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例6篇

适合高中生看的书

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1

关键词:心理问题 学习 注意力 条件反射 

        高职学生大多是高中阶段在班里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加上升入高职院校普遍有一个适应过程,很多人会有学习方面的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作为心理教师,这种情况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改变学习中的惯性

        高职生的学习受惯性影响很明显,高中时学习的“惯性”虽然也能拖带他们继续前进一程,但肯定会逐渐慢下来,使其停止甚至倒退。

        、建立新的“动力定型”。当学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要尽快地从心理上建立起新的“动力定型”,以避免仍被旧的习惯所左右。要克服惯性心理,坚定地迈出第一步很重要,否则旧的“惯性”就很难除掉。

        、做到持之以恒。心理习惯的克服很容易反复,在新的条件反射形成神经联系定型以前,通常是不稳定的,旧的习惯还可能“卷土重来”。因此,必须借助理性的力量战胜自己,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注重“加速度”的培养。要把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善于发现激发自己兴趣的事情,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和期望目标,勇于迎接学习中的挑战,保持适度的自信心,探索、掌握切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等等。

        二、克服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我们常说的“走神儿”,如上课时东张西望、看书时翻了好几页却不知道书上说了些什么等等。

        、自身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情绪波动会分散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设法转移注意力。建议:先逐渐压抑自己的激动情绪,使之趋于平静;然后再集中注意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人在病中或非常疲倦的情况下,注意力常常处于分散状态,很难集中,这时要注意休息。

        、外界环境的干扰。 

如刺耳的噪声、不规则的响声、嘈杂的人声等,学生对这些无能为力,从而会产生烦躁情绪,致使注意力转移,无法集中。建议:换一个安静的合适的环境,用坚强的意志与外界干扰做斗争,努力使自己进入一个充耳不闻、闹中取静的超然意境。

        、自制力不够。事实上,人们平时要做的许多事情很难完全受兴趣和爱好支配,建议:必须给自己一个约束性规定,并强行使注意力集中,时时提醒和鞭策自己完成任务。

、不注意用脑卫生。必须注意调节用脑时间,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建议: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协同用脑;在学习疲劳时,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接受适量的阳光照射;注意大脑的营养,平时合理调配饮食。

        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累知识,调节意志。如果能通过意志努力迫使自己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有了一定的收获,自然就会慢慢感兴趣。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知识的增多,兴趣就会越来越大;兴趣增大又会对学习过程产生积极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合理地确立学习目标。要把目标分解成若干个

  

小步骤,采取分步走的办法。目标定得合适,易获得理想的效果,心理上易得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提高学习的兴趣。

        、提高对学习的认识与兴趣。学习是高职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要靠理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提升学习的兴趣。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要注意感觉每一个可能让自己感兴趣的细节,寻找积极的情绪体验。

        四、防止抑制性条件反射

        、饭后不要马上看书。饭后立刻看书会影响胃液分泌,时间一长,就会发生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症状。

        、疲劳困倦时不要看书。人的活动如果超过了其工作机能所能承受的限度,大脑皮层就会自动进入抑制状态,从而停止工作。如果这时勉强支持,强迫自己看书,搞疲劳战术,就会形成拿起书来就想睡觉的不良习惯,会得不偿失,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会伤害神经细胞。

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2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由不读到要读

目前中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总体来说不是很高,由于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或缺乏自学的积极性。再加上升学竞争一定程度上窒息了课外阅读,大大小小的考试挤压和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有些教师和家长反对学生看课外书,主要是怕影响课内学习、影响考试成绩。因此,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长期的限制下,逐渐对课外读物失去了兴趣。有些教师和家长满足于教科书知识,认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读了那么多教科书,做了那么多作业练习题,还不够吗?不读课外书籍,不也照样毕业升学就业么?比如,在我现任的班中就有部分家长怕影响学习而加以禁止,有些学生也以课外作业多、空余时间少而拒绝看课外书,就算看也是看一些幽默笑话一类的书,对学生的教益不大。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很清楚这种看法和行为是十分错误的。我了解到以上情况后,就通过打电话、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家长和我达成共识之后我才继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向学生指明:课内学习不能代替课外阅读,课堂上所教授的只是一个中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即学生在基本功方面要做到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会解读作品,能完成对作品的基本鉴赏,而更多的知识则要求学生到课外阅读中获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我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爱好的学科,能发挥自己的所长而成为有用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满足于课堂的教和学,而应该把知识的涉猎范围扩大延伸到课外阅读之中去。经过交流沟通,学生开始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并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明确目的,引导学生由盲目阅读到有益阅读

