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论文范例

校本教研论文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1

1.便捷性。

传统的英语校本教研方式主要以教学沙龙、教师讨论为主,受时间与空间等诸多因素制约,教研活动成本高、不方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把教研与教学空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方式灵活多样、资源实现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实用性。例如:在评课活动中过去需要集中教师定时定地点交流,在网络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英语组的主题帖进行网上评课,在网页上建立《Unit1Makingadifference》等的课堂实录主题帖,让教师在后面跟帖进行评教,这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一些没有到场听课的老师也可以参加评课,教者自己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

2.交互性。

交流是校本教研的核心。网络具有全面的互动功能,能够实现个别与个别、个别与群体之间的充分互动,通过论坛、互评等形式,实现多角度对话;由于网络的储存功能与开放特点,教师可以对别人的观点、教学资源等进行深度研究,加深对话的深度。例如:通过网络博客群,可以建立英语组博客群的互评交流平台。在集体教研活动中,还可以通过网络把网上存在的很多资料与观点展示出来,进行进一步的辩论等。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学习软件如:单词发音、表达训练等,让教师在网上进行自我学习训练,提高教学技能与知识技能。

3.开放性。

英语教学对教学资料的要求比较多,一些生动的课件与案例、影像材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机构与学校建立的高中英语网站如“天津北辰高中英语教研网”等等,这些网站上的资料都是可以在活动中利用的。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教师不仅可以享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把观点与资源随时添加到网络空间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教师的观点是公开的,评论是公开的,资源是公开的,而且校园网络与互联网是对接的,所以具有极强的开放性。高中英语的校本教研经常会涉及到听、说、读、写等各种内容,有了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技术的配合,教研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能够调动教师学习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浓烈的校园教研活动氛围。

二、高中英语网络化校本教研模式与方法

校本教研的方式非常多,各有特点。在网络技术条件下,高中英语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方式呢?下面对校本教研方式进行归类,对主要方式进行阐释。

1.构建教研管理平台

网络可以成为校本教研的管理平台。教学部门或英语教研组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或网络办公平台,开通“英语教研之窗”,开展教研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建立每个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主页,让教师在自己的主页上自由撰写教学内容与反思;另一方面可以按照备课组为单位实现分类管理,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网络可以成为通知、进行发动、过程通报、结果展示的平台。通过网络可以对教师的课题、论坛、博客、资源、教案等进行集中管理,对好的观点与资料进行推荐,对教案与反思进行检查与通报等,这样可以逐步建成教研组的网络资源中心,成为教师教研资源与成果展示的平台。另外,网络还可以成为评价督查的平台。在开展教学沙龙、公开课活动、外出学习参观活动之后,在网络上设立专题,让教师把沙龙中的观点进一步澄清,把对课堂的评价与建议写出来,把外出学习反思心得写出来,既有利于教研管理,也有利于研讨活动打破时空的限制,使问题与思考得到延伸与深化。

2.促进资源交流

网络可以成为教学的资源库。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各种教学案例、各种试卷、教学背景素材、各种影像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等,这些资料可以让所有教师从中下载,为备课工作打下基础。更为主要的是:教师在次基础上可以上传一些资料,共享资源。通过“网上主题帖”引发问题讨论。可以由英语教研组开展调查研究,教师共同收集本学科内所有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真实问题,筛选后确定为活动主题。例如:在网站上开辟“如何让学生学会每天用零星时间记单词?”、“如何提高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高中英语课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衔接问题?”等,让老师在帖子后面跟帖,进行讨论与辩论,可以让一些特级教师与教研员参与讨论当中,边讨论边学习。博客是教师校本教研的良好平台,能够培养教师系统思考、动笔反思的习惯。英语教研组可以构建自己的教师博客群,定期进行点击率、评价率评比,促进教师形成写反思的习惯,同时激发教师在博客群中互相留言、互相评价交流,让网络教研的交互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3.推进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教研的重要方式,但传统的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等人员,备课的成本高昂,反复修改的时候需要反复集中,效率低下。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让集体备课在网络中进行。

3.1把教案设计过程放到网络上。

通过一次性的集中集体讨论,由专人将集中了集体智慧的教学案整理出来,并上传到网站专门的教案目录中,同时提供一些教学课件、视频、案例等资料供教师下载。教师可以打开这个教案并进行进一步修改,在教案的一侧预留空格让教师进行个性化备课,以便将集体教案与个人风格相结合。同时,在教案的下方留下教学反思栏,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3.2把教学研讨与评议过程放到网络上。

可以把一些教师的课堂实录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并进行评课活动。甚至可以将说课、评课、磨课等活动置于网络论坛中,让教师在网络专题论坛中进行说课、评课,磨课,减少了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紧张,减少了面对面的窘迫。这样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更加自由开放,观点更加清晰,教师的收获更大。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园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

2019年11月2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支撑。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其中在强化校本教研中提出“学校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园本教研”是幼儿园针对办园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以及根据本园的教育教学特点和一线实践工作发现的困惑所开展的研讨活动,其重点是基于园所、立足园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2018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等相关政策,这些文件的出台构成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全新政策环境,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为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幼儿园教研模式变革与教研活动创新发展的方法、路径与策略,攀实幼以园本教研为切入口,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并形成了相关经验。

