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总结范例6篇

高一期中总结

高一期中总结范文1

时间过得很快,这个学期还有五十天就要过去了,同学们宝贵的高中一年级的学习时光即将进入尾声了。

今天我们高一年级召开了一次很好的很及时的总结表彰会,刚才表彰了学习优秀学生、进步学生和文明守纪学生,徐x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姚主任总结了上半学期同学们的学习和纪律情况,对大家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姚主任讲得很好。

参加今天高一年级学生会议,我想给同学们讲三点:

第一点,我要表扬一下我们高一年级教师群体。从XX级建立以来,老师们立足学生基础,认真组织教学,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学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大力推行一案三学四步教学模式,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和全员导师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级部领导和二十二位班主任从严管理,起早贪黑,拼上靠上,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我们年级的同学们。更值得一说的是,在最近刚刚结束的全市高中学科优质课评选中,我校共夺得12个市级讲课大赛一等奖,获奖人数名列全市高中学校之首,而这其中就有高一年级的政治学科的李x、生物学科的陈x、化学学科的x、美术学科的x、地理学科的x、物理学科的贺x和英语学科的卜x七位老师,这是我们老师的骄傲,更是我们这一级同学的幸运。

第二点,我要表扬一下我们XX级的同学们。从总体上看,我们这一级同学遵规守纪,积极向上,课堂上能够聚精会神,踊跃发言,自主自习能够安静学习,秩序很好。尽管同学们的入校成绩并不突出,但由于我们教学工作抓得紧,大家不同程度的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甚至涌现出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学生,在期中模块达标测试中,800分以上由11人上升为23人,15班刘畅同学取得894的好成绩。第二层次班级中,12班刘贵鑫同学、11班李文豪同学均超过800分,第三层次班级中,3班张璐璐同学成绩达760分,进入年级前60名;20班冯洪运同学746分,进入年级前100名,都应当表扬。还应该给予特别表扬的是15班的殷宪哲同学,这个同学不但各科学习成绩突出,而且在历史学科学习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他所写的论文《一个傀儡的力量----汉献帝》在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受到了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韩昇赏识,四月初清明节小长假期间甚至登上了大学讲堂,为山农大师生做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近期还将应邀去其他大学开设讲座,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天道酬勤,我相信,我们这一级同学现在的努力一定会在未来的高考中得到回报。

高一期中总结范文2

一、常规工作安排

1. 教务处巡课常态化。在上学期教务处巡课基础上,加大巡课力度,规范巡课制度。根据学校领导干部值班安排,将教务处所有人员合理分成4个巡课小组,每天对三个年级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巡查,从早读、上午和下午的正课一直到晚自习,将发现的问题如实记录,第二天整理好巡课记录在群里公示,指出发现的问题,规范课堂教学秩序。

2. 常规赛课活动按时完成。根据学期初教务处安排的本学期赛课计划,9月份骨干教师示范课,10月份新进教师展示课,11月份备课组赛课,12月份新进教师过关课。新进教师熟悉了课堂教学思路,部分年轻教师成长较快,已经基本胜任学科教学。

3. 集体备课稳步推进。教务处所有干部集思广益,总结了集体备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恰当的部署:确定了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时间和地点;备课组长每周末提报下周集体备课的主备人和课题;教务处每天巡课领导在巡视课堂过程中检查集体备课情况,核实集体备课老师是否人员齐、主备人及课题是否与上报的吻合,了解集体备课各位老师的参与情况。集体备课后要求备课组长及时上传集体备课的成果:包括制定好的学案、课件、习题等。每周教务干事高倩都整理公示各备课组长提交的成果,作为备课组长考核的依据,帮助备课组长养成积累教学成果的好习惯。

4. 教案、听评手册检查规范化。每个月末安排一次教案和听评手册的常规检查,为了更加公平合理,各科教务干事牵头,合理安排各备课组长共同参与,交叉检查其他学科。在检查过程中,备课组长了解了其他学科备课和听评课的情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案和听评课的常规检查,督促老师们好好备课,及时参与听课和评课,促进年轻老师较快成长。

