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技术范例6篇

治理技术

治理技术范文1

由布鲁金斯学会联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城市创新中心(CUI)和决策剧场网络(DTN)联合撰写的报告《2035年的地方政府:新技术的战略趋势与启示》认为,大部分政府忙于改善基础设施,为社会创造就业,却忽视了正在兴起的新技术即将带来的治理挑战,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人工智能、P2P平台等新技术,都可能冲击地方政府治理。地方政府未来或不得不从私营部门购买数据用于治理,而且还将面对因借助新技术而更严重的恐怖主义、收入不平等、移民问题等挑战。 新技术正在兴起

CUI和DTN主要研究如何将复杂的公共政策问题视觉化,设计新解决思路,以及开发灵活的治理体系来应对新技术的挑战。《2035年的地方政府》报告由两个机构近年来若干研究新技术对社会变化、治理、公众参与、公共空间的挑战等项目总结而成。报告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和案例,作者相信它们可在地方政府职能如何设计和运行方面引起根本变化,或促使地方政府进行颠覆性创新。

报告重点提到了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P2P平台四种新技术,认为它们在未来可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治理挑战,而且每一种技术带来的挑战都不相同。

无人机的蓬勃发展给地方政府带来的主要是监管问题。报告认为,现在大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在监管无人机方面下力气。政府既看到了无人机可带来新商业模式、侦查犯罪活动、测绘地形等有利一面,也看到无人机在危害航空安全、窥探隐私等方面的破坏力,可如何在合法使用无人机和不合理使用无人机中间进行微妙平衡,是地方政府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无人驾驶汽车可增加驾驶活动安全性,但也会让其面临财政收入下降的问题。当前,汽车在95%的时间都是闲置的,随着优步等共享经济的引导,人们未来或许将可接受共享无人驾驶汽车,而不是必须单独拥有。如此一来,保险费、停车费、超速罚款、拖车等费用都会下降甚至消失。无人驾驶汽车一旦成为主流,地方政府从汽车行业获得财政收入的能力将大大降低。

报告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点主要在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上。工厂自动生产,物流系统自动运转,粮食生产无需工人,这乍听起来像是美好的乌托邦社会,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果真如此,必将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动摇社会经济体系,财富也将进一步集中到高收入阶层。 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人工智能、P2P平台等新技术,都可能冲击地方政府治理。

P2P平台是现在令地方政府非常头疼的新技术。它主要指点对点服务,如最初的P2P下载,以及如今兴起的优步拼车服务、P2P金融服务等共享经济模式。2014年,全球分享经济产生的收益已达千亿美元级。这可能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两大挑战:一是现在兴起的P2P电子货币市场(如比特币)或将日趋成熟,且很可能在监管真空中运行;二是由于共享经济规模增长空前,地方政府可能在监管方面跟不上。

脸谱网是全球最大的内容提供商,可它自身不生产内容;优步是全球最大的乘车服务商,但它没有一辆车;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可它没有任何库存。未来的机构是连接资源、人力、活动的平台,所有权对组织的重要性降低。地方政府需要意识到这一共享经济的新现实,并想办法适应它。 政府治理面临哪些挑战?

《2035年的地方政府》报告不仅指出可能挑战政府治理的四大新技术,还预测了地方政府可能在哪些领域面临治理挑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面临的第一大治理挑战是数据私有化。德勤《政府2020》报告预测,到2020年,个人生产的数据平均值将达5200GB。传统上,政府部门拥有大多数公民数据。然而,随着社交媒体、P2P平台和电子货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数据将掌握在公司手中。比如脸谱网,它每天可从用户处收集500TB数据。数据私有化将地方政府置于监管的尴尬位置,因为如果你手里没有数据,就很难进行社会管理。

《2035年的地方政府》报告说,现在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注意力还停留在数据开放和透明上,没有意识到失去数据拥有权将很快成为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因为大部分数据由私营公司产生,使本该属于政府的数据,因政府大量的技术外包而流向第三方,而进行社会治理需要数据。未来地方政府或许将不得不向私营部门购买数据。

可是,政府购买数据会带来三个问题。其一,如果数据可以变现,那就意味着财力越雄厚的政客,能得到公民更多的信息,这增加了他们通向公权力的几率,而这是不公平的,他们公权力的获得是依靠金钱,而非藉由民主途径。其二,如果政府需要购买数据,那么财政上就需要一笔额外支出。其三,如果政府对社会的治理基于从私营部门购买来的公民数据,就会产生治理有失偏颇的问题。这就像脸谱网最近与《纽约时报》、NBC等新闻机构的合作一样,新闻由脸谱网分发给用户。这事听起来有点酷,实际上却有些残酷。如果用户得到的新闻信息都由脸谱网来分发,那么脸谱网就可以决定哪些公众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新闻,新闻机构的社会公器角色何在?同样,如果地方政府依靠第三方提供的数据进行社会治理,那么第三方机构就拥有对社会治理极大的影响力。

