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例6篇

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

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1

工作总结

忻府区10万农户,33万多农业人口,是忻州市最大的玉米主产区、奶牛养殖区和蔬菜种植区。2004~2005年度我区实施的以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专业、奶牛高效养殖技术专业和温室蔬菜大棚高产种植技术专业为培训内容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受到省、市各级领导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省农业厅,把2004年度的“山西省农业科技下乡入户工程启动仪式”放在了我区奶牛养殖业发达的义井乡真檀村举行,这不仅是对我区农业部门的高度信任、对全区农业科普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全区乃至全忻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大力支持和促进。自承担这一项目后,立即组织实施,成立了由农业局、财政局、团委组成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了统一培训机构,制定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计划》,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开展了培训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二00四年~二00五年培训任务。现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总结如下:版权所有

第一部分培训实施情况

一、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项目管理,确保培训工作圆满完成。

搞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对此项工作区委、区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区里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阎林英为组长,农业局长周未田、财政局总会计师刘晋来、区团委书记李文田为副组长,高级农艺师、农业局副局长王建林为首席专家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方案》、资金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由项目首席专家、各专业首席专家为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中心、蔬菜服务中心等涉农部门及海运学校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技术小组。技术组共有教师31名,都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培训教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包点到村。参加项目实施的13个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组织配合开展培训工作。整个项目的实施单位两个,分别是忻府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山西省海运职业技术学校,共设立培训教室6个,都具备电视、vcd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建设培训基地6个,其中玉米专业3个,蔬菜专业2个,奶牛专业1个。

在项目管理方面,开发了“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管理系统”软件,使得整个项目在核心农户挡案管理;教师、教材、教学管理安排;相关政策法规学习汇综以及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更加科学、高效。

二、创新培训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培训效果

我区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初期,按照“进村入户,核心培训,包教包会,示范带动,全面覆盖”的原则,在全区13个乡镇办事处全面展开,其中玉米专业1500户、蔬菜专业200户、奶牛专业300户。确保通过核心农户的示范,带动全村及周边村的农业发展,结合“四个一”(即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本科技教材、每个培训点一张技术光盘)的发送,在2004年冬2005年春的农闲时节,首先在13个项目实施乡镇分别召开了由项目涉及村的支部书记、村长参加的科技培训进村入户动员会。为了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确保培训效果,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采取核心农户专业性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教室授课和基地大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的方式一是核心农户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核心农户的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吸收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除培训2000户核心农户外覆盖普通农民3.5万户;二是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办班15次,其中玉米专业8次,培训农户2500户;奶牛专业5次、参加人数600余人;蔬菜专业3次,参加人数900多人次。玉米专业的培训以进村入户培训为主,涉及的54个项目村,平均进村1.8次,在村委会、街道、农户小院、田间地头小规模培训200余次。农忙时节,有的项目实施村农民白天忙农事人员难组织,我们就采取晚上以村集中办班的方式对核心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利用晚上的时间共办班20余次。2005年3月17日从省农科院、农业厅蔬菜办请来专家在区政府大礼堂举办了“全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参加培训的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蔬菜专业核心农户200名、区农口有关科技人员、主要菜区的广大菜农共计人数800多人。2005年3月25日以4个奶牛养殖项目实施乡镇为单位,举行了奶牛高产养殖集中培训会,授课教师除了项目技术组的讲师外还请了市里的奶牛专家,300名奶牛养殖核心农户参加了培训,还有奶牛养殖村广大的奶牛饲养户,人数达450多人。在整个阶段的培训活动中,发放教材2300本、技术手册2000册、各种资料8000多份,科技光盘90余张;三是培训基地展示田观摩与现场指导相结合,2005年9月8日、10日、13日、15日,我们先后组织奇村镇、播明镇、东楼乡、秦城乡、合索乡、解原乡等乡镇农民,举行了4次大规模的基地示范田观摩现场指导培训会,主要参观了:⑴卢野基地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共有56个示范品种,占地20亩;⑵项目单位和忻府区种子管理站共建的玉米新品种展示基地;3)项目基地和农业开发办共建的董村镇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占地150亩,30个品种示范;4)原种场玉米优良品种示范园。核心农户通过亲眼目睹了各个优良品种的主要性状,玉米高效栽培各项新技术的使用效果,亲耳聆听了培训教师的现场讲解,理论联系实际为巩固所学技术指导高产高效的玉米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地观摩培训的人数达到1500人,这种观摩培训的模式用时短效果好,受到了广大核心农户的一致好评。

