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总结范例6篇

校本课程总结

校本课程总结范文1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着眼素质教育需求,承认学生个性差异,旨在“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需求为立足点。不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2008年开始,T小学的若干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开发了学科拓展类课程,包括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之后,各持一技之长的音、体、美教师又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了艺体特长类课程,包括形体课、音乐二合唱、足球课、国画等,并开设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创新性教育活动。对于T小学的学生而言,语、数、外考试成绩不再是“好”学生的专利,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和创新性教育活动去寻找自己闪光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张扬自己的个性。

该小学的优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开展实践活动,并且每个月定期举办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会议内容涉及校本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评价方式以及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一些与校本课程相关的必读书目,要求教师寒暑假阅读并作好记录,以补充和更新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力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与教师是最能展现一所学校风采的主体。T小学能够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把教师的特长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方式

立足学生兴趣、教师特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取课程内容并灵活授课。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合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与资源,把学生兴趣与师生特长相结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重组或新编,变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例如,该小学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增开了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这两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拓展。教师们还为诵读课编订了专门的教材――《黎明之声――快乐晨诵之旅》。诵读教材中的内容则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精心选取的,虽然诵读课教材的名称一样,但内容上每个年级各不相同。

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储备不同,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授课方式和时间上。比如,特色作文课教学方式是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学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用心去感受,让孩子们先爱上生活,再用文子去记录生活。一年级学生作文课堂是口述的,二年级开始进行片段的写作,三到六年级是整篇作文都用文字记录;写作内容也是由“物-人-事”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艺体类校本课程如音乐二课堂合唱、足球、儿童吹塑纸版画等课程是通过社团活动实现的,如,学生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成立“浓情夏日小巧手社团”、“橡皮泥雕塑小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对于那些在某方面较为优秀的孩子来说,这些社团活动有拔高训练的作用。

另外,T小学还定期举办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内或校外亲子活动,如校内的父子足球赛、校外的写作夏令营及足球比赛等。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与评价价值,师生双方互评为主,自评为辅。

由于校本课程的特殊属性,T小学积极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校本课程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笔者了解到,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制定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主要用于“特色作文课”,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艺体类校本课程中一种评价方式,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反应能力、合作与探究精神、知识的应用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活动的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结果。

评价以“师生互评为主,自评为辅”的模式展开。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互为主客体: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例如,足球课上,教师对学生踢球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节课或每两节课教一项技能,每个月测一次,当场评价,待本学期的课程完结后综合打分。学校重视学生评价的价值,学生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况、受欢迎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改进方向。此外,学生对照校本课程实施前后自身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等几个方面;教师通过及时记录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自我评价,包括课程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针对反思自身的不足做出调整与完善。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分析、总结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笔者总结了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学校――明确、独特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是课程开发的路标。教师员工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教育观念,但在核心问题上,必须有共同的理解,共同的理念是学校工作的指南。T小学的教师在“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目的,挖掘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探索出灵活的课程组织方式,开发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T小学的校长与教师一直把学生的全面成长视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才能开发出独具自己学校风格的课程。

2. 教师――自觉的学习、反思意识与科研精神。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课程实施后的反响、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持续改进,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团结合作进行研究才能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T小学的教师每个寒暑假都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一些书目并写读后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他们选读一些与校本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书籍,以补充、更新自己内在的课程知识和教学素养,这些工作都会为下学期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新活力。

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教师们每个月开展多次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每两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的学习、课例研讨会、沙龙论坛、校本课程专题讲座以及教师们的课后反思等。据笔者了解,T小学的教师近几年开展关于“特色作文课”研讨会高达上百次,3~6年级中有12名教师写下了近7万字的教学感言。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逐渐成为可以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专业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校本教研和自己在实践中的学习、反思,才能去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予以完善。

