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范例6篇

技术经济

技术经济范文1

2、基本特点: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预测性、数量性、比较性;

3、研究任务: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寻找技术经济的客观规律,寻找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合理关系,包括最佳关系和协调关系;

4、研究对象:包括研究技术领域的经济活动规律、经济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律、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三大领域;

5、研究问题:包括工程、企业、产业和国家四个层面的技术经济问题;

技术经济范文2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25岁(1986年1月11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2年]

公 司: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行 业:房地产开发

职 位:部门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技术经济

学 校:上海大学

自我评价

具有多年证券行业的工作经验,熟悉证券各部门工作的相关流程和事项,学习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进行预算控制和投资建议等。拥有扎实的计算机办公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房地产开发

目标地点: 北京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部门经理

工作经验

2010/8—至今: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 2年]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研究中心 部门经理

1、负责开展重大投资项目的前期市场调研,深化行业研究,分析商业模式;

2、负责组织指引下属做好公司年度投资规划及投资预算,并且全年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调整;

3、负责编写重点项目进展报告,涵盖新项目调研、项目前期报建、工程进展等各环节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建议;

4、负责对公司的操作性项目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测算,并且编写具体可行性操作方案;

5、负责政府项目申报、外联等。

---------------------------------------------------------------------

2008/7--2010 /7:XX人力资源中心 [ 2年]

所属行业: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市场研究部 市场分析师

1、负责参与公司战略规划的讨论和制定,贯彻制度执行,推进公司发展;

2、负责关注市场以及国家经济政策走势,搜集不同行业数据进行分析为项目前期市场调研做宏观支撑;

3、负责参与新项目的投资分析工作,独立完成投资分析报告;

4、负责依据公司总部文件,制定相关的营业部规章制度并监督贯彻执行;

5、负责组建及管理项目团队,培训部门工作人员。

教育经历

2004/9--2008 /7 上海大学 技术经济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12 大学英语四级

技术经济范文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并把实行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努力吸收世界先进经济管理经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进程。兴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执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逐步形成的全方位、多元化、分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79年国务院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其中包括试办经济特区。根据这一决定,1980年开始先后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经过几年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发挥了巨大作用。1984年3~4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之后又先后在12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1刁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国务院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辟为沿海开放地区。1988年又增辟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同年,七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海南建省,并举办经济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进入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大步,开始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先后作出了沿边、沿江开放以及批准上海浦东作为全国重点开发区的重要举措。1992年6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长江三角洲和沿长江地区的28个城市和8个地区,至此全国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全方位、多元化、分层次的开放格局。

二、世界各类经济性特区模式

世界上第一个以出口加工(exportPr企cessing)作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现代的“特区”先锋是1956年建立在爱尔兰的香侬国际航空港(shannonInternationatAirport)[‘〕。近二三十年来,各类经济性特区在全球发展很快,从二次世界大战前的75个猛增到900多个,并且其贸易额的总和已占世界贸易额总和的20%左右图,在各国民族经济及世界经济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设立经济性特区的国家地区已达1习O个,而且其类型不同,名称繁多。这类经济性特区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贸和技术交流中,采用较其他地区更开放、灵活的特殊政策,实行减免关税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提供良好、安全、可靠的贸易和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投资。其基本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阁:

1、自由港亦称免税港,它凭借自身所具有的良好的码头,先进的运输装卸设施、开展货物的储存、转运、分类、改装等业务的便利,以及豁免进口货物关税、海关监督的优惠等,发挥其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达到促进本国或自由港邻近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2、自由贸易区又称免税贸易区、对外贸易区、自由关税区等等,自由贸易区是从自由港发展演变而来的,可以在港区也可以设在内陆。它除具有自由港功能外,还增加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开展工业加工、旅游服务、金融保险等多项业务,具有综合功能。

3、保税仓库又称免税仓库。保税仓库多设在没有开辟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和地区,专门供货物转运、储存和集散。保税仓库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口手续就可连续长时期储存,进口货物可暂不缴纳关税,如再出口亦可免纳关税。

4、过境区也叫转口区。相邻的国家为方便进出口货物,根据双方协定,划定某些港口、码头或国境城市的一个地区,作为过境货物的自由区。过境货物简化海关手续,免征关税或仅征小额过境税。

