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技术论文范例6篇

保障技术论文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预防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事故处理救援体系

中图分类号: TE8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铁路运输安全研究体系

铁路运输安全问题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关注,也是至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铁路运输事故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近年来,虽然我国铁路在监控技术、管理技术方面,技术装备方面和行车安全因素方面做过一系列的研究,但是没有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运输安全体系结构。如何进行铁路运输事故的预测和预防,如何从发生的各种事故中归纳出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规律,从而进行技术层面的预防是铁路安全运输的根本问题。本文对铁路安全运输的研究分为保障体系、预防体系和事故处理体系三部分。事故的预防体系是铁路安全运行的中心问题,起到了整个铁路的安全运输的保障作用。

2铁路运输安全预防体系

2.1铁路运输安全预防理论体系。安全预防理论体系是针对铁路运输事故发生的特性,提出的一种预防事故的机制的理论体系,包括技术开发体系和管理体系理论:一是危险源辨识机理,是从微观的角度铁路运输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产生的条件,建立事故可能发生的模拟事故发生机理;二是风险效应机理,是指在铁路运输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以及事故的影响范围,对事故发生的几率和严重度进行评价,科学的整改事故投入与预防性投入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投资结构;三是预防机理,事故发生的类型、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的损失大小,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采用不同的防御措施,使事故的发生率和损坏率降低到最小程度是预防机理的主要目的。

2.2铁路运输安全预防技术体系。安全预防技术体系包括安全规划技术、安全预测技术、安全评价技术和安全设计技术构成。安全评价技术和安全预测技术是铁路运输系统的评估技术,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目标非常明确。铁路运输安全规划技术与设计技术则是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的。

2.3铁路运输安全预防管理体系。铁路运输安全预防管理体系是对铁路运输安全的点预防、线预防、面预防的综合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安全教育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安全标准体系和安全机制协调体系。一是安全标准体系。铁路运输安全标准体系用来评价铁路运输安全系统的安全状态、进行安全教育和对安全体系进行监督;二是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防御事故的发生,保护人的财产生命安全;三是安全监督体系。安全监督是预防铁路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使铁路安全管理顺利进行;四是安全协调机制。要求在铁路系统各种设置全面、系统的管理组织网络体系,合理配置人员和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3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

3.1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理论体系。一是职业适应性机理。人在铁路安全运输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也是系统中不稳定的因素。研究铁路系统中岗位和职业的稳定性,有利于运输系统中人员的选拔与培训;二是设备可靠性机理。机车、轨道、信号以及其他设备的良好运行是实现铁路安全运行的必须条件。设备的可靠性机理研究主要包括设备性能的可靠性、结构可靠性等,这是铁路运行最基本的理论条件;三是子系统的配置机理。铁路运输系统包括车务、机务、工务和车辆等构成,铁路安全运输只有各个要素系统达到合理的配置才能减少铁路运输中发生的事故。

3.2铁路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铁路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直接参与运输安全保障,重点强调安全保障的实时性、联动性和系统性。保障系统有感测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构成。感测技术和控制技术是铁路运输系统的外部接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则对采集的信息进行传输和再处理,实现铁路运输系统的实时监测与控制,有效地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3.3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管理体系。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管理体系是安全保障理论体系、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在安全培训、安全规章制度以及安全考核激励机制方面的有机整合。安全培训保障机制是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机制,是实现运输安全有序可控目标的最基础保障。安全规章制度机制是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理论、技术以及管理体系在安全保障应用方面成功模式的制度化、标准化。安全考核激励机制是根据当前运输安全状况、事故的益本比分析等确立的一套科学考核机制,是运输安全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保障。

4铁路运输事故处理及救援体系

4.1铁路运输事故处理及救援理论体系。一是救援预案理论。救援预案根据铁路运输事故的损失情况、发生位置、救援设备的布局,设计不同的救援预案,提高事故救援的应急能力及救援效率;二是联动调度理论。联动调度是在事故发生后,各部门和人员应该积极的响应事故的救援要求,包括事故的通报、救援队伍的指挥和行动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三是事故再现理论。就是研究事故在现时防御技术开发,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4.2铁路运输事故处理及救援技术体系。救援列车技术就是救援设备、人员配置和分工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编达到最大的救援技术水平。线路开通技术就是根据线路损坏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抢修线路、开通线路和实现通车。事故勘查技术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事故现场进行侦查,为事故的分析搜集资料。