校本课程总结范文2

本学期担任了快乐英语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期即将结束,现将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说到底是用来交际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口语是第一位的,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我立足儿童的特点,注重口语培养,以听说为主,坚持听说整合,先听后说,以听促说,自然习得的原则,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选择学生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能理解、易吸收的内容,且生动有趣,富有童趣,又感到有一定的挑战性。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以游戏为主,各种教学方法灵活交替使用,以此吸引学生,抓住学生,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借助实物、直观教具和模型玩具等学生喜爱的事物,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第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录音、图片、多媒体等直观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来激发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如:在教学生学习各种体育活动类的单词时,通过展示各种图片或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非常有趣。  

校本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艺术教育;调查研究;制度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情况,给学校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在国家课程改革总目标下,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校教育资源和传统优势来确立本校独特的办学目标和策略,最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现今,我国西部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还未能承载美育主渠道的重任,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际地位不高。二是课程实施急功近利。不少教师将艺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而不是放在陶冶情操和能力培养方面。三是没有强有力的课程保障措施,艺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四是课程评价单一。

二、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课程。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学校、学生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三、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开发与研究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建立规范和完善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出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2.教师层面目标:以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为载体,提高教师开发课程的教科研能力;开发适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3.学生层面目标: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开发与研究内容

1.开发合唱、中国画、器乐、舞蹈、竹笛、素描、剪纸、书法、布衣舍、装饰画、沙画等10余门艺术类校本课程。

2.研究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3.探索实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

四、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开发与研究思路:将按照以下思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发和研究

1.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

2.理念先行――让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理念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行动,融入师生内心,发挥对师生的引导、激励作用。

3.专业规划――在充分了解音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教师个人依据总体规划分析自己的发展状况,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4.细化目标――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确定课程开发目标,细化音乐类课程与美术类课程目标,以突出其审美特性。

5.制度建设――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纲要汇编,从制度上保障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6.教材开发――引领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发10余门音乐类和美术类校本课程教材。

7.开展活动――落实教师课程申报和学生选课(教师已推荐的校本课程)工作,开展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活动。

8.评价导向――以评价促进实施,以评价引领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做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W评价。

9.形成理论――在收集活动资料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最后形成理论。

(二)开发与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之始,便深入了解、调查学生发展需要、学校音美学科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状况,通过调查、分析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制定课题研究的合理规划。

2.行动研究(反思)法: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逐步形成“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模式。

3.实践总结法:总结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经验,最后形成科学性的理论。

总之,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过程中,让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理论。要始终坚持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制定的研究计划,在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开展研究,边研究边应用,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总结范文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为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保障和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落实,****市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的中小学校均应依据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方案和****市教育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计划,以及本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为了保证新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规划并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需要对各实验学校实施新课程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这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和时间性都很强的教育评价工作。为了使这一评价有共同遵循的基本标准,以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制定本方案,以便在评价《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施的条件,以及体现学校特色时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等级评价办法,以利于学校对课程计划及时进行检验、改进与完善,使学校课程更具有普适性和自主性,同时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督导评估提供帮助,以保证****市中小学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本方案的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市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的中小学校对本校《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自我评价,专家和科教研人员对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中小学校开展的专门评价,以及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有关中小学校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督导评估。

三、制定本方案的基本原则

(一)体现基础课程改革精神的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导向性原则

(四)可操作性原则

(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四、本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对各项指标评价标准的说明

六、等级评价和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等级评定

1.二级指标的等级评定

课程计划二级指标的各个评价要点都能达到上述标准,可评为A等级。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评价要点达到上述标准,可评为B等级。有一半以上的评价要点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或者空缺,评为C等级。在相关二级指标中,如果有一半带有的评价要点缺失,也评为C等级。

2.总体评价的等级评定

本方案的总体评价结果分为四级,其中A等级为“优秀”、B等级为“良好”、C等级为“合格”、D等级为“不合格”。

3.总体评价等级与分项指标等级的关系

优秀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A和A或A和B等级

良好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等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B和B或A和C等级

合格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等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B和C或C和C等级

不合格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中的任一项评为C等级。

(二)评价的基本方式和基本程序

1.评价的基本方式

(1)学校自评

学校应在指定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适时召开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相关人员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自我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

