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文化论文范例6篇

社团文化论文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1

问题一:文化特色淡薄。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和特色,趋同化发展使得不同学校的特色难以得到发挥。各学校所固有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二:社会环境干扰。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不同程度上侵蚀着师生的思想,并进一步体现在办学上,使得部分老师、学生只看重专业名气,而忽略了专业本身所富含的价值。问题三:传统色彩浓重。校园文化是现代化教育的缩影,现代化的教育要时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传统文化是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时代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紧跟潮流、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的精华,更好的培育一代新人问题四:保守性明显。现代大学相对来说存在于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之中,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学校还是以自身为主体,难以将自己的基础设施等与外界分享,走出去的机会也不多。校园活动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分子,很难有机会走出去想社会公众进行传播和普及,校园文化的封闭式现状,完全有悖于校园文化开放式要求。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由

2.1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不清,规划不够

在很多高校,校园文化被割裂,不论是文娱活动还是福利性、公益性组织活动,抑或是文化设施建设都仅仅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而不能把它当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涵盖面很广的概念,高校文化包括高校历史渊源、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基于目前现状,高校校园文化抓药偏向于娱乐性的校园活动,把校园活动狭隘的等同于校园文化来发展是不科学的,而且没有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2.2不能辨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拒绝外来文化,认为外来文化都是腐朽的文化,这种传统封闭的思想使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受到遏制,致使人的思想固化,丧失思维活力,从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多样性的培养。另一钟是全盘西化,抛弃传统文化,崇洋,致使部分师生崇尚中挂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

2.3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不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精神指引,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严谨的、正规的组织机构,对于合理的发展校园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各大高校着重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科建设、生源发展当中,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经验,更缺乏重视。仅仅作为一个顺带的工作,就难以将校园文化统筹于在整体办学方面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难以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2.4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太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长期的高校发展中并没有被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在发展过程中只是按照已有的思维模式按部就班。显少有人对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把它由实践转向理论层面,进行科学化,再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各大高校都在争先恐后的开展自己的文化建设,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对其内在的研究和规律性认识,阻碍了其积极、健康发展。在物质文化日益活跃的今天,师生的思想得到的很大的解放,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都是在个人想法的基础实施,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绝大多数浮于表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表现自己,集体意识淡薄。种种问题表明,加强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满足师生发展的共同要求迫在眉睫。

3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

现今,各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的时候,主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仍然局限于发展文娱类活动,大力加强传统社团建设,体育社团作为作为社团的一种,既具有一半社团所具备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更具有体育社团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如融合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为一体,综合素质发展和经济效益与一体。体育社团的新兴和发展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也使得校园文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和平淡,体育社团的发展,让学生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让校园文化更具有实质性的特色,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上也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3.2体育社团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现代意识

现在有许多高校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很好,但是并没有与精神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的传统色彩过于浓厚,使得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失去了意义和光泽,那么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成为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与时俱进的建设校园文化,才能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精神需求。在新形势下,全国上下已经将体育发展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越来越被重视,体育社团这一具有时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发展、推动校园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3.3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开放性的建设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2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以服从和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出发点,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努力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学生社团作为青年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探索中,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社团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的阵地

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成为青年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激发的“自主潜能”,强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青年进行“自我”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社团建设中要突出体现一个“自”字。

1、“变官办为民办”,激发的“自主潜能”,强生的“自我意识”。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学生作为社团建设的主体,学校在成立社团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特长,信念,突出的需要。

很长时间以来,学生社团极其化身“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组织建设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倒挂,往往是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通过建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制度,确保社团的顺利开展。社团类型的确定往往因老师工作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在这些社团中选择参加学校并进行人员调配以确保社团的“生命”,指导提出活动意见,只需按要求参与,而往往“获奖”的,“表现”的,“指导”的总还是集中的“特长生”。所以往往使社团形式单一化,大多数同学对社团缺乏积极性,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变官办为民办”,社团建设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打破原有的组织,制定教学,发动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形式,建立学生“业余社团”。针对学生自身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建业余社团,变“教师需要”为“学生需要”,从学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出发,来确定组织合种社团,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2、学生社团是青年自主发展的舞台。

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青年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回幕后,处于指导位置,把更多的“自”交给了学生,让青年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通过尝试,让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经过努力可以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成功在于尝试”……使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充满兴趣,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3、学生社团是青年自我的阵地。

业余社团的建立,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的来完成一项“事业”,让青年学生在工作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尝试“成功与挫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学生更加关心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主动的去想办法,出主意,在交流中体会“竞争与合作”,培养了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社团青年了解社会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通道,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学生社团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社团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社团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青年的社会意识。

三、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的常青树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棵常青树,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青年的发展起到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一个组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社团建设中,我们应该把握:

1、把握时代性,强化导向性

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强化社团建设的导向。社团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在融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侧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在社团活动中对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原则性,突出多元性

社团建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育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不能改变。在把握社团建设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3