4.3铁路运输事故处理及救援管理体系。事故档案管理就是对以往发生的事故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建立事故档案,使救援人员的训练、救援资源的配置和事故的管理有章可循。救援资源管理是救援设备的购置、维护和管理,救援工作的实施必须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事故的类型、列车的种类以及其他资源的配置。事故应急管理是根据生命特征、救援预案和联动方式等临时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钱立新.世界重载铁路运输技术的最新进展[J].机车电传动,2010(1):67-68.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装备保障 信息化建设 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018-01

胡主席明确指出:“要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这一战略思想,为加强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提高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推进雷达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就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信息化装备保障制度建设

结合部队实际情况,尽快建立适应雷达信息化保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装备保障法规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进一步规范信息化装备保障工作的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规范平时信息化管理和战时信息化保障制度和组织实施程序,正规装备工作秩序,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便科学管理信息化装备保障工作,充分挖掘信息化保障潜力,提高信息化保障效益,促进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稳步、快速、可持续发展。

2 系统数据的采集整理

雷达装备保障信息化系统信息量的大小是决定保障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装备信息末端采集的信息量不够,装备数据库就不够完善,就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目前磁条、条形码等自动识别技术还未充分运用到信息化管理中,信息采集主要以人工录入为主,造成信息采集效率低,所以要进行不同系统的数据融合,加大数据获取能力。在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依靠有用信息,紧抓关键信息,剔除无用信息,进行保障决策,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才能及时有效进行保障,提高信息化作战能力。否则将会淹没于大量信息的大海中,无所作为,不但不能提高保障水平,反而会为大量信息所累。

3 网络安全防范

未来信息战,制信息权的争夺战将成为作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在利用信息化快速高效的特点提高作战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一旦信息泄露或失效带来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注重网络安全防范。一是使用符合信息网络安全标准的设备,并建立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二是在操作系统中,设置登录的计算机名和密码;对共享文件、数据库进行权限分配,并对数据库设置密码;严格文件各级目录下访问权限;三是采用防火墙和物理加密技术;四是严格管理载体。

4 信息化软件开发

目前雷达装备保障信息化软件的开发还不够,不能完全满足装备保障需求(如有些信息化管理系统缺乏工作自动提醒功能)。所以要以高技术条件下联合作战装备保障需求为牵引,不断升级装备保障信息系统,积极开发各种智能化设备和信息系统,实现装备管理的精确性和高效性,以提高作战能力。在开发新的软件系统时要注意系统的兼容性,以减轻系统的数据采集负担。

5 构建一体化保障网络

要扩大参与雷达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单位范围,以信息化建设推动资源全面共享,充分发挥系统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装备保障效益,减轻军队的保障压力。要按照作战任务的不同,分别采取区域一体、军民一体、三军一体等不同的一体化保障模式。平时应将同类装备保障力量“模块化”分组,以便多种一体化模式灵活搭建。

6 信息化装备保障人才培养

人才是部队装备保障的主体,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决定部队信息化保障作战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在雷达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大量先进的信息化装备列装部队,与之相适应必须有高素质人才来使用这些装备,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突出信息化理论学习、研究和创新。装备保障信息化理论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引领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的指挥棒。因此,各级保障机关应以现代化军事斗争和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为牵引,组织各类装备保障人员开展装备保障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等理论的研究,力求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为促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2)突出信息化装备使用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个人自学、集中授课、召开经验交流会、比武竞赛、演练、训练等多种方式加大有关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养,促进人与系统的完全融合。对于信息化设备,要能熟练运用,以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3)注重通过多途径加强信息化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一是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出发,加强对军校学员和国防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增加信息化相关课程,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素质,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二是加强在职教育,采取将部队信息化岗位优秀人才送校培训的方式,提高部分武器装备保障人员信息化技能,然后通过他们实现部分带动整体、少数带动多数,提高信息化保障队伍整体的信息化素质,带动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三是积极招募信息化人才,通过特招与信息化有关的专业院校地方高素质大学生入伍,充实部队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强部队信息水平。

(4)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要将信息化保障工作与个人成长进步挂钩,奖勤罚懒。对工作优秀的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后的人员教育批评,打破平均主义,积极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能动性,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将官兵的思想凝聚到钻研信息化建设上来。

7 结论

要打赢未来该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关键在于我军信息化建设水平。而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正是军队信息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信息化建设推进装备保障工作科学发展,就是不断完善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需要长期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不断发展完善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各级装备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不断研究、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家迅.雷达装备保障人才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2] 任永胜,胡山林.外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管窥[J].国防技术基础,2008.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3

