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会议总结范例

社团会议总结

社团会议总结范文1

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进行探析,进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定位的研究。学生社团以其独特性及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其的诞生和蓬勃发展,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及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以其自发性和多样性充分的活跃了校园文化。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的探析和总结,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枢纽作用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认识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认识

1.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1)灵活性和广泛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依据自身需要自愿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团体,社团可以因地制宜、相对独立地开展各类活动,大学生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加入社团,参加社团活动。

(2)专业性和社会性

学生社团专业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依托学科、专业而发展的学生社团热衷于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注重对社团成员在专业方的技能培训与提高,如会计协会、英语协会、金融理财协会等。

2.高校学生社团基本类型的划分———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体育竞技类主要涵括所有与体育运动相关的项目,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大部分活动以体育竞赛的形式开展。学术科技类具有较强的学术专业性和实践性,它主要为满足学生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其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学习型,例如汽车爱好者协会;二是研究型,例如物理爱好者协会。社会公益类该类型社团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公益性,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学习实践类该类型社团旨在提升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鼓励学生把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文化艺术类该类型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主要是增强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造诣,增添艺术才能,展现个人风采。

(二)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学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倡导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为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科技竞赛、学术节、品牌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学校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形成覆盖社会公益、文化艺术、学术科技、学习实践、体育竞技等五类56个学生社团。

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的调查总结

通过问卷调研活动,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类型的社团,并成为其会员。无论从活动的数量、活动的影响力、活动的覆盖率、活动的质量,还是从社团的类型、影响力及广泛度来看,我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扮演着重要的环节。总体来说,目前我校共有56个学生社团,五大分类基本涵括了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五大主题月活动横跨一个学年,有序合理地分类分阶段举办,使得活动周期能够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安排有效吻合,起到了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枢纽作用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体育竞技类———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武术协会为例

武术协会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为主要目标,同时设立醒狮队,在发扬传统武术的同时还积极宣扬醒狮文化。

(1)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体质:武术协会拥有各种特色的拳种队伍,例如太极、洪拳、棍术、蔡李佛拳、长拳、南拳、八卦掌、咏春等中华武术知名拳种。

(2)营造良好传统文化氛围,展现传统文化独特风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才使得两种文化的精髓迸发出新的魅力。其承办的武术大汇操活动邀请了十二所高校的武术协会代表队,累计人数达三百多人,展示多种拳种表演,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一个武术交流平台。

(3)凝聚社团特色,对外展示风采:在荷兰交流、我校与国外院校交流、重大会议开幕式等场合上,都会出现武术协会醒狮队矫健的身影、活灵活现的动作,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2.学术科技类———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计算机协会为例

计算机协会本着提高成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集趣味性、知识性、学术性于一体,激发广大同学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宗旨。

(1)富有社团特色的组织结构:计算机协会有特色的Py-thon研发部、PHP研发部、前端研发部、安卓研发部门等,使社团的建设侧重在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开发和研发上。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与产品的研发计划相结合,把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使得社团在人才培养和成果开发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独具创新的极客精神:基于PHP的学校投票系统;基于PHP的微信选课系统;基于PHP人工智能聊天机器。其成果紧紧围绕着校园生活来开展,既大大方便了师生的校园生活,也为学校实现网络化办公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用技术服务学生:利用其自身特有的技术,开展了系列志愿活动,例如:进行校内学生电脑维修、帮助老师进行电脑的维护、开通线上新生开网预注册、定期推送网络问题维护推文等。

3.社会公益类———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自强社为例

(1)独具特色的社团定位,挖掘大学生助人自助的闪光点:社团会组织开展受资助大学生的公益性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困难,使受资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行动感恩回报社会。

(2)重视社会服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社团承办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善行100之爱心包裹温暖行动”的活动,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劝募的行列,关爱贫寒山区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与落实各项工作,使得劝募成果实现了巨大突破,累计劝募成果达四万多元。

(3)搭建分享平台,传播爱与感恩的力量:社团通过特色的自强社大讲堂活动,定期开展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大讲堂,同学们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发表言论。

(二)枢纽作用的体现

1.学社社团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1)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社团种类数量之多,活动的形式灵活多变,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

(2)激发了学生的文化参与热情很多学生是基于兴趣爱好而参加的学生社团,作为社团活动的主体,社团活动的策划既是对自身的挑战,激发自身潜能,参与活动中还能收获快乐,树立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

2.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1)展现特色———促进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在不同社团中,每一个社团都有具备其领域中较强吸引力的部分,结合其本身具有的发展方向形成特色的活动。引入社会文化进入到校园文化,当社团与企业单位进行合作时,吸收企业文化,以独有的姿态展现在校园社团文化中。

(2)自主管理———强化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学生社团文化是当今高校非正式群体文化的重要和典型代表,在校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不同的学生社团,社团的负责人有民主竞选产生,各社团以自身的规章条例开展自主管理。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枢纽作用

(一)建立科学的社团管理模式,深化社团评优体制改革,以评促建树立榜样

在评比过程中全面深入各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发现组织自身优势与不足,促进社团规范、制度化,强化各学生社团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选出优秀社团向学校师生出其独特魅力,并给予一定的支持,让它们发展成立为一批对我校学生的成长有所裨益、有所帮助的社团。

(二)明确社团定位,拓宽活动视野,精简项目,提升品牌

面对学生社团活动举办的数量需求不断加大,校园活动资源短缺,学生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明确社团定位,精简项目整合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给予方向引导,提升品牌,有效缓解社团活动定位不准确,品牌活动缺乏创新、形象不够鲜明的状况。

(三)积累优秀成果,完善文化引导,精益求精,缤纷校园

搭建优秀学生社团活动及成果展现舞台,以“精简项目,狠抓品牌”作为引导,明确活动主题,提高活动质量,全方面深入挖掘和展现学生社团成果。

作者:殷文彬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参考文献:

社团会议总结范文2

[关键词]航海类;暑期社会实践;实效性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航海类院校的教学和实践存在脱节和不适应新时展等问题。如何提升航海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是做好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点。

一、现状

2015年教育部简报(2015)第42期专门对“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调研“一带一路倡议与邮轮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报道,该实践团队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6年航海学院以“航运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及作用”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荣获全国社会实践“最具影响力好项目”、“最具实践成效单项奖”和“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标兵”。2018年航海学院以“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航运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荣获“2018年全国一带一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十佳团队”。近几年来,虽然航海学院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学生活动参与面不广、社会实践保障机制不足、顶层设计有待提升和专业教师积极性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统一认识、统筹规划,逐一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二、提升航海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措施

(一)抓住一个主题

全国大中专院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有将近30多年。在3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如以支教、普法教育、党的理论宣传和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主题和内容大多都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很强生命力,受到同学、老师和社会的欢迎。但从近几年团中央和团省委下发的社会实践活动通知中可以发现,团中央和团省委在组织和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时,紧紧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成长的要求来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所以,作为基层团委,在原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要充实新的内容,创新形式,形成新的亮点,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务实,更加深入,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实际。