5. 教学服务不断优化。本学期张倩倩负责教材的发放、存放保管、整理记录,保证了各科教学需要的教材的顺畅使用,为以后教材征订提供准确数据。学期初,教案、粉笔等教学用品提前准备,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确保老师们手头有充足的教辅资料,学校与邮政报刊书店签订合作协议,备课组长可以随意根据教学需要从书店给老师们拿教辅资料,教务处做好登记,服务于教学。需要集体征订的英语听力资料、俄语教辅资料,教务处积极协调代领商,给学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既有效服务于教学,也避免了学校经济上的损失。刘菲菲主任负责学科网、北京四中网校等资源的服务,为老师们提供优质电子产品。

6. 青蓝工程有序进行。在主任的领导下,旨在帮助高一高二新进老师成长的青蓝工程按计划启动,在帮助年轻老师不断适应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新进教师很多,有的学科一个师傅要带好几个徒弟,师傅的压力比较大。但新进教师的学习热情比较高,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老师基本上能胜任本学科教学工作。

7. 大型考试安排有条不紊。在的指导下,主任迅速掌握了安排大型考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期中考试安排有条不紊。期末考试高三市级统考的安排也比较顺利。期中考试监考任务重,老师人手不足,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教务处刘菲菲主任合理调度,保证了期中期末考试的正常进行。

8. 督促教师业务提升。本学期为鼓励老师们研究高考真题,提升教科研能力,庆云校区与德州校区共同举办高考题说题大赛,安排老师们组队参赛。经过认真组织,庆云校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借此机会,我们教务处积极协调,为所有老师提供2020年各地高考真题,要求老师们积极做题,并于学期末组织了教师业务考试,考查老师们对高考真题的掌握情况,从考试成绩来看,大部分老师认真做了高考题。研究高考真题,有助于老师们把握高考方向,提升研究水平,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外语学科外出学习收获颇丰,俄语老师参加山东省组织的教研活动,许秀芹老师做了主题报告,展示了我校小语种教学的成就。

二、创新工作思路

在校长的指导和支持下,教务处本学期在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之外,积极开拓创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语文、英语开始了大阅读的探讨。在校长的指导下,教务处积极组织高一高二语文、英语学科,开展“读书角”活动,为各班购买了多种语文、英语方面的期刊,利用边角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拓展学生视野。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较快理解各科知识,对应各科学习都有促进。

2、语文、英语学科的演讲比赛等活动如火如荼。本学期在教务干事王国朋、高倩组织下,高一高二语文分别组织了“经典诵读”“辩论赛”等活动,反响很好;高一高二英语组织的“英语演讲”“单词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3、综合评价招生开始探索。孙校长积极协调各种资源,由教务处徐晓磊主任牵头组织研究综合评价招生的探索,计划于今年寒假开始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为综合评价招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配合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为学生进入更理想的大学助力,刘菲菲主任认真研究综合评价系统填报,指导各年级做好综评填报工作。

三、问题与不足

1. 巡课活动效果良好,但是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老师学习目标每次都会书写到黑板上,但是目标未必实用;部分老师对学生关注度不够,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2. 集体备课的成果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个别老师备课不精细,学案制作存在问题较多,集体备课没有把课件、学案彻底优化,导致在课堂上使用时需要修改。

3. 赛课活动中,部分老师听课不到位,评课不积极,存在应付现象。

4. 青蓝工程因为年轻老师太多,教务处监督力度不够,效果打折扣。

5. 网络阅卷管理存在技术不熟练问题,导致考试成绩部分失真。

6. 教案和听评课等常规检查需要进一步规范,作业批阅检查本学期未进行,使得部分老师忽视作业批改。

7. 四清工作检查监督薄弱,需要合理安排。

8. 关注常规检查较多,工作创新较少,教科研相对薄弱。

四、下学期工作措施

1. 进一步推动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集体备课加大对学习目标和当堂检测习题的研究力度,高一高二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备好一堂课”活动,以教师个人备课教案的质量作为教案考核的主要指标,由备课组长组织集体备课教研时确定主备人的备课课件、学案质量得分,督促每个老师备好课。

