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范例6篇

高师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1

关 键 词 :声乐教学 师范教育 探索

高师声乐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与音乐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门人才有着不同之处,前者主要是上讲台,后者主要是上舞台。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必须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即教师既要教“声乐”,也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也要学“声乐教学”。可以说,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但是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沿袭了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向音乐院校看齐,很多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存在着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拿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忽视条件一般和差的学生、重个别大曲忽视系统积累等现象。这些都违背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质,因此进入了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学应抓住四条主线展开。

一、声乐技术素质

声乐技术素质教育是高师声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要切实解决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声品质、声区连贯统一、声区扩展以及音乐句法、旋律美、节奏美等认知与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须符合学习者自身个性发掘、培养进程的需要。实践证明,培养声乐技术素质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的思路、明确的步骤、循序渐进和博中求精。

对于声乐,有句古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原则,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脱离了上述原则都会出现问题,尤其对初学者或声音困惑者来说,会从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声乐演唱是对音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是整体素质的结晶。如果声乐教师只强调声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会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关系的冲突,引起整体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声乐演唱上。所以声乐教师的责任是将各种因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沈湘教授“头(头脑——理性)、心(感情)、身(发声器官)三者统一的声乐平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是触及音乐真谛的科学捷径。比如,声乐技术全方位整体调整涉及最简单的音乐、生理、心理、美学等知识以及它们对基本技能的帮助,也涉及呼吸与声音共鸣、真声与假声、感觉与听觉的辩证关系。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发性,模仿性。人们接触声乐艺术的渠道非常广泛,大体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没有歌唱知识,凭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齐,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任何完整的艺术形式都是结果,教育则要研究其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内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初学声乐对声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1)心态的培养:从容、解放;(2)感受力的培养:自然、协调;(3)音乐听力的培养:乐音的品质,精确、美好;(4)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等。在实践中逐步获取歌唱的良好体验。

声乐文献具有声音训练功能,又是情商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递的使者。声乐文献的学习内容包括:作品的分析、处理、表现、驾驭、积累、文学素养、难度识别、新曲目开发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有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师范院校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在中央乐团讲学的初始阶段,采用若干不同风格的短小精品使学员们感知音乐,捕捉到音乐语汇、音乐形象。她启发学员们将音乐与感情相统一,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再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空间。这便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商启蒙教育的捷径,它尤其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二、声乐综合素质

声乐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声乐者还要懂一点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一旦违反了科学原理,指导无方或使用不当,同样会损坏乐器,还可导致‘倒嗓’,成了学习者的终身遗憾。”①另外,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的效能释放出来。鉴于高师声乐教学条件的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公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小课侧重声乐技术素质,中课侧重歌唱教学素质,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

欣赏大量声乐作品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捷径,公修课可以扩大学生欣赏的曲目品种和数量,并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公修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教学内容顺次安排为:

(一)西洋声乐史和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世界声乐基本状况和各国民歌。

(二)中国声乐史及不同题材的文献、戏曲、曲艺、传统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三)儿童基本的歌唱知识,青少年儿童歌曲的类型和范围,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儿童嗓音的保护。世界著名儿童歌曲经典赏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组织,实用中小学音乐音乐课歌唱法的要点等。

(四)为了突出声乐教材的素质教育作用,从文献广度、深度和诠释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级和范围,不搞统一模式,使学生弄懂个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选材顺序和规律。

(五)声乐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

通过音乐文献的大量储备,欣赏名家名演、音乐知识的补充,能够提升学生在小课、中课中对声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悟性、欣赏能力、音乐听力、自学能力,使学生声乐技能与素质均衡地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技术、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

转贴于

三、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不同声部的个性与共性,触类旁通。

(二)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

(四)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一定的演唱活动。“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②

四、歌唱思想素质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高师声乐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过程使高师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美,从而使高师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同时,以“美”引善,提高高师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高师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美”怡情,增进高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声乐演唱既要唱情,又要唱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达到再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腹、动人心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典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看法。波兰音乐学家卓菲亚· 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③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也曾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这是向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被其接受的形式。高师声乐教师应该根据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思想内容,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审美教育中,融入到声乐艺术的学习中去。

