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专业论文范例6篇

种植专业论文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作为高职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观赏植物学》的教学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景区的实际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原则,利用多种灵活、互动的教学手法,结合典型案例和校外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以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胜任旅游景区建设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景区开发型管理人才中起着关键作用。《观赏植物学》作为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技术性要求。应根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景区的实际需求,本着理论教学“必需够用”,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原则,利用多种灵活、互动的教学手法,配合大量的实例和图片,结合典型案例和校外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经调查统计,《观赏植物学》多为农林院校开展的课程,其相关课程包括《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植物造景艺术》等10余种课程。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针对3年制高职景区建设与管理专业,只设置《景观生态学》1门,学时仅有64课时,安排于第4学期进行教学。

在现代旅游院校当中,《观赏植物学》的课程教学在景区专业的教学中举足轻重,为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植物造景和景观设计,《观赏植物学》在教学中必须包含以下相关内容(表1)。

2丰富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手段

中国地域辽阔,横跨寒温带、温带和热带,地形条件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为植物的繁衍生息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我国观赏植物的野生种质资源相当丰富,据统计,现有高等植物种类30000多种,其中著名的观赏植物达3000多种。但目前我国城市观赏植物种类并不多,而位于中原地区的郑州市比之昆明、广州,植物种类更是有限。所以《观赏植物学》的教学资源,仅靠校园植物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满足植物多样性的教学需求,有必要对周边的一些植物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上投人大量的精力,这些为丰富教学资源提供了保证,如郑州篙山少林寺、焦作云台山、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等风景区和市区内的郑州森林公园、滨河公园、陈碧珍稀植物园等城市公园,以及中原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陈碧花卉市场等,都是该专业学生长年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熟悉周边植物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所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植物样本和配置实例;市区内的碧沙岗公园和紫荆山公园在观赏树木方面很有特色;而陈碧花卉市场则是花卉品种繁多,兼有许多鲜切花卉品种可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室内观景植物配置的认识;陈碧珍稀植物园肩负着观光和科研的双重任务,不仅植物种类多,且大多养护管理得当。实践教学安排在这些场所进行,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常见观赏植物及其配植方式,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还能补充部分植物分类、植物生态等学科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尝试。

3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着重培养职业能力

我国针对风景区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在高等院校中关于景区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高职教育课程的结构普遍不够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比重过大,专业课程课时有限,实践课程更是由于时间、实习基地或不受重视等原因而遭到冷落,导致学生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针对这种现状,高职教育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务必坚持理论课程,尤其是基础理论“必需实用”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并不是简单的减少课时量,而是更科学的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应该必需实用;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必须具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变化的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课程列人教学大纲,并能与时俱进,根据市场、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

3.1实物样本和理论讲解同步进行观赏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需要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识别实习相结合。主讲教师要亲自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实习,包括到植物园、花卉市场、国际性花卉展览会、风景区内进行现场实地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呼应,可以收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在讲解基础理论时,如植物的形态和分类,植物种类的识别和植物的配置和应用时,必须采用实物样本和理论讲解同步进行,尤其是针对没有植物学基础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更应如此。实物样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室外实物比对教学是最好的方式,某些院校不具备完善的室外实物比对的教学资源或由于季节缘故不适宜时,在室内也可以用图片、多媒体、实物标本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交流。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并在实习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了解当前观赏植物在景区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学习更具目的性。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植物;引种驯化;实践;评述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302-1

0 前言

目前, 现代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阶段。植物的引种驯化不但导致了农业的诞生和发展,并且不断推动发展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说没有植物的引种驯化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化发展。植物引种驯化成功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深远影响。

1 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及意义

1.1 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

植物引种驯化活动早在7000年就发生了,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学者对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国外的科学家达尔文认为:植物引种驯化是植物本身适应了新的环境条件和改变对生存条件要求的结果, 选择则是人类驯化活动的基础[1]。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家程金水则把植物引种驯化认定为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2]。

国内外对植物引种驯化进行专业研究和定义的专家学者有很多,虽然他们存在着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人认为植物的引种驯化都是在人工干预下将野生植物发展为栽培植物,将其引种到新的环境下生产繁殖。

