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会议总结范例

种植会议总结

种植会议总结范文1

1 .生态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在国内一些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地域像贵州的喀斯特等山区,人们为了缓解生活压力就只顾解决眼前问题,对土地资源实行过度无限制的开垦;还由于当地耕种技术条件以及知识限制,采用不科学的耕种方法,使得人们没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甚至,有些地区片面地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开辟为耕种农田,造成“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的恶性生态循环;更有甚者,为了单一的追求经济发展建设,不顾及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不科学不合理的土木建设,乱挖树根、草坪植被,这些都直接地加重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水土流失;除此之外,像降雨分布不均,降雨强度日照等自然环境问题;以及不利于不合理盲目的开垦存水种植的地况,如坡度、海拔等地形条件也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2.经济林套种防治水土流失内容防治水土流失的经济林套种分类:我们根据资料研究分析可以总结出经济林套种主要有两种:①复合式经济林套种,这种主要是采用取长补短的优势进行合理的科学分配;②单一式经济林套种,这种主要是因地制宜,根据地域的土质环境特点进行单一树种种植。经济林套种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挡”:施行“三保工程”,根据选择树种、行距、树龄等特点,进行树下筑盘,做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②“蓄”:选择里切外填,加大沟宽;阶面里低外高的水平阶带地状模式进行经济林种植;③“排”:对部分山坡地进行挖穴,坡面沟垄的种植方式,对大小雨水有序排泄的防护种植模式;④“拦”:对裸露的地面构筑绿篱水平台拦截流失土壤,减弱水土流失缓解面坡度,减少对土壤地面的直接冲击。经济林套种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县采取经济林下套种中药材,不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国法律、法规对水土流失防治范围的有关规定

国务院在 1983 年,下发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1~6 章规定:“防治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以及在1991 年,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7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20 次会议于 1991 年 6 月 29 日通过,现予公布的《水土保持法》的相关内容严肃提出:“对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等等,这些法律条文内容从水土流失防治方针的确定到监督管理,无不看出,国家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力度之大之严。

结论

种植会议总结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切实提高我县油茶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

完善油茶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科技人员帮扶机制;组建县、乡二级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技术队伍;全县举办油茶技术培训班二期,培训人员100人次,发送《漫话油茶种植管理》200本,开展送油茶科技下乡活动24次;培育建设低产油茶林改造示范基地2个、高产油茶林示范基地5个;积累和优化油茶低改技术,为全县推进油茶低产林三年改造做好技术准备。

三、活动内容

(一)组建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技术队伍

完善“县级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指导员”+“乡级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挂点员”+“当地油茶乡土专家”体系制度,在全县组建一支20人以上的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技术队伍。

1.邀请省、市级油茶科技推广服务专家、特派员到我县进行油茶科技推广。

2.县级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指导员:从局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员中送派“县级科技推广指导员,由县营林股、产业扶贫办、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种苗各林场管理股、各乡镇林业工作站落实一名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油茶技术人员,分别挂点指导当地的油茶技术服务工作。

3.推行当地油茶“乡土专家”:各乡镇从油茶种植户中推荐出油茶种植管理行家能手4名。

(二)开展油茶科技指导培训

围绕提高全县广大林农油茶经营管理水平,营造发展油茶产业的浓厚氛围,增强林农发展油茶产业的信心,为全县推进低产油茶林三年改造计划提供技术保障,在全县开展多形式的科技培训。

1.发放油茶技术服务相关资料。发送《漫话油茶种植管理》200本,《油茶修剪技术攻略》100本。

2.分层次举办技术培训班。全年举办二期油茶培训。一是县级举办2期油茶丰产栽培和改造技术培训班,每期50人。时间定在5月中旬与8月中旬各一次。

3.开展现场技术服务指导。全年开展送油茶“良种良法”科技下乡活动24次,每乡至少开展1次。发放油茶“良种良法”技术资料。县级指导员和当地油茶乡土专家每年开展油茶技术指导服务不少于2次,要对每个关键技术环节(如:选地、整地、施基肥、起苗、调苗、栽植、抚育、施肥、抗旱、防冻、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

