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设计论文范例

种植设计论文

种植设计论文范文1

1.学生文化水平、美术专业基础差别较大

针对于艺术类专业高考热,中等职业教育美术设计专业在前些年招生困难,大部分热爱美术的学生都选择高考入大学,选择职业学校的少之又少,近两年来美术设计专业招生形势才有好转。其中一部分是有着美术功底、文化课等基础课极差的学生;另一部分是没有美术功底,喜爱美术的学生。在就读美术设计专业后,其文化基础、专业基础的不等造成美术教学的诸多困扰。

2.美术设计教育的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错位

中国制造业的强大是急需美术设计人员的,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产品最缺乏的就是创意设计和自己的知名品牌,优秀设计人员的缺口急需得到补充。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各种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美术设计专业的热潮兴盛不衰,每年培养的专业学生大部分却拥挤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等以装饰为主的服务行业中,一些制造产业急需的设计专业如家电、家具、玩具、珠宝首饰等却不见一席之地。

3.课程设置及师资结构不合理

中职美术设计专业由于多年来受到高职、大学的打压,未能形成成熟的美术课程体系,针对中职教育学生培养目标,设置适合中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很多学校授课方式还是以绘画或美术基础为主,加上工艺与简单的设计课程,大部分都在“画设计”,而对设计艺术相关知识了解不多,更缺乏对现代设计艺术的本质认识。另外,师资结构不合理,美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绝对不是简单的以绘画基础加设计或工艺课程,更需要一些相关专业的渗透,如广告设计需要有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等师资,但是大部分学校依然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现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是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办出特色的基石,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应当遵循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实质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职业化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的基本方法是“教学做”一体化。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其实质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共性沟通、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实现共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整体共赢)。中职美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到位

当前中职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受益者主要是学校和学生,多数企业没能直接受益,这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美术专业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合作方式让企业觉得有利可图,更无法让企业愿意合作。很多企业普遍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没有对教育投入的责任。而且企业对美术设计的用人没有向一线工人那么大的用人量,合作起来比较麻烦,学校没有给企业动力。

2.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国家虽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但对企业的约束并不大,表现为学校“热”,企业“凉”,这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3.中职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1)实训基地建设条件距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由于中职美术设计招生能力决定学校再美术设计专业的投入一般不会很大,导致实习实训基地设备不足,“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学实现不充分。(2)教学管理不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正因为校企合作不深入,无法形成有效机制,使得中职美术专业教学管理无法满足要求,不能做到在教学管理运行中,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工学衔接合理。

三、中职美术设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建议

1.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美术设计专业要找到校企合作的突破口,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例如,在校内成立设计工作室,帮助企业设计宣传册、广告单、包装等等,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学校以低廉的收费优质的服务成为企业的好助手,吸引企业与其合作。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

学校应加入到设计行业活动中去,多邀请美术行业、相关企业的专家来校讲座,让美术设计的学生对设计有更本质的认识,要有认同感。中职学生见识不高,心智不够成熟,多与专家交流、学习,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企业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会更了解学生,从而能够参与到学校的美术专业建设中来,让专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确定美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3.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美术学生就业特点是比较分散,难以管理。学校必须有较为完善成熟的监督管理机制,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管理机构,让企业对用人放心,学生呆得住,干的好,能成长,才会吸引企业对学生的关注,进而加深校企合作。

4.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校的美术设计专业教师,都应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不但可以从校企合作中通过实习实践对实际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可以帮助企业从事一些培训、设计工作,为企业服务。而企业的资深设计人员也可以到学校讲学,将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师资队伍构成,将会为美术涉及学生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5.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种植设计论文范文2

1、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上课主要讲解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主要介绍如何使用这个工具进行网站的开发。

(2)介绍fireworks如何绘图,并将绘图的内容切片,将网页展现出来。

(3)将Dreamweaver、Flash和Fireworks分别教给学生。由于课时的原因,学生每种都会点,但没有一样能精通。

2、存在的不足:

经过与现从事网站建设相关工作的学生调研,我发现上面的任何一种教学内容,都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原因如下:首先,从事网站设计的企业,一般都有专门的美工,负责网页界面的设计,他们的美术功底及设计能力远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达到。其次,现在的网站基本采用DIV+CSS进行设计,原先采用表格设计网页的技术已处于淘汰阶段。而在目前的教学中,DIV+CSS在中职学校中根本没有开展教学。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网页设计的岗位上美工做不好,页面也不会设计,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的能力脱节。

3、当前计算机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首先,在学习Dreamweaver的基础上,讲解HTML语言。其次,好的网页需要有新的技术支持。现在主流的网站都采用了DIV+CSS结构,DIV+CSS是网页美工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门技术,DIV+CSS采用样式和结构分离的方式,利于搜索引擎读取网站页面,方便管理和网站维护。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探索改善

针对上述提出的实际问题,我对中职网页设计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出以下的见解:

1、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必须关注互联网应用的实时趋势,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到企业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学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深入了解一个完整的网站的创建过程,从规划到素材的搜集与处理,到网站制作,再到网站维护。教师把企业中的项目拿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明确地知道自己学习了网页设计这门课程,以后能做什么工作,在工作中怎么去应用课堂上的知识。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优化课堂教学。

(1)分层次教学法

传统的课程设计对所有学生都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样影响了基础好、动手能力较高的学生,抑制了他们的发展。“分层教学”就是进行有层次的教学,针对于每堂课程给每个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根据学生掌握的水平和对这门课学习的兴趣、智力水平及内在潜力等一些软指标来区分学生层次,让同学们在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选择。教学对象的分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分层,可以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个性化教学法

