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例6篇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计划颠覆经营预算 企业管理

前言

美国麦凯一希尔兹协会的经济决策咨询公司在向美国休斯航空政策委员会提供建议时指出:“企业计划的发展与技术革命与收入增长的革命一样,是一场革命运动。”所以计划的发展。形象的称之为计划颠覆。计划颠覆强调计划反复考虑的过程,强调实施中的反复调适过程,强调计划的创新,有了计划颠覆,就有了快速的、科学合理的决策,这就是决策闪电,从这个意义上讲计划实质上就是决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企业理所当然的成为赢利的载体,企业中的各项管理工作要随企业定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计划管理工作要从过去“指令性”计划转变为“经营性”计划,计划的内容及管理方式就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以某公司东部勘探事业部为范例,对在计划管理工作中实施经营预算管理进行探讨。

一、实施经营预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体制变革使计划工作出现危机和瓶颈

表现在:

1.认识模糊、概念模糊。有些人甚至有些企业领导者认为:计划经济不存在了,企业的计划也就可有可无了,甚至不存在了,这种把计划经济等同于计划的模糊概念严重阻碍了计划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计划经济是一种体制,而计划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都应该有计划和计划工作。

2.计划机构撤销合并,计划人员锐减。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由于企业对计划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太多企业取消了独立的计划部门,大幅度削减或不再配备专职计划人员,计划和企业管理、财务、生产、基建等部门合并,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首要职能难以发挥。

3.计划业务不明确,变得可有可无。由于企业中不再设置专职计划机构,计划业务多数分散给财务、企业管理、经营等部门去做,计划工作变的没有独立性,变得可有可无。

(二)企业管理需要计划工作改革和创新

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要发挥计划职能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计划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而经营预算应成为计划管理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三)经营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实施经营预算管理,经营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最基本的预算,是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经营预算构成了经营权人的活动范本,是指导经营权人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规范。

(四)计划经营人员拥有骗制预算大量、详细的信息资料

计划经营人员由于工作的需要,手中掌握大量的企业各类信息和资料,这些信息资料足够使计划人员作出切合实际的经营预算。

(五)经营预算的执行有计划体系做支撑

经营预算管理过程:编制经营预算――计划下达――实施控制――绩效考核总结。经营预算通过计划的实施控制而得以最终实现。

二、经营预算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一)建立经营预算体系

1、按照级别分:东部事业部机构设置下属三个经理部和若干职能部室,经理部下属若干地震队和若干职能科室,经营预算按照级别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事业部整体预算:①事业部机关经营预算②经理部经营预算:A经理部经营预算B经理部经营预算c经理部经营预算

2、按照内容分:经营预算①收入预算: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预算和其它收入预算②支出预算:固定费用预算,人工费用预算,其它人工费用预算,机关专项费用预算,辅助生产单位可控费用预算,地震队可控费用预算,专项费用支出预算,其它支出预算,税金预算,收支净差异(利润)预算。

3、按照时间分:①年度经营预算。年度经营预算周期为一个自然年度,编制年度经营预算时间在上年度末到本年度初。②季度预算。季度预算在年度预算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可操作性更强。编制时间上季度末至本季度初。③月度预算。月度预算作为执行预算。和年度、季度预算相比,要求更加细化,和实际偏差更小。

(二)规范经营预算内容

其一:收入预算。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预算和其它收入预算

其二:支出预算。经营预算中重点是经理部支出预算,按照成本中各项费用性质的不同将费用进行归类如下:1、同定费用:包括折旧赞、物业费、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此类费用对生产工作量敏感度最低。2、人工费用:包括工资、福利费及各类计提、出工补贴、误餐费等。此类费用对生产工作量有一定的敏感度,但由于工资指标一般公司下达,所以在预算时按照公司下达指标预算。3、其他人工费:包括再就业人员费用、退休人员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等。此类费用不受生产工作量的影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预算。4、专项费用:包括招待费、会议费、通讯费、办公用品费、印刷费、市场开发费、科研费、法律事务赞、HSE建设费、工农办公费、基建维修费、设备大修费、运输管理费、保险费、车辆年检费、网络维护费、培训费、福利费。以上18项费用,事业部要求经理部纳入经理部级专项费用管理。5、机关专项费用:包括机关发生的运输费、水电暖费、设备修理费、材料费、差旅费、宣传费、图书资料费、HSE管理费、质量管理费、劳务费、独生子女费、周转材料摊销、杂品费、其它费用。对以上机关16项费用,事业部要求经理部统一纳入经理部机关专项费用管理。6、辅助生产单位可控费用:除固定费用、人工费用、其他人工费用、经理部专项费用以外的所有费用。7、地震队可控费用:除固定费用、人工费用、其他人工费用、经理部专项费用以外的所有费用。包括施工期费用和非施工期费用支出。8、其它费用:不可预见费用。9、税金: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等。

第三:收支净差异(利润)=收入一支出

(三)实施经营预算管理中的六个关键点

其一:预算制定以后,其内容和指标应该是“指令性质”的,任何人任何部门不能随意进行改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也是以预算规定内容为标准进行的。其二:经营预算和计划下达相结合。经营预算的实施纳入计划管理,通过下达年度经营控制计划、季(月)度经营执行计划、单批计划完成。每个项目在实施(或费用发生)之前首先要落实该项目的计划和资金来源,做到了没有列入计划的项目不得实施,没有资金来源的项目(费用)不得列人计划。其三:经营预算和专项费用管理相结合。对事业部、经理部两极机关费用、重点费用和业务性较强的费用宴行专项费用管理,事业部统一规定机关16项费用、经理部18项费用纳入专项费用管理,各项费用明确了具体内容及适用范围,专项费用计划下达时同时明确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其四:经营预算和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地震项目是经理部、事业部创效载体,项目目标成本预算是构成经营预算的重要内容,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是实

现经营预算目标的关键和核心。其五:经营预算的有条件调整。年度经营预算的调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工作量变化2、政策、不可抗因素3、安全需要。其六:经营预算的检查与考核。为了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真正发挥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对制定的预算进行检查和考核。分月度、季度、半年、全年检查考核。

(四)实施经营预算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经营预算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一项科学的管理控制行为,它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具有全员参与的特征。所以企业中各个部门都要参与其中,按照企业制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秩序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打好基础。

2、实施经营预算管理要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使预算管理进一步成为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经济活动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制定预算的过程就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调整和分享过程。如果基于价值链分析预算,那么企业的预算活动就能使部门间的利益较好地得以协助,有助于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也有利于企业为客户传递价值活动的顺利完成。

3、实施经营预算要注重全面收集有关信息。包括企业内部、外部

信息;企业上级、下级信息等等。

4、实施经营预算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经营预算要有条件的调整。任

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年初预算制定以后,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