培训教材和资料除了省、市农业部门精心编辑出版的农业实用技术书籍外,我们通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调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农民的需要,专门印发了技术手册、农事明白纸和大量的技术资料宣传单。针对我区实情和项目要求,共精选17项实用技术重点讲授推广。其中玉米高产种植技术:(1)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技术(3)玉米品种优化技术(4)玉米化控技术(5)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6)玉米立体种植技术(7)玉米配方施肥技术(8)玉米种子生产技术。奶牛高产养殖技术、:(1)奶牛品种改良(2)奶牛冷冻配种技术(3)奶牛高产养殖(4)奶牛疫病防治技术(5)奶牛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温室大棚高效栽培技术:(1)大棚水果栽培技术(2)大棚蔬菜栽培技术(3)大棚沼气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当前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除此外,还结合农业政策、法规对农民进行了普法教育。

为了使“核心农户的选择更具有代表性、培训内容讲授更具有针对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技术组及包点培训教师与各村干部对科技培训的工作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各村农民具体情况和要求,有的村对核心农户进行了个别调整,有的村调整、增加了培训的内容。许多项目实施村通过前一阶段培训工作实施的进一步认识,对培训工作相当重视,如奇村镇唐林村还专门成立了科技培训协会,由协会根据农时、全村科学种田的需求联络、安排培训的具体事务。甜糯玉米种植户,成立了甜糯玉米协会,协会培训单位联合进行了甜糯玉米绿色食品生产操作培训。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管理考核要求,我们投入一写经费设计开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管理软件”,对核心农户全部计算机规范管理,同时建立对技术人员和核心农户的评价考核。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均受到了乡镇和村里的大力支持,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我们在农业局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立了热线咨询电话,共接受农民技术咨询电话262次,其中播明镇农民反映出苗后的玉米出现大面积的异常现象,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及时前往诊断,指导农民进行了补救措施。

三、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把有限资金效果最大化

培训经费按项目实施进度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项目实施所需资金及使用情况,实行审计制度。审计报告和资金预算、决算一并报项目办公室审批列支。项目设立专帐管理,一支笔审批,统一开支范围,统一报销程序,统一费用管理,建立完整的财务档案。资金的使用主要用于购买、编印教材、技术材料,明白纸,购买培训器材,以及包村教教师讲课培训费补助,交通费用等。

四、建立监督监管机制

为了保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落实,区农业局成立了监督考核小组建立了对技术人员和核心农户的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与技术人员签订了责任书,监督考核小组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不定期进村入户抽查,通过与核心农户访谈和由核心农户填写评价表,对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与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凡弄虚作假的,年度考核视为不合格。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核心农户的考核,由技术人员测评和全体村民评价,考核合格的发给绿色证书,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培训直至合格为止。

第二部分项目实施的成效和一些成功典型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区玉米种植、奶牛养殖、城郊蔬菜种植效益,促进玉米、奶牛、蔬菜这三个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全区农民的科技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我区农业科学种田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了常规玉米、特色玉米、蔬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和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服务创新。在2000名核心农户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田大户、养殖大户,更主要的出现了不少自己种田、养殖,又能在本领域提供相关服务、带动更多农户发家致富的农民经纪人。

玉米专业核心农户孔中秀,通过项目培训和自己钻研掌握了一套因地引种,高效种植甜懦玉米的技术。他自己家里的10亩地全部种植了甜懦玉米,同时还担任一个公司甜懦玉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技术员,负责2个乡镇6个村近2000亩甜懦玉米的生产任务,带动一批核心农户推广玉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合理安排轮作,亩产值达1700元以上,农民纯收入达千元。还有核心农户崔玉卯凭着自己掌握的过硬技术,承包土地300亩,合理选择品种、安排播期,全部种植甜懦玉米,收到很高的经济效益。版权所有