网页设计教学有别于其他软件的教学,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很多教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教师利用较短时间操作演示,让学生用大量时间去实践,但是学生出现了模仿、记忆的操作过程,往往按部就班的学习,知识没有经过自己思维的深加工而一知半解。为了避免该问题发生,教师在综合训练时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优秀的网页作品供学生参考,让他们在某一特定主题下自己动手制作。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探究知识、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能充份体验出学生的个性,从而保护了每个学生的创造力。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对于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网页,首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见多才能识广,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精心设计案例,案例应该由易到难,不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降低积极性。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案例教学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表达、讨论的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4)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目的而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紧紧围绕任务进行探索学习,由浅入深,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状态。本课程期末考核可以通过设计一个覆盖网页设计与制作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的总任务,然后再将总任务进行细分为一个个小的任务,做到具体小任务的完成推动总任务的完成。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在一个学期内有效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任务驱动法在网页设计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

3、教学手段,以启发和体会为主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理论知识讲得再多,如果学生不会灵活运用,一点用处也没有。在教学中,不必太拘束于理论,应让学生结合实践,去理解和体会知识。如在学习网页的布局和页面色彩时,教师应找各种各样的典型网页或网站,让学生在上网或观察中体会。学生在观察和研究这些不同的网站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或者是觉得最好的和最差的,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观察和体会,让学生明白网页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怎么做才会更好。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归纳总结出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4、实践环节重引导

中职计算机教学更重视实践,重视动手操作,否则理论知识再丰富,如果不会动手实践,也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实践环节不但要重视,还要高效,有些学校在课程的实践方面,分配了足够的课时,但实践的效果并不好。在网页设计这种相对比较开放和自由的实践课上,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如果任由学生自己去摸索,那么很可能在上机实践这段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很难做出点东西来。这个阶段并不是学生探索的阶段,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把设想变为现实。

三、考核、评价方法的改变

网页设计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我们要检验的是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单纯靠最后的期末考试,是不能确切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而要将平时的作业、练习都纳入学生评价中。对于网页这门课程,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平时的作业占50%,期末考试占50%。平时的作业就是一次次的案例,检查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期末考试,我认为应该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网站来结束本课程,而不是要求在给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本身一个网站的建设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是无法完成的,包括素材的收集、版面的布局、内容的充实等,何况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参考引用他人模板来完成任务,所以应该以上交作品的形式完成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评价,也就是我们考核的不仅仅是最后的作品,而是将完成作品的过程也作为我们评价的一个依据。最后,上交的作品可以让全班同学互相点评、互相评价,在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四、总结

种植设计论文范文3

组织专业教师团队进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调研反馈的信息和研究结果,确定专业的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在专业建设工作中,市场调研是专业建设的探路石,为后期的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通过市场调研,可以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程度、生源的有效供给情况以及开办该专业所需的师资设备条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新开专业的盲目性。

2.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本校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能知晓有关专业及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时弄清教学中存在问题,从而能为改进教学、调整专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根据调研结论,组建专家团队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

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教学计划是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既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同时还要满足企业市场需求以及学生特点,体现中职特性和培养目标要求,为使专业设置能有效对接社会与企业岗位,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或高校的专业人士,组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团队,校企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和相关论证活动,对相应职业岗位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掌握企业市场动态,动态调整和完善课程建设体系。

三、以行业标准为前提,开发和完善校本教材建设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存在着专业教材体系混乱,教材内容比较自由宽泛,技能操作缺乏统一规范,执行行业标准不一致,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等问题,为学校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教材开发应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坚持行业标准和规范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依据学校现有的资源,开发适应岗位技能的专业校本教材,注重教材的整合、提炼,力争使教材体系同时兼备理论性和实用性。

四、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打造一流教学队伍

1.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保障,培养和打造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技术硬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提升的必备条件,学校鼓励在职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高进修和国内外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学习。

2.在教学上要不断的推行新手段新方法,加大多媒体教学力度,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让老师们不断将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应用到教学当中,为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做好铺垫,保证技能教学的高质量运行,大力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五、创新教学模式,开放教学课堂

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论教学和项目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开放教学内容,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了解企业文化、行业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将教学由课堂走向课外,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近企业,到大自然中去创作,到工作岗位中去体验的同时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及感悟体验,更好地熟悉岗位技能,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今后进入企业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打下良好基础。

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种植设计论文范文4

1.上好平面设计专业开学第一课,让学生对专业“一见能钟情”。

开学第一课,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教学成果、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等,介绍本专业在中职期间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及学校的师资情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平面设计职业学习是一条成才之路,是适合自己发展的实用技术学习,就业前景光明。学生有了坚定的学习信心,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得到落实。“亲其师,则信其道”,此时教师的业务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也是筑梦的关键所在。

2.再接再厉上好每一节课,制作、收集优秀作品。

优秀作品,不一定是完美的,而是指有新意、有特点、有个性的作品,哪怕是一副整体上失败的作品,只要其中有可取之处,就应加以鼓励。珍惜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勤于表扬,善于表扬,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收集来的优秀作品,我的做法:一是在教师机上建立优秀作品库,并对库中的作品及时更新,及时发送至每一台学生机,学生可以及时欣赏到优秀作品库中的文件。而且作为公共机房,不仅本班学生可以欣赏到,其他班的学生也可以欣赏到,其作用不言而喻。二是优中选优,将其中精致的作品制作成展版,在全校展出,或发送到学生的QQ群中,或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互相欣赏中,在师生孜孜不倦的努力中,学生那久违的自信定会重生,梦想的火花定会点燃。

二、圆梦:引导学生坚持梦想,苦练技能,帮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1.坚持梦想,需要协作,有梦一起飞。

对中职的学生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少部分是优秀学生,老师一点就会,学习态度较端正,属于“举一反三”型(也有极个别能够自学的);大部分是中档学生,接受知识较慢,学习态度则是左右摇摆,属于“举一反一”型;另一少部分则是后进学生,不仅接受知识慢,而且学习态度不端正,属于“举三未必反一”型。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教师必须注重营造团结向上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团结向上的课堂氛围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而且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学生的创作能力能够最大地发挥出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中,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中档学生逐步向优秀学生靠拢,少部分后进学生也逐渐向中档学生靠近。

