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语法总结范例6篇

考试语法总结

考试语法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大学新生英语分级考试 Gitest III软件 项目分析

1.引言

大学新生英语分级考试是我院为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新生制定的英语技能水平测试。测试的目的是衡量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为后续的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依据。考试试卷的设计、考试的实际实施、评分标准的统一与否对于能否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能力都有影响。因此,我抽取2009级90名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新生的试题,采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设计开发的Gitest III软件对该份分级考试试题的100道客观选择题(其中听力15题,阅读理解20题,词汇语法题40题,完形填空题25题)进行项目分析,包括平均分、难度、区分度、信度等各项数据和效度分析等,以检测试题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在保证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对以后的分级测试命题和设计有所帮助,从而提高测试质量。

2.理论依据

2.1信度

“测试的信度,指它的结果分数对受试者的表现而言的可靠程度……具体说来,就是代表分数与试题,及试题与受试者(test population)的关系”。[1]45为了保证测试的信度,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到测试的数量与质量、测试的实施与试卷的评阅。[2]首先在数量上,语言测试应该有足够的数量来保证测试点的覆盖及测试抽样。其次在质量上,考试结果的分数分布应该是正态分布,大多数在中间水平。至于评分的信度,应该保证评分员与评分员之间保持一致,每个评分员自身也要保持前后一致。因为该份分级测试全部题目均为客观选择题,评分信度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因而可以得到保证。

2.2效度

“语言测试的效度,亦称有效性,指测试所考的,是否就是所要考的,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是考了目的所要考的”。[1]49效度分为内在效度、外在效度、使用效度和超考试效度。其中,内在效度是指测试本身的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前者是指测试是否考了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后者指考试的原则理论的效度。结构效度是所有的各种效度之本,决定了整个考试的性质。[1]49-56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该份分级考试试题的结构效度。

2.3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指的是应用统计学得出的结果来描述测试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项目难度以答对题目人数的百分比表示,而项目区分度则表示被测试者具备的所要测试能力的大小。项目分析的结果用以修正一次测试,通过对不合格项目的修改或删除可以增加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我所作的项目分析是根据李莜菊定下的标准进行的,[2]125答对率(facility value,p)、难易度(the difficulty level,pd)和区分度(discrmination index,R-Bis)都有使用。答对率是显示考试的总人数中答对某题的比例。一般来讲,答对率值应该在0到1的范围之间,理想值是0.5。难易度值的范围在1到25,理想值是13。值越小,题目就越容易。如果值达到9或更低,就说明84%的受试者答对了题目。如果值达到17或更高,说明只有16%的受试者答对。区分度是这个题目区分性能的量度,即这个题目正确鉴别不同受考者在所考目标方面的能力。区分度值的范围在-1到1。一道题目的区分度值达到0.3就算符合要求,0.4是理想值。如果低于0.3,那此题目就需要修改或者舍弃不用,而且这样的题目量要控制在总题数的5%以下。

3.结果与讨论

3.1信度分析

整份试题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试题的全部100道客观选择题的平均分为67.40,有67.4%的题目做对了,说明这是一个难度中等的测试。标准偏差是7.40,而预期的标准偏差应该是14.06,说明分数比较集中,分布比较窄。分数的分布呈负偏态,偏态值为-0.54,表示得分高于规定平均分的人数超过了50%,说明试题总的难度比理想难度低。而峰值为1.65,表示峰比理想的峰高尖,说明分数过分集中在中段。一般说,一个考试偏态值和峰值能控制在-1到1之内,便算其分数基本符合正态分布。[2]124因此该试题的分数没有符合正态分布。信度指标R11值为0.74,aValue值为0.56,未达到李筱菊要求的理想值0.9和0.8,[2]128说明整份试题的信度不高。

语言测试的结构效度可以用相关分析及因素分析来验证。根据李筱菊所定的标准,如果相关系数达到0.4,那这两个部分就是相关的;如果相关系数能达到0.5或者以上,那就说明显著相关。[2]129从各大题的相关分析得到试题的四个部分听力、阅读理解、词汇语法和完形填空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2、0.54、0.76和0.77,显示这四部分与总分高度相关,表明考生对大部分试题的作答影响着最后总分的高低。但是,各大题之间都没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15到0.28之间。试卷中两部分之间的低相关常常被片面地认为是因为这两部分检测了考生不同的能力技巧,实际上两部分之间的低相关可以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Oller(1979)指出,试卷两部分的低相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原因:1)对于考生来说,其中一部分试题太容易了或者太难了,因而导致这一部分试题的结果不可信;2)两部分试题的信度值都不高;3)其中一部分或者两部分试题都没有检测应该被检测的能力技巧,即测试结果无效;4)试题的效度值不高。[3]56

