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科医师述职报告范例6篇

预防科医师述职报告

预防科医师述职报告范文1

关键词:微助教;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7年9月—2018年1月选择湖北医药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400人),口腔医学(100人),麻醉学(100人),影像学(100人)等专业部分学生共计700人为研究对象,男297人,占42.43%,女403人,占57.57%;年龄18~23岁,平均20岁。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共计10个班级,以随机数字表方法选取4个教学班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1班和2班,共80人,男34人(42.5%),女46人(57.5%)采用微助教辅助实验教学模式;对照组为3班和4班,共78人,男33人(41.25%),女47人(58.75%)采用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2组学生的性别、年龄以及学习授课的课程内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学生(542人)均采用微助教辅助实验教学模式。

1.2教学方法

1.2.1实验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预防医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以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内容为主。医学统计学内容有课题设计调查和资料录入、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定量资料的统计推断、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秩和检验、直线相关与回归,统计图表等5个SPSS电脑实验模块,共15个学时。流行病学内容有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临床疗效研究设计,诊筛试验评价,案例讨论等5个讨论分析模块,共15个学时。教学目标为掌握流行病学方法的有关知识与方法,掌握SPSS软件的基础操作,通过课程考核。

1.2.2实验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微助教辅助实验教学模式。(1)流行病学实验内容授课程序为:未对学生进行分组,课前老师布置案例和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上课时由教师对各模块知识进行讲授分析,学生在实习教室里听讲,课后在微助教里布置作业,要求作业提交;(2)医学统计学实验内容授课程序为:未对学生进行分组,课堂中由教师在实习教室里示范讲解如何运用SPSS软件录入数据、统计描述、统计推断,随后学生自行在电脑上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巩固训练,并在微助教里答题并进行提交。

1.2.3对照组实验教学方法

对照组实验教学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1)流行病学实验内容授课程序为:未对学生进行分组,课前老师布置案例和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上课时由教师对各模块知识进行讲授分析,学生在实习报告上手写作业,由老师批改;(2)医学统计学实验内容授课程序为:未对学生进行分组,课堂中由教师在实习教室里示范讲解如何运用SPSS软件录入数据、统计描述、统计推断,随后学生自行在电脑上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巩固训练,并手写实习报告交由老师批改。

1.2.4上机操作成绩

实习课程结束实验组和对照组统一进行上机操作考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利用网络教室,考试时由教师下发试题,学生接收后作答并进行提交,由老师批改,统计学生分数。

1.2.5实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实验课结束后利用微助教进行调查问卷,对2015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影像学等专业部分学生共计700名学生进入相应问卷课堂编号,匿名填写两种方式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由教师进行总结评分,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反馈。问卷调查采用电子问卷,回收率100%。

1.2.6评价方法

(1)实验成绩:每次实验报告;(2)上机操作成绩;(3)实验教学效果调查:学生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实习课作业方式认同感等。

1.2.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的年龄、成绩、微助教辅助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2组的性别分布比较采用х2检验分析。

2结果

2.1成绩比较

(1)实习成绩:实验组实验报告成绩平均分为(90.88±4.45)分,对照组实验报告成绩平均分(91.08±4.8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4,P=0.870);(2)上机操作成绩:实验组上机操作成绩平均分为(76.45±7.50)分,对照组期末总评成绩平均分(76.12±6.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2,P=0.903)。

2.2学生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调查

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结果显示,有高达87.43%的学生更倾向于电子化作业,只有7.57%的学生倾向于手写实验报告的模式,有5%的学生认为两者均可。

