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案范例6篇

金色的鱼钩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1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我们的祖国迎来了60华诞。10月1日晚上的玄武湖公园,凉风习习,景色迷人。我和爸爸,还有朋友一家3口兴致勃勃地来到玄武湖公园观看烟花表演。

虽然是晚上,但玄武湖公园里面人山人海,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离放烟花的时间还有几十分钟,我们决定到游乐场痛痛快快地玩一玩。

游乐场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所有的娱乐设施都在开放,有:飞标、碰碰车、钓鱼、摇晃船……我和我的朋友玩起了钓鱼。服务员叔叔给我们发了一大块鱼饵,爸爸帮我给钩子装上鱼饵,我把鱼钩甩到水中,开始钓鱼。一开始怎么也钓不上鱼,我有些着急。爸爸对我说:“钓鱼要有耐心,是要让鱼把鱼饵和钩子一口吞掉。”我照着爸爸教我的方法耐心等鱼上钩一甩,不一会儿四条小红鲤鱼成了我的“俘虏”!

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2

关键词:诱钓式 教学 高效课堂

传说姜太公姜尚隐居渭水河边,终日沿河独钓,但他钓法奇特:鱼竿短,鱼线长,用直钩,没鱼饵,钓竿离水面三尺。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客观来说,姜式钓法唯我独尊,自以为大,消极等待,方法失当,不考虑鱼儿的需要,不主动变化求应,结果肯定无功而返。长期以来,一些思品课堂与姜太公钓鱼有几分神似,老师居高临下,照本宣科,教学设计少有创意,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听课味同嚼蜡,教学效率低下。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效益。笔者从姜太公钓鱼故事受到启发,探索提炼出“诱钓式”教学模式。“诱钓式” 教学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兴趣需要,主动应变,投其所好,因鱼设饵,让鱼儿吃饱喝好,做到见者上钩,一网打尽,实现课堂教学的大获全胜,满载而归。

一、吃透教材内容,有的放“钓”

谚语云:“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钓阳”,“鲤鱼钓凸、鲫鱼钓凹”。说的是了解习性,掌握鱼情,选准钓位,有的放钓的重要性。教学与钓鱼有异曲同工之处,深入细致地分析把握教材,恰如其分地确立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师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可很多老师重上课,轻备课,处理教材“陷象”环生,有的不求甚解,敷衍了事;有的一知半解,不得要领;有的唯书唯本,照搬照抄,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直接复制“教案,上课由“教教材”演变成“教教案”。教师必须大胆行使整合教材的权力,积极履行“活用”教材的义务,深入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写意图,分析逻辑系统,把握知识结构,深挖广掘教材之鱼,充分释放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一节课而言,备课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深入文本,总揽全局。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疏通原理的前因后果,探测搜索教学“三点”(知识点、重点、难点),提炼框题的文眼题胆,把握课堂的灵魂脉搏,确立教学的中枢主线,对教材中“有什么”了如指掌,谙熟于胸。

第二步去粗取精,谋篇布局。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删繁就简,整合处理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安排教学活动,精心筛选导入、举例、讨论、展示、提问、练习等环节的用料用时问题,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灵活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重点解决教学“用什么怎么用”问题。

第三步拓展升华,创新出彩。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捕捉时事亮点焦点,融会贯通教学要素,合理补充、延伸、拓展对学生真正有指导价值的教学内容,突显教师的思维亮色和教学个性,创造推动课堂高潮迭起的兴奋点,使枯燥乏味的书本鲜活起来。“补什么”目的使课堂更深刻、生动、完美、出彩。例如教科版八下第七课《偶像与自我》第2框内容繁多,似曾相识,给老师浮云遮望眼的感觉,深入研读,反复斟酌,《超越崇拜》的核心无非是做到理性看待,包含第一层偶像两面看――看得全,既看到偶像的优点(闪光面),也要看到缺点(阴暗面);第二层成功的背后――看得深,既看到偶像成功的辉煌、表面的光环,也要看到偶像成功背后的艰辛、内在品质;第三层确立自我,成就自我――看得准,以明星为榜样,以偶像为动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走自己的路,成就自己。这样理清了框题的层次脉络,教材之“鱼”尽在心底,备课就能尺水兴波,对症下“钩”, 上课就能驾轻就巧游刃有余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素养》中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

二、优化教学活动,诱“鱼”深入

三分钓技七分饵。钓鱼爱好者会针对鱼类口味,配制色香味形俱全的诱饵,或使用独家秘笈搅成绝杀饵,投其所好,引鱼上钩。在“以生为本、以学论教”的课程理念下,精心配制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之饵”,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持久热情,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仍然是当前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