(二)突出一个特色

每年团中央和团省委下发的暑期社会实践通知中,主要要求突出三个结合:一是与思想引领工作结合;二是与大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三是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相结合。作为学院基层团委,很难做到三个结合全覆盖,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要寻找适合学院特色的突破点,重点突出一个特色。从2014年开始,航海学院围绕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突出开展航海专业特色实践服务。把社会实践工作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重点突出航海专业社会实践特色,坚持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实践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三)培养一批干部

培养一批承担社会实践工作的学生干部,调动这批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关键点。航海学院社会实践工作主要由三个层面的学生干部来承担。一是学院层面的学院团委实践部和“小海豚”新媒体中心。实践部负责实践主题的拟定、队员的招聘和实践过程的跟踪与反馈等;“小海豚”新媒体中心负责实践活动宣传发动与工作总结,特别是对接校团委、团省委和团中央学校部等部门对宣传和新媒体工作的各项要求的落实。二是学院根据三个专业的特色,分别成立的三个学术型社团。航海技术专业成立“航海俱乐部”,交通运输专业成立“海韵学术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卓毅物流学会”,每年把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分专业分不同主题交给三个学术型社团来负责组织落实。同时,三个学术型社团都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指导教师对社团承担的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指导。三是成立各中队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学院半军事化管理的优势,学院的每个专业年级都配备2至3名中队长,要求指定一名中队长作为本中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负责人,每个班的团支书作为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牵头人。形成了学院、专业学术社团、中队小组全覆盖的社会实践学生干部队伍。借助这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清晰地评估自身特长、知识水平及性格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与此同时,通过这三个层面汇总学院学生具体情况,从而使学院团委根据各中队具体情况,开展与学生专业特点及兴趣点契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争取一切支持

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涉及学生、专业教师、学校、学院、校友和实践单位等多方面因素,需要争取一切支持来做好社会实践工作。航海学院在争取专业教师、航海校友这两个方面获得支持的情况。一是专业教师。由于学院依托三个专业成立的三个学术型的社团,三个学术型的社团分别由三个专业教研室来负责指导,每年把实践任务布置到三个学术型社团时,三个专业教研室就会针对实践的主题,动员专业学科研究方向和实践主题相吻合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近3年,航海学院共有32名专业教师参与学院的社会实践工作,其中3人获得了省级社会实践先进教育工作者。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有几位马上临近退休的教授,依然带着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挤公交、坐地铁,乘坐往返12个多小时的动车,赴广州、泉州和福州等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二是航海校友。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沿海海事管理部门和航运公司都有集美大学航海校友的身影。近几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专业社会实践工作得到了航海校友的大力支持。例如,广州海事局、厦门港口管理局、厦门引航站等航海校友,对航海学院社会实践工作都给与了充分的支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全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予多方位全面的支持。例如,厦门引航站校友个人建立了微信群,把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都拉进这个群,在群里和同学进行互动,对学生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工作等方面都给予了指导与帮助,并与参与实践的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些航运单位的航海校友对实践队的学生的表现和综合素质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实践活动结束后,邀请学生毕业后如有意向的话,可以到其单位应聘工作。

(五)做好一个总结

一项工作的完成,质量如何,总结非常重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走好最后一公里路”。航海学院做好社会实践工作总结,主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召开一次会议”。每年9月份,航海学院召开“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和分享会”,让参加社会实践的每个实践队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和体会。同时,也邀请带队老师对每个实践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学院对当年度社会实践工作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二是“做好一本汇编”。每年的社会实践工作启动前,学院团委都要求实践部整理学院社会实践工作汇编。汇编包含前三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方案、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汇编会发给全院同学,给当年度计划组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的同学提供借鉴。三是“收集一批材料”。每年的社会实践工作结束后,学院团委会分组安排实践部干部对全国和省内高校优秀的实践团队和实践项目的材料进行收集汇总,总结他们好的做法,并和学院自己的实践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身的差距,提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三、建议

(一)健全保障机制,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

学校要健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1]。一是学校要将暑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校内相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二是为暑期社会实践提供经费保障[2]。目前只有获得校级以上立项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能够获得学校或者举办单位的经费支持,大部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开展活动时,经费都必须自己个人承担,降低了大学生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学校或者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稳定的暑期社会实践经费保障机制,才能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3]。

(二)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

一是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实践的主题和活动内容要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集合,突出航海专业特色,要充分挖掘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坚持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实践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坚持把社会实践工作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4]。二是要加强航海专业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力度,突出航海专业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高校基本安排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工干部担任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其在指导学生做专业调研和专业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显得专业性不足。所以,要积极鼓励富有航海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理论优势,从立项、调研和总结等多方位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三)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的内涵

航海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航运单位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航运人才。“一带一路”倡议为祖国航海事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丰富了航海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内涵。航海类院校要积极主动申报团中央和中国大学生“一带一路”协同发展中心开展“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青年学生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提升航海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谭卉.朱叶.刘峻峰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理性分析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49-51.

[2]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实践实效性的路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9-52.

[3]邵朋来.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2-64.

社团会议总结范文3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社团;高校社团;社团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艺术教育愈加得到重视。艺术社团作为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发挥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及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艺术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

一、艺术社团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一)艺术社团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艺术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平台。大学生通过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特长,提高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艺术社团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艺术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自发组织形成的团体。由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广泛性,基于此建立的艺术社团具有多样性,涉及音乐、绘画、舞蹈、雕塑、书法、、文学等诸多方面,涉及不同内容的艺术社团,开展和组织艺术活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音乐类的艺术社团倾向于开展音乐会或参加学校举办的节庆典礼等活动,而绘画或书法类的艺术社团则倾向于组织画展或书法展等活动。艺术社团通过多样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高校艺术教育。

(三)艺术社团完善了高校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教学的有力补充。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与艺术教育的教学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艺术社团是艺术教学课堂的延伸。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知识运用其中,达到知行合一。高校以往的艺术教育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艺术社团活动能够弥补艺术教学的不足,补充至艺术教学实践类课程中,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

(四)艺术社团强化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应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并规划了全民艺术教育的实施蓝图[1]。大学生在参与艺术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演唱、绘画、摄影、舞蹈、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创造或再创造,对人类艺术发展史及优秀的艺术名作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审美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在生活中感受美,不断发现和寻找美,进而创造出富于美感的艺术作品。综上所述,艺术社团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受到重视。各种艺术社团活动不但繁荣了校园文化,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学校创新型文化氛围的形成。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艺术社团活动,提高了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自信,提升了艺术修养,并且促进了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全面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艺术社团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二、目前艺术社团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策及资金支持,未形成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这里主要指来自于学校方面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要想促进艺术社团的蓬勃发展,形成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学校必须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只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制定社团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并设立固定的社团活动资金项目,才能保证艺术社团持续良好地发展。目前艺术社团的建设依旧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社团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难以采取生动有效的活动方式,参与者缺乏动力与激情,长此以往,社团活动流于表面,退团人员日渐增加。一些采取缴纳团费的方式进行集资的社团,为了保证纳新人数,团费额度相对较低,依旧难以开展具有一定规模或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缺乏政策及资金支持,势必导致艺术社团人员涣散、管理松懈、组织凌乱等状况发生,也难以形成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缺乏具有领导力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未形成稳定有序的规模体系。高校艺术社团多是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共同组成的团体。单个社团内的领导者一般是具有一定经验的高年级学生,领导者选拔普遍是以社团内成员共同推选或社团干部内部推选等方式进行。社团与社团之间却缺乏互动与联系,未建立起专门管理所有艺术社团的管理机构及领导者。这里所指的具有领导力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是针对艺术社团整体而言的,并非针对单个艺术社团的管理。要使艺术社团建设形成稳定有序的规模体系,有必要针对艺术社团整体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所有艺术社团的相关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应制定与此机构相对应的领导者选拔机制,保证其稳定有序地发展下去。