2.坚持梦想,需要不断激励、苦练技能,让梦想飞得更高。

(1)创设学习环境氛围。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机房条件都比较好,一人一机,日常教学均能在机房完成。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总能找到一块黑板或一面墙来书写青春誓言,激励学生。梦想未必对所有学生都管用,但是适当激励肯定是有用的。更多时候,等到学生步入成熟时,能让他记忆犹新的,或许就是墙上的那句青春誓言。(2)开展“赛在平时”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平面设计作品制作比赛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比赛可以在平时的一节课上,也可以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由于有了这样的机制,当我们需要参加校级以上各种级别的比赛时,基本上可以使用平时教学中形成的作品。这样既保证了比赛的全员参与,也使得在参加大的比赛时师生不疲惫。比赛不在于级别的高低,而在于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每次比赛后学生的收获。通过比赛,会形成很多独特的学生作品,学生会主动寻找亮点与不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便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外,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珍惜机会、找差距、重参与的良好比赛心态。

3.坚持梦想,需要教师的爱心与智慧为学生圆梦,使梦想成真。

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从“情不愿”的纠结过渡到“心甘情愿”地爱上班级,爱上学校,爱上平面设计专业,从而找到归属感,享有成就感。学习的道路并不平坦,教学的道路更需实践。教师要把平面设计师“职业梦想”教育落实到课堂中,谱写“梦想四篇章”,让每一个学期都有梦想的主题,都有梦想的伴随。梦想四篇章指的是:第一学期:有梦就会飞(信心恢复);第二学期:有梦一起飞(团结协作);第三学期:飞得更高(更自信);第四学期:梦想成真(收获成果)。

三、以筑梦、圆梦为主线,深化平面设计课程改革

1.从先讲后练,逐步向教、学、做合一转变。

(1)对于一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大量借助视频让学生自学,自主完成作品,教师则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点,既要学会,更要会学。(2)对于难点,逐步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把握好理论教学适度够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操作交替进行。让学生边听边想,边想边学,边做边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逐步放手让学生做。(3)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结合知识点尽量选择简单、适用、美观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应当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引导学生通过“做”,达到理解、巩固、运用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做”带来的快乐,教师则从“做”中寻找中职教学的规律,从而不断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2.从教师为主,逐步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1)教会学生利用屏幕录制软件,“你讲我听”、“你做我看”、“听完看完我问你问题后继续做”。比如,在进行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教学时,教会学生使用屏幕录制软件,把自己的操作录下来,让学生在提交作品时,同时提交PSD格式源文件、JPG格式压缩文件、SWF格式录屏文件。教师通过查看学生提交的JPG、SWF格式文件能够很快判断出学生的操作情况,找出学生操作中集中存在的问题,并甄选优秀作品共享给其他学生参考学习。由于平面设计作品创作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学生在录屏时不具备录音的条件,“你讲我听”可以选择特别优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到教师机前进行讲解示范。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即使作品不那么优秀的学生也很愿意做个录屏文件,给老师和同学看,学生的表现欲望、优秀欲望,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且通过“看”学生的录屏文件,我也从学生那学了很多。“你讲我听”、“你做我看”、“听完看完我问你继续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积极性得以激发,学生乐学、教师愿教、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逐渐形成。(2)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我做得一般,你做得更好”。当前,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都直接走向社会,他们更需要坚实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我做你做”不要停留在模仿案例作品上,师生在教与学中都应当有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模仿作品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模仿难免会有瑕疵,单纯一味地模仿案例作品,不利于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仿作品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也容易沾沾自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满足于“照猫画虎”,对知识的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形成自己的作品,更谈不上作品的新意、创意。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要什么都想给学生讲,结果学生什么也听不懂,有时应该适当“懒”一点,留点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弄明白;留足时间给学生,去咀嚼、探寻和感悟知识;“我做得一般,你做得更好”,鼓励学生自主创作,通过有新意的“做”,有个性的“做”,有思想的“做”,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3.从教教材,逐步向用教材教转变。

种植设计论文范文5

在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坚持少理论,多应用实例的原则,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比如,可以编写一门《网页美工设计》的教材,内容分为Photoshop和Flash两大部分,在Photoshop部分主要学习如何应用该软件处理网页图像以及设计网页布局和对网页进行切片的技术,而在Flash部分主要是学习如何制作网页的动态元素。考虑到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对程序代码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动态网页制作教材的选择中,要优先选择利用Dreamweaver软件的服务器行为实现动态技术的教材,尽可能减少对程序代码的过多讲述,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突出实践能力,部分内容实行协同教学

2.1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入门教学的时候,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主观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是个关键问题。以讲授网页美工设计的内容为例,在开始几节课,要结合国内外的几个知名网站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介绍知名网站在版面设计方面如何布局,在色彩搭配方面如何合理地统一网站的风格、网站Logo和Banner的设计理念,以及如何对网页图片进行处理才能更加吸引网民的眼球等,让学生意识到网页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每个学习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任务,从最基本的图片处理、Logo设计到整个网站结构的布局和色彩搭配,这样学生就会在自己心里形成一个风格,这也是学生学习好网页设计课程的基础和前提。

2.2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学习能动性

网页设计是一门专业技能,非常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准备大量的具体案例,采用提问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开始教授一个新的内容时,要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先在教师机上演示操作一个具体案例,在演示的过程中,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然后布置一个与此案例类似的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任务结束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完成质量情况,让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在教师机演示自己的成果,谈谈自己在做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样,在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就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动手的状态。作为教师,在学生实施任务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干涉学生,而是多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完善,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摸索,不断提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得学生学得扎实,记得牢固,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部分内容协同教学,明确分工

