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法论文范例6篇

语篇分析法论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高级英语教学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和语篇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对比发现两者均有优势和局限性。在文体学理论指导下,笔者结合新型教育理念尝试应用“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够弥补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不足。该教学模式分三个教学时段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内合作学习,课后延续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语篇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1.前言

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课程,既要“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 2000)。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语言能力得到有别于基础阶段的、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任课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的高级英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Approach)因其简便实用、易于操作而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郑树棠、卫乃兴,1996;戴炜栋、张雪梅, 2001等)。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篇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的研究和发展,语篇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黄国文, 2001;陶文好, 2001;康光明, 2002;贾正传, 2007;徐玉臣,2007等)。但是教学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教学法均存在一些局限性,还不能全面贯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以及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对语法翻译法和语篇分析法的实践和认识,尝试将这两种教学法与文体学理论及新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融合起来,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旨在为高级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视点。

2.当前两种主要教学法概述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教法简便,以重复操练语法规则和目标语与母语进行对译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目的。语法翻译法利于学习者解析复杂的句子结构,培养翻译能力。但是语法翻译法使学习者对外语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层结构和字面意义上,缺乏深层结构与涵义的挖掘,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语篇分析法,也称话语分析法,较语法翻译法的使用后了近200年。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语篇分析最初“只拘泥于音系、词法和句法层面的微观结构分析”,随着转换生成语法和解构主义的兴起,语篇分析的研究逐渐“由微观到宏观、语内到语境、形式到功能、结果到过程”(贾正传, 2007: 74-75)。语篇分析被看作是介于作者、读者和语篇三者之间的一种交际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衔接、连贯等手段应用语法、词汇构成语篇向读者传达观点、信息和目的,而读者则通过挖掘语篇中的衔接标记与连贯意义,同时借助语境和相关知识来解读作者的“独白”。语篇分析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表层结构分析揭示语篇的句子、短语、单词、词素等层次结构的衔接关系,深层结构分析揭示语篇的语义连贯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语篇分析法有利于学习者快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全面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语篇分析法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缺乏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文体特征分析与欣赏,也未体现培养学生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3.文体分析理论

国内外对文体的研究都源自于修辞学。现代文体学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从6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等各种文体学派别,它们从不同视角和目的出发,研究文体的本质和特征。CharlesBalley(1909)认为文体是一种张扬个性和投射情感并对语言产生影响的“表达力”;Roman Jakobson(1960)从语言的“诗学功能”出发,把文体看作是一种“外加结构”,是普通语言结构(语法)之外的一种辅助性结构,负责传达情感、态度等可变特征;Halliday(1973)则视文体为一种功能,是语言形式在情景语境中起到的突出作用,是一种“前景化”的语言。无论人们对文体怎样定义,文体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探讨和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显示文体特征、传递意蕴和美感的。

其实,任何文体主要是由基本词汇、基本句式和基本表达方式组成的,这就是语言使用中的“常规”,而不同文体所表现的不同语言特点,则是在常规基础上出现的“变异”。文体分析通常是从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篇的层面找出语言运用中的“常规”和“变异”,进而说明语言手段是如何增强表达效果的,并揭示作品的风格以及形成这种风格的方式和手段(章远荣, 1997: 1)。

文体分析也被看作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之间经由文本实现的、文体据以产生的互动过程(林文治、刘家荣, 2000: 28-29)。作者和读者对文体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他们借助语言特征以心理效果为桥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产生主题意义或美学效果等的过程(申丹, 1994)。文体分析的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也就是那些“变异”或“前景化”的语言,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从而达到审美和鉴赏的目的。通过文体分析,有助于学生辨别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各种写作技巧,了解作者的语用意图与内涵,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文体分析与欣赏以及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4.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

4. 1教学设计

以上三种教法单独使用都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将它们优化融合起来并与先进的语言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最大效能。在教学实践中,本文作者尝试融合三种教法的优势,从学习主体出发,提出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内合作学习,课后延续学习,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语言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语篇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4. 2教学实践环节

4. 2. 1课前自主学习

Little(1991)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关系问题,是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与否定,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要有超越自我的独立见解。

我国目前使用的高级英语教材都选自原汁原味的名家名篇,题材广泛,寓意深刻,风格鲜明,而且词汇量大,篇章结构复杂。引导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利用丰富的网络和图书资源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促进对课文的思考和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挖掘了学习潜能、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

