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中总结范例6篇

高三期中总结

高三期中总结范文1

一、“十三五”以来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

201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09.6亿元,同比增长9.4%,较“十一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增加2279.1亿元,年平均增长10.1%,服务业贡献率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服务业贡献率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 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011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 服务业经济发展发生实质性突破,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的同时,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50%,2014年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成果,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2%。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再上新台阶提高到52.8%,较“十一五”末提升6.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较“十一五”末2010年增加了2279.1亿元,年平均增长[1]10.1%,三产比例由“十一五”末的4.9:48.7:46.4调整为3.9:43.3:52.8,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效显著。

(二)产业政策发力,高端新兴服务业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载体,“十三五”初期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推动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信息、科技、旅游、房地产等重点产业的发展。2015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589.9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加值是2010年的2倍,较“十一五”末增加1306.6亿元,年平均增长16.2%,远高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6.1个百分点。特别是金融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高端新兴产业的表现优为突出。

从“十三五”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的速度看,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产业当属中介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高于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稳健,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增长速度。

(三)重点产业发展高于预期目标。2015年,商贸流通服务业1362亿元,同比增长7.2%,较“十一五”末增加613.4亿元,年平均增长10.2%,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14.6%,较预期目标提高1.1个百分点;

金融业增加值588.3亿元,同比增长12.9%,较“十一五”末增加351.3亿元,年平均增长16.3%,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6.3%,较预期目标提高0.3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479.9亿元,同比增长11.%,较“十一五”末增加243.3亿元,年平均增长5.8%,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5.2%,较预期目标提高0.9个百分点。

中介服务业增加值413.9亿元,同比增长18.8%,较“十一五”末增加245.7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18.9%,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4.5%,较预期目标提高1.3个百分点;

科技服务业243.4亿元,同比增长17.4%,较“十一五”末增加111.8亿元,年平均增长13.1%,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2.6%,较预期目标提高0.6个百分点;

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41.8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344.1亿元,平均增长21.2%,增长速度超预期2.2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304.6亿元,同比增长14.3%。

2014年旅游业增加值371.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68.4亿元,平均增长速度16.3%,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为316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4.8%,较预期目标提高0.3个百分点;

(四)实际利用外资超预期,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以来,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快速增长,2011年-2015年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累计1965个,占全部外商投资项目数量的59.8%,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大幅度提升。 2015年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493个,较2010年增加214个,占全部投资项目的64.6%,服务业投资项目比重呈逐年提升趋势;2014年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27.1亿美元,提前达到“十三五”预期目标,2015年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24.7亿美元,较2014年减少2.4亿元,比2010年增加17.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4.7%,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服务业税收贡献突出

2015年,全市服务业税收收入759.2亿元,同比增长12.8%,较“十一五”末增加448.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4倍,超过“十三五”末预期税收179.2亿元。地税收入贡献突出,2015年服务业地税收入515.8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89.9%,较“十一五”末增加232.7亿元,年平均增长21.5%。

(六)省内龙头地位稳固

“十三五”以来,青岛市服务业经济总量排名位居全省第一,省内龙头地位稳固。2015年,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对全市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76.1%,较“十一五”末提高23.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较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一是新常态下,服务业增长速度放缓。“十三五”以来,经济发展以“调结构,稳增长”为前提,服务业经济增长速度不再像“十一五”期间那样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1%,较“十一五”回落了5.7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增长速度呈逐年回落态势, 2014年增速最低只有7.9%,2015年增速较2014年回升1.5个百分点,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回落趋势。

二是服务业投资增速放缓,发展后劲不足。“十三五”以来,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速逐年放缓,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5.7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3187.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8.3%,同比增长16.4%,增长速度较“十一五”末回落了17.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56.6%降至48.6%,回落了8个百分点。从“十三五”以来服务业投资增速不断降低,比重不断下滑的发展趋势看,服务业投资后劲明显不足。

三是在省内地市中的服务业增速排名和结构调整速度相对较慢。2015年,青岛市服务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首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2.8%,较“十一五”末提升6.4个百分点,比重提升幅度在全省17地市中排第九位,低于东营、聊城、德州、荷泽等地市的提升幅度。从省内各地市服务业平均发展速度排名来看,“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服务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全省17地市排第12名,位次滞后,前三名为菏泽市、烟台市和泰安市。

