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的特点范例6篇

种植业的特点

种植业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核心能力;课程标准;植物学

中图分类号:G712.3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3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课题编号:B-b/2015/03/064);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重点研究课题(JYZD201307)。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B质量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核心技能,使学生胜任行业现有工作岗位需要并为以后的再教育再发展创造条件。高职课程标准对行业专业人才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做了规定,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描述[1];高职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课程标准设置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和核心课程园林植物学课程标准建设为依据,阐述了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重要性。

1、突出职业核心技能的课程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向城乡园林绿化部、各类园林植物生产企业。而这些部门的各岗位工作内容均与园林植物学课程密切相关。园林绿化部门的各岗位及技术人员要实现植物配置时做到适地适树,提高苗木定植生活率,必须要熟练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并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并在园林设计中熟练运用当地常用植物材料;而各类园林植物生产企业的各类岗位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知识,园林植物生长与土壤、气候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植物特性和当地条件,制定合理的土肥水等栽培管理制度,加速园林植物的繁殖[2]。因此,掌握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能进行园林植物生产和应用就成为所有从事园林行业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园林技术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课程建设,而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标准建设。园林植物学课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悉植物的基本构造,掌握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植物的繁殖习性。本课程服务于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规范该课程的教学及园林技术专业的植物识别和园林植物生产与应用等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2、《植物学》课程标准结构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的《园林植物》课程教学标准是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了本门课程标准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和评价建议,对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做了规定(图1),由学习领域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情境的划分和描述,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建议四部分构成。

图1 《植物学》课程标准结构要素

2.1 学习领域课程定位―确定植物学课程定位、任务与目标

2.1.1 课程定位和任务

课程定位:《园林植物》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园林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前导课程主要是《土壤肥料》,后续课程有《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及《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3],本课程通过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对植物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植物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和分类特点,培养学生掌握本课程范围内的常见植物科的识别要点,为后续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任务: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学习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1.2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植物学理论课学习使学生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水平理解植物体的结构特征,掌握各器官的发育过程;了解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基本特征及生殖规律;了解种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掌握种子植物,特别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植物代表科属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植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植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植物学实验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学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以验证课堂理论、掌握操作技能为宗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以植物学为基础的实际工作的能力。

2.2 学习领域课程描述―确定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要求标准

《植物学》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本专业第一学期开设,60学时,从素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

表1 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要求标准一览表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明确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构造发育及花、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

掌握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形态特点、生理功能及生长发育过程。

基本能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能识别花、果实的各种类型。

能掌握植物物候观测和冬态观察的各种方法。

会使用检索表对植物进行鉴定 ;

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外出时能够细致观察植物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植物识别。 能够准确描述植物各个器官特征和内部构造。

能够将待鉴定的植物分类到科。

能够准确识别常见植物200余种。

具备对常见植物的特征及生物学习性、分布及分类的掌控能力;

具备独立识别及编制植物检索表的能力;

具备进行植物根、茎和叶的解剖能力,了解根、茎、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守时、诚信、规范、责任等方面的意识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2.3学习情境划分―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

《植物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园林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岗位任务来选取。确定课程内容之前教研室任课教师需要和行业专家一起分析该课程所在的行业对应的行业岗位群以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以及后续课程对本课程学习的要求。考虑到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根据需要课程内容分了7个教学模块60个课时:细胞和组织识别、种子和幼苗、植物的I养器官、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的分类和进化、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每个模块中都提出了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技能要求及学时,(见表2)。

表2 《植物学》课程内容

学习情境/ 项目 项目/任务 学习内容 建议学时

细胞与组织识别

(8学时) 1-1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 细胞基本结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观察 4

1-2 植物细胞的增殖 有丝分裂的观察、洋葱细胞有有丝分裂观察 2

1-3 植物组织结构 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等各种组织细胞特征观察 2

种子和幼苗(2学时) 种子的结构和幼苗类型 双子叶有胚乳(无胚乳)和单子叶有胚乳(无胚乳)种子结构以及子叶出土和子叶留土幼苗类型 2

植物营养器官

(14学时)

1-1 根的生长和发育 根的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 4

1-2茎的生长和发育 茎的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 6

1-3叶的生长和发育 叶形态特点、生理功能、解剖构造及生长发育过程。 4

植物生殖器官

(14学时)

