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化论文范例6篇

微博文化论文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1

1.1“草根”微博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信息地位,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易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迷失微博者的碎片化及方式门槛的降低,使得微博实现了每个草根阶层自由发言的愿望。它可以随时让每个人以一种旁观和参与的姿态关注和记录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多元化的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并进行不同的诠释。然而,微博的蓬勃发展直接削弱了传统媒体及其他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裂变式的微博传播为各种价值观的表达提供了载体。对于独立思考能力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们而言,在面对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时容易出现迷茫,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1.2微博易充斥不实信息,影响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理性判断微博碎片化的内容特征,使得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方面,而不太适合于进行深入报道。同时,微博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专业的流程审核,因此微博所传播的信息不确定性很高,甚至会存在者故意散布虚假消息的可能。由于在短时间内从微博上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将垃圾信息从脑中“过滤”,大量的信息难辨良莠真伪,碎片化的虚假信息大行其道,不利于大学生全面深入认识某个事件或问题,更影响他们对事件的判断,产生认知的偏差。

1.3微博的泛娱乐化,易造成大学生沉迷虚拟空间学者李伶俐曾经指出,在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中,感性的表达、情绪的发泄以及对娱乐的追求,使得微博缺乏思考的力量,会形成一种“娱乐的秀场”。泛娱乐化的媒介环境容易造成理性自觉、社会责任、精神修养和道德理想的缺失。有研究表明,在中国,微博的价值取向就是娱乐。同时,大学生会选择与自己有共同话题、价值观的人进行关注。在心理上,由于同质性的特点,就会把自己归于某一类,在微博上又是跟同一类人交流,就会愈发加深相同的观点,排斥其他群体,有时候就会有失偏颇。使一些自制力不够强的大学生就容易对微博产生依赖,成为所谓的“微博控”。

2碎片化背景下的微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微博的碎片化特点,在为大学生们提供自由言论的间场所的同时,也容易将一些事情渲染放大,使高校面临空前的舆论压力。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虐婴“、80后”微博教师张永红等事件就是通过高校微博,继而蔓延至众多社会门户网站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议。同时,据统计,90%的“211”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可见微博已然强势占领高校舆论阵地。

2.1微博碎片化拓宽高校舆情监测领域如果说之前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还是以大学生表达学习、生活中的所感所思为主,那么在微博时代校园网络中流通的则是更加丰富的内容。借助微博产生的校园网络舆论其实质是一次大规模的普及和宣传活动,对于扩大大学生的知情权、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互联网上内容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服务功能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同样在产生。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目前所需要监测的就是碎片化的、零散的海量内容及其包含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拓宽了高校舆情的监测领域。

2.2微博碎片化凸显高校舆情主体群体性和非理性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大学生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有不可忽视的群体性特征。之前提到过,大学生在微博上喜欢与同一类人或者说有特质的人进行互动并组成某种临时的非正式的群体,这更强化了微博舆情的群体性,任何细微的碎片化的信息都有可能在群体中引发爆炸般扩散的效应。与此同时,大学生强烈的表达个性意愿的特征又和他们社会阅历少、心智尚未成熟的特征并存,导致在对一些事件的表达中,容易在群体喧哗的兴奋中忘记理性地制约自己,往往会出现偏激的言论,甚至出现“网络暴力”,大学生在接收时来不及消化,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大学生在微博平台上舆情表达的非理性特征仍较为明显,很容易被放大并导致舆情危机,影响校园乃至社会的稳定。

2.3微博碎片化加速高校网络舆情连锁反应在微博出现之前,以往高校舆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有限。而如今,多数学生都可以利用手机终端或平板电脑等形式更新微博,以保持随时在线的状态。在微博的作用下,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不再需要冗长的发酵过程,有时候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些情绪化的评论,就能够成为形成公众舆论的“导火线”。这种传播速度不仅能使某条令人感兴趣的微博,通过不断的转发在极短时间内扩散至全社会,在不断的转发和评论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产生连锁放大效应,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

2.4微博碎片化增加高校网络舆情难控性网络是一个包含海量信息的开放性系统,有多元化的管理组织和个人化特质,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在微博上,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平等自由地表达意见,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表达利益诉求。这也会造成一些网民舆情表达失真、失控的现象,甚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也会趁机虚假信息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舆论一旦形成就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传播和蔓延,并最终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3微博强势背景下高校引导网络舆情的可行策略

当今的大学生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决不盲从,微博的碎片化特征必将对传统的舆论引导的方法和手段产生巨大冲击。因此,惟有在认清微博碎片化对网络舆情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摸清其所呈现的新特征,才能有效地寻求到解决途径。第一是开设高校的官方微博,结合传统媒介,有效遏制虚假信息。从以往的许多事例来看,很多校园舆情危机的形成就是因为校方没有有效的网络途径能和学生及时沟通并获得信服,正面引导的声音没有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尽快适应微博时代校园信息的传播特点,主动运用微博这一平台,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地把真相和事实告诉师生,从而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扩散。虽然微博地位强势,但校报等高校主流媒体仍然具有整合其他媒体的优势,因此,高校主流媒体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充分利用其“可信度”和特殊地位,发挥权威性和后发优势,在报道策划、议程设置方面下足工夫,掌握舆论引导权。第二是依托辅导员队伍和教师队伍,建立专业化引导网络舆情团队。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微博;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影响;高校

信息时代,微博作为一种具有明显传播优势的网络社交平台,已经颠覆了以往的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给公众带来了新的话语空间,已成为众多大学生获取资讯、信息交流、抒感、记录生活的重要工具。同时,这一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根据微博的特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进行探析。

