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范例

高师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高师艺术教育要求的师资质量越来越高。由于高师学生素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高师声乐教学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勇于进行探索与尝试。在教学实践上,声乐教师应遵循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做到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并注重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使高师声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自身感悟,浅谈关于高师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育;素质;声乐教学

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在我国的声乐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新世纪高师声乐教育的不断探索、改革,如何进一步提高、丰富和完善声乐教学质量,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和培养新时代的歌唱者,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每一位声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高师声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正确的歌唱方法与良好的声乐理论基础

声乐教育就是声乐教学者将声乐的审美观念和歌唱技能、方法、训练内容、表现手段传承给受教育者的活动。声乐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科学的发声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方法,这将对受教育者来说受益终身。教师作为学生声乐学习生涯中的第一“引导者”,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声音概念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1声乐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育,它离不开正确声乐理论的指导。声乐教师必须运用有效的声乐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因为正确的声乐理论知识会给学生的声乐道路以强大的影响,甚至一些理论内容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和定向的作用,会避免或减少学生走弯路。

(二)准确辨别声音的对与错与纠正错误声音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辨别歌唱者声音正确与否的能力是反映他教学能力的表现。听辨是教师判断学生声音好与坏的最直接途径。运用它可以判别学生演唱和发声时音准、音质、共鸣、音色、气息、位置等方面的工具。听辨能力强的教师可对演唱者的声音作出科学的指导和调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及认识。反之,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正确歌唱,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在这一方面,笔者相信凡是受过专业训练、具备较强的演唱能力的教师大部分都能做到这一点。而具体到能否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把错误的声音改正为正确的声音这一方面来看,答案并不理想,仍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学习。

(三)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授课形式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若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师必须具备较强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结合实际,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演唱情况而言,做出准确到位的评判和评价。用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和启发学生。当教师通过讲解比喻性质的语言,可以让声乐学习者更直观也更加容易地理解歌唱中那血抽象的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歌唱者学习效率,如有的老师在向学生讲述声音与气息的关系时,会讲到:歌唱就像放风筝一样,每个声音都有“风筝线”(气息)牵着,每个声音都搭在气息上。相反,声音不以气息为支撑,就会像风筝断了线一样,失去放向,摇摆不定。当以这样的形式向学生表述时,学生会在脑海中产生有根据的联想,结合自身的实际歌唱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会让歌者对歌唱状态的抽记忆转换成形象记忆,才会使歌者在歌唱艺术上不断进步和提高(四)新时代要求的歌唱者与声乐教育工作者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歌唱技能,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从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中总结与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从学生主体中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正确的教学行为。声乐教师的质量是声乐艺术延续和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声乐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素质条件以外,还要不断吸收新时期的歌唱经验,善于与他人合作,吸取别人的长处,从而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素质条件,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

二、声乐教学所遵循的教学特点

(一)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展

由于学生的个性、生理、兴趣、心理等诸多方面造成了学生的差异性,特别是音乐技能方面的差异性很大,这是教育的客观性,也是音乐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面对这种差异性,高师声乐教师应选择积极应对而不是一味忽视。要尊重个性差异,不能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不同基础的学生,因为这不符合事物发展性的规律。教师应积极的鼓励和指导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逐渐缩小个性之间的差异。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对每一位学生实施声乐教育的教学过程。此外,声乐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前进方向。

(二)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在声乐艺术的学习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声乐艺术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例如,由于当今社会的艺考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学生是为了顺利考上大学而选择艺术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突击”完成的,可以说专业基础并不是很稳固。升入高校以后,需要高师专业教师的长时期的耐心教导才能夯实专业技能。

(三)加强艺术实践

由于当今的高师声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据笔者了解,很多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舞台实践的机会。声乐的实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生活实践;二是排练厅中的教学、练习和排演的实践;三是面对观众实地演出的实践。第一方面,因人而异,有的学生比较主动的去观察、体验,但有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深入到生活中去,社会经验十分贫乏;第二方面的实践在高师声乐教育中比较重要,但实施力度有待提高;第三方面相对于前两方面更加薄弱,缺乏这种实地演出致使学生的演出经验十分欠缺、自信心不足,不能将在课堂上所学习的专业技能以较好的艺术效果呈现给观众。因此,负责任的教学单位和声乐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因为它关系着声乐艺术的生命力和价值,关乎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高师声乐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吸收新的信息,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歌唱者和未来的声乐教育工作者。

作者:彭俊园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注释:

1.薛良著.《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2月:1页.

参考文献: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2

高师院校的声乐课设置,一般为一年的集体课,学生入学专业、程度不同,“同等对待”,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主要的教学设计问题。面对集体大课,教学形式多为独唱或是齐唱、合唱等,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发音技能与演唱作品流畅性,教学内容多为短小作品。课堂教授时间分配不均衡,过多的学习停留反复在西方声乐技能学习上,导致学生声乐学习认知单一性,认为声乐学习就是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对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艺术特色等内容讲授甚少,忽视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品文化内涵交叉渗透学习与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技能小课学习,教学内容融入“声情并茂”的艺术表演,教师与学生以突破技能技巧与表演的大作品演唱流畅度结合考核评价标准进行授课。

高师声乐教师过多强调“技”(身体机能)与“技”(表现力),忽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与含义,培养自身内在民族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能“表错情感”,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交流,导致作品的传唱度小。音乐作品的自身多重创作的效果,作品本身的内涵,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听众的感受,再模仿的间接传递,流动性带动艺术的发展,所以内部的文化才能带动外面的发展。声乐的学习应为知识与技能、综合素养、个性的发展,技能的模仿学习,将共性功能强大,不利于个性的拓展;声乐的表演应是内在的民族素养感知转化为外在的“声情并茂”展示,单一的炫技切断了与听众的交流,阻断了音乐的情感交流。虽然在高师音乐教育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视唱练耳、自弹自唱、曲式分析、音乐美学等音乐要素的学习,但学科学习的单一性,学科学习缺乏交流,声乐教师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发展不健全与缺失。声乐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观念与内容陈旧,也是阻碍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问题之一。现阶段的高师声乐教学培养内容中忽视了学生的民族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结合,阻碍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审美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呈现出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的意义

