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学习材料范例6篇

普通话学习材料

普通话学习材料范文1

一、口语教学训练途径

口语交际训练之初就引导学生进行跟读、默读、朗读普通话的练习,是普通话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条件。学生可以通过跟读标准的普通话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默读、体会、领悟、对比普通话与方言母语的区别所在,逐步纠正自己的方言语音和语调;通过朗读,复习、巩固自己对普通话口语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一)问答练习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课堂上的口头提问,引导学生即兴作答的练习,是普通话口语教学的核心,问答练习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复述及会话练习。书面语难以展现的节奏、语速、音高、音长、音量等,只能通过口语训练来完成。教师通过课堂上的问答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这些能力的载体则主要是学生的口语表达。问答练习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短小简练、精美有趣的范文来领读,然后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这个练习可帮助学生将书面语即兴转换成普通话口语,逐步纠正自己方言的语音、语调及方言词汇、语法等。问题的设计应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以免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二)复述练习法

复述就是把读过、听过的语言材料重新叙述一遍。复述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较为完整、系统而准确地进行普通话口语表达,这是建立在问答练习基础上的更高层面。复述练习的具体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和运用。

教师在讲解复述的特点、要求和技能之后,可根据教材上精选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对原材料进行认真阅读和理解,融合框架记忆和细节记忆,在两到三分钟内要求学生作出详细复述。复述练习法的步骤可采取:阅读指定材料――学生甲、学生乙分别就同一文字材料进行详细、概要或扩展复述――学生丙、学生丁分别评析――教师总评析。复述训练的“四步法”,不但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拥有练习普通话口语的机会,而且还可以让每位学生意识到自己极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复述或评析者而积极、主动地准备着。这种训练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关注度,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和反应的能力,最终达成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单元教学目标。

(三)背诵练习法

诵是指不看原文凭记忆而念出读过的文字,它是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基本功之一。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背诵,能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普通话语感,加深记忆、理解,有助于积累和输出。经过教师精选后的背诵材料中有许多精美的句子、段落等,经背诵后便存贮到大脑的“记忆仓库”,当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流时,便可轻易地从记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语言材料,避免出现使用普通话语音、语调讲述方言词汇、句子的“椒盐普通话”(普通话与方言混杂)现象。

(四)会话练习法

会话练习的主体是学生双方、学生和任课教师,会话练习的引导者是教师。教师在布置会话练习之前应当激发、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表达障碍,以获得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会话练习更加行之有效,反之,则收效甚微。作为会话练习引导者――教师,应当扮演导演和组织者的角色,教师本身也应具备较强的引导能力:选择适合中职学生专业特点的教材,在教学目标指引下对会话练习作出恰当的安排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会话的能力,灵活机动找寻话题的引导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需要教师拥有专业的语言知识和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储备。

二、训练原则和教学手段

(一)以练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听说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

(三)传统教学形式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

(四)创设生活情景与口语交际零距离

普通话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 教材 整合 高效 课堂

课革以来,笔者所在的学校使用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教材。该教材从内容、体系及习题的设计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少老师存在着质疑:单元话题涉及面太广,学生知识面达不到要求;内容编排太多,课时不够;部分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学生无力完成等等。这些老师没有意识到教材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师才是课堂活动的实施者、操纵者。教师应对其进行合理的编排、重组,使其适合具体的学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笔者以Module 6 Unit 4 Global Warming为例,阐述自己对单元教材整合、保障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些拙见。

一、吃透教材

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教材。该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关于一个独立的话题,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浏览教材前提供的信息了解单元主题、语言材料、文化内涵及其彰显的人文精神以及单元要求的语言知识、语言输出训练形式及目的。接着,对提供语言输入的阅读文章及听力材料和语言输出的说写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如词汇量是否适中、语篇结构是否容易理解等等。

二、摸清学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情,否则教学活动的设计就会没有实效。因此教师在把握住教材内容后,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有关信息?学生是否会对语篇材料感兴趣?难度对于学生是否适中?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哪些障碍和困难?哪些材料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从而更具有教育意义?