现市场变化、政策变化、不可抗拒因素等情况发生,企业管理者在预算执行和控制过程中要随时发现问题并实施调整预算,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5、实施经营预算一定要严考核、硬兑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要注重预算的考核。要严考核、硬兑现。预算既然作为一种计划,那么结果必须进行考核,特别是阶段性考核,对预算执行过程控制和修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经营预算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一)防范风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经营预算通过对市场信息、生产信息、企业资源信息、国家及上级政策信息、投资信息以及企业历史信息的分析研究,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进行预测,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分析提出对策,结合企业内部组织及运行体制要求,通过下达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贯彻实施。制定和执行经营预算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的经营环境、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由于经营预算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处于监控状态,从而有效地防范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强化计划职能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职责也发生了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工作内容相应发生变化。经营预算作为一项计划管理工作,有助于企业计划人员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计划职能,使计划职能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

(三)全方位成本控制

编制预算和计划控制实施过程,是对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收人、支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控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一是要做到“以收定支、量人为出”;二是要争取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经营预算的编制过程和计划的实施过程即是对企业成本全方位的控制过程,以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四)强化流程管理

经营预算的过程管理强调的是流程管理,经营预算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费用使用、核销的程序化等,使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投资、成本费用管理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进行,为企业规范运作、控制成本支出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培育“全员参与低成本”企业文化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赢得值法;项目管理;进度管理;费用控制;赢得值控制曲线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4-0123-03

赢得值法评价技术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较成熟的项目监控方法之一,赢得值(Earned Value)的概念起源于美国,首先在海军北极星计划(Polari sProgram)中使用,1967年美国国防部制订了费用/进度控制系统的准则(c/SCSC),将赢得值评价技术作为能有效地进行费用、进度和技术业绩联合管理的工具,其基本要素是用货币量代替工程量来测量工程的进度,它不以投入资金的多少来反映工程的进展,而是以资金已经转化为工程成果的量来衡量,是一种完整和有效的工程项目监控指标和方法。

一、赢得值原理

用赢得值法进行费用、进度综合分析控制,基本的参数有三项,即已完工作的预算费用、计划工作预算费用和已完工作实际费用。

(一)已完工作预算费用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Budgeted Cost forWork Performed)是指在某一时问已经完成的工作,以批准认可的预算为标准所需要的资金总额,称为赢得值或挣值。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已完成工作量×预算单价

(二)计划工作预算费用

计划工作预算费用,简称BCWS(Budgeted Costfor Work Scheduled),即根据进度计划,在某一时刻应该完成的工作,以预算为标准所需要的资金总额。

计划工作预算费用=计划工作量×预算单价

(三)已完工作实际费用

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简称ACWP(Actual Costfor Work Performed),即到某一时刻为止,已完成的工作所实际花费的总金额。

已完工作实际费用=已完成工作量×实际单价

确定了三个参数后,可以通过计算得出赢得值法的四个评价指标:费用偏差cV(Cost Variance)、进度偏差sV(Schedule Varianee)、费用绩效指数CPI、进度绩效指数SPI。

二、赢得值法的应用

由于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以及目标的确定性,项目的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必须是事先制订计划,过程动态跟综控制。项目实施过程控制的关键是及时地分析项目成本状况和进度状况,尽早地预测和发现项目成本差异与进度延误情况,充分运用赢得值原理,通过对工程项目的费用、进度综合分析控制,使得整个项目管理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现结合项目管理实例,对赢得值法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一)编制工程量清单、确定工作分解结构

在项目实施阶段,在项目施工图设计完成,经由相关部门完成施工图审核后,首先编制工程量清单,将拟建招标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依据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子目分项要求,计算分部分项工程实物量。准确完善的工程量清单会影响使得后续的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工程量清单计价可以将各种经济、技术、质量、进度,风险等因素充分细化并体现在综合单价的确定。

工程量清单对于清晰的定义项目范围也有着巨大的规范作用,其使得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Structure,简称WBS)易于理解和项目干系人接受。工作分解结构是一种层次化的树状结构,是将一个项目划分为可以管理的许多子项目,通过控制这些子项目的进度、成本达到有效控制该项目的目的。WBS以分解后的成本任务是可管理的、可定量检查的、独立的、适应项目成本管理需要,从项目的目标开始,逐级分解项目工作,直到项目工作已经充分地得到定义,确定项目的单位工程编码、分部分项工程编码以及子项编码。如:GBCF01070200200X编码含义代表项目厂房屋面及防水工程屋面涂膜防水。

在本工程项目管理中,对项目进行了工作分解,编制完成了工作分解结构WBS编码,工作分解结构,能明确和准确说明项目的范围,结合标底中的各个子项单价、中标单位投标文件商务标所报单价,为成本、进度计划、质量、安全和费用控制奠定共同基础,确定项目进度测量和控制的基准。

(二)确定计划工作量的预算费用、已完工作量的预算费用、已完工程量的实际消耗费用

承包人进场后,作为项目管理方要求其依据项目的进度目标,编制单位工程的总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根据进度计划和每月实际完成工程量记录,建立进度、成本完成情况的测量基准,使进度、成本在同一坐标体系下,有利于对项目进度、成本的控制。按照已经划分好的作业点(WBS)估算预算单价(成本)和工作量(进度)。对项目的WBS进行工程量分解,结合现场实际完成工程量,按照造价咨询单位编制的招标标底单价、承包人投标单价将子项、分部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计划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S)、已完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P)、已完工程量的实际消耗费用(ACWP)计算并汇总入工程费用表,以该项目2009年8月所完成工程量为例:

(三)进度偏差、费用偏差计算

依据相应数据计算进度偏差sV、SPI;费用偏差cV、CPI,形成动态变化曲线,分析进度偏差和费用偏差,项目进度计划是否滞后、费用是否超出预算。

在本项目管理过程总进行了施工进度偏差计算及分析:

SV=BCWP-BCWS=2004348.77―2162664.08=-158315.31。

SV

SPI=BCWP/BCWS 2004348.11/2162664.08 0.927

SPI

施工费用偏差计算及分析:

CV=BCWP-ACWP=2O04348.7 7-1055345.12=949003.65

CV>O,费用消耗低于预算。

CPI=BCWP/ACWP 2004348.77/1055345.12=1.899

CPI>1,费用消耗低于预算。

(四)偏差分析

偏差分析是根据由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与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计算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常用的有横道图法、表格法和曲线法。在此次项目管理中采用了表格法结合曲线法进行偏差分析,形象直观的表现出计划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S)、已完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P)、已完工程量的实际费用(ACWP)发展趋势。赢得值曲线见图1:

