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论文范例6篇

外资保险论文

外资保险论文范文1

关键词: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政治风险

一、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基本情况考察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investmentinsurancescheme)是资本输出国为保护与鼓励本国私人海外投资而建立的一项重要的国内法制度。

由于私人直接投资的特殊性,私人向海外进行投资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最令投资者忧虑的莫过于与东道国政治、社会、法律密切相关的非商业风险,即政治风险(politicalrisks)。例如:投资东道国基于本国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外国投资者的财产实行的国有化或征收;为了维持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实行的外汇管制;东道国发生的战争、内乱等等,这些事故将使外国投资者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乃至经营不能继续。政治风险均基于东道国权力而为,在强大的公权力面前,投资者只能望“险”兴叹,而无法放心大胆地把手中的资金投向本是广阔而具有巨大潜力的海外市场。

为消除投资者的顾虑,资本输出国政府建立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以保护本国投资者。该制度的运行机制是资本输出国通过特设的或指定的保险机构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投资所在国(即东道国)所面临的政治风险提供直接保险或保证,一旦海外投资者的投资与投资利益因东道国发生政治风险而遭受损失,即由该保险机构予以补偿,之后该保险机构将取得代位求偿权,由其代表国家替代海外投资者的地位向东道国代位索赔。

二、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调整我国海外投资的法律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文件之中,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两个层面。在国内法方面,国务院1985年颁布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授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有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各种保险业务,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据此颁布了《外国投资保险(政治风险)条例》,对外商在华投资的非商业风险(即战争和暴乱、政府征用、限制汇兑等政治风险)提供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保障,但对中国法人和自然人在海外投资的同类风险则缺乏明确的规定。

1995年10月开始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在其有关“财产保险合同”的法律条文中,也没有针对海外投资的非商业性风险实行保险的专门规定。在国际法方面,一是双边条约,即我国与外国签订的一系列双边投资保险协定以及有关的保险协定;二是多边条约,我国参加的调整海外投资保险的多边条约主要是1988年4月30日,我国经批准加入的《多边投资担保公约》(《汉城公约》)。总体来说,调整我国海外投资的国际法规范数量更多,体系更完整,内容更详实。在效力上也优于国内法规范。

三、关于我国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具体构想

1.关于承保机构。对于我国承保机构的建立,可以采取审批和保险相对分立的体制模式。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简称“人保”)内部设立一个新的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我国海外投资保险的经营。该机构应该受国务院委托,独立运做,独立核算,以服务于保护我国海外投资为终极目标,与其他的承保一般商业保险的业务相区别。再建立一个统一的“承保委员会”负责投保审批,从国家财政计划上对可承保的海外投资项目赔偿金额做出合理的安排。关于被保险人。直接投资者,但是各国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笔者认为,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合格的投资者应该包括:(1)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2)具有中国国籍的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3)全部资本或50%以上资本为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所有或控制的外国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关于合格的投资。合格的投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合格的投资项目。应该具备的条件有三:一是海外投资必须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壮大;二是应该获得东道国的批准,能够为东道国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一般限于新投资,包括新建企业,旧企业的扩大,现代化及发展。

(2)合格的投资形式。一般只要依海外投资东道国的法律及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允许的适当的投资,不论何种形式都应该给予承保,包括各种股权投资、证券投资、贷款投资等。但是对投资项目所给予的最高投资保险金额应该以总投资额的80%-90%为宜,剩下的部分由投资者自己来承担。这样可以提醒投资者在遇到风险时尽到自己勤勉和注意的义务。关于承保的风险。各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均将承保范围限于政治风险,主要包括外汇险,征用险和战争险。我国也应该将这三种政治风险作为基本承保险别。至于其他类型的风险,考虑到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还不发达,经验还不足,可以暂时不予以承保。关于代位权。代位权是指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向投资人支付了保险金后,处于投保人的地位向东道国索取赔偿的权利。笔者认为行使代位权的依据应以国际法上的外交保护为基础,加快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证协议的步伐,以协议作为行使代位权的依据更有严肃的国际法上的条约效力。

四、结语

总之,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事业的不断拓展需要我国建立自己的海外投资保证制度。构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注意吸纳各国共通的实践做法,也要适应国情需要采取一些灵活具体的立法措施以周全地保护我国海外投资及投资利益。

参考文献:

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修订版.

蔡志刚,《美日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及其启示》,载于《国际经济合作》1994年第12期.《维也纳公约条约法公约》.

吴智,《建立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体系的法律思考》,载于《现代法学》2002年10月第24卷第5期.

张志元,《日本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及给我国的启示》,载于《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第5期.