效果。

关键词:专业技术课 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

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熟练掌握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熟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要求,专业课教育成为高校教改研究的焦点之一。

专业技术课由于其本身的特点[1]:技术性和严肃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相对的难度和内容的枯燥,因而专业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这也是目前高校研究的热点之一[1、2]。为了有效的保证专业课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将目前质量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到专业课教育当中来。

2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工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它的工作方法主要是PDCA[1]循环。它由四个英文单词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总结的首字母组成。目前这个工作方法已不局限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而被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各种模式中[1],因此也适用于专业技术课教学质量管理。

3 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构建专业技术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3.1 专业技术课教育的实现

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课;另一类是专业技术课。专业技术课一般采用两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是理论知识的讲授,以教师为主;第二步是理论知识的应用,例如:软件仿真、课程实验等等。这样就实现了专业技术课教学。

3.2 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构建专业技术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顾客的满意。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对顾客的定义不仅有外部的顾客,也就是通常意义的消费者,还有内部顾客,即上一道工序质量是下一道工序质量的保证。从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分析,它的顾客不仅有外部的用人单位,还有内部的学生。由于教学的特殊性,仅仅实现了学生的满意,完全有可能无法实现用人单位的满意,因此本文的讨论是以外部顾客,即用人单位为基础来讨论的。

为了更好地保障专业技术课教学质量,根据质量工程的内容,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应用到教学管理中来构建专业技术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应该包括专业技术课教学资源保障系统和专业技术课教学运行监督系统两个部分。

专业技术课教学资源保障系统包含了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到的各类资源:教师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针对教师资源,可以以具体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或一类专业技术课为主形成一支在年龄上包含老、中、青的教师梯队,这样在教学人员方面就可以充分保证专业技术课教学的顺利开展。针对物质资源上,可以依托学院的教学平台和学校的教学平台,为专业技术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障。针对信息资源,可以依靠形成的教师梯队集思广益或是通过相应的国家或国际专业会议,每隔一定时间更新信息资源,并且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电子资源。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保障专业技术课教学的实施。

专业技术课教学运行监督系统是针对PDCA循环四个阶段的内容进行设计的。专业技术课教学的两个步骤都可以按照PDCA循环分别来展开,它们的监督系统是相似的。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专业技术课教学实现的第一步,第二步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3]。在P的阶段,也就是专业技术课理论教学中的课前准备阶段,要监控与专业技术课教学相关的软、硬件准备情况,例如包括:指导教师、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采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自查、专业抽查等方式。在D的阶段,也就是授课阶段,要监控专业技术课教学的过程质量是否满足要求,这里的过程不仅包含教师也要包括学生。这个阶段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学生评教、学生座谈等监控教师的过程质量,可以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等方法来监控学生的过程质量。在C的阶段,也就是各项教学检查的阶段,要监控各项教学检查的方法是否合理,例如期中教学检查表的设计是否合理等。在D的阶段,也就是专业技术课教学结束后的总结阶段,要监控总结内容的客观性。后两个阶段由于其内容偏“软”,所以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集体讨论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才能保障专业技术课教学的质量。

4 结论

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可以用于产品生产,还可以用于人才培养。因此可以借助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来构建专业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必将会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熟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迟宝全,黄镇海.专业技术课教学中PDCA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91-92.

[2]迟宝全,黄镇海.专业技术课教育中引入PBL教学模式的初探[J].农业网络信息,2013,1,126-127.

[3]黄镇海,迟宝全.基于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3,4,124-125.

基金项目: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校改课题“《无损检测》课程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探索”(07)。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装备保障;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313-02

信息化建设使现代装备保障摆脱了传统的形态以及模式,纵观国际军事装备保障的发展,我们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毫无疑问信息化战争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装备保障作为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网络化、智能化的作战方式中,也必须能够适应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征的产生。目前,我国各级装备管理部门紧追时展的步伐,基本建成了能够独立运行、覆盖各类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但和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比来看,我国武装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仍处于比较低的起步阶段,要实现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还需要一段艰难的历程。

一、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呈现出崭新的作战模式和手段,如作战指导强调体系破坏,作战力量追求高科技手段,交战方式也避免了直接碰触,而打“隐形战”。加快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是关系到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关系到我军在现代化的全球军备竞赛中能否脱颖而出,实现装备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作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强度也直接影响到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新时期的武装装备如果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新特征,便形同虚设,在作战中难以发挥出任何作用。武装保障信息化建设强调以装备保障信息化带动装备保障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利用信息化的装备保障指挥和带动武装管理、物资器材供应、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面转型,最终实现完整、系统的保障理论体系和模式,实现武装保障的彻底变革。[1]目前,我军正处于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关键时期,其中推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实现机械战略转型,具有至关的作用。

