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管理范例

费用管理

费用管理范文1

关键词:管理费用;上市企业;期间费用

1管理费用的概念与上市企业管理费用的特点

1.1管理费用的概念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公司一级折旧费、修理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费及其他管理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土地使用税等)。管理费用属于期间费用,在发生当期就计入损益。

1.2管理费用的核算理论

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公司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由研究与开发成本、设计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构成,按费用类别及部门设置明细账核算。企业通过管理费用科目来核算费用的发生与结转的过程属于期间费用。管理费用借方应记管理费用发生的科目,贷方应结转为本年利润,且结转后期末无余额。

1.3上市企业管理费用数额较大

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制度要求相对于国内其余未上市公司的制度要求较为完善。由于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数量庞大,假定一个人产生的费用为一个定数,数量上的庞大带来总额的庞大,继而造成上市公司管理费用数额上的庞大。

1.4上市企业管理费用具有压缩的空间

上市企业的期间费用中,销售费用反映的是与企业主营产品直接挂钩的项目,销售费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其销售产品所发生的费用,压缩空间不大;财务费用反映企业自身偿债能力的大小,与企业的融资存在一定的关系,不进行压缩考虑;管理费用为企业高级行政人员日常开销的费用,压缩空间较大。

1.5上市企业重视管理费用

由于绝大多数上市企业的财务目标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盈利能力成了重中之重。企业为了增强自己的盈利能力,提高对股东的投资回报,只能从利润的净增长额上着手。利润的增长只有两个手段,即增加售价或减少成本、控制费用。考虑到市场因素,利润的实现依靠企业内部的费用控制较为简单,所以,上市公司对于管理费用的重视程度很高。

2企业存在的管理费用问题研究

2.1职工薪酬所占比例较大

一方面,管理费用所占比例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低下,企业的利润增长与员工的数量不成正比;另一方面,企业要行使各种离开企业后的福利。基数越大,企业日后需要偿付的现金就越来越多,这对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笔钱并没有进入企业的运作系统,是一种现金流量的支出。职工薪酬的增加,企业可能基于老旧,很难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今,在很难进行创新的情况下,企业也很难进行可持续发展。

2.2没有严格按照预算制度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预算是指企事业单位为一般管理费用支出成本而做的成本预算。事先做好计划,然后严格按预算执行,如果有超出,则需要特别的流程进行审批。事后对预算和执行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为下一期的预算提供科学依据。管理费用预算一般按照基年乘以相对应的比例做出。从报表可以看出,每年的增长率较为混乱,由于这种混乱加大了核算的难度,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实现了职工薪酬高而效率低下;在审计过程中加大了难度,增加了审计的风险,造成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2.3企业内部审计不到位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企业的预算编制过程起到监督和检查的职责。基于上述观点,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不到位,存在很大漏洞,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企业的资源和财富。

3解决企业管理费用的办法

3.1将部分职位外包

将部分不是核心的行政任务交由外包公司完成。进行销售任务外包、财务职能外包等。一方面,可以降低应付职工的薪酬,另一方面,加快工作效率,使企业的利润形成质的飞跃。使企业资金进入企业循环系统,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3.2完善管理费用预算管理体制

上市企业的预算超标问题与预算编制的不合理、预算执行情况的不监督有很大的关系。完善费用预算的问题要从源头抓起。企业应该设立相对应的计划部门来完成此项工作,计划部门应该在相对应的时间内及时做出每个时段的预算标准、运算表以及相对应的预算规章制度,依规做事。各部门在计划部门制作完预算表后应坚定不移的按照预算的要求完成,对于一些突发事宜且超过了预算的编制,应向主管部门请示后再继续进行,不能擅自做主去完成。在执行过程中不得挤占、挪用费用,对于数额特别巨大的应报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商议决定后再继续做。强化全员成本意识,严控不合理开支,增强财务约束能力,使中心财务管理工作更趋程序化、规范化、精细化和预算化。

3.3加强相关部门的控制和监督职能

第一,加强财务部门的控制职能。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资金部门要对任何费用的审批、报销以及相对应的划账和入账做到万无一失,证证相符。财务人员应该严格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有理有据的处理每笔款项。对于管理费用超值情况,应该勇于说“不”;对于不符合报销规定的费用,要勇于说“不”;对于凭证不符的情况也要勇于说“不”。财务人员应该认真核算每笔企业的费用,按照国家《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做出财务报表以及配合注册会计师披露相应的信息。第二,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股东大会应该对管理费用的内部审计做出相对应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计划部门制定出的预算负有考核的责任,对于考核结果应该及时报告给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计部门对于财务部门的账本负有查账的责任,再次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另外,审计部门应该改变事后审计制度,变为持续审计模式。保证资金的流动在伴有审计的监督下运行。

3.4加强与社会中介的频繁合作

目前的法律规定,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需要得到注册会计事务所的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社会审计中介结构作为第三方机构,可以做到公正审计。社会审计中介机构是由股东大会聘任的。企业可以花费一定的管理费用去审核自己的费用明细账,使风险降到最低。上市企业应该聘请公正、资历比较好的会计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以免对企业造成损失。

3.5注册会计师协会整理会计事务所

鉴于我国政府权利下放的原则,会计事务所面临着供大于需的市场。因为市场所导致的监督管理不细,有些事务所为了讨好企业而忽略对某些数据的核算。会计师协会应该定期了解市场,并定期整理会计师事务所,将其常态化、标准化和理解化。4结语上市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投资者对企业的一份期待,企业领导者应该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和资本,而不是去挥霍这笔资产。所以,应该尽可能的减少管理费用的增加,代之的是利润的增加,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下去。

参考文献:

[1]程月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费用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9):77-79.

[2]吴晓丹,郝文娟.对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几点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05):62-63.

[3]郭海霞.论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问题[J].企业研究,2013,(14):73-76.

