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范例6篇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范文1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因为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该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应该只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研究,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第二,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察到的活动和活动模式,还涵盖知觉、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物质环境。

第三,具有浓郁的多学科性质。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性、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正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它具有多种名称,它到底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还是属于环境学或是生态学的分支也争论不休。

第四,以实际现场为主。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本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研究,并采用来自多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环境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理论过多,内容过繁。例如,某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开设在大二年级的秋季,36学时,3周,每周12节,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内容详细,教材内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论述,但由于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集中,短时间大量灌输理论性内容,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排斥理论课。

第二,学生忽视理论课程。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一类的理论课程可以无师自通,在实际设计中自然会考虑到;还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理论课程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联不大,甚至无用。因此,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课堂的上课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干脆埋头玩手机、睡觉等,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效能感,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学风。

3 环境心理学教学方法

结合自身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理解以及教学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教学内容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节式,采用模块式教学。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内容繁多,教师需要对课本里的章节进行打破与梳理,采用模板式教学,即相关内容整合分类,作为一个知识点,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简洁性等特点。例如,第六章为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九章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第三章为环境认知,第八章为场所的评价意象,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教师讲授完一个内容知识点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体验不同的环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但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状态。

第二,从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环境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学科,具有内容丰富、逻辑性强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就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将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例如,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加以分析与论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开阔视野,触类旁通,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加深知识点的掌握。

第三,重视案例教学。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体验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研究选题、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到深化设计等,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通过案例教学的导入,使学生把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对教师课堂付出的最好回报,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环境心理学范文2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钩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二、人体生理计测

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1、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能量代谢率方法

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三、人体心理计测

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

2、尺度法

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

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

第三节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一、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三、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四、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环境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环境心理学;空间布局;环境设计

1绪论

1.1建筑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建筑设计中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设计不在是单纯的“形式服从于功能”,建筑环境心理学也成为了在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建筑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建筑与环境如何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更好的服务于。现代高校建设往往是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致力于创建更加人性化的校园。这便决定了不仅要完善校园的基础设施,提升各类教学设施等。校园的文化内涵,以及校园的环境对师生心理的影响等,同样也是建设的重点。而校园的环境是由其中一个又一个建筑组群和各种及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环境空间所组成的,那么当中每一个环节都在起着它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设计者在每一幢建筑时都要去全面的去考虑如何满足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从而升华建筑的功能。是每个个建筑组群在具有其自己独立个性的同时,又被统一在校园的整体环境之中。例如:通过建筑的色彩,形态来加深建筑组群给人的影响,从而增强人们的场地归属感。利用不同的植物,来丰富校园的视觉美感,在色彩上与建筑的外部色彩形成互补,有效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紧张、焦虑情绪,同时在嗅觉上进一步限定空间。从而更利于使用者更好的投身于工作和学习当中[1]。

1.2以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为例

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决定其根本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有利于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空间环境,这就决定了图书馆内外空间的复杂性。图书馆既要为师生们日常的学术交流提供场所;也要兼顾个人独自研读空间的私密性;当然图书馆不仅仅只有这两个问题;办公、会议、藏书等等。通过对河南大学金明学区图书馆的调研,分析其空间组织,环境设计中如何利用建筑环境心理学来深化图书馆的功能。

2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的调研及分析

2.1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整体环境布局概述和分析

图书馆的外部环境整体采用的是对称式的布局形式。对称的馆前广场,对称的景观绿化,对称的道路交通系统,对称的建筑外立面…当然不仅仅只有对称,其中还包涵着空间和空间之间,建筑与建筑之中的主从关系。馆前广场为主,两侧的绿化景观为从,建筑也是由当中的主楼和两翼的辅楼所组成。对称以及主从带来的稳定感,给人的心理上带来了平静,在外部准备进入图书馆的人们营造了情绪上的氛围。

2.2图书馆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包括建筑造型、馆前广场、庭园、绿化布置、馆区道路及图书馆周围环境等,这些都会对使用者产生心理上的影响图书馆的整体环境,拉近了与使用者的心理距离,达到了建筑与人的对话。首先图书馆的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使大家感到去图书馆很容易,从而给人以接近感。图书馆是校园中公众利用最频繁的公共建筑,它是师生们获取知识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图书馆的外部形象严肃庄重,但入口处的内凹却好似张开的怀抱,彰显了平易近人的姿态;虽使人产生了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但在主楼正立面的玻璃幕墙采用了镀膜玻璃,又引起了师生门对馆内空间布局的无限好奇,进而从心理上产生了想要进入馆内的愿望。馆前广场则是作为图书馆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过度空间。马路上是喧嚣的,图书馆要给人营造一种安静的学习氛围,从离开马路到进入图书馆,经过馆前广场这段距离,给读者以心理过渡,使其形态由纷繁转向平和。馆前广场为公众提供了活动的场地和人际交流空间,与此同时,使读者感觉到宽敞舒展,不至于感到狭窄拥挤而局促不安。中国传统图书馆类建筑讲究“园中有馆,馆中有园”[2],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准寻了这一点。坐落在花园里的图书馆使读者更觉得幽雅安宁,适合于静下心来读书求知,于幽雅处获得创造的灵感,由恬静中产生思维的激荡,从而向往此处的幽静。馆与园结合为一体,在馆区精心布置绿地。在图书馆两翼的辅楼中间,布置了一个庭院,既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又使读者能在亲近自然,赏心悦目的环境中产生优美感,在读书间歇得以精神调剂。

