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论文范例

雕塑艺术论文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1

、通识教育理论下的公共艺术教育

“通识教育”这个名字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音译而来,通常也称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等。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最先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自此引发了人们对通识教育的各种不同的表述和对其本质含义的思考。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表现即是,通识教育是没有专业之分的,是在大学教育中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学习和接触的大学教育。简要来说,通识就是为不同的受众者提供具有通行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观。而通识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一些普遍的并且对他们认识世界和感知文化本源有帮助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中国古老的思想能够在一些著名古籍中瞥见,如《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识即为博学,博学并不是说所有学问都精通,而是对于各个领域、各个地域的文明发展和文化进程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便是通识最初的定义。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

1、美育教育

公共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概念美学家席勒曾在其所著书中提出“想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美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使其拥有感知美的能力,成为审美的人。公共艺术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性的课程,它并不具有很强烈的目的性,不强求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某种技能,而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精神的净化和思维的引导。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是为了塑造拥有健康情感和心理的大学生,笔者认为美育教育中的美,并不是单纯的体现在构图、色彩配比、音符的精妙或文字的艺术,美育是通过艺术去熏陶学生心中对美的触感,拨动人们最原始和单纯的心弦。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健全,富有爱心与感恩之心的人,对和谐与友爱心之向往。在艺术中畅游,感受身心愉悦的奇妙体验。陶冶情操,净化情感。

2、德育教育

公共艺术课还是一种德育教育。所谓“德,才之帅也。”一个人最大的才能便是德行端正,正直孝义。礼义廉耻皆为德行,一个人德行的培养是来自多方面的影响,然而本质都来源于自身对外界影响的感知和理解。艺术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德行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当今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德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体现,自古至今音乐都是一种最强烈的表现情感的艺术,“礼”与“乐”相辅相成的美,谦谦君子“立于礼,成于乐”。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欣赏好的艺术作品,令大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抽象的艺术形象和传递的艺术情感,艺术能美化心灵,美好的心灵自然滋生美德。

3、形象思维的培育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进一步提升有帮助,目前已经得到证明。艺术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形象的记忆,记忆会深化学生对其的感知能力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思维和创新的能力。科学家用抽象思维解释世界而艺术家则用想象思维来感知世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造力,知识则是产物。任何创造都来源于想象,而想象力的培养恰恰是形象思维的影响。所以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都有积极的影响。

4、心理素质的培养

这一代大学生都在家长的呵护和陪伴下长大,他们没有经历过动荡的年代,没有饥寒交迫的体验、没有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涯。他们生活在幸福的和谐社会,在成长过程中处于比较单纯和相对顺利的环境中。所以大学生对于挫折和压力的心理素质往往表现的易怒和急功近利。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艺术教育是精神的体验,在感知艺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中,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探索的过程。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从未有过的坎,他们能够借助艺术课程中的形象,理解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情感。对个体和社会、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在思索中,能够对从前无法想通和无法认同的事件,能够以从容淡定的姿态面对。这就是艺术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三、公共艺术课程的选择

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公共课,可以使学生更具有情感上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中一些细微情感的处理都有着正确的引导。作为公共艺术课程,在专业以外的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上应当选择有利于学生审美培养和人文情感培养的艺术。比如:音乐作品、绘画作品、影视、雕塑、民俗、等等,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艺术作品的审美基于对艺术作者的了解的基础上,所有的情感都与人的生活经验有关。人们虽然每天经历这自己的生活但是却有着相互交织的情感体验。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交流才是艺术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在设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共性来选择。即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性,抓住这些特征来选择艺术课程,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度的契合,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效果。

作者:王军梅 单位:西京学院

第二篇:高校艺术教育文化建设研究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校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泛指学校范围内的地面”;而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范围内由学校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受高职院校性质及其定位的影响和制约,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应该顺应高职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积极推进整个高职校园的文化气氛。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技术运用能的培养,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应的,其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物质载体、人文教育氛围和文化环境都有自己的特色。如生源除了有普高生之外,还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中职生;教师则一般具有“双师”资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校企社结合的办学模式等等。总总这些,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物质精神集合。简而言之,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缺失

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百度百科中给出的定义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可见价值取向强调主体的感知与主张,在谈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时,不可避谈“人”这一主体,“人”的价值观及其对学校价值的评价。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这里所提之“人”并非特指某一人,应至少涉及五方面的人群: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及家长;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社区居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高等职业院校以其特有的高职校园环境、办学理念、文化精神、管理模式和文化氛围,以及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使得它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自身特有的建设模式和规律。由于高职院校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理论积淀不深、办学条件改善不明显、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方面的原因,加上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对其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意义创新认识不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及障碍认识不足等问题,其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大力推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速的价值转型过程之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深刻影响着以市场为风向标办学的高职院校,也影响着构成高职院校实体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价值创造——构建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发展,是学校价值存在的表现与追求。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结构看来,“高职教育”很容易让人与三流教育联系起来,是针对考不上普通高校学生的一种普及教育,诸如此类的价值冲击,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是一种挑战,甚至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缺失值得我们思考与改进:1)重硬件建设,轻人文教育;2)重技能教学习,轻素质培养;3)重功利导向,轻品格建立;4)重规范化教育,轻个性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国家诸多政策、文件的引导下,明确了自身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行动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开展校企社政合作。但因为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院校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被过于夸大:在校园建设中,往往只关注校园面积、校舍扩建、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忽视了引领全校师生、教职员工的精神文化,有些院校,为了以更好的校园环境吸引学生报读,甚至出现好大喜功的倾向,实验室的开发建设也不甚考虑生产流程;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从事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就大功告成,忽视了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技能掌握的重要性,强调与市场接轨的教育,灌输“以技术谋生存”的思想,忽视了学生人格独立、心理健全方面的培育,缺乏必要的人文教育环境,学生在精神上受不起打击,自我、依赖、缺乏自信,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缺少较强的创新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调规范化教育,强调市场规范,强调职业规范,强调操作规范,轻视了学生作为个体,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文化建设,无论其起点,还是归宿,都应该是人。校园文化的建设,其归宿就是学生的健全、优秀成长。有职教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开展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建立起个性化的、有竞争力的高职校园文化,才能突显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高职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艺术教育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针对目前所出现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的问题,各个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着改进的方向与方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具有十大特征: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独有性、系统性、积淀性、渗透性、传承性、丰富性、实践性。其中艺术性不仅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软硬件中展示出来,亦可对其他各性的发挥起到推进作用。艺术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特殊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环境下所形成的优秀高职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形成高职院校最鲜明、最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持续稳定发展的活力和前进方向所在。由此可见,不说艺术教育能完全解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价值取向偏差问题,但确实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积极推进作用。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系党支部教师的专业优势,对艺术教育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展开研究,对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1、充分运用艺术设计营造人性化的高职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以最直观的形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志向。对于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内涵而言,美观性是必须的,但此审美标准的形成亦是建立在对功能需求的满足上:解决教学、生活空间的动静分离;解决各功能空间的区分与衔接问题;解决各功能设备的语意问题等等。然而,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建设的核心且在于营造人性化的学习、生活环境,在设计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即需扩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丰富其建设的外延:摒充冷漠、生硬的功能至上物质,营造整洁、阳光、幽静的校园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师生、员工们从心理上感受到校园的温馨,在与环境的结合中,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以此提高、熏陶和锤炼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理想信念、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在塑造富有核心和灵魂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一个有归属感、热情阳光、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师群体,热爱社会生活、积极向上的高职学生群体。

