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规划工作思路范例6篇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范文1

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编制“十二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提出的四抓三支撑”总体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抓住特色农业、工业发展、旅游开发、科教兴县、改善民生五个重点,实现项目带动、交通建设、城镇发展三大突破,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准确把握全县发展的整体特征、阶段特点、开发潜力、比较优势、发展条件、环境支撑和制约因素,客观分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从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来分析,从发展的基本趋势来判断,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把握,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积极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客观分析,深入研究,科学把握,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中央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改革发展与稳定等重大关系,使发展中各个方面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体制机制,着重解决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思路、主要任务、战略重点和保障措施,使规划成为指导全县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分工

部门规划按照市直部门安排由县直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分工如下。十二五”规划体系由总体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部门规划组成。按照体系组成。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认真总结和评估全县规划实施工作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趋势。以及今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按照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吸收和利用规划实施以来县内外的成功经验。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以解决矛盾、完善思路、提出举措为出发点,认真深入研究关系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一些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重点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形势、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区域发展、人民生活、改革开放、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灾后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全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重大问题研究,由县发改委商县直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前期研究工作。

二)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要按照“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区域优势为突破口。突出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超前性、实效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主线。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为抓手。确立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由县发改委牵头组织协调,抽调专职人员,聘请有资质的专家,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听取人大、政协等各方面的建议意见后编制。

三)编制专项规划。着力加强编制各个专项规划,紧紧围绕基础设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区域发展、能源利用、公共服务、市场体系、生态环境、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园区建设等重点。谋求长远。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要立足实际。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专项规划是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明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定位、开发方向、发展重点、战略措施等。县级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由县发改委根据县政府统一部署,商县直有关部门提出编制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组织编制。

以总体规划为方向。立足现实。关注民生。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专项规划的编制必须以部门规划为基础。充分做好上下衔接。着眼长远。提出符合发展规划的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

四)编制部门规划。各部门经过与市直部门的充分衔接。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总体规划纲要,部门发展规划由各分管领导牵头。结合全县发展现状。独立完成部门规划的编制。部门发展规划要体现可操作性强、发展方向明确、预期目标清晰的特点。提出部门“十二五”发展规划项目。部门发展规划形成后,要报发改委备案,同时报送专项发展规划编制的牵头单位,做为专项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依据。

五)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改革规划管理体制。规范规划编制程序。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工作由县发改委提出意见,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创新规划编制方式。加强各类规划衔接。负责组织推进。

三、编制工作进度安排

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根据市上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的进度要求。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阶段)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做好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和总结工作。加强与国家、省上、市上规划思路、重大课题的衔接。扎实做好各项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工作。下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安排部署规划基本思路及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科学确定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范围和领域。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制定全县“十二五”规划总体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报县委、县政府审定。依据县委、县政府审定批准的全县“十二五”规划总体方案,研究确定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各单位、各阶层、各系统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和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与国家、省上、市上各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开展重点领域重大建设项目筛选确定工作。

第三阶段(纲要草案起草阶段)起草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就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开展专题调研、咨询论证。报县政府审查。根据陇南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县委、县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意见。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根据我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

第四阶段(纲要起草完善阶段)广泛征求和吸纳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编制完成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交县人大审议。就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经县政府审查通过后报县委审定。

四、工作要求

全面总结经验。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各部门要对本部门的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找准存在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认真总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验。力争及早将全县各领域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的规划中。

一)围绕战略目标。突出规划重点。要统揽全局。求真务实。超前思维,统筹兼顾。深入思考。科学谋划,周密部署,认真分析“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对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措施;对一般的竞争性领域,制定政策导向,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形成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科学界定规划编制范围,重点突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各领域规划编制必须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

二)立足项目建设。加强研究论证。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需要国家、省上审批、平衡和协调。和一些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支撑。要研究确定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工业、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建设项目。及早开展项目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为全面完成市级重点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保障。

三)强化调查研究。科学编制规划。加强调查研究。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使政府决策能更深更好地反映民情。规划编制过程中,增强规划编制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

四)坚持统筹安排。加强衔接协调。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必要前提。各部门、各系统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加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方面的衔接协调。防止规划部门化,加强部门之间、系统上下、行业内部的分工合作。确保全县“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衔接。避免规划冲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指导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要科学准确地测算全县“十二五”预期指标,做好“十二五”以后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展望和战略设想。加强本县规划和省、市及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上要求,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市上的大力支持,突出全县“十二五”规划体系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超前性和实效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成员单位由县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范文2

ABSTRACT: A strategic study by nature is not equal to a strategic pla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strategic planning study cases , this paper point out the general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 new trends of these professional practices.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institutionalized strategic planning endeavors for metropolitan cities of China. Finally , a framework for drafting the strategic plan i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argues that the strategic planning is a combination of technical ,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 which is resulted in a political decision2making based on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 within certain institutional context .

1  导言

“研究是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方法” ( Ethridge , 1995) ,通过这一系统方法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则是通过系统的方法, 对城市发展的条件和趋势作宏观分析, 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 并对城市未来的宏观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判断, 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对策。战略研究的直接成果是咨询报告。“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 ( Hall ,1975) , 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①。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种规划它也应当是一个过程, 对城市未来发展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预测和安排的过程。战略规划是将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发展模式紧密结合的桥梁, 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的宏观解答; 它以空间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为中心, 不仅为城市政府提供发展的思路、策略、框架和行动指南, 更应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

20 世纪90 年代上海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地进行了庞大而细致的战略研究———即《迈向21 世纪的上海》重大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中的很多观点成了指导上海发展的行动方针。进入21 世纪, 以广州为代表的一批大都市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纷纷展开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与讨论。一时间百家争鸣,成果颇丰。总结规划工作的新进展,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现在各城市所组织、各个规划院所完成的还仅仅只是城市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这项工作无论是在内容、程序还是在实效方面都还与完善的战略规划有很大的距离。然而这些研究所积累的经验却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和总结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提出都市区战略规划制定的可行性及工作程序。

