以上的学历水平从1993年的69.1%提高到 2007 年的 80%, 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家比重从 1993 年的 33.9%提高到 2007 年的 43.1%,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可见学历已经成为企业家成长越来越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安徽省和江苏省高校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安徽2011年,江苏高校126所,11所211院校;安徽104所,3所211院校。可见教苏皖两省企业家成长育环境差距很大。

(二)创新科技环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科技能力。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数据来比较一下安徽和江苏创新科技的发展情况。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在2011年有6726(有科技活动的企业2984家)家,安徽省只有1482(其中有467家有R&D活动,531家有科技机构)家。江苏省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数12781件,而安徽只有3217件。这一系列的数据都反映出江苏省企业家成长的科技人文环境都要明显好于安徽省。

(三)政策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提出了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的经济政策,使得沿海地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而内陆却成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提供地。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江苏成了这次机遇中的受益者,利用这个机会江苏省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一大批企业家涌现出来。政策的偏向使得大批资金涌入江苏,这样江苏省有了强有力地资金支持,同时大批外资企业迅速涌入,这样使得本地企业可以很好的学习外国人的经验和技术,为本省企业家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比安徽省,改革开放初期安徽不属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列优惠政策都与安徽省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省缺乏资金、缺少技术、缺少经验,所以安徽省的经济起初发展缓慢,于是大批农民工涌入沿海地区,而且还有一部分企业家为了有更好的机会也都选择了沿海地区。安徽的人力资源大量外流,这种局面造成安徽省企业家成长缓慢。

(四)人才市场环境

一个完善的人才场本身会对企业家产生压力,其必须努力工作,否则,就会因业绩不良而被股东解雇,被企业家市场里的潜在竞争者所取代。只有存在企业家市场,即经济社会中存在一个拥有企业经营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经理阶层,企业所有者才能在经营者不称职的情况下,很容易从企业家市场上去聘用一个更为合适的经理,迫使企业家在这种压力下努力工作,自我约束。江苏与安徽相比较,江苏省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企业数量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所以安徽省的人才市场环境远远落后与江苏省。这种人才市场的差距使得安徽企业人才在丢失工作后,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从而使得企业的人才大多具有一种保守,宁愿没有亮点也不去冒险,以免犯错。从而不利于人才成长,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

(五)法律环境

市场经济提倡一种自由经济,但是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之下,任何企业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允许范围之内。因此,企业家的活动是在法律的规范之下进行的。法律规范了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否规范,对一个企业家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好的产权制度对企业家具有一种激励作用,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自己该得的报酬,有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同时法律中体现这经济的发展方向,比如计划经济时期,法律就约束了企业家发展,市场经济时期,法律表现出来了市场的规律,有利于企业家的成长。从苏皖两省企业家成长的过程来看,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法律是影响企业家成长的重要因素。

(六)企业环境

企业家是在企业之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对于企业家来讲就好比水对于鱼的作用,没有企业就永远不可能有企业家。2011年,安徽省大型工业企业245家,中型工业企业1244家,江苏省大型工业企业1174家,中型工业企业5707家。大中型企业中一般具备比较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激励机制也比较合理,企业的产权也比较明晰,为企业家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政策及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

在教育方面,安徽省要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初等教育阶段,为未来的企业家成长奠定良好的初等教育阶段。在为未来企业家成长考虑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当前已经处于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特别是一些未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企业家,我们要联合各个高校将这些企业家进行MBA、EMBA教育,丰富其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用知识来武装我们的企业家,使其能够很好的利用先进理论来对企业进行管理,使我们的企业做大、做强。

(二)利用区域优势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中西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安徽省处于华东地区(该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同时还属于泛长三角成员之一,占尽了地理区位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发到地区开展广泛合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我们要把我们的企业家送入这些发达地区进行培训,使其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三)完善法制环境

目前,我国法律还处于一个完善时期,各方面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关于法律在人才市场机制方面的保障作用。鉴于此,安徽省在法律制度方面要给予企业家成长以充分的保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向决定性作用转变。

(四)加大创新投入

当今,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竞争更加残酷。企业要想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然而企业的创新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企业的管理者。只有企业家具有了创新精神,那么这个企业才会创新。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家主动去“变革”,而不是被动去创新。

参考文献:

[1]荣兆梓.企业家生成模式比较―苏浙皖13位企业家个案调查综合研究报告[J].学术界,2006.

[2]赵曙明.论企业家成长的社会制度与环境、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J].南大商学评论,2004.

[3]高文书.中国企业家入才:现状与成长环境[J].改策分析,2008.

[4]赵娜.当前我国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制度障碍研究[D].山东大学,2011.

[5]刘雪斌,黄春梅.我国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