三、教材整合

在摸透教材和学情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整合,使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能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轻松、积极地参与进去。

Module 6 Unit 4 Global Warming主要讨论全球变暖、污染和环保的重要性。共有三篇语篇文章,分别是关于能源,环保组织和活动。说的活动主要训练学生如何表达同意和反对以及责备和抱怨;写的训练是要求学生围绕环保进行说服性的写作。经过分析,学生用书Reading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阐述地球温度升高的事实及原因,以及人们对全球变暖的不同态度。文章内容集中呈现了本单元的新词汇和语法结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话题不陌生,但文中专有词汇较多,影响学生的理解。学生用书Reading 2关于日常生活中如何环保,减少全球变暖的影响。书信体裁,信息量一般,阅读理解的难度不大,学生不会遇到阅读障碍。学生用书中的听力材料介绍了各种能源以及如何节省能源,而说的训练旨在训练学生表达同意及不同意。练习册中的两个听力材料都是关于环保组织的,分别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呈现了听力信息,话题相对陌生,信息量较大,对学生来说听力难度较大。此外练习册中的Reading与环境保护话题有关,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呈现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而练习册中的writing要求学生参照这种结构,仿写文章。此篇阅读文章涉及的塑料袋和烟头的话题,学生在生活中深有感触,信息量充足,而且文章结构明显,易于把握,因此写作任务完成起来问题也不大。练习册中talking是关于与抱怨有关的短语表达的训练。本单元提供教学材料丰富,难度不一,而单元课时有限,要想每个版块都处理到,那效果一定不会理想,必须有所舍弃,并进行版块整合。笔者对本单元教学内容做了以下整合:利用学生用书中的听力材料Part 1部分导入话题,对听力中的习题进行改编,以选择和判断正误题的形式,目的是降低难度,调动学生兴趣,并开展关于reading 1的精读课处理。将练习册中的两篇关于环保组织的听力材料原文发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What do they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引入泛读篇章学生用书Reading 2 What can we do about global warming? 进行文章处理后,过渡到学生用书中的听力材料Part 2的处理,看看听力文章中的人物如何节省能源。围绕Reading 2和听力材料Part 2中节约能源的措施,要求学生利用学生用书speaking部分的短语表达自己的看法,训练有关agreement和disagreement的短语。写作部分重点关注练习册中的writing练习,要求学生阅读练习册中的reading文章,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文章的结构,并仿照结构,用本单元掌握的信息写出自己的文章。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四、结束语

合理地使用高中新课标英语教材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了解学生实情,进行内容取舍,对教材中的听、说、读、写活动进行单元整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保证。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6(选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普通话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双语双方言区普通话教学模式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07-04

双语双方言是指人们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方言的现象。在双语双方言区推广普通话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地处双语双方言区的高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过级率普遍偏低。以贺州学院为例,贺州是广西境内较复杂的多民族杂居地之一,居民使用的语言除汉语外,还有瑶语、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则有客家话、粤语、官话、本地话、铺门话、九都话、坝佬话、鸬鹚话、开建话、怀集话等方言。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方言与普通话并存,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双语双方言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县城,乃至家庭,多有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为主,兼用多种方言的现象。

因此,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双语双方言区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种状况对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普通话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当前双语双方言区高校普通话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双语双方言区高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贺州学院中文系2007级普通话教学实验班”的基础上,对教学实施过程及252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调查,采用调查、实验、测评、统计等方式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双语双方言区高校提供有效的普通话教学新模式。

一、教学实验概况

(一)教学实验对象

贺州学院中文系2007级252名学生(均为一年级本科新生,涉及师范教育、现代文秘、新闻学三个专业)。

(二)教学实验时间

2007年9月到2009年12月。教学总时间为20周,共66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周,每周3学时;第二阶段两周,每周6学时。

(三)教学实验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分析实验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使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对实验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分析,反馈调整教学程序。