4. 2. 2课内合作学习

课内合作学习包括两个部分:师生互动与生生合作、互动。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顾问”,做好启发、诱导及策略指导的工作。生生合作、互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或全班或分小组利用课前所查背景资料,共同讨论和研究学习内容、辨析疑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教师可以从下列五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在语音层面,找出特定情景语境中的“前景化”语言,如:拟声、重音、头韵、尾韵以及语调、语速、语气和音位组合的变化等,作者往往运用语音的这种辨义和表意功能来创设意境,彰显人物性格,表达言外之意。(2)在词汇层面,找出能增添文体色彩和意蕴的修辞手段,如: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反语、双关语等,这些修辞手段往往能生动表达作者的心理态度和涵义。(3)在句子层面,为了收到截然不同的语言效果,作者会使用“变异”的句法表达手段:短句简洁明快,节奏紧凑,可以渲染气氛;长句庄重严肃,凸显复杂与曲折;排比句韵律优美,可以增添语言气势;对偶句结构鲜明,语言凝练;圆周句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等等。(4)在语篇层面,要准确判断作者选择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就是文体,就是风格。作者常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语篇是内容和文体的统一。每种文体均有其突出的语言特征,衔接、连贯、照应等修辞手法是表达主题意义、显示审美效果和处置情感的惯用手段。(5)在语篇的微观与宏观结构层面,引导学生把握“话语标记”,如:代词、连词、同反义词等,它们体现语篇的衔接、连贯、语义关系与功能以及篇章结构。

4. 2. 3课后延续学习

学习是内源性的,需要巩固与拓展。在课内,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欣赏课文,但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难句和复杂段落,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提高翻译能力。在课外,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作者的名篇佳作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最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另外,对课堂上有不同见解或有疑问或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5·结束语

随着英语专业课程的发展,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新的语言学理论越来越多地融入教学当中,使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融合了语法翻译法、语篇分析法及文体分析理论的优点,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学名着,进行文学欣赏为手段。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以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两个自然班为实验对象,经过一年的尝试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实验前有了很大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讨论和思辨的能力越来越强,语言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求更加科学地服务于教学主体。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 R. de&W.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Linguistics [M].London: Longman, 1981. 1-11.

[2] Halliday,M. A. K.&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 4.

[3] 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 Issues andProblems [M].Dubin: Authentik, 1991.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 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2).

[6]贾正传,郭惠燕.话语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3): 74-76.

[7]林文治,刘家荣.试论文体的本质[ J].外语研究,2002(2): 23-29.

[8]申丹.文体学的基本分析模式及其当前所面临的挑战[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3).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2

近年来, 话语分析正朝着多元多维、动态多变的趋势发展。这种发展潮流无论在“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和“话语转向”(discursive turn)等革命性大背景下还是在后现代社会交际的新环境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其中, 比较突出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批评性话语分析。二十多年来, 批评性话语分析家们抓住语言与社会之间存在的辨证关系, 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来研究社会、理解社会的变迁甚至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1]432然而, 目前这一领域还存在许多误区。本文在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本理念和历史渊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对其方法论和分析框架进行了总结, 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前瞻性的建议, 希望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认识。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本理念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主流的话语分析相对, 为我们的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或思维模式。它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实践, 着眼于语言与权力的关系, 主要研究社会权力滥用及不平等性是如何在社会政治环境中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以期理解、揭露并最终消除这种社会不平等现象。[2]这里的“批评”一词更多是指将事物之间隐性的相互关系揭示出来。[3]为了更加确切地理解语言是如何建构和传播知识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家们不仅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大量吸收语言学、文学评论、社会学、哲学等不同学科的合理内核, 而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如Fairclough & Wodak[4]271-280就曾经总结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原则:

1)批评性话语分析所关注的是社会问题;

2)权力关系可以在话语中体现出来;

3)话语可以建构社会和文化;

4)话语承载着某种意识形态;

5)话语与历史密切关联, 话语不可能独立于历史而存在;

6)语篇与社会的关联是间接的, 其间存在一定的媒介;

7)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 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8)话语是一种社会行为。

这原则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后来的发展定了基调, 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基本理念。

三、历史沿革: 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性话语分析

国内学者常将批评性话语分析和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并非这么简单。事实上,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在批评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它们二者之间又有着根本的区别。批评语言学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它的理论基础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受Halliday[5]的影响, 批评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完成三大纯理功能: 意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言是社会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 有其特定的意识形态基础。[6]188-189但批评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是直接而固定的, 二者之间不存在什么媒介。

十年之后, 也即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Fairclough[7]和Wodak[8]等许多学者逐渐意识到了批评语言学的种种缺陷, 例如, 尽管批评语言学在语法和词汇等方面做出了一定深度的分析, 但未能关注到互文性等宏观层面的语篇特征, 分析过程也因仅仅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而显得比较僵化, 而且也未能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阐释行为。后来, Fairclough[9]28-29进一步指出了批评语言学的三大缺陷: ①批评语言学过多地将语篇视为静态的产物而很少顾及它的生成和阐释过程; ②批评语言学单方面强调话语在再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过程中的作用, 殊不知话语也是社会斗争的载体, 话语的变化其实也属于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的一个方面; ③语言与意识形态的接口过于狭窄。在意识到批评语言学的这些缺陷后, 批评性话语分析家们在借鉴语言学理论的同时更多地从社会学和哲学理论中汲取养分, 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做出了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超学科 这里的“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不同于“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和“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只是将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一个研究中; 而“超学科”则更深入了一步, 它通过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对话, 彼此将对方的合理内核吸收到自己的研究之中并发展出自己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有关三者更详细的区别请见Fairclough[10]和Chouliaraki & Fairclough[11]。(transdisciplinary)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评理论、Althusser和Gramsci的新马克思主义观、Habermas关于规范和民主政治的论述、Foucault的话语观和权力观、Bourdieu对语言、文化和社会的论述、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和当代社会本体论(holistic view)、以及Bakhtin的对话理论等。

