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考察报告范例6篇

雕塑考察报告

雕塑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词:城市雕塑作品、合理使用、利益平衡原则、三步检验法、四要素

一、城市雕塑作品的概念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雕塑很早就成为用来装点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艺术形式。现代城市兴起,城市雕塑作为城市中最具文化特质的构成要素之一,广泛地应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用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颂扬真善美等,同时也反映了某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一个地区的地理、历史、传说、风俗都可以成为城市雕塑的题材。城市雕塑作品可以被视为城市的标志,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和时代风貌,是用艺术的形式记录城市历史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城市雕塑是由国家行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筹划实施,由政府招标或邀标艺术家进行创作,公众参与创作完成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与一般雕塑相比,具有以下特点(见表1):根据各国对城市雕塑的立法规定,城市雕塑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在我国著作权立法对城市雕塑作品没有具体的规定,散见在一些条文之中。文化部、建设部于1993年联合颁布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第二条对城市雕塑作出完整定义“本办法所称的城市雕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场地建设的室外雕塑。”2001年公布施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将美术作品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类别之一;在2002年公布施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第八款做出解释“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十项规定的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是指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社会公众活动处所的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

二、城市雕塑作品合理使用的司法认定

近年来,由城市雕塑作品合理使用而引发的著作权侵权纠纷不断涌现,不同案件中法官判定标准存在着分歧,在不同的法院审理后形成的判决结论不尽一致。司法实践中,这些纠纷案的争议焦点集中在对城市雕塑作品的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后的成果进行商业性再使用是否属于合理使用?以下是三起有关“合理使用”的典型案例。1、《董永与七仙女》案原告杨某于1984年创作的雕塑作品《董永与七仙女》设置在当地董永公园,2002年杨某通过协议有偿许可孝感市邮政局使用涉案作品原件开发邮品,并明确要求在邮品中署其姓名。但当年邮票、邮品制作发行过程中,湖北省邮政局也参与其中,法院认为“杨某未许可他人在首发式活动中使用涉案作品……湖北省邮政局虽然在使用涉案作品原件或复制件制作中均为杨某署名,但仍然侵犯了其著作权中的复制、发行权。”2、《五月的风》雕塑案原告接受他人委托创作的“五月的风”雕塑位于青岛市五四广场,被告海信通信公司未经许可,擅自将《五月的风》的图案设置在其所生产的海信02101型手机显示屏中而引发诉讼。本案在一审判决基于二审期间原告的撤诉而发生效力。一审法院认为《五月的风》雕塑已经成为青岛的标志性雕塑作品,而被告在其生产的手机中虽然使用了《五月的风》雕塑的图像,但是被告是将该图像作为手机中的几种壁纸的一种使用,且壁纸图像整体反映的是五四广场的风光,《五月的风》雕塑只是其中一部分,该使用方式对手机的价值不会产生影响,且被告的行为也未对原告作品有歪曲、丑化,也没有影响原告对作品的使用。3、《五羊石像》案《五羊石像》是原告尹积昌、陈本宗、孔繁伟3人共同创作完成的雕塑品,现陈列于广州市越秀公园。被告家广超市的员工拍摄雕塑后,将照片制作成宣传图片挂在该超市的下属家乐福超市入口处。一审法院判决认为:只要不影响原作品的正常使用,没有对价值产生不良影响,也没有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良影响,也没有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摄影人就可以自由对其拍的雕塑照片进行再行使用,而不管其出于非营利目的还是营利目的。故依法判定被告的行为属于合理使用,不侵犯原告著作权。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则属于合理使用,不侵犯原告著作权。二审法院则认为:被告的使用行为实质上是对《五羊石像》摄影作品的商业性使用。如果《五羊石像》著作权人也对该雕塑进行同样的摄影并商业性“再行使用”的话,被告此种使用行为势必会挤占著作权人雕塑摄影作品的市场,损害著作权人合法利益。因此,法院认定被告的再行使用行为,超出了法定的合理使用的方式或范围。故最终判定被告的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享有的著作权。4、对案件中合理使用理解的分析上述3个案件是涉及对城市雕塑的合理利用的典型案例。使用人以临摹、绘画、摄影、录像方式获得城市雕塑作品的成果后用于商业经营活动中,有的出于商业目的使用,有的则基于其他目的进行使用,均非个人学习、欣赏、研究。原告都主张被告未经许可且支付报酬的使用行为侵犯其著作权,而被告也几乎都以“合理使用”为抗辩理由,法院却得出了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判决结果。有的法院认可了使用人非基于个人学习、欣赏、研究使用城市雕塑作品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而有的则认为对城市雕塑作品的临摹、绘画、摄影、录像之后的成果若是用于具有商业性质的事项则不属于合理使用,而属于许可使用。

三、城市雕塑的合理使用制度的学理探讨

合理使用制度发端于英国的“合理节略”,从判例法到成文法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演变。1740年在Gyles诉Wilcox一案中肯定了有关节略使用的合理性。1803年Cory诉Kearsley一案中首次以“合理的使用”取代“合理节略”的说法。1841年美国法官JosephStoryFolsomFolsomVs.MarshMarsh一案中创造性地运用英国判例法中的合理使用规则,提出判断合理使用的“三要素”。此后美国在司法实践不断研究合理使用理论,在1976年将“合理性”的界定规则写入美国著作权法,其中第107条明确规定判断合理使用时的“四要素”判断标准。在现代,合理使用制度已经是各国著作权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且对各国的著作权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般说来,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范围内,无须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合法行为”。目前很少学者专门对城市雕塑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撰文论述,只是在探讨室外艺术作品的合理使用制度时有所涉及,而且往往也仅局限于使用目的的判断标准上。可将有关室外艺术作品的合理使用的观点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对室外艺术作品复制的商业化使用不属于合理使用。典型代表为美国的著作权制度。美国著作法第107条明确规定了判断合理使用的四要素:(1)使用的目和性质;(2)被使用的有著作权的作品性质;(3)使用部分占整个被使用作品的数量比例以及实质性关联度;(4)该使用对原作品的潜在市场或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出于商业目的的使用他人作品由于不具有终极上的利他性质、公益性质,因而遭到合理使用制度的排斥。第二种是承认室外艺术作品的复制品商业化使用属于合理使用。德利娅•利普希克在《著作权与邻接权》一书中谈到,对著作权的限制一类是允许自由免费使用,另一类是须支付报酬。她以使用目的为标准,把自由无偿使用分为:私人复制个人使用、为教育目的进行的使用、引用权即是为分析、评论而使用、用于宣传目的的使用、用于司法程序的使用和其他自由无偿使用这个方面。其中在“其他自由无偿使用”项下她讨论到复制属于国家和永久性地位于公共场所(公园、街道、广场和公共道路)的艺术品应当是自由无偿的,并以巴西法49条第1款e项、哥伦比亚法第39条、哥斯达黎加法71条、智利法第44条、西班牙法第35条进行佐证。第三种是出于商业目的对室外艺术作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使用属于合理使用。这种观点认为室外艺术作品原则上任何人都可以任何方法加以利用,包括将其摄影或录影后公开播送或公开上映。对于室外艺术作品的使用,法律更应该倾向于公众利益的维护,使得一般公众的活动不会因为他人对室外艺术作品享有著作权而受到影响。当然,公众自由使用的范围也是有限度的,例如以建筑方式复制建筑物、以雕塑方式复制雕塑物以及专门以贩卖美术著作复制物为目的所为的复制行为就不属于合理利用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或与原著作权人的室外艺术作品长期展示的目的相冲突,或者是侵害了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