1.2 植物引种驯化的意义

植物的引种驯化使农业得以产生和发展[3],促进人类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丰富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植物引种驯化对人类的发展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就当今社会而言植物引种驯化对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的经济价值。其主要包括:(1)优化当地作物品种:有些本土植物生长缓慢,产量低下,成活率低,影响经济发展,通过引种驯化可以以优良品种代替劣种,优化植物品种。(2)保护濒危植物:有些珍贵植物生长范围小,繁殖速度慢,存活几率小,人们对这类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可以扩大其生长范围,优化其生存环境,增加物种数量,使珍贵物种脱离濒临灭绝的境况。(3)新增作物种类:有些地区植物种类单一或是缺少一些对生态发展产生影响的物种,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发展可能适合引种驯化的植物,丰富当地植物种类资源。如我国目前开展了茶树、柑橘北移,果树种类南移的项目,目前这些项目都取得很好的成果。(4)改善城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主要利用大量不同种类植物特点规划成为贴近自然,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人造景观,所以引种驯化可以丰富园林植物,提高园林景观艺术性,为当地创造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植物引种驯化不论在农业发展上和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植物引种驯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 植物引种驯化主要理论和实践

2.1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在国外发展较早,主要以进化论,生态学 和栽培学等基本概念为基础.近代植物引种驯化理论主要以欧洲为研究中心,其主要代表为达尔文学说和米丘林所提出植物引种驯化理论及著名的“风土驯化学说”。其中达尔文经过五年的考察和研究,在进化理论的基础上,达尔文对生物世界做出了科学系统的解释,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凡是世间一切生物都是进化的产物”。而他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则是在人类驯化活动的基础下,植物适应了新的环境并改变了对生存条件要求。

我国对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提出相对欧洲一些国家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对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研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国专家学者也非常专业的提出来相关理论,如梁泰然所提出的节律同步论;周多俊于1985年提出来“生态综合分析法”;董保华于1987年提出的了地理生态学特性综合分析方法等。

在国内外学者对植物引种驯化的认识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同的学者一次次补充和修正了前人所提出的关于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不足之处,至今世界上提出的比较完善的植物引种驯化理论至少有20多种。

2.2 植物引种驯化实践研究

随着时代的前进,植物引种驯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获得了阶段性的创新,这些实践经验至今对世界仍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最早时期俄罗斯科学家米丘林提出的“风土驯化学说”对果树的引种驯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米丘林的研究理论在应用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风土驯化学说”与多年研究的栽培技术、育种方法相结合培育出了300多个新品种,这一实践经验在我国也被广泛的应用,米丘林学所也存在着不足,在推广过程中也造成过损失,最主要因为其引种的品种易劣变。到上世纪70年代左右,国外也出现了一些其它关于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这些理论大多数围绕着引种经验统计分析法、果树嫁接法等。对植物区域引种、改良植物品质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过后,我国在的植物引种驯化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国植物引种驯化单位已达到30多家,有近千余人从事植物引种驯化科研事业。到80年代末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植物引种驯化实践工作在国内掀起了热潮。植物引种驯化技术的应用对推动了我国公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有效的保护了稀缺物资濒临灭绝的境况,在我国有很多药用植物严重缺少,经过引种栽培、筛选, 自力更生,完金解决了制药原料的问题。

当前, 植物引种事业尚处于不断前进之中,对她的科学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植物引种驯化这门科学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以弥补不足之处并且达到更高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达尔文( 方宗熙, 叶晓译)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日本 植物保护体系 植物保护人才 培养体系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植物保护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之一。通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由中央到地方、由政府到民间的非常完善的植物保护体系,其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也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需要。本文从植物保护体系的构成及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日本的植物保护体系

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作为一个学科,其含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在我国植物保护一词广义上指通过各种途径保护植物免受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而狭义上的植物保护仅针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即应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这些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的危害,以保证农林业的健康生产。而日语中的“植物保护”一词,则是从植物生态、森林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水利土壤改造、土壤植物营养等角度出发保护植物,防止种的灭绝,维持种的多样性,与有害生物防治有关的词汇是“植物防疫”。为此,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植物防疫法”,作为指导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根本法规,内容包括总则、国际植物检疫、国内植物检疫、紧急防治、指定有害动植物的防治、都道府县的防治、杂则,以及罚则等内容[1]。根据该法律,日本构建了一个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系统构成的完整的植物保护体系。