5、自由边境区设在本国边境的一些地带,通过种种优惠待遇,吸引外商投资办厂,目的在于开发、繁荣边区的经济,区内设厂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及消费品可免税或减税进口。

6、出口加工区一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港口或邻近港口的地区划出一块地方,利用经济上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以及改变进出口贸易不合理的结构,扩大出口,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带动并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在出口加工区内,一般对生产所需的原料、机器设备免、减征进口税,对产品出口免、减征出口税,并对区内的外资企业实行所得税税率和利润汇出的优惠。出口加工区与工业型自由贸易区相似,但更侧重于工业加工制造,产品以出口为主。

7、科技工业园又称科技工业园区、科研工业区、高技术园区、工业科学园、科学城等。它是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研制开发新产品,创立新兴产业,出口高、精、尖产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及资金,使其在促进设区国的产品更新换代、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中起先导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重组,世界各类经济性特区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功能的同时,也在进行相互间的交叉渗透和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性特区表现出以下新趋势〔‘〕:大规模、综合性的经济特区在崛起;科技型经济特区蓬勃发展;传统的自由贸易经济特区得到发展;世界经济特区正在升级换代,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和高度化;世界经济特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且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地区化、一体化趋势,世界各类经济性特区必将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生长极。

我国从80年代创办特区的十几年中,相继创办各种类型的经济性“特区”,到目前为止有5个国家经济特区,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27个(截止到1993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科委审批的高技术开发区52个,海关总署审批的保税区13个,国家旅游局审批,经国务院批准的部级旅游度假区n个[s]。各种类型的经济性特区都在改革开放及经济体制转换进程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城市一市就有多种类型的经济性特区,如天津市1984年12月由国务院批准在塘沽区建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3平方公里;1988年3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在市区西南的南开区建立“夭津市新技术产业园区”,占地43平方公里;1991年经国务院和海关总署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占地1.2平方公里。实践已经证明,“三区鼎立”构成了天津市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成为天津经济发展及带动腹地发展的契机。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田”

我国经济特区处于对外开放的前沿,是我国吸引外资、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是我国改革的综合试验场所之一,充分发挥了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窗口作用和对内对外两个扇面辐射作用。

国务院规定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作用是“大力引进我国急需的先进技术,集中兴办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的科研机构,发展合作生产,合作研究设计,开发新技术,研制高档产品,增加出口收汇,向内地提供新型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传播新工艺、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有的经济开发区,还要发展为国际转口贸易基地。”因此可以明确无论特区还是开发区,其所有制结构都是国营、集体、私人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体制并存;而各企业有权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批准合同的范围内,自行制定生产和经营计划,筹措、运用资金,采购生产资料,销售产品。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价格销售,销到什么地方等等都由企业根据市场进行决策配置,因而是一种分权决策的方式。而且,企业还有权确定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自行决定其工资形式、标准和奖励、津贴制度等等。因此这种特征已经标志出我国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的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十几年来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改革的大系统下,集中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取向上,实现与大的国际市场接轨(实现产品国际化、市场发育国际化、运行机制国际化),因此,无疑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其经验和成果也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不断地向内地推行。比如土地有偿出让和转让制度,基建工程投标、招标,劳动用工的合同制和干部人事的聘用制以及推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等等。

经济特区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实现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新城”,它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也具有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般都依托老城而建,而且是所依托城市的组成部分,受所在市人民政府领导,虽然内部有一些配套的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但只能说是所依托城市的一个区别于老市区的执行特殊政策、以发展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赋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老城企业改造使命的特定新工业区域,或以高科技为主,或以办公、旅馆等为主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新区。我国的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和发展都带有新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色彩和肩负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换的重任。因此,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城市和经济发展史上更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四、开发区规划建设实践

1.从区域范围进行战略分析

开发区的规划建设首先应制订开发区的发展战略,要正确选择发展道路,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选择开发区的目标模式,明确发展的步骤。开发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和转换经济体制过程中的产物和客观需求,因此开发区战略的选择应以国家政策导向为依据,同时也应运用市场调节机制,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寻求战略方向。从物质空间看,开发区是一定区域(腹地)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窗口和经济体制转换的“试验田”,因此,开发区战略分析和制订必须从区域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开发区及其腹地的区位条件、生产资料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充分发挥腹地的特色和优势。开发区战略目标的选择直接影响整个腹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构成。开发区规划必须同区域经济战略发展规划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相适应,协调发展。