一、“信息技术+”借助影像记录让园本教研更加具体、形象

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实践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幼儿园很好地解决教研工作中的一些制约与瓶颈问题,教研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园本教研带来更多的视角,更丰富的内容、形式和更灵活的交互时空,能有效地促进教研的进行,提高教研效率。相比于传统教研中单纯的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运用手机、平板、摄像机等器材进行抓拍、影像记录,可以动态地呈现研究对象的递进、发展、变化过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研,可以将各环节进行可视化切换,使教研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给教研活动带来生机与活力。此外,视频、图像还可提供教研各部分之间论点与论据的相互印证,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一些链接和返回应用,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媒体反复演示、回放,这样的互动,最大限度地还原事物本身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具体性,使研讨有的放矢,聚焦问题,促进教研过程的优化。案例一:在一次大班户外体育游戏“夏日玩水乐”的公开教学观摩现场,老师为孩子们围砌了一个约30平方米大小的方形戏水池,注入20cm高的水后孩子们便可以在水池中利用水枪、塑料瓶、泡沫、竹筒等进行玩水游戏。不巧的是,游戏过程中小水池一侧突然垮塌,水便顺着缺口快速往外流。事发突然,老师如何应对,将考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与应变能力;孩子们如何反应,也正是观察孩子,支持其学习、发展的重要契机。于是,老师立刻与孩子们商量:是下次再玩,还是马上修补?孩子们都提出“马上修补,还想继续玩”。老师再次引导孩子们商量:怎么修补?孩子们尝试了很多种办法,有的孩子将帆布拉高以阻止水流出,有的将冲开的积木重新围好,有的抬来沙袋压在积木上……整个活动环节,被观课的老师们用手机拍摄下来。活动结束,观课老师们开展了现场教研,当出现分歧时,教师们借助抓拍的视频,反复观看录像回放,逐一分析,形成了更多的解决策略和方案。

二、“信息技术+”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让教研更加顺畅、多元

近年来,幼教事业蓬勃发展,很多地区开始采用集团化办园模式,以一园为主体领办多个分园。但随着幼儿园园所数量和教师队伍逐年增加,给幼儿园同步管理、开展园本教研带来很大的难度。采用“信息技术+”,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教研更加快捷、顺畅。通过运用微信群、QQ群、腾讯会议、钉钉移动办公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网上教研,提前通过各个平台教研公告、教研内容、教研时间。教研开始后,老师可以在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上传或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这样一来,无论是出差在外、休假在家的教师,还是一线当班、后勤值班的教师,都可以在线下载、观摩、互动和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展开交流和对话,互相分享成功的喜悦,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共同探讨工作的难题,畅快地沟通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见解。此外,当规定时间内的在线教研结束后,平台会将教研话题保留,以便教师下来继续发表自己的未尽之言,或者根据实际需要持续跟进,补充完善。案例二:2018年全市幼儿园角色游戏优秀活动展评在我园举行,摄像机、网络直播、LED大屏幕、手机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再次大显身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活动当天,共有三百多名专家和园长、教师到场观摩,由于比赛场地有限,且为了尽量不干扰到孩子们的游戏过程,组委会要求除评委外,其余来宾均不能进入场内。对于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每个老师都很珍惜,希望能近距离观看。为了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两方面的诉求,游戏活动当天,幼儿园在场地三个不同的角度各架设了1台摄影机,三百多位来宾和本园的70余名场外老师通过会议室的LED大屏幕或登录“掌门直播”手机客户端观看了游戏的实况转播,家长和社会人士也通过该手机软件观看了当天的活动,短短一个小时的活动,线上点击量就达到了八千多人次,网络留言七百多条。除现场参与讨论的26名教师外,其余教师则通过手机一边观看直播,一边在群内参与讨论。其中涉及一个现场问卷调查,5分钟不到的时间里,我园全部79名教师就通过在线方式提交了问卷,计算机很快统计出数据,为教研第二阶段问题的深入展开提供了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数据支撑。信息技术为高效的园本教研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跨班、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互动,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发表意见,连校外教师、专家、家长也可以点评。特别是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宅”家成为战“疫”最有效的措施,在停学停课期间,信息技术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攀实幼先后利用微信群、腾讯会议、钉钉移动办公平台召开了4次课题组工作推进会,完成了6次网上教研,保障了园本教研工作不中断。

三、“信息技术+”让教师们的视野更广阔,教研的内涵更丰富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科研管理

信息时代的学习正在从“个体学习走向共同体学习”。1995年,博耶尔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1]。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教师基于个人发展需要,自愿参与、协同进步、共同促进的团体组织[2]。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实现教师专业提升的平台,能够将教师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化为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和成长。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专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合作、团队、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专业教师联结在一起,进行专业教学,专业知识、专业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共同体[3]。近年来,我校努力探寻“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一、建设“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

(一)思政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养成、教书育人全过程。通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更能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围绕课程建设、青年教师成长、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主题,开展教科研工作研讨,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把问题分析清楚,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树立提档升级意识,深挖自身潜力,促进专业发展。分析研究教师现有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业务素质和发展潜力等现状,针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公共学科等不同的教师,开展“科研青蓝”工程培育青年教科研学习共同体行动。

(二)科学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我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学术骨干培养,选拔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问题,重点培养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发挥“青蓝工程”的平台作用,努力建立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秉承“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建立团队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其深入了解岗位能力标准,找准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根据自己的专业结构和个性特点,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为提升团队教师的整体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可以让科研管理朝着科学、有序、标准、公平、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校积极加强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坚持科学管理,认真落实团队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积极构建有利于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立交桥,修订出台科研骨干评比条例、教科研奖励条例、教学骨干评比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科研管理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我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推行“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工程