(三)培育建设高效油茶示范基地

通过县、乡两级林业科技人才力量和推广运用的林业科技成果,培育扶植一批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效油茶示范基地。高产示范基地选择2009年后的新造油茶林,低改示范基地选择天然老油茶林中进行,每个基地面积不少于50亩。油茶高产示范选择“省普生绿色生态有限公司”在于2009年所造的350亩基地,油茶低改示范基地选择在镇甲山场80亩天然老油茶林为全县辐射基地。各基层林业站营林技术员对接本乡镇油茶技术挂点,进行技术跟踪服务。

(四)强化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

通过服务队伍技术推广作用,提高广大油茶造林户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善于总结,善于引导,广泛宣传推广高效油茶典型,讲好“油茶故事”,增强林农、果农发展油茶产业的信心。

1.对“2020年油茶科技推广服务年活动”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形成典型经验,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推广。

2.各乡要在县级林业网或微信公众号上宣传油茶科技推广服务年活动成果,上报不少于1篇以上科技推广服务图文信息。

四、进度要求

围绕“2020年油茶科技推广服务年活动”的工作目标,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工作部署。3月下旬,完成县级指导员和乡土专家的组建。2020年4月上旬,制定《2020年度油茶科技推广服务年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0年4月中、下旬,开展油茶科技需求调研活动,准确掌握企业、林农技术需求,全面了解各示范区油茶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编写科技服务方案;编印科技培训及送科技下乡活动需要资料。5-12月按照目标任务和活动内容,全面开展油茶科技推广服务活动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1年1月底前“油茶科技服务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形成典型经验,举行经验总结交流会议,通报表彰在本次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五、保障措施

种植会议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濉1309;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高产是小麦育种的永恒目标,在实现高产的同时,如何实现优质、多抗、广适,对科研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黄淮地区小麦灾害性天气频发,诸如生长期干旱、倒春寒、干热风等,及秸秆禁烧后田间病菌大量残留堆积,致使小麦病害加重,特别是赤霉病的发生,给粮食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课题组提出在亲本组配时,双亲选择要求高产、优质、抗病(耐病)、抗逆(干旱、倒春寒、干热风等)且在黄淮地区大田生产上有多年使用,推广种植面积较大,为克服倒伏带来的不利因素,坚持使用相对较矮的优良品种(品系)作母本,优质、高产、高抗品种作父本。综合各因素,后代筛选时充分选择利用双亲优势。濉1309是安徽省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小麦科研团队以周麦22为母本、烟农19为父本,经过12年选育成功的小麦品种,于2017年1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麦2017003。2017-2020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小麦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本地种植示范,2020年12月通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审定会议(小麦)初审品种公示[1]。该品种集高产、优质、多抗(抗倒、抗病、抗倒春寒等)、广适等多种优点于一体,示范推广后深受广大农民、种植大户及示范农场的喜爱,推广前景广阔。

1品种特征特性

1.1生物学特性。濉1309半冬性,全生育期223d,较对照皖麦52晚熟1d,与对照周麦18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深绿,长势壮。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较快。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5cm左右,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茎秆蜡粉重。旗叶斜举,上拧,稍干尖,穗层厚,熟相较佳。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产量要素协调,据2015年、2016年安徽省区试汇总,平均亩穗数分别为46万、41万,穗粒数32粒、34粒,千粒重41g、40g;据2018年、2019年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小麦区域试验汇总,平均亩穗数42.6万,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0.6g。

1.2抗病性表现。安徽省2015年、2016年2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3.0/3.0);高抗/中抗白粉病(病级1级/3级);中感/感纹枯病(病情指数22/50)。据2018年、2019年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小麦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结果: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

1.3品质分析。安徽省2015年、2016年2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2g/L、804g/L,粗蛋白(干基)13.93%、13.67%,湿面筋(以14%含水量计)30.0%、28.8%,吸水量57.0mL/100g、53.2mL/100g,稳定时间8.0min、7.1min。2018年、2019年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小麦区域试验2年品质检测分析结果:容重787g/L、812g/L,蛋白质含量14.24%、13.9%,湿面筋含量32.8%、31.7%,吸水率57.2%、56.0%,稳定时间4.2min、4.9min。