2.3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调研

河南大学金明校区的图书馆内部共分八层。馆内有中庭,高为四层。办公空间主要集中在一层,二至三层则主要是一些时事类读物库,并穿插了会议室,报告厅,贵宾接待室,电子阅览室等辅助用房。四至七层是图书馆各类藏书书库。八层集中了图书馆内的研究室。交通流线方面,平面采用回廊及两条纵向走道联系各个空间;垂直则主要依靠南北两个交通核,另设置一些辅助楼梯来组织人流,整体交通流线清晰。图书馆的通风是以自然通风为主,辅以设备通风相结合。主要功能空间自然采光良好,部分辅助空间没自然采光,但均设有人工照明。书案和座椅主要以木质为主,并在个别地方布置皮质沙发。

2.4图书馆内部环境的分析

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是多方面的,诸如阅览、借书、研究、上网、自习、培训、听讲座、参观展览,或休闲小憩等,图书馆内部环境应尽量满足读者在不同场合的心理需求。使用者进人河南大学图书馆内,首先看见的是门厅,其环境布置敞亮、雅致。入口的陈设、影壁墙、大型电子屏、咨询台,都安排有序而方便,再配以导览触摸屏、图书宣传、文字标牌,形成一种亲切气氛。馆内总体布局和各层面安排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方便,到达各处的流线简捷顺畅,无绕行阻碍或在阅览室中穿插。书架与阅览座位在同一室内布置便于就近取阅,其间距适宜人体活动。让读者觉得一切都有条不紊使用方便,心情舒缓轻松。图书馆内各部分对光线的要求是不同的,该馆中大部分阅览室都采用的是自然采光,室内光照基本均匀柔和;既满足了使用者亲近阳光的心理需求,又让使用者感到心境平和。空气的新鲜度和无污染是阅览室内的一项重要卫生指标,也是影响读者健康和情绪的要素之一。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摒弃了密封式窗和全空调,主要功能用房均采用开启式窗户的自然通风,并辅以经消毒处理的机械送风换气,减少异味,使室内呼吸带没有混浊,这有利于读者长时间在阅览室内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人对色彩很敏感,图书馆在配色方面既考虑功能的要求,又满足读者心理的需要,并结合地区特点和民族风格,冷暖色调使用配合得当,内外色彩协调统一,符合对阅读研究空间独特的视觉要求:恬静、温馨、愉快,为读者创造出赏心悦目的环境。图书馆往往是知识和文化的代表,所以其陈设也常常是图书馆知识和文化韵味的体现。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象征到暗喻、抽象到具象,大到。图书馆室内设计应该综合考量当地优秀文化、艺术和历史因素,结合学校自身特色,让读者感受到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人性化的环境可以提高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效率和兴趣,甚至可以超脱物质层面,成为精神的、审美的文化环境。

3结语

建筑环境心理学思考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通过这次对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的调研与分析,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希望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能够从使用者的心理出发,充分考虑建筑的内,外环境,已形成更加合理,美观,方便的使用空间。

作者:袁耀华 单位:河南大学土木建筑院

参考文献:

环境心理学范文4

一、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不仅仅是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并且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它是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对室内设计来说了解人在不同室内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室内环境设计中各要素的关系非常重要,例如如何进行空间的组织、分割,界面的设计、色彩和光照的搭配,室内环境的处理。

二、产后妈妈心理需求对产后护理中心环境的需求分析

产后护理中心是专门服务于母婴的护理机构,服务的对象是刚分娩出院的新生妈妈和新生儿,即坐月子期间的产妇和婴儿。主要从产后婴儿的喂养、健康保健和产妇的修养、塑形、哺育、培训、交流互动、精神放松转换的终极收获,不仅满足安全、健康、专业功能的需求,更要站在产妇的视角通过产后护理中心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及声音的设计与人们心理相结合,达到人与建筑相和谐。设计出符合产妇消费心理和审美心理的的方便、快捷、温馨、舒适、及功能多样化的室内空间。