一、微博的概念及特点

微博(英语:microblogging或microblog)又称微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的微型博客形式。2014年3月,微博服务在PC端月度覆盖人数达到2.90亿人,App端月度覆盖人数达到1.06亿人。可见,微博深受广大手机网民的喜爱。作为21世纪的中坚力量,当代的大学生自然不能忽视这个新鲜事物。而微博的特点如下:

1、丰富的内容。微博虽然只有140字的文字限制,但是通过图片、视频、长微博和链接都能表达相当丰富的内容,用户从而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

2、快捷的传播速度。微博打破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从而使传播速度比其他媒体更迅速。例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于8月12日23日30分左右发生,新浪微博网友于当天晚上11:26上传视频,配文称“重大火灾,爆炸声跟打雷一样!”半小时之内就有一万人在此微博下留言、转发。

3、开放的环境。在微博盛行下的“自媒体”时代,为受众提供了自由表达和信息共享的公共平台。人人都是信息源,人人可以自主、便捷地信息。

二、微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校建设本校特色品牌

追求学校特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认真总结特色学校的办学经验,加快特色学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是摆在现今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一项工作。利于校园官方微博有利于塑造师生认同的学校价值观,建设师生精神家园。整合新建,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树立起师生员工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认同感和打造名校品牌的信心,学校可以利于校园官方微博向全体师生宣传“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办学理念及其诠释,学校的重大决策利于微博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集全校师生之大成,形成了“扎实管理,诚信社会,塑名校品牌,努力实现师生同发展”办学指导思想。

(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真正达到文化育人、文化弘扬的实际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往往片面将文化建设等同于标语式的表面建设,缺乏对本校文化环境的充分认识和调差分析,缺乏创建的深刻内涵和明确目标。建设特色主题微博,用生动活泼,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微博语言,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可以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官方微博“一师团委”在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在高校党建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出的积极有效的探索,对其他高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有利于学校形成寓教于乐的氛围

正确引导“微博”类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能寓教于大学生感兴趣的文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高校微博协会作为大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学生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应正确引导微博协会这种基于微博爱好的社团组织,指导并支持其开展积极向上的线上或线下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受益,促进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四)有利于搭建学校公共话语平台

微博的出现,可以很大程度满足大学生个性张扬且独立的个性,使其能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大提高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微博加强校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加强上下沟通,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高度重视教师、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建议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五)有利于加强微博舆论引导

在微博环境下,多数信息可以不经审核就直接传播。虽然这提高了微博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但是却大大降低了微博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不法分子利用微博虚假信息以及其它违法活动,加强微博舆论引导,化解高校网络危机。“微博意见领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舆论生产的重要力量。不法分子利用微博虚假信息以及其它违法活动,大学生“意见领袖”可以发挥名人效应,加强微博舆论引导,化解高校网络危机。在微博里,一批有感召力、有舆论影响力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在高校面临网络危机的关键时刻他们会发出建设性的声音、掌控事态发展的趋势,形成舆论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高校官网微博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开通微博,是顺应时代、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体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长沙地区的高校都己经开通了新浪官方微博,985高校开通了二级机构的新浪认证微博,这说明高校己经开始认识到微博平台的重要性,认识到微博平台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目前,尽管高校纷纷加入“微博”大军,但其热度不一。像北大、清华、人大这些名牌大学极具人气,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和热捧。相比较而言,一些高校的微博却冷冷清清,形同虚设,完全背离了微博开设的初衷。高校微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速度过慢

一些高校设立微博,初衷是希望能够利用这种全新的载体与学生、社会形成互动。但是开通以后,高校对微博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它在宣传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无人专管,仅仅只是把微博作为官要文章的平台,更新速度很慢。有些微博所的信息仅仅只是对学校官网信息的复制,没有任何新看点。这样便最终导致了一些高校的微博无人问津、形同虚设。

(二)信息配置单一

信息配置单一主要体现在高校微博信息内容的单薄上。微博内容的多样、丰富吸引着受众的“围观”。在微博上,高校可以学校动态、学术争鸣、文化动向等信息,也可以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吸引公众的关注。但一些高校微博在信息配置上太过单一、缺乏个性,只是简单地把微博作为理论传播与政策的平台,忽视了微博是一个去“中心化”,突出“个性化”的公关平台。有些高校微博仍然高高在上,给自己带上权威面具,忽视了与公众之间的平等对话,漠视公众的需求,摆出一种“自说自话”的架势,从而造成了吸引力和访问量的下降。

(三)舆论监督难度加大

微博为受众提供了自由表达和信息共享的公共平台。而言论的自由和随意会导致大量无用信息的泛滥,从而使信息鱼龙混杂。微博操作的便捷性简化了人们的思考,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不乏有人为引起他人的关注而制造“热点”,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甚至将其作为攻击、炒作和散布谣言的工具。当这些热点、谣言被几百上万次地被转发后,会对他人的判断和看法形成煽动作用,极易形成一种舆论上的暴力。这种舆论暴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群体情绪,造成一些不安定因素,给学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同时,高校微博也存在着被冒名的现象,出现了“山寨微博”,危害到社会公众的利益。

(四)影响力较弱

就目前的数据来看,长沙地区高校新浪官方微博的粉丝数不太理想,其中只有1所超过12万,11.1%的高校粉丝在10万左右,80%的高校粉丝在1-6万之间。微博粉丝数量可以作为高校微博影响力的最直观的指标,由此可见高校官方微博影响力的差距很大。同时和知名人物的认证微博相比,高校官方微博的影响力尚弱。例如,李开复的新浪认证微博粉丝超过4100万,姚晨的新浪认证微博粉丝超过4600万,都在长沙地区高校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总数的百倍以上。即使是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新浪官方微博其粉丝数量也超过了79万。

