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分析总结范例6篇

期中考试分析总结

期中考试分析总结范文1

同学们:

晚上好!

时光如梭,我们高三年级从8月9号开学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了,这三个月,同学们进一步体味了高中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生活,用勤奋战胜了诸多的困难,用汗水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上周我们利用两天的时间进行了期中考试,现在考试成绩已经揭晓。利用今天这节课的时间,我们召开期中考试分析总结表彰大会,目的就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查找差距,理清思路,振奋精神,凝心聚力,促进同学们加快发展,更快地提高成绩。

下面,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考试反映出的问题

二是对同学们的希望和要求

第一部分:考试反映出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试题中相当一部分题目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直接识记考查,但这样的题目仍失分较多,成为制约我们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同学们在六个学科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一问题反映出部分同学上课的效率意识、记忆意识不强,课堂效率不高,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还没有真正掌握,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警示我们,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提高效率。

2.部分同学不能掌握最基本的审题方法,不能从题目所给条件中采集有效的信息点,表现为审题不准。这种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希望同学们在日常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在每天完成学科作业的过程中,在平时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审题方法的总结和归纳,不断积累,从点滴做起,有意识的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

3.题目做答不规范,随意性较强,不能按要求书写规范的解题步骤和解题过程,大家在这个环节上也存在大量失分。这里要特别强调,我们在平时课堂听讲和作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通过那些典型题目,借鉴老师的讲解,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解题步骤和解题过程,养成规范的解题习惯。另外,我们各个学科课本上的例题就是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规范解题步骤和解题过程范例,对我们的示范性价值非常大,一定要重视起来,决不可忽视课本例题对我们的示范性作用。

4.基本能力不强,应变能力及处理综合性问题的能力还不高。本次考试反映出同学们对理、化、生学科的演示实验及其阅读内容不够重视,不会用学科语言描述实验现象,也不会分析其原因,这一部分失分也很严重。高考中,实验部分的分数容易得到也容易丢失,只要重视起来,这一环节的问题应该不难解决。

5.在阅读、记忆、理解、推理、基本运算等方面的能力还亟待提高,尤其是运算能力,一定要注意在平时的各种训练中努力提高。

第二部分:对同学们的希望和要求

1、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心态

顽强的自信心,良好的心态以及稳定的情绪,对每个人的活动总是起着调动和调节的作用。你们已经经历的三年或四年的高中学习生活,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和挫折,最关键的是怎么样来面对。事实上,要想学好,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是首先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很多失败者是因为把困难、挫折和失败看的过重,失去了自己定能成功的信心,故而把自己应该坚持做的事情放弃,把自己本来能够做好的事情做的不是那么圆满,久而久之,好多知识一知半解,问题成堆。学习过程中,没有一个人能免于困难、挫折和失败。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诸如天天有很多的作业需要完成,每一个学科的作业里都会有难题;平时学的很用功,一到考试,成绩就考的不理想等等,这些因素很容易使得自己的心理发生变化。那么,怎样来面对这些学习中的困难呢?有志者,借助于困难,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我,面对同一种困难,你克服了,就前进了一步,他退却了,就落后了一步。所以,我们不要一见难题就望而生畏,考试成绩一低就心灰意冷;我们更不能因为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而改变、放弃自己考上理想大学的信念,这种信念能使我们坚持,能增强我们必胜的信心、决心和勇气。

2、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我们所说的基础知识是各个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应用范围。所以,我们在掌握基础知识过程中,一定要弄明白并牢固记忆各种定理、定义阐述的实际意义,一些重要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等。总之,我们要把课本读懂、弄透,这是学好各课知识的前提。

我们所说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四种能力在每个同学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我们一贯强调重视读懂课本,重视整理笔记,及时记录并改正自己的错题,不断回顾和强化旧知识等,都是提高能力的需要。

同时,要注意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每天要认真并独立完成各个学科的作业;整理好每天的课堂笔记;不懂的问题多向老师请教;错题的整理和归纳等,这些都是提高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必不可少的,这些规范、细致的学习环节,无时不在培养着各种能力。要把学习过程中的这些环节完成好,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有吃苦精神。说起吃苦精神,有的同学还很欠缺,决心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在行动中。有的同学成绩不理想,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是不可忽视的,一是方法不对头,二是吃苦精神不到位。

3、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学习习惯是学习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会使我们终身受益。那么,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需要培养那些习惯呢?