2.建立与旧城的协调关系

开发区所依托的老城是开发区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而开发区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旧城的改造和发展,开发区与其所依托的旧城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应建立在与所依托旧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选址上看,我国已建立的开发区与所依托旧城之间有以下三种模式:(l)卫星城式。在远离老城的外部设有明显地理界限的封闭区域,这种模式要求开发区有一定的规模,而且综合性强,投资也比较大;(2)市区边缘式。将开发区建在老市区边缘,充分利用老城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使开发区与老城成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开发区很快形成规模,而且也有利于带动旧城的改造;(3)子城扩展式。充分发挥母城附近的子城或卫星城的作用,开发区与子城相结合,充分利用子城的基础设施,既缓解了母城的压力,又带动了子城发展,增强母城的辐射能力。

开发区与老城的协调关系还体现在开发区的建设往往同老城企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分不开的,而且开发区的建设也给老城的更新改造带来契机。实践证明开发区的建设与所依托旧城间相互制约、相互依托,因此,必须建立开发区与旧城的协调关系。

3.投资环境的创造

开发区的投资环境是指围绕着投资这一主体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一般而言,投资环境包括国家政策稳定状况、政策、法规等对投资活动的影响等的政治环境和围绕经济体制所构成的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生产资料及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等的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投资环境是政治、经济、自然及社会环境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开发区投资环境作为多层次、多样性的综合体,具有整体性、主导性、动态性、差异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开发区投资环境往往被作为全国投资环境的“晴雨表”,因此开发区投资环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开发区投资环境可以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从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指与物质形态相关的“七通一平”及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设施系统;“软”环境则指物质形态以外的政策、法规、办事效率、服务水平、观念形态及劳动力素质等等。因此投资环境建设在于“硬”、“软”两方面环境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并且使其逐渐适应和符合国际贯例。

4.市场经济下的规划方法

开发区的规划本质上仍然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仍然适用。开发区的规划与我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下的城市规划也是有根本区别的。董鉴私先生曾形象地把这两种规划比作请吃饭,“一种是摆好筵席,然后请客人人座就餐,另一种是事先说明是何种筵席,然后请客人人座后自己点菜”,[61这很鲜明地解释了两种体制下的城市规划的不同之处。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就是后一种方式。要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坐标”就是市场,因此,开发区的规划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而且同时要体现出规划的原则,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针对开发区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田”的特点,伴随体制转变所引起的变化,诸多相关领域也都将影响着开发区的规划,如土地使用制度、成片开发机制等等。

开发区的规划是一种受市场经济制约的“被动式的规划”,其弹性主要体现在规模、规划内容和规划结构的可变性上。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都比较大,首批14个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22.375平方公里,起步区域为17.08平方公里,其中规模较大的天津、阂行和大连开发区起步区分别为1.9、2.13和3.3平方公里,而台湾楠梓、台中、高雄三个出口加工区合计仅为1.82平方公里。开发区规划规模比较大,为今后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在当前开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个优势是潜在的。与规划内容和规划结构的可变性相适应,必须有一套灵活的规划方法,目前我国开发区规划中普遍采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这样一个规划程序,充分运用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实践证明,这种程序和体系下的规划灵活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都比较强,可以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下的不可预见性。当然其中一些具体的指标选择、地块划分的细度、如何与城市设计总体相结合及贯彻机制的选择和完善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5.开发区盲目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从1991年以来,各地纷纷掀起了搞开发区的“热潮”,除了国务院及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建立的部级开发区外,还相继建立起省级、省辖市级及县级、乡镇级开发区。这反映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成功,增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但这股“热潮”的盲目性和隐患着实让人担优。全国各级开发区的具体数字似乎很难统计得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2700多个。而开发区所占的土地又有多少呢?国务院有关部门统计表明,到1992年7月,10个省市的开发区规划面积为4694平方公里。而另具有关统计表明,划定的开发区中有80%是耕地。