1-1 花的发生与组成 花芽的分化、花的组成、花的结构特点、花程式和花图式及花序 4

1-2花药和花粉粒的发育与构造 花药和花粉粒的发育过程及基本结构、花药的寿命 2

1-3胚珠和胚囊的发育与构造 胚珠和胚囊的发育过程及基本结构 2

1-4 开花、传粉与受精 各种植物开花、传粉习性以及受精作用的选择性 2

1-5 种子与果实 种子的发育以及各部分的来源、果实的形成、类型以及果实与种子的传播 4

植物的分类与进化

(8学时)

1-1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及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

使用检索表鉴定植物的方法 4

1-2植物界基本类群 通过调差走访泰州及周边地区的花鸟市场,对常见蕨类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将进行观察。 4

被子植物分类及常见植物

(8学时)

1-1双子叶植物主要科 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

常见被子植物木兰科、十字花科、山茶科等的识别 4

1-2 单子叶植物主要科 单子叶植物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

常见被子植物百合、禾本科、棕榈科科等的识别 4

裸子植物分类及常见植物

(6学时) 裸子植物主要科 裸子植物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

识别各科植物的要点和代表植物的特征 6

3 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建议

3.1.教学模式建议

采用启发式教学、自学指导法教学、角色转换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思考,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针对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室内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做好课堂设计,以问题、任务、项目等驱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主体。

3.2.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有力保障,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今后学生岗位发展要求[4],本课程主要采用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互动,边学边做,教师在实训现场指导学生操作实习,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3.3.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根据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具体要求,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结果考核(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过程评价以学习态度、操作能力、方法运用、合作精神为考核要素,以学习阶段、学习项目或典型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考核。

参考文献

[1] 王宝军.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9(2):55-58.

[2] 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9(04):78-79.

[3] 张圣喜,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9):110-111.

[12] 龚维,张荣京,谢建光,郝刚.以兴趣培养为核心的植物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3(42):21-22.

种植业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烟草种植;适宜特点;喀斯特地域;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082-01

烟草的种植需要适宜的地域条件,种植地区的环境和地貌对烟草的种植有很大影响,只有把烟草种植在适宜的区域内,并使用规范的栽培科技,才能提高烟草种植的产量和质量,进而为优质烟叶的生产打下基础。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种植技术的使用下,烟草的植株会呈现不同的生长特点,其产量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地域环境对烟草种植的影响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某些因素发生变化也会引起整体的变化,进而对整个烟草的种植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对地域环境在烟草种植中作用的重视,全面地对不同地域进行分析,找出烟草种植的适宜性特点,以促进烟草种植业的发展。

1 贵州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贵州省占有很大比例,喀斯特就是岩溶,是以水分对一些可溶的岩石进行化学侵蚀作用为基础,以流水的侵蚀和崩塌等机械的作用为辅助而产生的地质特点。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我国的云贵地区是喀斯特地貌集中的区域,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性质,对当地的农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下面对喀斯特地域内烟草种植的适宜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促进贵州省烟草种植的发展。

2 贵州喀斯特地域的烟草种植适宜性特点

2.1 气候适宜烟草的种植

2.1.1 温度的影响。烟草是喜温的植物,在超过120 d的无霜期或者10 ℃的积温不超过2 600 ℃的地区很难进行正常的生长和发育。烟草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 ℃,如果平均气温小于18 ℃,就会对烟草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导致过早开花,使烟草的产量减少,质量降低。一般来说,如果日平均温度不超过20 ℃,就会对烟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温度越低,烟草质量越差。而贵州喀斯特地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大多数地区气候比较温和,冬季气温较高,夏季较为凉爽,在烟草适宜的生长期即6―9月期间,平均温度为20~23 ℃,比较适合烟草的生长,产出的烟叶具有较好的品质[1-2]。

2.1.2 水分的影响。烟草属于耐旱的物种,一般来说,在降水量充足,土壤中的水分含水量在60%~70%时根系的发育最快。如果其他条件合适,具有充足的降水,烟草的植株生长比较旺盛,叶片比较薄且大,具有较高的产量。贵州喀斯特地域,气候湿润,降水量常年比较丰富,最少值大约是850 mm,可以较好地满足烟草在生长中需要的水分,促进烟草生长。