二、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含义

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含义大体可概述为:以国家、国防和军事科研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实现装备保障信息搜集、存储、处理、传输、使用以及情况反馈的自动化和一体化,这样既可提高装备保障决策、指挥、协调以及控制水平,实现装备保障的精确、智能、高效,又能使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的公开和透明。[2]

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装备系统、广泛的运用在装备保障领域中,随之大规模、高效率的开发和利用与军事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资源,将装备保障整体效能最大化发挥,全面提高综合保障能力的一个过程。

(二)装备保障信息化的特征

1、智能化。是指装备保障信息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挥和利用相关领域的成果和科学家经验,开发装备保障智能系统。装备保障系统“智能”,重点在于军事信息软件的开发,能够自动进行信息的分类、统计、处理,确立最佳保障方案。[3]武装保障的智能化系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信息处理系统、故障自动化诊断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武装保障方面的具体应用。智能化运用在战场上,能够强而有力的保障作战力量,协调各方面的运转情况,对保障物资的需求进行预测等,使得装备保障的指挥更加科学。2、标准化。信息化使得武装保障的信息能最大程度实现共享。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标准,使其标准化和规范化,能有效防止某些环节的突发事故对装备系统内部数据存储和交换、系统内部资料传递、不同领域系统的链接造成的影响。3、网络化。一个覆盖面广的网络化系统能使基地保障、机动保障和技术支援保障等多种保障模式有效进行衔接,帮助构成一个综合保障网络,能极大提高指挥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以及集中化管理水平。4、经济化。信息技术大规模的应用,能极大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为装备保障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体现了装备保障的经济性特征。

三、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重视装备保障

从近几年,国际爆发的几次局部地区战争来看,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绝对是信息化的战争。现代战争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交战双方在装备保障方面的隐形较量。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对装备保障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模式还是手段,都急需改革且重新洗牌。如今,加速实现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各个国家军事发展的重要一环。面对世界军事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要求我们首先应对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意识到把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国家军事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来,与整个军事信息化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4]因此,在制定技术与装备发展计划时,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装备保障指挥自动化系统与技术保障装备纳入整个发展规划中来,实现装备保障指挥自动化系统与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注重装备保障理论与技术的创新

装备保障信息化作为装备保障建设的一个全新模式,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做坚强的后盾。着眼于未来国际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我军装备保障要实现信息化,必须立足于实际,首先从理论上了解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对装备保障领域内容及其影响进行深刻、彻底的分析。其次,透析国际信息化战争作战手段、作战模式以及武装保障方式及方法等,在纵观国内外武装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应用和借鉴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研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先进的技术保障装备和系统。[5]目前,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军装备保障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效仿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主,长期以来会形成严重的技术依赖。因此,我们应注重装备保障理论与技术的自主创新。

(三)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人员信息化素质

实现武装保障信息化建设,最紧要的不是急于更新设备、技术创新、软件升级等分,我军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学习,即彻底地在全军普及信息化知识。要有效做到这一点,第一步要向全体人员普及信息化的内涵极其特征和要求;信息化对武装保障乃至全军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如何实现信息化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全军都从本质上理解了信息化,才能齐心协力把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做好。其次,要注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学习。装备保障信息化不仅仅只代表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资源重组,使传统的、落后的、低效的管理模式向当今世界最先进、最高效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转变,代表了武装保障国际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四)加大装备保障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充分发挥军各事院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全面开展“信息化”教学工程。各大军事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授课、培训等方面,充实军事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提高装备保障的信息素养,大力培养高技术、高素质的装备信息人才。其次,各大院校应面向部队切实需求,针对性的设置专业和学历层次,使学员能熟悉装备信息理论,提高他们信息化作战的能力。第三,加强人才的实践锻炼。部队可利用各种军事演习等重大军事活动,培养装备保障人员在实战演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装备保障方法的同时不断精益求精,成为信息技术的能手。

结语: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为实现我国军事改革,伴随着全球军备竞赛信息化的发展步伐而产生的一项重大军事举措。只有对装备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刻的思想认识,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全面的技术分析,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只有积极适应信息化作战的要求,实现装备保障信息的高效运转,才能最终保障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三亚市91868部队

参考文献:

[1]孟世强.按照科学发展观谋划部队建设[J].人民武警,2005(5).