大多数中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只是为了消遣,为了调剂一下精神、松弛一下,或为了打发课余的时光。还有些中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或是听音乐,认为这些比读书轻松多了。我给学生说明,影视作品提供的是各种事实、图片和数字。而书本,按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点,充满了“不明确的因素”,它们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解释,一部作品可以作出许多不同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这就是作品的未定性。例如,读《王子复仇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戏剧《王子复仇记》就不同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心目中只有一个王子――即哈姆雷特的扮演者。再者观看影视作品,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随着剧作者安排好的情节而喜怒哀乐。而阅读的过程始终是能动的过程,是复杂思维活动的过程。书本的空间包容量大,语言、风格、情韵等,都是视听无法替代的。

有些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还不会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要及时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其需要的读物。我的措施是:首先,针对各个学生的弱项指导他们选择有关书目,使学生在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方面迎头赶上,并为发展自己的爱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针对学生的专长选择有关书目,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特别的进展,为培养“特长”人才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消除盲目性。

三、注重积累,引导学生变低层次阅读为高层次阅读

所谓层次指的是读物的层次和阅读的层次。高层次指的是世界文学名著,而低层次是指消遣性较强的书刊、杂志。有的学生不愿读世界名著,认为“不好看”或“看不懂”,更爱读些港台的言情小说。有的教师称之为“不健康的书”。品位不高和不健康应该是两码事,但并不等同,只是有些宣扬了“爱情至上”的观点,对中学生世界观的确立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再说品位不高的书能够吸引学生,总有它的道理,值得我们研究,或许,这也能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教师除了引导,简单的干预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我们不妨把社会上流行或学生中流传的作品列为课外读物,只要认真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禁”和“堵”,只能适得其反。聪明的办法是因势利导,在阅读的兴趣被激起来之后,再把低层次阅读引向高层次阅读。需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中学生阅读时要选择一些既对中学生有阅读价值,又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

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3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热湿参数; 室内干湿球温度

中图分类号:TU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55—02

大学图书馆作为保存书籍以及学生学习阅读的场所,其热湿环境不仅对学生学习效率有影响,对图书馆的藏书也影响极大。温度不合适,或者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人的学习效率,影响人的思考能力,而图书也会因为其材质的原因,在温度和湿度不适宜的情况下,导致变质,最终缩短了寿命,尤其是一些珍贵的图书,更要求其保存在适宜的环境中。为了考察图书馆的舒适度,调查图书馆的热湿环境,本次测量选择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南交大图书馆分南北两侧,共有七个阅览室,本小组对其进行现场测量,分析测量结果,对该图书馆的热湿情况作出研究报告,并给出建议。

1 测量方案

1.1 成都市气候特点

成都位于北纬30°40′东经104°04′,海拔505.9m,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 h的湿球温度为26.7℃,室外风速为,冬季1.2 m/s,夏季1.3 m/s,大气压力为,冬季963.9 hPa,夏季947.9 hPa,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为27 d,冬季日照率为22%,年平均温度16.1℃,极端最低温度为—5.9℃,极端最高温度37.3℃,累年最冷月(1月)温度平均5.6℃,平均最高为9.6℃,平均最低为2.3℃,较差为7.3℃,累年最热月(7月)温度平均25.8℃,平均最高29.9℃,平均最低为22.1℃,较差为7.8℃,最低日平均温度—1.1℃。

成都市位于亚热带湿热气候区,历年平均气温为16.2℃,总降水量为935.6mm,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

