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1

关键词:实验报告;无纸化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8012302

基金项目:贵州财经学院教改课题

作者简介:刘文江(1982-),男,贵州财经大学讲师、实验实践教学管理科科长,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信息化建设。

0引言

实验教学是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报告管理水平也反映了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学生所提交的实验报告大多还停留在以纸为介质的方式上,这将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很多课程的实验结果在纸质实验报告中不能表现或不能完全表现,如《多媒体课件与制作》等设计性强的课程;其次纸质实验报告的批改和分析也是实验授课教师的一个很重负担,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报告的表象能力,提高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效率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是许多课程实验授课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本文从改善学生实验报告的表象力和提高教师批改实验报告效率的角度加以研究,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开发基于校园网络的无纸化实验报告管理系统,这对规范实验教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此系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使用预先制定好实验报告模板,将实验结果直接填在实验报告电子文档里。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简便、规范,能够将纸质实验报告不易表现的内容以截图和附件的方式方便地添加到电子实验报告文档中。教师可以在网上直接查阅实验报告,将评阅意见、成绩和批阅后的实验报告提交、保存在数据库中,方便管理。根据分析,系统的用户分为3类,各类用户的业务如下:

学生用户:可以对学生本人信息进行查询和密码修改;选择授课教师及课程,并对教师的实验项目及要求进行查询,填写并提交实验报告;能够在教师评定成绩之后查看自己的成绩、评语和实验报告的批注,并可借助网上答疑向老师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用户:可以对教师本人信息进行查询和密码修改;可以管理选择课程的学生名单;可以注册课程、实验项目,并对其的实验项目进行管理;可以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成绩的评定,查看学生的成绩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在线回答学生的问题。

管理员用户:添加和删除教师和课程信息;备份实验报告及其相关数据。

2系统数据库设计

该系统主要包括: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课程表、实验项目表、实验报告表等数据库表。它们分别包含的主要字段为:

学生信息表:学号、密码、姓名、班级、分院、专业、邮箱等;

教师信息表:教师工号、姓名、密码、电话、办公室地址、职称、学院、邮箱等;

课程表:课程号、课程名、课程类别、课程简介、学分、总学时数、实验学时数等;

实验项目表:实验项目号、实验项目名称、课程代号、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实验学时、实验类型、班级代号,教师工号等;

实验报告表:学号、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指导教师姓名、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实验报告批阅教师姓名、成绩、评语、评阅日期等。

系统的ER图如图1所示。

图1系统ER图

3系统功能实现

3.1系统架构

因B/S模式的软件系统具有易于安装部署、使用简单、维护方便、负担小等优点,本系统采用基于.NET平台,采用B/ S模式的4层体系架构(如图2),包括页面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和后台数据库。页面表现层即用户界面层,主要处理所有的信息表现和用户的交互行为;业务逻辑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用户发出请求后,通过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的相应方法来完成相应操作;对数据访问层来说,它是动作的发起者,由它来直接与数据库通讯,最终将数据库的数据展现、更新,并返回给页面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主要完成数据库的直接操作,如添加、删除、插入和更新等。

图2系统架构

3.2服务器的选择

Web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3 Sever+IIS6. 0,它为网络应用服务器的管理提供了许多新的特性,包括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与可扩展性,提供了一整套可靠、高效、连接的一体化网络应用解决方案。

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 Sever 2005,SQL Sever 2005与SQL Sever2000相比,在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

3.3系统关键技术

本系统采用当前网络开发主流技术,结合 、 SQL Server2005、JavaScript、WebOffice等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基于B/S模式的无纸化实验报告管理系统。运用 + SQL Server2005这个组合进行开发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和数据的安全。界面设计采用的是,它能显示动态的页面,能够根据用户不同的请求,通过对数据库数据的提取得到结果。并在开发中采用了页面复用,使用了一个模板框架将不同的页面整合到一个页面中,使整个页面看起来更有逻辑性。另外,在网页的界面里嵌入Word文档,使无纸化的办公更加方便、规范。

4结语

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介绍的无纸化实验报告管理系统既改善了学生实验报告的表象力,又提高了教师批阅实验报告的效率,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且对实验报告文档的保存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将方便实验教学的评估。

