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范例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范文1

(一)校本课程能够突显学校的地域特色

学校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背景,充分发挥当地课程资源的优势是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前提。当地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都可以有选择地经过改造成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难以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且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当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水平。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因此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地区在其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且课程资源类型差别明显:城市学校拥有诸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则拥有动植物、田野、山川等自然资源。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既可以体现学校所在社区的地域特性,也能够扬长避短,展现出城乡不同学校的特色,更好地满足学生具有地域特点的发展需要,也使学生对校本课程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学校形成自身的课程文化特色

一所学校的课程理念是其课程实践的精神核心,反映了学校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规范着课程的实践行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要内容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在科学、民主、开放的理念下,彰显学校的教育愿景和文化个性,探索并推进学校课程文化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建设不只局限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还包含保障这一课程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的组织、制度的建立与落实,诸如课程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管理机构的运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学校建立相关的组织和制度,对校本课程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建构起学校课程实施的完整实践体系,进而形成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采用走班制等方式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为学分制的学业管理制度的推行提供试验田,进而使学校的课程文化得以初步彰显。

(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力地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

校本课程的“灵魂”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学校在办学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学校的传统、特色、优势与劣势,明确“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把校本课程建立在学校的课程传统、学校在课程和教师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学校的愿景和使命、教师和学生课程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搭建起学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找到理想课程与学校现实之间的结合点。只有这样,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中,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兴趣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才会如影随形地实质性地展开。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的多元化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培养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社会变化与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他们的特殊需要和他们彼此的差异,从而使其课程与学生的紧密结合成为可能,使课程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从表面上来看,它是课程向学生“生活世界”的一种回归,但实质却是对“人”及“人性”的关怀。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开发应更贴近学生,必然促使学校和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其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能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尊重和满足学生个体差异,贴近学生实际,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个体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提高了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选修课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使学生享有了课程选择权,体现了学生受教育的自主性与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更好地满足了学生日益多样化的课程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并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而校本课程中的选修课程开设、学生走班上课的学习方式,恰恰能很好地体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教师专业发展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实施,将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也就对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全程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教师与课程间建立起了智力联系,教师与课程实现了相互包容,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教师的心血,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也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观和“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或“教材意识”。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系中,教师只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教师从站在讲台那天起就被固定在学科教学上,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多数教师对课程的理念往往是模糊的,对课程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

校本课程开发范文2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学制度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当前的小学教学工作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就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展,从而体现出教学目标以及办学特色。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小学在开展和实践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

一、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实际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此不太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常被其他学科所占据,教学质量较低。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和领导也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没有将其安排到抽测科目中,这也就进一步导致教学质量久久不能提升。第二,教师自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升[1]。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应当将自身的学习重点放在各文化课上,所以一味地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考试中不能够被体现出来,所以课程的开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第三,对于农村小学教学工作来说,教师存在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或是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时,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导致课程的开发重形式轻过程,且形式过于单一,存在资源不足、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第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基础性条件的支持和辅助,大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开设校本课程的难度较大。

二、促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可行性策略

(一)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以促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提升课程的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应当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再综合考虑教育与课程发展存在的规律,然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之间相互统一协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开发出能够提供给学生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此同时,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以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为参考,以培养当地人才为前提和保障基础,及时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把国家规定的相关政策及课程方案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促使国家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育与农村小学培养目标一致,突出农村的特色,促进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优化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制度

相关部门应优化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制度,确保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渐渐地在教学工作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校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的教师而言,由于身处的环境,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在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存在着自卑心理。所以说,相关部门只有完善和优化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保护制度,才能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参与度。

(三)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扎实基础

积极开发和实践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扎实基础。课堂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教学中的每个科目在课程体系中都发挥着自身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对各科目的学习,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因此,农村小学一定要坚持各科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地通过以下手段来落实各科的教学。首先,学校应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采取专职、专任的手段来确保教师团队具有专业性的技能及综合素质,并合理地分配教学力量,提升各学科的总体教学质量;同时还应当完成对各学科的同步管理工作。例如,科学学科的测试手段应当是通过实验报告或者观察记录等方式开展;美术学科应以学生绘画作品的形式来进行检测。学校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的作品及各个学科的试卷交给家长观看,让家长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小学各个学科之间要避免出现相互挤占教学时间等不良现象。即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一定要避免被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学科所占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各学科教学的平稳进行,进而为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和关注各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要重视和关注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当前的小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可开展的实践活动是多样的。根据其类型我们将其分为四大类,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会服务实践、劳动教育等,我们以趣味知识类的实践活动开展为例,管理人员在学校中应合理地为学生组织和开展少年讲坛、情境英语及趣味数学等实践活动,以实现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生的各科学习相互联系,通过各种形式多样又有趣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当为学生开展趣味数学这一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并且规定学生在同一时间段观察从校门口经过的车辆数,或是在学校超市里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关系密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在农村小学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够体现出农村小学的办学特色,还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教师要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优化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制度,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扎实基础及重视和关注各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提高农村小学学校教学质量的“双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祝韩东.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三化”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5(03):52-53.