摘要: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态势下,利益群体已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各种利益集团以其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力同其他利益集团竞争,特别是对政府立法和决策施加强大的影响力,支配力。利益集团的社会权力同国家权力互动,是现代国家与社会新的权力结构重要特征。本文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集团、中国的利益集团(一般社会组织、新型的社会阶层、特殊利益集团、权贵资产者集团以及黑社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分别作了论述。 关键词: 利益集团/社会权力/权力互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报告在重申要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一再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还特别在“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节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和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笔者认为,就“社会体制”这个概念的内涵而言,不应只就改善民生着眼,还应当涵盖更广些:包括社会多元群体(阶级阶层、各种利益群体公民与社会组织等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利、权力结构,社会物质与精神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体制t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t等等。这些需要分别有专题的讨论。本文仅就现今已然形成的我国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集团、阶层或阶级的状况及其地位作用,略加探讨,并同发达国家的情况略作比较。 一、社会利益集团概说 利益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动因。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在早期西欧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按马克思的说法,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他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但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态势下,利益群体已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自然地结成部落或氏族利益共同体,以向自然谋取生存的资源,并对抗强大的自然力和其他部族的侵害。后来产生的国家,也可以说是一个最大的利益集团。所以,广义地说,任何社会团体和组织都可以称为“利益集团”。各种社会组织也无不是利益的结合,只是有的追求经济利益,有的追求政治利益或精神利益,有的则是为了公共利益。 在追求利益时,个人的能力通常是微弱有限的。而由个人构成的群体、集团,其凝聚的协作力,在维护个人利益上则可以起到任何个人所不能起的作用。此即系统论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对利益集团作如下界息“利益集团是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方向的组织,他们自身并不图谋组织政府。..利益集团分为‘圈内’集团和‘圈外’集团,‘圈内’集团可以定期与政府磋商,并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积极的作用;‘圈外’集团通常被视为非法,他们为在政治事务中获得立足之处而奋争。” 现代社会的利益集团,在西方民主国家早期是以“压力集团”(或称“院外集团”)形式出现,通过游说等手段,对议会和政府施加影响力、支配力。代表社会各种不同群体利益的压力集团之间的竞争,可以促使政府的公共政策趋于中性平衡,避免出现政策与立法上利益倾向性的偏差。当然,由于利益集团有强势与弱势的不同,使政府政策和决策往往向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倾斜,因而也难免有失公正。成熟的现代利益集团是在市场经济产生后逐步发展的。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竞争加剧了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多元化,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竞争,促使 有相同利益的人们结成一定的利益团体。而为了防止市场失灵,国家日益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市场主体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利益群体为了谋取生存和利益最大化,就必然要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其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力去同其他利益集团竞争提升其对于政府立法和决策的影响力。而在现代民主政制较宽松的条件下,对政府行为施加影响的途径也逐渐增多,利益集团由此发展壮大起来。 利益集团是一个有一定组织形式的群体,能使个别的、分散的利益诉求,集中表达为该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有利于公众对政府决策过程的参与,也便于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并协调各种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它们也都属于非政府组织。不同的是,合法的社会组织更具有社会公认或政府承认的政治参与资格和能力,譬如美国的院外集团可以合法地游说于议会走廊;非法的、具破坏性的利益集团则必须严加取缔。 二,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压力集团的社会权力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是各种社会集团或非政府组织林立的国家,也是社会权力强大的国家。人们认为,加入一个压力集团比加入一个政党更能发挥影响。政府很少能忽略压力集团提出的建议,因为这些组织对社会问题调查详细,资金雄厚,其成员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依靠宣传媒介或依靠向政府和议会游说,向其施加压力。 西方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对国家机关特别是对立法的正面影响,可使立法机关及时了解各阶层人士的利益与要求。西方学者认为,利益集团的影响来自于这一事实:利益集团的成员是公民,而其政治制度是要反映公民选票的影响的。 利益集团对立法的有益作用是:(1)比较有利于集中本集团所联系的社会阶层的共同利益,形成共同意志,以集团力量影响立法;(2)其提出的资讯具有广泛的社会来源,且有该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有助于立法机关作出决策;(3)利益集团大量立法案,可作为立法法定程序的有益补充。利益集团影响立法的负面弊端是,可能因某一强大的利益集团代表狭隘的局部利益,导致国家权力及其立法偏袒,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 下面举例简略分析英美和日本压力集团的动作情况: (一)英国 英国虽然是内阁垄断整个立法过程,但利益集团仍然有可能采取多种方式影响国会议员,如提供资讯,代拟修正草案、准备质询资料等。如英国商会及防止虐待动物皇家协会等利益团体都设机构来主持其事。(西方国家利益集团一般都在立法机关所在地派出常驻办事机构,被称为“第三院”或“院外集团”,而舆论部门则称为“第四部门”或“第四权力”。)英国商会与工会还经常聘请该选区的国会议员担任他们的执行主席或顾Ih3,如英国下议院议员JamesHudson在其任内(1950—1958)~长期担任全国禁酒联盟的秘书长,并支领薪水。利益集团通过这种利益的连结,来影响国会议员的决策活动。利益集团影响国会最直接的办法是支持某一候选人当选议员。如1974年当选的国会议员中,就有128位是由全国各种工会支持而当选的。此外,一些利益集团常用的方法是制造或改变舆论,或利用其掌握的传媒,或动员其成员以“授意通讯”方式(选民的电报、电话、信函)乃至广告雪片飞来,形成巨大的压力。该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常常聘请前政府官员和50名院外活动家进行游说,保证了该协会在1981年通过的保护野生生物和乡村环境法中享有很大的发言权。1977年儿童贫困问题行动小组也迫使卡拉汉政府实施了儿童补助 计划。 (二)美国 美国的各种利益集团的种类和数目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利益集团已成为美国 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美国政治活动的各个方面:议会立法、政府决策、总统和国会议员的竞选、高级官员的任命等等。 美国的利益集团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企业集团、劳工组织、农场主集团、各种专业组织、种族和民族组织、妇女组织、宗教组织、福利组织、公益组织等等。这些组织不同程度地同政治发生关系,而且有不同的利益倾向性,他们利用不同的方法谋求对政府施加影响,其中有三个主要利益集团,即企业利益集团、劳工组织和农场主集团。此外,还有一些特种社会利益集团,如美国全国**协会,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游说组织之一。它有400多万成员,每年的预算达1.8亿美元。过去l0年中,它一直支持共和党,游说全民拥有枪支。但56%以上的美国人则赞成严格控制枪支。特别是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理工大学发生美国历史上死伤最严重的枪击案后,枪支控制提到政治议程的首位,他们才不得不采取守势。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社会:多人种、多外裔民族、多文化、多价值观、多权力中心、多生活方式、多学术派别,许多不同利益由不同组织所代表,权力不是集中于国家和政府,而是分散于各种社会集团之中。