经过近两年的试运行,系统工作稳定。基于此系统提交的实验报告所附带的材料有计算机实验程序、测试实验数据及多媒体作品等,解决了传统纸质实验报告难以达到的学生实验成果积累的效果,对我校实验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彭辉.高等学校实验室及实验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2\]方利伟.基于WEB的通用实验报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06(1).

\[3\]徐贲,沈为民,张艳.基于Web的开放型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增刊).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2

系统公告构件封装授权用户对公告的、查阅、修改和删除等操作,具体细分为公告子构件、公告查阅子构件、公告修改子构件和公告删除子构件。公告子构件和公告查阅子构件会分别对应系统公告构件的实现体。其中,公告查阅子构件又是公告修改子构件和公告删除子构件的构件复合体。在本系统的五类角色中,只有系统超级管理员具有公告构件、修改公告构件、删除公告构件的授权,其余四类角色只具备查阅公告构件的授权。数据填报构件封装授权用户对数据上报的操作,具体细分为在线填报子构件和离线填报子构件。数据填报构件是在线填报子构件和离线填报子构件的构件复合体。本系统只有领导组不具备该构件的授权。

2数据管理构件

数据管理构件封装授权用户对上报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和预警等操作,具体细分为数据查询子构件、统计分析子构件和预警子构件。除数据管理构件是数据查询子构件、统计分析子构件和预警子构件的构件复合体之外,数据查询子构件又是简单查询子构件、组合查询子构件以及报表查询子构件的构件复合体。本系统只有普通填报员不具备该构件的授权。

3数据填报单位管理构件

数据填报单位管理构件封装授权用户对本系统填报单位的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等操作,具体细分为数据填报单位添加子构件、数据填报单位查询子构件、数据填报单位修改子构件和数据填报单位删除子构件。数据填报单位管理构件被设计成数据填报单位添加子构件、数据填报单位查询子构件、数据填报单位修改子构件和数据填报单位删除子构件的一类构件复合体。本系统只有系统超级管理员具有该构件的授权。

4数据填报人员管理构件

数据填报人员管理构件封装授权用户对本系统填报人员的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等操作,具体细分为数据填报人员添加子构件、数据填报人员查询子构件、数据填报人员修改子构件和数据填报人员删除子构件。数据填报人员管理构件设计为数据填报人员添加子构件、数据填报人员查询子构件、数据填报人员修改子构件和数据填报人员删除子构件的构件复合体。本系统只有系统超级管理员具有该构件的授权。

5系统数据库构建

学生实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基础工作之一是学生实验数据的数据库设计。学生实验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定模型设计ER主要包括学生、教师、部门、专业、设备、实验、成绩等实体。限于篇幅这里省略了ER图。依照ER图向关系数据库转换方法并经过优化处理后,学生实验数据库逻辑结构(表)构成如下:学生(专业名称,班级编号,学号,姓名);教师(部门编号,工作证号,姓名,职称);部门(部门编号,名称);设备(部门编号,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设备类型,位置);实验(实验名称,实验类型);指导(工作证号,学号,实验名称,实验成绩);使用(实验名称,设备编号)

6结语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3

【关键词】传输系统无效告警支路端叉连接时隙清除

一、概述

各网管室维护着传输网管终端,传输系统承载着铁路局各类涉及行车安全的业务,如CTC、数调、远动、红外线等等;此外,传输系统还承载着客票、办公网、会议、视频等重要业务。各业务类别的终端用户设备等在日常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异常,这些异常会影响传输设备端口告警状态,所以在日常维护各网管系统中经常会发现传输设备端口上报大量告警,这些告警大多数是由于用户终端设备、电源问题而产生的告警等。

二、网管监控职责

网管终端具备可闻可视的告警功能、机房设有可闻可视的告警装置,告警装置应始终保持工作正常,禁止关闭可闻可视的告警信息。告警的处理要及时、快速,避免告警长期存在,掩盖其他告警上报信息。

为发挥网管维护人员的监控职能、加强通信机房定期巡视的作用,及时发现、处理传输各类障碍,消除管内各传输网管无效告警,完善对于网管终端无效告警的日常管理,网管维护人员要及时巡视并发现网管上产生的各种告警信息,处理告警信息的的最小速率级别为2M,在第一时间根据网元归属地,通知相关车间调度或工区维护人员进行业务核实并督促其处理,网管在故障记录本中做好告警记录等。