(1)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不是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在看书和做题的过程中,反复琢磨每一句话,仔细推敲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直到弄懂为止。实在不懂的,应当做好标记,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勤学好问并不是说在学习上碰到一点儿问题就问别人,应该是遇到问题先深入思考,百思不得其解时再请教。说到向老师请教,我再强调另一个问题,就是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跟着老师思路走的问题。小聪明不如大聪明,另起炉灶、另立门户、自以为是,是复习的大忌。我们的高三教师,都是学校精心挑选的,他们教学业绩突出,教学经验丰富,对高考有较深的研究,一定要相信老师,复习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2)认真上课的习惯

最大的收获在课堂,最大的损失也在课堂。上课一定要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生动而深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同学们在课堂上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我还要强调一点,同学们在课堂上一定要高度注意老师的点评总结,老师的点评、总结之处往往是你们容易出错之处或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

(3)勤于动笔的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靠眼睛、耳朵获取的知识既不会牢固,也不会变成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可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难题一时找不到思路,就迫不急待去翻看答案,看答案时往往觉得答案的每一步都顺理成章,该用哪个定理,该用什么方法,非常简单,就盲目的自认为把题目已经理解透了。过几天再做这道题,还是无从下手。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你们对这道题的接受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机械地看到了具体解题过程,而没有真正理解解题思路。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要学会独立思考,有意识强迫自己不去翻课本、不去看答案、不轻易求助别人,而是静下心来,主动寻求自己的解题思路,自己动笔去演算,去推导,去求证,去表达。

(4)重视复习的习惯

复习可以是对当天知识的复习,可以是阶段复习,也可以是章节复习。复习时应当对照当时笔记上的重点,重要的概念、定理、规律应牢记在心。复习时要注意前后联系与沟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5)常翻笔记的习惯

笔记永远是你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是各学科精华所在,大到课堂上的重要内容,小到作业中发现的一个好题,报刊杂志上浏览到的精彩语言,要经常补充和阅读。

(6)整理错题的习惯

错题集是许多成绩好的学生必备的,它不只记录考试中的错题,也记录平时做题时有代表性的错误,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旧日的"伤疤",你们的错题基本上可以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根本不会做,因为太难了,没有思路;另一种是自己会做,因为粗心而做错。我觉得,最有价值的错题是第二类。因为粗心也有许多种,我们也要分析它。第一,看错题目。是看错数字还是理解错题意?为什么会看错题?怎么样误解了题意?要弄明白。第二,切入点、思路出错,自己的思维、解法根本不适合这类题目。第三,计算错误。为什么会算错?有没有方法杜绝?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细心?其实在高考中,如果你能把自己粗心的错误杜绝,那么在高考中一定会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4、要改变两个错误观点

一是对学文科的认识,有些同学认为学习语文我没少用功夫,可就是成绩还是和原来一样。殊不知学习语文是一个慢功细活,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平时要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没有耐心、没有恒心是成就不了一番事业的;二是对学理科的认识,个别同学认为做数学题太浪费时间,一节课做不了几个题,不如背几个单词、查几个词语收获明显。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对理科学习不了解的表现。第一,学习理科更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探索研究未知世界,寻求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不正是理科学习的目标吗?第二,只有通过你认真的钻研得来的东西才是你终生难忘的东西,这里面包括结论、方法和感受。不少同学不就是由于通过自己钻研出了一道难题而改变了学习态度甚至是人生态度的吗?第三,你就是做不出这道题而在你研究这道题的过程中不是也复习或学到了很多知识吗?虽然你还不知道到达目标的正确道路,但你起码知道走哪些路是行不通的,这难道离正确的路还会很远吗?急功近利是干不成大事的。有的同学对文科或理科不感兴趣,那是你没有深入进去,没有感悟出她迷人的地方。

期中考试分析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试卷分析信度效度区分度

一、引言

教学与测试分不开。测试可以检测教学的结果,为提高改善教学提供有效的信息。如今,英语已经成为对一名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所有院校都有开设英语专业,还有各式各样的英语培训机构。但是老师们教得如何,培训机构培养得如何,人们学英语到底学得如何,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们的英语又怎么样,我们还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来检验。我们熟知的英语考试很多,比如全国英语公四、公六考试,出国留学的雅思、托福考试等等一系列的考试。这些考试测试操作严格,有很完整的试卷设计、测试操作、评分操作、还有试卷分析过程,获得了人们普遍的认可。其实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大大小小的测试也要学会对测试试卷的分析,以获取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准确信息。我们首先要保证我们的测试是客观的和科学的,从而发现我们在试卷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提高我们的测试水平和测试能力,为教学提供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本论文选取2007级英语专业一次精读半期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了试卷题目的信度,难度系数,区分度等,为以后此类考试题目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和建议。

二、测试的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的基本概念

(1)信度: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即如果用同一份试卷对同一组学生进行前后两次测试的话,两次测试成绩在多大程度上会相吻合。信度受试题的质量、考试的组织、试卷的评判等因素的影响。要保证试卷有较高的信度,首先试卷要有一定的量,一般题量越大,信度越高。同时作为考试结果的分数要有一定的分散度,要呈正态分布,及中间大,两头小。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保证试题具有一定区分度,且难度适中。