2、通过艺术教育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以“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立足于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人文环境。强调了艺术教育在实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形成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艺术教育的内涵包括教育人们对美产生认知,教育人们以艺术的方式与人沟通、处理矛盾,教育人们以艺术的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适应力和想象力等都有着积极作用。首先,艺术属于美学范畴,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如哲学般可以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美的意识形态可以促进人朝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这正是我们对大学生,特别是人格尚未完全形成的高职学生的引导重点。高雅的视觉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才能,扩展想象空间;优美的音乐能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形象思维;艺术实践活动亦可完善学生个性,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促进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从自然人平稳的过渡到社会人。此外,艺术教育所强调的审美关系本质是一种情感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爱的关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爱的体现。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爱和平、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促使人们能在爱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共鸣和喜悦,在爱的实现中达到“和”的境界,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处世观,遵循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用一种让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交流沟通。而此“和”的审美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存在于学生之间,亦存在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管理层与被管理导之间,甚至作为一种良好价值取向,感染至学校群体与校外群体之间。再者,艺术与科学常被人喻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下,艺术也受到了相应的重视。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人们想象力的教育。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开拓的丰富想象力,能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学术交流、环境美的创造、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等方面,不断迸发新的火花。

3、以艺术手段加强高职院校品牌建设

加利福尼亚大学校长阿特金森提出“大学应该是人格的塑造者、文化的守卫者、价值的批评者”,这是对大学形象的一种高度概括,而各个院校又应有自身的品牌形象,艺术设计中的品牌形象设计正是构建高职院校品牌的基础手段。良好的品牌形象中蕴含了学校的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软竞争力,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指导都通过优秀的视觉形象进行良好的传播,形成有益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下高职院校一窝蜂的追求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可以让学校更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办学方向,构建有特色、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现代高职学院,这也是学院持续发展的有效必然途径。

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推进作用

以艺术设计系学生党支部为例,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更能发挥自身的特色,表现出更好的促进作用:

1)发挥学生党支部面向基层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为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可以有效在各年级的学生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有目的的策划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党团员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乐于工作、乐于学习、积极做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学生党支部在开展教育、宣传等活动中,利用艺术生的优点和特点,发挥发挥学生艺术审美的优势,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通过校园文化传播活动的实践锻炼,促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学生支部的凝聚力。

2)发挥教师党员的艺术特长,服务于全校人文教育宣传,提升学院凝聚力。从艺术专业的角度,在系党总支的组织与推动下,艺术教师更有好地协助学校开展文化活动,指导学生建立社团协会,如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协会、戏剧协会、音乐舞蹈协会、校广播站、校记者团、服装模特、动漫社等等。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学生能获得施展才能的良好机会,传递正能量,对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和道德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和困惑,从而促使个体潜能、创造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协调的发展。

3)组织本系师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社区,促成社会群体对本校积极的价值评判。艺术师生的专长优势还表现在对外的宣传能力上。在系基础党组织的对外沟通与协助下,党员老师带领艺术学生,通过承担更多的对外宣传工作,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活动等形式来完成服务项目,从而把学校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以及文化项目传递给社会,获得社会的认可,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作者:张容容 黎枫 索笑雯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第三篇: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启示

1庄子理想人格的提出

庄子的理想人格学说,是在批判儒家“圣人”人格理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儒家美育思想及其倡导的教育实践相当流行。儒家强调通过积极、“有为”的“礼乐教化”来砥砺、培养和完善一种“君子”美德,从而达到理想的“圣人”境界,“圣人”也运用“仁”“义”“礼”“智”“孝”等伦理信条对普通百姓进行强制性的道德灌输和规范,以培养出一种“顺民”美德。对于儒家的这种美育理想及实践,庄子以道家“自然无为”的人性论作为思想基础对之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念,认为“道”之本性为“自然无为”,而人以“道”为最高法则,其本性也应该是“自然无为”,是一种质朴无华、纯真自然、类同赤子的本真状态。对于人的“自然无为”、素朴纯真的自然天性,理想的教育方式就是“无为而治”、抱朴守真、顺其自然,维护、保持和恢复这种天然本真状态不受社会的影响而发生异化。正如李泽厚所指出的,道家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化”,这一点与儒家美育理想所强调的“自然的人化”———人之内在自然的社会化和道德化———恰好对立。因此,在庄子看来,儒家的“有为”、非自然的教育方式,处处用仁义礼乐等伦理规范去强制性地约束和改造人的自然本性,导致人类“失其性命之情”(《庄子•骈拇》)。庄子说得好:“且夫待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庄子•骈拇》)儒家的教育不仅无助于改善人性,结果反而造成了对人之自然本性的扭曲和戕害,使其“莫不以物易其性”,从而走向异化和堕落:有虞氏招仁义以扰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庄子•骈拇》在庄子看来,儒家用仁义、礼乐等伦理规范试图去改造人性,其结果是造成“以身为殉”,扭曲、残害了人性之自然本真状态,而且圣人强调以身作则,自觉用这些规范去约束、改造自己的自然本性,实际上也伤害了自身。因此,庄子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也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尽管自许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但在本质上与天下庸众并无区别,同样都是“以物易其性”,都为外物所役使而失去了自己身心的自由,从而成为外在功利目的的可怜的牺牲品。庄子进而认为,儒家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所造成的人性堕落和异化是社会、国家动乱的根源。在这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时代,儒家希望通过恢复周代的仁义礼乐之道来解决深重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这种努力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反而为诸侯列强所利用,成为他们窃国夺权的便利工具。因此,庄子继承了老子提出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子》19章)的主张,把儒家圣人及其“礼乐教化”学说看作是祸乱天下之源,是造成当时种种社会罪恶和国家动乱现象的首恶。因此,庄子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箧》),要求彻底抛弃儒家的这种“礼乐教化”之学: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庄子•箧》