校本课程开发范文3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承;美术校本课程;草木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优秀民间艺术。它们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展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前,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育重视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民间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的融合。因此,美术教师应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将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融入学校美术教育,以发展学校美育。教师应探索民间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连接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地域文化引进学校教育,做到“特色课程品牌化”,推动民间艺术传承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草木染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将草木染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融入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草木染的色彩应用和工艺技法,可以丰富他们的美术体验和感受,使其尽可能多地获得民间艺术的滋养。

一、草木染的艺术特点

草木染是从天然植物花叶等中提取有关成分作为染布染料的一种传统技艺。草木染以古朴的姿态呈现了中华民族充满智慧和诗意的传统色彩。它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和难以被复制的肌理美,能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在被使用后,其色素能分解回归自然,体现了现代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也是草木染工艺的闪光点之一。

二、草木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在中国知网以“草木染”为关键词,检索出文献共136篇;以“草木染教学”为关键词,检索出文献共3篇;以“草木染课程”为关键词,未检索出相关文献。草木染这一项早在《诗经》中就出现的传统民间艺术,如果在现代潮流中逐渐失去光芒,会让人感觉遗憾。因此,如今在美术教育中开展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三、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目前,我国美术教育领域对草木染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相对较少,且参与者大多为高校。草木染课程和体验活动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反馈较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设草木染课程具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草木染的制作过程烦琐、技法繁杂,小学生的操作能力等有限。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看似已不再需要这种手工技艺,其古老的染色技法也难以满足部分现代人追求品质生活的需要。但是,崇尚绿色环保,感受植物蕴藏的气息,体验草木的生命质感、大自然的色彩韵味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美术学科素养。把草木染作为校本课程引入小学美术教学,向学生展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可以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储备人才,也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1]。

四、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的创新开发

1.“诗意•文化”——表现《诗经》里的色彩,体验中国古代草木染技艺

《诗经》为人们呈现的是一幅幅缤纷的古人生活画卷,它用素雅而永恒的笔墨展现了中华民族经典又富有诗意的中国色彩——草木色。在《诗经》中有许多表现颜色的诗句,如“苕之华,其叶青青”“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结合《诗经》中的植物和色彩,笔者在草木染美术校本课程的开篇,先让学生运用天然药材染出《诗经》中提到的色彩,感受草木染蕴含的中国古代色彩之美,在实践中感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朴素又充满诗意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草木染的染色技法别具一格,运用绳子、皮筋等材料,通过扎、捆、折等技法就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天然纹理。放入染缸反复浸染,每浸染一次色彩更深一层,这就是古语中的“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在浸染过程中,产生的纹理自然而难以复制,凝重素雅、似梦似幻、韵味别致,充满自然的拙趣之美(图1)。结合中国传统色的优雅名称,草木染校本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扎法后进行知识和技法的迁想,培养创新思维,在感悟草木染浑然天成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储备丰富的技能知识。

2.“自然•生命”——亲近传统二十四节气,感受草木染的文化内涵

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含有不同的色素,板蓝绿叶可染出蓝色,黄色茜草可染出红色,有的明艳动人,有的淡雅朴素。春天草木萌芽,叶汁充盈,适合采用植物提取原料;夏秋植物枝繁叶茂,是草木染的最佳时节;冬季植物叶子凋落,适合采其根茎晒干染色。这些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草木染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不仅包括美术知识,而且涉及科学、语文等学科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中,笔者将草木染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先让学生画出二十四节气对应的花卉,再提取色彩并染布,以自己染的彩布为材料,运用型糊染、布艺折纸、布贴画、立体花等技法创作二十四节气团扇花作品[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色彩韵味,体验草木的生命质感,在形式多样的美术创作(图2)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树立民族自豪感。

