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基础教案范例6篇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范文1

【关键词】 构成;构成教学;设计基础

“三大构成”自身的局限性与引进、推广及运用中的片面性已在现代设计教学的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滞后之势,认清构成教学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是进行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前提。

解读对构成与构成教学的误解,扫清认识构成教学的障碍,肃清误解是推进与发展构成教学改革的前提,有利于为中国构成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做出判断与选择,并提供认识的有利基础。

一、源流之误:三大构成源于包豪斯

“三大构成源于包豪斯”是在三大构成的来源这一问题上公认的说法。如“以‘构成’作为基础教学在欧洲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包豪斯是公认的始祖。……以反传统的姿态,废除了建筑史,开设了类似‘三构成’的全新课程,其中包括:‘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研究’,教师保罗·克利;‘体积空间练习’、‘结构练习’,教师莫霍利-纳吉;‘纸造型’、‘纸切割造型’,教师为阿尔伯斯。”[1](P15)又如“构成是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了进一步完善其教育方针和制度,培养艺术与技术多元才能的创造性人才,从现代工业设计教学的宗旨出发,而设置的课程,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法则的构成主义思想,为消除当时艺术界陈腐观念的影响,起了重大作用,这是‘包豪斯’设计学院对现代工业设计教学做出的重要贡献。”[2](P2)

以上论断反映了中国设计教育界的大多数人对于“三大构成”的来源的一般认识。许多人是将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作为三大构成的直接来源,以包豪斯的先进成果与伟大意义作为三大构成成立的依据,将三大构成作为真理信奉,但三大构成的来源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这一问题的理解对于认识三大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教育史上第一所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设计问题,探索现代设计教育方法与方式的学校,并在设计基础教学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各国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学习的对象,因此,包豪斯的教学是先进与现代的代名词。

日本的构成教育是学习包豪斯之后的结果,对外来文化近乎于本能的改造意识,使构成与构成教学很快能够与日本设计教育体系相适应,也能够与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相适应。正如片假名、和服、家用电器、汽车一样,经过移植、变通、改造、转型,已成为日本文化与产品的一部分,成为日本的文化名片。

日本的构成教育是对包豪斯基础课程加以改造之后的产物,这种改造主要表现在:

1.日本利用“构成”延伸了基础造型的含义,使得构成的内容得到扩充,概念得到放大。

2.日本将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从平面、立体、色彩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由此建立了一套以元素、骨式、表现为结构的易于掌握的知识系统与便于操作的作业编排。此外,还建立了一套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组成的教育体系,及相应的师资培训系统。

对于“构成”而言,包豪斯的基础教学中确有不少这一样式的内容与课题,从众多的包豪斯文献与日本构成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形式与效果上的相似性。对于“三大构成”而言,虽然所谓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课题作业在包豪斯中也都能找到,但远不是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而存在,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具体目标与要求清晰表明,它注重的是形式感生成过程的体验与视觉语汇结构的平衡可能性的尝试,构成的外在形态只是一种结果,如一种练习的“过程”是探索纸张的性能,结果是折叠穿插纸张的形态。因此,仅凭借结果的相似性并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与意义。张道一谈到:至于“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原提出者是日本的朝仓直巳教授,我曾亲自同他讨论过两次,相互间谈得很深刻。他的研究主项是“纸工艺”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便用了“构成”这个图案术语,特别是将折厚纸的“立体构成”替代小学生的劳作课。[3](P80)

在构成教学中,常将“三大构成”误作为包豪斯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最核心的部分与最优秀的成果,这一认识与选择无疑加剧了构成教学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在香港与日本的构成教学向中国大陆设计教育界传播之初,“三大构成源于包豪斯”的说法,显然有拉大旗之嫌,这面幌子的作用对构成教学被中国设计教育界迅速接受,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二、新旧之误:平面构成之新与几何形图案之旧

