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统教育范例6篇

红色传统教育

红色传统教育范文1

1.实施背景

红色资源的开发对于开展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市民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内涵的物质基础。为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对市民群众的教育作用,保税区(金港镇)以整合红色资源为基础,以红色景点修缮为切入点,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以史为鉴,资政育民,让广大市民群众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中锤炼思想,坚定信念;让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在新的实践中传承和发展,打造具有金港特色的活动品牌,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2.主要做法

作为张家港市爱国主义教育的轴心地和主讲堂,区镇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境内共有香山烈士陵园等15处革命遗址,2010年又着手成立了金港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集聚了一批熟知金港革命历史的文学创作者。近年来,区镇不断加大对红色革命史料的收集和挖掘,进一步挖掘和包装香山红色文化,初步建立了“红色教育资料库”,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成为了全市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的大讲堂和主阵地,构建了区镇市民素质教育的新平台、新亮点。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建基地,筑红色阵地之“基”。

近年来,区镇对全镇境内的红色基地进行了普查。据统计,区镇境内红色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东山村文化遗址、香山烈士陵园、双山渡江战役登陆纪念碑、茅学勤烈士故居旧址所在地、孙逊群烈士故居旧址所在地、后塍农民暴动纪念地等十多处。为了充分发挥红色基地的教育作用,区镇进一步加大了对硬件设施的改造力度。如在南沙,对东山村文化遗址进行了开发和保护;在后塍,建设以革命烈士茅学勤名字命名的学勤广场;在双山,重建了双山渡江战役登陆纪念碑。与此同时,区镇还进一步加大对香山风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将香山建设为集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既有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又能寓教于游,成为金港对外展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区镇还加大对红色革命史料的收集和挖掘,安排专人进行深入走访调研,不断丰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软件信息。经多方努力,凝聚了各方心血和智慧结晶,2011年区镇精心出版了以传诵金港名人、深挖人文底蕴的人文传记——香山文化丛书,一经推出就广受热捧,为进一步传诵金港历史、提升金港影响创设了载体。

二是设课堂,固红色思想之“本”。

近年来,区镇通过开设“红色教育”课堂进一步提高区镇市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东山村文化遗址被评为“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众多大型墓葬的揭露和大量玉器的出土为市民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南沙办事处成立了文物展示馆,充分发掘其蕴含的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打造广大群众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党员群众,区镇在全镇各分党校开设了“红色讲坛”、利用党支部会议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邀请老党员为广大党员讲党史、上党课。目前,区镇已开设“红色讲坛”40余场, 2000余名党员干部接受了教育,进一步锤炼了党性。另外,依托香山烈士陵园广泛开展了红色祭扫活动。针对广大青少年,区镇先后举办了茅学勤革命事迹宣讲会、纪念张国珍牺牲七十周年专题报告会等,向广大青少年介绍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区镇还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如组织青少年走进香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学生游览香山风景区,在游玩中加强对藏军洞、烽火台等军事文化遗址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未成年人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广泛动员区镇各中小学校组织了看“红色书籍”、观“红”、唱“红色歌曲”、上“红色课堂”、诵“红色经典”等系列主题教育内容,开展了“读红色书籍,访红色历程”征文比赛,发动未成年人用手中的笔抒发爱党爱国情怀,歌颂幸福和谐生活。各村、社区也紧扣红色主题,举办了红周、“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未成年人党史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2011年清明期间,区镇宣传文明办专程整理出版了“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献给全镇青少年的一本读物,书中精选了孙逊群、茅学勤等保税区(金港镇)的22位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收录了35张珍贵的历史图片,让广大青少年从书中了解家乡历史,寻访红色历程,激发和培育以爱家乡爱祖国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针对新市民,区镇的香山风景区、香山烈士陵园、东山村文化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均采取免费开放的形式,让区镇的新市民也能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

