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经济论文范例6篇

商贸经济论文

商贸经济论文范文1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ElectronicBusiness)的广阔含义是运用各种电子商品和器具电子商务来展开商业项目,其商业项目的对象为参加到商业项目每个环节的个人、组织、公司。电子商务的狭隘含义是基于互联网网络展开的商业项目,它的商业对象指的是交易双方。因此,两大含义都是使用互联网网络展开的商业项目,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电子商务”则是其狭隘含义。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大体是运用互联网网络的器具,如电脑、手机、移动通讯等,在某种程度上开展产品等的制造、媒介发散、出售花销、广告传达等项目,进而达到各个制造方、宣传方、媒介、供销方、购买方等的目的,满足每个人要求的项目。

1.2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是一类崭新的商业体系,它的特征比较突出:运用互联网网络的通信技能,其对象是商业项目,使各类数据能够被度量、操作、整合、传播,在全世界区域内展开商业项目,使每个步骤高效整合变成一个总体,便捷迅速,安全保障,节省开支。

2电子商务在经济贸易中的影响

2.1有利于外贸的良性发展

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有着关键作用。电子商务为交易两方供应了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径,削减了制造方与购买方间的距离,使当下的市场效益数据能够被度量、操作、整合,削弱了对实体的要求,节省了买卖双方的各个能源的开支。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多国之间的商业项目也逐渐增多,多国之间的贸易项目也得到了催化。同时电子商务有利于外贸数据交流准时高效,能够彻底合理地对比各个国家企业的强项,在世界市场效益中搜寻最适合的商品,加入各国的任务分配之中,使任务分配的效率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企业不停整改深化,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强化自身能力水平,推进各个国家贸易的开展进程。

2.2促进经济贸易的结构调整

在当下的市场效益中,人们越来越欣赏每个产品的特色,特别是电子商务为人们供应了实现各种要求的途径,商品的特色催化了诸多崭新商业,这类崭新的商业也加入到联盟分配任务之中,不停竞争,推进社会的物竞天择,完善了市场效益体系。与此同时,也强化了能源利用效能、制造效能,削减了开支,完善了各种能源的分配。在效益体系整改的进程中,大规模的公司可以借助电子商务来分析社会的特色强项,不停地强化技能,增添工作室,提升工作水平,进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虽然电子商务可以让各类企业实现网络销售,但是中小型公司只能依照经济趋势,灵活地开展制造,将重点放置于社会对于商品特色的要求上,及时高效地实现社会愿望。大规模地公司和中小规模的公司都运用了电子商务,都是为了在社会中开展竞争,但是营销策划却大相径庭,这为当下市场效益的体系整改提供了关键的借鉴作用。

2.3扩展人民消费方式

通过分析雅虎2012年的年度报表,可以发现阿里巴巴2012年总销量达到了一万亿元。众人皆知,阿里巴巴网络交易都是用以实现人民的生活需求,通过分析消费总额可以看出当前外贸交易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往依靠于实际商品和店铺的购买途径,转变为当下依靠互联网进行交易的途径,并且电子商务扩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选择范围,科学地运用互联网能源对商品的价位和效率展开比较,削减了购买方与供应方的间隔,科学地运用了供应方的各种信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运用电子商务购买自己所需或者心仪的商品,通过简易的步骤,就能够浏览诸多产品,商品的各个属性(比如外形、材质、功能等)显而易见,并且不停完善的售后服务保证了人们消费的权益,因此电子商务不只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手段,同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标准。人们交易手段的变革、生活标准的提升都标志着市场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也牵动了中国构建小康时代的进程。

3在经济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探索

3.1建立、完善电子商务法律和制度

美国、欧盟等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已经相继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法律规范,但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需要,我国应该尽快推出操作性强的电子商务税收等法律和相关市场规范,对不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尽快进行修改,为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指导。

3.2提高贸易的信息化水平

公司的数字化能力要求公司不停优化电子商务的认知,培养更多的电子商务有关的技术人员并且加大有关技术的应用,保障与全国电子商务之间的交流,加强公司数字化的变革。市场效益中体系的科学配置通常会使效益总体获得巨大利润,完善市场效益体系,各国依照能力和范围来分配任务,整改效益实体中电子商务和实际商务的比重,推进市场效益体系的完善深化。