2庄子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

在批判儒家美育思想及其理想人格学说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理想人格典范作为自己的美育目标。这是一种以“道”之“自然无为”精神为依托的、以追求超越道德价值和现实社会规范而获得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为根本目的的、具有鲜明审美色彩的艺术化人格。具体来说,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庄子的理想人格如“神人”“至人”“真人”等都是“得道”之人,是“道”之“自然无为”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体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强调“道”的“自然”“无为”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特征。“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创造者,“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这是万物从无到有,从无形、混沌的“道”转化为有形、具体之物的过程。“道”又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最终依据,“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庄子•渔父》)同时,“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的,它创造宇宙万物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是自然而然的,“道无始终,物有死生,不侍其成”(《庄子•秋水》);而万物的生成、变化的过程也同样是无意识、无目的,自然而然的,是一种在“道”之“无为而治”下的“自化”,“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时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秋水》)因此,“道”虽“无为”,实际上却“无不为”,天地万物得“道”而自化,结果是“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庄子•知北游》)可见,“道”凭借“无为而治”,顺任自然,任天地万物自生自化而化育、成就了它们。显然,庄子这里关于“道”的本体论学说,其重心并非在自然、宇宙,诚如李泽厚所言:他(庄子)之所以讲“道”,讲“天”,讲“无为”“自然”等等……都只是为了要突出地树立一种理想人格的标本。所以他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因此,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格境界就是得“道”,达到与“道”同一。“在庄子,‘道’成为人生所达到最高境界,人生所臻至的最高的境界便称为‘道’的境界。”既然“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那么理想的人格境界也应该是“自然无为”。他应当不违背万物之自然本性(包括他的内在自然本性),对待自己应当安时而处顺,“齐生死,等是非”,对社会的毁誉、事业的成败、人生的遭际和变故,甚至面对自己的生死大事,都能顺其自然、安之若命而泰然处之。对待他人和万物,则同样“不以人助天”,而是“以天合天”,听其自然“而使其自己也”(《庄子•知北游》)。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种理想人格有过生动的描述: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其次,庄子的理想人格区别于儒家“圣人”的关键在于它具有超越道德价值和现实社会规范的特征。如果说儒家美育强调“自然的人化”,强调“美善相乐”,强调美育的伦理目的和道德旨归,把道德的完善看作“圣人”的最高品质的话,那么庄子强调的则是“人的自然化”,强调“人必须舍弃其社会性,使其自然性不受污染,并扩而与宇宙同构才能是真正的人”。因此,庄子所提倡的理想人格,恰恰以超越现实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为特点。庄子虚构了一段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明要想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必须以忘却、舍弃儒家的仁义、礼乐等伦理信条和道德规范(当然还包括所有的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为前提。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庄子•大宗师》“坐忘”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境界,而仁义礼乐恰恰能够让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性》),是阻止人性返璞归真、“复归于朴”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忘却、舍弃这些伦理束缚和道德桎梏。而此段文字最后是孔子的心悦诚服之语———“丘也请从而后也”,则是庄子通过一种“精神胜利法”宣告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对儒家的“圣人”理想的彻底胜利。另外,庄子的理想人格还表现出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超越。庄子本人就具备一种傲视权贵、不慕荣利的高贵品格,同样,他心目的理想人格也处处表现出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淡泊和蔑视态度。《庄子•逍遥游》中所记载的故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然丧其天下焉”,就是这种对现实政治的自觉疏离态度的反映。和道德规范一样,对现实社会政治热衷以及对社会事功和权力名利的渴望,同样会造成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因此,庄子认为,要实现理想人格,同样要对超越现实社会政治,要做到“外天下”。同样,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种理想人格也有过生动的描述: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孰肯以物为事!———《庄子•逍遥游》再次,由于超越了现实政治、社会以及道德等诸多现世规范与局限,使得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了明显的超功利性的审美色彩,并具有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的特征。它由于舍弃了人的社会性价值,因而突出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自由特征。由于摆脱了道德、社会规范的负累和束缚,因而突出了个体的解放,但是,由于这种自由和解放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真正实现,使得庄子转而将其人格理想落实在人的内心,从而使这种自由和解放成为一种心灵的自由与精神上的解放。诚如李泽厚所言:“个体存在的形(身)神(心)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庄子哲学的核心。”在《庄子》一书中,庄子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神奇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描绘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一种能够“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至人”。他能够能够做到“无名”“无功”“无已”,能够勘破功名利禄等一切外在的功利束缚,从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功利关系中超脱出来,“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从而达到一种一无挂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这种带有鲜明审美色彩的精神自由境界,突出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的“游”上面。庄子所谓的“游”,是一种精神之“游”,即“游心”。这种“游”是人的心灵、精神与“道”合一的状态,是“与造物者为友”“通乎物之所造”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高人生境界。它是“逍遥无为”的,同时又是“恶乎待”的、绝对的,本质上是精神因解放而获得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游心’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而心灵的自由其实就是过体‘道’的生活,即体‘道’之自由性、无限性及整体性。”因而,能“游”(游心),就成为庄子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之一,“庄子之所谓至人、真人、神人,可以说都是能游的人。”同时,由于“游”(游心)是一种超越了现实一切利害和功利关系的心灵的自由观照和想象活动,因而会获得一种“无关利害的快感”(康德语),从而具有鲜明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性质。因此,徐复观断言:“能游的人,实即艺术精神呈现了出来的人,亦即是艺术化了的人。”更进一步,理想人格的“游心”之所以能展现艺术与审美精神,还在于这种活动本身就充满了审美的快乐,而且这是一种庄子所说的“至乐”“天乐”,一种超越了世俗的感官快乐的精神快乐。在庄子看来,与“至乐”“天乐”相比,世俗的感官快乐是低等级的。“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庄子•天道》)而“天乐”“至乐”是“与道合一”境界中才能体验到的最高层次的精神快乐。因此,庄子指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显然,这种“天乐”“至乐”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感官快乐和道德愉悦,而是一种纯粹、自由的审美快乐。综上所述,与儒家的那种带有浓重的政治和道德功利色彩的“圣人”人格相比,庄子的理想人格则充满了超功利的自由精神和审美的气息。如果说儒家的美育目标是以一种道德人格作为人格理想的话,那么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是以一种审美人格、艺术人格作为自己的美育理想。“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的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庄子所要求、所待望的圣人、至人、神人、真人,如实地说,只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罢了。”