三、无效告警类型

传输网管终端上报告警的原因包含:故障告警、历史遗留无效告警、完成工单配置数据后上报的支路端口告警。在用业务产生告警超过24小时未处理好的端口告警信息;因终端用户设备下电或其它障碍原因产生告警超过24小时未处理好的端口告警信息;新开电路超过24小时未使用且告警未消失的端口告警信息。

四、针对不同告警的相关处理办法

1、故障告警:设备2M支路端口、线路板光口、单板障碍、温度越限告警、收发光越限等告警。

为及时对网管上报端口告警及时处理,通信段管辖内的各级传输网管对于告警处理的起始速率定为2M,即对于设备2M端口及以上速率的告警,必须立即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是通知发生告警设备所属的车间调度,通报告警设备端口及告警类别。车间调度通知管内机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并做好书面记录,及时向网管反馈处理进度,告警结束时回复端口告警原因、电路名称。

对于传输网管终端上报的设备线路板光口、单板障碍、温度越限、收发光越限等告警,要求网管立即上报通信段调度,并立即联系相关车间调度,通报告警设备端口及告警类别,由车间调度联系相关机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在通信段OA告警信息。处理过程同上。

2、清理历史遗留无效告警

各类传输网管终端长期上报大量无效告警,在网管进行监控过程中,不利于及时发现新增告警,且上报无效告警的电路长期占用传输系统端口资源及线路时隙资源,对资源日益紧张的传输系统是极大的浪费。为合理、有效利用传输资源,必须进行无效告警处理工作。

车间对于一周内可以开通的电路进行统计,在通信段OA回复设备端口、端口拟运用电路名称、暂时未开通原因、核对人员姓名、核对日期、计划完成日期;各网管室根据车间回复情况,保留网管数据配置至车间回复计划完成日期。如在车间计划完成日期内相应设备端口告警消失,由网管室在《历史无效告警记录表》中做告警已处理记录,并每周定期上报主管科室邮箱。

3、根据工单配置数据后上报的告警

传输网管在网管终端对网元配置数据后,相应网元端口会上报告警,如:华为设备2M支路板(PQ1)相应端口会上报T-AL0S告警,线路板(SLQ1)相应端口会上报R-LOS告警。这是由于端口被配置数据后,端口开始检测是否接收到输入电信号或输入光信号。在机房未完成2M跳线或尾纤跳接时,以上告警信号会持续上报。

对于新开通的电路工单,要求从配置数据的次日起至第三日16:00前完成2M线物理跳接、调测。新开通的电路工单告警要在第四日16:00由相应传输网管(服务器级网管)对端口告警进行统计、记录,在通信段OA《无效告警统计记录表》。

五、结束语

处理无效告警不是阶段性工作,需要形成常态的管理,需要各传输网管、现场车间密切配合,持之以恒推进无效告警处理工作,合理、充分的利用传输资源,最终全面实现消除无效告警。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4

关键词:IPS;核电厂;装料前计划;一个计划;计划管理

1概述

调试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调试计划要根据工作特点做出适应性调整,也是根据管理的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调试计划分为如下六个阶段管理:(1)冷态功能试验阶段;(2)冷试(冷态水压试验)前阶段;(3)热试(热态功能试验)前阶段;(4)热试阶段;(5)装料前阶段;(6)装料及装料后阶段。装料许可是在国家核安全局对电站状态进行全面评审后才释放的控制点,所以装料前计划的涉及面最广,包括五大管理领域:(1)现场调试试验领域;(2)承包方设计设备领域;(3)承包方建安和采购领域;(4)业主生产计划领域;(5)业主生产部门工作领域。因为这五大领域的存在,所以本文没有把装料前的计划称作“调试计划”。但是基于“一个计划”管理理念,各个领域的工作必须整合到一个计划中,形成一体化项目管理计划(IPS),使现场工作统一指挥,形成“一个团队、一个声音”。如何进行整合,形成IPS,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2建立评审导向计划