从表3可以看出,听力理解部分的信度值较低,只有0.33,这可能是该部分与其他大题低相关的原因。阅读理解部分的信度值也不高,只有0.41,而且答对率为0.73,可见阅读题过于简单而且信度不高,因而解释了该部分与其他大题之间的低相关。词汇语法部分需要修改的题目多达19道,占了需修改题目总数的70%,造成这部分区分率较低,只有0.34,这或许解释了该部分与其他大题之间的低相关。

综上所述,各大题之间的低相关可能是由于有些部分的信度值很低,也有可能是有些部分的难度低,我们需要作深一步的研究,探讨考生试题的解答过程,[4],[5],[6]以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另外,因素分析也验证了该份试题的结构效度,结果如表4。通过对试题潜在因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到试题因素1的总负荷量是26.72%,另两个因素负荷量分别为3.68%与1.98%,低于10%,因此这两个因素可视作为无意义。[1]130完形填空部分在第一个因素中的负荷最大(0.604),其次是词汇语法(0.560)。由于这两部分侧重于测试考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知识的运用及句子层面的理解能力,因此因素1是词汇和语法基础知识,以及句子层面的理解。考虑到该试题只有一个有效因素,那么这份试题在测试词汇和语法这方面的语言知识与句子理解的语言技能方面有较高的效度,但现代语言测试理论认为单是语言知识并不足以让人们使用语言,此试题忽略了其他语言技能,因而可以说其效度是较低的。

根据项目分析得到试题难度和区分度来看(见表5),这份试题中等难度、容易、非常容易的题目数量达85道,占题目总数的85%,超过了标准分布率80%,特别是容易的题目多达45题,占题目总数的45%,远超过了标准分布率15%,说明这份试题倾向于容易。此外,符合要求(区分度≥0.3)的题目仅为73道,不合格题目有27道,占题目总数的27%,远超过了5%的标准。在27道不合格题目中,听力题有3道,阅读题有3道,词汇语法题有19道,完形填空题有2道(见表3),这些题目需要修改或者直接淘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经过分析总结出需要修改的题目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第一,有些题目难度不够,区分度低,无法有效反映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从而无法区分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题46“46.We went to the airport to ?摇?摇?摇?摇 a friend who was leaving for New York.A) see off C) come across B) take over D) look up”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二,问题出在答案项上。有的题目出现两个选项是正确答案,而有的题目却没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答案。这类题如题49,56,68等。“49.The school team has won five ?摇?摇?摇?摇 games.A) running C) successive B) continuous D) uninterrupted”“68.Few came to the classroom than I ?摇?摇?摇?摇.A) expect C) have expected B) was expecting D) expected”。第三,问题出在干扰项上。有些题目的干扰项干扰作用太强,以致太多考生选错。题14,51,60,63存在这样的问题。

4.结语

通过对试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测试分数上看,分数没有呈正态分布,信度指标值没有达到理想值,因此试题的信度不高。2)试题没能测试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能力,考察面较窄,因此效度不高。3)试题难、中、易题目搭配不合理,容易题目偏多,需要修改和淘汰的题目过多,以致试题区分度不高。

本文只是对试卷进行了统计性的分析,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仍然需要从其他方面对试卷进行全面分析来论证上述结论,但是,从本次分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值得试题命题者思考的。客观选择题考卷的设计者,在完成试卷的设计后应进行试测,试测完后进行题目分析,然后审改,审改之后再用于正式考试。同时,应从每道题的三个质量指标:答对率、难易度和区分度,以及每道题目的每个选择项的三个质量指标:人数、平均分、区分度来判断每道题的总质量指标,[2]220从而满足信度和效度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有效、可信地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莜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Oller,J.Language Tests at School:A Pragmatic Approach[M].London:Longman Ltd.,1979.

[4]葛福东.语言测试的信度、效度与题型关系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黄沐云.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效率的因素和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考试语法总结范文2

自1952年全国实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来,高考英语已经历了60多年的岁月。1998年,广东省成为我国第一个高考科目的改革试点,“3+X”中英语试题首次对英语听力进行测试。1999年广东省正式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英语试卷(含听力部分)。2000年1月25日,教育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外语科中逐步增加听力考查的通知》,该文件制订了逐步推进在高考英、日、俄语等外语科目中增加听力考查内容的计划。2001年含英语听力测试的试卷在全国18个省市使用,到2002年已经全面铺开。但是,由于2004年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中大小事故(如电磁波影响听力音效、供电中断、环境嘈杂等)的影响,社会各界对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的公平性产生质疑。迫于形势,教育部出台高考外语听力测试从2005年起不再作全国统一要求,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是否实施以及是否计入总分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2005年,辽宁、河北、浙江等省份取消了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内容;山西、海南等省份采取了“考听力但不计入总分”的考试方式。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这样的英语听力政策迫使许多学校放弃了高中阶段的听力教学,极大限制了学生英语听力学习与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分析山西省2005—2008年①的高考试卷,山西省高考英语听力成绩合格考生比例从49.52%(2005),49.79%(2006),47.22%(2007)降至35.97%(2008)[1]。分析不同政策背景下的学生对英语听力的自信程度,结果是:将听力分数直接计入总成绩的学生最为自信,其次是将高考英语听力分数作为报考语言类院校参考的学生,最后是未参加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的学生[2]。这一切都引起了教育工作者与语言研究者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发展的担忧,他们呼吁重新恢复英语听力测试。