(一)科研兴教,建立网络课题结构。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坚持科研兴教意识,加强“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青年教科研骨干培养。启动实施教师成长基石计划,以课题为抓手,建设立体化网络课题结构,确立课题分层立体化管理,建立课题立项管理档案。加强过程管理与考核,建立各级课题的微信和QQ组群管理,考核分内容、分阶段,并强化课题与教学之间的联系,树立科研无处不在的意识。使课题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具体做法是“6个1”方案:学科教研室以教研室主任为负责人,以1位青年科研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1个“科研青蓝”团队,每个“科研青蓝”团队要有1项课题,团队教师每学年要有1篇研究论文、1次读书荐书活动、1次课题研究展示活动。

(二)“2+4模式”,培育教学科研骨干。实施“2+4”课题管理模式,即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图1),各系部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实施第一级管理,负责课题的申报及具体活动的开展;学校科研处实施第二级管理统筹全校课题,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及过程性管理。课题立项后建立管理档案,细化过程管理,严格中期考核,考核分内容、分阶段,并强化课题与教学之间的联系。课题的研究,重在对教师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同时,对在研课题实行“四项考核办法”管理(图2),包括分享研读专业书目、开设研究课专题讲座、举办研究成果汇报展、论文课题指导等,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推动“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专业化发展。

(三)“三坛讲堂”,构筑理论前沿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学习共同体日益成为教研信息化的载体和表现[4]。开展课程资源建设,以分层选学,自主思学,微课助学为载体。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制定教师的发展计划和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鼓励团队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在制度上对团队教师提升学历予以政策倾斜。发挥我校是徐州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优势,在定期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的同时,努力为“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搭建成长平台,开设“教授论坛”“专家讲坛”“青年杏坛”等“三坛讲堂”,不同层次、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丰富教师专业知识。为满足团队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需求,不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校担任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合作交流,到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短期研修。同时,组织校内各级名师不定期开展教学公开课、示范课,安排名特优教师担任校内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要求教师参与“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建设,参加实训基地建设等,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全方位搭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通道。

(四)发展融合,搭建梯队培养平台。努力为学校教师搭建全员培训的成长平台,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室的优势和专家引领示范作用,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同伴互助,努力搭建平台,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围绕“高尚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职业能力”五个核心能力,通过常态化开展“学生心中的恩师”“读书沙龙活动”“好书品评推荐会”“教学骨干展示课”“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项目,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深入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让“读书沙龙活动周”和“好书品评推荐会”成为学校常态化的读书传统活动。将教师个人阅读和“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共读相结合,教师现场推荐和网络推荐相结合,教师通过平等对话、讨论、分享专业意见以及各种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全员阅读的浓厚氛围,养成常阅读、真阅读、深阅读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科研课题的有效开展作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推动战略,加大课题立项的管理和成果展示,通过典型示范和激励机制,在广大教师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确保学校发展后劲。每年度评选一次学校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名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再从教学骨干教师和科研骨干中选拔校级教学名师,最终培养出在省市乃至国内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部级教学名师。

(五)优化培训,促教科研深度融合。为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和学科建设能力,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学科教研室建设,我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相结合,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开展线上线下校本教研系列活动,进一步促进教科研的深度融合。开展课堂教学开放周教研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课内拓展到课前、课中、课后,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从集体备课,到听课,评课,研究课,深入到课堂教学细节进行研究、探索,开展案例剖析、教学研讨、交流评价、展示提升等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论文”写作校本教研活动,活动采取线上线下教学和科研专题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将教学和校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有机结合,采取以视频自主学习与各教研室线上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学习结束后,每位专任教师完成学习心得1篇。由于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开展“真教研”,有效地促进了教科研的深度融合。总之,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服务、引领、助推的职能,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坚持“五条原则”,即加强管理、工作有序、重点突出、打造特色、协调发展。实施教师成长“基石计划”和“2+4”课题管理模式,打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工程,团队老中青名特优教师配置合理,带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双向助力传帮带,相互影响共发展,生发综合育人动力。

【参考文献】

[1]曹景菲.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02).

[2]郭青松.学习共同体助力教师成长[J].教书育人,2020(08).

[3]刘国柱.教师学习共同体视角下校级名师工作室的研究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4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而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具有终身性、阶段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特征。同时,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但能够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力促进广大教师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环境,还能够使教师正确认识自身角色,优化教学过程,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远程教育资源;教师教育技术;培养

一、远程教育资源支撑教师教育技术的现实诉求

远程教育资源是指远程教育活动中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包括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类的硬件资源,以及专为远程学习者设计、开发、制作的信息产品类的软件资源。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21世纪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时事中心、教研论文、课程改革、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等栏目,远程教育资源具有海量性、共享性、超链接性、低成本性和便捷性等优点,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首先,教师传道的前提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体系和知识技能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自己要专攻某个学科,并且对本专业的研究动态有较清晰的了解。教师拥有了丰富的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次,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为了提高远程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能够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远程教学技巧,这样才能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学。最后,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为了应付多样化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要充分掌握网络技术并熟悉多媒体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灵活地应对复杂的教学活动设计[1]。

二、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的特点

1.教师教育技术的终身性

教师教育技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和自身价值取向共同形成的趋势,是永无止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新知识会逐渐的代替老知识,教师个体的知识储备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在知识与技术的不断更新下,教育技术是终身性的,教师要掌握最新的远程教育理论与技术。教师只有不断促进自身教育技术的发展,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从最初稚嫩型教师发展到骨干型教师,才能确保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求。

2.教师教育技术的多样性

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除了一般性的教学工作之外,教师需要能够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需要掌握远程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如:教师采用直播课堂、BBS、双向视频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教学,或者进行远距离教学。由于教师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具有了多样性。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同时,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传授知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相长。

