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教学论文范例6篇

语篇教学论文

语篇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 体裁分析 英语阅读 篇章模式

1. 体裁分析理论

胡壮麟教授认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培养学生预测语体和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教给学生篇结构知识和不同体裁语篇图式结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序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形成发孤知识网络,增强对篇章的理解程度,加大信息储存量,提高对典型篇章结构标识语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力。

2. 体裁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下面就讨论这三种语篇结构模式及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记叙文篇章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记叙文主要讲述一个故事或记述一个事件,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属于人物传记类,故事类语篇,把握这一类型语篇分析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有促进作用,拉波夫(Labov)认为完整的叙事性篇章结构可以包括六部分: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和回应(coda)。

阅读记叙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人称:记叙文可采用第一或第三人称,或者兼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生动、逼真;而第三人称使叙述显得客观,叙述范围更广;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些成分组成一个事件或经历的完整叙述;3)叙述的顺序:顺叙和倒叙。顺叙是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而倒是先交代事件的结局;4)中心思想:记叙文一般围绕一个确定的、鲜明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展开对情节的描写。

2.2议论文篇章模式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议论文主要是借助事实和数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某个现象或事实的真实性或确认一种事情或观点的正确或错误。议论文论证的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立论即作者从正面对所议论的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驳论即作者通过反驳对立的、错误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证明自己的见解、主张的正确性。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因果论证法、归谬法等。1)归纳法(induction):归纳法通常先有一个假设或设想(hypothesis/supposition),然后作调查,收集例证,从而归纳出一般的道理,证明这一设想的正确性;2)演译性(deduction):演绎法来自形式逻辑的三段论(syllogism,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先提出一般性的论断,作为大前提;再引用人所共知的事实,加以分析,使人信服这个论断,作为小前提,最后推出结论;3)因果论证法(cause-effect):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进行论证;4)归谬/反证法(reduction/absurdity)。由反而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驳斥某一观点的方法。

2.3说明文篇章模式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说明文是一种章法灵活、结构复杂的文体,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特征或功能进行介绍或解释。说明文语篇布局层次感强,多用语篇连接词、过渡句连接上下文,细节信息详尽明确。说明文一般包括:1)背景或假充的北景;2)问题或假设的问题;3)为解决问题或而推荐使用的工具或必要的条件;4)为达到预想的解决问题的效果,提供至少一个尝试性的程序建议;5)指出用什么手段来检测问题是否已解决;6)结束语(表明假定的程序已经结束)。尽管在说明语篇中并不总是包括所有要素,但一般都会涉及到问题(话题)、程序和解决方法,即 “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这一说明文语篇结构模式。

说明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多,如定义法、举例法、比较与对照法、数字法、图表法、引用法、比喻法、程序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和分类法等。1)定义法(definition):给事物下定义时,必须作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然后用简单的话语把事物所包含的意义概括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2)举例法(illustration):对于可能引起疑问或不易理解的事物和言论,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能够获得好的效果;3)分类法(classification/division):把事物说得条理清楚;4)比较/对比法(comparison/contrast):比较是指出事物之间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是只看其差别,使事物形象鲜明。

3. 结束语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体裁分析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面局。就一定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正确率。

[1] 曹美蓉. 刍议英语语篇教学策略[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语篇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英语专业;阅读;三本;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86-02

通过以“英语阅读”“英语泛读”等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搜索后,搜索结果非常多,有近300篇,然后进一步缩小至英语专业本科的范围后,再筛选掉很多教学感受类的文章,关于教学理论方面的论文很少,涉及到的教学理论有:任务型教学法,认知理论,语言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构建主义,图示理论,其中,图示理论的篇数是最多的。本文将针对国内学者及一线教师关注比较多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作简要分析。

