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制度范例6篇

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1

二、仪器应及时请购(或领取)、验收、登帐。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仪器室、学校,二级账册相符和账册实物相符。

三、仪器按分类编号,定室、定橱、定位存放,布局规范、陈列美观、整齐清洁。做好防尘、防潮、防压、防挤、防变形、防热、防晒、防磁、防震等工作。

四、一切仪器的领用、外借、归还必须通过管理人员,必须办理登记手续,并检查仪器完好情况。教师领用必须提前填写《实验使用仪器通知单》,便于准备。使用完毕,应进行清理并及时归还、注销。外单位或个人借用一律须经学校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办理借用手续。

五、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如有损坏,应及时查明并予登记。学生实验因违章操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坏,除做出检讨外,并酌情赔偿。外单位或个人借用如有损坏的照价赔偿

六、仪器要经常维护,及时保养,同时做好防锈、防腐、防尘、防霉等工作,出现故障要及时修理,报损报废仪器要严格按审批手续办理。

七、仪管员应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离开学校,必须办理移交手续,移交时由教导处、总务处派人监督,既要点清数量,也要检查质量。

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2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验室是*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学术活动中心。

第三条实验室定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贡献。

第四条实验室是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进行建设的科研实体,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

第五条省重点实验室归口*省科学技术厅管理,日常工作按隶属关系归主管部门管理,实验室所在单位为实验室依托单位。

第二章申报条件和审批程序

第六条实验室建设坚持“三高两重点”的原则。即高水平研究机构、高校和高科技企业;“两重点”指具有突击前沿获取原始科学创新能力的专门学科实验室和集成关键性、原创性科学技术能力的跨学科综合实验室。

第七条申请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一般为已运行、并对外开放的部门(业务厅局或重点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

2、从事基础研究的实验室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特色,已经在某一学科分支前沿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实验室要符合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在较高层次上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关系到我省乃至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若干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上能提出明确的近、中、远期研究目标,并具有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任务的能力。

3、实验室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领导班子,必须具有知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领导班子和研究人员能密切配合,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实验室要具有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能力。

4、实验室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条件和工作基础。要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必备仪器设备、实验室使用面积和科研经费要达到应有的规模(不同学科之间有区别),在国内同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满足承担重大研究任务、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

5、依托单位必须能够保证实验室开展工作的基本需要,并能保证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和学术活动条件。

6、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能保证实验室建设、运行和对外开放所需经费。

第八条申报实验室由依托单位提出,填写《*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报告》(附件一),签署建设经费及条件保障等意见后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研究同意、签署意见后,报科技厅。

第九条科技厅在审定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关于建设配套条件及经费意见及其它相关申报资料后,组织专家对《*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报告》及其可行性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由依托单位填报《*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任务书》(附件二),经主管部门初审,报科技厅批准建设。

第十条凡通过科技厅批准建设的实验室,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都应根据《*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任务书》的要求安排建设、配套资金以及必要的运行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及必要软件等。

第十一条实验室建设应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依托单位在实施实验室建设期间,要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进展情况,保证实验室人员的相对稳定。实验室主任连续半年以上不在岗时,一般应及时调整并报科技厅备案。

第十二条实验室正式批准建设1年后,科技厅组织考核验收通过后,列入到省重点实验室序列。

第三章运行与管理

第十三条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试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第十四条实验室主任及其学术委员会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一般由依托单位推荐和聘任,并报省科技厅备案。实验室主任年龄一般不超过六十岁,学术委员会主任年龄一般不超过六十五岁。实验室主任一般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八个月。

第十五条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十六条学术委员会由省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十五人,其中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会成员年龄一般不超过七十岁,并随着实验室发展需要适时调整。

第十七条实验室实行课题制管理,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少量固定人员以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为主,按实验室所设学科严格控制其编制,由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其他研究人员数量由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争取到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受聘人员作为流动编制,经实验室主任核准后,其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实验室应注意稳定一支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第十八条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

第十九条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署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实验室要不断完善内部规章制度,重视和加强管理。注重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使用效率。要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

第四章考核与评估

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3

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油田油品实验室因受到理念、经费的约束,缺少健全的废弃物管理制度和处理设方法,对废弃物的处理还停留在简单处理、集中存放、缺少监测的阶段。作为油田系统科研重要基地的油田油品实验室,只有解决好废弃物处理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石油产业的健康发展做贡献。