中央和政府层面有农林水产省消费与安全局下设的植物防疫课,主管全国植物防疫的行政管理工作,下设总务班、防治班(负责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防治指导、农林水产航空事业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等)、国内检疫班(负责日本国内的植物检疫、病虫害的侵入警戒及经济防治等)、检疫计划班(负责国际植物防疫条约、植物检疫措施等国际标准的制定,病虫害危害度分析及调查研究等)、检疫业务班(负责与植物检疫有关的业务调整、进口植物检疫、植物防疫所的管理等)及专家组(负责与两国间进出口检疫条件协商有关的事务及出口植物的检疫)。通过对进出口植物的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取缔,对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植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对病虫害发生及时预警,加强对药剂和防治的保障。下设的植物防疫所主要承担进出口植物的检疫工作[2]。

而地方上,各都道府县均设有负责植物防疫的农林水产部(或农林部、农政部)及专门从事病虫害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所。目前日本全国共有病虫害防治所53个,平均人数在10人左右,其主要职责包括: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计划的制订,植物检疫,对基层市町村、农民和农民组织开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农药试验示范、药效试验,指导农药正确使用,以及农药市场管理等。病虫害防治所业务经费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基本上各负担50%。此外,全国还有病虫害防治员4200多人,多由农协、农户和基层政府职员等兼任,接受病虫害防治所的业务指导,负责各市町村的植保工作并在防治所和农民之间起一个技术桥梁的作用。各都道府县的病虫害防治所还与当地的农业试验场、园艺试验场等科研单位、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等农业团体合作设立“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防治协议会”,制定整个都道府县的病虫防治实施方针[3]。

日本病虫害防治的民间系统主要是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JA),类似于我国的合作社。该组织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金融、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基层,农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协的设立上至全国,下至各市、町、村,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触及面很广。各农协几乎都设有营农指导员,作为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普及员,以农协会员及其家属为对象,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农民以指导,其指导范围涉及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但以担任研究、制订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广新品种和新的作物栽培技术等为主,并为农家购置农机和设施提供咨询,在会计业务、税务知识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向农民提销信息和相关服务。可以说,农协营农指导员是植物保护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在日本的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的植物保护工作本着测报先行、综合治理、安全用药、保护环境的原则开展,实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咨询系统、远程咨询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等现代技术构建的植物保护网络化,建立了JPP-NET植物防疫信息综合网,并适时进行大面积飞机喷洒防治[4,5]。

日本是世界上农药残留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对各种农药在每种栽培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标准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乱用药、滥用药、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很少。在病虫害的防治中,非常注重化学防治以外措施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念。其农药的流通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农药企业生产的农药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到达农民手中。其一为农协途径,即通过JA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经其投资的经济联合会到达或直接到达各地的农协组织后销售给农民;其二为非农协途径,即依次通过农药批发商和零售商两个环节销售给农民[5]。对农药的销售采取严格的许可制度。

二、日本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体系

日本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也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由一些综合性的或农业高等院校进行,而专科生由设置在地方的农业大学校(2年制)完成。本文主要对本科生的培养加以介绍。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含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和农药学四个方向,目前我国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程有《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6门课程,另有与四个方向有关的专业选修课多门,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共有《害虫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植病流行学》、《植物免疫学》、《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植物检疫》、《昆虫学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田杂草控制》、《昆虫生理学》、《农药残留与检测技术》、《资源昆虫学》、《昆虫病理学》、《菌物资源学》、《生物农药》、《农药加工技术》、《植物病毒病害及综合治理》、《分子生物学》、《农药施用方法与技巧》、《植物细菌病害及防治》、《植物线虫病害及防控技术》、《贮粮害虫》、《农螨学》等25门课程,其中前15门为专业限选课。通过四年的学习,要求培养的学生同时掌握与三个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敢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自我提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

日本与我国不同,其大学均未设植物保护专业,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往往结合在农学专业里面,虽然能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植物病、虫、草害有关的知识,但对农药知识的学习较少,农药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与化学及应用化学相关的专业来实现。以日本唯一的一所农业本科院校东京农业大学为例,其培养目标瞄准“次生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学习次生代农学理论与技术,培养能够应对粮食自给、食品安全、地球环境等问题的能力,在农业经营方面敢于挑战现有生产方法,围绕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够对今后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才。根据需要在该专业内设置了农学与园艺两个培养方向,其中农学方向共设置课程103门(含毕业论文),即必修课29门,任选课74门。实习从大一开始,《农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校办农场,体验食用作物・工艺作物、草地・饲料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及农机等领域的农业生产,领略农业生产的快乐与困难;大二开始以解决食品及病虫害问题为目的,通过《生物学实验》等掌握研究的方法;大三开始进入研究室,与指导教师及研究生一起进行专门的研究[6]。该方向的具体课程如下。