3.3完善贸易信用体系的建设

诚信模式的构建与销售方、供应方的效益紧密相关,不断深化诚信模式可以为销售方、供应方构建和谐、公正的贸易环境。所以,在贸易进程中,销售方、供应方都必须重视自身信用,依法办事;有关机构和部门必须重视领导诚信模式的构建,并开展统计配置;与贸易相关的其他方必须先评估销售方、供应方的诚信。

3.4完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和谐的法律氛围可以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此方式不仅为销售方、供应方提供了安全保障,还使销售方、供应方可以遵照法律办事。营造一个优良的法律氛围,要求有关部门不停地观测、分析社会趋势,构建有关的法律制度,保障销售方、供应方的权益;在市场效益中的每一方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得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

4结语

商贸经济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培养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研究逻辑思路是院校定位——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实验教学和教学模式。但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细分、岗位定位及由此而衍生的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上缺乏深入的研究;从院校定位与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应具备能力综合研究出发,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尚属空白研究领域,在此从以上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分类及培养目标定位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分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概括起来一般是:第一,到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第二,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或大型涉外公司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管理工作;第三,到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商贸公司、银行及金融公司从事贸易业务、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外贸会计等工作。

从毕业生就业面向总体来看,可以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分为研究型或学术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及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两大类。其中,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又可分为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及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院校定位

研究型或学术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其一是要求培养这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高水平教师资源,其二是要求选择这一培养方向的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学习研究养成。在我国具备培养这类人才培养能力的高校屈指可数。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较强的国际商务经办型师资力量。从我国院校来看,二类本科院校和三类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均属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只是二类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比例相对三本来说较大,是其主要人才培养方向,而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是三类本科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职业高等院校的培养定位则应是单纯的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应用能力的分析离不开具体的国际贸易管理岗位和商务经办岗位,下面从对外贸易管理岗位和国际商务经办岗位的具体角度,分别对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系统分析。

(一)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会从事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到商业部门或大型涉外公司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管理工作。基于此,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如下能力才能满足将来的管理岗位要求:

第一,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正确理解和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第二,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能够提出或制定较为科学可行的管理措施;第三,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正确解读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有关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第四,应具备一定的市场知识,能为商业部门或大型涉外公司提出经营管理建议;第五,应熟悉国际商务经办的各个环节,这是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进行管理或者管好业务的基本保证和前提;第六,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管理和日常管理业务提供技能支持;第七,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包括外语和母语,能撰写管理文件,并进行外文阅读和口语交流;第八,应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能适应现代商务管理的要求。

(二)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一般会从事国际市场开拓、国际结算、国际货物保险、国际运输、外贸会计核算、进出口报关、进出口报检、进出口业务跟单等工作。因此,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必须具备如下能力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第一,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正确理解和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第二,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能够对国际商务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第三,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正确解读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有关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第四,应具备较强的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能针对相关商品独立拓展市场,寻找相关产品客户,建立自己的客户群;第五,应熟悉国际商务各种单证的格式和规范,具备填制各种外贸单证的能力;第六,了解国际国内相关经济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具备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业务洽谈的能力,包括业务谈判的外语能力;第七,掌握会计核算知识,具备国际商品报价能力;第八,掌握进出口报关、清关知识和程序,具备报关、清关的基本技能;第九,掌握报检知识和程序,具备报检基本技能;第十,掌握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知识,具备进行国际货运和货物保险的基本技能;第十一,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程序,具备国际结算基本技能;第十二,具备一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管理和日常管理业务提供技能支持;第十三,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包括外语和母语,能撰写修改国际商务合同、信用证等文件,并进行外文阅读和口语交流;第十四,应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能适应现代国际商务活动业务的新要求。

三、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院校定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是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影响因素。专业的师资力量配备及院校和专业的管理水平是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实现的前提和保障。

商贸经济论文范文3

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立足点是发展本国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在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的大前提下,贸易保护主义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还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如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这对矛盾体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应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基于对以上课题的关注,本文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并试图透过现象揭示保护的实质。然后,本文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终得出“新贸易保护主义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结论。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作者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对措施,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熟练掌握WTO相关规则,借助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力量,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抵制外国无节制抢占和恶意冲击,以保护各国在自由贸易过程中应得的利益。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贸易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

引言

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的目标。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中,关于理论来源和特征的研究比较多。本文拟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实质进行归纳分析,并试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的观点。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对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根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提出运用贸易规则、规避贸易风险;发挥中介作用、建立预警机制;加大政府协调、实现公平竞争;提高商品质量、冲破贸易保护;运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具体有效的措施。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渊源