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角色分工。每个合作小组要选定小组长,以分配任务,监督进度情况,协调组内成员等。对于小组内的成员,要明确分工职责。以网页设计综合实训为例,面对一个完整的网站系统任务,需要3个小组成员,其中,一个负责网页图片素材、动态效果的处理,一个负责整体网站的布局、色彩搭配,以及切片导入Dreamweaver的工作,一个负责数据库设计和后台服务器行为的实现。当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掌握网页设计的技术,每次合作时的角色也是应该轮换的,而非固定不变,特别是小组长的轮换,体现了人人平等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能力。在任务实现过程中,通过协同合作,明确分工的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以期学生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发展不同的能力,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要及时指导,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过程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教师绝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指导者。特别是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在宏观层面给学生以指导,涉及整个任务的管理,调控和引导,要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和解决过程。实践证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有教师的及时指导,如指导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有利于学生顺利开展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协同合作的作用。与此同时,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现阶段,作为网络信息承载者的网页是一把双刃剑,各种信息充斥其中,对于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如何正确对待这些信息,将对他们的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将网页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通过制作以“健康、向上”为主题的网站,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多接触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无形中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4结束语

种植设计论文范文6

1.手绘草图的概念

手绘草图是指在设计初始阶段由设计者在纸上根据创意构思所设计雏形,以线作为主要的表达形式。在设计创作的开始阶段,设计者往往会闪现出多种多样的灵感,不注意迅速捕捉并记录,也很快会转瞬即失。因为手绘草图多是思考性质的,只为记录设计的灵光与原始意念,不追求效果和准确,所以表现一般较潦草。

2.手绘草图的特征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手绘草图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快速性,手绘草图能够帮助设计师快速地记录下各类构思,准确的描述大脑的瞬间“灵感”,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稍纵即逝的“灵感”是设计主题的灵魂。当然,在绘制草图不能因为快和因为它是草图就误将草图设计视为草率之图,故而以草草了之。其次是可变性,手绘草图在绘制过程中可以进行创新,通过对构思的变化进行精准的描述,能够通过改动达到需要的满意效果可改动性非常大。第三是概括性,手绘草图可以抛弃细节,抓住关键表现部位,强调图形的重要气质和特征。在草图绘制中,放松一般、轻描淡写是达到概括性的重要原则。

二、标志设计中运用手绘草图的必要性

传统的标志设计中,手绘草图是标志设计方案的重要表现手法,在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手绘草图贯穿于整个设计方案的全过程。随着电脑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在标志设计过程中过分依赖电脑,而忽略其中最重要的手绘草图设计过程。甚至有的设计师会先找大量的资料来参考,有了一定的想法后就直接在电脑上创作,利用简单的拷贝、粘贴,通过强大的电脑表现效果完成作品设计。这种没有深入思考和推敲的做法缚了设计思考过程,捆绑了幻想的翅膀,使作品缺乏深度和底蕴。首先,如果标志设计过程重视手绘草图这个环节,设计者在创意构思时把每一个灵感都记录下来,草图记录了设计师的每一个想法和灵感。设计师可以对草图中的记录进行对比、提炼、推敲,实际上运用了头脑风暴法进行了构思创意,这样的标志设计作品必然更加全面、完整,是设计师最佳创意水平的体现,避免了直接用电脑设计由于只有片段式思维所带来的设计的片面性。其次,在标志设计中重视手绘草图,有利于提升设计者的专业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标志设计的整体质量。手绘草图过程既是设计者进行创意构思,寻找最佳表现形式的过程;也是设计者进行思维创新锻炼,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对各种表现技巧进行分析、对比、提炼的过程,是对创意体验的积累与训练,长期的手绘草图经验与习惯有利于提升设计者的创作能力与水平。因此,手绘草图的欠缺,直接会影响到标志设计质量,标志中的布局、疏密、各种对比都和手绘草图息息相关。很多创意构思都是通过手绘表现来实现的,这些都是电脑所不能代替的,在标志设计中应该重拾手绘草图的过程,加强对手绘草图的重视。

三、标志设计中的手绘草图设计

种植设计论文范文7

1.1公共危机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1.1.1公共危机及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

对于公共危机的定义,我国学界讨论的并不多,大多是借用国外学者对“危机”的定义,其中普遍倾向于采用美国著名学者罗森塔尔(Rosenthal)的观点:即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2]。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界定。如高世屹指出,突发事件是人们对出乎意料事件的总称;张澜等认为,“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3];马建珍指出,“危机”是指社会遭遇严重天灾、疫情,或出现大规模混乱、暴动、武装冲突、战争等,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4];李泽洲认为,“突发性公共事件”就是在某种状况下,由于缺乏正确预测或者有效预防而发生的意外事件[5]。对于公共危机,虽然有不少文章以此为关键词或作为文章标题,却只有少数研究者做了界定。如李燕凌等认为,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公众具有巨大现实或潜在危险(危害或风险)的事件[6];张小明在对“公共危机”、“一般危机”、“政府危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三个术语是有区别的:“公共危机”是与“一般危机”相对应的专业术语,强调的是其影响范围广大,或者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同时认为,“政府危机”这一专业术语,从简化的意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与“企业危机”相对应的,是以危机发生领域为依据所做出的简要划分,正因为如此,他指出应该对这些术语进行规范[7]。

本文认为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应该是指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段内发生的对社会公共利益有着巨大影响的、有着不可预知的灾难性后果的、而又需要以政府为化解主体的突发性的事件。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危机信息的获取和预警,危机的准备与预防,危机的控制与回应,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8]“根据中外学者对危机的界定,结合公共危机的特性,本文认为,公共危机管理就是政府或其他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它的功能是预防和化解危机,不仅要对己经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危机带来的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时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工作,把可能的公共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1.1.2公共危机的分类

公共危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危机成因分析,可以分为自然危机(如地震、干旱、水灾等)和人为危机(如社会动乱、战争、恐怖活动等);从危机影响范围考虑,可以分为国际危机、国内危机、地区危机和组织内部危机;从危机涉及领域来看,可以分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价值危机等,这一点在国内外学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我国目前将公共危机大致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并将突发事件由高到低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一般(IV级)。