一、图示理论

图式理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该理论认为,大脑里已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预测,已经在大脑中构建了一个知识建构,不同的知识和经验会以一定的关联联系起来,这个知识建构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图示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本文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而只提供了一种关联,读者利用这种关联,与自己的知识建构相联系,进而对作者的原意进行构建和解读,因此,阅读过程是一个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有互动的过程。那么,有效的阅读就需要读者有能力将文章提供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建构进行关联,而阅读过程也就不仅仅是对词意的判断,句子的解读和文章的理解了,这些思维活动都需要涉及读者自己的知识建构。

同时,还要区分两种图示形式: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内容图示是指文章话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如与核能有关的话题,而形式图示是指文章形式、修辞结构和文章体裁方面的背景知识,如新闻报道,小说,学术论文等等。如果读者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感到难以理解或者非常困难,主要可能就是读者自己的知识建构中没有合适的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当然,也有可能是作者在文章里面给予的关于形式图示和内容图示的线索不清楚。

图示理论对于英语阅读课的指导意义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的构建。内容图示方面,要引领学生就不同题材的背景知识进行的广泛了解,这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可适当选择一些汉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先充电,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同时,结合社会当前热点话题进行补充。而形式图示方面,需要教师依托教材,有选择性针对性的讲解不同的单元,和学生一起概括学习出对应体裁的文体特征,再进一步学习用这些特征去解读同类别的文章。

二、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在他的理论假设中有三个要素:

第一,语言是习得的而不是学来的。即通过学习者接受大量“可理解的输入”后获得的。这里有两个重要观点:习得而不是学来,和可理解的输入。首先,习得而不是学来的,这个观点提升了语言输入的地位。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的途径;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的途径。Krashen的理论强调了在语言学习中听和读的重要性。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环境,提供大量的听力输入以及阅读输入。其次,什么是“可理解的输入”?它是指输入语言的难度和量相比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而言稍微高一点点而已。这也就是“i+1”公式,这里的“i”指的是input,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而语言输入的难度和量不能大大超过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即i+2/4/6,又不能等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即i+0,也不能低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学平,即i-1/3/5。只有当输入的难度和量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的时候,才是最有效果的,才会一步一步地前进。在前面的“习得观”中,Krashen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但并不是随便什么输入都可以,所以,在随后的“可理解输入”公式中,他提出了对语言输入质量的控制,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输入假设的核心内容。

第二,言语行为是语言学习者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直接教会的。这里提到了语言学习的“静默期”,主要是在初期语言学习过程中,学者习主要是在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尚不具备语言输出能力,因此,会有一段时期语言学习者很安静,很少用目标语言去说甚至是去写。而当语言学习者获得足够的输入,当他觉得可以说了,就会自然产生言语行为。Krashen的这一观点对英语口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本文暂且不做探讨。

最后,语言输入里面不能包含人为语法控制行为。自然状态下,语言是什么样的就直接给学生输入。这就好比是给幼儿喂饭,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咀嚼消化,而不是大人先嚼烂再喂给孩子。这一点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是体现在阅读材料来源上。最好能选择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来源,比如,英美国家出版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等,引进到国内后,可以依据“i+1”公式,直接选取合适难度和合适的量,给学生阅读。

三、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理论。在英、美国家最早进行语篇分析的是Z.Harris和T.F.Mitchell;德国语言学家对语篇分析理论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虽然近年来,对语篇分析理论研究的课题很多,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各研究者之间的差别不大。语篇通常指句子构成的更大的意义单位,如段落、会话、采访等。而无论是哪种语篇,其中的语言都必须语法正确,并且语义连贯。语篇通篇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论题且不仅句子之间而且全篇都应合乎逻辑。对一个语篇进行分析可以在多个参数上进行分析:

(一)衔接。衔接是指语篇中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语法上或者词汇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句子内部的,也可能是句子之间的

(二)连贯。连贯是指语篇中的话语的语义或者文本中句子的意义的关系,这种关系与语篇涉及的共有知识有很大关系。

(三)篇章结构分析。虽然不同语篇的内容之间有所不同,但其结构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组织起来的,因为作者对于特定的题材一般会有特定的思路。