治理技术范文2

[论文摘要]在分析煤矿安全科技工作现状和趋势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新成果。通过“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提出了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出了基于瓦斯地质、地质动力区划、电磁波探测方法的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和基于ae声发射、电磁辐射和瓦斯涌出等原理的煤与瓦斯突出非接触连续预测技术,实验成功了高瓦斯煤层群开采保护层瓦斯灾害综合防治及顺煤层强化抽放等技术,开发了矿井通风系统监测、可靠性评价分析及决策控制技术。另外还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急需开展的科技研究工作。

1概述

瓦斯是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因素之一,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由于灾害因素多、治理难度大,矿井瓦斯一直是我国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据统计,在10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 企业 的609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7.6%,低瓦斯矿井占55.6%。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5%左右。部分局矿的情况更为严重,如淮南矿业集团所属11对矿井均为突出矿井,平顶山煤业集团所属的13对矿井也全部为高瓦斯或突出矿井。

瓦斯灾害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 工业 发展 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实施了“科技兴安”战略,并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类科技计划也逐步加强了瓦斯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www.133229.COm“十五”以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了攻关研究,在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保护层开采、顺煤层瓦斯抽放及矿井通风系统监测、评价与决策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2瓦斯治理技术研究的新成果

2.1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

瓦斯煤尘爆炸一直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煤尘着火机理及瓦斯煤尘爆炸机理研究方面,建立了粉尘云着火及燃烧过程简化模型,得出了粉尘空气混合物点火过程中慢速导热燃料模式到快速辐射燃烧模式的转变具有爆炸特征,试验系统中点火诱导期与高温固体颗粒燃料产物的质量分数和燃烧阵面中的热辐射有关,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颗粒相浓度与颗粒点立温度越低火焰加速效果越明显,辐射热损失可能导致燃烧区域的重构,粉尘空气混合物火焰稳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等重要结论;通过研究得出了瓦斯煤尘共存条件下煤尘云着火特征参数 计算 方法,揭示了瓦斯爆炸过程中爆炸波和火焰的变化特征。

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矿井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模型,用事故树方法分析了掘进、采煤工作面瓦斯煤尘爆炸发生的影响因素扩权重、可能发生事故的模式和避免爆炸事故发生所要采取的途径。确立了矿井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指标分为爆炸易发性指标和爆炸后果严重性指标。前者包括 自然 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和 经济 因素四方面指标,后者包括煤尘爆炸指数、沉积煤状况、隔抑爆方式、隔抑爆用水量、井下作业人员、以往事故损失及矿山救护能力等。开发出了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和专家系统软件,并建立了瓦斯煤尘爆炸的危险性评价和防治专家系统。

2.2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

采用瓦斯地质理论与物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突出区域预测,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方向。“十五”计划以来,我国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1)我国采用瓦斯地质方法,建立了瓦斯地质理论与物探技术相结合的多技术(数字地震勘探、无线电波透视和构造软煤测井曲线识别)集成的多尺度(矿井突出区和工作面突出带)瓦斯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新方法;提出了以瓦斯地质单元基础的由构造软煤厚度(h)和煤层瓦斯压力(p)相配套的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指标,初步确定构造软煤厚度的突出临界值为0.90m;

(2)开发了具有信息输入、动态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的瓦斯突出区域预测webgis信息平台,实现了瓦斯突出区域瓦斯地质方法的自动化和可视化;

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形成了一套矿井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建立了由3d3c地震技术、avo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瓦斯地质技术等构成的瓦斯富集部位地质—地震预测模式,形成了瓦斯富集部位探测的核心技术;

(3)采用地质动力区划的方法,确定了活动构造和岩体应力状态对突出的影响,并划分出应力升高区、应力降低区和应力梯度。为此开发了突出多因素模式识别概率预测计算机软件,确定了活动断裂、最大主应力、应力梯度等8个主要影响因素,并可方便地划分突出的危险区、威胁区和安全区,开发出了突出区域预测决策分析系统软件,实现了图、文、声和像的可视化;