(2)效度:效度就是考试的有效性,是指考试是否测量了它所想要测量的东西,即考试是否达到了目的,考试所考的内容是否是想考的内容。效度包括表面效度、同期效度、构卷效度和内容效度。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是否考了大纲规定要考的,或者说考试的题目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所有测量的目标。主要是测试的内容是否和测试的目标有关;测试内容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全面地体现了要考查的各方面的内容;试卷中是否有足够的题目去体现所要考的各方面内容;测试内容是否适合测试对象等。(刘润清, 韩宝成. 2000: 172)

(3)难度系数:难度一般以正确或错误回答某道题的人数与总体人数之比作为指标,一般来说,最好是测试的平均难度接近 0. 5。对于对错型项目的难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P=答对题目的学生人数/总的答题学生人数

难度系数的数值越大,难度反而越小,项目越容易。

而对于非对错型项目的易度指数难度,就是一组受考的成绩率。所谓的成绩率,就是一组受考在一个项目上的平均成绩与这个项目完全做对时的成绩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P=学生在这个项目上的平均成绩/这个项目完全做对时的成绩

一般来说,难度系数在0.3~0.7之间是可以接受的,难度系数达到0.4~0.6的项目是比较好的。

(4)区分度:区分度是指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区分度用D 来表示。当D为正值时,说明试题为积极区分,即高分组通过率高,低分组通过率低,当D为负数时,说明该题是消极区分,高分组通过率低,低分组通过率高。一般来说,我们将所抽出的总学生分为高分组,中等分组,和低分组。高分组和低分组各取抽样总人数的1/3。区分度的计算公式为:

区分度=高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

区分度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区分度可以显示项目的质量。一般来说,区分度应该大于0.2。小于0.2的项目质量比较差,应该予以淘汰。

三、试卷分析结果和讨论

这次我们选择了2007级英语英语语言文化系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级英语》期中考试试卷,总共抽取了26位同学的考试成绩进行试卷分析。

试卷的题目清楚,排版一目了然,试题没有拼写错误。这首先能够保证学生不会因为没有误读题目而答错题目。在此基础上再就试卷进行分析。

1. 我们先看一下这份试卷的结构。

这份试卷分为六个部分,考察了学生的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写作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识记能力。有四个主观题型,分值占65分。分别是选词填空及词型变换、释义改写、改错、和篇章理解,考察了学生的词汇、语法和写作的能力。两个主观题型,分值占35分。分别是阅读理解和常识选择,考察了学生的阅读推理能力和识记的能力。另外试卷总共题目差不多60个。

从结构上来讲,信度和效度这份试卷是较好的。首先,试卷的题型比较多,有六个。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能力,是具有效度的。像改错,释义改写,篇章理解这样的考察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很好的题目占到了55分,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考试成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60个项目的题量也比较合适。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把答完卷子。对于期中考试这样的非选拔性考试这是合适的。

2. 学生成绩

抽取的26人的考试成绩为67.2分,24人及格,2人不及格,通过率为92.3%。

平均分以上的有13个,刚好一半。对于期中考试这样的非选拔性考试是可以的。

再看下面的学生成绩分布图

学生成绩基本上称中间大,两头小的状态,但是60分到65分的人数比较多,正态分布图还是不够明显。初步反映出题目的设置有些问题。当然也许这和我们选择的人数太少有关系。只有对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仔细分析后,我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试卷的具体质量。

3.试卷的难度、区分度

试卷各个题型的难度系数几乎都在0.6以上,多数在0.7左右,甚至有的达到了0.8,可以知道试卷的总体难度系数不大。对于像期中这样的非选拔性考试来说能够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是可以的。但是选词填空与词型变换这一题难度系数达到了0.8,可以适当加大,而改错题目难度较大,可以适当减小难度。学生说明题目的区分度也是不错的。多数题型的区分度在0.2以上,释义改写和阅读选择的区分度甚至达到了0.4~0.6之间,是很好的。但是选词填空及词型变换、改错的区分度为0,说明题目出得不够理想,这样的题目下次应该不再选择。但这并不是说这样的题型不好,而只是针对这次选择考试的题目还存在问题。下次应避免这样的题目的出现。

具体到各个题型看考察学生的能力,可以发现学生做其它题还好,做改错题,和阅读理解题还不够不理想,特别是改错题,原因到底在哪里?改错题,阅读理解题,还有篇章理解题同样是考察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什么篇章理解题的难度系数小这么多?改错题和阅读理解有标准的答案,篇章理解的答案却是灵活的,老师在评卷过程中的标准是不是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分数?进而影响了试卷的难度系数值。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卷的信度。

4. 阅读理解和常识选择的分析

这一题主要考察的学生的识记的能力,所以只要学生记住了知识就能够答得对。这一题的总的难度系数也只有0.7,算是拉分的题目了。甚至出现了第五题这样的送分题目,一点难度没有外,也没有区分度。虽然说我们需要保证一定的通过率,但是题目也不能没有难度,只是说难度要适中。但是这一题难度不一,好些题目难度不是太小就是太大,比如第六、七、九题就是难度太小,而第十题又是难度太大了。再说区分度,虽然区分度都是正数,是积极的,但是总的来说这题型区分度过小,一、二、三、五、六、七、九区分度都小于0.2,属于应该淘汰的项目。只有四、八、十这3题的区分度可以接受。但从难度、区分度一起看的话,只有第八题是比较理想的题目。即使作为拉分的题目,这道题型所设的题目还是需要大加改进,一定程度上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增加试卷的信度和效度。

