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范例6篇

校本教学

校本教学范文1

关键词:校本教研 三个平台 学校管理

课改在我省我区我校开展了多年,从开始时“校本教研”的开展就成了各校在课改进程中不可短缺的必经之路。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推动学校课改顺利进行,自然成了领导、教师经常谈到的话题,也是这些年来各校积极探究的课题。它成为一个常讲常新的内容,它总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推陈出新。回忆几年的经历我们总结出要抓好校本教研,就要为教师搭建三个平台,让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成为可能。

课改犹如大海行船,四面茫茫,漫无边际,那么究竟让教师在行进中抓住什么、抓实什么、如何行驶、驶向何方,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定位。2004年,在领导及专家的引领下,我校领导班子和教师代表根据我校课改发展实际和教师当时的发展状况,在认真学习反思研讨的基础上,理出了一条以课堂为研究中心,以学研为基本方式,以展示为激励手段,以制度作为保障的“搭建三个平台,让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成为可能”校本教研思路框架,经过后来的多次完善和补充,形成了今天的三个平台。

三个平台指的是: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实践平台。

一、搭建学习平台――使学习变成教师研究的一种精神需求

学习平台我们从研究的角度确立了四个点:

1.集体学习点迷津。教研组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形成问题又解决不了,于是提出来交到教导处,教导处针对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每周有计划的开展专题讲座、观摩录像、骨干示范等集体学习研讨活动。

2.天天阅览找办法。也就是天天学习,以便教师能及时解决当天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我们不但鼓励教师天天自学,而且学校电子阅览室长期向教师开放,并建立了教师每日至少60分钟阅览制度,保证了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查找资料,下载学习资源。

3.外出学习取真经。我校的老师都了解,在组织教师参加省级、部级观摩研讨活动时,我们决不吝啬投入,总是积极参与,因为我们始终把专家活生生的智慧看作是最有价值的财富,所以我们不惜重金去买。外出学习时,我们倡导教师要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学习。每次学习归来,都要上学习汇报课、进行学习体会交流。对于学习效果显著,积极把经验用于教学实践的老师,我们给予更多的学习机会。

4.专家引领把方向。我们为学校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引领人,通过引领,帮助教师解决自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平台搭建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学习,不但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而且感到学习确实能

使研究柳暗花明,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渴望,使学习变成教师研究的一种精神需求。

二、搭建交流平台――使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平台我们从研究的角度确立了5个点:

1.同伴互助解疑难。也就是我们每天的教研组碰头研讨互助,这是很随机的一种教研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只要有感就可以发,只要有疑就可以问,大家互相启发,互解疑难。

2.课改沙龙扬个性。对于各教研组内平时研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学校以案例研讨或专题研讨等方式,每月组织一次课改沙龙活动。通过课改沙龙对一个问题的共同讨论,提升自己的基础认识,使思维、认识更深入更广阔,使自己站得更高。

3.每月反思汇精品。我们教师每周都要写教学反思,每月都要进行一次全校反思汇集交流,以此来实现教师之间教学思考的交流与分享。

4.《课改田园》搭桥梁。《课改田园》月刊由同年级段教师合作完成,它是教研组之间相互展示、相互交流课改收获和经验的桥梁。

5.网络互动传信息。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不仅鼓励教师从网上查找下载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料,同时也积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自由地在新思考网站、播种者网站上交流学习收获。通过网上互助和信息传递,扩大教师的研究领域,分享研究的快乐。

同伴的力量是无穷的,交流平台这五个点的确立,目的就是要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更直截了当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种合作的默契和竞争的动力。

三、搭建实践平台――使教师在实践研究中得到磨炼和提升

在实践平台上注重3点建设。

1.注重抓好“同组同讲一个课例的多次研讨”活动。

2.注重抓好“开放课”活动。我们每学期搞一次教师全员参与的全体学生家长参加的“开放课”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强调的是:人人作课,个个登台。不仅为优秀教师提供了展示锻炼的舞台,还为那些不愿登台、不敢登台、课改滞后的教师敲响了警钟。

3.注重抓好“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都要准备一节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课,向学校展示课改成果,以此来提高教研组整体研究的合力,促进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通过学习教师课改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交流提高了观念认识,加深了同事间的感情,通过实践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可以说加强校本教研不仅促进了课改,同事也提升了教师们的品味,真可谓一箭双雕。

校本教学范文2

1.形势。“五严”规定,表现了政府的一种维护教育公平态度,反映了社会的一种心声,折射了教育正回归本源。从现实看,“五严”规定的落实要较真,省、市督查不含糊,要克服侥幸心理。

2.困境。在“五严”规定下,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更为明显。原有近十年的复习应考模式与教学管理打破,学科课程内容没有减少,教学要求暂时没有降低,教学时间长度严重缩水,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否适应当前教学时间明显压缩后的情形,能否改变以往知识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非常关键。同时,严格了区域性统一质量调研次数,禁止了学科排名以后,学科教研的工作内容调整能否及时跟进,如何落实质量监控,值得思考。