四、城市雕塑作品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

城市雕塑作品由于其不同于其他一般雕塑作品的特性,使得其必然被纳入合理使用的范畴。合理使用制度本身的立法初衷决定了公众可以合理使用城市雕塑作品。首先,城市雕塑作品具有公共性,政府意志指引创作构思,并包含了社会公益的思考。著作权法的永恒困境是决定荖作权人专有权的止境和公众获取作品自由的起点。科技与法律,2004年(2)]城市雕塑作品因其公共性的特点,使得其合理使用的范围更难判断。创作者总是希望对合理使用给予较为狭窄的解释,而作品使用者则是希望对合理使用给予较宽泛的解释,在审判实践当中法官往往侧重对城市雕塑作品公共性的考虑,而对著作权人的利益考虑不足。其次,城市雕塑作品具有“依附性”。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象征承担着强大的社会功能,体现城市历史风貌和精神气质。作者将城市雕塑作品设置、陈列在公共场所中,就应当预见到公众不可避免地会把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标志元素吸纳进行创作。城市雕塑作品的作者获得了一种政府、社会的认可,收获了声望、荣誉、地位等无形资产,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城市雕塑作品不仅仅是作者的创造成果,同时加入了公众参与、公共财政支持的因素,社会理应获得使用该雕塑作品的机会,作者不应该独享其財产利益。因此对“合理的方式和范围”的界定应当以满足公众的利用、创作的需要为立足点,兼顾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并根据不同的情形设立不同的判断标准,实现著作权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总量达到最大化的理想。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十项规定,“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我国《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摄影的摄影人,可以对其成果合理的方式和范围再行使用,不构成侵权。”《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已经发表的作品的,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2012年10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向社会公众公布了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在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方面增加了关于对室外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后形成的成果后续使用的规定。其中,草案第42条第(10)项对现行《著作权法》有关室外艺术作品合理使用的规定予以修订:“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并复制、发行以及向公众传播,但不得以该艺术作品的相同方式复制、陈列以及公开传播”。可见,《著作权法》草案第三稿将“以该艺术作品的相同方式复制、陈列以及公开传播”作为合理使用的例外情形。但以不同方式的再使用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现实中往往会遇到公众往往不仅对城市雕塑作品的“临摹、绘画、摄影、录像”供自己欣赏、学习,公众还对城市雕塑作品的“临蓽、绘画、摄影、录像”产生的成果进行使用。虽然合理使用制度由来已久,但对这个问题无论从学理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对永久设置于公众场所的艺术作品的进行自由而无偿的临摹、绘画、摄影、录像,是国际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通例。日本《著作权法》第46条、第59条、英国《版权法》第62条以及《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1276条等都明确将室外公共场所雕塑作品为合理使用的对象之一。城市雕塑作品的合理使用方式,即允许社会公众对进行自由无偿的使用,世界各国著作权法对此有着不同规定。主要有两类:第一,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对此类作品合理使用方式予以正面列举,如英国《版权法》第62条规定的绘制、拍照录像摄影片广播等方式;德国《著作权法》第59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可使用绘画、素描照片或电影等方式进行复制、发行以及公开再现(所谓的景物拍摄自由)”;香港版权法规定永久性设置于公共场所的作品,他人对其绘画、雕刻、摄影、摄人电影作品或广播节目不构成侵犯版权;第二,少数国家或地区采用逻辑上的除外规定禁止性来明确合理使用的方式,如我国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各国学者经过不懈地探索,目前已有两种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被各国著作权法吸收或借鉴。第一种是“三步检验法”。它最初出现在《伯尔尼公约》中。在第三步检验法第9条中,它规定各成员国在制版权限制和例外度时必须遵守3步检验标准:第一步,必须限于某些特殊情形;第二步,不得与作品的正常利用相冲突;第三步,不致合理地损害作者的正当利益。该条款后来相继被《TRIPS协定》等多个国际公约所采纳,已经成为检验著作权边界的基本标准。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吸收了三步检验法中的后两步,作为对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的一个补充。第二种是“四要素检验法”。美国在1976年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判断合理使用时应该考虑的“四要素”。“四要素”标准就对各国著作权立法或司法实践形成一定的影响。以营利目的的城市雕塑作品的再行使用是否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世界各国著作权法对此的规定散见于对室外艺术品的合理使用规定中。可以归纳为两种:第一,禁止对室外艺术作品的复制为营利目使用。在判断是否属于合理使用时,最先考查的就是“使用的目和性质”;第二,一定范围内允许出于营利目的使用室外艺术作品复制件。这对我们判断城市雕塑作品的合理使用有参考意义。

五、城市雕塑作品合理使用制度的建构

合理使用制度的设立平衡了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立法上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设置是必要的。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显得比较粗糙,这些都造成了在司法层面上机械地套用法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在立法上加强合理使用的可操作性规定。在考察对城市雕塑的使用时要对其目的是否正当、使用程度是否适当,使用后果是否会与原作品形与原作品形成市场竞争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在判断城市雕塑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时应认为,“以正当目的为前提,非营利性使用为原则,附带使用例外”。对合理使用成果的再行使用原则上以非营利为目的。然而有些人使用他作品并非出于营利目的,却是目的在于破坏他人声誉或者获取个人名利等非正当目的,虽然其用行为表征上符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仍不能认定合理使用。目前大多数国家已将附带行为采纳为合理使用。附带行为就是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非实质性地、附属或是以背景材料出现的方式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合理使用的标准不仅要考虑使用的方式,还要考虑使用的目的,兼顾公众利益与原著作权利益的平衡。在借鉴国际通行的立法模式、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应当以更加务实的态度,确立城市雕塑合理使用制度。1、确立“利益平衡原则”为城市雕塑作品合理使用的基本判断标准著作权肩负着保护作者和其他著权人的利益与促进知识信息广泛传播的双重使命,保障公众对作品的充分接近和利用是其前提。对城市雕塑作品进行合理使用是实现著作权人效益和社会公众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理想选择。合理使用在具体案件中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法官自由裁量。确立“利益平衡原则”作为城市雕塑作品合理使用的基本判断标准,符合法律的公平正义、符合著作权的立法宗旨、符合合理使用的立法功能。确立合理使用的“利益平衡原则”原则性判断标准以指导法官从整体上把握“合理使用”的边界,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实现个案公平。2、确立城市雕塑作品合理使用的判断要素在充分考虑城市雕塑作品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借鉴国际公约所求遵循“三步检验法”以及美国著作权法中提出的判断合理使用“四要素”基础上确立判断要素。可以结合以下四个要素来分析城市雕塑作品“合理的方式和范围”,四个判断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对其中每一点的考虑都需结合其他三项综合考虑,从而实现该种作品对社会公众的价值。拍摄城市风貌的名信片以营利为目的的出售,电视电影的拍摄中对城市雕塑作品进行了画面的采用、婚纱影楼以城市雕塑作品为拍摄背景等等,都可依据这个原则结合四要素来进行判断是否构成合理使用。

六、结语

城市雕塑合理使用制度确立的价值体现在:通过限制著作权人的部分专有权和赋予社会公众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获取城市雕塑作品的使用权,在城市雕塑作品实现公共价值的同时,其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也受到合理的保护;既使得各方的利益平衡协调,同时又促进城市雕塑作品的传播和使用,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最终实现著作权法促进整个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的立法宗旨。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武知初字第120号民事判决书民事判决书。

2李虹,从相关案例看室外艺术作品著作权的限制与保护,电子知识产权2007(6)。

3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青民三初字第964号民事判决书。

4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青民初字第964号民事书。

5广东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穗中法民三知初字第629号民事判决书;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08)粤高法民三终字第166号民事判决书。

6广东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穗中法民三知初字第629号民事判决书;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08)粤高法民三终字第166号民事判决书。

7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社,2005年版,第18页。

81841年美国法官JosephStory提出的合理使用三要素包括:(1)使用作品的性质和目的;(2)引用作品的数量和价值;(3)引用对原作市场销售、存在价值的影响程度。

9张玉敏等:《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10[西班牙]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中国对外翻译公司译.著作权与邻接权[M].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181.