阅读理解是考外语时学生们通常做过的题型。它的出题可以很灵活,可以考察学生的迅速反应查找信息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但是老师们通常喜欢出的题就是选择题。

这份试卷阅读理解的平均难度系数为0.612,难度适中,总体比较好。不过有些题目难度还是不够好,比如八、十四、十六。再看比如区分度,很不理想。五道题目的区分度为负数,四道题目的区分度为0,另外还有六道题目区分度不到0.2,总共十五道题目都应该淘汰,比例太高了。但是也有很好的题目,比如说第二题,难度0.42,区分度0.5,刚刚是我们最最需要的。

所以说虽然选择题是老师很容易出的题型,也是老师们喜欢出的题型。但是选择题很难出,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四、小结

作为半期考试,这张试卷的题型是不错的,主观题客观题的分配比例适中,便于老师修改试卷,总体的难度还够,对于非选拔性的考试还算通过。但是试卷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题目项目的难度区分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区分度的把握上,非常弱,不能明显地区分学生的能力。选择题的难度区分度不理想,有些题目该淘汰的应该予以淘汰,该改进的改进。还有评判试卷的标准也要适度。

这只是我们就一次半期考试作的简单的试卷分析。虽然简单,可以反映出试卷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给老师们发现学生们的薄弱处,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比如这次的改错和阅读理解,学生们做得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加强学生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的训练,或者提醒学生自觉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所以进行试卷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每次考试后,老师们应该坚持进行试卷分析,暴露显示的问题,了解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们如果能做做试卷分析,了解自己的不足,对于提高学习效果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晓扣, 李绍山. 谈语言测试的结构效度[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3),45-49.

[2]黄和斌.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4, 223-240.

[3]刘润清. 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刘润清, 韩宝成. 外语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苏惠芬. 英语试卷质量分析方法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07(06), 45-46.

[6]孙成岗. 现代语言测试与试卷分析[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04), 82-86.

[7]汪美琼. 大学英语试卷分析探析[J]. 青海师专学报, 2008(02), 103-107.

[8]王新. 浅谈试后卷面分析的重要性[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83-85.

[9]刘丽华. 英语专业精读期末考试内容效度的个案研究[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9(01), 104-106.

[10]徐欣, 王秋生, 高庆山. 试卷分析学校教学及教学管理的指导作用[J]. 北方经贸, 2000(05), 159-160.

期中考试分析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命题质量 定量分析 质量评价

一、命题定量分析的准备工作

启动SPSS19.0中文版,选择“变量视图”中,在名称下输入学号、题目1―12、总分等命题基本情况项目。在类型标记中,将学号定义为名义,将题目1―12定义为度量,小数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他项保留默认设置。选择“数据视图”标签,在各行内输入学生的各题得分和总分数据(图2)。

图1 定义变量设定图

图2 数据输入图

二、命题的定量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量分析

用以描述考试总体情况的各分数统称为描述性统计量。在SPSS中,点击“分析―描述分析―频率”。将“总分”等变量名称选入待计算变量框中,在“统计”中选择要计算的统计量,选中均值、极值、标准差、中位数等项,最后输出结果(表3)。

表3 有效数据的得分描述性统计

(二)试题的正态分布预期

在学生群体足够大时,学生的能力呈正态分布。处于能力尖端和尾端的学生数量少,处于能力中端的学生数量多。在考试命题适宜,教学状况正常,学生水平相当,试卷评阅严谨的前提下,一份合格的试题,所反映出的学生成绩应呈现正态分布的特点。为研究试题能否体现学生能力的正态分布,可在SPSS软件中点击“分析―描述分析―频率”,在“频率”对话框中选择“图表”,点选绘制“总分”的直方图并标变化曲线(图4)。

图4 学生总分的直方―变化曲线图

若学生总分的直方―变化曲线图能呈现正态分布,那么,可进一步探究命制试题的正态分布预期。可利用单个样本K-S校验测查给定数据与正态分布间的显著差异。在SPSS中,点击“分析―非参数检验”,对“总分”进行单个样本K-S检验(表5)。

表5 试题总分的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

(三)难度

试题的难度(P)是测验题目难易程度的统计量。试卷难度等于试卷内各题的平均难度。要观测命题试卷难度,应先测量命题试卷内各题难度。试题计分方法不同,难度计算方法不同。