1.安全性的需求

由于产后妈妈心理生理的的改变,从妈妈的女儿变成别人的妈妈,作为一位新生妈妈对宝宝的责任感,他们对空间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例如,空间装饰的材料、光的亮度、婴儿床的设计等。并且因自己身体上的改变引起的她们行为上的不便,所以她们对于产后护理中心的公共空间例如大厅、休息空间、服务厅、健身中心、培训室及保健中心等都要有利于她们的行动。所以安全性也成为她们对空间的最基本需求。

2.私密性的需求

对于新生妈妈来说希望所处的环境隔绝外界的干扰,并可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即使在专属的女性空间中,私密性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被虑到,如公共活动区的入口处、哺乳区等地方都要求有私密性,设计师应该为女性提供不同层次和各种灵活的空间,来提高空间的私密性。产后护理中心的私密性更应将关注点涉及到相应空间的视线遮挡、声音隔绝等方面。从而在独处的情况下表达自我感情,进行自我评价,而在需要时又要保持与其他人及外界的接触。

3.舒适性的需求

在产后护理中心,新生妈妈在产后恢复的一个月内,不仅希望能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安全性、私密性,同时也希望有“家”的氛围,空间是否舒适,直接影响着女性对空间的心理评价。女性敏感、细腻,因此,对于空间的采光、通风、家具的设计、面料的选择以及材质的舒适度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例如空间里的家具应采用圆弧、曲线的造型不仅体现功能性得需求,而且更加空间化。如阳光房内以圆形来摆放家具,产生很强的“聚合感”。

三、室内空间在心理环境心理学中的运用

1.色彩

当人置身于一个空间内时,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是色彩,不同的颜色搭配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产后护理中心在其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的纯度明度色彩,第一类新生妈妈常接触的空间上重点使用了纯度较低的颜色比如纯度较低的绿色,蓝色,粉色,这种颜色使人宁静、放松,缓解疲劳,对精神紊乱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第二类为新生儿,新生幼儿初期对艳丽明快的色彩较为敏感,因此我们应在公共区域如大堂、休息区、接待室等空间采用了高纯度及明度的色彩,以提高婴儿的色彩认知度。

2.材料

材料的使用不仅是体现不同材料的不同质感、各具特色的构造细节,而且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安全,特别体现在特殊人群方面。在产后护理中心除合理布局平面以外,利用装修材料与构造手法,也可防止噪音的干扰并且在产后护理中心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十分必要;家具、装饰细节应采用有弧度、柔软、体现充分的亲和力;顶面装饰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淡雅的色彩,给人一种温馨的舒适感。

3.光影

光影通过控制着空间视觉效果而影响着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合理的光影是营造室内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在产后护理中心空间的灯光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整体造型,而且要考虑安全因素如光的污染,光的亮度。设计中注重色彩与光线的结合,潜移默化营造出一种让人放松、安心的空间环境。灯光的设计根据空间的变化在其照明度上也要有亮暗的层次变化并且随着光线的变化其室内的氛围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使人不管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均有舒适感。

结语

环境心理学范文5

Thinking on Improving the Campus Environment of 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an Shuai; Zhu Min

(①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1,China;②Yixian Tanghu Junior High School,Yixian 074204,China)

摘要: 本文通过对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近期校园环境的改善现象,分析了校园环境中的物理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了校园物理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物理环境,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Abstract: By the improving of resent campus environment in 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en discussed how di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ha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heir behaviors, as well as how to promote and protect students' mental health by chang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 物理环境 心理 隐形教育

Key words: physical environment;psychology;recessiv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08-01

0引言

高职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定,易受外界影响,且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校园中度过,故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本文根据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园改造后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着重研究校园物理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校园物理环境的涵义

物理环境是指研究对象周围的设施、建筑物等物质系统。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主要包括校园主题建筑、校园文化建筑和校园艺术生态三个方面。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环境。[1]

2校园物理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2.1 教育引导功能学校的职责主要是教育和引导学生,这种职责不只表现在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方面,还表现在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其它方面。和有声的传统教学相比,校园物理环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通过学生在环境中的所见所闻,采用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在无意识过程中了解学校的精神理念。这种教育引导是隐性的,间接的,能够帮助学校达到“育人”的目的,以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2 陶冶熏陶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校园物理环境主要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场”,学生在“场”中学习、生活。通过无意识的学习和模仿,使学生在无声的教育中得到感染和熏陶。

2.3 调适功能校园环境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氛围,运用模仿、从众、暗示等手段帮助调适学生当中存在的违道德,偏离社会常态的一些现象。它使学生能自觉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般的社会行为规范。另外,优美的物理环境还能够缓解压力,调节心态,使学生能够消除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常态。