许多省份的教育部门宁愿承担巨大压力,也坚持在高考英语测试中增加听力。2012年的全国高考19套英语试卷(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新课标全国卷和16套自主命题省市试卷),除全国卷Ⅱ的甘肃、贵州与自主命题的四川与陕西没有进行听力测试外,其余省市均对英语听力进行了考查,区别在于:是将英语听力测试分数直接计入英语总成绩还是仅作为报考语言类院校的参考成绩。自2005年至今,山西省目前的政策导致学生英语听力水平骤降的真实数字已经警示我们不改革政策的可怕影响。教育工作者与语言研究者再一次呼吁山西省教育部门重视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的地位,积极调整高考英语听力考试政策。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为山西省英语听力测试改革提供佐证。

一、研究设计

1.理论框架与调查工具编制

笔者以Alderson与Wall[3]提出的语言测试对于学生四个维度的影响为主要理论依据,进一步参考Heaton[4]、Prodromou[5]、Alderson与Hamp–Lyons[6]、元鲁霞[7]等的研究成果,同时与山西省太原市英语教研员进行了多次访谈与交流,最终编制了具有较高内在效度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与测试题型,共18道选择题与1道开放式简答题。

2.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根据分层抽样的研究方法,我们对山西省太原市省级示范高中(2所)、市示范高中(2所)和一般高中(2所)的550名2012届高中毕业生实施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545份,有效问卷543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8.7%,高回收率与科学的抽样方法都增强了调查研究的外在效度[8]。研究结果采用百分比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我们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平均分(百分比)统计方式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对本研究中提出的两种不同政策的态度;(2)学生如何看待英语听力测试与英语学习的关系;(3)学生对听力测试题型现状的看法。

1.学生对听力测试政策态度的现状调查

针对高三学生是否认可将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成绩仅作为报考语言类院校的参考分数(以下简称“政策一”)调整为直接计入高考英语成绩(以下简称“政策二”),543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59%的学生愿意将目前的英语听力政策改变为政策二,而40%的学生不同意这样的政策性调整,另外1%的学生抱以无所谓的态度。在40%选择“不同意”政策调整的学生中,有超过89.9%的学生希望取消听力测试,12名学生希望保持现有听力政策,剩余10名学生没有作答。

543份有效问卷中,66.11%的学生认为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对学习产生的正影响大于负影响,31.30%的学生认为听力对于英语学习没有影响甚至是有消极影响,2.58%的学生没有填写。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意高考英语听力改革并且认为听力学习会对英语学习产生非正影响的学生的真正想法,我们随机抽取了10名学生进行访谈。其中,访谈到4名选择希望取消听力测试并且认为听力测试会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非正影响的学生。这4名学生认为“如果将高考听力成绩直接计入总成绩,在考试压力下,课业量一定会增加,学生的学业压力也一定会增大。教师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会使用较极端的教学方式,如机械枯燥的听力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会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他们希望高考英语考试取消英语听力测试部分。

Hughes认为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是“伙伴关系”[9],没有听力测试的高考英语考试无法对英语课程改革产生正反拨作用[10]。教育研究者、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及教育部门也不会同意取消听力测试。并且,受调查的高三学生大多数支持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认为将英语听力直接计入总成绩的方法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起到积极影响。而对改革产生疑虑的学生及教师,探究总结出积极有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一定会消除他们的顾虑。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测试的正反拨作用,为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提供最大支持。

2.不同听力测试政策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我们通过多选题形式调查543名2012年的毕业生,分析不同政策会对学生英语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

(1)学习目的

在政策一的背景下,96.39%的学生学习英语听力是为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其次是为了考上大学,再次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喜好。在政策二的背景下,以考大学为学习目的的学生骤增至76.8%,跃居第一位,而以掌握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为目的的人骤降至33.3%。出于个人兴趣而学习英语听力的,在两种政策中变化不大,仅减少0.017个百分点。

以考大学为目的的学习必定会阻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不能断然下此结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高考以一种相对公平的考试形式发挥着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但是,当教师和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而进行被迫教学与学习,长久看来,不仅不符合可持续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原则,还会对一些“谈考试变色”的学生产生“谈英语也变色”的影响。如何发挥考试的正反拨作用,本研究认为科学、合理的英语听力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满足教师、学生以考入大学为目的的教学与学习,还能够完成更多的教学与学习目的。对此,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进行了调查,完成了数据分析。