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规划与领导力不领先。

2.教学的整体工作谋划不超前。

3.课堂的问题诊断能力不厚实。

通常,课堂无效、低效的表征:①目标不明确(虚化);②内容不集中(泛化);③活动形式化(表层化);④反馈不及时(缺乏针对性);⑤课堂纪律混乱(无序状态);⑥设问无指向性(难以激活思维)

4.教学的后续跟进指导不及时。

5. 教学常规管理执行力不到位。比如:备课落实,试卷评讲,作业批改,差生辅导。

实施优质教学的着力点在何处

1. 加强学科的课程领导

一要重视学校课程结构与体系的建构;二要重视课程计划的制定;三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四要重视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

2. 强化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

建立“自学――问题――精讲――精练”模式,建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主体性课堂,真正落实“六不讲”,即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看懂的教学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学生讨论后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总之,要引导教师精细化备课,关注教学的过程设计,切实提高45分钟效率。具体说,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有效性。

一是目标编制的科学性: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的校本化,课堂学习前,每个学生都知道每一节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明确化。

二是方法选择的多样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价值取向,来确定和选择适合本课时的教与学的方法。

三是资源共享的协作化:组内的分专题资源准备,在校本教研时集体分享和再造。

四是课前诊断的前置性:有效的教学始于开始知道和教学的起点,明确了教学的归宿。要坚持每课的学情诊断,突出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以及潜在的可能状态,即最近发展区,通过诊断发现学生新授课前的知识性目标的缺失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更为明确。

五是课堂交流的民主性:课堂教学中,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坚持始终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促进者与帮助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进程的主导作用。

六是反馈评价的及时性:每节课,要始终瞄向课时目标,采取多样化的当堂的目标达成检测,可以练习,可以随笔,可以口头背诵等等,必须坚持每节课不少于15分钟的评价与反馈。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课中、课尾均可以,让学生每节课也清楚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

七是课后作业的层次性:课后作业不强调整齐划一,坚持突出选择性与层次性。

3.建构校本教研的活动机制

(1)积极建构“五种”教研模式

一是基于岗位练兵,训练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观摩评议”模式。立足平时的教学岗位,扎实训练教学基本功。开展“一课三议”活动,要求:个人自备,组内复备,课堂展示,课后评议,完善再上。这种开课、评课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

二是基于日常教学问题研究的“集体备课”模式。集体备课是打好团体战,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最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恰当的教学要求,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单兵作战。比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要求:备课组内重视利用“推磨听课”的制度,落实“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关注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三是基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研究”模式。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比如,备课组可以围绕一些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大问题,进行归类,确定研究专题,通过研究引领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力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四是基于推广教育教学经验,扩大教科研成果的“交流研讨”模式。每年定期举办学校交流研讨会,推广教育教学经验,扩大教科研成果。例如,举办全校性的“教育教学主题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表彰会”“教学经验总结大会”等。

五是基于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模式。建立“课题带动”制度,鼓励教师以集体或个人方式申报国家、省、市、区及校级教科研课题,让教师们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立足于课堂教学,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困扰个人教学与质量提升关键性问题,并确立为“个人课题”,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既实现个人教学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个人教学经验的系统化与理论化。

(2)落实“走出去,请进来”培训策略

让更多的教师拓展视野,将学习成为自己的专业习惯。学校要努力创设各种学科培训、学习以及学科技能竞赛的机会,通过以赛促训,以会代训,有效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

(3)努力建构学科教学模式与特色

为了实现学科质量的整体推进,应集中学校优势力量,认真研究,科学梳理,努力促使各学科建构符合一个校情与学情的学科教学模式,通过模式的规范,教学结构的优化,整体推进学科质量。

4.落实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

(1)用科学管理规范教学。一是教学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完善可操作的常规管理制度,是管理的标准,是考核的依据。比如:备课常规、学科课堂教学常规、考试常规、毕业班工作常规等。二是常规管理工作检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常规管理工作检查要科学而富有实效。备课常规要落实,避免形式化,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学校统一备课要求,强化备课流程,检查到位,这是所有教研工作的基础与根本。比如:①实行“免检”与“重点检查”相结合;②检查标准“严中有活,活中求新”。③加强考风考纪与考务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真实性。④建立年级分段管理的基本教学要求,落实初一抓衔接,初二抓分化,初三抓综合。

(2)着眼学科质量强调整体推进。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每个学生的学习档案。试卷批改不过夜,错题分析要到人头。同时,积极谋划、构建学生质量推进的工作流程,即:

课前的指导:养成习惯,明确方法,任务到位。

课上的引导:面向全体,突出主体,解决疑点。

课后的辅导:分类指导,关注难点,跟进及时。

质量的督导:建立档案,着眼发展,关注推进。

(3)建立科学的评教评学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满意度问卷和学生座谈会。

(4)建立教学督导与巡课制度。将课堂教学纳入教学管理的可控的视野之内,充分利用课堂督导改进教学,保证课程落实和教学秩序稳定性。建立教学督导制度是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成立教学督导组或质量监控组,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学部领导为督导组成员、教务处制定“教学督导方案”。主要形式是听课、讲课、交流、抽查备课和学生作业批改,坚持督与导相结合,重在交流。督导结束要形成督导工作报告,在校园网公布督导结果。