(2)学校互评

在《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实行一定时间以后,有关部门应组织学校之间的相互评价,并聘请专家和科教研人员参与评价,以便不断完善学校课程,逐步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3)教育行政部门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教育教学督导和检查,对《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进行阶段性评估,以保证学校课程实施的科学、规范、有序,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计划保持一致,维护课程计划的严肃性。

2.评价的基本程序

(1)参加评价的人员应认真阅读本方案,理解并把握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要点。

(2)参加评价的人员应根据本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认真研究《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并通过多种方式(查阅《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和班级课程表等资料、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听课、问卷调查、定期抽查等)获取信息,了解实施情况,分别对各项二级指标进行等级评定。

校本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小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01-04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学生应当享有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话语权。但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中,不少学校忽视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感受和建议,话语权的丧失使学校建设的校本课程未能有效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促使我们思考:校本课程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改进措施?本文以常州市L小学为例,从学生满意度的角度对小学校本课程现状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二、理论框架

1. 顾客满意度理论

顾客满意度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Cardozo发表的《顾客的投入、期望和满意的实验研究》。顾客满意度是对顾客满意程度的量化描述,是顾客接受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感受与期望比较的程度,是一个变动的目标。

近年来,学者开始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学生满意度的概念,作为学生消费者参与教育过程、评估和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本文将校本课程视为学校提供的一项教育服务,而学生是这项服务的直接消费者,探讨和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程度。

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此外,还要从学生正在产生或未满足的需求着手,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设计

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取便宜抽样的方式,选取常州市L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08份,剔除答案呈明显规律、空白、填答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179份,有效回收率为74.6%。调查对象情况如表1所示。

2. 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在文献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关于学生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结合校本课程的特点,笔者自编了“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顺序量表,每题均采用正向记分。

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问卷数据的整体克朗巴赫α系数值是0.818,KMO值为0.708,信效度良好。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1.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1)对样本学校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分析。本研究采用频次统计来观察学生对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的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94.97%的学生选择一般及以上,大部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2)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各指标及具体满意度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学生对于校本课程建设质量各个维度的满意度以及各项具体指标的满意度的基本情况。

课程设置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课程设置维度满意度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在校本课程设置这一维度中,“征求学生意见”这一题项得分偏低(M=2.94),“自主选择”(M=3.02)、“与兴趣相符的科目数量”(M=3.13)、“选课制度”(M=3.14)这几个题项得分显示出明显的低分倾向。

教师能力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教师能力维度的学生满意度情况如表4所示,不难看出学生对教师能力维度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高分倾向,但是“师生互动”这一题项得分偏低(M=2.91)。

课堂教学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如表5所示,通过描述性分析可见,学生对课堂教学维度总体较为满意,呈现明显的高分倾向,但是在教学内容需求满足程度这一题项上得分偏低(M=3.13),表明教学内容仍然有待改进。

课程评价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课程评价维度的学生满意度分析如表6所示,学生对评价的总体满意度以及对日常作业的满意度均表现出低分倾向,均值都为2.90。与此同时,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校本课程评价的意向(M=3.94)。

综合以上各维度的分析可见,在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满意度的38个题项中,平均分低于3分的项目只有4个,其中有两个集中在课程的评价方面,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能力、以及课堂教学3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基本都呈现较明显的高分特征,课程评价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学生对课程评价的总体满意度也相对较低。

2.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指标差异性分析

(1)学生满意度在年级上的差异。选择年级为自变量,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探究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在年级上是否存在差异。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表7可以看出,“课程设置”检验变量Levene统计量的F值等于3.463,p=0.033

对于满足方差齐性的变量,即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两个维度,由单因素方差分析表可知(如表8),“课堂教学”的F值为2.448,p=0.089>0.05;“课堂评价”的F值为1.142,p=0.322>0.05,所以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两个维度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

对于不满足方差齐性的变量进行Welch检验。由表9可知,课程设置满意度的P值为0.429,大于0.05;满意度总分的P值为0.066>0.05,所以无法证明对于不同年级,课程设置满意度和小学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差异。教师能力满意度的P值为0.009