第一学年:有《作物生产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园艺学》、《农业实习》、《农学原论》、《信息学基础》、《英语》、《共通演习》和《新生seminar》13门必修课及《健康福祉概论》、《心理学概论》、《艺术》、《日本国宪法》、《经济入门》、《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国际学习》、《英语听力》、《体育》、《基础生物》和《文章表现》24门任选课。

第二学年:有《生物学实验》、《农业实习》和《英语》3门必修课及《农业气象学》、《植物营养学》、《农作业系统论》、《资源植物论》、《食用作物学》、《工艺作物学》、《草地饲料作物学》、《植物育种学》、《植物工学》、《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分类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动物福祉》、《植物生理生态学》、《生命伦理》、《文化人类学》、《现代社会的问题》、《国际关系思考》、《地学》、《英语会话》、《中国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职业设计》等26门任选课。

第三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实验》、《遗传育种学实验》、《植物病理学实验》、《昆虫学实验》、《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8门必修课及《实验计划法》、《杂草学》、《农产物市场论》、《植物防疫论》、《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动植物园论》、《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产权论》、《实用性生命有效利用》、《农业与生态系》、《农业经营学》、《植物生长调节论》、《民族植物学》、《自然再生技术论》、《地球环境政策论》、《科学与哲学》、《TOEIC英语》、《实习》及《商业礼仪》22门任选课。

第四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毕业论文》5门必修课及《商业英语》和《科学英语》2门任选课。

毕业后以就职者占多数,为67.1%,其次为攻读研究生占11.6%,自主创业者占6.7%,其他占14.6%。就职者中,以综合最多,技术次之,其他依次为营业、销售、服务、公务员及研究,分别占23.2%、17.9%、13.7%、7.9%、3.7%、3.2%和0.5%,其他24.1%。其中,就职最高的5个行业是零售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批发业及教育,各占20.5%、15.2%、10.6%、9.3%和7.3%。

根据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该校的农学方向还设置了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两个领域,前者下设作物学和遗传育种学,后者下设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各两个研究室,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三、一些思考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由量向质的转变阶段,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大力发展,以解决温饱为主的农业发展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正在向绿色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出口创汇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农产品加工型农业等现代农业进行转变,因而对植物保护人才的素质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与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及农药学等有关的基本知识,而且具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先进理念,善于从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农林业病虫草害的防治问题,这一要求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所遵从的“次生代农业”理念相一致,因而其培养体系对我国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环境科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福祉、生命伦理、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农业与生态系、地球环境政策论等课程的设置强调了维系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大一开始的农业实习,以及随后各年级的实验、演习课则着重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的不足正是困扰我国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人才乃至整个农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7],今后必须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日本植物防疫法,#8.

[3]邵振润,赵永谦,王明勇,等.日本的农作物病虫害防疫体系).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2):41-42.

[4]邵振润,赵永谦,王明勇,等.日本的农作物病虫害防疫体系)续.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39-40,38.

[5]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的农药事业,.

[6]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课程,nodai.ac.jp/agri/2011curriculum.pdf.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 实验教学 改革模式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初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是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细胞或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已成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它以极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生物工程技术应用最广和最具有生命力的分支之一,为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培育脱毒苗木、进行突变体筛选培育、遗传育种、药用植物工厂化生产、种质资源保存和植物基因库建立等方面开辟了有效的新途径,目前其应用已经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也成为现代植物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上的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不仅如此,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林业、工业和医药业等各领域的应用更是独占鳌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近年来国内各农林院校的农学、园艺、林学和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的生物和生物技术等本、专科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1-2]。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课程,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专业技术实验,所以,其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中心和关键环节[3-4]。

河池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是河池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2003年升格为本科,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是我院最早设立的教学系之一,近几年来生物教研室一直在探索专业课程的设置,从2005年至今,开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和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2个专科专业。目前开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专业。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所有的生物专业都开设有植物组织培养这门课,足见该课程在生物专业的重要性。针对我院我系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我根据植物组织培养这门课的技术特殊性,结合自身在教学岗位的经验,并参考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法,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改革,从近3年7个班的教学成果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摸索出一套适合我系开展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模式,现将此模式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实验室建设,优化师资力量