3庄子“理想人格”论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启示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市场对艺术领域创新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艺术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艺术人才网的《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所提供的数字,“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十年间,艺术类高校增加千余所,考生增长30倍”。在艺术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我国高校的专业艺术教育不断向专业化和深度化推进,专业设置和划分越来越细,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增强,教学手段和方式日新月异,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当前高校专业艺术教育水平整体上日益提高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艺术教育目标的单一化和功利化,“在艺术教育思想上,一是重视艺术的功利性,片面强调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二是过分强调艺术教育特殊性,只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它片面强调一种艺术专才的教育,过于注重艺术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显然,这种单一而功利的艺术教育目标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国内多数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围绕这一艺术教育目标而设置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细化和专业化,同时过于偏重艺术技能课程,而忽视美学、艺术理论和文化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艺术教育目标狭窄,间接造成艺术教育方式的单向性和模式化,强调教师的绝对主导和单向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和自主性、创造性的激发。艺术教育目标的功利化,使得国内艺术教育追求一种“短、平、快”的教育效果,试图通过短期艺术训练来培养出艺术人才,而无视艺术教育的长期性、终身性及其特殊规律,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在当前国内各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在有些高校甚至已经表现得十分严重。显然,如果任由这些问题发展下去,会大大影响我国专业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优秀艺术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经济建设。面对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进行一番批判性审视,通过考察、借鉴、吸收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思想资源和理论,对当前高校的现有艺术教育目标进行改进和革新。显然,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育思想及其理想人格学说在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当代转换工作之后,能够为当前国内高校艺术教育理念与艺术教育目标的革新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源和有益的启示,从而对我国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发挥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看,这些有益的启示和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庄子理想人格所蕴含的“游”的美学精神,可以帮助我们纠正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当前,国内高校的专业艺术教育仍然秉持一种高度功利化和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片面强调艺术为市场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把大学的专业艺术教育当作一种类似于培养、训练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一门谋生的技艺或手艺。诚如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九泓在接受采访时所言:“人们学艺术往往怀着艺术家梦,怀着艺术家高收入的心理期待;同样,学校开办艺术专业也是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如果艺术不能作为职业,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它便与专业学习冲突、与考证冲突、与就业无关。”在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及其家长(甚至包括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看来,学习艺术就是为了为了学一门时兴的手艺,获得一技之长,为毕业后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作准备罢了。于是,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需要优先等就成为对当前艺术教育的最高要求,而学生艺术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激发、人格的完善以及职业之外能力的全面发展等,则不在考虑之列。这种艺术教育上的功利主义,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在审美和艺术活动过程中,如果时刻不忘外在的各种功利目标和实用目的,是无法真正体验到审美观照和艺术创造所带来的心灵自由和美的享受,也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如何纠正这种功利化的艺术教育倾向?显然,庄子理想人格中所蕴含的“游”的精神,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救时弊的作用。“游”,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利害和功利关系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游戏”概念本质上相通,都指一种“除了当下所得的快感、满足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活动。因此,在艺术教育中提倡“游”的精神,就是鼓励学生在艺术实践和创作过程中就如同从事游戏活动一样,忘却和超越外在的世俗功利和实用目的的考虑而享受艺术创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获得一种自由的审美愉悦。要鼓励学生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通过“齐以静心”的修养工夫,使自己的内心忘却“庆赏爵禄”,忘却“非誉巧拙”,甚至“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庄子•达生》),进入真正的“游”的状态和心灵的“虚静”状态(一种心灵完全自由和精神解放的境界)。而学生一旦获得心灵的“虚静”状态,则如庄子所说的那样“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庚桑楚》),可以大大激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和创作灵感,使自己进入一种“无为而无不为也”的高度自由、无拘无束的创作境界。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多次反复,不仅学生的审美和艺术创作能力会获得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人文素质和人生境界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第二,庄子理想人格中蕴含的人生的审美化和艺术化精神,对于当前艺术教育目标的革新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综观中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艺术教育在其目标的设定方面大致不外乎三个方向。第一,培养大量拥有熟练的艺术操作技能的艺术“工匠”;第二,培养一种少数精英式的天才艺术家;第三,培养一种拥有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尤以艺术化、审美化人生态度的培养为核心。第一种培养方向,正是我国当前多数高校大力推行的艺术教育目标。尽管这种教育目标在实际操作中简便易行,适合大规模推广,符合艺术教育市场化的要求,但其所秉持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庸俗教育理念及其推行的极其狭窄的专业艺术技能教育,显然违背了真正的艺术精神,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的人本主义原则。因此,这种艺术教育方向不应片面提倡。第二种培养方向,以培养天才艺术家为己任。显然,这种教育目标陈义过高,精英色彩过于浓厚,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几乎没有大规模实践的可能性。第三种培养方向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它不以艺术工匠的训练或艺术家的培养作为艺术教育的唯一目标(当然也不完全放弃艺术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少数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把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创造力和一种自由健全的人格为最终目的。显然,第三种教育目标不仅切实可行,而且符合艺术教育的人文精神。当把上述庄子所倡导的“游”的精神从艺术、审美领域扩展至人生的现实生活层面上,就是人生的艺术化。能“游”的人,未必是艺术家或从事艺术创作,但是他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则与艺术精神相通———二者都能够使人的心灵和精神超越外在的实用和功利的目的而获得自由解放。因此,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就应当“技道并重”,通过“由技入道”,通过艺术技能的训练和操作体验到自由的美感,体验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艺术精神。这就要求目前的高等艺术教育要突破专业化的窠臼,抛弃教学中过于注重专业艺术技能的做法,而应该让艺术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中。就像近代美育家丰子恺曾指出的那样:艺术教育与普通所谓“艺术科”,意义不是一致的。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养,是应该融入各科的,不是可以机械地独立的,也不是所谓艺术科的图画与音乐所能全权代表的。