(5)毕业班的教学专项管理制度。强化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工作,要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常规管理与质量监控,建立毕业班全程管理,流程管理,形成稳定的毕业班管理模式。

教学校长自身的工作使命

1.着力培养三种关键能力

教学校长既是学科教师又是学科领导,担任学科教学的同时要担当引领一个学科组发展的重任,作为学科领导,更要着力强化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学科和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的制定能力。从一所学校的定位出发,制定学科教学质量目标,只是解决了学科的当前要求。从发展的角度和眼光来看,分析学生以及教师现状,引导全体学科组思考本学科和学科教学的发展前景,具体制定发展规划,着眼未来,为学科和学科教学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更为重要。而这一任务理所当然由教学校长来承担引导作用。

二是学科和学科教学发展规划的执行能力。规划的制定只是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使学科团队中的每个人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路要走出来和走下去,就离不开对规划的落实。于是学科领导的执行力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不仅需要教学校长以身示范,还要将自己的操作思路和方法变成大家的共识,靠团队的力量共同去执行和完善。

三是学科和学科教学的专业判断能力。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必须有一种起引领作用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认同。学科领导要有非常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一定是站在高处和远处表达明确的态度和评价。于是作为学科领导的教学校长可能需要对教育教学全方位地感悟和理解,需要平时多关注多涉及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任何工作,提高自己思考问题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校长作为学科团队的核心,及时对专业的判断可以防止因为文化的不认同而造成的资源内耗,同时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就能够及时发现团队中的闪光点,能够捕捉到团队中的细微变化,或点石成金,让一个好的规划更深入更持久地贯彻下去,真正地带领团队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扮演好五个方面角色

一是做好服务员:要善于采取“走动式”管理,勤倾听、勤调研,平常多到教室、办公室走走,与教师及时沟通想法,认真吸纳好的意见建议,了解教师和学科组在教学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并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及时解决,为学科在“减时增效”的工作上,做好教学工作的服务员。

二是做好协调员:做好各学科的计划活动安排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和协调沟通,保障稳定的教学秩序。对于教师间出现的一些矛盾要及时化解,注意发展并维持与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关系,做好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营造一个温馨的人文环境,保证教师始终保持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激情燃烧的工作状态。

三是做好信息员:各地各科的学科信息与经验及时传递到学科组。

四是做好教练员:制约学科质量提升的节点,要善于带领教师攻坚克难,善于制定整体科学的教学活动安排,让教师沿着既定的轨道和目标有序推进。

五是做好裁判员:对学科教学质量的推进给予充分的关注,坚持“通过数据看问题”,透过数据看变化,依据数据看发展的质量分析思路。重视学科团队的整体捆绑式评价,着眼于、着力于分层推进的推进率和提高率。

3.基于课堂观察的实践反思与后续行为的跟进

教学校长平时要亲近一线,深入课堂,基于课堂的观察,把握第一手信息,并在信息的梳理过程中进行反思,及时确定行为跟进的举措。具体来说,教学校长深入课堂要做到“三个注意”:

(1)注意对校本研修的反思与重建。一是对校本培训课程有效性的反思。学校现有的校本培训课程有哪些?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与培训课程有关吗?哪些课程需要重建?二是对校本研修活动有效性的反思。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哪些已经研究过?哪些可以作为下一阶段研修的主题?如果已经研究过,那为何还会出现问题?导致研修活动缺乏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是对学校提供的专业帮助的反思。学校给教师提供了哪些专业帮助?这些帮助能否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作怎样的改进?在反思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讨论:哪些问题是现在可以解决的?解决的途径有哪些?

(2)注意对教学管理制度与运作机制等的反思与重建。对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筛选,找出关键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重点攻关项目,由教学校长或各职能部门领导组织专题研究组,进行集体攻关。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经验借鉴、前期实践总结等,形成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逐步完善学校的相关制度建设。

校本教学范文3

学校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某种类教育所需要的相应教育服务时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其可分为学校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学校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教学成本(如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如公务费、业务费、助学金、奖学金等)、必要的教学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如教学设施购置费、维修费、水电费等)。这些费用与提供教育服务直接相关,没有这些学校将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

学校间接成本包括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之外的行政管理费、公用设备、公务用房(如教学楼、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基建费、购置费、折旧费以及购买和租赁耐用资产的支出。这些花费与培养学生的关系是间接相关的,没有这些耗费,学校不能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服务。

二、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成本不单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社会概念,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加强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投资事实上被当作是国家无偿给予教育单位的福利,教育单位既不存在或很少有自有资金投入,也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更不存在任何意义的亏损或破产的威胁。因此,他们往往不考虑怎样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也无须进行成本核算,因而,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无偿占用学校资源、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不良现象。鉴于此,学校教育应该实行成本核算,打破学校只计支出不计成本的核算方法,正确归集和控制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真正做到勤俭办学,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学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为社会其他资本进入学校创造条件。