2产量表现

2.1安徽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2014-2015年度安徽省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45.4kg,较对照皖麦52增产8.60%,增产极显著,8点汇总,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续试,平均产量513.7kg,较对照皖麦52增产6.74%,增产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安徽省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49.6kg,比对照皖麦52增产6.35%,7点汇总,全部增产。

2.2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小麦区域试验、生产试验。2017-2018年度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丰乐种业黄淮南片小麦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67.24kg,较对照周麦18增产6.29%;2018-2019年度续试,平均产量594.90kg,较对照周麦18增产7.00%。2019-2020年度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新世纪(原丰乐种业联合体)黄淮南片小麦试验联合体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60.1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5.62%。2.3濉溪县万亩良繁示范田测产2020年5月26日濉溪县科技局组织安徽省农业专家对濉1309万亩良繁示范田开展田间实地考察与田间测产验收,专家组按照农业农村部小麦测产验收办法,随机抽查5块大田,分别进行5点随机取样测产,平均亩有效穗数为48.68万,穗粒数38.8粒,千粒重按41.8g计,每667m2理论产量789.5kg,按85%折合产量为671.1kg;6月1日示范田实打实收2868.1m2,折合产量675.2kg/667m2。示范田群体长势整齐一致,抗春季倒春寒与抗倒能力强,抗后期高温热害,成熟期熟相显著优于其他小麦品种。

3适宜推广区域

濉1309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淮河以南稻茬麦区)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4推广应用前景

濉1309通过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后,授权淮北双收种业独家生产经营,目前推广效果良好。自推广以来,2019年种植面积达1.33万hm2,2020年种植面积突破6.67万hm2。在今后的推广中,淮北双收种业有限公司将继续依托濉溪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优势,做好“濉溪良种濉1309”品牌宣传,推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组织科技示范主体、种粮大户及新型职业农民观摩学习,提高对该品种的认识,发挥优良品种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三方共赢,推动提升濉1309推广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

5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5.1精细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细耙,做到上虚下实[2],以利于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可用药剂拌土于耕地前撒施。

5.2科学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在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氮、磷、钾肥配合,基施追施结合[3]。每hm2基施有机肥30t以上、纯N240~255kg(60%作基肥施用,40%作拔节肥追施)、P2O5112.5~150.0kg、K2O90.0~112.5kg,折合施用尿素300~400kg,45%三元复合肥750~900kg,补施硫酸锌和硫酸锰各15kg。

5.3适宜期播种。10月上中旬播种。每667m2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晚播适当增加播种量。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或实行药剂拌种;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行距20~22cm,播深3~5cm,勿播种过深。播种时应做到足墒下种,保证一播全苗。

5.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浇好越冬水、起身拔节水和孕穗水。遇到连阴雨天气田间积水时要及时排涝。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防止越冬期冻害和倒春寒的危害。返青后,根据苗情追施返青肥,一般追施尿素75kg/hm2左右。

5.5注意防治病虫草害。小麦越冬前或返青至拔节前开展化学除草。中后期注意防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穗蚜、麦蜘蛛、吸浆虫等。

5.6适时收获。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收获。收获时做到单收、单打、单贮藏,严防混杂,确保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2020年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审定会议(小麦)初审品种公示(国品审办[2020]10号).(2020-12-23)[2021-02-02].

[2]宋志均,周其军,董军红,薛志伟,刘国涛,侯军红.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安麦1350.中国种业,2021(1):113-115

种植会议总结范文4

一是着力做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装备配套和技术支撑。

总站编写配套机具应用指引和调整改造指引,4项播种机、收获机调整改造实例视频,积极推动各地探索适宜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编印复合种植收获机具备选机型、减损收获技术指导意见,分区域、分模式总结机收实例,做好机械化收获生产指导。举办4期复合种植专题培训,培训超过8万人次,覆盖所有实施县。