(四)教学实验目的

形成相对完整稳定的、可操作和可推广的普通话教学模式。

二、教学实验的理论基础

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利用经验和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性,避免教学目标简单化。应强调知识的情境性、整体性,强调知识在真实任务的大环境中出现。强调“真实的学习”,即学习应该发生在现实情境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教学本身是一个由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要素构成的旨在引发学习的系统,良好的教学取决于这些要素间的有效互动。教学设计过程是教学模式建构的一部分,教学模式应涵盖教学设计,还应包括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学模式应该是基于教学理论指导,经过实践检验、概括、提炼形成的稳定的、可推广的教学体系的实施框架和实施方式。针对双语双方言区高校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汲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注重调动学习者本身所具有的主观和客观的优势,规避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对象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学习环境进行分析,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新的教学目标,采用新的教学策略。

对教学实验对象进行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252名实验对象,年龄均在18~20岁之间,男生95名,女生157名。来自北方的45名,南方的207名,其中广西的138名,占被调查总数的54.8%。母语为壮语的有28名,瑶语8名,北方方言45名,西南官话(包括桂柳官话)32名,粤方言62名,客家方言38名,湘方言12名,闽方言6名,赣方言3名,其他地域次方言(如本地话、九都话、平话等)18名。在138名广西的学生中有36名学生不仅会说普通话,还会说壮语,是典型的双语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4.3%。会说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的学生有56人,即双方言人,占22.2%。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对于普通话的学习需求,43%的学生认为很需要,48%的学生认为需要,有9%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不同的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存在差异,突出表现在南北地域和城乡的差别。来自南方乡镇、农村的学生由于普遍受地域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基础不是很好,大多处于三甲或三乙水平,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认真、自觉,但对学习的期望值较低,只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完成学分或者达到毕业所要求的PSC等级(中文师范生为二甲,非师范生为二乙)即可。而来自北方的学生和一部分来自南方城市的学生普通话较好,入学时普通话水平大多已经可以达到二乙,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二甲。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相对模糊,普遍认为普通话课程可学可不学,学习态度相对消极。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对学习的期望值较高,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不仅要达到毕业所要求的PSC等级,还希望能取得一乙,甚至一甲证书。

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我们作了如下考虑:在正式授课前,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摸底测试,将学生按普通话水平等级分为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按不同等级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分级教学”。高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相当于二乙的高分阶段(85分以上),语音基础较好,语音错误不多,主要表现为语音缺陷,此班有学生38人。中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相当于二乙的低分阶段(80~85分),有方音,但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有学生142人。初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处在三甲或三乙阶段,方音较重,语音基础薄弱,有学生72人。其中,中级班和初级班学生由于较多,我们分别分成两个班上课。

课程结束后,在PSC前夕开设强化辅导班,按语言、方言差异进行合理分流与科学组合,分类分班,如壮语班(28人)、瑶语班(8人)、北方方言班(45人)、粤方言班(62人)、客家方言班(38人)、西南官话班(32人)、湘方言班(12人)、其他方言班(27人),进行“分类辅导”。之所以实行分类辅导,是因为双语双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时会出现不同的中介语即地方普通话,这些地方普通话能清晰地显示民族区域和方言区域的人们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典型错误,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对改变学生的语音面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级教学、分类辅导”均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四、学习环境与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环境的分析要考虑实施教学的学习系统:学习者、教学材料、教师、教学设备与器材、教学组织以等。对于实验班的学习环境,我们作了如下考虑:教学材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现有教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另一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随时进行选编;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接收能力较强、普通话口语水平高的教师,其中高级班的教师要求是部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级班和初级班要求是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PSC测前辅导班的教师还要求对学生的母语或母方言系统及其对普通话的迁移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为保证教学过程高效率,信息量大,训练材料丰富、形象、生动,全程配备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媒体辅助下的普通话教学;教学组织严密,教师在教学实验组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普”的大环境和学校“推普”的小环境,通过普通话实践课程和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在学习者身上产生效果的预先估计和设定,是教学模式构成的一个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经过对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实验班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体现有限性和特定性原则,分层级设立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现各层级的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总目标——能熟练地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际。我们将此概括为“分层达标”,即在前面分级教学和分类辅导的基础上,结合PSC大纲的要求与学生差异,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各自的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考级过关率,培养一些普通话精英分子。具体操作如下:高级班、中级班、初级班确定的教学终极目标分别是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阶段目标分别是二级甲等、二级乙等的高分(85分以上)、二级乙等或三级甲等的高分(75分以上)。三类班级可根据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级别滚动调整,达到阶段目标的,可继续留在原来教学班学习;如果超过阶段目标而达到高一层级的阶段目标的,可升入高一层级的教学班;如果未能达到阶段目标的,要降到低一层级的教学班学习。学期授课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母语或母方言背景参加在PSC前夕举办的“分类辅导”培训,朝终极目标进发。已通过相应等级的学生,如果有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愿望,可申请继续参加相应等级的普通话课程班学习。高级班的学生则可申请选修我们专门为普通话精英分子开设的普通话高级应用课程,如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演讲与口才、辩论与口才、实用口才艺术、公关语言艺术、职业口语实训等。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而且这种层次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这样做,既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减少学生报考PSC的盲目性,大大减少测试的工作量,缓解测试的压力。这样,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能接受到不间断的普通话全程教育,达到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师要利用目标指导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引学生学习。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音的规范: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二是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三是普通话口语的应用:朗读、说话。在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讲解普通话知识,尽可能做到形象、具体。给学生提供各种丰富有趣的普通话训练材料和视听资料,如绕口令、相声、小品、诗歌、散文、经典的演讲词、辩论词、主持词,以及相应的名家朗诵、演讲、主持的视听资料等,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模仿,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