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之后经历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四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1、重商主义(15-17世纪)

15-17世纪,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产生。通过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西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与此同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有着很大的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白银等金属货币,它们成为社会各界追逐的对象和社会财富的象征,而拜金主义也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社会经济的这种剧烈变化,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表现为重商主义的兴起,这便是贸易保护的起点。

重商主义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西欧各国,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或不买,用以积累货币,而且积极鼓吹国家采取强制手段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资本高度发展,工场手工业已产生,信贷事业开始发展,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封建王朝和商业资产阶级更加需要货币,“他们开始明白,一动不动的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进来。”lwkoo.cn 硕士论文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omas Mun,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它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2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形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t,1789-1846)。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他从德国当时所处的现状出发,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而想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国家实行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进而建立强大的工商业基础。经过比较,他认为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保护和发展工业生产力需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农业的保护,他认为,通过保护使工业发达以后,农业就会随之得到发展。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应该说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它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他们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理论在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对象应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自由贸易才是最终目标。

但是,李斯特的整个理论体系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他把自己的生产力理论与古典学派的价值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是以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为前提假设。

3、超保护贸易理论(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经济大危机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高关税、外汇限制、数量限制、鼓励出口等措施,以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各国经济学者提出了各种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根据,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及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仔细分析贸易顺差和逆差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大量的失业问题。贸易顺差可以为一国带来黄金,可以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有利于缓和与扩大就业量。而贸易逆差则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萧条和增加失业。

超保护贸易主义旨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它把保护的对象由幼稚工业,扩展到包括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保护的目的也由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转变为巩固和加强对国外市场的垄断。保护的战略由防御转向进攻。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同样有其局限性。理论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但凯恩斯主义过分夸大了他们的意义,忽略限制新投资,阻止对外贸易顺差的其他重要因素。超保护贸易理论的特点是不择手段的保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保护高度发展的工业,以加强其国外的垄断地位,其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贸易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不是消极地防御外国商品侵入国内市场,而是加紧侵占国外市场。凯恩斯主义者反危机方案旨在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失业和摆脱不断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超保护贸易理论对危机起到了缓解作用,但在其原有制度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商贸经济论文范文4

关键词:要素商贸条件 出口导向型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引言

纵观上世纪中后期亚洲的经济发展模式,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亚洲各国经济增长的主流方式,上世纪70年代以日本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后是以我国台湾地区及韩国等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同样取得了经济上的长足进展,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东南亚与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将此类经济增长方式推向了顶峰,并且取得了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及随后出现的欧洲债务危机,都给出口导向型的亚洲经济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引发了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稳定与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大讨论,以出口导向为增长模式的经济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一度成为争议话题。

研究意义

其实,本文更关注的是经济内生增长方面的研究,探索内生增长与净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而在以往的研究中,经济增长与相对价格冲击之间的关系受到比较大的重视,忽略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为了更加客观、全面的衡量出口导向型经济中,作为出口部门的技术变化,和国际商品价格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要全面引入要素商贸条件。从1997年到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可以发现,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考验与反思,因此,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要素商贸条件变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及影响规模,成为了学术界热门的研究方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或增长优化转型模式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要素商贸条件推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现状

通过我国经济发展研究理论中现有的规律,可以看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离不开要素商贸条件的改善。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若要实现有效的利用,提高其应用的效率,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与要素商贸条件的向好有着直接的关系。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经济的增长,可以使该国家有更多的优质资源投入到项目研发上来,技术的改进与革新是商业贸易产品质量提升的必经途径,因此该国可以获取更高的商业贸易出口价格,而更高的出口价格也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直接作用于资源的优化升级,形成商业贸易的良性循环。

而经济增长与商业贸易条件之间的显著关系,还可以体现在要素与商品之间,如: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要素与商品(纯粹消费商品、消费与投资兼具的商品)的内生增长关系清晰地显示出商业贸易条件影响的增长,商业贸易条件的高低与消费品的专业化有着直接关系,二者越高,其增长率也会越高,反之则呈负相关关系。当然,短期商业贸易条件的下降会导致财富和收入的双下降效应,但长期的商业贸易条件下降,则不会有显著的关系,虽然商业贸易条件对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有正向效应,但是二者之间表现的关系并非是对称或线性的,商业贸易条件的向好对中心国家的积极效应并不表现的比边缘国家显著,甚至更加弱化。并且,在经过对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发现,人均真实的GDP和商业贸易条件之间也联系紧密,并且相互影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小型的开放经济体更容易受到商业贸易条件的冲击,如从韩国与日本在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同表现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因此,商贸条件稳定并受影响小的国家,其经济增长更为稳定持续,同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范围与力度也会更小。