(2)学生满意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选择性别为自变量,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的总分为依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探究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具体的统计分析数据如表10所示。

如表10所示,在课堂教学这一维度上,相伴概率P=0.014,P0.05,表明在小学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度上不因性别差异而存在显著性差异。

3.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对学生总体满意度与其4个维度的满意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1)学生满意度与教师能力维度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623,这表明教师因素对小学生的校本课程满意度影响最大。

(2)学生满意度与课程评价的相关系数相对最低,为0.287,说明在这4个维度中,学生满意度与课程评价的相关性相对较弱,课程评价维度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学生总体满意与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课程评价这4个维度之间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均处于较显著的水平,表明在校本课程深化的过程中,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学生的满意度水平。

五、基于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满意度测评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之中,通过统计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满意与不满意之处,找到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优势与不足,对于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改革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都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

1. 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结论

本研究在总结已有的关于校本课程建设现状以及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自编问卷对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由此获得以下结论:

(1)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整体比较满意,选择一般及以上的共有17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4.97%,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2)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3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呈现较明显的高分特征。但是这几个维度中,学生参与题项的得分普遍偏低,表明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学生无法做到“乐学”,满意度自然呈现低分趋势。

(3)学生对校本课程评价的满意度表现出明显的低分趋势,而学生在调查中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校本课程评价的意向。说明在校本课程评价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作用,老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也缺乏平等地交流,学生仍然是校本课程评价的客体。

(4)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女生的满意度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力维度上。

(5)学生对小学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满意度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力维度上。

(6)小学校本课程的学生总体满意度与课程设置、教师能力、课堂教学、课程评价均呈显著相关。其中,学生总体满意度与教师能力维度的相关系数最高,与课程评价维度的相关性最小。

2. 思考与建议

学生满意度作为一种态度和情感体验,是动态的,会随着人的需求不断变化和升级,它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此次对小学校本课程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可以从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提升教师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具体建议如下:

(1)深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不少学生反映应当扩充校本课程体系,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有学者指出,校本课程应“走下神坛”,走向开放化、多元化,选取教师、学生拥有的课程资源,听取学生的建议,从个别化开发到有规模的开发,使课程体系逐渐从零散走向系统化。此外,刘世民、苑大勇提出利用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分别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利用当地优秀文化资源、根据民族特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笔者认为这也是值得学校借鉴的,校本课程要从学生本位出发,但也不能忽视学校自身特色的打造。

(2)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能力与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质量。首先,教师要扩充自己的知识,不断吸纳新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课程教学设计的能力、表达能力、教学媒体应用的能力等。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男生与女生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也应当提升课程开发的能力,不仅要学习课程理论知识,更应当掌握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李臣之指出,一切课程人,均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心向“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更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学生的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这一报告中指出: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与,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从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校本课程参与意识,而且有能力提出比较客观的建议。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倾听学生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校本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

[2] 刘寒梅.大学生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学生满意度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4.

校本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培智学校 特殊教育 国家一般课程

分类号:G764

我国专门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培智学校,最早创办于1984年,最初是沿用普通小学的课程和教材。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随后,全国各地几百所培智学校一直都用统一的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近年来,由于随班就读安置形式的推广,以往主要在培智学校就读的轻度智障儿童纷纷进入了普通学校。当前的培智学校的学生以中、重度智障儿童和部分自闭症儿童为主。与轻度智障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无论是残障程度,还是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质的区别。原国家教委针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材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培智学校的教学需要。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只规定从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该纲要内容过于简要,课程目标不具体,且无配套的教学用书。因此,上世纪的培智学校统编课程已不能满足当前各培智学校的教学需求。面对无合适现成课程和既定教材可用的局面,近些年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顺应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2007年出台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建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该方案强调地方、学校对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参与,在实行国家一般性课程的同时,倡导因地制宜设置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选择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培智学校和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需求。而从实践角度来看,源于培养目标和评价体制的差异,我国的特殊教育课程管理更为灵活。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宜性,培智学校纷纷展开了有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本文所探讨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课程选择、修订、改编、整合等,也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1994年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的校本化实施,距今已近20年。在一项调查中,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培智学校占所调查学校的77%,还有10%的学校准备开发。由此可见,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