3.“传承•发展”——设计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培养文化创新精神

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尽可能开发出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民族文化、闽南民俗、学校侨胞爱国爱家事迹等为创作内容,引导学生在草木染校本课程的探究学习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思想。(1)学习汉服设计,激发学习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草木染艺术的魅力,笔者在草木染校本课程中结合学生的喜好开发设计了汉服相关内容。学生热情洋溢、创意无限,变成草木染汉服设计师,依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服装手稿,从根据手稿挑选草木进行染色,到设计扎染肌理,最后把染好的布做成各式各样的草木染汉服作品。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美术设计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2)依托传统节日传承文化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观赏品,更是源于生活的实用品。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介绍丰富的草木染文化,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而且可以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让学生制作各种草木染作品,实现学有所用,在美术学习中体验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如,开展以“染”为核心的端午主题活动,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草木染为出发点,让学生制作草木染端午香包,送给家中长辈。以亲情为针、以祝福为线,编织出温馨美好的画面,让美育滋养生命成长。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的传承精神。这有利于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人文•素养”——关注文化与学科的融合,提升美术学科素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草木染这一传统的染布技法应用范围相对有限。教师通过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教会学生与植物交流、与大自然对话,唤醒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让学生用心灵感受代代相传的匠心精神,有助于“五育并举”落地生根,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基于民间艺术传承的小学美术草木染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之美的能力,并从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科学、文学等学科学习结合,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美术学习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郭浩,李健明.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

校本课程开发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初中学校应针对校内实际情况,将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为学生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有效对学生展开生物教学课程。因此,部分初中学校尝试将生物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并根据校内实际学习情况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将生物校本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使生物校本课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良好促进作用和意义。

一、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虽然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学校积极将生物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但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生物教师自身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并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在对学生展开生物教学活动过程中仍对学生采用传统生物教学模式。传统生物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频率较低,教师无法在课堂当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无法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此外,由于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无法在生物校本课堂当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生物校本课堂当中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和消极情绪,特别是在生物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或指导,导致生物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虽然初中学校重视对学生开发生物校本课程,但由于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在对学生开发生物校本课程过程中还存在授课模式单一的问题。学校和教师也过于重视对学生展开任务型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据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学生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物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生物校本课程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教学模式的弊端。因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编写能力有待提升,无法有效将生物知识和实践进行整合,导致教材当中的知识点过于零散。学生无法在传统生物教学当中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学习,导致理论与实践在衔接上出现脱节现象。且教师对自身的职能尚未明确,不能有效地对学生展开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也无法起到统一指挥和协调的作用。

(三)评价考核机制落后

在新时展下,对学生进行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将生物校本课程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弥补传统生物教学模式当中的不足,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为主,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但由于初中学校开发的生物校本课程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生物校本课程过程中,由于教学环节并未进行合理的设计,学生无法提前预习教师讲解的内容,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部分学生到最后考核和评价过程中,未对生物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扎实掌握,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下降,考核成绩结果也不理想。另外,传统评价方式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和局限性,教师并没有根据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导致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生的指导性和教育性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出来。

(四)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目前,因初中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过程中还处于研发阶段,初中物理教师在对学生展开生物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初中学校的生物课程内容并不能有效融入生物校本课程当中对学生展开教学,其生物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还有待提升,无法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生物教学,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也无法满足学生探求生物奥秘的需求。此外,由于生物课程同时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而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生物校本课程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降低。

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路径

(一)更新生物教学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而初中学校积极顺应时展趋势,将生物校本课堂进行开发和实施,并根据校内实际教学情况将生物校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使教师意识到对学生展开生物校本课程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初中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作为生物校本课程开展的主体,不仅要全程参与到生物课程的开发与研制,还要推进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展。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转变自身在生物校本课堂当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在生物校本课堂当中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自身成为生物校本课程的参与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加强学生的生物探索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最后,初中学校为学生开发生物校本课程,不仅能为学生更新课程内容,还能为学生丰富生物学教材,不断提高生物校本课程改革的实效,有效地对学生展开生物教育教学。