结语

高师声乐教学在遵循声乐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应遵循师范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过程,体现双重性。其教学应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知识结构作出合理构思,以技术小课、小组课、公修大课相配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创造同步、多维的素质教学空间,构建高师声乐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的声乐教育学。

注释 :

①②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③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2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主要是以小课的形式进行的,即一位声乐教师对若干名固定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从一而终地来组织教学。声乐本是一项技巧性极高的学科,而以小课形式为主,则导致同事之间缺乏交流,造成技术封闭,同事之间的优点长处得不到传承,每人都按各自的方法教学,必然学不到别人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经验,大大妨碍了声乐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由于每个教师的程度是有差异的,又各有长处,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陈旧。有些教师不充分考虑学生嗓音条件的差异和音域情况,对他们有选择、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而是以不变应万变。多年来始终用老一套教案教学生,曲目总是那几首,每一届学生都唱同一支歌,男女生所唱曲目连调都一样,致使授课乏味,没有新意。现在的声乐教材作品丰富多彩,仅选择几首曲目传授,不考虑学生的喜好、兴趣以及作品是否适合学生的声音条件,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品的完成质量,同时单调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忽视声乐理论教学。由于受西方艺术教育体系和非师范专业艺术院校教学影响,近几年,高师声乐教学忽视了系统的理论教学。有时,教师即使讲解了一些声乐理论,也只是散见于平时的技能课教学中,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学生尽管在歌唱技能、技巧上有了长进,但对声乐理论却是一知半解,这对于将要走上中学音乐教学岗位的师范生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四)教学方法不科学。有些声乐教师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去分析作品的内涵,把作品理解透再表现,而是让学生找原唱,先听感觉,再照猫画虎地去练唱。这无形给学生的创新套上了枷锁,学生在表现作品时总摆脱不掉原唱的束缚,丢失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同时这种教学往往使学生养成吃现成饭的坏习惯,遇上原创歌曲就不知如何唱了。有些声乐课教师不是讲课,而是唱课。一堂课就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这种授课方式把学生囿于教师的思路范围,往往是教师费力不小,学生进步不大。这种包办一切的幼儿园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高师声乐课改革措施

1、采用小组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高师的声乐课应按学生进校程度的高低分成小组课与个别课,程度高的上个别课,程度浅的上小组课。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互相观摩,增强歌唱的信心和学习热情;互相判断、指出对方歌唱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老师的点评指导,既“诊断了病情,又掌握了医治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突出体现了注重教学能力培养的师范特征。个别课上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人的嗓音条件制定教学方案,一切教学手段都是围绕学生个人的情况而实施,使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更快地提高专业技能。小组课和个别课还可交叉进行,对各方面能力明显超出小组其他成员的学生,可安排上个别课,以求更快更高的挖掘其潜力;对于个别课无明显提高的学生可调至小组课,以便激发其学习热情,这两种教学形式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显示出音乐教育专业机动灵活的全方位声乐教学优势,也体现了师范性与专业性的辨证统一。

2、更新教学内容。要让每位学生掌握不同风格特点、不同民族风味的中外声乐作品6~8首,这样也促使声乐教师继续学习,不断创新,提高讲课艺术品位,一改吃老本、用几首曲子打天下的旧习。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艺术性高、时代气息强的新歌作为高师声乐教材,这些新歌有利于提高学生试唱新歌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歌曲时代风格的能力。

3、强化声乐理论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地讲授发声、演唱的原理,使学生对其参与发声歌唱的各器官进行有意识的操作与控制,有利于学生掌握好发声、演唱有关的技巧,如吸气与呼气的方法,喉器与共鸣腔体的调节等等。学生的声乐理论学好了,就可运用所掌握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声乐实践,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有效地促进技能课的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3