高三期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 就业结构演进 脉冲响应分析 方差分解 广东

引言

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就业增长,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同年,我国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城市就业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业结构调整滞后导致了就业容量增长缓慢,高城市化率与低就业增长率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城市化与就业之间“高发展,低就业”一方面导致了城市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城市化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不利于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进。2010年我国的产业结构比例和就业结构比例分别为(10.1、46.8、43.1)、(36.7、28.7、34.6)。通过对近年我国就业结构比例的测算可以得知,我国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偏低限制了社会就业容量的增长。城市化带动就业结构优化的效果并不明显,人口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反而凸显了工业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部门就业比重滞后的现状,当前我国就业结构调整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因此,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社会就业容量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城市化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配第最早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与劳动力流动的经验性学说,指出产业中心的转变将带动劳动力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克拉克进一步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认为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水平的差异会加速劳动力向高收入部门流动,就业结构重心会依次在三个产业层次间转移。国内众多学者也结合国情对我国的城市化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李若建(2006)从区域差异的角度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叙述,揭示了工人的增长幅度对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强调了就业结构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曾令华等人(2007)基于3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非农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国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正相关。吉粉华(2008)认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非农就业比重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不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韩燕和胡强(2012)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人口就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存在相互关系,本文据此提出应通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就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结论。

综合相关研究发现,关于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计量模型从就业结构演变的角度研究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的相互关系,以期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

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结构演进

就业结构演进是指就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依次转移,同时伴有劳动力在收入、素质等方面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就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是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过程。城市化与就业结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化是推进就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力量,同时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又显著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对就业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就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正向地促进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是对就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就业结构得到优化。第三产业涵盖了最广泛的就业部门,就业弹性系数往往大于1并且呈递增的趋势,相较于其他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增加城市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发展对就业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就业集聚效应的产业支撑。而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根据刘易斯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依赖于各经济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城市人口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城市就业结构的整体就业弹性也得到提高。就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各经济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缩短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这一过程,从而加速人口由城市区域向城市迁移。

如图1所示,广东省城市化与从业人员总数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以前就业规模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2001年以来,城市化水平高于就业规模的增长速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由于就业规模增长缓慢,限制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推进,2005年以后城市化速度明显放缓。

图2描述的是广东省城市化(用CT表示)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用LF、LS、LT表示)的关系。1982-2010年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符合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持续下滑,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稳定上升;城市化中后期,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不断抬升。2001-2003年,广东省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先稳定后逐步下滑,城市化率反而加速上升,表明两者间的关联程度在缩小;同期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的提升推动了城市化率的快速上升。

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检验

1.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本研究中涉及的变量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就业结构两个部分。目前,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人口城市化率的方法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得到普遍应用,因此本文也采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人口城市化的指标。为了探讨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的关系,本文用就业结构系数作为衡量就业结构的指标,包括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LF),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LS),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LT)。本文选取1978-2011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经济数据受到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的影响,分别对上述指标取自然对数,记为LnCT、LnLF、LnLS和LnLT。

2.数据检验。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即使两列时间序列数据不存在任何的相关关系,也可能得到很高的相关系数。为了避免产生这种虚假回归,本文利用扩展的张迪克-富勒检验对LnCT、LnLF、LnLS和LnLT进行检验(见表1)。

由表1可知,四对时间序列及其一阶差分的ADF检验值都大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对水平时间序列二阶差分后再进行检验,ADF检验值分别为-6.27014、-5.267739、

-5.056337和-5.192196,均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各变量为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

(二)模型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分析我国人口城市化对就业结构的冲击效应和贡献程度。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LnCT、LnLF、LnLS和LnLT的二阶差分为平稳序列。因此采用2LnCT,2LnLF,2LnLS和2LnLT建立VAR模型。模型如下:

其中,ρ、r、x、σ为滞后阶数,ξ为随机扰动项。

1.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ensen协整检验法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见表2),考虑到VAR模型滞后期的加长会导致自由度减小从而削弱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因此将最大滞后期定为3。