通过2004年-2008年的五年间,对全球的94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和要素商贸条件的波动呈正相关关系。但也有少数的研究认为要素商贸条件的波动与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关系,无论是单要素商贸条件还是双要素商贸条件,其波动只能是有利于初级产品的出口,但同时会抑制该国的经济增长,我国有部分研究者对1981年-2004年的我国出口导向型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的波动和商业贸易条件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甚至提出,虽然我国的商业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的现象,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步伐仍在持续。以上这些没有显著关系的研究,都缺少将技术变化纳入到研究因素中来,仅仅将商贸条件等价于净贸易条件,技术变动的因素没有进行充分考虑。

因此,本文以1997年到2008年亚洲经历的两次金融危机为研究分析的对象,从单要素商贸条件出发,尤其是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参考研究指标,分析了其对于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作用,研究了其对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影响。因为,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出口型经济模式和投资型经济模式为主要拉动方式,近年来,我国也在探索经济模式的发展转型方式,因此,本文研究要素商贸条件推动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推动,将对于是否应当坚持要素发展模式,还是进行根本性的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要素商贸条件的趋势变化及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的要素商贸条件分述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价格贸易条件,或称为净贸易条件,是指该国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这类商贸条件没有将投入与产出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而只是以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的价值作为参考,估算比较粗略;其二,收入贸易条件,其考虑的主要是出口对于进口的购买力,计算的方式是出口的数量乘以净贸易条件,这类概念将产出数量考虑进去了,但却忽略了投入数量的变化,也算是对净贸易条件进行了一定的改善;其三,即本文所要论述的单要素商贸条件,其计算方式是以出口中某要素的生产率乘以净贸易条件,其本质不离开净贸易条件,其所体现的是该国的单位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出口商品所能具备的购买力,这一概念比较完善,其所体现的经济内容也更加客观合理,衡量该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的效益,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的积极应用与探索,即使该国的净贸易条件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导致单要素商贸条件的下降,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优势,完全可以抵消净贸易下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所以,我国出口价格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单要素商贸条件的下降。

从中可以看出,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经济稳定和增长的重要性,其对于出口部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有效地抵消了净贸易条件下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起到了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而单要素商贸条件的计算可以体现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但至今对于出口导向型的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统计研究相对匮乏,转而是以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或全员劳动生产率来进行评估的。但劳动生产率的评估忽略了其他要素的投入增长对经济产出的贡献,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或者可以说高估了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此外,有些出口导向型的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数据虽然被统计出来了,但并不一定是源自该部门的内部数据,有可能是其他部门的投入起到了改善的作用。因此,为了对单要素商贸条件进行修正,可以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取代一般性的劳动生产率,这样可以更加到位地衡量出口导向型的出口部门生产率的真实情况。

全要素生产率一直被行业内的研究专家公认为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参考指标,是衡量技术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了可以体现该国的投入-产出成本之外,还可以对规模、分配、技术三者的效率进行客观的反映。单要素商贸条件为净贸易条件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乘积,说明当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的单要素商贸条件指数增加时,该国的收入和福利也会相应地增加,同时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全面进步。因此可以知晓,对于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是依靠技术进步取得,还是依靠要素投入取得,可以用修正后的单要素商贸条件指数来加以确认,并且此类评估方式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现实意义。

要素商贸条件的变动和技术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非常相似的地方,技术进步可以使得该国在一定投入数量的基础上增加净产出,而要素商贸条件同样如此。反之,当要素商贸条件出现恶化的情况时,会相应的导致该国所获得的净商品的数量出现下降。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变动已经将技术变动的成分纳入进来,因而,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式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技术变动和价格变动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本文结合已有的实证进行综合分析,讨论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的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依据为出口导向型增长假说检验方法,其运用的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已有的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的基础上,对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经济增长进行考察,将出口变量因素纳入进来,而其他一些研究则用商贸条件指数来替换出口变量因素,但考虑其方向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上述的函数研究方式忽略了单要素商贸条件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体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深入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基于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的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引入,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的净贸易条件评估中的不足,考察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影响,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因为,其传统的商贸条件并不能完全体现该国的经济发展是否遵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所以,需要引入新的解释变量来衡量经济体的增长关系,即出口与经济体的增长是否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所研究的对象数据主要是以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对单要素商贸条件变动的影响,衡量此因素对于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起到了何种作用。因此,可以将两次金融危机设为虚拟变量来加以考察。