(二)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府拨款

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成本逐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持相对紧缩,学生缴费收入在学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学费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学校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投入应与学生适当交费并举。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应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不应将政府的财政负担转嫁给学生和家庭。因此,学校的学费标准应考虑学校教育成本和学生及家庭的支付能力两方面的因素。教育收费的标准主要是由教育成本和教育的社会需求来决定的,因此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确定正确的生均培养成本对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意义重大。

(三)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教育经费紧张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税、费、产、社、基”六个方面。所谓财,就是财政教育拨款;税,就是教育税费;费,就是学费;产,就是校办产业;社,就是社会捐赠;基,就是基金。但本应占主体地位的财政教育拨款的作用越来越弱化,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名称也由财政拨款转为财政补助收入。此种形势逼迫各学校必须加大自筹经费的力度。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迫使各学校不得不开源节流,成本核算势在必行。各学校教育经费和其他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培养的学生质量是否合格,以及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确定,为学校间提供了一个可以横向比较办学效益的标准,从而有利于从价值形态评价学校教育的办学效益,使各学校树立起投资与成本核算观念,加强学校的理财意识和学校的财务管理。

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我国学校目前的成本核算还没有真正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基础数据,有些学校有一些数据,也是按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拨款额度折算后再加上很多并非教育成本的项目费用。此外,有些学校即使已经开始进行成本核算,但多多少少还存在一些制度与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一)从制度层面上看

这主要体现在现行学校财务制度与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相背。对于学校这一非营利性组织,我国将其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之列,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收支核算而没有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对于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存在以下缺陷:1.不能真正体现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本的配比原则,或者说不能正确反映学校的办学效益,由此导致学校财务报表失真;2.会计人员编制的报表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误导。因为报表里的数据不是按配比原则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现金流入及流出的表象,并不能真正说明教育成本问题。这种按收付实现制所取得收支核算资料与社会各界对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的要求相违背。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和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进行配比;二是时间上的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期的费用相配比。(二)从操作层面上看

1.教育成本计量确认不真实

长期以来,学校对于购建的资产设备支出都是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然而固定资产购建是一次性投入,而且投入金额较大、多年受益。如果将当年固定资产购建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支出,就会造成当年教育成本偏高,不利于准确计算当年的教育成本。

2.会计科目设置不能准确反映各个会计核算期间费用

目前,会计科目设置中按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的项目划分,难以确认教育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难以考核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不利于分析各个会计时期的成本变化,从而不能合理配置资金。

3.教育成本构成内容不合理

教育事业支出中一直包涵着与学校教学工作无关的项目,如离退休人员支出、已经实行产业后勤社会化服务人员支出以及部分科研项目的支出。为便于准确地进行

教育成本比较分析,离退休人员经费不应列入教育成本核算,应由社会保障部门列支;学校后勤实行社会化后,后勤服务这部分也不应列入教育成本。

4.教育成本风险居高不下,成本核算难度加大

据调查,我国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欠费的情况,欠费几百万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些院校累计已超过千万元,并正以年均约10%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某些学校外省学生(绝大多数也是来自社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只占全校在校生的7%左右,欠费却高达25%左右。在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欠费将使我国学校教育成本不断上升,风险增大,同时也造成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难度加大和核算的不确定性。

四、完善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通过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就可找出教育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规范支出范围,改善支出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从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建立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成本预算管理系统包括预测成本发展趋势、确定目标成本、编制成本预算等。目标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也是实行成本管理的目标。目标成本的确定过程,是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的重要方面,对目标成本执行过程的控制,主要是及时计算目标成本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和反馈,促使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共同完成学校成本管理的总目标。

(三)建立成本绩效评价制度

把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使所有成员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对责任人责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划清责任和恰当地评价并奖励其业绩,有利于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激励员工主动、自觉地控制成本。

(四)明确成本核算范围

即规定教育事业支出中哪些属于教育成本,哪些不能计入教育成本。约翰斯顿的学校教育成本构成是广义的教育成本,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教育成本,不能作为实际的教育成本。实际的教育成本应该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且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能力有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笔者认为,机会成本、科研支出、学生个人支出和与培养成本无关的支出如校办产业支出、后勤部门实行社会化后的支出、教职工住宅商品化的支出、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支出等都不能列入实际的教育成本。

校本教学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师;校本学习:现状;对策

教师学习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也是教师为了满足其专业发展而必须进行的日常活动。但是,目前基础教育学校在教师在职研修学习的经费投入、时间保障等方面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相差很远,学校也不可能把作为英语教学中坚力量的中青年教师都送出去进行专门的进修培训。而校本学习是一种全员式、全程式和全面式的学习,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根据自己自身学习、工作的特点、需要、目的以及学习的内容、条件、性质而立足于学校,或为了学校的进步,常常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教师校本学习的“学习”,既可以指获得知识的行为,即“学习一些事情”;也可以指通过那种行为所获得的知识,即“被知道的东西”;还可以指获取知识的过程,即“怎么样学习”,或者是三者兼而有之。作为一种在岗学习的形式,具有经济性、便捷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因此,随着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以及校本成长观念越来越为大家熟知和认同,教师校本学习也必将成为在职教师个人和集体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英语教师校本学习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根据研究需要,对本县5所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90份,收回90份,有效问卷86份。调查的内容涉及教师的学习需要、机会、内容、方式及其对他们专业发展的影响。调查对象包括男教师36名,女教师50名。教师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老师46名,30至35岁之间20名,36至40岁之间16名,41岁以上4名;教师的教龄分布为:3年及以下的老师35名,4至8年的有41名,9年以上的10名;教师的职称结构为:未定级37人,初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17人;教师学历分布为中专16人,大专49人,本科21人。