4结语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育思想及其理想人格学说,在中国古代美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中国古代的审美和艺术教育实践也产生过积极、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是如何对这一传统美育资源进行一番合理的挖掘、改造和进行当代转换的工作,使其能够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变成故纸堆里僵死的思想“化石”。虽然本文不可能完成这一宏大的任务,但却可以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条线索或一种思路。

作者:程军 许心宏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艺学院

第四篇: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是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目前各校艺术教学机构在管理归属上有四种不同情况。有学者曾经在上海的九所高校进行过调查,其中三所高校的艺术教学部门由学校直接管理,有两所学校隶属于校团委,一所高校隶属于学生处,其余三所高校的艺术教学部门挂靠在人文学院等院系。有些省份的高校艺术教学部门则主要是挂靠在院系,有的学校归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础教研室管理,有的归音乐学院管理,有的归艺术设计学院,有的归隶属于语言文化学院等。而笔者所在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艺术教学部,十多年来曾先后归属宣传部、基础部、人文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不同的隶属关系表明了不同的职能,一般说来,公共艺术教育的机构无论是直接隶属学校,还是隶属团委或学生处,都不是按教学部门进行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下的艺术教学部门往往承担着比较多的行政职能。不言而喻,由团委或学生处管理的艺术教师,他们除了进行艺术课教学外,也不得不承担团委或学生处的一些行政工作,这就必然导致对教师的教学方面的要求和管理就相对较弱。隶属专业院系的艺术教研室虽然强化了教学管理,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河南省教育厅自2000年起,每三年对全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评估。在2009年的评估之后,朱英萍撰写了《关于河南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对艺术教研室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她指出,“第一,艺术教研室是弱势教研室,缺乏工作主动权。它归属于学校某个二级机构管理,如人文社科教研部,由多个教研室组成,马列、德育教研室第二,艺术教研室不便组织课外艺术活动。由于教研室的级别低、人员少、申请专项经费以及安排活动场所不易,因而组织全校性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如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存在一定困难。第三,艺术教研室没有固定教学经费。”此外,多数学校还存在艺术教研室主要负责艺术课的教学活动,团委主要负责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两张皮现象,团委开展活动上不了层次,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上述情况说明大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问题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应当建立良好的艺术教育管理架构,既能够保证艺术课主渠道的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效果,也能够有利于调动艺术课教师的积极性,带动全校的艺术教育的开展。

二、课程设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要求开设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即《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同时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性质、教学目标、相应的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鼓励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学科特色、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开设各具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同时鼓励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因地制宜,利用优势,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可见,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分为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是一个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目前高校的艺术课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各高校开设的艺术选修课,主要科目集中在音乐和美术这两个方面。对西安四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教师自己申报,学校对于艺术选修课缺乏整体规划。由于艺术课教师本人所学的专业多为音乐和美术两个专业,因此,他们开设的课程也集中在这两个专业。上海九校的调查结果是:被调查的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均为选修课,艺术科目主要集中于音乐、舞蹈和美术,其他艺术门类很少涉及,比如影视就少有涉及,戏曲更是空白。其次,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理论型课程,如《西方音乐史》《音乐理论基础》等;二是欣赏型课程,如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的欣赏课,课程名称多含有“鉴赏”“欣赏”等,如《国画鉴赏》《音乐名作欣赏》等;三是实践与技巧性课程,课程名称多含有“技法”“技巧”等,如《中国画技法》《大学书法》《声乐技巧》等。调查显示,艺术类选修课的三分之二是第一类课程占,访谈结果显示,许多学生对于第二、三类课程的兴趣非常浓,但第二、三类课程只占三分之一。由于二三类课程开设门类少、名额有限,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报不上名的情况。显然,艺术课的课程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合理化,努力为广大学生提供有益于他们提高艺术素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精神食粮。但由于艺术教育在各高校大多为选修课,学校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安排,因此,在现在情况下,艺术课的课程设置实际上取决于艺术课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兴趣。

三、师资队伍

艺术教育能否顺利开展,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高校艺术课教师队伍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艺术课教师总量不足。教育部规定,艺术课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艺术课教师总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但从我们所见到的四地的调查得知,各地的高校艺术课教师大多达不到要求。从教育科技都比较发达的上海来看,在所调查的这几所高校中,有个别学校尚无专职艺术教师,主要依靠校外兼职艺术教师开展本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遑论达到50%的要求。师生比最高的高校师生比也仅为0.1%,未达到教育部的要求。除未配备足够的专职教师外,教师所涉及的艺术领域也较狭窄,主要是音乐、美术、舞蹈专业,声乐教师占89%;美术教师占45%;舞蹈教师占45%;器乐教师占33%,戏剧、影视以及设计专业的教师则非常少,戏剧教师只有11%。为了提高艺术教育的广度,这些教师不得不跨专业开设课程,这势必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从教师的学历水平看,在上海的理科高校,艺术教育被视为边缘学科,大部分从事艺术课教学的老师都只有本科学历。调查样本显示,本科学历与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约为7:3。但置身于其他学科教师大部分都是博士、硕士的环境中,艺术课教师的学历压力很大。但由于他们最初的专业多为艺术,对文化课的要求不高,外语普遍达不到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水平,依靠个人提高学历水平也有很大困难。由于学校对艺术课不够重视,对教师的培养自然也缺乏力度,在调查的高校中,只有1所高校组织过艺术教师的外出进修。

最后,从教师的待遇看,由于普通高校中的艺术课大多为选修课,一些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加上艺术课老师本身由于专业的和外语方面的限制而导致的学历水平低,艺术教师在职称评聘、工资收入等福利待遇方面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处于劣势。这种状态使有些艺术课教师思想产生波动。很多教师来自艺术团体和专业艺术院校,他们最初的人生志愿很可能是从事艺术事业,当老师并不是他们自觉的职业选择,他们甚至有怀才不遇之感,而在待遇上的相对劣势,更使他们对从教缺乏自觉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培养和提高高校艺术课师资力量已成为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艺术教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应该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职业认同感,要开拓多种渠道、利用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高等学校艺术课师资,稳定艺术教师队伍,解决艺术师资数量和质量问题。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杨伶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1优化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