(4)采用电磁波透视技术,成功研制出了探测煤层瓦斯灾害易发区的技术和装备,建立了电磁波反射和吸收特征数据库和地质异常体的识别系统,得出了瓦斯灾害易发区分布 规律 ,提出了判定瓦斯灾害易发区的敏感指标和临界值,形成一套适于瓦斯灾害易发区的判识方法。

这些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应用,完善并发展了我国煤矿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体系,提高了突出预测的准确性,非突出危险区预测准确性达到100%,突出危险区预测准确性超过7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掘进和回采过程中的瓦斯影响,显著提高掘进速度和提高回采工作面产量。

2.3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技术

煤与瓦斯突出的非接触式预测是通过对瓦斯或煤体本身的信号的实时监测而进行的连续动态预测技术。这种方法具有测试简单、不与生产发生冲突、实时连续监测等优点。因此,非接触式连续预测是目前突出预测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九五”攻关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非接触动态预测预报的需要,分别研究出了基于动态瓦斯涌出规律原理、ae声发射原理和电磁辐射原理的工作面突出危险性连续监测技术与装备。

通过分析瓦斯涌出动态变化规律与突出危险性的关系、实时监测瓦斯动态涌出特征波形、提取与突出危险性相关的特征指标,建立了煤巷掘进炮后30分钟的吨煤瓦斯动态涌出量指标、瓦斯涌出变异系数指标、炮后瓦斯涌出最大速率指标等连续预测指标,研究确定了这几种指标与炮掘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关系及指标临界值,以此综合判断工作面所处地点的安全状况以及前方的潜在危险性,实现了炮掘工作面瓦斯动态涌出预测,为我国煤矿提供了一种新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工艺技术;

开发出了一套ae声发射监测煤与瓦斯突出的技术装备,提出了ae声发射滤噪综合处理技术和方法,通过阻噪、隔噪、抑噪、滤噪和有效ae信号提取等途径,实现了有效滤噪的目的,取得了历年来滤噪研究中最有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成果,研究出了包括传感器在内的ae声发射预测工艺技术,分析和 总结 了煤岩破坏ae声发射规律、ae声发射与瓦斯动力灾害的关系;

通过连续监测含瓦斯煤岩流变破坏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强度和脉冲数及其变化的研究,实现了对煤与瓦斯突出等煤岩动力灾害现象的预测预报,研究并揭示了电磁辐射与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提出了临界值法与动态趋势法相结合的煤岩动力灾害预警方法,开发成功了煤岩动力灾害非接触电磁辐射连续监测仪,实现了煤岩动力灾害的非接触、连续动态监测及煤与瓦斯突出预警。

2.4高产高效矿井瓦斯灾害综合治理技术

加强瓦斯灾害的治理是防止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高瓦斯煤层群保护层开采、低透气性煤层瓦斯强化抽放、巷道边掘边抽等技术是瓦斯治理的有效措施,也一直都是煤矿瓦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煤层群保护层开采方面,通过开展了保护层作用机理的研究,利用三维离散单元法对淮南矿区保护层开采后,采空区顶、底板煤岩体应力重新分布的规律、顶底板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计算了保护层开采后卸压范围向顶、底板方向发展的深度,为确定被保护层的保护效果和卸压范围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针对首采保护层开采时,上下高瓦斯突出煤层的瓦斯集中向首采工作面涌出的特点,并考虑到确保和提高防突效果的要求,试验成功了多种首采层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保护层底板巷道+上向穿层钻孔抽放瓦斯技术、被保护层顶板煤(岩)巷道+下向穿层钻孔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顶板巷道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顶板走向钻孔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工作面采空区埋管抽放技术、首采层(保护层)掘进工作面边掘边抽技术。在试验研究中还在实际层间距70m(相对层间距35倍)近水平煤层群的下保护层开采和80-90~急倾斜近距离煤层群的下保护层开采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顺煤层强化抽放方面上,通过试验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套在顺煤层钻孔中运用高压水射流扩孔和钻扩一体化技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成套技术和装备,以及对石门揭煤抽、排瓦斯钻孔扩孔的工艺技术和方法。扩孔后钻孔直径达到200-300mm,为扩孔前的4.5倍,最大扩孔直径达619.9mm。扩一个钻孔的时间相当于施工一个钻孔时间的1/6,而一个扩孔钻孔的抽排放瓦斯及防突效果相当于2个以上的钻孔,明显提高了瓦斯抽放的效果;