3校园物理环境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

3.1 校园环境的改善减少了学生之间的冲突学校改造后扩大了原有食堂等场地的规模,增大了学生人际交往空间的距离,减少了学生之间由于过度的密切接触而引发的冲突。根据空间关系学理论,人类有自己专属的个人空间,它仿佛一个便携式的大气泡,无形地环绕着人们的身体。在不同的个人空间里,我们会需要不同间距的气泡。[2]一般把对空间的需求分为四种模式,即:私密空间(半径为15―45厘米),与我们在感情上特别亲近的人或动物在进行私密身体接触时,我们才允许他人进入该空间;私人空间(半径为0.46―1.2米),这是熟人交往的空间;社交空间(半径为1.2―3.6米),在和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人们一般保持这个距离;公共空间(半径为3.6米以上),这种空间的交往适于大众演讲。可以看出,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需要不同的空间距离。如果和我们不很熟悉或是陌生的人侵入我们的私密空间,我们会感觉反感甚至愤怒。由此可知,如果在食堂等公共场合,由于空间的不足,学生人口密度过大而侵入了彼此的私密空间,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冲突。食堂等场地改造后面积扩大,这一矛盾便得到了缓解。

3.2 校园环境的改善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校园物理环境的改善另一个突出表现在于校园整体的整洁度有了大幅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破坏环境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这一理论提示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起到决定作用。[3]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之为从众。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因此,任何人对于群体的偏离都有很大冒险。如果一个环境中,到处布满垃圾,草坪被随意践踏,那么其他人也会不自觉地效仿,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环境越变越差,相反的,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够减少学生对环境的破坏。

4改善校园物理环境的相关对策

4.1 重视环境的暗示作用在现实中,越是整洁的环境越为人们所爱护,反之,越是污损的环境越容易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如果在“禁止倒垃圾”的牌子下堆着一堆垃圾,在“禁止踩踏”的草地旁布满脚印,那这种对行为后果的默认,就是对这类破坏行为的鼓励,其结果只能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对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任何消极暗示都应及时清除,这样才能消除消极暗示带给我们的影响。

4.2 注重环境使用者的特征和需求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校园中,学生是校园环境的主要使用者。那么在建设校园物理环境时,应该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他们对环境的需要。例如:可以将一些强制的禁止性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如“禁止吐痰”,可改为“为了你的健康着想,请不要随地吐痰”,这样可以把外在的要求与自身需要联系起来,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

5小结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表现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上,更重要的是,利用物理环境的无声教育,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通过物理环境的改善,发挥它的心理功能,这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梓华.论公安院校开展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主要途径[J].公安教育,2007,(5).

环境心理学范文6

环境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以心理学和行为知觉为出发点,以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解决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各种行为活动、反应以及心理规律等问题。环境心理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跨学科性,它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城市及园林规划、人文地理等多门学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环境心理学和这些学科的区别,如何高质量地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兴趣,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课堂教学问题

环境心理学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学知识、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环境与空间、环境与城市体验、建筑环境、城市环境等内容。虽然整个教学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点丰富,但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理论内容繁多

由于环境心理学的跨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宽泛。而环境心理学课程一般只开设40学时,课程安排时间相对集中,短时间给学生灌输大量内容,使得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更不要说灵活运用和创新了。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按照章节讲解知识点,缺乏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无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例场景中进行案例分析,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学科定位有偏差

一方面,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种理论课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关系不大,所以只是为了学分而上课,背离了开设环境心理学这门课的初衷。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位也有偏差。他们把环境心理学单纯看成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往心理学方面靠,教学中无法突出环境心理学的特点,因此也无法将这门课上得生动丰富,学生也听得毫无兴趣。

三、革新传统教学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针对环境心理学内容涉及方面广、知识点繁多等特点,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原有章节式教学,将相关内容整合分类,将前后相关的章节打包成一个模块进行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引入一个公共环境与私人环境关系的案例,通过分析案例,其中涉及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間活动等相关章节的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将这两个章节内容综合在一起讲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案例很清楚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革新传统教学方法

环境心理学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采用案例式、讨论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最常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将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讲解,不仅使学生对环境心理学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想法可以天马行空,不再局限在课本知识范围内,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可以结合特定的科研项目,介绍环境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能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必要性叙述法、提问式引入法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备课时,可以综合运用Word、Powerpoint、AutoCAD、Photoshop、Flash、3DMAX等多种软件,也可以引入视频、音频、动画以及网络链接等形式,突出教学重点,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发散思维,将所学所用联系起来。

上课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场所进行参观,并且实地教学;可以让几个学生一组,围绕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来讲,教师坐在下面听;也可以针对课本上或该领域前沿的一些观点,组织学生之间的辩论赛等。所有这些教学手段都需要教师的灵活运用,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让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魏衡.城市规划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探索[J].教学园地,2009(15):108.

上一篇人造板工业

下一篇任务驱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