不同阶段调试计划管理的特点:(1)冷态功能试验阶段重在管理接口计划,特别是水、电、气的协调;(2)冷试(冷态水压试验)前阶段,重在推动核岛系统单体调试快速完成,支持一回路水压试验;(3)热试(热态功能试验)前阶段,重在以在役前检查为关键路径,其他冷试后尾项消缺结合,系统可全面启动支持热试为目标;(4)热试阶段,重点以热试顺序程序为指导,按顺序开展热试项目;(5)装料前阶段,重点以核安全检查专篇为导向,全面消除电站缺陷,完成调试大纲要求的装料前的试验项目,编制试验报告,此阶段是调试计划中涉及面最广的;(6)装料及装料后阶段,此阶段由生产计划为主导,以装料及装料后顺序试验程序为指导,按顺序开展试验项目。既然装料前阶段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装料,那就应以需要提交核安全局审查批准的13个专篇为最终指导做计划。

2.1建立调试试验报告导向

装料前工作量最大的是“A1/A2阶段调试试验报告”专篇,此专篇应包含《三门核电调试大纲》中所列的装料前应完成的试验项目报告。A1阶段是冷态功能试验和冷态水压试验阶段,A2阶段是热试阶段。有些A1阶段应完成的试验,因为设计或设备原因到热试后才能完成,比如设备冷却水系统的安全壳隔离阀,A1阶段发现的电动头故障,新的部件到A2阶段才到货,而在A2阶段没有时间窗口停下系统进行部件更换,所以要到热试后才能更换部件,再做试验,然后完成试验报告;再比如仪用压缩空气系统,热试前本来已完成所有试验项目,并且完成了向生产移交,但在热试期间设计方了变更,需要更换母管上的减压阀,等热试结束后才能实施,再做试验验证,然后完成试验报告的升版。有些在热试期进行的试验,因为试验前或试验过程中出现的设计或设备原因未完成,需要等到热试后处理完缺陷,再进行试验,完成试验报告。这些缺陷在热试结束前即经过分析,可以在热试结束后执行,否则会影响热试的结束。比如核岛废液系统真空泵入口阀门的变更,因为在热试过程中根据发现的缺陷的设计变更,设备采购周期长,要到热试后才能到货,经调试队分析,可以在热试后独立执行此变更的试验验证。还有一些系统尾项影响试验报告的完成。比如爆破阀试验,现场不允许在试验过程中安装爆破阀的点火装置,所以将此项工作作为尾项放到热试后执行。这个系统A1阶段的试验报告已了A版,等点火装置安装后要进行试验,补充进系统试验报告,不带开口项的0版试验报告。系统上所有的问题都有文件跟踪。调试过程中现场发现的设备问题通过SQOR(调试质量观察报告)发给供货方,供货方通过FCN(现场变更通知)或FDR(现场偏差报告)进行现场问题处理,处理后给调试验证关闭SQOR,处理问题前一般会关联到设备或部件的重新供货及安装,也有些SQOR经供方评估不需要实体更换,则直接关闭。发给施工管理方的SQOR,施工管理方NCR进行处理。试验完成后或文件关闭后完成调试试验报告的编制。调试过程中现场发现的设计问题通过SRFI(调试设计澄清单)发给设计方。如果不涉及文件修改,则直接根据设计方的回复关闭SRFI,如果涉及文件修改,则设计方E&DCR(设计变更单),如果E&DCR关系到现场变更,则需要根据E&DCR准备材料,执行现场变更后,做试验验证合格,编制试验报告。设计方在设计复核时发现了问题,则会DCP(设计变更方案),再由DCP衍生出用于现场执行的文件E&DCR。还有设计方主动发出的FCN、FDR等。调试试验报告根据存在的开口项情况A版,再进一步可以升版到B版,没有开口项时可以0版,0版后再发生系统变更的,则根据变更实施后试验,升版试验报告到1版。根据以上描述,在IPS中建立系统缺陷、变更、尾项与试验项目的逻辑关系,再将试验项目作为试验报告0版编制的前项。这样就在IPS中建立起了调试试验报告导向的驱控关系(如图1所示)。

2.2建立建安进展报告导向

建安进展报告是另一个核安全局装料前审查的专篇,全面审查现场施工情况可以支持电站装料。在上面提到的建安尾项,还有系统或土建结构的E&DCR(设计变更单),还有建安方面产生的NCR(不符合项),都是建安进展报告完整性的支持性文件,建这些项目作为建安进展报告的前置项,驱控最终报告的完成。