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北京及上海、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培智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笔者将以上述地区的一些培智学校为例,管窥当前我国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

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的生活适应课程,其目标是培养智障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上海市宝山区培智学校将“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自助技能的人”。该校坚持“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自主研发了一套以中重度弱智学生为主要对象、以生活适应为目标、以自助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学生自助学习为操作策略的自助教育课程体系。

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以斯宾塞的“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开展智障儿童生活课程开发与研究。以生活能力训练为核心,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训练内容切合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发展的需要,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即在生活中学习生活,达到学会生活的目的。南京市育智学校提出“社会适应”导向的课程观,认为智障学生除了要学会生活自理以外,还应学习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将课程的选材方向归纳为五个方面:“购物、交通、交往、体健、休闲文化”。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是,通过教育,使中重度智障儿童成为“社会人”。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育建立在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及学生整个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该校坚持“生活即教育”,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确立了从基本的生存能力到较高的生存质量的宝塔式分类推进的教育总目标。

总之,虽然提法有些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有差异,但“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方向。培智学校基本都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的教学。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主要诉求,是培智学校广为认可的价值取向,是各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所共同追求的总目标。

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因选取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校本课程开发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依据开发的范围,可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又称完全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依据开发主体的变化,可分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依据课程开发的程序和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结合当前培智学校课程开发的具体情况和特色,本研究主要以开发范围为依据,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

2.1 全科课程开发

当前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组成。但时至今日,国家层面的一般性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培智学校实行全科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是指,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培智学校的全部课程。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一般以《中度弱智儿童训练纲要》的精神为基础,根据《纲要》提出的知识、能力目标,来开发相应的教材。全科课程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以核心课程统领。安华培智学校构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课程,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健康为辅助课程,以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特长训练、实践活动为选择性课程的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系统。该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研究制定从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到职业高中教育的培智课程体系。

模块课程。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按学习领域将课程划分为:(1)基础性课程(语文、实用算术、美育);(2)功能性课程(感知、康复);(3)技能性课程(自理、社会适应、常识、劳动技能)。这与南京市育智学校以及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类似。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包括社会化课程、体能课、图形操作课、情绪分化课。

一体化课程。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为智力、语言、情绪障碍的学生以及孤独症、多重残疾的学生提供了一体化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包括社会技能、沟通、认知、劳动、运动、娱乐休闲等六个教学领域。

上述全科课程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采用主题教学、活动统领各个领域和各个科目。这说明培智学校都较为重视课程开发的系统性、综合性。然而,培智学校是否都具有进行全科开发的能力?所开发的课程是否与预期的教育目标相契合?怎样凸显校本课程的特色?对这些问题的争议一直存在。

2.2 部分课程开发

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基本保留原先的课程内容,仅对某一科或某些学习领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地方区域优势和生源特点,通过对课程的改编、整合或重建,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比较典型的部分课程开发的例子有: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智障学生开展适合本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缝纫、编织等加工业实用技能的培养;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侧重于智障学生的艺术休闲课程开发;大连市中山培智学校开发的智障者工艺美术课程;海淀培智学校开发的社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基于智力障碍学生人际交往潜能现状和初职校现实的问题背景,开发了适合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人与社会课程,等等。

3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与问题

3.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实践,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2)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得以更好地体现。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3)培智学校课程建设书面成果丰硕。以安华培智学校为例,该校已经编制课程文件8册,并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网络手册(试用)》和《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手册(试用)》等成果。此外,该校编写完成了学前、义教、职高三个学段及住宿生活全部教材,共计113册。课程成为培智学校新的课程生长点,丰富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类型。(4)一些培智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以课题促课程开发,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宣武培智学校依托“培智学校包班制班级中生活化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等市级课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综合课程的开发与研究。(5)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改经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理论依据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估方式等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6)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增强普通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性的试点,有利于推进融合教育。