关于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辅助学生学习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被提出,在这一时期美国著名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针对教育科技的工业化进行了著名的演讲,此后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也明确了在电脑个人化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可能性。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利用线上免费公开课程进行教学的概念才得以形成,2007年时犹他州州立大学就在教授大卫·怀利的努力下建立了一个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原型,并且将其开放给全球有兴趣的研究生进行选修,但是也只有来自8个国家的50多位研究生参与了进去。一直到这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出现才真正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赛巴斯汀·索恩新成立的知识实验室就是这一发展的重要推手,在此之后美国的顶尖大学几乎都陆续建立了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并在此过程中兴起了一批专门的课程提供商,如Coursera、Udacity、edX。之后这种教育模式也开始被普及到其他国家,201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也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中。在我国,诸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都签约了相关的学习平台,MOOC也正在逐渐地被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教育所采用。就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特点而言,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工具资源多元化,这种MOOC课程能够实现将多种数字化资源和社交网络工具整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实现跨地区的资源分享,从而在学生的课程资源和学习途径方面实现了多元化。其二,课程易于使用,这种MOOC课程能够突破传统课程时空上的限制,使得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都可以用此来进行学习。其三,课程受众面广,由于其以上的两种特性,MOOC课程也就更易被利用和接受,也就在受众上实现了扩大化。其四,课程参与自主性,MOOC课程因为时空限制小,所以对于学生在自主性方面的要求也就较高,很多同学可能因为诸多原因,而又缺少必要的约束,所以很多都不能按时完成课程学习的任务,这就对其课程参与的自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MOOC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教育作为人类最为悠久的教育科目之一,其在历史上一直有着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但是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声乐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求。面对高师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有对声乐教育的需求,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精力也十分有限,而此时这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笔者就对其应用方案作简单介绍。在MOOC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利用网络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并在这个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各种人性化的服务是其核心思想。在连结主义式原则的指导下,MOOC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主要如下。首先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实行MOOC,要注重课程设计的集结性,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时大量的资料能在线上不同网站传播,然后在MOOC平台的集结下将各种资讯汇集成一个通讯报导或网页,为学习者提供较为方便查阅的选择渠道。MOOC环境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远程授课环境,因此主要的授课方式是通过视频教学,声乐课程也不例外,老师在视频中进行基本的声乐内容教学,并上传视频至课程平台,供同学们学习和练习。其次,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实行MOOC还要注重教学设计的混编性,也就是说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与此节声乐教学相关的内容实现连接,这种看似混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有序的扩大学习者知识面的途径,可以将声乐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同类作品欣赏等联结在一起。第三,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实行MOOC还要注重因材施教,就是指对于不同的学习对象,教师要为他们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以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第四,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实行MOOC还要注重对学生信息回馈的收集,而这种信息的回馈和收集可利用自动化的线上评量系统,根据学习目标编排的教学内容和想法进行收集与整理。声乐课程主要需要较多的练习,而MOOC环境下老师难以一对一辅导学生,因此需要借助同学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学习效率。除开视频授课和课后作业,应鼓励同学们多多采用课堂论坛,这样便于老师及时看到同学们的反馈信息,掌握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4

关键词:直声唱法 优越性 零基础

众所周知,童声是天然的直声,他们的音色纯净,有明显的头腔共鸣,高音无颤抖,假声不嘶哑。童声歌唱带给人轻快、活泼,明亮的感觉。然而,我们现在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幼教老师多数是运用美声或者民族唱法在唱儿歌,经常听到孩子们说:狼来了!狼来了!显然,这种唱法不受孩子们得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师学前专业的声乐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在对学生的声音训练中,想当然的朝着美声或者民族方向进行,教唱几首艺术歌曲就完事;再一个原因是对幼儿园不了解,几乎不去幼儿园观摩实践,不清楚孩子的特点。因此无效教学现象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没有做到与幼儿园“零接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推举运用直声唱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不仅能培养出受孩子们喜欢的幼教老师,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直声唱法的界定和特点

直声唱法属于美声唱法的范畴,是美声唱法的一项技能。严格地说,它并不成为一种歌唱方法,而是一种歌唱发声状态,也就是没有美声唱法常用的颤音(vibrato)的一种发声状态。因为没有音的波动,能准确地发出固定的高音,以达到音色非常透明、纯洁的效果。