行政管理不完全是国家机构的职权,相当多地转到一些社会组织手里。美国有三个社会团体分管着高度分散的市场,即“不动产委员会全国联合会”、“百货零售商全国联合委员会”和“全美医疗协会”。而众多的利益团体的并存,是民主国家“多元化社会秩序”的特征。立法机关则成为反映利益集团需求的焦点。立法也就是对这些不同利益与需求加以协调。立法机关既受利益集团的压力,也依赖它们获得信息。两者是互动关系。 美国利益集团既对国会议员提供帮助,如提供资讯;设计政治策略;帮助议员调查其他议员的投票立场与态度,并提供对付的策略;直到帮助议员竞选,提供竞选经费;等等。如果议员不依照利益集团的意愿投票,利益集团就可能给以报复性的制裁,如通过操纵选区舆论,离间议员与选民的关系在经费与舆论上公开支持议员的政敌阻挠其加入国会某常设委员会。特别是少数垄断资本家以其雄厚的金钱实力和强大的社会权力,向国会施加压力。如美国企业界圆桌会议就是由全国200家最大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组成,他们经常以其会议的集体名义作出决定,直接向政府与议员施压。美国利益集团还可以借助各种通讯工具,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宣传手段来影响舆论,组织抗议游行或进行静坐罢工等等。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利用公共机构的“正常渠道”来达到集团的目的。如对选举、立法程序、政府计划实施方法和法院等施加影响,也可以安排选民发出竭力主张其观点的大量信件和电报,或者组织一批批的选民到国会大厦依其意愿面陈其看法,也可能准备详备的意见书。 (三)日本 据王新生的研究,在日本的利益集团中,财界的政治影响力是最大的。在1994年对247个全国性社会团体实施的舆论调查中,对政治过程影响力最大的20个团体中,“经团联”、“同友会”、“日经联”、“日商”分别排名第一、二、四、五位。财界四团体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执政党以及政府的首脑。如“日经联”被称作财界的劳资对策本部,日本的劳资政策及劳资立法大多是在该组织的直接参与下制定的。 至于日本工商业界,属于中间层次的行业团体,诸如日本钢铁联盟、石油联盟、纤维产业联盟、矿业、纺织、银行等全国协会、建筑造船、汽车、化学等工业会等,在有关经济政策领域具有较强的发言权,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渠道主要是执政党的决策部门、国会中有关常设委员会以及有关政府省厅。中小企业团体属于基层组织,这些为数甚多的团体大多是根据政府的法令由上而下组建的,如1957年根据中小企业团体法》建立的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1957年根据环境卫生法))建立的环境卫生同行组合联合会等,与行政机构有密切的联系。1994年上半年针对劳动省关于劳动者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0小时的规定,中小企业组织游说当时的非自民党政府,成功达成在中小企业暂缓执行上述规定 的协议。 尽管日本的工会组织较多,单位工会团体的会员规模也较大,但工会的政治影响力并不强。1980年代以前,全国性的工会组织主要有四个,即日本劳动组合总评议会、全日本劳动总同盟、中立劳动组合联络会议和全国行业劳动组合联合。70年代以前主要通过在野党阻止不利于自己的利益要求的实现,70年代以后工会通过执政党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活动逐渐增加。如1982年组成的“全日本民间劳组协议会”仅1984年到1985年的一年间就同政府各省厅及执政、在野党的决策机构进行过近百次会谈,提出的利益要求涉及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物价政策、税制改革、就业政策、养老金制度、医疗制度、土地及住宅制度等13个领域。 在日本农民方面,根据1948年制定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的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日本最大的农业和农民团体,几乎所有的农户都被组织到“农协”中来。1985年成员达806.8万名,它拥有协助政府分配农业补助金、垄断农产品流通等特权,而且还负有对其他农协组织指导监督、提供信息、调解纠纷以及向政府提供建议的责任,并以其800多万成员的投票优势,将支持“农协”利益的候选人选进国会。仅在自民党所属议员中就超过了370名(1987年)。另外,“农协”起到协助政府落实农业政策的行政性功能,因而与行政机构、特别是农林水产省的关系十分密切,进一步增加了“农协”的政治影响力。例如在政局大变动的1993年,参加大选的七个党派无一例外地主张保护国内农业、反对农产品进El自由化;1995年在“农协”下属团体“全国农业者农政运动组织协议会”推荐的4o名参议院议员候选人中有34人当选。由此可见,日本“农协”是左右政府政策的重要利益集团之一。 此外,日本还有以专门技术人员为中心组成的专家利益集团,例如日本医师会、律师联合会、公认会计士协会等等。还有大量公益性集团,关注社会福利、生态环境、能源政策及税收政策、妇女及老人社会地位等。[11] 三、利益集团的社会权力同国家权力的互动 从上述英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情况可以见出,社会利益集团同议会和政府之间已形成一种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二元互动互补的权力结构。如同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制是政党政治一样,利益集团政治是政党政治和代议制政治的补充。虽然政党可以说是利益集团的最高组织形式,但利益集团并不像政党那样以掌握政府权力为目的。它限于为社会群体提供广泛参与政治和决策的机会与路径。当然,发展到一定程度或适应社会需要和利益集团本身的利益需要,它们也可以进而组成政党,参与竞选,由拥有社会权力到获取国家权力。如欧洲各国的一些“绿党”后来多当选为政府的部长。 至于非法的、暴力的、以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破坏社会治安乃至企图颠覆合法政府为目的的社会利益集团,同政府和人民的利益是对抗的,应予取缔,另当别论。 四、中国的利益集团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垄断一切经济与政治利益的局面,已经出现了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现象,社会上初步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利 益集团。 (一)一般社会组织 现今我国一般利益集团有中国工会、全国青年联合会、全国妇女联合会等传统组织,它们一般被称为人民团体,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受国家直接资助和带有半官方性质的团体,享有政府赋予的一些特权。过去其活动独立性较少,很难说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它们开始注意谋求本身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工会、妇女联合会、残疾人权益保障会都曾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分别主持草拟工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草案和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草案。但总体来说,这些人民团体在充分表达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诉求和积极维护群众的权益上,还有不少窒碍。有些工会组织往往只注重贯彻政府的意旨,或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增加税收,甚至偏心于企业主的利益,而压制工人群众的合理要求。此外,像消费者权益保障会、律师协会等等行业或公益组织,也是代表其所联系的群体的利益组织。其他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如环保组织、各种维权组织等等,也逐步出现。不过,以上这类团体,从组织程度、行为方式、作用能力等方面看,还未成熟到像西方国家那样规范的压力集团。而人口最多的农民,至今还没有代表他们利益的全国性组织。 执政党和政府固然要依靠各种社会群体和集团的力量来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更要协调各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社会阶层的利益,着重照顾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的利益,为工人、农民和其他一些弱势社会群体提供参与政治的管道,从而保证他们获得正当的利益,保障基于公平正义之上的社会稳定。 (二)新型社会阶层 2006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的新世纪新阶段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确认中国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据有关方面统计,这个阶层及其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据人民日报》采访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人的说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目前全国私营企业有450万家,投资人1100万,自由职业者约有1000万。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表示执政党要调整统一战线工作,把新社会阶层作为统战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20字工作方针,提出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作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12] 为了有效吸纳新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我国不仅已经从法律上保障他们的利益(如修改宪法来保障非公有经济的地位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而且在政治上为这些社会阶层提供渠道,让其参与政治、影响执政党及政府的政策。随着这种总体政治环境的变化,新社会阶层也越来越成为执政党统战工作的重点,并且已经提上了制度化的层面。