二是着力做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补短板技术装备支撑。

总站配合部司开展南方水稻机种补短板促全程工作,起草早稻育插秧、南方双季稻抢收抢种等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编制水稻育秧中心建设指引,加快水稻机械化移栽技术推广应用。配合科教司、种植业司、农机化司起草技术材料,针对再生稻头季稻机收碾压率大的问题,提出机械化解决方案。组织开展再生稻收获机作业效果综合测评,探索补贴技术支撑新举措。

三是着力做好油料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支撑。

总站紧盯油菜扩种机械化保障重点工作,开展油菜机收、机种2个全国现场推进活动,分别有500万人次和40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观摩参与。组织专家编写并通过部司《南方冬闲田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协助部司抓好油菜机械化移栽示范推广,在7个省的70个县建立了106个示范点。开展油菜籽收获机、花生收获机、油菜移栽机作业效果综合测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为农民购机用机提供了参考。积极争取部门的支持,油菜机械化移栽与低损收获技术被列入2022年粮油生产主推技术,稻油钵苗育秧移栽机械化技术被列入2022年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

四是着力做好粮食等重要农作物生产机收减损技术支撑。

总站组织编写修订并通过部司了水稻、小麦、油菜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参与制定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2022年主粮作物机收损失监测调查方案》。深入各地开展机收减损专项指导工作,持续指导各地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大培训、大宣传,印发《小麦机收减损歌》,组织举办全国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谷物机收减损机械化技术培训及2期粮油作物机收减损操作与损失率快速测定培训。成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2022年中国农机推广“田间日”,810万人次在线观摩,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

五是着力做好重要农时农机作业和防灾减灾机械化技术指导与服务。

总站编写印发《2022年“春耕”“三夏”“双抢”“三秋”农机检修技术指引》,为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及时规范完成跨区作业证印制采购发放,保障跨区机收顺利开展。麦收期间,站领导班子成员和技术人员分别深入安徽、河南等6省小麦机收一线开展机收技术指导服务,为实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作出总站贡献。“三秋”时节,总站编写并由部司2022年“三秋”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种植会议总结范文5

关键词:农业技术;技术培训;技术推广

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总产值,就要利用科学的农业技术,将科学技术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农民素质较低,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还不充分,所以现阶段对于加强农民技术的培训和深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值得深入探究。

1加强技术培训的措施和方法

1.1根据农民情况开展培训

了解农民的需求是提高农民技术培训效果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农民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村干部汇报、群众集体会议等方式对村民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初步掌握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家庭水平、对政策了解程度,以及当地的农业要素后,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培训。同时,还要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对培训时间做出合理的调整。由于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根据当地的季节和不同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模式,从而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更好地达到培训效果。

1.2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当农业技术培训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的时候,农业市场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求农民有一定的农产品加工、市场预测知识。因此,对农民进行单纯的技术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培训的技术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通过自身素质的提升来帮助农民在学会技术之后,可以对当前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有效地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例如,农民在节能型温室内种植蔬菜,科技人员除了指导农民如何应用科学技术种植高产的蔬菜外,还要传授蔬菜采摘、运输、储藏等方面的知识,以减少蔬菜在采摘、运输中的损失。为了满足当前多变的市场需求,对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培训人员要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自主学习现代化农业知识,全面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增长,并尽可能地改变其传统的重产轻销思想,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不能轻视质量,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3结合当地情况安排培训

农民往往是现实主义者,如果培训的技术华而不实是不会得到其青睐的。因此,相关培训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实际,要给农民带来真实的利益。如面对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的山区,培训人员就应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准备资料和数据,让农民眼见为实,有效解决当地存在的问题,先使其对新鲜的技术感兴趣,再组织培训。而面对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培训时,要了解当地农业情况,对于采摘、运输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和处理。帮助农民全方位地发展和进步,培养其创新的思维理念。

2深化农业技术的推广策略

2.1培养农民的开放观念

农民的传统思维理念是阻碍农科技术传播推广的重要因素。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民存有保守封建的思想,在面对高产技术和高产经验时,通常独自享用,拒绝分享。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很多农民怕别人学会了高产技术对自己的经济收入造成冲击,也有些怕对方操作不当失败后对自己产生埋怨,因此,推广农业科技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民保守落后的思想,可以在技术培训时宣传国家政策,导入市场经济等知识,让农民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明白共同致富的深刻内涵,将高产的技术和经验多总结交流与大家分享,实现农业经济整体全面地增长。