四、发挥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几点思考

(一)建设主题微博,加强微博互动

建设有特色的主题微博是利用微博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生动活泼、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语言,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党建工作的效率。对于微博主题的选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贴近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栏目来推动,采写一些引人思考却不矫揉造作的文字,一些赏心悦目或是直击重点的图片,改变原先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在保持严谨严肃的同时也为学生文化建设增添活力。在注重塑造良好的高校微博品牌形象的同时,可以加强与校友之间的互动,更加具有亲和力。

(二)引导微博社团,加强思想引导

高校的微博协会作为组织大学生活动的载体,也是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要的载体,是高校当中第二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所应当在高校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对微博协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微博,支持并指导其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线下和线上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过程当中受益,全面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微博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向大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并能通过开辟专刊专栏等形式,诠释和弘扬主流价值观与中国梦的精髓。

(三)重视内部管理,培养管理团队

为了更好地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微博内容的管理,以切实保证微博内容的权威性、时效性和实效性。网站对内容有着严格要求,确保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权威性,而这是微博平台所不具备的。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应当加强微博与网站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传播媒介的特性,使两者交相呼应,实现“微内容”与“宏内容”的完美聚合,以此来满足不同用户的广大需求。总体而言,当前高校还缺乏一支专业的微博管理团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微博管理实效。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校应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微博管理团队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而常抓不懈。熟悉微博特性、洞悉微博语境、掌握微博交流技巧等都是微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6-32.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3

一、微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微博用户匿名登陆,信息海量,文本信息碎片化等特点,加之缺乏有效的引导,微博容易成为谣言的温床,虚假新闻的沃土。微博的使用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并不断冲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等。

1.多元化的信息内容,对舆论环境形成挑战

内容多元化是微博最具鲜明的特征之一。在微博中,每一用户都可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心情、所观所感以视频、图像或者文字的形式,或者对自己所关注的内容进行转帖和跟帖。微博的低技术门槛,受众范围广泛,且主题包罗万象等特点,使其可以瞬间形成数以万计的微博信息。海量的微博信息容易导致信息“泛滥成灾”,加上对微博的监管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手段,微博面临着成为各类信息的“垃圾场”的危机。毋庸置疑,微博内容多元化导致的信息过剩,对高校网络舆情环境提出了挑战。高校网络舆论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形式和重要内容。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不仅有助于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社会心理,而且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对学校公共事务的知情权,从而树立“我以校荣”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但是,一些被扭曲的、甚至恶意的信息在微博中进行传播和扩散时,会使大学生产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危机,出现信任危机、集体荣誉感下降,从而加大网络舆论引导、危机管理的难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受到冲击。因此,如何应对由微博内容多元导致的信息过剩现象,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课题。

2.开放性的信息形式。对网络文化环境形成挑战

微博是一种开放性的信息表现形式,微博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网、手机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MSN绑定等方式即时更新微博,使微博与众多的移动通信实现平滑对接。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微博用户以微传播等技术平台跨越了时空阻隔;另一方面,微博在不同年龄、教育背景、职业和阶层之间形成共享的信息系统。微博的技术平台则将这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开放性日益凸显,它通过个体的“微小”生成参与其中的社会群体的“大”。但是,微博的开放性特点同时也“造就”了微博中形态各异的文化类型,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习惯等。当前“微博文化”中既有丰富并融入到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公益文化,又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琐碎、平实的“小众文化”。…由微博的兴起和普及带来的网络文化观念的碰撞、相互依存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化变革,正在形成一种“微时代”所独具的微博网络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同于以往所有的文化样式,并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很大的冲击。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因此,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判各种类型的微博文化产生、发展和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以及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文化的环境变化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互动的信息交流。给思想引导带来了难度

微博酣畅淋漓的交流感来自于它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不仅体现在微博的消息、话题自由、角色转化和技术门槛低等特点上,还体现在微博中动态的信息互动机制和创新的对话模式。凭借这种互动优势,微博创造了一个个其他公共交流无法企及的网络神话。诚然,微博为大学生注入了新鲜、时尚、个性化等元素,而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它深刻地影响着,同时也在发挥着塑造和建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几乎不受体制控制,在主流舆论之外发生作用、不断扩张,产生的意识形态产品错综复杂、高度离散。[5]但是,在微博中,由于话题的变异性、弥散性和不可知性等特征,加之微博互动中“意见领袖”功能弱化的趋势,这将有可能导致网络言论空间朝向非秩序化的方向发展。[6]因而,“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现实,主动适应微博发展普及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利用微博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正面教育。

二、利用微博优势,因势利导,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信息的即时性、个性化优势,信息传播的数字化、海量化优势,交流的共时性和交互性优势,传播的灵活性、多边性优势等,为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供了实践载体。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待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两面性,正确看待微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注意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有机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为抓手,弥补网上教育的不足,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微博网络生态环境。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探索微博发展的规律,本着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对其进行优化、改造和建设,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

1.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接受和传播信息以及在网络生活过程中应具备的素养和修养,主要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道德意识、网络使用的自我控制能力、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能力。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对主题各异的微博信息的解读、分析和应用能力,增强微博个体在使用微博过程中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强化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及强烈的伦理规范意识,把他们塑造成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人。[8]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是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载体。

高校可将媒介素养课作为思政进网络的一个抓手,把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媒介素养教育纳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通过选用精品教材,规定学时和学分,将媒介素养课的教学真正惠及每一个同学。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意义,使其在应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生态中能有一定的辨别力、判断力和免疫力。其次,依托课外教育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为宗旨,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形式丰富的具体实践活动,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感染力,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再次,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介资源,开展媒介素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到校园主流媒介的共建中,倡导他们进行“文明、绿色”网络实践。

2.利用微博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亚文化;信息传播;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020-02