2  当前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特点

从2000 年广州概念规划咨询起至今,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实践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均有了很大拓展。总结这些成果, 不难看到这些战略研究的实践大都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对于这些特点及利弊的分析虽可继续争议, 但必须承认这是当前我国大城市开展战略研究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211  快速———较短的研究时间

纵观目前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诸多实践, 从实地踏勘开始到递交最终研究成果, 长则半年短则不足两月, 相比于正常的城市总体规划, 其时间是很短的。之所以研究时间较短, 首先由于战略研究尚无确定的范式, 内容灵活, 主要目的在于理思路、提观点, 约束条件较少; 其次, 正是由于战略研究旨在理思路、提观点, 所以较少甚至没有正式规划中的反复与循环汇报和评审程序。所组织的专家评审只是对研究成果的一种总体评议, 并无太多的实质性、约束性作用; 当然, 这从另一侧面也说明目前战略研究本身的深度与广度还远远不够。在较短的研究时间内针对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无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潮流, 同时也是急于明确发展战略和方针的城市领导人所希望的。这无疑是目前战略研究得以普遍开展的动因, 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较短的研究时间也必然导致诸多浅尝辄止、不切实际的咨询建议。

212  实效———面向问题的研究取向

相对于我国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所沿用的无所不包的庞杂内容, 目前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摒弃面面俱到的做法, 更多的是针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 务实地研究城市所在的特定区域、特定时段、特定背景的发展问题。例如广州、杭州、苏州以及常州均是在行政区划发生重大调整的情况下开展战略研究实践的, 城市的功能如何定位、空间如何整合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 宁波、嘉兴则是针对重大基础设施(杭州湾大通道) 的影响重新考虑城市未来产业、空间与文化的发展; 南京则从区域地位考虑, 以产业和空间结构的分析为切入来讨论构建都市区的战略。此外, 目前完成的诸多战略研究, 基本都能将立论建立在大量经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实证态度。当然也有一些研究的主观成分过重, 提出的观点显得牵强。

213  创新———以开放和针对性为原则

从广州咨询开始,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从内容到形式就一直在力图创新, 以开放的心态吸收来自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广泛地借鉴国内外关于战略研究的理论与经验。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战略研究尚无定式, 仍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 空白很多, 发展空间很大, 以至于许多源自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能不断地充实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领域中来; 另一方面, 目前开展的战略研究为了能吸引人们的目光, “打动”甚至“折服”城市政府领导, 战略研究者在创新方面不遗余力。这种创新对于战略研究的发展无疑是积极的,内容的拓宽、方法的变革、视角的转换都将为战略的研究方法论的进一步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只有形式的创新, 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论及对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不能真正把握, 那么技术的复杂和内容的丰富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南辕北辙, 这也是目前战略研究中的一种潜在的危险。

214  宏观———注重区域的研究视角

区域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研究诸多城市问题的共同视角。目前开展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也不例外, 甚至已成为解决城市战略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主要视角。无论是“珠三角”之于广州, 还是“长三角”之于杭州、苏州、宁波、南京, 区域空间日益网络化的发展态势使得城市的发展不再孤立, 区域关系的处理日益成为影响城市自身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战略研究对于宏观区域问题的重视无疑是顺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潜在动力的。

3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发展趋势

快速、实效、创新和宏观,无疑是目前战略研究的主要的特点。对于“务实”的城市政府,这样的规划工作方法和速度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可以看到, 从广州到杭州、从南京到厦门,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正是以其快速、实效、创新、宏观的特点, 顺应了当前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自下而上的城市发展要求, 因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能迅速得以推广。然而对于城市的合理和持续发展的支持, 除了有时要有“快餐”式概念供应外, 更应有深入、反复的研究、咨询和深思熟虑的对策。如何将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引向深入并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这无疑需要大家来密切关注中国目前战略研究实践, 同时借鉴国际的经验, 进行总体的辨识。

在我国迅速展开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 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三点。

311  对象多元化

2000 年以来以广州为发端的城市战略规划研究(或概念规划) 基本上是以特大城市为主要对象, 如广州、杭州、南京等。而随后则出现了对象多元化的趋势,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甚至城市中的辖区也纷纷组织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与此同时,研究对象的地域性也开始发生转变, 最初的战略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城市, 而新的战略研究则逐渐向东北、中西部地区扩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层次性和地域性的不断扩展, 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及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实践与实证的基础, 其意义是深远的。

312  方法的趋同化

趋同意味着共识。纵观诸多战略研究成果, 基于对城市区域关系的共识,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大体是相同的, 一般都涉及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发展与结构布局、生态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实施策略与机制等。在这几方面的内容中, 产业与空间发展战略一直是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和归宿点。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 对于生态、社会、文化以及实施策略的关注也在不断加强, 从而对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考虑也更趋理性。

313  视角全面化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作为对城市发展长远、重大问题的研究,其基本的视角是宏观的, 然而随着战略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宏观问题的微观视角也应得到重视, 战略研究逐渐增强了实施性、政策性和经营的内容。例如有的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 对整体城市设计及城市意象作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引导策略;有的提出延伸性功能用地的布局与调整, 即行政中心、会展、体育中心、高教园区等除了自身功能外还可以吸引居住、文化娱乐以及旅游等多种功能用地集聚的要素布局; 有的根据有关城市的具体条件, 研究和提出了城市管理体制及开发、经营的策略。虽然所有的研究仍具有宏观的特征, 但视角的转换与宽阔, 对于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显然是必要的。早在1988 年, 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UNCRD) 的课题组在《无锡地区发展的基本战略研究报告书》中就已阐明了这个问题(图1) 。