1.注意教学环节新颖性、递升性

教学环节是课堂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而现实中很多老师上课形式死板,落入俗套,千课一面,犹如程咬金的三板斧,只有一招半式,无技可施,学生会产生“审课”疲劳、日久生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迎合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借鉴田忌赛马的排兵布阵精神,优化排列课堂结构,推陈出新教学形式。例如在新课教学大环节上我们习以为常的形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可以灵活调整为――“问题导学、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提升过关检测、当堂巩固归纳小结、预习作业”等。在执教教科版八下第六课《剖析从众》时,我曾尝试使用――视频导入(中国式过马路)、激发思考自主学习(从众现象含义、表现、两重性)、展示自我小试牛刀、我练我行联系实际(列举身边的从众现象、利弊)、学以致用畅谈收获、明理践行”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很高,形成了乐此不疲的教学效应。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课堂让学生望而生畏,一堂好课要像写文章一样有亮点高潮,需要跌宕起伏,出其不意。安排的几个教学环节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提升,让学习的梯度一层高过一层、学习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对于教学小环节――练习,时间安排上可以边讲边练、先练后讲、一环一练;内容上可以由巩固性、训练性、记忆性的本本练习向研讨性、调查性、实践性的活动练习过渡;甚至可以打破常规,创新课堂结构,实施1+1课堂,两个老师或两个学科老师同台献艺,相互配合,改变一个老师一个学科一个内容讲到底的常态,以崭新的课堂形式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2.重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参与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活动的艺术,其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交往活动。放眼一些课堂,老师重教轻学、重讲轻启,常唱“独角戏”,喜欢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变成洗耳恭听温顺驯服的旁观者,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挥汗如雨,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逍遥自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多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改变教学方式和改变学习方式双管齐下,精心设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让读、写、讨论、问答、展示等交叉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有事可干,有疑可思,有话可说,有题可练,实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根据问题难易程度把学习活动分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分组可以有小组合作、同桌合作、邻桌合作、男女合作、朋友合作;展示学习成果形式可以用板书展示、实物展示、投影展示、口读展示、表演展示等等。有趣、有劲、有做的课堂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3.教学设计要具备针对性、可行性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从班级的学情出发,教学的广度、深度、难度、速度要适合学生,教师的教法要与学生的学法接轨,学生学习负荷要合理适当,“量身定做”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感到“我能做,我会做”,给予学生参与者的成就感。实践证明当学生觉得自己能行时,就会信心倍增,积极参与,大胆开口,踊跃表达,对学科学习充满好感和强烈愿望。此外,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丰富评价方法,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活动设计切忌好高骛远让学生高不可攀,力避华而不实无法操作,如果活动缺乏可行性和有效性,只能产生哗众取宠的噱头作用,使活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的“虚热”或混乱。

三、创新教学手段,一跃上钩

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3

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综合性的,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特别是语言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语文学科发展创新思维的独特优势。

笔者在阅读教学教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维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将常采用的方法与一些体会简介如下: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带有浓厚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是常用的激趣方法。如教学《桂林山水》,以假想旅行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向往、神游的心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我国的广西,有风景秀丽的山、有清可见底的水。其中广西桂林山水的美是天下第一,人们称它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挂图)“奇山围绕着丽水,丽水倒映着奇山,山水交融,连成一体,美极了。你们想去吗?现在跟老师假想旅行吧……”学生听着情不自禁地展开想象,因急切想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从而产生阅读全文的动机。

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不持久的,这就需要老师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教《开国大典》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有这样的一句:“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学生从“红流”这个词语中懂得是“游行队伍”,“流”是指“走”的意思。这句话描写了参加开国大典后的游行的人们向东城、西城走去的情景。此时,大多学生认为对这句话的理解已经到位,再也没有什么好想了。我追问了一句:“课文为什么不说‘游行队伍’‘走’,而是用了‘红流’‘流’呢?”经我这一追问,学生的兴头来了,再认真仔细阅读课文,从前文的开国大典盛况及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体会出“红流”是指游行的人们擎着灯、舞着火把前进。处在高处看,就像“红色的水流”,隐含着水流的气势不可阻挡,光明已经代替黑暗。“流”是承接上文“红流”而来,也进一步突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不可阻挡。这一问,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仅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巧妙,还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意境、情感,把握住了鲜明的中心。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思维开阔,有所创新。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以下阅读习惯:

1.边读边想的习惯;

2.边读边圈、点、划、记的习惯;

3.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课外阅读的习惯。

如《长征》这首诗,它描写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情景。1935年的事,学生全然不知,何况要让他们学懂《长征》这首诗呢?我在讲读诗前,先让学生收集有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同志笔下描绘的那个情景中去。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习惯,学习课文时,会主动查找相关材料,这将为学生选择、收集、整理材料打下基础,拓宽阅读思维。

三、教给阅读创新思维方法

1.利用文章的重点句

篇章教学是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大纲》强调指出: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篇章。教学时,教师应从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确切含义,体会其感彩。

《金色的鱼钩》一课篇幅较长。第二大段有这样一句话:“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学生读了这句话后老师问:

(1)从“千斤重”可以看出小梁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2)为什么说:“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呢?学生思考后,通过联系上文,懂得小梁此时此刻不忍心喝下鱼汤是由于他已经知道老班长搞到这么点儿吃的很不容易,而且知道老班长把能搞到的一点儿东西都给病员吃,自己硬咽鱼骨充饥。

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自能悟出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句子的基本方法,就能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阅读、探究,这不仅有助于读懂课文,还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2.充分利用插图

课本中的很多插图是对课文内容的描述,是形象直观的。如《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配有一幅图。我引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三个问题:

(1)画中两位人物是谁?

(2)他们在干什么?

(3)他们讨论时,场面气氛如何?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三个问题的关键点,短时间内,懂得马克思和恩格斯俩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基础之上的,是伟大的友谊,是友谊的典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还有助于阅读思维的发展和创新。

3.充分展示教学艺术

欲问甲问题却先问乙问题,学生在思考回答乙问题中自然得到了甲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曲问”。

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先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了一组小问题,铺设台阶以降低难点:

(1)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而不请别人?

(3)诸葛亮为什么把动身时间选择在第二天四更时候?

(4)诸葛亮为什么叫船上的军士边擂鼓边大声呐喊?

问题不多,却紧紧围绕中心问题设计,每个问题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都能答出这些小问题,而通过这些小问题的顺利解决,大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理解更透彻了。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从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上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因转换,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如果直接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未必能说得上来。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小问题:

(1)老班长和鱼钩是什么关系?

(2)老班长和伤员关系怎样?

(3)老班长是怎样牺牲的?