三是抓载体,铸红色活动之“魂”。

近年来,区镇以“我们的节日”、“七彩假日”等活动为契机,以“红色教育”为主题,举办了形式创新、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力地彰显了区镇的传统文化。同时,区镇还每年都举办一届香山文化艺术节,内容涵盖开幕式、“相约金港、唱响未来”新市民歌手大奖赛、“古韵今风”中华诗文经典诵读等特色文化系列活动,以多种表演方式生动展示了金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区镇上下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此外,2010年区镇还编辑出版了《江南水乡 人文金港》文化丛书并向市民免费发放了500册。丛书设《香山故事》、《香山游记》、《香山墨影》三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市民介绍了香山景点,讲述了香山传说、展示了香山文化,充分挖掘梳理了香山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了金港文化精粹。2011年,区镇重点策划了以“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系列活动,由区镇党委、区镇文联主办一场“以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历史”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清明”大型红色诗歌朗诵会,面向全市各行各业征集经典红诗共计13首,其中市镇两级自创4首,多方举荐以市电视台、市电台、江科大学子和南沙中学学生为代表的30余名优秀诗歌朗诵选手,活动设在人流集聚的香山公园,紧倚香山烈士陵园,一首首红色诗歌经过朗诵者极富感染力的现场演绎,引得市民群众争相围观、博得阵阵掌声,除了诗朗诵,会上还有革命歌曲联唱、舞蹈等节目,并将朗诵诗集编印成册免费发放,异彩纷呈的表现形式为清明节系列活动营造了声势。2011年区镇举行的“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红色主题系列活动,一举荣获苏州市“我们的节日”创新奖,并列为重点扶持项目。2012年4月1日,作为向“保税区建区20周年 张家港建县50周年”献礼的重要活动之一,区镇再次举办了第二届红色诗歌朗诵会,2012年红诗会在诗歌选编上有了新的创意,在节目编排上有了新的突破,通过当日全市诸位优秀朗诵者的精彩诠释,再一次给全体参与者带来了一次全新的红色精神洗礼,让广大市民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传统教育。

四是树典型,争红色传人之“先”。

依托区镇红色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创先争优活动的形式和载体,近年来区镇广泛开展以“举红旗、树榜样、扬红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助推了区镇创先争优活动再掀高潮。一是树榜样,评选表彰先进典型。每年都开展双十佳评比、优秀共产党员评比,其中“五心五助”道德标兵评比已开展了第三届,2012年有四名推荐者一举荣膺张家港市十佳好人称号,“五心五助”关爱品牌更是在近百个候选文明品牌中脱颖而出夺得张家港市第二批文明服务品牌提名奖,掀起一股“感动金港”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道德旋风,同时也积极引导了广大党员自觉学习先进,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扬红色,切实加大典型宣传。区镇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大力宣传区镇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利用《保税区(金港镇)新闻》开辟“张家港精神再教育再弘扬再实践”、“先锋颂”等专栏、专题和专版,在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广大干群之间逐步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3.主要成效

区镇通过加大对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并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让市民体验了红色生活,感受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优化了人文环境,培育了民族精神、陶冶了群众情操,提高了居民素质,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区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巧借天时,系列活动受重视。

将红色教育作为提升市民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了区镇作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独特优势,同时活动设计巧妙与“我们的节日——清明、端午”、建党90周年等大型主题相互融合,历年来都得到了区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11年重点策划的以“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系列活动,一经推出就获得市委宣传部的高度肯定,纳入了市级“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议程,上级部门亲自审核修订活动方案,亲自落实相关部门职能,市文联等相关上级部门出面,各部门群策群力,举全市之力为朗诵会搭建了优质平台,为确保清明节红色教育系列活动档次做高、品牌做大、影响做深打下了最为关键的基础。

二是深挖地利,红色资源创活力。

区镇将红色教育作为市民教育的主旋律,一方面基于全镇红色资源全市领先、红色底蕴得天独厚的优先考虑,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更大影响更新创意更具活力的载体形式,进一步用足用活红色阵地,做优做亮红色文化。经过近年来红色教育系列活动的深入推进,区镇在塑造红色资源品牌、释放红色教育活力、提升区镇人文品位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受到了多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红色传统教育范文2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引导中小学生认知红色文化、革命传统,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感情,增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二、活动对象