2.1.3 光照的影响。光照在烟草的生长中有很大的影响,对于烟草的发育生长与新陈代谢有很大影响。大部分烟草的品种对光照的长短反应呈现中性,只有较少的品种具有显著的短日性,强烈的光照可以使烟草的植株旺盛的生长,径粗叶厚,具有较强的繁殖力,但是如果阳光的照射过于强烈,也会引起疾病。阳光不足会使烟草的光合作用受到阻碍,植株变的瘦弱,延迟成熟时期,没有充足的香气,对烟草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贵州喀斯特地域位于低纬度的高原地区,大气比较稀薄,具有较强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的速度比较快,可以较好地满足烟草在生长区内的光照需要,促进烟草正常生长。

2.2 土壤适合烟草的种植

土壤的质地主要有土壤内黏粒、砂粒、粉粒的比例所决定,如果土壤黏粒较少,砂粒较多,不同粒之间的孔隙比较大,土壤中含有的有机质就比较低,保肥与保水的能力就比较差。如果含黏粒比较多,砂粒较少,粒间的孔隙小,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比较高,保肥保水的能力较强,可以使烟草的产量得到提高,烟叶的吸抽劲头比较大,具有辛辣的吸味。如果三者的比例合适,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适中,具有较好保肥的能力,获得烟叶稳定吸抽劲头比较适中,气味协调。根据调查,我国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质地大部分都适合烟草的生长,可以为烟草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然后是土壤中有机质对烟草的影响,如果缺乏有机质就会使烟草的油分缺乏,香气的质量受到影响,贵州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能够使烟草正常生长[3-4]。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烟草种植适宜性比较高,大部分地区都适合烟草生长。除了文中所叙述的几点外,地形、地貌、土壤pH值等也都对烟草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烟草种植的发展,需要相关人员不断研究,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减少外部因素对烟草种植的影响,提高我国烟草种植的产量,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4 参考文献

[1] 符勇,周忠发,王昆,等.基于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区的烟草种植适宜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2-95.

[2] 杨扬.河南省烟草稳定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6.

种植业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05-01

1.种植类专业课特点及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

1.1种植类专业课的特点

种植类专业课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即需要学生在学习进行具体实践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第二,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即要求相关教学的安排需要与农业的生产进程相吻合。第三,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即教学需要注意南北方的差异、东西部的差异,还要注意具体的城市与省份间的差异。第四,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即教与学的过程需要注重社会生产技术的培养。

1.2种植类专业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定义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包括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多个类型。

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基本保障,国家及相关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中职种植类专业课程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可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培养必须的人才,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新性的提供优化模式与先进技术奠定基础,从而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整体上来说,种植类专业课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存在5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目标与实际的农业发展不一致,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陈旧、偏多、纷繁复杂。第二,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提问法等比较传统的方法,而诸如等的演示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法等一些相对灵活、新型的教学方法应用相对较少。第三,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相对落后,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教科书等传统媒介的教学层次上。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专业能力有待于提高。第四,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形成与发展。第五,教师在教学别容易忽视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抑制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策略

3.1设计符合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需要设计符合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可以按照传统的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方法进行。

3.2选取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还需要选取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例如,引进直观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等等。

3.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

当然,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也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不管是在基础理论知识介绍课、设施结构介绍课上、专业技能讲授课上,还是在专业问题求解课、练习测试课上,均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功能,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

3.4运用多种类型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方式设置教学实践情境

正如前文提到,当前中职类学校的种植类专业的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相对落后,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教科书等传统媒介的教学层次上,实训设施更是不足,所以教师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方式设置教学实践情境。具体做法可以如下:第一,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演示具体的实验内容,例如,使用CAI课件演示具体的技术操作,使用幻灯片等展示动态的教学内容。第二,使用计算机技术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相关技能。第三,使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操作步骤与运作过程。第四,使用网络搜索功能与网络信息资源塑造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丙离.浅谈如何提高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J].河南农业,2009,(14)

[2] 熊汉琴.高职种植类专业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09)

[3] 许晓梅.浅谈提高种植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四种有效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种植业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现代农业;温室公园;发展;现状;趋势

1 温室公园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1.1 温室公园的含义

温室公园属于农业观光温室的一种,它利用大型现代化智能温室,采用多种栽培模式,对多种类作物进行复混种植,将农业生产成为以园林景观的形式向广大城乡居民进行示范展示,为人们创造和提供了一个学习农业、了解农业、体验农业的新型环境。

1.2 温室公园的类型

我国的温室公园近年来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社会需求等如雨后春笋般一步步发展起来,例如,重庆市南山植物园展览温室、华西村现代农业温室公园、南宫地热博览园温室公园、山东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观光温室群等。