3.教师教育技术的阶段性

教师的教育技术不是静态的、线形的,而是动态的、灵活的。教师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教师在知识储备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阶段中,教师教育技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曾经有人把这个过程划分四个阶段,四个不同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即:职前、入职、职中和职后阶段[2]。其中,职前阶段是教师具备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准备期;入职阶段是教师积极寻找新资料、新策略、新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能力,接受新观念,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积极参加教师培训的阶段;职中阶段是当教育技术发展上升到相对成熟的时候,教师会具有良好的教学监控能力的阶段;职后阶段是教师退出了教师职业的阶段。

4.教师教育技术的自主性

教师教育技术发展的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指教师能够自主地进行课程设计和规划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自主地选择教材。教师对自身教育技术进行规划,要具有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未来教育技术前景的意识,也包括对自己过去教育技术的意识。为了逐步取得教育技术能力,教师教育技术的自我意识能够让教师不断探求自我发展的机会,增强教师的责任感。除了自我意识之外,为了引导、监督和反思自身教育技术,自我规划是任何教师教育技术提升的重要环节,是为自己教育技术设计的蓝图。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1.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要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

远程教育资源具有海量性、超链接性、共享性和低成本性等优点,能够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提供良好的支撑。而校本培训是一种具有实效的培训方式,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单元,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具有经济性、灵活性、有效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等优点。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校本培训机制的构建步骤如下。

(1)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需求学校应该预先计划培训的时间、途径、费用,制定出学校年度计划、教师个人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年度计划等,提前一年对教师培训作出分析,并且要及时监控与评价,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3]。同时,为了使教师能够接受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教师培训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与教师的培训需求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2)明确培训目标,强调培训职责为了使教师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对教师意识与态度理念方面的讲解培训,使其具有随时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并具有应用教育技术意识的习惯性。同时,为了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内容等,通过实践培训,使教师能够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常见的教学辅助软件。学校要定期检查和指导培训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参加培训业务档案和评估考核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教学中的疑惑、困难。

(3)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为了树立应用教育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要使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运用丰富而先进的教育理论重塑其思想。如:为了逐渐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以专题讲座结合讨论的形式开展,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研论文”栏目。在职后培训中,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设备和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如:为了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思考,根据学校教师的需求,结合教学实践,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以资源中教学课件的使用和再加工等内容为主题。

(4)培训的管理与考核、评价培训的过程中要对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做好培训记录,如:培训过程中填写考勤考核表、培训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同时,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采用学校整体和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取自评和互评结合的评价方法,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对培训进行积极、客观、合理、有效的评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是校本师资培训模式的基本精神。如:在学校中指定专人负责新任教师的入职训练;设立中心学校,为邻近的学校提供各种进修服务;指配师资培训联系人,定期收集教师信息,与教师教育机构沟通。为了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将远程教育资源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培养骨干-示范引路-共同提高”三步走的形式。信息技术将促使学校校长观念发生转变,成为培训计划目标、需求的制定者,使其成为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培训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者。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教师学习支持系统,开展校本教研

为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本教研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活动,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即:校本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在我国,教育研究工作一直被认为与广大教师无关,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而实际上,教师要具备课堂知识、技能,还要对教学方法、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以研究的精神工作,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才能体现出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才能在应用与创新中符合教师科研与发展的要求,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为校本研究创造条件,改善学校单一的教学软环境。

(1)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的教师学习支持系统的建立第一,技术及资源支持。采用以单向卫星传输为主的资源传输方式,建立以卫星传输、地网、人网为依托的远程教育信息传输平台,将教学资源发送到培训中心,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为了推进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把分散在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校长集中起来,建立教师学习支持系统,有目的、计划和组织地进行校本教研,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人力支持。着力于不同教师的自我锻炼、发展需求,着眼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按照不同教学经历,建立“教师成长链”,因人而异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形式第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为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形成使本地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课件,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为学生架起沟通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桥梁。第二,开展优化远程教育资源的课题研究。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构建远程教育资源平台,组织全体教师整理下载资源,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快捷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查找和加工远程教育资源的技能。第三,开展“有效教学”的系统设计研究。学校设立学科备课组,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资源”范例,采用“系统设计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设计每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使教师胸中有全局,着眼于整体,兼顾各个方面循序操作。第四,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研究。通过课堂教学现场观摩、观看课堂实况录像等形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堂实录与点评”组织开展“一课例多阶段多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动,让教师开展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用新的理念和观点剖析典型案例,实现向教学行为的转变[4]。

(3)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首先,选择一名正在培养的年轻教师来做案例研究,教师们一起观摩空中课堂,集体交流备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第一次研究课教案,即把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加以修改。其次,教师们一起评课修改教案,教师之间进行同伴互助,不断改进,一起总结收获。再次,经过多次集体备课、反思、评价、改进,再进行反思小结,内化实践,使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并且写一份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反思。为了把自创资源与大家共享,可以发表在校园网、远程教育资源博客上。最后,为了不断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达到研究以致用,教师们把自己的收获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更多教师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汲取精华,让校本研究从课堂中来,回到课堂中去,再生远程资源。由此可见,从资源中来的课例校本研究,能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远程教育资源,通过教师进行讨论研究,在学习资源中的课堂实录基础上,修改并进行教学实践,最后使教师教学真正实现了研究反思、资源共享的目标。

作者:张春苏 孙刚 单位: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北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红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王凤蕊,王文宏.“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5