总之, 批评性话语分析源于批评语言学, 但又高于批评语言学。其实质性的区别就在于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媒介把二者联接起来, 而且批评性话语分析有非常广泛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基础。

四、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如前文所述, 语篇与社会之间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联系起来的, 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即是研究语言使用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媒介关系。[12]69-70由于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媒介, 批评性话语分析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Bell & Garrett[13]7也曾提出最好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看作是一种包括不同研究路径的话语分析视角。下面, 我们总结几种比较重要的研究路径和相应的理论框架:

(一)Fairclough的话语实践分析框架

在寻求一种比较全面的话语分析模式的过程中, 为了将语篇导向的话语分析(textually-oriented discourse analysis)与社会导向的话语分析(socially-oriented discourse analysis)结合起来, Fairclough[7], [9]提出了他的话语三维概念模式, 具体图示如下:

图1上图表明, 话语在不同时候可以被看作是“语篇”(text)、“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或“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 语篇是话语实践的产物, 而话语实践往往又受到一定社会实践条件的制约。在语篇这一维度, Fairclough 主要借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着眼于分析词汇、语法、衔接与连贯、以及语篇结构; 在话语实践这一维度, 他主要借用Foucault的话语秩序(the order of discourse)和Pêcheux的话语互文场(interdiscourse), 着眼于分析语篇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与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 国内学者常将interdiscursivity一词译为“话语间性”, 武建国和秦秀白[14]32-36在追溯这一词的历史渊源后发现它属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一个特例, 并将其称为“篇际互文性”。有关“篇际互文性”更详细的介绍, 请参见武建国[15-18]、武建国和刘蓉[19]。; 在社会实践这一维度, 他主要借用Althusser的意识形态理论和Gramsci的霸权理论展开分析。后来, Fairclough[3]98又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相应维度: ①语篇分析, 也即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 ②过程分析, 也即阐释语篇与话语交际过程的关系; ③社会分析, 也即解释交际过程及其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众多学者将这一三维模式看作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 笔者觉得这一观点稍有偏颇。事实上, 直到1999年, 为了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Chouliaraki & Fairclough[11]才明确地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五步走”分析框架, 具体如下:

1)Focus upon a social problem which has a semiotic aspect.

2)Identify obstacles to it being tackled, through analysis of

a) the network of practices it is located within

b) the relationship of semiosis to other elements within the particular practice(s) concerned

c) the discourse (the semiosis itself)[DA]

-structural analysis: the order of discourse

-interactional analysis

-interdiscursive analysis

-linguistic and semiotic analysis

3)Consider whether the social order in a sense needs the problem.

4)Identify possible ways past the obstacles. [DA]

5)Reflect critically on the analysis (14).

其中2)c)和4)属于话语分析, 而其它步骤属于社会实际问题分析。不难看出, 这一分析框架囊括了语篇分析、过程分析、社会分析、实际问题分析以及分析者对某一问题的反思。它从某一社会问题出发, 并通过确定、消除解决问题的障碍来完成分析, 可以说, 这一分析框架在吸收三维模式思想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更加致力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这也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初衷相吻合。但是, 由于其过多地依赖分析者的判断和反思, 整个分析过程显得较为主观、抽象。

(二)Wodak的话语历史研究路径

Wodak倡导的话语历史研究路径强调跨学科性, 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为目的, 注重实地调查和民俗研究, 重点考察特定历史语境下语篇中的互文与篇际互文关系。这一研究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 ①确立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等话语中的主题; ②研究其话语策略; ③考察这些歧视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20]44在此基础上, Wodak[21]相应地提出了她的“三步走”分析框架:

1)第一步, 确立特定的话语主题, 如下图:

图2 Selected Dimensions of Discourse as Social Practice 如图2所示, 政治、法律、行政等机制性语域都有各自对应的不同体裁, 我们可以从中选取特定的话语主题。事实上, 这些不同的话语主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交织关系, 这样就生成了语篇中的互文和篇际互文关系。

2)第二步, 研究语篇中的互文与篇际互文关系, 如下图所示:

图3 Interdiscursive &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courses, Discourse Topics, Genres and Texts从图3不难看出, 不同的话语、话语主题、体裁和语篇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既有借用、映射, 又有重叠交叉, 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互文和篇际互文关系, 这正是这一步要研究的对象。

3)第三步, 考察这些歧视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 也即通过分析论证策略和修辞手段来研究体裁或语篇。