温室公园可以按以下几种类型分:

①蔬菜瓜果型。以各种蔬菜、奇瓜异果为主要种植内容。如河南安阳市蔬菜所现代农业示范园。②园艺花卉型。以园艺植物、花卉为主要种植内容。如河南濮阳珍果植物园。③热带植物型。以引进种植热带植物为主,以北京花乡热带植物园最为典型。④种养结合型。是温室公园的一种新形式,把养殖和种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温室公园的内容。

1.3 温室公园的特点

①技术含量高。温室公园大多是大型现代化智能温室,从功能设计和使用上,突出高科技含量。

②植物品种丰富。例如山东寿光温室公园,2004年菜博会1个4000 m?的温室种植蔬菜种类达600种。

③种植方式多样化。温室公园大多以园林风格进行设计,植物以立体种植、平面种植和人造景观种植相结合,将种植行为以景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④栽培模式多样化。既有传统农业的土壤栽培,也有现代基质培、水培、喷雾培等。

⑤功能多元化。可作为科研、科普、展示、休闲、观光的综合性场所。

2 温室公园典型案例——华西村现代农业温室公园

2.1 公园概况

该公园位于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区内,建设面积10080m?,由2个独立温室单体构成,其中南温室5760 m?,北温室4320 m?,南北温室之间设置温室封闭过道连成一体。温室跨度12m,是目前国内标准型温室中跨度最大的温室,主要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农业景观营造和空间场地设计的要求。

2.2 温室公园的功能定位

该温室公园具有先进的温室结构设计,合理的空间划分,鲜明的主题特色和景点设计,在内容上凸现4大功能特点:奇特植物景观展示功能。包括巨人南瓜阵,树状番茄、柱式栽培蔬菜阵、南方果树的景观展示等。农林科技展示功能。该温室公园建造技术水平先进,环境调控设备完善,栽培技术良好。科普宣传功能。作为江苏地区第一家农业温室公园,科普宣传作用明显。景观体系完整。项目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明确的功能导向,在不同空间内根据植物特点结合各种文化要素设置景点。

2.3 温室公园的空间划分及布置内容

整个温室公园共规划5个分区,其中南温室分为3个区:自西向东规划有入口门区、南瓜专类展示区和蔬菜瓜果荟萃区;北温室分为2个区:自西向东规划有南方果树展示区和乡土果树展示区(包含出口门区)。

华西现代农业温室公园分区布局图

(1)入口门区,该区占地面积1152 m?,在空间上采取开敞式场地设计,满足人流集散需求。设计上融合了现代城市景观和江南传统园林意境,运用了跌水、水池、硬质广场式铺装等城市景观要素,又有江南园林式的建筑,代表江南地域文化的特征要素。

(2)南瓜专类展示区,该区占地面积 1728 m?,在平面空间构图上采取“天圆地方,四通八达”图案形态和寓意象征,体现“天地圆满”吉祥文化意蕴。植物选材上以观赏南瓜为造景素材,主要有巨人南瓜和微型观赏南瓜2大类,巨人南瓜果实形态巨大,颜色鲜艳,视觉冲击强。微型观赏南瓜大多果型较小,果形奇特,适合赏玩。

(3)蔬菜瓜果荟萃区,该区占地面积2880 m?,在平面构图上主要采用“八卦”的图案形态。该区植物类型丰富,主要有叶菜类、茄果类、观赏瓜类等,并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和划分兼顾了生产和观光的功能要求。

(4)南方果树展示区,该区占地面积3024 m?,采取了自然式的游线组织和空间划分,以“龙”形造型水系贯穿全园。该区在植物上采用了具有闽南、岭南、台湾等地域特征的果树,结合地域文化要素和文化特色构建景点景观。

(5)乡土果树展示区(包含出口门区),该区占地面积1296 m?,采用放射性园路设计,将场地和游线有机的融合,不仅满足人流集散的要求,也兼顾了不同植物空间的划分要求。温室植物采用了批把、杨梅和核果类果树等营建具有江南地域植物文化的展示空间。

2.4 主题文化

该温室公园在主题文化上主要突出华西精神、江南地域文化、植物文化、吉祥文化(包括在平面构图上运用的“天圆地方”、“八卦”、“龙”等;在景点设计中运用的“和顺”、“九宫”、“五福”、“五行”等)以及南方地域文化(包括岭南文化、闽南文化、台湾文化等) 等文化内涵。