2油田油品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制度的建议

2.1配备必要的废弃物处置设施,建立健全的废弃物档案

对各类废弃物应配备专门的处置设施,如单独的废液排放管道、通风净化装置等。由于各类实验大不相同,废弃物类别和性质不同,废弃物应分别设有专门的收集装置,并贴上标签注明其成分等,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便利。废弃物的存放要考虑兼容性,以免发生反应,必要时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处理,使之无害化。实验室应有健全的废弃物处置档案。档案中应详细记录废弃物的基础数据,并对废弃物的污染等级、存在隐患等进行记录。应分析并记录废弃物处理前后的成分,以确保其处理的结果达标,必要时上线废弃物信息管理系统。上级单位应努力构建环境管理体系,增加资金投入,推动与各环保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废弃物管理体系、技术的研究,帮助实验室引进新体系、新技术。

2.2对废弃物进行实时监测,建立实验室污染应急处置预案

除对已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以外,还应对即时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监测,对废弃物的处理不当或泄露情况进行预警,如在排水管道装设pH计对废水pH值进行监测,使用空气分析装置等,对实验室出风口空气质量进行监控。必要时可以上线自动化监测系统。如目前大庆油田已经上线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也可以应用在实验室中[1]。在监测的基础上,建立污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加强相关教育培训,充分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一旦出现废弃物泄露导致的污染事件,能及时有效地控制污染。

2.3改进实验室条件,合理设计实验

对于容易产生各类高污染废弃物的实验,应进行实验室隔离和特殊管理。如对于使用易挥发试剂和容易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尽量设置单独的实验室。对于部分实验,可改进实验中的条件,包括改进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实验试剂。例如,改进实验工艺,采用无毒无害的天然原料代替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又如采用改进的密闭容器进行实验或采用微型实验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废弃物泄露[2]。

3各类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3.1废气的处理

实验室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实验过程的中间产物等。中间产物主要是涉及蒸馏、燃烧等油品理化性能实验产生的气体,如油化剂有机氯、有机硫含量实验产生的无机氯、无机硫气体,又如某些油品沸点实验产生的气化的有机物和残炭实验产生的无机气体,部分实验还会产生金属蒸汽和飘尘[4]。目前,大多数实验室只是在有简单净化装置的通风橱内进行实验,这只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并且可能污染环境。因此,应当对实验室的通风装置进行改造,采用多种处理技术对废气进行综合处理后再排放。目前实验室废气处理的技术主要有氧化法、生物法、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等[5],除了吸收法、吸附法以外,设备价格比较昂贵。在实验室改造时,应当针对实验产生废气的成分,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并安装配套设备,争取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废气的处理。例如,一般的实验室的主要废气即有机和无机气体混合物,可以采用“催化氧化法+活性炭吸附+燃烧法+酸碱液吸收法”组合式工艺进行处理,先对有机物成分进行催化氧化后用活性炭物理吸附,再使用燃烧装置,使残余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最后喷淋酸碱溶液,吸收各种无机成分,从而起到全面净化废气的作用,且设备价格比较合理[6]。对于产生大量金属蒸汽和飘尘的实验,还应增加旋风、袋式等工业处理程序,将金属和飘尘分离出来[7],改造的成本较高。

3.2废液的处理

实验室废液的来源主要是实验产生的残液、多余的样品、洗液等。这些废液化学成分比较复杂,除了含有各类有机和无机成分外,还可能含有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一般的实验室对无毒废液稀释后直接排放,并对部分成分单一的废液进行回收,对成分复杂的废液依照成分储存在不同的废液箱中,或经过简单处理直接排放,虽然可以有效阻止不同废液的二次反应,但仍可能引发泄露或挥发性污染。为了提高废液的安全性,应当采用一些更先进的技术对废液进行处理,尽可能去除废液中的有害物质。对成分单一的废液可以采取酸碱中和法、萃取法、蒸馏法、吸附法等,对于难以降解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以采用处理效果更好的离子交换法、微生物法、膜过滤法等一般环保实验室采用的方法[8]。对于成分较复杂的废液,应当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处理,目前已有机构设计出采用上述多种方法的实验室废液处理工艺,可以实现废液的综合处理[3]。

3.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实验室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残余的固体实验样品、实验产生的残渣以及废弃的实验用品,如废弃仪器设备、器具、电池等[9],相较废气和废液,固体废弃物难以即时处理,目前实验室较多采用混合存放、长时间存放、统一搬运处理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应当对固体废弃物进行预处理。对于部分实验用品可以回收再利用,如电池碳棒可以作为电解实验的原材料,浓酸碱试剂瓶清洁后盛装普通试剂,都有效减少了废弃物,节约了材料。细菌培养等生物性试验产生的废弃培养基,应采用高温或化学法杀菌处理[3]。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易挥发的固体废弃物,由于难以保证在存放过程中是否会造成泄露,应及时由专业部门统一处理,不可长时间存放。一些低毒低腐蚀性的化学品,经过简单处理可以直接混入生活垃圾。废旧仪器应尽可能地回收,实在没有回收价值的统一搬运处理。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采用固体废弃物即时处理技术,例如,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已研发出的化学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10]。