3.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3.2.1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较差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然而,培智学校的教师工作本身就比较繁重,在工作日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有限。相当数量的教师只能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发校本课程。这种疲于应付的状况,不利于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和教学,势必也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培智学校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难以胜任全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研究发现,仅有36%的培智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好”,63%的培智学校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技能的培训,为数不少的教师是在无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边干边学。一个培智学校的教师曾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校本课程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此外,在资源和经费方面,仅有50%的学校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库,仅有57%的学校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

3.2.2 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我国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最早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先于国家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当前,很大一部分培智学校没有充分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不管学校自身条件怎样,都一门心思完全重新开发全科课程,并以此开展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事实上,这已经超出了校本的范畴和职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不等同于学校零起点的独立全科课程开发。以一个学校的力量,力图完成国家课程的任务,未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真正的校本研究上,违背了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也势必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

从学校内部来说,有个别培智学校甚至在没有课程论证、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的情况下编写校本教材。还有为数不少的培智学校未设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规章制度。组织零散,使得学校内部沟通不畅,教师们各自为战,各年级之间容易出现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缺乏层次性、遗漏知识点等现象。

当前,有一部分培智学校有自己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反思和修订。但这些评估往往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轻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再者,已有的评估往往是学校自评,只有少数培智学校是由校外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校本课程评估,这势必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总的来说,我国缺乏比较科学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作为监督和管理的依据,是造成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 合作和共享意识淡薄,特色不明显

从已有资料来分析,仅有少部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突出了自己的特色,主要反映在学前特殊教育、职业高中教育课程及其他类别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方面。其他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的特色整体上不够明显。不但总教育目标基本一致,实施教学的内容、计划、流程也趋于相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智学校之问关于校本课程的对外交流合作不够,学校之间往往各自为战。这种情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既浪费了成本,又影响了质量。重复性高,水平低、无特色成了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硬伤。在对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方面,一些培智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作为保密材料,仅用于学校自编“教材”;也有的培智学校重视成果的公开出版,力图大面积推广。然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校际交流与合作相当缺乏,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如果能通过校际交流,将各自校本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其效果和价值将更大。

4 促进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性的建议

4.1 增强国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引导和管理

课程开发不是随心所欲的拼盘,而应该认真选择,精心组织,严格监管。当前,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缺乏外部评价和监督的状况,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校本课程的督导机构,定期组织专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进行指导和监督,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质量控制。

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课程定义将导致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以及实施方式。培智学校需要在“什么是校本课程”以及“为什么开发校本课程”这一核心问题上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同时,国家应该主动担负起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修订的责任。当务之急,就是组织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的专家,做好培智学校国家规定性课程的开发工作,以缓解培智学校各自为战进行全科课程开发的压力。

4.2 加强校内外沟通与合作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沟通与合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团队形式开展,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学校内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协作,以提升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其次,是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了避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同一个地区的培智学校可以分工协作,各校分别承担一两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做到术有专攻,时间、精力上有保证,校本课程的特色也会更明显,对提升质量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是国内外培智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我国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借鉴普通教育的理论和经验,而较少关注国外其他培智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模式。事实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经验,再结合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发,有利于拓宽思路,打破自身课程开发的瓶颈,彰显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四,是培智学校与特殊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合作。要达到有特色、高质量的目标,校本课程改革必须以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基础,培智学校有必要通过与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领域的专家合作,促进教师们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升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4.3 改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课程开发将是持续深入的过程,开发的程度越深,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多,对各种支持系统的要求也越高。培智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决定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要使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素养,学习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此外,如何确保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积极的态度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也是需要考虑的。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与教学相结合的持续过程。应该在合理配备师资的前提下,给教师们充裕的科研时间。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仅仅是培智学校自己的事,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信息、资源、经费、设备等方面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以调动教师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

4.4 整合已有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