费用管理范文2

关键词:费用控制;合同管理;海外总承包;总承包商;业主

0引言

近年来,国内煤化工乃至整个建筑业市场热潮不再,各大工程公司已然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此种境地下,多数大型工程公司选择以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尝试承揽海外EPC总承包项目。然而,在多数情况下,相比较于国内EPC总承包项目,海外EPC总承包项目的执行难度及其所面临的风险更大,且对合同管理及费用控制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更高。因此,做细、做深、做透合同管理与费用控制工作意义重大,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更好地去融合管理也非常必要。本文以项目执行时间顺序为轴线,对合同管理在费用控制工作中产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1合同签订阶段

在合同签订阶段,需要对合同文本中的一些关键条款进行评审,尤其是对于涉及承包人工作范围、违约责任及可主张权利的条款,如缺陷责任、变更索赔、停工权利等,因为这类条款中暗藏的风险和陷阱都极有可能对后续的费用控制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下文以几条典型条款为例进行论述。

1.1现场条件和测量放线

FIDIC银皮书项下4.10、4.7条款虽规定施工现场地下及水文条件、原始基准点、基准线、基准标高由业主提供,但是却明确说明业主对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不负有任何责任,由总承包商负责核实和解释业主提供的相关数据。基于目前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很多项目的建设资金是通过融资获取,甚至是通过多边融资的渠道获得的,这就使得业主在建设工期方面处于非常紧迫的状态。在此种情况下,业主往往急于授标,因此对于总承包商来讲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核实施工现场的地下及水文条件及基准点、线和标高等相关数据,更难以合理量化。反观总承包商,其为了提高投标竞争力,又不能将此风险全部作价,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风险也就产生了。由上可知,要求业主向总承包商提供的初步地勘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并应尽最大努力在合同中约定:①如总承包商遇到的实际物理条件性质与业主提供的初勘报告不同,则总承包商有权提出费用及工期索赔;②如总承包商遇到的实际物理条件性质与业主提供的初勘报告相同,但是相比较于业主提供的初勘报告描述更为不利,则总承包商也有权提出费用及工期的索赔。海外项目合同对这一条款必须争取(哈萨克斯坦项目合同对此条款亦明确规定),否则风险极大。

1.2设计责任

基于FIDIC银皮书项下总承包合同,所有设计错误的风险承担者是EPC总承包商。按照当前的海外项目市场的一贯做法,业主一般会提前委托一家设计院完成项目的前端设计工作(FEED),并将此FEED设计文件作为招标文件的重要依据,且要求投标人在报价中考虑因FEED文件错误、缺陷、遗漏导致的后续工期延长或费用增加责任。这样承包商即面临与上述现场条件及放线的同样风险,如报价时间紧迫,总承包商只能选择将这些可能遇到的风险作价,从而可能导致报价高于业主预期。但这一条款一般情况下业主肯定会坚持保留。基于此,可采用两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1)在合同中约定总承包商在合同签订后的6个月内(具体时间可因项目的工期而定)有权提出FEED文件的错误、缺陷、遗漏之处,经业主核实后可作为承包人对合同价格和工期变更的理由。如果超出此约定期限,则此后再发现的任何关于FEED文件的错误、缺陷、遗漏都不能作为总承包商延长合同工期和增加合同价格的理由。采用此种方法对于发承包双方来讲较为公允,双方也都比较容易接受。而总承包商需在此约定期限内进行大量的FEED设计文件校核工作,包括开展详勘,核实业主提供FEED文件与实际情况数据差异等。(2)总承包商可以将自己无法承担责任的设计部分在合同中单独列出(如由业主采购的专利技术缺陷),明确不承担由于此部分设计的错误原因所导致的损失,哈萨克斯坦项目即规定由专利商提供的专利技术缺陷造成的性能保证问题不由总承包商承担。

1.3责任上限

一般情况下,合同签订条款中会约定总承包商责任上限(责任上限包括工期违约责任上限及性能保证违约责任上限及其他违约责任,一般情况下规定为合同总额的10%~15%左右),但是总承包商需仔细审查业主是否在其他合同条款暗藏玄机。业主有可能在其他条款中规定一些罚款情况不适用于责任上限条款(如违反东道主国家法律、违反海关条例、对业主融资造成影响等),如有这一条款或类似的条款,责任上限条款相当于被架空,这对于总承包商来讲是非常危险的。

1.4不可抗力———战争

基于FIDIC条款19.1及19.4,对于战争,无论是发生在东道国以内还是以外,只要是造成项目工期滞后或者是费用增加,则总承包商都有权向业主提出索赔。但业主往往会隐蔽地将战争修改为“仅限于东道国内发生的战争”,这对总承包商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项目的物资输送(包括人员、机具、设备材料等)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东道国周边国家的局势影响,由此业主的这一修改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总承包商因不可抗力导致损失的工期及费用索赔权利范围。以乌干达欧文电站项目为例(合同额约6800万美元),此为最后总结的四大不平衡条款之一,最终该项目价值约1500万美元的机械设备被没收,约3300万美元保函被没收,向业主赔偿约230万美元。综上可知,在海外EPC总承包项目合同签订阶段,合同管理通过对不可接受的条款另辟道路及对合同条款的仔细严谨审核可从根源上尽最大可能降低项目执行风险,提高费用和工期的可索赔范围。

2项目策划阶段

2.1对资金计划编制支撑

费用控制人员需在总体测算收支情况后编制资金计划,但在海外项目资金计划编制中风险费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在多数情况下,因受制于有限信息,风险量化工作往往难以开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例,随着项目的推进,对项目的实质性内容越来越了解,一些最初以为是高风险的风险因素在风险清单逐步消除(如设计及施工一级资质办理风险、地下污染物风险等),同样对于新识别的风险因素也在风险清单中予以补充(如业主不按里程碑支付的风险、采购货值分配与实际价值过大导致的违反关税条例的风险等)。这其中,有的风险可量化计算得出,例如,工期延期违约风险金=(工期违约罚金-工期延期保险可赔付金额)×工期违约预估概率;性能保证违约风险金=(性能保证违约金-保险可赔付金额)×性能保证违约发生概率。有的风险只能是通过专家对项目风险进行等级评价,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的损失,如设计返工造成的损失风险金,政府报批延误导致的损失风险金等。因此,对于总承包商来讲,可编制具备一定精准程度的风险量化表,将此量化的风险费用纳入总承包商的资金计划、项目成本预算或费用控制指标中。由以上亦可知,风险识别、分析、量化不仅仅是项目策划阶段的任务,而且是贯穿整个项目执行期间的工作,需依据项目状态变化不停地调整,也要求费用控制与合同管理在风险量化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关联。