二分法计分(选择题、判断题)题目的难度统计。对于二分法计分的题目,答案只有对与错两种可能的结果(即答对得分,答错不得分)。此类题目难度通常用通过率(P)表示。其中,P=1―R/N(其中R为答对该题的人数,N为答题总人数)。由此,可在SPSS中,运用“转换―计算变量”方法,在“计算变量”对话框中输入公式,直接算出二分法题目难度(表6)。

表6 二分法计分题目难度值

非二分法计分(主观题、论述题)题目的难度统计。对于非二分法计分的题目,难度(P)可以通过公式P=1―X/W(X为该题目均分值,W为该题满分值)计算。可采用“计算变量”方法直接输入公式,算出非二分法题目难度(表7)。

表7 非二分法题目难度值

全卷难度值(P)等于卷内各题难度平均值,采用SPSS“计算变量”可得p=0.4。

(四)区分度

区分度是反映试题区别学生水平和能力的统计量。在实际统计时,常以考试总分作为考生的实际水平,而把某题的得分与学生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题的区分度。

客观题的区分度统计,可把客观题得分视为等间距测度的连续变量,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统计区分度。主观题的区分度统计,可把主观题成绩视为非等间距测度的连续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在SPSS中,点击“分析―相关―双相关”。先选择客观题各题分数和总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1-6),再选择主观题(7-12(2))各题分数和总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得到结果合成(表8)。

表8 各题区分度汇总表

(五)信度

信度是衡量一次考试可靠性、稳定性的统计量。信度代表着试题的可靠性,其取值在0至1之间。信度越高,可靠性越好,但容易造成成绩标准差过大。一般采用SPSS中克伦巴赫系数(Alpha模型)计算命题试卷一致性信度系数。在SPSS中,点击“分析―度量―可靠性分析”。在可靠性分析对话框中,选择试卷各题得分数据。点击“统计量”,选择“如果项已删除则进行度量”,结果如下(表9-10):

表9 信度统计值表

表10 删除变量后项目统计值表

(六)效度

效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程度的统计量,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学生水平的程度[2]。可采用效标效度法测量试题的效度。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效度分析的校标,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计算命题测试分数与校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即为试题效度(表11)。

图表11 命制试题得分与平时成绩间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三、命题质量评价

第一,描述性统计量分析。由表3可知,命题平均成绩为32.54分(满分49分),最高分45分,最低分12分,标准差为6.94。平均分、标准差数值适当,极值差距较大,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对题目的理解差异大。由此可见,试卷命题中,部分题目可能表意不清,引发部分学生无从下手作答的情况。此卷应注意题干的表达,使学生清晰了解题目意图。

第二,正态分布预期分析。由图4可知,学生总分变化曲线呈正态分布曲线样式,因而命制试题具有正态分布预期。由表5进一步分析K-S检验中的各数值可知,Z值为0.493,sig(双侧P值)=0.851>0.05,由sig(渐进显著性)>0.05,可得给定数据与正态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即总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要求。

第二,试题难度分析。一般认为,命题难度在0.4至0.7之间为宜,难度值小于0.4的题目难度较小,难度值大于0.7的题目较大。一般认为,最好的试题难度应接近于中等难度(即p=0.5)。因此,本命制试题全试卷具有中等偏下的难度(p=0.4)。这份命制试题如果运用在终结性考核中,用以检测学生在群体中知识掌握水平,作为合格水平测验,则效果较好。但作为过程性考核,则其难度水平较低,需适当加大难度。由表6、7可知,T9、T1难度过小,建议予以删改。T6、T3难度过大,应进一步结合课程评价标准加以研究,检验是否超纲。

第三,区分度分析。一般认为区分度在0.4以上的题目,鉴别能力优秀;区分度在0.3至0.39间的题目,鉴别能力良好;区分度在0.39以下的题目,应进行删改。由表8可知,全卷区分度总体水平适宜,能够区分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优劣。但T1、T3、T4、T6四题区分度较低(

第四,信度分析。从表9可知,本次考试的信度为0.455。普遍而言,学校测验采用试卷信度应达到0.5以上。本命题试卷达不到可信要求,为提高本卷信度,本卷应进行修改。从表10可知,删除T1后全卷信度提升至5.0,故可考虑对T1进行替换。同时,目前本卷题量共12题,题目数量较少,可考虑通过适当增加题量的方法,提高全卷信度。

第五,效度分析。从表11可知,全卷效度值为0.837,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sig.值(显著性)为0.000,表明学生完成命制试题的得分与学生平时的成绩两者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命制试题具有较高的效度。

参考文献:

期中考试分析总结范文4

中心小学

飘雪,是冬天的一种美丽。雪花片片随风舞,寒枝点点梅花香。纷纷扬漫天皆白,飘飘然行人匆匆。风门檐扰残梦,雪落窗台落闲花。风飘雪舞,犹是天女散花纷纷零乱,卷起来一些寒意。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工作伴随着冬日的飘雪已圆满结束,现将本次考试情况总结如下:

一:考务总结

1.19下午在参加完抽检工作会议后,我们立即利用周六周天两天按照抽检考务安排,进行了期末检测工作安排。我校三年级共83人,共设3个试场,按照学校上报教研室的学号依次安排试场,学生全部单人单桌,严肃强调考试纪律。

考务工作因天气原因调整后,我们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学校的检测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确保期末检测工作不出任何纰漏,确保交出一个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的期末答卷。

二:阅卷总结

   我校本次阅卷工作严格按照试卷的评分标准,任课教师不参加自己所任学科的阅卷工作,确保成绩真实有效,并安排专人负责试卷登分工作,教学副校长亲自监督。

三:质量分析:

按教研室的统一部署,校领导高度重视本次考务工作,根据《栖霞市小学教学质量联检工作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成立考务领导小组,教导处协调学校各部门,严格组织和有序安排,及时召开学校考务会,保证期末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

第二部分:考试成绩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阅卷工作结束后,学校全体教师于周四下午对各学科平均成绩进行了分析,然后专门召开教研组长和3年级任课教师试卷分析会议,对试卷和学生进行了认真到位的分析。从考试巡视和监考教师以及阅卷教师反馈看,学生对答题纸已经初步适应,能够按部就班的进行答题。尽管我们在考前按照教研室提供的模板进行了数次模拟考试,但是答题卡的使用情况仍有一定问题,主要有:(1)个别学生铅笔不是答题卡专用的铅笔,涂一段时间后,涂的区域就会变窄,需来回涂几次;(2)个别学生竖着涂答案;(3)学生改错时,原答案擦得不干净;(4)学生涂卡速度较慢。尽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强答题卡的使用练习。

二、各学科情况分析

各学科分析在单独文件夹(各学科期末质量分析)

期中考试分析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 考核方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82-0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与技能型人才,高校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各类教学活动,并以考核作为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指标。作为高职教育的教学出口,考核成为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关键,课程考核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中加大对教学实践环节和综合能力的考核,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及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课程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原因并及时进行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改进,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从目前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都会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但仍沿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单一,题目类型主要是客观题(填空、选择、判断、计算题与简答题),方式主要是笔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涉及很少。成绩评定一般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以出勤和提问为主,期末考试仅凭一张试卷。这样的考试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期末考试的时间和内容十分有限,无法全面概括学到的所有知识,进而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存在片面性。第二,由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导致学生对平时成绩不重视,主要表现为逃课和不认真上课。第三,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考前做突击,这样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容易助长学生侥幸和投机的心理,无法实现学校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标,偏离了课程考试本来目的。

因此,学校应根据原有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并通过项目的完成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的考核,使学生转变对考试的认识,尽量做到从应试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变。

二、改革课程考核内容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总体目标,在培养学生较强工程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先修课程,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机械的传动原理,认识机械系统的结构组成,能识别各个机械的零部件及其作用,并且会分析各种传动机构的特点以及其适用场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设计一般复杂程度的机械传动结构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评价采用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用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为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改革考试方式,逐步推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除了笔试之外,增设了课程口试环节。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从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态度、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及工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考查评价。考核权重设计为总评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占20%,项目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30%,口试成绩占1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突出课程教学过程性考核,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

三、具体实施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开设的时间跨度为两个学期。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以生产和生活中的典型机械的分析与设计为载体,内容包括3个教学项目: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分析;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及拆装;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设计。考核从三方面进行:一是理论知识点的考核。理论教学的内容采用课堂提问、阶段性考核和综合考核等多种方法,可以是闭卷、开卷、半开卷、面试、综合型设计大作业等形式或多种形式相结合。二是实践环节的考核。在每一次实验中通过现场操作、分析报告、面试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能力。三是综合能力训练的考核。量化评分每一个设计阶段学生的设计能力,全面跟踪学生的学习态度,随时掌握学生在每一个设计阶段的实际表现,逐步提高学生对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视度,保证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的质量。具体评价内容及评分标准如表1、表2所示:

表1 第一学期评价内容及标准

序号 考核模块 考核项目 考核标准 比重 考核方式

1 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分析 1.以个人和小组为单位完成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种(几种)机械的机械结构分析

3.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认真、规范、项目齐全

2. 成员参与率高

3.调查分析报告撰写符合要求

20% 1.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计算机构自由度,上交报告

2.小组展示与成果汇报

2 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及拆装 1.以小组为单位对减速器箱体结构工艺性研究

2.以小组为单位对一种或几种机械产品的驱动与传动装置分析

3.以个人为单位绘制机床主轴箱传动系统图 1.项目报告、研究报告,主题鲜明

2.成员参与率高,团队合作意识强

3.作业按时独立完成,质量好

20% 1.小组作品展示,上交实践项目报告、研究报告

2.随机抽一名小组成员进行小组活动过程与结果汇报

3.上交作业及报告

3 平时考勤、作业及学结 作业、考勤及模块学结 1.按时完成作业

2.总结撰写认真

3.语句流畅,无错别字

20% 1.上交学结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3.听老师点评

包括2个学习模块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的计算

2.常用机构分析

3. 轴系结构分析

4.车床机械传动系统分析 期末考核 40% 笔试

表2 第二学期评价内容及标准

序号 考核模块 考核项目 考核标准 比重 考核方式

1 课程设计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考核

2.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考核

3.查阅技术资料及提取相关信息能力的考核

4.创新设计能力的考核

5.制图标准与规范的考核 1.学生收集材料的准备工作、总体设计、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学习的态度等方面