2.5 植物种类

在植物运用上,南温室是以蔬菜、瓜果、叶菜为主的园艺作物,北温室以南方果树和江南乡土果树为主,各个景区休憩空间则结合配置园林绿化植物。

3 温室公园的发展方向

我国农业温室公园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其灵活的经营方式,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对其开发的重视程度和建设热情日益高涨。通过对华西村现代农业温室公园项目的分析认为,温室公园在我国方兴未艾,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1 规模化、综合型是温室公园发展的主攻方向

纵观各地温室公园的发展,单纯以一种类型存在的温室公园即使做的很精致,受面积和内容所限,也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增加种植内容、种植面积,倡导参与型、体验型、娱乐型、休闲型、服务型、教育型等具有综合功能的温室公园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3.2 提高温室公园的高科技含量和文化氛围

例如,将航天诱变技术等高科技更多地融入到温室公园内容中,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温室公园了解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的发展。

3.3 突出特色,提高知名度

由于温室公园的多功能性,近年来各地跟进建设很多。如何打破常规束缚,突出特色,提高知名度及竞争力已成为温室公园今后发展的关键。同时,设计风格应灵活多样,使景观富有变化和新意,起到更加吸引游客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种植业的特点范文5

一、植树造林工作的价值与功效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的生态体系运行现状并不理想,森林物种减少等各类问题普遍存在,这将对林业发展带来阻滞性影响,这就使得造林及养护工作刻不容缓。植树造林不仅能够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积极有效的助推力,更能防止并精准控制风沙等问题的频繁发生,也就是说植树造林在生态发展范畴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尤为显著的,因此,植树造林工作的高效开展一方面能够实现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及调整,,另一方面则能够根据需求特点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这是因为林木本身能够发挥其水源涵养作用,这样城市环境就能始终处于改造环境下,这对于生态平衡发展来说十分重要,相对的社会协调运行及经济建设之间都能达到最佳契合点。

二、植树造林的一般技术与方法

由于我国生态环境类型存在一定差异性,这就对植树造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项目实际推进环节,就应当从地理环境特点入手,对植树品种进行适应性选择,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与方法,对处于特殊环境下的林木种类进行优化,使其技术特点能够充分特点及发挥,这不仅能够为技术水平的提升夯实基础,更能确保植树造林工作更加符合现展标准。与此同时,这对于造林环境的改造也大有裨益,只有各项因素充分具备,造林环境才能更加具有适宜性优势,相对的植树造林整体能效才能进一步提升。因此,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应当因地制宜的应用以下几种技术。

1.分殖法

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通过营养器官可以进行繁殖的造林的树种,一般可以采用枝干或根茎作为造林材料进行无性繁殖。分殖法有效地利用了树木的生物特性,可以大大节省植树造林的资金与时间,因而可以使植树造林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分殖利用的是特定树种的无性繁殖特性,在林木的遗传性状及生物学特征方面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这种技术方法在杨树类、柳树类及松树类等树木的造林工作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

2.植苗法

此种造林技术以具有完整根系的苗木作为栽植材料,在各林业企业以及各个地区的实际造林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植苗法有其自身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立地条件和造林地整地条件的要求较为宽松,往往可以实现更高的成活率。当然,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能由于苗木根系受到损伤、挤压、脱水而死亡,因而影响造林工作顺利进行。在采取植苗法进行植树造林工作过程中,应当注意对苗木的水分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对苗木根系的损伤,特别应当在起苗、运输和种植等各项工作环节中加强对根系的保护和对苗木的保湿工作。

3.播种法

播种法是通过使用播种机械或人力将林木的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的一种技术造林方法。由于此种方法不经过育苗的程序,因而技术成本相对较低且造林效率极高。也正是因为播种法的上述优势,使得植树造林工作得以更为顺利地开展起来。特别是在大面积造林工作中,播种法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但是,由于播种法对于造林地土壤气候环境以及立地条件的要求较为严格,同时对幼林抚育工作的要求更为严苛,如果无法满足环境条件或在幼林抚育方面工作不足,则往往造成林木成活率、成林率以及成材率较低,进而导致整体造林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三、植树造林的程序与技术要求