(三)缺乏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指导者,未形成师生友好互动机制。目前的高校艺术社团大部分参与者只限于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开展多是由社团内的学生干部负责完成。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艺术社团活动,有些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有些则只是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专业教师指导的社团活动,因为学校没有设立明确的政策及奖励机制,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为了促进艺术社团的蓬勃发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出高水准的艺术社团,有必要形成友好和谐的师生互动机制,使教师乐于指导艺术社团活动,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不仅收获知识与经验,还能够获得相应的嘉奖,学校也能收获一定的荣誉。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艺术师资力量,根据各艺术社团情况为艺术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加强对艺术社团的指导,不断提高艺术社团艺术表演和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质量[2]。

(四)缺乏广泛踊跃的参与者,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目前高校的一些艺术社团存在因参与人数太少而不得不宣布关闭的现象。艺术社团的纳新活动主要在高校新生入学期间,而刚步入大学的大部分新生并没有明确的特长与兴趣爱好,面对众多纳新的社团,往往出现选择困难。部分学生因难以抉择而盲目跟随大流,选择加入受到广泛好评的社团,此类社团往往竞争激烈,有些学生在选拔过程中遭到淘汰,从此丧失参加艺术社团的兴趣,幸运入选的学生只有小部分会长期坚持,大部分因现实与期待的落差而选择退团。另一部分学生因难以抉择而胡乱选择,随便加入一个入团门槛较低的社团,但进入后不久便会因缺乏动力与兴趣而退团。部分学生回避选择,不加入任何艺术社团,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综上所述,要想扩大艺术社团的规模,有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易于加入并乐于加入。

(五)缺乏创新意识,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目前高校的艺术社团多集中在音乐、绘画、舞蹈等常见的艺术方面。然而,艺术形式复杂多样,不应局限于少数几类常见的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艺术社团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创造性,成立多种类型的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更多发现自我与完善自我的机会。

(六)缺乏长远持续的发展规划,未能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目前高校的艺术社团普遍处于自发生存的状态,社团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社团活动的开展缺乏连贯性和计划性[3]。由于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运行机制,缺乏长期发展理念和战略方针,导致社团文化缺乏延续性。部分艺术社团活动局限于学校内部,未能形成“走出去”模式,没有与外界社会相联系。长远看,不利于艺术社团的持续有效发展,使学生失去更大更有效的锻炼舞台。

三、对高校艺术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目前艺术社团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认为高校的艺术社团建设贡献出微薄之力。

(一)学校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艺术社团的参与方面,对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并对社团学生干部给予一定的嘉奖,提高学生对艺术社团的热情与重视度。学校还可针对所有艺术社团,开展总结与奖励会议,对表现优异的艺术社团及社团干部给予相应的嘉奖,表现出学校层面对艺术社团建设的重视度。另外,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艺术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广阔的舞台。最后,学校应为开展艺术社团活动提供所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对各种社团活动给予大力的支持。

(二)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充分发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这里指的管理机构,是针对全校所有艺术社团而言的。学校有必要设立专门管理艺术社团的机构,使其制定艺术社团发展规划,负责社团资金分配、总结大会的筹办、指导教师的邀请、社团活动的宣传、制定艺术社团“走出去”战略等相关事务。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人员选拔机制,保证其长期有序地发展下去。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保证艺术社团活动有效展开。

(三)鼓励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加入,成立健全的奖励机制。学校应大力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对参与指导活动的教师给予工作量或奖金鼓励,对指导艺术社团活动并获得奖项的教师进行额外褒奖。另外,还应对指导教师设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保证指导课程能有效展开。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如在假期开设培训班,鼓励教师多参加与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出一支具有高水准的艺术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只有在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才能不断提高社团活动水平,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打造出学校的精品艺术社团。

(四)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艺术社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首先,应对艺术社团的纳新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可在新生入学时期,为艺术社团纳新活动规定专门的时间点,指定专门的场所,使其规模化,以此吸引学生的关注。其次,艺术社团的管理机构应对纳新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具体纳新过程中,要鼓励各个艺术社团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新精神,使此活动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传统活动,借此繁荣校园文化,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最后,针对新生在选择艺术社团方面可能出现的困难,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例如,为所有新生提供全校艺术社团名单,列出各个社团的相关信息以供选择;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部分心绪茫然难以迅速做出选择的学生,提供轮转体验的方式,让其在限定时期内,轮流参与不同艺术社团的活动,最后根据自身体验情况做出选择。总之,学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对艺术社团的热情,在校内形成“社团热”。

(五)提高创新能力,不断丰富艺术社团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是事物得到持续发展并保有活力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对艺术社团活动保有参与热情,使艺术社团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不断丰富艺术社团的内容与形式。创新不应只局限于艺术社团内部,更要涵盖艺术社团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必须革新思想,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以开阔的眼界和广阔的胸怀,勇敢尝试,不断思变。例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很多大学生都拥有电脑与手机等信息产品,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手机交际软件难以自拔,致使荒废学业或出现“现实交际困难症”。针对此现象,管理机构应多组织和发展与网络游戏、游戏、手机交际软件等方面相关的艺术社团,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信息产品的关系,合理支配时间,拥有健康的“游戏观”与“交际观”。例如,成立与CS比赛相关的艺术社团,制定严格的游戏与训练时间,并将其与社会上的CS比赛相联系,充分发掘学生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可成立与人际交往相关的艺术社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寻找全新的充满趣味的交往方式,转移学生对网络交际软件的注意力与依赖性。社团管理机构应充分发动学生,广泛征集学生的建议,择优选用。总之,艺术社团不应仅局限于传统艺术内容与形式,要不断革新,针对学生的现实难题推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切实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六)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建设精品艺术社团队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艺术社团要得到持续的发展,必须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社团管理机构应对全校艺术社团的发展进行调研考察,根据其发展状况做出相应培养方案,如针对优秀的艺术社团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为其制定“走出去”战略,提供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性舞台的机会。在“走出去”方面,必须防止艺术社团过分功利化,使学生疲于应对,荒废学业。应该多鼓励优秀社团去农村开展活动,多举办慈善性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此外,学校每年应于固定的时间段在校内开展“校园文化祭”活动,给艺术社团提供展示的机会与舞台,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还应多与其他高校举办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针对发展稳定的艺术社团,应给予专业指导与鼓励,不断促进其发展。针对创新型艺术社团,应充分发挥其自主性,鼓励其大胆想象,谨慎行动。总之,学校及社团管理机构必须在社团的长远发展方面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构建起以专家学者、指导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管理队伍,及时掌握艺术社团工作的动态信息,把握艺术社团发展的规律,关注和研究艺术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艺术社团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努力为艺术社团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技术支持[4]。

参考文献:

[1]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周传兴.普通工科院校艺术社团建设[J].教育论坛,2011(10).