在瓦斯抽放效果评价方面,研究了根据煤层的最小突出瓦斯压力、瓦斯含量为依据,合理确定评价预抽防突措施有效性的预抽率指标和临界值的方法。下向钻孔及深孔预裂爆破是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另一重要技术途径。通过试验研究,解决了下向钻孔施工中的排渣、排水等技术难题,取得了下向孔钻探长度达到70.1m的良好效果。研究中完善了适合于高瓦斯低透气性、有突出危险煤层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强化抽放瓦斯技术和石门快速揭煤技术;

对于单一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巷道掘进的瓦斯抽放技术难题,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发现煤层巷道掘进工作面和巷道两帮的煤体在松动和原始煤体之间存在的随巷道向前掘进而向前移动的蠕变“u”形圈,在“u”形圈内煤层的透气系数成百倍地增加;

分析了煤层赋存参数、瓦斯抽放参数对抽放钻孔抽放瓦斯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有效抽放半径与抽放时间的关系、抽放负压和抽放量的关系,并据此合理布置边抽边掘钻孔,其截流抽放瓦斯率可达到30%以上,并且煤体的强度有较大增加。

2.5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与决策技术

矿井通风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性环节,合理的通风是防止瓦斯积聚、抑制煤炭自燃和火灾蔓延扩大的重要手段,通风系统布置不合理或管理不当,则是导致瓦斯积聚和 自然 发火及造成瓦斯、火灾事故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集约化生产的大型矿井实行一矿一面已成趋势,要求通风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合理性,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

我国开展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 网络 仿真技术的两种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理论体系、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开发了智能化、可视化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支持系统软件。

在灾变风流动态模拟及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研究并完善了一维动态模拟技术,开发了矿井灾害风流流动模拟的gis显示系统,实现矿井灾变动态模拟结果在矿井通风系统图各巷道通风参数的动态显示,提高模拟结果与各巷道的对应性,减少矿井灾害防治及救灾决策中应用灾变状态各参数的失误率,提高决策效率。研究出了矿井火灾区域内烟流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和矿井巷道中火灾烟流流动的虚拟现实技术。

在通风系统自动调控方面,研究成功了井下自动控制风门及远程控制技术,研制出了带有卸压窗和撞杆自动开启装置的远程自控风门,实现了井下人、车信号分离,采用控制命令分级管理的方法,彻底贯彻了“生产服从救灾,行人服从行车”的风门管理理念,有效地提高了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

作为配套技术研究,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决策技术、矿井灾变风流动态模拟及虚拟现实技术和井下风门远程控制技术等有机整合成一体,开发了软件平台,初步实现了矿井通风系统从监测、分析、决策到控制等各环节的闭环运行。

3存在的问题和急需开展的研究

煤炭是我国国民 经济 发展 的基础能源,煤矿安全是煤炭 工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瓦斯灾害治理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对煤矿瓦斯灾害进行监测监控、预警防治等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是减少煤矿伤亡事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煤矿安全工作面临两大的挑战:

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高效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瓦斯涌出量倍增,产尘强度大幅度上升,通风压力增大,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事故的预防难度增大;

二是矿井生产水平的逐年延伸,地应力增大,瓦斯涌出量也增大、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加,恶化了煤矿生产条件,增大了生产中的不安全性。为此,煤矿安全技术也需从两个方面开展攻关研究:

(1)根据矿区煤层条件不同、瓦斯赋特征不同、生产条件的变化,采用新的科技手段进一步完善提高现有瓦斯灾害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适应性研究,如采用 现代 通讯技术、自控技术、 计算 机技术和传感技术,解决我国现有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相互不兼容、无法互联互通的技术难题;

(2)不断解决瓦斯治理技术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伴随我国东部深井开采带来了“三高”和深部矿井的延期突出问题,松软低透气性煤层长钻孔瓦斯抽放技术难题。这些问题急需开展科技攻关加以解决。

4结论

瓦斯灾害治理新技术在淮南矿区进行了试验和应用,取得了经济、社会、安全环境的多重效益。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煤矿生产条件和瓦斯灾害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具体成果表现为:

(1)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在淮南潘三矿、张集矿应用表明,评价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为预防煤矿瓦斯煤尘爆炸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瓦斯地质、动力区划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是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是减小防突工程量、提高防突效果的保障技术措施。

(3)ae声发射、电磁辐射等非接触连续监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进入实用化和产业化阶段。