图1  发展战略研究的结构及主要研究课题资料来源:《无锡地区发展的基本战略研究报告书》1988 , 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此外, 在新近的战略研究中更增强了多学科的参与。从最早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地理的合作, 扩展为规划、地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学科的联合作战。学科的交叉无疑有益于将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推向更深入的境地。

4  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到城市

发展战略规划总结我国目前战略研究的特点与发展新趋势, 可看到, 它既是基于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反思及创新发展, 同时其本身也正逐渐走向成熟。然而就程序和成果而言, 完整、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仍未真正“浮现”。当然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很多: 有政府主管部门的导向问题, 也有规划工作者自身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实践和积累经验的过程。目前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构建问题进行尝试性讨论应是必要的。

411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构建可行性

41111  区域规划日趋成熟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为了解决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规划开始出现。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 今日的区域规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都已较成熟。区域规划的一些经典理论,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论和集聚扩散原理等纷纷出现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更是使得区域规划在内容、范围、理论研究、方法技术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使得区域规划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 研究的地域范围从城市、大经济区、工矿地区扩展到更大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区、流域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层面。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成熟为从更宏观角度审视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提供了合乎逻辑的基础。区域规划在我国的研究与实践尽管起步较晚, 然而发展很快, 而且随着近20 年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从区域角度解决城市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在引进国外成熟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与区域的发育状况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另一方面结合理论研究编制了大量的区域性规划②。所有的这些研究与实践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1112  战略研究不断发展

现实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在方法论与内容上的不断完善与丰富为战略规划的构建奠定了直接的基础。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在我国并非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事物。在1980 年代, 随着我国经济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对于城市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就已受到一定重视; 进入1990 年代,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对于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长远性问题的研究更是引起一些城市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 例如, 在1990 年初,上海市委、市府主要领导直接抓了《迈向21 世纪的上海》这一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研究。而近两年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兴起, 无疑是有着战略研究的长期理论与方法论的积累基础的。

412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

41211  规划层次的讨论

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层次或曰地位的讨论很多, 然而论点均围绕着战略规划本身“是”或“否”的问题进行思考, 都忽略了对战略规划在什么条件下“是”与在什么条件下“否”的讨论, 因此片面性是显然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开展无疑应当有一个层次问题, 这是战略规划开展的条件或曰外部衔接问题,因而只有条件的限定才能廓清诸多观点, 为战略规划的发展和定位带来一个清晰的思路。比较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与调整的时效, 本文建议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应在人口规模大于50 万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开展, 并建立相应的规划层次, 拟可以政府政策文件的形式出台,或与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相整合, 形成一个编制审批层次。中小城市则可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强前期研究, 而不必设立相对独立的战略规划层次。在一定意义上其实这就是构建“大都市区战略规划”这一层次③。通过这样的划分则形成:战略研究可以在任何类型和规模的城市进行, 而作为制度化的“战略规划”的制定则有明确的范围。

41212  公众参与和多方面协商机制

公众参与和多方面协商, 是几乎所有的规划都涉及的话题,战略规划也一样。作为大都市发展的长远性、战略性规划, 它不是也不应仅是部分技术或政治精英的理性构想。公众对于城市宏观发展的集体理性不仅是规划合理性的保障, 也是提高规划实施效率的保障。欲将目前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提升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充分的公众参与和多元协商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实质性要素和程序性环节。公众参与不能仅是停留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 而是应体现在战略规划编制的全过程。这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如英国城市规划体系中规定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有三个月公众参与, 而在其大都市战略规划(SPG) 编制的六个阶段中接受公众评议以及多元协商占去其中的三个阶段和多半的时间。公众参与在香港的全港发展策略及次区域发展策略的制定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事实上公众咨询是规划编制每一阶段的必须程序。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领域和部门众多, 因此为了能使战略规划编制工作顺畅、高效, 保障多元协商和公众参与的切实开展, 需要有合理的程序设计并使之制度化。

41213  程序设计的思路和示意

中国大都市的战略规划要确立其独立层次的地位, 形成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规划编制体系,战略规划编制程序的确立与完善是前提。

对于大都市长远发展进行总体谋划, 这个定位决定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程序的复杂内涵。战略规划编制程序的设计, 要构筑起战略规划的技术过程、社会过程、政治过程的复合框架。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程序, 基本思路为三阶段式设计,即: 战略规划研究的提出、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建议、战略规划形成和采纳(图2) 。在战略规划的研究与建议的阶段, 主要是体现技术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结合,是发挥规划专业人员的作用及与专家、公众的互动过程; 而在战略规划的形成与采纳阶段, 则主要是一个政治过程, 政府决策在这一阶段中占据主要地位。基于这一基本思路, 根据我国的国情,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都市战略规划的编制程序, 本文提出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程序的框架设计(图3) 。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战略规划的提出阶段。首先由大都市政府提出战略目标和规划编制日程表, 通过协商和公众咨询明确规划范围和规划的主要目标, 并进行相关基础资料的准备。第二阶段: 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建议阶段。以较为开放的方式、组织多学科合作研究, 然后通过对所提交的战略研究成果的分析、比选、调整和充实, 并经多方协商和公众咨询, 形成战略研究的深化成果。第三阶段: 战略规划形成和采纳阶段。以战略研究的深化成果为基础, 综合相关规划或计划的原则和要求, 形成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草案, 在经多方协商和公众咨询后, 最终由政府决策采纳, 并经人大审查批准, 从而完成规划编制的整个程序。提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这一程序示意, 旨在对战略规划的合理形成作抽象探讨及尝试框架性设计, 以期对战略规划的发展有实质性推动。相信通过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战略规划的质量和效用最终会有制度性的保障。