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

三、活动内容

(一)加强革命传统美德教育

1,通过推进文明校园、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掀起学习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感受忘我奉献、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加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2.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等活动,大力发扬和继承中华优秀革命传统,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观向上、谦虚谨慎、排除万难的精神和品质。

3.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等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4,通过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感悟,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和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

(二)重视系列节日教育

1.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思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

2、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一学党史、知党思跟党走”系列教育活动。积极挖掘革命传统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3·利用六一儿童节、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革命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三)抓好传统经典诵读教育

1,构建红色经典诵读体系。各学校要制定诵读计划,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在各年级开展不同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读《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有的人》《可爱的中国》等红色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诵读体系。

2.搭建红色经典诵读平台。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红色经典、写红色经典、唱红色经典、演红色经典、展红色经典”等活动,即:每日开展“诵读红色经典十分钟”活动;每星期开展一次“书写红色经典十分钟”活动;每月的黑板报和调窗要有一定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每年举行一次红色经典情景剧展演活动等

3、深化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忠于党、为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等话题,以诗文朗诵、快板、课本剧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红色经典美文、红色经典诗词表现出来。成立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革命传统、热爱诵读

(四)开展地方名人民俗教育

1,加强革命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将地方革命先驱先烈的英雄故事、革命文化遗迹等资源有效整合,推进地方革命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

2.培育地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利用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活动、重要革命历史遗迹、革命历史博物陈列馆等载体,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民间体育、泥塑、剪纸等结合开展教育活动

四、活动要求

1.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各学校要细化活动方案,明确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具体要求等。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宣传橱窗、校园网络平台等形式,大力宣传革命传统文化和活动开展情况,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红色传统教育范文3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这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通知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内涵,积极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方法和工作的新途径,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目标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分为“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3个类别。“小小百家讲坛”旨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墨香书法展示”旨在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促进学生扎实开展传统书法练习,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寻访红色足迹”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三、实施原则

1.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实践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动中,并与学校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课等教学,经典诗文诵读,文明礼仪常规教育以及校本实践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融合多种元素,可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德育实践教育、课题研究相结合;与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四、活动内容

1.小小百家讲坛

学校将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诸之百家》、《千家诗》、《朱子家训》、《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尚书》、《三字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长期的践行,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

2.墨香书法展示

通过扎实开展书法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书画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学书法、练书法,采取笔会、字画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3.寻访红色足迹

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歌唱红色歌曲、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讲红色故事”、“红色感悟征文”等丰富多彩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五、活动的实施途径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要有机渗透在学校德育教育之中,同时,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行善活动。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

1.家庭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层了理解,在家中践行《弟子规》,孝顺父母,生活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待人热情,做合格的家庭小主人。

2.学校

学校是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将系列教育活动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各科教学要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红色”为主题,设计具有引导、感召、激励性的活动内容,营造浓厚的“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氛围,从而使全体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六、活动载体

1.经典诵读: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有效的载体传播善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的结晶,既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又有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学校要通过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诵经典,为学生提供认知、践行的平台。

2.校本教材:学校在活动的开展中进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使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红色传统教育范文4

一、利用红色旅游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在基石

革命传统包含着英勇奋斗、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革命传统与革命精神在这种内涵上的统一,使得对革命精神的弘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游客进行着无声的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的主要内容,虽然只是一些遗迹或纪念馆,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见证,是老一辈革命精神的呈现载体。红色旅游载体所蕴含的这种革命精神也就构筑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在基石。

1.红色旅游载体中蕴涵着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幼小到强大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党没有明确自己的领导地位,当大革命失败后,致使许多革命者不幸遇害;在紧接而来的革命武装斗争中,又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没有深刻把握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经验采取生搬硬套,使革命陷入危机,最后被迫长征。从上海一大会址到井冈山、到瑞金、到遵义、到延安,这一个个革命遗址就是对这段历史的生动反映。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中国革命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而这种成熟和发展依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可以说,一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史。