1.2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体制的涵义和内容

1.1.1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体制的涵义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问题是我国学者讨论比较集中的研究领域之一。关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界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认为,所谓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体制就是指“以担负危机管理职能的国家政治机构为核心,在社会系统其他重要因素影响下,按照相应组织结构运作从而对危机事态进行预警、应对和恢复的组织体系”[10]。龚维斌教授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就是指在政府危机管理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政府所建立的一整套公共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与运行机制[11]。

本文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指在公共危机管理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规范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并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公共危机监测预防、快速反应和恢复善后的运行机制。可见,构建高效合理的危机管理机制是进行危机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意义深远,应该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1.2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体制的内容

目前,不同的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内容有着不同观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认为危机管理机制的内容应包括危机管理的中枢指挥系统、危机管理的支援与保障系统(危机的直接处置机构)和危机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12]。马小军认为,社会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建立,至少包括社会危机早期预警机制、危机决策的情报保障体系、社会危机管理决策体制与机制、危机状态下社会动员与资源配置机制、重大危机之后的社会重建与重新整合、涉及国际冲突与国家安全的重大国际危机的处置、社会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与研究机构的建立等一系列相关体制与机制的建设[13]。张小明提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四大机制”内容:危机预警机制、危机评估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危机反馈机制,并且把危机管理的四大机制与危机的三大阶段对应起来构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框架[14]。曹芝蓉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内容必须与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与管理方式变革相适应,以“有限政府”、“多中心治理”、“服务型管理”等先进理念为指导,着重加强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建立高效的危机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组建专业的危机救援队伍、增强社区危机自救能力、制定危机管理的法律等五个方面的工作[15]。马世俊认为,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内容应该涵盖公共危机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具体包括保障机制、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和善后机制四个方面[16]。

2、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经验借鉴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频发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达国家从思想、法律、指挥系统、运作机制等多方面采取措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其先进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1强烈的危机意识

纵观美日两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难看出这两个国家的政府和公众都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首先,从美国应对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的实践来看,美国社会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早在1803年美国就以议会法案形式确立了危机管理的重要地位。以后200多年,美国不断强化危机管理意识,从一次次灾难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根据公共危机的特点,及时变革危机管理理念。再看日本,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地下一层建立了“危机管理中心”,体现对危机管理的高度重视。他们还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国民“防灾日”,全国举行有首相和有关大臣参加的防灾演习,通过全民的防灾训练,提高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另外,在西方国家,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成为一种行业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门学科,从事研究和教学的人员有上千人,有129所大专院校开设了公共安全管理专业。

2.2完备的法律法规

现代法治发达国家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经验表明,国家预防和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实效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法制化建设息息相关。发达国家普遍已经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并运用法律法规紧急处理和解决公共危机。首先,制定紧急状态法等从法律的层面上规定了政府及各部门在危机发生时的职责、政府应采取的措施和程序以及责任的承担等内容。如美国有的《全国紧急状态法》,俄罗斯的《俄罗斯联邦紧急状态法》。其次,除了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具体的自然灾害应急计划,以作为灾害应急管理的具体指导纲领,而且会及时根据新情况加以完善,以便应对新的危机。如美国的《联邦应急计划》、日本的《防灾基本计划》等,这些计划详细规定了灾前应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减灾工程以及灾时和灾后应采取的措施,使得整个国家的防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再有,各地方、州或城市,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纽约市制定了《纽约州执行法》,规定成立州灾害准备委员会、明确了危机管理中各有关部门的责任等等。

2.3完善的指挥中枢系统

应对公共危机,首先要完善的指挥中枢系统来进行管事。如日本危机管理指挥中枢系统是紧急对策总局。[17]它以内阁首相为最高指挥官,由内阁官房来负责总体协调、联络,通过安全保障会议、阁僚会议、内阁会议、中央防灾会议等决策机构制订危机对策,由警察厅、防卫厅、海上保安厅、消防厅等各省厅、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配合的组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根据发生的不同危机类型,可以启动相应的管理部门。

2.4高效的运行机制

有了完善的指挥中枢系统,还必须建立周密的运行机制,通过严谨的机制去快捷地协调力量,高效地处理危机。如美国制定了纲目并举的操作计划,既有总体上的联邦应急计划,也有具体针对特殊性质危机如应对国内恐怖主义的运作纲要。日本根据危机种类不同,启动不同的运作机制。如日本建立了统一的地震观测体制,异常情况通气象厅汇总报告给全国震情判定会,全国判定会将震情报告给内阁总理大臣,总理大臣通过中央防灾会议做出决策后公告,并将信息传输给都、道、府县、市、盯、村,同时发出警报。

3、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国际经验相对照,以及在实践中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思索与检验,可以从中得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政府官员和民众公共危机意识淡薄

《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通过对政府、企业和公众大量的抽样调查,对我国目前危机管理的现状有了更为明晰的概述。调查显示,政府官员作为危机管理的主导者,同样缺少危机教育,导致危机意识缺乏,安全意识差,自救与互救意识和能力弱。以危机培训为例,数据显示,受访官员中有72%从未参加过危机管理培训,仅仅只有不到22%的政府官员参加过危机管理的培训,这也就意味着有七成以上的受访官员所在单位没有开展过相关培训。[18]另一项研究表明公民的危机意识同样薄弱,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课题组2006年5月公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调查报告》显示,67.6%的人对政府的应急管理现状不满意,60%以上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危机应对及生存急救方面的培训。

从专家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政府官员和民众危机意识的淡薄,对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重视不够,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危机防范意识,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不肯在危机预防上下功夫。二是危机教育培训严重缺失,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3.2公共管理机制落后

就以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SARS”来讲,其期间暴露的问题,如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战略和政策规划;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教育、训练、组织保障;缺乏整合和协调的机制,政府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欠缺;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和信息沟通机制,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缺乏制度化的财政资源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与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合作有待完善等等,都使我们认识到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迫切性。