我院充分认识到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重要性,为加强实验教学,我院加大了投资力度,从2000年组建专门的实验室,并采购一批设备,在随后的几年里,不断扩大实验室规模,目前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00多平方米,设有准备室、洗涤室、天平室、无菌操作室和培养室,温室大棚也在筹备建设当中。不仅如此,2009年实验室还添置了超净工作台、全自动高压灭菌锅、冷暖空调、接种工具消毒器、人工光照恒温培养箱、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振荡式摇床、定时器等教学设备和仪器,为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在师资力量上,有三名研究生长期从事植物组织培养工作,可作为专职教师,另外还引进一名研究生从事生物实验室管理,大大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优化了师资队伍。

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实验开出率

我院针对不同本科专业和本、专科不同的培养目的,把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设置为生物技术本科和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专业的必修课和生物科学的专业选修课,并安排了不同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比例。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知识面的开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一些组培常规方法繁殖珍、稀、缺、优品种,以及该技术在基因重组、突变体诱导和筛选、苗木脱毒等方面的优越性和目前国际上在植物繁殖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进展。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强调理论课和实验课同等重要,2005级、2006级生物科学专业的总课时安排分别为24、34;2007级正值全院进行教学改革、大量压缩课时量,所以总课时为24。但是在授课时我们只压缩理论课时,不减少实验课时,保证实验课程的开出率,所以不论总课时量是多少,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分别设置比例均保持在1∶1。生物技术强调的是对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强化培养,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各相关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因此,第一届生物技术专业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定为必修课,总学时为48,我们加大了实验课的课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均设置为24学时,比例为1∶1。专科专业也重视组培课程的重要性,从2006级生物教育总课时为36到2007级生总课时为48即可证明。从2008年开始,专科专业更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名称由原来的生物教育变更为生物技术及应用,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生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成为农业、林业等生产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门应用前景极好的技术性课程理所当然被列为必修课,而且在学时的安排上比前2届更多,总学时为64,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别设置为34学时和30学时,比例约为1∶1。由此看出,不论是哪种专业,我们一直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现在学生由最初的进实验室什么都不懂逐渐发展为进入实验室可以独立完成实验。

三、保证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我系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兼顾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正常开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具体实验内容及安排见下表。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实践课安排表

从表可以看出,实验内容的安排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先基本技能后综合技能”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大致分为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方面实验内容,兼顾了各种器官的离体培养。除部分基本技能项目外,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项目都是在教师明确实训目的与注意事项后,由学生自选外植体材料、自主设计培养基配方进行实验,并作好组培成本与效益分析,以项目教学法的形式开展实训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达到80%以上,我们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地方农业生产项目作为实验项目。例如,进行教师科研项目的“铁皮石斛、木薯、岩黄连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名贵花卉快速繁殖技术”中的玫瑰、秋海棠、天竺葵、一品红、蝴蝶兰等花卉的组织培养实验,对地方农作物桑树进行脱毒快繁实验;学生自主设计的月季、菠萝、硬叶兰组织培养实验,等等。整个实验内容融入了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并明确了素质教育内容,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团队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突破传统教学,成立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不同于其它实验,其中无菌操作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实验技术的核心和教学重点,实验操作必须在无菌室的超净工作台上进行,而超净工作台台数少与学生人数多的矛盾比较突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项目需要时间长,做好教学组织工作显得很重要。几年来,我们实施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技术,采取分组实验单人操作,实行个体化训练和因材施教。我们把每个教学班按24人一个实验班分班,每次实验课仅有一个实验班参与,一个实验班分成两个大组,每4人组成一小组。教师对每个实验小组进行示范操作,对一些常见的操作错误进行剖析。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现场指导,随时答疑,纠正不正确的操作,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对操作错误认识深刻,记忆牢固,迅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采取多种方式考核,以考促训

为了使每位同学能熟练掌握组培技术,使实验成绩能如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客观实际,达到以查促学的目的,改变以往以评定实验报告作为实验成绩,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考核,以考促训。评定实验成绩时采用以下方法:将实验报告、平时表现、集中考核三者结合起来评定。实验报告成绩占实验课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成绩占10%、集中考核成绩占50%。其中集中考核分卷面考试和技能考试,各占实验课总成绩的10%和40%。我们将组织培养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作为技能考核内容,如各种器皿的洗涤、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外植体的灭菌、无菌操作技术等。

从2002年以来,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实验教学采用以上模式,同学们在短短一个学期内受到各个技术环节的系统训练,能熟练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教学效果良好。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我们相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必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江华,孙俊,方从兵,朱世东.《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278-5279.