4结语

为保障油田油品实验室的正常工作、人身安全,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应当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通过加强管理、实时监测、改进实验等方法,实现废弃物的安全管理,并针对废弃物的成分,采用相应的技术设备,以实现各类废弃物的妥善处理。在以上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资金不足、改造困难、人员执行率差等实验室自身问题,以及现有技术瓶颈、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社会性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继续努力,推出相关政策,加大对相关科研单位的扶持力度,笔者亦将进一步研究,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张雪,孙晓雷,王健.大庆油田污染源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实施及应用[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20(04):45-47+59.

【2】王仁祺,戴铁军.基于废弃物的微型化学实验与循环经济研究[J].绿色科技,2012(08):105-108.

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4

[论文关键词]实验助理 实践能力 开放式管理 

 

实验教学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不仅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目前很多毕业生对实际工作了解少,知识掌握不牢靠,无法适应用人单位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迫在眉睫。 

 

一、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1 学校的场地、师资、设备情况的原因。目前许多地方院校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由于工科办学成本较高,重大设备价格昂贵,导致购买数量普遍较少的情况普遍存在。 

 

2 实验训练相对不足。传统的实验教学的重心主要放在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上,许多实验只能停留在认识阶段,通过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完成教学环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直接有效参与进去,导致实验过程走过场,甚至出现代替签到、应付了事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 课程内容与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学生按要求操作,很少进行思考及创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4 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室利用时间不够充分。传统实验教学强调设备台套数、实验规模、实验室有效面积、容纳学生数等问题,而在设备昂贵、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实验室只在规定的时间段接纳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学生须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内容完成实验,其他时间往往都是关闭的。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式教学是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重新优化组合,能够很好地解决所存在的资金短缺、设备数量少、师资力量不足、场地面积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开放性实验保护了学生的原创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在宽松的实验环境中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有利于发挥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动脑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封闭式教学所无法替代的,是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的。可以说开放实验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也是解决实验室现有困难的最佳方法。而实现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实验助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实验助理”制度的实施 

 

机械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施,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招收、培养“实验助理”的办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助理”就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招收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帮助教师完成实验室建设和开发新实验内容,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维护管理、实验指导等工作。选拔“实验助理”的过程中坚持重点培养、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学生提出申请、资格审查、教师推荐等各个环节把关,面试合格后进行培训,熟悉工作环境及任务,在培训后选拔优秀的学生担任助理员,试用后正式上岗协助教师承担教学指导工作。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最后达到独立进行实验教学指导。在他们的参与下,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开放都面向学生,创造了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为保证这一制度的可持续性,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加入了创新学分环节,并制定详细的获取细则,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获取。 

目前学院已经在数控技术、液压传动等6个分室实现了开放教学管理,有超过24%的实验项目可以完全由学生单独指导,50%左右的由学生参与指导或辅助教师进行指导,解决了实验室教师数量少、指导不到位的实际困难,所有的“实验助理”都认真负责,能够胜任实验指导工作,实现了实验室全开放。 

三、“实验助理”的工作任务 

 

1 实现全天候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真正做到实验室从时间到空间的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独立动手完成实验,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现行传统实验教材的实验项目层次单一,不能满足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对学生束缚比较大,缺少个人发挥空间,一些实验方法和技术滞后于现代科技发展。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围绕如何逐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来展开,组织编写了《创新实验教学指导书》,书中不仅提供了实验教学方法、重点难点,还通过介绍实验教学指导要点提醒学生对常见错误的防范,同时把各种仪器常见故障的使用、分析与排除进行了介绍。这不仅是本实验指导书,也是实验室教师们多年实验教学经验与学生助理的创新活动心得体会的集成,受到同学的一致好评。 

 