一、当前教育期刊面对的利好形势

当前,有较多的政策利好能使期刊健康持续发展,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4月28日刘奇葆部长在“期刊发展茶叙会”报告中批示:“期刊是主流舆论阵地,要发挥有能力做内容的优势,并在传播方式上及时创新……使期刊跟上时展的步伐,坚持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同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传媒和新形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形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6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了2020年发展的宏伟目标。2014—2017年的全国“两会”中,“全民阅读”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上这些对于我们期刊界来说都是政策利好,我们要抓住这些利好机会及时发展壮大自己。具体对于编辑而言,就要依靠期刊多年形成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深耕主业,延伸产业,在跨界和融合中实现期刊的“媒介平台价值”,做好期刊舆论引导力、内容传播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不断增强期刊影响力。这也应该成为期刊业界转型创新的共识。期刊创新的前提是有优质的内容,而优质内容的提供者是作者,因此,我们要重视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期刊高质量地发展。

二、当前教师作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抄袭毕业论文、教授抄袭学术研究论文、教师找“”写职称论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有机会长期和一线教师接触,笔者特地与教师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从中了解到教师找人写论文也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如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一样面临繁重的作业和考试负担,心理负担非常重;教师在百忙之中要兼顾家庭,工作家庭忙不过来,抽不出时间写论文;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和名声,而评定职称需要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工作压力和时间不够用让很多教师疲于写专业论文……这些都导致教师缺乏写作动力,而为了评职称或评优秀骨干,不得不找“”文章的因素。

三、解决对策:结合新形势,利用“期刊+”的思路培养教师作者队伍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需要多途径地挖掘和培养热爱写作的作者队伍。良好的作者队伍是期刊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编辑除了要善于利用期刊舆论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的优势来培养作者队伍,还应该根据“坚持内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的指导思想去挖掘和培养作者队伍,要多途径约稿。下面,笔者拟结合“期刊+”的功能和作用,介绍如何利用“期刊+”的思路来挖掘和培养教师作者队伍,从而促使教育期刊能拥有一支较高质量的作者队伍。

(一)利用网络平台培养作者队伍

针对作者来稿发现亮点,这是编辑工作中最基本的培养和发现作者的途径。除了以前本人在《对当前教育期刊教师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一文中介绍的培养教师作者队伍的方法,笔者还结合当前教育新形势多途径地组稿。比如,当前互联网的条件下,很多教师会把自己的教育研究论文或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教育创新思想等到自己的微博或相关教育网站或论坛上,对此,编辑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挖掘和培养教师作者队伍。比如,笔者从江苏某教研员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中了解到,徐州市对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工作抓得比较好,同时对中小学课题研究支持系统的研究工作也做得比较到位,并了解到该市的课题研究做得很扎实且经验丰富,做法成熟。考虑到我区的课题研究工作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为了让我区的教师有机会学习该市的优秀课题研究经验,也为了能从中挖掘一批优秀作者,笔者特地利用网络平台主动联系该教研员,请她牵线搭桥,帮我刊物色一批课题研究骨干或热爱写作的教师,由编辑与其联系组稿事宜。从后来该教研员联系到的相关学校提供的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来看,这确实有助于编辑从中发展一批有较好写作潜力的作者。另外,在“期刊+”思路下的教师作者队伍培养,编辑不应止步于挖掘作者,指导学校的课题研究开展指导和论文写作指导,还应该有长远的目光,为有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丰富课题研究工作经验的学校搭桥牵线,让他们到课题研究工作做得好的学校学习取经,从而一方面有助于学校丰富课题研究开展经验,另一方面也促进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明确研究方向和论文写作方向,以便丰富教师的写课题研究论文的资源的同时,又能为期刊带来更优质的稿源。这应该可以说也是“期刊+”思路下编辑应该具备的发展眼光。

(二)关注当前教育研究方向或动态指引作者写作方向

教育期刊编辑要关注世界及国内教育动态,及时掌握前沿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动态。比如,全国各地大概有哪些教育研究或动态,当地学校的教育特色或正在研究开展的工作是什么,等等,最好都能大致涉足。如对于正在开展课题工作的学校,可以发挥编辑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让他们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和写论文的方向。如北流市某小学的课题项目“互联网+学科探究型校本创新课程———在小学语文、艺术学科有机融入地方文化教学的研究”工作,笔者了解到他们开展该课题已有较长一段时间,需要发表中期研究论文成果,于是,笔者让他们先发中期研究报告,结合课题研究报告给学校提出中肯的建议。比如,该校课题命名为“互联网+学科探究型校本创新课程———在小学语文、艺术学科有机融入地方文化教学的研究”,可从他们的中期研究报告中,编辑根本没有找到相关的体现“互联网+”的操作方法与主题。为了促成学校写出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课题研究论文,笔者给学校提出了如下写作建议:

1.课题研究的名称涉及“互联网+”,但是研究报告中却甚少体现这一内容,仅见“上网学习”字眼,建议对“互联网+”的定义做清晰的界定,并提出利用互联网的详细思路,这样才能引导课题组成员往这个方向去做相关研究与撰文。对于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应该有相关文章,前期工作涉及内容偏少,建议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调整方向或思路。如可以往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师生评价等方面去思考。

2.建议课题负责人整理一篇关于该课题研究的总的文章,统领其他课题参与者所写的文章。写该课题研究论文的思路:提出为什么要开展互联网+学科探究型校本课程研究的问题,论述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及其背景→(实施过程)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条件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调查研究确定开发的内容与方向;如何按学科开发,开发效果如何(课题负责人最好能结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效果或出现的新问题是什么,或点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或思路。同时,还应穿插补充校本教材编写是否有系统性,编写设计教材的思路是什么,校本教材编写过程其实是从隐性课程变为显性课程的过程,对于这一变化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是否接受,开发后的效果能否出来,学生反馈的情况如何,等等。