一般可以认为资本的增长与劳动力的深化,对于一个经济体有着积极的正向意义,可以明显地起到深化资本市场的作用,把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对经济的作用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经济增长和出口有明显的关系,并且一般情况下表现为正相关关系,间接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为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通过对1980年至2011年的数据分析,其中的数据计算都以2000年为基准,如出口数据、固定资本形式和人均GDP等,数据来源为世行的数据库,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亚洲新兴经济体进行计算,可以得出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要素商贸条件推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研究

从世行已有的经济增长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长与物质资本的累积有很大的正相关关系,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样与物质资本的累积呈正相关的关系,这得益于我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以往的发展中取得了稳定持续的增长,在此期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同样离不开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除了韩国的出口导向型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够显著之外,其他亚洲国家的表现都与传统的评价保持高度的一致,而韩国也在整体上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单要素商贸条件体现着技术的进步水平,从亚洲新兴经济体近30年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出口导向型中的技术进步对商业贸易条件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出口水平,进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在亚洲各国的影响表现并不相同,并且有着显著的区别,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菲律宾,其单要素商贸条件每增长1%,能带来0.3%的经济增长;而影响最为微弱的是新加坡,其单要素商贸条件每增长1%,能够带来的经济增长仅为0.02%,二者之间差距超过了15倍。从这些差距可以发现,单要素商贸条件的波动虽然可以推动技术的整体进步,促进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全面增长,但其增长值有些时候并没有期望的那么高。

从1997年到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来看,单要素商贸条件对各国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不尽相同,由于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恶化了单要素商贸条件的积极效应,使之对经济增长效应的推动显得较为微弱。在金融危机期间,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单要素商贸条件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表现的并不明显。尤其在200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新加坡的单要素商贸条件对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而以马来西亚、韩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甚至出现了单要素商贸条件严重抑制经济增长的情况发生,金融危机重创了这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从1997年与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来对比,后者由于单要素商贸条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前者要小得多,而我国在两次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也是后者要明显好于前者,充分说明了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推动我国的出口型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以上的论述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过去30多年之间,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已经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惯性模式,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单纯的依靠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立短期内难以实现,而是要依靠内需、投资和出口并重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我国经济增长在面对两次金融危机时的表现仍旧可以看出,以技术进步为单要素的商贸条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正数,即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因而,以技术进步为要素的商贸条件推动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虽然有很大的争议,但不能否认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国际需求会弱化我国的出口规模,形成消极影响,但要素商贸条件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仍旧可以起到持续发展的作用。

第二,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是和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变动保持一致的,即单要素商贸条件是起到了推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效。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情况来看,主流的表现为:随着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变动,经济增长是与之呈正相关关系的,并且单要素商贸条件对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是起着推动作用的,商业贸易条件的向好,无疑对经济的稳定与持续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研究了以往的亚洲经济发展进程后,更加肯定了这一结论。因此,以技术进步为表现的单要素商贸条件可以有效的抑制净贸易条件的恶化,可以避免经济体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主要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其主要表现在制造业当中。在30年前亚洲的制造业占总出口比重为78%左右,而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其比重已经明显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充分说明了技术进步和单要素商贸条件的改善取得了进步,并同时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第三,当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时,其所标志性的变动即是商业贸易条件的波动,这些变化会传递到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当中,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因而所受到的冲击就更加明显,但受此类冲击时是一般性破坏还是创造性破坏,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析。但在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期间,亚洲新兴经济体所受到了经济冲击,其冲击对于单要素商贸条件和出口导向型增长之间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较大的差别。当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价格恶化逐步累积,并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即出口价格恶化的效应超过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就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抑制的作用,由于区域的出口价格下降和需求乏力,亚洲经济体的出口转而面向西方发达国家,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我国同样如此,随着出口面向美国和欧盟,经济调整后更加强化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继而导致全球的生产与分销体系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了亚洲新兴经济体。