治理技术范文3

高新技术企业有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等显著特征,并且多由国家或国有法人控股,管理层仅需对控股股东负责,股改又为高管所持股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提供了条件,为了规避风险,管理层可能会主动减少不利于公司的盈余管理。但是在提出或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管理层为了快速达到行权条件,很可能会主动对公司利润进行盈余操纵。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假设a: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股权激励方案之前,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关系变弱。从委托理论上讲,股权分置改革改变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状,使得管理层有条件将个人股份实现财富的最大化,许多研究还表明,盈余管理有助于管理层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份或执行股票期权,而这也是管理层谋求利益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被激励管理层为了达到行权条件,将加大盈余管理程度,而盈余管理所产生的管理者对公司利润的过渡操纵,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公司业绩。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假设c: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盈余管理将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行权的概率,并且行权后公司绩效下降。

2实证检验与分析

2.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各变量的含义和基本统计量。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在统计年度内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的比例为0.171,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比例为0.107,说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内股权激励方案还是比较普遍的。通过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情况和审计质量也能看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质量也比较完善,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比例和审计质量标准无保留的比例分别为90%和91.5%。从两项成长性指标也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的发展前景比较可观。

2.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表2为高新技术产业2009~2012年面板数据模型(1)的回归估计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模型(1)的判定系数为0.428,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1)的拟合度可以接受。进一步对各个变量的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拟合系数φ2、φ3、φ5均显著为负,且φ2的绝对值要大于φ3和φ5,说明尚未提出股权激励方案时,高新技术产业公司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是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无法拒绝假设a和假设b。观察其他公司治理因素和公司层面因素,CEOboard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兼任的情况将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Anditopion的系数则显著为负,说明审计质量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总体来说,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Lnboard、Auditcom、Bhlisting、ROA、ST、Growth1.Growth2的系数估计值均不显著,表明董事会规模、审计委员会情况、股票情况、资产收益、成长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大,主要受公司CEO兼职状况、审计意见、财务负债、公司资产及周转情况、风险水平等的影响。表3为高新技术产业CEO行权概率与盈余管理关系模型(2)的回归估计结果,回归模型(2)的判定系数为0.451,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2)的拟合度可以接受。从结果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系数估计值ω1显著为正,说明可操作应计利润的增加将加大CEO行权的概率,且CEO行权概率还与Lnboard、ROA、Lnsize呈负相关关系,与Risk呈正相关关系。表3为盈余管理、CEO行权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模型(3)的回归估计结果,回归模型(3)的判定系数为0.748,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了模型(3)的拟合度可以接受。从结果可以看出,DA和Exercise的系数估计值ξ1和ξ2均显著为负,说明本期可操作应计利润与CEO行权均与下一期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盈余管理和CEO行权将对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本文无法拒绝假设c。

3稳健性分析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各年度公司财务状况、规模、治理情况等会存在较大差别,这一点从前文中风险和成长性指标均较大也可以看出。本文为了更好的说明上述回归结果趋势的正确性,还分别选取2009~2012年间各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表5给出了各年度模型(1)的回归估计结果。从表5可以看出年度间的回归结果存在微小差别,显著性水平也略微不同,但是都无法拒绝高新技术产业在提出股权激励方案之前,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提出或通过股权激励方案后,负相关关系变弱的假设,进一步说明了前述实证结果的合理性。同样,通过进一步分析各年度间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估计结果,结果都无法拒绝假设c。此外,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内生性,即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更可能于股改后提出或实施CEO股权激励计划,产生与假设a相反的结论。为此,本文选取2004~2005年间128家高新技术产业提出股权激励前后盈余管理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情况下盈余管理统计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别,说明了股权激励对高新技术产业盈余管理显著影响仅出现在股改之后。

4结论

治理技术范文4

[abstract]:Nitrogen oxide(NOx) is one of main atmosphere pollutants, also one great hard nut to crack that the air pollution manages currently.The esmissions of NOx in the world currently already 35 Mts/a, among them above 95% the burnable process from fossil fuel.Burn the NO in the smoke spirit take up above 90% of the NO total amount.Therefore, have to exhaust into a person the atmosphere in NOx as to it's carry on an effective decontamination processing.This text introduced the source, harm of nitrogen oxide and manage the main method of nitrogen oxide, and analyze the advantage or weakness of these method processing nitrogen oxides.