5  结语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可以视为一种规划的工作方法, 因此对它的开展不宜有过多的限制, 从而有可能产生好的思路和理念, 成为推动城市高效率发展的一种智力资源。而“战略规划”应当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技术过程、社会过程和政治过程的结合, 其最终的成果则必定是基于技术和社会、经济现实的政治决策, 并有制度性的保障。战略规划有必要和有可能成为一种规划类型、成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一级规划层次, 具有完善的程序和法定的效力。当前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自下而上迅速展开, 表现出了快速、实效、创新、宏观的特点, 使人们对战略规划的未来充满期望。然而同时也应看到, 对这种较新的规划实践要加以总结和施以一定的引导, 并应尽快明确其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定位。对于我国年轻的城市规划体系而言, 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 都有漫长和曲折的路要走。既然不能做鲁迅先生所谓的“铁屋子中熟睡的人”, 那么尝试是应当受鼓励的。

注释(Notes)

①“规划”一词在中文中包括规划行为和规划文件两种含义, 比较容易引起歧义, 而在英文中的概念就比较清晰, plan 或者st rategic plan 就是指规划的文件、成果, planning则专指规划编制行为。此处规划则是指planning , 即规划的行为。

②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大都市地区规划等。

③由于我国没有大都市区的明确概念, 所以按照周一星教授对中国都市区的指标和标准的详细界定, 依据便于操作的原则仅以人口规模为划分标准, 有利于都市区划分成熟时规划体系的衔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Kevin Thomas , Peter Roberts.Met ropolitan st rategic planning inEngland : St rategies in t ransition.Tow n Planning Review , 2000 , 71(1) .

2  Greater Vancouver Regional Dist rict ,Livable Region St rategic Plan ,1996.

3  [美]唐埃思里奇. 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4  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 无锡地区发展的基本战略研究报告书[ R ] ,1988.

5  上海市人民政府.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 R ] ,1994.

6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组.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R] , 2001 , 11.

7  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联合课题组. 厦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R] , 2002 , 9.

8  香港规划署. 新界西南发展策略检讨( http : / / info. gov.hk/ planning/ index. htm) [ R ] ,2002.

9  王凯. 从广州到杭州: 战略规划浮出水面[ J ] . 城市规划, 2002(6) .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范文3

分析了战略管理与示范校建设项目的相互关系,以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为例,通过总结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指导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明确项目战略管理是提升示范校项目管理能力,提高项目建设水平的可行路径,最后提出中职学校实施项目战略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战略管理;中职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连续启动并实施了国家、省市两级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在完成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于2014年6月启动了《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与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即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校项目”)。学校认真总结部级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建设经验,根据本次建设项目特点,尝试应用战略管理理论指导项目建设全过程,高水平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本文将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系统总结学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战略管理指导示范校项目概述

战略管理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一词是1972年由美国战略管理鼻祖伊戈尔•安索夫在其论文《战略管理思想》中首次提出的,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一书在当时管理界带来巨大影响,并逐渐在企业界、经济界的管理实践中推行应用起来。“战略管理”泛指企业或社会组织根据其使命或任务,结合其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确定战略目标,同时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系统的谋划和行动设计,并组织内部力量加以实施和进行过程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由于战略管理理论具有很好适用性和实效性,该理论随时展产生了多种思想,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并广泛应用于管理实践。

(一)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1.战略管理内涵

从战略管理操作层面来讲,战略管理就是企业或社会组织为完成设立的远景目标,把它作为一个包括战略分析、规划、实施、评估和控制等过程在内的整体加以管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化管理流程。战略管理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系统性、竞争性六大主要特征。

2.战略管理基本路径

战略管理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战略管理基本路径包括战略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保障等四个重要环节。它是实现战略管理的技术支持与保障,正确处理各环节间辩证关系决定着战略管理的最终成败。其中,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它决定了战略规划制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灵魂,它完成了建设蓝图的绘制,形成人们共同努力追求的愿景;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把战略规划具体实现的工作过程,它决定了战略目标能否有效实现;战略保障是战略管理的支撑,是战略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它保障了战略目标的如期达成。战略管理的过程就是各战略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成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表明,战略规划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战略规划是战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战略实施才是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

(二)示范校建设项目概况

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是“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围绕本市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发展领域,调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服务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的重点建设项目。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围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服务于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学校“十三五”发展建设夯实基础”的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从2014年6月开始启动示范校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分两个部分同时进行。第一部分建设期从2014年6月—2015年12月,项目资金总额342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提升与专业布局调整”“四大重点专业建设”“学生管理与德育”“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实力。项目于2015年12月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并已圆满完成市教委项目验收。第二部分是学校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2015年9月在原项目基础上增补的“学生宿舍加固及消防改造项目”,获追加建设资金900万元,已于2016年4月底开工建设,2016年9月完工交付使用。至此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全部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得到极大改善,示范校建设成果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学生及家长充分肯定,为学校“十三五”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战略管理在示范校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1.战略管理是指导学校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的有益尝试

示范校项目建设时间长、投资金额大、建设内容涉及学校工作方方面面,要把每一个看似独立的子项目系统集约成为一个服务于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就需要有一个宏观而又思路清晰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作引领,有一个“从解决局部、短期问题的战术管理层面升华成实现宏观、长远目标的战略管理层面”的过程作支撑。项目建设过程不单单是完成既定建设任务的过程,更是学校管理更新理念、走向科学化管理,带领全体教工共同走向一个美好目标和愿景的过程。