2.2采购分包原则

对于海外项目总承包商与采购供货商之间的采购合同,因设备最终的入关国是东道国,因此清关报关风险相对较大。总承包商所面临的是真正的工期违约罚则、违反海关条例罚款。基于此,海外项目供货合同订立过程中的合同审查显得尤其重要。在供货合同中必须明确延迟交货的违约金计取规则,甚至对于关键的大型设备,如其影响设计进度,在进度计划关键路径上则可以将供货合同的供货周期分为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并将每个点都设立延迟提供的违约金计取规则。另外,有些项目地处东道国免税区,形成永久工程的设备材料享有免税权利。对于此类项目,合同中往往会规定:由于总承包商的原因导致业主遭受海关处罚或者征收关税的损失由总承包商承担。对于此风险,总承包商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清关报关能力,还需要在供货合同中明确要求供货商需提供的随机报关资料文件清单、份数及时间,以及其他业主在合同中的要求。

2.3施工分包

在项目执行期间,施工分包商与总包商的联系最为紧密,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总承包商来说,对施工分包商的有效掌控和利益平衡显得非常重要。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例,总承包合同中规定了EPC总承包商需满足的当地含量的比例,因此总承包商需在施工分包合同中约定施工分包单位需达到的当地含量百分比(具体百分比数量需根据施工单位性质测算确定)。费用控制人员在了解采购分交情况的同时,调查当地乙供物资供应情况,且需结合当地劳工政策分析施工单位的劳工比例,测算施工单位可以实现的当地含量百分比,并在合同中约束。对于总承包商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内部索赔变更规定,建议采用“联合制”的方法进行规定,需明确对于同一可变更索赔事项,如果涉及总承包商与施工分包商两者,则分包商有义务做好同期索赔记录并按总承包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文件,且明确“PayifPaid”(总承包能获得变更索赔,分包商才能相应获得)的原则,否则费用控制目标的实现将面临严峻挑战。同理,对于施工分包合同中的合同生效条件、工程款进度款支付比例、工期违约金记取规则等都需依托于总承包合同分析测算,并在分包合同中明确规定。综上,对于合同管理来讲,做好项目策划阶段的风险量化工作,并将海外总承包合同项下的总承包商风险及义务合理转移至分包,对后续项目执行期间的费用控制意义重大。

3项目执行阶段

在海外EPC总承包项目执行期间,总承包商与业主之间的索赔管理极为重要。对于索赔管理,一方面,需充分利用“合同条款”和“法律规定”这两杆枪;另一方面,需制定专门的索赔程序并架设专门的索赔组织机构。在索赔组织机构及索赔程序中,合同管理和费用控制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仅以与两者均相关的索赔工作———“同期记录”论述合同管理对费用控制的作用。对于参与海外项目的总承包商而言,有时会借助专业律师团队参与到索赔工作中,但其所能给予的帮助往往是在总承包商深陷合同困境和法律盲区时给予提供新的索赔思路。一方面,利用合同条款间的逻辑性问题;另一方面,利用法律与合同不一致性问题去进行抗辩,或者是寻找合同未规定但法律赋予总承包商权利的法律条文等等,但是一切的因素归根究底还要落实到“证据”上面。如合同索赔出现争执,会逐步发展到DAB(争端解决委员会),甚至最终到准据法仲裁,这时证据就对DAB及准据法仲裁的判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总承包商来讲,做好同期记录十分重要。基于FIDIC银皮书项下合同条件及一般情况下的海外总承包合同条件,其中均会对总承包商的同期记录做出严格的要求,要求总承包商在可索赔事件发生时及对项目持续影响期间需做好同期记录,且业主有权在任何时候检查。在具有成功索赔经验的企业中,其项目组甚至对所有涉及索赔的记录文件提出“三分钟”规定,即要求所有相关记录文件必须能在三分钟内找到,也正是由于良好的同期记录习惯,才能使该总承包商无论在DAB还是准据法仲裁中都做到有理有据。对于总承包商来讲,还需规定其下游分包商做好同期记录。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索赔事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总承包商及分包往往在索赔事件上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分包合同中约定分包商是否能获得索赔与其同期记录文件质量直接关联,且与总包商是否能从业主方获得索赔亦直接关联显得非常重要。以圭亚那某糖厂项目为例,正是因为承包商有效的索赔管理,不但使得该承包商免遭约550万美元的工期违约罚款,而且获得费用索赔近1300万美元(超过合同金额的10%),工期索赔418d(超过总工期的30%)。因此,对于合同管理及费用控制而言,在索赔过程中需紧密结合,且需兼顾费用索赔及工期索赔,做到索赔利益最大化。