2.在本组内同学进行互评与自评

3.从学生上交材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创新性及规范化等几个方面评分

4. 答辩 40% 1.上交设计说明书及图纸

2.答辩

3.出勤与学风

2 平时考勤、作业及学结 作业、考勤及模块学结 1.按时出勤,按时完成作业

2.总结撰写态度认真

3.语言真诚,语句流畅,无错别字 20% 1.上交学结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3.听老师点评

包括2个学习模块 1.构件的受力分析及平衡问题的求解

2.构件变形及强度计算

3.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4.传动件的设计

5.轴系结构设计 期末考核 40% 笔试

通过近年来对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在考核方式上的改革,激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多元智力因素,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教育行为体现出了更多的平等意识和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建立了全新的师生关系。

总之,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是培养卓越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改变原先由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注重“学习实效”,着眼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期中考试分析总结范文6

下面先分析我院《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现状,然后适当介绍我国其它院校的情况。我院《数学分析》课程总学时320,总学分20,分三个学期讲授,分别称为《数学分析》1、2、3。

1.1从课程教学质量评估调查结果分析教学现状2003年11月2日,理学院向2003级学生发放了三峡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估调查表(学生用),调查《数学分析》教学情况,回收有效问卷93份,其中部分项目调查结果见下表:

调查表如实反映了《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基本现状。我院选派的主讲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学生总体上对本课程以及对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表示满意或较满意的占90%以上。但是另一方面,多数学生认为本课程难度大,容易的仅占3%,认为没有掌握的占近四分之一。这说明《数学分析》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分析》是不容易的。其次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连年扩大招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新生的整体基础并未提高,面向21世纪的教材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増加,因而学生认为难度大就在情理之中了。

1.2计算机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冲击了专业课程的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和大学英语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日渐重要,随着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不少学校把英语四级考试与学士学位挂钩,进一步促使大学生越来越看重计算机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调查表明,数学系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对数学分析学习投入的精力虽然很大,但是远远赶不上对英语课程的投入。不少学生表示,在校学习期间,几乎有一半时间和精力花在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上。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不少学生为了通过等级考试,冲击了包括数学分析在内的专业课程的平时学习,寄希望于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由于数学分析课程本身的难度,以及英语等级考试的时间和期末考试的时间非常接近,加重了考试负担和心理压力,进一步影响了数学分析课程的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

《数学分析》课程的这种教学现状,在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例如文献认为:“冷静思考,我们应当认识到,长期以来,数学分析课是教师教得最累,学生学得最苦,效果却不太如意的课程。”文献介绍,由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杭州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于2002年6月在2001级数学专业学生中关于学生数学分析理解思考能力,进行了一次测试,这次测试是教育部高教司“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学改革”项目的一个阶段性研究结果。从测试结果看,各校的总平均得分率最高还不到60%,最低才38.56%,在一些需要进行深入思考,运用综合分析能力的题目上面,普遍得分较低。特别是涉及极限理论的题目,成绩都不大好。这说明,在《数学分析》课程的理论要求上,还不能令人满意。即使是华东师范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成绩也不理想。文献介绍,作为“陕西省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对数学分析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其中调查题:“你认为以前《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最大带普遍性的问题:A教学内容陈旧;B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C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反差大;D教师素质差。教师卷选C的占100%,毕业生卷选C的占60.3%,选D的占0%。另有一题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校学习期间有93.5%的人对数学分析学习投人的精力最大。

2《数学分析》课程考试及考试成绩分析

1.1学时长、内容难、而考试次数少,学生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

《数学分析》课程是大学所有课程中,学时最长的一门课程,也是高中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次接触到与高中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思维形式上都有明显差别的一门课程。学期结束时,《数学分析》与其它考试课程要在一周内一边复习一边考试,再加上英语等级考试的冲击,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想考好都是十分困难的。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放假,忙于回家,对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几乎完全不知道,更谈不上及时解决。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根据教学管理的规定,必须跟随下个年级重修,出于自尊心,重修的学生又产生新的心理压力。有时重修的课程上课时间难免与本学期课程的上课时间发生冲突,因此重修在很大程度流于形式,重修考试真正及格的学生很少。这种考试的结果,不仅难以发挥考试应有的检验、激励和导向功能,而且成为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根源之一,使得不少学生都害怕《数学分析〉〉考试。

