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金融论文范例

外资金融论文

外资金融论文范文1

(一)融资约束缓解优势

首先,内部资本市场具有资金利用的协同效应。企业集团存在多个成员企业,各个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并不一致,各个企业产品销售周期以及资金收入时点存在较大差异,由此造成各个成员企业在不同时间段面临的融资约束并不相同。相比于外部金融市场,企业集团内部信息相对畅通,集团母公司能够清楚的掌握各个成员企业的资金状况,从而能够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将资金状况良好的成员企业的资金转移到资金匮乏的成员企业之中,产生协同效应。其次,相比非集团成员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具有融资的规模效应。一是企业集团通常是个十分庞大的体系,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制定方面,会给予资产规模大,偿债能力强,社会声誉更高的企业集团一定的优惠,从而降低了企业集团成员融资的成本。Stein(1997)指出,在外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贷款给多元化企业比贷款给一组独立的企业更有利。二是成员企业相互担保能够提升外部信贷支持概率,同时获得更大额度贷款。相比与非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担保,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担保更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接受,从而也更容易获得外部金融市场融资。

(二)资金优化配置优势

首先是控制权优势。在企业集团中,母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子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可以将资本集中配置,能够对各子公司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进行对比,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将有限的资金配置到利润回报率最高项目上,在这个过程中,低效率子公司的项目会被消减,高效率子公司的投资规模将增加。其次是信息优势。内部资本市场信息充分,母公司能将收益更好的项目区别出来。只要企业集团的CEO的目标与企业集团利益最大的目标一致,企业集团CEO总是会利用自己的控制权与信息优势,尽可能准确的进行投资项目的“优胜者选拔”,以提升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增加集团的获利能力。

(三)监督优势

首先,内部资本市场的出资者拥有剩余控制权,这使得其能直接与投资项目联系在一起,项目产生的收益大,其获得的剩余控制权也大,监督项目的激励也大。而外部投资者则没有剩余控制权,监督项目的激励也小。其次,监督的效率与监督付出的努力是正相关的,监督努力越大,对投资项目的发展建议也越好,这能够提升项目的净现金流或提高最后的清算价值。对监督者来说,付出多大的努力决定于其监督的成本与收益,相比外部投资者,内部资本市场信息较为充分,因此监督的成本自然也更低,最终内部出资者在低成本的优势下回付出更多的监督努力,从而更有效的促进项目的投资。

二、金融发展对内部资本市场的替代

(一)金融发展对融资约束缓解优势的替代

金融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规模的扩展,包括金融机构数量、规模的增加,以及金融工具的增加;二是金融结构的调整,包括直接和间接融资比例调整,以及借贷主体结构调整等;三是金融效率的提升,包括将存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的提升以及资本优化配置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市场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张,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依旧存在许多不足:一是金融市场的结构不够完善,企业融资主要以银行借贷为主,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容易比例较低;二是金融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不足,银行存在较为严重的借贷偏向,一方面国有大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但是却能容易的获得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大量效率高、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得不到贷款,普遍面临融资约束。在外部资本市场无法获得足够信贷支持的情况下,企业集团则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来缓解融资约束。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融资能力不断加强,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也有所缓解,当外部金融市场能够有效的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时,内部资本市场在该方面的作用就会被弱化。

(二)金融发展对资金优化配置优势的替代

长期以来,我国资本配置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未完成,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完全的资金定价权,无法根据收益和风险来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在贷款利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银行自然偏向于将资金贷款给大型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虽然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但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背景,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并没有多大的风险,即使出现违约也会由国家来承担责任。这样的资金配置方式违反了市场以收益风险比来引导资金流向的原则,从而降低了资金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已放开了贷款利率,银行已经能够按照企业不同的资产状况、信用水平等来估计贷款的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价格。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必然会根据收益风险比来决定资金的流向,从而大大提升了我国资本的利用效率,而当外部金融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足够高时,内部资本市场在该方面的优势将弱化。

(三)金融发展对监督优势的替代

金融市场外部监督的局限性在于外部投资者无法获得剩余的控制权,没有监督的激励,同时由于外部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成本要高于内部出资者,因此,监督的成本也更高。但是随着外部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关法律制度的将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信息也将更加的透明,外部出资者的监督成本将会下降,且外部出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外部出资者所代表的利益是同企业的利益一致的。但内部出资者中,大股东的以及总部及子公司的管理者的利益却不一定同企业的利益相同,或者并不完全代表企业的利益,让并不完全代表企业利益的大股东与管理者来监督资本的利用,这本身就是个矛盾的存在。因此,外部金融市场监督制度与体系的完善,会弱化内部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

三、金融发展与内部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

从我国外部金融市场和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看,企业集团是我国广泛存在的经营形式,在我国金融市场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集团的发展对我国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以及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内部资本市场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大股东控制下,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上市公司资产转移等手段侵占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集团内部在资本的配置上也存在着“社会主义大锅饭”的行为,弱化了资本利用的效率。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深,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对外部金融市场的补充作用越来越弱,那么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应该何去何从呢?实际上,从发达国家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看,即使是美国这样金融市场十分完善的国家,其内部资本市场依旧十分活跃,可见内部资本市场并不会被金融市场完全替代,因为其特有的优势,内部资本市场有存在的必然性。对我国来说,在金融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也要促进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使得外部金融市场与内部资本市场能够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明确外部金融市场与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位

外部金融市场应注重引导资本流向收益风险比更高的产业或是投资项目,同时,出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外部金融市场还必须起到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弱势产业以及维护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发展的责任。同时,借助于对企业内部微观信息的掌握,以及信息获取成本相对较小,内部资本市场应注重将从外部金融市场获得的资本以及企业集团经营的资本回报进行更加优化的配置。

(二)外部金融市场与内部资本市场的信息对接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外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会有所减少,但信息的获取依旧需要付出成本,而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的信息获取,付出的成本则相对较少,对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情况估计也更加准确。因此,内部资本市场的相互担保能够向银行传递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减少贷款的不确定性。但由于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之间是个利益的联合体,有可能出现相互的“偏袒”的担保,从而向外部金融市场提供扭曲的信号。这就要求企业集团能够改善并完善对外部金融市场的信息传递功能,如母公司帮助成员企业建立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来防止管理者的寻租行为导致的子公司之间的相互“偏袒”担保。

(三)充分发挥内外市场的监督优势

外资金融论文范文2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山区、中西部地区。2007年,国开行共参与组建甘肃、四川、青海、湖北、吉林等五省6家村镇银行。2007年12月13日,国内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8年9月12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更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灾区成立的首家支持“三农”、支持灾后重建的金融机构。2008年12月9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开业。2009年2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华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首家村镇银行。吉林省截至2009年11月末共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从目前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来看,当前村镇银行的建立处于“试水”阶段。从目前国外研究现状来看,类似于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现在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网路,并且朝着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澳大利亚的澳新银行在华的投资以及他们的村镇银行其目的在于不是一个纯盈利的机构,主要是给当地的居民带去金融知识方面的服务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因此,在发展村镇银行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2.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3.村镇银行的性质及类型

村镇银行的性质为: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性银行。主要类型有境外金融机构控股、境内金融机构控股、企业法人组建、自然人组建等类型。

3.1村镇银行的作用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解决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优质服务缺位等问题。

3.2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1)存款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是落后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闲散资金少,在吸收存款方面比较困难。其次,营业网点是金融竞争的最前沿,营业网点数量上的多少,提供的服务是否及时、方便、快捷和多样也是吸引客户的主要方面。村镇银行刚刚成立,面临网点少、成本高、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

(2)贷款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村镇银行面对的放贷需求较大。由于保险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户、村镇企业早已被传统商业银行排除在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无疑成为大批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贷款额度受其资本金限制,服务区域受限。这使得村镇银行不可能拥有大集团客户。大多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仅超过底线。