取得赢得值曲线,需进行偏差原因分析,在实际 项目管理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是计划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S)、已完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P)、已完工程量的实际消耗费用(ACWP)三条曲线靠的很近,平稳上升,表示项目按预定计划目标进行。

一般来说,产生偏差的原因有以下四种:

1.客观原因: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社会原因;施工过程中遇到不可预见因素需进行基础处理;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市场原因造成利率、汇率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变化。

2.施工单位原因:施工方案、工艺未满足现场要求;施工质量问题;施工人员、机械变化致使进度加快或滞后等。

3.甲方(或项目管理方)原因:为及时按合用要求提供施工所需场地;建设手续不全;组织机构不落实;现场协调不佳。

4.设计原因:设计错误;设计漏项;设计标准变化;图纸提供不及时;设计变更。

分析此次项目管N2009年8月份数据和曲线发现:施工进度拖后,费用消耗低于预算,通过记录找到偏差有两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基础处理,自2009年8月厂房综合楼土方开挖后,在基坑的中部、东部分别有大块孤石,需对孤石进行破碎,影响了开挖及边坡支护的施工进度;天气原因(台风、暴雨)影响。

2.施工单位原因,施工单位的材料机械的进场未按计划实施,一定程度上造成施工进度滞后。

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充分利用9月以后少雨天气条件(客观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组织措施:召开会议要求施工单位组织机构中必须配置费用和进度控制人员,并做好沟通协调,以周为单位进行进度计划控制,适时调整进度计划。

2.技术措施:优化施工方案,施工前分析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充分考虑对进度的影响,采用更快捷安全施工工艺代替由机械凿岩施工工艺,加快了基础开挖进度;在施工垫层和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机械抹灰人工,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3.经济措施:在合同中约定了实现进度目标所要采取经济激励措施;编制资金需求计划和人力资源计划,反映每周施工所需资源,提前做好资源调配。

通过上述纠偏调整,进度、费用控制情况效果较好。但在后续3个月施工过程,进度拖后、费用消耗低于预算。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发现此类情况,深入现场进行数据和事实分析,采取了调整施工计划、改变项目实施内容措施等组织、技术、经济措施,使得现场情况得以调整,并按调整后的进度计划目标,顺利完成主体封项目标。

通过实例证明,偏差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找到引起偏差的真实原因,从而有可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或避免相同原因在此发生。在进行偏差原因分析时,首先将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偏差的各种原因逐一列举出来。导致不同工程项目产生费用偏差的原因具有一定共性,因而可以通过对已建项目的费用偏差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为该项目采用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三、赢得值应用经验

在项目管理中运用赢得值,可以克服过去费用与进度分开控制的缺陷,即当发现费用超支时,很难立即知道是由于费用超出预算还是由于进度提前。相反,当发现费用低于预算时,也很难立即知道是由于费用节省还是由于进度拖延。而采用赢得值法就可以定性定量的判断进度和费用的执行效果。

(一)工作分解结构必须和工程量清单相统一

是否能够在项目管理中充分运用赢得值法进行项目管理,最重要一点是依据工程量清单这个平台,对整个项目进行工作分解,将各项费用分解到各个工作中,不漏项、不缺项。必须使工作分解结构和工程量清单统一,绩效跟踪,成本跟踪,盈利分析,进度偏差,变更控制等严格按照依据工程量清单确定的工作分解结构进行管理,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利用各种资源,确保进度计划的准确性

在日常项目管理过程中,需编制完善、准确有效的项目总进度计划、年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进度计划必须和现场管理能力、实际资源条件相匹配,进度计划的准确性是计划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S)准确计量的基础。

(三)详细记录项目周期工作量是进行赢得值分析的前提

对每个项目工作周期所完成工作量进行准确详细记录是确保计算已完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P)、已完工程量的实际消耗费用(ACWP)准确有效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人员详细记录每天、每周,汇总每月所完成工程量,人工、材料、机械使用情况、天气情况、工程变更等,取得赢得值法管理的最基础数据。

(四)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对费用和进度进行管理。项目涉及专业较多,如何实现项目管理过程中各个专业的资源共享,在项目管理中必须借助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使得项目部内部各个专业管理岗位之间、项目部与公司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第一时间获得实时数据,并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极大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四、结语

赢得值法是工程项目成本、进度综合度量和监控的有效方法。通过对计划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S)、已完工作量的预算费用(BCWP)、已完工程量的实际消耗费用(ACWP)、费用偏差cV、进度偏差sV、费用绩效指数CPI、进度绩效指数SPI的及时监控分析,能准确掌握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状况和趋势,进而采取纠偏措施使项目能控制在基准范围内。这样会使整个项目实施过程,成本、进度始终可控,最终安全、有效的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3

一、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核算

设定提存计划,是在企业年金计划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企业单方或与职工双方每期固定的缴费水平,而不确定未来对职工支付年金的水平,也不提供最低保证,职工在退休时每期所能获得的年金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和职工的缴费金额以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产生的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完全由职工承担,因此也称作“缴费确定型计划”。

在设定提存计划下,由于企业每期缴费金额在年金计划中明确规定,所以企业的会计处理非常直接和简单,主要包括确认企业年金费用和实际缴费两部分。由于企业年金属于职工薪酬的一部分,因而在我国,企业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末,根据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具体受益对象,按照事先确定的缴费金额全部计人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费用,同时确认一项负债(应付职工薪酬),然后根据协议定期向年金基金缴费。对于按照规定应由职工个人缴费的部分,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应从职工各期应发工资中直接扣除。而企业年金基金是独立的会计主体,其确认与计量,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的取得、投资运营、支付各项管理费用、向受益人支付企业年金以及因职工调动发生的账户变动等业务,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的有关规定,并不属于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二、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核算

设定收益计划,是在企业年金计划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职工服务年限、工资水平等)确定每个职工退休后每期的年金收益水平,由此倒算出企业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由于职工在退休后每期所能获得的年金是固定的,年金缴费和投资运营的风险都由企业承担,因而也称作“待遇确定型计划”。

(一)设定收益计划会计处理的特点

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处理比较麻烦,《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职工福利(IAS 19 Employee Benefits)》大篇幅都在介绍设定收益计划的确认、计量与列报方法,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定收益计划里,企业需要通过精算假设来计量每期的应计年金负债和年金费用。精算假设是对确定企业年金费用各种变量的最佳估计(IAS 19),包括统计假设和财务假设两种。前者主要包括死亡率、职工离职率以及职工寿命等;后者主要包括折现率、未来的工资水平以及年金基金的投资回报率等。

