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住房保障制度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在住房保障制度的应用

住房保障是一项重要的德政工程。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1]。“安居”是每个家庭和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住房目标,只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住有所居,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稳定和团结。当前许多大城市面临着高房价、高利率的住房贷款和不断攀升的土地建设用地价格,商品房住宅的价格水平远远超出一般城市居民的支付能力。单独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无法实现住房的公平分配,住房保障制度对实现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起到了兜底的作用。然而在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矛盾日趋严重,政府在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权衡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住房保障治理压力。在城市的住房保障建设过程中,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仍旧面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住房困难家庭的需求和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极容易出现错位,保障房退出管理机制的执行比较滞后,福利陷阱问题突出。这些现象是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面临的问题,也是天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完善的方向。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2]区块链技术能够为社会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手段和有效支撑,也为住房保障制度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目前,雄安新区已建成区块链租房应用平台,房源信息和房屋租赁合同信息将会得到多方验证,不得进行篡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群众租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在技术推广迅速的现代社会中,区块链技术在住房租赁方面的应用逐渐展开。对城市而言,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保障性住房分配领域的应用,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

一、关于住房保障制度和区块链的研究及探索

(一)对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

对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考察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历史变迁、不同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住房公平问题以及保障性住房的配置问题。从保障性住房的使用方面,主要集中思考保障性住房建设、审计、档案管理、准入和退出机制等方面问题,强调要从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上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为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体提供有效服务。目前,天津市的住房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中,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住房保障的货币补贴和保障性住房的配备问题,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住房保障模式思考天津市住房保障模式的探索方向,以及对京津冀住房保障体系的协同构建研究。这些研究对探索天津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区块链技术的介入

1.从大数据到区块链

从大数据角度思考住房保障的分配和审计,成为近年来有关住房保障的一种新型思维角度。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运用大数据的优势和特点,重视数据采集、分析、挖掘以及整理的严谨性和准确性[3],使不同层次住房需求的个体或家庭与住房保障平台对应,及时有效地处理条件变化过程中的保障性住房申报工作。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审计,可以及时地发现在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分配和后续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4]大数据的缺点在于可篡改性和数据的信任危机,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了传统意义大数据的缺点。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主要特点是去中心化、完备可追溯性以及去信用化。[5](P1)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住房保障领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住房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点,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技术体验和更多的便利。

2.区块链与住房保障制度的结合

关于区块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块链技术探索、面临的挑战以及区块链在不同领域的尝试等方面。当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方面,可以解决支付、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痛点问题。在民生方面,区块链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如在“区块链+农村金融”的探索中,通过解除征信危机、助力精准识别、降低交易成本和资金透明化管理等操作,可以有效促进精准扶贫。[6]将信息技术与群众关心的住房问题相结合,可以充分反映以科技为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巨大进步。在房地产领域,私人出租房屋往往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包括租赁租金的不稳定性、居住时间的不稳定性以及房屋中介机构管理杂乱。区块链技术支持去中心化交易,而且无须中介(或中间人)服务,可以有效遏制楼市中介乱象,有助于住房租赁市场的净化[7]。区块链技术与住房保障制度结合,主要体现在住房货币补贴标准与补贴对象的对接、保障房供应数量和范围、保障对象的资格审核、保障对象档案管理、保障房安全维护、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保障房退出机制等方面,这一技术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建立一个个完整的区块,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障链。在保障标准设定之后,任何保障对象的信息变动,都会影响住房补贴层次和保障性住房的准入,从而有效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

二、天津市住房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不透明引发资源配置的低效性

在住房补贴和保障性住房的申请过程中,政府掌握的信息远远多于保障对象获得的信息。保障信息不对称,极容易导致寻租行为的出现和公共资源的低效配置,最终违背公平与效率的原则,造成政府资源的浪费。在保障对象享受住房保障服务的过程中,保障对象及其家庭成员在生命历程中出现的结婚、生育、去世等事件都会带来住房保障服务需求的变化,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住房保障系统不能及时有效地更新资源,公租房的配备房源不能得到及时调整。2013年,天津市国土房管局在官方网站上开通了“天津市公共租赁住房互换平台”,但是由于政策规定的互换条件限制比较大,成功在该平台换房的保障对象家庭比较少,该系统的使用效率比较低。