预防科医师述职报告范文2

[关键词]社区;传染病防治

一、社区传染病防治的主要流程

社区传染病防治主要流程包括:①社区内的医疗人员、保健人员和卫生服务人员为以上传染病的责任报告人,以上人员凡在工作中发现以上传染病人,必须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②立即向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疫情;③及时报告传染病条线;④报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应由医疗机构疫情直报员核实无误后,登记在《院内传染病登记册》上;⑤医疗机构疫情直报员应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上报到区疾病控制中心,传报时按照报告卡上的内容逐项填写;⑥新增报告卡网上传报完毕后,打开“报卡浏览审核”界面确认是否传报成功,并把电脑自动生成的卡片编号转录到传报卡上;⑦对于本属区的居民进行随访(包括非本地户口,但居住于本辖区内的居民);⑧访视完毕后,完成访视小结;⑨复核随访卷,填补缺项。标准流程见图1。在以上流程中,1~3步骤往往由社区第一位接触到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负责完成,而4~8步骤往往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门人员(专职或兼职)负责完成。根据我国相关法规,传染病防治的分级管理模式不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疗机构仍然是最低一级传染病管理单位(病家访视、消毒等工作不变)。因此,以上流程中随访成为社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现在以随访菌痢病人为例,具体介绍一下。菌痢病人社区随访过程包括:①确定重点人群与非重点人群,重点人群包括幼托儿童、保育员、餐饮服务人员、给水从业人员等;②按照随访卡的内容逐项询问、填写,并对病人进行指导,嘱咐病人做全程治疗,全程治疗是指症状消失后继续连续服用抗生素3天(注意:>14岁的儿童要询问其家长的姓名);④重点人群要做3次采样:全程治疗结束后的第5、6天,连续2次大便采样,若2次培养结果均呈阴性,则可开取复工、返园证明,自留存根,发病后3个月再进行1次采样。

二、质量控制和管理

对以上流程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具体包括:

①对甲类传染病(包括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包括病原携带者)应6小时以内报告,乙类传染病病人12小时以内报告,丙类传染病病人24小时以内报告;

②社区服务点每月按规定在规定时间内将本辖区传染病疫情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录核对,做到疫情准确;

③直报单位(医疗机构)遇法定传染病都要填卡、录卡,不漏报,其中预防保健科应每天收卡、登记、报卡,上网做更正报告;

④在质量控制中要求达到:及时上报率100%,上报正确率100%,上报完整率≥98%,更正率100%,肝炎分型率≥80%,死卡复活率≥90%,重卡率0,联系单复核率100%,漏报率市区≤0.5%,郊区≤0.75%,郊县≤0.1%(其中预防保健科重点考核及时上报率、死卡复活率、重卡率和漏报率)。

三、消毒措施

由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而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因而这些单位或人员有可能首先接触到社区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为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自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尤为重要。具体包括:①护理人员上岗必须衣帽整洁,各级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室、换药室、无菌室必须戴好帽子口罩。治疗、操作处置前后均应按要求洗手,各种注射必须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②统一使用消毒液:口罩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执行三杯法,不能高压灭菌消毒的器械均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消毒液应定期调换保持有效浓度,各种消毒容器应定期清洁消毒;③各种消毒无菌包必须保持干燥,有明显的有效日期标注,一般有效期为14天,在南方梅雨季节有效期为7天;④氧气湿化瓶、引流瓶等用后立即进行清洁消毒,凡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皮管、换药碗等必须毁形浸泡在2000mg/L含氯消毒液中>30分钟,方可集中处理消毒;⑤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必须在2000mg/L含氯消毒液中消毒>30分钟,方可倒入下水道;⑥病人呕吐物、大小便必须清除、打扫清洁,疑为传染病者必须用消毒液消毒后再清扫干净。

四、预防措施

对社区传染病处理按照以上所述做好上报、随访等外,还应做好以下的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即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要针对3环节,做到5早,才能控制其传播和蔓延。管理传染源①对病人和疑似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消灭传染病的重要环节,可以控制传染源向外扩散病原体,防止在人群中传播和蔓延。②对病原携带者:无论是病后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或健康携带者都可以感染周围人群引起传染病传播甚至暴发,因此,对他们应进行严格管理和治疗。特别是对于从事饮食、水源、服务及托幼等行业的工作人员。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病原携带者进行健康教育、登记。③对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是曾与传染源有过密切接触并有可能受感染者,如果接触了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被犬咬伤者,可给予应急接种(人工自动或被动免疫),有些传染病如霍乱等可给予密切接触者药物预防。不同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管理措施和管理期限不同,管理期限为该病的最长潜伏期,管理方式包括医学观察、留验。④动物传染源:根据需要予以检疫、捕杀、焚烧、深埋,大的动物可隔离治疗,家畜和宠物应做好检疫和预防接种。

切断传播途径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对疫源地污染的途径也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进行消毒,搞好食品和环境卫生等措施。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广义的消毒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即杀虫、灭鼠等。狭义的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而言,消毒有疫源地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及预防性消毒两大类。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2种。

参考文献:

预防科医师述职报告范文3

2;每个病人做完检查之后,立即进行清洁处理,用浸水的微孔海绵将接物镜及软管末端在清水中冲洗,同时不断注水、注气,将粘附在接物镜面和注气孔上的粘液和血液彻底清除。再用海绵从上而下轻抹整个镜身,清水吸引冲洗,反复多次,直至清洁为止。