1)明确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定位。

审视和研究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定位应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出发。一方面深刻理解美国理论家阿纳罗在《美育,使人成为人》一文中将缺少美育的人称之为“半个人”与“二手人”,即不完整的人的美育主张,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将美育和艺术教育置于边缘地带,人为地制造艺术与技术的距离、素质与技能的间隔的危害。必须充分认识到,通过对高职生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可以实现高职生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诗意地栖居,使高职生身心和谐,与自然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培养他们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心境的目的。这应该成为高职艺术教育的高点定位。“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又不只是技能教育,更为重要的还有人文教育、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因为高职教育缔造的不是工具、机器人,而是既懂工作又爱生活、既讲理性又重情义、既有技术又具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关怀、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做事”。

2)优化艺术教育的运行机构及其机制。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运行机构,设置艺术教育教研室,全面负责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并且将公共艺术教育学分纳入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学生三年期间必须修满一定学分公共艺术课程,是保证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必须形成学校顶层规划、专门机构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正常运转。

2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基础建设

1)逐步健全美育课程教学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逐步制定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教学基本文件方面,做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日志、教学方案及学生作业、教学总结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全规范。学校在期初、期中、期末应认真组织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审核与督导,确保艺术教育课的教学规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公共艺术课程,并组织教师加强课程建设和开发,建设校内优质课程,使公选课逐步实现从数量的满足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在教学管理中,应始终把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放在重要位置,将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纳入到学校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之中,以素质教育和全方位为学生成长提供有效服务为基点,以过程控制为重点构建具有公共艺术教学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科学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学分。

基于社会生活素质养成诉求,开发多层面互通式课程体系。学校在提出美育基础层面学分硬性要求的同时,应从弹性层面对获取学分途径进行灵活设计,采用大课程的概念,把艺术实践活动也纳入到学分体系之中,明确艺术教育课程学分可通过选修课(包括网上课程)、聆听讲座、观摩演出、参加艺术比赛、艺术展演活动、撰写或发表艺术论文及作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得。

3)统筹安排艺术教育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学生在雅俗共赏的审美活动中艺术思想学习、人格情操陶冶、艺术技能和幸福指数提升的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在开设数门限定性课程、任意选修课程的同时,亦可以举办专题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形成“多层面互通式”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即以必修课、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基础层面,以任意性选修课程、系列专题讲座和艺术实践活动为弹性层面,弹性层面可进行互通转化。此外,学校应结合地方艺术文化特色、学校行业专业特色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面向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开设具有地方艺术文化遗产特色等的选修课程。

4)加快建设艺术教育网络课程。

为了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顺应现代青年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艺术熏陶,学校除了系统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外,应特别注重精选教学内容、开发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课程,利用公共艺术教育网这一现代化平台,将“慕课”和一些本科院校的艺术类网络精品课程等优秀课程网站进行链接,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习惯以提高艺术修养。在教学实施上,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特点把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灵活的方式。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着力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

5)重视艺术教育实践教学与艺术体验。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艺术实践教学,注重艺术体验,大力推进艺术教育的理实一体化进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与艺术实践活动、训练、练习、体验、创作等融为一体;二是有计划地开展与教学课程相适应的艺术实践活动,既有立足校园,与繁荣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实践舞台与阵地,也有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社区文化服务活动,还有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校内外艺术大赛,更有与所在地的文化宫、群众艺术馆以及企业、军营等共建基地的文化对接活动。通过精心打造,使艺术实践与体验成为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塑造人格的重要路径。

3做好艺术教育的保障工作

1)整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成立艺术教育教研室,抽调优秀艺术专业教师担任公共艺术课程专任教师,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组建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形成美育课程专职教师、校内兼课教师以及校外兼职教师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以保障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定期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高艺术教师的学术修养和教科研能力。担任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在岗位设置、课时津贴、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业务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和专业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对于指导学生艺术活动的教师,纳入年终教学工作业绩的考评。

2)加大投入,重视硬件建设。

为了更好地完成艺术教育的教学任务,高职院校应建设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画室、多媒体视听室、排练厅、学生活动中心、展览厅等艺术活动场馆,具备满足艺术教育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器材。图书馆馆藏图书中应拥有很大数量的艺术图书和影像资料。

4注重艺术教育的特色与创新

1)高职院校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校本文化和区域文化中重视艺术教育的传统。

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艺术传统教育和张謇职教思想的教育中,张謇“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的美育理念成为重要内容。张謇喜爱音乐、书法、绘画、诗歌、刺绣、建筑等众多艺术形式,他的艺术教育主张及实践感人至深。此外,应传承区域文化,积极推动优质文化遗产引入课程。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充分挖掘利用南通地区人文艺术资源,开设梅庵古琴文化讲座与演奏、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南通土布技艺等地方性文化艺术系列讲座,建设了“仿真绣传习所”艺术实践场所,有计划、分层次地将地域文化艺术融入公共艺术教学中。创作排练富有江海风韵的音乐舞蹈《濠河小夜曲》、《赶迂归来啊哩哩》等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同时,了解南通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

2)创新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定位。

应坚持“用艺术浸润生活,以审美熏染技能,让学生诗意栖居”作为艺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反对将高职艺术教育作为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使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授课方式,进行艺术技法、技能的操作练习,而忽视对艺术的听、唱、视、动的感觉体验的做法。

3)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索艺术教育教学新模式。

要把课程教学与学生社团资源结合起来,引入俱乐部教学模式,迎合学生独特兴趣,实现课堂教学与俱乐部活动相结合。例如,动画赏析与解读课程与学校动漫协会相结合,构成动漫俱乐部,以绘制动漫平台玩具及cosplay表演等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艺术讲座的主动性,可推行与会印章制,提供给学生创意牛皮纸卡片及创意信封,每次听课结束根据讲座月份,为学生加盖当月定制创意星座图章,学生可以在完成讲座听讲任务的同时,完成收集印章作为留念,提升教学效果。

4)以“大学生艺术团”为抓手,实现艺术教育活动的创新化与精品化。

大学生艺术团由全校爱好文艺并有一定艺术专长的学生组成。可聘请校内外专业教师指导艺术团的训练和演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舍友声乐队、舞蹈队、剧社及礼仪队等四个专业团队和一个协调机构办公室。节目《赶圩归来啊哩哩》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三等奖,《生日聚会》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表演类甲组一等奖,《起大梁》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曲大赛银奖。高职院校提升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须进一步完善艺术教育的组织体系、课程教学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和制度体系,从体制机制建设上使艺术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在活动和服务中打造艺术活动品牌,在为师生文化服务、为社区文化服务过程中实现塑造人格、培养才艺、彰显个性、奉献社会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学生主动地了解和吸收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升,释放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的正能量,让爱与艺术照亮高职生的人生之路。