2.2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做好宣传

事实证明,想实现高产技术的普及,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面对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政府需要进行干预和支持,为了防止个别地区农业自生自灭的困境,政府的大量投入和大力支持势在必行。除此之外,在培训后要及时总结和评价,将培训过程中推广项目的效益评价和分析结果传达给农民,让农民明白某项技术应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以便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2.3建立农民学校

有关部门要在培训结束后组织当地村民成立科技宣传中心。将种植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进行及时总结和分享,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农民进行二次培训和指导,学校由当地的农民组成,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学校里,农民通过亲身体验对科学高产技术进行言传身教,使农业技术传播取得最大的效果。

3结语

种植会议总结范文6

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紧紧把握扶贫攻坚机遇,真抓实干,认真开展“回头看”工作,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扶贫攻坚工作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扶贫项目实施和进展情况

1、产业扶持到村到户

2017年我乡到户产业项目有柴鸡养殖、生猪养殖、马铃薯种植、蚕豆种植以及扶贫地膜等。其中柴鸡养殖项目资金32万元,涉及四个村;生猪养殖投资204.8万元,涉及10个村;马铃薯籽种投资14万元,涉及2个村;蚕豆籽种共计投资50万元,涉及3个村;扶贫地膜投资39.5万元,涉及4个村,截止6月底,以上项目已全部实施完成,目前正在报账中。

2、农田基础设施提升情况

(1)、2017年,利用帮扶资金308万元,为四个深度贫困村维修机井91眼;利用县财政整合资金289万元,为村维修机井78眼,截止目前项目已完成,待验收。

(2)、整合涉农资金481.33万元,对以下村进行电力改造升级。投资94万元,完成输电高压线路1.8千米,低压线路2.65千米,200KVA变压器2台,线路开关2台;投资82万元,完成输电高压线路1.3千米,低压线路2.4千米,200KVA变压器1台,100KVA变压器1台,线路开关2台;投资25万元,完成200亩水浇地的高低压输电配套工程。以上项目已实施,待验收。拟投资91.42万元,完成输电高压线路1.6千米,低压线路2.3千米,200KVA变压器2台;村拟投资107.5万元,完成输电高压线路1.8千米,低压线路2.4千米,100KVA变压器3台;村拟投资81.41万元,完成输电高压线路1.5千米,低压线路2.1千米,200KVA变压器1台,100KVA变压器1台;以上项目以立项,但未实施。

(3)村“两园同建”项目。该园区整合2017年财政涉农资金177万元,一是新建400亩蔬菜种植园区一处,完成该园区的节水设施配套,预算资金24万元。二是建设搬迁村高标准农田2000亩。1.投资58万元输高压线路1000米,低压线路2500米,安装100kva变压器3台;2.投资50万元建半亩蔬菜大棚100座,包括薄膜(后增加至121座,其中建档立卡户100座,随迁户21座)。3.投资45万元修建宽6米,厚30公分田间砂石路9公里。

(二)“回头看”工作情况

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入户、调查评估、评议确定,我乡“回头看”共计识别贫困户为853户1752人,相关档案资料正在整理归档。

(三)扶贫工作部署和推进情况

2017年工作虽繁忙但成效也显而易见,扶贫项目按照年初计划有序进行,截至目前扶贫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基本完成。这一年我乡全体干部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努力践行“四个意识”,全力以赴开展扶贫工作,我乡将抓好五个方面的扶贫工作:一是重点抓好年度目标村脱贫工作,以扶贫成效迎接第三方验收;二是做好到2020年三年的脱贫规划,确保贫困户长期稳定的收益;三是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四是多渠道、多方位创新扶贫模式,努力使贫困户真脱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是强化帮扶责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体,要承担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团结各帮扶单位做好产业帮扶工作。

二、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一年来,我乡的重点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截止目前,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22KVA变电站三项工程基本上完成了今年既定任务量,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美丽乡村建设