[3]刘廷娥.高校艺术社团及其在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

社团会议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西洋乐团;艺术社团;教学管理

西洋乐团是为了演奏交响乐曲或管弦乐曲,由众多西洋乐器演奏者混合组成的合奏团体。中小学西洋乐团主要是以学校艺术社团的形式出现在中小学校园中,是学校课外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开设包括西洋乐团在内的各类艺术社团的目的在于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对各类艺术活动的兴趣,与课堂教学形成联系。在中小学校中常见的西洋乐团形式有管弦乐团、管乐团以及弦乐团,其教学形式均以乐器单技课教学及乐团合奏教学共同构成。不可否认的是,西洋乐团是在中小学课外艺术教育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社团形式,并且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严格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面对这一庞大的受众群体,如何确立规范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提高乐团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是音乐教育研究者们以及学校教育管理者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完善中小学西洋乐团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合理规划发展目标

目标的设立可以对学校西洋乐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个合理的发展目标应具备科学性、灵活性、全面性以及先进性的原则[1]。当前在学校西洋乐团的建设中,通常会发生由于校方不够充分了解专业特性、学生学情等情况而设立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目标,最终与学校艺术教育宗旨背道而行。在此,笔者建议学校在进行目标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1.乐团建设情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学校乐团的建设中亦是如此。这里的建设情况主要包括经费支出、器材购置、场地支持、实践机会等。校方应在充分考虑本校西洋乐团建设现状后再提出目前情况下可能达成的发展目标。2.学生学情学生是西洋乐团中的主体,一切成果的体现也均由学生的能力直接体现。因此,学校乐团的发展目标应贴合乐团学生的学情现状进行相应规划。例如在小学阶段开展的西洋乐团应适当降低教学乐曲的难度、增强教学内容及方式的趣味性。3.专业特性校方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特性设置灵活的发展目标。学习演奏乐器的过程是极不统一的,一些乐器上手快而进步慢,一些乐器起步缓慢但一旦掌握规律后则进步极快。我们以定音鼓与小号为例,定音鼓的发声使用鼓槌敲击鼓面即可,而小号的发声需要学生掌握呼吸方法、固定嘴形后才能完成。如果对上述两类乐器在同时间段内设置相同的“乐器发声”目标,那么对小号声部是极为不公平的,此种例子在各类乐器教学中比比皆是。因此,学校无论在设置总体目标还是阶段目标时,都应全面考虑西洋乐团中不同乐器的学习特性,才能使得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针对此问题,笔者建议学校可采取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辅助修改的方式,综合考虑每一位专业教师对专业学习特性的建议。

(二)确立乐团分层教学培养模式

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识别教学对象的发展层次现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手段、方法,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在学校西洋乐团中确立分层教学管理是极其必要的。原因在于学校西洋乐团的教育对象为全体在校学生,各年级学生在综合素质表现上存在较大差异。试想一下,在一堂乐团声部单技课中,二年级学生还在学习五线谱,五年级的学生只能使手中的乐器发出声音,初一的学生能够吹奏简单的乐曲,初三的学生能够流利演奏合奏曲目。而学校却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对所有学生完成相同的教学目标,这不仅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极大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效率,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学校西洋乐团的建设中设立分层次或分等级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科学且必要的。笔者以厦门市延奎小学“海娃民族管弦乐团”为例[2]。该团实行阶梯式培养管理模式,即把乐团成员分成A、B、C三个团,并依据学生的演奏能力继续分为五个合奏梯队。学校采取分团教学排练的形式,依据学生水平差异因材施教,由上一级学生带动下一级学生,下一级学生也可通过自身努力晋升到上一级梯队之中。如此环环紧扣的分层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中小学西洋乐团的分层教学培养模式完全可以借鉴“海娃民族管弦乐团”的阶梯培养模式。但在具体实践中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不必生搬硬套。笔者建议学校西洋乐团在建立分层教学模式时应至少分设两个层次的团体,每个团体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管理方式与内容。

(三)优化对任课教师的选聘、监督与评价

1.学校参与教师选聘,筛选综合素质合格的外聘教师当前学校乐团的教师选聘多由校外机构全权负责,因此在此环节中并不能对教师能力进行严格筛检。学校应积极参与外聘教师的选聘环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资质进行筛查。值得关注的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目前中小学西洋乐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因此在教师选聘上,如果学校设立过高的教师招聘要求,极大可能会找不到合适的任课教师,进而导致乐团无法正常开课。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在确定开设西洋乐团教学后应尽早开展教师招聘工作。本着与校外机构合作的选聘方式,学校设立合理的教师资质标准与要求,由校外机构提供教师名单,再由学校进行筛查选择。如此的选聘方式既保证了学校乐团外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资质,也避免了选聘过严而导致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3]。2.学校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监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师资力量的短缺,目前学校对任课教师的选聘无法提出过于严苛的标准要求,因此对任课教师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对外聘教师教学的监督,规范教学过程,禁止教学恶习。对个别教学能力差、缺乏师德的教师应及时予以相关培训。笔者认为学校应主要对乐团外聘教师的行为与态度以及教学过程这两方面进行监督。在行为与态度上可参考各地方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应遵守的校内外规章制度。在教学过程上应设立教学前、教学中以及教学后的教学监督管理体系,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以及课后总结评价工作进行规范。以上两方面对教师的监督应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并在之后的教师评价环节中有所体现。3.综合运用评价方法,落实统一教学评价对任课教师开展的教学评价是能够反映其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励、改善教师教学过程的必要途径。学校应以学段或学期为单位,对任课教师开展评价。评价应秉承客观性、发展性、计划性、统一性的原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基本素养等进行全面评价。对优秀的教师予以表扬奖励,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批评培训,如遇屡教不改、态度行为极端恶劣的教师应考虑开除。在具体教师评价中,笔者有如下三点建议:一是应当落实统一的教师评价制度。在学期开始之前,学校应充分调研,在广泛征求全体教师意见建议后,设立完善的乐团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办法、考勤办法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激励与发展相结合的教师评价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乐团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定期开展教师例会。应在每周教师开课前召开例行会议,在会议中对近期教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教师起到激励、提醒的作用。三是学校负责管理者下沉一线。除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外,学校相关负责管理者应采取实地考察、观摩点评等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监控。需要注意的是,外聘专业教师教学与学校课堂音乐教学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外聘专业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不可完全照搬学校任课教师的评判标准,应综合了解情况,结合学生、家长等全方位的反馈意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后再进行定夺。