(3)竞争力方面的问题

因受到业务地域限制,村镇银行之间并不存在业务竞争,而主要表现为与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即主要竞争对手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等。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的优势已经拥有了庞大的金融网点和固定的客户群。而村镇银行还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与信誉,大多数客户还采取观望态度,,因此村镇银行在竞争力方面还处于劣势地位。

(4)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4.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2010年3月22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乡银监局批准,河南新乡新兴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市场定位为: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百姓。目前其人员还未全部到位,业务还未开展。

5.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不明朗;(2)资金短缺;(3)人员素质问题;(4)盈利能力

5.2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缓慢;(2)新乡市地处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经济不发达。(3)专业人才大都流向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4)村镇银行服务对象是农户及中小企业,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

6.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1)争取政府正当扶持,减少政府不当干预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可以在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营业税、所得税、分红、进入“门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帮助村镇银行进行融资,解决村镇银行创立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在法律上和行政上对村镇银行进行规范和管理。但是,政府不当干预也是金融机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在具体操作上,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以使其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不能够单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2)严格进行市场化操作,建立合理的银行制度

首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和企业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出现信用危机。其次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理顺村镇银行内部的各种责、权、利的关系。再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将经营情况进行公开,方便存款人查阅。应建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最后,建立危机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其扩大。

(3)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展开错位竞争

村镇银行主要面对的是农户和中小企业,在资金运用上,主要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即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该地区,在开展信用审查时除了审查财务数据外,更关注借款人的个人情况对还款能力的影响。村镇银行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受资金、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展开错位竞争,才能够与大型银行抗衡,吸引更多的客户。

(4)完善金融监管,强化风险防范

针对农村金融风险较大和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首先是外部监管,即要强化公众的社会监管,鼓励存款人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其次是专职监管,规范村镇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所有的信息披露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完整、及时;最后是内部监管,要充分发挥银行协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

7.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一)绪论;

(二)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三)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四)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六)研究的结论

8.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案例,对当前我国构建科学有效和谐的村镇银行体系给予系统地研究。本课题首先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给予全面系统地分析。接着,针对作为特殊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给予剖析。再者,对作为农村经济金融流通形式的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和地位作用给予分析。最后,根据现代全球经验发展趋势和河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新乡村镇银行、河南村镇银行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对策。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9.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研究视角,一点带面的对河南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与研究。论文主要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给予分析,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典范,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特征、作用给予详细分析。同时,在科学辨证分析其经营管理中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策略以及存在的困境给予分析。最后,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寻求未来发展的良好对策。本研究课题以河南新乡村镇银作为研究案例对我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给予研究,在河南银行业发展中是一种创新研究。

10.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创新之处

本文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研究的视角较新,本文主要是区域性的实证研究,从新乡市的角度来研究农发行对新农村建设支持问题,而国内外文献中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区域性研究较少,大多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宏观分析和研究。研究的观点较新,从多角度构建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难点有:(1)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之处;(2)如何构建整体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11.预期目标

本论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有:(1)农发行新乡市分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信贷投入的意见;(2)研究的理论成果既要符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客观规律,又能为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的理论、实证与政策支持;(3)论文研究水平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高要求。

12.可行性论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改革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业务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单一支持粮棉油收储向多方位、宽领域支农的转变,初步实现了向现代银行体制的转变,农发行新乡市分行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和“三农”工作的政策方针,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支持粮棉油收购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乡市新农村的建设。新乡市农发行作为当地的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将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作为‘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一体规划、一并推进,新乡市农发行按照总行有关信贷管理办法,结合新乡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新乡市农发行信贷支持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县域城镇建设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新乡市的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本人在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工作多年,对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的业务情况比较了解,本人已经收集了大量与论文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这对于论文的写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3.研究结论

外资金融论文范文3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数学模型

合理引导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推进科技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也是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保障。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属于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目前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下一步促进该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度研究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具有典型现实意义。

1基本理论研究

1.1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金融范畴,一般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通常来说,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来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推动,而科技产业往往是高风险产业,融资需求比较大,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表现为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科技金融的本质在于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以实现社会发展,同时必须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识别并且控制住科技创新带来的风险,更多科技创新带来的需求活力需要构建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生态氛围。所以,科技金融的发展同科技创新的发展拥有紧密的关系。近些年也开始针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不过大部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政策措施方面,是以宏观视角来分析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当然也有部分研究重点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各个省的面板数据来构建时空模型,并通过模型来对科技金融投入与科技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比如张玉喜等人就通过研究2004年~201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建立了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短期内科技金融的投入与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长期的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则不是很明显。汪发元等人的研究同样结合相似方法针对长江经济带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了科技创新、金融投入在区域出口贸易技术水平方面的共同作用。

1.2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机理研究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属于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和联系会产生协同放大效应,用物理学上的概念来说即耦合,结合上文的分析,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动态耦合关系,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社会活动,这项活动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而满足科学发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系列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金融在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以及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寻求金融与科技的双向互动,进而满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各项金融需求,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都有不一样的不确定性,资金的投入会存在比较高的分线,投资回报率不确定,尤其是在科技开发研究的初期,资金投入非常大,但看不到投资回报,很难吸引到社会资本,但是在科技创新初期的外部正效应很强,因此各国通常会采取政策性的金融介入来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尽管政策性金融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却需要进行资金投入效率的评价,保证其可持续性,也就是持续性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在科技创新活动持续中,投资回报率就会逐步明朗,会带来更加有效率的投资机会,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就可以通过投资科技创新来获取高额回报,进而扩大资本,这是一种正向效应,会吸引到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投资当中,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财富聚集效应,为金融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所以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之间在技术输入、风险管控、信息沟通、资金流动等互动和交换当中是紧密耦合在一起的,形成的也是一个区域性的创新系统,其耦合关系是动态的双向反馈来实现螺旋上升,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价值在于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发展,有利于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如何在“一带一路”以及示范区建设契机下谱写新的篇章,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有效融合非常关键。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金融的支持,当然也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世界上历次产业革命与科技创新由紧密关系,并且均成于科技金融,实践已经证明,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是社会变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

2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融合发展

2.1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状况

十年来,合芜蚌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综合实力取得明显进步,在2008年示范区生产总值仅仅只有2900.9亿,到了2018年,已经增加到12816.1亿元,年均增长率12.1%,在全省GDP中占比提升到42.7%。示范区研发经费从50亿提升到350亿,研究机构增加至2500多个,院士工作站100个左右,研发人员13万人,全省6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在示范区,总数有3080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5.2件。作为首批国家促进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有效融合的创新示范区,合芜蚌在十来年的建设当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就,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引导,银行信贷为主体,创业投资、资本市场融资为支撑,以融资担保、科技保险、征信管理、产权交易等为手段的科技金融体系,构建了产业投资、双创孵化的政府双引导基金模式,构建了一个金融基金生态圈。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融合政策上看,重点也是采取的政策引领社会资本支撑的模式,与国内外的其他模式相比在细节上也存在明显不同,比如说与美国相比,美国采取的方式是类似中介的方式,科技金融以中小商业银行为助力,在成熟的科技金融体系下支持科技创新。日本作为东亚圈子当中的一员,其科技金融体系与国内的情况比较相似,主要倾向于政策主导,在主要的银行制度之下,围绕政策性的金融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德国主要是突出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在需求的引导下,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然后再有政府出台政策来引导研究成果的转化。从国内来看。比如说上海,近些年出台了很多激励和促进金融资源与科技企业有效融合的政策性文件,为科技企业打造一个可以便捷融资的政策环境,比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等。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上海也建立一套信息服务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了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同时也在积极引进外资,并同外资合作建立合作银行机构用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其融资模式创新了美国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即债权+股权的双重融资模式,进一步还打造出科技金融α模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2.2实证研究