微博中一直被视为经典的“鸡汤”段子,近期却成为了网民们的调侃对象。“只要是石头,到哪都不会发光”、“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人们在玩笑调侃中热情地分享各种相似的“反鸡汤”段子。这些段子大多由经典的“鸡汤”改造而来,但比原来的“鸡汤”更加精辟、有趣,而且更让人觉得贴近现实。就是这样,“反鸡汤”段子一度成为了微博中热门话题。根据新浪微博的话题统计,共有43万人参与了“反鸡汤”段子的话题。“反鸡汤”段子的流行与微博自身的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在微博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这就为非主流的亚文化的诞生和传播创造了土壤。本文试从社会认同理论角度分析,微博的亚文化环境对用户传播信息的影响。

一、微博具有天然的“亚文化”环境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亚文化”是指区别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和生活方式。“亚文化群”是指处于非主流的、从属的社会地位上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区别于主流群体的诸多明显特征(如偏理性、边缘性甚至挑战性)以及特殊生活方式。概括的说,“亚文化”就是指社会阶层结构框架里不断出现的、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战性的新型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1]。

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会就具有浓厚的“亚文化”特征。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传统媒体在民众利益诉求和话语表达上表现出“缺位”的状态,人们的不满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有效纾解,进而变成了“信息无奈”甚至是“政治弱势”。而微博的出现恰好为这种不满情绪的表达提供了“借机发泄”的平台。那些有着“相对剥夺感”的人们,利用微博即时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在抵制“剥夺感”的共同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区。因此,微博具有天然的亚文化特性,而微博上信息的传播相应地显示出这样的特性。

微博的“亚文化”具体表现之一在于原创性流行词汇的传播。2013年,“我伙呆”、“喜大普奔”、“内什么”、“臣妾做不到”等网络流行语,寄托着网民们传播另类文化、形成小圈群体、引起大众关注的渴望。这些流行语大多为网友原创,通过与一些特殊事件的结合、在微博上流行,表达着网络“草根”阶级对非主流文化的追捧。这些词语不光在微博、贴吧中出现,就连在报纸、杂志、电视节目中也开始频繁使用。网络原创的、非主流式的流行语的传播,证明了微博具有天然的“亚文化”的特征。此外,个人微博、个人主页的流行也是微博“亚文化”的表现。微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主页,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个性来装扮主页、状态、上传照片、转发评论,同时关注着他人。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网友们通过犀利的言语标新立异,争当“意见领袖”,并借助就转发次数、评论跟帖来或者别人的评价。人们积极经营着自己的“个人主页”,通过“发感想”、“晒幸福”、“求点赞”的方式彰显着自己的个性。这种“个人主页”、“个人微博”引发个性的张扬也是微博“亚文化”的表现。

二、社会认同理论

微博的发展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时空差距,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个人独立性同时得到加强。但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网络社会的认同问题。

学者泰费尔等人认为,社会认同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来自于个人对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的认识[2]。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会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地自尊来自于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3]。社会认同由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化、认同和比较。类化是指人们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人们通过这一过程提高自己的身价和自尊[4]。本文认为,此理论也适用于网络社会中的认同问题。网络构建了一个虚拟社会,其中的成员不能有效定义自己的身份,因而人们依赖于社会对某些网络组织(或称“群”)的观点来定义自己,以及与外界的关系[5]。因此,社会认同理论有助于解释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机制。

三、社会认同理论下微博用户的信息转发行为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谈到:“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6]”微博――这个具有天然“亚文化”环境和反主流特征的网络社会,对“亚文化”信息具有明显的偏好倾向,在社会认同理论的作用下,这种“亚文化”环境对用户转发信息的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围观“亚文化”信息――进行社会比较、分类的过程

网络围观是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形式。在微博这个特定的信息场域里,人们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与其他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们共同形成集群声势,这就是网络围观现象。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来看,围观信息正是人们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分类、挑选自己所要归属的“群体”的过程。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比较、分类是个体根据自己关于社会的认知对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比较与分类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但会形成他群体、我群体的认识,也会形成对我群体的认同与积极评价、他群体的消极评价。泰纳提出的“自我归类理论”,也认为人们会自动地将事物分门别类,将他自动地区分为内外群体,并将自我也纳入这一类别中[7]。微博上,各型各色的话题、讨论小组、讨论群、同城活动应接不暇,在海量信息当中,人们经常会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加入话题的讨论,与其他参与讨论的人们共同形成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和自己相同立场和观点的人,也有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点的人,由此人们找到了“心灵上的归属”。然而,微博中的热门话题就有明显的“非主流特征”,比如2014年5月11日的十个微博热门话题中,就包含五个“非主流话题”,分别是“自己的第一个网名”、“闺蜜如何抢走我的男朋友”、“老妈口头禅”、“吐槽飞机餐”、“随手拍嘟嘟嘴”[8]……在这种“亚文化”环境中,人们参与的话题也往往呈现“亚文化”特征,这对人们在微博上转发信息、信息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转发“亚文化”信息――获得社会认同的需要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各种社会现象、文化、群体的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和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将自己划归为某一群体,并对所归属的群体产生认同的过程。泰费尔认为,社会认同源于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并源自特定的知识体系及其价值和情感。由分析可知,社会认同除上述因素之外,还受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在微博中,用户所转发的信息对用户来说是一种标签的功能。通过对信息的围观,用户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这个“转发”的行为,暗含着用户证明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具有该群体其他成员同样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心理动因。这种行为是人们在微博中定义自己身份、认同归属“群体”的表现。影响人们“转发”信息行为的,正是人们自身的经验、知识系统。