整体而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的影响要小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形成的冲击并没有西方世界那么明显,除了出口价格的反弹之外,还与技术进步的单要素商贸条件的改善有很大的关系。正是由于单要素商贸条件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出口收益不断取得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虽然收益放缓,但整体的增长趋势并没有停滞。因此,在短期内没有对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进行根本转变的需要,这也不符合经济增长稳定持续的现实条件。同时,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全球金融危机既是导致一般性破坏的因素,同样也是造成了创造性的破坏。

结论

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研究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分析。如何严谨、科学地评估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引入要素商贸条件的研究理念已经成为业内的焦点方向。

因此,评估要素商贸条件对于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对于我国无论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还是经济转型发展方面的论证研究,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占据我国经济增长的比重依然很大,客观公正推动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增长,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治,扈涛.FDI导致中国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了吗?―基于微观贸易数据的GMM方法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1

2.贾立敏,王翔宇,孙立祥,周敏.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流量及流向研究[J].商业时代,2012.5(13)

3.杜晓蓉.单要素贸易条件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6(90)

4.黄顺武,胡敏.贸易条件影响生产率吗?―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3.1

5.周紫哲,魏冬.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关系检验[J].商业时代,2014.4(10)

6.叶李伟.出口导向型经济与福建省产业结构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10

商贸经济论文范文5

十年成果突出

中国云南省和印度加尔各答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商业和学术的联系。空中航线已经开通,茶产业正在接触,更多的印度人正通过昆明前往中国的其他省份。2013年10月印度总理辛格访问北京时与总理共同确定了昆明和加尔各答成为友好城市,这也证实了K2K论坛在过去十年所做的努力。陆地交通的可行性,已经使得政府开始考虑建立一个沟通印度东北部和中国西南部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并且一条高速公路就将把印度朝向中国和东盟地区的门户与孟加拉和缅甸联通。现在K2K论坛已经被看作是一个知名的实体和受人尊敬的促进者,特别是对一些刚开始相互接触的中国人和印度人而言。K2K论坛的成功,证明了它致力于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非战略性互惠活动是非常明智的。在经济领域,K2K论坛已经促进了两个地区之间商会、旅游等部门的合作。此次印度西孟邦和中国云南省之间商业代表团的交流正进一步加深两个地区之间的共同利益。值得重视的是,两国之间对交通、通信领域的开放。K2K论坛的一个长期倡议得到了同意和通过——关于建立跨越孟加拉国和缅甸、连接加尔各答和昆明之间地区的走廊,它将改变这个地区,尤其是云南和西孟加拉的经济。

尚有空间待突破

K2K论坛十年来已经推动中印双方在沟通合作方面取得很多突破性的进展,但云南与西孟加拉邦经济合作还不多。据统计,2012年滇印贸易额仅4.6亿美元,同比下降45.3%,其中,云南省出口4.25亿美元,同比下降38.6%。皆因双边贸易结构过于单一,贸易商品以资源型化工产品为主,云南省出口到印度的商品主要是磷肥、尿素、黄磷等,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主要有铁矿砂、铅锌矿砂等,贸易主体则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云天化、昆钢等。目前印度在云南省有9个小规模的投资项目,投资总额为36万美元,但云南还没有在西孟加拉邦的投资合作项目,2013年6月在昆明举办的首届南博会也没有西孟加拉邦的商贸代表团参加。K2K论坛的新十年任重道远,K2K论坛需要大力推进更加务实的经贸投资合作。论坛更急需省邦政府、工商界的积极参与,成为K2K合作的主角。

西孟加拉邦和云南,一个是印度东部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在印度“向东看”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是中国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一个在钢铁、纺织、造船、农业等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劲的发展动力,一个在农业、旅游、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领域正迸发出无限活力。然而,4.6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36万美元的投资项目——这些数字与中印双边几百亿美元的贸易额,与云南-东盟6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相比,都令人不禁发问:是什么阻碍了地理位置相近、拥有广阔市场的云南与印度经贸潜力的爆发?

“目前滇印经贸合作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贸易方式和产品结构仍单一,投资等经济技术合作尚未拓展。”云南省商务厅外事和国际经贸关系处处长杨慧梅提议,要做大做强双边贸易,需尽快使双方的经贸合作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合作、产业合作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延伸,共同寻求并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得到突破,才有扩大经贸合作规模的后劲。

企业家都表示,不来印度不知道与印度的合作大有文章可做。印度好像十年前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了每一个行业的商机,但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消费档次普遍还不高。所以,相比欧美国家价高的商品,中国商品在印度应该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星耀集团董事长兼CEO颜语在论坛上也积极地向印方介绍集团旗下在境外合作建设的“健康岛”项目,并表示在印度医疗行业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希望能与当地的企业共同投资建设。

未来,影响更加广阔

对于未来,K2K论坛如何能务实推进中印陆路经济走廊建设,如何打破扩大双方经贸合作的藩篱,如何密切文化教育科研方面的交流?