2.普通话实践课。充分利用国家、地区、学校大力“推普”的有利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市语委办和学校语委办、演讲协会、朗诵协会、辩论协会等各类组织举办的各种普通话比赛活动。如每年十月左右举行的“推普周”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汉语教研室举行的“啄木鸟”行动,到大街小巷去寻找各种不规范语言和文字并进行媒体曝光;每年国家语委举办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我们先在学校进行比赛,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广西赛区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我校中文系大学生辩论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进行学习活动,同时体验普通话的美感。

3.一对一个别辅导。个别化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实行自我调节,增强个人领悟能力,把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内化,调整教学以满足个体需要。除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课外主要针对要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的学生精英进行,实现“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有机结合。

4.PSC测前辅导。包括测试流程、评分细则、应试技巧的讲解和介绍,对具有不同母语、母方言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音强化训练。

(二)教学内容

本模式的教学内容分三个方面:普通话知识与正音训练;普通话在口语中的应用;PSC前的强化辅导。由于实施“分级教学”,实验班分成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班上课,因此不同等级班级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有所差别。高级班突出语流教学,忽略音素教学。教师略讲或不讲普通话知识的内容,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寻找语音缺陷,纠正个别难点音,重点放在语流音变训练、语调操练和语感的模仿与把握上。在教学中增加语调教学内容,包括句调、重音、节奏、停顿、语气等,并将之放在语流音变教学之后和朗读、说话教学之前,这是由于语流音变是语调操练的基础,语调操练又是朗读和说话训练的基础,可以说是音素教学完全向语流教学过渡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流教学的开端。这样安排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忽视语调教学和训练的弊端。除了朗读、说话等一般性的口语项目的训练之外,增加朗诵、演讲、辩论等高级口语训练项目,强化普通话在各种口语表达中的应用训练。训练的着眼点放在“优化”二字上,也就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优美动听,努力向标准普通话——一级乙等靠拢。

中级班教学将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把教学重点放在语流音变的训练上,加大语流音变的训练力度,适当进行语调的教学和操练,只开展朗读、说话等一般性的口语项目的训练。中级班教学要把“提高”作为着眼点,抓住“提高”二字,才有可能实现动态性变化,逐步提高中级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使他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初级班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学困难大,是普通话教学的重中之重。初级班教学尤其要讲究教学步骤的层级性,首先从音素教学入手,然后逐渐过渡到语流训练。字音是话语的细胞,是教学的基础,应把音节作为基本教学单位,遵循由基础到运用,由单项到复合的排列顺序,经过词语、语段的训练最后达到语篇(朗读、说话)的训练阶段。同时要特别注意这一层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注重鼓励他们多说普通话,少说方言,激发他们说普通话的兴趣,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总之,夯实基础,养成习惯,达到二级乙等水平是初级班的主要目标。