微博具有天然的“亚文化”环境,用户对“非主流”信息的转发,是用户参与社会认同的需要。这就体现在一些名人参与网民的“非主流”话题的讨论使得自己粉丝增加。例如,@模特张亮在微博上转发了大家对“张亮是男神”话题的信息,并表达了自己不是男神,一切都归功于老婆的付出。这使得人们对其好感度提高,同时也是张亮粉丝快速增加、得到粉丝支持的原因之一。

(三)“亚文化”信息――内群体的强化和自尊假设

“自我归类理论”认为,个体会自动地将他人进行内群体或外群体划分,并将自我纳入这种分类,符合内群体特征的将被赋予自我,实现自我定位的过程。这种内群体的强化作用使得个体拥有不断巩固的归属感和定位感,促进了网络信息的转发[5]。社会认同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积极区分”。人们通过积极区分来获得评价性的积极社会认同,积极区分是为满足个体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3]。

用户在发微博的时候,热衷于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发表与热门话题相关的评论,这就是个人实现自我“内群体强化”的过程。而微博的“亚文化”环境,使得“内群体强化”呈现“亚文化”和非主流的特征。迎合微博“亚文化”语境的信息,是个体融入群体、实现内群体强化需要。此外,转发微博热门的非主流信息也是人们实现积极区分、增强自尊的需要。通过使用流行语、对热门的、娱乐信息的转发,个体会获得一种来自群体的积极效应,如认为自己“属于时尚人群中的一个”、“属于具有敏锐洞察力人群中的一个”等等。因此,微博用户信息,在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来看,是内群体强化、通过积极区分提升自尊的需要。

四、结 语

微博具有天然的“亚文化”环境,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来看,对微博的信息传播有一定的影响。用户通过对微博信息的围观、转发和,融入微博这一大的信息场域,同时也实现着自我定位与自尊实现。这也解释了当前微博主要传播的信息具有娱乐性、非主流性甚至是“非理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2008(6).

[2] Henri Taifel, “Social categorization. English ms of la categorization sociale”, Psychologie Sociale, ed. S. Moscovici.

[3] 张莹瑞,左斌.社会认同理论以及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4] 武小庆.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网民群体――以“被XX”为例[J].外国文学,2012(12).

[5] 窦东徽,刘肖岑.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迷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6]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政务微博 微博问政 公共服务

中国政务微博的诞生,以2009年湖南桃源县官方微博“桃源网”的开通为标志。继而,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再以官方身份开办了党务微博――“微博云南”,随后,一大批党政机关、各级领导开办的微博似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以致2011年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当年我国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4家微博客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客总数为50 561个。而到2012年底,新浪和腾讯政务微博报告显示,仅这两家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数就已分别超过上年4个平台政务微博的总和,各自突破6万和7万个。

政务微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的研究热潮。为整体把握政务微博的研究现状,本文选定“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按主题“政务微博”进行搜索,到2012年8月为止共得215篇相关期刊论文文献(不包括新闻报道、会议、硕士博士论文)。在对政务微博的现状研究文献中,除了CNKI收录的部分论文,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以及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的一系列政务微博报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也一并进行综述研究。

现有文章中,关于政务微博文献的综述类文章不多,仅有刘宁雯从学科角度和研究视角对文献进行了分类,[1]而本文则更关注政务微博在政府转型中扮演角色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期刊论文的分析得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政务微博的基本现状%、政务微博的政府治理功能%、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与舆论影响%、政务微博的管理%,以及政务微博的发展研究%等5个方面,这些研究方向数量占总数比例如图1所示。

一、政务微博的基本现状研究

从全国政务微博发展情况看,在2012年四大政务微博客认证网站上,排名顺序较2011年有所变动,腾讯以70 084个政务微博数取代新浪网排名第一,其后依次是新浪网政务微博60 064个,人民微博平台认证党政机构及干部微博数量12 000个。

从开通趋势上看,数量呈现逐月上升趋势:2011年全年共新增认证党政机构微博客27 400个;而2012年仅新浪政务微博的开博数量,就以月平均3603家的速度增长,增长率达231%,呈现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政务微博的发展并不均衡。全国各省市党政机构认证微博客数量差异比较大,以新浪微博认证的地域分布为例,居于前三位的江苏、广东、浙江三省的党政机构微博客数量近9 000个,其中,江苏省政务微博总数达到6222个,占全国政务微博总数的十分之一,成为我国政务微博数量最多的省份,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政务微博总数超过6000的省份。而居全国后三位的天津、青海、三地的党政机构微博客数量几乎可忽略不计。

从行业分布上来看,虽然腾讯、新浪网两家微博客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统计报告对行业分类标准有差异,但报告结果都显示,公安系统无论是在党政机构微博或是党政干部微博中的数量比重均是独占鳌头。在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的统计中,1000个样本抽样统计表明,公安系统微博占总数的40%以上。新浪政务微博报告也显示,公安系统微博的数量占总数的30%左右。这说明,公安系统工作与老百姓社会生活关系紧密,其微博更容易获得高关注度。[2]

从政务微博影响力看,国家行政学院与人民网对各个政务微博影响力进行了排名,两种排名的指标体系略有不同,行政学院的排名主要考虑覆盖力、传播力、服务力、成长力这四个一级指标,而人民网的排名主要考察微博的活跃度、传播力、引导力、亲和力。指标体系的差异虽有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但从表1所列党政干部微博客综合排名前十名的情况看,仍有较高重合度,共有5人在两种排名体系中均进入前十:陈士渠、伍皓、朱永新、金中一、叶青。这说明排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从政务微博运行状况看,以上海为例,在党政机构及公务人员微博中,信息数在100 条以下的分别占60%与87%,而微博数量在500 条以上的只占8%与1%,有些微博甚至在开通后即处于弃用状态。在政务微博运用中,真正通过微博平台进行政务沟通的尚未常态化,政务微博的关注度及影响力也有待提高。[3]从微博页面设计上看,作者发现省级政府微博超过半数偏好以机构的“形象标志”(logo)作为微博头像,而其他政务微博头像多具地方特色,因而标志程度很高。[4]