结合耦合协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要素相互渗透促使融合系统,从无序进化为有序,其中协同要素之间的融合度可以使用耦合度来进行表述,因此本文采取文献综合法,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融合度指标评价模型。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方法,取得指标权重,并就此确定相关指标与权重,具体包括一级指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二级指标则包括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产业化能力、技术扩散能力(为科技创新能力下属指标);政策性科技金融、信贷科技金融、科技资本市场、风险资本市场(均属于科技金融下属指标)。三级指标方面,在研发能力方面包括人员发明专利授权书,国外文献库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成果转化能力方面包括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在主营业务的收入比重;产业化能力方面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技术扩散方面主要是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金融方面主要的三级指标为财政拨款在总财政支出的比重,银行信贷金额,科技型上是公司总市值,科技型上是公司数量,风险投资资本总额,风险投资机构数量。由此结合相关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融合度方面政策性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总体水平是逐步提升的,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主要在2008到2012年之间,因为2008年要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科技金融方面呈现出扩张态势,财政投入加大但与科技创新互动规律脱节,导致出现融合程度的波动,2013年以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得到高度重视,并且国家也在寻求构建创新型国家,因此科技创新体系得到完善,政策性金融开始发力有序地支持了科技创新,但总体指数并不是很高,大约在06~0.7之间。信贷科技金融方面,长期以来都是失序状态,在近些年才开始逐步变得有序,主要是因为市场化的科研成果筛选和检定的难度大,成本高,影响银行信贷的投资回报率,所以银行信贷业务通常都抱有谨慎态度,近些年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科技信贷体系逐步完善,融合程度逐步提升。科技资本市场投资方面总体呈上升趋势,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在2013年左右达到一个高峰,后续增长逐步放缓,因为此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对投资持谨慎态度,但同样也因为政策性的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愿望都比较强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当然反过来科技创新也为科技金融拓展了市场空间,是双赢的局面,而要营造出双赢的局面就必须要促进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并是二者融合后的系统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良性互动,共同致力于经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力亚提•加帕尔.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发展研究与思考[J].科技展望,2016,26(24):251-251.

[2]赵思雨,韩兆洲.行业跨越与融合: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J].广东经济,2017,(15):48-54.

[3]束兰根.科技金融融合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新金融,2015,(6):22-26.

外资金融论文范文4

一、金融保险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调研不细,学生分配岗位不明

从保险技术角度讲,由于多数院校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在毕业生面对所有的财产险公司和所有的寿险公司情况下,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我国保险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下列特点:其一是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其二是人员素质总体偏低,其三是人员结构亟待优化。随着外资金融保险机构的进入和民族保险机构的境外拓展,保险市场急需大量金融保险专业技能型专门人才。市场需求强烈的四类人才包括:保险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保险销售骨干和评估人。保险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既要懂得理论又要了解具体的实务,作为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刚参加工作不可能就能得到这个职位。如果想从事其它三类人员的工作,具体的岗位是什么,需要承担哪些工作?具体来说,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都要涉及展业、承保、核保、查勘定损、核赔、风险管理咨询、职业培训、客户服务、保全服务等相关业务岗位,那么这些岗位的具体职责是什么,了解不细,致使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教师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不明朗,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具体,学生在离校时,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就比较模糊。

(二)培养目标、学生考核缺乏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既懂专业理论又能具体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具体到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实务经营能力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培养,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的高职院校没有把培养目标具体到金融保险专业上来,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如何培养认识不到位,对金融保险专业缺乏细致的专业培养规划,专业课难以与保险行业要求的从业人员的从业能力相对应,学生考核只注重保险行业的一般知识,忽视保险行业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保险行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

(三)专业教师团队人数不够,努力方向不明确

金融保险专业,有它自身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来完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团队。金融保险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这个专业的标志,这些课程应该由研究这一问题的专业教师来承担。但现实问题是:有专业,有学科,缺少专业或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教师团队,缺乏统一的理念、统一的口径、统一的专业方向,没有针对如何提升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学水平而同心协力。有的院校原来有从事这一学科的专业教师,但迫于这一学科的学时太少,不得不同时担任其它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上受到了影响;有的院校缺少这一学科的教师,引进教师迫于提升学历、职称的压力,无暇顾及这一学科的具体应用以及这一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方向显现出盲目性。

(四)学生实习欠缺,不能客观了解保险业的业务实际

金融保险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要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一定比例。目前,有的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学生实习作为教学的必备环节,即使安排了学生实习的时间,也没有精心地去组织,放任自流,由学生自己支配实习的内容,因而主动到保险行业实习的学生大约只能占金融保险专业全部毕业生的四分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只顾及如何完成自己计划好的教学内容,没有把讲授的知识与保险的从业情景结合起来。学生在校三年,没有与保险从业人员接触的机会,没有保险爱心与责任场景的再现,再加上媒体对保险纠纷的报道,致使学生不全面地认为:保险从业人员都是那样为被保险人服务的!那么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站到保险圈外人一边,不会选择保险行业来就业。因此,在现在这个保险圈外人对保险评价不高的大环境下,不注重实习,也就等于学生在选择保险行业就业的渠道上设了一堵墙,自然达不到高职院校拓展就业渠道的目的。

二、提升金融保险专业就业对口率的建议

为了把金融保险专业办成学生和家长满意,以及用人单位认可的专业,以提升就业对口率,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1.教师团队成员培养。金融保险专业既需要专业带头人又需要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必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科带头人应对本专业主干课程有深入研究,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经历要丰富,教育改革与质量意识要强,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有较全面地把握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普通高校,有高学历与高职称,但没有在第一线工作的实践经历,势必会影响到专业教学。因此,院校应与保险公司搞好协作,选派教师到保险公司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认知保险行业,应从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教师开始。

2.教师团队成员专业思想的统一。金融保险专业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精神,将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岗位挂钩。教师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从学生就业去向上明确保险业每个岗位的职责所在以及对从事这些岗位人员的要求,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专业课对相关岗位的价值及作用,因材施教,以团队的协助精神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二)主干课程的设置

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不多的情况下,应该抓基本,从上述最关键的岗位上进行突破,设置好专业课程。具体来说,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的岗位就是一个最关键的岗位之一,因为展业是保险业发展的瓶颈,保险市场需求强烈的人才中就包括保险销售人才。如何培养销售人才?因具体的业务不同,销售人员所具备的知识也不同,就销售财产保险而言,因财产保险业务相对比较集中但风险因素比较复杂,所以从主干课程的设置来讲,应把《企业风险管理》与《财产保险》这两门课对应起来;就销售人寿保险而言,因人身保险业务相对比较分散但风险比较有规律,所以从课程的设置来说,应把《保险营销》与《人身保险》这两门课联系在一起。有的院校设置了《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而没有设置《企业风险管理》,这说明课程的设置只注意了保险的金融属性和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而忽视了保险的服务属性———为客户的风险管理服务,致使学生在保险展业能力的培养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财产保险》《保险营销》与《人身保险》这四门课,不仅体现了保险专业的特色,适应保险销售岗位,而且对于保险公司的其它岗位的知识能力迁移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上述四门课的开设将直接影响着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后续发展。#p#分页标题#e#

(三)把专业思想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通过顶岗实习,深入了解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变成一个保险圈内人,将会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产生老师是保险圈内人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再将保险人员的从业能力分解成知识、技能、素质,并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开发设计各门课程。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特点来授课,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究式、情景模拟式等富有启迪、创新作用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提出的对保险行业评价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分析,让学生对保险从业人员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让学生得到与金融保险专业对应的某一目标岗位应具备的从业能力,既显示了金融保险专业的特色,又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何愁学生和家长对金融保险专业不满意,用人单位不认可呢?