2.战略管理是指导项目建设实践工作的有效工具

学校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分阶段开展工作。在认真分析天津中职教育发展规划、区域经济重点发展产业、学生求学需求和外部市场竞争形势等学校外部生存发展环境的同时,结合自身存在的优势与短板、发展需要与局部瓶颈等内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客观分析、综合判断,通过群策群力制定学校项目建设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使每个教工都知道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而通过全面动员、目标分解、组织设置、机制建立、资源配置、制度保证、情况反馈、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系统化战略管理手段,使战略规划转变为具体的战略实施行动,有效地组织实施。

3.战略管理是指导项目建设过程规范有序的重要手段

学校现代化管理时代是战略管理、执行管理的时代,规范严谨的项目建设工作程序是做好项目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为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保证,是确保项目建设在合法合规、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战略管理的示范校项目建设例析

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是一种有别于企业完全自主管理的特殊管理主体,这种特殊性主要由表现在项目战略规划要在中职教育宏观发展要求和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所辖范围内进行。为此,学校在制定项目战略管理框架之前,认真学习领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天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实《天津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管理相关文件,深入分析学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战略管理框架,遵循项目战略管理四大重要环节制定项目建设方案,确保项目建设在符合政策要求的范围内按项目战略管理路径有效实施。

(一)项目战略分析

项目战略分析是指在制定项目战略规划之前,对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可持续发展需求做出的客观分析,是确定项目建设目标,确保项目建设科学性、可行性的第一步。既要眼睛向外看宏观政策和市场格局的变化,更要眼睛向内、结合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分析学校项目建设基础和需求。

1.学校外部环境条件

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天津市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发展,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优化中职教育环境,为我市中职教育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职教育要自觉服务于天津市区域经济发展,瞄准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加速专业开发建设和人才培养,持续支持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天津市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能力和教育质量,努力办成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2.学校内部建设基础

第一轻工业学校建于1958年,办学时间较长,教学积淀深厚,是首批部级重点中专。2013年通过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学校办学理念、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在重点专业建设上,围绕天津市支柱产业优先建设现代制造业专业群,完成了机械机电、电气控制和食品生物三大类三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专业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突出专业特色,聘请食品行业焙烤大师入校讲学,通过创建“大师工作室”引领专业发展,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通过国家示范3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对学校其他三大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了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校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学校主要在红桥区、河北区两个校区办学,制约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学校专业布局混乱,六大类15个专业随历史形成分散在两校区,专业建设缺乏系统性。二是校区育人功能设计缺乏整体性,勤俭道校区校舍安全隐患亟待解决,两校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三是专业建设与发展不均衡,特色专业建设亟待加强。四是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单一,校企深度合作有待加强。五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加强。六是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和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提升亟待加强等。通过对学校内外部环境优势、劣势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战略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战略规划方案也逐渐清晰。

(二)项目战略规划

项目战略规划是在项目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内容的系统谋划和方案制定,是项目建设方案的核心,对项目建设成败起关键作用。

1.建设思路

本次项目建设尝试并坚持用战略管理理论指导实践,遵循项目战略管理基本路径,以项目战略规划的建设内容为核心,落实具体战略实施步骤,确保战略保障措施及时到位,有效推动整体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2.建设目标

学校拟通过本项目建设“实现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服务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学校‘十三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的总体目标。项目战略规划将紧紧围绕这一总体目标确定建设内容。

3.建设内容

按照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要求,围绕学校本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从六个方面科学规划、系统制定项目战略规划,涵盖6个一级项目、13个二级项目和98八个具体建设内容。在项目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学校统筹考虑各级项目中建设内容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共同构建一个以“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为核心的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例如,在汽车维修、物联网、电子商务和美术设计等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校内视频公开课”建设,并实现校内网上运行,在丰富专业课教学形式和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汽车运用与维修和电子商务专业“引企入校”式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不仅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让专业建设更加贴近市场,为培养和造就满足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社会服务的能力;校园环境改造提升在消除校舍安全隐患,丰富校园教育功能,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愉悦了教师和学生身心,激发了学生爱校护校的意识,营造出积极健康、文明绿色的学习生活氛围,大大地提升了学校环境育人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紧紧围绕“双师型”和“信息化能力提升”展开,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综合素质需要,更激发了教师自尊自强、必学争先的干劲,在教师中形成了主动参与、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项目战略实施

项目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项目战略实施以下四个部分。

1.管理机制建设

组建学校项目分级管理责任体系,为项目建设提供人力支撑。校长对示范校项目战略管理负总责,负责组织项目战略分析与规划,督导与检查项目战略规划实施,参与项目建设成果评价;副校长负责组织实施项目战略规划,按职务分工对口管理相应子项目建设内容;中层干部在分管副校长带领下具体组织部门教师共同完成建设内容,并定期接受督导检查和建设内容验收。

2.过程管理驱动

加强项目战略实施的过程性管理,建立自下而上的三级驱动项目建设督导检查制度。一级是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定期检查各级项目建设内容完成进度和建设成效;建立部门间协商交流机制,协调项目建设中工作交叉环节;及时收集并向校长反馈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学校准确了解并控制项目建设进度,适时适度调整完善项目战略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确保整体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二级是子项目分管副校长负责规范并指导所辖建设项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进度,定期在校长办公会上通报建设情况,反馈发现问题。三级是学校领导班子定期总结研究项目建设情况,针对出现问题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并请专家参与论证,尽快确定调整规划方案。

3.应急事件处理

学校对于在项目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因客观条件或形势要求变化,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要有心理准备并积极稳妥加以处理。要充分发挥项目建设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作用,及时向专家通报项目建设情况并就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征询解决意见,同时在充分论证项目战略规划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基础上,要认真履行项目建设内容变更或新增审批程序,确保项目建设成果的实效性和项目建设程序的规范性。