我们不难看出, Wodak的话语历史研究分析框架和Fairclough的三维概念模式如出一辙, 都涉及到语篇分析、互文性与篇际互文性分析、以及社会分析。只是前者从社会分析到语篇分析而后者从语篇分析到社会分析, 这一相反的研究步骤恰恰反映了Wodak更注重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

(三)van Dijk的社会认知模式

在van Dijk[2], [22-23]看来, 话语与社会结构是由“社会认知”这一媒介联系起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图4 The Discourse-Cognition-Society Triangle 在图4中, 阴影部分表示微观的语篇结构, 而双箭头则表示由社会认知联接起来的语篇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辨证关系。这里的社会认知强调了人类认知的社会性与群体性, 常常指比较抽象的思想观念、信仰系统和意识形态等, 它主要通过语篇来习得并付诸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得以修正。

除了这三大分析模式之外, 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展开研究。如Kress & van Leeuwen[24]的符号分析重点研究语篇中文字和图像话语的交互现象以及图像和声音的符号学含义; Scollon[25]的媒介话语分析(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是源于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它借助交往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的方法论来研究社会变化中的话语和人类活动, 重点关注基于媒体或文化传播方式的介质活动。所有这些都说明, 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基于单一的理论和方法, 相反, 这一领域流派纷呈, 不同的分析模式源于不同的理论背景和方法。

五、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前瞻

笔者认为, 批评性话语分析应该朝着如下方向发展:

1)加强理论研究, 探索新的分析方法。我们已经看到分析者们不断地将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新成果推广应用到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中, 努力揭示人类认知思维与语言交际之间的奥秘关系,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 我们应该敢于做一些跨学科、多学科、甚至超学科的研究。如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念应用在其它学科中, 进行一些类似于“批评文体学”的研究; 我们还可以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不同框架进行嫁接和组装, 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行改适调节、为我所用。

2)立足于社会现实, 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点也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一大原则。我们只有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语言分析来了解社会的变迁, 甚至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 不断通过实践的检验, 才能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扬光大。需要指出的是, 国际社会变迁、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国家的崛起等, 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新动向的驱动力。作为从事语言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者, 我们须对诸如中东事件、朝鲜半岛局势等国际区域大事密切关注。

3) 国际学者之间应该加强对话、深入合作。我们不应认为西方学者会在这一领域永领, 而应提倡不同学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甚至是国际学者之间的合作。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文化上的差异, 东西方之间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但我们共同生活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 应该加强沟通、增进了解, 避免造成东西方批评性话语分析之间的割裂。

六、结语

批评性话语分析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经受了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但最终取得了成果丰硕的长足发展, 这主要得益于其广泛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时至今日, 批评性话语分析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多学科交流的平台, 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均可以汇聚于此, 离开时却又能各取所需, 这也许就是学术的理想境界。本文仅仅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做了一个简要的述评, 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讨论。

参考文献:

[1] 武建国, 谢洪.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新成果[J]. 现代外语, 2004 (4): 432-435.

[2] van Dijk, T.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In Schiffrin, D. , Tannen, D. & H. E. Hamilton (eds. ).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C]. Malden, Ma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a: 352 371.

[3]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 Longman, 1995.

[4] Fairclough, N. & R. Wodak.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In T. A. van Dijk (ed. ).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C]. London: Sage, 1997: 258-284.

[5]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6] Fowler, R. , Hodge, B. , Kress, G. & T. Trew (eds. ). Language and Control [C].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7]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London: Longman, 1989.

[8] Wodak, R. (ed. ).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Studie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C]. Amsterdam: Bejamins, 1989.

[9]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10]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6.

[11] Chouliaraki, L. & N. Fairclough. Discourse in Late Modernity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12] Jorgensen, M. & L. Phillips.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 [M]. London: Sage, 2002.

[13] Bell, A. & P. Garrett (eds. ). 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 [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8.

[14] 武建国, 秦秀白. 篇际互文性的顺应性分析[J]. 外语学刊, 2006 (5): 32-36.

[15] 武建国. 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16] 武建国. 篇际互文性在当代公共话语中的语用功能[J]. 外语教学, 2012a (2): 18-21, 26.

[17] 武建国. 篇际互文性研究述评[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b (2): 17-22.

[18] 武建国. 篇际互文性的运行机制探析[J]. 中国外语, 2012c (4): 40-44, 50.

[19] 武建国, 刘蓉. 篇际互文性的语用分析模式[J]. 外语学刊, 2012 (1): 74-78.

[20] Reisigl, M. & R. Wodak. Discourse and Discrimin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1.

[21] Wodak, R.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A]. In Wodak, R. & M. Meyer (eds. ).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1.

[22] van Dijk, T. A. Elite Discourse and Racism [M].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93.