3;将内镜头端浸在盛有2%戊二醛溶液的桶内,按上述方法冲洗及吸引,多次消毒,消毒后再用清水洗净附在镜上的戊二醛溶液。活检钳用清水洗后同样用2%戊二醛溶液消毒处理。

4;将内镜头端浸在盛有2%戊二醛溶液的桶内,按上述方法冲洗及吸引,多次消毒,消毒后再用清水洗净附在镜上的戊二醛溶液。活检钳用清水洗后同样用2%戊二醛溶液消毒处理。

5;检查时要求仔细、准确、迅速、安全,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6;检查时活检取材做到准确,送检标本时必须在标本瓶上标明取材部位及数量,按规定填写送检单,与标本一同送病理科。

7;报告单要求书写完整、诊断正确。病理报告应一同附在内镜报告单上提供于临床。并将检查资料包括申请单、镜检记录、病理结果等整理归档。

8检查医师必须严格按技术操作常规进行。

9;内窥镜维修保养管理

内窥镜室内工作人员必须相对固定,医师与护士有明确分工,要落实责任,认真做好内镜的保养工作。定期检查审核内窥镜的检查质量效果。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0;检查完毕清洗消毒后要吹干内镜,悬挂在置有干燥剂的专用橱内。

活检钳在清洗消毒后,可在钳合处涂上硅蜡,以防生锈,并把它悬挂起来。切勿使软管部呈锐角弯曲,以免光学纤维折断。

内窥镜护理工作制度;

1.内境工作护理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熟悉仪器性能,操作规程及珍查常规。

2.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工作时要集中精神,认真查对,防止差错。

3.每天指定专人填写工作日志和检查疾病索引卡,登记检查结果报告。

4.各种器械、药品、被服制定专人保管,定期全面清点,要求帐物相符。

5.预约检查前要先了解病人病史,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登记检查日期。

6.发给病人检查须知单,使病人了解检查前和检查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病人思想顾虑。

7.检查时发现疑诊病灶,不要在病人面前大声争辩议论,以免引起病人不良反应。

8.检查结果要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如果有特殊不适,随时来诊,对有可能发生并发症者,要留院观察,出现并发症时要及时报告,并积极处理。

9.病理组织标本瓶,要立即写上病人姓名,认真写送检单,并保管好标本,送检时必须认真核对病理申请及标本,严防差错。

10.内窥镜应专人保管,定期保养(一般两周检查保养一次),对精密仪器应严加爱护(如冷光源、电子镜显示系统,要严防碰撞或剧烈震动,并定期通电以防受潮短路),每次检查完毕按不同仪器的处理方法按常规清洁、消毒、保养,妥善保管,并建立使用登记卡。

11.认真做好资料的填写登记工作,字迹要清楚,对疑难手术、教学、科研病例做好追踪观察,并填写好资料。

12.下班前应检查室内各种仪器及电源开关,关闭电源才能离开。

13.镜检报告单经核对后才能发出。

病理室工作制度

1.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工作负责严谨,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

2.每天对送检的标本要进行查对,按序排列,发现错漏或标记不清的标本,应及时与送检单位或个人联系解决。

3.切取标本时要专心,并查对姓名、标本性质及份数、病理编号。做好形态描述、记录,必要时画好组织切块图形,以备制片及诊断时参考,防止错漏。

4.制片过程中,如发现组织块失漏或其他疑问时,要查看验单记录并及时寻找,必要时找负责取材的医师商量解决,切忌主观臆断。

5.染料及试剂要定时更换、补充。使用新配试剂时要留心观察,必要时先试用后才正式使用,以免影响制片质量。

6.按时把片制好,并按序排列,与验单校对后才出片(一般在取后24小时内出片),并尽快交给负责医师,争取尽早发出活检诊断报告(普通病例在出片后1-2天内发出报告)。需要重取、重切片或特殊染色的则相应延期发报告。

7.阅片时要专心,要查对玻片及验单内容(编号、标本性质、块数及形状等)。有疑问时,应与有关人员(制片者或送检医师)联系解决。

8.对疑难病例,除认真细致阅片及详细了解临床病史外,并要认真观察肉眼标本,多取检材及必要的特殊染色,查阅资料,综合分析,必要时分诊,尽力做到明确诊断,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9.开展冰冻快速切片项目时,由当天取材的医师及技术员负责取材制片。接到临床通知后,制片人员要事先做好准备(特别CO2),保证工作能顺利进行,尽快作出检验结果(约半个小时左右发出报告)。