11于晓白: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的合理作用[J].人民司法,2005(5).

12冯晓青,著作权法目的与利益平衡论J],科技与法律,2004年(2)

雕塑考察报告范文2

一路上,陈杜勋不停地琢磨:利用女模特促销不稀奇,如果使用“真人雕塑表演秀”,肯定更能吸引眼球提高人气!去做一个“真人雕塑模特”,说不定真能混碗饭吃!

小试牛刀:“思想者”秀美食

陈杜勋每天一大早便躲到雕塑公园“练功”去了。他天天在公园里学着那些雕塑或者自创一些姿势不断地练,他这种奇异行为很快引起了别人的注意,“敬业”的他一概不理。

练了三四个月后,陈杜勋决定去正式“卖艺”。2005年7月底,他打听到红岭路一家湘菜馆将于8月1日正式开张,他便直接找到老板说:“您看能否让我表演几场‘真人雕塑秀’,为您的菜馆开业带来更多的人气,价钱您随意……”说罢,陈杜勋还当场摆了几个姿势,老板看了很高兴地笑着说:“行!这玩意还挺新鲜的!”

8月1日一大早,湘菜馆正式开业。在五颜六色的礼花营造的喜庆氛围中,“黑人”陈杜勋准时出场,他的第一个姿势是扮演罗丹的经典雕像《思想者》,只见他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向下默视着……为了迎合菜馆开业的喜庆氛围,他还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即在他目光凝视的前方,放了一盘菜,旁边还立着一块招牌:“这‘剁椒鱼头’为什么会这样香呢?”顿时,原本是悲剧色彩的“思想者”变得活起来了!

一个小姑娘开心地拍着手问:“妈妈,他蹲在这里干什么呀?”母亲看了也笑着说:“他在想那盘剁椒鱼头为什么会那样香……”小姑娘说:“那也不用思考那么久呀!”围观的人顿时发出阵阵笑声,气氛非常活跃。事后,老板不仅爽快地给了陈杜勋200元报酬,而且要他继续“表演”5天!就这样,6天下来他赚了1200元!

随后的两三个月里,陈杜勋都能断断续续地接到一些活,但由于这行当不仅是个“力气活”,而且动作、神态等都要求长时间保持不变,所以很快他就感觉腰酸背痛。他决定找一些帮手来占领这块市场!2005年12月初,他组建了一支民间6人“真人雕塑队”。陈杜勋一开始就很有号召力地鼓励队友们说:“各位兄弟,这是我老陈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摸索出来的新行当,咱学它主要用于帮别人捧场子、烘托气氛,我只要求大家狠狠地跟我学,学到老板满意、观众鼓掌了,咱能赚钱就行!”

盆满钵满!

“张娜拉”、“维纳斯”打动“上帝”

2006年的消费节,陈杜勋接到了一个“大单”―深圳市塞格电脑城某著名板卡厂商为宣传其新产品,特意邀请他们去表演。下午,为了配合厂商的“银色”产品主题,陈杜勋和队友们打扮成通体银色的“雕塑”,以各种各样的造型站在电脑城里。不少年轻人观察了10多分钟后,忍不住跑上前去握握“雕塑”的手和胳膊,以便判断是否是真人;还有的主动与“雕塑”合影留念;更有人好奇地问现场的工作人员:“这些是不是新型的机器人?”晚上活动快结束时,“雕塑”们还向到场的情侣赠送玫瑰,为这项新奇的活动增添了一些浪漫色彩……当天,陈杜勋的“真人雕塑队”竟然吸引了将近1万人前来围观,相当平时的5倍!这天,他们也获得了3000元的报酬!

之后的半年里,陈杜勋的“真人雕塑队”在深圳迅速蹿红。2006年11月,他在深圳正式注册了“天忆真人雕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接着,他又招聘了近10名员工。为了让大家“干活不累”,他还特意招了3名“女演员”,其中一名竟是他的女儿陈荷―大学文化的她被父亲的创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

成立公司后,陈杜勋的业务扩大了好几倍。2007年4月中旬,他带着自己的女儿及几名得力手下,来到广东佛山市为第九届中国陶瓷博览交易会表演。第一天,他们是为某著名品牌瓷砖厂家表演,他让自己的女儿穿着一套古铜色长裙,戴着一顶遮阳大圆帽,装扮成韩国女明星张娜拉,站在厂家的瓷砖上装“雕塑”,周围还布置了很多“美女模特”迷惑顾客。有位妇女也许走累了,以为“张娜拉”是尊假雕塑,便把手搭在其肩上靠着歇一歇,但立即感觉有些不对劲,“雕塑”怎会软乎乎而且带有体温呢?她凑近定睛一看,竟然发现“雕塑”的嘴角动了,而且朝自己微笑了一下,这妇女顿时惊呼起来:“哇,你是真人啊!”顿时,周围热闹非凡,大家都赶到该瓷砖厂家的展区看稀奇……

第二天,陈杜勋又为一家卫浴用品公司设计了几场精彩的表演:他让一名手下扮成全身白色、当街如厕的“绅士”,手中还拿着一份报纸聚精会神地看。只有当人们按一下马桶的抽水阀,“绅士”才会动一动,并做出一副从“痛苦”到“轻松”的表情,然后又恢复为石雕像模样,一动不动地继续看报,样子十分搞笑……这既给观众带来了快乐,又告诉了顾客“如何使用”马桶。在这次陶瓷博览会上,陈杜勋仅花3天时间就挣了6000多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杜勋的“真人雕塑队”越来越出名了。2007年8月,他领着4位手下到北京王府井大街,为一品牌钻石饰品经销商促销,5天时间获得2万元的高报酬!

雕塑考察报告范文3

雕塑的空间与其他艺术的空间有所区别,比如绘画是以透视的方式建造“假三度空间”,所以绘画究其本质来说是平面艺术,而雕塑则是实实在在的立体空间。但是,建筑、环境艺术也是空间艺术,雕塑与它们的区别在于雕塑不是一种实用的艺术,而建筑与环境则可以为人类提供可居住的实体空间。当代雕塑的发展十分迅捷,活动雕塑改变了雕塑的空间构成,雕塑的空间不再是唯一的三维空间,雕塑由此衍生出静止空间与动态空间,下面就分而述之。

一,静止的雕塑空间

谈到雕塑的静止空间,我们首先要提的雕塑家就是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亨利‘摩尔的雕塑对传统雕塑而言,他不仅讲求外形,而且对内形的塑造亦十分讲究。传统的雕塑,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米开朗基罗、罗丹,他们的雕塑语言更多的是塑造出一个结实、完美,造型生动的外形。外部形体谁都可以看见,较容易被人理解和观察到,而走向摩尔的许多雕塑,我们透过外形还可以看到优美的内部形体和空间,而内部形体和空间却常常不被人理解和领悟。摩尔的雕塑不仅在外观是看起来能深深的打动人,我们还能走进被各种材料围和的室内空间之中去,并且这一被围合的室内空间是那么的美丽动人。前人们却从未发现在雕塑中还有如此完美的内在空间,摩尔使从古典雕塑转向了现代雕塑的三维形体之中,传统雕塑似乎又被重新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视点。