2.2考试成绩分析数偏多,一年级上学期两极分化情况己经明显出现,反映出高校连年扩大招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70分以下占34.02%,这部分学生对《数学分析》课程产生明显的畏难情绪,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在《数学分析2、3〉进一步下降。《数学分析2〉〉,学生成绩分布呈偏态曲线,51.04%的学生成绩集中在60-69分,70分以下占68.74%。平均成绩明显下降。《数学分析3〉〉,学生成绩分布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反映了学生两极分化状况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中形成两个不同的学习群体:准备考研究生、积极学习的群体和害怕考试、消极应付的群体。三个学期中,以《数学分析2》试卷较难,《数学分析3》试卷较易,这是《数学分析2》平均成绩明显下降、《数学分析3》成绩分布明显呈“两头大,中间小”的一个客观原因。《数学分析1、2、3》平均不及格的占20.05%,表1中多数学生认为本课程难度大,认为没有掌握的占近四分之一,因此这两个表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2.2考试形式单调

目前《数学分析》考试采用的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方式,考试形式单调。这种考试适合考察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有好操作、考核标准化程度高等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例如灵活性差,容易促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等不良学习习惯,不利于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新兴学科、实践性环节强的课程,尤为突出。

3《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1认真研究《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动态

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对《数学分析》进行改革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如何改,朝什么方向改,改到何种程度,尽管在某些方面己经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在好多方面依然众说纷纭。《数学分析》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编写、教学检测与评价。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内容的取舍几乎总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既直接制约着教材的编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法的选择、教学的检测和评价。然而如何改造现行《数学分析》的内容体系和框架结构,教育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认真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数学分析》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和观点,这些不同意见和观点主要有:关于如何改革《数学分析》现有的内容体系和框架结构,是否应该用勒贝格积分理论改革目前《数学分析》的内容和体系,怎样处理好“初、高等微积分’与“大头分析’两种不同 的关系;关于极限理论的-语言和D-语言;如何解决好初学者学习极限理论语言等。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数学教育学报见参考文献),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数学分析》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文章发表在国内数学教育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性期刊,因此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大的社会影响。

3.2精选最新教材、改革《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最近,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己经出版了几套,但是观点各异,正处于探索之中。我们同意文献[5,6,7,8]的观点,作为基础课程《数学分析》教材的改革不宜对其核心基础理论、基本的逻辑体系和己有的框架结构作太大的变动。根据上述基本原则,精选其中的一套: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作为教材。参考其它各套教材,吸收当前关于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再作必要的调整和处理。我们编写了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大纲、课程说明、教材选用说明、教学基本要求及考试大纲、教学重难点及教材处理意见等一系列教学规范材料。

在教学中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加强《数学分析》同现代应用数学的其它分支学科的联系,从其它课程选取合适材料充实和加强本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现代数学展知识提供一些/接口”。但是引入新思想新观点并不意味在理论上拔高,应该注意教材的可接受性,避免内容过深而脱离一般学生的实际。所引进的内容必须有助于理解《数学分析》本身的内容、理论和应用问题,仅限于应用〈傲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来处理。我们把这种思想应用到毕业论文工作中,指导2000级本科学生完成了/数学分析与微分方程课程相互渗透的研究”、“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问题相互渗透的研究’等毕业论文。

《数学分析》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微积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思想的产生、数学方法的应用,着眼于问题的提出、探索和解决。我们把这种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极限理论等内容的教学上,关于极限理论的教学改革情况见文献。

3.3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是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式”教学是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转变到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从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学生尽可能早地引入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之中。

笔者在定积分的几何应用教学过程中,发现关于平面区域的面积与旋转体的体积问题,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容易出现错误,甚至某些教材和教参也出现错误。笔者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的研究,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见文献。又如笔者在我校实验班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时,从一道比较两个二重积分大小的普通习题入手,安排了一堂研究式教学实践课,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见文献。

3.4《数学分析》课程分段教学与考试的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享有/四大”自主权,即:相对自主地选择学习课程,选择任课教师、选择学习时间、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执行弹性学制。在深化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四大选择”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的大小取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程度,取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与分化的程度,取决于教学基本条件的供给程度。因此,深化学分制改革首先要做到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要求课程开设应做到小型化、综合化、多样化,这是我们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努力方向。如前所述,《数学分析》课程学时长、内容难,而考试次数少,学生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如果一门课程以3至4个学分计算,则《数学分析》课程相当于5至7门课程,因此《数学分析》课程分段教学与考试的改革不仅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的需要,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我们根据《数学分析》课程内容的自身特点,参考教材,将原数学分析1、2、3三门课程分为上、下六个阶段课程进行教学和考试。相对原来一个学期的考试而言,阶段课程的考试内容少而单一,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可以减轻学生考试的心理压力和过重的负担。増加阶段课程考试,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基础较差,阶段课程总评成绩不及格,需要重修的学生,由于阶段课程只

和负担。这种改革,可以激励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进程上较大的自主权,贯彻以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