在PSC前夕开设强化辅导班,进行分类辅导和应试技巧指导,是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辅导内容除了讲解测试流程、评分细则、应试技巧,还对具有不同母语、母方言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音强化训练,对症下药,以克服母语和母方言对他们普通话的负迁移。教师要以不同母语和母方言背景学生的日常口语为研究对象,以PSC的录音档案为研究材料,考察各种地方普通话的不同表征,探寻其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找出影响这部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针对不同的辅导班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地方普通话的共性寻求自己语音中存在的问题,并比照普通话语音,找出对应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同一辅导班中凸显的共性问题,一定要讲清练透。分类辅导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可根据自己对各种语言和方言及其中介语的研究开设不同的考前辅导班,让“研”有专长的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强化辅导。

授课是“分级教学、分类辅导”较难操作的环节,既要教同一教材的内容,还要顾及三个层级的异步施教;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高、中、初三个层级的“分”。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一般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方案必须能够检验出目标是否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是以学为主;教学评价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教学评价方法是考察学习者是否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学习,学习能力如何。

本模式的评价方式吸收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观念,实行综合性评价,不是简单地依靠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最后得到的学习评价在以下基础上形成:日常出勤情况(10%)、课堂学习情况(20%)、普通话实践成绩(20%)、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各占25%)。普通话实践成绩根据学生平时参与的各种普通话实践活动或比赛情况来评价,期中期末测试参照PSC进行。教师根据这几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七、本实验的教学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分级教学、分类辅导、分层达标”的普通话教学模式初见成效。分级教学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均有收获,分类辅导既可以使不同类别的学生得到专门的正音辅导,同时可兼顾全体学生。笔者对2007级高级、中级、初级学生的第一次PSC成绩分别进行了统计,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高级和中级班的PSC成绩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阶段目标(高、中级班的阶段目标分别是二甲、二乙的高分),虽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分别是一乙、二甲),但教学效果显著,成绩喜人,如中级班大多数学生(71.8%)已经完成终极目标,高级班有8人(21.1%)完成终极目标,达到一乙水平,这在学校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况且这是学生第一次参加PSC的成绩,在毕业前还有机会再去参加测试,还有时间去争取更高的等级。令人遗憾的是初级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基本上达到了阶段目标(二乙或三甲的高分),100%的学生达到三甲的高分以上,彻底消除了三乙,但仅有一半的学生(二乙占41.7%,二甲占8.3%,共50%)完成终极目标(二乙)。据任课教师分析,初级班学生普通话水平差异较大,摸底测试成绩从60多分到70多分都有,个别甚至不到印分,方音色彩浓厚,存在方音的“化石化”现象,纠音极为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太明显,建议还可对初级班进行细分。鉴于此,我们将在以后“分级教学”中进行适当调整。

对2007级各班级学生的PSC成绩进行的比较是一种横向比较,为了进一步观察实验班的教学效果,笔者还将2007级(实验班)学生的PSC成绩跟2005级、2006级分别进行了纵向比较,统计数据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2007级(实验班)PSC成绩为三甲的学生比例(14.3%)同2005级(15.5%)、2006级(14.1%)的差不多,但二甲的比例明显增多,达到54.7%,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达到二甲水平,二乙的比例则大幅下降。而2005级和2006级学生二甲的比例分别只有28.8%和24.4%,多数学生处于二乙水平。这说明实验班的教学突破了往届学生多数处于二乙水平的瓶颈,多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从二乙提高到二甲,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7级(实验班)有8个学生达到一乙水平,虽然所占比例只有3.2%,但相对于前两个年级来说,已经相当不简单了(尽管2005级也有一个学生达到一乙水平,但比例仅为0.3%,而2006级没有),这直接体现了新模式实施精英教育的效果。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PSC成绩来看,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八、结论

普通话学习材料范文4

一、朗读教学的课堂设计

1.把准设计依据

朗读教学设计时要深入了解教材和学生,即传统说法中的“吃透两头”。除此以外,还要“吃透课标”,即全面了解课标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全面了解教材内容。

