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途径

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途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党的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需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势在必行。本文以中职机械加工专业为例,探索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夯实“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以期为职教同人更好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借鉴。

一、职业学校实施“工匠精神”培育工程的现实意义

(一)回归“工匠精神”教育是推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浪潮下的“中国制造”,“智能制造”都已成为工业发展升级的核心要素。推动“中国制造”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而“工匠精神”的回归需从教育入手。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和“智能制造”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时代需要、匹配“智能制造”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机械加工专业作为制造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回归“工匠精神”教育,是打造有理想信念、懂技术创新、敢担当奉献的新时代匠心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渗透“工匠精神”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职业教育铸魂育人工程的根本遵循,也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机械加工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服务意识和企业主人翁意识等。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想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健全育人机制,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机械加工专业作为中职学校工科建设的骨干专业,必须强化学生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切实夯实“工匠精神”教育。

二、推行“工匠精神”融入教育的必要支撑

回归“工匠精神”教育本真,渗透“工匠精神”教育本质,是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推进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与“工匠精神”教育有机融合,职业学校需要在转变培育理念、完善育人制度、创新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提高认识,转变培育理念

提高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要把“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到校训、教风、学风设定,从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到专业教学标准设置,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考核……全方位促进“工匠精神”的多元融合。在专业建设中,学校要树立全面培育匠人精神的理念,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氛围,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大国工匠”成为师生未来发展的职业理想。

(二)强化落实,完善育人制度

践行“工匠精神”,必须完善育人制度。一方面,在宏观上需要国家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给职业学校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制度支持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在微观上需要职业院校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工匠精神”培育制度,规划出学校和具体专业发展愿景,在课程的教与学、学与做的过程中给教师、学生播下“工匠精神”的种子,让教师在职称评聘、学生在技能考核等量化考评机制中享受“工匠精神”制度带来的红利,推进“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三)厚植情怀,创新教育模式

孕育师生对匠人精神的情怀认同,关键在于教育模式创新。首先是课程创新,主要是把专业课程融合为职业素质专业课程,重点是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实践中塑造“匠品”。其次是活动创新,主要是把“工匠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各项活动,引导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磨砺“匠行”。最后是平台创新,积极构筑以“匠魂”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平台,线上、线下实现沟通互联,推动“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为培育和厚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保障。

三、夯实“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工匠精神”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学校应加强对机械专业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传承技术、传播技能的匠人精神,在理实一体教学实践中进行“工匠精神”的榜样示范引领。推进中职机械加工专业课教学,既要强化理论,更要重视实践。因此,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需要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是由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兼任,以便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此外,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树立立德树人育人意识,不断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方法,改进、完善、强化匠人精神的实训手段,探索研究专业课程“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自信,自觉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二)创新“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想要创新“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评价设计等方面下功夫,围绕“工匠精神”的培育来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丰富专业课程内涵来渗透“工匠精神”。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用严格的职业标准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教学环节外,学校要通过举行技能比赛来磨炼师生的“工匠精神”,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让师生感知“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内涵。

(三)丰富“工匠精神”德育活动内容

学校应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丰富德育活动内容,把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机械加工专业课程学习中自觉传承“工匠精神”。学校可以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开展“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活动,举行“机械加工专业与‘工匠精神’”征文比赛,更好地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党课、团课、主题班会育人作用,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德育量化考核指标,让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师生的文化自觉。同时,学校要积极组建机械加工专业社团,组织学生开展机械加工专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自主提升技能的热情,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在团体活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锻造“工匠精神”。

(四)践行“工匠精神”多元激励机制

正向激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践行“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激励行为既可以采取物质激励,也可以进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包括开展比赛设置奖项等,鼓励学生传承“工匠精神”,起到树立榜样、模范引领的作用。精神激励一般指口头鼓励、通报表扬等,能够体现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肯定。需要注意的是,为保障激励效果,对于“工匠精神”的奖励必须体现公平公正,既要对践行了“工匠精神”的学生及时给予奖励,又要对忽视工匠原则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以便营造风清气正的多元激励机制。

作者:魏德才 单位: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