余劲松,《国际投资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外资保险论文范文2

外资保险对国内保险业的影响分析 前不久,中国保监会对外正式公布入世后中国保险的对外承诺,尽管在此之前的大部分内容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但对于中国保险企业来说,这一刻依然感到了强烈的震撼。这就是中国保险业的开放时间已进入倒计时。外资保险给我们带来什么? 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保险部负责人尼盖尔·依斯顿日前指出,中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对内、对外进一步放开,保险产品需求将会大幅增长。他认为,随着GDP保持持续增长,中国及亚洲国家将是世界上最可能持久成长和提供非寿险和寿险、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需求的区域。中国保险市场巨大的急需保险群体,在加入WTO后将使各保险公司在亚洲市场的选择机会更大。因此,世界许多国家的保险公司将有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入世后,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蜂拥而入的外资保险将愈来愈多。据了解,目前我国共有19家外资保险公司,27个经营机构正式营业,3家外资公司在筹建之中,另有100多家外资公司在中国建立了代表处。 有关业内专家认为,洋保险的进入不仅带来了管理、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变化,而且对整个中国保险业的结构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改变国有保险公司的传统体制。外资的快速涌入迫使国有保险公司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其次,国内保险业逐步向业务专业化方向发展。外资公司凭借丰富的专业化管理经验、成熟的技术、雄厚的资金,迅速占领市场制高点。而国内保险公司也应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从粗放式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第三是外资保险公司将为中国保险业培训出更多的专业人才。外资公司以领先的经营理念、管理技术、营销手段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这批人才有可能回流到内资企业,提升国内保险公司的人员素质。第四是促使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形成一体化趋势。竞争的加剧,承保利润的降低,将促使国内保险公司由传统的提供保障服务,逐渐向综合金融理财服务过渡,理财管理费和投资收益将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将成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第五是保险中介行业将赢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外资进入后,市场的旺盛需求将促使开业的保险中介公司越来越多,成为影响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资保险会丢盔卸甲吗 目前全球最大的25家保险公司全部来自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任何一家公司所拥有的资产总额都高于我国整个保险业所拥有的资产总量。目前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均具有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经验、灵活的机制和创新能力。 中国入世后,中资保险公司会一败涂地吗? 中国保监会主席马永伟指出,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据调查,即使在完全开放的保险市场国家,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最多也不过10%,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正在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随着保险法制的不断完善,保险体制的不断深化,相信不需要多久,中国保险企业能够达到与外国企业进行平等竞争的水平。 《亚洲周刊》最新公布的2001年度“亚太地区最大100家人寿保险公司”排名显示,中国内地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3家进入前30位,其中中国人寿排名第13位,平安保险位居第23位,太平洋保险排列第28位。 荷兰国际集团亚太区区域总经理吴志盛说,从新加坡及台湾等地区的经验看,保险市场开放后,本地保险公司依靠自身的优势仍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样中国入世后,尽管外资会分得一杯羹,但国内保险公司可以借鉴外资的管理技术、资金运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经验,凭借多年形成的品牌信誉、险种特色等方面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业务量仍保持着市场份额的90%以上。前不久,在北京进行的一次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有48.8%的人表示,外资保险进京后,在服务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在中资保险公司投保。因此对国内保险公司而言,国外保险公司的进入并不可怕,国内保险公司完全有能力赢得这场胜利。 外资保险开始集体登陆 事实上,中国保险市场并不是从中国加入世贸才开始开放的。就当全球保险业因为“9·11”恐怖事件遭遇重创之时,就有8家外资保险公司同时获得了在华营业执照。 分析人士认为,在9月17日中国入世谈判全面完成一周之后,中国政府为保险市场准入再开绿灯,并且空前多

外资保险论文范文3

关键词:寿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

一、 问题提出

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保费收入和保险资金运用收益,随着保险经济的发展,保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加,日趋激烈的竞争导致保险公司费率水平逐渐降低,承保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依靠保险资金运用取得收益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截至2011年底,我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达6.01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为5.547万亿元,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1 826亿元,平均收益率为3.57%,基本满足资产负债配置需要。资金运用从渠道上看,保险行业持有银行存款1.77万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的31.97%;持有各类债券2.61万亿元,占比47.09%;持有股票3 801.87亿元,占比6.85%;证券投资基金2 915.85亿元,占比5.26%。2011年新发基础设施债权计划21个,新增投资599亿元;不动产投资计划330亿元。

保险资金运用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保险公司成为既有补偿职能又有投资职能的综合性金融企业。由于寿险合同的长期性,寿险公司将大量资产进行投资,以应对未来的保险金给付要求。作为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收益性等特点。寿险公司是以经营人寿保险业务为主的企业,其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其对资产负债匹配有特殊要求。因此,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相比,寿险公司进行的资金运用活动具有安全性、稳定性、长期性、负债性、资金量大等特点。

自1992年友邦进入中国,外资寿险逐渐走进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十余年,寿险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寿险业利用外资程度的不断加深,保险市场上出现了不同资本属性的公司主体,对不同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情况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科学的分析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从而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营策略,帮助提高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进而提升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及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保险公司利润实现路径,有“山派”理论和“海派”理论,“山派”理论主张公司利润应主要来源于承保利润,资本投资是为了对保险业务获得的资金保值增值;“海派”理论主张保险公司应注重资金运用,将承保过程视为资本投资筹集资金的融资过程。保险是一种经济上的制度安排,保险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营利性组织,无论依据哪种利润实现路径,它寻求的都是价值最大化,作为一个企业,评价其效率主要依据投入产出情况。

列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于1936年创立了投入产出理论(又称产业关联理论),他撰写的“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在《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发表,标志着投入产出技术的诞生。1953年出版的《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中,列昂惕夫提出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投入产出技术的基本原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

金融机构效率的研究方法分为参数法和非参数法两种,其出发点都是构建一个生产前沿面,某企业与该前沿面的距离就是这个企业的技术效率或称前沿效率。前沿效率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样本组、不同定义及计算方法都可能得出不同的效率值。参数方法分别是随机前沿方法(也称作计量经济前沿分析方法)、自由分布方法以及厚前沿方法,非参数的方法分别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无界分析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法)是最常用的一种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方法,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进行评价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多个输出的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位,简称DMU)间的相对有效性。该方法最初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提出的,开发DEA的目的是在Pareto最优概念的基础上计量投入/产出效率,通过线性规划方法找出决策单位投入-产出组合最优的决策点,形成一个可行解的凸集(包络面),它的突出优点是既不需要对函数形式和误差项做出假设,也不需要对可行解的关系作详细的定义。DEA模型有多种,主要有综合评价模型C2R、体现决策者偏好的锥比率DEA模型、综合DEA模型、随机DEA模型以及逆DEA模型等等,随着研究的进展还有许多拓展和改进的模型。