构成教学以其所谓之“新”,强烈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基础图案教学,在所谓“新”与旧的对比之下,基础图案教学被视为是传统而模式化的练习方式,是已经过时而没有用的东西等。“但对研究过图案的人却看不出新意,甚至觉得有故弄玄虚之感。”[3](P90)“构成”这个词,本来在图案学中是一个艺术处理的术语,多数当动词使用,类似构图、构架、结构、组织、组合等。[3](P90)对几何形图案进行一番了解之后,便会发现“平面构成之新”与“几何形图案之旧”之间也存在着颇多误解。

几何形图案,或称“几何形模样”,它是以平面几何之图形为基础而构成的,所以又称之谓“几何学的图案”。[3](P11)几何形即平面几何学的点、线、面,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方形、长方形(矩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角形等。几何学中有很多图法,如曲线、抛物线、黄金截矩、五角形、六角形等,都在几何形图案中经常使用,所以说,几何形图案也有人称为“几何学的图案”。但是,几何学与图案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学问,前者属于数学,后者属于艺术,它们的终极目的是不一样的,两者之所以联系,不是从各自的目的和内容,而是由于所使用的形式。[3](P94)

平面构成在许多方面与几何形图案有着相似之处:

1.平面构成与几何形图案都是以几何形作为元素进行组织。

2.平面构成与几何形图案在元素的组织方式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平面构成采用国际象棋棋盘格子作为骨架,后又采用光效应艺术的抽象图式,作为表现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密集、对比等形式规律的视觉结构,而几何形图案中也有用于建构画面结构的骨式。“骨式表示图案模样结构的一种形式。通常用箭头表示,在连续模样中用得最多。因为连续模样中,每一个完全纹所包括的单位,其形状也可以是一种,而作不同方向的变化。‘骨式’便是在模样中确定单位方向配置的。”[3](P93)(图3)在许多构成与图案教材中,许多图形与几何形图案中的四方连续图形十分接近。

3.平面构成中有“变”与“不变”两种属性,如基本元素的形状与组织元素的骨架是可变的,而由元素的组织所体现的基本规律则是不变的,如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密集等。这与由中国图案学的开创者陈之佛所提出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法则也是一致的。图案创作中的骨式有旋纹式、远心式、求心式、外射式、式等,图案创作中,这种组织纹样的骨式往往不变,而纹样的形状则是可变的。

4.平面构成与图案设计中,都体现了一般的形式法则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反复与渐变、对比与统一等,这与图案的构成法则也是一致的。

发现平面构成与几何形图案的异同是形成客观认识的基础,如果盲目地轻易地下结论,即便是新的真的来了,也不容易辨认出来。平面构成即是如此。

正如张道一在《几何图案构成法》中提到的:“有一种叫‘平面构成’的视为至宝,好像中国从来就没有过,以为是最先进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改了一个名目,就是原来的几何形图案。我曾经找了当时的几个版本(包括日本大智浩的版本和朝仓直巳的版本),进行比较,除了‘平面构成’中有一种称作‘渐变’和‘突变’的连续法,在原来的几何形图案中没有之外,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平面构成”之新,与“几何形图案”之旧,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从图例上看,“平面构成”的图例多是利用了电脑的工具,有些格子图和渐变图特别是对称形和四面均齐形,以及连续等的处理,在电脑上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这里说明一个关系,事物的延续不能隔“代”,一旦隔离了,也就生疏了,好像从来没有见过面,对于文化来说是不利的。不消说文化艺术,就连某种小吃的手艺,一经隔代,也就变味了。[3](P78-79)(图4、图5)

平面构成与几何形图案之间既有相似,也有区别。首先,两者具有不同的目的与作用。三大构成中的平面构成作为一种基础训练的手法与方式,是对于元素的组合方式与方法的探讨,是为设计活动做准备并打下一定基础;而几何形图案尽管也体现出重复、放射、近似等关于形的组成方式与方法的探讨,但归根结底它是一种抽象纹样的创造,其目的是设计纹样,并以图案作为最终结果。此外,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共通构成一个庞大而门类细化的体系,同时在很多情况下构成练习是基于几何抽象形式的点线面综合构成;而几何形纹样则集中体现为单位元素的某种组合,多体现为以对称或重复等方式构成的图案,其与几何形图案另一个分支具象图案基于相同的图案构成原理。