2.设定收益计划经常会产生精算损益。精算损益是由于精算假设变动以及已实现损益等原因产生的应计年金负债的变化(IAS 19),主要包括对职工离职率的调整、对折现率的调整、职工寿命超出预期产生的差异以及年金基金实际投资回报与预计投资回报的差异等。

3.在设定收益计划中,应计年金负债是一项长期负债,反映企业根据年金计划确定的期末对职工未来应付年金的现值,需要选择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

4.企业年金费用的确定比较麻烦,一般与企业当期缴费的金额并不相等。

所以设定提取计划的实施需要精算师参与。精算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当前环境下依据一定假设对每位职工的年金价值进行合理的精算,并采用专门的方法(通常有应计退休金估价法(PUC)、累计收益法(ABM)和等额缴费法(LCM)三种),确定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而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则是根据精算师精算的结果计算确定企业每期的年金费用水平,并进行相关的确认和列报。

(二)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年金费用的确定方法

企业年金费用是企业当期应计年金负债的净增加额,具体由以下6个因素构成:

1.当期服务成本(CSC)。当期服务成本是指职工由于当期为企业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年金收益现值,根据IAS19的规定,企业应以估计职工退休时的工资水平和职工当期提供服务为基础,采用应计退休金估价法(PUC)来确定当期的缴费金额。

2.利息费用。利息费用是指应计年金负债由于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利息,根据期初应计年金负债余额与市场利率计算确定,其中市场利率应当选用资产负债表日公司债券或国债的市场利率。

3.年金基金资产的预期投资收益。年金基金资产的预期投资收益包括投资产生的利息、现金股利以及资本利得扣除各种管理费用后的净收益,根据期初年金基金资产余额和预期收益率计算确定。预期投资收益与企业年金费用水平负相关,即预期投资收益率为正时,将减少企业当期的年金费用。

4.前期服务成本(PSC)的摊销额。前期服务成本产生于首次制定年金计划时对原有职工前期服务的补偿,或者对年金计划修改产生的职工年金收益现值。由于前期服务成本一般附有行权条件(比如服务年限等),所以前期服务成本一般选择职工剩余工作年限和服务年限中的较低者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5.精算损益(Actuarial gains and losses)。精算损益是企业年金基金资产和应计年金负债现值之间的差额,其产生原因有两个:一是已实现的损益(实际投资收益与期望收益的差额),二是精算假设修改产生的损益。由于精算损益的构成内容经常相互抵消,而且各期变化较大,所以IAS19推荐采用通道法(Corridor Rule),即当期只确认超出期初年金基金资产和期初应计年金负债中的较大者10%以外的部分,按照直线法在剩余工作年限内平均摊销。

6.年金计划削减(Curtailment)或结算的影响。企业年金计划削减是指职工人数大规模减少或者修改年金计划导致企业年金规模大幅减少,比如企业关闭车间、暂停年金计划等。结算则发生在企业削减或中止企业年金计划时,通过交易免除未来期间部分或全部年金缴费义务的行为。但按照FASB的规定,企业年金费用并不包括年金计划削减或结算产生的影响。

企业根据上述因素计算确定的金额确认年金费用,并将每期根据精算师计算的应缴费金额与当期年金费用的差额计入递延年金资产或递延年金负债中,以反映尚未摊销的前期服务成本以及尚未确认的精算损益等。企业期末递延年金资产或递延年金负债的余额应当反映企业年金基金资产与应计年金负债的差额,并将年金基金资产与应计年金

负债的金 额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但按照FASB的规定,企业应当单独确认年金基金资产与应计年金负债的金额,且不能相互抵消。

三、两种企业年金计划的比较与评价

(一)两种缴费方式的比较设定

提存计划和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处理存在相同之处:(1)会计处理的理论基础相同,都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将企业年金作为一种费用,在职工为企业服务的期间(即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期间)按照受益对象进行确认,而不是企业实际或应支付给职工年金的期间确认;(2)管理模式都以信托关系为基础,企业将年金资产委托给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受托人)进行管理和运营,因而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3)企业年金基金资产都按照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列报。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收益计划无论在缴费金额、风险承担、年金费用确定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

(二)两种年金计划的评价

1.设定提存计划简单明了,职工需承担投资风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设定提存计划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设定收益计划。以美国为例,目前设定提存计划已经成为企业年金的主要形式,如着名的401(k)计划。设定提存计划的优点是操作便利,会计处理简捷,容易为职工所理解和接受,还免去了精算的繁琐,职工离职时也便于处理,有利于职工的流动。但设定提存计划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即职工退休收入不确定,投资决策主要由受托人负责,但投资风险却完全由职工承担,企业年金的收益水平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依赖较大。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资金投入 计划生育资金使用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19-02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作为一项关系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社会公共事业,其资金投入与使用面临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重庆市计划生育资金投入与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探索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保障新体制,不仅有助于重庆市人口计生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为统筹城乡发展中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供实际借鉴。

一、重庆市计划生育资金投入与使用现状

(一)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现状

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主要由财政投入、转移支付、其他事业收入、其它来源四部分组成。

1.2007-2009年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情况。2007年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总投入为109692万元,2008年为135530万元,同比增长23.6%;2009年为160426万元,同比增长18.4%。三年间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总投入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中财政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最大,非财政投入所占比重很小。如2007-2009年,财政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94%,95%,96%,而非财政投入仅占6%,5%,4%,反映了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是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机制,资金来源越来越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

在财政投入中,三年间全市分级财政投入均呈现增长趋势。财政投入以区县财政为主,2007-2009年区县财政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66%,72%,65%;其次是乡镇财政投入,占比分别为21%,15%,18%;中央财政与市级财政投入比例波动不大,占比在6%到8%之间。在非财政投入中,2007-2009年其他事业收入约占总投入的3%左右,转移支付约占2%左右,其他来源比重不及1%,再次证明了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政府财政预算为主。

2.2009年重庆市四大区域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情况。按重庆市对主城九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四大区域的划分,对2009年重庆市40个区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2009年,四级财政对一圈区县的资金投入总额最大,占全市财政总投入的41%。在政府财政投入中,中央财政对一圈区县投入比例最高,达到区域财政总投入的8.9%;市级财政对渝东南翼支持力度最大,达到区域财政总投入的13.9%;区县财政对渝东北翼投入比例最大,达到区域财政总投入的71.9%;乡镇财政是仅次于区县财政投入的第二来源,乡镇财政对主城九区的投入达到区域财政总投入的30%,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大片区。在非财政投入中,转移支付力度不大,最高的一圈区县也仅占总投入的1.4%;其他事业收入经费投入比例最高的是主城九区,占总投入的7.7%;其他来源经费投入微乎其微,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资金支持是不到位的。