(四)精心组织学生实习

高职院校应以“协议合作、互惠互利”为原则,利用保险公司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根据学生可能的分配去向,与各地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这不仅能让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结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来选择保险行业就业的一种策略,真正体现了双向选择。保险行业到底是好还是坏,为什么保险圈内人评价保险行业好,只有让学生亲临其境,与保险圈内人交流,融入保险公司的氛围,让他们耳闻目染,学生才会理解保险从业人员为什么对保险行业评价好,对自己的工作心气足,从而坚定自己的专业思想;同时学生在实习当中,还能结合保险公司的业务实践和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完成毕业论文。保险公司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经考核确定学生的工作岗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挑选自己中意的学生作为后备人才来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实习环节,与保险公司签订学生实习协议,按生源规划实习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实习。这不仅能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也体现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向选择,提高就业的对口率,实现高职院校扩大就业的目的。

外资金融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产学研;解释结构模型;影响因素;网络建构路径

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世界中,科技是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指标。我国致力于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其中多元化产学研是加速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顾名思义,多元化产学研是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通过合作和创新方式重组各方资源,从而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效果[1]。其本质是双方秉持诚信原则,在合同、法律及第三方机制的监督约束下,整合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能助力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换,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自2004年以来,镇江市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力度。在各界力量支持下,多元化产学研的互动合作已成为镇江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体现。然而,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镇江市产学研也遭遇了困境,倘若不能解决产学研网络建构中的链接障碍,将会遏制其高效协同发展。

1ISM模型的构建

1.1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的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专家咨询和文献调查科学选取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的影响因素,并归纳为五大类别,分别是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经费投入、政策法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外部环境与机制。同时,本文将五大类别细分成8个主要影响因素。

1.2结构分析模型的构建

本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原理,“1”表示影响因素间存在联系,“0”表示影响因素间没有存在联系,从而得到影响因素关系矩阵图。根据表2可计算出可达矩阵,并选择原因优先方式来区分深层影响因素和根本影响因素,从而分解出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图。

1.3镇江多元化产学研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分析

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层级,根据层级结构关系并结合镇江市产学研实际发展情况,可得到以下结论。

(1)第一层级。利益出发点和文化价值取向差异性(X1)、双方信任程度和信息沟通渠道(X2)以及利益共享、风险分摊的诚信合作机制(X7)位于第一层级,且这三个因素相互间影响程度高,互动紧密,这表明它们直接且共同影响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互动发展。其原因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是利益出发点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性使得镇江产学研主体链接存在障碍。镇江市的中小企业倾向于投资“短、平、快”的项目,这是由企业逐利性和利润最大化本质决定的,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更关注实验成果、论文和专利等科研硬性指标。双方对科研成果能否快速市场化和利润化存在定位偏差,这导致其合作连接不紧密。二是缺乏信任和信息沟通直接影响产学研进展。由于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自身的定位和认识不同,双方都存有抵触和警戒心理,主体差异化使得合作双方难以成功建立信任桥梁,进而引发信任危机和沟通危机。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通等因素也都制约了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互动合作的进程[2]。三是利益共享,风险分摊的诚信合作机制高度不健全对产学研合作造成阻碍[3]。产学研合作强调信任和分担,但主体性质的差异性使得合作主体难以相互信任,进而出现主体间利益分配不均,风险承担责任不明确的问题,这遏制了科研人员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也会造成产学研项目无法深入落实,投入的资源严重浪费、合作成果难以有效转化的恶劣后果。

(2)第二层级。第二层级仅有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法规(X5)这一个因素,该因素的影响程度较第一层级更高,因为镇江现有的政策法规存在涉及范围有限,主体职权不明确的问题,其难以有效厘清镇江产学研主体互动合作的界限。且镇江市人大关于产学研的立法工作严重滞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

(3)第三层级。第三层级包括企业规模、科研技术人才储备(X3)和监督机制(X8)两个因素,该层级因素受后一层级因素制约,也对前一层级因素造成影响。事实表明中小企业规模小,科研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因此难以承担技术创新性高,投资风险大的项目,这也导致其对产学研项目的选择趋于保守。同时,缺乏监督机制干预,监督机制存在错位现象也使得镇江产学研主体间信任摩擦增大,无法实现对违约者的严厉制裁,从而导致其难以破除企业和高校“不敢合作”的困局。

(4)第四层级。经费投入数额及结构(X4)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X5)位于层次结构模型最底层,且这二者并无前因因素,这表明这两个因素在模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结合与上层级因素的联系和产学研实际情况,可得经费的投入数额及结构是影响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的根本因素。事实表明,镇江市产学研经费存在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障碍。据镇江市统计年鉴可知,镇江市2018年财政科技拨款165,91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达904,562万元,其中政府资金295,88万元,企业资金871,680万元,国外资金1,589万元,其他资金1,706万元[4]。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镇江市投入的科技经费与其科研发展需要差距悬殊,这意味着产学研经费投入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且企业资金投入是创新费用的主要来源,这表明产学研经费结构不合理、渠道单一,政府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当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企业的桥梁也对产学研发展造成重要影响。截至2015年,镇江新区仅有科技服务机构约230家,且其存在严重的服务水平低、整体素质不足,人才缺乏、行业不规范、形式单一等问题[5]。因此只有形成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才能使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自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2镇江多元化产学研网络的重构

2.1尊重差异,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

第一,基于产学研互动主体自身定位的偏差,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多方主体应秉持“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维护共同利益,求同存异,彼此尊重,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状态。第二,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平台畅通各方信息渠道,搭建“科研成果—市场产品”的转化桥梁,提供信息咨询、市场需求、机构管理等服务,从而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分歧。第三,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将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实验型人才与企业的实操型人才相对接,这既能缓解科研人员“不懂市场”的尴尬,也有助于突破企业缺乏科研技术人才的困局[6]。

2.2加大投入,促使经费结构合理化、有效化

第一,镇江市政府应切实加大产学研项目的专项经费投入,通过建立专项奖励基金来促进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加大对企业产学研项目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以此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第二,构建风险可控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增加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科技贷款金额[7]。通过定期组织产学研项目专项投资活动,并邀请国内外各大科技金融投资机构参加,以此来拓宽资金渠道。这些多元主体的融资行为能增加产学研可用经费,助力镇江产学研高效深入发展。第三,优化经费使用结构,引导资金流向具有“高技术性、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学研项目。这能让“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不至于沦落到“坐冷板凳”的困窘境地,并错失行业转型升级的良机。

2.3政府宣传,完善相应政策和法规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快速化、广泛化。以政府为风向标,让更多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敢于踏出第一步,逐渐加入产学研的合作圈中[8]。同时,镇江市政府和人大应针对产学研出现的权责不清、利益分配不均、违约处罚不明、知识产权不清等实际问题,出台相应的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法规。通过建立明确的政策制度体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助力形成权责分明、组织清晰的产学研合作良好氛围。

2.4提升能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使产学研合作主体实现良好互动,因此发挥机构的“联结粘合”作用,帮助机构脱离“表面化”转向“规范化”是促进镇江产学研高效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激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活力,引领其“抓住市场痛点、把握合作需求”,并通过信息交流、交易洽谈等方式实现中介润滑作用。其次,促进科技中介人才梯队化建设,通过人才职业培训、末尾竞争淘汰机制来提升中介人才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9]。最后,建立行业规范制度,依托行业准则来规范机构行为,肃清行业不良风气,使得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2.5监督保障,健全诚信合作机制