4合同终止阶段

合同终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发承包双方依据合同规定双方责任义务履行完毕后的终止;另一种情况是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一方违约且构成合同终止的条件,守约方提出的合同终止,或者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合同执行受阻,以至于合同不能继续执行的终止。对于正常履行完成合同责任义务后的合同终止在此不予赘述,下文以非正常情况下的合同终止为依据对合同管理与费用控制之间的关联进行论述。对于合同终止事件,总承包商最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合同终止事件的程序;二是合同终止后的费用清算。合同终止的原因一般有三方面:一是总承包商违约导致合同终止;二是业主按照自身需求终止合同;三是因业主违约导致合同终止。对于以上3种情况下的合同终止,所需满足的条件不同,合同解除的程序不同,更重要的是不同情况下的合同终止对发承包双方之间的利益倾斜有着极大的反差。以FIDIC银皮书项下的合同条件为例。对于总承包商违约导致合同终止情形,构成业主提出合同终止的条件在FIDIC合同条件15.2条款中有明确规定,此种情况下的合同终止,总承包商所能得到的费用很少甚至大多数情况下是要将部分得到的工程款退还给业主,具体金额计算方法为通过15.3条款计算的费用(总承包商已完工作计算费用)减去通过15.4条款计算的费用(一般为第二标与第一标的费用差额+业主由于合同终止导致的费用增加+合同规定赔偿的间接损失,具体依据合同规定)。由此可知,这种合同终止对总承包商来讲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项目执行期间,总承包商需最大限度地履行合同义务,避免将自身置于此种境地。对于业主按照自身需求终止合同的情形,首先按照FIDIC银皮书合同条款的15.5条规定,即业主在此种情况下提出的合同终止不得以自身继续执行项目或者委托其他总承包商执行项目为目的,否则可视为业主为合同实质性违约,此可作为总承包商提出合同终止的条件。如业主按照自身需求提出终止合同,则总承包商所能获得的费用为通过15.3条款计算的费用(总承包商已完工作计算费用)加上通过19.6b)~19.6e)(即将运至现场的设备材料费用及人员机具遣返费用等)条款计算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于总承包商来讲属于比较能接受的结果,由于一般情况下合同会赋予业主自行解除合同的权利,因此这种局面是总承包商所不能掌控的。最后一种情况为因业主违约总承包商提出的合同终止。单纯就合同终止来讲,此种判定结果对总承包商来讲无疑是最理想的。但是总承包商在其准备向业主发出合同终止通知书之前是要做足功课的,需要提前假设业主可能做出的抗辩回应并设立对应措施,提前准备律师授权手续,提前准备准据法仲裁所需的文件,收集规整业主(包括由业主承担责任的相关人员)违约的证据,“打有准备之仗”。FIDIC银皮书合同条件16.2条列出了总承包商可以向业主提出解除合同的情形,但总承包商一定要按照程序进行合同终止,合同终止通知。对于有些情况(如业主延迟付款、业主实质性违约),总承包商需在提前14d通知后方可终止合同;但对于8.11条款(构成拖期停工的条件)和业主破产的情形,则总承包商可在通知后立即终止合同,因此不同情况下所采取的合同终止程序是不同的。总承包商在科学评估终止与否后需当机立断,原因是一旦项目进入终止合同的地步,发承包双方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将自身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业主很有可能在知道总承包商可能对其发出合同终止通知书之前抢夺先机,以自身需求为由合同终止通知。根据FIDIC银皮书条件的15.5及16.2可知,因业主需求为由合同终止通知书的生效时间是28d后,总承包商以业主违约为由向业主发出合同终止通知书的生效时间是14d后,两者的时间差仅有14d。因此,一旦被业主抢夺先机,则总承包商所能获得的补偿将比其原本该获得的补偿少很多。因为按照FIDIC银皮书条件16.4的规定,如合同终止是因为业主违约导致,则总承包商可获得的补偿除了依据15.3条款计算的费用(总承包商已完工作计算费用)加上通过19.6b)~19.6e)条款计算的“够本”费用外,还包括16.4c)条规定的总承包商利润。对于不同情况下的合同终止,承包人所能获得的索赔费用见图1。对于不同情况下合同终止的时间关系见图2。综上可知,合同终止暗藏的微小变动或者过程中的稍许疏忽都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截然不同。因此,在后续面对此种风险问题时,合同管理及费用控制需紧密配合,尽量为项目挽回损失或争取更大的利益。

5结语

很多企业的海外项目执行经历验证了海外项目执行期间各岗位协同配合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合同管理对费用控制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高度关联性不容忽视。在今后的海外执行项目工作当中,以上思路将会对项目执行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两个板块品质建设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恬,杜波.建筑工程中的合同管理[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12):54-56.

[2]韩大华.如何做好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与索赔管理[J].科技资讯,2013(28):116.

费用管理范文3

在项目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新的费用项目构成就是要将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所有费用都要考虑在内。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对建筑材料的鉴定、建筑材料的管理、企业管理、检查所使用的费用等等。而实际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通常将财务费用与原现场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合并为间接费用。根据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关要求,在规费中列出社会保障相关费用。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材料费用在项目成本费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所占的比重不仅大,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挖性。材料部门依据材料费用使用的实际情况,联系工程建设使用材料的数量,分析材料消耗水平与可节约的可能性。根据项目材料的使用情况,联系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从总量上分析控制材料的消耗,并且还应当保证有所节约。对建材、构建以及建筑安装物的鉴定、检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当列入材料费用,进而保证材料费用的全面性。这些费用都是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产生的费用。这样对保证建设项目材料的费用使用情况更为明确。这样对工程建设项目整体把握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对投资额的管理与控制。企业由于机构设置、管理层及以及工作效率的不同,对其管理费用也不相同。这样的管理方式将直接影响工程利润的产生,费用项目组成将原现场管理费、企业管理费、财务费和其他费用合并为间接费。使得发生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非实体项目更加清晰。也有利于投资者分析项目费用中各个部分所占的比例和费用,更好地分析项目各个部分发生的费用是否合理。

二、新费用的构成,对工程成本的控制有帮助

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成本控制向来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多种原因影响工程的顺利完成。例如,施工管理方面存在多种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等等,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工程建设的成本进行明确的规定,另外工程建设的预算与财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导致在财务方面缺乏一定的标准的去实施。在分析工程盈亏的过程中不能具体准确。在对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为保证能够有效的实行。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第一,从会计人员看来,材料费用就包括了运杂费、买价。运输途中所需要的费用,采购材料的保管费、物资购入的负担税金、入库之前的保管费等等。对此,心的费用项目在材料检验的过程中需要的检验费用也不相同,这些都与会计具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依据国家标准的各项保障费用,需要运用于社会保障的费用。将此项费用与工人的工资基数进行必要的提算,有主要会计人员的对财务的核算,保证财务的每一笔费用用在明处。使得会计实务中的管理费用科目可以更好的核算“间接费—规费”;财务费用科目核算“间接费—企业管理费—财务费”;会计实务中的制造费用科目核算“间接费—其他几项费用”。如此有利于建筑安装费用与财务组成费用的完好衔接。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只有财政部门在考核财政的过程中贴近实际工程建设,才有助于经营部门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工程的建设有更好的把握。这样还有助于经营部门提高经营能力与管理水平。

三、新的组价方式跟工程量清单计价也有了一定的衔接

在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不断的新的文件对工程承包的计价管理的办法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现如今,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关于承包价格的计算主要被分为工料计价以及综合单价。这两种计价方法就是当前工程承包价格两项内容。同时,由于综合单价与清单中的综合计价有些类似的地方,导致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容易遭受到忽视。因而在工程计价的过程中需要对此注意区别。同时不同的区域对工程计价的方式与组成内容也不相同。唯有区分其中的计价组成才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工程承包计价中。有文件已经对“工程实体”和“非工程实体”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这种区分方法与工程清单计价计算的规则相同。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想应用这种计价方法就需要对工程的人力资源、施工工艺、施工图纸劳动力水平、物资资源以及劳动力所掌握的技术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进而依据自己的建设工程的经验与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的定额方案。当然,建安费用中的计算程序部分的综合单价与工程清单单价是有区别的。建安费中的部分费用只与取费基数有关,其变化的也只有基数而已。由此可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工程建设的费用应当有一个必要的了解,依据租价方式与工程量进行清单计算。