例如中央统战部牵头建立了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协会等行业协会参与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系会议制度。[13] 这个正在形成的新阶层,已经有着其特殊的利益,有的学者概括出它们五方面的诉求:要求政府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降低产业准入门槛,民营经济也能进入到诸如基础建设、物流和股份银行等只向国企和外资开放的领域;享受和国企同等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如获得银行信贷等;希望政府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如参加政协、人大等更多地参政议政。[14] 也不妨说,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在经济上已经或正在形成为一个有特殊利益的集体,但是,他们在政治上尚不能说已形成为阶级。 根据马克思关于阶级的理论,作为一个阶级,不仅指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处于共同利益与地位的经济实体,而且在其社会活动与斗争中已逐渐自觉地联合起来,形成共同阶级意识和明确的政治诉求,直到组建成相应的全国性政治实体(如压力集团、政党)。二者在形成过程中存在时差。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17、18世纪,当法国资产阶级在经济关系已经构成一个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阶级时,它在政治上还只是第三等级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还没有形成一个阶级”。[15]只是到后来,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他们联合起来,由地域的联系发展到全国的联系,组织了政党,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才从等级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马克思说,这时“资产阶级已经不再是一个等级,而是一个阶级了。”[16]资产阶级的形成经历了“从城市自治团体直到构成阶级” 的各个阶段。[17]中国的这一新阶层想必也需要经历一些生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18] 时下这个新阶层整体上还难以同国企和权贵资产者集团平等竞争。他们也正在力谋获取与其经济地位相当的政治地位,以其资本这一强大的社会权力资源逐步掌控某些国家权力,争取在制定国家政策和立法上的话语权,使之向有利于他们的权益上倾斜。一些地方富有的企业主已进入政协和人大,有些已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其资本与权力(包括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兼具,开始形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势力。2007年在互联网上广为传布的安徽省政协常委汪兆钧(一位从事高科技与环保事业的民营企业家)致中共中央领导人长达4万字的公开信,力陈现时中国政治与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及其改革主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一事件多少反映了这个新社会阶层力图政治上表达更多诉求的动向。它们是当代中国尚未形成但已开始发育的中产阶级的基础。 新社会阶层是一大新兴社会力量,如果善加引导,注意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和鼓励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可以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基础力量。当然,也要防止他们为贪官所利用,或与权贵资产集团相勾结,左右基层政局,掠夺工农弱势群体,则会造成祸害。 (三)特殊利益集团 除上述一般利益团体和新社会阶层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本在利润最高的行业里占据了垄断地位,形成了庞大的特殊利益集团。那些从政府“脱钩”转化为企业的垄断性的行业,原来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经营的,改革开放后虽然从形式上走向了市场和社会,但它们与政府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银行、铁路、民航、石油、电力、电信、外贸、烟草、公证、保险等等垄断性行业公司,原来作为政府部门掌握的国家权力,转化为社会权力之后,又通过与国家权力结合,影响国家的立法和决策朝有利于它们的方向倾斜,以保护其特权利益。这些垄断性利益集团不仅利用其垄断资本的优势,享受着比一般企业高的垄断利润,而且能直接动用政府权力的强势,称霸市场。在其主管政府部门的庇护下,可以使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并用,按其主管部门权益与行业利益,制订规章、章程和各种规定,事实上起着准法律的强制性作用。 近年来,这些央企的老总及其员工的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费,令人吃惊。业内人士保守估计,某些央企负责人年薪平均为职工的13.5倍,有的几十万,有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加上职务消费公款消费、无偿配备的轿车等消费,是一个巨大“黑洞”。除央企高层外,一般职工的工资,尤其是号称“十二强”的央企,其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三至四倍,更是中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的十倍。某些央企不但超额发工资,还超额置办职工福利。不少央企系统的职工还享受行业特权。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加起来,庞大而有权力,是我国改革的最大的阻碍力量,也是最难突破之处。[19 ] (四)权贵资产者集团 这是特殊利益集团中已经形成的一个经济上腐败、政治上霸道的权势集团,他们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官僚利益集团。 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总量逐年上升,也是当今世界上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最快的地区之一。有的政协委员根据(2011年度全球财富报告》的内容指出:“2003年,在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人有23.6万。这些人占有的财富已经超过了9690亿美元。而2003年中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中国富豪的产生,大都是与“暴富”联系在一起的。在完善的社会公平机制下 ,造就一个百万富翁,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但在当代中国,一些煤老板和房地产商从一穷二白起家,在短短几年中,就成为千万、亿万的富翁。许多大城市在房地产业红火的时候,平均几天就能产生一个百万富翁,有的房地产商甚至完全可以用“一夜暴富”来形容。 房地产利益集团与一般意义上的利益群体有所区别,它是与官僚特权结合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在各类富豪排行榜上,高居前位的一半以上都与房地产业有关。由于房地产开发呈现一种低成本的付出、高利润的获取的态势,于是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从获利群体的角度看,房地产经济链条中,房地产开发商是最大的利益获取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中一些人已经形成为暴利集团。某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认为,房价越高,意味着财政税收越多、GDP增大,意味着领导班子的政绩显著,此外还会为部分官员带来灰色收入。其中也有许多原国企领导在“改制”的幌子之下,将国有资产以最小的代价化为私有,成为了民企老板并跻身于千万富豪或亿万富豪行列。另外,它们以其无孑L不入的社会权力,同掌握国家权力的官方串通一气(如“官煤勾结”),通过公共权力寻租,实现权力货币化,造就了多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富豪巨贾和“红顶商人”。值得注意的是,在2万名亿万富翁中,按调查的比例,有90%是高干子女和亲属。也就是说,有1.8万个家族是凭权力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这也是被称为“权贵资产者阶层”的缘故。权贵特权集团突出特点是具有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剥削和压迫的政治性和掠夺性。当市民和农民被用极低代价掠去房产或土地,起而抗争的时候,他们或运用社会流氓甚至黑社会组织,或直接动用公检法进行打压。所以这些权贵资产集团事实上在把老百姓当作对立面进行围绕利益的社会斗争。他们和人民的矛盾具有对抗性。国内发行的凤凰周刊署名祝东力的民主化绝不是中国的选择的文章,至少在客观上反映了权贵资产者集团的政治倾向性。 (五)贪腐集团 由于政治改革的滞后,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机制没有切实建立,中国官场的贪腐痼疾日益严重。每起贪腐案件的清查,大都会拉出一群人,暴露一个官商勾结、官官狼狈为奸的巨大贪腐群体和网络。它已不限于单个人的行为,而多形成群体性的、稳定的、带有相当普遍性的贪腐集团。实际上是寄生在党政内部的官僚特权利益集团。 像2006年5月曝光的湖南郴州以市委书记李大伦为首的大贪腐案,引发郴州官场大地震。这个庞大的贪腐集团中包括该市市长、市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部长、纪委书记、国土资源局局长等要员在内,涉案的党政干部和资本家达158人,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经检察机关侦查,李与奸商联手,出卖国家利益,受贿1325万,其家庭存款高达3200万。市委宣传部长樊甲生涉案金额亦逾千万。一个与李勾结的厂商邢立新数年间就积累了上亿资产。永兴县县委还以红头文件为其促销“幸福花园”商品房。在郴州,邢立新被称为李大伦的“地下组织部长”,某些官员升职都要通过邢立新打通关节。