3.3缺乏法制规范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我国目前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程序和规则,政府的行动也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比如在公共危机资源管理方面,财政部每年都有专项拨款,尽管每年都要进行专项检查,但一些部门却年年都敢挪用,有恃无恐。不能说这与法制不健全、惩治不力无关。某些在封建社会都会杀无赦的罪犯,在今天却会逍遥法外,很少看到有官员因为在公共危机资源管理方面的失职而承担重大刑事责任的。公共危机管理是国家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体制、行政体制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欠缺暴露了政府管理的严重问题。公共危机管理关乎着国家的兴衰存亡。

3.4缺乏系统的战略和政策规划

风险管理指运用系统的方法,确认、分析、评价、处理和监控风险的过程,它要求把风险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政策、规划、资源的管理方面有效地实施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预防和降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我国政府管理正缺乏这种全面风险管理,并没有把公共危机管理纳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在政府各种政策制定、规划、资源管理方面,都没有把危机风险的分析、确认和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和环节来做,往往是公共危机发生之后才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5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的预警、监控和快速反应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主导的作用,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却很难做到高效、快速、协调、灵活。因此,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目前社会参与机制的构建还远远不能满足应对公共危机的需要。社会参与力量由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构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9]:①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有待完善。②有些营利组织不能承担起应急管理的职责。③社会公众应对公共危机能力较弱。

4、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体制的构建与完善途径

公共危机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却可以管理、控制和化解,尽可能减少危机的发生,并把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将公共危机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但是,我国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某些行业的应急管理还很不完善,对重大公共危机的处置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如何识别、防范、预警、处理各种重大公共危机的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本文认为,我国搞好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认真总结以往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成功做法,按照公共危机管理规律,构建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4.1建立反应灵敏、措施有效的预防处置机制

4.1.1设置有效的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建立畅通的信息收集渠道

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可以借助政府的电子政务平台,建立自上而下的各级监测预警系统。它的设置目的是收集提供各种危机预警相关的信息,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传递功能。通过网络化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使决策部门和公民都能够同步得到原始信息、获得更多的信息评价、进行多渠道的信息对比,为危机处理提供有利条件。具体而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20]:

(1)全面的信息收集信息是危机管理的关键,要预防危机。首先应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渠道,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例如建立公众报警制度;其次,要对日常生活中所有可能造成潜在威胁的事件一一列举出来,并加以分类,考虑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2)有效的危机预测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定性或定量的科学分析和识别,判断危机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并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分类管理,从而准确地预测所面临的风险和机遇。通过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处理、鉴别,一方面可以起到正确区别危机同一般社会救助事件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己经被确定为危机征兆的信息,通过处理,可以对潜在危机的种类、性质、影响范围等做到大致了解,不仅为政府和社会争取到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对于应急工作的开展也是一项重要的参考。

(3)及时的危机预警准确判断各种危机指标和因素是否突破危机警戒线,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以及发出警报的方式。预警信息包括危机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预警信息的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4.1.2制定实用的危机应急预案,建立可行的预防响应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应急预案是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单位和企业等需编制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一定要遵循完整性、预见性、主动性、可操作性、时间性等原则。预案的编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主要包括成立预案编制小组、识别评估风险、分类分级、设计处置措施、确认应急机构及人员职责、应急能力评估、评审与、演练与调整。其次,建立预防响应机制,这是启动预案的必备条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应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反应、自上而下的程序进行[22]。预案是在危机发生之前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灾害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但因危机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预案还得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当然,一方面可以通过预案演习来检验它的实用性,改进应急预案:另一方面,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应对后,发现预案的不足,不断的完善预案。

4.1.3建立公共危机管理善后的恢复和转换机制

一次危机得以解决,并不意味危机管理的结束,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应抓住机会,着力做好两件事。一是善后工作,尽快修复遭到危机破坏的设施,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二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创新,以预防公共危机再次发生。公共危机就是危险与机遇并存,善于利用危机,变危机为契机,这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

4.2建立自我保护、互助互爱的社会公共参与机制

由于突发事件影响的广泛性,仅仅依靠政府单一力量已经不能有效控制突发性事件的扩散,消除突发性事件带来的危害,需要依靠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农村地区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交通不便,地形复杂,社会力量的合作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公共危机管理要求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浪费和失误,这就要求政府最大限度调动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除了作为危机管理主体—政府的参与,还应该把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等多股力量参与其中,使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最大的效果,建立起一个积极有效的涵盖整个社会的社会参与机制。

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参与,克服公共危机,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不可想像的。政府要明确政策,努力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形成全民动员、集体参与、共渡难关的局面。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与危机伴生的流言和恐慌,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力量的参与,信息通道不再堵塞,政府决策的可信度和可行度得到提高,从而可大大降低政府防治危机的成本。

4.3建立法律完善、执行到位的法治机制

4.2.1建立公开、透明的政策制定机制

我们要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合作将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尽快并且正确地公布给公众,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到重大灾害的灾情信息,及时正确地提供给公众,以防出现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的无谓的恐慌。政府是信息沟通和管理的指挥者,政府部门及时准确信息,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将会有利于公共危机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24]。公众在了解真相后会更多地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进而支持政府采取的措施。这一点对公共危机的控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我们在抗击“SARS”的战役中,已经看到政府与公众共享信息的举动和效果。政府应拓展政策的公布渠道,充分利用因特网,主动开放公共空间,收集并提供各种各样的宏观和微观信息,并且根据需要不断改善信息质量,形成开放的公共舆论空间。同时,应分步推进政策公开的法律制度建设,尽可能地将政策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政策程序公开透明,将信息披露机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2.2完善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的法律体系

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但从整体上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状态管理法,政府的危机管理权也缺少明确的宪法授权。为了使政府的危机管理法制化,使危机管理有法可依,有必要加快涉及危机管理的立法[25]:宪法应对危机状态的确认、实施以及政府危机管理权等做出规定;制定危机状态管理法,就危机状态的确认和宣布,危机状态下政府、各种组织及公众的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制定应对各种危机或者紧急突发事件的配套法规。