四、结语

费用管理范文4

1.对企业的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

我国已颁布了对于企业概预算编制的相关规范,但还有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的地区在开展财务工作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进行。有的地方还是沿用了过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概预算编制方法与模式,这种方法与模式在当下市场经济的背景显得格格不人。尤其是近几年来,市场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过去的财务概预算编制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旧时期的管理条例已不适合当前的形式,新时期的财务管理规范上的执行度不够。还有很多企业为了个人利益,在费用控制上把目光放在了产品的材料上,在材料采购的时候一味的以价格低廉为衡量目标,致使生产的产品质量低下,比如一些施工企业在施工材料上人手,造成建设的工程项目质量低下,一旦发生了地震等一些自然灾害,工程就抵挡不住灾害,最终损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喇既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够

我国众多企业都只是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重视,对相关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健全予以忽视。与此同时,有些企业虽然对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控制制度的建立还是予以了关注,但是从根本上还是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认识或者认识度不够,这就使得在企业内部建立的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制度与实际的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工作出现相脱离的情况,这也对企业进行日常财务管理工作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企业的财务人员技能以及素质不足

财务核算和概预算编制方面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在企业内部对于相关财务人员的技能以及素质的要求就没有企业那么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财务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业务素质都在很大程度上对自身建立财务的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控制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造成企业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财务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业务素质。

二、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控制的方法

本次项目结算情况如下:地基预处理主合同收人:4421.63万元;vRDS补偿施工费用:753.00万元;地基预处理分包结算支出:3589.09万元;地基预处理检测分包结算支出:137.04万元;正偏差:1448.50万元。要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提升费用控制的效率,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强化思想认识,完善财务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制度,并加大其执行力度

企业想要在根本上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控制工作,首要任务就是针对于企业的各项行为制定完善的财务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该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这就需要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将过去传统的思想观念予以摒弃,从根本上对财务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控制进行充分的认识,明确财务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控制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业务素质

企业在进行开展财务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的时候,应该从始至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此来发挥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水平予以提高。企业在内部建立起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减少信息传递的过程,这对于企业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在进行财务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的时候,将计算机技术运用起来。为了能够有效的使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财务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工作中来,企业能够在其内部建立其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根据局域网的手段对控制信息的处理以及传递予以充分实现,帮助企业进行发展的预测、考核以及管理。

3.强化企业财务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的监督管理系统

在企业中,建设监督管理体系能够对财务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工作的顺畅开展下去予以了保证,因此,企业应该对自身的财务监督以及内部审计的职能予以加强。企业中的各项部门需要定期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财务监督以及内部审计,当出现缺陷或者漏洞的时候,应该对其进行及时分析与研究,然后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内部财务结算以及预算进行编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的财务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的监督力度予以加强,以此来对企业的财务概预算编制质量和费用控制目标予以实现。

4.强化企业的日常管理

企业要对日常管理工作予以强化,就要做到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岗位的设置、按照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人员的分配;做到工作职责的明确以及工作职责之间的相互制衡,以此来对企业在进行岗位设置的时候更具有合理性,使财务概预算编制和费用控制工作能够有效实施,使企业的基础财务工作能够越来越规范化。例如,在青岛大炼油项目中,项目主要通过加强基础工作、成本的跟踪与检测和过程控制来对费用进行控制。在基础工作中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建立工程费用基准线、编制工作文件、建立数据流程和文件传递程序、设计基础表格、分类台帐形式和费用报告格式等方面进行;在成本的跟踪与检测中通过分解合同价格,编制项目测量标志、把采购费用检测的成本级别降为专业以下订单水平、施工合同分包等方面进行;在过程控制中通过强调事前控制。

三、结束语

费用管理范文5

在我国,石油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源项目工程,与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能源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于石油工程来说,其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概预算编制质量、费用管理制度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原因,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对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费用管理

石油工程的概预算编制、费用管理在很大程度程度上给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着影响。基于这样的原因,石油企业必须要以石油工程的具体状况当作主要根据,来开展费用管理、概预算编制,严格控制石油工程的活动成本,最终使工程经济效益得到切实提高[1]。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石油工程费用管理、概预算编制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限制着石油工程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1石油工程费用管理与概预算编制中的问题

1.1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新的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执行的相关规定,但是,部分偏远地区仍旧采用原来的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这样的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下正在迅速发展中的石油工程发展规律。目前,新的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尚未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1.2缺乏对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的正确认识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一些石油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了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也没有建立健全的、完善的石油工程费用管理制度。即使部分石油企业构建了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建立了石油工程费用管理制度,然而,由于领导、员工缺乏对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的正确认识,而导致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石油工程费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未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造成理论概预算与实际概预算、理论费用与实际费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石油工程难以得到顺利开展。

1.3造价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够

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石油工程费用管理相对来说难度不大、较为简单,基于这样的原因,石油企业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专业技能要求普遍较低。然而,实际上,石油工程概预算人员、石油工程费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概预算编制的质量与成效以及费用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2]。所以说,石油工程概预算人员、石油工程费用管理人员也是影响石油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的一大重要因素,必须要提高石油工程概预算人员、石油工程费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水平。

2加强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健全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制度,并做到严格执行

建立健全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制度,加大对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根据相关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制度开展实际工作,加强企业领导人、造价管理人员对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的正确认识,转变企业领导人、造价管理人员陈旧的观念与思想,加强企业领导人、造价管理人员的正确认识与思想水平,从而有利于在根本上解决当前概预算编制、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造价管理的信息数据更加明确。

2.2提升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

石油工程概预算人员、石油工程费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概预算编制的质量与成效以及费用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基于这样的原因,必须加强对造价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加强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有利于实现各个部门间的交流、造价管理、资金协调,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造价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3]。总而言之,石油企业必须重视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水平,并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合理调整。

2.3强化监督管理系统

针对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石油工程费用管理,建立健全的、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有利于确保工程财务管理的顺利开展。强化费用管理与概预算编制的监督管理系统,也是石油企业实现对各部门资金活动、造价管理工作有效监督的一大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强化费用管理与概预算编制的监督管理系统,当造价管理数据存在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监督管理系统进行查询、分析,以便于及时找出原因、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可以避免严重问题的出现。

2.4加强日常管理

石油企业应当以员工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合理地为员工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以实现岗位、员工之间的高度匹配,为石油工程费用管理、概预算编制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石油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概预算编制、费用管理逐渐规范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石油工程费用管理、概预算编制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采取建立健全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制度、提升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强化监督管理系统以及加强日常管理等措施,及时予以解决。

作者:谈娜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玉门油田分公司炼油化工总厂工程项目管理部

参考文献:

[1]张春艳.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几点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5,12:156.