新课程标中强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影响中对学生构建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高师作为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基础,应在课程中逐渐加强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不同时代、背景、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加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还可以很好的了解多元文化,扩大艺术视野,体会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其他门类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民族的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快速的疏导,而是教学对象与实施者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声乐专业的培训,不在单一针对声乐理论的教授,更多是引导如何运用作品内涵认知去传递情感,通过了解作品风格、风土人情等民族与地域性人文文化,在积淀中沉稳提升,更直观的提高自己的民族素养,逐步提升自我的声乐演唱水平。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风雨的积淀,音乐文化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哲理,更多推崇自我的民族精神、民族素养。良好的声乐民族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更能帮助演唱者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所以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传统要合理的渗透,从本地域熟悉的音乐作品入手拓展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作品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祖国,能以正确的认知观念去了解民族文化、作品的内涵,从熟悉的音乐作品学学习,学习可以再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逐步提高,可以让学生在放松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学生在演唱作品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分析作品,让学生内化作品内涵,不仅可以储备不同的学习阅历,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相长,更好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更好的诠释演绎作品,达到教学的共赢目标。

文化的传统与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人与人互动的学习中得以传播与实现的。民族的发展带动的不仅是人口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教育中修正提升人们的思想与文化认知,高师中的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履行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全面素质教育双重的使命,所以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演唱不应是单一的炫技无内涵的表演,应是好声音与真感情的融合的共生体。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当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丰富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民族文化底蕴,才能心领神会了解他人之意抒发自我之情,引起感情的交流,引导肢体与情感的二度创作表现,达到自身、歌曲与观众的和谐审美共鸣。

三、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实施建议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学科交叉发展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学科面临更新、多元化的研究体制。声乐表演的外面展示效果反应内在教学民族素养积累程度,只有加强两者的融合发展,才能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多元化师资人才,体现学科的真正价值。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素养,弘扬民族精神,是教育者基本的教学责任。那么如何将民族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师声乐教学中呢?

(一)声乐作品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要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应兼顾传统与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地域文化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结合。在演唱作品之前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查阅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歌曲风格与艺术特色,以便于学生真正完成作品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熟悉的地域音乐学习,拓展到不同民族语地方的音乐作品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地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的审美培养,构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深入的认知感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诠释作品。

(二)和谐发展中的声乐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高师声乐教学观念,将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结合本土的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还原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关注学生技能的学习同事,延展学生的音乐民族素质内涵的学习。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构建声乐课程群,加入地方性与民族文化引入课程,直观的体验。加强的联系,深入到地方音乐文化采风,返校的民族采风展示,创编声乐小品,实现学期声乐教学观摩,帮助、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巧妙设计民族元素实践活动,把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创新艺术形式,例如民族歌曲的排演或是创编,让学生渗入体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同辈群体的感染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声乐教学的拓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曲式结构、地方风土人情等加深作品印象,激发情感的形象,使作品更立体化与学生本体结合。推动和谐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

(三)高师声乐教师的自身知识建构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循环,良好的示范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可以说实施者自身的艺术底蕴与教学师范技能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充实的教学内涵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学习时期学生的教学需要,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声乐教师正视自身民族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加深民族音乐史、专业技能的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综上所诉,可持续发展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不断需要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看看到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融会贯通的西学中用,更多是在不断学习中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应多要注重学生自身内在的民族素养文化的培养,真正成为音乐文化传承与推动的人才。尝试、实践、创新良性循环,将声乐教学从片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理性的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中新型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可持续模式构建。

四、结语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3

【摘要】

声乐教育是高师的主要课程之一,它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近年来,教育领域,也对其格外重视。但是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带有浓厚的家庭作坊色彩,最终导致学派之争。这些都阻碍了高师声乐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滞后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的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本文从教学现状入手,针对当下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后期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改革,提高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师;教学改革;声乐教育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也逐步提升,对于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的高校普遍扩招,导致各个专业的学生数量明显攀升。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的学生数目也在急剧增加。声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是高师的声乐课程,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习一些基本的演唱技能,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很多学生都不具备任何音乐修养,演唱能力也很差,因此高等师范学院教师在教习的过程中,难度增加。还有就是,很多师范学院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借鉴与专业的音乐教学模式,这是不可取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部分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要具有教书育人的本钱,而不是去专业的表演。这样一来,就偏离了高师声乐教育的初衷和目的,不利于后期的发展。因此,高师音乐学院要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准,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培养出符合中小学需要的音乐教师。

一、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一直借鉴西方的教学经验,虽然对其进行了改进,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方面一直采取的是专业的音乐学院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教育全面改革的今天,这种教育模式直接违背了高等师范声乐教学的目的。我国高师的声乐教学课程单一,而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高低。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其一,很多高师都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最后成为一种枯燥的音乐模仿课程。加上声乐课程教授方式资源,使得声乐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最终导致声乐课程停留在模仿教师唱歌阶段。其二,我国高师的教师来自于专业的音乐学院,因此,这些人在教习的过程中,更多的采取传统的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忽略了高等师范音乐教学的目的。其三,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思路,就是一对一,灌输等教学模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现在扩招的情况,非常不适合。虽然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但是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这种方式已经不可行。而且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的接受方式,让师生间少了交流,学生学习也非常的被动。其四,学生普标缺乏积极性。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没有音乐素养,因此在学习课程时比较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非常的被动,觉得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缺乏一定的乐理知识,对老师也是处于盲从状态。然而高师的音乐学院的学生目标就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想要适应这个岗位,需要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而院校的声乐课程则主要着重点是对舞台表演方面,但是更多的院校则是以声乐理论为主导地位,忽略了表演那一项。

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的发展变更,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要,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高师的声乐教学质量是以后中小学生音乐教习的关键,因此提升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一)改进高师的教学内容

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则需要联系当前中小学音乐的教育基础,把基础的音乐教学加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中去。首先,要重视音乐理论与音乐的教学方式。师范院校的学生目的是为了教学育人,而不是进行专业的演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出了基本的声乐技能学习,还要加强音乐理论和声乐教学方式的学习。其次,要将歌唱心理学加入到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表演离不开心理活动的支持,因此在声乐艺术中,心理活动影响着声乐表演。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需要一定的声乐表演技能,而且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直接决定着声乐表演的成败,只有将心理活动良好的运用到声乐教学过程中,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后,要将实践活动带入中小学课堂。因为师范学院面向的是中小学校园,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课堂,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增长自身的教学经验。