三、替代之误:构成即基础造型、设计基础、现代设计

从对“构成”的语义解读到构成主义的学说理解,从构成教学的出现到其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备受重视,从作为造型方法、设计基础、艺术形式,到运用于教学领域的课题设计与作业效果,构成的概念及其对应的具体性质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及变化过程。构成自身发展的多面性与丰富性,构成与其他相关概念的交叉性,以及构成在引进、传播语境中的异化均加深了人的认识与理解构成概念的难度。近30年来,孤立地与割裂地看待“构成现象”,产生了诸如以偏概全的绝对化的、简单化的认识。

“‘构成’是艺术分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称为构成艺术,或称几何抽象艺术、非具象艺术。‘构成’是艺术与设计中的一种方法论模式,是依据构成原理,启迪创作意念的方法,是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演绎。‘构成’的概念等同于基础造型。‘构成’的学习,不是技术的训练,而是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方法的积累。”[4](P3)

构成(Construction)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现代汉语词典》曾解释为“形成”和“造成”。也就是包括自然的创造和人为的创造。而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广义上,其意思与“造型”相同,狭义上是“组合”的意思,即从造型要素中抽出那些纯粹的形态来加以研究。[5](P4)

“构成”与“造型”在概念上有区别,我以为将形态的诸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其创作方法称之为构成,而所创作的作品,则称之为造型,也就是说,它们的区别在于构成更强调造型过程,而不仅在于结果。[5](P5)

形态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造型的物理规律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它所采取的方法是分析综合的方法,与一般的形态学不同。一般形态学的研究是根据已有的形态寻求其原因,形态构成学则是已知成因去寻求造型的可能性,它以视觉为主并超越视觉范围。“构成是一种观念,它是从自然对象中寻求最根本的结构,并利用这些结构规律创造的一种观念,所以说它是造型基础的基础。”[6](P37)

“构成是侧重于对纯形态、纯造型要素等进行研究,并引进了大量的数理、逻辑概念。”“构成是美术设计中的数学”。“构成的研究并不以直接的实际设计为目的,也就是说,构成并不考虑实际的运用设计中所要考虑的那些社会的、工艺的、地域的等等具体问题和制约因素(如顾客的嗜好、流行的影响、生产技术、经济成本等)。构成的研究是追究有关形态方面所有的可能性。”[7](P12)

“构成(包括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是由视觉的反映与知觉的作用联系起来的一种视觉语言,并以抽象的几何形体的运动变化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中国古来就有构成,如《老子》中说:‘朴散则为器’。就是说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朴),还保存着原始形态,只有将原物解体,才能成为器物。……构成在中国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只是缺乏系统地发展,没有较系统的构成理论而已。”[8](P71)

“构成概念的形成来源于对自然的认识,来源于自然生命运行的秩序性、规律性和发展性。”“构成作为生命的组织手段,它来源于生命运动本身,表现了生命的运动原则,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9](P12)

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简称“三大构成”,再简称“构成”。从学校教育视角,它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主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建筑、雕塑、绘画专业的准修课程。它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而且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是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学习、启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起步。它是方法论范畴的以理性为主导的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10]

以上种种对“构成”的理解方式表明,对构成一般认识基本没有脱离日本概念与方式的窠臼,通常指造型方法,兼有组合方式的含义,倾向于无实用目的的、纯粹的、非客观的形态创造,探索造型的可能性与规律性。而当构成被扩大成造型的概念,就被赋予了过高的期望,成为一个负荷过重的载体,并试图凭借这样一种单一的工具去解决设计的基础问题。