费用管理范文6

阐述新借款费用准则中的变化要点,并结合新费用准则中变化要点分析其对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结合典型上市房企A公司的实例,剖析上市房地产企业如何利用新借款费用准则来进行盈余管理。最后,提出房地产企业应用新借款费用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借款费用;盈余管理;净资产收益率

1引言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一直都扮演着“稳增长”和“促发展”的动力角色,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房地产行业特殊的销售制度和融资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和其披露的会计信息普遍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随着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日益密切,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其盈余管理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和一般社会投资民众的普遍关注。自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尤其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实施以来,不仅对房地产企业资产成本以及财务报表编制相关业务规范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也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即给开发周期较长、资金高度密集的房地产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选取典型房地产上市企业一定周期的财务及经营数据,深入研究新会计准则应用(新借款费用准则)对房地产上市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内在影响,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管理和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借款费用准则的变化要点及其对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外部资金高度依赖各种渠道的借款,即使资金雄厚的公司也需占用很多借款来维持和扩大经营规模,因此借款费用处理对企业损益影响非常大。在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内容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资本化资产对象扩大和资本化借款种类增加两个方面。

2.1资本化的资产对象扩大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旧准则对比,不难发现,在旧会计准则中仅用于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主要包括企业自建或委托其他单位建造或购买的固定资产。然而,在新借款费用准则中,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对象范围大大扩展,既包括固定资产,又包括需要相当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这就意味着房地产企业开发房地产项目而发生的借款利息可以不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可以资本化后进入存货。鉴于房地产行业资金密集型特点,即普遍存有巨额借款费用,借款费用成为房地产企业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计入存货中,不仅抬高存货账面价值,还将减少当期财务费用。因此,执行新17号会计准则的最直接影响是短期内一定程度影响房地产企业经营,主要体现在可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但从长期看,随着存货的销售,计入存货的借款费用对房地产企业的当期损益影响也会逐渐降低。

2.2资本化的借款种类增加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旧准则的第二大差异为:在原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借款仅限于专门借款,即借款合同中需明确注明该借款用途。但新会计准则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种类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可资本化的借款种类,除原会计准则规定的专门借款外,为购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一般借款利息也可资本化,这则意味着不管是专门借款还是一般借款,只要符合新会计准则规定的允许资本化的条件均可以资本化。其给房地产企业的启示是:可以按所购建的符合新会计准则规定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支出额比例,将使用的一般借款产生的借款利息,计入所购建的资产成本中,使得企业当期计入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增加,而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的金额减少。最终致使借款费用资本化当期利润上升,并在企业资产投入使用后,通过资产折旧的不断计提而使得利润下降。

3案例解析

由于房地产行业开发周期长、利息费用高的行业特征,也为其利用借贷款项费用化或者资本化的会计选择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进而对房地产企业自身的融资、投资以及战略发展情况产生较大影响。本节以上市房企A公司为例,结合新费用准则的变化要点内容,并通过深入的企业经营数据信息分析和推断,揭示上市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现状和趋势。

3.1上市房企A公司概况及其盈余管理动机

A公司是我国一家拥有一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立于1989年,1994年在深交所完成上市,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其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战略体系和经营理念。A公司不仅在房地产开发上颇具影响力,近年逐渐向“地产+金融+战略投资”方向的综合业务转型,致力于成为保持房地产主业基础上的金融控股与战略投资的综合业务平台集团公司。纵观A公司发展历程和趋势,其盈余管理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战略转型动机,即由单纯房地产企业向“地产+金融+战略投资”综合投资控股集团转型,需要较好的业绩支撑;二是对接资本市场以及满足上市监管动机,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进行增发、配股以及发债等直接融资活动,也需要亮丽的业绩保障。

3.2A公司新借款费用准则下的主要盈余管理手段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其开发的用于对外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等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包含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两部分)计入存货成本以来,A公司在2011年至2015年五年期间,一直将巨额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并计入存货成本,到2015年公司当期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高达8.44亿元,年末计入存货余额的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高达35.56亿元。鉴于A公司一直以来存在大量囤地迟迟未开工情形,如若其会计处理不能严格遵照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即满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等三个条件才可资本化),则A公司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将为其提供最主要的盈余管理技术手段,进而形成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等会计信息的人为操纵。

3.3A公司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

2011至2015年,A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均呈直线上升趋势;而资本化率在2011至2013年三个连续年度呈大幅上升趋势(2013年),2014年至2015两个年度出现一定程度下浮。因此,推断A公司有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调节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结合上述盈余管理动机和数据趋势分析,不难得出,A公司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利于一般银行贷款融资,银行在向企业贷款评审过程中,会重点关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操作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有利于提高银行授信额度和降低借贷资金成本;二是有利于对接资本市场,作为上市公司,在利用增发新股、配股和发行可转债券等手段进行直接融资过程中,必须遵照证监会对相关条件的硬性规定,比如增发新股要求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和最近一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且据悉A公司在2015年度进行定向增发一次,这直接为A公司自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通过提高借款费用资本化率将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13.31%提供了盈余管理动机佐证;三是有利于推动公司实施战略转型,伴随着A公司连续5年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率的调节,A公司通过不断加大债务杠杆,完成由单一地产业务向“地产+金融+战略投资”多元业务的战略转型,并使得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3.25%提高至2015年的20.97%,可以说良性的盈余管理将会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时空条件。因此,不难得出,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进而影响到公司的业务调整、发展前景等问题。企业为解决增发股票、债券等融资问题,进行适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会利用计入资产成本的资本化金额,减少企业该年度的财务费用来调节企业收益,以便于公司利用这些方式来进行资金融通的管理,从而取得上市之后对于股票或者债券方面的发行资格,进而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4促进房地产企业更好应用新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

会计准则本身仅仅是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的盈余管理,也无法鉴别盈余管理利弊和动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臻完善,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同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相互博弈会愈演愈烈,盈余管理的方式、内容以及呈现形式也越来越难隐蔽,然而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针对会计标准改变方面的成熟应用环境和系统研究考量。

4.1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掌握盈余管理的“度”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盈余进行管理,以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及重要性等基本原则为基础。作为资本市场上“常客”的房地产企业,在会计准则规范内,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健管控经营风险,让投资者对企业有良好预期,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和信誉。然而,多度的盈余管理则会使得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不仅对企业形成不良影响,还会对相关者利益造成伤害,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房地产上市企业在应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时,要充分把握好尺度,时候牢记提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4.2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作为上市公司,房地产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使利益相关者真正关注企业价值成长,将权力分散,使得各个权力机构之间既能各司其职,又可以相互牵制,并切实完善内部审计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避免为了少数人利益损害多数相关者利益的短期投机盈余管理行为。此外,不断增强对企业关键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并全面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有助于提升房地产上市企业的整体盈余管理水平,防止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出现,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周涛 单位:中交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婧雯.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问题及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4(9):137-138.