4.分期成果考核

为确保项目建设按进度保质保量推进,学校建立项目建设定期督导检查评价反馈机制。由学校示范校项目战略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项目建设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并授权项目建设办公室结合每月项目建设督导检查结果进行分季度总结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学校学期和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实行绩效考核,切实起到督促与激励作用,确保示范校建设项目按项目战略规划如期完成。

(四)项目战略保障

项目战略保障是项目战略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由学校领导班子全体组成的示范校建设项目战略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监督指导;成立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组织、管理、推进、协调和反馈工作;成立由高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组建的示范校建设项目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对项目建设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建议并指导建设实施;成立由财务、纪检等部门组建的示范校建设项目督查工作小组,负责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保证项目建设运行程序和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2.资金保障

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资金投入3420万元,后追加新增学生宿舍楼加固改造项目建设资金900万元,合计4320万元。其中,天津市财政拨款3300万元,主管单位及学校自筹1020万元。学校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并落实项目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编制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和落实方案;积极争取主管单位财政支持,保证项目资金全额如期到位;监控项目资金规范合理和建设效果评价。

3.制度保障

为确保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方案按计划有效、规范实施,按照市财政、市教委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设备采购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项目管理文件,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有效地做好项目建设,为项目战略管理全面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三、战略管理应用于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启示

(一)领导的治校理念与战略规划要高度匹配

作为项目战略管理主体的校长对项目战略规划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如果校长将治校理念与战略规划密切结合,把握项目全面建设的逻辑起点,充分调动人力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项目战略规划,就能达成项目预期建设目标,有效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单独成立战略规划制定小组,没有充分吸收和发展校长的治校理念就制定战略规划,则在项目战略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协调性矛盾,影响项目建设效果。因此,项目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学校领导班子的核心意志,也要注意吸纳校长的治校理念,并争取最广泛教工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战略规划的宏伟蓝图。

(二)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检查至关重要

人们往往在项目战略管理中只注重战略规划的制定而忽视了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检查,直到临近项目验收期才突击完成项目建设内容,最终影响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战略管理过程中实施督导检查要坚持及时性、合作性和反馈调整原则。实践证明,项目战略管理中的过程性督导检查是高质量完成项目战略规划的重要环节。

(三)正确处理好项目战略规划与调整或增补项目的关系

一经审批通过的项目战略规划就具有了严肃性,原则上不予修改。但在项目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因外部客观条件变化或工作重心调整,需要对原有项目建设内容进行调整或增补,此时一定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遵循兼容性原则,即确保调整或增补项目与项目战略规划建设思路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增补项目与项目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具有同根性,可以将调整或追加项目并归为项目战略规划建设项目的下属项目,集中人力和资源优势,提高或保证项目的高品质完成。

总之,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职学校通过项目建设加速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进一步开放教育管理思想,通过项目建设探索学校未来战略管理发展之路,是一种有益探索与实践。

作者:褚建伟 单位: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12-19.

[2]刘经南.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战略与管理特色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3):18-21.

[3]刘志峰.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14.

[4]王华,张向力,尹玉玲.高职院校战略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70-71.

[5]韩骅.校长与教育家:治校理念与治校权[J].高等教育研究,2002(5):53-56.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范文4

 当人们从现实生活中愈来愈深刻地体会到计算机信息网络对行为方式的影响,朦胧地预感信息化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时,作为影响我国信息化全局的电子政务工程已经启动了。其来势之猛、影响之大、复杂程度之高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思想准备。在这个时期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局限性和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将我们的认识统一到相对科学的轨道上来,已成为电子政务战略规划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当人们习惯地将电子政务的建设侧重于计算机网络,用传统的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电子政务建设思路时,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政务及其战略规划》一书提出了新的视角。这一新著将电子政务看作是以信息化方式推动的政务改革,而改革的实质是中国文化的跃升进程;作者强调通过规划方法论的研究来综合对国情的理解和对发展模式的探索。这一研究思路对于开阔眼界、应对当前统一认识的需求,以及规范电子政务规划工作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电子政务及其战略规划》一书突出了两条主线来认识电子政务的建设:其一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解读美、英等国电子政务战略规划范例,力求对应这些国家的主客观条件提取其战略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讲解了战略规划制定的方法论原则;其二是将电子政务的建设区别于面对客体工作对象(如铁路、机场、水库的建设)的传统系统工程,强调两者间的性质差别,认为电子政务的工作对象是处在变革、发展进程中的政务管理系统,它不仅包含作为客体对象的现代计算机网络,而且包含了体制的选择、文化传统特征、人们需求的情意性和满意性,特别是决策者的偏好及意志品质等诸多的主体内容。认为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围绕着政务改革的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通过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改造、相互优化、协调发展的有机体的演化进程,而文化动力是影响进程的核心要素。

由于书中涉及的领域广、复杂程度高,作者期望从多重现象中探寻本质并连接成系统性的思维线索,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书中所摸索的两条脉络提出了各自的雏形,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解剖、填补两条脉络之间的有机连接关系,这些任务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成。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同步,与中国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长期任务。战略规划的实质是回答如何通过信息化实现政务体制创新的路径问题。在这一情势下这本书所讨论的观测视角和认识方法,无疑对拓宽电子政务的建设思路具有启发性。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范文5

十二五”时期,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区积极推进“两加快一维护”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项关系我区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现结合我区实际,对我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方针与原则

一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我区发展阶段的新任务和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模式,从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加快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提高我区综合实力、竞争力以及人民富裕水平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做出科学分析和概括,提炼出准确、鲜明、指导性和号召力强的总体思路,以充分体现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前瞻性。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原则