K2K论坛的印方代表团团长、印度外交部前外交秘书克里斯南·斯里尼瓦桑对K2K寄予了厚望。他表示,印度和中国在21世纪都将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位置,他们也都将面临各种不同类型的挑战。我们双边贸易的目标是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但是最近以来双边贸易有所放缓。然而,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我们下决心去消除阻碍增长的障碍。在民间交流和旅游事务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并且我们希望K2K论坛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好它的角色。克里斯南·斯里尼瓦桑表示,希望,K2K论坛的影响力可以扩大为印度东部和中国西部的交流平台,而不只是云南和西孟加拉邦在自导自演。同时,云南也可以与更多的邦开展合作。

商贸经济论文范文6

摘 要:国际贸易理论从产生到现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一方面,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国际贸易实践。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不断推动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哪些要素在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浅要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力与原因,期许国际贸易理论可以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 :贸易理论 贸易实践 贸易分工

一、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实践动因

(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产生于15-17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5世纪时西欧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自然经济日益衰落,商品货币关系不断的发展壮大。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当时充当流通手段的是金属货币,因此更加加剧了对金银的需要。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这些事件对重商主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施重商主义政策,提高了商人的地位,改变了宗教对于财富的偏见,推动了人口增长,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哥伦布曾说过“谁有了黄金,谁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为所欲为;有了黄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拜金主义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但是由于西欧大部分国家都不产金银,这就使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西欧各国只能寄希望于国际贸易,从国外获取自己所需的大量金银,于是符合西欧各国权益的重商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二)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及其来源的错误观点,提倡自由贸易,他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开辟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纪元。斯密认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成本比在家内生产时要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在每一个私人家庭处事中的精明行为,在一个大国里这样处事,也不会是愚蠢的。如果外国供应的商品比我们自己生产这些商品要便宜一些,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具有优势的产业生产的部分产品去购买国外产品。”斯密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萌芽发展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急切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廉价原料,同时出口生产完工的工业制成品或半成品,在此基础上,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三)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英国机器大工业建立,工业资本迫切需要从国外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斯密的绝对优势成本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先进国家与不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并不太大,各有优劣,因此可以构成“绝对优势理论”的经济基础,但到了李嘉图所生活的时代,机器大工业已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各国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往往出现先进国家比不先进国家处于完全优势的格局,可是这并不能说明不先进国家就没有能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因此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从而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用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学说—要素禀赋理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对本国贸易进行保护,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对于瑞典这个国内市场狭小,对国外市场依赖性极大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在此背景下,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从资源要素这个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五)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53年发表了《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的在审查》论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200个产业1947年和1951年投入产业和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应该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然而检验结果却令人震惊,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要素禀赋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由此引发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思考,从而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除此以外,保护幼稚工业论,相互需求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理论也都是这样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随之不断被完善,紧跟时代步伐。

二、国际贸易发展的理论动因

不同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各个理论之间既存在继承发展,也存在着矛盾与辩驳,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国际贸易理论的的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如果没有原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打好基础,也就不会有今日理论的不断完善与蓬勃发展,接下来文章将从理论层面分析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

继承与辩驳贯穿于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的始终,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促就了绝对优势理论的诞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而为了验证要素禀赋理论而产生的里昂悌夫之谜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相互需求理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这一基础之上,李斯特在对传统经济理论辩驳的同时促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问世……就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理论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除了以往的国际贸易理论为其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学其他领域的理论同样从侧面也在启发和推动着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完善。比如,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分析出,产业组织的状况除了对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起到关键性作用之外,它也对国际贸易的格局以及分工的模型产生极大的影响,只有通过对各个贸易国的产业组织进行准确的分析,才可以使国际贸易更加有序的进行,从而推动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西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融会贯通的,因此我们不可忽视其他经济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从产生到发展至今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同时,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完善也在推动着国际贸易实践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更长远的发展,我相信国际贸易理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将日趋成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艳 《论国际贸易理论的体系与发展》[D]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2005年.

[2]罗绍彦 徐昌敏 董瑾 《国际贸易原理》[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62-7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