外资金融论文范文6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整合持续加速的背景下,随着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当下长期低油价的大环境下,能否培育一批可以同时开展国内和海外业务,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一流公司同台竞技的国际化人才,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旨在分析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依据国际工程特点,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培养出一批适合国有企业特征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石油;工程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油气产量的逐年递减,各大油公司都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也都将目光瞄向国际市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生存的选择。然而,这部分企业往往存在有项目,没人才的问题。所以,挖掘、选拔、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开拓型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和经济效益。

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特点

(一)国际工程的特点

国际工程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阶段或全过程的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并且按照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管理的工程。国际工程项目比国内项目制约因素更多,工艺流程复杂,撬装化程度强,工程建设周期长,受不可预见的因素增多,尤其是材料的运输清关和资源国法律,受当地政府的管理和干预。主要特点体现在:1.国际工程是一个跨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2.国际工程是跨文化的国际经济活动。3.国际工程要求非常严格的合同管理。4.国际工程市场风险与利润并行。5.国际工程市场基本由发达国家垄断。6.国际工程市场总体上是一个持续稳定不断发展的市场。7.东道国对用工制度的限制越来越严格。

(二)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国际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化环境,除了项目本身具有的一次性、独特性和唯一性之外,国际工程管理又是一门跨多个专业和多个学科的新学科,这些特性的综合要求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综合能力要求国际工程项目远离本土,施工可变因素多,往往具有语言障碍、文化风俗差异、技术标准差异、安全环保限制、资金紧张、材料短缺、劳务限制等国内难以想象的困难。工程中涉及到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业务,这些都对项目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敢于开拓市场应对市场风险并善于转化风险为收益;熟悉国际工程成本构成,善于策略编标报价中标获取项目;熟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能够运用FIDIC合同条件进行合同管理获取经营效益;有坚实的工程技术,会应用国际技术规范处理工程实施中难题;对市场及费用敏感,实施条件变化对经营收支影响能做到心中有数;善于沟通与谈判,能促使合同各方合作并维护本公司利益等能力素质。总之,对于企业来说,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是基于爱岗敬业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创新型,能按国际标准创精品工程的高级管理人才。2.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工程基本知识和国际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两个类别。(1)工程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工程技术理论基础。一般指在一个专业领域具有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这个领域可以是土建,也可以是机械、石油(油气储运)、化工、水利、电力、通讯等。②管理学基础。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工程估价以及有关法律知识等。③经济学基础。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工程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保险以及公司理财等。(2)国际工程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基础理论部分,即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法律、国际工程管理模式等基本理论知识。②项目管理理论部分,即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HSSE(健康、安保、安全、环境)管理、项目合同管理、设计管理、施工管理、开试车管理等。③专业技能部分,即国际工程专业英语听力、国际工程实用英语口语、国际工程专业英语阅读、国际工程信函写作等。

二、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

经过对所在企业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一般有:1.招聘知名高校“(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优秀毕业生;2.利用内外部师资资源进行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系统和专题培训;3.借助国外或中外“联合体”承包项目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4.利用现有国际工程项目,内部师资采取“技术服务+现场培训”的方式解决海外项目管理人员不易集中培训的问题;5.积极引进第三国和当地优秀的人才。

(一)引进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

该方向的毕业生在学校已经完成了技术和管理相关基础知识以及专业课程学习,并且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是企业补充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来源。该专业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便可上项目实习锻炼,辅以现场实践指导,会很快适应各专业管理岗位的需求,特别是对合同管理、索赔管理等商务方面有很大的补充效益。

(二)针对大项目组织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

国际大项目需求的人力资源往往很庞大,企业通常的做法都是集中优势力量组建项目经理部执行项目任务。此时,对拟派往项目经理部的人员进行6个月左右的专项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能够收到良好效果。培训内容通常包括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相关课程,还应注意外语强化训练和有关应用软件学习。这类学员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要经过选拔,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的“产出/投入”比是非常高的。

(三)举办短期专项培训班

此类培训班主要是针对部分人员的特需需求进行的专项培训,这部分人员可以按照专业进行划分,比如合同管理、投标报价、风险管理、索赔管理、FIDIC合同条件等。培训班的特点就是时间短针对性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通过实践证明,聘请业内专家以咨询研讨的方式进行座谈式培训效果最佳,能够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

(四)在中外“联营体”项目中培养人才

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和资源国公司或是国外公司组成联营体承揽项目是经常性做法,能够达到取长补短,获得双赢的效果。在以“联营体”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也是向国外公司学习提升的良好机会。企业可以在自身能力偏弱的方面选拔优秀人才参加联营体的工作,进入核心部门担当一定的职务,这样可以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决策,达到在工作中培养人的目的,切忌只是在联营体中充当劳务分包的角色。实践证明,在联营体中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学习先进,赶超国际领先的有效途径。

(五)在工程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

在实战中学习提升本身就是人才培养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每个人在现场都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因而不应该只要求他们只做好本职工作,更应要求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写成论文或报告,他们在撰写论文或报告的过程中必然要去学习有关理论、整理有关数据,才能总结出带有指导性的经验。一个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陆续出版一批论文或报告,供大家交流学习,在竣工后则应编印论文集或工程总结(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

(六)利用国外资源开展“工作式”人才培养

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赴国际知名工程公司开展为期1-2年的工作式培训是国际化人才成长较为快速的通道。工作式培训可以在石油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去”初期大力推动企业国际化运营和管理体系的快速成熟。在工作式培训过程中,不仅学习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学习处理各类问题的新理念和工作作风,并且可以快速提升外语水平。随着企业的发展,工作式培训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可以从初期的专业技术培训逐步扩展到项目管理、HSE专项管理、费用控制等;培训方式从跟着干,逐步延伸到现场学习和老师上门送教的“走出去、请进来”有机结合的新模式。通过有效实施工作式培训,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国际化人才,实现国际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此外,应重视属地化管理和当地管理人才引进。一般国家都对本国承包商提供各种方便与支持,而对国外承包商设置一些障碍,这就要求承包商要属地化,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和政策法律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规避风险。这就警示企业要努力采用管理人才属地化策略,尽量利用当地管理人才,同时可以相互学习。既可以解决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不足的矛盾,也可以利用国外资源培养人才。

三、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1.战略层面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旨在推进国际化发展的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应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本”的理念,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要建立、完善人才培训制度,形成整套体系,为国际化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人才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充分解放思想,深入到人才市场中,挖掘、发现有能力的人才,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新活力,注入新生命、新血液。企业的领导者还应更加注重对职工和新人才的培训和使用,做到按能力分配岗位,这样才能为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结构,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优势。只有不断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投入,通过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培养方法、强化业务实践、打造特色文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2.战术层面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

在使用人才之后,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规划。人才的成长要经过“培训——使用——再培训——再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培训时做到因才施教、实事求是,分层次、分批次的培养。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特点,并能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训要做到制度化和多样化。制度化是指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在培训工作中,要有一套相应的培训制度来组织人才培训,这样才能做到有序、有效率的进行。对综合型人才的培训课按照这样的方案,一是岗位培训,针对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二是送出去培训。可让培训对象到对口的高校、大专院校或者是其他企业去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组织等优秀经验、好方法、好技术,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三是轮换培训。把要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划分,分层次、分批次的进行培训。

3.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成长机制。

一是要有评价机制。培训有无效果,人才培养是否见效,关键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企业员工的考核分成等级递进模式,由初级上升到中级再上升到高级。结合职工的自身情况和职业生涯,制定培训计划、考核目标,给予员工鼓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绩效再上新台阶。二是要有激励机制。要建立员工绩效与政治待遇、工资分配、职业生涯发展等挂钩的激励制度。在对员工考核时,根据员工不同的工作绩效给予不同的政治待遇。还可以根据员工在工作中努力与否,绩效好与否,在工资、酬劳分配时,可以相应地提高奖金,这样能够激励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三是要有共享平台。项目的管理水平是靠参建的每个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来体现的,优秀的项目管理思维、理念和经验是随着人才流动而传播的,企业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共享平台,在企业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不同项目之间促进人才交流,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经验座谈会,组织海外项目回派人员向国内人员传授海外工作经验。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只有在战略层面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才能在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执行好。同时,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理论和实践并重,有实战经验的需要补充系统理论知识,有理论知识的必须参与实战锻炼,这样才能打造出既懂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综合性优秀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大量的实践和案例反复表明,知识型、创新型的国际化人才往往是新理念的创建者、新技术的创造者、新市场的开拓者和新途径的引领者,也是企业抓住市场竞争主动权,占领新业务发展制高点的必备利器。企业只有抢先取得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和制胜权。

作者:王振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焦莹莹.企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基于胜任力的学习与培训[J].大众科技,2008,(01).