1.清理工作的技术要求

在植树造林的工作过程中,首先应当对造林地进行清理,这样对于提供更好的立地条件更为有利,而且也可以使立地树种更为良好地生长与繁殖。通过清理,可以使地下土壤及墒情得到更好的改造,将地面的倒木、枯木及杂草加以清除,同时清理掉底墒的枝桠、立杆以及灌木。需要清理的物品可以依照不同的种类,分别采取归堆、火烧等措施,或者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以便使清理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更好地达到清理的目的。不仅如此,由于清理的形状与面积各不相同,可以将清理工作分为局部清理和全面清理两类。进行清理工作时,应当从植树造林的实际地理环境及设计要求,对相关技术加以合理的选择和取舍。

2.植树造林方面的关键技术

首先,在播种方面应当注意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应当对播前的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使种子更快发芽,降低发生病虫害的风险;其二,播种工作应当依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对行距、穴距进行适当的把握与控制。其次,在植苗法方面的关键技术。应当特别注意苗木种植、运输等过程中的保湿工作。做好苗木的保窆ぷ骺梢杂行У乇U虾吞岣呙缒镜某苫盥省W詈螅分殖法方面的关键技术。在适用分殖法的时候,应当考虑到不同树种的特征,选取更为健康粗壮的根茎和枝杆作为分殖材料,以便使分殖法的栽植成活率得到有效提高。

3.整地工作的技术要求与要点

整地工作不仅可以清除地表植被、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透光度,而且还能显著改善幼林的生长状况,使造林成活率得到有效提高。整地工作在方式上可以分为局部整地和全面整地。全面整地应当对全部造林地土壤进行翻垦,一般适用于较为平坦的地区。局部整地可以细分为块状整地与带状整地两种,主要是对特定部分的造林地土壤进行翻垦的整地方式。

种植业的特点范文6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种植效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种植的辅助设施,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创新运用现代农业机械,有助于提升农业种植生产效率,适应当前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发展趋势,助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发展[1]。

1农业机械在农业种植中的价值分析

在现代农业种植体系中,农业机械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农业种植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农业种植效能等方面,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机械具有高效性、科技性等特点,对于解放劳动力,提升农业种植效能具有关键意义。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机械不断研发、进步,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智能性,是现代农业种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理念深入人心,对于农业机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利用农业机械开展种植,能够极大提升种植效率,同时有助于实现规范化种植,对于提升农业产品的品质也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绿色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农业种植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种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开始与农业种植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现代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对于提高综合种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种植实践中,大数据、物联网等科学技术,都已经应用到种植实践中,有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目标。但是,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仍然比较低,依然有着较高的提升空间。通过构建现代信息化种植体系,可以实现对传统种植产业的有效变革,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要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将传统农业种植与信息技术真正结合起来,助力现代农业种植发展[2]。

3当前农作物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机械化程度不高

在开展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种植效率不高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不够高。很多地区在开展农业种植过程中,仍然采取分散的模式,没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所以机械利用率普遍不高,进而导致种植效率也不高。在实践中,如何探索规模化种植,进而有效利用相关机械设备提升种植效能,是种植户、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3.2信息技术利用效率不高

很多地区在开展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如何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科技提高生产效能,对于整体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需要积极探索,将传统种植产业与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信息技术发展作用,助力现代农业种植产业发展[3]。

3.3种植户对机械化操作缺乏认知

很多种植户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地域条件的限制,处于信息较为封闭的状态之下,对于现代机械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理念上的问题,直接导致了种植生产效率的问题,如何加强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种植户接受现代种植技术,利用现代机械设备提升种植效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要从理念入手,提升种植户对于现代机械设备和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适应当前农业生产改革发展趋势,切实提升综合生产效率。

4在现代农业种植中推广农业机械的策略

4.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机械种植技术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离不开政府层面的促进和督导,政府也应该更多的承担推广方面的责任,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能帮助机械种植技术快速推广。首先是以政府为主导牵头建立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农民更愿意相信政府的牵头能力,可以划拨一块土地作为示范区域,让农民亲眼见证现代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实验过程中和种植完成后邀请农民过来参观,并适时的进行种植技术的推广服务。另外政府可以开辟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并邀请农民自愿参加实验,让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达到科技创新的示范作用,促成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局面。

4.2注重现代机械种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机械种植技术的推广与服务离不开“人为因素”,人才是现代机械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只有加大人才的培育力度才能让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全面开花。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当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很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推广任务的需求。基于这点我们要注重培养当地的推广技术人员,根据不同地区选拔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于本地人比较熟悉当地的环境,所以在推广和服务方面更具有优势。同时重视所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培训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有长期性的计划,科技在不断进步,我们只有经常性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跟得上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