完善政策过程法律体系的另一个方面是公共危机状态下政策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政策制定过程的法制化有助于政策的科学性、民主性的实现,有利于实现政策目标。虽然在危机决策中,不必完整地遵循常规决策时的程序和步骤,但应该通过法律和制度将危机状态下政策过程确定下来,并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对于部门领导可实行首长负责制。通过法律来授予临时性的权力,但也要制约和防范权力的滥用。当政府公务人员不能履行或背弃责任时,必须受到相应的行政惩处,触犯国家法律的要按照法律规定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4.4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

4.3.1建立为危机教育管理网站,宣传危机管理

在部级公共危机管理教育网站上,宣传国家有关公共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免费向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公共危机管理预警信息与注意事项,指导有关单位行业开展公共危机管理演练。部分资源可进行市场化管理与运作。为了有效开展危机管理教育,建议设立不同行业或不同专业的危机管理教育教学案例库。该案例库的建设应广泛动员各界力量参与,尤其是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的作用。

4.3.2注重媒体引导,满足公民知情权

在现代信息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是一项基本的民主权利和社会权利。公共危机状态下,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变异性以及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公众心理恐慌以及社会秩序的紊乱、失衡,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远远超越超出平常的需求。政府决策人员要积极与媒体人员合作,以负责的态度及时公开危机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媒体在危机爆发阶段的职责主要是[26]:第一,满足信息需求。在危机时期,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媒体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披露和解读,使公众信息的需求得到满足。第二,引导公众情绪。危机因具有高度的破坏性而成为公众情绪的兴奋点,公众的兴奋情绪受媒体的影响很大。媒体的正确引导,可以稳定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战胜危机。第三,影响政府决策。媒体一方面把危机状况及民众心态及时反馈给政府,帮助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另一方面把政府的应对措施、相关政策等及时向公众,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第四,塑造政府形象。媒体及时报道政府危机管理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现实条件下处理危机的各项措施及有关政策,这些报道对塑造政府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危机的预警阶段,媒体人员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宣传,训练公众应对危机的心理准备和实际技能。在危机发生后,媒体人员要客观、公正地对危机事件进行反思,剖析危机事件的原因,寻求今后避免此类危机事件和改进危机管理的办法。

4.5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联动救援机制

4.4.1组建危机救援专业队伍

危机救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危险性很高、时间要求紧迫的工作,应该由经过专门训练、各种装备精良、行动迅速的专业人员来完成,以提高危机救援的效率。公共危机管理中辅助人员主要是指政府系统内那些:“自身具备特殊的专业技能、业务范围,特定的资源、设备和能力,主管着特殊的事务,担负着紧急事务应对中的某些特殊任务”的人员[27]。他们相当于危机管理中的后勤人员,不直接具有危机管理的职能,而是协助危机管理的决策者、指挥者和专业救护人员的工作,提供危机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服务。一般而言,承担公共危机管理辅助工作的人员主要集中在以下部门: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境保护、公共工程、信息、商业、仓储、财政、经贸、银行、保险公司、审计机关等。这些辅助人员主要是在国家或者区域紧急状态下,根据危机决策指挥人员的统一安排、调遣,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危机应对工作。具体而言,他们要运送救灾装备和物资,保证灾区民众有衣穿、有水喝、有饭吃、有地方住;积极参与实际的救助行动,有效地保障灾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接受国内外的各种捐助,及时用于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进行灾后卫生防疫、道路修复、铁路通车,恢复供水、供电、供气;灾后恢复期间进行保险理赔。帮助企业和公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对危机管理中的各种救援物资、款项使用的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物资、资金的使用效率等。

4.4.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应对公共危机的联动机制

人、财、物是危机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它关系着危机处理的效果。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是建立在人、财、物等资源充分支撑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要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资源支撑机制,以应对公共危机的联动反应。一是依靠政府推动建立“政府领导、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社会联动体系。二是政府要将战勤保障社会联动机制建设列为政府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履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职能的重点工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提高城市各种应急力量的协同作战能力。三是各级政府应规范应急资金的投入制度,把应急管理的资金纳入政府的预算之中,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应对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的专项基金,并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实行严格的监管。

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将随时制造各种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它随时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向我们提出挑战。因此,应把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应时而变,抓紧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不断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本文在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文献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体制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分析,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的思路,主要是从建立反应灵敏、措施有效的预防处置机制;建立自我保护、互助互爱的社会公共参与机制;建立法律完善、执行到位的法治机制;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联动救援机制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这样的研究框架旨在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和社会的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使其从容面对频发的各种危机事件。

种植设计论文范文8

1.1丛植

植物以点状分布于园林之中,由三五株或十株以下的同种或一种苗木已不等的距离形成一个个的树丛。是园林植物配置中最基本的形式,构成的景观自然和谐,在形成植物群体美感的同时突出个体的特色。

1.2群植

由一到两种乔木为主,多种灌木为辅进行组合搭配,形成块状的植物分布,或者成为特色的树“林”。

1.3列植

对同种植物呈固定线条的排列方式,通常在公园或建筑场所的主入口,整齐划一的树木增强环境的庄严感、肃穆感。

1.4带植

同树群的构成方式相似,带植通常充当园林景观小品中的背景或者隔离带,街道和公路两侧的行道树通常采用这种方式。

2.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2.1生态性原则

在植物造景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美观的需要,更要注重生态的影响。

(1)首先是植物的生态影响,勿要为了美观将外国物种随意引进,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物入侵,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二是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方的物种差异巨大,种植环境要适宜,对气候、空气、土壤、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都要进行分析,例如茶花、杜鹃一类的灌木对酸性土壤的环境比较适应,北方盐碱地地区就不适合这类树种的栽培。不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类别也不要引进,如南方炎热地区种植的银杏树通常会大量枯萎死亡,严重浪费资源和成本。