[23] van Dijk, T. A. Multidiscip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 [A]. In Wodak, R. & M. Meyer (eds. ).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 London: Sage, 2001b: 95-120.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高级英语教学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和语篇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对比发现两者均有优势和局限性。在文体学理论指导下,笔者结合新型教育理念尝试应用“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够弥补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不足。该教学模式分三个教学时段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内合作学习,课后延续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语篇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1.前言

    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课程,既要“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 2000)。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语言能力得到有别于基础阶段的、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任课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的高级英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Approach)因其简便实用、易于操作而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郑树棠、卫乃兴,1996;戴炜栋、张雪梅, 2001等)。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篇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的研究和发展,语篇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黄国文, 2001;陶文好, 2001;康光明, 2002;贾正传, 2007;徐玉臣,2007等)。但是教学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教学法均存在一些局限性,还不能全面贯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以及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对语法翻译法和语篇分析法的实践和认识,尝试将这两种教学法与文体学理论及新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融合起来,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旨在为高级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视点。

    2.当前两种主要教学法概述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教法简便,以重复操练语法规则和目标语与母语进行对译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目的。语法翻译法利于学习者解析复杂的句子结构,培养翻译能力。但是语法翻译法使学习者对外语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层结构和字面意义上,缺乏深层结构与涵义的挖掘,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语篇分析法,也称话语分析法,较语法翻译法的使用后了近200年。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语篇分析最初“只拘泥于音系、词法和句法层面的微观结构分析”,随着转换生成语法和解构主义的兴起,语篇分析的研究逐渐“由微观到宏观、语内到语境、形式到功能、结果到过程”(贾正传, 2007: 74-75)。语篇分析被看作是介于作者、读者和语篇三者之间的一种交际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衔接、连贯等手段应用语法、词汇构成语篇向读者传达观点、信息和目的,而读者则通过挖掘语篇中的衔接标记与连贯意义,同时借助语境和相关知识来解读作者的“独白”。语篇分析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表层结构分析揭示语篇的句子、短语、单词、词素等层次结构的衔接关系,深层结构分析揭示语篇的语义连贯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语篇分析法有利于学习者快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全面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语篇分析法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缺乏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文体特征分析与欣赏,也未体现培养学生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3.文体分析理论

    国内外对文体的研究都源自于修辞学。现代文体学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从6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等各种文体学派别,它们从不同视角和目的出发,研究文体的本质和特征。CharlesBalley(1909)认为文体是一种张扬个性和投射情感并对语言产生影响的“表达力”;Roman Jakobson(1960)从语言的“诗学功能”出发,把文体看作是一种“外加结构”,是普通语言结构(语法)之外的一种辅助性结构,负责传达情感、态度等可变特征;Halliday(1973)则视文体为一种功能,是语言形式在情景语境中起到的突出作用,是一种“前景化”的语言。无论人们对文体怎样定义,文体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探讨和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显示文体特征、传递意蕴和美感的。

    其实,任何文体主要是由基本词汇、基本句式和基本表达方式组成的,这就是语言使用中的“常规”,而不同文体所表现的不同语言特点,则是在常规基础上出现的“变异”。文体分析通常是从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篇的层面找出语言运用中的“常规”和“变异”,进而说明语言手段是如何增强表达效果的,并揭示作品的风格以及形成这种风格的方式和手段(章远荣, 1997: 1)。

    文体分析也被看作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之间经由文本实现的、文体据以产生的互动过程(林文治、刘家荣, 2000: 28-29)。作者和读者对文体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他们借助语言特征以心理效果为桥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产生主题意义或美学效果等的过程(申丹, 1994)。文体分析的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也就是那些“变异”或“前景化”的语言,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从而达到审美和鉴赏的目的。通过文体分析,有助于学生辨别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各种写作技巧,了解作者的语用意图与内涵,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文体分析与欣赏以及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4.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

    4. 1教学设计

    以上三种教法单独使用都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将它们优化融合起来并与先进的语言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最大效能。在教学实践中,本文作者尝试融合三种教法的优势,从学习主体出发,提出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内合作学习,课后延续学习,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语言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语篇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4. 2教学实践环节

    4. 2. 1课前自主学习

    Little(1991)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关系问题,是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与否定,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要有超越自我的独立见解。

    我国目前使用的高级英语教材都选自原汁原味的名家名篇,题材广泛,寓意深刻,风格鲜明,而且词汇量大,篇章结构复杂。引导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利用丰富的网络和图书资源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促进对课文的思考和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挖掘了学习潜能、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

    4. 2. 2课内合作学习

    课内合作学习包括两个部分:师生互动与生生合作、互动。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顾问”,做好启发、诱导及策略指导的工作。生生合作、互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或全班或分小组利用课前所查背景资料,共同讨论和研究学习内容、辨析疑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教师可以从下列五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在语音层面,找出特定情景语境中的“前景化”语言,如:拟声、重音、头韵、尾韵以及语调、语速、语气和音位组合的变化等,作者往往运用语音的这种辨义和表意功能来创设意境,彰显人物性格,表达言外之意。(2)在词汇层面,找出能增添文体色彩和意蕴的修辞手段,如: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反语、双关语等,这些修辞手段往往能生动表达作者的心理态度和涵义。(3)在句子层面,为了收到截然不同的语言效果,作者会使用“变异”的句法表达手段:短句简洁明快,节奏紧凑,可以渲染气氛;长句庄重严肃,凸显复杂与曲折;排比句韵律优美,可以增添语言气势;对偶句结构鲜明,语言凝练;圆周句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等等。(4)在语篇层面,要准确判断作者选择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就是文体,就是风格。作者常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语篇是内容和文体的统一。每种文体均有其突出的语言特征,衔接、连贯、照应等修辞手法是表达主题意义、显示审美效果和处置情感的惯用手段。(5)在语篇的微观与宏观结构层面,引导学生把握“话语标记”,如:代词、连词、同反义词等,它们体现语篇的衔接、连贯、语义关系与功能以及篇章结构。