本文选用的是加入限定条件的综合评价模型C2R,使模型生成结果不会无限大,对寿险公司在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每一年的资金运用效率进行分析,有一系列的决策单位(DMUs),投入了j=0,1,2,…,n产出s,DMUj用了Xij的输入i来产出Yrj的产出r,假设Xij≥0,Yrj≥0,当有效输出和输入的比率对每个决策单位、包括其本身不能超越个体的条件做出限制时,每个DMU的效率就能被加权输出和加权输入的比率最大化所确定,对特定脚标0的DMU数学规划为:

max

s.t.1

u0,v0

通过求解可以得到各单位与前沿面上决策单位的相对效率。

三、 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

在同一保险市场经营的主体都面临着同样的外部环境,例如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危机、通货膨胀、股市波动、利率变化,以及相同监管政策等,企业自身也有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反映竞争程度及发展潜力等行业环境,本文将这些作为外生影响因素。来自企业内部——管理者、股东和其他外部控制者对一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度量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时,选取以下影响因素:资产规模、保费收入、外资股比(公司性质)、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渠道)、投资收益率、偿付能力充足率等。

本文选取中国市场上有一定经营年限的21家寿险公司2009年~2011年数据,具体各项指标含义:

(1)资产规模:决策单位在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的公司资产规模;

(2)保费收入:决策单位在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的公司保险业务收入;

(3)外资股比:决策单位在观测期年外资股份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为考虑外资股权对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对决策单位性质进行界定,具体划分标准如表1。

(4)资产管理公司:模型测定的是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由于决策单位有的属于保险集团子公司,集团内部有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有的采取内设投资部模式进行投资管理,这一因素对投资渠道、投资收益率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决策单位所在集团有资产管理公司或委托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资金运用的决策单位这一项投入定为1。而采取内设投资部模式进行投资的决策单位给定一个非常小的值,对结果方向不产生影响。

(5)投资收益率:决策单位在观测期内全部可运用资金的总体投资收益率;

(6)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付能力既是寿险公司持续经济的保证,也会在财务上对公司下一年度可运用资金余额产生影响,因此将它作为一个输入变量,数据采用决策单位在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的偿付能力充足率。

根据上节模型,将资产规模、保费收入、外资股比、有无资产管理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作为输入变量,将投资收益率作为输出变量,测算21家寿险公司2009年~2011年资金运用效率,其结果如表2。

由表2中可看出,2009年~2011年4家中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一直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独资公司友邦保险除2009年受美国母公司AIG金融危机影响效率略低外,其后两年效率一直处于生产前沿面上;合资寿险公司除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其他公司2009年平均效率为0.635,2010年为0.707,2011年为0.795;外资参股寿险公司除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其他公司2009年平均效率为0.700,2010年为0.729,2011年率为0.897。样本公司在观测期内中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最高,独资次之,合资寿险公司效率最低,同年比较,外资参股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平均值高于合资寿险公司。

四、 影响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因素

效率与许多因素有关,大公司比小公司在资金运用上效率要高,因为大公司有规模和范围经济优势,有资产管理公司比内设投资部资金运用效率高,偿付能力充足的公司可运用资金余额更大,外方股东对公司决策会产生影响,对投资渠道进行限制,也会影响资金运用效率。为测度这些因素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大小,建立一个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本文考虑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各因素含义如上,将投资收益率(ROI)作为因变量,资产规模(TA)、保费收入(PRE)、外资股比(OP)、资产管理公司(AMC)、偿付能力充足率(SAR)作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ln(ROI)it=αit+β1ln(TA)it+β2ln(PRE)it+β3ln(OP)it+β4DLit+β5ln(SAR)it+ε

t和i分别表示年份和样本公司,引入虚拟变量DL表示资产管理(AMC)的专业化,如果一家保险公司或其所属的集团拥有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时DL取1,否则取0。表3给出模型估计结果。

从结果可以看出,如假设一样,公司规模及有无资产管理公司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有显著正影响,保费收入及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外资股比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有负影响,随着外资股份的增加,运用效率反而下降,说明公司内部管理上的分歧影响投资决策最终影响资金运用效率。

五、 结论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对外开放,外资进入我国保险行业的深度不断增强,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也充实了保险公司资本实力。中国市场上已经形成由不同资本组成的寿险公司,在公司经营中,保险资金运用是实现公司利润,提高公司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2009年~2011年21家寿险公司的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了这些公司资金运用效率,并测度不同因素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资本的寿险公司性质进行界定,比较中资、外资独资、中外合资、外资参股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从实证结果,中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一直处于生产前沿面上,外资独资公司次之,外资参股公司在资金运用效率上平均值略高于中外合资公司,这一结果与黄薇(2009)的研究结果不同。

通过回归分析测度影响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因素,结果显示公司资产规模、有资产管理公司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产生正影响;保费收入、偿付能力通路率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外资股比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有负影响,即随着外资股份的增加,公司资金运用效率反而下降,分析原因认为在内部管理上,由于外资股份的比重增加,在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上外方股东倾向采取更审慎的管理模式,使资金投资收益保持在一个相对更稳健的水平上。但是从样本观测期三年来看,随着公司经营理念差异的减少和本土化适应过程,合资及外资参股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呈上升趋势。

有无资产管理公司对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有显著影响,说明投资渠道仍是决定资金运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外部环境,如宏观经济、股市波动、利率变化相同的情况下,有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在渠道选择上有更多的空间,使公司的投资收益更高。因此建议放开对合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限制,使不同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2012年保监会出台一系列资金运用的新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将在未来几年显现,相信会给不同公司资金运用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虽然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数据的期限和公司范围仍相对有限,本文的结果和结论是初步的,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投资收益的影响与投资渠道的选择有关,本文假设前提是在相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监管制度下,因此未将投资渠道作为影响因素分析,应对各家公司的投资渠道做细分处理,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姚树洁,冯根福,韩钟伟.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7):56-65.