摩尔的这些带有空洞的作品不仅没有破坏雕塑的形体语言,反而是增加了雕塑的深度和整体造型的美感。摩尔自己也曾说:“多年以来,我都希望作品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应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将实体作为虚空的框架,便出现雕塑中虚空的实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强调出作品的内外空间的延续性,给造型带来雕塑的新概念,发掘雕塑形式上可充分表现的潜在可能性。亨利・摩尔在他的雕塑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两大主题,“母与子”和“斜卧的人体”。在他的“母与子”这些作品之中对形体空间的展现还是那样的保守,我们依然能从中读到传统雕塑对三维形体的一种固有的展示。《斜卧的人》这样的主题中,摩尔就变得无拘无束,设法摆脱在三维形体上的束缚,他总是能够在外形和内形上都大刀阔斧的雕琢;而一到十分讲究的细节上,他又是那样的精微缜密、总是那样小心翼翼地精雕细刻,将形体空间语言展现到极至,力求使形体空间的虚与实、动与静达到尽可能的完美。这样变化莫测的三维内外形体是如此地让摩尔着迷,使他在其一生中不断在此领域探索前行。以摩尔为典型代表的西方现代雕塑,就是要去揭示这个真实存在的内部空间,如果我们继续称所有的独立的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作品为“雕塑”的话,我们在摩尔作品中已经看到一种全新的三维空间的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既不是传统意义上“刻”出来的,也不是浇铸翻制出来的,更准确地说是构建起来的,在形体空间上以一种内外形结合的方式构建出来的。在他的《斜卧的人体》中,我们可以不断地更换视觉观察点。我们发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我们眼前的景象就为之而变,大有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移步换景的意味。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体,、表达出不同的形体情感,而这些角度和形体完全地贯穿起来便成为他这一伟大作品的全部含义。摩尔将雕塑这一“开放的形体”置于大自然风光之中,他十分强调女性人体与自然风光之间的相似之处。1962年,当亨利・摩尔谈到风景对--他的影响时,他说:“将人像与风景交织在一起,这正是我在雕塑中试图要做到的,这暗示了人类与大地山峰以及自然风光的内在联系。如果用诗意的语言来指出,那么山峦的起伏正像羚羊那轻快的一跃,而雕塑本身就像诗一样充满隐喻。”这种开放式的形体、风景般格调的雕塑,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尤其是在他一生的后几十年为世界各地户外公共环境制作的大型雕塑中,这一点体现的格外明显。摩尔的这些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雕塑,他所创造的这引起内外形体空间,常常打破人为时间的限定,这种对于时空环境的超越,不是每个古典抑或现代的雕塑能够达到的境界,斐底亚斯、米开朗基罗、罗丹都没有达到,可在摩尔的十指之间,这种时间的隔阂完完全全地在他眼前消失殆尽。与自然环境与空间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美,自然这种美不再是孤立的美,这种美对人类心灵所产生的震撼充满了宁静与和谐。摩尔这个雕塑大师将目光投向了东方,将空间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向环境延伸,不再仅仅把目光停留在物体的外部轮廓,而是与环境相互沟通,营造一种新的人文环境而且毫无雕饰之感。他不仅让外形得以张扬,甚至向空间和环境之中扩张和延伸。摩尔对雕塑在空间的这种永不停息、坚持不懈的探索。使雕塑在空间带来的发现成为无止境的,摩尔的这种对雕塑空间的探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与我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摩尔的雕塑所阐释的精神内涵与我们的传统人文精神是那样的高度一致,东西方文化在他的雕塑中相互交融,形成了+完整的整体。摩尔的雕塑贡献在于以雕塑包围空间,雕塑中的孔洞扩展了雕塑的空间,使雕塑出现了“空间中还有空间”的特征,这种复合空间改变了人们对以往雕塑空间的看法。

瑞士雕塑大师贾科梅蒂(1901~1966)对雕塑的静止空间也有非凡的贡献。他发现;他越继续遵循缩小形状的规模、细部的体积,就越能使其变得瘦小、细薄;在侧面像中的形象也日益多变。他受到幻觉真实的推动和刺激,雕塑中反映出来的人类形象更接近于从远处观察人类时所见,贾科梅蒂称之为“修剪去空间的脂肪”。

其具像的雕塑中出现的形同鬼魅的、拉伸廷长的形体仿佛是饱受战争折磨的新欧洲“人道主义”的象征。其作品受到萨特的热烈赞誉。其作品将单纯的人类形象与侵蚀他们人性的空间整合起来,正如萨特所言,为其形象披上空间的尘沙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深切的孤独感、现代人的焦虑和被剥夺了的传统的慰藉。面对其作品,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战后人性的困境,而且是大众社会内都市中的个体的困境――在广大而复杂的社会、政治、建筑结构中,每个人都被同一化,生存于心理孤绝的状态中。贾科梅蒂创造出了其最为痛切、孤绝的隐喻。这些粗糙的、皱缩的表面,空白、无表情的面容,自远而观的尺寸,使这些极小的形体展现出相互间及与观者本身的荒芜的远离。

贾氏雕塑图式大部分来自贾科梅蒂长期以来的近似神秘主义的对表达现实方法的追寻――包含着对文明终极的疑问和追寻现实认知的本质。除了上述仿佛自远而观的微小形体外,他也创作一些很大的形象,然而本质上仍是其细弱、被摧残的战后的风格。此外,其艺术主题中也有少量脱离具体形象的手势动作。贾科梅蒂的绝大部分雕塑品反映的人类形象是细长甚至可怕的。他们被表现为直立的、打招呼的或大步行走的样子。他们常常表现为在移动,且似乎有一种目的。

贾科梅蒂常采用单独或群像表现人物。作为二战后欧洲雕塑创作中最强的一位,贾科梅蒂的重要性在于: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视觉和哲学源泉,他强烈地驱使自己去抓住他在外部世界感觉到的瞬息即逝的幻觉,以及要完整的反映人类形象的需要,以压缩、扁长的异化空间开启了雕塑的新境界。

二、雕塑的动态空间

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桑(1887~1968)较早地开始“机械运动”试验。杜桑于1920年创作了《旋转的玻璃片》(由光学电动机带动的活动雕塑)。《隐去的噪音》(亦称《秘密的声音》)是由一个紧夹在两块带有刻字的金属板之间的线团组成的。他将一个只有他本人知道的物体置入线团之中,用四个长螺丝加以固定,以使这个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被摇动时会发出声响来。杜桑由此拉开了“活动雕塑”的序幕,“活动雕塑”的提法来源于杜桑。

作为活动雕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亚历山大・考尔德。亚历山大・考尔德(1898~1976)出生于美国费城。1919年,考尔德在新泽西州霍普肯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系毕业,打下以后从事活动雕塑的发明与设计的基础。考尔德真正从事雕塑,大约是在1926年去巴黎之后。他在欧洲现代派雕塑的鼓舞下,开始用铁丝、木头等来制作玩具动物,把制成的动物组成一个微型“马戏班”,并公开展出,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接着,考尔德又用金属线制作真人大小的模特儿。1930年,荷兰的蒙德里安画室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他开始思考艺术的抽象化问题。1931~1932年,他创作了许多由机器牵动的雕塑品,受到杜桑的鼓励。至1937年,他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设计了一件《水银喷泉》,以流注的水银冲击连在旋转杆上的金属板,成为他第一件真正的活动雕塑作品。这一件纵横有259~290厘米大的活动雕塑《虾笼子与活动鱼尾》,是他在此基础上于1939年新设计的大型活动雕塑代表作之一。

考尔德是美国最受欢迎、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现代艺术家,是20世纪雕塑界重要的革新者之一。他以创作风格独特的活动雕塑驰名于世。他的创作领域很广,从巨大的钢铁雕塑、绘画、挂毯到宝石设计,作品分布于世界各国的公共空间。