面对执法人员的讯问时,有的矿老板竞警告执法人员“要睁开眼睛看看这是谁支撑办起来的矿!”这一案例十分典型地反映了权力与资本勾结形成贪腐集团的图景。[20] 又如2002年开始陆续揭出的湖北襄樊市委书记孙楚寅为首的贪腐集团,其中牵出的党政领导干部就有70余人,包括市属相关单位和县市“一把手”30余人,厅级干部l1人,该市领导层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21] 文革前搞所谓“四清”运动,中央领导人估计全国农村党支部有三分之一“烂掉了”。其实那时农村干部即使有贪腐行为,也不过是“公私不分”、“多吃多占”,“小菜一碟”而已;同现今的贪腐规模、数额,特别是集团化、网络化,无可比拟。这类贪腐集团由于掌握着权力,不但以之为资本进行权钱交换,而且还以权力组建贪腐网络,形成犯罪集团,并运用他们掌握的权力机关作为打压异己的工具,在当地形成针插不进的独立王国,残酷打压敢于揭发和反抗他们的公民和社会组织。他们是生长在党政机体上的毒瘤, 能否解决好此患,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六)黑社会性质组织 黑社会性质组织、恐怖组织及其他反社会的极端组织,也是具有特殊利益的集团,他们也具备民间社会组织的一些特征,拥有大小不等的特殊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力。但它们纯属犯罪团伙,与一般非政府组织或利益团体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古代就有帮会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如“三合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是民间的地下组织,行规严密。人们也将中国的黑手党概称之为三合会,其中心一直在香港,现有8万名成员。据警方称,其中只有15个组织有刑事犯罪行为。中国黑手党在欧洲经常以中餐馆或贸易公司作掩护。他们在德国多是搞偷渡人口。2007年1月5日在德国下萨克森4'1、l一个小镇的中餐馆里,有7个人遭枪击身亡,被疑为中国的黑手党所为。[22] 随着市场经济促使民间社会相对独立性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迄今中国各地已形成为数不少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其类别多为地缘型黑社会性质组织,一般以省或市或县或乡或村范围组成。此外,还有基于成员间的血统或亲缘联系而形成的血缘型组织,和基于成员间的某种犯罪职业的联系而形成的业缘型黑社会性质组织。他们具有成熟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其基本成员固定,并且多是职业罪犯,有一套分层级呈金字塔型的组织指挥系统,实行垂直领导。居于最高层次的是被称为“老大”或“领导”的首恶。下面按等级和职务分工排座次,有一套按等级的财产分配与福利保障制度,有严酷的帮规和保密制度,违反者或变节者将受到残酷镇压。据四川省公安厅刑事侦察局发表的调研报告,现有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开始模仿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比较典型的是该省宜宾县的狄绍伟集团,他们制定的员工手册》共四章十七条,俨然是其“刑法”,内容含对出卖、背叛、损害组织利益、不服从命令的处以割舌、挖眼、切指、断双手、断双腿等处罚,直至处死,可见其对内的社会权力之严酷。有些黑社会性质组织已通过购买从边境走私的枪支武装起来,其对外施行的暴力十分残忍恐怖,犯罪的智能化也程度越来越高。 黑社会性质组织一个重要动向是黑白合流,黑老大戴上“红帽子”。如浙江温岭的张畏,除了黑社会老大这一身份之外,还具有跨省份的8个其他身份:原湖北省宜都市政协副主席、台州市青联委员、浙江某报社名誉社长、台4'1、l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浙江东海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上海东盛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温岭恒基实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台州新世纪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等等。他们与当地的某些官员们沆瀣 一气,个别政府官员成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靠山和保护伞,形成一种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张畏一案所牵涉到的67名党政要员中,有市长、公安局长及党政干部42人、司法干部15人、金融机构干部10人。张宅门前挂着“温岭市公安局重点保护单位”的铜匾,故当地人称张畏领导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为“红色黑帮”。这种另类的社会权力同腐败的官家权力结合起来,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能量。这些罪恶活动的组织者往往利用违法犯罪活动获取的巨额资金,与内地一些机关和单位的党政干部拉关系,获得种种作案的方便。1980年代以来,其主要犯罪活动之一是参与国际贩毒,倒卖盗窃文物,拐卖人口,搞“走私”、“偷渡”和“国际绑票”。据资料显示,截至1998年底,福建仅捕获的境内外“蛇头”就达1400多名,截获偷渡人员20000多人,被遣返的多达30000多人。 黑社会性质组织还介入腐败官员之问的权力斗争,近年来频频发生的“ 官杀官”事件,就是借助黑社会的杀手锏。黑社会这种以暴力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另类权力,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全感。 黑社会性质组织介入经济活动更是其犯罪的经济基础。他们在打造经济基础时,无一不带有暴力性质,有的完全是通过经营非法生意得来,如广西百色的周寿南表面上挂的牌子是百色饭店娱乐总汇,实际上是通过垄断该地的赌业经营聚敛财售沈阳嘉阳集团的董事长刘涌在短短几年问聚敛钱财逾七亿元人民币,其合法生意一般也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河南许昌的梁胜利黑帮看中了南阳市场的布匹托运生意,就采用暴力手段驱赶原来的经营者,迫使其他人退出市场。以此手段,该黑帮进入了服装、鞋帽、建筑、建材、运输、饮食娱乐业等多个行业,并在黑帮内部划分了势力范围。但其经营手段却完全不是合法手段,而是采用暴力手段强买强卖,收取保护费,掠夺垄断利润,最后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凡属这一黑帮组织涉足的行业,所有的人都“自动退出”,不敢与之竞争。但更多的中小黑社会组织是采取收保护费等形式建立经济基础。通过地下经济活动(包括地下工厂、黑市交易、地下金融机构、走私、毒品买卖、**等非法经营活动)的黑色犯罪链条,正逐渐深入地影响着中国正常的社会生活。势力较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增大,并已在一些地区和社会底层成员中成为一种“公共权威”。[23] 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别是那些与之勾结的官方保护伞,是现今横行街衢、欺压底层百姓的恶势力,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大敌,必须坚决打击铲除。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6页。 转引自《利益集团与立法之互动,(文献资料大全》首页2011年l0月。 社会权力是指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化格局下,社会主体拥有自己的社会资源和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而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支配力。(详见郭道晖:社会权力与法冶社会》,原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2期,收入郭道晖:((法的时代挑战,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242页) 朱志宏:立法学,台湾三民书局I995年版,第237—243页。 转引自“压力集团”大行其道,参考消息1994年8月29日第2版。 见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007年4月18日报道。2007年4月该校留学韩国生赵承熙在教室用两支手枪枪杀师生32人。 参阅博隆世纪网站((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件(1),((我看美国政治——浅谈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 参阅王新生的博客,http://blog.daqi.com/wangxinsheng,2007年2月26日访问。 [11]王新生:((日本的利益集团》,http://blog.daqi.com/wangxinsheng,2007年2月26日访问。 [12](新阶层手握10万亿资本崛起,成中共统战重点,凤凰网,2006年9月12日访问. [13](新阶层手握10万亿资本崛起,成中共统战重点,凤凰网,2006年9月12日访问. [14]郑永年: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对于中国的政治意义,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6年9月24 日访问。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9页、第170页。 [16][17]同注[15] [18]关于阶级概念与理论的论述,参阅郭道晖:阶级与阶级斗争新论》,载郭道晖:法的时代呼唤,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291页。 [19]肖华:《对内开放之门为何难开,((南方周末2007年4月26日C18版。 [20]湖南郴州原市委书记落马波及158名官商)),南方新闻网,2006年9月4日访问。 [21]维红、汉水:官腐并发症,民主与法制))2006年第1期。 [22]聂立涛、金晶:本报记者探访德国中餐馆血案现场)),参考消息)2007年2月8日。 [23]何清涟:“另类社会权力一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现状,新华网,2011年8月25日访问。 文章 来源:中华 励誌网 论文 范文 www.zhlzw.com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和谐德育;社团文化;文化建设