(二)改革高师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声乐教学中,可以使得课程更为直观和生动。另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老师授课模式,改为研讨课。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地位变为主动的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要提供多个机会,锻炼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课堂上所学习的演唱技能,需要有展示的机会,因学校组织一些演唱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总结

高师的声乐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关系着我国中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发展。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依旧不适合当代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师范人才。

作者:周璇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海英.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5,(01).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摘要】

教育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同时也影响着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包括一直以来以“口传心授为主”的声乐教学。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之下,高师声乐教学如何更广泛、深入地结合信息技术来推动教学改革,使之适应教育信息化对声乐教学发展的新要求,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将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声乐教学;改革实践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推进社会信息化必须“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育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其技术特点是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

一、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或意识方面,教师们普遍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高度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声乐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教学虽然有很多值得继续发扬的优点,但已然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亟待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探究为中心;以专业教育为中心转向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向课内外相结合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进行学习评价。推进研究型教学,提高实践能力。首先是学生的学更加强调自主性,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的不同,获取知识的方式或途径也不同。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自主化、个性化、碎片化等特征,学生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了解很多知识信息,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求学生杜绝网络,一心专注于教师的课堂,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传统课堂讲授虽然体系化、结构性较强,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步伐不断加快,甚至于结构知识的体系也更加频繁地被解构和重构。所以,故步自封只能像过时的知识信息一样遭到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在理念上跟上时代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信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应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其次,虽然声乐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但总体来说适应新型信息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先不论教育教学理念的问题,就是单从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来看,长久以来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仍是以口传心授为主比较单一。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模式是必要,不可缺少的,但不是唯一的。声乐学科从内涵到外延,是一个比较宽广、庞杂的体系,仅仅靠“一对一”课堂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信息多媒体技术为声乐教学打开非常便利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不仅不会对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产生威胁,反而会利用其优势使教学效果更加形象直观,大大节约教师精力,使其更多地用于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上,如对气息、吐字、声腔、情感的整体歌唱状态的把握;对如何引导学生更加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情感等等。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践

(一)建立声乐资源信息库

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里筛选、编辑和声乐学习有关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储存,凭借计算机有着巨大的信息储存处理功能、查阅资料方便的特点,可为声乐教学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就像一个虚拟声乐信息图书馆,如作品库里包含古今中外声乐作品的乐谱及作品背景分析、不同歌唱家的音频和视频版本;教学库里有中外声乐教学公开课视频;剧目库包含中外歌剧、音乐剧及音乐会等音像资料等。声乐信息库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动态资源库,不仅要尽可能的全面深入,还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及时整理入库。面向所有声乐师生开放、共享。资源的丰富与集中,带给师生的不仅仅获取资料的便利,更能调动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观摩音像资料的同时,结合背景信息或脚本资料,能够更加形象、深入地理解声乐作品,进而增强音乐处理和表现能的力。通过对不同演唱版本的揣摩和比对,归纳总结音乐处理和舞台表演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从而增强表演欲望,提高舞台表演水平。

(二)提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和编辑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声乐教学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架钢琴所进行教学必然会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声乐教师需要掌握一些信息获取和编辑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然后综合应用图片、文本、音频、视频、动画以及虚拟现实等多种媒体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教师和多媒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无趣。如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完成学习评价与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较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现代教育媒体,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拓展了教师的业务技能,也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创新能力。其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技能分析的能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改变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声乐教学实际中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如气息的对抗,高音的关闭等等,以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打比方,做示范等手段来引导和讲解,而且还要根据学生每次上课的不同状态进行不断调整,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稍差的话,教学效果就不明显。而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能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化、高度信息化、网络互动化等特点。它对人们从生理上、机理上了解和掌握歌唱中声带及有关肌肉运动时的状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声乐教学从传统模式转变为可视、可听、可延续的声乐教学模式。如运用声谱分析技术、慢速闪频观察仪、肌电测验仪、MIDI技术、录音和录像功能等多媒体技术,从音色、音质、频率、振幅、泛音甚至具体发声部位入手,借鉴医学、频谱学、空气动力学、声学等理论将歌唱发声过程中的呼吸肌能运动状态等教学要点制作成形象直观的三维动态影像,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图形将重点部位放大、定格、亮显,变抽象为具体,变想象为形象。采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多媒体模拟演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统合,增强其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学生对歌唱发声的认知有一个比较直观具像化的科学共性标准。

(三)开发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

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趣味性,深受师生的喜爱。声乐界率先推出在线慕课的是歌唱家戴玉强,他的声乐慕课“戴你唱歌”为声乐学习者打造“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由一系列精心制作的网络视频课程组成。每节课长约25分钟左右,聚焦1首经典声乐作品,由戴玉强全程独家主持,并邀请1位青年歌唱家现场范唱。随后歌唱家张美林推出“美声之林”的在线慕课,都深受声乐爱好者的欢迎。微课使学生在5-8分钟的视频播放中,对课件中的某个环节,进行放慢、放大地直观感受,充分理解具体内容,从而顺利完成学习。微课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效率两极化的问题。微课方便教师在课前传递知识,有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时间高效化。这些新型的声乐教学模式对声乐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以及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确立客观的声音评价,增强音准和节奏感,培养良好的歌唱状态和舞台表演能力,正确地确定歌唱声部和对各种风格流派的把握,提高处理声乐作品表现能力等方面,有着传统声乐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微视频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学生可以便捷地利用各种智能终端观看教师上传到微信平台的微视频,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课堂知识的实践性,增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于声乐教师来说,除了具备良好的师德、精湛的专业技术、娴熟的教学能力之外,还要掌握较好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声乐教师只有保持教学的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更加全面深入地应用于高师声乐课堂,是当今声乐教学模式适应时代教育需求的最新体现。不仅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创新,也拓展了教师的业务技能,使其更加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声乐创新人才,从而推进声乐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孙丽娟 王威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静,张凭栏.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郭俪稚,赵少华.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音乐,2005,(2).