杜桑在看到了考尔德的那些抽象的、能够依靠风力运动的雕塑时提出了“活动雕塑”这一概念,因为这类雕塑与传统雕塑的不同之处在,它能够在空间中借助各种力量――空气的流动、水力以及机械动力等等产生形体上的变化或者空间中的位移。而此类实验并不是战后艺术家的发明,最先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的主要是构成主义者,比如加波和莫霍刹・纳吉。而杜桑实际上也是这类作品的重要先驱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期杜桑曾用旋转的圆片来进行光效应幻觉的实验。

金属焊接技术的大量运用,表明在20世纪50年代,艺术家们已经走出了战争的阴影,他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在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工业技术领域。这也反映出战后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的影响。而同样能够印证这一点的是“活动雕塑”的重新兴起。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雕塑家和公众对于这类作品的兴趣突然间大增。1955年,巴黎举办了一个大型展览,展出了包括杜桑、考尔德、瓦萨莱利、伯里、廷居里、索托等人的活动雕塑作品。而此后在欧洲其他地区举办的一系列展览,又强化了这类雕塑的影响。

活动雕塑可以包括许多类东西:第一类,有些艺术作品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似乎在变,这类作品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比如瓦萨雷里,他搞绘画,也搞好几个平面构成的作品,也搞屏风式的完全立体的作品。这类静态作品的活动完全靠光的作用以及众所周知的光视觉现象,例如眼睛在遇到强烈的黑自对比或者对比色并置时所产生的视网膜残留现象的第二类,有些东西没有机械动力也会做不规则的运动,例如亚历山大・考尔德(1898~1976)的活动装置‘第三类,有些作品有机械动力,又用上了光。电磁,甚至还用了水力。

战后的活动雕塑往往反映出达达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双重历史渊源。让・廷居里的破烂机械装置,明显地受到毕卡比亚在达达主义全盛时期所作的机械构成的影响。1917年至1919年,毕卡比亚搞的素描尽是那些永远不能开动的机械设计图。不过,廷居里的机械作品能够开动,不过也仅此而已。从廷居里某些能够在地面走动的机械,到布鲁斯・莱西(1927一)和纳・琼・佩克(1932~)两人有意做得晃荡、破烂的机器之间,只是很小的一步之差。莱西说,他的机器人是人类在现代科技环境下处境困难的象征。

虽然人们常常把希腊艺术家塔基斯(1925~)和廷居里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他们很不相同。廷居里嘲弄性的模仿机械的笨拙以及模仿人与机械打交道时的笨拙,而塔基斯却在探索新技术的各种可能性。他最有趣的一些作品应用了电磁学的原理,例如《磁性芭蕾舞》,两块磁铁在从天花板上挂下来的细绳上,底座上的另一块电磁铁的自动开关有节奏地一开一闭。电路通时电磁铁就吸引了一块磁铁的正极,排斥另一块磁铁的负极,电路断时两块悬空的磁铁就相互吸引。或者,塔基斯用磁铁使一根针悬浮在空中颤动。这类作品的新奇之处,不在于有形物体。而全在非物质的“能”,饶有趣味的不是可见部分的功能,而是因为作品展示了能的行动。

如果把塔基斯的作品和比利时人波尔・伯里(1922~)的作品加以比较,问题也许会更明白一些,正如廷居里继承了达达主义的传统,伯里则继承了超现实主义的传统。伯里作品的动力部分是隐蔽着看不见的。有位评论家说他的作品是“故意的神秘化”,机器悄悄地蠕动着,在斜面上的一套小球碰碰撞撞地挤在一起,不是明确而且肯定的移动,也不是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向下滚。而是几乎难于觉察地抖动着向上移动,一把针,或者一把触须,挤成一堆地瑟瑟地颤动。然而这些迷人的运动,只是作品所力求表现的一部分。哪怕动得最缓慢的作品,也具有形式方面的东西。甚至在我们觉察它的缓慢运动之前,其形式美就打动了我们。而塔基斯发明的作品在静止的时候就不能如此。看起来对于塔基斯这种对非物质性的爱好,他就不可避免地会用光来进行实验。他的著名的作品《信号》,就是在一根柔韧的长杆顶上安上闪光灯,这又是一种象征,意在表现宇宙运行之中“能量”的威力。总的来说,光已经成了许多艺术家爱用的手段,但是用光的方法各不相同。例如德国的海因茨・马克(1931~)的办法,是以闪光波纹织物的原理应用于机械。一个有波纹的圆盘,装在同样做了波纹的透明玻璃板下选装,于是这玻璃板就显得闪闪发光。吸引我们注意的并不是其转动本身,而是那反射给我们的缓慢旋动的光束,一会儿形成漩涡,一会儿重新扩散。另一方面,美国的弗朗克・马利纳制作了“光箱”,不断变化的彩色图案被投射到箱中的有机玻璃屏上,其效果只不过是一种涵义有所引申的自由抽象,一种永远没有终止状态,永远进行变形的画面。里利安・利贞(1939~)和尼古拉-舍费尔的作品更富有想象力,也更激进,尽管他们两人的风格正好是强烈对比。利贞是一个纯粹主义者,她

在透明有机玻璃的转台的台面下滴了一些液体,台面上是一个或者几个玻璃球,按照与转台相反的方向滚动。

美国当代雕塑家布朗将雕塑与多媒体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样式――多媒体雕塑,布朗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雕塑转化为可以运动、翻转的影像形式,在此雕塑改变了静止状态,成为可以任意组合、变幻的形象,同时向影视挺进,使雕塑具备情景性、戏剧感。它与活动雕塑的区别在于:多媒体雕塑可以运用画面、声音、背景、光电等数码手段全方位地展示雕塑的魅力,比活动雕塑更加丰富。

中国雕塑家戴耘创作的《关中记事》是参加“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的一件雕塑作品,它也是一件与多媒体密切相关的雕塑作品。2004年戴耘做了一组关于陕西长安县东西羊万村(即戴耘上学时1986~1994周围的农村)农民生活的粘土雕塑作品。2007年,戴耘将它做成黏土动画,时间为3分25秒。戴耘试图把他们放在一条线形的轨迹上贯穿起来,内容涉及的范围大约从前后至当代,包括“~海军作报告…绝育手术…‘升旗”“抓学生…大篷车…‘澡堂”“啤酒河…饭馆…都出去打工了…选举村书记…奔小康”10个系列情节故事,并将他们的生活片段放回现实的本位。这个作品不仅仅是具有陕西特色的农村生活快照,它将雕塑与文学、动画加以整合,使之成为描写陕西农民从到当代的历史文献与历史画卷。揭示了陕西农民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变迁史。戴耘这个作品以第一人称的文学独白方式(配合黏土动画),向观众讲述了陕西农民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使观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像是在看一部小说或一部电影,人们在艺术的氛围与情境中一方面感受文学的魅力,另一方面又可欣赏到艺术家的雕塑才能。作品从总的方面来说,具有质朴、生动、真实、幽默和调侃的艺术特征,同时也能反映出雕塑家敏锐、开放、前卫的文化观念、美学思想,更多地体现当代文化的最新走向、最新动态。

活动雕塑的特点在于借助各种外力,比如空气的流动、水力以及机械动力等等产生形体上的变化或者空间中的位移,使雕塑具有空间的动感。活动雕塑不一定只是物理变化或机械运动,它还包括化学变化、核爆炸、思维活动等等。

雕塑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流体雕塑创新文理兼容

Abstract: During 2006 and 2007, the yuanzhi university in Taiwan heat and convection laboratory made a cross between subject of the fusion of innovation subject. This subject is also discusses like chongqing university and Taiwan yuan ze university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 university science so how do arts compatible, promoting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topic.