[2]吕晶.企业会计准则下借款费用会计处理方法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J].债券专题研究,2015(3):30-37.

[3]金洁鑫.新会计准则下的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费用管理范文7

目前许多企业意识到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的重要作用,也在公司中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物流管理,但是企业没有从整体上协调销售与物流两个部门,每个部门还是上下道的承接关系。物流管理工作也没有细化,大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工作上。因此,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不能很好的控制。

二、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及物流费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思路落后,不能从总体上控制物流费用

当今,部分企业物流管理思路落后,认为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管理工作仅仅是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及交付管理,只要做好这几项工作不出差错就行了。没有考虑到如何整合各项物流工作,降低物流费用,同时缩短物流时间,尽快将企业产品交付到客户手中。

2.销售部门与物流部门没有协调管理,无法协同控制物流费用

在企业中,销售管理人员与物流管理人员各自分工按部就班,两个部门之间没有就如何促进销售、控制物流费用、降低总体销售费用等工作进行很好沟通协调。比如,销售人员有时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将货物尽快交付,不管货量大小以及交货时限,一律要求物流进行快递送货或者加急送货,这样销售工作是完成了,但是物流费用也上升了;物流人员也可能为了降低物流费用,一定要等到货量达到一定时才发货,这样交付到客户的时间就被延长,导致客户投诉甚至拒收退货,给公司销售造成负面影响。

3.物流部门内没有进行整体管理,物流费用无法有效控制

许多企业由于产销量大,在总部之外设立了若干分支机构,相应分支机构下也设了物流管理人员。因为总公司物流和分支机构物流分属于总公司和分支机构,总公司物流没有直接权力直接管理分支机构物流,只能在业务上指导,这两段物流工作没有直接整合,无法发挥总体上更大的作用。

4.物流服务项目没有细分,物流费用不能准确核算

许多企业中,物流管理部门没有对公司销售配送需求进行细致的调查,也没有对市场上物流服务进行深入地调查。与物流供应商谈判物流合同时,没有细化物流服务项目和计费标准,导致合作中许多物流服务不能明确界定,费用不能明确计算,核算相对笼统,物流费用控制就更不必说了。根据目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报表中反映的物流成本只是总成本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成本与其他费用混杂在一起,所反映出的物流成本只是冰山一角,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核算方法的局限性造成的,但却是使企业管理者无法把握企业实际物流成本水平,有效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5.物流管理人员管理知识有限,物流费用控制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中,物流管理人员是从仓储部门、发货运输管理部门等人员直接转为销售管理中的物流人员,现代物流管理的知识不足,没有物流总体费用意识。企业也没有进行对开展销售管理中的物流工作进行专项培训提升。这样,企业销售管理中物流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开展,物流费用控制也难以全面开展。

三、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控制的对策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要想让企业销售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降低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就必须要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创新,切实有效提升物流服务和有效控制物流费用。笔者就企业销售管理中的物流费用控制提出如下创新对策。

1.改进物流管理思路,从总体上控制物流费用

企业对于销售管理中的物流管理工作(主要涵盖成品仓储、干线发货、二次配送、客户退货返回等)应从总体整合,寻求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由于从总体将业务量承包给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可以再通过与其获得的其他物流业务再整合,给予企业比较合理优惠的各项物流服务单价,从总体上控制单位物流价格,降低物流费用。

2.销售与物流部门协同降低物流费用

企业的销售部门与物流部门就工作交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协作进行沟通,达成实现两个部门目标的管理标准。主要有:销售部门制定紧急送货及普通送货的总量控制及考核目标,通过提前与客户达成订货意向,选择普通送货,降低物流费用;物流部门要求第三方物流尽可能开通直接送货线路,减少经过企业在分支机构设立周转库中转的运输量,减少环节,降低物流费用;物流部门要求销售部门在设立分支机构时,合理设立分支机构周转库。在满足销售的情况下,减少分支机构周转库在库量,减少仓库租用面积,降低物流费用;由于物流存在最低起运价,销售与物流部门共同商定客户直送最低起运数量,销售人员取得订单货量不得低于该数量,合理降低物流费用。

3.实现物流整体管理,有效控制物流费用

企业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中的物流人员,原来其管理都由分支机构进行,总部物流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应改为业务工作管理、考评由总部物流部门统一进行,分支机构物流费用预算及控制纳入企业总部物流统一管理,从总体上严格控制物流费用。分支机构物流人员应做到减少分支机构在库量,减少从周转库发货给客户的数量,改由从企业总仓直发给客户,减少货物中转环节及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

4.物流服务项目细分管理,准确核算及控制物流费用

由于销售活动中的物流送货种类多,必须通过细致调查,充分调研后与第三方物流谈判,与其达成每项物流服务单价。如干线运输单价,每个地点仓储单价,二次配送单价(如城区、15-50公里、50-100公里、100-300公里等等),一趟运输多点送货计费单价,送货返程带货返库价格,加急费用等,以及每项物流项目的服务时限。产生的物流费用就能明确核算及控制。

5.加强企业物流成本核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从原来财务成本中分离出属于物流成本范畴的内容,切实掌握物流系统的成本,可以把物流成本分别按运费、保管费、包装材料费、企业内部配送费、人事费、物流管理费等支付形态记账。或者按功能分别包装、配送、保管、搬运、信息、物流管理等功能计算企业物流费用。

6.引进物流管理人才,增强物流费用控制意识

离开了现代物流就没有真正的服务质量,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而这些都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物流从业人员来实现。企业发展物流和控制物流成本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迅速提升品牌形象,赢取市场消费者赞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引进相关人才,对现有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企业销售管理中物流管理的水平,增强物流费用控制意识,更好地为企业销售服务。

四、结语

费用管理范文8

[关键词]企业;费用预算;成本管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的发展机会是非常广阔的,但企业的发展空间是相对狭隘的,特别是在同类企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以及发展局限。新形势下,企业若想整体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优化自身的发展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余地,就要主动地去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效益,获得成本优势。加强企业内部的费用预算管理与控制就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成本集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成本管控,同时也能够全方位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