2. 进一步优化教务处巡课制度。开展“上好每一堂课”活动,把巡课与推门听课相结合,巡课过程中随时在课堂上听课,确定授课课堂是否为无效课堂或者低效课堂,督促老师们上好每一堂课。

高一期中总结范文3

一、 开学初工作安排

1.定学期目标:期末成绩在市平台保8冲6。

2.定活动时间和地点:每周五上午第3、4两节在综合楼二楼办公室召开。

3.定活动内容:a.:尽快适应和熟悉新课程教学b:加强辅优和纠编c:切实抓好分层教学工作d:开展教学备课研讨

4.定教学进度表:(附表最后)

二、 阶段性工作开展

1.加强三个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备课内容统一,作业练习分层、统一。

2.深入研究学科指导意见:进行集体探讨,对教学中重难点进行重新定位,把握方向。

3.积极开展教学设计研讨交流:(教学设计在前一周事先分配)集体评议、改进。大大提高说课质量,整体提高我们年轻教师教学水平逐步向40分钟的高效课堂冲刺。

4.积极利用好每周六的预备课:通过作好周练的反馈,在练习中及时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

5.重视加强辅优工作: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要求严格,落实出勤制度,辅导内容上制定统一学案,每月一次考试等一系列措施。

三、期末回顾工作总结

1 2 31、新老教师相互促进,着眼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集备活动组织新老教师对话,针对某一课题进行交流,各自畅谈自己的看法,在特级教师曾老师及高级教师李老师的指点下,新教师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和进步,使我组的课堂教学效率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成绩有了较大突破。

2、坚持及时备课

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离不开团队协作精神,作为我们备课组来说,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团结氛围,具备真诚的协作态度,通过搞好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我们备课组来说,要更好地把握好新高考要求,正确了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必须加强学习,互相交流,除在办公室要经常讨论有关问题外,我们还坚持在每周五下午第二节在办公室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过程采用每人负责前一周说课的内容,其他成员加以点评,然后进行完善修正,最后把备课后的课件保存下来。由于不断坚持,沈老师在县公开课<<曲线运动>>中 得到各学校成员的一致好评。

3、坚持搞好“五统一”

我们备课组的五位老师虽然教学经验不同,教学风格迥异,但在教学中我们都养成严谨、扎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教学作风。与新老教师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教法,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并及时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搞好“五统一”:统一进度、学目标、案、统一考练、统一作业。杜绝个自为政,互相隐瞒信息的现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

1 2 34、坚持互相听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全组教师都应该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要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结构,讲究科学,实事求是,提高效益。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杜绝满堂灌的现象。为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我们要坚持互相听课的制度,除按照学校的安排及时听课外,我们备课组还应坚持互相听课的制度。我们三位新教师必须每星期坚持听老教师一节课。

5、尖子生辅导及德育导师的开展

上学期我们组组织了一次高二年级物理竞赛,选拔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辅导。每周日辅导一次,由我和沈老师辅导,每人一班,因为辅导内容要综合和典型,所以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基本上每次多要准备学案、课件、练习。

高一期中总结范文4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星云。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

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2)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大气层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阳________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耀斑

11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层、B色球层和C______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上为太阳黑子、B层上为_____,其周期平均约为____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

、越

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

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

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体、液体和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横波(S波)

只能在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

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

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②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

层,是

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

液态

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

生物。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

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

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高一期中总结范文5

关键词 经济波动;产业结构;Granger因果检验;ARDL-ECM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035-05

经济发展以物质和技术为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提高,资源配置发生转移,对产业部门造成冲击,同时产业政策引起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都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波动。因此,国内外許多学者都在关注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的内在影响原因和机理。