1.2 测试对象

本测试选在成都市西南交大图书馆进行,该图书馆共六层,为弧形结构,东西侧较长,南北侧较短,西面环水。该图书馆使用的是水源热泵机组,在夏季室内最高温度大于30℃时,机组打开,进行制冷,测量时,图书馆空调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图书馆内分为A、B两区,A区位于图书馆南侧,共三个阅览室,分布在3、4、5楼,B区位于图书馆北侧,共四个阅览室,分布在2、3、4、5楼,本次测试点布于A、B两区各层阅览室,共7个测试点。

1.3 测试参数和测试仪器

本测试测量图书馆热湿环境,需要测出图书馆室内温度及相对湿度,和当地室外温度及相对湿度,测试参数主要包括:室外干湿球温度,室内干湿球温度等。

测量仪器为DHM2型通风干湿表。

1.4 测量数据

测试开始后,首先在七个测试阅览室分别选取六个不同的测试点,分别进行测量。然后,对每个测试阅览室的六个不同测试点测量结果分别取平均值,最后,得到七个测试阅览室的室内热湿参数,如表1、表2所示,室外热湿参数如表3所示。

2 数据分析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对节能建筑室内温湿度的要求为:夏季温度不低于25℃,湿度40%~65%;冬季不高于20℃,湿度30%~60%。

作出图书馆A区室内温度和湿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各层的温度相差很小,平均在25.8℃,但是相对湿度三层最大,达到77%,四层次之,为72%,五层最小,为68%。

作出图书馆B区室内温度和湿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B区各层的温度相差也不太,平均在25.9℃,但是相对湿度二层最大,达到78%,五层最小,只有69%。从图表中的A和B区的数据可以看出,平均温度高于25℃,达到了节能的标准;但是相对湿度较高,超过标准要求。因为成都市位于亚热带湿热气候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所以相对湿度比较高。人体的舒适温度在24~26℃之间,从所测得数据分析可得,图书馆温度在人体的舒适范围,而人体舒适的湿度范围在20%RH~60%RH,所测图书馆的相对湿度还是偏高,会让人觉得不舒适。

保存图书最适应的温度是17℃~19℃,根据所测得数据,交大图书馆各楼层夏季平均温度均高于最适温度;适合于藏书的相对湿度为50%~55%,根据所测得数据,交大图书馆各楼层相对湿度均高于适合相对湿度。综合温度和相对湿度来看,图书馆环境不利于藏书。位于交大图书馆五楼的特藏馆保存有珍贵图书,需要为该室制造温湿度适合的环境,以有效保存图书。

参考文献:

[1] 廉乐明,谭羽飞,吴家正,等.工程热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李建东,王超,袁涛.长沙市办公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状况研究[J].建筑科学,2010,26(10).

[3] 杨华安,雷朝立.成都市气候与绿化[J].四川气象,1996,55(1).

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4

现在出版单位招聘的编辑,本科以上学历者居多,还有很多硕士研究生,从专业素养上来看,他们做编辑问题不大,能够驾驭书稿,新编辑也都是自信满满。但一入职,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因为入行浅,摸不准审读书稿的重点,要么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改完前头发现后头还得改;要么是看完书稿,觉得书稿没有问题,可当把书稿发给复审、终审时,被提出一大堆问题。还有些新编辑将编辑工作等同于“改错纠错”,自己感觉改了不少错误,但在大的方面却未能很好把握以致书稿整体质量偏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以上种种,基本都可以概括为眼高手低,源于不适应从“看书”到“编书”的转变。

2.面对工作,手忙脚乱

新编辑虽然在培训中学习过编辑的一般流程,但一进入实际工作,就容易钻到案头工作里出不来,以至于等自己感觉书稿编好了,却发现后面的整个流程还没有走完,越忙事儿越多。更有甚者,会因为图书付印不及时,影响图书的销售,从而造成较大的损失。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别的同事去做市场调研,自己则在调研与审稿方面犹豫不定;同一套书的编辑加工,别的同事参与的书稿已经发稿了,自己却因为效率不高进度缓慢,只能仓促交稿;图书终于要签字付印了,封面却还没有满意的设计;样书拿到手了,作者催着发稿费,才发现合同还没签;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根源于实践经验的缺乏,但和新编辑没有通盘考虑、没有完整计划有直接关系。