如将构成定义为“艺术设计各个学科共同存在的基础问题”,就牵涉到对“共同存在”与“基础”的理解问题,如何划定“共同存在的基础”的范围呢?设计学科是一个既包含理性逻辑的思维方式,也包含知觉感悟体验过程的艺术门类。由于国内外民族文化与教育方式的不同,国外设计师的专业界线可能是较为模糊的,他们对基础的认识十分广泛,并未形成一种明确的界限,一切造型艺术与艺术形式,思维方式与方法,研究途径等都可能成为某种意义上设计的基础。

又如设计基础是否仅限于无实用目的创造?设计是一种以解决某种问题为目的的活动,而设计的基础为何却被设定为无实用目的的创造呢?“设计教育就其实质来说,就是造物的教育。造物者,如果不能将‘造’的理念‘物’化,不与材料、加工的工具发生关系,如果不与设计对象的‘用’发生关系,不与时尚发生关系,那么,所谓的‘设计’活动,又有何意义?这里,我们暂时撇开设计艺术的艺术不谈,仅就造物本身来看,造物如果失去了上述这一系列实在的基础,那么,所谓的‘技艺’便无从遭遇,那么,‘艺’者何以附焉?设计活动中的技术问题便‘不成问题’,设计活动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那么,怎么‘谈’?抄国外杂志自然是最好的办法,只要能够‘抄’,便可以获得好成绩,还谈什么学术研究?”[11](P7)

此外,构成侧重于抽象元素的组合,对元素自身形态的创造关注甚少。现有构成教材所列出的构成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数种组合方式,这些组合方式就其本质来说是相同的,因而也是十分有限的。当它们面对造型这一复杂的问题时,必然表现出能力的匮乏。在现代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简单地将现代设计与创造抽象形式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尽管抽象形式是20世纪视觉语言的成果之一,对现代设计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是具象形态也不单是仅仅通过造型的写实可以完全概括的,具象形态也需要“创造”。在设计领域,具象形态占有相当的比重,它在信息的传达方面比抽象形态具有更加通俗、直观的优势。作为一门学科,设计基础不应只限于抽象领域。

从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抽象艺术是促进现代设计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以无物象的抽象形式呈现出视觉形式规律与秩序。现代设计与抽象艺术形式的结合似乎是设计历史前进的必然阶段,当现代设计越过这一阶段,它所追求的就不仅限于抽象形式对于视觉秩序的表达与形式趣味的演绎,具象形式通过抽象艺术的启发而获得新生,它们也是具有现代感的图形,是现代设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现代设计理应囊括更为丰富而多样的内容,既有抽象形式的表达,也有具象形态的变体;既有视觉符号的隐喻,也有文脉因素的传承;既有材料质感的演绎,也有观念意识的诱导;既有写实手法的借鉴,也有装饰手法演绎;既有明暗光影的媒介,也有比例尺度的建构等等,如将现代设计仅局限于抽象形态的创造与表达,则未免狭隘了。

结语:建构“整体观之下的设计基础教学”

构成作为一种造型方式,在构成主义出现之前早已有之。20世纪早期随着抽象艺术的发展,构成凭借几何抽象的形式进入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领域。通过包豪斯,艺术与设计领域的构成形式转化为可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构成课程,但这里的构成课程并不能与三大构成课程混同。三大构成课程的产生源于日本追寻设计基础教学的道路上对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变异,以三大构成为核心的构成教学体系正是这一变异的结果。日本的构成教学实质上是作为设计基础教学来对待的,它承担着设计基础教学的作用,这成为日本的构成概念既有“构成”之意也有“基础造型”之意的根本原因。中国构成教学是日本模式构成教学的延续,其引进的初衷是为设计基础寻找依据。然而问题在于包豪斯的设计基础教学是多样而灵活的,同时也远非构成教学本身。因此,从日本到中国的构成教学实质上均是三大构成的发展与变体,是对包豪斯基础课程的一种变象与转轨。