语篇分析理论主要侧重于从语言因素的角度来影响阅读理解。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实际上是对语场、语式方面进行分析,即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要求学生不要停留在词句学习的水平上,而是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入手,学习并掌握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同时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语义的基本单位即小句的功能进行分析,而且要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语用功能,探讨的是如何运用篇章衔接的手段分析语篇,如何应用篇章中的组织结构模式及话语标记去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章中是如何产生意义的。语篇分析理论从语言知识的角度在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上进行全面分析,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对于三本院校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课教学的一点思考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里面对英语阅读课作了仔细的说明: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阅读课教学应注重阅读理解能力与提高阅读速度并重。教材应选用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大纲对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可以看出,英语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也就需要不是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而是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使之为课堂教学而服务。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于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不仅英语水平若,相应的,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差一些,那么在三本院校的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课堂上,该如何有效运用这些不同的教学理论?

第一,图式理论。根据图示理论,将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与当前所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对于当前所学内容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那么,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建立联系。

第二,输入假设。学外语的学生很多对阅读英语资料有心理恐惧,更何况三本院校的学生。那么,依据输入假设。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难度合适的材料,学生读起来就没那么困难,题材有趣的内容,学生也更愿意读,长度合适的篇章,学生读起来更不会受尽折磨。而对三本院校的学生,困难主要体现在词汇量上。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先要对学生词汇量进行摸底,并依据i+1公式,选择合适生词量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第三,语篇理论。三本院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弱一些。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微观字句层面跳出来,来到语篇层面,去把握作者的通篇思路,达到最后的完全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而这对学生的前期预习提出了不低的要求,因为只有充分的预习之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语篇分析,才会对学生的有大的提高。但是毕竟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需要老师在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学习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预习并养成习惯。

最后,英语阅读(泛读)教学的核心就是两个词:“Extensive”和“Reading”。传统阅读的课堂很容易就上成了另一个精读课,而阅读教材的文章与精读文章不同,生词量更大,文章更长,而课时又短。最后,老师累,学生也厌倦。因此,阅读的课堂,要依据这些理论,选择合适的阅读资料给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而不仅仅阅读教材上的一两篇文章。同时,帮助学生选择难易度合适的书籍和报刊读物,并在课堂上设计读书会,或者热点话题讨论甚至辩论等等,不仅极大地增添了阅读课堂的教学氛围,也促进了学生课下更广泛的阅读。

参考文献:

[1]华惠芳.阅读理解中的预测和联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2]洪岗.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外语,1994.

[3]苏勇.兴趣型阅读教学模式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1.

[4]张君棠.图式理论与语篇分析理论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5]赵崇华.思维模式与篇章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0.

语篇教学论文范文3

试图通过整体性原则、心理学原理、图式理论和认知理论来阐述课堂语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构建一种以图式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语篇教学法为手段,以发展的英语能力为指归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实践;构建;学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97-02

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始终没能,也不敢摆脱升学的指挥棒,热衷于“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埋头笔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只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偏低,使用英语的能力差,许多学生只粗略懂一点语法,能辨认一些单词,听、说、读、写能力低下。这一现象极不利于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极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听不懂、看不懂、写不出、讲不出的畸形英语。因此,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1 对语篇教学的课堂模式主要内容的思考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主要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我们认为,“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巩固、扩大学生的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这一部分无需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讲解,作为教师可侧重进行学法指导;这样“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加强对学生语篇理解的培养;只有在语篇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学生的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是英语学科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之所在。因此,我们主张在英语课堂上构建以图式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语篇教学法为手段,以发展的英语能力为指归的课堂教学模式。

1.1 语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a. 整体性原则b.心理学原理c.图式理论d. 认知理论。

从广义来讲,认知即人的认识活动;从狭义上来讲,认知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意识到的东西,指思维、记忆、感知、识分类等心理过程。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它还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学习是由一系列过程所组成。根据这一理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1.2 语篇教学法的含义。