3.面对压力,心浮气躁

当前出版机构的现实是,一名编辑的任务量每年常常达到10-30本,这对于一些老编辑来说,尚且忙得不可开交,很难适应,遑论新编辑。在巨大的任务压力下,新编辑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失衡问题。

(1)怨气带来的被动应付。新编辑从过去长辈、朋友、影视作品等方面得来的对出版社的印象常常是比较“写意”的,这与现实中大堆的书稿形成强烈反差,部分新编辑产生怨气在所难免,这就容易带来“蒙混过关”“对得起工资就行”等消极被动思想,这对本就讲究严谨细致的编辑工作来说是很致命的。

(2)与其他人的对比产生心理失衡。编辑职业讲究的是奉献精神,有些新编辑在工作中时常觉得心理不平衡:与作者相比,一本书做好了,作者出名得利,编辑则无名无利,更不要说有些质量较差的书稿需要编辑做大量的幕后工作;与老编辑相比,自己工作多,所得却甚少,别人工作轻松,却能取得高收入;与同学相比,编辑行业目前入门薪酬一般比不上金融、IT等行业,眼看别人收入很高,自己的收入仅够保障基本的生活;等等。种种比较,各种压力,会使人产生挫败感,对工作产生怀疑。

(3)工作中的枯燥造成职业倦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近4000名在职人士进行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职业中,编辑、记者的工作倦怠出现比例为38.30%;在所有行业中,媒体、新闻出版的工作倦怠出现比例为37.8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职业倦怠在编辑行业的表现是较为突出的,编辑人员如何尽快进入职业状态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编辑的激情会随着时问的推移而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编辑工作中,一部书稿需要看三五遍,重复而单调的劳动使编辑缺乏对书稿的阅读兴趣。

(4)由于工作中的失误产生挫败感。新编辑由于不能快速灵活地解决问题,造成工作上的拖延,受到领导的批评。还有很多编辑有这样的经历,一本书稿,临付印前,心中惴惴不安,担心书稿中还有问题没解决。这种心态是对书稿负责,是对作者和读者负责。可是,在质检时,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候差错率还会比较高,编辑会由此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影响编辑工作的积极性,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编辑对职业的认同感。

1.了解部门实际,做好流程规划

出版工作中,与编辑密切相关的基本流程有: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组稿(签合同)审稿(不合格退修,合格通知美编设计版式和封面)编辑加工发稿(复审、终审)排版校对(三个校次)付印(营销方案)样书检查稿费发放市场反馈与维护。

不同的出版单位对于不同的书稿,流程会有适度的调整。有些书稿影响面比较广比如教材,一般会在组稿期间反复召开会议,商讨内容的细节;在校对环节,也会适当增加校次,以保证图书的质量。有些书稿来稿质量比较高,如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一些文章的合集,则可审稿与编辑加工合并。编辑只有了解本部门对图书具体流程的要求,才能得心应手。

图书的出版周期因书而定,所以在这些流程中,哪些环节需要多少时间,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这就要求编辑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判断,以保证图书的销售。如一些教辅,由于教材变化而组织快速编写的书稿,时间比较仓促,各个环节的时间需要衔接好,否则会错过销售的最佳时机。

因此,新编辑并不能凭借培训期间学到的一般图书出版流程完成工作,而是需要向老编辑虚心请教,对本部门图书的基本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与各个环节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这些需要管理者ζ浣行必要的引导。

2.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时间规划

现在出版竞争相当激烈,对于产品发行的时间非常苛刻,尤其是教材教辅类图书,更是分秒必争。不少出版单位为了保证图书发行时间,实行时间节点管理的方案:以图书的发行营销工作为终点,倒推印刷、排版、校对、编辑加工的时间,在各个时间节点的安排上,都有专人负责。如果哪个环节不能在计划时间完成任务,就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而时间节点管理方案的起点就在于编辑,编辑的时间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编辑难以面面俱到,就必须以有效的规划和时间利用弥补经验的缺失。以下几点是笔者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粗浅经验,供新编辑参考:

(1)编辑在确定付印时间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留出一定的时间,以免出现突况而无时间处理。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图书的实际工作量,安排好计划。