3.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做法,具体请主要做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和经验来介绍开发教学资源的方法。比如,如何根据本学科特点来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整理的校本课程教材结合到本学科具体是怎么使用的,效果如何。

4.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课题负责人或管理者具体是怎么做的,在介绍相关经验时最好能结合某些教师的个案来谈。这类文章主要是学校管理者或课题研究负责人总结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经验,以供其他学校学习和参考。

5.地方文化与语文、艺术等课程资源整合的做法或模式。有哪个学科的教师对于整合课程资源有值得推广的模式或做法,建议他们总结成文,介绍整合课程资源做法时应务必结合本学科的具体课例来谈。

6.对于课题研究精神和经验掌握比较充足的教师,且结合课题研究经验把课上得比较好的教师,建议其整理好相关课堂教学案例或课堂教学实录(获得过市级以上奖励的更佳),每一教学片段部分加入设计意图或专家点评(专家可请特级教师或教育局教研室的学科负责人)。以上建议对于该校加深课题研究深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有助于教师在写结题论文时有明确的写作方向,最重要的是能为期刊组到一批优质课题研究稿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区域优势,从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挖掘和培养作者

笔者所在的单位在广西首府南宁,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很多大型教科研活动都是在南宁举办,如“名师的力量———2017年南宁•东盟人才活动月基础教育高端论坛”“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项目组专家能力提升培训会”“广西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会”等活动,编辑如果抽空去参加相关活动,就能第一时间掌握相关的前沿活动信息,也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挖掘和培养作者。这应该也可以说是“期刊+”思路下培养作者的新思路。如果期刊社有能力,最好能利用良好的资源来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学习活动,从而使编辑既能及时掌握一线教师们的教学困惑,通过组织平台让他们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为期刊提供最新的一线教学资源论文。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6

课程改革正在推进,但不少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因此,必须不厌其烦地学习新课标,不厌其详地钻研新教材,引入“源头活水”,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校招课两步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师;课程改革;同步发展

新课程改革历时十年有余,方兴未艾。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大好局面。形势喜人又逼人。但正如哲学中所讲的“前进中的倒退一样”,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暂时的有悖于前进方向的倒退,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是如此。目前,许多教师在改革试验的过程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新课改同步发展。

一、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让新课程理念植根于的心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明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用眼去观察、动手去操作、动脑去思考、发现和掌握知识。

二、抓好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有很多地方有所不适应,如已有的教学思想、经验、工作方式甚至地位等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为了让各位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快地成长,我校专门成立了语文科组,定期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让学校的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并邀请市县有关语文辅导员莅临指导,并对这一节课的教学作出点评。让他们讲授一些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新课标,吃透教材、面向全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让教师们通过他们的案例分析中既得到了理论上的认识,逾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又懂得如何把了解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堂。另外,学校也安排教师们外出听课,吸取别人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本着: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理念,教师间分享彼此的思考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得当。我们的课堂也活跃起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核心,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所以,语文老师在课改实验中,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校老师们尽量做到:(1)注重双基训练,使学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我校要求教师在新学期开始时必须认真学习各年级的课程标准,在上课之前,应该把握好各篇文章的重点,扎扎实实地抓好语文双基训练。在开展校本教研时,也以此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现在的语文课,老师都能注重双基训练,摒弃以往那些形式主义,学生的学习能力比以往也有所提高了。(2)课堂气氛民主。课堂上关注的是“这堂课怎么帮学生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教师搭台让学生唱戏,有时甚至是学生自己搭台自己唱戏。把工作从“台前”走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导航者。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被动地听、看,转变为积极思维的学习主体。(3)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种自主表现为: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挑你最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想看什么?”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如自学、小组学习、朗读、表演或做画等。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在探究性学习中发挥独立性、灵活性、预见性。(4)善用“鼓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是鼓励提问。二是鼓励合作。(5)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老师注重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6)注重课内外结合。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老师把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真正实现大语文教育观。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紧紧围绕各个学段目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比如,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部分,除了让学生熟练识记要掌握的汉字外,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收集商标、广告语、路牌、店名等增加课外识字量,做到保底不封顶;同时,发动家长,让他们积极配合,督促孩子多看课外书,多识字。此外,还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要求老师积极组织老师开展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增长见识,学会合作,学会求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抓好教学反思,促进老师不断发展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7

一、校本课程研究目的

创新制作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操作创新、探究合作等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促使学生接受科学新信息。我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做到理论实践相融,动脑动手相融,做人融于做事,在理论与实践间建立零距离接触,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

二、校本课程研究主要内容

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从学生兴趣和关注点、教师个人专长、所在区域社会特征三个方面,整合校本教材内容,使之成为创新实践活动资源素材。重点围绕“本县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活动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开发和利用”“学校特色资源实践”“学校个案研究”“课程资源包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校本课程特色板块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了六个别具特色板块:探究观察模块、创新创意模块、探究思维模块、创新实验模块、实践制作模块、创新视野模块等,做到课堂教学主渠道与创新活动课互促互补,整体优化。各个模块各具特点,其中以创新探究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为主,延伸拓展我校创新校本课程资源。

(一)开发生活与科技创新内容多样化

创新来源于生活而又改变生活,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中发现问题,并确立解决问题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创新,使得学生能够设计很多创新作品。我们进而结合地域特色和资源,探索出校本课程开发途径与策略。例如我们在探究《泗州粉丝制作》活动中,就不单单是科技制作,而是引入“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研究泗州粉丝的历史、分类、特点等,把粉丝的制作方法、过程以及如何提高粉丝品质等引入活动过程。学生通过创新探究活动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使创新校本课程向深层拓展。