2.3其他专篇导向

比如役前检查专篇,其前提是现场所有役前检查完成,然后完成役前检查报告。在计划中列出了所有役前检查项目,并且挂接上逻辑关系,比如RV(反应堆压办容器)的役前检查,作为RV开盖的后项,开盖工作驱动RV役前检查,再驱动报告编制。因为异物防护要求高,此项工作与中子盒更换不能同时进行,又因为中子盒采购因素不确定,还有RV役前检查后还要编制报告以及核安全局审查报告的时间,考虑开盖后先执行RV役前检查,然后再盖上临时顶盖,开始中子盒更换工作。环评、应急、运行规程、最终安全分析报告、核燃料许可证、操纵员合格证明等专篇与相应部门的针对性工作建立逻辑关系。

3分类建立作业层级

按以上所列项目建立计划作业结构,包括:FCD/FDR;NCR;SQOR;SRFI;E&DCR(已需现场执行的);Punchlist(尾项);PSI(在役前检查);设计释放(DCP和E&DCR);调试试验;试验报告;定期试验;各部门专篇支持工作;13个核安全局审查专篇;装料调试程序。其中调试试验项目在冷态功能试验计划和热态功能试验计划中,将这些活动条目与缺陷、尾项和试验报告加上逻辑关系,再通过加作业分类码的方式显示在装料前阶段计划中。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列的各个项目都有相关责任方在用Excel清单进行跟踪,记录每天的进展,非常详细,大家认为再用计划统一管理浪费时间,不需要再录入P6用计划统一跟踪了,这是错误的观点。各个领域的清单式跟踪推进工作是各领域的职责,他们管理的详细程度是非常深的,但是各领域之间就缺乏交流。每个领域内部可以细到当天对某个问题的交流情况,但向其他领域传递的信息只是某个问题的计划完成时间,把这个信息传递到IPS中即可形成全局共享。通过计划统一管理,(1)可以形成枢纽,将相关信息统一关联起来,形成各领域间的联动,计划更新后各方可看到一个活动的项目,可以看到自己的相关工作在其他工作变动后的进度调整;(2)有助于计划员合理安排全局工作,计划更新后可以最新的信息看到计划的调整,周计划、日计划,直接指导现场工作;(3)有全局观,一个计划包含所有工作,计划更新后可以看到最终装料时间的变动,再向上游找到引起节点目标变动的因素,针对性地进行协调,通过计划能对全局进行撑控。统一的计划管理并没有影响或干涉各领域的独立管理,每个领域独立进行管理,只是将信息输入计划,又从计划得到统一的信息。比如建安进展报告专篇导向计划,工程管理处和SPMO(国核工程公司现场项目部)对内部各个项目进行管理,但最终现场工作的执行要通过计划统一协调,同时管理方也可以从计划中得到上游条件的释放信息。这样各方就不是只向计划输入信息,而是会从计划得到回馈。

4建立关键路径专项

针对一些大型的现场施工活动或区域、系统作业交叉多的活动,作为专项列出。比如:(1)内置换料水箱(IRWST)内的工作,包括222颗结构模块螺栓更换、热交换器变更、热试温升仪表拆除、检漏、加强板施工等等,作业环境是密闭空间,安全管理要求高,是热试后工作的关键路径,所以单独列出;(2)换料水池内的工作,包括反应堆开盖、反应堆压力容器役前检查、中子盒更换、流致振动探头拆除、装换料机试验等,也是热试后的关键路径,并且是在核心部件上的工作;(3)PMS(核级仪控系统)专项,包括硬件升级、软件升级、回归测试、调试试验、机柜增加防火板、IDS(核级电气系统)试验、主控室电缆变更。工作关联面广、工期长,需要特别关注。这些项目要求每个专项都有项目负责人,提前组织项目成员单位进行交流准备,开工后要求每日对现场工作进行跟踪协调。另外还要有安全负责人、异物防护负责人。这些项目在计划中作为专项列出,可以为项目负责人提供直接的计划支持,每天重点关注。