[2]朱国兵.“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4:117-118.

[3]朱国兵,敖爱艳.高职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09,2:129-130.

[4]陈刚,王瑛华,陈雄伟.植物组织培养开放式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肇庆学院学报,2008,2:55-60.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社会资源;种植专业;职业教育;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32-02

种植业历来是农业的主要组成,它提供物质基础,是关乎民生、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的社会产业。自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世界各国就在发展了各自的种植专业的职业教育,且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种植业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与科学枝术进步、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使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受到传统教育模式以及书本教学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近年来虽然种植业职业教育也开始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种植专业而言,实践教学仍然比较薄弱,实践教学暴露出现代化程度低、教学实训力量薄弱、学生基本技能不过硬、学生就业差等问题[1-2],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好的解决,那么种植专业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堪忧。

一、教学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

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十几年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3],市场需求决定生产,消费者需求决定生产;现代农业产业化更强调提高经济效益,强调生产专业化。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种植专业职业教育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就需要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工科专业的学生,生产性实践往往要比理论教学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更能深刻领会理论知识[4]。种植业职业教育的生产性实践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第一线了解农业生产、熟悉生产,亲自参加生产,培养严谨工作作风、创业意识、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化,而且对形成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向工作岗位过渡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植物生长规律,合理安排生产实习时间,最好选择在春季或冬季进行,要建好校外校内实习基地,以保证生产性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国社会正步入城市化发展进程,目前农村人口的比重已与城市人口持平,而且未来农村人口比例还将大量减小[5],而当前阶段,接受种植专业职业教育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为农村人口,他们有着从事这一行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多了解生产常识,避免“五谷不分”情况出现,并鼓励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我国种植专业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行业的产业化将成为必然,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教育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规范教学制度,强化实践教学。

二、充分利用学校实验设施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除了重视实习外,还应重视实验教学,这一环节也是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认识和理解的教学环节。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各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加大了设施建设投入,一些学校虽然也添置了实验设备,但实际的使用中却存在着实训设备简陋落后、设备利用率低下、管理混乱的情况。要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需要学校设备管理单位与该专业的教学单位紧密协作,完善实验室筹建过程中管理和监督措施,使实验设备的添置尽可能最大限度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使这些实验设备充分被利用起来。

三、校企合作,增加实践锻炼机会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正常培训,基本技能不过硬,就不能满足就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这是导致当前种植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毕业生难就业,另一方面个体经济、农业企业缺乏懂技术的从业人员,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着矛盾,化解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市场对技术人学的需求。德国的Deula公司是德国一家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办学制度,增强自己的实践办学环境[6]。该机构开设的很多课程是在农田里进行的,学校拥有自己的能够模拟人工降雨的带屋顶的农田,老师操作拖拉机牵引的播种机向周围的学生讲解不同干湿度条件下的播种操作过程,然后让学生亲自操作,直到会为之,这种教学方式可极大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和培养实践能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机构的未来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种植业职业教育可采用一些变通的形式强化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实践时尽可能贴近各实践单位部门业务工作,走进企业,帮助它们解决生产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争取企业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走产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紧紧围绕与专业相关的产业活动进行,使专业和产业有效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产教结合,创新教学模式

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切实感到实践对于种植专业知识的需要并以实践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7],从而形成学生学习与创造的内在强大动力,造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以达到种植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除了认识实习、实验教学外,还可通过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可以借鉴高校教育中的研究性实践教学,让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训练。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研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具体操作可由教师提出研究课题,学生按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题、文献调研、制定方案、田间室内的调查与测定、数据整理与分析、完成结题报告。学生经过一个周期的研究性实践教学的严格训练和锻炼,学生在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写作等方面基本入门,可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陈亦兰.中职学校种植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9,(17):145.

[2]李高彭.简析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实践教学[J].内江科技,2007,(8):153.

[3]周兵.基于供给结构变化的居民消费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6):54-56.

[4]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徐娟,唐贵忠,王建中.黄河下游滩区居民人口学特征及生活状况[J].中国水利,2007,(9):7-11.