由表2可知,没有协整关系和仅有一个协整关系的Trace统计量值分别为73.80227及32.00473,均大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没有协整关系和仅有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2LnCT、2LnLF、2LnLS和2LnLT间至少存在两对协整关系。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选取4个不同的滞后期对四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篇幅所限不再列表,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二者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在滞后1期和2期时,城市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间的关系都不显著,直到滞后3期,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才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时滞,要经历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按照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经验,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应该呈现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广东省城市化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与上述规律吻合。

3.脉冲响应分析。图3和图4给出了各变量一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对其他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其中,横轴表示冲击过程的时间跨度,纵轴表示城市化的变化程度,实线是脉冲响应函数,两侧的虚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值,表明冲击响应可能的区域。图3描述了城市化对其他3个变量的冲击的动态响应,图4是城市化对其他3个变量的冲击引起的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整体上看,各组脉冲响应函数均有明显的收敛状态,表明脉冲响应函数是有效的。进一步分析图3可知,在本期给第一产业就业一个标准差冲击会影响城市化的增长,这种影响在第2期到达顶点,同时在短期内城市化水平会有较为显著的增长,但随后就开始回落。而第二产业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是有滞后效应的,第二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冲击在第2期才显现出来;第三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冲击在短期内没有太大变化,但这种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从图4可以看出,本期给城市化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在前2期为正,然后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在前2期为负,随后逐渐上升。

4.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描述的是VAR模型中各因素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在已建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2)的基础上的方差分解可知。首先,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的波动在第一期不受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冲击从第二期开始显现出来,且冲击影响比较微弱,仅有0.636674%,此后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这表明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对第二产业就业规模的影响是长期的。其次,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第一期开始就受到自身波动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冲击的影响,且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要小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冲击的影响。同时,从第一期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对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的冲击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最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在方差分解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但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结论和建议

本文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对广东省1982-2011年的城市化率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系数等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有显著的因果关系。从长期看,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就业有一个正向冲击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在达到峰值以后开始逐渐减弱,说明城市化对于带动第三产业劳动人口比重的提高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但反过来第三产业劳动人口比重的提高对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持久的影响。说明当前广东省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对提升城市化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是从方差分解表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由第二产业的发展获得的。然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三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的主要原因。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与城市化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结合以上结论,广东省应有效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首先,制定与本省城市化水平相协调的产业政策,广东省要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通过发展生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继而实现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其次,破除户籍制等制度约束的同时完善劳动培训体系,为农业人口的城市化搭建一个平等的制度和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李若建.就业结构变迁对中国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曾令华,江群,黄泽先.非农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分析[J].经济计划与管理,2006(1)

高三期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定期体检;血脂、血糖;结果 ;分析

【中途分类号】R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712―01

以往一般单位职工的体检项目主要是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乙肝五项等,很少包括血脂、血糖的检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工作压力及生活节奏加快,使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从年龄结构上看也趋于年青化,血脂血糖的异常是心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1]。因此,检测血脂血糖对预防和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院每年都要对事业单位职工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其中检验项目有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和血常规,可反映出血液系统、肝胆、心脑血管、骨骼肌等疾病,有助于了解事业单位职工的健康状况 。现将本院2011年本地区某事业单位661例职工定期健康体检中的血脂、血糖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本地区某事业单位职工定期健康体检661例 ,其中男性351例,女性310例,年龄在23~60岁。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是BS一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进行检测,试剂是上海科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甘油三酯(TG)测定方法为甘油磷酸氧化酶法,总胆固醇(TC)测定方法为氧化酶法,血糖(GLU)测定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

1.3 方法 体检者均3日内素食且空腹12h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5mI,置于红色帽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内,血标本放入37 ℃水浴箱内30min,使其血清完全析出,将血标本放入离心机内,3000r/min离心10min,均无溶血;将分离好的血清放入BS一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的检测,在检测前,每天都要对BS一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仪器的维护、清洁及保养,做好定标及室内质量控制,在室内质量控制在控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检测,操作按试剂说明书及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进行[2]。