5计划

基于“同一个计划”的理念,需要开工单到现场执行的工作,录入IPS中,在工作开始前可以检查工单情况,以检查工作准备状态;不需要开工单的工作比如设计文件、文件修改工作、各领域专篇的离线工作,也在计划中跟踪。当前西屋相关的设计设备工作已纳入IPS统一管理,施工管理方相关的工作也已纳入计划管理,公司内各部门的支持性工作也已录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当前的问题是生产计划的工作还没有纳入IPS。生产计划处作为独立的部门,管理已移交生产的系统和构筑物。但在装料前由调试计划和生产计划两个计划管理存在以下不足:(1)在调试向生产移交方面,作为管理的需要,需要尽早完成系统向生产移交,使运行人员完成对电站运行状态的全面控制,这样在移交生产时带了较多的开口项。这些开口项转到生产计划处进行管理,有些试验开口项需要上游设计设备问题处理后才能解决,这些上游条件在生产计划中是缺失的;(2)涉及到停水、停电、停气的工作协调,还没有移交生产的系统在调试计划管理,而水、电、气等系统已移交生产,由生产计划进行管理,对这些公用资源的使用和隔离在计划安排上需要协调;(3)计划管理以向生产移交作为分水岭,移交后马上进入生产计划管理,参与方需要有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影响装料前的紧张工作计划推进;(4)移交前现场的变更工作生产计划处没有介入,调试计划在前期的跟踪中对这些现场变更的内部工序和逻辑关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一旦转入生产计划管理,不能马上进行全面了解前期信息,以满足装料前快速、大量安排处理现场工作的计划要求。基于“同一个计划”的理念,建议将装料前生产计划项目全部录入调试IPS,统一安排计划,调试计划与生产计划合署办公,共同开计划会,共同计划。在大部分现场工作完成后再将一号机计划转入生产计划管理。

6计划报告

计划管理有两个重要的方面:(1)计划协调和优化;(2)计划偏差管理。偏差管理包括计划信息的更新、计划协调完成之后的状态变化,计划报告重在根据计划更新后的状况发现偏差,找到关键路径偏差、潜在关键偏差,提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管理层进行协调,对偏差进行管理,使项目进展按可控的方向发展。关于计划偏差的理解。计划管理首先应遵守INPO原则“MakeaRealisticSchedule”。我们在P6中确定了装料开始时间是12月20日,则按此时间设定的原始计划即为BaselineSchedule(基准计划)。计划每天都在更新,P6软件会将更新后的计划与原基准计划进行比较,给出偏差时间,我们从计划中找到是哪些偏差推动了最终节点目标,哪些偏差扩展成为了潜在的关注对象,再对这些偏差进行优先级管理,由领导层进行协调,缩短偏差。所以不管是管理层还是计划员都应关注实际的偏差,而不应只看更新后被移动的节点目标,不能看到更新后节点目标的变动就以为是重新定义了节点时间。基于以上说明,装料前需要两种计划报告:(1)IPS周报;(2)IPS日偏差报告。在热试结束前只《装料前计划IPS周报》,日偏差报告的内容是《热试IPS偏差报告》。6.1IPS周报内容本周关键路径变化;本周关键路径偏差分析;本周需关注事项;本周计划执行总体情况。6.2IPS日偏差报告内容当天计划偏差项、责任方、原因分析;当天的重要工作内容;需关注事项。

7结语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5

本文是作者参照有关规程规范,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的若干原则和要点,希望在水利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范出台以前供报告编制单位参考,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尽绵薄之力。

1.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涵盖范围

1.1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传统的有形水利工程不同,它至少具备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复合,项目建设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二是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3S(GIS、GPS、R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相互融合集成;三是共享,项目建设必须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四是创新,主要是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尚在探讨阶段,需要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1.2涵盖范围

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

2.可研报告的编制原则和规程规范

2.1原则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功能、设备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比较,提出初选意见和可行性评价。

2.2规程规范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2.3重点环节

计算机网络IP地址是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网络能否互联、信息资源能否共享的首要问题。由于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尚未正式刊布,现行的计算机网络IP地址分配通常都是由地区或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作出的,技术标准的级别较低,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指导书》中的IP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是依据水利部下发的原则性设计指导书,在已完成的《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统一设计的,既考虑了目前广东省水利信息网的连网需要,也为下一步全省信息化标准体系正式刊布后的修改或转换留下余地。因此,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规定做好自己区域或部门的计算机IP地址和域名分配的规划管理和分配,是执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重点环节之一。