(2)学习内容

问卷调查学生在两种政策下会选择哪些听力材料作为听力学习内容,选项涉及课文、教师自编辅导讲义、针对高考英语听力的课辅与其他材料(如英语广播、音乐、电影等)。政策一与政策二的数据统计结果都将“直接针对高考英语听力的课辅材料”列为学生学习英语听力内容的首要材料。这反映出政策的导向作用,即高考英语听力政策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极大。学生们在两种不同政策背景下,选择变化最大的是对于“课本的重视程度”。结果显示,在政策二的影响下,学生对课本的重视程度增加了近两倍。而对教师自编的辅导讲义与英语广播、英语原声电影等其他材料,两种政策中学生的选择变化不大。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选择变化的原因,我们随机访谈10名学生。访谈结果反映出国内高考英语听力市场缺乏高质量的英语听力材料,导致学生在政策发生转变时只能将选择范围缩小到针对考试的试题与课本上。学生对听力材料的需求与市场所能提供的有限听力材料出现了供求不平衡的关系。这不仅需要教育研究者大力探究英语听力教材设计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教材与教辅专家们根据理论知识编撰出高质量的英语听力材料,更需要教育部门在政策转变前期积极推动前两者的顺利合作,为高考英语听力政策的转变提供良好的过渡环境。

(3)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选择受限于学习目的与学习内容,在以考试为目的,以测试题型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背景下,要求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就比较困难。问卷调查中,多数学生都是通过一遍遍机械训练的方式听高考题型与课文内容来学习的。少数学生是通过听课外材料、广播、音乐、电影等方式训练听力的。为了让学生了解丰富的听力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在提供多样的听力材料的前提下教授听力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学习方法。

高考英语听力的不同政策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听力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如何在政策过渡与转变时给学生带去更多积极影响,除了上文提到的策略与方法,我们还应该在政策的具体实施前期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听力测试题型现状调查

听,作为人类交际生活中最真实、生动、活跃的形式,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综合我国主要英语听力测试试题(例如NMET、CET-4、CET-6、GRE、TOFEL、IELTS、PETS等),以下六种听力测试题型颇受国内外语言测试机构的青睐(见表1)。

每一个题型因使用的对象范围、测试目的不同,只有结合测试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才能够达到语言测试的预期效果。我国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与填空题,测试形式有短对话、长对话和独白。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通过多项选择的形式对学生最喜欢的听力测试题型与学生认为最能有效检测出英语听力水平的题型进行了调查。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最喜欢的听力测试题型的前三位是:多项选择、图画测试、正误判断测试,而其中的图画测试是学生认为最不能够检测出听力水平效果的测试方式。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听力测试题型的前三位是:问答形式测试、记笔记和总结大意、多项选择,而其中的记笔记和总结大意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测试方式。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550名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对学生听力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学生支持山西省调整目前的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政策;(2)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显而易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3)用多样化的听力测试题型满足学生学习与教学评估的双赢;(4)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存在其他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本研究提出相应建议。

1.对高考听力政策调整的建议

基于学生的支持与两种政策对学生英语听力学习产生的不同反拨效应,我们建议山西省教育部门调整目前的高考听力测试政策:将高考英语听力成绩作为报考语言类院校参考的政策调整为直接计入高考英语考试成绩的新政策。

2.对英语听力学习与英语听力测试试题的建议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听力学习的目的,丰富听力学习内容,提供多种听力学习方法与策略,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健康持久的英语听力学习环境。其次,教育研究者应该将相关的理论研究更快、更科学地应用于高品质的英语听力材料的开发,为学生提供英语听力内容与方法服务。最后,在英语听力试题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的地区采用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听力试题与录音磁带;条件成熟地区,可以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完成听力试卷的编制。试题的内容要贴近生活、实用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听力欲望,试题的题型不能单一使用,要结合不同题型的特点综合使用。学生对听力测试题型的喜好态度为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与教材教辅设计人员提供参考性建议。

3.对其他亟待解决问题的建议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听力设备的抱怨较多。关于完善听力设备方面,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增加专门的听力教室,各级负责高考的部门要在考前对听力设备进行检测与维修,使因听力设备故障而引发的事故率降到最低。另外,目前多数省份的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是一考定终身的制度,缺乏灵活性。我们可以向浙江、天津、云南等地学习,将听力与笔试分开进行,考生在规定的英语听力测试日期内任意选择某一次或者两次考试,报考听力成绩较好的一次;也可以探索更有效的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方式。

注:①2008年为高考英语听力成绩不计入总分正式实施的那一年。

参考文献:

[1]平克虹.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17-18.

[2]范欣欣.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1.

[3]Alderson, J. C. ﹠ D. Wall. Does Washback Exist? [J].Applied Linguistics,1993, 14(2).

[4]Heaton, J. B. Classroom Testing [M]. Harlow: Longman, 1990.

[5]Prodromou, L. The Backwash Effect: From Testing to Teaching [J]. ELT Journal,1995, 49(1).

[6]Alderson, J. C. ﹠ HampˉLyons, L. TOEFL Preparation Courses: A Study of Washback [J]. Language Testing, 1996, 13(3).