Keywords: fluid sculpture innovation arts compatible

中图分类号:J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流体雕塑释义

流体雕塑是笔者在台湾元智大学王立文教授工作室作的一个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课题。元智大学是一个偏重于理科的大学,他们有个热质对流实验室,主要做流体实验,研究和记录液体在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状态下液体的变化,可用在科学制造方面。在实验中,需要用相机把这些试验图片拍下来,用于科学分析。根据这些图片作为创作源泉,便可以做到艺术和科学相融合。

正如元智大学王立文教授分析的一样,艺术和科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过程。当我们仰望蓝天,看见朵朵流云飘过,又或我们俯身看见流水绕过巨石,出现美丽的漩涡时,科学家首先会想到“为什么会这样”?追究一段时间后终于研究清楚了,于是心中起念“原来如此”,即一般科学探讨是典型的求真过程。要是一位富有艺术气质的人看见这美丽的景致可能会感叹“哇!好美”!然后或拍照存档或画笔描绘下来。他不会想到去实验室研究这个流云或漩涡为什么会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等问题,他会当下融入该景致,并乐在其中。观察这两类人发现他们各有得失。不借由流体专家们理性探讨和实验,我们不可能得到这些美轮美奂的图片,但是大部分流体专家不会刻意感受和设计其中之美,他们只会做一些科学解析,这不免缺憾。同样,不借由艺术家们的形象化思维,也产生不出好的艺术作品。但艺术家往往是由感性主导,在自然界看到流体之美便已相当满足,不太会进一步去设计流体的科学实验,因此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科学实验中的流体之美,亦不免缺憾。原来流力学者以为真的事物非不美,只是他们视而不见,一旦解开科学的制约,他们立刻感性大增;对于长期运用感性的艺术工作者也应知道他们以为美的事物未必有科学的道理支撑,探析其理,可以借此发现更多潜在的美的事物。跨领域学习是流体艺术的动力来源。

二、课题的学术意义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出成果已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趋势。这个课题以实实在在的例子表明了艺术和科技是可以相结合的,并且能够出成果。同时,也在探讨像重庆大学和元智大学这样偏重于理科的大学如何来做到文理兼容,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话题。 对于搞艺术的人来说,有更多的灵感来源。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盲区。对于搞科学的人来说,科学和艺术相结合可以开阔视野,修身养性,启发创新思维。这对于科技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课题项目的主要成果表述

这个创新课题历时两个月,完成了20多件作品。最后,精选出19件,作为本次两岸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学术成果。艺术和科技的交叉融合是当今学术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合作项目开始了我们对此学术发展方向的探索之路。

在这19件作品中,每件作品都有独特的想法和创意。其中,作品《孕》(图1)是实验员从实验中偶然得到的,通过仔细观察这张实验图片,就会发现这张照片很有象征意义,像怀孕的母体。于是便利用电脑软件来进行立体化处理。先沿着边线把所需要的形体剪切下来,再添加雕塑立体化所需要的顶面,最后施加光影和明暗效果 。就可以得到一件立体的雕塑作品电脑效果图。作为一件景观雕塑作品,还应该要把作品和具体的环境结合起来。我们拟定的放置环境为台湾元智大学校园,为校园环境增添文化内涵。从我们对此作品的艺术含义的阐释可以看的出来。“孕包含了人世间之大美,一切新生事物的出现,无不经历一个孕育的过程.此作品正是形象化的体现了这一深刻的涵义。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是对人生命的再造,是一个孕育人才的地方。”这样,就把这件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这个放置环境结合起来,提升了该作品的艺术涵义。

最令台湾学者感到印象深刻的是这一件名为《同根相生》(图2)的抽象雕塑作品。这件作品的原始图片资料是从众多的流场实验图片中选出来的。观察这张流场图片的走向时,就会感觉到这张图片很有意义。沿着流场线剪下来,经过和作品《孕》同样的立体化处理过程,就会得到这件抽象雕塑作品。只是应该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件作品在质地上和作品《孕》是不同的。作品《孕》是拟定为不锈钢材料,而这件作品拟定为黑色大理石。这样的处理方法,一方面是科学实验图片本身的色彩和形体所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精神涵义的表达,黑色给人感觉更加的沉稳,更加的具有永恒意义,因为这件作品表达的含义就是象征着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同根相生,一衣带水的同胞亲情。这件作品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展示时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另一件作品,《梦想从这里起飞》(图3),原图也是试验员从试验中获得的。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它像一只鸽子,拍打着翅膀似要起飞的模样。但这还只是平面的,为了要做成立体的雕塑作品,同样首先需要沿边线把形体剪下来。但这张实验图片和前面介绍的两件实验图片的不同在于,这件作品的形体并不完整。观察实验图片就可以看到,如果做成一只和平鸽的话,这个形体就缺少了鸽子的下腹部和尾部。所以,在剪切形体的时候就首先需要把缺少的形体添加出来。此后的步骤就和前面介绍过的两件作品类似了。值得注意的是,在鸽子翅膀的左上方,翅膀有一些弯曲。如果是正常的鸽子翅膀,是不可能这样弯曲的。但根据原图的模样,把这个弯曲保留了下来。这就同普通的鸽子区别开。同时,那种跃跃欲飞的感觉更强,使这件作品更具艺术感。这个立体的鸽子做好后,把它放在了元智大学图书馆前的花坛上,这就合成了这张雕塑实景效果图。为了增加轻盈的感受,在雕塑的下方加上喷泉。最后,为作品命名叫《梦想从这里起飞》,并进行艺术涵义阐释:这是梦开始的地方,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们的羽翼变的更加丰满,将来有一天,我们会飞向广阔的天空,去寻找属于我们的蓝天。

这批流体雕塑作品是一次实验,一次学科间交叉融合发展的实验,也是一次交流,创新的实践。艺术和科技相结合,是艺术和科学融合发展的一个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它的发展。这批实验室得来的科技图片不仅最终变成了艺术品,更变成了可触知的实体雕塑,而且可以走向广阔的公共空间,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它。用王教授的话说,“我们的科学实验作品,最终可以走出实验室,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在这个创作过程中,要经历过四次转换。第一次是把实验得来的图片进行筛选,找出适合于做出雕塑的图片,然后把图像进行立体加工,把平面的图形变成可观赏的立体图形;第二次转换是把做好的雕塑图像放在拟定的环境中,做成一张实景雕塑效果图。这是发现雕塑社会价值的基础;第三次转换是赋予作品以明确的艺术指向,提升作品的艺术内涵;第四次转换就应该是做成真正的实体雕塑,把它放在公共空间中,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提升环境的艺术氛围,真正实现它的艺术价值(图4)。

四、课题的实用价值

这个课题最实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出了一批景观雕塑作品。这些作品最终是可以被制作出来放在公共环境中,供更多的人来欣赏和体验。而这批作品反映的主题则是和平,和谐,交流,发展,爱心等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和愿望。这些主题将会在精神文化层面创造价值。 这个课题所做出来的作品也对做科学的专家和学生产生了影响,用他们平时都看习惯了的图片和他们每天都生活的校园环境来做成了景观雕塑作品,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艺术体验。可以诱发他们换位思考问题,启发创新思维。这些作品表现的主题同时也是美好的,对于他们的自我完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五、课题的社会影响力 这个课题有一些成果后,元智大学把这个课题作为一个创新实例。先后分别在一些的学术报告会,记者会以及元智大学的课堂上作为创新案例分析,启发参与者的创新思维。回校后,笔者又分别做了两场学术报告会,和同学们探讨如何发挥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做到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促进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作者简介:

曾华:男, 籍贯四川内江,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雕塑艺术教学及科研工作

文静:女,籍贯重庆九龙坡,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雕塑考察报告范文5

陈杜勋很郁闷:年逾不惑,找工作真难啊!深圳是个人情淡薄的城市,陈杜勋感到心中一阵阵凉意。一天又白跑了,工作还是没着落。在“深圳人的一天”雕塑公园里歇脚时,陈杜勋无比感慨:我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一个小孩子的笑声打断了他:“快看呀,这个雕塑是真人!”几个古铜色的雕塑竟然“走来走去”,陈杜勋赶紧过去看热闹。