重庆市四大区域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差别很大,这与不同区域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服务对象数量有关,例如,按户籍人口计算,2009年主城九区人口为600万人,一圈区县为1229万人,渝东北翼为1084万人,渝东南翼为362万人。2009年,中央、市级、区县和乡镇四级财政对四大区域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各有侧重,反映了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两翼贫困地区倾斜,例如市级财政对两翼区县的投入力度大于中央财政。

(二)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使用情况

按资金使用方向,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支出分为16类,以下对2009年重庆市四大区域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009年,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使用情况由高到低排序是:(1)计划生育奖励;(2)其他事务支出;(3)宣传教育;(4)行政运行;(5)服务网络建设;(6)免费技术服务;(7)目标责任考核;(8)生殖健康促进工程;(9)行政管理事务;(10)流动人口管理;(11)信息系统建设;(12)统计抽样调查;(13)机关服务经费;(14)避孕药具;(15)性别比治理;(16)规划发展战略。其中计划生育奖励支出为38202万元,占总支出的25%;其他事务支出为360730万元,占总支出的24%;排名前五的项目支出为124929万元,占总支出的83%。计生经费支出比较集中,反映出重庆市人口和计生工作还停留在满足服务对象基本需要的初级阶段,与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多样化需求不一致,经费支出存在薄弱环节。其他事务支出过多成了资金使用说不清道不明的“黑洞”,需要规范范围,厉行节约。

从区域来看,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使用由高到低的排序是:一圈区县>渝东北翼>主城九区>渝东南翼,这与之前分析的资金投入情况基本吻合。从排序来看,重庆市四大区域在资金使用重点上差别不大,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其他事务支出、计划生育奖励、行政运行、宣传教育、服务网络建设。

二、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渠道单一,以财政预算拨款为主。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资金投入以财政投入为主,非财政投入部分微乎其微,这种情况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公共属性认识不到位,同时也与计划生育服务系统自身的工作模式有极大关系,如计划经济色彩和行政命令意识浓厚。单一的资金投入方式会增加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对各级财政的依赖性,加重财政负担。

2.资金投入无法律保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计划生育做为一项公共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但是,与教育、卫生事业相比,计生事业的资金投入目前并无国家法律法规作根本保障。尽管重庆市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很重视,但是这种重视只是从考核的角度加以规定,行政色彩浓厚,资金投入也仅凭口头协定,不具备法律依据,投入面临较大随意性,无法从根本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资金投入加以保障。

3.经费支出结构不规范,资金使用有待优化。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支出中排名靠前的5项支出占总支出的83%,特别是其他事务支出占总支出的24%。比较而言,最能够体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免费技术服务、生殖健康促进工程、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避孕药具、性别比治理等项目则成了资金使用的薄弱环节,甚至存在资金被挤用的现象,这与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协调。

4.资金分配不合理,区域差异较大。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的特殊市情,决定了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分布在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广大农村居民,但是渝东北翼人口规模大导致计划生育资金投入压力大,渝东南翼虽人口规模小但经济不发达导致地区经费缺口大。在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上,经济发达的主城九区及一圈区县无论是在硬件投入,还是在软实力的打造上都明显强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地区。另外,重庆市区县和乡镇因经济条件、人员配备、资源占有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区县计划生育工作的配套明显优于乡镇。这种资源的扭曲配置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需求是矛盾的,出现了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不对称。

三、对策建议

1.建立财权与事权对称的财政投入新机制。在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明显造成了地方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资金缺口,尤其加重了区县财政的负担。因此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各级财政投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进一步增加中央和市级的财政投入力度,使其承担的财力责任与财权责任相匹配;第二,降低区县财政的投入比例,确定最低投入标准,确保区县财政投入的及时、足额到位。第三,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在条件成熟时适当取消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投入责任。

2.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多种形式结合的投入新体制。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重庆市政府和计生部门也要采取措施营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新环境,通过政策制定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各界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多种形式结合的投入新体制。第一,制定各种奖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第二,鼓励保险公司参与计划生育家庭的各种保险业务;第三,鼓励个人或企业投资建立生育保健企业;第四,针对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的各类风险(如因重大疾病返贫等)建立人口发展资金,资金来源于本级财政投入、计生事业共建的多部门经费赞助、国际国内项目援助、社会团体或个人赞助等。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经费投入的可持续性。从长远来看,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得到制度上的保障,而且这项制度保障是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层面的制度保障。一是建议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保障纳入《计划生育法》,制定专门条款,规定分级投入比例或者增长幅度;二是重庆市政府可将经费保障纳入地方《计划生育条例》,规定计划生育经费或人均计划生育经费的最低增长标准,区县及乡镇地方政府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明该地区计划生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保障经费投入逐年稳定增加。

4.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机制。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是明确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的重点支出项目,优化支出结构。适当压缩一些支出项目如宣传经费、其它事务支出等,对于一些资金投入的薄弱环节,比如免费技术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设备购置更新经费等则需要加大投入。其次是规范经费支出范围,确保计划生育经费专款专用。对行政办公经费支出要严格控制,经费使用不得超过允许范围,对专项经费支出要专款专用,不仅要足额保证而且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挤占。第三是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不断完善经费管理机制,实行“总额控制、分项预算、计划用款、优化支出”的管理办法。强化财政监督,财政部门对计划生育经费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和监督,专项经费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拨付,由计生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计划生育经费支出。第四是建立有效的计划生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评估经费使用绩效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经费预算,达到有效使用财政资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2010年重庆市统计年鉴[DB].cqtj.省略/tjnj/2010

2.姜东升.计划生育资金投入与使用状况研究[D].西北大学,2007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 企业养老金; 确定缴费型; 确定给付型; 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3-0021-03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将贯穿21世纪,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将愈演愈烈。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正确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养老金保险制度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现在正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对养老金会计的改革也就成了会计热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企业养老金计划及会计处理比较

在对美国养老金制度设定提存制计划和设定受益制计划的参考与借鉴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两种类似的养老金计划,即确定给付型计划和确定缴费型计划。

(一)两种计划的简述

1.确定缴费型计划。确定缴费型计划需要先确定养老金缴费率,再根据实际的缴费资金和其投资收益的积累额来确定养老金的给付金额。确定缴费型计划的特点表现为:其一,用个人账户的缴费率来预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其二,用目标退休收入的替代率来确定个人账户缴费率以及投资收益率;其三,个人账户缴费率和累积期决定了企业补充养老金的替代率。

2.确定给付型计划。确定给付型企业补充养老金主要由退休金、伤残金和解约金三部分组成。退休金是基于多种风险模型确定的,包括各种风险发生概率、职工工资增长率、养老保险金投资回报率等。伤残金是由职工发生伤残时收入的总额决定的。解约金是由职工离职或死亡等原因造成的。