[7]亓鲁霞.NMET的反拨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8]Creswell, J. W.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 Boston: Pearson, 2012: 159.

[9]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3.

考试语法总结范文3

【关键词】德福考试 培训方法 中德合作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9-02

一、引言

德福考试(TestDaF)全称为 Tes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作为外语的德语能力测试),是德国德福考试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出的德语语言考试,主要面向那些想赴德留学深造或进行科研交流的非德语国家人士,被德国所有大学和高校广泛认可作为大学录取学生的德语能力的有效证明。随着德福考试在全球开设考点的增加和其规模的壮大,德福考试被越来越多准备赴德的人士所接收,也渐渐成为了最标准、最权威的赴德语言考试。对于与德合作办学项目它也是外国学生必须达到的语言标准,入学凭证之一。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DSH 等德语其他语言考试。所以分析和探讨德福考试的备考培训方法对于中德合作项目势在必行,而了解中德合作项目德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是分析和总结这种培训方法的第一步。

二、中德合作项目德语教学的特点以及要达到的目标

(1)德语在这里是作为第二外语被学习的,不是学生的主修专业。学生在中德合作项目中都有自己选择的专业,一般比较受中国学生欢迎的专业有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计算机、经济等等。在他们接受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德语这门第二外语课程,而且德语学习是从零基础开始,课程量也不是特别集中。这使项目学生的德语基础不如德语专业的学生好,德语的课程安排也不如业余德语学习者在培训机构接受的德语课时集中。

(2)中德合作项目的中国学生必须通过德福考试,才能赴德完成学业。因为中德合作项目有德福考试的硬性要求,所以在学习德语的后期,德语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德福考试,所以德语教学有应试化的特点,应需求也会专门开设德福备考培训课程。

(3)德语教学要使学生能适应到德国之后的学习生活。因为中德合作项目的学生按照学制是要到德国去学习生活一段时间的,所以他们所学的德语必须能让他们适应于德国的学习和生活,也就是说必须实用,而且还要有利于交际。这也就要求日常的德语教学注重听、说,是实用性的教学。

三、针对中德合作项目学生的德福备考培训方案

德福试题是由德国德福考试学院集中命题和阅卷,作为一种标准化考试,可以很好地考查速读能力、自由表达能力等。德福考试所有的内容和任务都与科学、社会、高校及大学学习息息相关。测试内容由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个部分构成,成绩分别分为3、4、5三个等级,满分20分。因为中德合作项目学生之前只在国内只进行了两到三年的非专业德语学习,所以德语基础还比较薄弱,德语语言能力不够强,德语运用和交际能力还有所欠缺,相对于德福考试,学生的德语词汇量还不够,所以在总结分析上述情况之后中德合作项目的德福备考培训最好分两块同时持续进行,以此来巩固加强学生的基础德语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德语听说读写运用能力,适应德福考试。

1.日常教学继续深入进行,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

在这个部分教学应当由中教和外教共同承担,可以共用一本B2等级的德语教材继续对学生的德语进行基础的训练。如《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中级Ⅱ》,《新标准德语强化教程(中级)2》。这两本教材都是话题丰富,内容详实的高级教程,前者注重阅读和语法,贴近德福考试,可以是德福训练的一个预备教材,后者强调德国日常学习生活,注重词汇和听说,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德语教材的基本学习,继续积累德语的基础词汇,了解德国的日常学习、生活, 加强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在这一环节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之前没有很好掌握的语音,语法点和语言学方面的学习技巧进行强化和补充。例如一些容易弄混淆而且很重要的知识点:德语字母s位于单词不同位置的发音可以是[z],[?蘩],[s]或者[ts](例如Satz[zats]、sprechen [?蘩p`rε?εn]、Stadt [?蘩tat]、Obst [?蘅pst]、nichts [ni?ts]);被动的不同表达形式(例如werden+PⅡ、lassen sich+infinitiv等);第一、第二分词做形容词的用法(例如ein kaufendes Buch一本买的书;ein von mir gekauftes Buch一本被我买来的书);动词的名词化(produzieren和Prodution、untersuchen和Untersuchung);动词短语和名词短语的相互转化(Antwort auf+A和 antworten、 Teilnahme an+D和an+D teilnehmen);动词和介词的固定搭配(例如 sich für+A interessieren对……感兴趣、sich an+A gew?hnen适应于,习惯于)以及功能动词的用法(in Ordnung bringen、zur Verfügung stehen)和不同词缀(例如hin?鄄, her?鄄, ab?鄄, aus?鄄) 的含义。这些都对学生理解德语词汇和复杂句子,加强口语和写作表达有一定帮助。在此基础上中教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德语听说读写能力,尽量在课堂上多用德语授课,用德语与学生交谈,让他们针对每一个学过的话题(如课外生活、旅行、约会、买东西等等)都做到能说、能写。外教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图表描述和议论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国学生很不擅长的,应该要加强学生的逻辑性和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总结表达得体的描述、议论语言)的口语和写作训练。通过此类基础学习可以使项目学生查遗补漏,德语基础也能得到一个巩固和加强。这一部分的具体教学应该是和之前的教学活动连贯起来的,教学时间应该由代课老师根据不同项目的学制和自己的课程安排而定。