1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费用预算管理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依托科学的费用预算管理和控制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握成本管控的方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明确成本节约的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发展竞争力。企业费用指的就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总流出额,根据费用与收入的关系,可以把它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其中的营业成本又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分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在实践过程中,企业费用预算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预算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正确的指导。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费用是非常重要的支出,也是保障企业各项业务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当然,从侧面来看,费用也是企业的一种负担。为优化费用支出管理,保障企业的经营成效,应该依托科学的预算管理方式,切实提升费用管控的整体水平。但现阶段,在费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第一,在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并没有把握新形势的特点,积极创新预算管理方法,也没有创新预算管理手段,仍采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开展水平,甚至还制约着费用预算的整体成效。传统的费用预算管理,极有可能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也容易使得费用预算管理形同虚设,难以收到成效。第二,在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贯彻落实全过程的预算管理体系,而是采用事中以及事后管理的科学方式。事实上,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出现费用支出的情况。若仅仅将费用预算的关注点放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而没有将着眼点迁移到费用发生前,那么势必影响着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

1.2费用预算内容不全面,缺乏科学指标体系。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全面的费用预算管理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整体优化费用预算管理的成效与质量,不断提升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企业有必要充分结合市场发展环境以及市场发展特征等,全方位厘清费用预算管理的特征,充分明确费用预算管理的方法,以此来综合性提升费用预算管理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费用预算管理尚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企业在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厘清管理内容,常常造成管理空白或者管理漏洞。企业用于运营发展的费用是多方面的,只有从各个方面着手,实施精准把关和控制,才能整体优化费用预算管理的质量。但现阶段,在费用预算管理中,企业明显没有做到全面客观。再比如在企业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更多采用一种指导性的预算管理方法,而没有将预算管理落实到具体细化的指标层面,尚缺乏完整、科学的费用预算与控制指标体系。缺乏标准化的费用预算指标,事实上容易造成费用预算管理的形式化,很难真正收到实效。

1.3费用预算缺乏监控力度,缺乏信息体系支撑。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费用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做好费用预算管理工作,才能精准把握不同费用的使用方向,才能细化不同费用的具体用途,也才能真正实现“将钱花在刀刃上”的目的。但现阶段,在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缺乏完善系统的监控指导体系,也没有建构信息化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一方面,在费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没有辅之以完善的监控体系,也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更没有设置专门性的预算执行监督部门,这无疑影响着预算管理的监控成效。同时,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奖惩激励体系,这就使得企业人员缺乏费用预算管理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面临着的市场环境或者市场信息是瞬息万变的。企业只有精准把握动态化的市场信息,才能更好地开展费用预算管理。但现阶段,企业并没有建构信息化系统,也缺乏对市场信息以及企业内部信息的研判以及分析,这就使得费用预算管理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动态和实时控制的现实需要。

2控制要点

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费用是企业重要的支出,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费用支出的项目或者种类是非常多元化的,应该依托科学的费用预算管理和控制要点,以此来整体提升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成效,科学合理地把握费用支出,有效推动企业集约高效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明确费用预算管理和控制的要点,以便做好精准性的科学管控。

2.1实现费用精细化管理,优化费用预算管理方法。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涉及的费用分类虽然有着大致的结构,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细小的费用支出同样是非常关键的。为精准把控费用管理,企业在费用预算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应该率先明确各项费用支出,不断细化费用支出,以便更好地提升费用管控水平。在实践过程中,因企业费用管理不够明确,或者费用划分不够合理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费用预算管理成效。因此,企业有必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以及实际业务的角度等,全方位动态化的管控各项费用,尽可能将所有可能涉及的费用都统筹起来,以便进行精准管控。与此同时,在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还应该积极创新费用预算管理方法,不断更新费用预算管理理念,依托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提升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应该践行全过程的费用预算管理体系,从发展规划前就做好预算管理的准备工作,制订详细科学的费用预算管理指导方案,将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支出全面统筹在内。同时,企业还应该改变传统的事后控制的方式,从事前、事中、事后等不同阶段着手,全方位优化费用预算管理工作。此外,在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还应该结合不同费用的使用方向以及实际发生特点等,充分明确费用预算管理的方法。特别是在制订费用支出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进行详细全面的审批以及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来做好费用把关以及管理工作。

2.2明确费用管理的内容,制定科学指标体系。在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强化费用预算管理的质量,不断提升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应该充分明确费用管理的内容,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为保障企业科学全面的运营方向,整体提升企业的运营发展水平,企业有必要明确费用预算的具体管理内容,同时,制定科学的费用预算管理指标,以此来实现费用预算管理的标准化以及科学化。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实践以及传统经验等,提前明确费用预算管理的内容,以清晰化、标准化的费用预算内容,精准指导费用预算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可能仅制定了费用预算管理的方法以及具体流程,并没有配置科学的费用预算指标体系,这无疑会影响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成效,也容易造成费用预算管理形同虚设。为此,企业在费用预算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以清晰明确的指标,精准指导费用预算管理工作,切实提升费用预算管理成效。依托科学标准的费用预算管理指标,能够细化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流程,同时也能够规范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过程,继而帮助管理人员对照明确的标准体系来科学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此外,在费用预算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业务能力,直接关系着费用预算管理的开展成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预算管理水平。

2.3加强费用预算执行力度,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在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仅仅制订预算管理方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费用预算的执行以及监督,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研判以及把握关键信息,以此来更好地提升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一方面,在费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有必要构建科学的预算执行监督体系,配置预算执行管理人员,确保各个环节的预算执行工作到位。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费用审计工作,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不同环节中费用的发生、收支等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只有依托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切实提升内部审计成效。因此,企业有必要完善内部审计流程,成立内部审计机构,着重加强对费用计划、费用支出等关键环节的审计。另一方面,在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有必要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强化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以及整合,以动态化、实时性的数据分析工作,精准制定费用预算管理体系,充分全面地提升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3结论

在企业家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费用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庞大的费用支出,只有依托费用预算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把握费用支出,才能更好地节省成本,以此来促进企业集约高效发展。因此,企业应该明确费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运用费用预算管理的科学方法,整体提升费用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惠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环节与控制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9).

[2]夏志伟.运用预算管理加强企业期间费用控制的问题研究[J].现代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