第三篇:民歌表演小组高师声乐教学

【摘要】

民歌表演小组唱作为一项综合性艺术形式,不仅要求歌者具备高水平的歌唱能力与表演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协调配合能力,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素材。然而,要想有效设计和使用民歌表演小组唱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则首先必须对其教学重要性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文章将结合自己的高师声乐教学经验,来系统总结民歌表演小组唱的教学重要性。

【关键词】

民歌表演小组唱;高师声乐教学;重要性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基于消遣娱乐、节日庆典、宗教祭祀的需要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以集体的形式载歌载舞地进行表演,当前被精心编制、艺术化处理之后搬上舞台的民歌作品,在歌唱与表演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技巧性特征,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由此成为人们所熟悉的民歌表演小组唱艺术。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其引入民歌表演小组唱具有多方面的教学意义。

一、丰富学生民歌知识并增强其民歌演唱能力

民歌表演小组唱主要是围绕着特定民歌作品的歌唱活动所展开的,是对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的阐释过程,包括肢体表演、灯光道具在内的其它舞台元素的设计与表现也主要是辅助或者是强化其歌唱活动。诸如云南弥渡民歌《月亮出来亮汪汪》,是由五位歌手协作完成的,主要是借助月光表达对远在他乡的游子的思念之情,歌唱成为该作品传情达意、塑造美感最核心、最主要的手段。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引入民歌表演小组唱作品则必然涉及到培养学生掌握该民歌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意蕴、节奏韵律与演唱技巧等等,由此能够顺利地演唱该民歌作品。这既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民歌艺术情感思想、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的体验,丰富其民歌音乐知识;而且也能够培养其民歌演唱方法和技巧,为将来训练和演唱其它类民歌作品奠定基础。这是高师声乐教学引入民歌表演小组唱所突显出的首要意义。

二、强化学生对肢体表演重要性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与其它类型的音乐作品相比,民歌表演小组唱不仅要求歌者进行歌唱活动,而且还必须配合有一定的肢体表演活动,甚至融入一定的民间舞蹈表演技巧、表演套路等等。然而,此处的肢体表演主要是服务于歌唱活动,处于配合性、附属性的角色,也即是歌者基于特定歌唱环节情感表达、情境再现的需要所自然而然地进行的表演。这由此在强化歌者情感表达效果、营造出独特的演唱情境氛围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以独特的视听审美体验,是民歌表演小组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诸如上文提到的云南弥渡民歌《月亮出来亮汪汪》,中间融入了歌者大量的手势、步伐动作,还有各种各样的队形组合与变换等等,以有效地配合不同情境下的歌唱内容,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情义绵长且给观众以丰富的视觉审美享受。高师声乐课堂在对学生实施民歌表演小组唱教学过程中,也一定会向学生详细说明肢体表演在辅助歌唱、表达情感、产生视觉美感、营造情境氛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培养学生根据歌唱情况来提炼、控制和实施肢体表演的能力。这能够强化学生在歌唱过程中肢体表演的目的性、准确性与有效性,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舞蹈编创与表演能力。这对于将来从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强化学生“唱”、“演”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配合能力

民歌表演小组唱既要求各个歌者能够边唱边动,甚至是载歌载舞;而且还要求诸位歌者之间的演唱与表演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与默契性,由此才能保证整个歌唱过程整齐、有序,强化歌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增强其视觉美感。这也即是要求各个歌者必须要时刻注意自身多方面的舞台行为,包括歌唱行为、肢体动作行为、面部表情、与其它歌者之间的表演配合等等。这是对歌者演唱能力、表演能力、配合能力、应变能力、舞台经验的一个重大挑战,考验其综合素质情况。诸如云南弥渡民歌《月亮出来亮汪汪》,五位歌者时而独自歌唱,独自表演手势动作,时而异口同声,面面相视,相互环绕等等,随意自然但又整齐有序,充分彰显了歌者高水平的综合素养和精心的前期准备活动。高师声乐课堂引入民歌表演小组唱,除了注重培养各个学生的民歌演唱能力、应变表演能力之外,一方面必然会涉及到如何增强各个学生民歌演唱与肢体表演之间的配合能力,也即是根据歌唱的需要,适时地配合以合适的肢体表演或者是舞蹈动作,强化其歌唱情感表达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培养学生与同台演出的其它歌者之间的歌唱配合、表演配合能力,强化彼此之间的默契等等,从而使整个舞台表演显得更加整齐、有序。

四、营造互动、沟通、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其它诸多歌唱活动往往都是单人或者是双人进行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少、沟通有限的问题。这既影响到学生的声乐学习质量和效率,而且也不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民歌表演小组唱则是由一组学生共同完成的,而且中间涉及到声乐配合、表演配合等等,广大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不断地探讨、思考和尝试,由此才能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民歌表演小组唱作品。这一过程融入了大量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对于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此过程中,声乐教师也能够将其它类型的音乐作品引入民歌表演小组唱之中,由学生进行改编、训练和表演活动,实现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探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演唱能力、舞台表演能力、配合能力等等。

总体来说,民歌表演小组唱凭借着独特的“唱”、“演”艺术形式,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丰富学生民歌知识并增强其民歌演唱能力,强化学生对肢体表演重要性的认识和操作能力;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唱”、“演”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配合能力,营造互动、沟通、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等等,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此过程中,声乐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对象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特征,加强对民歌表演小组唱作品的选择和处理,由此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作者:申婷 单位:广西教育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丽华.从民族小组唱的表演特点看中国声乐事业发展趋势[J].国际会议,2015,(10).

[2]刘蓉惠.汉族民歌演唱的用声与润腔特色[J].中国音乐,2015,(2).

[3]韦桂喜.广西壮族民歌演唱风格的探析[J].民族音乐,2012,(1).