政府系统专网平台建设走在前面的个别地区,可按当地政府统一分配的IP地址方案设计,将设计方案报省水利厅备案,便于做好相互之间的转换处理安排。

3、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要求

根据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特点,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除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所规定的,包括最基本的综合说明、工程背景、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建设管理、经济评价等主要内容外,还应针对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补充对工程的可扩充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前瞻性等方面的论证内容,具体可大致按以下九个部分组成来展开编写:

(1)综合说明。包含工程背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建设任务和实现目标等方面的论述;把握论证理由充分、实现目标明确的原则。

(2)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功能。包括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系统内部界面划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等,并绘出系统的拓扑图或物理结构模型图(见附图参考式样)。

(3)设备主要技术指标、数量以及配套工程量。包括各分支子系统或模块的面向任务、结构、功能、设备类别、数量和技术指标,以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和配套工程种类分项(形式、工程量等)汇总表。

(4)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主要是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设备选型和技术性能指标能否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及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论述,重点是系统的安全性。

(5)工程实施计划。列出工程建设计划时间,各分支系统或部分的进度及相应的资金安排计划。此外,还应根据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核准固定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方式和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粤计资[20xx]652号)的要求,提出项目的发包初步方案。

(6)工程管理设计。主要拟定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管理机构,并根据(参照)有关标准作出运行费用估算及资金来源说明等。

(7)论证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仅在工程包含大功率的电磁波辐射,或配套工程涉及对周边环境、景观有可能产生破坏或者影响的开挖和建筑项目的前提下才需要进行论证。

(8)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由于现有的设计定额很少包括信息系统工程的设备和软件费的标准,应由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将设备和软件的购臵价提交概预算编制人员,按规定的估(概)算编制规程作出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

(9)经济评价。包括工程效益、工程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分析。应依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和建设部1993年颁发)以及《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1994年颁发)进行编制。

4、其它

4.1与外部系统的衔接安排及之间的边界划分

由于水利信息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联密切、共享要求高的特点,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工程,只要不是在孤立的环境条件下建设的,都应该在可研报告中对新与旧(若有的话)、点与面以及内与外三者之间的衔接及边界作出合理的安排和划分。否则,就没有回答工程是否存在重复建设以及能否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

4.2多媒体演示汇报稿制作

完成可研报告的编写后,便进入专家评审和计划部门审批程序。可研报告编制单位不可避免地要在评审会上,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向与会专家以及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和计划部门等单位的领导作汇报。通过高水平制作的多媒体演示汇报,能够使与会的专家、领导和代表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架构和要点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对可研报告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如何将大篇幅的可研报告浓缩为提纲式的讲稿,充分利用计算机Powerpoint的功能,制作出简明、清晰、图文和音像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汇报稿,也是可研报告编制单位的重要任务之一。

管理系统设计报告范文6

【关键词】多平台 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 信息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尽可能的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是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构建完善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增强气象业务硬件、软件基础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已迫在眉睫。本文介绍的基于多平台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正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

1 研究现状

佛山市气象局已经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建设,防雷所在业务上也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和管理流程。防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是雷电风险评估、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和检测服务。服务范围主要包括:经地方城市规划部门核准的佛山市市属大型、重点工程项目,以及佛山市禅城区、佛山新城区域内工程项目(含新建、扩建、改建)的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和检测服务。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及防雷工程和防雷工程建设单位信息的大量增加,和海量的防雷设施台帐管理的要求,防雷所的信息化程度还有很多待提高的地方,尤其是在通过结合GIS等手段对建筑物防雷管理上,尚缺乏比较先进的手段。

2 系统建设目标

常见的虚拟机资源分配算法有基于市场导向的资源分配算法、启发式算法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系统特征的分配算法。市场导向的资源分配方法是根据用户对虚拟机资源的需求和自由市场竞争有很多相识之处,将市场中的资源分配算法应用到虚拟机资源的分配中。启发式算法是指在可承受的计算时间和空间下,给出待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解。