二、政务微博的政府治理功能研究

政务微博是由各种政府机构或官员个人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信息,通过某一微博网站的官方认证而开设的微博平台。[5]区分政务微博与其他类型微博的关键点体现在“政务”二字,因此政务微博的政府治理功能也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政务微博的政府治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务微博对政府信息公开起到促进作用。微博平台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微博传播的特性,政务微博可通过及时信息,加强与网民互动,打造服务型政府。政务微博尤其可用于处理突发事件。[6]如在北京“7・21” 暴雨袭击中,@北京、@平安北京、@交通北京、@北京消防与北京市的16区县政务微博合力持续暴雨灾害信息,形成了官方舆论场。在7月22日23时48分,北京交管局专门就“雨后贴条”罚款的网民微博信息作出回应:雨后以服务疏导为主,对因雨受困车辆联系车主,挪移清拖;对22日协管员擅自粘贴的违法告知单不予录入;对擅自贴条的当事协管员严肃处理、调离工作岗位。北京交管局的这条微博“通知”转发量达14309条,评论数4433条,有效地发挥了北京政务微博的功能。

第二,政务微博可以缓释网络负面舆论。2011年上海“9・27” 地铁追尾事故发生当天, 新浪网“上海地铁shmetro”就连发三条微博道歉信。由于次日10号线停运,“上海地铁shmetro” 当晚又及时了这一信息。之后还了多条服务提醒,并上传多张地铁、公交志愿者们友爱互助、协助乘客分流引导的照片。从微博评论中,网友们的愤怒情绪迅速退潮,开始转为理解,甚至赞赏。“微博道歉”的出现,体现了政府和相关机构“知错就改,知错主动改” 的诚恳,也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打造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如何服务公众、应对舆情的新思路。[7]

第三,政务微博能有效推动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借助政务微博平台广泛参与到政策议程、政府决策、政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推动了社会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以往政策问题由政治精英人士提出和主导,普通百姓很难通过正式渠道向政府表达意见和诉求。微博为公民提供了便利的信息上传渠道,让政府官员能随时随地倾听百姓的声音。其次,政务微博扩大了公民参与决策的范围,改善了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公民可直接在政务微博上发表议论,从而使政府的决策更有利于体现民意,更有利于政府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8]

第四,政务微博问政,促进了公平正义。[9]在政府处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时,微博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促使政府公开相关信息,公平地解决有关问题。同时,民众通过微博问政,形成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外部问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巨大的舆论压力促使有关官员直接面对公众的评价质询,无法再躲避推诿。

三、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与舆论影响研究

政务微博是一种特定机构或人群的微博,因此具有微博的基本传播特点:实时性传播、文本的碎片化、海量信息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媒体性、传播的自媒体性、交流的互动性强等传播特点。

由此,形成了三种政务微博舆论生成模式:双重循环模式、蒸汽模式、向日葵模式。[10]双重循环模式,指政务微博舆论与传统媒体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政务微博的信息舆论场逐渐加大,引起媒体高度关注,经传统媒体报道放大后再在政务微博中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反馈;另一方面是先经传统媒体报道引发关注,再经过政务微博平台的意见汇聚, 加速放大和扩散传统媒体的影响,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蒸汽模式,指政府在政务微博中信息,公民在对信息的讨论中逐渐升温膨胀,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和改进, 这种舆论就像不断冒出的蒸汽,具有不可小视的威力影响。向日葵模式,即政府部门在政务微博上决策等信息, 设置政策议程,主动掌握话语权。而网民好比向日葵,围绕政府“太阳”,反馈舆论信息, 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

上述三种舆论生成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政务微博传播效果,对于发挥政务微博的功用,提升政务微博的舆论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外在因素来看:其他微博的“刷屏”效果消减了政务微博的到达率。李晖指出,“刷屏微博”一般以幽默、养生、情感、音乐等软信息为主,此类信息在网海上俯拾即是,所以频率较高,动辄就是十几条甚至几十条,且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受众关注。通常政务微博的数量在同时段会远远少于“刷屏微博”,因此如果一个微博用户同时关注了这两类微博,那么政务微博的信息很快就会被湮没。从政务微博内在因素来看,问题主要出在三个方面:一是“应景微博”大量存在,部分政府部门和行政人员只是随着热潮开通了微博,却几乎从不更新信息;二是政务微博成了政府网站的变体,只是信息,没有体现微博作为政府与公众双方沟通的桥梁价值;三是政务微博管理不善,者失言惹来争议。[11]

因此,众多研究者也在积极探讨政务微博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1. 政府部门和官员应转变意识,放下架子,适应新媒体舆论传播的需要。在微博的平台上没有官与民的身份差异,人人是平等的。2. 明确定位,制定个性化舆论引导方向,并重视与民众之间的互动。3. 注重政务微博意见领袖的培养。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本地区的网络意见领袖进行引导,帮助其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理解政府解决种种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方法,使之思考问题多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多从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4. 对政务微博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引入工作绩效奖惩机制。[12]

四、政务微博的管理研究

政务微博的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微博的组织与运行两个方面。吴晓菁通过与上海多个政务微博管理人员的访谈,对政务微博的运营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出了现行微博管理机构的三种组织模式:一是由单一部门负责运作,通常由宣传部门、办公室、团委或相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二是领导、管理和信息收集的三级体系,也有部门只设置领导和运营两级,将管理和信息收集工作合并;三是多部门在同一层面上分工合作。[13]