(二)优化生物教学模式

初中学校为学生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在课堂当中有效对学生展开生物知识和技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初中学校开发的生物校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更新,使生物校本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而有效对学生展开教育教学。此外,初中学校还应引导教师全程参与到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为学生选好生物课题,将新型生物教学内容与传统生物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效将生物教材与课堂相结合,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有效对学生展开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初中学校对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评价和课程开发实施能否取得统一。因此,初中学校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使教师不仅重视对学生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还要对学生展开阶段性的考核和评价。而教师在对学生展开评价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考核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将考核和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和优化,改变传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课堂表现的评价和考核,对学生展开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考核,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习当中勇于探索,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有效对学生展开生物校本课程的实践。

(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校对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新型生物教学模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和了解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使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此外,师生之间展开交流和互动,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具体教学要求之一。教师对学生展开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和互动,不仅能认识和了解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能根据学生学习时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有效地为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针对部分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生物校本课程活动当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将自身转变为生物校本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与教师在生物校本课堂当中拥有平等的权利,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对学生展开生物校本课程教学。

三、结语

校本课程开发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关键问题

由于适用于普遍性教学的国家基础课程难以凸显地方教学的人文特色,也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因此,各地方高中学校有必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需要充分挖掘多种文化资源,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校本课程开发也需要结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教师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本文针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论述,以做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究。

1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当前,素质教学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学生个性多元化的发展,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应用普遍性的特点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不少教师研发的新方向。对于地方学校来说,校本课程主要为了凸显地方教学的人文特色,根据区域发展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校本课程既是国家基础课程的补充,又是地方学校文化资源发展的依托。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根据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扩展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校本课程依托地方教学特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1]。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来说,重要的是学校资源的依托,只有在有应用性资源的同时,才能进行资源开发。所谓课程资源实际上就是一切可以为教学应用的课程资源,例如社会和文化资源、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有效应用。

2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1注重学习视野的拓展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培养语文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离不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就是说,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不能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课堂外的知识拓展,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以达到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构建校本课程时,要凸显课程的课外延伸功能,立足于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等模块,在课程中增加大量课外元素和素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满足学生语文需求的目的[2]。例如,鲁迅《祝福》是高中生需要学习并要求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篇课文,国家课程教材在设置时根据应用普遍性的原则,进行了相应的规划,但是仍旧难以满足不同区域学生的价值观需求,难以做到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视野拓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研发时,要做好对国家基础课程的补充。比如在《祝福》文章中提到的家乡风俗,教师就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关于本区域的家乡风俗的讨论活动,以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营造愉悦的课堂文化氛围;又比如为了增加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在设置校本教材时,让学生探讨“同学们身边还有祥林嫂这样的人吗?”这一问题,使其在把握祥林嫂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从而展开深入的探究,实现学生由课本到生活的视角的转变。

2.2做好课程开发的教研活动

要凸显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教师认识到国家基础课程在应用于本校学生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不能只是注重一些零散、不实际的问题。当前很多高中在教学中注重了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研发时却忽视了教学的根本目标,在研发过程中注重的是一些板书设计、课堂导入等细枝末节的部分,使得教材在研发时难以结合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不能规避传统教材开发的弊端。因此,教师在研发时要凸显自己的学校特色,以学校资源为依托,积极创设自己的教研阵地。首先,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研发时,要组建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以优秀教师为带领者,发挥团队集体协作的精神;其次,将研发校本教材体现于行动中,通过积极走访学生,进行调研,明确当前教材应用中的利弊,在根据学校师生反馈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最后,教研活动应体现创新性,可以根据语文教学中的模块分别研发教材,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某校高一年级为了探究适合当前学生教学的校本课程,成立专业的语文教学调研小组,通过教研组的优秀教师引领,在对学校同学和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教学教材中的不足,从而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积极开发了“语文第二课堂”,为学生进行专题知识讲解,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时间有限的难题。总之,利用学校教研活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新方向。

2.3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和课程观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已走进校园的今天,利用网络构建校本课程也已成为教学的重要趋势[3]。相较于传统的语文课堂,网络教学有着方便、资源获取快捷、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多方面的优势。在改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意识。首先,教师要构建语文教材与网络应用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的便利性。例如,在讲《雷雨》时,就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作者曹禺的相关人物资料以及文学作品信息。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本文的话剧,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中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特点。其次,我们还要利用网络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对于语文课程来说,丰富的课外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多媒体教学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多元化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挑战,语文教师要积极看到传统校本教学的缺陷,积极利用学校资源,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构建满足其文学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锡昌.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化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8(22):33-35.

[2]邱海林.普通高中文言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8(05):36-39.