1.学习意愿比较强

通过调查,有59位老师(占68.6%)希望能通过在职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获得更多的从业技能等。可见,一线的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需要,希望通过学习促进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获得较好的职称或职位。这里既有教师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有来自社会、家庭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压力。

2.在职学习机会较少

研究者对教师参与各级学习培训活动的次数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近3年来参加过市级或省级培训1次以上的有3人,只占受调查人数的3.49%;参加过县级培训的老师也只有19人,占22.09%;可见,中学英语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也就是说,教师的学多数是在学校工作中实现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们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不够,习惯“被安排”去校外学习;另一方面,基层学校英语教师培训经费的不足和突出的工学矛盾使得他们对各种学习培训只能“望洋兴叹”。可见,虽然英语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各地也组织了各种教师培训学习项目,但能够去参加学习的一线教师较少,绝大部分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习,还是以校为本的。

3.学习内容比较务实

在目前社会趋向务实的环境下,多数英语教师希望学习与他们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更好的职称或职位,获得更多的认可。从问卷中可以发现,受调查者认为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英语专业知识(49人,占56.98%),英语教学方法和技能(45人,占52.3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31人,占36.05%),教育技术知识(29人,占33.72%),教育科研及论文写作(11人,占12.79%)。

4.学习方式推崇自主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们经常采用并且认为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己阅读专业文献,其次是基于问题的交流研讨或教学观摩,而对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和岗前培训认可度不高。很大的原因在教师是成人群体,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有较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岗前培训往往是一种“外接式”的培训,容易使得教师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或贩卖者”,使他们处于“被学习”、“被培训”状态,自然就让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改进的策略与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初中英语教师校本学习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校本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应该有更大的作为,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以发挥校本学习在基层学校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1.自主性学习是主导

校本学习是一种以内在动机为主的学习,教师能自我诊断学习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行选择学习方式,自我寻求学习资源,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等。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师更倾向于自主性的学习方式。集体学习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校本学习中,教师要充分重视个体学习的主导作用,必须有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清晰的发展目标,可行的学习计划,有效的自我管理与监控。

2.有效开展活动是关键

从本质上来讲,校本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教师在教育现场中通过体验、观察、反思,形成自己对教育理念或思想的个人解读,并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验证的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反映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一些所谓的教研活动常常是“任务式”的,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因此,在开展校本学习活动时,应坚持学习为改善教师教学实践服务的原则,仅仅围绕英语专业知识、语言教学技能、教学研究三个方面来组织学习活动。同时,在学习方式上要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教师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3.学习环境和资源是保障

必要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组织环境对英语教师校本学习有重要影响。“如果没有一种支持的环境,使所有的教师参与到持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就不可能期望有什么系统的、整体的变化发生”一种赋权的、支持的、合作的外在组织环境是进行校本学习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尽量丰富教师学习的资源,加强图书馆(室)的建设,加强校园数字化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远程教育功能,使英语教师能够共享国家、省市各级英语教研网等专业网站的丰富资源。此外,学校还要从制度上就学习保障、学习激励和学习评价等方面为英语教师开展校本学习提供保障。

校本教学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校本学习;读书

Abstract:Trainingforteachers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isprimarilyteacherlearning,especiallyschool-basedlearning.Theprocessfromteachers''''school-basedtrainingtoschool-basedlearningistheprocessofteachers''''selfeducationandselfimprovementandalsotheprocessofschoolcultureconstruction.Throughthelearningactivitiesinschools,teacherscanenjoyenthusiasmofselfimprovementfromreading.Themodelofschooleducationalreformwillbechangedintotop-downfrombottom-up.Thenewmodelnotonlyincludesteacherlearningoneducationalproblems,butalsoincludesschool-basedteachingandresearchwhichhelpsteacherstoproducemorereflectionsontheiractions.