蔬菜专业核心农户赵黄科,担任着南城办事处新农村的村主任,按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会的要求,认真学习种菜新知识,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观念,科学种植蔬菜,效益稳步增长,他种植的温室,创下了亩收入28000元的好成绩。具体情况如下:茬口安排:按照温室蔬菜生产工艺流程,一年两大茬,西芹——西红柿两茬生产模式,西芹7月下旬育苗,10月中旬定植,元月上旬采收上市,7月中旬拉秧,对比前向年西葫芦一大茬生产,生产周期延长,西芹秋季和平病害少,西红柿采用冬春茬产量高,采收期长,效益较好。田间管理:蔬菜整个生产期管理全部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管理模式,注重科学,实行配方施肥,西葫芦吊架,并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注重西芹、西红柿品质的提高,增加经济效益,对比前几年大肥大水,缺乏科学田间管理,随意盲目浇水、施肥、喷药,生产成本大下降,田间病害得到全面控制。赵黄科温室实种面积0.6亩,西芹产量3200千克,收入2560元;西红市产量4000千克,收入13800元,折合亩收入27933元,效果明显。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了温室蔬菜大棚生产技术培训基地,在他和其他核心农户的的带动下,全村逐渐缩减的温室蔬菜面积05年增加到240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亩收入达23000元,成为忻州市郊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忻府区曹张乡高村是我区奶牛养殖大村,也是奶牛核心农户最多地方一个村,核心农户秦俏平经营良源忻定奶牛场,存栏奶牛60头,其中产奶牛34头,过去每头牛平均日产奶16公斤,由于多年来养殖技术落后一直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004年成为核心农户以来,认真学习奶牛相关技术,从奶牛的配种输精、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到种植优质牧草都认真钻研,精心领会。通过把掌握的新技术运用到牛场的管理经营中,到2005年下半年,存栏奶牛从外部观察有了明显的改善,配种方面也开始给每头奶牛建立挡案,杜绝过去的近亲繁殖,逐步使品种优化。饲料管理上以贮青为主,再加上搭配苜蓿粉和精饲料,产奶量逐月上升,每头牛平均日产奶达23公斤,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同时牛场也形成一套“推良种、喂贮青、阶段养、标准给、科学管理”的科学饲养规程,管理上重点抓四个环节:一是抓良种,严把母本关;二是抓防疫,严把抗病关;三是抓青贮,严把饲养关;四是抓方法,严把技术关。高村的奶牛养殖通过我们在这里建培训基地,无论是象秦俏平这样的养殖大户,还是养3头5头的小户,养殖技术上均有很大的提高,正逐步成为蒙牛、古城等国内几个大奶业集团的优质牛奶生产基地。

第三部分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高职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 工学结合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91-04

一、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现状

(一)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不紧密。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根据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或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栽培环境条件,采取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使栽培的药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门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涉及土壤、气象、生物学、生理生化学、植物病理学等多门学科,其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工学结合既要考虑学科间联系,又要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如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基地的选取,生产上选择药用植物必须要适地适药、采取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使栽培的药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目前课程的实习实训任务尚未很好解决这些问题,表明课程工学结合还不够紧密。

(二)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选取的实习实训任务来自于职业岗位和实际工作流程少,能够涵盖职业岗位相关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少,职业性不突出。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工作任务、流程等分析提炼不够,导致课程工学结合教学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教师主体作用突出,学生操练少,实操能力下降。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缺少相应的种植基地、实训室、实验设备,实训课因课时及实训条件限制,学生参与具体的生产项目较少,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等项目化教学,无法按设计进行,即使进行也往往限于形式,教师主体作用突出,学生操练少,实操能力下降。

二、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岗位核心课程。针对课程工学结合教学设计及模块的构建,必须以中草药栽培行业人员从事的工作进行职业分析、行业分析与岗位工作分析;进行工作过程及工作流程分析,制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过程及工作流程;最后制定具体的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里设计关键的学习情境。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要做到理论与实操相辅相成,学生在实操中理解吸收理论知识,逐渐掌握中草药栽培工作过程的各项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流程。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设计分5个步骤完成即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行业情况分析、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工作分析、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见图1)。

(一)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行业分析。药用植物栽培技术适应的职业岗位为从事药用植物种苗生产繁育的种苗工、药用植物种植工、药用植物标准化栽培管理员、药用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员、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包装工、药用植物质量检测工。

(二)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工作分析。通过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适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进行分析,以职业岗位为切入点,以职业岗位对应的工作对象、工作目标为载体,考察工作流程,从而得出相对应的工作与学习内容即学习领域。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职业资格分析如图2所示。