国外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对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代表经济学家有卡拉克、库兹涅兹和钱纳利等。帕西内蒂认为产业结构在适应需求变化,有效利用技术情况下,使得资源从低效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从而就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波动。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但对于产业结构和经济波动关系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近10年,研究者们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探讨。徐敬君等(2005)分析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我国三次产业的经济波动有各自显著特征,对经济整体波动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孙广生(2006)认为经济波动实际上就是各个产业波动的综合效果。李云娥(2008)的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引起宏观经济波动,而宏观经济波动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原因。童光荣等(2009)研究发现制度变迁不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一、二产业波动是引起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石柱鲜等(2009)借助VAR模型等对我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干春晖等(2009、2011)借助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认为1978-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宁晓青、陈柏福(2008、2011)通过对中国1953-2007年间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周期波动和产业结构变动相互影响显著。方福前等(2011)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波动平稳化趋势有着显著的熨平效应。李鑫等(2012)采用HP滤波、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分析认为,三次产业都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长期来看,一二产业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在下降,第三产业作用在上升。

现有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部分研究只是初步分析三次产业与总量经济波动的相互关系,或者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波动的因果关系,没有进一步探讨产业结构变动的哪些方面导致经济的波动,影响程度如何等;其次,在经济变量的数据处理上,大家的方法都不尽一致,从而导致分析结果有出入;第三,在分析经济时间序列时,没有充分考虑数据的基本特征和一些计量模型对时间序列的要求,把数据直接带入模型进行分析,这就导致一些分析结果的可信度不高。

本文首先对1952-2011年三次产业经济和整体经济的周期波动特征和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从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特征;最后,在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有相互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变量的数据特征,借助ARDL-ECM模型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我国经济波动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本文把全国1952-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换算为1952年为基年的不变价,在此基础上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产业构成等指标。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便于使用和分析,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用PI、SI、TI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便于后文的分析,对各变量取对数,表示为:LNGDP、LNPI、LNSI、LNTI。

(二)经济波动分析

1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可以反映出经济波动的情况,但是为了更清楚地衡量和观察经济周期波动,本文采用HP滤波法对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分解,各变量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周期成分变化情况见图1。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在改革开放以前波动频繁,并且波动幅度大,改革开放以后波动逐渐趋缓,波动频率减少。第一产业比国内生产总值波动领先1-2年,2000年以后第一产业波动比总产值波动相对平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出的波动周期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周期在各时期都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2 波动相关性分析。为了能够进一步分析经济的波动性和相互关系,首先计算各变量的标准差来分析和判断经济的波动性,并利用标准差之比来判断各变量的相对波动性,计算结果见表1,然后通过交叉相关系数的计算判断国内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产出之间的相关性,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1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波动性最大,总产出和第三产业波动性相近,第一产业波动性最小,并且二、三产业与总产出相对波动性在1左右,第一产业最低,只达到总产出的0.4。从表2的交叉相关系数可以看到,当期第三产业和总产出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总产出滞后1-5期,相关性次序基本为三、一、二产业,总产出滞后6-10期,相关性次序基本为一、三、二产业;总产出超前1-10期,相关性次序基本为一、二、三产业。

二、我国产业结构变迁

对产业结构变化或演变的特征描述有多种方法,最常见的是产业结构变化Moore值或产业份额之间变化总夹角的测算,本文考虑从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一)产业结构变化速度

Moore结构变化值运用空间向量测定法,把产业分成n个部门,相邻两个时期两部门向量夹角进行测算,公式如下:

Wi,t表示第t期第i产业比重,Wi,t+1为第t+1期第i产业比重。为便于后文的分析和使用,进一步定义产业份额之间变化的总夹角为CT,对M取反余弦得到。CT值能够更精确地反映产业结构变化速度,CT值越大,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就越大;反之亦然。本文测算了1952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份额变化的总夹角,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2显示,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夹角在改革开放以前变动频繁,变化幅度较大,说明产业结构非常不稳定,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产业结构变动越来越小,并且在90年代末期以后保持稳定。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反映三次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程度,同时也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和优化组合情况,进一步体现了供需平衡状况等。本文采用结构偏离度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表达式为:

SD为产业结构偏离度,n表示产业部门数,Y表示总产值,Yi表示各产业部门产值,L表示总就业人数,Li表示各产业部门就业人数。SD越大,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SD值越接近于0,经济越接近均衡,产业结构越合理。本文测算了1952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见下图3。