2.红色旅游载体中彰显着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甚至用生命换来的。追寻革命遗迹,我们聆听到的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感受到的是革命前辈那舍身成仁,英勇就义的奉献精神。在红军长征时期,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敌人更是围追堵截,但我们的战士没有怯懦和退缩,他们生死相依、不怕牺牲、忠心耿耿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流血牺牲,这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一直照耀着整个长征的路途。如在飞夺泸定桥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在面对敌人的密集炮弹、万丈急流时,他们丝毫没有畏惧,他们抓着铁索,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其中有三人就当场牺牲。这在体现忠心为国、视死如归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他们顾全大局、集体至上的思想信念。

3.红色旅游载体中浸透着不惧困难、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在抗日战争甚至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一直闪耀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不惧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拼搏精神。革命先辈们在艰难险阻中不怕吃苦、艰苦奋斗、为着革命的理想奋勇前进的拼搏精神在根据地,乃至革命活动过的所有地方都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们为我们塑造了学习的光辉典范。从一件件满是补丁的衣服,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革命环境的艰难、革命生活的困苦。但更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面对这种困境的拼搏精神。在1941年前后,因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和反动派的封锁包围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给革命带来了极端困难的局面。在这种生死存亡之刻,直面死亡威胁之下,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着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拼搏精神才使革命渡过难关,并最后焕然一新,才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革命的胜利。

二、利用红色旅游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

红色旅游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的一种创新,它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游乐功能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精神内涵丰富和实现形式多样的特点。在大学生的德育培养方面,红色旅游是难得的新平台、新课堂,具有很强的学习与教育功能。在新时期,红色旅游为大学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2]。

1.红色旅游“寓教于游”让革命传统教育成为课堂之外的教育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革命教育还采取课堂上那种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显然已行不通,理论上的抽象和空乏更是让当今大学生提不起兴趣,更别说深刻体会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了。这也是当今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如何让革命传统教育走出困境,让优良的革命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红色旅游通过学生的参观游览、参与活动、互动交流等方式受到教育和感染。这种“寓教于游”的方式让学生走出了只重理论教学的呆板课堂,让学生亲自去革命遗址中感受和体会,这使得其感受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切,也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须要用感光和行动来体会和领悟的教育方式,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3]。

2.红色旅游“寓教于行”让革命传统教育成为自主学习的教育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厌恶被动接受的灌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还采取灌输式教育的方法,则很难让新时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叛逆心理的大学生接受,更别说受到道德情操的洗礼。红色旅游这种“寓教于行”的教育方式,因其“行—知”的内在特质,让大学生在实践或情影体验中得到启示和感悟。比如重走长征路,通过重走长征路,让学生主动地去感受和体悟革命的艰险,长征精神的伟大。在这种感悟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是主动的,其所得的感受直接来自于自身的所思所感,而不是被动接受。因而也使得这种教育更深刻,更有效果,也更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红色旅游这种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精神以旅游这一时尚形式传输给大众,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其效果更为显著。

3.红色旅游“寓教于乐”让革命传统教育成为潜移默化的教育红色旅游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其中一个景点或一幢建筑就可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就可能凝结着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当游客在观光游览时,在参与红色活动时,在聆听革命故事时,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时,他们可能就已经在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并受到身心的震动。红色旅游就是通过这种游览、参与、聆听等方式,让人们在兴致勃勃的旅游过程中,不知不觉、自觉自愿地受到熏陶、接受教育、身心得到锻炼,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且对游客今后的人生也许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4]。