(三)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工学结合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根据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制定课程学习领域为六大领域,即药用植物栽培基础知识学习领域、药用植物种苗繁育学习领域、药用植物标准化栽培及管理学习领域、药用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学习领域、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包装学习领域、药用植物质量检测学习领域。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学习情境必须依据药用植物栽培工作目标及工作流程对应的学习项目进行设计,而且必须涵盖职业岗位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职业性鲜明。每个学习情境,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编排工作任务、设计工作步骤。通过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学习领域、工作任务等的分析制定18个学习情境,分别是药用植物实生苗繁育、药用植物扦插苗繁育、药用植物嫁接苗繁育、药用植物组培苗繁育、药用植物栽培基地选择、土壤耕作与药用植物种植、药用植物栽培密度调控、药用植物栽培土壤管理、药用植物栽培植物个体管理、监测药用植物有害生物、鉴定及防治药用植物有害生物、药用植物采收标准确定、药用植物采收期的确定、药用植物采收方法、药用植物初加工处理方法、药用植物质量标准、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检测、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检测。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结构如图3所示。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运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上。专业技术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药用植物种苗繁育、药用植物标准化栽培及管理、药用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包装、药用植物质量检测,能够使用各种种苗繁育、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包装及质量检测器械设备等,以及生产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运用能力是培养学生正确应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具备进行栽培计划的制订、组织、协调的工作能力,具备工作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是培养学生规范的职业素质、与人交往合作的态度和能力、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角色适应和心理调试能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能够组织进行本地区药用植物种苗繁育、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包装及质量检测等。形成对药用植物种苗繁育、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包装及质量检测等项目组织和计划、分析和操作、控制和监管等职业素质及能力。

三、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实践

采用两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进行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一是采用项目教学法,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某药用植物栽培技术”项目工作;其次是采用承包制教学模式,通过编写配套实训教材,学生承包实验田,实行过程化和承包协议考核,提高学生药用植物栽培实用技能、责任意识、吃苦及钻研精神,锻炼学生独立经营管理的能力。

(一)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它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教学方法。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设计思路,首先要立足于职业岗位即药用植物种苗工、药用植物标准化栽培及管理员、药用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员、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包装工、药用植物栽培质量检测工;其次是根据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推导教学模块。

根据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设计思路,共设计10个项目,每项目下设有30个子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应会的基本技能,每个项目列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具体项目及实施方案见表1。

教师可结合学院药用植物种植园、药用植物栽培行业及企业,根据药用植物栽培的品种及时期组织项目教学,如药用植物初加工处理方法的项目教学,我们与附近的神农饮片厂合作,学生结合企业需要分段顶岗轮换实训。

项目教学结束后,各小组上交实验报告、图片等。各组将实施过程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收获成果与体会在全班进行交流与展示,并根据各组工作难易、成效等情况进行评议,在教师指导下由班级组成的评议组对各小组及组员进行班级评分,完成项目教学成果展示、教学评价与应用。

(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承包制教学模式。针对某类药用植物栽培的技术环节运用分散式培训方式,将栽培工作过程和学习行动结合在一起,学生单独或以团队形式在工作岗位完成工作任务。本文以下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展开论述。

1.承包栽培地选取。承包栽培地可选取学院药用植物园或校外实训基地,按实训教学分组,将承包栽培地按实训小组均分,均分的每块地作为承包制教学模式的基本单位。栽培药用植物种类选择要求学生能结合药用植物栽培基本技术及GAP基本知识,按适地适药、综合药用植物市场应用前景等因素,选取适宜本地区的中药材,学院地处桂中地区,可选取罗汉果、穿心莲、泽泻、何首乌等中药材进行种植栽培。承包制教学可以通过组长负责制来完成,即由学生小组对药用植物种植承包地进行日常管理,主要工作是土壤耕作技术、药用植物种植、施肥、除草、中耕培土、灌溉、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初加工,承包执行组长负责制,学生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日常管理任务,原材料由药用植物园或校外实训基地负责提供,教师或技术员平时做好检查、监督、帮助,实地解决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与管理的承包教学管理模式来完成,即由学生个人对药用植物种植承包地进行日常管理。承包制教学模式将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设置的18个学习情境涵盖在其中,各学习情境既有系统性又有连续性。在教学管理上如何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获取技能是关键。承包栽培教学时数安排10学时,主要安排在前期的土壤耕作技术、药用植物种植等,其他栽培管理不安排课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施管理。

2.承包栽培实施及教学安排。承包栽培在中草药栽培技术2014级、2015级开展教学实践。中草药栽培技术2014级全班42名学生分为7组,每组6人;中草药栽培技术2015级全班44名学生分为8组,每组6-7人;每组承包1块约0.2亩的实验地,选取种植百合、罗汉果药用植物。各组按栽培要求进行土壤翻耕、整地、做床、消毒等,按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或栽种时期,进行常规栽培的田间管理。要求各组详细记录整个生产过程,包括每次操作项目)、情况、效果等内容。整个栽培过程,教师前期安排4学时布置承包栽培任务,统一进行土壤翻耕、整地、做床、消毒等工作,承包中后期分别安排4学时和2学时进行田间管理及采收初加工现场操作辅导。各小组平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常规栽培的田间管理,教师或技术员做好指导与协助工作。