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了这些问题,老师再启发学生思考:“灿烂的金色光芒”的含义时,学生会自然认识到这是老班长崇高形象的象征,是老班长勇于献身精神的象征。

运用教学艺术,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文章的积极性,增强阅读兴趣,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一些难点问题,而且理解也更深刻,思维也能得到进一步训练、发展、创新。

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4

带钩的前世今生

带钩的出现,早至春秋时期,现在科学发掘出土最早的,当属洛阳西周墓出土的水禽式带钩,此带钩长7.4厘米,迄今已三千年,明清时代的玉带钩,有的依然还是这个式样。

带钩是人们生活所必须,仓廪实,知礼仪,哪怕是到了信息化的今天,讲究的男人穿衣,依然要配一条好的皮带,主要是带前的那块牌子,不是爱马仕(HERMES)、路易威登(LV)、古驰(CUCCI),也要来个范思哲(Versace)或万宝龙(MontBlanc)。其实,这都是从中国古代的带钩沿袭下来的。青铜文明,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一枝独秀的灿烂之花,都说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礼器,代表了中国文明的辉煌;同样的,玉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傲然于世界文明之林的奇葩,而这两大文明都在带钩的制作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成为我国青铜文明、玉文明的重要载体,值得很好研究。

十分遗憾,迄今为止,尚无多少人对带钩作出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我所见到的画册,就是在美国的台湾大收藏家王度编写出版的一本,500件带钩中,还有相当比例属于当代的时尚带扣。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更是寥如晨星,屈指可数。当然不能不提到的是王仁湘教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这是我见到的一本最具专业性、学术性的学术专著,稍有遗憾的是,这部力作只印了三千册,当然已经是一个不俗的销量了。古代带钩收藏、研究和出版的寂寞,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不是此文主要展开论述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时代审美观的错位问题,所以这篇文字就主要集中在对古代带钩的艺术审美和文化阐释上。

“满堂之座,视钩各异”――古代带钩的时尚之美

过去,乃至现在,有些收藏家,甚至文化、艺术史学者,有个看法,认为商周青铜大器是陈列器、祭祀器,是礼器,有重要的收藏价值;而带钩、铜镜一类,不过是日常生活用具,价值不大。此言前半我赞成,后半截我就不太认可了。其实日常生活的用具,并非就没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性,恰晗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反而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时尚内容,而这种时尚之美甚至是超越时空的。

《淮南子・说林训》中曾有言:“满堂之座,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意思是说:宾客满堂,放眼看去,人们在腰间环带上,都露出奢华的钩饰,没有相同的。而正是在这个“视钩带各异”间,人们的身份、地位都表露无遗,王侯之钩、官宦之钩、百姓之钩,分得清清楚楚,想必那些游走于各国诸侯间的纵横家们,无论是得意抑或失意的丈人墨客,自然也会像当今名士们一样,身佩有着独特审美品味、发散着强烈艺术气质的浪漫之钩。带钩虽小,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分讲究礼仪等级、非礼勿视的中国古代,着衣著冠和佩钩那都是大事,它反映着佩用者的身份地位,代表着那一时期的摩登和时尚。可以说,各种最奢华的材料,各种最先进的工艺,各种最时髦的设计,都用在了带钩的制作上,争奇斗艳,争奢斗侈,以彰显其地位和身份。

・质地的高贵

在带钩的质地上,最早良诸文化出土的带钩,为玉质的;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春秋战国的带钩,青铜已居主角的地位。它以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使带钧制作一开始就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不像青铜镜的制作,青铜礼器已经相当成熟了,而齐家文化和妇好墓出土的几面早期铜镜仍显得十分粗糙。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种金属”,黄金和白银以其眩目的光泽、艳丽的色彩,很早就进入了带钩的艺术,使带钩具有了艺术和财富的双重价值。金银的魅力除与青铜艺术结合,展示其魅力外,也较早地出现了完全以金银为材质的带钩,显示其高贵的品质。在材料上,铁、石头、木头和骨质的带钩似乎具有平民的性格,然而,即使是普通的骨质带钩,你仍然能感受到制作的精心,依然发射出艺术的魅力。玉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有君子之德,其洁白和细腻,珍稀和高贵,更为佩钩者带来一种脱俗内敛之美。而铁带钩的出现有重要的意义,它最初的价值是超过青铜的,虽然韧性不如青铜,但硬度却高过青铜,用来制作带钩,且都有贴金贴银之作,足以表明其高贵身份,只是因其锈蚀保存下来不多,更显现其难得和高贵。其它一些特殊材质的带钧,还有最早的玻璃制品,即琉璃的带钩,水晶的带钩,都表现出材料的高贵和不凡。

・型制的多样

对古代带钩的分类,分法很多,仅日本学者就有好几种分法,我比较赞成的还是按外形,而不是按大小、材质来分。也就是说:

一是水禽型。造型像回首张望的大雁,十分优美,这种型制的带钩,以春秋早期秦国秦地为多。

二是兽面形。钩面呈现各种兽面,有虎的、犀牛的、豹的、鹿的、狐狸的……林林总总,而以龙凤为多,多以镂雕、浮睢的形式出现。

三是耜形或称匙形带钩。耜形,也就是指古代耕田的犁铧,或者说像一把匙。在匙面或钩体上,一般都有镶嵌物,或镂雕的错金银图案。

前面三类带钩,一般都超不过15厘米,相对来说是中小型的带钩。

四是牌型带钩。钩体呈长方牌形,钩尾有的是呈直角,有的带一弧度,呈委角,牌形带钩一般都比较大,尤其战国的牌形带钩,往往超过20厘米。

五是曲棍形。钩体一般呈圆棒状,有的带一弧线呈弓形曲棍,大多有错金银装饰,图案十分漂亮。

六是琵琶形。顾名思义,钩体像一个琵琶,也曾被称为琴形,钧尾呈圆弧型,钩体从上往下呈曲线展开,但有的下圆弧曲线比较大,几成半圆,有的曲线较小,形体几乎接近牌式带钧。此类钩一般较大,有的整个钩面都镶嵌绿松石,有规则的几何图案,这类钩有小的,但一般都比较大,有超过20厘米的。

七是全兽形的带钩。钩体整体呈现兽类或鸟类的形象,老虎、大象、犀牛、猿猴、鳄鱼、兔、鱼、鹿、蛇、龟等等都有,而其中又以龙、凤、虎为最多,所以在分类上,又有人把这几类单独分出来的。