村被列入2016年省级重点村,项目总投资860.87万元,包括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在内的十二个专项行动,除了由县统一安排施工的部分工程外,需要我乡招标建设的总投资409.3万元,经整合共分为三个标段进行建设,分别是民居、厕所改造工程,包含院墙、大门、厕所等生活附属设施建设工程,中标价86.5万元;道路硬化、街道绿化工程,中标价162.6万元;包含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污水处理等工程,中标价160.2万元,截止目前,完成的项目有:

1、民居改造(院墙改造),完成改造院墙4300米,水泥青砖砌24墙,墙高1.8米。

2、由县水务局统一招标实施的自来水工程现已全部完工,完成安装75户,铺设供水管线4950米。

3、道路硬化已完成连村道路800米,村街巷道硬化10500平米。

4、由县统一采购的路灯10盏,已完成安装。

5、村民活动中心已竣工。

6、文化广场建设已完成部门工程,包括戏台一座,便道砖铺设4500平米。

(二)易地扶贫搬迁

我乡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共涉及6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505户1189人的搬迁工作。

(三)22KVA变电站项目建设

我乡2017年初,22KVA变电站选址完成并投入建设,截止到目前为止变电站已完成部分工程,其他工程正在有序完成当中。预计在2018年底完成并投入使用。

三、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

1、禁牧、禁毒、防火工作。

禁牧:为进一步加强禁牧力度,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里专门成立了禁牧养护公司,通过这一举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禁毒:为确保全县原植物“零种植”,我乡与县委、县政府签订禁种铲毒工作责任状,切实把禁毒工作摆上工作日程,严密组织,统筹安排,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本地原植物“零种植”成果。

防火:为切实把防火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年初专门召开了全乡森林草原防火大会,制定防火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发放防火宣传资料5000余份,悬挂防火旗2000余面,并与各行政村签订防火责任状,通过开展集中宣传,健全组织队伍,提高综合防控能力,积极耕翻防火隔离带,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消除火灾隐患,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全乡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

2、土地确权工作

我乡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协同确权单位的工作人员正在和村委会以及村民协调相关工作,做到了摸清情况,确保找到合理让村民满意的解决办法。

3、深松作业项目

为在我乡持续开展农机深松稳产增长行动,不断完善农机深松丰产技术体系,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提高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单产,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我乡与县委、县政府签订2017年深松作业补贴工作责任状,严格按照深松作业任务分配表安排,完成深松作业任务22493.1亩,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科学统筹,把任务合理分配到各行政村。责成各村干部和质检员,履行职责,明确任务,逐户逐地块规范实施质检行为,保证深松作业质量的有序开展。

四、三大主导产业稳步推进

(一)种植产业。

(二)养殖产业。

五、全面从严治党,强抓组织建设

(一)深入开展两个专项行动

为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主体责任缺失、落实政策不力等突出问题,乡党委高度重视“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暨基层“微腐败”专项整治行动。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迅速安排部署。全县“两个专项”行动会议结束后,立即召开“两个专项”行动动员大会,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及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两个专项”行动的谋划部署、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导落实。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乡、村两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两个专项”行动,严格从自身做起,将自我问责形成常态,时刻规范自身行为,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自查自纠到位,及时整改落实。按照活动时限,全乡各科室及各村及时进行自查自纠,认真查找在制度、管理、监督、服务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针对整治内容全面梳理,逐项进行自查自纠,列出问题清单,并提出整改措施,规定整改期限,保证了“两个专项”行动不折不扣地执行。

(二)大力整改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按照省、市、县会议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脱贫攻坚的各个领域,对扶贫责任落实、扶贫工作推进和扶贫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反思、深入查摆,毫不含糊地抓好整改,在扶贫领域打一场作风建设和遵规守纪的攻坚战。一是加强教育引导,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深化基层作风整顿为载体,结合会议精神,对全乡干部集中开展教育培训,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时刻刻与中央保持一致,真正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担当起来,以实际行动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二是加强思想作风锤炼,乡党委组织召开了扶贫领域改进作风民主生活会,书记、乡长及每个班子成员对扶贫工作忠存在的作风问题进行大检讨,聚集突出问题、强化整改举措、建立长效机制。