3.承包模式教学考核。教学考核主要是加强学生承包栽培的过程考核。突出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核。考核分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两个方面,过程考核即栽培流程对应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学生已学习和栽培过程对药用植物栽培技能和知识的应用情况;成果考核即按栽培收获对象的质量产量情况,最将各考核因子按权重计算该承包教学考核模式的成绩,其成绩占该课程成绩的30%。承包教学考核见表2 。

承包制教学结束后,各承包小组上交管理记录本,管理过程录像、图片等。各组将承包过程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收获成果与体会在全班进行交流与展示,并根据各组工作难易、成效等情况进行评议,在教师指导下由班级组成的评议组对各小组及组员进行班级评分,完成承包制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展示、教学评价与应用。

四、结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提高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动机则是人的内在需要和外界刺激引起的。课程学习的作用是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主要因素。通过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运用项目教学、承包制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及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更贴近行业企业实际生产状况,同时还可以结合企业需要分段顶岗轮换实训,实现教学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达到该专业学生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某些就业岗位的技术和能力要求。这一教学模式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和行业企业的肯定,值得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章承林,胡孔峰.药用植物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丁平,田友清.承包制教学模式在中药栽培技术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20)

[4]王建.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药学教育,1997(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3JGZ192)

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 草莓栽培 技术培训 农民增收

一、培训背景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和生产发展,关键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大批符合产业需求的新型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纳入了新农村改革视野,明确指出:“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镇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苏名镇,清朝文学巨匠吴敬梓盛赞:“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秣陵处于亚热带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度,无霜期225天,降水1000毫米,区域内自然环境优美,水质清冽,青峰叠嶂,是人居绝佳之地。

根据形势发展需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秣陵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2012年3月街道办事处专门召开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街道财政所、农服中心、劳动保障所、成人学校、各社区主任等。会议就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意义、培训的目标任务、各单位的职责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要求做了具体布置,确定了以“草莓栽培技术培训”为突破口,全面掀起全街道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新高潮。成人学校负责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教师的聘请和开展培训工作等任务。

二、做法与经验

1.高度重视,层层落实。成立了由街道财政所、农服中心、劳动保障所、成人学校、各社区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组长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各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社区主任为小组成员。街道成人学校自2012年开始,主动联系省、市、区农业部门,了解草莓栽培技术培训的要求及流程。2012年4月,学校向街道各社区发放了“秣陵街道居民学习草莓栽培技术意愿调查问卷”。2012年7月,街道成人学校和街道农服中心在秣陵小山姚村建立了草莓栽培技术项目实训基地,基地总面积达180多亩,全部采用大棚种植模式。

2.统筹协调,分工明确。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比较广,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配合。为此,我校力促街道政府召开专项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做到责任明确。随后印发了《秣陵街道关于大力开展草莓栽培技术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文,我校主要负责培训方案的制订、培训教师的聘请和组织培训工作等任务。

3.科学规划,安排合理。我校主动与金陵科技学院讲师团联系,聘请金陵科技学院农科教方面的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及实践指导,与街道农服中心联合制订培训方案,以街道30个社区居民学校作为培训点。在金陵科技学院讲师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根据草莓栽培技术培训需要,确定了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在资金投入上,除农民自筹资金外,争取街道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积极与辖区内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单位联系,争取企业的赞助,提高栽培设施档次。根据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特点,注重实用高效的栽培技术培训,积极扶持草莓生产新技术的引进,不断提升草莓品质档次。

4.加强管理,奖罚分明。每次开展培训工作,我校都提前一周向上级农业部门提交开班申请及培训方案,由社区居民学校负责落实参加培训人员,由街道农服中心审核参培人员资格及电子数据的采集,我校负责落实授课教师、实训场地、印制试卷及培训现场的教学管理。我们专门制定了草莓栽培技术培训流程表,从开班申请到最后的资料收集共计12个培训流程,都确定相关负责人,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层层落实,确保每次培训工作顺利进行。质量管理实行项目专家验收和考评奖罚制,对于未按设计要求实施的项目不予验收,对于实施好的给予奖励,差的给予惩罚。为做大做强草莓产业,我们还争取街道支持,高标准、高起点地对小山姚村实训基地给予扶持,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

三、主要成效

经过近两年草莓栽培技术的培训,成效显著。

1.通过开展草莓栽培技术培训,我们逐步改进、完善了培训方案,同时有了比较固定的教师队伍,并对培训经验做了一定的总结。

2.“草莓栽培技术”成为我校的特色培训项目。我们在小山姚村建立了草莓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草莓种植面积达70.5亩,平均亩产3000~4000斤,草莓成为秣陵街道的特色农产品。