(四)完善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

学生是学校西洋乐团的教育对象,是乐团的主要构成人员。学校西洋乐团以艺术社团的形式出现在中小学校中,此类团体的教育活动虽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个人意愿为主,但由于其成员组成、开展形式的特殊性,仍具有较强的教育性质。因此,针对参加乐团的学生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是极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当前学校西洋乐团中针对学生的相关制度还应在组织及管理两方面进行改善。1.学生组织制度学生的组织工作主要包括西洋乐团的宣传招生工作以及学生选拔工作。在宣传招生中,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准备工作—宣传活动—报名活动—家长会的形式进行。具体活动内容可参考朱朝卿《中小学管乐团课程化教学初探》一文中关于管乐团组建的方案步骤,作者对此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4]。完成宣传招生工作后,学校还应重视学生的选拔工作,主要包括乐器初选—专业教师面试—确定乐团名单等步骤。部分学校认为招生工作比选拔工作更重要,少数学校甚至忽视学生的选拔工作,直接按照报名学生的最初学习意愿制定最终名单。表面上看这极大满足了所有报名者的学习意愿,保障了学校乐团的人员储备,实则此种做法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时常出现个别声部人数爆满、个别声部一人难求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在招生完成后设立完善的学生选拔工作,并依据西洋乐团的种类、规模提前制定各声部的招生人数,并在选拔过程中严格遵守。2.学生管理制度为提升教育质量以及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乐团学习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学生管理制度应至少包含学生出勤制度以及学生表现评定制度两方面。一方面,学生的出勤率是该学校对于学生管理是否规范的最直观体现,也是学生能否在西洋乐团中有所收获的基本前提。在学生出勤管理上,应组织管理教师对每个乐团学生的出勤进行详细统计。在出勤要求上,由于西洋乐团属于课外艺术社团,因此出勤要求不应过于严苛,但也绝不能完全不管。笔者认为学校首先应根据乐团的近期目标及基本情况,在学期开始前对全体学生的出勤率提出最低要求,合理的出勤率要求应在70%—90%之间。在确定了最低出勤要求后还要设立分级奖励制度,出勤达到规定等级便可以获得相应奖励,以外部强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乐团学习出勤率。并在此期间杜绝无故缺席的情况出现,对多次无故缺席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谈话,如多次屡教不改且行为态度恶劣,可酌情进行劝退或降乐团等级处理。另一方面,应针对学生的乐团学习表现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在评定中应至少由任课教师以及管理教师两方面进行评定。其中,任课教师在每节课及每学期后应对本声部教学的整体情况以及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打分。而管理教师以随堂观察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任课教师的打分为学生课上表现的基础分,管理教师的记录为加减分,突出的表现予以加分,不好的表现进行扣分。两方面结合的评定结果方可成为学生乐团学习表现的依据。学校应在得出结果后对课上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肯定与奖励,对课上表现不佳的学生私下进行谈话沟通,了解学生表现不佳的原因并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

二、结语

学校西洋乐团教学自清末时期就已出现在我国中小学校中,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然成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而当前在中小学校中的建设依然存在众多矛盾与问题。因此,找到西洋乐团在中小学校中的正确建设模式无疑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对完善学校乐团教学管理体系提出了建议。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阐述的问题及建议是建立在不改变现有学校西洋乐团的基础发展模式下提出的。本研究尚有可完善之处,希望通过未来的深入学习探究,对中小学西洋乐团教学管理的建设提出更行之有效、综合全面的看法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刘以婕.中小学民乐团组建与教学模式研究[D].集美大学,2019.

[3]许传蕾.小学管弦乐队排练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戏剧之家,2022,(21):70-72.

社团会议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技能;养成教育

旅游业是带动性和影响性相当强的一个产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旅游行业特点和旅游企业工作性质对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将专业技能实行养成化教育,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途径。

1养成教育的含义及对中职旅游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特殊意义

1.1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是一种播种习惯的教育方式,它通过渐渗入微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专业技能养成教育即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将一切专业技能变成一种习惯,使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1.2旅游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特殊性

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一般来讲,旅游企业最看重的是旅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高度的敬业精神。从岗位类别需求来看,技术性岗位缺口最大,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专业型技术人才和具备一技之长的特殊人才。由此可知,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特殊性,传统技能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培养“就业型”人才,而非“专业技能型”人才。中职旅游专业技能教育滞后.脱离了社会实际的需求;要立足行业需求,必须开拓旅游专业的技能培养方式,将养成教育渗透到中职旅游学生专业技能中,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能力的实用型人才。[1]如何将养成教育渗透到中职旅游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主要有以下四个路径:

2中职旅游学生专业技能养成教育的实现路径

2.1专业技能养成教育的商业化

专业技能养成教育并不是纯理论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它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养成。这种养成教育顺生活的感性,即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学校结合、与生活结合,与社会结合。走出课堂,注重本土性、地域性,立足于本学校及地区特色。以旅游专业的学生为例,学校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真实商业实体,具体方式一是学校与某些企业签订战略联盟,打造具有独立经营管理权的实体(如酒店、导游管理公司);二是学校自己组建商业实体——旅行社。在这商业实体中真正开展经管实际工作,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项目小组从入学直到毕业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实践参与商业实体各个任务的规划设计(旅游线路设计)和具体营运(导游、业务员),以市场销售状况(旅游产品)作为实践学习成果评价标准。这样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再是分散在各个课程和各个学期期末,而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

2.2专业技能养成教育的社团化

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提出在世界课程史上近八十年以来,这种趋势化的转向也成为技能养成教育课的一种有效模式。虽然传统的实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但社团则是学生技能养成的又一渠道和领域,是实训课程转化为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从2008年开始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专业特点,借鉴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模式,利用学校专业实训室的设备,开始探索中职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实践课程化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专业实践课程社团化的养成化教育。同时,设立学生社团实践课程评价方法,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强化评价的反馈指导功能和激励功能。

2.3专业技能养成教育的生活化

学校教育的范围是有限的,但生活中的教育是无限的。在中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拓展生活化实践平台,在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对学生提出生活化的要求。学校可与学生家庭共建生活化实训课堂,取得家长支持,设计生活化的作业,设立“家庭”餐厅、“家庭”模拟客房、“家庭”酒店、家宴模拟餐饮服务、“家庭”厨房……等,学生可分别模拟客人、服务员、厨师进行正式的问候,迎宾引座,推销菜肴,上菜斟酒等模拟一个完整的服务过程。养成教育的生活化还可以一个学生同时贯穿几个家庭进行实训,将生活化实训延展、渗透到各个家庭的各个角落,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愉快和多样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专业应变能力。[4]专业技能养成教育的生活化可以有效地将中职旅游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实训,在生活中教学,即养生活化实践习惯[5]。

2.4专业技能养成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将专业技能作为一种养成教育来培养,必须构建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养成教育评价体系。除以上所提到的设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外,同时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及评价场所。[6]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口试、观察、小论文、对照组评价;各种技能竞赛成绩,如文明风采大赛的作品设计、商务谈判比赛;参加各种活动表现性评价,如会议接待、企业专家讲座、担任学校志愿者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7]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可将课程考试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餐饮服务员证书、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客房技能证书、厨师证等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来实现。在评价内容上,从学生评价、素质评价、能力评价三方面着手,使评价内容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下,学生考核场所可以是学校的教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等。[9]多元化的养成评价体系不但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时刻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对学生最终形成职业能力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总之,中职旅游专业技能的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面对社会和行业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强化要靠学校、企业、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采用渗透式养成教育模式,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感染熏陶及实践,形成合力,共同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和行业实际需要的,具有“强”和“专”的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系刘晗,郑宇飞.地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A].就业指导,2011(30):5.