六、扎实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民政及社会保障工作。根据上级政策全乡新增农村低保65人,低保累计2820人,五保累计89人,对全乡五保、低保和残疾人进行了详细核查,对不符合条件的259人低保予以取消。

种植会议总结范文7

一、2019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动产业电商化,发展适合网销电商扶贫产品。

2019年上半年,电商办创新发展思路,以电商的要求和运作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启动了电商扶贫薯类产业发展计划,牵头起草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2019年电商扶贫(薯类)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安府办字[2019]30号),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措施。同时推进标准化管理,实现农业产业和互联网的完美匹配。

一是推进规模化种植。组织各乡镇统一流转土地、统一供苗、统一品牌、统一标准,成片推进种植基地建设,破解了贫困户自行种植产业难成规模的难题。

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聘请了一名薯类产业发展顾问和2名专职技术人员,对生产全过程进行规范性技术指导。根据电商企业的要求生产出符合网络销售的农产品。

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及应用。从育苗、翻耕、播种、施肥、打药、灌溉、收割、分级、分选、打包、发货全流程,推广普及新的农业生产机具,提高生产效率,匹配电商订单的规模化、标准化及时效性的要求。

四是积极推动产品营销。为进一步提高我县扶贫产业的知名度,我办积极做好农特产品营销推介工作。在5月底遴选了20种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参展,并安排了一批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我县农特产品在展区极受追捧,众多产品被抢购一空。7月19日,在孔田镇太平村举行三百山春薯开挖暨全网销售启动仪式,通过红薯网红、电商企业助推我县红薯行销全国。

据统计,今年共种植适合网销的红薯面积达5093亩、秋薯面积2470亩、紫山药6000亩、百香果3000亩。为合作社贫困户按照春季红薯1.3元每斤、秋薯1元每斤保价回收红薯,让贫困户吃下定心丸,带动889户贫困户脱贫。

(二)推动电商产业化,打造经济发展新业态。抢抓新《电子商务法》出台机遇,打造虚拟电商产业园,牵头起草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电商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办法(试行)》(安府办[2019]8号),明确了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具体扶持措施,力争招引全国各类电商平台、电商企业在注册总部,入驻中农批电商产业园,打造全国电商总基地。分别在北京、杭州举行招商推介会,已引进加禾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入驻我县电商产业园,该公司在我县启动正常运营。

(三)实施消费扶贫,推进乡村振兴。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全县下发了《推进“新华99”服务乡村振兴平台建设促进消费扶贫实施方案》。9月6日-8日,我县成功举办了全国消费扶贫现场观摩暨培训班,参会领导嘉宾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为全国树立了可学、可复制的消费扶贫典型,培训会得到了央视等各大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推进“新华99”服务乡村振兴平台建设促进消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配套设施建设和示范奖励。

2.搭建扶贫平台。通过多方对接联系,与新华社达成合作协议,在全县启动“新华99”服务乡镇振兴行动,依托“新华99”乡村振兴行动在线上开发独立的乡村两级电商扶贫平台,并嵌入到各村帮扶挂点单位、自媒体等微信公众号,通过搭建线上平台,赋能乡镇、村成为农产品上线主体。已在鹤子镇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建立了镇级运营中心中心、村级合作社9个,配备9名电商扶贫专干,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3.构建联动组织体系。县乡两级组建运营中心,村级成立电商扶贫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和组织开展生产加工。同时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向全县各乡镇、部门单位《倡议书》,鼓励从工会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采购矿物质贫困户农产品。

(四)加强了电商人才培训工作,激活内生动力。2019年我办围绕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微商兵法、美工技巧、淘宝直播等开展培训。至目前共开展培训7期382人,其中贫困户30人。同时面向全县领导干部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在全县科级干部培训班、村(社区)主任等培训班开展电商知识专题讲座。

(五)着力打造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积极向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申报了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升级版并获评。向国家商务部申报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六)积极做好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