3.已举办24期草莓栽培技术培训,参加草莓栽培技术培训的人数达1000多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4.培训后,草莓种植的技术大大提高了,推动了秣陵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以周里村为例,草莓种植户有十二家,其中,种植面积最少的三四亩,最多的达十五亩,年收入最少的也有二三万元,最多的达到20多万元。

5.参加培训后的种植户,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使种植的草莓产量增加了,质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周里村村民陈爱桃,女,42岁,原来也种植草莓,但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每年只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参加培训后,学到了技术,胆子大了,她扩大了规模,种植了15亩草莓,年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比普通白领收入还高,她常对别人说:“多亏了成人学校老师的帮助啊!”

6.通过开展草莓栽培技术培训,总结草莓栽培技术,涵盖育苗、日光温室生产、景观三部分,编辑了一系列读本,这些读本成了广大草莓种植户的必读书目。

四、今后发展规划

1.进一步争取资金来源,加大对小山姚基地的资金投入,把基地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农民种植草莓。

2.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由原来每年12期培训增加到每年20期,吸引更多人参加培训。

3.加强草莓栽培技术教材的编写,特别是加强社区教育中心网站管理,利用网站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和技术资料,让广大农户足不出户也能接受培训。

4.创新服务体制,深入田间地头,让专家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手把手示范。有计划地组织种植户外出参观交流,开阔广大农户的眼界。

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培养质量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0多年的辛勤探索,这项技术已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如在快繁、脱毒、育种、药用植物工厂化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高职教育面临着如何根据培养目标和行业特点设置专业,并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实施课程开发的重大课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是职业教育的心脏[2]。而《植物组织培养》这门课程科学技术含量高、应用价值好、实践性强,课程的开发对高职农林业生物类专业的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园林技术专业是培养适应现代园林行业发展需要,面向园林设计公司、园林工程公司、园林苗圃公司、园林监理公司、各级园林局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其他园林绿化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能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图设计、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园林工程监理、植物栽培与管理、植物生产、园林绿地管理和养护等的工作,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从职业岗位和高级技术人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出发,通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教学实践,将此课程列为园林技术专业植物生产方向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根据市场对种苗的需求,利用工厂化育苗技术生产组培苗,并能采取合理的驯化移栽及移栽后管理的技术为市场提供各种优质种苗,达到行业所用的种苗标准,最终编制出一个植物工厂化育苗的生产作业方案。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树木与花卉识别》、《园林植物生长环境》等,并行课程有《园林苗木生产与经营》、《花卉生产技术》,后续课程有《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本课程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组培实际生产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项目式教学。

1、依据植物组培岗位任职要求,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植物组培企业广泛调研、交流,了解企业对植物组培岗位的工作和任职要求。依据企业对该职位工作人员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即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社会目标。(见下表2)

2、根据组培生产流程,序化教学内容

依据岗位典型工作流程,结合生产季节,安排课程的实施进度,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生产过程的生物学规律。

图1 植物组培生产的典型工作流程图

根据上述组培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组培工作的流程顺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如下表3所示:

3、在教学安排上,以双线并行安排教学。

根据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行业实际的岗位“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员”确定课程“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依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项目,选定“蝴蝶兰组培苗××年度工厂化育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为课上的项目,学生自主选择的“金线莲组培苗××年度工厂化育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为课后并行项目。课上的项目和典型的工作任务由教师指导完成,并行项目拓展或迁移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和任务全部实现双线并行。

4、在教学模式上,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5、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6、在课程考核上,改革考核方法,工作过程考核和任务结果考核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

能够通过组培繁殖的植物种类很多,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具有典型和实用性的任务载体,保证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结合组培实训与上海鼎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蝴蝶兰组培苗生产合同,选择蝴蝶兰组培苗生产作为任务载体,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而课后并行的金线莲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拓展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选择蝴蝶兰和金线莲作为教学任务载体,按照其生产工作流程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逻辑主线组织教学内容。(见下表4)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本课程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组培实际生产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项目式教学。

1、在教学内容上,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组培核心岗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设计7个实训项目,构建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本课程选取了蝴蝶兰、金线莲2种植物作为载体,通过课上和课下学习训练,让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程序。

2、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任务驱动,以生产过程为导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宗旨,按植物组织培养的流程来组织教学内容。

3、双线并行,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课后的项目联系,达到知识和能力迁移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突出采用项目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