我国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前都保持较高的偏离度,大部分时期都在4以上,虽然在1958年低于2,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快速上升到4以上,70年代初开始逐步下降,80年代中期以后变化相对平缓,变化幅度不大,2003年又开始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

克拉克定律采用非农业产值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通常非农业产值比重越大,产业结构越高级。本文用PNA表示非农业产值的比重,即二三产业产值之和与总产值之间的比重。1952年以来的非农业产值比重变化趋势如图4。

图4显示,我国非农业产值比重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有明显的增长或下降趋势,70年代以后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上升和逐步优化,但随着产业结构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优化产业结构的难度越来越大,优化进程放慢。

三、产业结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时,首先判断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其次利用相关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变动对经济波动的长期动态影响情况。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经济增长是通过经济波动实现的,经济波动又是在经济增长趋势中进行的。现代的经济理论中,周期常指“增长周期”,表现为总体经济活动的相对水平有规律的上升、下降等交替和循环。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便于数据的分析,我们借助经济增长率GDPR来反映经济波动的情况。

(一)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波动的Granger因果检验

对经济变量GDPR和产业结构变动夹角CT进行平稳性检验,ADF单位根检验结合PP检验结果显示,在1%和5%显著性水平下,GDPR和CT均为平稳序列I(0)。进一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下表:

我们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从滞后2阶开始,在5%显著性水平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波动的Granger原因。滞后7阶开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波动的Granger原因。

(二)ARDL-ECM模型分析

在分析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波动有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本文具体考虑产业结构变化的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考虑到经济波动的完整性和数据的有效性,采用移动平均法的原理对研究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相同跨度求标准差,表示为GDPRSD,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标进行相同跨度的移动平均,分别记为PNAM和SDM,跨度周期统一为5。

对GDPRSD、PNAM和SDM进行ADF单位根结合PP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经济波动GDPRSD是非平稳一阶单整序列I(1),产业结构高级化PNAM为平稳序列I(0),产业结构偏离度SDM为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I(1)。因为要分析的变量有平稳序列I(0)和非平稳序列I(1),本文考虑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对我国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变动关系进行长期动态模型分析。ARDL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不管回归项是I(O)还是I(1),都可以检验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并进行模型估计。

对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特征变量进行长期关系的边限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滞后1阶时GDPRSD和PNAM和SDM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即PNAM和SDM对GDPRSD有长期的影响。以AIC和SC准则及回归标准差等综合判断模型为ARDL(1,0,1),ARDL模型和相应的ECM方程估计见表3。从ARDL模型可以看到,经济波动自身对后期的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高级化指标PNAM为负,说明PNAM越大,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越高,我国经济波动就越不明显,也就是说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波动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SDM为正,说明SD越小,即产业结构越合理,则经济波动越小,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样对经济波动起到抑制作用。从模型的效果来看,经济波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都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非常显著。从表中ECM模型可以看到修正项的系数小于零,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当受到一个外部冲击后,经济系统会以56%左右的速度向长期均衡调整。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从1952年至今,我国经济波动对自身有显著的冲击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中对经济波动作用最大的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非农业生产,也就是二三产业的发展,这其中第二产业占的比重最大,所以第二产业对经济波动的作用也是最突出和重要的。模型结果和前文中分析出的经济波动与第二、三产业经济波动一致相吻合,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是一致的。一直以来农业处于稳步发展状态,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经济主要靠工业的发展来拉动,第三产业长期增长缓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经济波动有一定的反向控制作用,也表现出一定的长期性。

四、总结

本文利用1952-2011年我国相关经济变量数据对经济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并充分论述了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以及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一)我国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

我国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影响作用非常大,如改革开放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不能很好地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所以我们看到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受到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经济的全面开放,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等,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波动逐渐趋缓。产业结构不再是盲目调整,而是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逐步优化和升级。

(二)我国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变动互为因果,互相依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经济均衡发展要求供给满足实际需求,引起生产部门的调整,从而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和波动。

(三)长期来说,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我国经济波动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波动的熨平作用相对较弱