校本课程开发范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生物学教学

引言: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各个学科都在与时俱进地进行着教学创新工作,其中以课本教学资源为载体围绕学生实际学习发展需要和当地教育特色而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创新的一大热点课题。在新课改教学工作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发极具自身教学特色的校本教学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基于此,立足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问题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一、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当前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而言,与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知识内容大致相同,都是作为单一独立的学科而参与教学的,课程内容知识会根据教学大纲的不同设计被人为地打乱,知识点的学习也较为分散。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来说,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科知识的学习难度,并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基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内容,相对于课本教材来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实践教学应用过程中可以从学生实际学习特征出发设计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加强课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课本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融入多样的校本课程教学资源中去,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引,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这一层面分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构建系统而完整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应用中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也可以促进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这部分内容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教学资源,设计校本课程内容,围绕“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为主题进行探究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立足生物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解释人体呼吸过程中气体的交换情况;从化学角度分析,就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变浑浊的现象进行解释;从物理角度解释气体扩散和分子运动问题。在这种富有学校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中,融入多种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拓宽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活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强化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

就当前素质教育视角而言,在现代化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灵活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内容,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有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而言,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其目的也在于着眼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服务。在实践教学阶段,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科课本内容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观察、思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立足社会生活实践,着眼实际生活话题,就生物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中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生物学科与实际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与日常生活与学校所处地区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地域性原则

在现代化素质教育背景下,各版本教材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教学针对性,但是由于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在实际教学阶段课本的许多植物资源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常见,而学校所在地特有的植物种类在课本教学资源中也没有相应的体现。这种课本教学资源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断层也会给生物学课程教学工作带来许多的不便之处。基于此,在校本课程资源的设计阶段就可以立足学校当地特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地区生物的优势来丰富课本教学资源内容,尤其是当地的一些特产以及特有的植物种类,这些都是优秀的生物课程校本资源。通过这种类型的校本课程资源设计,拉近学生与生物学科之间距离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从生活化角度出发对当地特有的生物资源有所了解,并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尝试探究本地区经济发展建设与当地生物资源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实践性与创新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也应当在传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为此,在实践教学阶段,生物学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应当围绕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教学主线,强调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探究性,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校本课程的辅助教学在观察、探究、实践、分析的学习活动中,增强课程学习体验,并学会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进而从中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除此之外,从生物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实践性教学特点分析,大部分种类的探究性学习课题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实践教学应用中,并不局限于课内教学活动,也应包含众多的校外实践类型课题内容。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方式主动汲取学科知识内容。将课本静态的文化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充分利用校园、社区以及自然资源和优势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

三、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1.立足学生学习需求,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在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阶段,教师首先就需要明确学生学习需求在课程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学习特点出发灵活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在搜集校本课程学习内容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参与其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参与到学校校本课程的选择与设计工作中,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驱动下构建特色校本课程资源体系。除此之外,在选择校本课程资源内容时也应当立足学校本地实际特色,发挥特有地域资源的作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视野。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以来,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正在逐步朝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展方面转变。为此,课程资源的内容与选择也应当从贴近自然生活以及社会实践出发,将各类生活话题融入其中,拉近校本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我国的植物资源”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工作就可以围绕当地特色的植物资源展开,从极具特色的植物类型入手逐步延伸到环境保护的话题,将课程教学和生活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围绕学科教学特点,开发生物校本课程

相较于其他几门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而言,初中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自然学科,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同时也强调从身边常见的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入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特征也是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以往的课程教学理念中,教师大多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一味地追求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素质教育的实施,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日常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充分融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学校方面就要充分结合实际学科教学特点,将极具学校教育特征的教育资源融入其中,建设学校特有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借助生活实践活动,丰富校本课程

内容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课堂知识在生活场景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酸奶的发酵、食物腐败现象、植物光合作用等等,都是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直接应用和体现。由此可见,初中生物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物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积极发掘校本课程资源内容,借助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科知识。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就可以从生活话题入手,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吃奶、小鸟筑巢、鹦鹉学舌等现象引入校本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学习场景,以生活场景以及生活中的生物应用问题为教学契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加强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为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总结

在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并围绕其基本设计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立足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学习需求多样化设计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敏龙.利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提升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思考[J].天津教育,2019(35):84+86.

[2]窦喆.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8,34(02):69-70.