一是要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要继续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基本态势,积极推进“两加快一维护”战略实施,进一步缩小我区与国内先进县(区)差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体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要把转型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高端化和终端化的路子,显著提高产业层次。围绕构建“三个体系、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即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一个载体即产业集聚区促进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激进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激进城镇布局向现代城镇体系转变,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是要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置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各个方面在发展中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四是要体现创新驱动的要求。要把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努力培育形成竞争的新优势,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五是要体现绿色增长的要求。要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是要体现共建共享的要求。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建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效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民富与区强的有机统一。

二、主要任务

一研究编制总体规划

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属于综合性和纲领性规划,编制专项规划及制定各项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规划纲要》要体现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创新,着眼全局,增强实效,不宜设置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但应注意适当增加经济结构调整、惠及民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维护生态环境的指标。结合我区发展实际,立足自身特点,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掌握优势,准确定位,认真研究编制《规划纲要》提出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并贯彻落实到具体空间布局中。

二研究编制重点专项规划

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先导行业及单薄环节等重大问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规划纲要》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和安排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要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具体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资金筹措,涉及重大项目建设的要明确建设时序并落实相应的保证措施。要把已在编的各类产业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局部,突出“十二五”五年的目标任务。同时围绕构建“三个体系、一个载体”,加强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水等重要资源,建设与维护生态环境,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就业、卫生等公共事业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实施区重点专项规划责任制,由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经区政府审定批准,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由区财政局安排编制经费。

三)重大课题的研究

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共列出区“十二五”规划前期17个重大研究课题,充分利用各种智力资源进行研究。各部门一定要以开放的视野,深入研究本辖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经济环境及现状基础、存在问题的分析,准确掌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依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思路,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三、组织机构设置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跨度时间长、工作任务重的系统工程。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规划编制效率及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区政府决定成立市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为“领导小组”另行发文)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安排全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落实,各成员单位积极协作,共同完成。

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参与“十二五”重大问题和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讨论,负责规划纲要草案的评审论证并提出专家论证演讲。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提出报区政府确定。

四、进度布置

区“十二五”规划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年3月1日-年4月30日

主要工作:成立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区规划编制动员会议,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重大课题和“十二五”专项规划思路研究,组织开展专项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各部门及承担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要于4月25日前将本部门需纳入“十二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以及规划思路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于4月底完成全区“十二五”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的筛选整理工作,上报区政府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二阶段:考察学习、前期调研阶段(年5月1日-年5月31日

主要工作: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选择考察路线,组织规划编写人员到全国规划编制较好的省、市及同经济类型的城区考察,同时进行本辖区内全面调研,收集整理基础资料,着手进行编制前期工作。

第三阶段:完成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编制阶段(年6月1日-年9月30日

主要工作:研究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完成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草案。重点做好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规划衔接和论证工作。

第四阶段: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编辑“十二五”规划效果(年10月1日-年12月20日

主要工作: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按顺序广泛听取意见、进行论证,经区委、区政府审定后,提交区人代会审议。区政府根据区人代会审议意见进行修改后颁布实施。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专项规划审查、汇总、编辑出版全区“十二五”规划和研究成果。

五、工作要求

一掌握全局,理清思路

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关系我区未来久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需准确地判断“十二五”时期我区所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国内先进乡村的发展经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清思路,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努力破解我区经济社会中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政策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体现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规范顺序,加强衔接

编制规划要参照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顺序来进行,严格遵循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法制性和规范性,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质量,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全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其他各类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起着统领作用,编制时要注重与已起草或实行的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做到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部门和行业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保证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投资安排以及政策措施能够有机对接。同时还要与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区域空间开发中的总控性地位,严格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及开发管制原则,建立规划协调衔接机制,保证各类规划相关内容衔接一致。

三发扬民主,公开透明

规划编制各个环节要采取多种方式,保证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规划前期工作中,要广泛吸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重大课题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广开言路,开展建言献策活动;规划思路、草案形成后,要主动向社会各界公开征询意见;要建立健全规划专家评审论证制度,形成规范化的规划民主决策机制。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范文6

关键词:沿黄经济带 经济政策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19-02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9个省区,蜿蜒5400多公里,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1/3,人口约占全国的1/4,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革命圣地的密集区,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拥有全国2/3的煤炭资源,70%以上的天然气资源。沿黄经济带辐射黄河沿岸100公里范围,其形成和崛起将成为我国贯通东西、接南联北的重要通道和节点,也将缔造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新引擎。

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演变

从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格局的演进经历了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四个主要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均衡发展战略贯穿始终。同志提出“生产力平衡分布论”理论,主张为了实现工业全国的平衡,工业要偏向内地发展,并与沿海工业并举。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区域经济政策向东倾斜,梯度推进。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化,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战略主题是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同时开始强调要兼顾中西部地区发展,讲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引导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再次发生巨变。区域经济政策转向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的重点由东部逐渐向内陆地区展开,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主体功能区等战略。中共十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思想,通过顶层设计、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区域发展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急切需要继续且不断的发现和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黄河区域先天的经济战略区位和独有的能源资源禀赋,必将成为国家新的经济战略区域,建设沿黄经济带也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建设重点北移西进的必然趋势。

二、国内经济带政策借鉴及启示

党的十之后,我国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打造中国的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经济带构建思路(孙久文:《区域发展观新内涵》,《人民论坛》,2014.5.20。),对于目前已经逐步形成的经济带和正在起步的其他经济带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之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横贯我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鉴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经济和战略作用,国家自上而下非常重视其建设规划和布局。早在2012年12月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了“湘鄂赣皖”四省联袂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政策主张。2013年7月,国家领导人在湖北调研时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自此,长江流域的开发正式被国家层面提上议事日程(《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远洋航务》,2014(10))。9月23日,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共同召集《推动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指导意见》起草动员会议,强调了长江经济带开发的战略定位和创新发展思路(吴学安:《长江经济带奏响区域经济发展新乐章》,《上海经济》,2014(7))。2014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至此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2014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要完善区域政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随着后续具体政策的持续推出,有望与京津冀地区一起成为一南一北两大重点发展区域。