2.1 实现防雷评估业务流程电子化

结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使办事流程电子化。通过对电子化流程的优化、构建与管理,将防雷所与不同建设单位、不同职责、不同专业的工作和人员串联起来,理顺工作流程,降低成本费用,提升服务水平,达到了运行有序和效率提高。

2.2 建立雷评项目电子档案库

越来越多的需要实施防雷工程的建筑,要求防雷所建立一个直观,方便的档案库,便于准确的把握每一栋建筑的防雷工程信息、防雷设置评估信息和防雷设置管理责任人信息。

2.3 建立评估报告标准模板库

对各类雷评报告相同或相似的信息片段及格式进行提取,制作成各种不同报告模板,评估人员撰写雷评报告的时候,可以快速方便调取相类模板创建雷评报告书,从而提升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书写出错情况。

2.4 建立防雷项目GIS信息库

佛山市需要建设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越来越多,通过建立基于GIS的防雷工程项目和建筑物防雷设施的信息中,便于防雷所对所辖区域内的防雷工程进行高效,直观的管理。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业务边界

根据系统建设目标设定以下系统边界模型。根据图1所示,整个系统分成两个子系统:雷评业务管理子系统和雷评申请及跟踪子系统。系统的参与者包括防雷所业务人员、防雷工程建设单位。

雷评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提供雷评估项目管理和审批,雷评报告生成及归档与费用核算管理,报告模板库,雷评知识库对外宣传等功能。

3.2 系统建设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是按照分层的思想加以设计和实现,分层的体系结构能够很好的实现系统建设任务的分解,以便整个系统的建设任务能够在明确接口定义的基础上进行并行建设,以缩短整体的建设周期。同时,在接口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分层的体系结构还能保证系统对各层基础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并且较好的体现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以监督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的功能定位。系统框架图如图2所示。

系统总线将实现“企业登记”、“雷评管理”、“费用核算”、“GIS建筑防雷台账”、“雷评知识库”等几个模块的数据和业务整合,构建新的基于SOA的业务服务,可以确保系统具有高的可用性和扩展性。

3.2.1 雷电风险评估业务申请系统

佛山市防雷所外网主要提供在线提交防雷工程评估申请、查询评估业务办理进度、防雷评估报告调阅;公众上网人员可以在线浏览防雷知识库的文章、在线观看防雷教育视频等。

3.2.2 雷电风险评估移动应用系统

提供支持iPhone、Android的移动应用系统,给防雷工程建设单位查询工程办理进度,调阅雷评报告,业务信息通知等功能。工程相关人员也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系统查阅项目各种报告。

3.2.3 雷电风险评估微信门户

微信作为当前比较流行的公众信息服务入口,本系统面向公众的所有服务信息都能够通过雷电风险评估微信门户公众号对外提供服务。同时,通过公众服务号实现与使用者的互动,提供各种防雷产品服务。

3.2.4 雷电风险评估业务管理系统

防雷所的内部业务系统,根据防雷所雷评实际业务范围确定,由雷评工程业务管理,GIS建筑防雷台帐、报告模板库、费用核算管理和防雷知识库的宣传与等模块组成。

3.2.5 基础设施

业基础设施包括应用支持层、企业总线、中间层、数据持久层、基础设施层几部分,为上层各业务子系统提供技术应用上的支持。

3.3 雷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综合业务系统包括企业登记,雷评管理,费用核算,报告模板库,档案管理,防雷项目GIS展示系统,统计报表,系统用户几大模块。通用架构如图3所示。

3.4 雷评移动/微信客户端

雷评移动/微信客户端包括企业认证,项目进度查询,报告资料调阅,雷评知识库,消息推送功能,雷评移动客户端如下图4所示。

4 系统技术架构

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指导方针以及技术标准规范,并充分考虑到应用集成、应用支持等因素,业务应用系统设计体系架构设计如图5所示。

5 结语

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业主方的使用需求,通过软件系统的流程化管理规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服务的执行过程,使用报告内容的片段和模块化数据处理手段完成报告有效内容的复用,可切实地提高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考虑到日后移动办公和业务整合的可能性,已预留服务端和移动端的多种技术接口,在本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日后业务需求的变化,方便地接入新的功能模块,如实现远程办公、移动端采集现场数据、提供对接门户网站、公共平台的模块化服务等。

参考文献:

[1]任艳,林巧,冷洪旭等.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