校本课程开发范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校本;课程

由于高中学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与理解能力,所以,除却必修内容之外,还设立了具有一定选择性与开放性的生物选修课程,以契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选修课程除却具有与必修课程一体的配套教材,基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实际,由教师作为开发主体的校本课程也被包含在选修课程之内,以在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与实施课程能力。那么,该如何在学科新课标背景下,进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呢?我分三点来阐述。

1.依托学生需求与教学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体现“生本”思想,它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与依托此推出的新课改的孕育下而生。这便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的教学问题,以依据此选择、确定校本课程的方向,在满足学生发展,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实现学生好奇心与探索动力的长久保持。例如: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的讲解中,我发现在展示由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发生的生物毛色等外形性状变化时,学生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其原因,表现、特点等均具有相对高涨的探究欲望。在课下我与其他生物教师交流时,也发现其他班的学生亦是如此,教师们商讨后便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详细调查学生关于此类内容的熟知度,兴趣度等,之后向学校提出以基因突变或基因治疗为课题的选修校本课程申请,并拟定了详细系统的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等计划。除此之外,生物医学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或认识生物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它也可以成为校本课程的备选项。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兴趣点、积极提出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课程内容,并将其作为校本课程融入学生学习,对于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理念具有重大意义。

2.依托生物教材的改编扩充开发校本课程

以生物教材为基础,对其进行改编与扩充无疑可以成为一种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但前提是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引,朝着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达成的方向去改编、设计新的题目形式,以在提高学生生物素养,拓宽学科眼界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例如:在《酶的特性》一节的“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讲解中,我并未让学生根据我或者课本所提供的可能性条件,进行单纯的实验验证,而是将其改为探究性实验。依照此思路,还可以依托教材,精选、精改其中的实验,组成一本探究性实验校本教材,作为选修课之一进行开设。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生物综合实践素养,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真正实现新课标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除此之外,还可以回归学科生活旨归,从生活出发,拓宽校本课程内容范畴,如设立《生活中的生物》等校本课程,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而且还可以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用生物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同时提高其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

3.依托校本课程的特点应用实施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之后,便涉及到其该如何实施的问题,在新颁布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校本课程等选修课的实施应在保障必修课内容的完整性基础上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这便为其教学提出了挑战。但是校本课程本身就具有高度灵活性、开放性与实践性,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所以,在时间限制之下,最有效的实施方式便是根据其课程特点进行实施。例如:在关于“生物医学”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地去确定某一个选题,如“癌细胞”,并拟定探究计划,包括探究方式,探究过程等,然后指导其进行责任分配,如对身患某一种癌症患者病例或就诊说明的收集;查找癌细胞形成、扩散与可能的生物医学界治疗方法的资料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自己的求知欲和思维逻辑驱动下,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地去挖掘、发现与癌细胞相关的生物医学知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会深化对生物学科本身和其社会属性等的认识,还会不断生成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探究主题,逐步培养新课标中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式下,成为教学问题的重点。其由于校本、生本特点而符合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教育本质和在此理念下应该具有的课程实施方式,所以,开发与运用校本课程成为不可规避且极为重要的一个教育主题。

参考文献:

[1]李艳.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D].华东师范大学,2006.

校本课程开发范文8

关键词: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特色

自体育教学大纲在我国中学体育中广泛推行以来,在取得一定实效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千篇一律的问题,对中学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大阻碍。每一所学校在地域地理、学校发展、学生特点、管理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特色,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并不利于中学体育在各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贯彻教育大纲的同时,中学体育也应在自身的特色发展上做好文章,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构建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体育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即在贯彻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设置课程的条件下,通过科学和全面评估本校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在有效利用学校和当地社区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而开发的具有特色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上,必须坚持2个重要落脚点:(1)以学校为本、凸显学校特色;(2)重视课程开发,凸显实践性。在内容开发上,必须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涵盖新的教育理念,在贯彻中央和地方基本教育精神的前提下,能够客观地分析和利用自身办学特点、优势和资源,在学校成员独立、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联合校外团体或个人共同进行教学改革。也就是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可以学校自身优势为基础打造独特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体育教材进行“校本化”改造,通过两条腿走路打造丰富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2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1有利于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体育学科是中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学科一起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体育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落脚点,在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体系。打造体育校本课程,就是要凸显学校的体育办学特色,使体育教学能够真正顺应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抓住学生的心。体育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能够紧密关注学生体育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从而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加工,使得体育课程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喜好和情感;在教学模式上,校本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喜好。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充分意识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开发,从而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打破传统体育课堂低效、沉闷教学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2.2有利于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很多中学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教育条件和教学环境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因此,对于中学体育而言,如果机械地执行中央和地方教育大纲,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难题,进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是各个学校真正立足于自身办学实际,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必然举措。不同地域,甚至同一地域的不同学校在办学环境上往往千差万别或者各具特色,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一校一面”的校本课程,创新内容体系,优化教学方法,用好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管是采取因地制宜的形式,还是因陋就简的方法,都能够实现学校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使体育办学始终不会脱离学校实际。