10.爱护各项仪器,由各使用人员(或指定人员)负责清洁、保养,发现故障要及时排除或请有关人员修理。

11.发生差错要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及时讨论处理。

12.做好室内负责地段卫生工作,保持整洁安静的环境。

13.注意室内安全,对易燃爆等危险品要按有关规定保管。下班时要关好门窗、水、电制等。

14.定期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心电图室,心脏监护工作制度

1.自觉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工作认真负责,热情接待来诊病人,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推拒检查,不与病人顶撞,尽量做到即来即查,病人多时,要做好解释及安排工作,年老、病重、住院病人优生检查,态度和蔼,文明礼貌。

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若心电图纸描记不规范、不正确、不合要求者,应主动重做,让病人放心。

4.结合病史体征,力求作出符合临床的诊断,平诊病例半小时内发出报告,疑难病例需会诊者,应先向临床医生发出“口头临时报告”会诊后及时发出正式报告。

5.坚守岗位,不迟到,不早退,做到上班上岗,当班工作当班完成,上班时间不干私活,不谋私利,不得在科室内聊天,高声谈笑或做其它有损形象的事。

6.心脏监测,床边心电图要24小时在岗的值班制,配合临床及时完成床边心电图检查工作。

7.努力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8.工作认真负责,对进修生要严格做好传、帮、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

9.注意安全生产,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工作及档案资料的保管。

B超,彩超室工作制度

1.自觉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以人为本,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思想。

2.按时上班下班,按病人交费检查部位的申请书顺次进行检查,对急诊,重病号给予优先,并做好下一号的解释工作。

3.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检查动作要轻柔,态度要和蔼,并虚心接受病人家属提出意见。

4.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爱护公家财产,注意仪器设备的保养除尘防潮湿等工作,。

5.遇疑难病例应及时请相关医师会诊,讨论,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诊断技术质量。

6.心脏检查预约平诊最长不超过24小时,尽力缩短预约检查时间,为病人提供碌色方便通道。

7.检查报告单的发送,平诊1小时内,急诊检查后半小时内发出报告。

8.不得以任何理由刁难病人或怠慢预约检查时间,或受收红包,礼品。

9.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工作时不吸烟,谈笑或开小差。

10.禁止医学胎儿姓别鉴别检查。

11.做好日常工作日誌统计,病例归档等工作,实行坚不可摧的24小时值班制,

12.注意安全防火及防盗工作。

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动脉硬化检测室;

1;自觉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按时上下班,工作认真负责,热情接待来诊病人,耐心做好检查前解释工作,尽量做到即来即查,态度和蔼,文明礼貌,认真做好病人检查各项工作。

3;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爱护公家财产,注意仪器设备的保养除尘防潮湿等工作,。

4;注意安全防火及防盗工作。

医技科主任岗位职责

1.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2.负责制订本科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和总结汇报。

3.负责组织和指导本科的全面业务,做好检查、诊断,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单,组织对各种疑难病例、特殊病例的讨论、会诊,解决本科的复杂疑难问题,确保医疗诊断质量。

4.负责督促本科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章落实,严防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做好各种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

5.负责组织开展新技术、新疗法、新项目和科学研究工作,并经常总结和汇报。

6.负责抓好本科业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考核和提高工作,安排组织进修生、学习工作和学习。

7.负责抓好本科人员的思想教育、政治学习和精神文明建设。

8.负责抓好本科的劳动纪律和考勤工作,按时完成每月大事记的总结汇报。

9.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医技科主任医师、主任技师岗位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科主任负责指导本科的检查、科研、教学等业务技术性工作,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2.解决本科各种检查诊断中的复杂、疑难问题,审签有关重要、疑难病例的诊断报告和医疗文件,确保检查、诊断和治疗质量。

3.负责督促下级医(技)师认真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

4.掌握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规律动态,吸收最新科研成就,在实际工作中积极组织开张新技术、新知识、新项目和技术革新工作。

5.负责抓本科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及考核工作,为本科培养优秀人才。

6.负责指导进修生、实习生的学习和工作,并担任重要的教学任务。

7.主任技师除参照以上职责执行外,主要着重负责本科的技术性工作,指导做好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技师参照以上职责实行。