技术经济范文4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

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技术经济范文5

有关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本文以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济管理(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界定了以Excel为载体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并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重点难点设计了7个实验项目、具体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的组织流程,以期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Excel;经管类

专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定量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整个理论体系的讲解。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但要求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还应具备经济分析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解决经济管理中常见的技术方案经济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方案选择、技术创新、价值工程等生产实践问题。由于该课程涉及许多定量分析,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单纯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尝试引进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Excel软件的应用解决课程中的应用难题,以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2]。

一、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课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的内在要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开设这项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对投资项目的市场预测、经济评估指标分析均涉及相当多复杂的手工计算,投资者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对于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结论的验证也相当费时,因此如何解决理论知识的应用问题便成了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难题。Office软件是办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员,是一个强大的表格制作和数据处理软件。借助Excel各种编辑操作、财务数据分析方法、函数和图标等高级工具的综合应用,学生在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编程和较难的数学推导情况下,就可以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常见的数据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问题。因此,开设本实验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Excel进行函数模型及技术经济分析的计算,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程理论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形式生动地重现出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说服力。技术经济学中技术经济方案评价、资金时间价值、设备更新等理论对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许多理论问题包含在实验当中,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应用,不仅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而且还能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3]。(3)实验教学有助于推动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技术经济学相关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加以体现,实验所创造的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抽象理论方法产生真实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同时又可以激发教师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热情。从目前来看,实验教学正是学科发展这个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极大推动学科发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

Excel是一种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和高效的软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开数学和统计学中较难的部分,使许多以前用手工计算很复杂的程序大大简化。实验项目以Excel为基本工具,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Excel的表格计算能力、图表显示功能、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丰富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生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中遇到的问题,理清问题结构,对问题中的关系进行量化,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工具来求得结果,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动手能力、独立建模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5]。我们根据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技术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应用Excel软件设计了资金时间价值计算、资产折旧计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为复杂的技术经济分析带来极大的便利。应用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核心是函数的应用,尤其是财务函数。财务函数主要可分为四类,即投资计算函数、折旧计算函数、偿还率计算函数、债券及其他金融函数。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1.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本实验的开设可以面向经管类本专科学生,专业方向为财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等。实验环境为微机室,软件环境需要安装MicrosoftOfficeExcel2003/2007,为保证Excel中的很多扩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Office需要完全安装,这样可以使加载宏功能可用。同时,教师机需要安装传输文件的软件如飞鸽传书,每次实验前由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要的数据、实验要求发送给学生。

2.基于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1)正确性。要求根据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输入正确的公式或调用正确的函数,公式能够正确反映各要素间的数学关系;函数的函数名与调用的参数符合语法,函数的逻辑关系清晰。(2)动态性。使用单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当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控件控制单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动态灵活地随变量的变化而改变,实现在不同情况下,得到不同的技术经济分析结论。(3)简约性。在使用函数和公式时,尽量选择简约的表达方式,减少烦琐的、难以理解的公式。(4)易维护性。模型分布区域化,在建模过程易于查找错误和修改,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时,正确使用变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维护性[4]。

3.实验内容

根据经管类技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实验主要包括7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1)移动平均分析和指数平滑分析;(2)回归分析;(3)投资项目经济评估指标分析;(4)折旧计算;(5)量本利分析;(6)投资决策模型;(7)项目风险模拟决策。

四、实验教学组织实施

(1)划分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技术经济学教学实验采用小组形式,由5~6人组成,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分工协调。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同时,通过小组间的激励措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2)示范讲解。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示范目的,即要解决的问题,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时提示学生要观察什么。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示范要正确、熟练,讲解要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确保讲解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保证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确规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确定讲解内容的深度、广度及具体的讲解方法。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努力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学效果。(3)指导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是主体,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应让学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指导过程中要及时正确地找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实验中的新结果,启发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联系。有些实验结果是验证了结论,有些实验结果可能与学过的知识相违背,这就要求学生不断领悟知识,拓展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要承认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差别,对不同对象要因材施教。同时顾全大局,鼓励进步,帮助后进,调动全体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6]。

五、考核

实验以Excel工作簿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1)工作簿命名正确占10%。工作簿的命名规则为学号+姓名,例如:00088110李四.xls。(2)模型正确性占70%。使用正确的公式、函数、图,控件参数设置正确,数据分析和规划求解参数设置正确。(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观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图表具有标题。(4)实验结果按时上交占10%。(5)五级记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综合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决策模拟等多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科学组织与管理实验过程,规范实验考核。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同时,实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扩展,不断丰富实验项目、实验案例,尽量广泛涉及宏观的和微观的技术经济问题,通过Excel这个功能强大的表格数据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立正确的模型,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侯琳琳.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思考基于《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4):3437.