2.进行德福专项训练。

在这一部分中教和外教也可以分工进行,中教负责阅读、听力,外教进行口语、写作的辅导。对项目学生采取中、外教联合授课教学模式是希望学生在学好德语的同时能更好的了解、适应德国的学习、生活,能运用德语自由沟通交流,同时也利用中、外教各自的优势来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德福考试。教材的选用可以是多本教材综合使用,如《德福考试高分突破》、《新求精德福备考教程科普知识听力训练》、《德福备考核心攻略与模拟试题》、《德福考试全真试题》、《德福考试高分指南》、《德福备考教程》、《德福考前必备词汇》等。训练的时间长短主要根据学校项目规定的学制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而定,因为项目学生的德语课程不是特别集中,平时他们可能还有其他的课程要同时学习,所以德福考试培训的时间一般不能少于三个月,一个学期或一个半学期效果可能更好。专项训练主要分四步进行:

(1)通过老师和德福考试官网的介绍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何为德福考试。这包括认识到德福考试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的侧重点;德福考试的考点情况,考试时间,考试时长,题目类型,难易程度,通过情况; 对考生德语水平的要求以及通过德福考试对学生的用处和德福考试的优势。

(2)总结德福考试可能出现的话题分单元授课,使学生更熟悉德福考试。德福考试中常出现的话题有很多,最主要包括德国的高校改革与学习生活,德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婚姻、就业、养老、行业发展,能源与环境,气候与自然灾害,新媒体与交际,跨文化学习、留学,新科学技术,医学和动植物学等等。在这里教师运用好教材,收集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用的教材是《德福备考教程》,因为这本教材是分话题单元整理的,材料也都时效新颖。此外,教师应该从其他多本备考教材上把不同类型的文章,图表或者题目按照不同话题分类总结收集,用来给学生分单元授课。同时帮助学生总结每个单元的常用、重点词汇以及其用法,让学生在分单元学习的同时也掌握了每个话题的基本词汇和基本背景知识(例如在讲解动植物这个话题上就要对动植物的分类,光合作用,动植物对人类科学的贡献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用德语进行介绍,并把各种动植物分类的德语名称进行总结,让学生认识;对能源的讲解要从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两方面入手,使学生了解这两种能源都具体包括什么,他们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对环境都有什么影响,旗下分类的各种能源大致是怎么形成的等背景知识,然后对各种能源的名称和其产生的影响等这些德语词汇进行介绍,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德国网站上时时搜索一些新鲜的文化、社会话题以及科普知识来丰富补充备考教材(如德国的节日,德国的政治经济动态,德国的大学校园新鲜事,德语的流行词汇,德国的新科技发展等)。

(3)针对德福考试的不同题型展开专项训练。在这里教师应分析德福考试听、说、读、写四部分中的各种题型,如图表描述、观点的表达和议论、话题的过渡和引入、排列组合式阅读、细节搜索式阅读、采访式听力、对话式听力、报告式听力、判断式听力、记录式听力、电话中的口语表达、学术报告式的口语表达、建议式的口语表达等。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深入剖析和分类,例如在图表描述中把图表分类成柱状图、线形图、蛋糕型图分别来讲解,对描述图表的步骤进行一一解读,分为标题、出处、出版时间、内容总述、图表描述的细节和数据、图表表现出的现象总结,总结每个部分常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为学生一一讲解,并让其依次练习。其他题型也可仿照分析图表描述的方式来讲解。

(4)在专题学习的同时配合大量的德福考试练习题和德福模拟考试。这一步是强调了应试技巧与题海式训练,这是我们中国教育所熟悉的备考方法。教师通过总结备考材料,结合自身实际德福考试经验以及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汇总适合一个班级的德福考试技巧,例如,给学生提供或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他们的口语以及写作模版,提高他们分析、解读听力和阅读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根据背景知识、熟悉词汇和文章感彩推测问题答案的能力,训练他们搜索信息、概况信息的能力等等。教师还应该多收集总结一些能够锻炼学生德福备考能力的语法、词汇、听力和阅读练习,用于加强巩固训练。此外,收集每年三次的德福考试真题,了解德福考试趋势和动向(例如听力第一题和阅读第一题的难度都有所加强,而且这两题也是中国学生得分的关键,科技类话题出现频率增大;作文会更多偏向于开放性问题和意见,而不是目前大部分书上出现的两种观点支持一种的题型;口语不会改成由考官来面试,主要是因为由真人评价主观性的东西会多,评分反而更难)以及整理出大量时效性的模拟题都是至关重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在模拟训练中了解考试,熟悉题型,找到考试的感觉,运用好老师传授的考试技巧,进一步适应这种高强度的考试类型和模式。