[关键词]:氮氧化物 污染 治理方法

[Keyword]:Nitrogen oxide pollution manages a method

中图分类号:X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氮氧化物的有害来源

(1)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如汽车、飞机、内燃机及工业窑炉的燃烧过程;(2)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3)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如氮肥厂、有机中间体厂、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厂等。

2氮氧化物的危害

(1)NOx对人体的致毒作用,危害最大的是NO2,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疾病;(2)NOx是形成酸雨、酸雾的主要污染物;(3) NOx与碳氢化合物可形成光化学烟雾;(4)NOx参与臭氧层的破坏。

3氮氧化物的技术治理

3.1 催化还原法:利用不同的还原剂,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将NOx还原为无害的氮气和其它不含氮的组分。净化过程中,根据还原剂是否与气体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分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利用贵金属做催化剂时,较多的使用CO和碳氢化合物做还原剂;利用金属氧化物做催化剂时,较多的使用NH3做还原剂。

3.1.1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用氨作为催化反应的还原剂,使氮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和水蒸气。SCR技术虽然已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3.1.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是向烟气中喷氨或尿素等含有NH3基的还原剂,在高温(900℃~1100℃)和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通过烟道气流中产生的氨自由基与NOx反应,把NOx还原成N2和H2O。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反应中,部分还原剂将与烟气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和H2O,因此还原剂消耗量较大。氨作为还原剂时:6NO + 4NH3 5N2 + 6H2O。目前的趋势是尿素代替NH3作为还原剂。尿素[(NH4)CO]作为还原剂时:

(NH4)CO 2NH2 + 2CO NH2 + NO N2 + H2OCO + NO N2 + CO2

在SCNR法还原NOx的过程中,由于烟气中的O2浓度一般比NOx浓度高,不但耗去大量的还原性气体,而且反应热还使催化剂床温急剧升高;采用不同燃料气作为还原剂,要求的预热温度也不同;实际运行时脱氮效率也较低。

3.2 液体吸收法:液体吸收法是用水或酸、碱、盐的水溶液来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使废气得以净化的方法。

3.2.1 碱液吸收法:比较各种碱液的吸收效果,以NaOH 作为吸收液效果最好,但考虑到价格、来源、操作难易以及吸收效率等因素,工业上应用最多的吸收液是Na2CO3。

3.2.2仲辛醇吸收法:此法采用仲辛醇作为吸收液处理NOx 尾气。它不但能有效地吸收NOx ,且自身被氧化成一系列的中间产物,该中间产物可氧化得到重要的化工原料己酸。吸收过程中,NOx 有一小部分被还原成NH3 ,大部分被还原成N2。

3.2.3 磷酸三丁酯( TBP) 吸收法:此法先将NOx 中NO 全部转化为NO2 后在喷淋吸收塔内进行逆流吸收,以TBP 为吸收剂,在吸收NOx 后形成配合物TBP•NOx ,其吸收率高达98 %以上,配合物TBP•NOx 与芳香醇(α- 醇酸醋) 反应能回收得到TBP ,回收率高达99.2 %,且NOx 几乎全部被还原成氮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3.2.4尿素溶液吸收法:应用尿素作为氮氧化物的吸收剂,此法运行费用低,吸收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

3.2.5 吸收还原法:该法用含二价铁螯合物的碳酸钠溶液洗涤烟气。其主要反应为:Na2CO3 + SO2 Na2SO3 + CO2NO + Fe•EDTA Fe•EDTA•NO

Na2SO3 + Fe•EDTA•NO Fe•EDTA+ Na2SO4+ 1/2N2

3.3 固体吸附法:固体吸附法是一种采用吸附剂吸附氮氧化物以防其污染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吸附剂有分子筛、活性炭、硅胶等。

3.3.1 分子筛吸附法:常用作吸附剂的分子筛有氢型丝光沸石、氢型皂沸石等。以氢型丝光沸石Na2Al2Si10O24•7H2O为例,该物质对NOx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在有氧条件下,能够将NO氧化为NO2加以吸附。利用分子筛作吸附剂来净化氮氧化物是吸附法中最有前途的一种方法,国外已有工业装置用于处理硝酸尾气,可将NOx浓度由(1500~3000)×10-6降低到了50×10-6,回收的硝酸量可达工厂生产量的2.5%。

3.3.2 活性炭吸附法:此法对NOx的吸附过程吸附剂伴有化学反应发生。NOx被吸附到活性炭表面后,活性炭对NOx有还原作用,反应式如下:

C + 2NO N2 + CO22C + 2NO2 2CO2 + N2

活性炭对低浓度NOx有很高的吸附能力,其吸附量超过分子筛和硅胶。但缺点在于对NOx的吸附容量小且解吸再生麻烦,活性炭在300℃以上有自燃的可能,处理不当又会造成二次污染,故实际应用有困难。

4 结束语

根据我国的情况,对于固定源燃烧排放的NOx 治理技术有两个可能的发展趋势:一是改进燃烧过程以控制NOx 的排放;二是发展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排放而言,应该从全过程控制的要求出发,推行清洁生产、尽量减少尾气中NOx 的含量,同时搞好末端治理,选用高性能的吸附剂和催化剂,不断提高吸收效率,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

参考文献

1.韩才元,徐明厚. 煤粉燃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山中龙雄.催化剂有效实际应用[M].王道译.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432~433.