二、高师学前学生学习直声唱法的优越性

(一)直声唱法比较适合零基础的学前专业学生

高师学前教育本、专科学生生源多数来自高考文科生,甚至还有一些理科生,而且以第一自愿报学前专业的寥寥无几,几乎是服从分配调剂过来的学生。录取时没有经过任何技能测试。他们的音乐基础素养普遍较低,几乎是零基础。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对声乐演唱技巧更是感到陌生和无从下手。嗓音条件都很一般。针对这种情况,要让学生在两年内学会歌唱发声的技巧,学习美声或民族唱法,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是比较困难的。

人声原始的发声是直的,这从少年儿童的歌声中可以听到。其实,成人也是一样的。所以,直声唱法是发声的自然现象,是男女老少都能做到的。而这种直声在学前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于声乐几乎零基础的学生,把原有的直声训练完美是完全可能的。

(二)教学内容适合运用直声唱法进行训练

高师学前声乐教学目的不同于音乐系,他们以中外艺术歌曲为主,而学前专业应该以唱好幼儿歌曲为主。儿歌作为歌曲的一种形式,它有别于成人的艺术歌曲。在唱儿歌的时候,要注意在题材、韵律、节奏等方面围绕着童趣这一特征,来表达孩子的快乐,如果用美声或者民族唱法演唱儿歌,很难达到表现童趣的艺术效果。演唱儿歌不仅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还要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并多借助形体舞蹈动作来表现,歌唱中注意保持声音高位靠前,在气息支持下发出纯净的直声,充分展示幼儿歌曲。

(三)直声训练适用于大班教学

直声唱法是目前欧州合唱最通用的唱法,在合唱训练中,要摒弃个性化的音色,避免颤音。因此,在训练中,要求男女合唱队员模拟童声,力求直声,力求气息平稳。一旦有某个队员发出颤音音色,会影响到音准,很容易听出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各级大学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也是呈逐年递增态势,学前专业也不例外。在生源多,学时短,师资缺的现状,可采用以班为单位进行直声唱法的训练。我们学院有学前本、专课的学生五百多人,都采用的大班授课。经过一到两年的发声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掌握直声唱法,并运用到儿歌的演唱中。大班授课极大地缓解了师资紧缺的现状,而且教学效果不受影响。随着学生对直声唱法的逐渐掌握,课上唱着富有童趣的儿歌,课堂洋溢着愉快的氛围,再也看不到学生脸上以前那种对美声、民族唱法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在儿歌的演唱中仿佛回到自己的儿童时代,让歌声真正做到与孩子“零距离”!

三、直声唱法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训练学生学会正确的均匀的呼吸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道出了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没有正确的吸气方式,哪有正确的发声呢?所以,训练呼吸很重要。可以让学生体会闻花的感觉,慢慢的用鼻子吸气,感觉腰围一带有扩张。之后保持几秒钟,再用嘴发“S”或“U”的声音,让气息均匀平稳呼出。注意吸气要深,控制好气息,在集体课上,判断学生吸气是否正确,主要看她们的肩部是否抬起,如果上抬就是错误的。

(二)在自然声区训练,选择从高音到低音的练声曲为主

儿童的音区很窄,大致在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E之间,所以,对于没有基础的学前学生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把自然声区练好。要训练声音保持高位靠前,让学生感觉声音是集中在硬腭上的。同时要注意口型,嘴要张开并微微竖起,有助于声音的圆润,帮助声音打在硬腭上;

在较高的音符上起音做发声练习,比如发U母音,训练头声,比较容易体会到头腔的最佳位置,并通过找到的头腔位置,从高到低的练声曲使低音也能保持在头腔位置上。用头声贯穿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E。在直声训练中,注意要在意识上努力使气息保持均匀,听觉上严格监督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直,多点练习,就自然会掌握了。

(三)注意发声时声音轻柔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5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 双向选择 师生配置方案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声乐歌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声乐课一般是贯穿始终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及创作歌曲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课上不能范唱是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