2. Ennsfellner Karl C., Lewis Danielle, Ande- rson Randy I.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Aust- rian Insurance Industry: A Bayesian Examination.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4,(3):135-159.

3.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黄薇.中国保险机构资金运用效率研究:基于资源型两阶段DEA模型.经济研究,2009,(8):37-49.

重点项目:中国保险学会教保人身保险高校课题研究基金课题“我国寿险利用外资质量与效果研究——我国寿险业‘引进来、走出去’合理预期与发展战略”(项目号:jiaobao2012-08) 阶段性研究成果。

外资保险论文范文4

关键词:D&O保险;管理者过度自信;过度投资

一、 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Weinstein,1980),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更高(Cooper et al.,1988;Landier et al.,2004)。管理者在过度自信心理特征驱使下,会做出有损于企业价值的并购或非效率投资决策(Roll,1986;Heaton,2002;Malmendier,2005)。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非效率投资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视角,研究发现股权制衡、独立董事、董事会治理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发挥着积极的治理作用。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D&O责任保险)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的目的在于降低董事高管的职业风险。当董事高管受到第三方的法律诉讼时,可以将诉讼风险及诉讼成本转移给承保人,以此降低个人职业风险和赔偿责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D&O责任保险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现有文献来看,学术界对于D&O责任保险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1)治理机制较好的公司会表现出对D&O责任保险的需求,更倾向于购买D&O责任保险;其次, 当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公司会加强对公司、董事高管的监督和约束,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Mayers & Smith,1982),有利于保护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Gutiérrez,2003);(2)另一种观点则依据保险理论,基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视角,认为公司在购买D&O责任保险后,会引发董事高管的风险偏好或投机心理,从而增加公司及董事高管的决策风险,导致D&O责任保险的治理效应受到限制(Zou et al.,2008)。本文基于D&O责任保险治理机制,探讨D&O责任保险对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即便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他们仍是忠于股东的。但是,他们作出的决策可能是非理性的,以致损害企业或股东价值。Malmendier和Tate(2005)认为过度自信这种非理性因素会影响决策者的行为,是企业管理者做出不利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当企业内部资金充足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盲目地扩大投资规模,导致过度投资。郝颖等(2005)、王霞等(2008)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确会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正相关。

2.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根据D&O责任保险外部监督者假说,购买D&O责任保险可以保护股东和董事高管的利益;其次,在公司购买D&O保险后,保险公司为确保自身利益,会对公司进行监督。因此,保险公司作为外部监督者,可以对公司各项经营决策实施有效的监督。根据Grossman和Hart(1988)提出的“搭便车”理论,当公司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时,单个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高于所能获得的收益,导致单个股东不愿意参与公司治理。因此,股东对公司无法起到有效的监督治理作用。当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公司作为的第三方经营主体,会充分考虑被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经营风险等因素对诉讼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单个股东不同,保险公司具备能准确评估公司治理水平、经营风险,并根据所需承担的诉讼风险和诉讼成本对D&O责任保险进行准确定价的能力。一旦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通过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以通过保险合同对董事高管进行监督和约束。因此,综上所述,保险公司有能力并且有动机对购买D&O责任保险的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

针对D&O保险是否能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Holderness(1990)认为只有在公司面对实际诉讼时,D&O责任保险转移风险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但是,D&O责任保险的监督机制则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1)事前调查。签订保险合同前对公司基本信息的尽职调查,全面掌握与公司、董事高管个人相关的信息;(2)事中监督。在承保期限内,保险公司将依据合同条款对公司,以及董事高管的行为进行监督;(3)事后监督。当公司面对发生诉讼时,保险公司将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O'Sullivan(1997)认为D&O责任保险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是对其他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补充,可以发挥长期有效的监督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本出如下假设:

H2:D&O保险能降低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水平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我国沪深A股2003年~2012 年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了当年被证券交易所警示为ST,PT类财务异常类公司;(2)剔除了实际控制人不详的企业,以及社会团体,院校以及外资企业;(3)剔除了财务数据缺失的数据。最终得到3 942个观测值。同时,为避免极端值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对运用Winsorize对所有连续变量1%和99%分位数进行了处理。D&O责任保险数据由笔者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手动收集整理,其他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和万得数据库。

2. 变量定义。

(1)D&O保险。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公告进行手工整理,公布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公司,均视为自公布年度开始有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公司购买D&O保险赋值为1,反之则为0。

(2)管理者过度自信。本文选取了高管的薪酬比例、持股比例、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收益率、股权集中度四个变量构造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指标。通过以下步骤构造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1)四个变量依次与其中位数进行比较,当变量值大于中位数,则赋值为1,反之则为0;(2)将四个变量的值进行加总,总分大于等于3的,就判定管理者存在过度自,赋值为1,反之则为0。

(3)过度投资。根据Richardson模型估算企业预期资本投资水平。模型中,正残差表示实际投资超出预期的部分为过度投资。企业预期资本投资水平估计模型如模型(1)所示:

NewInvit=λ0+λ1Growthit-1+λ2Levit-1+λ3Cashit-1+λ4Ageit-1+λ5Sizeit-1+λ6Retit-1+λ7NewInvit-1+ωYeari+ηIndustryi+γit(1)