原来,这是深圳大学的学生搞行为艺术活动:经过化妆,学生们古铜色、黑色、白石膏一样的雕塑;有的装成提鸟笼子的八旗子弟,有的扮成挑煤筐的挑夫,或卖糖葫芦的生意人和端托盘的店小二……逼真的造型,让围观的群众赞叹不已。

陈杜勋整整看了3个小时。从打出的宣传画上,他弄明白了大学生的意思:告诉市民,雕塑就像真人一样有“生命”,一定珍惜保护它们,不要随意涂写、刻画和毁坏。

回家路上,陈杜勋看见一家大型商场门前,一群穿着“三点式”的促销女模特在“走秀”。一路上,他不停地琢磨:利用女模特促销不稀奇,如果使用刚才在公园看到的那种“真人雕塑表演秀”,肯定还更能吸引眼球提高人气!能不能去做一个“真人雕塑模特”呢?这玩意又不要文凭不限年龄啥的,说不定真能混碗饭吃!

小试牛刀:“真人雕塑表演队”出世

陈杜勋每天一大早就出去“找工作”,其实他是躲到雕塑公园“练功”去了。他天天在公园里学着那些雕塑或者自创一些姿势不断地练,他这种奇异行为很快引起了别人的注意,有的好奇地观看,有的则把他当作精神病人嘲笑或骚扰他,但“敬业”的他一概不理。

不久,陈杜勋买来用于戏曲表演的化妆用品。然后,女儿还去深圳图书馆帮他借了几本《世界人像雕塑精选》之类的画册,他每天就学着画册上那些经典的姿势刻苦地练……为了检验自己的成效,他不断地到深圳莲花山等免费旅游景点去表演,一次次地在观众的掌声中提高自己。

练了三四个月后,陈杜勋决定去正式“卖艺”。2005年7月底,他打听到红岭路一家湘菜馆将于8月1日正式开张,而且老板是一位来自湖南的转业军人,他便直接找到老板说:“咱是老乡,咱也当过兵,您看能否在建军节那天,让我表演几场‘真人雕塑秀’,为您的菜馆开业带来更多的人气,价钱您随意……”说罢,陈杜勋还当场摆了几个姿势,老板看了很高兴地笑着说:“行!这玩意还挺新鲜的!”

8月1日一大早,陈杜勋带着化妆包来到了湘菜馆。在卫生间里,他换上一身专门用于表演的黑色服装,然后拿出几盒黑色特制粉底和防护油,抹在身上,随后又像刷油漆似地一层又一层地涂抹,直至人的皮肤颜色尽量和衣服接近……

上午8时,湘菜馆正式开业。在五颜六色的礼花营造的喜庆氛围中,“黑人”陈杜勋准时出场,他的第一个姿势是扮演罗丹的经典雕像《思想者》,只见他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向下默视着……为了迎合菜馆开业的喜庆氛围,他还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即在他目光凝视的前方,放了一盘菜,旁边还立着一块招牌:“这‘剁椒鱼头’为什么会这样香呢?”顿时,原本是悲剧色彩的“思想者”变得活起来!

陈杜勋这尊“雕塑”很快就引起了路人的注意,大家都好奇地围过来指指点点。一个小姑娘开心地拍着手问:“妈妈,妈妈,他蹲在这里干什么呀?”小姑娘的母亲看了也笑着说:“他在想那盘剁椒鱼头为什么会那样香……”小姑娘说:“那也不用思考那么久呀!”围观的人顿时发出阵阵笑声,气氛非常活跃。事后,老板不仅爽快地给了陈杜勋200元报酬,而且要他继续“表演”5天!就这样,6天下来他赚了1200元!

随后的两三个月里,陈杜勋都能断断续续地接到一些活干,每天的“出场费”大多在2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也能挣近2000元。但由于这行当不仅是个“力气活”,而且动作、神态等都要求长时间保持不变,所以很快他就感觉腰酸背痛。2005年国庆节期间,他一连为几个商家表演了7天,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女儿和妻子心疼地劝他说:“还是别挣这个辛苦钱了吧!”但他不愿放弃,因为他看中了自己在周围刚刚建立起来的“声誉”,他决定找一些帮手来占领这块市场!

不久,陈杜勋将干建筑的小舅子、两个失业的年轻小伙,还有两个当过工厂保安的退伍军人都吸引到自己手下。2005年12月初,他们6个人共同组成了一支民间“真人雕塑队”。作为“创始人”,也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大哥”,陈杜勋一开始就很有号召力地鼓励队友们说:“各位兄弟,这是我老陈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摸索出来的新行当,咱学它主要用于公司开业、商家促销,说白了就是像闹洞房一样帮别人捧场子、烘托气氛,有文化的人管它叫行为艺术,但我是个粗人,我不懂啥艺术,我只要求大家狠狠地跟我学,学到老板满意、观众鼓掌了,咱能赚钱就行!”

盆满钵满!昔日下岗大哥成了百万富翁

2006年3月15日消费节,陈杜勋接到了一个“大单”――深圳市华强北路塞格电脑城某著名板卡厂商为宣传其高质量的系列新产品,特意邀请他们在电脑城表演一天。为了让促销活动更加风趣好玩,陈杜勋这个“总导演”精心编排了许多小节目。首先,他让队友们都化妆成古铜色的“兵马俑”一字排开,说:“同志们,现在比赛正式开始,20分钟内,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谁犯规谁就再罚20分钟,请各位观众监督!”一声令下,只见他的手下一个个都被涂抹成“鬼脸”,神情严肃像个木偶的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周围顿时热闹起来,为了活跃氛围,陈杜勋偏偏还让一些观众去故意“骚扰”他们:有的人凑近“演员”耳根笑着问:“这个雕塑的质地怎么好像跟公园里的有点不太一样呢?”有的人则装着好奇心很重地一会儿摸摸人家的屁股,一会儿又拽人家的衣服,但敬业的“演员”们都依然毫不理会……

下午,为了配合电脑厂商的“银色”产品主题,陈杜勋和队友们又打扮成通体银色的“雕塑”,以各种各样的造型站在电脑城里。真假难辨的“雕塑奇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围观,不少年轻人观察了10多分钟后,忍不住跑上前去握握“雕塑”的手和胳膊,以便判断是否是真人;还有的主动与“雕塑”合影留念;更有人好奇地问现场的工作人员:“这些是不是新型的机器人?”晚上活动快结束时,“雕塑”们还向到场的情侣赠送玫瑰,为这项新奇的活动增添了一些浪漫色彩……当天,陈杜勋的“真人雕塑队”竟然吸引了将近1万人前来围观,人流量相当于平时的5倍!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天,他们也获得了3000元的报酬!