学院社团的是重要的学生组织,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文化是要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社团文化也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高雅、健康、有效的社团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而和谐德育理论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和谐德育对社团文化建设的意义就成为很有价值的事情。

1 和谐德育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高校社团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特别是寓教于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活动,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主动认可对思想政治的教育的学习内容。和教育部2005年文件指出“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就是进行高校学生的社团组织活动”;“目前有效团结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中心,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内容”。因此,研究和谐德育的社团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

1.1 和谐德育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指导理论

和谐的道德教育,是满足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在遵循在构建德育体系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协调,以适当的,形成合力,掌握道德教育引导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以促进教育是一种对思想品德教育和谐发展模式及总体的质量。高校社团文化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要在和谐德育理论指导下,体现社团各要素的和谐,发挥整体合力,实现社团协调健康发展。

1.2 和谐德育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提出新的目标导向

建设怎样的社团文化始终是社团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讨论的课题,和谐德育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社团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在性质各异的社团中构建行之有效的文化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思考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团文化是构建社团文化的最重要的一步,无论何种性质的社团,在形成各自的文化时都要体现“和谐”这一根本的目标,在这一目标导向下,我们的社团文化建设才能够不偏离轨道,不走样,从而保障社团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3 和谐德育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在和谐德育理论指导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应该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比如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完善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城乡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进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群众、了解社会、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开展各类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服务于广大同学,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让同学们在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类活动中拥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素质拓展计划。在活动中渗透和谐德育理念,打造社团形象,进而形成社团成员认可和坚持的社团精神,形成独特的社团文化。