其中,NewInvit为预估资本投资量;Growthit-1为公司期初的托宾Q值,表示公司增长机会;Levit-1为期初资产负债率;Cashit-1为期初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总资产之比;Ageit-1上市公司上市年限;Sizeit-1为期初企业规模,以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Retit-1为上一年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收益率;Yeari和Industryi分别为年度和行业控制变量。

(4)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公司成长机会、企业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与成长机会的交乘项、资本结构变量、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股权集中度以及两权分离度等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3. 模型设定。本文设定模型(2),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

Ovinvit=α0+α1*OCit+α2*FCFit+α3*SOEit+α4*Levit+α5*Growthit+α6*SPRit+ωYeari+ηIndustryi+εit(2)

本文设定模型(3),检验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

Ovinvit=γ0+γ1*OCit+γ2*Insit+γ3*Insit*OCit+γ4*FCFit+γ5*SOEit+γ6*Levit+γ7*Growthit+γ8*SPRit+ωYeari+ηIndustryi+μit(3)

四、 实证结果分析

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表3主要考察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可知,在3 942个观测样本中,有3 942个观测样本显示为过度投资,平均过度投资额为0.039 2。在研究区间内,仅有4.05%的上市公司购买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远低于北美洲国家接近100%的D&O保险投保率,这可能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以及投资者维权意识薄弱等方面有关。实际控制人(SOE)的均值为53.6%,说明国有经济仍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主要构成内容。成长性指标(Growth)的均值约为1.68,但是极差与标准差适度,表明样本公司间的成长性差异不大。

2. 相关性分析。为了初步验证本文假设,同时考察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根据Spearman 和 Pearson检验方法,在没有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分别检验了三个模型中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水平,发现企业过度投资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具有正相关关系,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购买D&O责任保险与企业过度投资在1%的水平向显著负相关,且D&O责任保险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交乘项与企业过度投资也在5%的水平上表现出负相关性,表明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回归结果分析。

(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的关系。从表2的(1)和(2)可发现,在加入控制变量前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过度投资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引发过度投资。

(2)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从表2的(3)可发现,购买D&O保险与过度投资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在此基础上,D&O保险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交乘项与过度投资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引发的过度投资具有的治理效应。

4. 稳健性检验。以下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以证明本文结论的可靠性――(1)本文分别用管理者相对薪酬和管理者持股状况作为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替代指标,实证检验结果与前文一致;(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结果仍与前文一致。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深沪两市A股2003年~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具有治理效应,表明保险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确实能发挥一定的治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选取2003年~2012年作为研究区间,仅仅考虑将尽可能多的样本纳入研究范围,没有充分考虑样本期间股权分置改革等重大事件对企业投资行为及管理者的影响。其次,受限于D&O保险信息的可获得性,本文仅设置了唯一的虚拟变量作为保险需求的替代变量,没有能够在研究模型中加入投保金额、保险费率等其他具体信息以充实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Weinstein,N.D.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Future Life Ev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806-820.

[2] Cooper, Arnold C.,Carolyn W.Woo, and William C.Dunkelberg, Entrepeneurs' Perceived Chan- ces for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8,(3):97-108.

[3] Landier A, David T.Financial Contracting with Optimistic Entrepreneur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117-150.

[4] 王霞,张敏,于富生.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异化――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2):77-83.

[5] Heaton.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2002:33-45.

[6] O'Sullivan N.Insuring the Agents: the Role of Directors' and Officers' Insura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7,(64):545-556.

[7] 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5):142-148.

[8] 姜付秀,张敏,陆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外资保险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保险公司;绩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1784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3)-0074-07

一、引言

经营绩效是保险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全面开放,中外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使得我国保险公司日益关注自身的经营绩效。面对现阶段我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思考。我国保险公司应如何抓住机遇,变挑战为动力,迅速提高公司绩效,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我国保险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保险年鉴》提供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实证方法对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绩效有所裨益。

二、研究假设

要提高企业绩效,就必须研究影响绩效的因素。目前关于企业绩效决定性因素问题的理论主要有产权理论、超产权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本文主要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研究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即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内生于企业。因此,本文对保险公司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生因素对绩效的影响。

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影响我国保险公司绩效的因素作出解释,加深对保险公司绩效的认识,从而为保险业提高绩效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国内关于保险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作为这一方面的尝试性研究,结合我国保险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考察保险投资、保险赔付、经营区域、保费收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1、保险投资

据1995年6月瑞士《西格玛》杂志对美、日、德、法、英、瑞士等6国保险公司18年经营绩效的调查结果显示,自1975年至1992年,这些国家除略有几年的承保盈余外,其余每年亏损,但因为每年都有较高的投资收益,故每年税后利润率都保持在5%左右。近年来保险投资在我国保险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许多公司出现承保利润亏损的情况下,保险投资保证了公司的盈利状况。因此,保险投资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这就使保险投资成为保险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提出假设H:扩大保险投资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绩效。

2、保险赔付

一般情况下,赔付率越低,保险公司的盈利就越高,反之,保险公司的盈利就越低。但是过低的保险赔付率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同样不利,会造成理赔不合理、赔付不及时、赔付不充分,使得投保人参加保险的目的难以实现,严重影响其投保积极性,导致保费收入减少,而为了保持一定的利润水平,保险公司不得不进一步降低赔付率,如此恶性循环,势必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因此,保险公司在经营中既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降低赔付率,又不能把降低赔付率作为利润增长点来培养。国外的研究结果显示,赔付率与保险公司经营效率正相关。据此,笔者提出假设H2:维持适度的赔付率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绩效。

3、经营区域

保险业是经营与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风险分散原则。分散经营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险区域的合理分散,因为如果保险公司所承保的风险在某个区域过于集中,一旦发生较大的风险事故,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威胁保险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越大,覆盖区域越广,那么,一方面,遵循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和时空分散法则,分散业务区域,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公司的信赖度,增加投保客户,取得规模效应,提高利润率。由此可见,保险公司营业区域范围对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证实这一观点,笔者提出假设H3:扩大营业区域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绩效。