(二)两种计划的会计处理

1.确定缴费型计划下的会计处理如下:

上缴社会统筹费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

向个人账户划拨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银行存款(若两者有差额,则计入应付养老金/预付养老金)

2.与确定缴费型计划相比,确定给付型计划就显得复杂了。确定给付型计划下养老金费用的计算一般涉及服务成本、负债利息、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和前期服务成本的摊销数。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发生服务成本和负债利息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预计福利负债

划拨资金时:

借:养老金计划资产

贷:银行存款

养老金投资产生收益时:

借:养老金计划资产

贷: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确认养老金计划的服务成本时:

借:前期服务成本

贷:预计福利负债

摊销服务成本时:

借:管理费用――养老金费用

贷:前期服务成本

实际支付养老金时:

借:预计福利负债

贷:养老金计划资产

综上所述,确定给付型计划不但给付更稳定,保障性更好,安全性更高,而且技术的提高使得其更科学、更合理。所以,为完善我国养老金制度,对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就应该致力于推行和发展确定给付型计划。

二、我国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

养老金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工作主要围绕养老金开展的全过程,包括对养老金的记录、反映、监督和管理等。无论是由企业负责缴纳的社会统筹部分的基本养老金,还是企业补充养老金,都应该在企业的账务上作相应的会计处理并在企业报表上有所体现,然而目前我国养老金会计制度与其工作职责要求相去甚远。

(一)缺乏完善的养老金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进行养老金核算等管理工作的依据就是养老金会计准则,这足以体现养老金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企业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制定相关会计准则,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在进行养老金的会计处理上没有规范的准则作为核算依据,也致使企业对养老金费用的计算不准确,进而影响了会计报表的准确性,难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以界定企业养老金费用的构成为例,我国现在的养老金制度对此规定不明确。根据权责发生制,养老金费用应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期间加以确认,而其中就包括前期服务成本、利息费用和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在确认前期服务成本时,按照国际惯例需要在养老金计划修改当年一次性确认为当期费用,或在以后期间进行摊销,但我国职工的养老金是从社会统筹中领取的,在职职工和已退休职工提取比例不能明确划分开,采取现收现付制的方式,使得在职职工和已退休职工的部分养老金混在一起,这导致了会计处理难以区分,而前期成本核算的不准确也间接使得利息费用和计划资产的实际收益难以准确核算。

(二)对补充养老保险会计处理缺乏统一规定

我国在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研究方面较其他发达国家稍晚,所以在会计处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同国际惯例也存在差异,这些原因使得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不同企业的信息时要进行一定转换,这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那么在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会计处理进行的改革中,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进行统一。从养老金计划的类型来看:确定缴费型所需的账户管理成本较高,需要对每个职工都建立个人账户并分别管理;而确定给付型对账户的统一处理,使得账户管理成本降低;确定给付型下,职工不仅能得到基本生活上的保障,还能得到其他的辅助养老金,也就是说确定给付型的保障功能比确定缴费型更强;从养老金数额的准确性来说,确定给付型不仅考虑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还对一些影响因素作出了假设,故所得金额也更加精确;确定给付型下职工的养老金风险大部分由企业承担,所以对于职工来说,确定给付型下的养老金的安全性比确定缴费型下要高。尽管确定给付型对退休职工更有益,但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出于简化企业会计处理、减少技术成本及承担更少风险,对企业补充养老金保险的会计处理多采用确定缴费型。

(三)养老金会计账户的真实性有待提高

就目前我国养老金现状来看,不少企业在对养老金费用的计提上“偷工减料”,将养老金费用的缴纳拖延至职工退休时一次性缴纳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对于一些聘请兼职人员的企业,会出现资产虚增的现象,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企业不需要承担兼职人员的养老金费用,而在相同情况下的正式职工却是需要计入的。除此之外,养老金账面反映的不真实还体现在受托机构在收到企业的养老金后和实际发放养老金时都没有作相应的会计处理,没有让养老金资金的运动在账面上得到相应的反映,这些问题导致养老金会计账户缺乏真实性。

(四)养老金会计信息未得到充分披露

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需要的信息。目前企业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途径少,不仅使得职工对企业养老金的运作情况难以进行了解和监督,也不便于审计部门对养老金的监督管理。同时,养老金属于“管理费用”等费用科目的二级科目,在资产负债表里没有相应账户对其进行直观的反映。另外,缺乏表外披露的补充信息,例如未披露养老金计划、精算假设等内容。

三、我国养老金会计处理改革的建议

随着我国养老金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基于上述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养老金会计只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适应企业对养老金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

针对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养老金会计处理制定具有规范性的会计准则及其带来的会计信息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的企业养老金准则这一途径进行解决。对于我国职工退休养老金数额全由国家决定这一问题,其根源是收付实现制,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应从企业养老金制度的完善上去解决,将收付实现制逐渐过渡到权责发生制上来。总而言之,我们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养老金制度完善的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养老金会计准则,并通过具体的准则来规范养老金会计的相关内容。而具体的养老金会计准则应当就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自身的特点,分别对它们的相关会计处理加以规范,使各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都更加合理,进而使与养老金相关的会计信息在会计报表得到真实准确的反映,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逐步推行确定给付养老金计划

我国在养老金计划选择上没有统一的规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养老金计划的不统一使得企业对养老金运作的会计账务处理也有所不同,进而导致信息使用者在对不同企业的养老金信息使用时要进行信息转换这个过程,不仅加大了成本也加大了国家的管理难度。我国在企业补充养老金会计处理上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方式上统一采用确定给付计划,并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而由养老金计划修改引起的对职工以前年度基本养老金的补偿问题应进行补提,以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组建更专业的精算师、养老金会计等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确保确定给付养老金计划方式的顺利运行,这也是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三)优化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

养老金会计信息是企业的重要信息之一,因为其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福利待遇,这也间接地反映出它的经济效益,所以无论对企业职工还是企业投资者,养老金会计信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的养老金费用被掩埋在“管理费用”中,这不仅不符合国际惯例,同时也增加了信息转换的工作量。所以,对此我们应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能直观、清晰反映养老金资金变动的科目,如预付养老金或应付养老金等;在损益表中对本期的养老金计划成本进行记录与确认,并且养老金相关重要事项,如养老金运作的收益或损失等都应进行披露;完善对有关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确保对养老金运作情况、投资收益(损失)等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披露内容包括养老金计划的类型、养老金会计处理方法、工会职工的情况、员工离职率、养老金成本内容、预期工资的增长率和其他精算假设等。除此之外,应该在企业不受损害的基础上,对企业养老金的会计信息进行强制性、频繁性的披露,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动态。