1.4 统计 Microsoft Access作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血脂、血糖检测数据统计结果见表l。40岁以上男、女职工的总胆固醇(TC)均值已超过5.4mmol/L,30岁以上男性职工的甘油三酯(TG)均值已超过1.9 mmol/L,本事业单位男性职工甘油三酯(TG)均值高至2.13mmol/L,显示甘油三酯(TG)处于高水平。50岁以上女性职工比男性职工的TC水平高,本次此事业单位职工体检未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故未能对血脂异常者作进一步的高脂血症分型。血糖浓度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各年龄组血糖均值均在参考范围内,但总体水平偏高。

2.2 对复查的83例职工进行问诊调查,同时检查血脂、血糖、肝功能、B超和心电图等,分析血脂、血糖增高的原因有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久坐、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

3 讨论

参照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1997) [3]及美国国家TC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专家组(ATP)关于降TC防治CHD的指南(ATP11I)[4],总胆固醇(TC)以5.2 mmol/L 以下为合适水平,5.2 mmol/L~5.7 mmol/L为边缘性升高(或临界范围),5.7 mmol/L以上为升高;甘油三酯(TG)以1.7 mmol/L以下为合适水平,1.7 mmol/L~ 2.26 mmol/L 为边缘性增高(或临界范围)、2.26 mmol/L以上为高甘油三酯(TG)血症。2011年本事业单位661名职工体检结果显示,40岁以上男女职工的总胆固醇(TC)均值已超过5.4mmol/L,30岁以上男性职工的甘油三酯(TG)均值已超过1.9 mmol/L,本事业单位男性职工甘油三酯(TG)均值高至2.13mmol/L,显示TG处于高水平。50岁以上女性职工比男性职工的TC水平高,本次此事业单位职工体检未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故未能对血脂异常者作进一步的高脂血症分型。血糖浓度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各年龄组血糖均值均在参考范围内,但总体水平偏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工作压力及生活节奏加快,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总胆固醇(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甘油三酯(TG)中由于含大量脂质易于沉积在血管壁而形成粥样斑块,该斑块一般由一个坏死的脂质核心和一层纤维组织组成;斑块向血管壁内突出,造成血管狭窄和血管壁弹性降低;而斑块破裂又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个最重要始动因素。而肥胖、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又是引起高脂血症的诱因。中青年群体男性社会应酬多,汹酒、吸烟普遍,生活压力大均影响TG的代谢水平,老年组女性饮食相对稳定,但运动量减少,绝经后体内激素失调[5]。通过每年定期对职工进行血脂、血糖的检测,可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与血脂、血糖有关的疾病,降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

故对事业单位职工定期进行血脂、血糖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选择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作为事业单位职工常规体检项目是比较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张淑娟.不同人群健康体检者血脂血糖测定结果分析[J].中外医疗,2009,36:171.

[2]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脂专题委员会.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82 184.

[3]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方案[J],中华血管病杂志,1997.25:l69一l75.

高三期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二期围堰 进度 分析

1 概述

大江截流及二期围堰工程是三峡工程总进度计划网络中的关键项目,直接关系到二期主体工程的建设和首批机组发电等工期目标。其中大江截流是三峡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建设的转折点,二期围堰是二期工程顺利下河施工的挡水屏障。二期围堰由上、下游两道围堰组成,其轴线总长2515m、填筑总量1032万m3、最大堰高82.5m,防渗墙最大深度73.5m,且地质、地形条件极为复杂,技术难度极大,一直被列为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如何确保施工质量条件下的进度控制,是二期围堰工程建设的重要课题。

2 控制性进度计划编制和实施简况

2.1三峡工程总进度计划要求

照国务院审定的三峡工程总进度计划,采用“五、六、六”三期导流、明渠通航方案,其主要控制性工期目标为:1993年10月工程开始准备,1997年底一期工程结束;2003年10月首批机组发电,年底三期截流,二期导流结束;2009年底三期导流结束,三峡工程完建。

高三期中总结范文5

(一)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回落,排全国第18位

一季度,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9.9%,较上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排全国第18位,较上年同期下降2个位次;排西部第11位,与上年同期相同。地区生产总值2943.9亿元,排全国第16位、西部第3位,总量在全国和西部的位次与上年同期相同。