[6]德国农业职业教育印象R].环球农业,2009,(8):45.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学分制;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改革

学分制以其灵活的学习制度,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主动适合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学分制运行模式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技术系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内容体系经重构后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

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园艺学起源于古代的园艺技艺,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是世界园艺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园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始终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息息相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农艺教育和应用生物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对在提高上述专业学生的生产理论知识和毕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的前身(蔬菜栽培学和果树栽培学)可追溯到1987年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建院初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办学阶段对其内容和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全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将原有的果树专业、蔬菜专业和观赏园艺专业合并为大口径的园艺专业。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该院在2006年参照园艺专业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制定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人材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决定开设融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于一体的新的课程——园艺植物栽培技术。

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被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从2007年开始开课。迄今已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科生开过5轮,听课学生达600多人,教学效果显著。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开设4周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实训》、园艺栽培教学实习和校外参观实习,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配套的园艺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学院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园艺园林技术系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选为试点专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学时由原来的72学时更改为64学时,实训学时由原来的4周更改为3周,为适应学分制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考核大纲等教学文件做了相应的修改。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已经形成学分制下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实践时间、地点、技能培训方式及考核标准,结合专业课的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配套实验材料收集、整理与制作,教学方式与考试模式都制定了相应的内容规定与操作保障措施。

2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培养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是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前,在该系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有5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为了不断优化课程的教学队伍,该系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委托培养、企业调研和各种教研活动,使各位教师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园艺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该课程与实践生产的联系;同时通过本专业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听课、评课,使青年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在该系新进的年青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或实训基地进行1年以上的生产实践锻炼,通过参与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外出进修(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学历(在职博士)、参观考察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3 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3.1依高职教育特点,精选优化教学内容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把原来的《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整合更换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理论学时数由原来计划的162减少到64学时,占总学时的40%;将实验课学时调整到12学时,占总学时的18.75%;设置实训72学时。新编了《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在大纲中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园艺生产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手段,基本学会园艺现代生产的一些必要的技术,并纳入考查(核)项目之中。目前该课程的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分类,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园艺植物繁殖,种植园建设与管理,园艺植物调控技术,设施园艺,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实验部分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类识别,园艺植物嫁接技术,园艺植物扦插技术,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常见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日光温室性能观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园艺相关技能的实践操作,并且能根据生产实践完成相应的项目制定和实施,最终使学生具备园艺师、花卉工职业技能考核的应知、应会要求。

3.2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目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黑板、粉笔和挂图教学,而是利用集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课件、电子图片、实物、演示模具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展示园艺植物形态、操作步骤等内容,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将静止的结构通过动画显示,连贯地反映出现代园艺生产技术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3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考试在考试(核)形式、考试(核)内容、考试(核)标准和成绩的测算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该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三块内容,其中理论占40%,实践占40%,平时占20%;理论考试中90%为课内知识,10%为课外拓展知识,实践考试中学生自评占5%,组内自评占5%,组间自评占15%,教师评价占15%(见表1);平时考核中回答问题占5%,出勤占5%,作业占10%。本考试(核)系统既科学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核,也对教师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的反映。

3.4实践教学的探索

在本课程中安排了12学时的实验和3周的实训,实训地点主要为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共有22座日光温室、1座现代化自控温室和上百亩的果园,该园区还是内蒙古的绿色食品基地,学生在该基地可参加园艺植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环节,有些学生还可承包园区的温室自己经营。在实训过程中主要进行整地、施肥、现代化育苗、嫁接、扦插、播种、定植、园地管理、植株调整、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这些实践项目都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并且按照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实训过程中每组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论证等环节确定一个科研小项目,在业余事件完成项目的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实训结束时形成科研报告,一并计入实训考核成绩中。同时该系和内蒙古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花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基地,在公司生产任务较多的时候或暑假期间,将学生派往公司参加单位的生产实践任务,学生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现状,工作要求及今后毕业从事本行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探索

4.1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该方法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答案的学习情景,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中提前向学生安排所要提问的题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分析,在适当的时候,每组之间进行汇报、讨论、修改,由任课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可行的调研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学生深入实践,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避免了学生一味学习,不懂社会,不懂实践的现状。

4.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本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机会,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实践技能,而且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

4.3课程论文撰写方法训练

在本课程教学中多次安排相关题目,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例如本地区蔬菜生产现状的调研,设施园艺发展现状,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等。

4.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保留传统授课优点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从平面到立体,由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