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以往的这种以词、句子为核心的外语教学,如果用在外语学习初始阶段也许是有一定作用。但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用目的语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语言使用的环境既包括语言方面的知识,也包括文化背景、语用、认知等方面的知识。Skehan(1998:18)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因此,只有语篇教学,才有利于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

1.3 语篇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高级中学英语(必修)教科书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话题为中心,以对话、阅读、语法学习、听力和写作等内容所构成的整体教学单位;同时,通过语法和词汇在语篇中的多次循环,反复打好语言基本功,整套教材各个部分都是以语篇形式出现。这为语篇教学的课堂模式提供了保障。

语篇教学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游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段(语篇)找出中心思想(main ideas)和重要信息,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 (literal comprehension);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对篇章进行深层理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然后学生根据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进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因此,我们在对英语课的设计过程中,应围绕这三个理解,具体可采用以下教学模式:a. 导入(呈现) b.速读 c. 理解 d.精读 e.复述(表演)f.讨论g.巩固等七步。a. 导入(呈现)(Presentation):可通过不同形式导入新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图式。通过有效的导入能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对篇章的理解要大于语言知识。

2 教学构建的策略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各项教学媒体相继投入使用,校园网、多媒体实验、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VCD、投影仪等电教设备保证了英语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和充足性,为在课堂中开展语篇教学提供保证,因此在每一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来展示语篇功能,从中心句(topic sentence)到关键词(key words);从语篇标记(discourse markers)到段落结构(paragraph structure);从中心话题(theme)到与此有关的深层次的思考(in-depth considerations),在整个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依托所创设的情景,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篇交际能力。

3 结束语

语篇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讨论 探究 图式理论

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实施新课标以来,给高中英语教师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和教法上的革新。NSEFC新教材结构合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采用话题、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任务型教学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虽然新教材具有许多优点,但是新教材也给一些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些教师仍就承袭旧教材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名为阅读课,只是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中热热闹闹地“活动”,学生在整堂课中根本不用打开课本阅读。

从教十多年来,英语教学一直让我成长,感触良多。在不同的课型当中,笔者对英语阅读课一直是青睐有加,而在设计阅读课堂的整体框架构建方面,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种阅读教学模式“讨论――探究――讨论”,分别在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实践――即阅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阅读中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和阅读后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在引导学生讨论话题和指导学生自主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激活图式并运用图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1. 在Pre-reading中运用“讨论”激活背景知识,丰富内容图式

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或单元主题等展开话题讨论,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话题,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讨论的话题能在学生之间设置“信息差”,有利于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探究课文的兴趣,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又可以互相填补这种“信息差”,学生可以更好地重建不完整或欠缺的背景知识,以丰富头脑中的内容图式。例如:在教学SEFC模块4 Unit 4 Body language一文时,笔者呈现了一系列有关身势语的简短描述让学生表演,例如:“a firm handshake,put your hands in the pocket”然后提问学生“Can you act out some expressions or body movements?What’s the meaning of these body languages?”学生兴趣极浓,在参与活动中调动了上课的积极性。

2. 在While-reading中运用“探究”方法建立语篇结构,完善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

2.1语篇整体结构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收集的信息梳理并找出涉及课文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使文章脉络清晰明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由于每篇文章暗含多条不同的线索,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形式,依据某一线索重组具体信息,提出多种语篇结构图式。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时,引导学生注意英文文章的以下几个特点:1)通常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引人入胜。2)结尾段与首段一样重要,它常常含有总结性的内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3)各个段落的首句通常是该段的主题句。4)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是其中的某一段话。如果文章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主题句,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训练:a)给自然段标号,归纳各个自然段的大意;b)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c)归纳通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开展分析、讨论,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2.2语篇布局探究

在对语篇整体感知完成表层信息输入后,有必要通过分解对课文(即语篇)进行摘要讲解。我们努力做到文中讲词、句,让“词――句――篇”三位一体共同操作,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深化对语篇细节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熟悉与掌握语言结构形式,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具体知识点和学习点。