(2)编辑在计划每个环节的工作时,要按一定比例留出一定的时间,以应对书稿质量不佳、排版环节书稿积压、校对环节书稿积压等情况。

(3)编辑要加强对组稿环节的控制,从源头上抓好书稿质量,为后期的工作安排留好时间。对组稿环节的控制,一是找最合适的作者来做书稿。有些作者水平很高,但写作时间不能保证,如果要出版一部时间要求很严格的图书,就可以考虑把审稿交给这些作者,让其为书稿的质量进行把关,而写作则另觅他人。二是加强书稿的中途抽查。中途抽查一方面要检查作者的进度,另一方面也要检查书稿的质量。书稿的编写工作分配后,一定要对书稿的编写情况进行掌控。如果作者有事,不能按时完成书稿,要及时进行更换;如果中途抽查时书稿质量不好,则要具体细致地提出修改意见,便于作者及时调整,避免作者交稿时整体都不符合要求。

(4)对自己的工作计划要有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时是编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自己心情不佳,不太想工作,那就在其他时间及时把工作补上。如果每天都拖延一点,时间长了,势必影响整体的工作进程。

3.抓住关键、重点,做好书稿审读

(1)粗略翻阅书稿,了解全书主要内容,解决结构体例问题

一本书稿,编辑首先要翻阅全书,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看书稿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否符合出版物应有的文化传承价值,是否符合编写方案设定的理念,是否能够在同类书中有一定的立足之地。在翻阅书稿的同时,还要注意查看书稿的结构是否完整,页码是否有缺漏,编写体例是否一致,等等。如果书稿在这些“大”的方面存在问题,就需要退修处理了。如果编辑事先未把握这些“大”的方面,在后期才发现这些问题,编辑的工作自然事倍而功半了。

(2)细细审读书稿,注意书稿中的政治问题、导向问题

翻阅书稿之后,如果在大的方面未发现问题,则可以进入审读阶段。审读中一定要注意把握书稿中的政治问题和导向问题。因为前面是粗略翻阅,很多语句都是一带而过,只能看个大概。而此时,则需要细细审读。看书稿各部分的叙述是否与国家政策相悖,书稿的导向问题是否符合要求,书稿中是否有涉及少数民族的不当言论,是否有对的不实之说,地图是否符合相关出版要求,历史评价是否公允,等等。认真审读,对不合适的内容提出明确修改意见。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是“政治失误”,会严重影响编辑的职业发展。

(3)认真编辑加工,注意核查书稿中的引文问题,规范语言

书稿审读后,进入编辑加工环节。前期审读中,编辑已对书稿进行了标注,哪些内容需要认真修改,哪些内容需要核查,此时,编辑就要认真推敲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弄明白,修改其中的错别字,看看用词是否准确,能否用其他词语代替,词语的语义色彩是否与全文协调,看看句子是否是病句。对内容重复的地方进行删改,对语义表达不完整的进行补充,对标点符号表达语义不正确的进行修改,对图片与内容作对应性检查修改,对正斜体进行标注,对计量单位进行规范,λ引用的语言进行核查,等等。只有各个局部都完美了,书稿的质量才能保证。

4.及时调整心态,培育积极心理

新编辑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笔者建议新编辑学习一些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改变心浮气躁的心态不无裨益。

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5

数学是小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逐渐采用了让学生自学的方法。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

1 培养良好的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必须环节,也是重要环节,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独立理解新课内容,做好上课的准备。及时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减缓课堂容量大带来的压力,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明确,激发孩子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应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是一种习惯性的学习过程,要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好方法,老师特别要注意给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老师指导预习,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有些知识,预习时可看一看、读一读、做一做、记一记。老师可以先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再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则,使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如果在预习当中能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老师的讲解便是预习的最佳境界了。

2 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

2.2 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2.3 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

3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身临其境”。

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运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事例相联系,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精辟,营造一个活跃学生思维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迫切地想学“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再提出一些问题,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自学效果。