(四)加大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力度

在专制成本和隐形债务危机日益加剧的现状下,结合我国生产水平低且养老金社会统筹比重较大等自身情况,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提高职工的养老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而就目前情况来说,国家的相关政策对职工和企业都难以起到激励作用,进而导致职工对个人账户的缴费和企业对社会统筹的缴费率都缺乏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必须对养老金保险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和普及,并且大力倡导和鼓励,甚至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以起到激励作用,比如可以规定企业每年在已完成向国家上缴一定税款后,可以从税前列支一定工资比例,超过这一比例的部分不允许计入成本,在税后利润中计提,相信类似这样的政策对企业的积极性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客观而言,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养老金制度都普遍存在不足,而我国受到老龄化的影响严重,加上正处于制度转变的时期,同国际存在距离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就我国的国情及企业相关环境等因素而言,要求所有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都按确定给付计划进行业务处理还不太现实。因此,我们还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对企业养老金会计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从养老金计划类型的选择、养老金的运用和筹集、养老金的会计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逐渐向确定给付型过渡。

【参考文献】

[1] 赵悦.养老金会计改革:理论思考与对策建议[J].会计之友,2011(25).

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 养老金会计;养老金性质;养老金确认与计量

[中图分类号] F2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养老金会计

按照国际规定,一个国家居民的年龄达到60 岁的人数占该国居民总数的比重超过10%,则这个国家称为老龄型国家。根据我国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显示,60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10.6%,已达到联合国关于“老龄型国家或地区”的界定标准。到2015 年,我国预计老龄化人口数将达到2.04 亿,而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4亿以上,可见老龄化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约为14%,并且据专家预测,2035 年老年人将达到3.73 亿,2040 年以后老龄人将超过4亿。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使得养老金的社会负担急剧增加,因此,研究企业养老金会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养老金性质和特征

1.养老金性质

养老金是支付给退休职工用于保障日后生活的资金,人们对其性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社会福利观”和“劳动报酬观”。

“社会福利观”认为职工服务期间提供劳务所赚取的工资是劳动报酬,体现的是按劳分配关系,而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体现的是国家和企业对职工的关怀。把养老金当作一种福利,对企业来说,养老金是一种额外支出,职工退休前不需计提养老金,只是在实际发生支付时才作为“营业外支

出”处理。这种方法是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处理方法。

“劳动报酬观”则把养老金看作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认为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一种权利,其实际上是递延的劳动报酬。职工服务期间提供劳务所获取的报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服务期间获得的工资收入;二是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因此,会计处理不再是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而是在劳务发生时就确认为当期费用。这种方法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方法,也是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方法。

目前,我国对养老金性质的界定中既有“社会福利观”,又有“劳动报酬观”。首先,基于我国养老金会计账务处理,我国仍然是基于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的,在养老金支付时列作费用,体现了“社会福利观”。其次,从我国的养老金保障模式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是国家强制企业缴费形成的,而个人账户部分由职工缴费和企业缴费两部分构成。这样的保障模式表明我国职工的养老金主要由企业来承担,也就是把养老金看作是职工的递延工资,体现了“劳动报酬观”。这是由我国所处的改革时期和现有的条件所决定的。受西方国家做法的影响,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劳动报酬观”比“社会福利观”更科学,并且观念已经转变。但在实际进行账务处理上,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以及在这方面国家没有一个统一、严格的制度或法规进行要求,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会计制度、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必然会使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在养老金会计账务处理上将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

2.养老金特征

养老金会计处理的三个基本特征:

(1)递延确认。对某些与养老金相关的事项递延确认,企业的养老金给付义务与养老金资产常会发生变动,这些变动并不是在其发生年度一次确认,而是以系统的方法分摊,以免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太大的冲击。

(2)净额反映。净额反映指养老金成本以净额反映。企业每期确认的养老金成本包括六个组成项目,有服务成本,利息成本,养老金资产的预期报酬,未确认前期服务成本的摊销,未确认养老金净损益的摊销以及未确认过渡性净资产或净给付义务的摊销,这些项目均汇兑一个金额。

(3)互相抵消。互相抵消是指资产负债互相抵消,企业所确认的养老金负债与提取的养老基金资产在财务报表上加以抵消,以其净额列示。如超额缴纳时为预付养老金,如缴纳不足时为应付养老金负债,即实际上尚未使用养老金资产而偿付养老金负债。

(二)养老金计划

1.基本养老金计划与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

按照举办养老金计划的主体进行划分,养老金计划可以分为政府举办的社会公共养老金计划和企业或个人举办的私人养老金计划。在我国,政府举办的社会公共养老金计划被称为基本养老金计划,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统筹型的养老金计划。与其相对应,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划之外,自愿为员工建立的养老金计划,被称作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

根据我国现行制度规定,对于企业而言,其所参与的基本养老金计划属于一项设定提存养老金计划,企业在交纳应交养老金费用后,不再承担任何责任,而企业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金计划可以是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也可以是设定提存养老金计划。

2.设定提存养老金计划

按照企业补充养老金支付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养老金计划分为设定提存养老金计划和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

设定提存养老金计划,指员工最终能够获得的养老金数额由企业向养老金基金的提存额以及基金的投资收益来确定的一种养老金计划模式。在设定提存养老金计划中,按照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养老金计划协议的规定,决定员工和企业的缴费金额,企业为每一参加计划的人员建立一个个人账户,以记录提存养老金的金额,将来在人员有资格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参加者的个人账户上的记录来决定怎样向其发放养老金。员工退休时所能领取的养老金金额的多少取决于当时养老基金的多少和基金资产的盈利能力。计划的提供者只要依据养老金计划中所订条款,按期提存定额的资金转入基金受托机构,就免除了其责任,即与养老金计划相关的一切风险都由员工来承担。

3.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

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指员工最终能够获得的养老金数额以员工退休时的收入水平和为企业的服务年限为基础的公式来计算确定的一种养老金计划模式。在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中,计划的提供者或管理者承诺,将按照一个特定的公式来决定每一个计划参与者退休时的养老金收益。在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时,员工未来可领取的养老金水平是由计划的主办者事先承诺的,而每期提存数额的大小取决于基金资产的盈利、未来养老金的支付数和养老金财务机制的安排。企业对基金受托机构的义务随定期提存行为的发生而解除,但对员工未来养老金支付的责任仍然存在。在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时,与养老金计划相关的风险由企业承担。

(三)养老金确认与计量原则

养老金的性质趋向于“劳动报酬观”则更合理,更能符合经济的发展,应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当期确认相应的养老金费用,所以在会计核算时应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养老金就其属性而言,是“递延工资”,它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它与工资相比,相同之处是职工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是劳动价值的实现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即付部分,而养老金是职工劳动报酬分期支付中的延期支付部分。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付工资的同时,还要及时确认和计量延期支付的部分,并记入当期成本。所以,企业的养老金费用必须在相关的权力义务发生当期进行确认和计量。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同一会计期间内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养老金的发放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职工付出劳动的同时给企业创造了价值,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根据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企业在核算费用时应将发生的养老金费用计入当期费用,正确反映出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