还要引起教师重视的是,教师在德福培训当中的知识传授方法,课堂组织模式以及对学生应试心理的辅导也都会对学生德福考试的结果产生影响。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资源、设备,学生情况和每堂课的德福教学目标做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口语课堂,为了能模拟德福口语考试机考模式,节约课堂时间,可以通过电脑播放录音,控制每道口语考试题时间,学生集体开口答题,并把各自的答案录在自己的手机里,之后再公放手机里的音频,老师和其他学生通过听来指出公放音频学生的用词,发音,流利连贯程度,表达方式,语法错误等口语问题,帮助学生改进、提高口语水平。

四、结语

德福考试对众多的赴德学生和社会人士都是必过的语言关,它的培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随着国内中德高校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对适应项目的德福备考培训方法的研究也就越来越迫切。在这里我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针对项目学生特点粗略的谈了谈对中德合作项目德福培训方法的一点体会,提出了基础深入教学和德福培训并行,中教和外教分工,强调培训技巧的方法,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同时也需要我们德语工作者共同努力去解决问题和矛盾,在不断地前进中找到更好的德福考试培训方法,为提高中国学生的德语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Beate Geist. 德福考试在中国[J]. 德语学习, 2008,(5)

[2]Clamer, F. R?ller, H. Welter,W. übungsgrammatik für die Mittelstufe [M]. Troisdorf: Clamer Friedrich,1992.

[3]Althaus, H. Forschungsaufgaben[DB/OL]. http://testdaf.de/institution/tz-public_aufgaben.php

[4]Jacqueline, Gutjahr. Jin, Xiufang. Tang, Ruoxing. Xu, Qin. 德福备考教程[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韩巍. 德语“德福”考试模拟试题集[Z].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考试语法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日语能力考试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一、日语能力考试简介

日语能力测试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及其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自 1984年起分别在日本国内和国外举行的世界性日语考试,以测试母语为非日语的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认定其日语能力为目的。成绩合格者由国际交流基金以及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发放相应级别的日语能力认定书,即我们所说的日语等级证书。这一考试于 1987 年首次在我国举办,1993 年开始面向全社会推开。

国际日语能力考试分为四个级别, 即从一级到四级。四级最低,一级最高。四级水平要求掌握初步的语法,100 个左右的日语汉字,800 个左右词汇,能进行简单会话,能读写简单的句子及简短的文章;三级水平要求掌握基本的语法,300 个左右的日语汉字,1500 个左右词汇,能进行简单会话,能读写简单文章;二级水平要求掌握较高程度的语法,1000 个左右的日语汉字,6000个左右词汇,能进行一般性的会话,具备阅读和写作能力;一级水平要求掌握高程度的语法,20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10000 个左右词汇,除能够进行社会生活方面的会话外,还要具备能在日本大学进行学习、研究等的综合能力。四个级别的考试分别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文字与词汇;二是听解; 三是阅读理解与语法。试卷总分为 400 分。文字与词汇部分占 100 分,听解部分占 100 分,阅读理解与语法部分别占 200 分。二、三、四级均以 240 分为及格线,一级则以 280 分为及格线。该考试每年举办一次,原则上于每年 12 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一直以来日本的许多国立、公立和私立的大学在录取外国留学生时都要参考他们在日语能力测试中的成绩。与日语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日语人才时也要求应聘人员提供一定级别的日语能力证书。

二、日语能力考试反应教学中的问题

1.一些高校追求能力考试通过率而打乱教学安排。日语能力考试由于题型长期不变, 给一些老师和学生增加了模拟的机会, 有的院校为了提高通过率, 不惜牺牲优质的教学资源, 甚至是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做模拟试题, 从而使大学日语教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 忽略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偏离了设立日语能力考试的初衷。而且,能力考试的成绩影响今后的工作以及留学,结果便是导致一些学校为追求通过率而刻意扭曲安排教学活动。

2.试题本身的构成存在问题。试题只分为“文字•词汇”、“听力”、“读解•语法”3个部分,而且都是客观选择题,没有翻译、写作、口语等主观题目。也就是说日语能力考试只是片面地侧重了对“听、说、读、写、译”的五种综合能力中的“听”和“读”的能力的考核,偏重于对语言知识的考查,而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不够。在教学中如果片面地强调语言的知识结构!而忽略了其交际的本质,这势必会使“学”与“用”脱节,违背高职教育的宗旨。