[2]孙玉芝.浅谈企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完善[J].山东劳动保障,2007,(08).

外资金融论文范文7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企业管理的重心慢慢从生产管理变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职能以及地位和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财务管理环境可以说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平台,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可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发展。本文阐述了财务环境的概念与内容,针对财务管理环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环境;问题

1财务管理环境相关理论阐述

1.1财务管理环境的概念

财务管理环境,即理财环境,是指企业对财务管理和财务活动具有影响作用的各种内外条件。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条件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环境构成。而企业财务活动肯定会被环境所影响,因为企业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一方面环境影响企业资金的获得,利润的分配,资金的各种配置,另一方面环境影响企业的成本高低、利润的多少、需求量的大小。只有企业认识和研究了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才能获得财务管理的成功。

1.2财务管理的环境的分类

(1)财务管理一般环境。公司经营结构以外的其他影响财务主体机制运行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其中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是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第一,法律环境。企业发生各项经济关系时应该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便是法律环境。国家管理企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三种。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加深,然而经济手段,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法律手段,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规则和经济关系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关的法律规范主要有金融法律法规,税收法规和商业法律,这些是影响金融机构财务机构运作的重要制约因素。第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企业在金融活动中所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主要包括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金融市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经理和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等。第三,政治环境。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可以对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企业的中长期财务规划和财务安排。政治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稳定、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的稳定性、政府机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第四,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人们在价值观,行为标准,教育水平,习俗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财政传统等方面形成的特定社会环境。第五,市场环境。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不同类型的市场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的财务管理。第六,科技环境。科技成果将使企业更好地发展财务管理,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甚至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第七,道德环境。道德环境是指社会逐渐形成或自觉遵守的概念,伦理,信仰等。(2)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是指直接影响财务实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可以将公司治理结构或公司治理合同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以经营者和所有者作为财务主体进行分析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第一,债权人。债权人是公司资金的重要提供者,其利息需求决定了筹资水平和资金使用成本。债权人也是公司投资决策,资金决定和利润分配的直接影响因素。通过与企业签订保护性合同,对企业主和业主的财务决策施加影响,使企业保持较强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当公司破产时,债权人甚至可以对业务进行财务控制。第二,供应商和顾客。供应商是原材料、机器和设备以及其他生产材料的提供者。顾客是吸收企业产出的主体,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是企业生产和获得重大经济利益的来源。成本、利润、应收账款、存货等因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不同而存在重大差异,因此供应商和客户是企业成本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财务管理和利润管理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第三,政府。政府对企业财务机制运作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的管理制度,政策规定直接界定企业的财务活动范围;二是政府作为税收收入者的使用税收手段直接涉及企业利润分配,获得税收收入。一般认为,政府作为征税者,与供应商,投资者和顾客一样,主要负责企业的管理,以充分征收企业应缴税款,以满足政府自身的利益收税员。换句话说,政府作为征税者也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也是企业具体金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税收环境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个因素上。第四,职工。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公司治理结构或公司治理契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经营者和所有者来说,他们与员工之间在利益分配和经济权益分配方面的博弈一直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一直是财务管理的问题。另外,员工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财务决策中必须认真考虑环境因素。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

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现状分析

企业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当中,同时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存在内部管理结构的不完善、缺乏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设备落后、融资困难、诚信度不高等,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和利用企业的内外部因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财务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财务管理的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职能尚未得到有效实施。在融资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难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在会计记录方面,管理层比较混乱,企业决策者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营者决策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问题

3.1财务制度较落后

改革开放到现在,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网络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网络审计也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使财务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因为我国的财务管理相关机制还需要完善,所以从有些方面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财务管理的发展。

3.2财务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被完善,我国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收入支出管理模式和会计管理体制,高素质的财务管理综合性人才缺乏依然是一件棘手的事。如果会计人员素质不过关势必会影响会计风气,甚至有可能会发生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3.3财务管理监管力度过小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员工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方式来鼓励和刺激其积极性,如通过发放奖金、提供各种补贴等方式激励员工,以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新会计制度实施至今,财务管理监管力度过小,给众多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4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已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和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中小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融资担保困难。

4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1财务制度过于老化

老式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能第一时间并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而且老式财务管理在预算控制方面并不完善,很容易加大企业资金运营风险,让企业陷入困境。

4.2会计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对于新鲜出炉的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一部分会计人员并未及时掌握,所以导致财务管理人员观念滞后,从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

4.3融资体系不够完善

部分企业债务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高,企业信用等级较低,信用较差。

5财务管理环境的改进措施

5.1改进财务管理方式

企业应该引进财务管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网上付款、网上做账、网上监督的专业财务管理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建立实行家庭式财务办公、远程控制、实时财务动态监督等为一体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能有序进行。只要财务管理环境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为财务管理注入新鲜血液,那么企业的管理必将上升一个层次,企业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5.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可以看作是对财务环境主观因素的直接影响,因为财会人员来实施具体的财务工作主,财务人员直接影响公司财务管理。所以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程度决定了企业财务相关工作的效率。而如今新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拥有并能熟悉运用其专业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有管理能力并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管理者应该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从财会人员角度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有上进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5.3营造健康的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要创造健康的财务管理环境,加强对财务资金的安全控制和管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保证企业内部的机构完整,建立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安全。我国企业目前面临更多来自外部的竞争,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很大风险。如果要妥善防范企业管理的风险,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吸收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创新管理方法。

6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企业财务环境中存在财务制度较为落后、会计人员素质不过关、财务管理监管力度过小等问题,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明白创新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重要性。企业只有完善了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时俱进,重视提升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才能提升竞争力,使企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兰俊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问题及创新路径[J].财会之窗,2013(18).

[2]蒋绍莉.基于现代管理环境下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之路[J].财务管理,2016(4).

[3]史晓燕.浅谈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发展趋势[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

[4]李润田.企业财务管理环境问题及创新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6(16).

[5]沈鏖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扬州税务报,2014(14).