    4. 2. 3课后延续学习

    学习是内源性的,需要巩固与拓展。在课内,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欣赏课文,但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难句和复杂段落,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提高翻译能力。在课外,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作者的名篇佳作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最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另外,对课堂上有不同见解或有疑问或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语言学 体裁分析 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51-03

1 引言

体裁(genre)一词源于法语,原义为“类型、类别”,(kind or class),国内也有学者把“genre”译为“语类”,如方琰(1998,2002),张德禄(2002)。体裁及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最初应用于修辞学、文学理论领域,其后被人种学家正式引进语言学研究领域(swales,1990,p34)。20世纪80年代开始,swales等人对学术语篇的体裁研究使体裁分析成了应用语言学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阐述的体裁分析亦限于语言学领域。

2 国外研究体裁分析的两个主要学派

语言学家们对体裁的概念界定不一。根据他们对体裁的概念界定,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学派: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和以Martin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John M. Swales认为,体裁是“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Swales,1990,p58)。Vijay K. Bhatia (1993) 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阐明,秦秀白(1997) 对Bhatia 的定义作过较详尽的总结,认为Bhatia 的定义可分为4点: (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 (2)体裁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 (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 (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规定的框架内传达个人的意图或交际目的。澳大利亚学派的J.R.Martin认为,体裁是“一种作为我们文化成员的说话者的有步骤的,有一定既定目标的,有目的的行为”(方琰,1998) 。Eggins (1994) 把体裁定义为“使用语言达到的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多少种已被承认的社会行为就有多少种类型的体裁”。而同属这一学派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Eija Ventola (1995)也认为体裁是一种具有可辨认步骤的交际过程,且具有常规性(routinelike)。

尽管两个学派对体裁的定义存在差异,但是不难看出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

(1)交际目的的决定性。交际目的决定了体裁的存在,形成了语篇的特定框架,影响着语篇的内容和风格的选择。属于同一体裁的实例可在某些方面存有差异,但是如果它们具有相同的交际目的,仍可被看作是具有相同体裁的语篇。

(2)体裁的常规性。体裁是为其使用者所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往工具,具有重复性和习惯性,其基本原则不能被随意更改。

(3)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体裁的常规性并不意味着体裁是一成不变的东西;相反,由于体裁分析是交际活动或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所以随着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text parameter)的不同,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之间仍然存在某些差异,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体裁运用者可以在不破坏体裁基本结构的原则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体现出文化特征。

3 体裁分析的研究对象

体裁分析自被引入语言学领域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被称为“体裁分析之父”的Swales主要研究对象是学术语篇,比如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1990,2001),其新近的论文(2007)则对英法两种语言的摘要进行对比研究,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国际性杂志上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Bhatia涉及的研究对象除了学术语篇(1997),更多的是专业领域的语篇(1993),如法律语篇(1997),而且他不断深入研究发展体裁分析理论。Bhatia(2007)认为在体裁分析中要改变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而应重视文本以外的因素(text-eternal factors),将体裁分析与专门用途英语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

Swales和Bhatia对体裁分析的研究也鼓励着世界各地的学者,从而推动了体裁分析的发展,也使体裁分析的对象不断扩大。除了对学术写作方面(Cargill & O’Connor,2006; Hempel & Degand, 2007)继续深入研究之外,各地学者(中国大陆地区学者将在第五部分介绍)将之应用于各种语篇的分析,比如对个人陈述类(personal statements)信函(Huiling Ding,2007;Samraj&Monk,2007)的研究,对网络日志(weblog)(Herring et al.)和网络百科全书(online encyclopedias)(Herring et al.,2005)的体裁分析,以及会计公司与客户之间往来的课税计算信件(tax computation letter)(Flowerdew, 2006)的研究等等,丰富了体裁分析的研究对象。

4 体裁分析研究方法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英文简介; 系统功能语法; 人际功能