3. 在Post-reading中运用“讨论”,深化三种图式,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学生通过Pre-reading 和While-reading阶段的学习,启动相应的图式知识,补充新的背景,篇章和语言等信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已有图式,并建立高级图式,此时需要学生在对语篇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从细节研究又回到整体掌握语篇上,设计有利于各个层次学生参与的巩固性练习和活用练习,围绕语篇层层推进,从控制性练习到非控制性练习,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三种图式,并加以深化,才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

4. 结束语

总之,“讨论――探究――讨论”的语篇教学模式在我们平时的英语语篇教学中,可以运用得相当广泛。但不可否认,语篇教学模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此模式还可结合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与阅读课教学模式相结合,使其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在内容上更加深化。教师具体操作此模式时还应根据学校班级学生情况,自行控制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

参考文献:

语篇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专业 精读课 说明文教学 

一、引言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基础英语教学(即本文中精读课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而通过长期的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而很少有人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创作的意向,以及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特点等,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语篇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引进了体裁的概念,从语篇分析的高度对说明文课文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在说明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课文所涉及的体裁及说明文语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体系,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2006)所涉及的体裁有:narration(记叙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说明文)和argumentation(议论文)。 

说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介绍某种操作程序,或解释某种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描述,所以也称事实性或技术性的描写文。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词典、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广告都属于这类体裁。说明文是学生、科学家、专业人员常用的一种体裁。说明文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展示事物的关系。 

语篇模式就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它与文章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结构在语篇结构层面上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那么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也要受到体裁的制约(Yang Xuemei,2006)。 

说明文语篇模式宏观结构上常采用“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语篇分析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概括后举例,另一种是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第三种思维模式通常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对比不同之处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语篇模式常用来比较事物异同。比较事物相似之处称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较事物差异则称为“匹配对比”(matching contrast)。人们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这种语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常与一般特殊型组成复杂的思维模式。其表现形式为:重复法、词汇关联法和排比法三种(Yang Xuemei,2006)。 

根据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说明文的三个方面。 

1.语篇模式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材1—3册已学过的文章中有三篇说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语篇模式。 

2.组织结构 

说明文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语篇教学论文范文6

高中学生的语篇知识实际上必须与语篇分析理解能力平行发展,语篇分析理解活动是语篇知识的实际运用,语篇知识又是语篇分析理解活动的前提。语篇分析理解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1.领悟或运用句法;2.领悟或运用逻辑表达手段;3.领悟或运用修辞手段(初级水平);4.领悟或运用篇章组织手段;5.领悟或运用文体。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1.阅读过程从被动到互动的认识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语法翻译法理论指导下,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用能否译成确切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词汇与语法之间,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层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阅读速度上不去,交际运用能力也跟不上。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传统理论强调从音素—字母对应,词组—句子对译关系着手,语言点讲解往往不能紧扣上下文,即紧扣语篇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自从心理学家Nuttal(1982)提出,阅读是“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交流的互动过程),并把外语阅读描写为“active interrogation of a text”(对语篇的积极询问)人们才逐步认识到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交流的双向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语篇将其信息编码,而读者通过译码来获得语篇的含义,在此过程中,读者即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语言单位从句子到语篇的认识 

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语言学家如J.G.Nesfield和Noam Chomsky都认为:“句子为最高一层的语言单位。”而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夫人Hasan合作的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中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a semanticunit”)。K.L.Pike更明确指出:“语篇处于最高层次。”系统功能语法把语篇视为一个超级句子,认为可以像研究句子一样来研究,并构制一套语法。这在语言学的发展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它打破了传统的纯语法和句本位的研究,主张将语法研究与语篇或话语分析结合起来。 

3.语篇分析在阅读课中的实行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相关。语旨指的是参加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与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相关。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与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相关。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种语境的符号组成部分分别涉及到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语言三大功能。从教学角度看,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分布,“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