事实证明日本与中国的构成课程偏离了设计基础本质的方向,构成课程是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替代课程而出现的,同时它在现代设计教学中又呈现出滞后于设计基础教学的局面。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构成基础教学的出路问题并不是去寻找改良的构成课程,而是回归设计基础的本质。

从国内现实的情况出发,删除以三大构成为核心的构成课程在短期内是不可行的,构成教学研究并不是为已经滞后的构成课程进行修补,构成教学改革并不止于将构成教学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思考构成及构成课程本身,以此作为出发点为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寻找依据。对构成课程的批判,并不是否定构成这一造型方式本身,而是否定以三大构成为核心的构成模式教学。构成作为一种造型方法,作为元素的组成方式,是设计的一种本质的表现,它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因此它可以作为设计基础的一个内容和方面。构成有它自身的意义,它与各种造型及设计因素结合在一起为艺术与设计领域带来丰富而多样的意义解读。构成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它超越了时代与风格,成为一种普遍的造型方式,因此我们难于将它归于某一类别,它存在于万物的造型活动之中。这一现象恰好从一个侧面说明构成是综合的,正如设计也是综合的一样。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范文2

【关键词】成绩评判;课程安排;评价标准

以上所述,明确了本学科的重要性和教学重点,由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出发,我们对室内设计基础Ⅰ、Ⅱ、Ⅲ课程的评价标准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别从室内设计基础Ⅰ,室内设计基础Ⅱ,室内设计基础Ⅲ三方面一一论述。

一、室内设计基础Ⅰ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内设计基础Ⅰ是基础Ⅱ、Ⅲ的基石,学生初步接触室内设计的全貌,掌握室内设计的基础知识,结合其他知识,进行较综合的空间设计创造,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学习难度。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概念、室内设计风格、界面设计、室内空间规划设计。课内实践包括:1、小户型、大户型的平面规划及创意设计;2、根据某一复杂室内户型进行创意及主题的讲解包括(平面规划、全套效果图设计制作、设计排版)。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应对教师课上问题的活跃度

2、平时成绩(作业的提交情况及作业的质量水平)

3、期末作业(某户型的创意设计)创意自述及平面规划,包括(平面布置图,天花布置图、立面布置图、相应空间的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展板成绩由教师评定,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二、室内设计基础Ⅱ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内设计基础Ⅱ在整个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初步接触室内设计的基础上,已经对空间设计有了整体的认识,对空间设计的方法步骤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已经有了关于家居空间环境独立构思设计的经验。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的理论教学,48学时的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理论讲解以及实际案例分析讲解。课内实践包括:1、学校学习空间、活动空间等公共空间设计的调研及创意设计;2、某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创意草案的创作以及创意主题的讲解、全套效果图设计制作、设计排版和方案完的善确立以及模拟讲标竞标。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应对教师课上问题的活跃度

2、平时成绩(调研报告及期中设计作业)

3、期末作业(公共空间设计)草图初审及创意自述。其中草图初审是否合格和成绩评定由教师完成,自述部分由学生自主讲解,全体同学作为听众,成绩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结合完成,以教师评定为主。

4、期末作业(公共空间设计)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展板成绩由教师完成,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三、室内设计基础Ⅲ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内设计基础Ⅲ是基于基础Ⅰ和基础Ⅱ的基础之上,针对展示空间设计所设立的一个独立学科。学生在基本掌握了室内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展示空间着重学习和研究,是将来从事室内陈设专业所必备的技能之一,其专业要求叫基础Ⅰ和基础Ⅱ更高。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与基础Ⅱ的课程安排基本相同,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的理论教学,48学时的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三大展示空间的设计理论及要点讲解以及实际案例分析讲解。课内实践包括:1、呼市展示空间实地调研(以PPT报告形式形成书面作业);2、50平米商业展卖空间开放区域全套设计方案(平面图1张、天花图1张、2张效果图);3、专题展会空间或商业展卖空间封闭区(150平米)设计方案一套,内容:平面图1张、天花图1张、局部立面图2张、效果图4张、方案排版展示900*1200展板1张。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与教师间的互动活跃度