第四篇:高师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模式

【摘要】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对象差异性较大,因此,笔者本着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声乐教学模式,提出集体课、小组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演出实践、弹唱教学及教育见习、实习,使其教学更加规范,科学,且层次分明,凸显成效。

【关键词】

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有机结合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大部分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均采用集体课教学模式为主,及模仿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即“一对一教学”,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并且能够匹配自身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以上提及的两种声乐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将其生搬硬套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会凸显一定弊端,且其教学单一。因为学前教育的特点是启蒙教育,所以其教学应体现基础性、实用性、科学性。笔者认为应在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增加小组课,结合演出实践、弹唱教学和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教学,体现其基础性、连续性与丰富性。具体观点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应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形式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探讨已久,无论是集体课、小组课还是个别课孰优孰劣各抒己见,说法不一。笔者通过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发现,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于能够节省教学资源,降低培养成本,普及通识性的声乐基础知识较为适用。其劣势在于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照顾到个人在声乐学习中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体现以点带面的特点,不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小组课的声乐教学模式其优越性在于经济的利用现有的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且相对集体课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专业知识的能力,其劣势亦是不能解决学生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人差异性问题。个别课的声乐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能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能够培养声乐专业能力更加出众的学生,其劣势固然是教师工作量大,教学成本过高,缺少与同学之间的专业交流和讨论,不能够让学生学习形成协作的机制。通过以上对集体课、小组课及个别课优劣势的分析,笔者提倡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该结合以上三个教学模式的优点,以集体课作为主导,小组课为辅,个别课为补充。当前声乐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学制为两年,建议其课程实施方案的设置以年级、学生声乐考试成绩等条件为依据,一年级上集体课,培养学生通识性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教会学生基本的演唱技能,如发声共振器官、共鸣、呼吸、咬字等技巧。二年级开始,以学生的声乐专业考试成绩为依据,对其分组,将其一周的两节课分为小组课和个别课各一节,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个别课教学,良好及以下的学生进行小组课教学,开始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情感表达和歌唱表演的教学。且可以通过阶段性学习考试的成绩,来进行小组课和个别课的学生轮换,形成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机制,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应与演出实践有机结合

声乐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注重理论学习和歌唱技能训练是狭隘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阶段性的声乐学习汇报演出以及音乐会等活动,是教师教授声乐理论和技能课程有益的补充,尤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薄弱,舞台实践经验更是甚微,定期的专业汇报演出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相对来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入的学习声乐,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验证了声乐实践演出融入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且必不可少。此外,可以将学生的舞台表演进行录音、录像,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纠正其缺点,使声乐课堂教学有延续性。

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应与弹唱教学有机结合

弹唱能力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具备一定钢琴伴奏能力的同时,应注重提高提高歌唱能力,强化幼儿歌曲弹唱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弹唱教学通常采用集体课教学,即让学生能够“以弹为辅,以唱为主”,逐渐提高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由此笔者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弹唱教学是声乐教学的外延,是声乐教学重要补充,亦是声乐教学成果的落地。

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应与教育见习、实习有机结合

高师学前教学专业声乐教学实践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实践环节,就是学生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学生从一年级至毕业前,每学期或是每年都有一段实践的教育见习或实习期,教师和学生要经常通过学生的见习与实习来反思声乐教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未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工作,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需求脱轨,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和学生要多参与幼儿园实际的教学观摩。尤其学生教育见习与实习过程中会发现自己需要提高什么技能,提高到什么程度,从而总结和规划自己如何提高相关技能的过程,加强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进而提高其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声乐表演技能及教学技能的提高。

总之,通过融合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的声乐教学模式,同时注重与演出实践、弹唱教学及教育见习、实习的有机结合,即把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使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打开教学思路,从而培养出能够具备专业性、实践性、基础性的合格幼儿教师,为我国培养出21世纪的优秀启蒙教育家、教师打下结实基础。

作者:梁庆东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课程改革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艺术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声乐艺术,为了培养出更加专业的声乐人才,高师声乐教师就应当顺应新课程改革标准,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将高师声乐教学规范化、高效化,提升高师声乐教学质量。

一、重视全面发展,推进声乐教学改革

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更关注与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教学,学生们对于比赛成绩以及名次十分看重,这样的学习观念往往很荣誉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这并不是教师所期望的,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了解声乐知识,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关注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拓宽学生视野,使得学生们能够从更为广阔的角度看待声乐学习,继而才能够转变学生观念,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不仅仅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音乐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教师应当顺应新课标标准声乐教学改革,拓宽教学视野,关注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音乐感悟能力以及审美观念的培养,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重新梳理教学观念,尝试着将学生们生活实际中有关的例子,比如经济、政治、娱乐新闻等等元素添加到高师音乐教学中来,并且尝试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媒体教学设备,通过生动、具体的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声乐知识,拓宽眼界,启发学生们在学习声乐知识的时候尝试着重新构建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声乐演唱类人才的需求,学生们在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时候便能够以更好的标准要求自己,适应现代声乐表演节奏。

二、深入实践结合,推进声乐教学改革

由于高师声乐教学是一门表演性学科,学生们学习声乐知识以后还需要通过实践和舞台表演来将其转为舞台经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实际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众多实践机会但是对于理论知识教学不太看重,进行理论知识指导的机会比较少,然而,任何一门科目都是需要庞大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才能够确立的,教师需要将声乐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巧妙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们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声乐实践训练,提升声乐课堂学习效果。比如,学生们如果处于变声期,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应当适当更改,注意对变声期学生嗓子的保护,声乐练习不仅仅是勤奋练习就可以额的,学生们还应当保护好自己的声带,学会科学的发声技巧,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们的声乐学习不可谓不重要,为了提升理论课堂趣味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生动、有趣的特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教学充满好奇心,对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期待感,积极主动地学习声乐理论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声乐实际训练的时候,应当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们学会保护自己,从而更健康、高效的进行声乐知识学习,促进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三、联系其他专业,推进声乐教学改革