[2]邹德军.高职经管类专业常态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A].中国商界,2009(8):347.

[3]马志清,李清月,安淑静.中职学校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66-67.

[4]姚成伟.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生活化实践[J].计算机教学,2014(4):110.

[5]张小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2011(48):154.

[6]陈晓兰.基于中职生实际需求的英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1(25):103-104.

[7]王黎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学园2010(12):8-9.

社团会议总结范文6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创新举措

1.深入开展“跨界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本质就是“双主体育人”,这是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受此启发,我们进一步拓展“跨界教育”内涵,提出教育要跨越教育场域、教师资质、学科领域、教育对象、教育时间、学习方式等。跨越教育场域,就是指育人场域不仅在课堂,还包括校园生活空间、企业、家庭等等;我们还准备与携程大学、美团大学等企业大学合作培养人才。跨越教师资质,就是引进教师时,不要被学历、职称等条条框框所束缚。跨越学科领域,就是教学要融合多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跨越教育对象,就是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支持,教育对象不应限于本专业学生。我们面向全校开设辅修或选修课,并开展社会宣传与培训工作,更大范围地宣扬全域旅游理念,以使大众更好地理解与支持全域旅游。

2.打造“多元结构”教学团队。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学生要接受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指导”。校内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而企业师傅则在其拥有很强的职业技能基础上,还需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但现实情况是,校内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技能,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校外师傅则大都依靠经验进行指导,缺乏理论提升能力。为破解这一难题,有学者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发,提出“双元结构教师小组”设想,即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教师小组,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循此思路,我们进一步提出建设“多元结构教学团队”。这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人不是万能的,拥有超强研究能力的数学家陈景润,在当中学教师时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能力就乏善可陈。现有高职旅游教师大都具有硕士学位,让他们练习摆台恐怕都是勉为其难。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者为师,屠呦呦作为“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留洋经历、无院士头衔)摘得诺贝尔奖值得我们深思。三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让专业负责人和班主任牵头,吸收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临聘的企业师傅、外籍教师、杰出校友、精英企业家等各类型、各途径请来的师资力量,组建几支“多元结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可交叉),然后各自按照“教学计划”,以分工协作的形式,针对不同学生集体(按专业方向分班)开展教学工作,协同推进旅游人才的培养。

3.专业教师转型为“教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彻得更为彻底。教师除了布设场景、实施策略与现场指导外,课堂与实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交由学生。从中可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教师这样的工作方式非常接近于教练的工作。因此,我们提出教师要向“教练”转型。教练型“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因材施教”应成为其一项核心能力;就好比一位优秀足球教练,要能带巴西队,也能带中国队。②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习经历,并有大型企业的任职资历,如有海外留学或就业背景更佳。③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善于运用激励艺术。④继续学习能力强,善于总结与分析实务案例。⑤能较好地把握行业发展与技术技能发展趋势,善于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4.对顶岗实习实施“精细化”管理。顶岗实习是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最重要体现,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载体。良好的顶岗实习效果,能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我们深入合作企业,认真调研并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教训,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制定出了一套更为科学有效的顶岗实习组织和管理方案,实施效果良好。据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某餐旅企业反馈的信息,在该单位实习的名顶岗实习生中,短短三个多月就有名通过严苛的考核,成为该企业的管理组成员。

5.发挥“专业型”社团的育人功能。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我们在“专业型”社团之咖啡社团建设中引入了现代学徒制理念,社团指导老师与学生形成一种校内师徒关系。咖啡社团的指导老师拥有国际认证的咖啡师证书,完全能够胜任咖啡技艺的传授。咖啡社的活动场所是一个开展营业活动的小型咖啡厅,社团学生在活动期间就相当于顶岗实习。目前,咖啡社团已成为学校的明星社团,活跃在学校、义乌市的许多文化活动中。如在义乌市第五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现场,社团组织的咖啡技能展演活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当地副市长曾专门莅临听取汇报并指导。

6.实施学业导师全程“护航”管理模式。推行学业导师制,每位导师指导10名左右学生,并为他们全程“护航”,具体包括“启航”“领航”“续航”三个阶段。在“启航”阶段,导师要为学生讲好“行业发展、区域发展、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校友发展”等故事,“扣好大学生第一粒扣子”,为他们做好学习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在“领航”阶段,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悉心指导。在“继航”阶段,就是在学生毕业后,还为他们不断提供增值服务,为他们的事业与人生充电续航。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7.师生组成“成长共同体”服务社会。义乌市于2018年入选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市,我们为此成立了全域旅游研究中心,致力于发展成为推动义乌旅游转型升级的智库中心,《中国旅游报》曾专门报道。自该中心成立以来,专业教师主动融入地方,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参与了义乌市各个乡镇的旅游规划及其它旅游调研活动。在社会服务工作中,教师会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共同参与。师生间形成一种新型的共同成长的“师徒关系”,教师不仅仅把学生当作帮手,更多的是指导他们在服务社会中切实提高技能。有学生团队在社会服务中受到启发,自己的调研项目在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研比赛中获奖;还有学生团队的项目获批省部级大学生实践活动项目。

8.对试点班级实行“承包制”。我们对学徒制试点班级(17旅游管理1班)实行“承包制”,由班主任牵头组成一教学团队全面负责该班教学管理。班主任承担起好比运动队“主教练”的职责,主持并协调整个“教练团队”的工作,试点效果不错。该班共有32名学生,其中有1团队(5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1人次在国家一类赛中获奖,8人次在省一类赛中获奖。精英型技能人才的频出,并非重点培养的结果,而是他们在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培养。我们始终贯彻“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就好比奥运会比赛中,在竞技比赛中多拿“金牌”固然可喜,但更可喜的是群众体育运动因此蓬勃发展。该班在拔尖学生的带动下,学习氛围浓厚,班集体先后荣获“书香班级”“优秀团支部”“优秀班级”等校级荣誉称号。

9.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企业顶岗实习实践中,有三名公认的所谓“差生”,却深受用人单位和顾客的好评,成为最受欢迎的员工。这种“意外”,也倒逼我们反思考核评价标准是否存在问题。网上流传一奇葩考题:黄花岗起义分别是谁打响了前三枪?答案都是黄兴,因为书上记载:“黄兴朝空中鸣三枪,揭开起义序幕。”这样的题目怎能鉴定学生之真实水平?我们虽不至于闹这样的笑话,但平心而论,其中的很多考核题目还是问题多多。考核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而是否得到顾客的认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评价方式,因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企业满意的员工。此外,对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失分点”在哪里。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人才培养成效