作者:魏佳妮 宋云雁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第二篇: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措施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物业公司需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在发展进程中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公司内部各种资源的集中管理、控制、优化和配置等。在企业改革创新过程中,如何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控制已成为当前企业良性运行和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相关问题;解决措施

1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1多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匮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开始愈加重视其本身的企业形象,大多数企业满目追求业绩的增长,使企业长期处于高负债经营危机,除了存在普遍性风险,还可能忽视对经营风险的控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风险,例如财务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和安全风险等。绝大多数企业沿着产业链进行并购扩张,并不是单纯规模上的扩展,经常忽略企业资源整合和管理水平方面的风险控制;对于企业相关项目与相关业务的投资,企业为填补因业务规模扩大带来的资金流动缺口,未经充分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论证,轻易涉足房地产行业、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等高风险投资,其结果就是企业“做大”了,却没有做强。

1.2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失真现象严重

通常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于财务信息的汇报需要经过各个部门的严加审核,下属单位或者部门将信息资料上交子公司,各个子公司对信息审查无误之后,方可提交给企业总部。在整个信息汇报过程中,部分子公司或者部门,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及工作要求的不同,对于企业整体运营效益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使得在具体的回报过程中极易产生重大报错或者漏报等其他异常情况。出于子公司自身的利益与现状,在其工作总结与回报过程中,容易在汇报信息中掺杂大量不真实的信息,财务信息被扭曲、失真,从而造成报出信息与实际信息严重不符,最终导致企业因信息不真实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情况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企业整体财务战略的计划与实施,若在子公司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料中出现信息与实际严重不符的情况,不但对企业的相关财务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容易产生错误的引导,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面发挥。

1.3缺乏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当前阶段,绝大多数财务公司缺乏强有力的管理能力,导致公司财务管理及控制体系整体趋于过度涣散的态势,不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完善。例如,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未能采用合适的表格及文件作为重要领用凭证,便随意进行日常办公用品的发放,无法为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工作及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很多临时停车场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停车费收取标准,租赁的车位也没有比较严格的保管合同,从而降低企业资金流通的有效性。在各种内控制度都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收入无法及时入账、支出无法有效控制,致使企业财务方面出现严重亏损问题。

2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应措施

2.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规模不断壮大,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得日趋复杂,部分前瞻性眼光的企业开始尝试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优化企业整体财务管理工作。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细化分解各项经营指标,费用指标层层分解,并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与认识,企业财务预算的指标要细化至每个部分、环节,无论是企业横向的预算管理还是纵向的预算管理,都应从企业员工个人角度出发,激发员工对自身岗位职责的认可度,一切管理工作都应严格按照经济活动的相关预算标准执行,将预算指标与责任中心、责任人完全落实到位,逐步形成一个更加完善全满的预算管理体系。此外,与预算的执行情况与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相互结合,对员工的实际预算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进行综合、系统的考核,将员工的薪资收入与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向连接,确立严格的奖罚制度,针对企业预算管理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薪资上的奖励,而对于因个人失误而造成管理不善的相关人员,企业可根据其严重程度,酌情进行处理,若一些严重触犯法律规定的相关人员,企业有权利将其交由相关检查部门进行处理,及时遏制预算失误影响分为的扩大,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2.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适应新时期企业整体管理方式的变革,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首先,提高信息化思想意识。全面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财务人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维意识,转变固有的工作思维模式,积极迎接新时代背景下财务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与新变化。其次,加强协调统筹。积极推行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和统筹推进,财务人员应耐心做好对相关业务的解释工作,帮助各部门快速适应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业务工作模式转变。最后,实现角色转换。财务人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成果,实现从日常会计工作的记录员到成为分析员、管理员的角色转换,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培养财务核心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财务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管理市场环境日趋成熟,企业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该行业尤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因此财务管理相较于其他行业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需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注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自身财务管理质量,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涉及社区与办公楼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小芳,秦士林,张紫凝.论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3(5).

[2]郑皎,王兆奇,朱亚军.构建公司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1).

作者:刘兴敏

第三篇: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征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加剧。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有效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行税收改革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论文主要针对营改增对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此种形式下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1引言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营改增主要是为了优化经济结构,降低行业的税负,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改增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这种形式,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其效益,就要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1]。

2“营改增”概述

所谓营改增就是将之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以往的征税模式只是对企业的收入征收营业税,不扣除产品或者服务中已经纳税的部分。营改增之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增值的部分征税,避免了重复纳税。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改增政策的有效落实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其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的科学合理化,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

3营改增对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3.1对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对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首先最为明显的就是税负。传统的税收征收模式存在严重的重复纳税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税负,对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实施营改增之后,有效抵减了以前成本中无法抵扣的税金,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纳税负担。此外,这一征税模式的实施也使得物流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发票管理,统筹规划税收,对企业良好财务控制机制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实施营改增政策也是我国税收政策逐步完善的重要表现,有利于我国税收制度的国家化发展[2]。

3.2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企业资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企业固定资产。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资产原值都会减少,并且其累积折旧也会随之减少。但是,实施营改增之后,新的固定资产进项税是可以抵扣的。从短期发展来看,企业资产和负债会降低,但是却提升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资产规模就会不断扩大,那么企业的负债总额就一定会提高。

3.3对利润表的影响

在传统的税收机制中,所缴纳的营业税是“价内税”,这一部分需要纳税人从收入中扣除,以抵减经营中的税费扣除。但是增值税却不同,其是“价外税”,不算作纳税人的销售收入。所以说,“营改增”这一制度的改变,不仅仅是计税方式发生了变化,税收征收的思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营改增对纳税人收入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利润表上。由于营改增之后,重复纳税的营业税金及其附加都没有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当然也就相应的减少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改变是对企业发展极为有利的。

3.4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

企业的经营、投资以及筹资等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营改增”之后,企业采购的固定资产、生产设备的增值税可以抵扣,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投资活动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现金流的增加。企业税负减少,企业的纳税成本就会相应降低,企业经营的净现金流量也会增加。企业投资活动增加会使企业的筹资和融资力度提高,企业筹资的现金流量也会相应扩张。

3.5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以往的税收征收模式中,营业税是没有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因此在核算时只是按照税率直接测算应缴纳的税费。但是实施营改增之后,会计的核算方法就会发生变化,这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其纳税核算项目应在应交增值税项目上明确各项税款项目,在进行收入确认时需要将税费剥离。在进行成本结转时,还需要将所对应的税费转到相应科目下,这无疑会增加会计核算的难度。此外,营改增对混合经营的会计核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合企业只有明确区分各种经营的性质,才能按照税率对其经营收入进行核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税收风险。

4营改增下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4.1拓宽融资渠道

现阶段,物流企业正逐渐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持,在这种形势下,虽然营改增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仍然需要拓宽融资渠道[1]。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强外资引进力度。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重视中国市场,这为物流企业的融资带来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物流企业需要从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此吸引更多的外资加入。同时,在外资引进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②为保障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还需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制定相应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物流行业的发展。

4.2提高企业现有资金使用率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式下物流企业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其资金使用率不高。为此,物流企业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提升其资金使用率。首先,借助电子商务的便利性,加快自身固有资金的流通周转率,并及时回笼资金,对其进行合理利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将各项物流信息加以整合,高效利用各项资源。

4.3优化财务监督管理模式,加大管理力度

现阶段,我国多数的物流企业所采用的物流管理模式都是粗放型的管理方法,这种模式无法全面控制下属财务管理公司,因此导致企业内部长期存在着会计核算不统一的问题。因此,物流企业要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优化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内部财务进行有效监控。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进一步明确各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利,用制度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部门机构。物流企业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资金调度与核算部门,从而有效提升资金的使用率。

4.4全面提升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有序进行。为此物流企业需要注意对自身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一,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尽可能地创造培训和学习机会;第二,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财务人员加入,打造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提高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3]。

5结语

总之,营改增之后,物流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面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应对这一制度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立足于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措施,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春.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3):159-160.

【2】马欢.浅谈“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大科技,2015(15):265-266.