二、 我国养老金会计现状分析

(一)我国养老金会计现状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险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社会统筹与职工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其中,第一层次是养老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给付方式是规定受益制与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属于混合性的计划,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属于规定受益制计划,而个人账户部分属于规定缴费制计划;第二层次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愿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养老保险,给付方式是规定缴费制计划;第三层次是职工为退休生活而作的一种预防性储蓄安排,给付方式也是规定缴费制计划,该计划是一种个人行为,只是在个人生命期内或在家庭成员内部的收入再分配,并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养老金计划。

(二) 养老金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2006 年2 月15 日,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将养老金会计按照会计主体的不同分为企业养老金会计和企业年金会计,分别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和第10 号中予以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对职工养老金保险费等各种不同形式报酬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规范了职工薪酬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依照该准则,企业将根据具体的设定提存计划,按照固定金额或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并支付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在职工在职的会计期间确认为负债,并且根据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以企业为例,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当期缴纳时: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养老金费用(单位承担的部分)

其他应付款——养老保险(个人承担的部分)

贷:银行存款

月末发工资时,将企业代扣的部分收回,从个人工资中扣除: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其他应付款——养老保险(个人承担的部分)

(三) 我国养老金会计应用的限制分析

1. 我国养老金会计应用条件的限制

我国基本养老金是规定受益制与规定缴费制相结合,从制度上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上看,按照规定受益制加以确认条件尚不成熟,因此,企业在确认养老金时不能完全按照制度规定处理。这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l)当期服务费用。该项费用是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金费用的主要部分。在计算时考虑职工的未来养老金水平、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及剩余服务的年限,然后估计一个合适的贴现率,将未来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总额折算成现值,由此计算企业和个人每期应缴纳的养老金金额。然而,目前我国精算人员匮乏,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绝大多数的企业不可能采用保险统计方法来计算当期服务费用,只能根据劳动管理部门所测算规定的某一个基数(如社会平均工资或当地平均工资)为一定比例来计算。

(2)前期服务费用。该项费用通常是由建立一项养老金计划或对计划进行修订而产生的。按照国际惯例,在处理退休职工或即将退休职工的前期服务费用时,需要在计划修订的当年确认或在其预计生命年限内摊销,有规律地计入当期费用中。但我国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以及新会计制度实施后几年内退休职工的部分养老金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的,没有具体划分出在职职工与已退休职工提取的比例。该部分费用采用的是现收现付筹资方式,与在职职工积累的部分养老金融合在一起,不易区别,在会计处理上也不易分开,一般就直接与当期服务费用一起计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

(3)利息费用及基金资产的实际报酬。我国在计算当期服务费用时,暂时还不可能要求企业采用保险统计方法将未来支付的养老金给付贴现成各期期末现值,因而要在养老金费用的确认与计量中考虑相关的利息费用是困难的。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基金资产应能赚取一定的利息或通过投资运营产生增值,这将从整体上减少养老金费用的提取。但在我国现阶段这种作用还体现不出来,因为企业只是按规定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基金资产盈利时并不降低企业的缴费比例,而在养老金入不敷出时还往往提高企业的缴费比例。

(4)经验性调整。精算损益时包括经验性调整和保险统计假设变动所产生的损益。在这两部分中,我国偶尔出现的为经验性调整,它主要是由于实际情况的发展和原来的估计与假设相差较大而需增减养老金费用,比如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等。对于这些变动,我国往往由社保机构定期公布以便企业及时做出调整。

2. 我国养老金会计受到限制的原因

限制我国养老金会计的原因是我国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对于养老金会计的认识较晚,也不够全面。但从《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养老金会计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正在不断改善。与此同时,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于新的职工薪酬制度的执行与改善研究则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 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的思考与建议

(一) 完善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模式

目前,比较完善的养老金会计准则模式主要有国际会计准则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养老金会计规范具有整体框架条理清楚、顺序安排富有逻辑性的特点。比如:国际会计准则将各雇员福利的会计处理置于同一号准则。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我国新的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也把有关职工薪酬的内容归为同一准则,这样的模式是科学的,应用很方便。但是,在新的准则中关于企业养老金会计的规定过少,并且没有规定企业如何对企业年金进行处理。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又是以企业年金基金作为会计主体加以规定,也没有对以企业为会计核算主体加以规定。在老龄化趋势加速背景下,养老金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必然要求科学、统一、完善的养老金会计与之相适应,所以养老金会计的作用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也就有必要在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养老金会计做出统一的规定。笔者认为应该在职工薪酬这项准则中把与企业养老金会计相关的内容提炼出来加以规范,这些内容应该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中涉及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对企业养老金会计相关的定义、确认、计量、会计处理和披露等问题,在具体会计准则正文中用简洁的文字做出规范,最好在附以内容较为详尽的应用指南,对正文给予解释。这样,既保持了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模式,又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二)完善我国企业基本养老金会计处理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仍然处于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在养老保险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基本养老保险主导地位还将在很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同时由于我国在养老金会计理论、精算技术、会计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局限性,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还不能采用既定受益的养老金计划,仍然会沿用现有的核算办法。所以,我国企业基本养老金的会计处理为:

1.企业缴纳养老金费用时: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养老金费用(单位承担的部分)

其他应付款——养老保险(个人承担的部分)

贷:银行存款

月末发工资时,将企业代扣的部分收回,从个人工资中扣除: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其他应付款——养老保险(个人承担的部分)

2.企业为职工是一次性支付商业保险时:

如果企业代职工购买商业保险时: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如果企业为职工是分期支付商业保险时:

借:长期待摊费用

贷:银行存款

以上的会计处理是在企业足额缴纳养老金费用时的做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企业不一定能足额缴纳养老金费用或者多交养老金费用。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少交或者多交养老金费用的会计处理。因为我国养老金会计没有增设一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所以可以考虑在原有的科目基础上增设明细科目来进行账务处理。

我国已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为补充的养老保险体系,并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目前,我国养老金会计研究存在着研究内容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缺乏对养老金会计基础理论的关注,缺乏懂得养老金会计的高级会计人才,阻碍了养老金会计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开展对养老金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养老金会计规范,提高会计人员及全民对养老金会计的认识与学习,使得养老金会计逐渐沿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芳芳.美国养老金会计最新发展及其借鉴[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3).

[2] 许辞寒.养老金会计问题研究—三友会计论从[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