2、课外调研成果分析评定

3、期中作业成绩(50平米商业展卖空间开放区域全套设计方案)

4、期末作业成绩(专题展会空间或商业展卖空间封闭区设计方案一套):

A.草图初审及创意自述。其中草图初审是否合格和成绩评定由教师完成,自述部分由学生自主讲解,全体同学作为听众,成绩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结合完成,以教师评定为主。

B.3dmax模型制作阶段及效果图过稿综合评价

C.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观摩,展板成绩由教师完成,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范文3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基础图案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其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学生们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串联,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到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并且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基础图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基础图案教学一直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基础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三大构成的学习之后再进行教学。现今我国一些设计院校还依然运用植物图案、动物图案、人物图案和风景图案等内容来进行教学,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从实物写生教学变为图案教学的形式[1]。而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来说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高校中学生无论是学习美术专业还是设计专业,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形式都是相同的,而且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并没有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这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基础图案的设计与专业相脱节。基础图案是服饰图案设计的先修课程,对于基础图案教学内容来说,与三大构成设计的教学内容存在着重复点,与服饰图案设计课程内容脱节。这使得学生很难在学习三大构成后,更好地原因构成表现手法来进行图案的设计。所以在基础图案的教学中,应该对图案设计进行重视,而不应该只重视图案的绘画,要先了解行业流行趋势,在把握不同行业对图案设计的要求,而对于这一点在进行基础图案学习时就应该对其重视,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整体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其次,欠缺灵活丰富的设计手法,在传统的图案教学中,对图案的表现方法规定得过于谨慎,在基础图案教学中,比较注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却忽视了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不仅要设计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也要提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基础图案课程教学创新策略

1、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多元化教学形式

高校必须要对图案课程教学形式的导入阶段进行改进,增加整体的教学课时,将原有的两节添加到四节,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实现基础图案教学形式的有效进行[2]。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形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能将传统的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改变,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

2、对图案教学内容进行改进

在基础图案教学中,主要就是由实物写生转化为图形设计,将立体的实物转化为图案设计。而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一化,很难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因此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要有效的对基础图案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创新,抛弃传统的教学内容,将新鲜的教学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这对促进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在教学中,可以以不同课题的研究进行讲解,利用中国传统图案、民间吉祥图案、外国经典图案等为参考对象让学生参照设计,进行创新、创作。

3、对图案表现形式进行改进

在以往的人物图案设计中,多数都是注重于表现人物的外造型设计和图形表现的肌理变化等,在设计中通过运用点、线、面的分割形式来完成图案。这样的图案表现形式相对比较简单,这样的形式无法提升学生图案设计能力,因此高校基础图案中图案表现形式必须要进行创新。在进行人物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通过任务的不同方面来进行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表情特点、头发、鼻了、嘴巴、酒窝等五官形态,或是喜、怒、哀、乐等表情特征,来选取最佳的表现形式,再运用夸张的形式来表达图案,这样的表现手法会更加新颖,更加具有创新性,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中基础图案教学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与服饰图案设计有密切的联系。高校必须要对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其特点和问题提出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而对基础图案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基础图案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也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

作者:王芬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范文4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都需要不断创新化工技术,而创新的基础就是人才。因此,21世纪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1,2]。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落实《东南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院不断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修订工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复合型与创新型高级人才,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2.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课程设置方面: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形成理、工、文、管结合的、符合研究型大学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方面:优化知识结构,重整内容体系,减少重复交叉,注重传统课程与前沿知识的结合,拓展专业方向。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社会科学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打破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造四年完整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体系,做到英语、计算机、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

学时安排方面: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培养的空间。

3 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组成

为了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集中实践等5个平台组成,且每个平台均包括多个具有特色的模块。