医技科主治医师、主管技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正副主任医(技)师指导,负责分工范围内的检查、科研、教学和技术性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2.负责解决本科(组)业务技术上的复杂、疑难问题,审签下级医师的各种重要、疑难病例的诊断报告和医疗文件,确保检查、诊断质量。参加科内值班工作。

3.协助科主任和正副主任医师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防各种差错事故。

4.积极参与本科的科学研究,学习和运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新项目和技术革新工作。

5.负责进修生、实习生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带教工作。

6.主管技师除参照以上职责执行外,主要着重负责有关技术性工作,指导和参加各种技术操作,做好各种仪器、器械、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修、保养等工作。

医技科医师、技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技师的指导下,负责具体的检查、诊断、及其他技术操作等工作。

2.按时完成各种检查、诊断报告,遇有特殊、疑难问题时,及时请示报告上级医师(技师)处理。

3.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防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

4.积极参加科内科研工作,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技术改革新工作。

5.参加本科值班,并做好交接工作。

6.负责参加科内的教学工作,做好进修生、实习生的理论和实践带教工作。

7.技师除参照以上职责执行外,只要着重负责具体有关技术性工作,做好各种仪器、器械、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修、保养工作。

医技科医士、技士岗位职责

1.在医师\技师的指导下,负责有关诊疗和技术操作工作.

2.及时完成有关检查、诊断、和技术操作工作,及时汇报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相关建议,积极参加科内的值班工作。3.负责各种仪器、设备、器械等的管理、检修、保养工作。

4.负责各种数据、资料的统计和物品的请领、登记和保管工作。

预防科医师述职报告范文4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教学模式探讨从2011年起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两类考试分别命题组卷,同一时间统一考试。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既可以选择报考兽医全科类,也可以选择报考水生动物类,但报考水生动物类考试且成绩合格的,只能申请注册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将水生动物类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列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水产养殖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通过水产类执业兽医考试,来提高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技术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人才保障。由于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作为独立专业考试时间较短,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对考试内容了解不是很透彻,本文结合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考试的特点及大纲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使水产院校、规模养殖场、苗种生产企业、渔药和饲料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了解、认识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资格考试重要性、必要性,提高从业人员报考的积极性,并对考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实施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大国。目前,水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有的水产养殖场用药不规范,药物残留已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为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水产养殖用药,需要明确水产苗种场配备执业兽医师,并规定水生生物病害防治人员应当取得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从而规范水产养殖业使用行为,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内容及特点

2012年5月14日,农业部《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第8号),对2012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类别、报名条件、考试科目、资格授予等有关事项做了具体的说明。《公告》还对考试科目做了具体的说明,其中水生动物类考试分为基础、预防、临床和综合应用四张试卷,总题量300道,总分值300分。试卷一:基础科目,包括兽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水生动物解剖组织及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和水生动物生理学;试卷二:预防科目,包括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病原生物学、水生动物公共卫生学;试卷三:临床科目,包括水产药物学、水生动物病理学、水生动物疾病学。试卷四:综合应用科目,包括水产养殖生态学、饲料与营养学。

通过上述公告的具体说明,可以看出水产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涵盖了水产养殖专业的多门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题量大等特点,通过该考试有一定难度。2011年起,首次将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74分,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助理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56分。从2011年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可以看出试题内容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知识点非常细,常常是些比较不易注意的知识点,因此,要求考生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鱼类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如果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和实践技能欠缺的情况下,成绩并不理想,考试通过率较低。

三、水产养殖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对水产养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授课教师都是一次挑战,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授课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1.教学内容的调整

作为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应该结合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调整,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的比例,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同时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国水产养殖量大,水生动物疫病复杂,但水生动物疫病教学和研究都不够。兽医院校专门开设水生动物疫病课程较少,并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水产专业院校开设了水生动物病害防治课程,但也只是水产养殖专业的辅助课程,都不适应水生动物疫病防治需要。所以各类兽医院校应高度重视兽医教育这块短板,逐步把水生动物疫病纳入教学内容,水产院校应更加重视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内容的讲授,尤其是鱼类、虾类、蟹类、贝类以及藻类等主要经济动植物病害防治内容的讲授。总之,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更加侧重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和养殖生产临床病例的讲解。

2.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水产类执业兽医考试可以看出考试更加注重对水产类从业人员实践技能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理论知识与水产生产实践的结合,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实验实训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学生校内实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备考执业兽医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同时还应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中的考纲考点(包括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到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方案和考核项目中,让学生明确生产实习目标、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提升对水产行业的认知和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水产养殖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和学科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所以专业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在保证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基层生产企业中去,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充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新问题,作为水产院校的教师应加强执业兽医资格证实施的重要性的意识,为规范水产类执业兽医执业行为,加快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制度建设工作步伐,规范渔医从业行为,提高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魏跃明.国外执业兽医师是如何炼成的[J].北方牧业,2012,22.