高一期中总结范文6

关键词: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4日

资本结构优化总是与特定的财务目标相联系,西方财务理论界研究的财务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选择哪一种最大化目标作为资本结构的优化目标,更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多年来一直是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资本结构优化的标准及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资本结构优化标准,也就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标准。从理论上讲,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使企业在一定时期最适宜其有关条件下,使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能使企业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及企业价值之间实现最优平衡的资本结构。在理论上,把这个最优资本结构作为企业目标资本结构,但在实践中很难找到这个最优点。

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股权价值与企业债务价值之和,即:V=S+B。

假定企业持续经营,未来各期息税前利润为EBIT(t),所得税率为T,期望报酬率(考虑风险时资本成本)为K,负债为D (t),平均利息率为r,企业第t期税后收益为[(EBIT(t)-r・D(t)](1-t)+r・D(t),其中:[(EBIT(t)-r・D(t)](1-t)代表股票的净收益;D(t)表示负债的净收益。企业第t期税后收益的现值为:■,则企业总价值为V=■■。

从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其一,企业价值受企业利润EBIT (t)、期望报酬率K、所得税率T、债务总额D(t)、时间t、利率r等因素综合影响。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即EBIT (t)、K、T、t、r与D (t)无关,则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高。实际上企业负债多少对其他因素是有不同程度影响的。企业负债越多,破产风险越大,财务亏空成本越高,期望报酬率K和利息率r都会相应增加,因此就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即最优资本结构。但是由于影响企业价值的各因素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样使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复杂。

其二,假设企业价值影响因素中EBIT、T与债务数量D无关,r、k只是债务数量D的函数,记为r (D)、k (D),其中r(D)为单调递增函数,则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V=■

对上式求导,便得到:

■=■

若是企业价值达到极值,必然有:

K(D)[D・rt(D)+r(D)]T-K′(D)[EBIT(t)(1-T)+r(D)・D・T]=0,或K(D)[D・rt(D)+r(D)]T=K′(D)[EBIT(1-T)+r(D)・D・T]

从理论上说,r (D)、k (D)函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最优资本结构确定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最优资本结构的实际可操作性。

其三,以上只是证明当所有的关系为确定关系时,企业价值最大化或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过程。实际上,期望报酬率K与D的关系、利息率r与D的关系以及企业价值与EBIT、r (D)、k(D)的关系都是不确定的。比如,r (D)、k (D)取决于对破产风险的估计,这本身就是不确定或随机的,这也给最优资本结构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使理论上资本结构的评价标准受到现实的挑战。

综上分析,使得以理论上的“最优资本结构”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值变得非常困难,而且也不现实。

西方国家常用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从投资者角度,若负债水平在适度范围内,随着负债率提高,节税利益增加,权益资本收益率增加。如果超过这一范围,负债率提高,会使破产风险显著增加,财务亏空成本显著增加,从而削弱或抵消甚至超出节税所带来的利益,这时随着负债率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是递减的。因此,只能说负债率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应尽可能提高。

对于给定的时期,每一个企业都存在一个最优负债率(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优化应具有动态目标,在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去研究。

根据资本结构理论,判断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标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对股份公司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每股净值最大化。这里以每股净值最大化为理论基础,构建资本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以im表示权益资本的收益率,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D表示负债总额,rd表示负债利率,T表示所得税率,S表示普通股本净值,P表示优先股资本净值,rp表示优先股固定股息率,V表示资本总额。由于优先股有类似于负债的性质,因此,在计算权益资本收益率时,将优先股当作负债性质处理,则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为:

im=■

假设:资本总额V=S+D+P,负债比d=D/V,优先股比p=P/V,营业利润率i=EBIT/V,将以上V、d、p、i代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则有:

im=■

假设营业利润率服从正态分布,其期望值为i,标准差为δ(i),则权益资本收益率im也服从正态分布,这时权益资本收益率期望值和标准差分别为:

im=E■=E[■]

=■=■

因为,?啄2im=D[■]=D[■]=(■)2?啄′2(i)

所以,?啄i■=■(上式计算过程中的E和D分别为期望值和方差的计算符号)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得:

Rm=Rf+?茁m(■n-Rf)

其中,Rf表示无风险报酬率,■n表示平均投资报酬率,?茁m表示企业的投资风险系数。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投资风险系数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茁m=?啄(m)/?啄(n)或?茁m=?啄(i■)/?啄(n)

其中,δ(n)表示平均投资报酬率的标准偏差。由普通股每股价值的计算公式:V=imb/Rm(其中,b为每股净值),将相应公式代入其中,则有:

V=■

当V达到最大时,企业价值最大,此时资本结构为最优。

二、资本结构调整效果评价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的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保持一个合理的动态比例,以满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企业资本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状况,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那么如何评价调整后的资本结构的效果呢?下面将结合资本结构调整对企业财务杠杆利益、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影响,对资本结构的调整效果做以下分析:

1、财务杠杆利益无差别点分析法。现代企业利用负债的目的是为了筹集所需资金,更重要的是利用负债的杠杆作用,以获取节税利益。因此,企业对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可以作为评价企业资本结构优劣的一个标准。

财务杠杆利益是指由于利用负债的抵税效应而给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带来的增减值。具体可以通过下式进行分析:

R=[i+■(i-r)](1-T)

其中,R为权益资本期望收益率;i为期望息税前资本收益率;r为负债资本利率;D为负债资本总量;S为权益资本总量;T为所得税率。

上式中,P=D/S・(i-r)(1-T),P=D(i-r)(1-T)/S为负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若R>i(1-T),则有P大于零,这时随着负债D的增加,权益资本期望收益率R随之增加,说明负债给企业带来的杠杆利益增加;反之,若R

2、综合资本成本分析法。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取决于负债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即资本结构)。其计算公式为:

K=Ke×S/(S+D)+Kd×D/(S+D)

其中:K为综合资本成本;Ke为权益资本成本;Kd为负债资本成本;T为所得税率;D为负债总额;S为权益总额。设负债率d=D/(D+S),则综合资本成本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K=Ke×(1-d)+Kd×d

图1说明了负债率与综合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当d较小时,K值较大,随着d值增加,K值会逐渐减小,达到d0点后,K值最小;之后,随着负债率d继续增加,K值将逐渐增加。(图1)

假设资本结构的调整为存量调整,负债率调整的百分比为d,调整前的资本成本为:K0=Ke0(1-d)+Kd0×d,调整后的资本成本为:K1=Ke1[(1-d)-d]+Kd1(d+d),则资本结构调整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值为:

K=K1-K0=[(Ke1-Ke0)(1-d)+(Kd1-Kd0)d]+(Kd-Ke1)d=W+M

一般情况下,当调整幅度较小时,权益资本成本和负债资本成本相应变化不大,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可认为ke1=ke0、kd1=kd0,调整影响数则为d(kd1-ke1)。当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时,将会引起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较大幅度的变化。一般地说,企业负债资本成本要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即:kd

(1)当存量调整使负债率增加时,则权益资本比例相应降低,由于财务风险的加大,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增加,负债资本成本提高;同时,由于股东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的要求加大,权益资本成本也相应提高。此时因为d>0,Kd1>Kd0,Ke1>Ke0,W>0,MM,则K>0,说明资本结构调整使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反之,若相反,则K

(2)当存量调整使负债率降低时,则权益资本比例相应提高,由于财务风险的降低,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降低,负债资本成本减少;与此同时,由于股东承担的财务风险减少,权益资本成本也相应降低。此时,由于d

上述分析说明了资本结构存量调整时对综合资本成本的影响。当企业在进行资本结构的增量调整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就不能按综合资本成本分析法做出简单的比较分析,应该采用无差别点分析法比较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调整方案,这方面可参照前述的财务杠杆利益无差别点分析法。

3、企业价值分析法。现代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股份公司来说,即指每股净收益最大。因此,可以利用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来评价资本结构调整的效果。