八是特殊造型钩。因为很难把它们归到哪一类,比如说印章钩,钩纽就是一枚印章,或是书法,或是肖形。铜镜钩,钩纽就是一面小的铜镜,估计妇女带着就可以随时用来化妆、补妆。又如连体钩、无纽钩、双纽钩等等,不仅纽座千姿百态,钩首也是各式各样,最多的当然是螭首,还有鸭首、凤首、龙首等等,加上错金错银形成的不同图案。特别还需提到的人体钩,我就收藏有持兵器的人形钩、武士钩、弹琴鼓瑟钩、车马出行钩等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当然“视钩各异”,除了材质,形制上的不同,还有一个工艺上的多样,鎏金银工艺、镶嵌工艺、镂空工艺、铸造工艺、漆艺工艺、彩绘工艺等等。

“视钩各异”所呈现的带钩千姿百态,各擅其长的局面,是与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环境分不开的,所以一部带钩史,也就是一部文化史、思想史的折射。

“射公子小白带钩”――服饰之美

带钩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这曾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个问题,后来经过大量发掘出土的实物证明,主要与古人服饰有关,当然也有悬挂刀剑的挂钩,但主要是固定和管束衣服的作用。许多墓主人腰上都佩有带钩,秦始皇陵秦俑腰间就佩有人形带钩,山东诸诚西汉墓出土举灯铜人腰间装束,也有带钩,而且明显展示出将革带两端扣连。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带钩的叙述就有许多,而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所佩带钩,使齐桓公幸免一死的历史故事。一个带钩写就一段春秋史,使得带钩有了更多的文化学和文化史的意义,也使我们对带钩的使用功能有了清楚的认识。

这个故事是否杜撰,真伪如何,且不去论,起码许多春秋战国及后来的典籍,《左传》、《国语》、《史记》、《列子》等,都记载了这个故事,可见有相当的根据。

那么小白是佩的什么样的钩,能够挡住管仲的箭。我认为这只能是春秋时就已出现的牌式钩,而不会是那种圆而又窄又细的曲棒形钩。

中国的服饰文化,有了带钩来陪衬,时尚档次一下就大大提高了,这需要很好发掘,使之大放异彩,好马佩好鞍,好衣那时还要配好钩。

“孔子辞廪丘,终不盗刀钩”――贵胄之美

带钩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虽是日常所用之物,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位圣人,从孔子、孟子到庄子,还都有关系。他们都曾以带钩说事,隐喻时事,宣传他们那些济世治国的大道理。

在《淮南子・记论训》中有这样的故事议论:“孔子辞廪丘,终不盗刀钩……由此观之,见者可以论未发也,而观小节可以知大体矣。故论人之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这一番议论,从一个小小的带钩引出,迄今已两三千年了,却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性。孔子辞廪丘,此事在《吕氏春秋》也有记载,讲的是孔子游学到了齐国,见到了齐景公,因为仰慕孔子的为人和学问,景公表示要把齐国廪丘这一块地盘送他作为供养地。孔子当即表示不受,很快带着学生离开了。孔子说,我并未给他做过什么事,他也不接受我的建议,他为什么送一块地盘给我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就议论,孔子连带钩这样的小物件都不动心,怎么会在乎你那么厚的重礼呢!一个带钩引出了圣人这么一番大道理。

什么样的钩,能够与把一大块封地对孔子的诱惑拿来相提并论呢?2007年,拍卖市场上出现过一个被称为“中华第一钩”的九镶带钩,估价一千万,却在拍卖前夕被文物部门紧急叫停,这个带钩为铁质,但是嵌玉包金,十分华丽。孔老夫子见这个钩,不动心也会看上几眼吧,这是国宝级的带钩,现在起拍价就一千万。当然对孔子来说,一大块封地都不放在眼里,这个上千万的带钧,又怎会入圣人眼呢?

还有一个全国人民都熟悉至今仍在经常讲的成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是又一位圣贤庄子的话。原来我一直有些想不明白,偷一个小小的钩就犯得上杀头吗?原以为庄子的隐喻之词,是希望作一个强烈的对比,使人印象强烈,“窃钩者诛”不过夸大其辞,讽刺而已。现在看,还真有可判诛杀之罪的带钩,就是王侯之钩,从审美的角度看,这样的带钩有贵胄之美、奢华之美。

《庄子・知北游》“予物无视也,无钩无察也”。――精致之美

其实每一个好的古代带钩,都是非常个人化的,都是一件件精心的个人设计和创造,决非批量生产。古代带钩,早就是私人定制了。

庄子在《知北游》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八十岁了,一生专以制作带钩为业,他的带钩异常精致,于是人们问他,你有什么诀窍,他回答是从二十岁就开始制作带钩,十分喜爱,一生对于其他事情都不在意“与物无视也”,一心一意就是做出好带钩来“非钩无察也”。这又引出了一番人生的道理。看来,这几位大圣人都喜欢拿带钩说事,可见带钩与古代人生活息息相关,深深地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

我收藏带钩多年,有时拿一枚精致带钩把玩,心中常常想,古人制作这么精美的钩,要耗费多少心力啊,真是不惜成本。

“发手得一玉钩,故号嫣”――祥瑞之美

中国人信所谓“祥瑞之说”,历史上这样所谓天人感应的故事很多,河洛献书、白鱼入舟、瑞鹤群集等等。

带钩被视为祥瑞之物,在许多文献典籍中均有记载,《后汉书・五行志》就有“光禄勋吏舍下壁下有青气,视之,得玉钩、诀各一”,“谓此青祥也”。当然最有名的还数“钧弋夫人”荣辱集于一钩的故事,钧弋夫人是汉昭帝的母亲,她入宫得汉武帝宠幸有一个故事,据说当年武帝巡游打猎经过河涧,听说有一奇女子,十分美艳,但就是一手握拳,却从未打开,武帝一见倾心,亲触其手,一下就打开了,拳中却握着一只玉质的带钩,故以此得名为钩弋夫人。武帝为此专门建了个钩弋宫,想立这位夫人所生的钩弋子刘开陵为太子。却不想大臣们都慑于当年吕后险些断了刘氏烟火的教训,齐声反对,子幼母壮,必将酿成大祸。武帝不得不痛下狠手,逼死钩弋夫人而厚葬之。据《列仙传》和《括地志》的记载,钩弋夫中所握的是一枚玉带钩。在我收藏的西汉玉带钩中就有正好可以握于拳中,十分精巧的玉带钩。这枚带钩为和田玉质,钩首为水禽首,钩背刻有蟠螭纹和勾云纹。这种玉带钩在西汉十分流行,在广州南越王墓和河北满城汉墓这样的王级墓葬中,都发现有多件精致的玉带钩,为汉代玉钩中的上品。