2 和谐德育对社团文化建设的要求

2.1 社团文化要体现个体与团队的高度统一

社团文化应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文化要将每个人的精神财富和经验融为到一体,强化大学生团队意识,个人与团体达到高度统一,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团文化,逐步的将社团建设成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乐于奉献、能够自律、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学生团体组织。社团活动开展时应该注意成员的自愿性,组织者要在团队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寻找到一个支点,便于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团体之间形成高度统一,社团精神应内化为为社团成员与社团共同的价值追求,在社团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为社团文化所鼓舞,能整合所有人的力量,让社团文化成为维系社团运作的精神内核。这就需要社团有创造性的开展体现社团性质的能够形成品牌的活动,让每一个成员为社团而骄傲。

2.2 社团文化要体现社团与学校的高度统一

社团文化与学校文化应该具有一致性,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而社团与学校的高度统一则要求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要考虑到活动的意义性、影响性应该与学校教育宗旨形成高度统一,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参与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再教育”;此外还要考虑到活动的覆盖性,把个人、院系、学校分别作为几何中的“点、面、体”,从学校的层面出发,把活动渗透的每个院系、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受益。

2.3 社团文化要体现社团对社会的高度统一

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而融入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于一体的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要做到社团对社会的高度统一,高校社团文化需要和国家政策方针、国家主流文化思想以及先进观念保持高度统一,在“小社团”中体验“大社会”。对学生的社会意识的社团学院和大学,培养公关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自我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是社会的一个窗口,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社会服务的渠道,是桥梁和渠道,通过渠道进入社会的学生。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为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规范,各种知识,生活技能和方法,使自己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了动态的平衡与协调,促进其社会化。

3 和谐德育视野下社团文化建设原则

3.1 先进性原则

高校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群众的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社团文化建设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反映文化进步的自然,文化发展要求的体现,这是基本的保障,社团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2 创新性原则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必须保持旺盛的活力,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反映时代的前进方向的文化含量为特征。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实践告诉我们,创新性强,保守党将下降。创新带来了活力,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和培育发展。只有对高校社团文化创新,是时代精神的反映社团文化体现社团文化的时展方向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社团文化未来的发展,也是学生的需要,学校,社会,社团文化。

3.3 协调性原则 (下转第219页)

(上接第213页)

社团文化要体现出社团成员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要体现出社团与学校要求的一致性,更要体现社团、社团成员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致性,因此,构建社团文化要注重社团与成员的协调,社团与学校的协调,社团与社会的协调,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社团文化才能实现对各种力量的有效整合,既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作用,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实现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要努力实现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与互动,注重社团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统一。

3.4 导向性原则

坚持社团文化的多样性和取向的统一。更多的多样性,更多的是需要为主导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在社团文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引导健康的舆论,高校社团文化活动中的学生才能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提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社团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应安排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以社团为服务包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理论阵地占领社团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核心内容,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去听演讲的计划和组织的方式思考,学术信息和有说服力的和有吸引力的活动占据了这个位置,使学生接受社会文化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

[1]朱坤倩.论大学生社团发展及其建设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6).

[2]汪开寿.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校德育体系建构对策研究[J].淮南师范学报,2008(02).

[3]吴云志.大学校园文化功能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科学,2005(21).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5

思辩社成立于XX年11月经许昌学院批准成立的“以锻炼自我,适应时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使命感”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组织。思辩社在校社团组织——社团联合会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下开展共做,接受院系团委的指导。七年来,思辩社在法政学院崔秀花副院长等顾问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发展壮大。思辩社一贯坚持以“加强学院文化艺术建设,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繁荣社团文化,为建设文明校园做出重大贡献”为宗旨,传承和履行本社团“用思考与辩论丰富人生,展现青春活动,以辩论的形式展现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付出辛勤的汗水,来碰触甚至刺激人的心灵,感受现实的压力,从而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的任务,为此,思辩社人代代地坚持不懈的努力着。

XX年——XX年年之间,思辩社先后举办了“春蕾杯辩论赛”、“演讲赛之大学生活我的梦”,组织了《死刑辩护》、《叮叮当当辩论赛》等话剧演出,观看了“大专辩论赛”等优秀影片。2010年——2010年,我担任了思辩社社长一职,这是荣誉,亦是考验。本着对社团负责、对社员负责的态度,我积极准备筹划社团活动。通过征求社团联合会和指导老师的意见,我以思辩社社长的名义向社团联合会申请了这次辩论赛,作为我社在第五届社团文化暨科技活动节中的主要活动。

通过半个多月的筹划与准备,此次活动的前期筹划基本完成。首届学生辩论邀请赛以丰厚校园社团文化,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锻炼大学生思维表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加强各社团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目的,由许昌学院社团联合会主办,法政学院思辩社承办,校团委书记张鹏辉,校团委副书记尤建设,宣传部部长周银超,党委宣传部钟伟平老师,法政学院副院长崔秀花,法政学院团总支书记崔越为本次辩论赛指导老师。本次辩论赛由我校东、西校区各院(系、部)共十六个单位组队参加。各院(系、部)代表队由社团部组织、各社团成员组成。11月22日下午2:30——4:30各参赛队领队在社联办公室报名登记,报送参赛人员。全校除外国语学院未参与外,本次辩论赛有15个院(系、部)、24支代表队参加,11月23日中午12:00各参赛队领队在a3五楼ahs通过抽签的方式,公平地决定了各代表队的比赛对手与辩题。至此,辩论赛筹划活动圆满结束,辩论赛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初赛于11月25日晚上6:30在a4五楼501、503、505、507四个教室同时举行,评审团有社团联合会代表、优秀辩手等组成,对此次比赛做出了公正公平的评判。通过初赛,美术、电信、五专、文旅、法政等院(系、部)十二支代表队胜出,成功晋级复赛。

复赛于11月28日晚上6:30在a4五楼503、505、507三个教室同时举行,评审团除初赛的评委外又增加了法政学院漆彦忠、任志新、张磊三位老师加入,三位老师对歌赛场的辩论赛做精彩的点评,使辩手受益匪浅。复赛同初赛一样,采取淘汰制,最后有计科、电信、文旅、教科、法政五个院系的6支代表队成功晋级决赛。