在政务微博的运行机制上,操作管理人员大都是兼职或从其他部门临时调配。对于人员选择,有些机构选择“让喜欢的人干喜欢的事情”,通过挖掘那些熟悉微博运营的人员,也即俗称的“微博控”来管理政务微博;有些机构会“特意去选业务突出的人”,但也存在被领导“硬拖进来”的情形。

近两年由于许多政务微博都是匆匆上线,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与完善的管理架构,也没有权威的规范要求,因此,政务微博在管理上常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名称设置不规范。政务微博的命名比较随意,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不利于用户进行查找并加关注,因此也谈不上为公众提供服务。[14]政务微博应该直接使用机构全称作为名字,在政务微博简介栏目里,一定要加上本单位的简介、主要业务范围、联系电话和Email地址等,同时以本部门的标志性建筑或LOGO照片作为形象标志,以提升公信力。[15]

第二,政务微博内容审核流程滞后。政务微博作为新生事物仍受到传统审核程序的制约。一些政务微博的信息和回应反馈,都需经过层层审批,程序烦琐冗长,造成政务微博信息滞后或回应过慢,无法发挥政务微博应急管理的作用,错失应对社会危机的“黄金时间”。[16]

第三,政务微博者信息来源不畅,部门微博之间缺乏沟通与协同机制。在政务微博的监管中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格局,职责交叉现象严重,协调难度大、成本高。许多相关部门的微博之间互不提供信息,缺乏信息沟通和业务协同,从而影响到政务微博充分发挥应急联动作用。上海铁路局在“7・23”甬温列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的信息危机即是一个典型案例。

针对上述问题,瞿旭晟研究总结的美国政务微博的一些成功管理经验可供借鉴。比如,不以具体机构或行政人员名义来开通微博,而是围绕具体事务来灵活展开。每当有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政府相关部门就会开设针对性的账户,专门负责该事件的最新进展并与受影响的民众互动联络。特别是要落实账户维护人员的发言责任,通过“人格化”的微博和回应,改善政府机构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有效提升社会大众与政府对话的欲望。[17]

五、政务微博的发展研究

在近两年的时间内,政务微博的数量及规模都在迅速增长,虽然一些政务微博得到了网民的认可,但大多数政务微博门庭冷落,且人气高的微博也在向生活文化信息平台靠拢,与“政务”渐行渐远。大部分学者认为政务微博普遍存在形式主义、定位模糊、缺乏良好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等问题。[18]

政务微博的定位模糊,表现在娱乐热、务实冷。许多政务微博没有从政务的一体化和系统性考虑,渐渐与政府网站同质化。对于如何设置微博,设置什么样的微博,如何和公众互动,反馈信息又如何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产生影响,以何种程序进行微博问政、参政、议政,政府和官员又如何对政务微博中的错误和疏漏承担责任,如何统一地对政务微博进行评估等问题都缺乏清醒的认识。[19]

政务微博的形式主义,表现在建设热,应用冷。大量政务微博开通之后成为“僵尸微博”,信息不及时,互动性差。部分微博内容官僚化,微博语言官腔十足,难以拉近和民众的距离。[20]微博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流,微博最基本的交流形式是评论,有些政府机构和公务员甚至关闭了微博的评论功能,这等于是掐断了与民意交流的通道。特别是在网络突发事件之时,政务微博经常“失语”,缺少对网络舆情的关照、引导,这将削弱政府的公信力。[21]

政务微博的管理与运行问题,表现为没有一个健全的机制。这需要从法律和制度两方面解决。[22-23]加强法规建设是实现政务微博各项功能的首要任务,我国应尽快出台关于规范政务微博的法规文件。英国在这方面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经验,该国于2009 年出台了《政府部门Twitter 使用指南》,从人性化、多样化、时效性、频率、公信力等多个方面,对政务微博信息机制作出了具体规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管理制度层面上,我国应当建立政务微博问责制、政务微博绩效考评制、政务微博认证机制,及政务微博常态化管理机制。

在实现政府治理这一功能上,有专家研究发现,影响力越大的政务微博距离政务就越远,信息内容类型与地方主流媒体的适用信息板块趋于重合。[24]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数政务微博还停留在信息的阶段。王思雪根据公众对“互动型”和“参与型”微博内容需求很大的现实,[25]提出政务微博还需加强官民互动这一功用。李晓方提出了微博媒介环境下官民互动具有三个层次:关注层、微博交流层、虚拟与现实转换层。[26]

为提升政务微博的各项政府治理功能,构建微博问政的长效发展机制,有学者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是“建章立制”,明确政务微博的定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其次,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摆脱官气,逐步适应网络化的话语方式,实现从公文语言向网络语言的转变;第三,真正树立公仆意识,以豁达、真诚、宽容的心态,利用好微博,与公众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第四,“提升的媒介素养,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及沟通交流”;第五,实现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交流的转变,通过微博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构建一个广泛参与、有序互动的微博舆论新环境。[27]此外,要加强保密意识。近年来,互联网泄密事件屡有发生,对国家经济发展乃至国防安全产生了影响。在此背景下,政务微博应引入审查程序,防止政府核心信息通过微博泄密。[28]

结 语

通过以上文献内容分析,大致描摹出现阶段政务微博研究的脉络。总体看来,现有的文章多为现状的描述及案例的介绍,深入探讨政务微博新媒体对政府公共服务转型的影响的理论文章较少。建议在如下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政务微博管理者意图与使用者意图的对比分析。研究政府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使用者对政务微博的价值理解,分析政务微博的功能定位是否在管理者与使用者双方有落差。

第二,政务微博在提升公民参与这一功能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政务微博能够鼓励哪一类民众的参与,是动员还是强化了公民参与,能够在哪类公共政策问题上体现公民参与的价值。

第三,政务微博长效发展机制研究。政务微博能否利用微博互动的特性,主动积极关注民众通过微博所表达的需求,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从而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及如何实现信息公开,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提升其舆论影响力。

第四,政务微博管理机制研究。在我国,还没有对互联网立法,且对微博的管理也缺少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因此,如何整合政务微博,打造一张跨部门的联动网,也是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12WQN028)――政务微博议程设置的舆论影响力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宁雯.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文献综述[J].电子政务,2012(6).