[2]罗家声.装备技术保障发展的必由之路[J].装备,2006,3.

[3]贺波,刘晓东.论保障装备体系发展的趋势与建设思路[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机电设备 故障检测 诊断技术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机电设备是指包含了机械、电子技术的设备,通常所说的机械设备又是机电设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提高,煤矿行业的自动化水平方面也得到了很大进步,机电设备在整个煤矿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如何确保煤矿行业中机电设备能始终处于良好及安全的运行状态,并尽量减少和避免故障的发生等方面已成为了当前机电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

1 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特点

随着现代化的维修理论、工艺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检查技术的发展,故障检测诊断技术也不断得以完善。它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 技术的复合性

机电设备的诊断和维修,涉及到了动力学、摩擦学、物理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并包含了自动化应用、机械制造、液压机器应用等多方面知识体系,因此故障诊断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1.2 明确的目的性

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就是及时发现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并运用相关的技术,对故障进行准确的定位与分析,进而制定出相应合理的维修方案,以确保生产的安全与顺利。

1.3 实践性与理论并重

故障检测诊断技术,不仅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切实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在诊断和处理结果出来后,能迅速完成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2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中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

2.1 矿井提升机检测和故障诊断

矿井提升设备是煤矿生产中用于升降人员、提升物料和下放材料的大型机械设备,也是矿山井下生产系统和地面工作相连接的纽带。矿井提升机能否安全运行,将对矿山生产和建设的正常造成直接影响,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矿井提升机的故障可分为硬故障和软故障这两类。硬故障主要指提升机中一些特定的参数出现了超限的表现,这一类故障可通过对保护装置的设置来进行解决;软故障则要通过多种工况参数的测试,并经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才能得以诊断,而且因为软故障对工况参数的变量牵涉较多,往往导致对其无法进行准确判断。但是软故障却通常是硬故障发生的前提与预兆,因此加强对提升机软故障的及时预报和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为了保证提升机的安全、正常的运行,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针对性的开发出了相应提升机的检测和故障诊断装置。例如ASCC型全数字提升机控制系统、KJ46性矿井提升机检测诊断装置等等,都具备了对矿井提升机运行参数的检测和故障诊断的功能,并同时包含了超速保护、制动失灵保护和过卷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采煤机检测和故障诊断

采煤机是一个集机械、电气和液压为一体的大型复杂系统。因煤矿井下工作环境恶劣而且复杂,如果采煤机出现故障将容易导致整个采煤工作的中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当前煤矿工业的发展,采煤机功能越来越多,且自身的结构和组成愈发复杂,导致故障发生的原因也随之复杂化。同国外先进的采煤机比较,国产的采煤机在故障检测诊断技术方面还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检测参数的缺少和检测范围的不全面,并且无故障诊断功能。

为彻底改变国产采煤机无故障诊断功能和检测水平低的现状,原煤炭部将“采煤机工况检测及故障诊断系统”的研制列入了“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当中。该故障检测诊断系统主要包括了机身检测单元、左右摇臂检测单元、变频器通信单元、工况检测及故障诊断单元、高压控制箱检测单元、检测显示单元这六个单元,在当前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3 通风机检测和故障诊断

当前应用于矿井通风机的故障检测诊断的装置较少,主要包括了FJZ型矿井主风机监测与故障诊断仪、K F C-A型通风机集中检测仪等装置。FJZ型矿井主风机监测与故障诊断仪是以8098单片机作为核心的通风机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并实现了主风机的机械故障诊断和在线监测的一体化。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1)实时检测功能。包括对风量、负压、风机振动烈度、轴温、通风机电流、轴心规矩等的检测。 (2)智能诊断功能。指利用主机内自带的专家系统,对通风机常见机械故障进行诊断。 (3)报警和打印功能。根据工作实际,对通风机的各种参数值进行报警设置,超过设计限制即会自动报警并进行打印记录。

2.4 高压异步电动机检测和故障诊断

高压异步电动机在矿山生产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故障的发生,不仅会给矿山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到正常的生产与运营。随着当前信号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异步电动机的故障检测诊断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突破,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高压异步电动机故障常见的检测与诊断方法包括了局部放电检测、电流高次谐波检测和磁通检测这三种。

局部放电检测是利用检测定子电流的高频检测仪和电流互感器,或者通过带通滤波器和射频天线检测局放脉冲,以辨别各种局放源来对定子的不同故障进行诊断;电流高次谐波检测则是利用定子电流的不平衡现象,检测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故障;磁通检测是检测电机内部磁通在切向和径向上分量的变化,进而判定定子故障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当前高压电机的多种故障检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但由于需要磁通检测仪器,不方便使用,对弱信号也不易被检测。