[2]安嘉清.《技术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外企业家,2010,(6):257258.

[3][4][6]占纪文.农业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9):8486.

[5][7]傅佳琳,索琪.基于Excel的经济管理预测与决策实验体系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0):9092.

有关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程造价管理中技术经济与运用

摘要:技术经济分析就是技术分析结合经济分析,在确保工程技术保持在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工程造价管理的各阶段都少不了技术经济分析,设计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成为以前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而忽视施工阶段等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从而使得技术经济分析具有的保障性作用没有得以发挥,即确保技术可行性和成本控制。本文从技术经济分析概述、技术经济分析的作用、技术经济分析应用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技术经济应用;设计技术

经济分析是个较为综合化、系统化的概念。伴随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现在越来越重视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性,技术经济分析有助于经济性目标的实现,可以更好适应降低工程设计方案与施工组织等环节成本的要求。

1技术经济分析概述

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是指计算、判断分析、对比及评价各类经济分析与管理手法,如:技术策略、技术设计方案与方法,从而挑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化的技术方案,以完成项目造价。工程造价是指建设工程所使用的全部费用总和,涉及工程筹建、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验收。控制造价就是把工程项目建设造价限制在预定限额范围内。这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相关人员来说,都十分重要。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手段,挑选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可以较好把控工程的造价。

2技术经济分析的作用

技术经济分析是技术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应用技术对比、经济分析与效果评价等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以确保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化。技术经济分析的重点就是探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找寻最优组合方案,使得开发出的技术与产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技术经济分析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勘测考察、设计规划、施工阶段。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包含效果分析、系统综合、方案论证等,也就是系统性综合评估技术研发应用情况,运用经济指标体系分析对比不同技术方案,评价不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程招投标中标的基本规定就是合理化低价。在确保工程质量与工期的前提下,承包商需要运用内部成本控制的手段来深挖项目的盈利潜能,科学合理地把控工程成本。工程项目成本是有限的,难以通过无限制的压低成本的手法以增大利润空间。施工中工程质量与工期务必要保证。因此,只有运用高效低成本的先进技术去降低项目造价,才能实现工程造价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技术经济分析应用

3.1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就是技术经济分析。设计阶段它会对工程造价管理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设计费用占整个费用的比例不高,但在项目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以达到70%以上,甚至于更高。在设计阶段,把通过编制审核的工程概算作为项目限额依据,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法分析各设计方向,如:工艺设计、设备选取、土地利用率等。在此阶段中,造价人员要与设计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技术经济分析,处理技术与经济的矛盾与问题,实现先进技术与合理化经济的和谐统一。

3.2施工过程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就是技术经济分析。施工阶段是工程开工建设的阶段,会高度集中投入大量资金。施工过程中,会有许多无法预测的因素存在,需要借用技术经济分析手段确定科学的施工方案与详细措施,及时高效解决工程变更与索赔之类的问题,让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在施工过程中,技术经济分析覆盖了全部施工过程,涉及范围从施工方案的制定到节点的具体作业方法。譬如:对外墙进行保温施工时,可以应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不同施工方法的好坏,最后选定最为经济、最能保障工程质量与工期的工艺方法。除了节省费用外,还可以高效保证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减少工程造价。

3.3竣工验收

技术经济分析法在竣工验收阶段的主要作用是考核工程造价与投资效果。需要编制竣工决算,分析竣工决算与概预算,评估控制投资成效。从而为未来工程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技术经济资料,积累相关经验。