Keywords: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teachers;school-basedlearning;reading

中小学教师培训首先显示为教师学习,而且是校本学习。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教师学习并非新造的概念,它的基本追求是使教师还原为“读书人”的真实身份。因此,以学习型组织为依托、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学习在成为教师在校学习的一种方式的同时,也肩负起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教师在成为学习者的同时也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建设者。从校本培训转为教师校本学习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教师成为“学习者”是时代的一个基本期待,因为如果教师不“读书”,只“教书”,他几乎就不可能成为好教师。校本学习是重要的,但显然是个难题。因为教师不学习有时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一些制度的限制,例如校长的管理方式以及考核制度等。如果我们突破教师学习的困难,使教师学习成为可能,基础教育的改革就会有更多的、新的期待,或许能寻找到一条新的学校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教师校本学习的背景

作为组织的学校能否过渡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在工业经济时代也许意味着组织生存的好与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意味着存与亡。“在这个世界秩序中,管理的责任是创造组织的学习能力。在许多行业中,比竞争对手学习和变化更快的能力或许是唯一有力的竞争优势。”[1]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知识的竞争。员工的学习、工作与知识需要有效地整合,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的使命。

建构主义认为离开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来谈“建构”是毫无意义的,教师的学习被视为主体建构的学习,是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情境的、真实的、问题的、案例的学习,是参与教师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是多次进入教学情景或案例的学习。教育问题和许多社会问题一样,永远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教育理论对于我们寻找教育问题的解决答案,也只能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角度和观点,那种“学习—应用”的模式并不适合教师解决教育问题。校本学习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自发的学习与研究,而不是在外界要求下的被动学习,其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教师专业化运动使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小学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样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的校本学习将带动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促进学校成为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生成性的“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学习”的建设应朝着“学习化”“民主化”“信息化”“文化化”的目标发展。

第二,教师是学习者,教师要学会“享受”学习。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结果。但长期以来,教师的学习与教书是分离的。这主要是传统教育制度的安排:在童年、少年或青年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校学习,奠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并培养一定的个性、能力、气质、性格,对于将来进行工作是合适的。入职后的教师大多提心吊胆地守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研读教材、教参、练习册,生怕把不好关,考不出好成绩。此外,我国现有的教师培训多采用专家教化式、集会式、报告式的输入性培训形式,教师于是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或多或少地养成受训者思维的惰性,也使学习成为了负担。

校本学习以促进教师树立“学者未必成良师,良师必为学者”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以引导教师将“学习”视为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乃至个体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基本取向。在组织校本学习时应体现愉快、互动及和谐的特色,倡导教师要学会“享受”学习。“教师对学习本身的感染力,能够把学习的精神和对学习的热情传递给他人”。[2](122)可以说教师学习的好处是丰富自己,成就别人与自身。

第三,教师是学习文化的建设者。教师文化的特征是沟通、对话、合作、互助、共同发展。即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成员在相互理解、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思想交换,拿自己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共享,使自己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联结,最终形成积极参与、全情参与、主动参与和协调、高效、均衡发展的动态生成的“学习文化场”。因此,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同时,也成为学习文化的建设者,如此校本学习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教师通过长期的连续的立足于以校为本的学习会内化生成专业教师所必需的知识、能力、价值、态度等多元素构成的专业素质,也会同步构建起新型的教师文化。而现实中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目的的“技术训练”模式,容易导致学校及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更多关注个体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但教师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有用,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它还可以充实个人的精神生活。

二、教师校本学习的目标追求

教师校本学习主要是指教师的“读书”。它与一般的学习方式不同,有效的读书应该采取类似彼得·圣吉提倡的“学习”概念,即学习已经远远超出了那种善于搜集、整理、掌握信息的层次。圣吉说,在日常用语上,学习已经变成吸收知识或者获得信息,然而这和真正的学习还有好大一段距离。在他看来,真正的学习对于个人而言,涉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重新创造自我。对于组织而言,单是适应与生存是不能满足它的。组织为适应与生存而学习,虽然是基本而必要的,但必须与开创性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让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3]显然,圣吉已经赋予学习以独特的含义。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真正能够以“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方式引起教师的“教育信念”的改变,即圣吉的“心智模式”,它被用来指那些深深固结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认识周围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和印象。心智模式不仅影响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还影响我们的行为。心智模式为什么存在呢?康芒斯描述说:“当新工人走进工厂或来到农场,或者当生手刚开始从事职业或业务活动时,一切都可能是新奇的、料想不到的,因为他以前没有经历过。渐渐地,他学会了指望他掌握的做事方式。它们变得熟悉起来。他忘了他刚开始工作时它们还是新奇陌生的。他甚至不能跟外人解释它们。它们最终成了常规,被视为理所当然。”[4]

对中小学而言,当学校能够引导教师展开教师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活动时,教师将由“读书”而获得“自我超越”的热情。在教师有了自我超越的热情之后,学校管理者接下来的责任就是在适当的时机“与教师一起”提升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就是形成学校的“共同愿景”和相关的“教育信念”。学校整体的办学理念和相关的教育信念必须以各个教师的自我超越的热情为前提,并成为各个教师的自我超越的一种需要。

校本教师学习是为了让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困惑而获得自我超越的热情;是为了让学校针对校本问题和困惑提升出办学理念以及相关的教育信念。当教师通过学习获得自我超越的激情和办学理念、教育信念的支持时,学校教育改革将由自上而下的“教育实验”模式,转向自下而上的“校本行动研究”。这种研究模式基本可以表述为“问题—设计—行动—反思”。