(二)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载体,开发形式活动多样化

为了满足中职学生兴趣和需要,我们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竞赛内容作为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创新小创意、创新小制作、创新小发明和创新小论文活动。创新小创意: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从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思考,注重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强调自己解决问题多元化。例如:高一年级刘同学研究新能源后经过观察设想写出创意作品———《太阳能斑马线设计与探究》,荣获市一等奖。作品创意设计旨在提高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给行人和机动车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本作品设计解决了以下三方面问题:(1)设立直行斑马线激光安全墙,可有效减少行人过斑马线因闯红灯而引起的交通事故。(2)在斑马线地表嵌入LED红绿灯,可有效降低因低头玩手机过马路引起的交通事故。(3)大货车拐弯月牙死亡地带设计压电自供能主动发光LED安全防护红绿灯,提醒行人远离危险区。创新小制作:有了好的想法就应该将想法变成现实,在实践中不断内化自己所学知识,逐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插座电源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随着家庭使用电器的增加,插座的需求变多,常用插座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学生变插头传统方形为倾斜立体拓展式设计,采用了30度角设计,可以使用电源适配器的插头都向一个方向,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整理大小不同的电源插座了。就算是安排大量插头或是适配器,也不会重叠。同时还具有无极充电功能、遥控功能等,克服了现在插座的不足,扩展了插座转换器功能。《无极遥控电源转换插座》作品荣获市一等奖。创新小制作要求学生自己选题,独立与小组合作完成小制作,教师给予辅导与帮助。创新小发明:创新小发明是利用科学方法去设计创造出一个全新作品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去创新制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构思设计、创造出新物品或新方法。作品成果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和真实性。例如王同学结合行李箱、滑板、推车、滑板车等功能,设计一款滑板车行李箱,人可双脚分别站立在该滑板箱包的两个滑板上,把手扶拉杆上,两腿并拢—推开—并拢—推开,这一简单的动作就可以使滑板带动人和箱包一起前进,同时箱包内部可设包式小凳。小凳下部可形成单独的容纳物品的空间。《滑板车行李箱》作品荣获市一等奖。创新小发明能挖掘学生潜能,展现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小论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所想所思所做进行阐述说明,形成科学理论与观点。如针对电梯安全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和发生故障现象,我校学生进行创意与构想,设计独立供电电梯应急预防系统,增设消防迫降停梯功能,相当于汽车“安全气囊”装置。这篇《电梯安全应急系统的探究与设计》小论文荣获市一等奖。

四、校本课程实践成果

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能促进师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找到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我校教学资源。我们依照创新素材特征对校本教材进行规范化的设计,形成目标鲜明、层次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的资源文本,纳入我校创新实践活动的资源库。在大量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形成了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创新探究课例、特色个案案例等资源素材。我校创新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调动了教师创造性,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提供了创新实践通道。今后我们应把学校特色与校本课程研发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运作模式,引导学生从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出发,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不断研究探索、创新,促使我校校本课程更加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覃隶莲,戚林.中职助产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9(13).

[2]易浩民.中职单片机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探索[J].才智,2015(13).

[3]郑德煌.中职特色德育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8).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创新;教学对策研究

我国自从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全国中职教材进行了统一后,中职英语教学更加规范,更加系统,然而,随着时展英语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革。

一、目前中职英语教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中职的学生英语底子薄,知识面较窄,学习习惯差

很多学生在进入中职前就没有掌握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在学习能力,英语思维方式等个性品质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另外情感缺失也是中职学生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很多学生生活在“问题家庭”中,其环境也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主动性,自信心不足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科的学习就缺乏成就感,很少获得任课教师的肯定,甚至部分学生有很重的厌学情绪。另外,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普遍对英语水平没有具体要求,也致使很多中职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点越发降低。

(三)课堂教学方法简单,多年不变的职业教材难度偏大,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较快,教学资源日趋丰富,但中职英语类教学资源匮乏且缺乏系统性。目前教师能获得的教学资源还是以教学设计和演示文稿为主,这些现在难以支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四)目前教材与学生专业缺少联系,不能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面向就业需求,缺乏职业特色

由于教材内容过多、过难,脱离学生实际情况,降低了教学的实用性。早先的教材内容设置和系统上缺少发展性眼光和实用性实例,不利于和瞬息多变的现展“接轨”,导致学生进入角色慢,降低了兴趣点。

(五)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自身的教学能力不能与时俱进

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较少,科研意识较差,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书,科研是专家的事,势必造成知识老化,新陈代谢慢,缺乏时代感,课堂枯燥单调,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对策

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作者认为应重点着手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态度方面

在导致职业英语教学滞后的原因中,除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以外,学生们情感教育的缺失问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这些问题,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就要努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自信心培养。教师应帮助学生摆脱内向、痛苦、自卑、冲动等状态,适时的赞扬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面对学习。与学生相处过程中保持民主的方式与态度,尊重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从荣的面对将来的就业和人生挑战。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这个阶段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喜欢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而以往封闭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让他们感到沉闷和无聊。考虑到这种心理需求,教师应努力创设出一个适合学习心理的带有趣味性英语课堂教学氛围。例如采用游戏,歌曲,舞蹈,画画或者课外实践等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或者把每节课的开头上的有惊喜,让学生眼前一亮,并期待下节课的到来,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利用课文讲故事、演讲或会话表演,用以丰富课堂形式,这些活动的组织安排就需要老师用心的了解学生需求,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愿意积极投入。背英语单词是学生头疼问题,可以尝试让学生将背下来的单词以画面的形式画出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里进行单词展示,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这种形式,或游戏猜词,画容趣味,竞赛,展示为一体,深受学生欢迎。也可以采用人体拼写单词或者借助道具的形式进行小组比赛,在操场上,在校园里学生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地点,这样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儿中学,在学中乐。此外,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唱英文歌曲,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学生也会非常欢迎。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其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专业情境,比如幼教专业,酒店专业,汽修专业等可以到其实训室或幼儿园进行现场模拟授课,使英语课题教学更加多样化,更接地气。