在进行高校声乐教学的时候,教师们应当不仅仅在声乐课堂向学生们传授相关的声乐专业知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声乐演唱技巧,更需要拓展声乐教学途径,善于将声乐教育其其他专业科目结合在一起,尝试着将声乐课程看作是一门与多门学科都所联系的综合性学科,不仅仅提升学生们的声乐专业素养,更帮助学生们养成强大的综合素养,顺应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在结合其他专业辅助声乐教学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视唱练耳、形体舞蹈以及即兴伴奏等等能力,结合多门课程,将其看作是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其他科目的时候也能够联想到声乐专业课堂。有部分学生是在短时间内才决定参与依靠的,因此,他们可能学习声乐知识的时间比较短,基础也相对薄弱,学生们往往是以一种突击学习的状态来了解和学习声乐知识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受困于自己的基础原因,对于歌曲的音准。节拍掌控不到位,因此,教师需要提升学生们的基础能力,为学生们提供视唱练耳方面训练,通过一段时间的视唱练耳训练,学生们的听辩能力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学习声乐知识。另外,即兴伴奏能够往往是教师考察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在上一些乐器演奏基础课程的时候多多注重自身即兴演奏能力的锻炼,在练习中逐渐培养出乐感,为以后的剩余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现如今的高师声乐教学对于教师们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在为学生们进行声乐指导的时候,应当多多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并在传统教学方法上记忆创新,按照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设计更为科学的和教学方法,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有些声乐演唱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覃乃军.高校声乐课程教材建设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2:45.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5

1.1“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人声乐技巧和表演水平,通过个别课能够充分顾及学生的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它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声乐教学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特点,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声乐技能。

1.2小组课声乐教学模式

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声乐小组课是教师面对两个以上学生的声乐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小组课为了培养学生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训练能力,通过集体连声、单独指导唱歌以及相互对比连声等多种形式,主要是以声乐技能训练为主,开展声乐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歌唱内容、歌曲处理以及纠正错误发生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具有共性要求,可以给学生提供现场观摩教学的机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在小组课的教学中,高师音乐教学侧重于声乐检查和声乐教学实践。

1.3集体课声乐教学模式

根据高师声乐教学专业培养音乐师资的需要,声乐集体课主要包括理论大课、声乐表演理论课以及合唱教学课等等,是以班级或者年纪为授课单位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是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拓宽学生声乐教学理论的知识面。

1.4声乐艺术实践课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艺术实践课通过艺术实践健谈教学效果,是声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了使学生不断地巩固和完善技巧。同时为了发展学生艺术创造力,通过声乐艺术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改进教学。

1.5声乐表演课

声乐表演课主要包括:重唱、表演基础理论、合唱、形体和舞蹈等等课程,是声乐集体教学的形式之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和表现能力。

2声乐教学分级动态管理

在本专科的声乐学习中,声乐教学分级动态管理主要有两个阶段:属于专业必修课低年级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和属于专业选修课的高年级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主要以小组课和集体理论课为主,为了解决学生歌唱中语言方面的障碍,在集体课中要设立普通话和意大利语音等声乐语言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歌唱发声、呼吸共鸣等共性知识。而在声乐技能课中,要突出学生以小组课为主,入学和期末开始的专业成绩来划分,通过“一对一、一对二”等多种模式进行,并实行动态管理。针对声乐演唱具有一定水平的主修声乐学生,并且声音条件突出,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通过个别课教学,可以一周开设两节声乐课,提高学生歌唱的技能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声乐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声乐教学能力,准确的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歌曲。而“一对二”小组授课是对声乐成绩相对突出的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声乐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声乐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针对具有选修声乐意愿的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教学理论。而在重唱、合唱和排练等艺术实践的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选修阶段的小组课和集体课应该安排一定量的课时,从而培养学生的舞台艺术实践能力。

3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索

声乐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讲解分析法。在声乐教学中,讲解分析法就是为了启发学生去塑造适合作品要求的声音形象,通过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声乐教师对发声训练或者作品的音乐形象进行描述,在运用的时候,为了启发学生,可以用讲解和亮度歌词等多种手段。其中讲解主要是对声乐教学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剖析和论证,如声乐中的“靠前”或者“靠后”等概念,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咬字位置和力量的配合,通过按节奏、有位置和相应的音高朗读后,来提示学生声带闭合挡气。其次,启发诱导法。为了使学生领会塑造音乐形象,明确概念,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对发声和演唱上的问题,开动脑筋去思考。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接受正确的声音概念和要求,要经常询问学生的感受,通过正确与错误发生的反复比较,在交流中对比不同发声尝试的体会,从而巩固正确的发声机能和概念。再者,通过“自然比喻法”“、内视法”等方法,情景引导法是对声乐教师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根据教师的情境引导,在辅以范唱、解释等手段,学生考理解和记忆等心理活动体验来分辨发声和演唱。另外,观摩听赏借鉴法。观摩、听赏和借鉴,是名人、名家,是教师、同学甚至农民渔民等的演唱,是声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从这些人那里你会得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艺。同时,表演体验法和理解实践法等方法也是声乐教学的方法。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上的艺术实践活动,为了不断地总结和提高,体会艺术表演中的情感了和音乐形象的塑造,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提高歌唱水平等综合能力。

4结语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6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当地音乐教师的孵化器,其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分析并指出地方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不断完善高师声乐教学。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音乐教育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为当地音乐教育发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为目标,是当地音乐教师孵化器,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地方高师声乐教学要培养具有一定演唱能力、教学能力、审美能力和良好音乐修养的、一专多能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一)误区一“重技能,轻理论、轻作品、轻文化”的教学过程。

由于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地方高师招收的学生在演唱水平和文化修养两方面并不理想。因声乐水平较低,声乐课演变成单一的发声练习课。因而轻视了作品教学和相关的文化渗透,造成学生在声乐发声技能上虽有提高,但其音乐审美、音乐修养等综合能力等没有得到相应提升,造成他们对作品的把握能力、表现能力明显不足。

(二)误区之二“按性别、按声部教与学”的思维方式。

声乐课是一门授课形式特殊、对象特殊、内容特殊的课程。具有口传心授、因材施教特点,教师挑选学生,学生选择老师。由于人们对声乐教学认识不全面,便认为:1.男教师应该教男学生,女教师教应该女学生;2.低声部的教师应教低声部学生,高声部教师应教高声部学生等。准确地讲,教师传授的是科学的发声方法,而不是单纯模仿某种声音。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培养出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杨晓勇等。