4 复习课上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

适合高中生看的书范文6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城市;小学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6-0036-05语文教科书是人们期望最多、同时也几乎是非难最多的一种读物。相对于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研究的轰轰烈烈,基于使用视角的教科书的实证研究相当冷寂。通过从师生使用的实证视角探究语文教科书的现实质量,对于改进语文教科书编写、更好地实现语文教科书价值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一、研究概况

本研究以某一线城市第一批国家课改实验区的4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和四到六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这些学校均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第一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1年起陆续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语文)。参与调查的学生共1 111人,其中男生634人,占57.1%,女生477人,占42.9%;四、五、六年级学生分别占27.6%、36.9%、35.5%。参与调查的教师共70人,其中男性11人,占15.7%,女性59人,占84.3%。

本调查由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组成,每种问卷均由11个问题组成,封闭题和开放题相结合。内容涉及教科书使用的3个维度:编辑设计、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科书习题系统。本问卷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过小样本的试调查,然后进行了修改。

问卷调查的实施:4所样本学校均有良好的校园内网平台,故本次调查采用了电子问卷形式。被调查师生均在网络平台下参加问卷,提交答案。教师问卷在各校语文教研活动时间内统一完成,同一IP地址不能重复提交答卷;学生问卷利用信息技术课完成,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提交问卷后,数据清零,下一班方可答卷。所有题目均为必答,未填写完整的,无法提交答卷。所有答卷都匿名。

调查结果由电子问卷系统自动生成,在编制统计图表时,教师和学生所得百分比均通过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

本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 200份,回收1 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 111份,有效回收率为92.5%。发放教师问卷70份,有效问卷回收7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教师对教科书的总体评价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教师对该套教科书的总体态度:认为“好”的占55.7%,41.5%的教师认为教科书总体上一般,认为该套教科书“差”的仅占2.8%。

从性别上看,女教师对教科书的评价高于男教师。从教龄上看,评价与教龄成反比,教龄越短评价越高,教龄长评价低。从学历上看,学历较低的评价高,但因为学历多集中在本科,其他学历人数太少,所以此结论需慎重对待。从职称方面看,职称较低的评价相对较高。

2. 教科书内容容量恰当,但难度偏低

教科书内容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调查学生和教师关于课文数量的多少、课文内容的难易,还有教师和学生关于生字编排的问题,如教师问卷第六题和学生问卷第四题。具体情况见表2。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教科书中课文数量恰到好处,持此观点的教师占75.2%,学生占65.7%。但很显然,两头的学生对此套教科书不太适应。职称越高、教龄越长的教师越倾向认为教科书课文数量太少,而职称较低、教龄较短的教师更倾向认为课文数量合适。

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理解教科书课文内容比较容易,比例占52.9%,认为很容易的占5.7%,与此相印证的是,学生中有57.5%的人认为课文难度一般,但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不难(见表3)。与此相关,有21.4%的教师和7.7%的学生认为生字数量太少。正因为内容难度偏小等各种原因,导致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普遍自己寻找补充内容(见表4)。

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在教科书之外还寻求其他资料补充学习。经常补充其他学习材料的教师占28.6%,偶尔补充的教师占65.8%,几乎不补充和完全不补充的仅占2.8%。学生补充的最多的资料是阅读理解类的材料,占61.4%,其次是补充一些作文辅导类的学习材料,占52.1%。在学生补充的学习材料中存在年级差异,年级越高补充的学习材料越多。

3. 教科书的外在设计大体被师生认同

在教科书的外在设计上,笔者主要调查教师和学生对封面和插图设计的感受,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对封面设计的评价 教科书的封面设计主要看是否主题明显,是否突出全书的内容与特色,构图是否简洁明了,附加说明是否得当。我们主要调查学生对教科书封面设计的主观感受(结果详见表5)。

学生对该套教科书的封面设计评价一般,40.2%的学生认为封面具有吸引力,有45%的学生认为一般,有11.4%的学生认为没有吸引力。女生比男生更加认同封面,有62.9%的女生认为封面具有吸引力,男生中仅有23%认为有吸引力,有17.4%的男生认为没有吸引力。通过实际访谈发现,学生大多数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版面设计不甚满意,例如封面设计的吸引力不够,栏目数量过少,不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栏目的设置位置不太灵活、形式较为呆板、功能较为单一,不太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