一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18854.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的省份有3个。广东、江苏、山东分别以12612.9亿元、11881.3亿元和11076.5亿元的总量居全国前3位。从增速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7.7%,较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的排名大幅上升,由上年同期的第20位跃居第1,以12.6%的增速与贵州并列。上年同期与贵州并列第一的天津以12.5%的增速排全国第3位。海南、广东、云南等8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上升,山东同比持平。

图1 一季度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二)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排全国第12位,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比下降

一季度,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较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排全国第12位,较上年同期上升8个位次,排西部第8位,较上年同期上升2个位次。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9.5%,有21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季度,内蒙古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规模以上,下同)320.36亿元,增速为-10.2%,较上年同期低18.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1740亿元,增速为12.1%, 虽高于上年同期水平13.44个百分点,但较前2个月回落5.1个百分点。在全国公布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7个省份中,除内蒙古外,山西省为负增长,增速为-51.8%,较上年同期低57.1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西、宁夏和贵州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为5.3%、7.1%、33%、33.1%和34%,分别高于上年同期水平9.5个、15.2个、57.3个、65.8个和32.8个百分点。从结构看,全国工业企业利润中,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利润增速较快,国有企业利润增速较慢。一季度,国有企业实现利润3412亿元,同比增长7.6%;而同期私营企业实现利润3757亿元,同比增长17.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6843亿元,同比增长12.9%。同期,内蒙古私营企业、股份制合作公司和股份制有限公司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分别为2.6%、-8.3%和-5.3%,国有企业利润增速为-21.1%。

图2 一季度各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三)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上升,排全国第27位

一季度,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下同)同比增长19.7%,较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7位,排位与上年同期相同,排西部第11位,较上年同期上升1个位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0.86亿元,排全国第23位、西部第7位,排位均与上年同期相同。

从结构看,一季度,内蒙古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93.9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4.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农畜产品加工、化工分别完成投资13.5亿元、33.1亿元和78.72亿元,增速为67%、42.8%和40.5%,分别高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2.4个、28.2个和25.9个百分点,能源行业投资占全区工业投资的比重为21.72%,较上年同期低4.91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8092.28亿元,江苏、山东、四川分位列全国前3位。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9%,有23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贵州和云南分别以52%、34.2%和29.5%的增速位列前三位。西部省份仍然保持了上年投资增速较快的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达24.2%,分别高于东、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4.8个、0.1个和3.3个百分点。6个西部省份排在全国固定资投资增速的前10位。

图3 一季度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增速

(四)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回落,排全国第28位

一季度,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0.3%,较上年同期低5.2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8位,较上年同期下降7个位次,排西部第1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1.33亿元,排全国第19位、西部第4位,排位均较上年同期下降2个位次。

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较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有21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个省份持平,内蒙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受经济下行压力、中高端消费降温及消费刺激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除广东较上年同期水平略高0.2个百分点以外,其他30个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低于上年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也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

图4 一季度各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五)内蒙古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同比回落,排全国第29位

一季度,内蒙古财政总收入606.83亿元,增速为-6.7%,较上年同期低29.5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97.23亿元,排全国第18位、西部第3位,均较上年同期下降1个位次。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9位,较上年同期下滑18个位次,排西部第11位,较上年同期下降7个位次。

一季度,全国财政总收入3203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收2057.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千亿的省份有5个,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分别以1627.5亿元、1619.7亿元和1197.6亿元排全国前三位。同期,有27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云南、安徽、湖北分别以24%、23.2%和23.1%的增速位居前三位。

内蒙古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受经济增长趋缓、企业效益下滑等因素影响,全国22个省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江西降幅最小,较上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贵州降幅最大,较上年同期低31.2个百分点。其余9个省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北京升幅最大,较上年同期高11.6个百分点。

图5 一季度各省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速

(六)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均同比回落,分别排全国第16位、第2位

一季度,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10.1%,较上年同期低5.6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16位,较上年同期下降11个位次,在西部排第9位,较上年同期下降8个位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98元,较上年同期增收642元,收入排全国第10位、西部第2位,在全国和西部的排名与上年同期相同。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14.7%,较上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国第2位,较上年同期上升2个位次,排西部第2位,位次与上年同期相同。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3224元,较上年同期增收412元,排全国第11位、西部第1位,在全国和西部的排名与上年同期相同。