3.胡怀生,郑旭东,胡浩斌. 氮氧化物对环境污染的分析与防治措施[J ].甘肃高师学报,2003,8(5):38~39.

治理技术范文5

论文摘要近年来,稻象甲已成为影响六安市金安区水稻生产的主要有害生物。介绍稻象甲的发生及危害特点,分析稻象甲近年来在金安区为害加重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是夺取作物高产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各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危害水稻生产的有害生物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水稻白叶枯病和三化螟的危害大大减轻,而稻象甲、稻曲病以及水稻生长的中后期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逐步成为影响我区水稻生产的主要有害生物。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初步掌握了稻象甲的发生特点和综合治理措施,现介绍如下。

1稻象甲的危害

2000年以前,稻象甲在我区仅零星发生,未构成危害,一般农民也不了解稻象甲;2000年后,稻象甲才逐渐被农民所认识,不少农民在作物种植过程中曾经深受其害。

(1)高梁育苗缺苗一半。2000年施桥镇旗杆村与安徽迎驾集团签定高梁种植合同。播种育苗后疏于管理,稻象甲防治不及时,10hm2种植计划,移栽5hm2,仅占合同生产任务的50%。

(2)早稻减产30%。2003年施桥镇金斗村桑朝阳户,1700m2双季早稻,抽穗扬花后,发现上部叶片叶尖逐渐发黄、早衰,谷粒不饱满,提前收割后减产约30%。农户不知原因,农技人员现场拔起稻桩检查,确认是稻象甲幼虫为害。

(3)育秧田受稻象甲为害,造成缺苗空田或迟栽改种,影响茬口和收成。

(4)直播田受稻象甲为害,基本苗不足,生育期推迟,危害严重田块翻耕补种、延误农时。2007年施桥镇河口村久户0.23hm2杂交中稻减产达1000kg以上。

(5)玉米苗期受稻象甲为害后,造成缺苗或迟发,整齐度下降,成熟期推迟,减少产量。

2发生特点及为害症状

2.1发生特点

稻象甲又称稻象鼻虫、稻象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异型亚科,不仅为害水稻,还能取食小麦、玉米、高梁、油菜以及稗草等多种作物和杂草。成虫咬食叶片,幼虫为害新根,以丘陵山区为害较重。我区1年发生1代,多以成虫在稻花、土缝、田边、杂草上越冬,4月中旬前后相继为害各种农作物。

2.2为害症状

稻象甲成虫以管状喙咬食水稻秧苗心叶,抽出后形成一排小孔,被咬稻叶易折断,漂浮水面,水稻分蘖后为害逐渐减轻,玉米、高梁幼苗为害症状与水稻秧苗为害症状相似。稻象甲幼虫为害水稻新根,被害稻株叶尖发黄,叶片枯死,严重时整丛枯死,稻穗不能抽出或形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3稻象甲近年来为害加重原因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我区冬季气温升高,有利于稻象甲越冬,越冬虫量增大。

(2)适宜越冬及栖息的场所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燃料多样化、农机替代耕牛以及种植结构、耕作方式等变化,使整个农田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有利于稻象甲的越冬和栖息。

(3)稻象甲食性杂。我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作物种类多,种植方式不一,给稻象甲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非常有利。

4综合治理措施

(1)清洁田园。通过铲草皮、割草或喷施除草剂等措施,破坏稻象甲越冬及栖息场所。

(2)午季作物收获后及时灌水翻耕,消灭部分虫源。

(3)水稻育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山坡、堤坎等杂草较多的虫源区,并相对集中育秧,减轻为害。

(4)适当推迟一季中稻播期,避开稻象甲为害高峰期,食源植物大量发生后,可以分散稻象甲为害;同时还可推迟水稻抽穗扬花期,避开7月下旬高温热害,增加结实率。

(5)喷撒农药时,不仅要对秧苗喷药,还要对秧田周围杂草喷药,能起到较好的杀灭和阻隔作用,对为害较重的田块,可增加用药次数。

(6)为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可随药配用农田有机硅助剂“展透”,既增加叶片的农药附着率,又增加农药对害虫的渗透性。

(7)早中稻本田防治稻象甲可选用锐劲特、毒死蜱、三唑磷等,也可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混剂对水喷雾防治成虫取食叶片,拌毒土撒施防止幼虫为害水稻根部。

参考文献

[1]高成,郭书普.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程满枝,张传根.皖南山区稻象甲回升原因及其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78,80.