把带钩作为祥瑞之物,带钩就很自然地把龙、凤、虎、龟、蝉以及各种瑞兽作为表现的主题。为什么自春秋以降,汉之前,墓葬中出土带钩相当普遍,这与人们把带钩作祥瑞之物是分不开的。我有几个反映祥瑞的带钩是很有特色的,一个是在钧面上有两只小龟,龟寿千年,钩面嵌贝壳,显出螺钿的光泽。一只是银钩,钩面刻两只蝉,意味着人的长生和转世。而虎为百兽之王,我有多只虎钩,造型生动,有的还鎏金,确有虎虎生威之意。我还有十多只犀牛钩,其中一只错金银镶嵌绿松石的犀牛钩与重庆三峡博物馆川昭化宝轮院出土的那只大致相同,而那只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并收入了中国最美的一百件艺术品中。随着犀牛这一物种在中华大地的消失,犀牛钩确有很深的文化意义。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阳刚之美

大家都知道李贺有一首有名的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也知道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词《水龙吟》:“……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尽管这两首诗词很多人会背,可诗里的“吴钩’是指什么,未必清楚。辞典里说“吴钩”是一种弯刀,明明是钩,为什么说成是刀,我百思不得其解,至今也没有查出把钩说成是刀的最初出处,但我心中始终犯疑。我有个看法,吴钩成为吴刀,是不是因为吴钩是挂刀的钩,由此引伸而来。

在《吴越春秋》中记述了一个悲情故事:吴王命国人造金钩并有奖。有一个贪赏的工匠,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用血打钩,钩成后向吴王讨赏。吴王手拿一把钩,问其钩有什么特别之处,钩匠对着一堆钩呼喊自己儿子的名字,只见两只钩竟然飞到了钩匠的胸前,“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吴王当即重奖百金,这双钩从此不再离身,“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如果是剑,岂不把自己的父亲也给杀了。可见钩就是钩,而不是剑。

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5

我面向草海,面向多情的水。水,生命之源。那粼粼波光,是生命之光。有人说,女人似水,男人似山。水温顺如绵但具有鲜活的生命,它时而喧闹,时而平静,尤如一个青春靓丽的少女,喜怒哀乐一应俱全。家乡的人特别钟爱水,所以把“三尺水塘称为海,万仞高峰只叫坡”。

我对水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小时候,在炎热的夏天,每到放学以后,我和小伙伴们在村外的小河湾里,赤条条,扎猛子,狗爬式蛙泳,打水仗,顺着河边摸鱼。离开枯燥的教室,蓝天白云下的小河湾分外热闹,让人舒心和愉快。有的伙伴跑到秧田里,用稀泥往身上涂满各种图案,再拔一丛稗草顶在头上,然后从高高的木桥上跳到河里,潜水很久才钻出水面来。潜水越久得到伙伴们的惊叹声越高,威望也越高。那时穿村而过的小河里鱼儿真多,每逢星期天我跟其他小伙伴一样,除了放羊、游泳就是钓鱼。以前的钓鱼可简单多了。一根竹竿,拴上吊线,鱼针,浮漂,铅坨即可。鱼针用大头针弯成,俗称滑针,即没有倒钩。浮漂用包谷杆做成,铅坨用细铁丝或牙膏皮代替。小河边柳树下,用蚯蚓钓鲫鱼,用面团钓鲤鱼。一天下来,家里的晚餐又是鱼香四溢了。

钓鱼是一种陶醉于碧波之上的一项活动。红白相间的浮漂静静地躺在水面上,我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草海。开着白色絮花的芦苇在堤岸上轻轻摇摆着长长的身躯。草海的前面是着岩石的九顶山,我的后面是绿叶红花的荷花池和飘着炊烟的村庄,再后面就是挺拔的石宝山。

正是草绿山润荷花红的季节,放眼看去,满眼翠绿。草海里的鱼肥美鲜嫩。这个季节是鹤庆最美好的季节。山青、水秀、荷花香。稻花、蛙鸣、鱼儿壮。

垂钓是独享孤独的一项活动,也是修心养性享受寂寞的真功修炼。那蓝天之下,山水之间,以水为友,孤独为伴,使你的忍性和耐力得到提升。寂静的天地山水之间,只有忽大忽小的风声和变幻多端的天气。眼前波光粼粼的草海在风中一波一波的推着搡着向前涌动。湿润的空气里荷花的香味缠绕在你的身边。一切的人间世俗,喧嚣的滚滚红尘离你而去,此时你是远离人间烟火的水上钓翁。独享那“一蓑一笠一垂柳,一丈竿头一只钩,一水一拍成一唱,一人独钓一江秋。”的乐趣。

垂钓,也有人经常出门笑呵呵,进门空箩箩。有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城北的退休干部老罗就喜欢钓鱼,天天早出晚归,但总是鱼不上钩,空手而回。开初,老伴还买下葱姜芫荽,等鱼下锅。久而久之,没见他钓得一个虾米,就常常拿老伴开涮。

一天,风和日丽,老罗跟往常一样,吃过早点,拿上鱼竿就出了门。平时,老罗总是踩着黄昏的脚印进门的。今天,他在夕阳漫天的时刻跨进了家门,进门时满脸沮丧的样子。老伴一时回不过神来,呆了片刻,马上就迎上前来道:莫要生气,钓不到鱼也不是你的错,我们是和你开玩笑的。”老伴瞅了瞅老罗的脸色,心里嘀咕,这老头钓不到鱼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今天脸色为什么这样难看?