3 设备技术更新。随着技术更新,现有的实验设备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一些新知识、新技术能及时引入实验,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存在的问题是许多设备价格昂贵,短期内不断更新的可能性较小。学院利用自身条件,用少量的投入完成了多台实验设备的升级改造,由指导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参与完成。这样可节约大量资金投入,且主要功能基本相同,可以满足创新性实验的要求,使学生获得了充足的自主学习机会、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广泛的交流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并注重随时吸收新技术促进教学设备动态更新,可以完成教学技术储备,同时实现创新实践综合训练。经常接触实验设备,学生能顺利开发出多项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可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4 参与成绩考核。实验助理在指导实验过程中担任指导教师的角色,因此也就需要赋予他们参与考核的权力,这样既可以树立他们的威信,使来参加实验的同学对他们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鼓励更多的同学争当实验教学助理,也可以使考核的成绩更趋近真实,保证考核的结果更公正、客观。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机制,如创新性实验可申请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优秀成果可替代相近实践环节学分等方法,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5 实验室开放的成效。首先,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一过程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课程,珍惜动手实践的每次机会,许多学生在实验中激发了兴趣,找到了目标,特别是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后,树立了自信心。其次,通过实验室开放使实验室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2005年起学校对实验室进行绩效考核,年度实验室的平均利用率为53%,到2008年度实现开放后利用率已高达91%,利用率明显提高。 

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5

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演示和分组)做好充分准备,课前将有关实验仪器分类摆放整齐,并预先做好水、电、药品等准备,实验完毕后及时把仪器还保管室存放。

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和教学仪器研究,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水平。

实验室内仪器、设备放置要分类存放,做到合理整齐。

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6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改革中存在的缺陷

1.管理模式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一些高校针对实验室的管理普遍选择四级管理模式,依照校、院、实验中心、实验室的顺序以此向下进行管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与院多为宏观管理,就现行管理政策、制度以及模式基本达成一致。处于基层管理层面的实验中心与实验室在管理中失权问题严重,导致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改革陷入困境。通常情况下,部分功能实验室被教师占用。实验室管理人员多数时间成为教师的助手,管理权逐渐被取代。同时高校实验室的设立是根据学科和专业进行设立,导致实验室管理需要根据学科情况进行,对协调和分配实验室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2.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

制度是对各项管理行为形成有效约束的重要途径,在研究型高校实验室管理中,都有一个管理者是行使各项权利的权威人物,基层管理人员负责落实并执行管理者的各项措施,根据管理中的各项问题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高校实验室通常由实验员进行管理,实验实施者通常都为科研教师、教授以及领域专家,心理优势较强,在没有配套制度的前提下,难以服从基层实验员调配和指挥。同时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实验员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有力依据。

3.设备管理缺乏秩序性

设备管理缺乏秩序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设备采购方面,现阶段高校实验设备采购渠道丰富,然而未针对采购进行长期规划。通常情况下,由几个采购人员制定简单的采购计划,这种现象导致仪器设备与教学内容不相匹配,甚至实验室方面不了解教学需要什么样的仪器,外加实验室管理都是重采购轻管理,导致设备使用效率不高或弃用。二是仪器缺乏定期维护。目前,高校实验室并未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设立专门的维护人员,导致部分设备在使用过后未能进行及时清理,增加了实验设备的破损率。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改革的应对措施

1.简化管理模式,提升实验室功能

相关实践证明,简化管理模式对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根据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情况来看,校院加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较为适用。在管理过程中,由校院直接对实验中心进行管理,实验中心则负责执行上级指令,属于不涉及其他机构的独立部门,教师、学生以及相关学科教授对实验室只有使用权,无权干涉实验室调配。同时,利用合并的方式将功能相似的实验室进行全面整合,将功能单一的实验室与多功能实验室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

2.转变管理观念,建立激励机制

由于高校实验项目的多样性,促使实验室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对此,高校师生对实验室管理工作应给予充分尊重和支持,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树立为教学、为师生服务的管理观念。同时,高校结合实验室管理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例如,类似水绵与草屉重等稀缺实验材料,需要实验室人员去郊外获取,高校可以给予一定补充,根据实验项目数量给予管理人员一定激励补助,不仅充分保证实验室资源的合理调配,同时减少了实验室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投入。

3.规范仪器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为妥善安置实验设备,学校可设立专人专项分类管理,对大型精密仪器按照要求流程进行统一放置,便于仪器管理、使用以及维护。学校根据学科需求对仪器设备进行重新整合,配套发放,使实验设备组合更具系统性,设备维护经费和实验项目挂钩,将额外仪器分配给项目数量较多的实验室。同时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让研究生加入实验室管理当中,鼓励建立学生管理团队,负责完善制度,有效解决实验室开放时间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加强实验室管理应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验项目,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管理经营,完善适用当下教育形势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重视实验室管理,提倡全体师生配合相关制度落实,有效提升实验室适用效率,形成地方管理特色。同时,高校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科学管理为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供可靠保障,对提升高校人才培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桂炽昌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惠芹,周骥平,周俊.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