第二、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三分之二为声乐主修考入大学,声乐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整体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二分之一来自于我国广大农村,将来他们的绝大部分也将回到农村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农村尤其是在山区音乐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下,声乐歌唱能力是上好音乐课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第三、高师声乐课教学一直沿用音乐院校的模式,无论就教材使用、授课方式、课时安排以及师生配置方式,均已沿用十几年,暴露出一些不足。就我系的情况来看,尤其在师生配置方式上,我系的分配方式是新生入学后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分至各教师进行小课教学直至毕业,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这种配置方式有以下几种不足:

1、这种师生分配方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声乐课不同于理论大课,属于技能小课,授课过程以师生一对一方式为主。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无论在歌唱方法,技能技巧,教学方法手段,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小课教学由于师生之间的频繁交流更为突出。声乐课教学中,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是否认可,是能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在小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个性品质决定着是否能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制约学生歌唱能力的发展及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利用这种差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声乐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环节。

2、这种师生配置方式,不利于形成一个竞争的、有活力的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搭配的相对稳定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这种搭配过于稳定就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高师音乐教育自八十年代后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师资质量比过去也有显著提高,但绝大部分师资脱胎于应试教育的旧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老化,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客观存在的。师生搭配过于稳定,无形之中助长了某些个别教师在专业上不求上进,出现吃老本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挫伤。长此以往,教师没有危机意识,不必担心无课可上,无学生可教,学生的歌唱水平无显著提高,彼此之间可比性不大。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逐渐涣散缺乏活力,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这种配置方式不利于高师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不利于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长远利益。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一个单位不断发展的动力。师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无法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从而影响了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师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音乐师资提出了全新的质量标准。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更为重要。

2001年7月,在音乐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声乐教研室迈出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在师生配置上实行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情况选择学生。双选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双选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声乐教研室分配至各教师名下学习,在第一学年期末考试后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对每一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有一个普遍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歌唱水平,声音条件,学习态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这样双向选择就更具可比性,目的性。在双选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私下游说学生或干预学生的选择。

第二步 在系领导的安排下,由系办公室组织学生依照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双选。班主任,辅导员要认真细致作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提示学生要把握机会,慎重选择。后由办公室统一发放填写双向选择志愿表。志愿表分三个志愿,依次填写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的姓名,填报完毕后由系办公室统计并存档。

第三步 由声乐教研室组织选择学生。根据办公室的统计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选择一般以学生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依据,若第一志愿教师课时已满可顺延到第二志愿教师,第二志愿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脱拒收学生,更不能因学生选择其他教师而打击报复。新的师生搭配形成后直至学生毕业,原则上不在改变。

双选的功效:

第一 双选激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创了全系良好工作作风新局面。过去,小课教师迟到,早退,上课时间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课上聊天、接打电话,范唱少,把声乐课简化为唱歌课,诸如此类的消极授课并不少见。自实施双选之后,以上现象基本已杜绝。教师们绞尽脑汁,用丰富多变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改变过去单一的小课方式,辅之以理论课,实践课,观摩课,集体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还积极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益友,是相互切磋专业的同行。可以说,双选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带动全系的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 双选转变了全系的学习氛围,坚定了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声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是依靠声情并茂的歌唱来构建艺术形象的听觉艺术。美妙的声音依靠的不仅是高超的歌唱技巧,气息控制能力,歌唱者对音乐的准确把握,对音乐形象的恰当表现及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都对艺术的歌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师声乐学生由于入学前声乐学习急于求成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歌唱习惯,这些习惯需要在课上耐心细致的纠正并重新建立起正确的歌唱习惯。在这里教师的工作态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使学生树立起歌唱的自信身心解放的投入歌唱?双选充分改善了学生的上课环境,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下进行。教师的教学由模式化转为个性化,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化,教师的角色由简单的施教者转化为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的双重角色。师生之间加强了互动,信息相互交流反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声乐课不再是枯燥的发声练习,作品演唱,而是融情感,技巧,艺术,表演以及思想道德意志培养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为艺术的创造者。歌唱能力,表现能力的逐步提高激励着学生更主动积极的学习。