课标对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要求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上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三项7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结合普通话技巧训练的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得出具体要求大致如下。

一是正确。克服方言的影响,能读准每一个字的声、韵、调;在语流状态中读好重音、轻声(含次轻声)和儿化音节。

二是流利。不漏字,不添字,不回读,节奏停顿、标点停顿和段落(小节)停顿正确,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达到160字左右)。

三是有感情。在理解内容和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定好语调,读出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

以上具体要求在不同学段中有不同的实施标准。此外,对一节朗读训练课而言,“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项要求必须根据学段的特点,在兼顾的基础上突出其中一项,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在了解课标要求和学生普通话水平后,就要紧密结合课文,精选朗读训练材料,选择标准是:有利于纠正学生的方言,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普通话技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2.确定设计思路

朗读是一项口耳相传的技巧,不能单纯地讲理论、讲方法,而是要重示范、重练习。朗读教学的目标定位于“提高普通话水平,增强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情感的感悟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能随意割裂的。既不能脱离对具体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单纯地进行普通话技能训练,也不能抛开普通话技能而“不知其所以然”地进行课文朗读。

根据朗读教学的目标,可以确定朗读教学的大致环节,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流程设计思路。既然朗读是口耳相传的技巧,那么如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儿化音节的呼读,次轻声的读法,节奏的停顿等发音训练必不可少,因此单项技巧训练应该是朗读教学的一个环节。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很重要,学生的实践练习更重要,因此“讲解示范”和“实践练习”应是朗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朗读必须与语言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紧密结合,那么,对朗读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理解语言内容的含义,感悟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也是朗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朗读教学的必要环节。

归纳起来,在设计朗读教学流程时大致可以这样安排:出示朗读材料―朗读材料理解感悟―单项技巧训练―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实践练习―教师总结点评。这些环节可以进行有机整合和适当调配,例如,“朗读材料理解感悟”可以融入“教师讲解示范”或“学生实践练习”的环节;“单项技巧训练”可以放在“出示朗读材料”之前,相当于体育课的“准备运动”,是必要环节,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朗读基本功。

3.采用多样手段

朗读技巧需要口耳相传,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在“单项技巧训练”这个环节,可以用挂图进行直观的引导,也可以用课件进行形象的示范;在“朗读材料理解感悟”这个环节,可以用音像渲染气氛,也可以进行生动的讲解,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在“教师讲解示范”这个环节,可以播放朗读录音带,也可以制作相应的课件,还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引读、分角色朗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分组读……)。总之,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氛围中耳濡目染、口诵心惟。

二、朗读教学评价的内容

课堂评价是推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朗读教学的评价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科学。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从三维角度对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的具体目标。(15分)

二是内容适当。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适合本学段学生学习,分量恰当。(10分)

三是过程合理。所安排的教学过程符合朗读教学规律,学生练习充分有效,教师指导突出重难点。(15分)

四是方法正确。能根据学段特点进行教学,方法讲解精要,技能训练得当,示范规范有效,评价客观到位。(30分)

五是效果明显。学生的朗读兴趣得到激发,朗读技能得到提高,朗读习惯得到培养,能体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效果。(30分)

三、朗读教学评价的原则

从教学时间上划分,朗读教学的课堂是一种小型课堂,一节课只能上20~25分钟。对朗读教学的课堂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关照要全面

关照要全面,指的是教师应认真地设计教学预案,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做到“目标科学,内容适当,过程合理,方法正确,效果明显”。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效果”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

2.重点要突出

普通话学习材料范文5

三年级被称为习作教学的起步年级,也是小学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了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感觉无从下手。农村小学生更是如此。

农村的信息交流不畅通,学生的所见所闻比较狭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所以农村的小学生更觉得无话可写。照常理,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相比,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更多,应有更多富有乡村气息的写作好材料用于起步作文,但是他们仍旧感到起步作文难。