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方法,边教边学边做,最后集中实训一周,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一起,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

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3、在教学中采用以考促训教学法,激发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课程考核

满分100分。其中任务考评80%;期末考评20%。具体标准详见考核表:(见表5-表8)

1.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

2.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3.主动承担责任

4.工作任务完成顺利、圆满

5.完成工作任务力求完美

6.积极思考项目中的关键点,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且有创新点

7.和本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8.与组内或组外成员相互尊重、沟通

9.能运用适当的文字完成方案的制定

10.用专业术语表述方案。言语流畅、准确

六、课程特色与创新

1、企业的生产标准即是学生的学习标准;学生的产品即是市场的商品。

基于实际项目安排教学,体现“三结合”。“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即:我校组培实训工厂近年来大规模生产蝴蝶兰和金线莲,把蝴蝶兰和金线莲组培苗生产作为我们的教学载体,实行项目导向教学,师徒关系的人才培养,教室即企业,老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学生所做组培苗按照企业合格标准进行验收,可直接作为产品进行销售,2009-2012年生产蝴蝶兰70万株,金线莲20万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紧跟市场,开展一系列组织培养科学研究,并把科研课题引进教学内容。组培中心承担的课题有:伯乐树组织培养研究;广陵9号(巨尾桉)的组织培养;油茶培养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承担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鄱湖区珍稀名特优花卉—野凤仙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市场开发利用;承担校级孵化课题:金线莲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多种观赏植物、林果木,特色蔬菜、中草药等进行了快繁技术与脱毒技术的深入研究,尤其在名优花卉等方面取得了领先成果。将科研的流程、方法和课题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一系列植物组织培养科学研究,并把科研课题与生产项目相结合。一方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科研成果开发新的生产项目,另一方面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科研加以解决,做到科研服务生产,科研指导生产。生产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科研的基础,生产的项目是科研的对象和载体。

2、依托植物组培实训工厂的全天候开放特点,进行课程双线并行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后劲,采用课上与课下项目相结合(双线并行)的方式开展教学。课上项目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而课后项目由学生自主完成。采用双线并行使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能力拓展得到大幅度提高。

3、利用自身的优势,服务社会

我校是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环保基地等,植物组培实训工厂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经常接待领导、赣州市中小学生、市民来我中心参观学习,以此为第二课堂,通过对来访人员系统培训,由学生向其讲解传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知识,宣传植物繁育新技术,承担起宣传科普知识责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利用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社会服务,课程组教师深入园林和林业生产一线,提供花卉和苗木培训技术。先后承接了谱赛科(江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玉山兰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指导和植物组培工厂规划等工作,受到好评。

总之,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通过工学结合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探索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已彰显出了一定的生机与活力。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职业素质,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技能培养、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技能培养衔接的研究》(课题编号14G304)

中图分类号:G712.3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为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改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植物生长环境课程系统介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营养环境、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水分环境和气候环境等知识技能, 开展植物营养施肥、植物生态环境控制方面实践实训项目。学习该课程, 不仅可为后续的花卉栽培技术、植物配置技术、城市绿地养护等重要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 也可为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1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专业技术实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坚持一些基本性原则。

1.1坚持课程设置与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即植物生长环境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与行业(职业)准入和职业规范、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相结合。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建设,应考虑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不能忽视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要将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人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1.2坚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进行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必须突出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体系的应用性而不是完整性,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高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

1.3坚持课程内容整合性的原则

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有机地组合成一种灵活实用的、新型的高职课程模式。采取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将知能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最佳实现。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植物生长环境课程改革应该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真正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束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理论教学应体现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管用、够用”为度; 植物生长环境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为了摒弃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摆脱传统学科教育的束缚,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就必须要增加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在技能课程的改革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要求在植物生长环境课程设置中必须以能力为本,围绕职业技能开发课程。从实践来看,可以将一个学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分成“基础技能”、“职业岗位技能”和“业务拓展技能”等几部分。“基础技能”是从事某一专业的工作人员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共性技能;“ 职业岗位技能”是为缩短学生就业后工作的“后熟期”,按照学生拟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强化训练技能“; 业务拓展技能”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我选择的技能和学校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增加的管理技能、社会活动技能、创业技能等。

3与课程体系改革相关的问题

3.1 教材建设方面

植物生长环境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根据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要摒弃陈旧的观点和内容,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要重点开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适合培养技术应用和运用能力的课程和课程群,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取得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可以自编与理论和实训教学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使学校的教材建设上一个台阶。