3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长期以来,中学体育在忠实贯彻体育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出现了“千校一面”的体育教学局面,这种缺乏变化和特色的体育课堂逐渐让学生感到乏味。作为新时代的中学体育,在顺应教育政策和社会大环境的前提下,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同时,应凸显办学的个性化特征,即能够较好地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打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以推动“一校一面”体育校本课程教学的新局面。

3.1加强内容建设,丰富校本课程内涵

教学项目和内容的开发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也是最不能忽视的实施环节。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打破“千校一面”的桎梏,一定程度上凸显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打造具有“一校一品”的特色化校本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使体育课程能够真正地扎根于校园文化。具体而言,在体育项目的选择和设置上,除了体育大纲要求的基础项目外,还应积极引入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资源,如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特色的运动项目,在实现对地方文化有效发扬的同时,更多地融入趣味性和技巧性,既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需求,还可以巧妙地赋予中学体育更多的社会责任。此外,中学体育还可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选材视野,引入一些在学生群体中具有重大吸引力的现代运动项目,为构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提供丰富的选项。中学体育在承担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赋予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对这些体育项目进行一定的校本化改造。以足球教学为例,在传统11人制足球的基础上,可以增设5人制足球、3人制足球教学项目,同时还可以将更多的足球游戏纳入进来,打造具有特色的足球校本课程内容。此外,学校还可以“另起炉灶”,大力开发具有“一校一面”的特色教学项目,可以从现代流行项目和民族传统项目中寻找选项,如柔力球、舞蹈操、瑜伽操、踏板、轮滑、呼啦圈、抖空竹、荡秋千、打陀螺、珍珠球、溜铁环、摔跤、拔河,此外还有跳竹竿、跳房子、跳皮筋、跳绳等。此外,对于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运动项目,也可作为体育校本课程项目进行开发,如踩高跷、舞龙舞狮、扭秧歌、打雪仗、滑雪橇,以及各类民间体育游戏。这样的体育项目设置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构建特色内容的同时,更好地突出体育的实践性特点。

3.2重视监督管理,提高校本课程执行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校本课程的执行力,各个学校应探索成立专门的开发小组,即组织由体育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的体育校本课程教研组。在确保校本课程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同时,还应尽可能提升其在学生家长和学生中的影响力,获得更为广泛的支持。体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组织和参与成分必须具备广泛性的特点,通过一线体育教师的协调和组织,构建开放、科学、民主、合作的体育教学氛围,同时组织教研组成员开展常态化的校外学习和交流活动,吸取先进地区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体育校本课程需要多方位、长时间的努力开发才能取得一定实效性,在充分发挥一线体育教师教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构建一套高效的监管体系,即学校应成立由校领导负责的专项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划分,对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教学政策和物质条件支持,同时监督课程开发的具体落实情况。

3.3完善评价机制,保障课程开发的延续性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大部分学校而言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没有“范式”可以供参考。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突出发展性特点,只有以发展的眼光推动校本课程开发,才能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性和实践性。校本课程的评价修订应作为开发的重点工作,从教学计划、实施过程到实施效果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尤其是需要做好后期的反馈和评价工作。通过反馈信息发现问题,作为调整课程结构的重要参考,促进课程架构的不断完善。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应具备如下特点:评价主体的广泛性,即主体应包括有关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评价活动要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保持同步,跟踪好教学环境和课程对象的变化;评价方式的发展性,即评价活动应采取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全面客观地把握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效果。

4结语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在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开发对中学体育教学重要意义的同时,应把握好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特点,从凸显特色性和实践性入手,以课程内容开发、执行力保障及课程评价等环节作为打造体育校本课程的有力“武器”。通过创建特色化的教学内容,高效的执行体系及全面的评价体系,在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动精神。

参考文献:

[1]史磊.浅析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0):122-123.

[2]陈高材.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教育科学:引文版:315.

[3]陆立波.浅谈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