(二)保障范围与参与主体的不足

近年来,天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逐步扩大住房保障的受益面。自2018年开始,以河西区、北辰区、蓟州区作为试点区域,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但是天津市的住房保障范围仍然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外地人口的保障范围比较窄。这其中除了保障性住房资源短缺的原因之外,外地人口的收入和家庭资产状况的准确核实也是一个难题。此外,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缺少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融资渠道比较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公共产品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作为公共产品的保障性住房,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这几个特点加大了政府的干预力度,制约了住房保障的多方参与路径。

(三)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配套不到位

目前许多保障性住房在地址规划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上还有待提高。首先,天津市的保障性住房多在外环线周边选址,距离许多保障对象的工作地点比较远,交通不便,使得一部分人不得不放弃申请保障性住房的机会。其次,住房周边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属地物业管理不健全。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有限,配套的非盈利设施成本比较高,给政府带来一定负担,而很多商家不愿意向低消费水平的低收入群体投资较好的配套设施;部分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和维护尚缺乏街道或社区管理。根据天津市在2012年颁布的《天津市基本住房保障管理办法》规定,保障性住房由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按照新建住宅小区管理要求实施社区综合管理。这一规定忽略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特殊性,以新建住宅小区为标准的常规设置难以满足低收入群体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需求。此外,保障性住房一般是大规模集中连片建设,这会导致中低收入群体聚集在一起,出现住房区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四)对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机制的监管不到位

现有的住房保障系统在保障对象基本资料的获取和更新过程中往往出现滞后或遗漏问题。一些住房保障申请者在核对准入机制的过程中,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获得了保障性住房,占有了部分住房困难群体的资源。由于政府事务的繁忙,保障对象的信息变动不能得到及时地了解,很多群体即便实现了住房条件的改善,依然占有公共租赁房,或者将住房出租,最终造成住房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以避免福利陷阱的出现,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难题。

(五)技术治理缺位,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

任何制度的完善和健全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在住房保障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实现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需要掌握住房保障申请个人及其家庭的收入情况、家庭资产等信息;另一方面,申请个人或家庭要对政府提供的保障信息有全面的了解,并根据相应的准入条件进行申请。由于政府人员有限,很多保障信息位于不同的数据库中,需要一定时间的梳理、整合和核实,仅靠现有的信息技术平台很难及时有效地实现住房保障运行过程中的准入和退出,导致住房保障的相关核对信息出现滞后,个别保障性住房申请者也容易借助信息技术的漏洞进行资料造假,引发技术治理的缺位,一定程度上带来住房福利陷阱的隐患。因此,补足技术治理缺位的困境,加强技术支撑是推进政府住房保障制度完善的重要措施。

三、区块链技术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应用

(一)区块链技术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应用

1.信任平台的建立

在区块链技术使用过程中,不同部门需要将保障性住房从最初的土地规划开始记账,直到保障性住房的轮候过程,这个记账的内容一直是公开的,政府和公众都可以了解相关信息,建立一个庞大的信任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指导下,每个相关领域都要在系统中进行分布式记账,并有相应的备份,内部工作人员很难进行篡改。需要强调的是,区块链技术在住房保障领域的应用必须跳出“比特币区块链”的思维,“比特币区块链”更强调去中心化,但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政府的监管,反而影响服务的效率。

2.系统架构的形成

在区块链的主体架构中,可以分别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完工情况、住房补贴发放情况、保障对象档案信息、保障对象财产变动以及城市空置住房汇总信息的分布式记账区块。通过技术的整合,在保障性住房和住房补贴的区块中可以设置限制域,通过区块链技术的运转,一旦出现信息不吻合的现象,会及时捕捉并发送通知给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同步和及时更新,避免因多个数据库匹配差异带来的信息滞后。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面,从需求反馈到土地规划、建筑材料使用、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可以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数据的整合,且不可篡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保障性住房质量的监管水平,保证了房屋的质量安全。在当前的信息管理中,住房保障系统要对保障对象的信息进行维护,档案变动性强,但是区块链的可回溯性既可以保障档案的及时更新,又可以对以往的变动进行追溯,增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汇总城市中的可用空置房屋情况,通过与房屋主人信息的对接,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将社会的空置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的补充行列。