第一,问题。教师要把“工作压力”“专业疑难”或者“人生困惑”等讲述出来。因为教师如果不将自己的工作压力、专业疑难、人生困惑“暴露”出来,他们会感到没有改变的必要,或者感到没有改变的可能。性格温和的教师将因为没有改变的必要而沉湎于自己狭窄的个人经验;性格激进的教师将因为没有改变的可能,易陷入牢骚、抱怨、批评、玩世不恭的生活。

第二,设计。教师针对问题与困惑寻找、设计相关的方案或方法。可以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与人生观以及相关的教育观念问题相关联。这也正是为什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读书的原因。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选择某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技术,不调整自己的生活心态、生活信念,很多教育问题将不可能获得解决

第三,行动。教师在自我超越、办学理念、教育信念的不断推动下,采取一系列教育行动,主动尝试解决自己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或困惑。

第四,反思。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就能发现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困惑。反思就是“回头看”,然而不是所有的人在反思中都能看到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是需要“眼光”的,教师的“眼光”就是“教育眼界”。反思对教师来说,是拓展自己的教育眼界,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当下的行动,反思自己的过去。学习则可以使人有“眼光”。

对于教师来说,问题中心的学习可以粗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案例形式的问题中心学习。它首先呈现的还是原理、知识、规则等原有理论体系的内容,然后用案例来展示、说明,帮助理解其复杂性与应用的灵活性。其实在纯粹的意义上,它还不是问题中心的学习,是介于知识中心与问题中心之间,具有很强适用性的一种方式。其二是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它是先提出问题,然后针对解决问题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习多学科或跨学科的多种知识,但仅此还不够,还要研究和创生新的知识或见解,以及行动方案。在校本学习中后一种方式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灵活多样的。

教师学习直接指向教师的问题解决,但为了解决问题,教师需要通过读书而调整自己的人生信念、教育观念,进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一般来说,每个人的人生信念来源于两种活动:一是个人的生活实践及其体验;二是对他人的生活实践的观察和领会。积极的人生信念,既缘于个人生活实践的“体验”,又来自对他人生活实践的“观察”。对于已经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相当于彼得·圣吉说的“心智模式”)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观察和领会他人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态度,并从中获得自我超越的激情。

对于教师来说,观察和领会他人的生活实践、生活态度,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走出自己个人狭小的生活世界,出去看看别人在做些什么。看看在同样的条件限制下,别人的努力及其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教师“走出去”并不仅指一定要走出校门,也不是说教师一定要争取更多“观摩课”的机会,重要的是看书。不只是看时下出版的专著或文章,而且包括已经成为历史的经典性教育文本。“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2](7)

三、教师校本学习的实践

近三年来我们先后在广东省的广州、东莞、顺德、茂名、韶关等市、区的多所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前期以听报告、看录像、教师读书活动等方法为主,后期以教师的参与式研讨、课例研究即研究性学习为主。我们将“读书”“读图”“读人”统称为“教师学习”,期待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推动学校制度的改进与学校文化内涵的丰富,以构建和谐校园。

教师是与书本打交道的职业,读书是教师的本分。但是,对于很多中小学教师来说,读书已经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有些教师来说,他们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对另一些教师来说,则是没有适合阅读的书或者文章。有人建议教师应阅读“经典”,如:《论语》《道德经》《普通教育学》《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但从笔者调查的情形来看,对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来说,经典教育名著并不具有可读性。因为教师的时间常常被大量繁杂的日常教学工作所分割,教师不太可能花费整块的时间去阅读经典教育名著。教师往往只能利用零碎的时间来阅读。其实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经典的文章、教育散文、教育故事、教育电影、教育录像、教育报告比教育名著更具可读性。①

经过多次讨论,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推荐,我们暂时设计了一个“教师学习行动计划”。将教师的阅读书目分三个类型:生活智慧类(或者称之为实践智慧类)、教育新理念类(包括课程改革)和教育散文类(主要是反映教育生活实践的教育随笔、教育手记、教育日记、教学录像、教育电影)。“计划”只是提供参考和选择。在教师阅读的过程中,先阅读生活智慧类的书,如哈伯德的《自动自发》、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等等,先调整和形成人生的信仰和追求,然后才有可能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阅读教育新理念和教育随笔类的书籍,随后将自我超越的热情和最新形成的教育信念付诸行动,并在行动中反思调整。建议教师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学会从书的整体结构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有阅读价值的章节。另外,教师个人在某个阶段可以从书目中任意选择三本书重点阅读,也可以普遍浏览之后确定适合自己阅读的个性化的三本书。而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整、变化自己的“三本书”的结构,期待通过“三本书”进一步引领教师的人生。

教师在没有形成独立的读书习惯之前,需要学校安排阶段性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类似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使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读书之后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转化为做法,可以将教师个人化的教育想法称为“教师的信念”。有了教师的信念之后,教师的行动将随之发生改变。于是,教师读书将构成教师行动研究或者校本教学研究的一个部分。在日常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将读书融入教师行动研究或校本教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读书将不断地为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教育的眼光和教育的心情。

虽然听报告是传统的培训方式,但可以在报告中穿插切合教师实际生活的案例和故事,使这些报告的方式尽可能地接近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学校可以邀请校内骨干教师或校外专家给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如:“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读书建议”“教师怎样做行动研究”等等。讲座虽然向来被认为是“听”的活动,但实际上是一种观看的形式。正如听课的真实形态是“观课”。