(三)误区之三“画地为牢,故步自封”的学习心态。

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曾说过:“科学的方法只有一个”。我们通过掌握这一科学的发声方法——“意大利唱法”,表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声乐作品。准确地讲,发声方法是相同的,而作品的风格表现是不同的。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声音适合“民族唱法”,常挑选自认为会教“民族唱法”的教师,只唱民族声乐作品;有的则认为自己声音适合学习“美声唱法”,选择自认为会教“美声唱法”的教师,以唱国外原文的声乐作品为荣。具有这两种思维的人,他们已把自己的视野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学习空间内。这种“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声乐学习上,我们要具有全面、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始终坚持:凡是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我们就应毫无偏见的接纳、学习与传承。

二、高师声乐教学的改进策略

要转变以上这些思想认知,就必须加强文化与专业领域的学习,不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为声乐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一)加强声乐相关文化学习,丰富文化底蕴。

文化学习是音乐教育专业提升的倍增器,没有文化支撑,声乐学习便不会有大的提升空间。一个人文化水平越高,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水平就越高,理解能力就越强。提升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是文学知识的学习。另外,声乐相关文化包括声乐作品的背景资料、声乐理论、文艺理论等。学习这些与声乐相关的文化对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二)强化声乐理论教学,消除声乐学习误区。

练声教学要以声乐理论为指导,不断践行和丰富声乐基本理论;练声教学以完成声乐作品为目,是表现声乐作品的主要手段,发声技能只有在表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中外声乐发展史课和声乐教学法这一类课程。全面阐述声乐教学中个性与共性、教与学、发声训练与表现作品的相互关系,为声乐教学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三)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综合型音乐教学人才,高师声乐教学除提高学生演唱能力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教学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分析处理作品等能力。首先,高师声乐专业生在声乐学习上,不仅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教师在为单个学生上课指导时,可组织其他学生观摩教学,掌握教学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对低年级进行声乐教学,以锻炼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声乐艺术实践能力获得仅靠课堂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参加声乐比赛、演出、或举办专场音乐会为学生创造舞台锻炼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歌词内容,曲式结构、风格特点、音色、强弱、速度、情绪,调式调性、伴奏织体等进行全面了解。要有意识地安排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声乐作品,开拓学习视野、积累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作者:郭卫东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7

关键词:慕课;高师;声乐教学;传统;借鉴

一、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更新教学思路

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讲授课程内容时间相对比较长,而且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兴趣任意选择老师的授课内容,而慕课就不同,慕课可以把学习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需求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家老师课程,在时间上也节省了很多,平时一节45分钟的课浓缩到了20分钟左右,授课的内容也从传统教学的多个教学点转变为某一个特定的主题,特别适合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也提高了学习效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慕课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当前高等院校扩招现象呈现趋势,使得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需求,由原本的一对一教学,逐渐变成了一对多或大集体式的授课形式,再加上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声音条件和素养等不同,集体授课的模式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及时更新观念,在声乐教学中尝试慕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也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

因个体之间的不同,每个声乐学习者都存在着差异性,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无疑是教师要面对的教学难题。如今,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各个学科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和实践,声乐教学也不例外,教学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等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独立地、自主地学习和探究,从而逐步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共同完成声乐教学任务。教师的讲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讲授如何引起学生的积极有效的学习活动。“一言堂”式的传统授课法现在已经落后于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堂声乐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和勤于动脑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能做到让这些教学上的参与成为现实,传统的教学很难做到,而慕课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由于慕课是网络资源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利用网络视频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通过论坛等在线模式开展交流、答疑、互动等活动,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使其进行独立地、自主地学习和探究,给学习带来灵感,给教学带来新的春天。

三、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得到了体现

慕课的产生与发展是依托于互联网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打破了传统课程所带来的限制,使得学习者们不再有地域与时间的阻碍,足不出户也可以享受到国内外著名院校的优秀课程。当然,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也使得慕课课程虽日益增加,但质量不减,为慕课学习者们不断带来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网络课程教学并不是只要想到就可以付诸实施的,是有条件的。具有完备的音乐设备,是首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进入慕课教学环境,需要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足够畅通,学生和老师一般都需要拥有电脑,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保证师生们在网上进行有效交流。另外,老师和学生也要懂得计算机的简单操作技术,以及对一些软件的应用。因此,接受这方面的系统训练是必要的。教师自己在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时,可以通过观摩他人的慕课加强彼此的交流,吸收他人在教学中的优点,发现自己在授课时的不足,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整。目前,进行慕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国内名师有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老师主讲的《戴你唱歌》,扬州大学的男高音歌唱家张美林老师主讲的《美声之林》,还有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的《阎歌好听》等网络视频。他们的慕课成功实施都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和声乐爱好者的高度评价,也实实在在的为许多声乐爱好者以及院校的师生们答了疑解了惑,可见声乐慕课这一特殊的教学形式符合当下信息化时代潮流,受到了声乐界的普遍关注。