(二)区块链技术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应用优势

1.信息的公开透明化

传统的数据信息无法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区块链技术搭建了一个对等网络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可以实现一定条件的去中心化,消除信任危机。在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住房保障申请和分配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化,消除保障对象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任危机,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此过程中可以实时监督系统的运行,达到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效果。由于区块链具有树状的分布结构,即便某一信息节点出现故障,也不影响其他区块的顺利运行。

2.分配过程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将民政部门和住房保障系统有效对接。每个申请住房保障成员的相关信息可以及时捕捉,系统可以自动准确匹配保障对象,有效核查符合保障性住房和补贴的成员,由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保障住房的分配,实现公共资源公平善用,使最该获得住房保障的群体优先享受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保障对象的相关指标一旦超出住房补贴标准或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标准,区块链技术可以迅速将信息发送至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开启退出机制,并对不配合腾退机制的保障对象进行信任系统的限制,最终有效防止福利陷阱的出现和政府住房资源的浪费,促进住房保障资源的有效使用。

3.监管行为的规范性

区块链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该技术通过将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与保障性住房的现状相匹配,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信用体系。这套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申请和资源配置各方的行为,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防止保障性住房分配过程中出现信息篡改和福利浪费问题,进一步增强公众对资源配置的信任。此外,在保障对象申请到住房之后,由于个人住房信息记录的及时性,可以有效引导保障对象规范行为,更好地维护公共租赁房,减少恶意破坏行为的出现。

(三)区块链技术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应用劣势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把依法治网落实到区块链管理中,推动区块链安全有序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应用,将面临很大的技术治理难题和风险挑战。

1.区块链技术的改良难度大

区块链技术并不是单一信息技术,而是依托于现有技术进行的创新和整合。将区块链应用于住房保障体系,需要充分考量住房保障制度运行的特点。在住房货币补贴的有效申请和合理配置之外,保障性住房从土地规划到住房建设、分配等领域都要体现在区块链的时间顺序中,这一技术的创新运用和具体方法的操作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2.技术人才的缺口

任何技术都离不开人的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推进和维护,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目前掌握区块链技术的人才非常少,且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民生建设领域引入区块链技术的相关人才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加强区块链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

3.安全风险的制约

区块链技术强调信息的透明化和隐私的保障,但是一旦出现黑客的攻击,会出现安全隐患,给系统中的用户带来严重威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同行业在使用区块链技术时,如何维护系统顺利运行、保护隐私成为一个思考的难点。为了应对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挑战,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监管,健全区块链使用的政策和法规,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推动住房保障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讨论与总结

科技支撑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块链技术在保障性住房领域的应用,可以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为了让群众安居乐业,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天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推进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但是仍旧面临信息不透明、参与主体不足、监管不到位以及技术治理缺位等问题。通过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在住房保障方面,加强与其他技术的协同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该领域的技术治理难题,规避住房福利陷阱和管理滞后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治理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尽管区块链技术有很大的技术优势,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区块链已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初步探索,但是仍然有许多技术难点需要攻克、安全风险需要规避,人才培养和监管措施需要加强。一些单位或个人在对区块链技术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出现炒作区块链概念或盲目跟风的倾向,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运行,还极容易带来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深入探索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将区块链技术与其他技术进行协同使用,规避技术风险,正确引导和规范区块链技术在住房保障领域的具体应用,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技术治理方面的重要考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EB/OL].

[3]伍琴.大数据时代绿色住房保障模式探析[J].管理观察,2019(23).

[4]韩书英.大数据技术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中的探索与应用[J].时代金融,2019(18).

[5]任仲文.区块链——领导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6]李阳,于滨铜.“区块链+农村金融”何以赋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功能、机制与效应[J].社会科学,2020(7).

[7]张彤.区块链或解决房地产交易痛点[J].中华建设,2018(8).

作者: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