长期以来,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作文教学成了困扰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农村小学更是如此。老师觉得作文难教,学生更是觉得作文难写。所以,乡村老师应该重视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让乡村小学生从起步开始就不害怕写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以后高年级的作文奠定基础。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认为抓好农村小学生起步作文是关键中的关键。下面谈谈我对农村小学生起步作文教学中的点滴看法。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习写作,万事开头难,兴趣是最重要的,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学习写作文的农村三年级学生,培养他们学习写作的兴趣更为重要。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认为写作文很容易的事,充满欢乐和信心。我还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者有心,学者无意,自然表达”就是在起步作文教学中,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和负担,教师应将写作训练的目标、要求存储于心,并化成有趣的活动、有味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和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表达,不知不觉地受到表达训练。

二、过好语言关

农村学生习惯说方言,而农村教师年龄偏大,那些老教师教学也常用方言或带有方言的普通话讲课。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土话”连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用方言词语代替普通话词语。如:把“做什么”写成“做哪得”,把“南瓜”写成“番不”,把“脸盆”写成“面面”等。二是用方言土话表达不符合语言规范。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呢?我想:我们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师平时就应该提倡、推广讲普通话,没有把学生的语言训练内容规范化。因此在写作中往往出现这里不通,那里不顺的情况。

我们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提倡并推广普通话,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同时,要求学生用普通话交流,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想。过好语言关,是写好作文的重要一关。

三、注意观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农村学生作文难,还体现在不知道写什么。人处在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中,但不知道写作素材在哪里。比如:在写《我学会了》这一作文时,大多数学生写《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或《我学会了洗衣服》等等,很少学生会写插秧、割稻子之类的事,而这些事本来很有切身体会而富有乡村气息,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农村的学生自小就能直接贴近大自然,从小跟随父母参加过许许多多劳动实践,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童年趣事,他们正如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闰土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新鲜“事”,都是鲁迅和他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农村学生看到的、想到的、学到的并不比城里的学生少。农村的生活、自然条件都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写作素材。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认真地去观察事物,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农村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投身于多姿多彩的自然界。让自己的学生放眼观察,用心去体会。我们没有美丽的公园,但我们有田野山林和鸟语花香;城市学生写到超市买米买菜的经历,我们写割稻子、种菜的体验。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让生活的每一处都成为学生的佳作。

普通话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医药专科 普通话 应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59-02

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是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生活在社会的人必须学习掌握一种甚至几种语言,以便进行思维、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普通话是中国国家通用的语言,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国家的基本语言政策。普通话是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语言,它能使我国各个地区的人民更好地进行沟通,从根本上使我国形成一个总体,促进经济、文化和各方面的发展。普通话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医药专科学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普通话的运用能力,是医药专科学校《普通话》课程建设的重要议题。医药专科学校学生毕业后所服务的对象决定了各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会说普通话,还要能说,说得得体、恰当。本文从医药专科学校学生说好普通话的必要性入手,对医药专科学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 医药专科学校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1.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医药专科学校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对于医药专科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将会接触和服务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是面向社会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行业,是普通话语言环境的重要领域,普通话的使用是工作中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增进彼此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就业时,若能将普通话应用自如,将会在未来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

2.沟通交流的需要

我国现在人口流动频繁,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群各种各样,方言形形,如果不会说普通话,简直寸步难行。如果坚持说普通话,你会发现普通话越说越标准。在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对方听得更清楚,意思表达更准确,不易产生歧义。

3.体现个人修养的需要

中华民族的语言非常丰富,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共同语言库中的精华部分,它不但是由中华民族和各个民族的共同语言组成,吸纳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的语言的精华部分,甚至还吸纳了外国的词汇,并且根据外来的语言的意义产生了新的词汇。学好普通话,不但能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大大加强,而且扩展了个人的知识面,体现了个人修养。近年来,人们的语言规范意识逐步提高,因为普通话更能体现公务活动的庄重性,所以许多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广播电视里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普通话说得好不好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可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有力地提升个人的外在形象,表现出个人美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公众形象。