第一次“集体演出”,让陈杜勋和队友们都尝到了甜头。他趁机鼓励手下说:“瞧,咱们现在每人一天就能挣500元,这与我们过去扛煤气罐、搞建筑、当保安没法比啊!但是,要想今后有更可观的收入,我们就必须得不断地努力,一是要继续提高能够‘以假乱真’的雕塑表演水平,二是要增加拉业务的能力,三是要吸纳和培养更多的队员……”

之后的半年里,陈杜勋的“真人雕塑队”在深圳迅速蹿红。但由于只是一个民间团体,他们很难接到很大的单和外地业务,有时还会被商家欺骗,比如先说好给2000元出场费结果只给一半。为此,2006年11月,他筹措了十几万元资金,在深圳正式注册了“天忆真人雕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接着,他又招聘了近10名员工。为了让大家“干活不累”,他还特意招了3名“女演员”,其中一名竟是他的女儿陈荷――大学文化的她被父亲的创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

成立公司后,陈杜勋的业务扩大了好几倍。2007年4月中旬,他带着自己的女儿及几名得力手下,来到广东佛山市为第九届中国陶瓷博览交易会的几家参展商连续表演了3天。第一天,他们是为某著名品牌瓷砖厂家表演,他让自己的女儿穿着一套古铜色长裙,戴着一顶遮阳大圆帽,装扮成韩国女明星张娜拉,穿着高跟鞋站在厂家的瓷砖上装成“雕塑”,周围还布置了很多“美女模特”道具迷惑顾客。10分钟后,几个女顾客来选购地板,有位妇女也许走累,以为“张娜拉”是尊假雕塑,便把手搭在其肩上靠着歇一歇,但那妇女立即感觉有些不对劲,“雕塑”怎会软乎乎而且带有体温呢?她凑近定睛一看,竟然发现“雕塑”的嘴角动了,而且朝自己微笑了一下,这妇女顿时惊呼起来:“哇,你是真人啊!”顿时,周围热闹非凡,大家都赶到该瓷砖厂家的展区看稀奇……

第二天,陈杜勋又为一家卫浴用品公司设计了几场精彩的表演:他让一名手下扮成全身白色、当街如厕的“绅士”,只见“绅士”身穿白色西服公然端坐在马桶上,犹如一座大理石雕像,手中还拿着一份报纸聚精会神地看。只有当人们按一下马桶的抽水阀,“绅士”才会动一动,并做出一副从“痛苦”到“轻松”的表情,然后又恢复为石雕像模样,一动不动地继续看报,样子十分搞笑……这既给观众带来了快乐,又告诉了顾客“如何使用”马桶。在这次陶瓷博览会上,陈杜勋仅花3天时间就挣了6000多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杜勋的“真人雕塑队”越来越出名了。2007年8月,他领着4位手下被邀请到北京王府井大街,为一品牌钻石饰品经销商促销,5天时间获得2万元的高报酬!2007年10月1日,他们又奔赴到杭州西湖,为一家著名大型婚纱摄影公司主办的百对新人婚礼活动捧场,当时他让手下的一男一女装扮成“维纳斯雕塑”,在众人的好奇注目下,长着翅膀的天使雕塑突然“飞”了起来,男女天使用双手娴熟地做了一套降福人间、关爱芸芸众生的舞蹈动作,他们的模样十分优美和深情……新奇的“真人雕塑”婚礼表演,成为那场新人活动最夺人眼球的一幕!

雕塑考察报告范文6

下面就是我本次实习的具体行程和我的体会。

一、实习地点及日程安排:

2011年4月13日实习动员参观主校区

2011年4月14日上午参观长沙贺龙体育馆橘子洲毛泽东雕塑下午自由安排晚上听陈飞虎教授“建筑与艺术”讲座

2011年4月15日上午参观莲城大桥金屏村铁路桥晚上“招标与投标”专业知识讲座

2011年4月16日上无参观并解工业厂房与民用住宅的异同观看湘潭市体育公园施工过程

二、实习目的:

认识实习是整个实习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组织参观和听取一些专题技术报告,收集一些与实习课题有关的资料和素材,为顺利完成实习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普通住宅结构

2.初步了解体育馆结构设计及施工过程

3.了解桥梁道路铁路桥梁等设计及结构

4.了解工用与民用建筑的区别联系

5.了解建筑结构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6.提高艺术修养,加深对建筑与艺术的了解

7.培养专业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三、实习过程及内容:

2011年4月13号星期一晴

上午,在图书馆第二报告厅内,我们认真聆听了陈院长和湘潭市建筑设计院的专家讲说。陈院长概括了我们这次实习的行程安排,接着设计院的专家细致的为我们介绍了现在设计院内的工作要求,也就是告诉我们要达到怎们样的水平才有机会计入设计院工作。这对我们既是鞭策是鼓励。

下午天气温和,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在陈院长的带领下参观我们学校的新校区。来这里求学半年多,却从没有如此近距离的领略我们湖工的美丽。徜徉在这座园林般的学府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心情格外的好。看得出陈院长也很激动,他自豪的向我们介绍着湖工的每一栋建筑,每一片风景……

2011年4月14号星期二晴

星城长沙之旅

4月14号这天,天气异常的炎热。太阳如炽热的火球,把地面烧烤的滚烫滚烫的。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好心情。因为今天我们要去长沙实习,去感受星城的美丽。

宏伟壮观的贺龙体育馆

第一站我们参观的是贺龙体育馆。贺龙体育馆绝对是世界级的体育馆,多处结构在当时都达到了世界级领先水平。随着总结构设计师胡工的介绍,我们对贺龙体育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办第五届城运会开幕式重任的长沙贺龙体育场位于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西北部,主体工程为框架8层(局部9层),建筑面积11.7586万平方米,5层以上外墙为圆弧剪力墙,屋面标高最底为28.8米,最高为33米,呈阶梯状分布,整个框架由484根框架拄组成。整个外观的主体部分用当今世界最流行的玻璃幕墙装饰。贺龙体育场可容纳观众6万人,钢屋盖工程建筑面积为4.57万平方米,用钢量达3552吨。贺龙体育场共有东西南北四扇门,四扇大门上端采用拉索点式玻璃幕墙,四个大门出口采用大板玻璃幕墙。贵宾通道的出入口采用框架式玻璃幕墙结构,用钢骨架与复合铝板支撑,确保各项性能达到设计使用要求。贺龙体育场的“世纪之花”设计方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主场的顶盖象征一朵绽放的芙蓉花,鲜花意指掌声和荣誉,主场的南北立面展现出“白鹤亮翅”的造型,象征着湖南长沙的体育事业像白鹤—样展翅飞翔。

体育场造型新颖.雄伟.浪漫并富有象征意义:顶盖由12块花瓣状镀铝锌板组成(12意指时光隧道,体现出对时间的珍惜和速度的追求)从南北向东.西层层叠起似朵朵白云,体现出设计对“蓝天白云”意境美的理解和把握。东西看去有如正在徐徐开启的帷幕,给人以群星灿烂.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翻舞的屋顶造型像波浪,又似欢欣鼓舞的人群掀起人浪,契合了团结蓬勃的主题,同时令潇湘人产生对母亲河湘江的联想。每片花瓣状的钢架连接,并有意突出檐下的空间层感觉与形式的引导,注意了板块过渡的轻微渐变关系,更进一步探索了以现代屋盖表达古代建筑中屋顶传递的空间曲线与轮廓剪影的美感,以唤醒人们对中国古代与建筑意向的追求。

橘子洲之旅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橘子洲头。橘子洲真是美不胜收啊!导游热情洋溢的告诉我们:“橘子洲头生态区是未来橘子洲风景区的主体部分,它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诗词为主线,分区域建百亩橘园、梅园竹林、碧桂园、杨柳岸、玫瑰园等景点,展现自然风景与人文诗词意境交融的情景。”橘子洲工程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透露,除种植橘子树外,橘子洲还将种植大量的名贵树种,使之春天春花怒放,夏天绿意盎然,秋天、冬天红绿相间。”

当然看风景是次要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光看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据橘子洲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郑伟介绍,按照总体规划,橘子洲头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诗词为主线引领全洲。矗立于洲头的毛泽东雕像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为基础,突出表现毛泽东当年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雕像总高度32米。

郑伟指出,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像由全国最著名的雕塑家制作,它是我国雕塑史上的里程碑。目前已对眉毛、头发、脸形等进行了多次修改,“在制作过程中还将不断修改,直到社会各界都能接受为止……矗立一个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历史伟人形象。”……

陈飞虎教授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