第三 双选增强了技能课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声乐艺术是不断发展的艺术,无论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曾经被高校拒之门外的通俗唱法,其歌唱方法,艺术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竞争的观念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也对教育领域产生很大的冲击,各高校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系教师努力调整教育思路,更新教育理念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培养出使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创造精神的新世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众所周知,学术理论水平较低是高师技能课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制约整体师资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为先天文化素质营养不足。其二也是主要原因,后天努力不够。这样在对作品的理解处理就会比较肤浅和表面化,很难挖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对教学实践缺乏理论化,概括化,深刻化,从而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双选之后,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大量音乐论著,撰写学术论文以提高自身的学术理论水平。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多次自费赴京观摩专家演唱教学,以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目前声乐教研室有五名年轻教师在读音乐理论硕士研究生。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6

视唱练耳是通过视唱练习和听音训练等途径和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记忆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包括提高音乐感知力和音乐鉴赏力。音乐感知力即培养学生的音高感、节奏感、音强感、音色感、调性感和音乐表现力等能力。音乐鉴赏力即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形式和体裁、风格和审美 情趣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能够准确地阅读乐谱和理解乐谱的内涵,运用内在听觉展现音乐形象,从而具有表现音乐的能力。声乐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是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声乐演唱及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注重基础训练

大学一年级视唱练耳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因不善于科学用嗓,而导致一节视唱课结束觉得嗓子很累,嗓音条件较好的学生完成视唱曲目的能力相对较强,而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完成相对较弱。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这种差距逐渐缩小或甚至消失,这不仅源于视唱练耳课程的训练,还源于声乐中的基础训练让学生在唱准音高的同时注重运用好的发声方法,巩固和拓宽了学生的音域而唱出平时用真声难以发出的高音或低音,使学生完成视唱曲目的能力得到提高。

根据视唱练耳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视唱练耳基础训练有节奏与节拍训练、调式与调性训练、力度训练、旋律训练和听音记谱训练等。这与声乐的基础训练发声练习联系紧密,声乐发声练习离不开视唱练耳的调式与调性训练中的音程、音阶及和弦训练、旋律训练、节奏训练等环节。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音技能技巧最基本的一种练习,通过发声练习解决如发声的位置、气息控制、音域、换声点等声乐技巧问题,是获得科学歌唱方法的重要途径。声乐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发声练习与歌曲作品的演唱两个部分,在这两部分教学中,视唱练耳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即使能较自如地调节自己的声音也不一定能准确唱好音高和节奏,那更谈不上用娴熟的声乐技巧来演绎音乐作品。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声乐初学者采用的发声练习及练习曲不尽相同,基本的发声练习一般以音阶、琶音为主,再根据学生的发音特点选择一些母音加以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的基本训练中必须先掌握调式音阶以及和弦的构唱,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声乐技巧来构唱音阶及和弦,既巩固了发声技巧又让枯燥的音阶、和弦的构唱练习更加准确。没有歌词的声乐练习曲唱起来难度较大、篇幅长,这就对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进行看谱视唱,再选择合适的母音进行发声训练。

视唱中包括各种速度、力度、表情记号等,它不仅是乐句之间、段落之间进行对比的重要手段也是情感的表露与体现。要完成完整的视唱曲目,必须把以上内容充分地表现出来,无论是单声部、多声部视唱在练习过程中力度控制是发声技巧的体现,应避免死板的喊唱。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时和视唱教师在授课时都会要求学生用轻声或弱声发音,轻声不仅有利于让耳朵准确分辨其音准程度,而且可以帮助练习者感知声带某一部位的准确点,并做进一步调整达到音准和发声技巧的完美结合。特别是碰到唱长音时更需要在声音的延长过程中用气息保持住音高、控制好歌唱力度,避免出现上下波动让声音更圆润。