(2)因地制宜:尽量使用乡土原生树种,植物的长势更加茂盛。在工业厂房等区域,避免种植贵重、娇气的树种,应该多植如广玉兰、夹竹桃、杨树等抗性强、能净化吸收二氧化硫这类有害气体的植物,对于固体粉尘污染较为严重的厂区,二球悬铃木、各类柏树都是很好的选择。噪声污染严重的厂区注意要设计隔离带,选择枝条繁密、叶片较厚的灌木作为种植树种,起到隔音的效果。在幼儿园等教育场所,选择的树种应该是色彩斑斓的,不要使用太多松柏、或者是颜色过深的树种,营造出过于严肃的氛围。对于市民公园、广场树种的选择,注意要求无毒、少刺,浓香的花卉树木也应该尽量避免,以免春季过敏人群多。

2.2艺术性原则

园林在城市中的景观功能同样要得到实现,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美学元素最植物进行组合配置。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注意搭配,园林当前的景观效果得到突出的同时,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和季节的变化对景观效果进行预测,创造四季皆有景的现代园林。艺术性美感应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突出体现:

2.2.1时间

根据季节的不同,植物呈现不同的形态。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上的要素,避免出现一季美景,三季无可观的情况。所以,应考虑到:春季是万物生长、百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也逐渐从家中走出来欣赏景色。园林在植物配置时应当多植花期在春季的花卉,如杜鹃、桃花、海棠、樱花等等。金叶小檗、紫叶小檗等灌木也开始显色,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夏季中国普遍高温炎热,植物的配置在满足遮阴、纳凉需求的基础上更要美观,使用高大的乔灌木,郁郁葱葱的绿色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清爽和惬意,在夏季开花的乔灌木植物主要有紫薇、月季,草本植物有韭兰、葱兰、一串红、石竹等等,在对水体进行配置时,在中荷花辅以香蒲等,让人们的视觉体验更加丰富。秋季是最能体现植物色彩变化的季节,最能衡量园林中植物的配置是否出彩。枫树、槭树、红叶石楠、火棘等植物变为红色,银杏、芦苇、悬铃木等植物呈现金黄的色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必然选择。而樟树、松树、柏树仍然保持翠绿。芙蓉花、秋海棠的花朵保持盛开。另外,秋天还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在园林中,栽植少量的果树如橘树、柿子树、枣树等等,别有意趣,更添秋意。除了视觉,更要考虑到人们的嗅觉体验,具有象征意义的桂花树不可少。但是注意浓香的植物种植数量不能太多,不然容易引起反感。冬季大部分地区万物萧条,松柏是不二选择,挺拔的青松给冬天带来绿意。在色彩较缺失的环境中,量少而艳丽的红梅和茶花可以为其增色。另外冬季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采光时间变短,部分地区要满足采光需求,在靠近建筑的地方种植落叶植物木,减弱对光照的遮挡。

2.2.2空间

植物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种类,其高低大小不一,而园林中的地形也有起伏变化,所以植物配置要考虑到空间层次的变化。如对面积较大的缓坡进行植物配置时,就不应栽植过多的植物,而是采用大面积的草坪增加缓坡的空间感,配合高大乔灌木与低矮的灌木结合种植作为点缀,增加缓坡空间的层次感。而在对私密空间配置植物时,利用植物高矮进行空间的围合。在宽阔的大道两侧,行道树以对植、行植的方式配置,在同侧乔木之间穿插较矮小的绿篱以及修剪为圆形的彩叶灌木,增强空间的延伸性和节奏感,同时保持视野的开阔,不会因为灌木的密集造成人的不舒适。在设计中将乔灌草结合布置,有利于形成群落,利于对珍惜植物的保护,充分利用水平和垂直空间,叶面指数得到上升,生态效益也能提高。根据植物特性的不同做出不同的搭配,植物有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果植物、观枝等等不同的属性,有些植物具有两种或以上的属性,在空间中配置时各种属性相互补充,避免出现过度重复,观枝植物进行重复配置,导致缺少色彩,空间呆板没有活泼感。

2.3经济性原则

植物配置的成本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珍贵的树种可以使用,但不能滥用,在园林景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用本土树种,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以及生长状况良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园林更能展现地方特色。园林中表现不好的植物给其换一个环境,为外地树种创造条件,抗性差的外地树种也许引进到当地可以展现优势。近年来,生产性景观在园林设计中大放异彩。生产性景观就是指以植物景观为基础,在景观中融入生产或和生产劳动,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带来产出和经济效益的景观。典型的就是俞孔坚先生为沈阳大学设计的稻田景观,园林中经常出现的荷田景观,在某些城市中,甚至有用菜畦作为景观元素的。生产性景观可以在城市中大量的运用,只需要适度的进行维护,在产生景观效果的同时,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园林植物配置的作用

3.1改善生态环境

城市发展的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污染无处不在,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之肺,对改善城市空气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植物可以净化空气,改善水体,净化土地,某些植物分泌的物质甚至可以杀死空气中的有害细菌。众所周知,植物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涵养水源,改善城市的小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以及减少噪声污染等效果。

3.2美化环境

植物造景就是利用不同植物的特性,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使植物的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呈现最优美的形态,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合理的植物配置通过不同的搭配方式,造景手法,实现一步一景的体验。还能对周边的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突出景观的层次感,美化城市环境。

3.3发挥防护功能

园林设计中,对植物进行合理的组合配置,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侵袭,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一定程度上保障人们的安全。例如在北方风沙大的地区大量造林,形成风沙防护带,减弱其危害。

3.4空间组织功能

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满足人们对美景需求的同时满足夏季避暑、冬季采光的需要。园林设计中可以形成开敞、包围空间或者半包围空间,如密植的竹林通常围合成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在心理上给人带来安全和宁静。绿篱营造的半包围空间通常用于引导行人的路线。

3.5弘扬文化的功能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发展中,许多植物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杏树,因为“杏坛读书”的典故,今天多植于学校中的读书地带,激励学生学习进取的同时弘扬学校的文化精神。岁寒三友“松竹梅”几乎无人不知,代表着高尚的品格和节操,龙柏形态优雅,多用于墓地等气氛庄严的场合。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环境,在配置植物的过程中引入文化内涵,发扬文化特色。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