[2] 张志安,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1(6).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微博;网络平台;信息交流渠道;高校学生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101

1微博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11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宿舍和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班级文化反映了学生的价值观、班级环境及风气,是体现一个班级整体形象的重要指标。通过微博促使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在微博上进行班级板报的设计,有利于板报设计思路的拓展。与此同时,将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转移到微博上,以此作为体现班级形象的重要载体,有利于班级活动影响力的提升。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同样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宿舍文化可以是班级文化的延伸,也可以是独立的文化建设场所,其以微博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和更新,与学校、班级、宿舍及同学形成良好的共享关系,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拓展和实现。

12增强校园凝聚力

微博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介,借助微博的影响力能够有效促使校园凝聚力的提升。如班级通过微博的建立能够集中学生的力量,对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情感与班级集体主义的培养。在班级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实时更新有关内容,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提升外界的关注度,对班级荣誉感的增强及凝聚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根据微博人脉广大这一特点,利用人脉提升活动人气,使班级活动更具影响力,从而有利于班级学生的团结和凝聚。

13情感交流的进一步增进

传统思想决定了学生对老师存有敬畏心理,一定程度上对师生间的交流造成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有所顾忌或保留。微博与QQ和MSN等聊天工具不同,只要添加关注即可成为对方的粉丝,同时实名与虚拟名称的自由选择给学生对隐私的保留带来较大便利,所形成的交流空间相对比较宽松及隐私。师生通过微博平台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有利于双方的坦诚交流和积极探讨。另外,微博的即时性及信息公布的开放性很强,而学生活跃的思维和个性的思想正与此相契合,有效提升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并具有重要的交流辅助作用。

2微博平台的应用现状

21形式单一,内容更新慢

学生管理过程中使用微博平台多以行政通知、动态、活动转播为主,使微博的内容范围受到限制,而大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学习生活、社会热点及情感心理等信息,但学校官方微博的内容设定却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因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转移目光并关注于其他媒体。同时官方微博多以文字为主,其形式简单,缺乏背景设计,且信息的措辞比较严肃生硬,加之内容陈旧、更新过慢等缺点,严重影响了微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2管理松散

高校学生管理微博的建设并非官方行为,而是管理者自愿进行的一项工作,这样一来微博的建设就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容易出现内容杂乱、主题模糊、质量欠佳等缺陷和不足。同时,微博管理者不仅要管理微博,还要兼顾本职工作,其时间和精力上容易造成不可避免的冲突,导致微博缺乏良好的维护,其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关注度,并失去“粉丝”。

23应用能力的欠缺

微博的兴起不仅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又对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管理者对微博技术的应用能力差强人意,容易失掉这块重要的管理阵地;部分微博的管理和沟通技巧有待提高,其内容不具有吸引力及思想性;另有一些管理者因技术知识的缺乏,限制了微博应用功能的发挥。微博平台信息的快速、即时及便捷传递是最为突出的特点,在处理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如果发表的言论不合适,就会遭受“粉丝”的围观及谩骂,容易使整个事件的事态变得更加危急。但事实上,部分高校无法做到这一点,对微博使用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提高微博应用质量,发挥其管理作用

31舆论的引导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微博的应用要加强对言论的监控,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做到言论的正面引导。对学生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进行加强,促使其自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创建一个文明、健康、活泼的舆论氛围。微博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传播途径和交流平台,但由于监管不力容易出现各种声音,导致混淆视听局面的发生。高校管理工作的进行必须对微博动态进行密切关注,鼓励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信息,而对于负面言论及信息的处理必须及时,做好其疏导工作。当出现一些传闻且难辨真假时,管理者就要善用微博对其事实进行澄清,不仅要及时删除不当言论,还要做出具体研究,对有关错误言论予以坚决的驳斥,从而消除负面言论的影响力度,避免冲突与误解的持续升级。

32微博管理的加强

高校官方微博的建设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它不能像个人微博一样无拘无束、自由散漫。因此微博的建设不能分散管理,需要建立管理和维护机制,对微博的管理及组织进行加强;善于创立准入机制,严格审核的微博内容,对微博的信息质量进行把关;结合学生的作息时间加强对信息的时间管理,在固定时间内对相关信息进行,一些娱乐性信息可于周末进行,这样不仅降低了微博对教学的影响,也实现了教育的多维渗透,有利于在课余时间对学校的教育盲区进行填补。大学生是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群体,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微博的管理,才能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33加强学习,与时俱进

高校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应当与时俱进,与活跃期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相契合,才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的放矢、胸有成竹。高校通过微博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开展,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因此,高校开通官方微博,由专人维护和更新,对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加强;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为一线人员,引导他们使用个人微博与学生进行交流,借助微博对庞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进行从建,为具体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建立微博评价制度,根据微博使用情况的考核结果予以奖惩,同时加强一线队伍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其掌控微博技术的能力,从而有效发挥微博的管理作用,促使学校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

4结论

高校学生管理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通过微博平台建立全新的管理形式,对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进行搭建,形成平等互动的交流学习环境,才能更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微博作为新的网络媒体被大家所关注,高校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微博的使用和管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对微博信息的形式及设计内容进行创新,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信息源互动平台,进一步发挥微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田和军微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D].西安:西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