根据权衡模型,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VL=Vu+TD-FA

其中:VL为有负债企业价值;Vu为无负债企业价值;TD为负债节税利益;FA为财务危机成本及总成本。

假设资本结构的调整为存量调整,这时资本结构变化会使TD和FA发生变化,而且负债节税利益的变化量为TD,财务危机成本及总成本的变化量为FA。

资本结构调整前:VL0=VU+TD0-FA0;资本结构调整后:VL1=VU+(TD0+TD)-(FA0+FA);企业价值的变化量为:VL=VL1-VL0=[VU+(TD0+TD)-(FA0+FA)]-(VU+TD0-FA0)=TD-FA。

由图2分析可知,当企业原始负债率D0/(D0+S0)达到D*/(D*+S*)时,企业价值最大,此时若继续调整资本结构增加负债率,会降低企业价值;当D0/(D0+S0)

三、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财务分析指标

从企业现实出发,资本结构优化标准主要是看企业资本质量所达到的水平,它可通过一整套财务评价指标来反映。

1、资本结构类别比率分析。所谓资本结构的类别比率分析,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分析。主要有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所有者权益对总资产的比率和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

(1)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用以衡量企业总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比率有多大。对债权人而言,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表示股东权益的比率越大,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债权的保障越高。反之亦反。但对股东而言,则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的基础,并以较小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负债比率很高,若企业状况良好,当然通过财务杠杆作用可使股东获得较高的报酬率,但是当企业状况不佳时,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得不偿失。

(2)股东权益对总资产比率,又称权益比率,或净值比率,是公司股东权益与总资产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即负债比率+权益比率=1,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实际应用时仅求其一即可。

(3)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指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这一比率还表明了股东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对债权人而言,此比率越低,则表示股东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则债权人的权益越安全。在实际分析企业资本结构的时候,权衡三个比例,得出资本结构的优化与否,从而做出定性的判断。

2、资本结构项目类别比率分析。上述三个比率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为基础计算的。有时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健全、长期偿债能力是否充分,可能更有意义。

(1)固定资产对总资产比率,也称固定资产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它一般不直接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固定资产比率过高,将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并将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2)长期负债对总资产比率,也称长期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产总额。这一比率表明了企业长期全部资金来源中,长期负债形式占多少,也表示企业的总资产对长期负债的负担能力。此比率越高,则总资产对长期负债的负担越高,企业经营依赖外来资本的程度越深。但若该比率过低,则说明企业可能缺乏举借长期资金的能力,或不擅长利用长期借款的杠杆效应或原有资金的利用程度可能不高。

(3)固定资产对股东权益比率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对股东权益比率=固定资产/股东权益。固定资产是供企业经营中长期使用的物质基础。为使企业能长期稳定经营,固定资产一般由企业长期资金形成,特别是由股东权益部分形成。对企业而言,短期借款购入固定资产是否有可能全部由股东权益提供,或者股东权益中有多少用于或可能用于固定资产,股东权益扣除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后还剩多少可用于其他资产。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市场价值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若该比率过高,则企业负债缺乏充分的保障。

3、纯益为利息倍数分析及扩展。纯益为利息倍数,指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内获得的利润与固定利息费用的倍数关系,表明了企业盈利能力与利息费用支付能力间的关系,一般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前述的各种比率有一共同的缺点,就是未能就企业每期支付固定利息费用的能力做出分析,而仅提供一些结构性指标。企业负债比率越高,则支付固定利息及到期偿还本金的负担越重,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利润作为支付利息的正常来源。利息保障倍数是以动态的盈利能力角度判断企业借债是否适当、资本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

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首先应确定企业纯益的数额。纯益并不等同于净利润。企业可供用于支付利息的纯益,包括:税前利润、特殊损益项目、优先股股利、利息费用;其次,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还要确定企业的固定利息支出。这一项目通常包括下列内容:长期负债的利息费用、已资本化利息、未资本化长期租赁负债的隐含利息,其他因长期负债或承诺而产生的具有固定性的利息费用,及所有归属当期的负担的已支付或应付未付利息,均应包括在内。企业每期不仅有利息费用,还有许多其他的固定支出。因此,可以将利息保障倍数予以扩展,计算纯益为固定支出的倍数,以衡量企业支付各种固定支出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杰克・默林.贾辉然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