2.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我国提出将要重新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寻求和打造可以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再次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把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重点工作。西部各相关省份加紧布局,陕西、新疆、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已开始着手研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一带一路”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必将重构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我国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将继续延展铺开,从顶层战略构想步入务实合作阶段。

3.珠江―西江经济带。2008年,广西提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提高通航能力,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抓紧研究制定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李秀中:《珠江―西江经济带获批在即》,《第一财经日报》,2014.05.29)。随后,广西先后编制了《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西江黄金水道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和《西江岸线利用规划》3个规划。2012年,广西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为争取《总体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奠定基础。2013年国家领导人在广西调研时表示,同意把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7月,广西和广东两省区启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之后,国家发改委组织调研团到广西和广东考察,对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进行了修改。2014年7月,国务院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重要增长极。

4.辽宁沿海经济带。辽宁沿海经济带是在辽宁沿海地区划分的经济发展区域。在2005年,国家明确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时,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五点一线”开放开发战略,并积极谋求国家更大的政策支持。之后,国家发改委联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20多个部门组成调研组,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展实地调研并明确表态:从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和有序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完全必要的(魏亚男:《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渤海大学学报》,2010(5))。2009年7月1日国务院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沿海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并争取到一系列的政策优惠(韩飞:《基于SWOT方法对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商业经济》,2010(6))。

纵观国内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不难看出: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发展阶段是经济带发展的基础。二是国家发展战略和政府规划是经济带发展的前提条件。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谋划和安排,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综合部署,是建设经济带的基本依据,直接关系经济带总体功能的有效发挥。三是政府的优惠政策是经济带发展的保障。国内主要经济带在发展过程中均享受到了资金、土地、人才、技术创新、产业聚集等方面的优惠,力争国家政策支持是经济带发展的捷径。四是地方政府的协调合作机制是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带的形成并非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单打独斗,而是不同地区的协调和联动合作。构建经济带,各地方政府首先要打破地域限制,消除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转变职能,达成合作共识,形成经济联合体,建立区域合作和利益共享等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三、建设沿黄经济带政策建议

1.建议实施沿黄经济带发展战略。建议将沿黄经济带中远期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部署,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和支持政策。将短期的发展建设纳入国家和沿黄各省市“十三五”规划中,进行统筹规划。建议国家组建中央各有关部门牵头、沿黄各省市参加的规划建设工作委员会。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政策,尽快编制《沿黄经济带发展规划》,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整合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现有各项政策,优化配置政策资源,构建合作协调机制,进一步激发沿黄经济带发展潜力,实现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

2.将沿黄经济带作为能源“先行先试”试验区。沿黄经济带地处我国中部、能源资源丰富,工业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革命历史辉煌,拥有贯通东西南北的区位优势。沿黄经济带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是全国能源资源富集区,四省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50%,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走廊核心区。沿黄经济带还被称为“华北水塔”,具有明显的水资源富集优势,每年可开发水电装机约为651.2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80亿千瓦时。由于沿黄经济带水资源与能源矿产资源的分布基本一致,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优势,有利于沿黄经济带发挥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组合优势,有利于发展煤―电―铝、煤―焦―化等循环经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造国家新型能源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为此,建议将沿黄经济带作为能源“先行先试”试验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煤电一体化改革试点区、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和深化改革试验区、国家中西部新型城镇化的试点区、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等。

3.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增强沿黄经济带的发展凝聚力。在矿产资源方面,按照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构建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补偿机制。从开采前防范性补偿、开采中的即时性补偿、开采后的恢复性补偿三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补偿,最终实现资源开采成本的完全化。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将沿黄经济带列为采煤沉陷区治理试点区域,支持探索治理模式和制定采矿生态补偿制度,将采空区治理和生态恢复纳入煤炭企业生产成本,阻止煤矿采空区的增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在交通建设方面,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优先考虑和倾斜。加快物流体系建设,将物流业纳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水利建设方面,根据黄河中下游蓄水、防洪、排沙的迫切需要和可开发而未开发水能资源高度集中于本区域的特点,建议加快推进黄河中游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形成梯级开发利用的水利枢纽集群。

4.加强沿黄经济带各省市的区域联动与合作。区域联合与合作是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实践基础。要建立多层次的区际联动机制,加强区际横向联合,促进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合作,多赢发展。在区域合作方面,加强沿黄各省区联系,建立经济合作平台,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沿黄经济带综合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沿黄各省区的主要领导并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探索跨省域发展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沿黄各省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5.推进沿黄经济带全面创新。解放思想、树立市场化意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增强市场经济活力。树立机遇意识、共同发展意识。沿黄经济带发展必须实现共同发展,全流域各省、各市都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树立创新意识,通过思想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业创新,带动沿黄经济带区域以及中部经济区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基金项目:《2014年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研究课题》(ZDA201408)]

参考文献:

[1] 魏亚男.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2010(5)

[2] 韩飞.基于SWOT方法对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0(6)

[3] 孙久文.区域发展观新内涵[N].人民论坛,2014.5.20

[4] 李秀中.珠江―西江经济带获批在即[N].第一财经日报,2014.5.29

[5] 卜凡.6300亿重金打造西江经济带广西主动融入珠三角[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8.25

[6] 岳德虎.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广西高职发展探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4(10)

[7] 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远洋航务,2014(10)

[8] 中宁.五点一线变为国家战略带[J].东北之窗,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