见老伴急了,老罗这才笑起来:你看看我的挎包里是什么?”他的脸上都是灿烂的阳光。

老伴打开挎包两条金色的鲤鱼跳了出来。“呀,你钓到这么大的鱼!”老伴眼里满是惊讶和敬佩之情。

老罗一时大谈钓鱼经,从天气变化到水的颜色,从饵料选择配制谈到喂塘的重要性,从鲤鱼的习性谈到草鱼、鲫鱼的共性和不同点,对春夏秋冬四季的鱼情分析和垂钓的最佳时机选择。谈得头头是道,井井有条,分析逻辑严密,有理有据。老伴开始在心里责备自己平时对老罗的误解,他对钓鱼的研究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个很有水平的人。她开始打心眼里敬佩起来。这时隔壁孙三娘一路叫着进来:“你那鱼买得太便宜了,才五块一斤,我脚跟脚在你后面就五块五一斤。这些卖鱼的见买鱼的多了就涨价。”

老罗连连摆手可来不及了,一时尴尬地傻在那里。老伴望望孙三娘又瞧瞧老罗。心直口快的孙三娘一时摸不着头脑,瞬间又恍然大悟:“老罗,你钓不着鱼才去买鱼哄你老婆,哈哈哈哈……”

如今,老罗的故事已移植到很多人身上,变成了很多钓鱼爱好者的共同故事。

家乡原本是河泽水乡,沟渠纵横,阡陌水巷。也是鱼米之乡。发源于丽江玉龙雪山的漾弓江奔腾向南,来到象眠山下转身浩荡东去。冬天和早春二月,江面上白雾迷茫,一直弥漫到江两岸,朦胧中依稀可辨柳条依依,江水如练。江两岸柳树下钓手多多。那草海之上,水清如碧,从北方来过冬的野鸭、大雁、鹭鸶,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水鸟在静静的水面上、草丛中嬉戏。时儿腾空而起,黑压压一大片盘旋在草海之上;时儿栖息在水面上,相互逗乐,互相关爱。那枯萎的芦苇丛里是它们的繁衍之地,走过冬天幼小的生命就降临在高原水乡草海上。当天气渐渐转暖的时候,它们又依依不舍地返回北方。当你划着一只小木船,手持钓竿,漂浮在水面上,你是欣赏眼前大自然的美景,还是忙于垂钓,或者兼而有之,都是一种享受。

古往今来,人们为了生存只有大量开垦耕地,使草海湿地正在逐渐减少,原来湿润的空气变得越来越干燥。如今,草海又得到了保护,从北方来的鸟儿逐步增多。让许多鹤庆人倍感欣慰。还有那众多的龙潭清澈的流水还在滋润着这片土地,还在养育着千千万万的生灵,让家乡人津津乐道。秋天,是家乡最美的时候。蓝天如绸,四野滴翠。坐一张平底小木船或铁壳船飘荡在草海之上,那无垠的莲花池花红叶绿,淡淡的莲香飘溢在你的船边。捞一把菱角吃一嘴清香。荷花塘里钓鱼是使人最赏心悦目的事了,撑一张小船,隐藏于荷花之中,折一枝荷叶戴在头上,静享古人那种“浪打轻船雨作篷,遥看荷下有渔翁,蓑笠不收船不系,任西东;即问渔翁何所有,一壶清酒一竿风,山水与鸥长作伴,五湖中”的仙翁钓趣。此时的我就与山水融在一起。垂钓已显得并不重要,身心与自然的结合,使人内心产生强烈震撼,你是自然中的一分子,在天地的交合中诞生了万物。从此,万千生灵在生存中与灾害搏杀,适者生存已成为千古不变的律条。直到今天,我们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在适应这个世界。

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6

乾隆帝统治清王朝长达60年,将“康乾盛世”的繁华局面推向了极致。景德镇的制瓷业亦盛极一时,集历代之大成者于一身。据《清档》记载,乾隆皇帝对瓷器有着特殊偏好,对粉彩瓷更是情有独钟,经常直接关注粉彩瓷的烧制。例如:制作前须呈送画样或木样,待皇帝亲自审核后才能送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有些器物的用途、造型、纹饰、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乾隆皇帝的审批;瓷器如果烧制不好,还要赔偿甚至受到严惩,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下旨:“唐英呈进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呈进瓷器钱粮不准报销,着依赔偿。”这种大背景下,粉彩瓷达到了其发展的顶峰。

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宫苑,是清代第二政治中心,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每年从5月至9月都要在此驻跸,这里收藏着大量乾隆官窑粉彩瓷器精品,现遴选精品与大家共同鉴赏。

清乾隆粉彩过墙八桃五蝠纹盘(图1)

“过墙枝”也称过枝纹,过墙花纹,流行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多见于盘、碗、瓶等彩瓷上,过枝纹有“长治久安”的吉祥寓意。

此盘高4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3.3厘米。周身施白釉,釉色洁白莹润,一棵折枝桃树自盘的底沿沿着盘壁蜿蜒绕过盘口,在盘内舒展开来,树上挂着内五外三共计8个硕大饱满的桃实,内三外二5只红色蝙蝠在桃树周围展翅飞翔,微风吹过,桃枝轻轻颤动,桃叶翻卷,桃花随风摇曳,鲜嫩、熟透的桃子让人垂涎欲滴。此盘利用粉彩绘画中的渲染技法体现画面的立体感,构图疏密有致,色彩淡雅娇丽,很好地表现了桃花的不同形态和桃叶的阴阳向背。