作者:陈洁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艺术教育问题与改革

一、改革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应该正式把艺术教育列入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整合,并确立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既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又是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基本遵循的,它是评价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依据。

2.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是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支撑点,直接影响提升校园文化艺术的层次和品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国内外各种门类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增长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积极扶持文学、艺术、科技类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通过依托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吉他协会、话剧社和地方戏曲研究会等开展活动,使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在第二课堂及时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校园卡拉OK大赛、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手工艺品制作大赛、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文艺素养。与此同时,各院系还可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各类形式的小规模的艺术比赛活动,扩大参与面,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素质培养,配备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是学校开设艺术课程和保证艺术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建议高校适当地放宽艺术课师资的配备比例,重视艺术课教师的引进工作。理工类高校可采取外聘艺术类高校的教师到校教课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在校艺术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思想觉悟,使之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4.加快高校艺术教育规章制度建设

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尽快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要把建立健全艺术教育规章制度作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为中心,制订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艺术教育课程方案等。必需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管理是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组织保证。学校应有负责同志分管艺术教育工作,并且要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运用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手段,推动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管理机构也应该做好师资的稳定工作,要了解艺术课教学的特殊性,注意关心艺术教师的生活,积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在评定职称、评优、培训、住房等方面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

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社会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视野也逐渐扩大,审美活动的范围也不断拓宽,现今人们的主导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为主导的消费文化逐渐被商品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为主导的价值观所代替。因此,提高商品的审美趣味和格调,增加商品的文化意蕴,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文化修养、美学修养已经或即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应二十一世纪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胡曦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第七篇:理工类高校艺术教育探析

一、加强艺术教育对理工类高校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气氛

理工类高校学科划分细致鲜明,知识体系较为严格,课程专业性强,要求学生具有勤奋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然而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理工科大学生重理性而轻感性、崇尚实干而忽视情感认知的现实,这些导致理工类高校的校园文化显得沉稳有余而活力不足,缺乏丰富多元的色彩。开展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学校多元文化的形成,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从而使得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氛围融洽的良性循环。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加强对理工科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能够感知美、欣赏美、享受美,从而达到启发潜在智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最终提升实践能力的目标,将理工科学生培养成为兼具科学精神和艺术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他们也必定会为校园文化建设输入新鲜活泼的元素,校园文化的品味和竞争力自然会大幅提升。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三观”,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百花齐放的艺术思想、百家争鸣的艺术作品,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给学生带来美的感悟和体验,使得他们易于发现美、崇尚美进而创造美。艺术教育所崇尚的“真、善、美”的理念,给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汇聚起追求真理、崇尚善良的正能量,唤起学生追求崇高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的共鸣。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和谐校园文化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理工类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足,定位模糊

国内的理工类高校向来对能够突出自身特色的理工类学科的发展重视有加。近年来,学校层面虽然也加大了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投入,但重视的程度和支持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对艺术教育最终目的的认识不到位,对艺术教育本质要求的理解不准确,导致了理工类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定位模糊,艺术教育的实施开展形式单一、乏善可陈。

(二)广大师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

当前理工类专业的师生普遍对艺术教育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忽视了科学与艺术相互交融、共同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认为艺术课程与理工类专业没有现实的联系,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学生觉得艺术应该是那些“文艺青年”们热衷探讨的东西,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抱着这种狭隘片面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教育,无疑会使艺术教育在理工类高校的开展更加困难。

(三)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保证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虽然现在许多理工类高校相继开设了种类繁多的艺术类专业,但教育的效果十分有限,学生对于艺术现象、艺术思想的认识与掌握还基本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远未达到艺术教育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根本目的。这一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导致教学过程教条刻板,内容枯燥无味,方法毫无新意,使得学生对于艺术课程的兴趣大减,阻碍了艺术教育在理工类高校的有效实施。

三、理工类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思考

(一)促进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要艺术与科学并重,把艺术教育纳入到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将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形式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努力促进艺术与科学“两手抓”。要健全组织架构,必要时设立“艺术教育中心”,作为专门职能部门加大对艺术教育组织领导。学校主管领导应定期深入艺术教育一线,督促、指导、检查艺术教育实施情况,解决艺术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艺术教育视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支持的工程来做,实现艺术与科学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二)拓展思路,创新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师生修养品味

高校要适应时代潮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开展艺术教育,增强艺术教育的生动性、灵活性,以多样化的形式实现教学目的。要大力支持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全面参与并积极开展各类艺术文化活动,经常性地举办高水平的艺术类讲座,并持之以恒、提升格调。在校园硬件的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艺术元素的融入,设立艺术景观,塑造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环境。通过这些举措,向广大师生充分展现艺术的活力、浪漫与多元,使他们切身融入到浓厚的艺术氛围中,真正体验有特色、高品质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重视专业基础建设,打造高素质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学校应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到本科教学体系,加强通识艺术教育,丰富通识艺术课程门类,使学生接触艺术的面更广、对艺术的理解更深入。要重视对现有教师群体的专业和师德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要与国内外高水平艺术院校建立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机制,定期邀请这些院校的权威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艺术教育培训,选派专业方面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赴这些院校交流学习,打造素质过硬、专业精通、师德高尚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作者:张子宇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第八篇: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发展

1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并不局限在单一的某一方面,结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从整体来看,艺术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艺术教育在德育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我们从素质教育这个宏观视角进行审视时,会发现这种作用更加的浓重。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过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能够以美导善。首先这是由艺术本质特点所决定的,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而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并且具有巨大的感染魅力,与思政教育不同的是,艺术教育是通过学生对艺术学习的过程所积累而成的情感体验作为道德指向,育德效果要远远超越正面的道德说教。例如,通过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可以激发出学生浴血报国的民族情感等等。任何艺术所呈现出的都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学生在不断接受这些高尚艺术思想的熏陶过程里,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1.2可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素质

教育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更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素养水平的提升,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急需大量专业素养过强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专业素养强调的是对专业的灵性以及悟性,而这种特性的产生往往是通过接受艺术教育思维去实现,学生通过艺术教育,追求美的体验,可以从艺术感知中获得灵感,进而使得整体的艺术素养得到升华。