4案例分析

4.1工程概况

本工程属于地安门220kV送电工程支线隧道。以新建地安门22k0V变电站为起点,横穿南方的护城河及北二环路,并到达北二环南红线北侧,连接待建的桃园22k0v输变电工程北二环电力隧道。本工程需要设计施工2座竖井,完工后用作永久性的检查井。位于北二环南侧绿地南侧竖井是盾构接收井。位于护城河北侧空地的北侧竖井属于盾构始发井。盾构始发井净空12.5m*15.6m,深长26.1m左右,内径3.0m的盾构位于南方。位于始发井北侧的三条矿山法隧道施工标准如下:2.2m*2.4暗挖隧道22.5m,13.2m、2.5m*3.0m暗挖隧道21.2m。此三条隧道需要衔接已建的地安门地下变电站。

4.2对比施工方案

结合现场实际,分析研究高压线问题,得出以下两种方案:方案1对现有高压线进行改移。改移后,高压线所处位置符合吊车及打桩机的操作安全距离标准。现有高压线带负荷,待另建架构后方可停电改移。改移完成后,才可施工。此方案所花时间长,存在相对较短的停电时间。预计停电时间为5天,预计造价增加大约60万。方案2变更始发井的位置,改移后的始发井的位置达到吊车在运转过程始终与高压线的距离大于最小安全距离的规定。此方案不需要停电,不会影响工程进度。但需要调整项目整体格局。预计造价增加大约20万。最后,经专家认定方案2能最大限度符合施工过程的功能需求,还可大大减少成本,方案2为最优方案。

4.3分析工程价值

对比方案成本系数及价值系数,发现方案2为最佳施工方案。见下表。结束语工程造价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就是技术经济分析。整个工程建设都少不了它的参与,它会涉及到工程的各个环节。因此,要重视技术经济分析的应用,最大程度上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技术经济范文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决定》开门见山指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核心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思想,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各方面,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我国的科技实力变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一个时期以来,学者们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括还是不包括管理,各执一词。以青年学者彭明教授为代表的指出:“如果将管理也算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尚可成立;否则这一命题的可信度则需大打折扣”。彭明教授据理以论: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管理也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中国的第一生产力。没有管理,纵然有瓦特改进蒸汽机,但它能形成机器工业革命吗?没有管理,纵然有法拉第和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但它能形成电力革命,人类能进入电力工业时代吗?没有管理,纵然有爱因斯坦发现原子核裂变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著名公式E=c2M,但它能产生核动力发电机组,人类能够进入核工业时代吗?没有管理,纵然有美国工程师发明电子计算机,但它能形成信息革命,人类能够进入信息时代吗?没有管理,尽管中国有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钱学森等著名核物理专家,但中国的导弹能上天吗?没有管理,科学技术本身能有突破性的大发展吗?没有管理,能形成三中全会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局面吗?这一切并不是想说明科技不重要,科技的重要性是尽人皆知、不言而喻的;而想说明的是,对当今的中国来讲,管理更重要。

由以上所述,可见管理应属于技术创新题中之义。《决定》对于技术创新言简意赅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创新概念。因为它把“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相提并论为“实现市场价值”的两大要素。让我们从简要回顾中来体味关于在技术创新中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产生了亚当•斯密斯的《国富论》;本世纪的美国产业革命产出了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泰勒的科学管理论;本世纪60年代的日本经济起飞,引导出全面质量管理(TQC)、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等新的管理理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把管理科学列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大特征之一,反映了对管理理论的高度重视。我们中国有悠久的东方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和万物人为大,成为“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和企业各种问题的症结。这正是西方管理学家们目前所热衷的。《决定》把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相提并论作为技术创新和实现市场价值的两大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已从具备管理理论上突破的哲学基础变为现实。预示着职业经济师为主体的中国经济管理者,将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人类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

二、率先树立创新意识,职业经济师积极赢得发展空间

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经济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王光英语)和“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唱主角的”(王珏语)的角色,更应率先树立这样的意识。职业经济师率先树立加强和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意识,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国情意识,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加速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加强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二是时代意识,即在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21世纪,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所以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

三是中心意识,即以经济速度为中心,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里不仅仅是狭义的高新尖技术,它还包括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包括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例如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等,其根本的一条就是努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四是自主意识,即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五是主体意识,即必须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六是投入意识,即落实提取大于5%的销售收入作为科研投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并对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给予减免税项和财政支持等。

上一篇技术管理

下一篇运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