三、利用红色旅游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方式

红色旅游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工程,是培育“红色”下一代的新课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伟大复兴。但当前,红色旅游还没有被作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式,相关方面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为给高校红色旅游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持,试探究如下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1.构建大学生红色旅游的开展机制从开展基点上,国家应该给大学生参观红色景区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学生参观红色景区,目前全国已有相当部分地方开始完全或部分免费开放了,比如湖南的韶山纪念馆、山西的百团大战纪念馆、江西井冈山的安福县全部景点,等等。但还不全面,还没达到开展大规模学生红色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虽然已出台了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票、个人参观实行半票的规定,但各地方对政策的执行还不到位,没有真正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因此还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为大学生红色旅游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从开展主体上,高校应该在财政支出和组织开展方面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在财政方面,为确保红色旅游活动的开展,高校应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资金,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目前高校通过红色旅游,组织学生进行专门革命传统教育的情况还很少见,大都只作为娱乐性活动而开展。在组织开展方面,因高校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为确保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安全、有效、有序开展,在得到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高校还应出台相应的开展方案及组织细则,从而使大规模开展红色旅游教育有其可行性与操作性。从开展客体上,红色旅游景区应为高校学生旅游教育打造专用平台。一方面旅游景区要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德育队伍,确保在引导参观和安排讲解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高素质的德育指导。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应和学校一起协商探讨,建构红色旅游的可规模化开展模式。高校大学生规模庞大、人数众多,只有打造一个专门的参观平台,构造一个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又具有可行性的开展模式,才能真正有效、有序、长久地开展下去,并取得成效。

2.探索大学生红色旅游的实施原则首先,因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大学生红色旅游应遵循“就近旅游”原则。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国各地,而高校所在地或附近也不乏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比如湖南的故居、刘少奇故居、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江西省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南昌起义会址、红都瑞金,等等。这种资源优势不仅为高校就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可能,而且对高校大规模的开展红色教育也十分有利:由于旅游景区距离近,一方面其有利于红色旅游的组织管理,可以为高校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则有利于高校和景区及时的沟通和协商,为高校红色教育有效的组织与开展提供信息便利。其次,因旅游时间的季节性大学生红色旅游应遵循“避峰旅游”原则。所谓“避峰旅游”就是为避免旅游的高峰而岔开旅游时间,从而确保质量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和节日性特点。一般来说,三四月是春游高峰,五一、十一、中秋等则是节日出游高峰。规定高校相应的出游时间,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不同高校同时挤对同一景区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调节高校与非高校游客数量季节性高峰的出现,从而不会因游客过多而对景区接待产生太大压力。针对这种带有季节性和节日性的旅游,采取“避峰”原则很好地实现了游客分流,能使红色教育得到有序、有效地开展。再次,因旅游目的的多维性大学生红色旅游应遵循“教乐相兼”原则。开展红色旅游一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无论在景区的建设上还是导游的讲解上都要深化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比如,在讲解图片时,不仅要讲清其故事原委,更应要透过图片揭示其深层的内涵,因为一组图片不止是某个时段的历史记录,更可能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的彰显。再有,红色旅游本质上是旅游的一种形式,我们在强调其教育性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娱乐性。红色旅游作为德育的一种新形式,只有充分发挥其“寓教于乐”的“乐”,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教育作用。“教”“乐”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在开展红色旅游时要充分注意“教乐相兼”的原则[5]。

红色传统教育范文5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想道德教育运用

一、红色资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的价值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红色资源,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成为我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核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劲动力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它既包括了静态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等,更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等。其基本内容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等。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丢不得,丢了要吃大亏”①。在新的形势下,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资源和方法论问题,具有重大的价值和独特的优势。

1.保证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理想、信念对人的行动具有定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维持作用。理想、信念是指路明灯,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此后,在长期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无论革命处于怎样的不利甚至极端的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革命理想、信念。正是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激励着革命者在革命的征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保持革命本色,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在革命战争年代不能丢,在和平建设年代同样也不能丢,而且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关系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运用红色资源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使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指引受教育者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有力地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特别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曲折与挫折、处于低潮的今天,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资源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对于青少年,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国情,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必须倍加珍惜,从而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一次次接受心灵的洗礼,使他们牢固树立公仆意识、为人民服务意识,增强党性,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3.提供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里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因此,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方式。全国各地的红色基地、图片、资料、实物、健在老红军老战士的亲身经历等,使红色资源具有直观、贴近的优势。这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可以运用红色资源的这一优势,通过广泛的实践体验,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效地解决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非常重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教育价值。还在全国刚解放时,就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求“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邓小平指出:“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 ②20世纪80年代末,指出:“无论现在还是今后,我们都应该发扬井冈山精神,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延安精神。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 ③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不久,来到西北坡,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红色资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大价值,充分运用好红色资源来为思想道德教育服务。