3.2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明确各门公共课程和技能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并组建课程小组,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队伍。要组建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企业、行业主管部门聘请专家参与教学改革活动,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活动。

3.3 实践教学环节

围绕技能培养核心,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形成实践教学体系。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在现阶段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调整,逐步完善。要以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契机,从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种植业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农学;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38-02

1 研究背景

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垦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加快构建以贸易为龙头,以加工为中轴,以种养业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涵盖整个农业经济链条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随着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高职学院应承担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构建以低碳化、智能化、功能多元化、劳动者知识化为特征的北大荒“绿色农业体系”,实现粮食增产、农业提质、产业延伸的重担。

作为农学专业本着“服务种子行业、背靠企业群、实施‘互惠互赢’”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学院多次与黑龙江北大荒种业集团、北大荒种业下属的红兴隆科研所、双鸭山农场、友谊农场、松花江农场、青年农场等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时还与多多集团、哈尔滨硕谷种业等达成校企合作协议。

现有植物及植物生理农业气象及土壤肥料、种子贮藏加工作物种子检验检测及栽培育种技术、植物保护农业微生物、标本室等九个专业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0000平方米。拥有黑龙江省农科院及其下属绥化农科所、五常农科所,北大荒种业及其下属的红兴隆种业、垦丰种业、北大荒粮流等,省农垦总局下属的友谊农场、八五三农场等14个校外实训基地,每年都接待500多人次学生实习实训。

2 建设思路

随着现代化大农业的建立和发展,垦区将建成和发展现代粮食核心产业,主要发展基础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从农业种植结构、种植品种、种植方式、绿色生态环保、观光设施农业、旅游生态农业入手,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根据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由于种子生产与经营销售的季节性很强,生产周期也比较长。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教育关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专业“小学期分学段”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保障。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和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关键因素,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每个毕业生都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根据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专门型人才的要求,按照贴近生产、自我发展的建设思路,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中心和职业素质训导中心,使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使该专业学生取得“双证书”的比例达到97%以上;同时又能够发挥区域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产业示范、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社会服务等功能,承担相关技术培训和园艺植物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任务,对周边地区及相关职业院校起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探索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机制,遵照校企共建、互惠互利的原则,建成校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校外实训基地,争取将基地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园。

3 主要举措

根据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的背景,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依托,根据现有的基础,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了发展校内和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发展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区,建成集教学、实训、科研、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实训基地;从现有的农业基础出发,突出“技术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四大特色,重点发展高科技、绿色、无污染等种植类园区以及养殖类和旅游观光类农业园区。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建设集实践教学、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强化实训教学的重要保障。通过引入校企业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学院、地方政府及企业的优势,多方筹措资金,争取在近几年内:

(1)三年内扩建种子检验检测实训室,增加谷物分析仪、高精度种子水分测定仪、纤维测定仪等种子质量检验检测设备,使之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种子检验检测中心。种子质量检测实训室建设,就建议按照我国种子行业要求,通过校企合建共享的途径进行建设,既可以用于教学、也可用于种子企业种子质量检测,而且还可以将学生教学实习与企业种子质量检测工作结合起来,按照行业标准,在校企专家共同指导下学习掌握种子质量检测岗位能力。

(2)扩建种子贮藏加工实验室,增加风筛清选机、比重清选机、成品仓分料系统、包衣工段平台系统、斗式提升系统等种子加工设备,使之成为种子加工中心。

(3)扩建种子营销实训室,成为种子营销实训中心。

(4)扩建校内良种繁育实训基地,使良种繁育面积达到10公顷。同时将原来实训基地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

(5)与北大荒种业合作,建立一个种子经营公司。

使以上三个中心、一个园区、一个公司成为学院学生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农业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的平台。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立足垦区,本专业有多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的需要,深化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及其下属绥化所、五常所,北大荒种业及其下属的红兴隆种子业、垦丰种业、北垦种业,省农垦总局下属的友谊农场、八五三农场、八五二农场、双鸭山农场等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并在原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建三江种业、九三种业、八五一一农场、香坊农场、七星农场等5个以上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在2010年学院与松花江农场达成合作协议,在农场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利用现有设备在园区建立实习实训车间,同时也可以为园区生产农业产品,并为农业种植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也可在蔬菜和水果生产上建立示范基地,引导农户发展,并为农户开展技术服务。同时农场可为老年人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由学院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学院的平台为园区定向培养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级技能专门型人才,也可采用联合办学形式,利用农场学院现有的校舍和设施在农场办学,一方面为园区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为现有的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学院每年为实习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经费,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学生生产实践,企业优先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