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7元,较上年同期增收6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7个省份,其中,超万元的3个省份浙江、上海、北京以12212元、11986元和10175元分列全国第一、二、三位。从增速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3%,较上年同期低4.7个百分点。有21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8个西部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在全国前十位,、甘肃和青海以15.6%、11.9%和11.7%的增速分列全国第一、二、三位。全国有28个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下滑,天津降幅最小,较上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贵州降幅最大,较上年同期低8.9个百分点。、青海、新疆3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季度,全国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元,较上年同期增收311元。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2个。5个省份超五千元,浙江、上海、北京以6716元、6696元和5972元分列全国第一、二、三位。从增速看,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12.2%,较上年同期低4.8个百分点。有20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青海、内蒙古和陕西以15.2%、14.7%和14.5%的增速排全国前三位。全国29个省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宁夏降幅最小,较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吉林降幅最大,较上年同期低9.6个百分点。、北京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高1.6和0.1个百分点。

图6 一季度各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图7 一季度各省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及增速

二、初步结论

(一)增速“西高东低”仍是我国经济增长格局的主要特征,但西部增速优势已明显减弱,6个东部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

一季度,七个西部省份排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前十位,但同比降幅达到或超过1个百分点的15个省份中8个是西部省份,其中,同比降幅最大的为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上年同期低3.4个百分点。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的8个省份中,除西部省份云南、外,同比增幅最大的东部省份为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上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

表1 2013年一季度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幅

(二)我国经济筑底迹象更趋明显,但回稳基础仍需巩固

到2013年一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降幅连续三个季度收窄。截至4月底,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7个月高于50%的临界点。由此可以判断,我国经济已开始进入筑底企稳阶段,但企稳基础仍需巩固。主要原因:根据PMI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济虽处于扩张区间,但4月PMI由3月的50.9%降至50.6%,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创三个月以来新低,且新订单分项指数和生产分项指数均出现回落,表明经济运行仍存下行风险。同时,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7%,这虽减弱了对CPI的传导压力,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有待提高。

(三)内蒙古经济受外部需求传导,现回暖迹象,但短期内因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仍存下行风险

从数据看,本轮内蒙古经济增速下滑已持续12个季度,同比降幅由2011年二季度开始首次收窄,同年三季度收窄为0,后降幅加宽再收窄,到目前,内蒙古经济增速同比降幅连续两个季度收窄,并有望继续收窄。今年一季度,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下行,一致指数下探幅度逐步缩小,宏观经济先行指数继续走高,表明内蒙古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回升的预期渐趋明朗,经济景气有望回暖。但短期看,受外部有效需求和产能过剩影响,内蒙古主要工业品行业仍将面临“去产能化”压力,低增长、低效益状况仍将会在短期内持续。一季度,内蒙古工业品销售率为95.3%,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图8 近年内蒙古经济增速同比增幅

(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省份,经济增长更稳健,或实现率先企稳回升

从产业看,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省份除福建外均属二、三产业协调支撑和三产主导型经济。根据2012年各省统计公报数据及相关数据初步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的8个省份中,浙江、广东和云南为二、三产业协调支撑型经济(二、三产业比重均超过40%,且二、三产业比重差距不超过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海南和为三产主导型经济(第三产业比重占50%以上,或第三产业比重占45%以上且远高于第一、二产业比重)。

属各次产业协调拉动的经济体,由于产业发展相对均衡,可以多点发力支撑经济增长,属中高端服务业占比较大的第三产业主导型经济体,由于服务辐射范围更大,经济附加值更高,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更强,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因此,属于这两类型的经济省份抵御外部因素影响的能力较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经济增速下滑幅度相对较低,并且更容易在经济回稳期率先回升。

如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为4.8:50:45.2,产业发展相对均衡。2012年,虽然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水平下降3.8个百分点,同比降幅仅较内蒙古低0.4个百分点,但由于服务业占比较大,且下降幅度较小,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相对减弱了工业下滑对经济的影响,使地区生产总值仅仅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内蒙古低1.6个百分点。