1 语言的人际功能与评价理论

1.1人际功能

人们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影响他人的态度或行为,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这就是韩礼德和汤姆逊所说的语言的人际意义或人际功能。对人际意义的研究起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语言纯理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做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发挥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其兴起与发展为语言学家研究语篇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理论基础。其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系统功能语法核心思想之一为元功能。元功能,又称纯理功能,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元功能反映了语言功能与结构的对应关系,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境的思想,使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他指出语言系统有三个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由特定的语法系统实现这三种功能。他所提出的语言三大基本元功能(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分别与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种不同的社会语境成分相关联并体现在词汇语法层面。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语言的参与功能。表现了讲话者与听话者的角色关系。指的是语言除具有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人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的功能。说话者利用这一功能来表达其情感、态度和判断,并对他人的看法和行为产生影响。韩礼德构建功能语法给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英语语篇形式。语篇分析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进行分析。

1.2 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由马丁教授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是指语篇或说话人表达、协商、自然化特定体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评价理论是对语言的人际意义功能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也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意义研究的新词汇语法框架。马丁对评价理论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它关注的是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从理论创立至今,评价理论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分析框架。评价理论的重点在词汇上,该系统包括三个次系统,分为态度、介入和级差。在三个子项中:态度包括情感、判定和鉴别,指说话人用来作判断,把情绪和情感反应与参加者和过程联系起来的各种价值。介入包括表明语篇和作者的声音来源的语言资源,关注的是言语进行人际或概念意义的协商的方式,它包括自言和借言。分级是指说话人把人际印象和言语容量分级或把语义类型的焦点变模糊或变清晰的一系列价值。马丁建立了评价资源的“实例化渐变体”。评价系统用于语言系统操作层面,实例化的评价分析可用于具体语篇,对于读者的解读,我们可以应用评价理论对阅读立场和读者反映进行分析。

其中态度更受关注,包括情感、判断 ( judgment)、和鉴赏 (appreciation),主要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情感、行为准则和审美。

2 英文简介的人际意义分析

企业网站中的公司简介是企业形象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简介介绍了各企业的历史、提供的服务、产品及其他相关信息,使读者对该企业有初步了解,同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个好的公司简介可以提供给读者对于公司概况的一个清晰印象并提升企业在读者中的形象。反之,一个表达不好的公司简介则不能使读者清晰的了解公司的相关信息,不能很好的凸显本公司的优势,从而对其公司形象的推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任何语言形式的企业简介基本上都具有此共性。近几年来,国内外对特定语篇进行研究相当普遍和流行。但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公司简介语篇进行研究探讨的并不多。对于英语公司简介语篇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通过对英语公司简介的语篇分析,从语气、情态、人称系统和评价四个方面研究人际意义在公司简介语篇中的应用及体现将对于公司简介的制作与理解都有启发。

我们从 2011年的财富 500 强名单中随机抽取了 10 个公司,用其网站中的英文简介作为语料。作为财富 500 强之一,这些公司可以说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且公司成立时间较长,产品和服务都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他们的公司简介可被认定为是真实有效的,具有代表性。下面我们将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招聘广告是如何通过语旨、语气、情态以及评价系统来实现其人际意义的。

1. 语旨分析。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旨指的是“语言参与者的地位与角色,他们所维持的相应的社会关系,无论这种社会关系是永久的或是暂时的”。按照 Poynton 对语旨的划分方法,语旨是由权力、接触和感情投入三个连续体构成的。通过对公司简介语篇的研究,我们发现其语旨是宣传及介绍公司公司文化、营业范围、经济地位、地址等等。

2. 语气分析:主要目的为提供信息。招聘广告使用陈述语气向读者提供关于公司信息,比如公司文化、营业范围、经济地位、地址等等。我们发现语料中最常用的语气结构是陈述句。提供信息这个功能通常是由陈述语气实现的。

3. 情态分析。情态是人际意义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说话者正是通过情态将话题的主旨、说话者的立场以及结论的正确有效性巧妙的结合起来。系统功能语法将情态分为两大类: 情态和意态。前者是说话者对某一话语命题的可能性和经常性判断: 后者是说话者对某一话语命题涵盖的义务和意愿的判断。公司简介中利用情态表现公司的信念及发展方向,决心。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4. 评价意义分析。关于评价最基本的定义是“某人认为某物是好还是不好”。评价手段大量存在于语篇中,是实现人际意义的主要手段。公司简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不像普通的广告那样采用华美的词汇来增强广告的说服力,而是在虚拟的情境中使用平实的语言隐含了对自身公司的评价。从而起到对读者的说服作用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2]任绍曾.语篇中语言型式化的意义――探索语篇主题的一种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2000,(2):110-116.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体裁 体裁分析 体裁教学法

【Abstract】Genre pedagogy provides a new chance for the language teaching for its multidimens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It focuses on the rational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discourse awareness,which plays a great role i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y.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genre and genre analysis theory and evaluate th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it.Genre embodie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genre analysis reveals that different discourses have specific language forms and structures.Genre pedagogy could help students create dis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context.