二、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注重对音乐 “听”与“唱” 的感知力与理解力的培养

声乐教学是通过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使学生达到能够熟练运用某种歌唱技能或歌唱方法进行歌曲演唱的目的。无论歌唱还是乐器演奏,都离不开音乐听觉,在“唱”与“奏”的实践中,内心听觉重点要把握音高、旋律、节奏、音强、音色、乐句组织、乐曲风格等。完整的音乐听觉应该体现对这些方面的整体感知和理解。在对乐曲理解的同时进行整体的构思想象,从音乐作品风格、情绪、形象到作品调性、力度、色彩、速度的处理都离不开细致、准确的音乐感知力与理解力。声乐和视唱都要用内心所构造的声音画面去引导自己的歌唱。内心构造的声音是靠“听”来完成的,它是通过严格的视唱练耳训练得到的。从视唱练耳训练中掌握音高、旋律、节奏、音强、音色、调性感等技巧,从声乐训练中听教师正确发声范唱到学生模仿发声,再到教师评价、纠正学生让学生再次调整状态进行歌唱,都离不开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在教学中让学生一定要注意听自己的声音,学会在唱的过程中运用内心的听觉不断检查和调整自己的音准和节奏,通过声乐良好的发声方法并带有表现力地歌唱,就会把各种音乐要素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注重对乐感的培养

乐感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从视唱练耳训练中的音乐节奏、旋律的把握到声乐歌唱中的圆润、细腻、流畅的处理以及歌曲鲜明层次感的表达都离不开乐感。 节奏是乐感的核心,演唱者如不能在同一节拍与速度中演唱,就会出现赶节奏与拖节奏的现象。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反复训练学生节奏感的把握是重点,只有通过视唱练耳严格的节奏训练,才能在看谱视唱和声乐演唱中表现出较强的乐感,演(视)唱中体现了节拍节奏的基本规律才能提高音乐的美感。在两门课程教学中的“视唱”与“歌唱”都要求学生要圆润、细腻、流畅地表现音乐,尤其在声乐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歌曲时,由于乐句的衔接不连贯,时断时续而导致音乐的完整性的缺失。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演唱时对乐句节拍尾音的忽略,即当乐句将要结束时,演唱者情绪松懈,把应该四拍的唱成了三拍半,这实际上是学生不重视节拍节奏而引起的,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这说明在视唱练耳教学环节中基本技能把握不到位,在每个音(字)的衔接时应该用气息支撑住,连贯唱出准确的音高节奏和准确的歌词发音。如在歌唱乐曲时字与字衔接时要紧密,结尾的字与下句的字头要贴住,不留有空隙,母音换字时不要有大的动作与变化,让声音连在一起,用气息支持,把每个音均匀、连贯地唱出来等,这也是声乐教学中歌唱音乐作品不能含糊的地方。因此,把握乐感,注重声音的连贯和乐句连接的紧密,才能达到完整的音乐表现力。

四、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强调音乐实践,注重音乐记忆与想象力的培养

我们理解的歌唱是音响艺术,不是歌唱者随心所欲唱出来的,是作曲家们运用音乐的多种素材,把节奏、节拍、调式、和声、对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精心设计出来,用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音乐作品。视唱练耳与声乐课程是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音乐记忆力与想象力等多向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记忆音乐的能力,如听音记谱中,进行音高、节奏、速度、节拍、调式、调性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综合训练,经过较长时期的锻炼,不断总结,不断记忆,展开想象,才能完成记谱任务,从而培养和锻炼音乐的记忆能力与想象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节拍等,要大量进行看谱视唱和重点视唱曲目的背唱或默写,通过视唱曲目的背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注意音乐中的节拍、节奏、音高、强弱等不同要素。让学生大脑中积累和储备大量的音乐信息来增强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度,培养和锻炼音乐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在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试唱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的处理。其中,对一首全新完整作品的旋律处理实质上就相当于视唱若干个乐句,歌曲的旋律背唱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演唱过程中通过想象勾画出与作品相符合的画面或形象,并全身心融入到作品情景中调整好发声器官状态,细致准确地将作品演绎完整。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众多的音乐术语和表情记号,有良好的视唱练耳训练作为基础,能够极大地帮助他们演绎完整的声乐作品。在不断演绎完整的声乐作品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打下了基础。

把视唱练耳与声乐融会贯通有机链接进行教学,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将这两门课程的技术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从音、范建明 《基本乐科教程 练耳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