[2]2010年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网上报名人数超10万[J].中国动物保健,2010,(8):77.

[3]李丽,蒋红,张玲等.基于职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药理学教学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5):138-139.

预防科医师述职报告范文5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感染管理科,江苏扬州 225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进行有效干预,不断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了解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采取的防护行为等,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分析干预后效果。 结果 通过对该院在职医务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后,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下降,由应用前47.2 %下降为应用后13.6 %;防护知识知晓率从应用前28.05%提高为应用后94.35%;职业暴露发生后正确处理率从应用前的0 %上升至应用后61.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通过对全院在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用风险管理程序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和减少不规范防护行为,明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

关键词 风险管理程序;职业暴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139-03

Research of the Intervention and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on the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XIAO Xifeng GONG Xiupi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Management, Yangzhou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Yangzhou, Jiangshu Province, 225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for effectively intervening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on. Methods The hospital medical staff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occupation exposure related knowledge and the protective action had been taken were surveyed by the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method. The medical staffs’ occupational exposure risk was evaluated by the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intervention was used to effectively intervene the non-standard behavior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the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applied to the in-service staff of our hospital, the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was reduced from 47.2% to 13.6%, awareness of knowledge about protection increased from 28.05% to 94.35% and the correct treatment rate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rose from 0% to 61.95%,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of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applied to the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non-standard protective behavior and improve the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protection behavior.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tervention

[作者简介] 肖夕凤(1970.12-),女,江苏扬州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医院感染管理。

风险管理程序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其被广泛应用于医护管理领域后,对于医疗与护理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2]。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进步,以及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和侵入性操作的增多,使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增加,从而导致感染疾病的风险性加大。为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和规范职业暴露的防护,医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将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到职业暴露管理工作中,并对运用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医院医生200名,护士 250名,医技及保健人员58名,共选取508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法调查2011年8月—2012年8月医务人员职业调查人员为2名,均为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内容见下),然后确定科室调查对象及人数,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带着调查表以科室为单位,现场进行指导填写,现场收集调查表,每项进行检查,确保填写正确率为100%。该次调查完成天数为5 d。暴露: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后,再进行回顾性问卷法调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问卷内容包括职业暴露概念、是否报告、发生职业暴露后有无现场处理(流水冲洗、局部挤血与消毒)、有无体检、有无接种与治疗、有无追踪、医院有无给与相关费用报销等。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操作环节、暴露原因、暴露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局部处理、暴露源血清学、暴露后处理及相关费用等。

1.2.2 风险管理程序内容 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感染管理科负责,成员为科室科主任和护士长;②风险管理小组会议讨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将职业暴露发生环节进行排序,制定防范对策;③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培训; ④规范医疗护理操作流程,并纳入规范化医师培训内容;⑤制定发生职业暴露的标准化操作流程;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职业暴露考核体系。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结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发放问卷516份,有效试卷500份,有效率96.90%;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后发放问卷500份,有效试卷500份,有效率100.00%。

2.2 职业暴露发生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发生职业暴露平均236人次/年和68人次/年,下降率为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各类医务人员发生次数及下降率见表1。

2.3 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由28.05%提高至9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 应用前后职业暴露处理正确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职业暴露处理正确率12.97%和80.01%。见表3。

3 讨论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3]。血源性传播疾病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有46.67%的护理实习生在实习过的科室中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情况发生。这说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现象[4]。暴露源明确为血源性疾病的高达55.81%[5],国外发达国家每百张床位发生锐伤 5.1~28 例次[6];职业暴露与受感染的危险也随之增加。HBV的感染率为6.00%~30.00%,HIV的感染率为0.30%,HCV的感染率为1.80%[7]。因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该调查结果显示,在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仅为26.77%,职业暴露现场正确处理率48.73%,上报风险管理小组上报率为11.02%,随访率为0%,由此说明医务人员对自身的职业防护不够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形势非常严峻。