【Key words】Genre; Genre Analysis; Genre Pedagogy

体裁(genre)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的分类,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结构和惯例紧密相关(Kress,1985)。体裁分析是语篇分析的新发展,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该分析法超越了语言的表层描述,注重探讨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试图解释特定语篇所具有的认知结构。

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语言教学中,“体裁教学法” 成为二语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理论依据和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理论依据

1.体裁。“体裁”最早被用于文学和修辞学研究,后来人种学家将其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在语言学领域中语言学家们对“体裁”的概念进行了详尽的界定。目前国外从事体裁理论研究主要有三个学派:以Swales,Bhatia为代表的特殊目的英语学派(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以Halliday,Martin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chool,SFL )和以Miller,Berkenkotter & Huckin(1993)为代表的北美新修辞学派(North Rhetoric)(依次简称ESP学派,SFL学派和NR学派)。

ESP学派中的Swales最早对体裁做出界定,认为“体裁”是一组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交际事件。这一定义又被Bhatia进一步阐释为:(1)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2)体裁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3)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4)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规定的框架内传达个人的意图或交际目的。

SFL学派中的Martin 认为体裁是“一种有步骤的、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某一特定文化成员参与的社会交往过程”。Eggins把体裁定义为“使用语言达到的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他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多少种已被承认的社会行为就有多少种类型的体裁”。

NR学派的Miller认为体裁是“社会行为”,在“作为社会生活的体裁”一文中,她指出“体裁不是分类的形式名称,而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建立在典型修辞活动上的、规约的语篇分类”。

三个学派对体裁的界定在本质上一致,即交际目的决定体裁的存在,同一体裁的语篇具有基本一致的图式结构。然而,由于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的不同,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仍存在某些差异,使用者可以在不破坏其基本结构的原则下发挥创造性,创作出符合特定情景的语篇。

2.体裁分析。体裁分析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其根本宗旨是研究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体裁分析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表层描述,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所以,体裁分析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解释性。体裁分析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语言学分析方法主要用来描述语篇的体裁特点;社会学方法则把语篇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来研究,探讨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以及影响语篇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方法分析语篇的认知结构和构建策略,探讨特定的交际目的在语篇中实现的理据。因此,体裁分析不仅关注语篇的语言特征的描述,更重视解释语篇的构建理据,探讨语篇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

二、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是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运用到课堂语言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裁能力(genre competence),使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更是一种社会意义建构。体裁教法根本宗旨是让学生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能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以帮助他们理解或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

对于体裁教学法,尤其是显性教学(explicit teaching),三个学派持不同的观点。NR学派大多数研究者反对显性教学,认为体裁在课堂上是难以捕捉、不可学得的,教师的显性教学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体裁意识可通过大量接触同类体裁的语篇而不断渗透获得。体裁知识与得体的交际行为不是通过课堂指导学得的,是在参与日常活动和职业生活中自然习得的。因此,基于该学派的理论主张的教学活动受到限制。

另外两个学派的教学理念则恰好相反。ESP学派主张显性教学,认为那些尚未渗透到目标文化中的二语学生,必须通过有效的体裁教学才能了解体裁规约。这一学派的教学通过对专门用途英语的语篇进行体裁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语篇的宏观结构和语言资源特征。SFL学派也支持显性体裁教学,该学派研究者认为,体裁教学的目的就是解释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只有显性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各类体裁。因此,学生需要教师通过范文分析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才能掌握语篇。Martin等人设计出“Teaching-Learning Cycle”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示范分析(Modeling)、共同协商写作(Joint negotiation of text)、独立创作(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ext)。整个过程涉及大量的师生和生生间的交往活动,通过理解语言、分析语言、运用语言,讨论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交际目的、构篇机制、语法修辞等特点。这些教学活动涉及大量的语言输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三、体裁教学法的综合评价

从实践应用层面可以看出,将体裁理念应用语言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显著。然而,该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不足。

1.体裁教学法的优点。(1)体裁教学法可以使学习者认识到不同体裁的的语篇具有不同的结构。该教学法提供相对固定的语言模式,对阅读和写作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可根据不同体裁的图式结构,很快抓住语篇的框架,同时可以模仿图示结构来组织新语篇。(2)体裁教学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也关注语言符号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将语篇建构过程看做是一种社会行为,更加注重语言资源的社会性。(3)体裁教学法模式中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2.体裁教学法的不足。(1)体裁的规约性可能会导致教学活动具有“规定主义”色彩(prescriptivism),学生的写作实践出现“千文一面”的局面。(2)“体裁教学法”可能使课堂教学出现以语篇为中心的倾向,教师容易偏重对语篇的描述和复制,而忽视创造性的语言操练活动。(3)体裁的种类十分繁杂,课堂教学难以穷尽学生将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所有体裁,故“体裁教学法”在写作课和阅读课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体裁教学法仍处于一种探索阶段,但实践证明它是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但体裁教学法也有一定的不足,其强烈的规定主义色彩,如果教师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这种规定性,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运用体裁教学法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步骤和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体裁的构建方式和语篇特点,使学生能够创作出符合体裁惯例的语篇,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Hyon,S.Genre in three traditions: implications for ESL.TESOL QUARTER,1996.

[3]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4]常晨光,陈瑜敏.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