3.2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特色

通识教育基础平台由数理素质系列课程、外语、计算机系列课程、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环境和经济系列课程、体能素质课程6个模块组成,主要包括比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数学、外语、物理、计算机等),涵盖了本科教育中主要的公共课和基础课,体现“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厚基础”特色。

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大类学科基础课、大类学科实验系列课、电子与机械等相关学科课程等3个模块组成。它的设置体现了“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特色。专业基础平台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系列课程2个模块。它的特点是“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宽口径、重实践”特色。

专业方向课程以模块形式进行组合,形成了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选修平台。本专业设立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化工2个方向,共同开设了化学化工进展(研讨)和精细有机合成2门专业必修课。此外精细化工方向设置了4门选修课程。专业选修平台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增加选修比重,注重个性培养、符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模块的多样化组合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课空间,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有利于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

集中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实践2个模块。实践教学环节模块打破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造四年完整的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体系,主要包括:英语强化训练——化学化工文献、计算机综合课程设计——工程数学及计算机实践、认识实习——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既充实了短学期实践训练内容,又增强了相关课程教学的实践训练,真正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的效果。创新模块包括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综合素质教育需要而设置的课程(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课外研学学分,满足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院配备专门教师开设化学实验竞赛培训课程,64~80学时(2~2.5学分),在本专业大学二年级选拔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培训化学实验理论及技能,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打基础;配备专门教师开设化工原理大奖赛培训课程,32~48学时(1~1.5学分),选拔学有余力、动手及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培训,为每年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化工原理大奖赛选拔参赛学生。开设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培训课程,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检验各方面综合教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对获奖学生给予相应学分的认定及一定的奖励,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其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集中实践平台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重实践、强能力”特色。

4 结语

为了培养“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多样化”高素质创新人才,围绕“四个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确立了“打牢专业基础、协调主干课程、拓展方向训练、丰富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了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集中实践5个不同层次、但又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研制了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范文5

【关键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现状改革方案设计

0、 引言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类高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大纲、一本教材、一张试卷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教育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校至今还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来检测教学质量,将证书作为课程的最终衡量标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等级证,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2教学对象基础参差不一

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导致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单一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进而妄自菲薄,自我放弃。

1.3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如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掌握平面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三维表现技能,土木建筑、机械设计专业需要掌握CAD绘图技能,财会及管理专业需要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能。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的一本教材、一个大纲的统一化教学模式,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远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更难以适应学生专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1.4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很多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自己独立操作时就无所适从,更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确立了以“重在应用、强化能力、适应社会、促进就业”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爱与美”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2教材内容设计

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材中以介绍软件菜单命令功能为主的方式,教材以任务驱动为主指;以案例项目为引导,以“典型案例+基础知识”的组织形式,按照CDIO的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案例的制作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软件的操作命令、使用方法和使用环境,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2.3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一体化案例设计思想,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即前面设计的作品,会为后续项目中的案例使用,项目案例之间前后呼应。案例的形式上注重了三个层面,合适―>协调―>美,案例的内容上体现了三个原则,知识―>情趣―>爱。

2.4教学方法设计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有:任务驱动法、案例展示法、作业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网络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任务驱动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激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5教学手段设计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自身特点,充分利用课堂讲授、课外实践、视频点播等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

2.6考核方式设计

“考”的目的是为了“学”,为了真正体现考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在考核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即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一模块设立考核目标,考试题对学生公开,学生以进阶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2.7网络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具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介实用等优点的基础上在视频点播环节独具特色,根据计算机课程注重演示过程的特点,用Camtasia Studio录制了课程的讲解过程,将整门课程划分为若干单元,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有选择、有针对地学习。

3、结尾

从2009年开始,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三年来,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学会了创造美、表达爱。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9第3期44-45页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范文6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案例教学 基本模块群 选学模块群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教学大纲中规定,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非计算机专业必须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各个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展,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高职教育作为以实际动手能力取胜的教育方式,必须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上做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针对我院学生入学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及不同专业的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一、模块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重组教学内容。