根据调查情况,该研究运用风险管理程序分析存在原因,主要原因包括:许多医务人员缺乏正确、科学及全面的职业防护知识[8];医院配备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具数量不够或不好使用,如:某些操作戴手套后,操作难度大;临床工作人员自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认为麻烦;,主观上认为没有必要或传染病人少;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后的处理还不够熟练,应急能力较弱;医院上报流程复杂,工作人员认为没有必要上报,不知道如何上报或向谁上报等。

针对以上原因进行排序,根据风险系数大小以及可操纵性程度进行风险管理干预:该次调查发现护士是医院锐器伤最多,这与锐器接触率有关,护士承担各种注射、 整理利器等工作,其次是外科医生。因此,首先加大对重点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力度,提高自我防护和风险意识;加强技能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9] ,应保护手部皮肤完整性, 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10];其次制定医院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运用信息化系统报告,简化报告流程;最后开展全院范围内的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的应急演练手段 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免费为护理人员接种各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等[11]。

通过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干预后,明显增强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不同类型的职业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具有明显下降,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下降了71.19%,大大减少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因此,应该对该项工作进行持续性监测、分析,不断寻找或修订高危因素,不断完善干预措施。同时定期向全院通报,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以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12]。

参考文献

[1] 张春兰,赵春霞,任章朋,等. 风险管理程序对临床护士针刺伤干预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2967-2969.

[2] 朱萍儿,黄晓明,将桂娟,等.95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97-399.

[3] 方旭,栗蕴. 实习医学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05-406.

[4] 况小容,张卫红. 护理实习生对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措施的认知状况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0):157-159.

[5] 王金贤,杨利亚.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63-765.

[6] Sulsky S,Birk T,Cohen L,et al. 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to prevent 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employees in health professions [EB/OL](2006-03-01)[2012-10-03].dguv.de/ifa/en/pub/rep/pdf/rep05/nadelstich/gesamt.pdf.

[7] 程科萍,王少康,孙桂菊,等. 医护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21-323.

[8] 叶卫东. 基层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87-788.

[9] 王金贤,杨利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63-765

[10] 王力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26):2.

[11] Mohammadi N,Allami A,Malek MR.Percutaneous exposure incidents in nurses:Knowledge.practice and exposure to hepatitis B infection: Percutaneous exposure incidents in nurses[J].Hepat Mon,2011,11(3):186-190.

[12] 赵倩.98例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干预[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4): 415-416.

(收稿日期:2014-04-10)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摘要

1. 摘要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2. 研究性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

3. 综述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研究数目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选择的、提炼数据的规则及这些规则是如何应用的、数据综合的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可以写成结构式摘要,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4. 中文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5. 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除了公知公认者外,首次出现时须注明全称或加以说明。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语译名的术语,可使用原文或在译名后括号中注明原文。

预防科医师述职报告范文6

关键词:医疗纠纷;产生原因;预防措施;纠纷类型

随着患者法制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医疗纠纷数量不断攀升,为了正确处理医疗纠纷、维护医疗秩序,国家出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虽然法律法规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了依据,但笔者认为解决医疗纠纷的根源在于更好的预防纠纷的产生。本文从预防角度,将多年从事医疗纠纷处理的办案经验予以总结,以医疗机构各部门多发的医疗纠纷为例,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门诊、急诊科室医疗纠纷

案例1:零晨1时左右,一眼部外伤患者在其工友陪同下,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急诊外科值班医生检查病人后未处置,让病人去住院部五官科处置。因急诊科导诊护士已睡觉,病人与其家属只能自行去找五官科。病人找到五官科后,被告知应该去眼科处置,并告知眼科在门诊部。病人到门诊部后发现门诊部晚上不开放。病人又返回急诊外科,时间已过去一个多小时。此时值班医生仍未处置该病人。后患者转到其它医院就诊,次日患者家属投诉。

1、门诊、急诊科室医疗纠纷产生原因

凡属临床各科室诊治范围内的急、危、重病人,已确诊或可以确诊,借故推诿,拒绝收治;虽因条件所限,接诊医生未查病人,又未进行处理,不负责任的转院、转科,延误或者丧失抢救治时机。或虽非本科急诊,按现有条件及医生的技术水平,可以积极进行抢救;及时请他科会诊或治疗,可以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却因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延误抢救治疗时机。