治理技术范文6

【关键词】林业管理虫害防治

在社会告诉发展的新时期,各个领域都积极的拥抱高新技术,林业管理也不例外。现代科技给林业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林业管理呈现出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的趋势,数字信息系统的应用让对整个林业的全方位动态监控成为现实,实现了方便快捷高效的林业管理。林业的虫害防治是国民经济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近些年来,我国加强了对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经能及时准确确定虫害发生的地点及程度,并迅速启动防治预案把虫害程度降至最低。

一、林业虫害防治现状

林业虫害防治问题一直是林业管理中的重点,尤其是随着森林资源在逐年砍伐中的快速减少,森林覆盖面下降,林业虫害防治迫在眉睫。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虫害的种类、发生季节和规模差异较大,这些给林业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林业管理工作中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力度,林业部门也针对虫害问题展开了全方面的管理优化,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治理能力还不能满足我国林业发展的需求。

二、林业虫害防治的意义

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技术至关重要。虫害防治就是对病虫害的预防以及对已出现的病虫害的及时管理的技术。从事林业管理的人员要了解林业虫害防治的常识,熟练使用机械设备等,一旦发现病虫害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首先,通过对林区病虫害问题进行研究,了解病虫的生长繁殖习性,以便对症下药,减少可能发生的虫害破坏。其次,对虫害发生地域进行划分,如果病虫害发生在监管区域,林业部门要及时进行根除,如果病虫害发生地距监管区域较远,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并拟定防治准则和流程,制定紧急预案,利用信息化系统迅速掌握虫害现场的情况,快速进行定位并找到快速有效的防治措施加以控制,从而将虫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减少虫害对林木的危害,不仅能保障林木的质量,保护林区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提升做贡献,同时又能节省林业管理费用,保护林权权益人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虫害防治技术对林业管理至关重要。

三、林业虫害防治技术

(一)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也称为生态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害虫防治途径,其原理是利用生物链的天敌消灭害虫,实现以虫治虫的目的。该方法不施用任何农药,纯天然、无污染,因此,不会造成对林木的二次伤害。但是,生物防治的速度较为缓慢,在制止虫害蔓延上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生物防治还可以通过各种生物有机体及其活性物质,例如各种激素或者其他生物提取物,破坏害虫的生殖能力,或通过遗传操纵致使昆虫不育,实现病虫治理。

(二)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即在被病虫害覆盖的林区利用化学物质或喷洒药剂彻底消灭虫害,并防止外来昆虫入侵对林区造成的威胁。防治的化学药品主要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在树苗栽植阶段,可采用人工涂抹化学制剂的方式预防病虫害,或者运用专业工具涂抹、包扎进行树苗消毒。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直接喷洒树木,消耗的药品量小,操作也比较简单,造成污染较小,大规模林区一般采用这种方式。化学防治技术对病害虫的消灭迅速而彻底,不必担心病虫害的复发。然而,消灭害虫的化学成分也会对林区的其他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对林区造成污染,害虫在几代内会产生对药物的抗性,这意味着要达到同样的效果需要加大剂量或将几种药物轮流使用,无疑会增加化学防治的成本。

(三)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指通过简单的物理工具、物理手段和物理技术的使用来消灭林区的害虫,对于虫害防治也有一定的作用。常见的有光、热、电、声、微波、辐射等机械物理技术,还可通过明火、饵木、潜所等来诱杀害虫,加强热水浸种、种子曝晒等程序,并尽可能使用高温等措施杀灭潜在的林业害虫和病菌,有效降低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物理防治技术起效速度快,且不会伤害树木,但是却存在引起林区火灾的隐患,亦可能误伤一些其他物种。

四、结语

森林是天然制氧工厂,有利于保护生存环境。而我国森林资源匮乏,林业部门必须加强管理,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护林业。做好虫害防治是保证我国的林业质量的关键,是我国林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切实提高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视,增加技术和资源的投入力度,努力将危害控制在发生阶段,最大限度的避免森林资源的损失,提高森林资源的覆盖率。可以通过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的运用有效遏制病虫害的蔓延,全面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丽芬.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2014,04(06):33.

[2]齐祥英.探讨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价值工程,2014,18(22):14.

[3]张永恩.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探讨[J].大科技,2014.28(2)33.

上一篇水利施工

下一篇生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