四、慕课的启发与借鉴

目前,髙师声乐教学中,常见的授课模式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组课形式,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沿袭了多年,其优势是老师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的个性容易得到充分的彰显。老师除了传授演唱技巧以外,还可以在情感表达上对学生进行直观地示范与交流,弊端在于学生容易依赖于老师的这种教学模式而忽视了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因此,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借助于网络慕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已成为目前高师声乐教学必须要面对的课题。真正的慕课模式是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作业等统统都是通过互联网在线实现的。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的专业演唱技巧大多为自己的在校专业老师,很难得到国内外名师的指导,即使是接触了也是个例或者是专家邀请式的讲座辅导,很难实现与名家名师长时间的接触与交流。慕课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无论何时何地,只需要利用网络,学生就能够在线观看国内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与教学,既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自身演唱水平的提升。同时,在慕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有关声乐论坛,开阔他们的视野,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日益推进,慕课的这一教学模式会逐渐走入高校的课堂,但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真正能够把慕课普及到课堂上的还很难做到。不过,受慕课的启发,运用慕课理念,借鉴慕课形式进行教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工具,不仅是通信设备,也是我们了解社会的高科技产物。事实证明,现在的学生不用对手机进行使用培训,几乎都是无师自通,使用手机的水平一般都高于老师,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项“特异功能”,把学生平时在手机里玩变成要在手机里学,引导他们通过手机进行专业学习。手机里的微信和QQ已经成为大众的“亲密伙伴”,生活中缺一不可,尤其是微信,因其操作方便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而且微信功能强大,集合了多种APP于一体。老师可以利用微信的这些强大功能,潜移默化,让他们关注声乐学习等多种功能的APP,关注那些专家们的网络视频授课,其中的一些专家教学观点和教学心得定会让你终身受益,平时在课堂上面临的诸多困惑在这里都能得到迎刃而解。另外,微信还有语音和视频等聊天功能,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功能让同学们在同一时间段进行学习和交流。现如今,网络上也有许多录制课程或者电视教程,有许多可供免费观看的声乐名家的视频资料,比比皆是,这类教学视频大多是教师在固定的场所或教学过程中录制后出版或者上传的网络,虽然说缺少了教师与学习者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不能称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慕课,但是作为名师授课内容也是难得的资料,也要引导学生多多学习。如何利用慕课的辐射效应服务于教学,是高校教师教学改革需要面对的实践与思考。受慕课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也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学生手里的手机这一有效辅助工具,通过建立的微信群达成课上课下的检查和沟通,比如让每个学生录制自己的演唱视频,将小视频发到微信群里,老师通过观看视频,评判其优劣,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小视频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和反馈,同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点评,形成有效的互动,既检查了作业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慕课不是万能的,同样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声乐这一特殊课程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模式应该是面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面对面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听到学生的演唱并进行演唱方面的指导。对声乐教师来说,慕课只能讲授共性问题,相对于个性化的问题却不能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另外,慕课在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因材施教方面,由于受个性及声音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作为现代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重要产物,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虽说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成为高校声乐教学课堂的主要模式,但由于其已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优化了教学资源的应用,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使用慕课以及如何运用慕课的平台来改革传统声乐的教学模式,是高校声乐教师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方晓青.基于慕课教学模式的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音乐创作,2018,08.

[2]王健.高校《声乐》慕课开设的可行性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6.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8

一、发声练习

提到发声,首先得强调一下气息和位置的重要性。在日常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多多少少都和气息和位置有关。例如:漏气、音量过小、声音不通等,所以,在歌唱前充分且正确的进行发声练习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针对高音的教学,有很多练声曲可以选择,针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水平,以及在课堂上的经验所得,笔者发现良好的呼吸在歌唱发声中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没有呼吸就没有了发声的原动力。呼吸是发声的基础,古今中外的歌唱家都很重视呼吸在歌唱中所起的作用。甚至有人强调:“谁懂得呼吸,谁就会歌唱。”可见呼吸对于歌唱有多么重要。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练习能相对容易的让学生接受且行之有效。比如,哼鸣练习和琶音练习。哼鸣,不但是一种锻炼呼吸极好的预备练习,而且是声音准确进行高位安放的极好促成手段。它相当于运动前的预备动作。开口哼鸣,即在张开嘴巴的基础上,将气息从鼻子哼出。闭口哼鸣,要求将鼻腔充分打开,让它充满空气,发声时鼻子先出气,嘴巴在准备呼气的时候闭上,出声时感到上部共鸣区有轻微的震动。琶音练习是把和弦分开,一个音一个音的唱出来,使之变成旋律,用速度较快、练习音域较宽的发声练习能有效的扩展音域,从而更好地掌握高音技巧。正确充分的发声练习是提高高音发声技巧的基础条件,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控制速度,慢慢来,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将速度逐渐加快且扩展音域,总之,良好的发声训练可以为高音训练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针对性的选曲

歌唱中如何选曲才能更好的提升学习效果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时会听到学生说“音太高了。感觉唱不上去。”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遇到此类问题,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有难度的歌曲暂时性降调练习

有的歌曲音高难度较大,学生短期内唱起来确实有困难。但是这类曲子,有的通过学生稍加努力,外加老师的指导和点拨,是完全有可能胜任的。这时,我们便可在练习中适当的降调,但是要把握一个度,不能降的太离谱,破坏了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

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如果所练习的歌曲是为学生所喜爱的,相信会获得更加好的学习效果。有的歌曲在音高上稍有难度,学生本身对自己高音的把握不是很自信,但是如果学习的这首歌曲他们特别的喜欢,那么相信就算有一点难度,大家也是愿意克服困难,更愿意尝试去攻克高音上的技术问题。

(三)避免咬字难度大的高音乐句

高音音高相同的歌曲,往往学生感觉难度是不同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咬字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同的字发音方式不同,演唱起来感觉难度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唱长音时,要“站住”一个并不是很好咬字的音,对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所以要尽量避免此类问题。

三、歌唱的心理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就是人脑对于声乐教学中客观现实的反映。声乐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映,比如听觉、知觉、意志、情绪等等。在幼师生的声乐课教学中,意志和性格反映出的心理问题相对较为集中。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目的的支配来调解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每一个幼儿师范生都对自己的声乐学习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在短短的三年幼师学习生涯中,每个人付出的努力程度都是不同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特别是声乐技能的学习,更需要多动脑、多思考、多练习。意志力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声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喉咙痛、身体不适或者练声不当等都会对歌唱的水平和歌唱效果造成影响。有些同学很努力的学习歌唱,但是不得技巧,比如喉部不能很好的放松,歌唱吸气太过着急造成气息上浮等,这些可能会让本身好学的学生心生沮丧。学习声乐的过程是曲折的,这时就需要良好的意志力来调试。作为教师,可以对学生多进行肯定和表扬,并且给予正确的发声引导,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使之坚定的学习下去并一点点的获取成功。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具有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性格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塑性。青年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应该树立正确乐观的观念,热爱集体、礼貌真诚待人。虽然说人无完人,但是我们可以朝着心理的既定目标去努力,更加完善自己。声乐的学习上更要努力钻研、深入探索。笔者有一个学生,本身嗓音条件和乐感都很好,自己也很喜欢唱歌,但是性格上比较内向自卑,音域稍高一点的歌曲便不敢尝试,总觉得自己唱不上去。这是制约她声乐学习的一大困难。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开导下,试着让她打开心结,努力主动调适心态,克服掉心理障碍,最终获得了不错的学习成果。另外,懒惰的学生是学不好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乐观的态度才会摘取胜利的硕果。

四、跳音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