2.?加实用英语技能训练

在与用人单位的访谈沟通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岗位要求的确有很大差距,以致学生到岗实际工作时,与客人沟通有困难,用人单位也不很满意,还要重新进行英语强化的培训。所以在职业英语教学中英语课应尽量依据就业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在英语上教学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用口情景设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锻炼的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口语运用能力。例如:接待来宾,接打服务热线,宾馆入住手续的办理、餐厅点餐模拟、咨询问路等模拟训练。因为这些训练与学生日后工作密切相关,学起来实用,较容易产生兴趣,效果也很显著。

(三)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教师是教材的第一执行者,也是教材的改编者,是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纽带。现行中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的内容早已与现代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专业出现“脱钩”现象,教学内容难度偏大,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和今后就业的需求。要使教材成为理想的教学资源,就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开发和建设英语校本教材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学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一定要遵循教材编写原则。内容包括:新编教材要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课程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职业英语更应加强英语的“工具性”、“专业性”和“人文性”特点,与时俱进,重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少而精,提升实效性。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要求编写老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精神和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同时精深的专业水准,熟练的写作和表达技巧也对编写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编写团队的每位成员必须紧密配合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精工细作。教材试用环节不可疏忽,应请更多的教师进行使用,之后问卷调查,依据反馈进行反复微调,修改,最后定稿。这样的教材才会有生命力,才能满足教师、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才是经得起考验的精品教材。

1.根据专业需要,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既然课程设置要为专业服务。就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选用不同的英语教材,不能任何专业都千篇一律。比如,中职一年级《基础英语》(上、下册)这本教材,阅读量超大,却缺少了会话练习,本来不愿开口的中职生,从一入学就开始了三年的“闭口式”英语,并且教材内容所涉及的专业极少,缺乏特色。要与专业接轨就要使英语教材多样化,内容可涉及常学生生活、社会热点、专业特点、例如:民俗节日、运动、人物交流、风景旅游、服务行业交流等方面,丰富学生视野,提供创造性空间。职业学校英语学习主要是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提供方便方便,所以从入学起课堂教学就要本着这一宗旨并为之服务。

2.结合专业特色,编制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编制要本着与时俱进、贴近学生,服务企业的原则进行改编。从课堂用语到情景对话都要尽量与学生情况,生活和工作相辅相成。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形式,西式中用,活用,便于教师操作,学生又易于接受。教材所选内容应涉及社会热点,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审美情趣,难度适中,更要与时代专业相互贴合,体现时代感,不断推陈出新,确保其实用性。校本教材的改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社会阶层,文化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二、教材内容要根据学生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加和删减。三、编写教师在统揽全局的思路下可以重新调整教材中的教学大纲,对每个单元的内容按需要进行调整顺序。第四、对于社会新变化和专业新需求进行适当的补漏和延伸。第五、适当增加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性教学任务,增加学生练习和实践的机会。

3.校本集体教研推动教学改革

校本教研是教学研究改革的大势,更适合今天的职业教育,目前中职学校英语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中职的英语教师们,要解决这一问题,校本教研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的工作状态基本封闭,教学中主要依靠个体力量,教师之间缺乏联结,集体的智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校本教研就是将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转向全体英语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反复实践问题———反思———改进教学行为,在共同体中,老师们通过参与合作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知识,不断增强创新精神,提升实践智慧,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建立联系网络,共享研究成果,更有利于校本教材的研究与推动以及教师的提升与发展。

(四)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

教师可根据教材单元核心内容,利用动画,音视频,或者微课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其效果明显好于纯文本输入。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校园信息技术网络建设中受益。教室里安装的多媒体“一体机”丰富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可利用一体机中的“希沃白板”、“希沃游戏”等现代化手段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编,为学生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应用与交流。近年来随着全国信息技术大赛的推广,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日益丰富,“优芽”“UMU”“微课”等创新网络软件的使用也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模拟场所,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资源起到了很好的提升和促进作用。

2.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大信息量的输入

实际教学中发现,职业英语教师的授课语言大多是以汉语为主。这就导致学生英语输入量减少,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自律较差,对老师留的课后听说作业完成很不理想。所以教师应有目的加大课上英语信息量的输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现课堂与网络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材中的文本素材进行加工,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声像并茂的表现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课上有足够的信息量。

(五)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发展

要强化树立“教要发展,科研先导”的意识,引导中职教师结合英语教学实际进行专项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将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高度。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重大变革,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软件创设了更贴近生活和就业的情景模式,明显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英语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鼓励并资助骨干教师出国进修,深刻体会英语在本国的深刻内涵和其他国家的背景文化,开拓教师视野,并将其心得回来后与其他教师分享,效果极佳。现代社会信息大极大,教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与学生现阶段的专业很难贴合,因此要求教师有必要丰富边缘学科知识,或者朝着“双师型”“多师型”职业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芝.英语课程设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陆敏.中学英语教师校本合作模式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

[3]王琪,李山,赵军.新课程改革:初中英语教学研究论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刘海霞,徐浒.中职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资源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