1.人才培养效果。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增强,在各种竞赛中表现突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都越来越高,很多毕业生以其综合素养与精专技能在短时间内就成为岗位的佼佼者。

2.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专业教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教改文章,被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国研网等等网站纷纷转载;所开发的校企合作教材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并已着手转化为新形态教材。专业教师主持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方面的各级课题多项,相关成果颇丰。专业教师围绕“两山”理论,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工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社团会议总结范文7

学校究竟应该如何展开德育工作呢?具体实践如下:学校可以组织创办各种社团组织,例如,鼓励学生文学社创办杂志等,但是杂志的出版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撰写、编辑、印刷和发送;“校园广播站”的播报任务同样也应由学生自己完成,除此之外,广播站的播音员、记者和编辑都让学生招聘;“爱心接力”所有筹款、表册的管理和爱心款的发放活动都由他们独立完成。除了社团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创建良好的舆论导向。采取以上这些措施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学会包容,学会合作,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德育教育的主体。

2、注重德育操练,形成系列化

不同年龄阶段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不同,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德育目标层次递进系列。该德育层次递进系列又称为“三层六十级”道德爬坡操练系列,三层分别是指“养成教育”、“理想教教育”、“负责教育”三个层次,六十级则平均分给三个层次即每个层级二十级。每个年级操练一个层次,每个学期操练十级。例如,新生第一年总体上要操作“养成教育”这一层:第一学期则有十个具体德育操练目标,分别是:(1)解放军是榜样;(2)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心同学;(3)学习生活的目标;(4)“爱”从这里开始;(5)品德比分数更重要——考风、考纪教育;(6)珍惜16岁;(7)法律就在你身边——学法、知法、用法;(8)让我们生活得丰富多彩;(9)热爱学校,热爱家乡;(10)时政沙龙。每个德育子目标都会采用主题班会、团会、小型竞赛等一系列的活动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具体操练中感受感悟,这种体会更具有持久性。德育层次递进使德育工作具有了超前性,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的系列。

3、拓宽德育渠道,实现多样化

为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可以建立以育人为中心的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和全面管理的“三全”管理系统,以有意、有序和有机为原则的学科教学的“三有”德育渗透模式之外,还不断地扩宽德育渠道多样化,挖掘教育资源,开辟德育空间。例如,笔者学校开办了学生业余党校,一年两期,每期培训班招收学员100人左右,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或者晚自习学习学校领导或模范党员讲授的课程。课程结束后,由学校党总支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发给学员结业证书,并从这些考核合格的学员中推荐优秀学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这种业余党校能够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学生在业余党校不仅学习到了党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道德素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提出“六个一”目标,具体目标如下:尽一回孝心、献一片爱心、搞一次社会调查、办一份手抄报、来一次劳动、写一篇体会。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参观科普展览,举办座谈会,在校外聘请法制人员给学生开办讲座、建立德育基地等,通过多种德育渠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4、丰富道德教育内容,行成操练化

职业学校应结合实际,不断摸索,创造性地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道德教育融入了道德操练之中。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由团委会、学生会牵头,在各班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并以社区服务、护花、护树、义务清洁城市等各种不同的形式,每学期人均参加一次以上的志愿者行动。同时,开展“养成文明习惯,争做文明学生”的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发动学生制作各班的标准化课室,制定班规,设计校园美化方案,举行成人宣誓仪式。还可以启动扶贫济困的“爱心接力”工程,对贫困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可以创建一年一度的“评优表模”,坚持让学生自己申报、公开演讲,再让学生投票决定。在这些动口动手也动心的操练活动中,学生受到了最实际、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他们的团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了充分挖掘,高尚情怀得到了充分发扬。

5、总结

社团会议总结范文8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扬州会议”的召开,在教育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对学校卫生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网络逐步健全,一些地方成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使得我国学校卫生队伍日益壮大,能力不断加强,对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促进各项学校卫生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服务与工作的能力,不断拓展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教科研的职能,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和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断创新探索,努力融合多方资源,积极搭建“三个支撑平台”,实施“三个行动计划”,为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和学校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1搭建“三个支撑平台”,提升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科研能力

2008年以来,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积极创新、引导和团结下,《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全国10余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进行广泛科研合作,至今已基本形成了校所联合的合作模式,打造出了“三个支撑平台”,即“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主形成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以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为主形成科研现场支撑平台,以《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为主形成科研成果支撑平台”。通过打造三个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全国资源,并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提升了学校卫生工作的能力,拓展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1.1搭建三个平台,实现共利多赢“三个支撑平台”的建立,形成了互利多赢的良好局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并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收益: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年来,协作开展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卫生行业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等;二是实现了全国性科研大协作,进一步推进了学院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完成了我国青少年身心病理症状、体育锻炼行为、睡眠质量、饮食结构、自伤行为数据库;三是经过科研现场的锻炼、学习,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协作单位共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四是成为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如开展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中国儿童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中国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等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不仅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人员科研能力提升“授之以渔”,同时也使高校承担部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全国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现场支撑平台的建设,一是打破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主要以开展学生体检工作为主的僵局,在高质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转变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形成的“日常工作难以开展科学研究”的旧观念;三是有效提升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四是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帮助下已开始积极申报当地的科研项目,并有成功范例;五是开始收获高质量的科研硕果,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以专版刊出,在学校卫生研究方面发出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的声音。《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搭建的科研成果平台,一是真正实现了从被动“编”杂志到主动“办”杂志观念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期刊编辑水平;二是通过科研合作、协作和积极融入,进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三是确保了杂志高质量的稿源,使组稿和约稿走向科研前沿,实现订单式约稿。

1.2搭建三个平台以来所取得的成果2007年12月30-31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发起,在合肥首次召开国家“863”项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课题培训和协作组会议,邀请全国9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部分高校参与课题研究,来自哈尔滨、北京、太原、武汉、重庆、广州、贵阳、绍兴、蚌埠等地共22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儿少卫生专家参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处与9家课题协作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并给予科研资助。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先后派出30余人次的专家和研究生到现场指导,2010年顺利结题。目前这一研究共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合作单位发表文章21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并于2010年第12期出版了“绍兴市研究专版”。2008年8月,召开了国家“863”课题资料分析会议,9个地市的16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会并得到培训。同时,邀请8位来自全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专家参加了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分课题“中小学健康体检表标准研究”的咨询。2009年10月,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青春期学组,邀请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贵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太原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担任常委或委员,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加了“青春期发育与健康”论坛。2010年8月13-15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发起“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及其健康危害效应”论坛及全国协作组会议,来自哈尔滨、沈阳、天津、上海、广州、昆明、武汉、郑州、太原、宁夏、重庆、马鞍山等地的25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以及儿少卫生学专家与会,共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健康问题和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健康危害效应,提出了研究策略和研究选题,形成了来自哈尔滨等13个单位合作的“中国儿童青春发动事件评定标准协作研究组”,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率先发表,近期在国际上发表我国城乡男女儿童青少年青春期主要发育事件的时间进程、评定标准等方面的论文3篇,再次展示了校所联合开展大协作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制定中国儿童青春期性和第二性征发育评定标准提供了基础性数据。2011年4月22-24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监测与队列研究论坛暨全国协作组会议”在合肥市召开。本次会议是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提升学校卫生工作科研水平而召开的。来自北京、广州、中山、阳江、厦门、重庆、郑州、沈阳、呼和浩特、太原、西安、乌鲁木齐、新乡、蚌埠等地市的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精神健康状况和评价方法的挑战、世界范围内重要队列研究等进行学术交流。陶芳标教授和与会的27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就我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设计构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研究设计构想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初步达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中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两个协作研究。几年来的实践显示,三个平台的建设推进了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的提升,对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与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全面合作,认真总结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30年来发展的经验以及在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方面的成就,全面反映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现状和变化,5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11年第5期发表。同时,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还与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合作。这一合作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推行。2008年以来,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利用全国合作的课题,成功地培养了博士生1人,硕士生2人。#p#分页标题#e#