仙桃图案在雍正、乾隆时期经常使用,成为装饰陶瓷器皿的主题纹饰,蝙桃纹寓意“福寿双全”。由于雍正时期多画8个仙桃,乾隆时期喜欢绘9个桃子,因此行内有“雍八乾九”之说。此盘无论造型、釉色还是装饰题材都继承了雍正朝遗风。

清乾隆绿地粉彩船形茶盘(图2) 茶盘高4厘米,长14.5厘米,最宽处宽8.3厘米。茶盘周身以松石绿釉为地,口沿及底足的边缘均描金,外壁四面均饰描金缠枝莲纹和一组蝙蝠衔玉磬纹,里沿饰描金连珠草叶纹,内壁四面均饰描金缠枝莲纹,盘心4只红色的蝙蝠围绕“卍”字上下翻飞,有“万福万寿”的吉祥寓意。器底施松石绿釉,留白书金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利用金彩装饰瓷器起源于唐代,宋元以来一直没有间断。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御用官窑也经常使用金彩装饰瓷器,乾隆时期的粉彩瓷一改以往粘贴金箔的传统施彩方法,直接采用金粉装饰器物,具体做法是:将金粉调和到合适的黏度后直接用笔描绘在瓷釉表面,经700~800℃高温烘烤,漆金粉在釉表烧牢之后出炉,然后用玛瑙棒或光滑的石沙磨压,使之发光发亮。

此盘为盛茶用具,是乾隆时期仿照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制作,器形别致,做工精巧,纹饰繁缛,周身用金彩装饰图案,实为乾隆官窑瓷器的杰作。

清乾隆青花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奔巴瓶(图3)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创立了金奔巴瓶制度,清政府通过金瓶掣签,收回了指定达赖、班禅、呼图克图、呼毕勒罕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密教因修法的内容不同,瓶的种类、色相也不同,因此有多种材质和形制,此瓶便是仿照当时的金奔巴瓶烧制而成。奔巴是藏语“瓶”的意思,奔巴瓶也称贡巴瓶,在密教礼仪中,瓷质奔巴瓶内常盛净水,上插藏草,以示淋漓之甘露,所以又称藏草瓶或甘露瓶。

此瓶高26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10厘米。采用青花粉彩装饰纹饰,此种装饰题材为乾隆时期首创,是借鉴斗彩的装饰工艺,以青花设定构图的内容,再用粉彩代替五彩进行第二次装饰。瓶口部描金点红彩,口沿为青花粉彩缠枝花卉纹,颈部用黄、蓝、红、粉四色装饰成变形的覆莲莲瓣纹,腹部为缠枝莲托八宝纹,腹部上下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足墙饰变形蕉叶纹及金彩一周。

此瓶的主题纹饰是腹部的缠枝莲托八宝纹。八宝纹也称八吉祥纹,是瓷器佛教纹样,即以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八宝纹与莲花一起相配合在瓷器上绘画是乾隆朝较流行的装饰题材。

清乾隆绿地粉彩荸荠瓶(图4)

荸荠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康熙年首创,雍正、乾隆官窑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此瓶高20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7.5厘米,口沿描金,口沿下饰描金如意云头纹一周,颈、腹部以松石绿釉为地,自上而下饰4组描金缠枝莲、蝙蝠、双夔凤纹。胫部饰描金仰莲瓣纹一周,足墙露白釉,饰胭脂红彩回纹一周,足端露胎,胎质洁白细腻,器里、器底均施松石绿釉,底书金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瓶器形规整,做工精细,削足考究,绘画繁缛,色彩绚烂,各种色彩与金彩交相辉映,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这种直接用金粉施彩的方法由于工艺复杂,耗金量大,在乾隆朝也只限于在官窑御用精品上使用。

清乾隆红地粉彩开光婴戏纹轿瓶(图5)

轿瓶始称壁瓶或挂瓶,是专为悬挂于壁上而设计的一种瓶式,器形为半器造型,靠壁一面平坦,并设有凹槽,以便悬挂。始见于明宣德朝,明万历以后渐多,清乾隆时期非常流行,造型规整,器形多样。乾隆皇帝在位60年,一生中六下江南,四次东巡,每年秋天还要到木兰围场打猎,轿辇是他的主要出行工具,而乾隆皇帝又特别青睐轿瓶,命人专门生产了一批轿瓶悬挂于轿辇内,供其出行时赏玩,“轿瓶”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此轿瓶高7.7厘米,腹径12.5厘米,圈足最长处7.6厘米,颈部为三管式,颈肩部设一对夔凤耳,腹部似立起的扁圆形台式小鼓,后壁有一个用于悬挂的凹槽。此瓶的器里、器底均施松石绿釉,口沿、底沿、腹部及开光的边缘均有描金装饰。颈的上半部以黄釉为地,饰折枝花纹,下半部以矾红釉为地,饰焦叶、璎珞纹;腹部中央用金线勾出圆形白地开光,开光外以矾红釉为地,饰夔凤、朵花纹,开光内绘婴戏图,寓意五谷丰登、连年有鱼。童子眉清目秀、体态丰腴,整幅画面呈现出一派热闹祥和的场景。器底书青花“乾隆年制”四字一行篆书款。这种三管式瓶为雍正时初创,乾隆时期官窑生产较多,使用频率很高。

清乾隆红地粉彩轧道开光御制诗文轿瓶(图6) 高19.4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6.1厘米。瓶里和瓶底均施松石绿釉,外壁施胭脂红釉为地色,用轧道技法刻划出细密的卷草纹为背景纹饰,其上绘粉彩缠枝花卉纹。颈部用墨彩书“乾隆御题”四字一行篆书竖款。腹部开光内用墨彩行体书乾隆御题诗《咏挂瓶》:“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随行供啸咏,沿路撷芳华。挂处轻车称,簪来野卉斜。红尘安得近,香籁度帷纱。”下为朱文“乾隆宸翰”、白文“惟精惟一”篆体御印。器底书青花“乾隆年制”四字一行篆书款。这首《咏挂瓶》诗作于乾隆八年(1743年),是乾隆皇帝33岁时第一次东巡并演练部队时所作,从中可见他一路轻车骏马、意气风发的天子风范。