4、保费收入

保费收入是支撑保险公司经营的第一资金来源,也是行业和保险公司考核绩效的第一指标。我国保险产业市场不成熟,一方面,在风险总量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风险与保险意识滞后导致了保险需求大多呈现被动性,大多是在营销员推销下被动接受的。这就造成了保险公司不得不将产品营销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把精力放在产品开发、风险管理等经营工作上,而是派员工出去拉客户,随之保费收入也就成了业绩的首要考核指标。加上保险产业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隔阂,使得保费收入直接成了保险公司效益的主要来源,保费收入的变化也就成了保险公司绩效变化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据此,笔者提出假设H4:保费收入增长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从现有文献来看,除了上述假设中提出的四个影响因素之外,Chadwick和Cappelli(1999)研究了人力资源对保险公司绩效的影响;Cummins、Weiss和zi(1999)经过研究认为,直销有助于节省成本,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直销比使用人能带来更多的利润;Xie(2003)对美国401家财险公司的效率研究时,发现所有权和公司规模两个变量对绩效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我们将这三个因素也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到模型中。

三、研究设计

1、数据选择

为了从较长时期内考察我国保险公司绩效的变化及各种因素对绩效的影响,本文选择成立时间较长的平安保险公司等25家保险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期间为1999年2004年,时间跨度为6年,全部数据作为混合样本数据,样本数为152个。所选样本公司资产之和占中国保险业总资产的90%以上,历年的市场份额之和占整个保险市场的90%以上,足以代表我国保险业的总体情况。文中使用的数据是根据《中国保险年鉴》2000--2005年各卷整理计算得出。

2、衡量绩效的指标和方法

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衡量公司的绩效。常见的绩效评估方法有沃尔评分法、平衡记分卡法、经济增加值法等,本文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保险公司绩效进行测定。目前,在多指标综合评价经济效益问题的研究中,已有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采用主成分分析建立综合评价函数,普遍认为该方法优于其他方法。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也称主分量分析,是由Hotening于1933年提出的。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

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通过主成分分析,选择m个主成分y1,y2,…,ym,以每个主成分y。的方差贡献率ai作为权数,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F=a1Y1+a2y2+a3Y3+…+a4y4+amym

其中,yi(i=1,2,…,m)为第£个主成分的得分。把m个主成分得分代入公式后,即可计算出每个样本的综合评价函数得分,以这个得分的大小排队,即可判断出各个样本的绩效名次。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关键是设计一套合理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借鉴现有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对我国的保险公司进行评价,即盈利能力、承保业务经营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本文所选的10个指标反映了保险公司在经营绩效五个方面的内容。

3、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的绩效综合得分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保险公司的绩效。

(2)投资资产比例。为了考察保险投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投资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的比例作为衡量保险资金运用水平的标志,计算公式如下:

投资资产比例=投资资产平均额÷平均资产总额

(3)赔付率。为了考察保险公司赔付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用赔付率来反映保险公司赔付水平的高低,对于赔付率的计算,笔者参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计算公式如下:

赔付率=[赔款支出(减摊回赔款支出)+分保赔款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追偿款收入]÷(自留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长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100%

(4)经营区域。为了反映保险公司经营区域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哑变量来表示经营区域的类型,如果一家保险公司为全国性保险公司,则该指标取1,否则,该指标取0。

(5)公司规模。关于保险公司规模的大小,一般采用保险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反映,为了避免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各家保险公司资产占当年保险业总资产的比例来反映保险公司规模。计算公式如下:

保险公司规模=各保险公司资产额÷保险业总资产额

(6)人力资源。一般认为,在知识金融时代,公司员工的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的素质越高,其对经营绩效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员工受教育程度可作为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比例来表示这一指标。

(7)费用率。为了考察成本费用对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用费用率来反映保险公司控制成本能力的高低。计算公式如下:

费用率=[营业费用(减摊回分保费用)+手续费(含佣金)支出+分保费用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提取保险保障基金]÷自留保费×100%

(8)保费收入。为了考察保费收入对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用保费收入增长率来反映保险公司业务增长的速度。计算公式如下:保费收入增长率=(本年保费收入-上年保费收入)÷上年保费收入×100%  上述变量的详细情况参见表2。  4、模型构建

采用线性方程形式分析问题是一种惯用的方程形式,为了检验经营绩效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构造了以下模型。

本文的计算过程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1.5完成。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绩效评估结果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我们对1999年至2004年样本公司的绩效进行评估,由于篇幅限制,省略了具体的计算过程,这里仅将各年度样本公司绩效得分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主成份的均值为零,F的均值也为零。在这里,由于所采用的财务指标为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由此计算的得分有正有负,负数表示该公司绩效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正数则表示该公司绩效水平高于平均水平。本文以下如无特别说明,我们在检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时,均选择我们所实证得到的F值进行检验。

2、回归结果

为了充分论证影响保险公司绩效各因素的重要性,本文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经过多次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估计结果。

(1)各解释变量的容忍度均处于0.6-1之间,方差膨胀因子均在1-1.5之间,都远小于10,因此可以认为各自变量之间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保险投资资产比例与绩效得分正相关,但不显著;

(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经营区域与绩效得分正相关,费用率与绩效得分负相关;

(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公司规模、保费收入增长率均与绩效得分正相关;

(5)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赔付率、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例与绩效得分正相关。

3,结果分析

综合上述回归分析的结果,对影响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分析如下:

(1)投资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相关关系不显著,与本文假设1不一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政策法规的约束、资本市场环境的制约以及投资管理水平低下,使得投资收益对经营绩效的推动作用不明显。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结构单一,投资收益低下,长期以来我国保险公司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是资金的主要存在形式,这类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这种形式的资产根本谈不上资金的投资运用。

(2)赔付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并且显著,与本文假设2一致。国外保险公司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低赔付并不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国外保险公司赔付率高达80%以上,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的赔付率甚至达到了100%,而我国保险公司1999年至2002年的赔付率仅为28.05%。当然,赔付率与经营绩效之间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如果赔付率不断上升,那么公司的经营绩效也会下降,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既要控制风险,降低赔付率,又不能把降低赔付率作为利润增长点来看待。

(3)经营区域变量与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呈正相关,这与本文假设3一致。从分散业务区域,降低经营风险,增加投保客户,取得规模效应角度考虑,扩大经营区域的范围势在必行。例如,随着对外资保险公司地域限制的取消,许多外资保险公司积极扩展经营区域,增加网点。中资保险公司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例如,天安保险公司自1994年以来,已在西欧、北美、澳洲的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理赔检验网点;人保、太保、平保等公司也早把业务伸向海外。

(4)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并且显著。在保险业中,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可靠性和信誉与规模密切相关,尤其像中国这样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而法律和法规仍不完善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保险业独特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其往往依赖于公众的信心而生存,“大则不倒”的心理作用赋

予规模以至关重要的意义。关于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国内外已经做了很多研究,而对于保险业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保险公司作为金融企业,与银行业一样存在规模经济。

(5)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员工队伍受教育程度越高,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越高。按照本文计算的结果,如果受到良好教育的员工比率增加10%,公司绩效将会提高35%以上,这表明保险公司对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极好的回报。保险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其特殊的经营方式需要大量精通精算、投资、理陪等专业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费用率与经营绩效负相关。表明保险公司在经营中成本费用越低,经营绩效越高。我国长期以来粗放的经营模式,已经显现出它的弊端。成本费用的攀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保费收入增长和投资收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加强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如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改变恶性竞争现象,是保险公司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7)保费收入增长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表明保费收入对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这与我国保险市场的现实相一致。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隔阂,使得保费收入成为保险公司效益的主要来源,保费收入的变化也就成了保险公司绩效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我国保险产业市场上出现的“跑马圈地”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1999至2004年间的25家保险公司的数据研究了中国保险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笔者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假设保险投资、理赔水平、经营区域、保费收入等内在因素对公司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绩效分数,而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确定了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中国保险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可得出如下结论:

(1)赔付率、经营区域、保费收入增长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即维持适度的赔付率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绩效,扩大经营区域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绩效,保费收入的增长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绩效。

(2)保险投资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没有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在我国保险投资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非常小,这与国外保险业投资实践情况比具有较大差距。

外资保险论文范文6

关键词:银行保险;效率;DEA;Tobit模型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基本上以寿险为主,除此之外只有小部分的意外险、健康险和财产保险。虽然银行保险已经成为寿险公司重要的营销渠道,但是由于寿险业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的统计资料比较匮乏,所以,目前我国对银行保险相关研究,大多偏向于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选择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本文将定量分析我国寿险业的银保业务参与程度对其经营效率的影响情况。

现有国内外关于保险效率的研究主要是对保险整体效率的分析,很少有对银行保险的保险市场效率分析。Cummins & Zi研究了445家寿险公司在1988年至1992年的资料。采用两种不同衡量效率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一是采用translog成本函数,利用经济计量方法计算规模效率;另一种是采用DEA方法,投入变量为劳动、资本、营业费用,产出变量为不同险种的已付赔款、额外准备金。其研究结果显示:较小规模的公司呈现规模报酬递增,而大规模公司呈现报酬递减。黄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估算了了1999-2004年期间28家寿险和非寿险公司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结论表明组织形式(集团化)对两种效率均由正向影响;甘小丰 利用动态前沿模型分析中国保险业1996年~2005年的成本/利润效率及规模效率的演进趋势,并研究了宏观因素和行业结构对保险业利润效率的影响。

二、数据及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10年保费收入排名前二十的寿险公司为样本公司(不含专业的养老金公司,国寿存续和人保健康),包括国寿股份、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太保人寿、泰康人寿、人保人寿、太平人寿、生命人寿、阳光人寿、友邦、民生人寿、合众人寿、中意人寿、幸福人寿、华泰人寿、信诚人寿、正德人寿、光大永明、中英人寿和嘉禾人寿一共20家寿险公司。所选样本公司总的固定资产、保费收入及市场份额都占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因此,对样本公司研究对于我国寿险业而言是有极大的代表意义的。本研究的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中2007年――2010年的样本寿险公司的相关数据。

三、寿险公司经营效率DEA测度

本文根据附加值法,选择保险金给付和准备金增量两项作为产出变量,变量投入项包括选择保险金给付和准备金增量两项作为产出变量。选择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费用支出作为投入变量。

由于受到资料披露的限制,很难获取用来测算各家保险公司投入价格的相关数据,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保险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本文使用DEAP21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投入导向的效率分析模型,使用CCR模型测算技术效率。根据寿险业技术效率DEA测算结果可知,从2008年到2010年的每年平均技术效率为0675、0673和0664。为了进一步分析,使用BCC模型测算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如表1),以便确定公司规模状态到底是处于固定规模报酬、规模报酬递增还是规模报酬递减,进而分析样本公司是否应该保持、扩大或者缩小其规模。研究表明,2008年到2010年的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11,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803。

四、寿险业参与银保业务程度对其经营影响分析

(一)Tobit模型的建立

根据DEA测算出个寿险公司的相对效率值,本文进一步探讨影响该效率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参考以往研究及上文选取的解释变量,构建如下Tobit回归公式:

TEit,PTEit,SE=β0+β1PRit+β2BNit+β3BTit+β4SUBit+β5PCit+β6MRit+β7IRit+β8CFit+β9LSit

其中,it是第i家公司在第t期数据。

本文选取DEA测算结果,即所选样本寿险公司技术效率值为因变量,用来衡量我国寿险业的经营效率,并选取如下解释变量。

1银行保险业务参与程度衡量变量

(1)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占比(PR):该变量主要衡量寿险业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的程度,即各寿险公司年度来自银行保险业务的保费与该寿险公司的年度总保费收入的比值。根据假设1,预期该指标与效率值正相关。

(2)合作的银行网点数(BN):是指与寿险公司签订销售协议的银行网点数目。根据假设2,预期该指标与效率值正相关。

(3)参与银行保险时间(BT):该变量用来衡量每家寿险公司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的时间长短,其计算方法为以最早银保业务协议签订日为起始日,按月为单位。根据假设3,预期该指标与效率值正相关。

(4)是否为金融控股子公司(SUB):本项指标为虚拟变量,若为1,代表金融控股公司;若为0,则为非金融控股公司。

2控制变量

(1)产品经营集中度(PC)

本文使用Meador et al[4](1997)定义的产品赫芬德指数来替代寿险公司保险产品集中度。根据假设四,预期该指标与效率值正相关。

(2)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MR)

市场占有率的计算方式为各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占整个寿险业保费收入比例。根据假设5,预期该指标与效率值呈正相关。

(3)投资资产比例(IR)

投资资产比例是寿险公司的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预期与效率正相关。

(4)公司类型(CF)

本研究将寿险公司的形态分为中资公司和合资公司,由于以往研究的结论有分歧,所以该指标与效率值的关系不确定。

(5)总资产规模(LS)

本文以公司资产的对数值作为公司规模的替代变量。

(二)回归结果分析

使用EViews6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如表2。

1银行保险业务参与程度替代变量

首先,本研究得出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占比越高的寿险公司其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越高,因此实证结果支持研究假设1。如上文所述,在银行保险业务运作中,如果希望利用银行的广大数据库进行保单销售,保险业必先分析银行的客户属性和需求,以规划不同产品来满足各类顾客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开发更多专属于银行保险业务的经营流程。所以,银行保险需要寿险和银行紧密合作,所以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占比越高的寿险公司,将更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精进的业务流程。

其次,回归结果显示,合作银行的网点数对规模效率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以及参与银行保险业务时间的长短的确对规模效率、技术效率有正相关性。综上所述,寿险公司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程度越深,对其规模效率、技术效率以及总体经营效率有正相关性。所以,实证结果支持假设1,假设2和假设3。

2是否为金融控股子公司

关于金融控股子公司对经营效率的影响,其实证结果显示并无显著影响。可能是由于我国2009年由平安保险集团收购深发展银行股权才出现金融控股子公司,而本研究数据选取期间为2008年到2010年,衡量期间仅一年多,所以,金融控股子公司对于寿险业的经营效率影响还未显现。

3产品经营集中度

本文实证结果不支持Meador et al(1997)的产品多样化的假说,结果表明,寿险公司产品集中度越高与其规模效率正相关,本实证结果不支持产品多样化有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

4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

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占有率越高的公司,就越能够掌握市场定价能力,从而获利,其经营效率相对越好。而我国寿险公司长期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几乎垄断我国近二十年的人寿保险市场,虽然,近些年受到外资寿险公司的冲击,但远远没有动摇这些传统寿险公司的主导地位,本研究实证结果进一步佐证了此现象,本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寿险公司之市场占有率越大,其总效率越高。

5投资资产比例

实证结果显示,投资资产比率和保险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换言之,投资资产比率越大,其效率值就越大。

6公司类型

由实证结果可知,公司类型与技术效率呈负相关,即合资公司的技术效率低于本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合资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在国内的业务规模,相对于本国公司其资产规模较小,还不能进行有效率的生产,或对我国市场不甚熟悉而产生资源分配的无效率有关。 7总资产规模

本文实证结果显示,总资产规模对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正向关系。

五、结论

由本文实证结果可知,就寿险公司经营效率而言,从所选样本期间来看,平均技术效率值为0664,就整体来说,我国寿险业的效率不高,与前沿效率还有不少差距,我国寿险业的整体经营效率并不理想,在研究期间的平均技术效率值还呈现逐年小幅下降的趋势,可见,我国寿险业经营效率情况不容乐观,亟待寻求提升其经营效率的方法。

关于寿险公司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程度对其经营效率的影响方面,本文的分析中,其回归结果支持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实证结果显示,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占比越高的寿险公司,其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就越高:且与越多银行网点签订合作协议的寿险公司,其规模效率越高:另外,寿险公司参与银行保险业务时间长短,对其规模效率、技术效率以及整体经营效率都有正向关系。综述所述,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寿险公司涉入银行保险业务程度越高,对其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因此,就现阶段而言,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确实对我国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是有提升的作用的。此外,回归结果还显示,我国寿险公司是否是金融控股子公司,在研究期间内对其经营效率没有明显影响,究其原因,金融控股子公司的经营效率可能在短期内尚未体现出来。进行金融混业经营或者成立金融控股集团,能否提高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甘小丰中国保险业效率结果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7)

[2]吴诣民,李村璞,何静基于DEA方法的中国保险公司效率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5)

[3]徐婧姝,余h我国中外资寿险公司经营效率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6):51-56

[4]褚保金,黄惠春,朱新良 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分析:基于Cone Ratio模型的实证[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5):82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