二 目前医药专科学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学生认识不足

国家一直在推广普通话,但公民认识程度不够,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很少涉及,很多学生对此不重视,认为只要别人能听懂就行,没有必要精益求精。他们甚至觉得学好英语比学好普通话更重要。在学校里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要取得的专业证书已经够多了,普通话“不学也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生源语言情况复杂,方言影响较深

各院校生源遍布全省乃至全国,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各地方言情况差异较大,语音面貌差别很大。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情况参差不齐,方言对普通话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负迁移,普通话的语音语调习惯未养成,导致在日常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医药专科学校普通话课程开设历史较短,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教师专业理论和教学经验缺乏,导致教学方法的改进缺少动力。抓语言的多、文字的少,比如课程的安排更多偏重于普及普通话宣传教育而对用字规范化教育尚显不足。

4.课时少,任务重,没有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就我校而言,一般一学期开设《普通话》课18课时,这对一种语言习惯的养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能浮于表面,以应对普通话测试为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使用普通话,可一下课就忘了,不管是教师和学生讲话,还是学生之间的聊天,方言土语、语言不规范等现象就出来了。语言的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好的语言习惯。良好的语言环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去营造。

三 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

1.加强学生对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认识,提高学习主动性

对于认为学“普通话无用”“不学也会”的观点,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将学习使用普通话的作用、意义、国家关于推广普通话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学生进行全面介绍,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如果学生们意识到,普通话不达标会影响今后的就业,普通话不标准会影响到工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他们自然会重视普通话的学习,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因年龄偏大,再加上自身的语言天赋较差,有较重的方言,因此羞于开口,怕自己说不好被同学讽刺、笑话。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在生活中更不敢练习,所以便干脆“方言到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来把握课堂气氛,调整授课进度,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粗至细的原则,如果学习材料远远超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这样的挑战就失去了乐趣,而只是让人感到丧气和痛苦,材料不恰当,破坏了学习者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鼓励学生敢说普通话,让学生情绪饱满、信心十足地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进行教材建设,根据医药专业特点编写普通话教材

医药专科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普通话课程在高校可能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在医药专科学校应成为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围绕专业技能训练而展开。大多数学校在开设普通话课程时,通常会自行选择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这类书是专门针对普通话测试而编写的,偏重于语音的基础训练,对口语表达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相对较薄弱,更谈不上与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学生固然可以通过此类教材的学习,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因无专业特色,学生学起来缺少职业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提高医药专科学校普通话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有理想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既要包括普通话语音的基础训练,又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编写案例进行实训,比如护理专业的教材可以选择同学的场景对话,或是在接听电话时的口语表达;临床专业的教材可以编写模拟医患的案例。总之,就是要将普通话的基础训练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编写对学生更有用处的指导用书。

3.重视课堂分专业训练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医药专科学校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了普通话训练这一课程,进行专门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情景模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设置职业场景,结合角色扮演,不但训练了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对专业技能进行了实训。比如护理专业,可以设计一个护士与住院患者的工作场景,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患者,这个模拟一方面要求双方普通话发音标准,语速语调恰当,同时对护士应具备的语言组织能力、护理知识解说能力、礼仪礼节进行了实训。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参与者,学生受到学习基础或所处方言区的影响,普通话的水平会有差异,甚至可能两极分化严重,因此,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为提高效率,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也益于在课后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4.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学习语言,要有好的语言环境,需要天天听、天天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坚持使用普通话,不能上课“普通”下课“方言”,更不能只要求学生不要求自己,要率先垂范作表率。其次,通过课外训练,辅助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一是以宿舍为单位,成立普通话学习互助组,同学们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对方的语音错误,使普通话交流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二是借助学生社团。学校有许多社团,它们多多少少均会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发生联系,比如演讲社团,是对普通话语音语调、文字使用的综合性演练;合唱团,可以练习普通话的发声和用气;话剧社,不但能够学习发音,还要求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艺术表演,更加考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其他的还有书法社、文学社等社团,他们的活动都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训息息相关。通过社团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他们的影响带动了更多的学生讲好普通话。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征文、诗朗诵、讲故事、编小报、找错别字等系列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学生们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江倩.浅议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J].才智,2009(30):210

[2]梁焰.提高高职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四法”[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