2、门诊、急诊科室医疗纠纷预防措施

门(急)诊室工作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门(急)诊病员要处理及时、准确,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要写好病历、做好各项记录。对疑难危重病员应立即请上级医师诊视。对危重不宜搬动的病员,应就地组织抢救。建立门(急)诊分诊制度,早期发现传染性疾病、早期隔离;预先确定就诊专科,减少转诊、转科的麻烦;对重症病人可立即转去急诊室,保证抢救时间。门诊分诊工作应指派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护士来承担。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凡接诊的危急重病人必须负责到底,防止互相推诿拖拉现象,确系他科疾病,主动请相关科室会诊后转科。

二、住院部医疗纠纷

案例2:患者术后,使用头孢尼西纳抗感染,第二日患者出现腰部不适症状,第三日患者感到腰部疼痛,第四日主任医师给患者停药。造成患者急性肾衰竭、高血压。

案例3: X光片反正面都可以看,医生把右当左,将左、右关节填错。手术时在左肘正中切口,暴露到关节囊,见关节面完整无损时,方发现左右关节弄反了。

案例4:患者张某家属发现给张某静脉输液的瓶子上的药品名与张某平时用药不符,找到护士,经查对给张某静脉输液的药是临床白某的药。家属得知后非常气愤,找来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

1、住院部医疗纠纷产生原因

案例2产生原因是医生在使用对某器官有损害或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期间,不定期复查或不随时观察,造成不良后果。案例3医生在读影象资料时不细心,对患者病情掌握不准确。案例4中护士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打错针、发错药。明显存在违反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行为。

除以上案例外,住院部还常因以下原因发生医疗纠纷:1)病人对某种药物有明显的过敏史,但因工作马虎未加询问或不重视病人陈述,而致病人过敏反应;2)药性不明,滥用非医书记载的偏方、草药,药物超过剂量,开错医嘱等;3)擅离职守,工作失职,真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及护理; 4)病历书写不规范,签《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等同意书时未向患者及家属明示风险及同意书内容;5)患者提出异议后自作主张处理,不向医务部门汇报,使得纠纷处理不当,矛盾升级。

2、住院部医疗纠纷预防措施

1)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加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地防止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应重视医患之间沟通,多做宣传、解释工作,以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达成医患之间的相互谅解。

2)病历既是诊疗的一个结果,也是将来追究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的一个重要证据。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抢夺病历资料。重病患者,手术风险极大的患者,一定要向医务部门提交重症患者报告,必要时签署《手术同意书》等材料时可邀请医务部门工作人员或法律顾问到场进行指导。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如禁食、禁水、禁行走、禁患肢用力、禁发声等等,应详尽告知,口头告知的,要求患者或其家属在病历上签字。书面告知的,应有签收的回执。严格环节质控,及时发现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隐患,将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3)加强医政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学习自我保护。在医疗卫生行业,我们已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医政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措施、《传染病防治法》、《输血法》、《医师法》、《护士法》等;医院有比较科学、严谨、行之有效的《医院管理方案》。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地防止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如某个手术导致了某项并发症,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记录手术过程,并未强调这个并发症的无法预料和不可防范,那结果可能对医院就很不利;而如果我们能够紧紧抓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中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几种情形,记录时更详细、更及时、更准确,那么对医院就是最有力的辩护。

三、医技科室医疗纠纷

案例5:患者程某因头晕在急诊科就诊,急诊行头部CT检查。取检查报告时,CT室将程某的头部CT片子与另一病人的头部CT片子弄窜了。幸未造成不良后果。过后发现片子弄错了,通知病人返回时,未向病人家属解释清楚,不认错,态度不好,还说:“两张片子都没明显病理改变,拿走哪张都行。”病人家属不满,产生纠纷。

1、医技科室医疗纠纷产生原因

医技科室是指检验、放射、药剂、同位素、心电、超声、病理学科室等。其纠纷产生原因表现如下:

急、重、危病人,需要进行必要的化验、病理检查、X光检查、超声、心电图检查时,在技术、设备、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强调理由,拒收标本、延误检查或拒报结果,以致影响临床诊断,延误抢救时机。化验、病理检查中,由于工作人员擅离职守,工作粗心大意,不负责任,造成化验病理结果报错,或未经检查,随便填写结果(出假报告),造成严重后果。工作中不执行规章制度,试验时又不按操作规程执行,检查结果误差较大,影响了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检验人员定错血型、配错血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内窥镜检查,违反操作规程,操作粗暴,致使无器质性病变的脏器发生穿孔及大出血。进行碘剂造影检查,检查前未做过敏实验,或错用造影剂,造成严重后果。在核医学诊断过程中,发生大量放射性核素误服或注入,或用放射性核素治疗,算错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