(2)对图片设计的评价 笔者主要调查教师和学生对该套教科书的图片数量和图文匹配方面的使用感受(结果详见表6)。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教科书中图片数量恰到好处,其中教师占72.9%,学生占68.1%;认为图片太少的教师占到20%,学生占24.1%。但也有4.5%的学生认为图片太多。对教科书中图片的作用,认为大多数能发挥作用的教师占75.7%,学生占55.4%,学生认同率低于教师。

4. 课后习题设计整体一般

教师对课后习题的总体评价居中,有71.4%的教师认为课后习题设计一般,认为课后习题设计“好”的占24.3%,认为“差”的占4.3%。学生对课后习题的作用评价很高,有62.7%的学生认为课后习题能帮助他们学习语文。

师生对本套教科书安排的写作话题评价居中。多数(48.5%)教师认为只有小部分写作话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42.9%的教师认为有大部分话题能引起学生兴趣,也有5.7%的教师认为完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之相印证的是,多数学生认为书中话题作文难度一般,这一比例占到52.5%,另外有31%的学生认为不难和15%的学生认为难(详见表7)。

师生对本套教科书安排的口语交际话题评价居中。有57.1%的教师认为有大部分口语交际的话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也有35.7%的教师认为只有小部分话题能引起学生兴趣。与之相对的是,有31%的学生喜欢口语交际的话题,有43.7%的学生认为一般,另外有22.4%的学生不喜欢口语交际的话题,还有2.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这与教师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启示和建议

首先,教科书多样化势在必行。调查发现,尽管当今普遍而言教科书的改革重点之一是降低难度减轻负担,尽管人教版语文表现出突出的优点,但对于城市学生来说,人教版语文却因为难度偏低而不能达到最佳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教师认为比较容易和很容易的占58.6%,学生认为内容一般和不难的占90.6%),再一次表明,试图在人口众多、差异极大、发展很不平衡的中国编制一套能够适应所有地区、所有学生的所谓最好的教科书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当一般发展地区学生认可教科书难度的时候,这一难度不但无法满足发达地区学生需要,而且也无法适应欠发达地区学生的水平。没有最好的教科书,只有最适合的教科书。当大家都在讨论什么教科书最好的时候,我们应该改问教科书对谁而言是最好的?对具体学生而言,没有最好的教科书,只有最合适的教科书。

其次,“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有条件限制的。通过调查发现,教龄越长、职称越高的教师对教科书的评价越低。这与其他结论是相关联的:教龄越长的教师补充的学习材料越多。对教科书评价不高,也就自然会加大对教科书的补充。这也说明一个重要的道理,越是刚入职的新手,越需要教科书做抓手,随着他们的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的提升,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逐步下降。“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实际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过程,它与教师水平密切相关,泛泛地对不同教师喊同样的口号是不合适的。

第三,教科书编写应重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特殊兴趣。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吸引力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和女生都对神话故事感兴趣(男53.3%,女65%),但是在历史人物和科普知识方面,男女差异较大,男生比女生更喜欢历史人物类文章(男49.4%,女占29.4%),更喜欢科普方面的文章(男29.2%,女仅16.8%)。但是,在动植物类、古诗文类和散文类的文章中,女生喜欢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分别为女65.4%,男15.9%;女33.7%,男仅14.5%;女31.9%,而男仅占15.5%。详见表8)。

在不同文章类型的喜好上也存在年级差异,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喜欢神话故事、古诗文和动植物类文章,高年级更喜欢科普类和历史人物类文章。四年级喜欢神话故事的占到84.3%,而六年级仅占36.7%;而六年级喜欢科普类文章的占32.4%,而四年级仅占15.7%。前面还提到,封面对男女学生的吸引力是不一样的。这都要求教科书的编写注重文体平衡、性别平衡。

第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必须加大力度优化课后练习的质量。语文能力是靠语文实践来培养的,这种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练。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系列“练”的内容和方法,体现一定的语文训练的序列和网络式的训练结构,便构成了语文教科书的练习系统。练习系统一般与课文系统、助读系统和知识系统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