二、红色资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的前提

要充分运用好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要挖掘、整合好红色资源。这是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到红色资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的深入性、长远性及其效果。而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红色资源挖掘与整合的系统性。中国红色资源极为丰富,对散见于全国各地的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有一个系统化的问题。首先,对全国的红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使之形成一个红色资源的系统的大资源库,包括“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等,保持其连续性和系统性。其次,对具体的红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也必须系统化。包括实物的收集和整理、修复,资料的整理、图片的收集和整理,对健在的老红军、老革命的亲身经历、亲身体会的发掘和记录、整理、推介工作。

2.红色资源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性。继承和发展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离开了继承,便谈不上发展,离开了发展,就不是真正的继承,只有既继承又发展,才是科学的方法。对红色资源中蕴涵的红色精神,同样必须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整个红色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等)本身的形成就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但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在实践中发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的形势与过去的革命年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过去以取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目的的革命战争年代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建设年代;共产党由原来的革命党转变为现在的执政党;由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外,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明显和高科技的突飞猛进,这些变化都要求我们在对待红色资源上,要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首先,对红色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要毫不动摇地继承和弘扬,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敢于胜利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同时又必须与时代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新的时代精神。例如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我们要继承这种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同时又必须与时代相结合,赋予新的内容。在新的形势下,不是要求大家重新过那种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的清贫生活,认为这样才算艰苦奋斗,而是要求亿万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反对浪费、勤俭建国,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精神,是要求我们把艰苦奋斗精神与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联系起来,把艰苦奋斗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自觉地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

3.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一体性。红色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属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损,将无法挽回。因此,挖掘、整合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意谓着一种盲目的、过滥的开发,而应开发和保护并重,树立保护第一的观念。2003年8月29日,总书记在红色故都瑞金考察时指出,要把中央苏区红色资源品牌做好,要注意对中央苏区红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开发红色资源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旦开发和保护相冲突、相矛盾时,就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而不能以开发为借口,以牺牲红色资源为代价。也不能以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宅新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为由,毁损红色资源。另外,在开发红色资源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严格的程序。尤其是在开发之前,一定要经过可行性分析、论证,特别是要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三、红色资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的原则

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探索体验式教育方法。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 ④。在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受教育者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革命领袖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建军纪念日,红军长征等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精心组织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活动。积极邀请老战士、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对全社会开放,对未成年人实行免票,为受教育者开展参观活动服务。同时要讲求实效,实践体验后要及时组织进行总结、讨论、演讲等活动,巩固实践体验成果,使每实践体验一次,思想道德境界真真正正地提高、升华一次。

2.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模式。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是多样的、全方位的。前面讲到的红色资源开发的系统化原则,为实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实地参观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实践体验,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图书资料理论性强的优势,可使受教育者更加深入、理性地理解红色资源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电台、电视台的专栏或专题节目,报刊杂志的宣传报道,可以寓教于乐,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红色影视片特殊的再现手法,可使受教育者在艺术欣赏中,思想道德产生共鸣和升华。如电视连续剧《长征》,再现了伟大的长征壮举和共产党人创造的天下奇迹,生动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信念,达观的胸怀,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在全国各地深受欢迎,达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青少年尤其如此)。可以把革命歌谣制成音像制品,通过歌曲和舞蹈的形式,反映革命者的豪情,乐观的精神,军民鱼水情关系等。邀请老红军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利用其具有很强的可信度和更具人性化的优势,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还可利用互联网快捷、便利、覆盖面大、资源共享的这一现代教育方式,为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服务。当然,这些渠道和方法应综合使用,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⑤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不是单靠那一个部门或机构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应整合所有的力量,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包括政策导向、财政保证和社会动员等。政府对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基地,要倡导并组织对全社会开放,并对未成年人实行免票。政府倡导并组织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实物、图片全国巡回展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红色精神教育要进入学校教材之中,学校要把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要把红色精神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又要精心组织进行各种方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各种形式的参观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各种纪念活动等,使学生在教育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养成,从娃娃抓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在青少年时期最亲密的老师。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支持子女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父母要经常运用红色资源或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到红色基地参观,进行实践体验,对子女进行近现代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等的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以及其它一些基层组织,可以整合和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举办各类活动,为辖区居民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