社团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33-03

一、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导向功能

高校社团文化有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发展、建设应当始终坚持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方针政策,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导向功能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1]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首先是自主导向,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在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自主、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参与社团的同学都有共同的奋斗方向,是社团的核心,决定着社团的性质,社团活动的内容,社团文化的重心。这些都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社团成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自愿性的结果。社团成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举办活动来满足其需求,在整个进程中,自主地接受熏陶和教育,这种启发式的、引导式的形式吸引并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达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其次是政策导向,主要是通过党团组织的宣传的政策、方针来引导社团成员的思想行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目前高校的社团组织都归党团部门的管理,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带头引导的作用。高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学校通过社团文化活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能力,发挥社团文化的功能,以促进学校的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维稳功能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入职也更加困难,并且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学校在面对此种情况时依靠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而高校社团文化具有保证学校稳定,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功能,能协助好学校管理者缓解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社团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需求,还能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力地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活动中感受到社团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创新功能

在社团文化活动中,社团成员之间可以自由随意的进行交流互动,由于没有限制性的规定,社团成员可以采取探索式、启发式的方法,在轻松愉悦、开放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发掘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表现欲强烈,喜欢展现自我,思维开阔新颖,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社团文化继承了社团的优良传统,也具有新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其创新热情。

(四)陶冶情操功能

社团使大学生走出教室,学生在参与各类社团文化活动当中学会与人交往,结识更多的朋友,扩大了自己的人际圈。大学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情商发展,要通过开展各类各色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改善学生的校园生活,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丰富的情感及时合理的表达出来。借助生动活泼的社团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被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慢慢将这些情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最后再外化为外在的行为习惯,从而使道德情感由感性向理性转化,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延伸平台,大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放下思想压力,舒展身心,调节情绪,真正享受到知识带来的乐趣和力量。

(五)自我教育功能

社团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具有一定分量,学生在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团活动中去。另外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他们在交流沟通中,会彼此影响,相互感染,产生相互教育的效果。例如,高校的服务型社团开展的一些社团活动,就使广大的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得到了规范,其服务的意识也会得到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六)社会化功能

高校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高校社团文化活动不再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还会向跨社团、跨校园、跨区域的方向发展,走进其他学校、企业和社会。这就加快了高校社团社会化的进程,发展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明确社团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

社团的生命力来自它的文化,文化底蕴越深厚,个性越鲜明,社团就越有生命力。社团文化是社团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每个社团在其专业领域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并将这种核心的文化集合、扩展就形成了整个学校的社团文化。社团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一个没有先进文化的社团是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一流社团的。

高校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要以马列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精神,坚持“三个必须”,共筑中国梦,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人生价值观。同时,还应将社团文化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影响力,增强凝聚力,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营造科学民主的社团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开放、民主的社团文化氛围是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前提。高校管理者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社团在组织上保持相对独立性,活动策划上的自主性,以便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愉悦的空间环境。良好的氛围能促使每个社团成员主体意识和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探索科学的精神。同时,还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风采、激发独立创意的平台,开拓了社团成员的知识面,挖掘了他们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自主、独立的品格,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打造经典的社团文化品牌,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

“品牌兴社团,文化兴品牌”,社团应该重视品牌文化培育和创新,塑造社团形象。“品牌是高校社团文化的生命线,是突显高校社团文化的重要手段。学生社团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百花齐放、别具一格才能形成品牌效应,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2]。社团的精品活动、特色活动对社团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办社团就是要打造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社团文化的核心元素,社团生存与发展最终体现在大众对其品牌文化的认同和肯定上。社团可以发行自己的会刊,开办自己的网站,开设自己的微博、论坛,还应当有会旗、会徽、口号、文化衫,社团理念、宗旨等。同时,社团要定期进行举办主题讨论、联欢晚会、球类友谊赛之类的文体活动,开展社团历史回顾展览、与其他高校社团联谊,与社会企事单位交流等系列活动来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近年来,多所高校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社团的影响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四)建设严格科学的社团文化制度,服务学生的成长需求

学生社团组织要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要将社团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保证社团能秩序井然地进行。

首先,在社团制度建设上要严格把关。高校社团种类繁多,在成立启动之时,学校管理部门要设定严格的审批程序,以方便学校对社团进行统一管理。任何社团的成立都必须先填写完整的申报材料,在经过管理部门的允许同意之后方可在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学校也要对申请合格的社团基本资料(包括社团名称、负责人、章程、会徽等)进行登记备案,以便管理,这样可以避免高校学生社团出现混乱无序的现象。

其次,在社团规范制度上要科学灵活。要建立科学的规范管理体制,要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根据每个社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服务学生为主,以管理学生为辅。另外社团管理者可将社团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死板的思想品德课变成活泼的社团活动体验课。使学生既可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学到课堂中该掌握的理论知识,锻炼能力,又可轻松的获得学分,从而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

最后,在社团成员管理上要公平公正。社团组织要对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情况做详细的记录,并且将其记录的结果与社团评优等激励制度挂钩。高校社团管理部门要加强社团负责人的培养。社团负责人作为社团的带头人,代表着社团的内外形象,关系着社团的发展前途。

(五)拓宽社团文化活动的资金来源,为社团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经费不足是阻碍我国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社团经费是否充裕决定着社团兴衰成败。目前,我国高校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收入和社会赞助。会费的收入是学生社团的基本经费,社团成员在加入之时要缴纳少量的入会费。社会赞助是企事业单位无偿提供的赞助。由于经费筹措比较困难,致使很多社团经费不足,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最后只能解散。

对此,可通过两种方式缓解高校社团的资金困难:首先,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当重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以学生为本,给学生社团提供活动场所,例如舞蹈室、音乐室、运动馆、实验室等,便于学生举办活动、训练、试验等。同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某个社团所申报的活动比较有创意、有意义,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可以相应的多拨付一些经费,让其举办得更好。或者是某些活动在举办之后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有较强的反响,学校也可拨付一定资金予以鼓励。其次,社团可以依靠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来弥补资金的不足,通过自主经营一些与社团宗旨相符的项目,比如食堂小食窗口,图书馆内的咖啡厅,宿舍区的小卖部,活动中心的影视厅等,以筹措社团所需的经费哎。当然,对这类经营活动,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以保证其在法律与校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0.

〔2〕朱军.论和谐视野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23.

〔3〕廖颖.高校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山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