1.积极做好了中央、省委专项巡视问题整改工作。针对中央、省委巡视反馈“农村电商缺人才、缺技术,有的村干部不会使用,部分设备成为摆设;乡级电商运营中心使用率低;有的村级电商站点“有牌无实”、成为“僵尸站点”的问题,我办切实做好整改工作,成立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排查整改,在规定时间节点全面完成了整改工作任务。

2.不折不扣做好拆迁工作。自10月22日棚改启动后,我办克服人员少、业务重等困难。积极做好被征收户征收工作,于23日凌晨胜利签约一户,在本组率先实现了零的突破,于25日下午签下第二户,以66.67%的签约率居本组第一。同时也是本组第一个百分百完成签约任务的责任单位,也是全县第21个全面完成签约任务的责任单位。至目前,我办以66.67%的腾房率在第七组列首位。

3.扎实开展“五型”政府建设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

二、存在问题

总结回顾2019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电商扶贫产品种植方面,今年气候条件恶劣,上半年连续强降雨,下半年连续干旱,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弱,影响红薯品质和产量。

三、2020年工作思路

(一)继续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发展电商订单农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二)全面启动电商企业招商工作。大力宣传推介我县电商产业集群发展优惠政策,将线上虚拟招商与线下实体招商同步推进,发展壮大电商园区企业。完善电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进境水果口岸作业区和柑橘物流园建设项目。

种植会议总结范文8

种子生产经营秩序总体良好按照市农委统一部署,种子管理部门和种业基地加强了农业部《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部〔2011〕3号令)的宣传培训,并贯彻执行。绝大多数种业企业按《办法》要求,加强种子仓库、场地、加工设施建设,充实技术力量,积极准备申领水稻种子生产经营证。

注重加强种子质量全程监管全市种业基地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对种子生产明确专人负责,明确质量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种子质量管理岗位职责、种子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及种子生产档案等相关质量管理控制制度;注重种子生产田间管理,严格基地隔离条件,及时做好田间去杂工作,确保种子纯度。种子管理部门注重加强质量监管,深入企业、基地开展种子田间生产和管理指导服务。

制种面积有所提高。在杂交水稻亲本种子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市种子管理部门指导各制种基地挖足潜力,扩大制种面积。2012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比2011年增加了5.1%,且由于生产后期气候条件好,田间管理、制种技术运用得当,单产水平有所提高。2012年生产的F1代种子能基本满足2013年33万hm2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任务。

品种结构明显优化。“花优14”、“秋优金丰”制种面积明显增加,合计近3333hm2,2个品种占2012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77.3%;“寒优湘晴”制种面积明显缩减,仅为87.47hm2,较2011年减少76.67hm2,仅占2012年制种面积的21.7%。2.3技术培训增强。围绕提高“花优14”、“秋优金丰”制种产量,市种子管理总站及时组织召开由全市制种单位及区县种子管理机构100余人参加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推进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努力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

水稻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种业基地对贯彻落实《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力度不够,企业名下缺少仓库场地等固定资产,兼并合作、做大做强意识比较薄弱,个别企业生产许可证已经或即将到期,未能及时申办。

2少数种业基地不够稳定,如上海弘辉种植有限公司现有138.53hm2繁(制)种面积,每年租用光明集团等单位的土地,但租赁合同一年一签,影响了基地建设的投入与发展。

3大多数种业基地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很少开展品种育种等创新工作,且缺乏开展良种提纯复壮工作的技术人员,种业基地的创新主体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工作意见或建议

现代种业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抓好落实,持之以恒。现阶段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上海市政府贯彻国务院8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沪发[2011]47号),以及农业部7月26日召开的《全国现代种业制种基地建设现场会》精神,以保证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为根本任务,以提高种子生产基地“四化”水平为主要目标,大力改善生产基地设施条件,努力提升种子生产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制种组织化程度,切实提高种业基地管理水平,推进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可持续发展。结合上海市当前实际,需重点做好以下3方面工作。

1继续宣传并贯彻落实《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指导督促种业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宣传总结部分种业基地的良好经验和做法,指导面上工作;积极推进种业基地与光明种业的联合合作,探索建立种业、企业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针对个别企业特殊情况,加强实地剖析和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