注释: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368页。

③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光辉的第一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7页。

红色传统教育范文6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保证,是落实党的十提出的立德树人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优良的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的爱国文化之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当代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情况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体现在:许多青少年不了解长征事迹、不知道长征故事,更不要说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多理论、少实践,多书本知识、少社会活动,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失于空洞。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德育中,进行红色文化与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不仅能使广大青少年了解长征那段历史、懂得长征精神的实质,自觉地学习和践行红色文化,而且能促使青少年传承和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革命传统,从而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二、渗透的内容

1.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一种值得中华民族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其文化精髓在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精神;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精神;心系他人――无私奉献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长征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是能激起民族自豪感和战斗力的动力源泉,需要在每一个青少年心中播撒,需要在学校教育中渗透。

2.加人文教育

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伟大的祖国之所以能经历五千年风雨,特别是在近一百多年的前仆后继的艰苦斗争中蓬勃壮大,离不开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灵感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孕育、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所起的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加强未成年人人文教育的阵地在哪里?在学校,在课堂,在教师。

3.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学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抓手和途径。新课程特别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对科技、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决不是离开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仅靠科学教学就可以完成的。要让青少年的德育不流于形式,而有针对性、有实在的内容、达到较好的效果,就要不断创新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渗透以上内容,可以借助以下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开展走访活动,让学生通过走访老红军、参观纪念馆、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整理长征故事,了解长征文化,学习长征精神。二是利用清明节等节日组织开展扫墓活动、红色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用心体验长征精神,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三是开展红色教育征文演讲活动、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和红色教育讲座,利用学校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大队部等阵地,播放红色爱国教育片、红军感人故事,制作并播放学校开展红色教育的新闻等。每开展一次活动,都要求学生写日记、写感想、制作手抄报、出红色教育黑板报等。使学生每参加一次活动,都能增长一些见识,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

三、渗透的策略

通过走访、收集、整理红军长征在习水的故事、清明节扫墓、出红色教育黑板报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教师发现学生的思想行为确实有了很大的转变。以三、四、五年级各一个班级的学生为例,教师通过对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家访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在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前后的变化,结果如表1所示。

纵观上表,红色文化教育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而且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活动,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初步掌握了科学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并且从内心深处受到教育,被红军的伟大和英勇所感动,表现为学习更加自觉、行为更加规范、劳动更加积极、方法更加得当。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结合地域特点,在德育中加入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和充实德育内涵。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一是开发校本教材。要充分挖掘红色故事和事迹,结合对小学生培养的相关要求,编写成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读本,让红色文化教育规范化、课程化。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组织教师通过校本教材的前期工作,重温长征历史和故事,收集一些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让教师的心灵再次受到洗礼,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和感染。此外,在编写校本教材时还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尚还健在的老红军、所在区域负责党史研究的有关人士、所在地教育局教研室的相关专家,等等,借助他们的力量,让校本教材的内容更科学、更有教育性。

二是开展体验活动。红色文化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要开展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如此,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感受长征精神,又能避免因空洞说教带来的枯燥感,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在德育活动中,要结合所处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比如重走长征路、红色歌谣诵读、红色情境剧表演、长征知识抢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兴趣、增强毅力,享爱快乐、享受成功,锻炼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