外资金融论文范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肺炎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2020年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这一关系民生的保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作为创业教育的供给方,高校的创业工作如何进行有效评估以更好地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呢?作为2016年首批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并同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学校,上海交通大学结合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年实际,探索制定创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价创业教育状况,为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指导和决策依据,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就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构建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从创业活动的度量入手。目前社会上关于创业的度量,主要是指数研究。现有的文献关于创业活动的衡量通常有使用的指标,包括中国创业活动指数(CPEA)、世界银行集团创业调查(WBGES)、全员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EA)、考夫曼创业活动指数(KIEA)、营商环境便利指数(EDBI)以及全球发展与创业指数(GEDI)。这些编纂的指数都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但没有区分大学生创业和社会人员创业,不能直接用于衡量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国内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测量,主要指标包括自主创业毕业生人数(研究生和本科生)、发放自主创业证数量(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生创业分类统计(加盟经营、技术转化企业、项目孵化创业、创意创业、网络营销、个体创业、其他创业)、在校生创业人数(毕业生除外)、在校生创业带动就业人数、参与创业培训年度总人数、参与创业大赛年度总人数、参与创业讲座年度总人数、参与创业论坛年度总人数、参与创业实习实训年度总人数、获得创业基金资助人数等单个指标的测度。这些指标的设计基本上参考了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创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衡量创业教育成果的标准不能简单套用就业工作的考核指标。现阶段国内对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文献,有关讨论主要有:葛莉(2014),把CIPP引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研究,搭建了“概念—模型—功能”三位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理论框架。李?等(2014),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提出从目标层、客户层、流程层、资源层等方面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估的结构维度。冯艳飞等(2013),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学生层面、社会层面,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和方法,对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并从社会信度与效度方面得出了评价结果。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但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概念和模型上,缺乏指导实践,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二、创业教育评估指标的构建原则

创业教育评估指标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二十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矢志不移地探索创业教育模式。第一阶段(2000—2004年),以创新创业意识教育为核心,健全机构,营造氛围。第二阶段(2005—2009年),以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第三阶段(2010—2014年),着眼创新创业素质教育,2010年6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创业学院。创业学院采取“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崭新模式,探索“一体两翼”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第四阶段(2015—2020年),重点夯实孵化、教育、研究三大领域工作,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成长链。结合二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创业教育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可归纳为:点面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教学实践结合。1.点面结合。创业教育评估指标的设计,要遵循点面结合原则:面上覆盖、点上突破,侧重校内、服务社会。所谓面上覆盖,即对全校学生进行全覆盖的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新与创业大讲堂等系列课程,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龙、创业见习等活动,使学生收获终身受用的创新精神、创造理念和创业意识。所谓点上突破,即对部分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同学,开设创业学程和培训,提供创业导师团的辅导和指导,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苗圃预孵化和部分资金支持,并提供创业训练营、创业沙龙、各种创业大赛和创办企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成为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并通过持续培育,推动他们成为未来大有作为的企业家。自主创业人数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亮点,绝不代表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部,更不能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决定性指标。2.校内与校外结合。创业教育评估指标的设计,要遵循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即师资、教材、资源校内为辅、校外为主,国内国际互通。从师资上看,单纯依靠专业课教师无法培育出创新创业人才,为高校开设创业课程的,不单有来自经济管理学院和工学院的专职教师,还有来自海外大学的兼职教师,来自业界、从事创业的兼职讲师,以及指导创业实践、来自业界的导师。通过聚集校内优秀师资和海外资深学者,以及产业界领袖和创新创业实践者,共同组建一支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课程教授和创业创投导师团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关注投融资、产学研和政策资源的导入,以及国际网络与国际资源的对接。从某种程度上讲,创业教育是一个校内校外互通、国内国外互通的平台。3.教学与实践结合。创业教育评估指标的设计,要遵循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专业与创业相结合的原则。创业作为一门学科,要坚持教学与研究并重,以高水平的研究支撑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书本上的创业理论、课堂上的创业知识,归根结底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作为创业的前端,创业作为创新的积蓄以及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形式,两者相辅相成;高校还应打通培养计划和课程平台,便于学生修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着重避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两张皮”的做法,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创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

考虑到我国各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以组织保障、教学培养、实训实践、理论研究、资源整合、国际交流、成果转化7个一级指标,以及与之相关的22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所构成的层次框架,来构建我国创业教育评估指标。1.组织保障。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将创业教育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并采取有效举措,切实将国务院和教育部文件精神以及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制定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的实施方案;在学校层面上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创新创业工作组织机构,每学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不少于2次;制定行之有效的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制度和办法。2.教学培养。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教学培养体系和实训实践体系。教学培养体系侧重于传授创新创业理念、方法、规则及知识,包括教学通识类课程和提高类课程。其中,通识类课程,诸如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投融资、法律、会计等;提高类课程,诸如经历分享、创业领导力、小微企业管理、机会识别、股权激励、金融市场、创新产业等。此外,为保障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在体制机制的保障上,休学创业也是重要一环,包括学校是否出台了休学创业规定或实施细则、创新创业学生是否优先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学校是否出台了学分转换等政策、是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3.实训实践。实训实践体系侧重于提供创新创业的技能、经验和资源,至少包括活动、载体、研发、资金等要素。其中,活动包括创业沙龙、极客沙龙、创业训练营、创业大赛、创业见习等;载体包括孵化类(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类(大学科技园);研发包括是否有创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各类试验设备是否向创业学生开放;资金包括公益、天使、VC、信贷、政府补贴。4.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支撑创业教育改革。创业教育,应关注国际形势、宏观政策、经济周期、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金融等领域的动态,分析研究创新创业生态的现状和趋势,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包括创业研究机构、创业研究人员(专职和兼职)、创业领域的学科建设、创业论文数量、创业课题研究经费。5.资源整合。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展现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高校应建立资源整合平台和体系,集聚政府、产业、金融投资、专业机构的资源,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产业对接、资金支持、专业服务,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包括是否与地方政府、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是否有企业冠名校内大学生创业活动,是否有地方政府拨款(或企业捐赠)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等。其中,专业服务包括工商、税务、财务、法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基础公共服务;投融资、产学研和政策资源的导入(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国际网络与国际资源的对接(海外孵化器对接与项目跨境发展),O2O的众创活动平台,细分行业生态构建,专业咨询培训等专业服务能力建设。6.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的创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和经验,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网络。包括每年是否有创业教师赴海外参加培训,每年是否举办由海内外师生参与的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每年是否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海外创业见习基地或孵化基地,每年是否有海外创业领域专家讲授创业课程、参与创业研究。7.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重视创新人才与创业人才结合、医工结合、商工结合,以科技创新支撑创业实践。向创业团队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开放产学研合作资源,提供应用技术研发专业指导,包括高校科研成果是否优先向创业学生转让(转让数量、转让资金)。

四、创业教育评估指标权重的构建方法

明晰创业教育评估指标的构造方法及其含义,是确定指标权重的前提。创业教育评估多维测度指标权重的分配反映了每一种指标的不同重要程度。确定科学的指标权重是提高评估结果信度和效度的关键。通常采取两种方法确定创业教育评估指标权重:一是德尔菲(Delphi)法,给每位专家发放调查表,然后所有专家对每个创业教育评估指标的加权系数进行统计处理,这是一种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量值估计的著名方法。二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其应用可以体现在将创业教育评估指标分解成多个层次,通过两两比较下层元素对于上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将专家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以求得创业教育评估指标的权重。对创业教育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两种方法相比较而言,德尔菲法比较简单,操作性较强,但主观性强,随意性大,精度不够,导致指标间相对重要性得不到合理体现,因而带来创业教育评估失准的问题。应用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重点考虑了指标彼此间相对重要性的量化,通过将整体判断分解为一些初级部分,从而更适合于人的认知方式,进而提高判断质量。应用层次分析法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度高,能准确地确定创业教育评估指标的权重,为公正、科学地进行创业教育评估奠定了基础,缺点是操作不如德尔菲法简便。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权重的确定方法。随着双创战略的深入推进,创业教育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上述创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需要各高校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王宏起.基于BSC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科技与管理,2014,(3).

[2]冯艳飞,童晓玲.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沈超红,谭平.国外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2).

[4]冯霞,侯士兵.厘清对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认识的三种误区[J].思想理论教育,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