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成基本模块群和选学模块群两大部分。基本模块群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微机操作系统基础模块(Windows XP)、OFFICE 2003基本应用模块(WORD 2003模块、EXCEL 2003模块、POWERPOINT 2003模块)、Internet基本应用模块。这些都是高职学生最基本的应知应会的内容,选学模块群包括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OFFICE2003高级应用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数据库Access模块等。

基本模块群里的模块每个学生都必须会,而选学模块群是为学生提供提高和选择机会的,供学生选择。设置选学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在选学模块的选择上,老师要积极指导学生根据专业选择。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管理、会计、物流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数据库Access模块,文科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OFFICE 2003高级应用模块,而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当然,每个学生不一定非得这样选择,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也可以一个学生选择几个模块等。这种模块组合的方式既能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专业,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

二、ISAS(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法

即信息检索与分析技能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计算机的“视窗”。让学生能看见“窗”内的风景。激起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其中的无限风光则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追寻。

老师可以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设置成研究性课题。每班几个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每组负责一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研究小组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文档,演讲演示文稿,并且在上课时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下课后负责疑问解答。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这种方法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自学、创新的空间,同时更多地提供师生交流的空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选学模块群就适合用ISAS法去完成。

三、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同于Photoshop、CAD、VB等专业课程教学,它具有知识点多而内容讲解相对较浅的特点。上课前,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搜集与该课程有关的经典的案例,上课时先演示案例,再介绍案例的制作以及相关的知识。这种讲案例后再传授知识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并且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效果往往不错。根据教学内容,结合长期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现就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模块群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通常放在教材的第一章,但内容相对枯燥,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在讲解该章内容时,可以将学生直接拉到计算机拆装教室上课,老师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拆装案例讲解,学生通过实际的拆装,使其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有一个直观认识,避免从理论到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微机操作系统基础模块(Windows XP)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安装好的计算机运行一次,看看安装是否可靠、正确,若没有问题,将直接进行Windows操作系统:设计一个具有个性化的桌面和个人文件夹系统。桌面内容包括创建及排列各种图标,设置任务栏,定做开始按钮,设置屏幕背景图案、分辩率、屏幕保护程序,设置打印机、音量等;创建个人文件夹系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姓名、用途等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管理各类不同文件。包括文件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隐藏、属性设置等。

3.OFFICE2003基本应用模块之WORD2003模块

对于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部分,可以利用WORD制作个通知、做个广告、报刊排版、制作板报或者个人简历等。设计中可以包含图片、表格、水印、页眉页脚、页边距、动态效果、分栏、色彩、文本框等组件或效果,然后跟学生一起逐步详细讲解案例设计中实现的方法等详细信息,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OFFICE2003基本应用模块之EXCEL2003模块

对于Excel模块,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成绩统计案例。一般来说,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成绩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在教学中提高成绩,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认真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算出与之相关的一些数值,像每一个同学的总分及班名次、级名次,各科分数的平均分,各科的优秀率及及格率等等。从而把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应用Excel去分析、处理。

5.OFFICE2003基本应用模块之POWERPOINT2003模块

对于PowerPoint模块,可以设计一个演示文稿典型案例,展示自己及所学专业情况。要求设计中包含介绍幻灯片母板、配色方案、背景、动画、多媒体、图表、链接、组织结构图、放映等重要知识点。通过对演示文稿案例讲解,使学生可以更快、更好、更顺利地制作出演示文稿,快速掌握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的各项技术和技巧。

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避免照本宣科、面面俱到。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项,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也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另外,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研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这种通过学生自主或师生互动等方式的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发展。

高职学生正准备从学校走向社会,其思维正是远离平衡状态的耗散结构。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头脑的全面开放,使之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从而广泛有效地从各种渠道摄入更多的信息。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这个工具,并将它“顺手”的使用才能对其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产生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