3 总结

故障检测诊断技术是一项集合了信息技术、传导技术和电脑技术等多个领域为一体的先进技术手段,然而因为在我国煤矿行业各种因素,机电设备故障检测诊断技术仍处于较为简单的阶段,推广应用并不广泛,在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的投入力度上还有待加强。同时,还应加强与各个行业间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并进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书雷.故障诊断技术在煤矿设备维修中的应用[J].工会博览理

论研究,2012 (1).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技术 安全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014-01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之下,与其相对应的网络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相关技术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对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有着重大的作用,更能确保使用者的网络安全。

1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1.1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网络攻击,对计算机的安全使用会带来一定的威胁,而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来实现对网络上的信息数据流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将监测结果与计算机系统入侵特征的数据库相互比较,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计算机网络被攻击的迹象,并根据计算机用户定义的保护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通知系统防火墙对访问做出控制调整、切断网络连接等,及时将计算机网络入侵数据包进行处理。当然,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从使用中来讲,只能对计算机网络入侵威胁进行,发现并提示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威胁,而要真正做到对危险因素处理的话,还需要与防火墙技术进行结合,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

1.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中的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不仅在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下可以实现的,单独使用硬件或软件也能实现对计算机的保护,根据用户对防火墙的配置,对计算机网络数据流的接受进行保护,对超出保护范围的数据进行过滤,防止计算机网络资源受到外部的入侵,进一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安全[1]。

1.3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是整个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对网络数据的传输、存储等过程起到一定的保密作用。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信息在传输和存储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可能会受到非授权人入侵,尤其是对一些大型企业的保密信息,甚至是国家保密信息,如果由非授权人获得并应用之后,会对企业乃至国家造成极大的影响,而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之后,会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有着足够的保密性,即使加密后的网络信息在传输、存储的过程中会被非授权人入侵,也能够保证这些信息不会被他人认知,起到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目的。

2 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

2.1 计算机网络配置的管理维护

计算机网络配置的管理主要是对网络进行初始化,并根据网络环境来配置,为计算机用户提供相应的网络服务,在计算机安全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配置管理是由定义、辨别、监视、控制等功能实现的一个通信网路对象,而且是与网络性能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网络配置不科学的话,网络性能也会大大降低,也会给一些网络攻击者创造更多有利的攻击条件,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应根据网络环境合理的做好计算机网络配置,确保网络能够在最佳的状态下运行,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2]。

2.2 网络故障的管理

网络故障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经常发生的,对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网络故障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威胁,应做好网络故障的管理工作。故障管理作为计算机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可靠的基础,可以实现对网络故障快速诊断、确定故障原因、处理故障的功能,例如,当计算机网络中有某个组成失效的情况下,网络就会发生故障,而通过网络故障管理能够及时的排查并确定故障原因,如果是因为某个文件、驱动等导致的,网络故障管理会迅速隔离故障,对其进行确认,直至分析出并修复网络故障之后,再解除隔离状态[3]。网络故障管理这种隔离排查的执行操作,主要是避免故障的扩大化,因为计算机网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产生网络故障也可能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更有可能的是多个网络组件共同引起的,因此,要先将故障隔离修复之后再正常使用。从以上对网络故障管理的功能分析,网络故障管理大体分为检测、隔离、修复等三部分,也是确保计算机网络正常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

2.3 网络安全管理

计算机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是占有一定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也是提供计算机使用者实现各项操作的关键,如果网络资源被非法占用的话,那么,就会导致使用者无法正常使用网络资源,要确保网络资源的安全使用,必须要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网络管理系统本身是不会被未经授权访问的,这也是确保网络管理信息的完整性和机密性的根本[4]。网络安全管理一方面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来进行管理的,另一方面是通过网络安全管理员来执行相关的操作。一般情况下网络安全管理员的操作多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每个计算机用户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都会占用网络资源,而网络管理员则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实际的情况等,对计算机用户占用和使用的网络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用户网络资源使用有着较高的利用性,同时还能保证网络的安全。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发展也极为迅速,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人叹为观止,而且,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但是,在计算机网络使用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安全,一旦重要机密信息泄漏出去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也成为计算机使用的重点。通过本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安全管理维护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的多年经验主要从网络技术、安全管理维护等几方面进行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璇.浅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79,81.

[2] 罗耀.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措施[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