尽管读书仍是具有永久价值的学习方式,“读图”正在成为教师新的学习方式。除了让教师听专业报告之外,我们建议学校组织教师观看专业录像或教育电影,并给教师推荐了一些音像资料。②时代的变化使读书年代逐步转化为读图年代。

教师学习中的“听报告”和“读书”是重要的,总有一些人不怎么“读书”“读图”,却能充满智慧,因为这些人也在“学习”,他们在“读人”。阅读人,观察人,这是在读书和读图之外的第三种学习方式。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读人”实际上是观察周围的同事,在周围的人群中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同伴和人生范例。教师读历史中人,可以理解孔子、老子、杜威、罗素、鲁迅、胡适、陶行知等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参与式对话”也是一种“读人”的方式,对话也可以称为交谈、会谈。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式讨论或参与式对话来体验观念与行为的变化。参与式讨论已成为教师校本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

中小学教师中只有那些真正保持了阅读或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反思或研究的状态。也只有那些真正提升了自己的反思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有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真正的学习通常不是正规教学的结果,它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真正的学习从来就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只有当学习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其自身的成长相联系时才是真正的学习。

①我们曾为教师提供经典教育散文,如杜威《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罗素《我为何而生》、厄尔曼《青春》、培根《论读书》、韩愈《师说》、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张晓风《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孙云晓《夏令营中的较量》、张文质《保卫童年》、高钢《遭遇美国教育》等等。

②教育电影和教育录像可参见《春风化雨》(DeadPoetsSociety)、《音乐之声》(TheSoundofMusic)、《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LizaSmile)、《天堂的孩子》(ChildrenofHeaven,也译为“小鞋子”)、《绿野仙踪》(TheWizardofOz)、《生命交响乐》、《你是人才吗:CCTV对话》、《神童的成长:CCTV“新闻访谈”》、《美与物理》(杨振宁主讲)、《赏识你的孩子》(周弘主讲),《文理交融、多元并举》(秦伯益主讲)等等。

参考文献:

[1]R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72.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校本教学范文6

 本学期,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我校的教育教学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推动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为重心,继续高奏内涵求发展,机制求创新,队伍求提高的主旋律,努力提高教学成绩,继续提高办学水平,切实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学期来,我校围绕着教育教学目标,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本学期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明确责任,踏实工作,努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本学期,我校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我们规定,各班班主任为班级控辍保额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各班班主任要认真细致的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让一个学生辍学,确保我校的在校生一个也不少。

    二、制定措施,强化落实,搞好学校的管理。

    1、校园管理

    本学期,我校积极美化、绿化我校的校园环境,同时学校还倡议全体学生从家中带来各种草本花,统一安排,在校园中栽种。为了管好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各班分工包干,定期浇锄,效果很好。学校还划分了卫生区,各班根据划分都能定期打扫,学校的环境卫生得到很大的改善。

    2、教育教学管理

   (1)、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促进学科均衡发展,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规范教师的教学常规,引导教师在备、教、改、辅、改上下工夫,全校教师皆能围绕教学这个中心,紧紧围绕高效优质这个灵魂,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学校加强了周查月报工作,增强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我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

   (3)、教师管理

本学期,我校加强了教师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教师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更新。我们注重抓好班主任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热爱学生、敬业爱岗、善于管理、上进心强的教师队伍,通过校本培训、校本研究、论文评比等活动来培养一支理念新颖、热心课改、勇于创新、成绩优秀的教师队伍。

同时,针对我县教育师德师风上出现的问题,我校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师风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生管理

    本学期,我校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本着切近实际、切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线,通过每周的升旗时国旗下的讲话,晨会周会,各科教学、阅读活动、征文活动等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使学生能健康成长。

   (5)、后勤管理

    本学期,我校节约开支,注意管好用好校产,加大了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力度,踏踏实实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同时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了校舍等方面的事故发生。

   (三)、围绕中心,抓住中心,积极推动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本学期,我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备课活动,采用金属集体办公,几天备课,坚决执行校本培训制度,坚持组织学校教学研讨活动。

    我校还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科研工作,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本学期,我校坚决鼓励教师把校本教研活动成果和经验物化和总结,引导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积极参加各级教育组织开展的论文评比活动。

   (四)、瞄准特色,形成套路,积极打造学科教学的特色品牌,形成了学校的教学特色,语文教师通过指导课外阅读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继续开展好写字规范活动,针对学生写字质量下滑的势头,我们重视了写字教学工作,我们开展了写字规范活动,我们从指导学生写字上下工夫,确保学生在初学生字时,就做到工整端庄,规范入体,其次是用好中午的15分钟的写字课和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对学生的书写技能加强训练,确保学生坐姿、握笔达到三个一的标准,逐步养成了正确的习惯。学生除了完成课内的写字作业外,教师还注意适当的课外作业,教师按照规定注意收好学生的书法作业。

上一篇会计教学

下一篇函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