如上海市,2012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下滑4.5个百分点,同比降幅较内蒙古高0.3个百分点,但由于上海第三产业占比和层次较高,受外部影响程度较小,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加快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地区生产总值仅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较内蒙古低1.9个百分点。一季度,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

内蒙古产业结构比例协调性弱,工业占比大、重化工倾向明显,且能源原材料工业占比偏高。2012年,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为9.1:56.5:34.4,工业对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7%。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4.2%,能源、冶金、化工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达73.8%,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多元、延长能源原材料产业链条至关重要。

表2 2012年各省份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从需求看,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的8个省份的经济多为东部“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省份或投资、消费协调驱动的省份。上海、浙江、广东经济属“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而福建、海南、是投资与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协调性比较强。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和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更易形成合力,增加抵御经济外部影响的能力,所以这些省份经济增长更为稳健,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经济增速下滑幅度相对较低,并且更容易在经济回稳期率先回升。如广东省,2012年,虽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且投资、消费降幅分别大于我区2.5个和2.4个百分点,但其经济增速降幅仅为1.8个百分点,低于我区1.1个百分点。一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实现同比加快,高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

高三期中总结范文6

一学期来,我根据本班的实际,重新调整了的班级高考总体目标和工作计划。现总结如下:

(一) 调整班级XX年高考总目标。

本人根据今年本校高考的情况,并结合本班的实际,本班提出了XX年高考

总目标:

①力争本班学生高考70%上线的目标 ;

②力争上本科人数比XX年本校高考翻一番,即达到10 人左右上本科线;

③争取上本科的学生中有学生高考总分达到第一批重点线 。

但高考结果不够理想,上第二批的只有五人,总线率为65%,基本上与去年持平。未能实现预定高考目标,这有待于一步检讨班级管理工作和科任工作中存在哪些失误?

(二)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四个基本素质”要求。

一学期来,本人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个别谈话的方式,深入了解本班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自我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方法,并提出一些新学习要求,使本班学生进入良好的高考复习备考工作。

同时,我还根据本班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缺陷,明确提出了起决定作用的“四个基本素质”要求:强健的身体素质、顽强的意志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基础能力素质。并具体分析了“四个基本素质”不可缺一的重要性。

(三) 加强纪律,确保高考备考顺利进行。

本学期合班以来,本人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提出严格纪律的要求,并按照学校

制定的<<高三高考班学生总复习阶段要求及管理措施>>要求,严格把关。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班级的学习纪律基本有了保障。班级纪律有改善,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为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奠定了基础。

(四) 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工作。

一个学期来,我根据本班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本学期,我们高考班先后进行

了三次模拟试,学生在每次模拟试中都出现不同的心理状况,本人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工作,使学生基本上克服了考试紧张的心理状况,为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打下基础。

(五) 制定高考分数目标计划。

本学期开学初,我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高考分数目标,并努力

为实现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大多数学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六) 实施早回校读书计划。

(1)计划的提出:为了实现本班高考计划目标 ,本学期班第一天,我就提出了实

施提早回校读书的计划,要求学生每周星期一至五早上7:10要按时到校读书,并把这项计划纳入德育考核的范围。通过这项计划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每天早上7:10,全班学生已到课室,开展了每天的读书活动。

(七) 开展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一学期来,每次模拟试后,我都以谈话的方式和班集体总结方式,正确指导和引导其学习方法和复习备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在学习上永不满足现有的知识水平,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只有不断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才能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

(八) 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要长抓不懈。因此,一学期来,我每周班会课

都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特别做好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火、防爆、防盗等工作,并每月备好安全教育教案,使安全教育工作做到有备无患。杜绝了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九)认真实施《高三高考班学生总复习阶段要求及管理措施》和德育考核制度。

一学期来,认真实施执行学校制定的高三《高三高考班学生总复习阶段要求及管理措施》,并把《高三高考班学生总复习阶段要求及管理措施》与德育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化、正常化,在学校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十)认真指导

学生做好高考报名工作和高考志愿填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