清乾隆绿地粉彩团花包袱式轿瓶(图7) 粉彩团花图案最早出现在清代康熙时期,雍正、乾隆时期十分流行,乾隆以后渐少。团花因其外观似皮球,又称“皮球花”,这种图案画法以多样化的花卉组合见长,也有团龙、团凤、团鹤、团蝶等。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团花的组合搭配自然、流畅、和谐、典雅,晚清时期的作品则显得呆滞、死板。

此轿瓶高18.3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4.3厘米。器内及器底均施白釉,外壁施松石绿釉为地,以轧道卷草纹作为背景纹饰,再饰以形态各异的团花图案,团花有单个的,有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排列疏密有致。轿瓶肩披红釉描金包袱皮,底书青花“乾隆年制”四字一行篆书款。

包袱皮施釉肥厚,釉彩艳丽,就像一条大丝巾从轿瓶的肩部围过来,在中间自然地打个结,褶皱起伏明显、自然,增添了轿瓶的雍容华贵之感。包袱皮作为瓷器上的装饰图案出现在清雍正时期,乾隆时期比较流行。

清乾隆粉地粉彩夔龙穿花纹盖碗(图8) 高8.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3.5厘米。此碗为地包天式,碗内、盖内、盖钮内及碗足内均施松石绿釉,碗的口沿、底沿及盖钮沿均描金。碗身和碗盖外壁的主题纹饰相同,且遥相呼应,均以胭脂粉釉为地,用轧道卷草纹作为背景纹饰,再饰以粉彩夔龙穿花纹饰。盖钮及圈足内均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龙穿花图案是清代宫廷程式化的纹样,繁缛的纹饰反映了乾隆时期官窑的传统风格。

清乾隆黄地粉彩红蝠碗(图9) 高8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7.5厘米。碗里绘制5只红色蝙蝠,蝙蝠上下翻飞,形态各异,碗外壁以米黄色釉为地,用粉彩和珐琅彩共同绘制宝相花、野、虞美人等缠枝花卉纹,花朵姹紫嫣红,竞相开放,花叶肥硕翻卷,错落有致,极富动感。在绘图上采用渲染、点染等技法体现画面的立体感,以突出花朵的层次及花叶的不同形态。碗底足内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此碗用粉彩和珐琅彩共同装饰图案,使纹饰更具立体感,华而不乱,艳而不俗,既给人以清新亮丽之感,又显典雅娇艳之气。

清乾隆绿地粉彩站马香插(图10) 高5.1厘米,底径6.5厘米。香插的底部为一浅盘,盘心立一白马,白马周围贴饰杂宝纹饰:古老钱、双钱、银锭、单钱、犀角、方胜、金锭和珊瑚共八样。马背上驮一黑色地金彩朵花纹方盒,盒下彩绘马鞍搭披,搭披上饰“寿山福海”字样。盒顶饰红彩描金丝带,并设有一圆孔,可以插香。盘底施松石绿釉,留白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官窑款。

清乾隆黄地粉彩缠枝花卉纹带钩(图11)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一般分为钩首、钩身和带扣三部分,带扣起固定作用,钩首用于钩连,避免了丝带打结带来的不便。带钩是身份的象征,所用材质、制作精细程度以及造型、纹饰和大小都是判断身份的标准。带钩起源于西周,到了清代,赏玩性已大大超过实用性。

此带钩长9厘米,宽2.9厘米,厚3.1厘米。螭首形钩首,釉彩丰富,有红、绿、蓝、白、黄等色,用以突显螭首的不同部位及表情。螭首上扬,作回顾状,嘴紧闭,鼻高耸,眼凸起,炯炯有神。器身施米黄色釉为地,饰缠枝花卉纹,器尾饰一红彩蝙蝠。此带钩造型小巧别致,线条流畅,纹饰繁缛艳丽,做工精致。

总结乾隆粉彩瓷的时代特征,归纳如下:

在用色和施彩方面:色地较雍正朝的色彩更加丰富,有白地、黄地、红地、蓝地、粉红地、绿地、金地、紫地等10余种。乾隆粉彩瓷器中大部分琢器的内壁和底足内均施松石绿釉,俗称“绿里绿底”。乾隆朝的“绿里绿底”极浅淡,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有的乾隆粉彩器还搭配使用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彩料,甚至集多种彩绘工艺于一身,这种复杂的烧造工艺为乾隆时期首创,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乾隆朝粉彩瓷在用彩方面的又一特色是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特点,烧造出一些象生瓷器,如瓜、果、荸荠、木器、漆器等,品种多达30余种。

在款识方面,主要用青花、红彩、金彩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或“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在装饰技法和装饰题材方面:乾隆朝首创了轧道粉彩装饰瓷器纹样,轧道粉彩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粉彩的基础上,增加色地彩的厚度,并在色地上用极细的尖锐器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卷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使其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繁缛性。乾隆时期的《清宫档案》称此工艺为“锦上添花”,景德镇的陶工则称此工艺为“靶花”。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

乾隆朝还经常使用“开光”技法装饰粉彩瓷,开光内的图案按照不同的节气和时令有严格规定,必须按照“大内”送来的图样和皇帝的旨意设计,不能随便改动。如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初九日,太监传旨,烧造“年节用三羊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午节用艾叶灵符、七夕节用鹊桥仙渡、万寿节用万寿无疆、中秋节用丹桂飘香、九月九用重阳之类、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花样烧造。”乾隆粉彩瓷的装饰图案极尽艳丽繁缛,装饰题材十分广泛,包括植物纹、动物纹、人物故事图案、婴戏图案、山水、诗词、歌赋等应有尽有,以表现吉祥喻意,形成了乾隆粉彩瓷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