1.3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造往往诞生于丰富的联想活动当中,创造性能力的塑造也是需要立足于想象力之上,而让人能够产生丰富想象力的事物必然是美好的,而艺术教育的一个显著功能便体现在美育方面,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追求本质的美,这对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塑造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学生在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其大脑的思维活跃度是非常高的,这个过程也是艺术思维获取的一个过程,这种思维的目的是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展开思维想象的同时,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艺术的美感,其智慧也会得到相应的启迪。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塑造以及提升都是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的。

1.4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高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根据有关调查,几乎接近九成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学习压力等等都影响着学生健康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教育的魅力便凸显而出,首先艺术作为心灵的体操,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里,可以体验和感知艺术的美好,这种心理体验能够让学生摆脱消极低落的心理情绪,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可以使其改变消极精神状态,使其内心变得更加积极阳光,一些心理医疗的实践也证明了艺术对心理治疗也能够产生改善促进的作用。

2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1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素质教育应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而以人文本的理念便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化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这也是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的。艺术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重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学校或是老师都应该从主观意识上充分的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构建出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艺术教育模式,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此外还要建立起师生平等的交流桥梁,并且要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差异,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自我艺术个性的发展,这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往往使得艺术教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艺术本身是极其富有魅力的一门学科,落后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削弱了艺术教育的功能特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艺术教育的施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对艺术喜爱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艺术学习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也可以应该读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艺术情趣,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2.3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提高专业造诣

教师扮演者指路人的角色,其自身的艺术专业水平对学生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师自身就无法深入的理解艺术思想,那必然也无法满足学生在学习当中产生的困惑,从另一个角度看,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培养,这也对教师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宽艺术领域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艺术视野,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造诣。在这方面学校也可以定期的展开对艺术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进修平台,从而将整体的艺术教育师资水平提升上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4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

而艺术文化是构成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在学校的文化建设方面,要重视艺术文化建设,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也可以从硬件环境入手,加强艺术环境的建设。例如,在教学楼建立艺术长廊等艺术活动场所,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充满艺术气息的教育氛围,通过这种隐性艺术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充满美的艺术环境下获得良好的艺术感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3结束语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教育,才能更加全面的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繁荣。

作者:苗广娜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第九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

一、公共艺术教育概述

公共艺术教育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从广义上说,一切与艺术和教育两个要素相关的教育活动都属于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当然,这里的教育必须具有公共特征,单独的家教形式的艺术教育不属于公共艺术教育范围之内。狭义上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以专门培养艺术相关人才为主的专业教育与仅向学生介绍一般艺术原理,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的非专业性教育。文章的讨论重点为狭义公共艺术教育。在西方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类课程的设置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美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最为著名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研究美术史,从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并应用于实践的哈佛美术教学风格;以艺术创作为己任的耶鲁美术教育特色;仅研究艺术史纯理论,不进行实践的普林斯顿独有的教学体系。它们都是美国公共艺术教育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日本的教育体系中明确了教育“完善的人”的理念,也就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且在确定此目标的基础上,制订了一系列的艺术课程设置规划,并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在我国,美术教育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存在一些局限。我国高校艺术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美术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当前,除了专门的美术院系,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术类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设置为选修课程。美术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其课堂气氛和严肃程度不如专业课程,考核的难度也较低,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大体上,高校的美术类课程都有基本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一般是进行理论的讲述和相关的视觉体验,实践活动则包括学校的社团活动、学校组织的大型艺术活动和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等。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术类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美术教育的初衷和发展。第一,将美术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无法保障针对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难以使美术教育覆盖全体学生,无法确保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够落到实处。第二,教学模式单一,考核简单,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部分学生选修美术类课程仅仅为了取得学分,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第三,全国范围内美术类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学校之间有差异,美术类课程也应当有不同层次的统一标准来约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美术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及时更新理念,另一方面要保证美术类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对于前者来说,高校应当自上而下提升对于美术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让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正确的审美观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确立更为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以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后者来说,应当进行美术类课程多元化内容的教育,既进行美术史的理论教学,又进行视觉上的欣赏评析,还要进行必要的美术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实际的美术赏析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美术馆,在一种美的环境中真正体会美术的真谛;还应当将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主流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广博的胸怀和对美更为敏锐的感知。

三、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的学习是为高等教育打下基础,高校是连接学生学习生涯和迈入社会的重要桥梁,是学生将十几年学习的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的重要场所。未来的高校应当担负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输送人才的重任,在保证基本的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还要保证艺术课程的设置。在艺术课程中,特别要注重美术类课程的创新和发展,因为视觉性的感官刺激是最为直接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艺术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仅凭高校通过改变美术类课程设置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应当建立起艺术教育体系,将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变成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杨琳 任红星 单位:商洛学院艺术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十篇:高职艺术教育教学现状思考

一、现今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科学技术知识型人才,而是受过高等素质教育的人才。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便是提高人民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的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相对滞缓。下面就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过于重视知识技能,轻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职高专艺术教育中,教师主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学习,从学业成绩方面辅导学生,从生活思想方面疏导学生,以此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和国家现实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现实教育教学中,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培训,往往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具体表现便是,部分学校课程设计模式非常类似,一些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模式过于单调和简化,设置的大多是有关专业知识的课程,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艺术教育课程,其提倡的是一切服务于最终就业的思想。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过于单调和枯燥,并且有一些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容易与社会脱轨。

2.相关艺术教育体制不够健全

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提倡各大院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类活动和开设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但是实际上,一些学校并没有按照相应要求开设相关艺术类课程,没有为学生的艺术教育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同时,艺术教育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导致部分院校对于艺术教育教学不够重视,一些院校甚至没有相关的专业教师。

3.教材略显陈旧,教学模式略显单一

不可否认,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情况中,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教材内容略显陈旧,同时由于学校教师配备不充分、艺术教育教学体制不完善等原因,教学模式单一,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书本教学,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解决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

鉴于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阻碍艺术教育教学发展却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下文将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1.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艺术教育

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这就意味着高校要摒弃以往知识技能教育至上的观点,将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提上日程。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更主要的是培养业务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2.完善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的相关体制

在体制方面,高职高专院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真正重视艺术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师和完备的教学条件,让高职高专的学生能够真正获取相关艺术知识。

3.更新教材,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具体的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应该广泛开展艺术教育的相关活动,为学生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可以多开展一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具体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将从课本中学到的东西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选用内容相对新颖的教材,与时代同步,注意多设置一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