1.3三个平台在未来学科发展中前景广阔展望未来,三方合作力度将会不断深入,合作前景极其广阔。正如陶芳标教授所言,通过高校、学术期刊以及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合作,必将锻炼一支高水平的学校卫生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备应对学校卫生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能结合日常工作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并创新研究内容;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儿童发育与健康研究队列,利用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民族多样、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建立一个多产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体系,在青少年生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意外伤害、故意伤害、体力活动行为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饮食模式和心理社会促进因素以及评价教育、健康促进的效果等方面,每2年形成一个专题报告,为教育和卫生部门开展决策咨询和政策规划等服务;形成一批科学研究成果,通过5年合作,在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健康和发育评价方法、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学校健康服务策略及措施研究等领域,形成具有大样本、多指标、多产出、应用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儿少卫生与学校卫生研究领域展现中国学者的成就。

2实施“三个行动计划”,提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目的是建立健全与实施学校健康促进发展战略、推进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学校健康促进工作机制,使社会各方参与的学生健康促进网络和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面促使中小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学生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心理社会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超重、肥胖、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2.1推进学校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行动计划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应成立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每周各年级安排2节体育活动课(共90min),确保在学校推行“阳光体育课间活动”,并作为限定性拓展课程排入课表;学校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锻炼方案并向家长公布。因地制宜地开展“双A体力活动”,即适宜的(Appropriate)、有氧的(Aerobic)、每天2次、每次30min的体力活动。依托“体育社团”平台,5年内实现80%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结合体育课教学,让每一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为其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2.1.1“双A”体力活动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双A体力活动”为基本原则,遵循探索“因地制宜、学校-家庭-社区配合、有氧运动为主、每次0.5h~每天1h”的体育活动模式,如组织学生每周参加“五个一”活动(一次跳绳、一次踢毽、一次立定跳远、一次俯卧撑、一次耐力跑)。

2.1.2阳光体育课间活动统一规定全校的早操活动内容以集体跑操为主;课间活动内容为校园集体舞、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分班级特色体育活动(如武术操、抖空竹、器械操、健身操、球操等项目),其中校园集体舞为必须开展的项目。推荐实行35min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阳光。

2.1.3组建体育社团组织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长绳、围棋、跆拳道等多种社团,为全体同学提供交流平台。规定各个社团的活动时间(如周四16:30-17:30),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在全校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校特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初中主要开展舞蹈、韵律操等技能项目;在小学主要体现小场地、小器材、小游戏、小活动为主的快乐体育活动。深入拓展阳光体育运动内涵。要求全校教师每天早操、课间操同学生一起参加运动;将阳光体育运动与社会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家长与学生一道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2.2落实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制度,针对性地在新生入学2周内、期中或期末考试前2周进行学生肥胖、近视、饮食模式、睡眠质量、情绪健康、健康行为等健康素质监测,保证每学年每个年级学生至少进行一次监测,建立学生的健康素质档案。根据健康素质监测结果进行三级预防服务。针对普遍存在的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采取健康教育、行为训练、环境改造等措施,共同建立包括学生本人、家长、教师、社区、专家相结合的社会生态学干预联动机制。

2.2.1学生身心健康监测学生身心健康监测要覆盖中小学所有年级学生,并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内进行。监测内容包括:(1)生长发育状况。是评价儿童少年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从下列方面挑选指标。①体格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腰围、肩胛下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体脂百分比等。②心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耐力跑等。(2)疾病或异常,包括近视、伤害等。(3)因病缺课状况,包括因病缺课率及其病因分析等。(4)生活方式与行为指标,如睡眠行为、视频行为、饮食模式、体育锻炼、用眼行为等。(5)心理健康监测,包括身心生理病理症状、抑郁焦虑情绪、自杀和自伤行为、心理应对方式、亲子依恋行为等。

2.2.2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学生健康素质档案。对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视力不良、营养不良、饮食、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等健康指标及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2)学生近视眼综合防治。建立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机制,创设良好的学校和家庭用眼卫生环境,改变不良用眼习惯,推广适宜技术,设计教室环境模板,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和眼放松行为,遏制近视低龄化和高发率。(3)学生肥胖综合防治。推广体质量指数个人监测,营养教育要强化家庭和个人饮食结构的改变,积极推广“双A”体力活动。(4)建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立因病缺课动态分析与(往年)同期比较制度,加强与当地CDC合作报告和监测传染病防控的合作机制,组织专家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安全事件关键控制点,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桌面演示、演练等制度。#p#分页标题#e#

2.3实施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针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自杀意念与行为、考前焦虑等,由儿童发育心理学专家指导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倡导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传授心理知识、学科渗透心育、创设教育情境、坚持团体心理应对能力训练、实施心理健康监测、开展心理咨询、改善家庭氛围等,倡导学校和家长共同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面向全员(师生、家长、社会)、全程(深入课外、校内外、特别是班级与家庭)、一个部门为主(心理教育中心)、设置专兼职心理教师、多种工作方式(心理辅导课、展板、专刊、心理健康监测、学生心理小组、家长学校、专业化教师培训、个别辅导、电话专线、网上信箱、讲座)等。

2.3.1以心理社会应对能力和生活技能教育为主题的团体心理健康促进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形式有心理游戏、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提高儿童青少年对健康行为的执行能力和对问题行为的预防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活动包括学生训练、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学生训练主题包括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有效沟通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等。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将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由专业儿童精神卫生工作者到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转变。家长培训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了解训练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同时也可以在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2.3.2组建学科渗透师资队伍组建“以专职带兼职,以兼职带全员”的学科渗透师资队伍。学校成立心理辅导中心(负责管理与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一至两名专职心理教师牵头,面向全校组建兼职心理教师队伍,要求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有“B证”以上资格或有参加过较系统的心理专业培训班培训经历的教师均要加入心育队伍,努力使学校心育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学科渗透”。

2.3.3新课程中学科渗透心育学科渗透心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心理的有效渠道,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和相关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学科类课程:个性品质修养、社会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情绪调节、品德与行为、珍惜生命与热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自然学科类课程: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艺术与体育类课程:情绪调节、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协助精神、团队凝聚力、人际交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