3.加剧应试教育与应用教育之间矛盾的激化。无论是三级还是二级日语能力考试、学生的听力成绩都没有很高,与总平均分有很大的差距,更远远低于日本国内的平均分;而其它两部分却相对较高,基本与总平均分以及日本国内的平均分持平。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普遍拥有很好的词汇、语法和读解能力,但在听力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单纯就日语能力考试而言,较之听力,文字•词汇和读解•语法是相对容易得分的,而听力水平的提高历来都是日语教学的难点。在没有语言环境的前提下仅仅通过课堂的训练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效果,再加上合格的标准只是要求总分达到60%、70%以上,而对各部分没做具体要求,所以为了获得能力证书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即对文字•词汇和读解•语法这两部分下大工夫,采用强化训练的方法来提高成绩。一般来说,这样都能做到尽量多得分,少失分,同时也能弥补听力部分的不足。这也无形中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死啃书本,硬背语法,却忽略了听力、会话、翻译以及写作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一味地围绕“应试”这根指挥棒,片面追求合格率,采取应付考试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的话,必然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也就必然会使高职的日语教育陷入一个“应试”的误区中。从而无法实现培养具有听、说、读、写、译等均衡的综合能力人才的目的。

三、日语能力考试对教学带来的作用

1.日语能力考试已经举办了 24年,试题由主办单位聘请日本著名的语言学者和教育专家命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测试日语学习者的日语能力上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 试题的所有题目均为客观选择题,并由计算机阅卷,能客观、公正、合理地反映应试者的真实水平。所以考试成绩又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能较客观地反映出日语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日语水平。

3.日语能力考试各级别的试题均由“文字•词汇”、“听力”、“读解•语法” 3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其中“文字•词汇”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日语单词的识记,包括日语汉字的读音、书写、单词,尤其是外来语的释义、用法等。“听力”部分主要是测试学生的听力水平和正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应试者听一遍录音,然后能从所给出的4个选项(图)中选出 1个正确的答案。“读解•语法”部分主要是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日语语法的掌握程度。读解,即我们常说的阅读理解,每段文章后都会提出若干问题。每道问题给出 4个选项,要求应试者从中选出1个最合适的作为答案。 语法则考查学习者对助词、助动词、惯用句型、习惯表达等方面内容的掌握情况。所以该考试涵盖了对学习者的单词、语法、读解、听力等方面的考核,能阶段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标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考试情况的积极总结与认真分析也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束语

语言测试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 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利用好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有效克服日语能力考试在教学中的消极作用,正确认识日语能力证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制定既能有利于能力培养又能做到与能力考试紧密结合的教学大纲及考核方式,做到应试与能力培养并重。

参考文献:

[1]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修订组. 大学日语教学大纲[S].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翁丽霞. 日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5(09).

考试语法总结范文5

  改革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信息技术等13门科目。省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等10门科目,比现有增加地理、生物和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考试科目由各市按照省颁布的学科考试标准制定具体方案,由学校组织实施。

  各科目原始卷面分值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20分;道德与法治80分,历史70分;物理70分、化学40分、生物学40分,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各按10分计入相应学科总成绩;体育与健康60分;地理40分、信息技术30分。总分值达到880分。

  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地理等科目实行纸笔考试、闭卷方式;道德与法治、历史等科目实行纸笔考试、开卷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目实行纸笔考试(闭卷)与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

考试语法总结范文6

一、复习要注意的问题

1.系统归纳,分清脉络

在总复习时,要突出一个“总”字。面对上千的单词、成百的短词和词组、几十种句型,通过复习,要使学生对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有个总体的、概括的印象。大到语法项目,小到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子中有清晰的框架和内容充实的“网络图”。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具体问题按“图”寻找答案。

2.专项练习,有的放矢

以往总复习暴露出来的问题,多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听力、阅读理解、写作、语法等,包括单词拼写、词类、词义和词语辨析、动词时态和语态、固定搭配、句型、句法等问题。特别是对中等生,教师一定要求他们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对一些无能为力的难题可舍则舍,而对那些中上等生的要求则不同,在保基础的前提下,再给他们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通过抓中档,力争在中考中取得高分。

3.保基础,抓中档,争高分

任何一份教学大纲,“本”为现用教材,教学大纲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教学要求的依据,也是考前复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应尽量对“中考考试说明和要求”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中领会命题思路,掌握复习重点。

二、通过三轮复习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第一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阶段

采用课内课外复习相结合,讲解和提问相结合,辅以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模糊知识清晰化,为解决专项问题打基础;熟记或背诵重点对话和短文,听写单词、短语,挑选重点话题进行写作练习,每周进行一两次听力练习、检测,复习完初三教材进行一次检测,复习完初二教材后再进行一次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以教材为依托,以教学大纲和新课标为准绳、进行复习

语法、话题、功能、词汇辨析、重点句型、中考题型及语篇结构分析。复习时,要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答疑解惑,精讲精练,要掌握语法、话题、功能、词汇辨析、重点句型,变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并熟悉考纲、新课标及中考英语试卷题型,仔细归纳小结,总体掌握所学知识。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模拟考试,复习教材,查找盲点,补缺补漏。英语中考的试题,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统编教材的全部内容,还包括掌握“认知”部分的内容。在此期间进行两三次模拟考试,批改、重点评讲、点评;注意选择难度与中考试卷相似或略低的试卷,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